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九百八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九百八十四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九百八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八十四卷目录

     绍兴府部汇考二

      绍兴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九百八十四卷

    绍兴府部汇考二

    绍兴府山川考一       府志

    本府。山阴、会稽二县附郭。

    卧龙山 旧名“种山” ,越大夫文种所葬处。火珠山 ,在卧龙山东隅,与卧龙首相对,小而圆,绝类龙颔之珠。

    蛾眉山 ,在火珠山下百馀步,石隐起土中,状如蛾眉。

    龟山 在卧龙南三里,远望似龟形,一名“飞来山” ,又名“怪山” ,又名“宝林山。”

    阳堂山 在卧龙南三里许,府城跨其脊,其南麓出城外,踆于河隍。一名“鲍郎山。” 山北旧有鲍郎祠。

    蕺山 ,在卧龙东北三里许。山少木,多产蕺,越王句践尝采食之。

    白马山 在蕺山东南一里许。土渐毁削,山石依然。

    彭山 在白马山东。《旧经》云:“彭祖隐居之地。” 亭山 ,在府城南十里。

    侯山 在府城南九里,又名“九里山。”

    琵琶山 在府城南五里。或作“岊山” ,今俗但谓之“杷山。”

    陈音山 :在府城西南四里许。

    何山 :在府城西南四里。

    赖山 在府城西南六里。相传云以近城,句践时樵采赖之。今俗呼为“外山。”

    绢山 在府城西南六里。石纹如叠绢。

    戴于山 在府城西南十里。望若两山,其实一也。居民有“戴” 、“于” 二姓。

    硙山 :在府城西南十五里,山形如硙。

    弹丸山 在府城西南十五里。状如弹丸。麻林山 在府城西南十五里。句践伐吴,种麻于山,以为弓弦,使齐人守之。

    徐山 :在府城西南十五里镜湖中。

    甔山 :在府城西南十五里。两山相对,正如两酒榼。

    海山 :在府城西南十五里。多桑竹。

    龙尾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与卧龙首尾相望。

    六峰山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有溪出山麓,产杨梅。

    峡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两山夹水。

    外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其形回旋,产竹木。

    项里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其趾溪水环之,产杨梅与六峰埒山下地名项里华镇。考古云:“项梁与籍居此。” 未知然否?大抵会稽事自吴讹者甚多,今莫能辨。然《羽本纪》:秦皇帝渡浙江,梁与籍俱观,则或尝至越,亦未可知。

    法华山 在府城西南三十五里。旧经云:“晋义熙中,僧昙翼诵《法华经》,感普贤应现,因置寺,号天衣寺。” 山有十峰,宋咸平中,裴使君庄各命以名。一法华,二衣钵,三积翠,四朝阳,五云门,六倚秦,七天女,八啸猿,九起云,十月岭。

    花径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多桃李及柳,望之如锦绣包络山谷。

    “直步山 ” 与花径山相近,多藓梅,亦产杨梅。下有溪,入镜湖。

    容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七里。其上平旷,可容木。客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七里。《越绝书》:“木客大冢者,勾践父允常冢也。初徙琅琊,使楼船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故曰木客。”

    兰渚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七里,饶竹木,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 ,勾践所树。兰渚之水出焉,北流为兰亭溪,晋王羲之四十二人修禊处。

    “玉架山 ” ,在府城西南三十三里,三峰如笔格,秀丽可画。

    青莲山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

    铜井山 在府城西南七十里,有潭曰“龙井” ,其色正黄若铜。岁旱祷之得雨。

    西竺山 :在府城西南一百十里,东麓有慈恩寺。

    大岩山 在府城西南一百十五里。山形若冕旒,又名冕旒山。宋时宫阙在钱塘者,与山相对。清化山 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多松柏,有石如屋,名“石屋。” 有湫名龙湫。麻溪水环于山麓。浮丘山 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浮丘公遗迹。其巅有丹井。

