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二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二十四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二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十四卷目录

     温州府部汇考二

      温州府关梁考

      温州府公署考

      温州府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温州府户口考

      温州府田赋考

    职方典第一千二十四卷

    温州府部汇考二

    温州府关梁考        府志

    本府。永嘉县附郭。

    新桥 在府治前

    华盖桥 “在府治东。”

    惠民桥 在府治西

    五福桥 在谯楼前

    梯云桥 在永宁门内

    学前桥 在府学前

    第一桥 在孝睦坊

    五马桥 在五马街口

    文湍桥 在县学前,又名“洞桥。”

    洗马桥 在府治西

    木施桥 在悟真观前

    蜃川桥 在平水庙西

    上安桥 在象门

    青云桥 在来福门外

    行春桥 在西山下

    状元桥 在六都

    永镇桥 在九都

    《千秋桥 》即“卖茅桥。”

    车桥 在瑞安门外

    永泰桥 在永宁门外

    社坛桥  、广济桥  、浦桥。

    新埭桥 俱在迎恩门外。

    南新桥  、“大郎桥  ” 、“锺桥。”

    钓桥 俱在一都

    东引桥  、英桥   、横塘桥。

    章家桥 俱在二都

    百姓桥 在三都

    金嶴桥  杜渎桥 俱在四都。

    大岩桥  济川桥  、广渡桥 俱在五都。上江桥  徐家桥 俱在八都。

    瞿屿桥  、小坝、节桥 、大坝节桥 俱在九都。

    文新桥   、“潮屿桥   。” “御带桥。”

    吴桥    、卢浦桥   、砻坊桥。

    划龙桥   、地藏桥 俱在十都。

    杜嶴桥 在十一都

    白塔桥   清渎桥   帆游桥 俱在十三都。

    德政桥   新桥 俱在十四都。

    净水桥 在十五都

    玉野桥 在十六都

    仙门桥   “任桥    ” 、“潘桥。”

    韩丈新桥  马桥    亭山桥 俱在十七都。

    黄桥 在十八都

    郑桥 在二十都

    双瑞桥   苏桥 俱在二十一都。

    竹浦桥 在二十二都

    方隆桥 在二十四都

    殷溪桥   桑溪桥 俱在二十六都。荆溪桥 在三十三都。

    下塘桥  、中塘桥 俱在三十八都。

    上塘桥 在三十九都

    海坛渡 在望京厢

    罗浮渡 在拱辰门外

    河田渡 在永清门外

    宁村渡 在三都

    新建渡 在六都

    任洲渡 在七都

    上戍渡 在二十四都

    高洋渡 在二十七都

    千石渡 在三十四都

    芦田渡  黄屿渡 俱在三十五都。

    江头渡 在三十六都

    潮际渡 在四十都

    金车渡 在四十七都

    港头渡  、鉴湖渡 俱在五十一都。

    瑞安县

    飞云关 在东山隘

    太平桥 在县治前

    宫渎桥 在儒学东

    广济桥 在东门内广济庙前。

    西河桥 在北水门

    望仙桥 在鱼行街

    通济桥 在望仙桥西,旧名“通津桥。”

    锦湖桥 在北湖,为竞渡处。

    新渡桥 原在永安市,洪水冲坍。明万历间,邑令章有成改筑清风山畔,行入便焉。

    百间桥 在曹村,连亘数里。曹氏家建于浦中,今浦湮,桥址尚存。

    “尉衙桥  ” 、“济民桥  。” “寺角桥。”

    “宋都桥  ” 、“范大桥  ” 、“南堤桥。”

    小虹桥  、大虹桥  、望江桥 俱在县城中。

    通济桥 在东门外

    东安桥 在永丰街

    高桥   、“留贤桥  。” “木家桥。”

    “竹浃桥  ” 、“周湖桥  ” 、“西寿桥。”

    凤林桥  、《筼筜》桥  、中禄桥。

    东福桥  。“华表桥  。” “岱石桥。”

    湖埭桥 俱在清泉乡

    仙居桥  。“葑村桥  。” “锦川桥。”