    麻姑山 :在府城西南一百十里。相传麻姑仙炼丹所。

    白峰山 :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五里,山峰有白石巑岏。

    圣女山 :在府城西十九里。

    三山 ,在府城西九里鉴湖中。地理家以为“与卧龙冈势相连,宋陆氏居之。”

    离渚山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有谢尚书坞。柯山 在府城西南三十五里。山皆石,其下有水,曰“柯水” ,上有胜览亭,东有石佛,高十丈馀。蜀山 在府城西三十五里柯山东,俗名独山。蓬山 在府城西三十五里柯山东。

    龙山 :在府城西五十里,近钱清。

    东眺山 :在府城西八十三里。

    西眺山 :在东眺山之西。二峰至高,登眺者可极远。

    凤凰山 在府城西六十五里,至小而具山形,尝有凤集焉。邑有二凤凰山:一在城南七里许,丫髻山 在府城西六十三里,山巅二小峰如髻。

    牛头山 在府城之西六十五里。小江萦其西。唐天宝间,改名临江山。山产石,可作假山。其小碎者,取为盆山,尤宜草木,皆葱蒨耐久,与昆山所出相埒。东坡所谓“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是也。又云:石疏理,入水则浮,名浮石。近者王新建,改山名浮峰以此。或云以其临江瞰海,山势若浮云,峰南有石如台,曰石台。江之西,为萧山县界。

    羊石山 在府城西北三十六里,有石如羊。马鞍山 在府城西北四十里。状如马鞍。唐天宝间,改名“人安山。”

    上方山 在府城西北四十里,有上方寺。下方山 在府城西北四十里,与上方山相联,有下方寺。

    金帛山 在府城西北四十三里。世传禹至涂山,诸侯执玉帛朝会于此,其山上有九龙池。宝林山 在府城西北四十里,南有金井,潦不溢,旱不枯。亦名金井山。

    涂山 在府城西北四十五里。旧《经》云:“禹会万国之所。” 山麓有斩将台,有石船长丈,云禹所乘。宋元嘉中,于船侧掘得铁履一双。梁初又掘得青玉印。苏鹗《演义》云:“涂山有四,一会稽,二渝洲,三濠洲,四当涂。”

    西余山 在府城西北四十二里。一作“西扆” ,谓禹尝于此负扆朝诸侯也。

    碧山 在府城西北四十八里。石色碧润,四时不易。一名“党山。” 北有洞,极深奥。

    乌风山 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滨于海,有洞出乌风。一名“龟山。” 当潮生时,远望之宛然如龟出没水中。今名“白洋山。” 南麓为巡检司。

    雷山 :在龟山北二十里。海潮大时,山在潮中,潮至其声如雷。

    浮山 在府城东北三十五里浮海口,与三江所城相对。

    蒙捶山 在府城东北四十里,与浮山相对,上有烽堠二。

    石姥山 :在府城西北五十里。

    蜀阜山 在府城西北四十五里。一云勾践伐吴,置寡妇其上,以激军士,名独妇山。《吴越春秋》又作“浊女山” ,云诸寡妇女淫佚,犯过者皆输此山上。越王将伐吴,其士有忧思,令游山上,以喜其意。

    巫山 在府城北十五里,一名“梅山。” 或云汉梅福隐居之所。

    下马山 :在府城北二十五里。

    璜山 在府城北三十里,势小而环抱若璜,小江经其北。

    大峰山 :在府城北三十五里。

    禹山 :在府城北三十里。

    玉山 在府城北二十八里,两崖门峙,下有八闸,泄山、会、萧三县之水,浑浑沌沌,悬流数丈,漂沫十馀里。

    六山 :在府城东北二十里。高广寻丈,垒列泽。

    石城山 在府城东北三十里许,山下有石城里。

    古博岭 在府城西南四十五里。群峰交峙,中有一迳,南达枫桥至诸暨界。旷寂稀人烟,往往虎豹栖止,俗讹为《虎博岭》云。

    不负岭 在府城西三十里。旧传唐萧翼得《兰亭帖》至此,喜曰:“不负此行矣。” 因名。

    巧溪岭 在府城西南七十里,以溪名。

    看怕岭 在府城西南八十里。其路峻崄,行者惧焉。

    白峰岭 在府城西南一百十里。多白石,且崎峭。

    萧家岭 在府城西南一百里,居民多姓萧。欢潭岭 在府城西南一百三十里,以潭名。刑塘岭 在府城西五十五里。世传禹筑塘于此,斩防风氏。

    古城岭 在府城西六十里,越王允常筑城处。石班岭 在城西七十五里,产五色石。

    箬岭 :在府城西六十二里。

    紫砂岭 在箬岭北,有紫砂。

    大岭 :在府城西六十五里,一名梅山岭,延联七峰。

    低岭 在府城西六十里,比大岭为低。

    梅里尖 在府城西南十八里,以梅福里得名。《越王峥 》,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越王勾践栖兵于此。又名“栖山。”

    会稽山 :在府城东南十二里。

    宛委山 在府城东南十五里。山上有石篑,壁立千云,升者累梯而上。

    秦望山 在府城南四十里宛委山南,高出群山表。秦始皇登之,以望东海。

    刻石山 在府城西南五十里,一名“鹅鼻。” 自诸暨入会稽,此山为最高,以秦始皇刻石其上得名。

    望秦山 在府城东南三十二里,与秦望山相接。

    云门山 :在府城南三十里。

    何山 在府城东南四十七里,与云门山相接。刺涪山 在云门山南,一名“明觉山。”

    若耶山 在府城南四十四里。下有采莲田。东又有若耶岭,下复有潭。

    赤堇山 :在府城东三十里会稽山南。

    白鹤山 在府城南十五里会稽山东樵风迳下,一名“箭羽山。” 山侧有石屋,砥平,可容数十人。射的山 在府城南十五里,与白鹤山相连。石旗山 与射的山相连,形如张旗,旁有石室。宋建炎中,士大夫避地干此。

    石帆山 :在府城东十五里。

    葛山 :在府城东十里射的北。

    鹿池山 在府城东南八里。会稽山东北镜湖中,尝有白鹿。

    香山 在鹿池山东,木樨,甚繁华。

    洞浦山 在府城东南二十四里,香山东。龙尾山 在洞浦山东南,形如龙尾,又名杨梅山。

    《箬》。山 在府城东十二里,洞浦山西北。昔秦皇东游于此供刍草,俗呼“绕门山。”

    少微山 在府城东十里。宋职方郎齐唐隐居处也。

    土城山 在府城东六里,少微山西北。越王作土城以贮西施,故亦名“西施山。”

    宝山 :在府城东南二十五里,一名上皋山。东接紫云山,旁连锡山,南抵下皋富盛山,西北接龙尾箬。诸山山崦有赵家嶴,一名赵乐嶴,西唐里城南,宋攒宫地也。山巅号白鹿尖。又新妇尖,旁为鸡笼山、五峰岭,其对案曰“梅李尖”,地理家谓之“笔案。”

    紫云山 :在府城东南五十里。

    下皋山 :在府城东三十里。

    富盛山 :在府城东四十里。

    锡山 :在府城东五十里。

    凤凰山 在府城东南四十里宝山东。山形肖凤,上有乌石将军庙,最灵。

    跳山 在府城东南三十五里富盛山北。俗传钱王镠微时贩盐,遇官兵,跳避此山。石壁书“大吉” 字,并指脚迹俱存。

    横山 在府城东三十四里跳山北。俗所称者,有小横山、大横山。

    银山 在府城东五十里横山东。无草木,产银沙。

    考证

    北山 ,与银山连,其顶有穴,可容二十馀人。鸡山 ,在府城东南六十里康家湖北。

    鹤鸣山 在府城东南五十七里鸡山南。山上时有鹤鸣。

    东化山 一名“将军山。”