    鱼潭桥  、帆游桥 俱在帆游乡。

    “岑崎桥  ” 、“塘口桥  。” “穗丰桥。”

    双桥   前泽桥 俱在崇泰乡。

    “平安桥  ” 、“吴桥   ” 、“荪桥。”

    “蔡大桥  ” 、“卓嶴桥  。” 《柏树桥》。

    宋埭桥  、湖上桥 :俱在南社乡。

    仙冈桥  。登龙桥  。大贤桥。

    洪桥   、塘角桥 俱在涨西乡。

    “青石桥  。” “丁嶴桥  。” “桐溪桥。”

    黄监桥  、“双桥   。” “金狮桥。”

    望仙桥  、雷桥 俱在集善乡。

    通驷桥  、湖嶴桥  、魏嶴桥 俱在来慕乡。

    九间桥  青石桥 俱在安仁乡。

    新埭桥 一名《大魁》。

    梅浦桥 在广化乡

    湖嶴桥 在嘉嶴乡

    飞云渡 在城南门外

    中洲渡 在横山

    宝香渡 在白塔

    师姑渡 在下湾

    程头渡 在程川

    三漳渡 在三漳

    长分渡 在长分

    青蛙渡  、龟岩渡 俱在龟岩。

    南口渡 在南口

    虞渡 未载处所

    马屿渡 在马屿

    鿎石渡 在鿎石。三港渡 在三港。

    冠岩渡 在冠岩

    鱼濯渡 在鱼濯

    金洋渡 俱属嘉屿乡

    乐清县

    惠政桥 在县治前。上有亭。元至正间寇毁,明洪武五年,邑令邬玨重建。

    宝带桥 在儒林坊。旧有吴家桥,在东七八步。宋令王傅以桥北民居塞县治前,乃以桥址易民居,增筑大桥,接前郭路,名“市心桥。”

    姜公桥 在澄清坊。邑令姜光建,有《三山黄诜记》。

    孙家桥 在太平坊。明洪武间,邑丞白文秀建,又名“白公桥。”

    望来桥 在状元坊,一名“港桥。”

    文峰桥 在东山下

    迎恩桥 在西皋驿路,又名“寿宁。” 明嘉靖间,里人赵景非重建。

    胡公桥 在县治西南

    前郭桥 在潜昭坊南。御史陈亶重建。

    平桥 在前郭,宋尚书赵立夫建。

    文昌桥 :在镇海门外。

    万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宋万规建,有记。镇东桥 ,义民朱间建。

    西湖桥 在南阁。章恭毅建。

    十里桥 在十二都。邑人郑晋之等改为东安、西宁二桥。

    邓公桥 在十二都。太守邓淮建。

    清远桥 在窑嶴。邑人朱守宣建。

    茔外桥 在拱辰门外。赵性聪建。

    瑶田桥  。“灵瑞桥  。” 芝璋桥。

    新鸣阳桥 :在县治东。

    金溪桥  宣化桥

    箫台桥 一名“郭公桥。”

    下马桥  、仓桥 :俱在县治西。

    清远桥 通镇海门

    白沙桥  、“三凤乡桥 。” “陡门桥。”

    沙角桥 俱在县东

    河西桥   、下塘桥 俱在竹屿。

    金家桥   、贾家桥   、解家桥 俱在永康乡。

    双桥    、“孝义桥   ” 、“新市桥。”

    虹桥    、“邬家桥   ” 、“石埭桥。”

    陈家桥 俱在县东

    “盖竹桥   ” 、“万嶴桥   ” 、“峡门桥。”

    湖潢桥   河嶴桥 俱在一都。

    法灯桥   南山桥 俱在二都。

    长山桥   、安丰桥   、大安桥 俱在五都。

    “朝宗桥   ” 、“沙浦桥   ” 、“卧龙桥 ” ,“王亮建。”

    八华桥   翁洋桥 俱在六都。

    《林监桥   》龙首桥 胡昆建。

    百岱桥 陈经“重建。”

    曹田桥   太平桥 俱在七都。

    柳市桥   。赵庄桥   。陈渡桥。

    蔡嶴桥   。“陈荡桥   ” 、“升仙桥。”

    合湖桥   、通仙桥   、宝固桥。

    蒋家桥   、“景清桥   ” 、“通津桥。”

    仙洋桥 俱在十都

    “李博桥   。” “香山桥   。” “八仙桥。”

    新城桥   、大港桥 俱在十一都。

    “白塔桥   ” 、“双庙桥   ” 、“吴桥。”

    新桥 俱在十二都

    蒋家桥 在十四都

    文光桥 一名《马郎》。

    “感祝桥   ” 、“山门桥   ” 、“崇福桥。”

    塔桥 俱在十五都

    高桥    乌石桥 俱在十六都。

    孝善桥   双源桥 俱在十七都。

    崇义桥 吴𪩘建

    驿头桥 俱在二十都

    自然桥   刘家桥 俱在二十七都。柽冈渡 在十六都。即清江。本名缆屿渡,明嘉靖间改于山内十里。曰金沙渡,郡守洪垣有《记》。石门渡 在县东百里石门潭。去潭百步,溪浅可涉。或遇暴涨,则令溪旁居民以竹筏济之。馆头渡 在馆头,旧名横春渡。

    江头渡 明万历间,署县事推官王荫麟开新路,自馆头达罗溪,过江至府,以免风涛之险。新渡 :在县治东八十里白溪港。

    平阳县

    江口关   。镇下关   。分水关。

    县前桥 在县治前,即州桥。

    弓桥 在县治西北

    杭云桥 在县治北,即鼓楼桥。

    文昌桥 在儒学南,《七弦水》经其下,旧名“荡桥。” 飞龙桥 在县学前,夹屿桥下,邑令胡宾造。接龙颈山,潆洄学前去水。

    西浦桥 在前仓镇南。此系浙闽通津,潮势迅疾,屡筑屡圮。明成化间,令王岳修,万历间,令朱邦喜重修,有记。

    所前桥 在所前

    白石桥 在西门外

    南门吊桥 :在南门外。

    北门吊桥 :在北门外。

    东门吊桥  、八角桥 :俱在东门外。

    鸣山桥 在一都

    金桥    章嶴桥 俱在三都。

    万安桥 在四都

    灵波桥   练川桥   、塔桥 俱在五都。

    雅洲桥   陡门长桥  、邓林桥 俱在六都。

    聚星桥 在宋川

    新渎桥 在七都

    “罗洋桥   。” “丰山桥   。” “鹳巢桥。”

    安仁桥 俱在八都

    方师桥 在十二都

    垂杨桥 在十三都

    《八咏》桥 在十八都。

    大驿桥   钱仓桥   萧渡桥 在十九都。

    松山八角桥 在三十七都。

    高桥 在四十一都

    跨湖桥 在四十二都

    寿安桥 在四十四都

    长桥   、将军桥 俱在金乡卫。

    平安渡 在九都,即江口渡。元大德六年,滕天骥修筑,改今名。此渡风潮险驶,议者欲改从钱家浦,以避其险。

    东津渡 :在凤林乡前仓镇。

    萧家渡 在十九都,近前仓镇,是为要津。宋侍郎萧振创,故名。

    钱家浦渡  三洋渡 俱在十四都。

    黄浦渡   缪程渡   、梧梅渡 俱在十六都。

    渔塘渡 在四十五都

    楼石渡   度龙渡 在二十八都。

    沣渎渡 在十九都

    麻步渡 在二十都

    汤家渡   适尾渡   、小峰渡 在二十九都。

    詹家渡   象口新渡 在三十都。

    马湖渡

    泰顺县

    罗阳第一关 在洪口西渡之西,明隆庆二年建。

    桂峰东南关 在西都,路通闽括,设之以防不虞。

    武岭头镇南关 在七都。

    分水关 在八都

    太平桥 在县治东。明正德间,洪水冲坏,邑令刘桐重建。嘉靖间,邑令蔡芝复建。

    爱薰桥 在迎薰门外,旧名“平溪。” 明嘉靖间,邑令区益重建。

    文昌桥 在县南关外

    仙居桥 在县东十五里。明邑令郭显宗建。成化间、嘉靖间,相继重建。

    东渡桥 在县东四十里。明嘉靖间,倭毁,邑令王克家重建。

    靖安桥 在城隍庙侧

    镇南桥 在迎薰门外

    泮洋桥 在拱辰门外

    南洋桥 在受成门外

    镇东桥 在宣扬门外

    洪溪双渡桥 在城东二十五里。

    洪坑双渡桥 在城东四十三里。

    象地桥 在一都

    横溪桥 在二都

    际下桥 在三都

    “桂峰桥   。” “葛溪桥   。” “珠岭桥。”