    西化山 一名“笔峰” ,二山相连接,在秦望山南。龙惠山 在府城东南七十里伧塘埠。上有龙王祠、祷雨池。

    诸葛山 在府城东南六十里。葛洪尝栖于此。亦曰“葛岩。” 盖会稽第一山也。

    黄龙山 ,在诸葛山之半,有寺曰“延安” ,亦有葛仙丹井,在寺殿之后。

    阁老山 ,在诸葛山东。左视如屏,右视如笔,《九井》在其下。

    静林山 在诸葛山西南。上有龙潭,祈雨辄应。铜牛山 在府城东南五十八里,静林山西。舜山 在府城东南四十里,铜牛山西。一名笔架山。俗传大舜游憩于此。

    太平山 在府城东南七十八里,舜山东南,又一在馀姚。

    西湖山 在府城东南二十二里西湖之旁。“天荒山 ” 在府城东南八十里。山不生草木,其下为驻跸岭。

    石陇山 在府城东南一百十里。天荒山东。多松楮木。

    储山 :在府城东南一百四十里。

    山 在城东南七十里,下临舜江,与上虞接壤。山高锐如削,其巅有洞,广八尺,深十馀丈,类神所斧,清绝可爱。一名“蒿尖。”

    丰山 在府城东北六十二里,临曹娥江。钱镠王破刘汉宏将朱褒于曹娥,进屯丰山,褒等降此山,是也。

    称山 :在府城东北六十里。丰山西北环大海。

    《旧经》
    越王称炭铸剑于此俗呼称心山

    郑弘山 在府城东南三十里,以汉太尉弘名。稷山 在府城东五十里,称山南。旧名“秽山” ,越王种菜于此。

    《阴山 旧经》“秦始皇移在会稽山北,有阴山之称。”

    白塔山 在稷山侧。有寺及兴善将军殿。犬亭山 在府城东南三十里宝山北。《旧经》《越绝书》并云:勾践畜犬猎南山白鹿,欲以献吴,故曰犬山。其亭为犬亭,岁久相延,呼为狗山,又曰吼山。俗谓宋攒陵所在,诸山皆拱,此山独否,故名之曰吼,取呼而相向义也。

    忆家岭 在府城南十五里,会稽山之东北麓。观岭 在会稽山,因告成观名。

    驻日岭 在府城西南八十里,刻石山南诸暨县界。

    王顾岭 在府城东南六十里。相传宋高宗避金时过此,见山水之佳,既去犹回顾,故云“王顾。” 陶晏岭 在府城东南四十四里王顾岭北。旧《经》“陶弘景隐居于此。”

    日铸岭 在府城东南五十五里,产茶,最佳。驻跸岭 在府城东南八十里日铸岭南鸬鹚峰下。宋高宗避金幸台温回时,驻跸于此。干山岭 在府城东南四十里静林山。唐方干隐于此。

    五峰岭 ,在日铸岭东北,五峰如莲花。

    龙池岭 在府城东南八十五里。东小江之右。有龙池、龙王庙。

    “石伞峰 ” ,是会稽山之别峰,下有范蠡养鱼池。唐齐抗于峰下置书堂,后为精庐。

    义峰 在县东六十里稷山之东南。峰顶有黑白二龙池,土人建祠焉。祈雨辄应,其上时有龙见,峰下有石,名“凤凰窠。”

    “阳明洞 ” ,在委宛山,洞是一巨石,中有罅,长亘龙瑞宫旁。

    “风洞 ” ,在刻石山,遇阴雨,闻鼓乐声。

    “玉洞 ” ,在剑浦山。

    凤凰窠 在义峰下。石有一圆窍,深一尺,广四尺。俗传凤育二雏,自此而翔,旁有上凤、下凤、沉凤等村。

    坐石 在会稽山南。《舆地志》:“方石数丈,是始皇坐其两边方石八所,丞相斯以下坐。”

    飞来石 在禹穴侧。世传自安息飞来,上有《索痕》三条,唐宋名贤多题名其上。

    酒瓮石 ,在射的山足。三石品峙,其状如瓮。《旧经》:巨石三,在镜湖东,时人谓之“秦皇酒瓮石。” 侯孙石 ,在射的山下,临樵风泾,水涨,石常不没,里人以此候水。

    鸟石 在义峰之西,石甚奇。

    研朱石 在宛委山侧。华初平云:“葛稚川既仙去,遗朱研于玉笥山,得丹砂之力,岁久弥大” ,今为一巨峰。又《旧记》有牛角石,在玉笥山巅,不知即此石否?