    石镜桥   南院。“水尾桥 。” “猿啸桥。”

    石门桥 俱在四都

    戬洲桥   、石啖桥 俱在五都。

    锦溪桥   、溪东桥   、三魁桥 俱在七都。

    金狮桥   大鹏桥 俱在八都。

    洪口渡 在县东四十里。

    方村渡 在县东七十里。

    龙关渡 在三都

    东溪渡 在县南八十里。

    温州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永嘉县附郭。

    温州府治 创于晋太宁间,历唐至元,悉仍故址。旧治在谯楼正北,即今卫治也。明洪武元年,改建于西南隅之东,为今府治。嘉靖戊午重建。

    皇清中重修。

    海防厅 在府治东

    管粮厅 在平定仓

    巡捕厅 在谯楼东,今移理刑厅。

    理刑厅 在府治西,今裁。

    经历司  照磨所

    司狱司 在府治西

    都察院 在府治西

    察院 在城隍庙西

    分巡道 在城西南隅

    分守道 在旧分巡道西,今圮。

    盐运分司 在卫治东

    西司 在谯楼东,久圮。

    税课司 在竹马坊街东。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府治前。

    僧纲司 在普觉寺

    道纪司 在真华观

    批验所 在“拱辰门外。”

    “平定仓 ” “在《棠阴坊》” ,今圮。

    永嘉县治 在东南隅遗爱坊。唐上元二年,置温州,立县治于州治东,在华盖山之西。宋嘉泰间,徙治于丞厅。嘉定间,再徙于郡之行衙,即旧黄华馆,续又修旧郡治居焉。元至元间,以县治为织染局。二十七年,复以旧黄华馆创县治。二十九年,县徙于旧酒务。元贞元年毁。大德元年,复为县治。明洪武元年,仍旧为今治。

    县丞署 在正堂旁

    典史署 在正堂旁

    永嘉场盐课司 在二都。

    柟溪税课司 在三十四都。

    中界山巡检司 在二都。

    广丰三仓 在宁村所内。

    镇标中营游击公署

    左营游击公署 右营游击公署

    协镇府 ,系温州卫治。明洪武元年,改旧《温州府》为卫。

    皇清顺治十七年,改总督衙门。康熙十二年,改为协。

    镇府

    中军都司佥书厅

    温州卫屯田守备厅

    外县

    瑞安县治 在邵屿之旁。吴时,罗阳县治在北湖鲁嶴。晋太宁间迁今址,历代因之。宋端拱间,始葺新之。元至正乙未复毁。明洪武乙未,始重加增建。

    皇清十一年重修。

    东、西庑仪门、外门、修整谯楼。

    县丞署 在正堂旁

    典史署 在正堂旁

    察院 在儒学西

    按察分司 在东北隅,集真观西。

    阴阳学 在县东

    医学 在县西

    僧会司 在悟真寺

    道会司 在集真观

    梅头巡检司 在十一都。

    广丰四仓 :在海安所城内。

    协镇府

    中军守备厅

    右营守备厅

    乐清县治 在翔云峰下,建自晋宁康二年,唐、宋皆因之。元至正壬辰火,甲午宋令彦宠重建。明成化十三年,令徐颐复鼎新之。

    皇清康熙四年,县令窦三聘重葺。至十二年,始建大

    县丞署 在正堂旁

    典史署 在正堂旁

    察院 在县治东隅澄清坊。

    布政分司 ,康熙元年,知县李凤翔重修。按察司 俱在姜公桥北。

    阴阳学 在城隍庙东

    医学 在城隍庙西

    僧会司   。道会司。

    馆头巡检司

    北监巡检司 在窑嶴

    长林场盐课司 在塔头。

    天富北监场盐课司 在白沙,久废。

    广丰一仓 :在盘石卫城内。

    广丰二仓 在蒲岐所城内。

    广丰五仓 在后所城内。

    副总府 邑内,原无公署,康熙九年,副将雷孚言扩前荒址,建堂及辕门、鼓亭、衙门,尚未创建。中军守备厅:

    盘石营游击署 在西门内。

    大荆营参将署 旧大荆驿基,康熙元年建。平阳县治 在南“门。晋太宁中置,唐、宋仍之。绍兴间重建,后毁。元至元十八年重修。元贞元年,升县为州,复加修治。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十六年火,万历中重修。”

    县丞署 在正堂旁

    典史署 在正堂旁

    布政分司 在城隍庙东。

    按察分司 在城隍庙西。

    督粮馆 在县治东,今圮。

    考证

    证真公馆 在寺西

    金乡公馆 在卫治东

    《蒲门》公馆 在蒲门所。

    双牌公馆 在五十二都。

    分水公馆 今圮

    虎洋公馆 在三十七都。

    阴阳学 在葛仙祠

    医学 在岭门

    僧会司 在兴业院

    道会司 在“广福宫。”

    仙口巡检司 今革

    舥艚巡检司 在十二都。

    龟峰巡检司 在五十三都,裁革。

    雅阳巡检司

    三魁巡检司 景泰三年改隶“泰顺。”

    常丰仓 在县治西

    广济仓 三所在各乡内。

    预备仓 “在常丰仓” 内。

    税课司 在岭门,今革。

    河泊所 在九都,今革。

    天富南监场盐课司 在十一都“南监。”

    总镇府

    镇标中营游击公署

    防守金乡左营游击公署。

    右营游击公署

    城守参将公署

    中军守备厅

    泰顺县治 在凤凰山下。明景泰三年立。成化十八年重创,弘治七年修葺。

    典史署 在赞政厅右

    阴阳学 在公馆左

    医学 在公馆右

    《仓廒 》广丰、预备二仓原在县治后,明嘉靖改迁拱辰门内冈上。

    公馆 在县治受城门内。

    皇华馆 在东门外

    龙谿公馆 在方嶴铺

    洪溪公馆 旧为“洪溪铺。” 明隆庆六年,令王克家改修。

    池村巡检司 在县北一都寨前,旧属瑞安,驻防把总署。

    温州府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府志

    本府。永嘉县附郭。

    温州府儒学 。东晋置。宋绍兴十年重建,嘉定七年重修。元延祐元年火,三年重建。明洪武四年重建。

    皇清康熙十一年重修。

    永嘉县儒学 在城东南华盖山之麓。宋元祐三年建,绍定间改建。明洪武、正统、成化、弘治中继修。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重修。

    永嘉书院 在城西南渊源坊。

    东山书院 在华盖山上。

    浮沚书院 在谢池

    鹿城书院 在郡城东北隅。

    鸡鸣书院 在县学

    “芙蓉书院 ” 在开元寺。

    敕建忠义书院 在五都姚溪。

    “松台书塾 ” 在荣恩堂。

    《德新塾 》“在郡城德新坊。”

    “《雅俗》塾 ” :在《雅俗坊》。

    外县

    瑞安县儒学 在县治东。宋崇宁间,南徙江滨。政和六年复故址。乾道间圮,淳熙十二年重更作之。元元贞初改州学。至正末兵燹。明洪武二年建,嘉靖丙午重修。

    心极书院 在崇泰乡仙岩。

    仙岩书院 在崇泰乡

    “华阳精舍 ” 在仙岩寺左。

    梅潭塾 在仙岩。宋木砺建,延陈止斋设教,学者景从。

    南山塾 在帆游乡。宋郑士华好学尚义,建精舍,延师儒以训乡里。年 百十岁。咸淳中,郡守鲍成祖为立“南山坊。”