    葛仙翁钓石 ,在若耶溪。葛稚川尝投竿坐憩于此。谢康乐兄弟皆尝游,每至辄酬唱忘归。又一在嵊皇觉寺前,绝奇怪,上有钓竿痕,甚分明。虾蟆石 ,在宛委山,与龙瑞宫对。昔官廪失粟,踪迹莫知盗者。有方士言:“盗者,朝山之异物也。” 羽流信之,命工凿损石口,患遂息。

    金鸡石 在下灶之前,其方数丈。世传有见金鸡飞鸣石上,石遂迸裂。《旧记》:“会稽有里金鸡、外金鸡。”

    落星石 ,在曹娥江中,高丈馀。

    尚书坞 在府城东南三十里。齐孔稚圭《山园》也。

    澹竹坞 在诸葛山左。山围折如城,隅尝产瑞竹,巅峰拔起数百丈,其尖如斛,名“石斛尖。” 方干岛 在会稽山东北麓,俗呼“寒山。”

    凤林 华镇《考古》云:在五云门外。

    乐野 在府城东七里

    海 在府境北。边海所属五县:“萧山去海二十里,山阴去海四十里,会稽去海二十里,上虞去海六十里,馀姚去海四十里。”

    府河 在府城东一里

    簟醪河 一名“投醪河” ,又名“劳师泽” ,在府西二百步。

    县河 ,东自莲花桥,西通王公池。县者,山阴县也。

    钱湖 在府东三里许。周可二三亩,俗呼为“观音池。” 上有兴福院,今废。

    王公池 旧在西园内,景颇佳胜。今园废而池存,居民杂居,其旁一洿池耳。

    龙喷池 在卧龙山前

    石家池 在织染局后

    司马池 在如坻仓,一名“贺家池。” 以上四池,近多佃为民业。

    《龟山鱼池 》,未载处所。

    “鹅池 ” ,在蕺山戒珠寺前。

    “洗砚池 ” ,在白马山下。

    日月二池 相传钱武肃王有目疾,乃浚此二池。月池在县北,日池今入县治中。

    东大池 在东府东坊,通广宁河。宋嘉定十七年,理宗即位,封其父希瓐为荣王,以母弟与芮袭封奉祀,开府山阴。蕺山之南曰“福王府。” 东大池,其台沼也。

    西小江 在府城西北四十五里,其源分自诸暨之浣江,历五十里入县境。初经天乐乡,西北入萧山,折而东北入于海。

    钱清江 在府城西五十里,浦阳江下流。汉刘宠投钱处也。今通为运河。江废。

    三江城河 在三江所城下。是各县粮运船往来之道。

    江北河 在西江之北,大海之南。每为潮水灌入,沙涂壅积,遇涝辄溢,遇旱即涸。

    新河 在府城西北二里。唐元和十年,观察使孟简所浚。

    镜湖 在府城南三里,亦名“鉴湖。”

    古塘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

    抱姑塘 在府城西五十二里,上连镜湖,下接小江。世传塘初创之时,随筑随溃。一老妪苦之,赴水死;其妇痛之,亦赴水死,抱姑尸出水中,塘遂成。

    吴塘 :在府城西三十五里。

    东小江 在府城东南九十里。亦名小舜江。曹娥江 在府城东九十二里。以汉“曹旰女死孝” 名。

    御河 在府城东南十五里,自董家堰抵宝山,宋攒陵河也。

    回涌湖 :在府城东四里。

    浮湖 在府城东二十里。周围二顷馀,源出西山,清浅可爱,又名“西湖” ,旧有《西湖寺》。

    泉湖 :在府城东南七十里,围可十馀亩,底有二窍,寒泉涌出,最清。

    《屃石湖  》。《撞石湖  》。《确山湖》。

    相湖 并在城南,乃鉴湖之别名,今皆为重科田。

    茭塘湖 在府城西五十里。多茭葑焉。后产水芝,更名“芝塘湖。”