    社学 四所。西岘山、永丰厢、南社山、嘉社山。乐清县儒学 ,在“宝带桥南。唐时在望来桥东。宋崇宁三年迁桥西。绍兴五年迁于卧龙坊” ,即

    今址也。明洪武元年重建。永乐十六年、嘉靖二十年,隆庆五年、万历间,皆相次修葺。

    梅溪书院 在县东隅

    宗晦书院 在县治东溪。

    雁山书院 在西内谷

    平阳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三里凤凰山下。宋建。元元贞元年,升为州学。明洪武三年,复为县学。嘉靖间重修。

    正学书院 在岭门

    会文书院 在南雁荡

    社学 五十九所在城隅。《六》在乡五十三。泰顺县儒学 在凤凰山县治之左。旧创在县西,明弘治乙酉改迁三峰寺右。嘉靖十年以旧军营地易太平桥基,迁学。三十三年以学地为三峰寺,易寺为学宫。隆庆三年重修。

    霞阳社学 在迎薰门内。

    士林坊社学 、溪坪社学 俱在东隅。

    泮阳社学 在西隅

    交洋社学 、仙居社学 俱在东隅。

    岭北社学 在西隅。邑令吴敦本建。

    永安坊社学 在西隅

    墩头社学 、魏垟社学 、小岘社学 ,俱在一都。

    莒冈社学 在二都

    库村社学 、晓岘社学 俱在三都。

    华峰社学 、南院社学 俱在四都。

    戬州社学 在五都

    锦溪社学 南溪社学 在桥头。

    三魁社学 、高洋社学 俱在七都。

    山洋社学 在八都

    温州府户口考        通志

    府总

    原额户口人丁三十二万一千一百一丁口内,除瑞安县优免灶食盐钞丁八百九丁外,又康熙六年为清查各省之地等事,清出户口人丁二千八百九十四丁口内,除顺治十八年迁弃人丁一十三万四千三百七十七丁七分八釐七丝九忽。又

    康熙六年,续迁人丁二千四百六十二丁。又逃亡人丁三千八百二十四丁。五分加

    “康熙九年展界招回人丁二千七百四十三丁五分。” 又

    “康熙十年展界招回人丁二千二百九十二丁五分。” 又

    康熙十一年“展界招回人丁” 一千一十丁六分七釐五毫六丝七忽。又

    康熙十二年,招回人丁二千六百九十二丁。又

    康熙十六年,招回人丁五百六十二丁。

    康熙二十年分,实在人丁一十九万一千八百二十二丁四分六釐六毫八丝八忽。内灶不成丁六十丁五分全免外,于

    康熙十八年招回人丁一百六十八丁,奉文六年后起科,应于

    康熙二十四年起科

    永嘉县

    原额“人丁” 一十万三千七百二十九丁,内除顺治十八年迁弃人丁一万三千六百四十二丁,加

    康熙九年,展界招回人丁五百四十六丁。康熙十年,展界招回人丁八百八十八丁。康熙十一年,招回人丁六百七十六丁。

    康熙十二年,招回人丁五百九丁。

    康熙十八年,招回人丁一百六十八丁。

    康熙二十年,实在人丁九万二千八百七十四丁口。内:

    康熙十八年招回人丁一百六十八丁,奉文六年后起科,应于

    康熙二十四年起科

    瑞安县

    原额“户口人丁” 四万五千八百六十四丁,内除“绅衿” 丁八百九丁,顺治十八年迁弃人丁一万一千三百六十六丁,加

    康熙九年,招回人丁一百九十四丁口。又康熙十年,招回人丁一百二十四丁口。

    康熙二十年,实在人丁三万四千七丁口。乐清县

    原额户口、人丁七万九千七百一十四丁口加康熙六年清出人丁二千八百九十四丁五分除。

    康熙六年逃亡人丁二千七百九十五丁五分。顺治十八年弃置人丁六万九千六百三十六丁加。

    “康熙九年展界招回人丁一千七百七十七丁五分。” 又

    康熙十年,招回人丁一千一百一十六,丁口五分。又

    康熙十一年,招回人丁一百九十九丁。又康熙十二年,招回人丁二千一百八十三丁。又康熙十六年,招回人丁五百六十二丁。

    康熙二十年,实在人丁一万六千一十四,丁口五分。内灶不成丁六十丁五分,全免。《平阳县》:

    原额“户口人丁” 八万六千七百七十九丁口,内,除顺治十八年迁弃人丁三万九千七百三十三丁七分八毫七丝九忽。又

    康熙六年续迁人丁二千四百六十二丁口。又康熙六年逃亡人丁一千二十九丁口。加康熙九年展界招回人丁二百二十六丁口。又康熙十年招回人丁一百六十四丁。又

    康熙十一年,招回人丁一百三十五丁六分七釐五毫六丝七忽。

    康熙二十年,实在人丁四万四千七十九丁九分六釐六毫八丝八忽。

    泰顺县

    原额人丁五千一十五丁口。

    康熙二十年,实在人丁五千一十五丁口。

    温州府田赋考        通志

    府属总

    原额、田一万一千三百一十三顷六十七亩五分九釐一毫一丝六忽

    康熙六年丈出抵补丈缺外,实丈出田二百六十三顷二十四亩二分八釐五毫六丝九忽;该田一万一千五百七十六顷九十一亩八分七釐六毫八丝五忽。

    共除荒弃田五千二百二十二顷四十九亩四分二釐八毫七忽。

    共增开垦田一千三百八十顷六十三亩五分七釐九毫九丝。

    康熙二十年分,见在田七千七百三十五顷六亩二釐八毫六丝八忽。

    共实征银三万八千二十七两三分四釐六毫一丝四忽四微四纤四沙五埃三渺一漠。共实征米一万四千五百九十三石六斗二升九合八勺五抄九撮八粟四粒九黍四粞六糠九秕。

    原额田地、园一万二千七百八十六顷七十亩一分六釐六毫九丝九忽

    共除荒弃田地、园五千九百一十三顷四亩六分九釐九毫九丝四忽。

    共增开垦田地九百一十六顷六十三亩六分八釐二毫九丝八忽。

    康熙二十年分,见在田地、园七千七百九十顷二十九亩一分五釐三忽。

    共实征银三万七千二百三十八两一钱八分七釐八毫三丝八忽四纤六沙六尘六埃三渺四漠。

    共实征米二万九百二十五石七斗四升九合五勺三抄九撮七圭八粟二粒三黍三粞六糠六秕。

    原额、地、一千五百一十二顷七十九亩五釐六丝九忽

    康熙六年,丈缺地一百八十七顷五十三亩二分七釐八毫二丝五忽。该地一千三百二十五顷二十五亩七分七釐二毫四丝四忽。

    共除荒弃地三百八十七顷九十二亩三分六釐九丝四忽;