    湖, 在府城北十里,周回约广十馀里,俗

    又呼为“黄鱢湖。” 是舟楫往来之道。

    白水湖 在府城十里。旁通运河,足资灌溉,有菱芡鱼虾之利。

    馀支溪 :在府城西四十七里。源有二,一温一凉,相汇而不杂。

    巧溪 在府城西南七十五里。崇山之下有微泉,具混混之势,而入崖间则盛大,亦大奇相。溪 一名“西溪” ,在府城西八十里。发自藏山岭,折流北至锁秀桥下,分为二派。

    射浦 在府城南五里。越王句践使陈音教射处。音死,葬浦西五里。一名“射渎。”

    查浦 在城西一百里,越王句践陈兵处。又一在新昌。

    纪家汇 ,在府城西南一百里,是钱清江上流。官渎 ,在府城西北十里。

    查渎 《吴志》:“王朗攻会稽,分军夜投查渎道,袭高迁屯。”

    离渚 在府城西三十里。发源自唐里六峰诸山,萦回盘旋,合于离渚溪。唐康使君所居。月潭 在镜湖三山之西,广袤数亩,不知其得名之始。

    欢潭 在府城西南一百三十里,水清味甘。清潭 在府城西八十里,水清莹如玉,又名“碧潭。”

    潮止潭 :在府城西八十里,广二十馀亩,小江潮至此而止。其水冬温夏寒。

    《王右军墨池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兰亭桥东。

    鹅池 与墨池相近。《华镇记》云:“闻鹅池有白鱼,长数尺。有捕者,鱼则腾跃而起,其鬣如银,下前池而去,后复见于池中。盖异物也。”

    若耶溪 :在府城东南三十五里,北流入镜湖。古欧冶子铸剑之所。

    南溪 在鉴湖南,亦若耶支流也。

    寒溪 :在府城东南三十里。源出日铸岭,水极清冷。

    上灶溪 在府城东南二十里。明嘉靖初,知府南大吉浚之,沿溪之田遂获。更有中灶、下灶,相隔不数里。世传欧冶子铸剑,更此三灶而后成也。

    铸浦 在府城东南三十里,与若耶溪接,一名锡浦。上有横梁人家聚落,有欧冶祠。《齐唐家山记事》云:“昔欧冶子铸神剑之所。” 今为里俗所祠。蛏浦 在府城东北四十里,俗盖云多蛏焉。时与海通,后筑塘隔海,淤积成田。东自称山,西至宋家溇,接山阴界,凡二十六里。

    逍遥泾 在府城东六里。相传潘逍遥所居。樵风泾 在府城东南二十五里。

    沉酿川 在若耶溪东。《十道志》:“郑弘举送赴洛,亲友饯于此。以钱投水,依价量水饮之,各醉而去。一名沉酿埭。”

    炭渎 ,《水经注》:“句践链冶采炭于南山,故其间有炭渎。吴王封句践于越百里之地,东至炭渎” 是也。

    石渎 在府城东四十八里。田坂中有石突起焉。

    浪港 在樵风泾北。天无风,亦时有浪。北循山迳,有一石甚巨。

    照水 在府城东南三里。《旧经》云:“源出五云乡,经县界九十里,西南入山阴。”

    平水 在府城东南三十五里。镜湖所受三十六源之水,平水其一也。水南有村市桥渡,皆以“平水” 名。

    麻潭 在若耶溪侧。《旧经》云:“潭深而清,孤石耸出。”

    嫡耳潭 在府城东十五里。一作“的耳” ,今呼为织女潭。在董家堰西,有董永墓、织女铺、独树村。凡堰之董姓者,云悉永后。

    白波潭 在镜湖东

    射的潭 ,在仙人石室下,其深叵测。

    龙潭 :在静林山,祈雨屡应。

    “禹池 ” ,古放生池也,在禹陵前,今呼为“禹池” ,旧盖名永固湖。

    南池 在会稽山,池有上下二所。

    浴龙池 在五云门外

    方干池 在府城东十里旧澄波坊。唐处士方干所居。

    鳗池 :在府城东二十里。周围数顷,其北岸有社庙,祀皋陶,不知其始。

    贺家池 在府城东二十二里,周四十七里,南通镜湖,北抵海塘,旁有支港四达,一名“贺家湖。”