    共增开垦地三十七顷二十二亩一分八釐。康熙二十年分见在地九百七十四顷五十五亩六分一毫五丝。

    共实征银三千二百八十三两七分八釐二毫二忽四微六纤五沙七尘九埃。

    共实征米一千一百九十五石三斗五升三合四勺七抄八撮三圭四粟三粒二黍一粞原额屯地园塘一十六顷一亩二分二釐七毫一丝四忽。

    共除荒弃园地、塘三顷三十亩二分一厘;康熙二十年分,见在屯地园、塘一十二顷七十一亩一厘七毫一丝四忽。

    共实征银七十四两九钱一分二釐九丝五忽四微七纤三沙九尘三埃八渺五漠。

    共实征米一十六石六斗三勺二抄八撮六圭六粒六粞一糠五秕。

    原额、“山池塘” 四百八十九顷六十三亩三分四釐八毫三忽。

    康熙六年丈缺山二十八顷二十二亩九分二釐六毫三忽;该山池塘四百六十一顷四十亩四分二釐二毫。

    共除荒弃山池塘八十三顷三十六亩二分五釐八毫五丝四忽。

    共增开垦山池塘二十七亩二分九釐七毫。康熙二十年分,见在山池塘三百七十八顷三十一亩四分六釐四丝六忽。

    其实征银一百九十四两一钱八分七釐三毫七丝八微四沙。

    原额、“池塘” 八顷四十三亩一分七釐五毫八丝一忽。

    康熙六年丈缺池塘一顷二十九亩四分七釐四毫八丝,该池塘七顷一十三亩七分一厘一忽。

    共除荒弃池塘一顷九亩三分九釐六毫三忽。康熙二十年分,见在池塘六顷四亩三分七毫九丝五忽。

    共实征银二十一两四钱八分六釐九毫七丝六忽八微四纤八沙三尘三埃六漠。

    共实征米一十石七斗一升七合四勺二抄五撮二圭五粟一粒六黍六粞九糠四秕。

    原额《荡坦》。《演水浃》等项二十二顷六十六亩三分五釐三毫五丝七忽,例不起科。

    奉裁金乡卫归并平泰二县带种屯田八十五顷六十一亩四分五釐六毫六丝六微。

    园二十七亩八分五釐

    共除荒弃屯田六十八顷一十六亩四分二釐九毫二丝四忽。

    共增开垦屯田六十八亩六分一厘。

    康熙二十年分,见在屯田园一十八顷四十一亩四分八釐二毫四丝二忽。

    共实征:银一百一两七钱八釐八毫九丝二忽八微。

    原额“民人带种屯田地园” 一十四顷九十八亩五分六釐。各案除荒弃无存。

    原额《人丁》三十二万一千一百一丁口。

    康熙六年,清出人丁二千八百九十四丁口,该人丁三十二万三千九百九十五丁。

    共除迁弃人丁一十四万一千四百七十三丁二分八毫七丝九忽。

    共增招回人丁九千三百丁六分七釐五毫六丝七忽。

    康熙二十年分,见在人丁一十九万一千八百二十二丁四分六釐六毫八丝八忽。外有康熙十八年永嘉县招回人丁一百六十八丁,奉文于六年后起科。

    共实征银一万六千四百四十二两二钱九分六毫三丝四忽一微四纤四沙。

    共实征米一千二百五十四石三斗五升七合九勺。

    以上田地、山荡、池塘园、人丁等项,应共征银九万五千三百八十二两八钱八分七釐四毫三丝五忽二纤六沙七尘七埃五渺六漠。

    加孤贫米易银三百四十三两八钱收零,积馀米易银二十四两四钱六分六釐九毫六微九纤四沙三尘七埃四渺三漠。颜料、蜡茶新加银一百七十二两二钱二分九釐九毫七丝一忽六微二纤九沙九尘六埃七渺五漠。补征盐课弃置银二百八十四两九钱九釐八毫九丝四忽二微八纤二沙八尘三埃四渺一漠。

    共该征银八百二十五两四钱五釐八毫七丝五忽六微七沙一尘七埃六渺九漠。

    又加外赋不入地丁料征银四千三百六十八两七钱四分六毫四丝六忽五微五纤八沙三尘四埃三渺二漠。

    以上地丁并外赋等项,通共实征银一十万五百七十七两三分三釐九毫五丝七忽一微九。

    考证

    纤,二沙,二尘,九埃五渺,七漠。

    通共应征米三万七千九百九十六石四斗八合五勺三抄一撮六粟八粒二黍二粞四、糠四秕。

    除孤贫积馀米三百六十八石二斗六升六合九撮六圭九粟四粒三黍七粞四糠三秕。通共实征米三万七千六百二十八石一斗四升二合五勺二抄一撮三圭七粟三粒八黍五粞一秕。

    遇闰地丁加闰,应征银三千六百五两二钱六分一厘八毫六忽三微八纤九沙四尘九渺二漠。

    共除荒弃银一千一百七十一两四钱六分四釐九丝二忽四微一纤六沙六尘五埃五渺。共增开垦银二百六十八两三钱七分五釐三毫二丝六忽九微九纤一埃二渺。

    共实征银二千七百二两一钱七分三釐四丝九微六纤二沙七尘六埃六渺二漠。

    外赋不入地丁加闰科征银五十七两三钱八釐一丝七微八纤一沙二尘五埃三渺四漠。地丁加闰实征米六百三十三石六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