    郑公泉 ,在若耶溪东,去葛仙翁钓矶不远。云门泉 ,在云门山。泉上旧有亭,匾曰“好泉” ,取范文正公“山有好泉来” 之句。今废。

    苦竹泉 在秦望山曾文清墓旁。林多苦竹,泉出其下,泓洁宜茶。

    “惠泉 ” :在太平山,二泉如带,大旱不涸。

    菲饮泉 一名“菲泉。” 在大禹寺侧可数十步。“温泉 ” :在府城东南八十里。

    真珠泉 ,在少微山,齐祖之《家山十咏》泉其一也。

    傅公泉 在射的山下傅给事嵩卿先墓侧。初因地坎洼,凿池潴水,每上冢者,汲以煎茗浣祭器。纵五尺,横六尺,深半之,泓洁甘美。士夫谓足方公清德,遂目曰“傅公泉。”

    禹井 在会稽山。《水经注》:“山东有硎,去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 云。

    “钱王井 ” 凡数十,大抵多在五云门外,甃以石,水高于地,不溢不涸,方暑时,行道甚以为惠,相传皆钱镠所浚。

    葛仙丹井 《嘉泰志》云:“在云门淳化寺佛殿西庑之外僧房中” ,泉味甘寒,冠一山。唐时有长松树,近已槁死。又云:“有松夭矫如龙,正覆井上,若护此泉者,真可异也。” 今殿庑已非故址,而井在殿外竹林中。又一在禹穴侧华镇《考古》云:“葛稚川炼丹于宛委山下,有遗并大如盆盂,其深尺许,清泉湛然。”

    “何公井 ” 在云门山西,梁何引所居也。

    岩里九井 在府城东南七十里岩口山下深不可测。旧传:每雷电时,有巨鱼扬鬣其中,争以网取之,不可得。山顶有巨石如塔,高峻,人不可至。其左清溪泻流,上有石洞若大厦,可容数十人,景极幽胜。

    欧冶井 在铸浦。《齐唐录》铸浦事云:“有淬剑大井存焉。”

    链塘 在府城东五十五里。《越绝书》:“勾践采锡山为炭” ,聚载从炭渎至链塘,各因事名之。《水经》:铜牛山北湖下有链塘里,勾践链冶之处。菁江石塘 ,在府城东六十里,俗称石塘。塘广六十五步,长一百五十三步。宋淳熙九年,令杨宪重筑,加甃塘岸一里馀。

    刑塘 在府城北十五里。贺循《记》云:“防风氏身三丈,刑者不及,乃筑高塘临之,故曰刑塘。” 然涂山东又有斩将台,亦云斩防风者。未知孰是。伧塘 在府城东五十里。旧《经》云:“昔伧楚共筑此塘,堰水溉田。”

    萧山县

    萧然山 在县西一里。又曰西山。县旧八景,曰西山月色,今人直谓之萧山。旧《志》:晋许询于此凭林筑室,有萧然自适之趣。或云:勾践与夫差战败,以馀兵栖此,四顾萧然。按《汉书地理志》:萧山,潘水所出,东入海,则名不始于许。北之陇曰净土山,其麓有金钱井,又名酒泉。其中之径曰柴岭,南之径曰碑牌岭,下有潘泉井。

    斗鸡山 在县西北三里。两山昂头相对,如斗鸡之状。

    菊山 ,在县西三里。多甘菊。

    茗山 在县西三里

    北干山 距县一里。其巅曰玉顶峰。《旧经》晋许询家于此。县八景,曰北岭烟光、曰“北干松风” ,皆此。

    去虎山 在北干山东三里许。旧《志》:宋景德中,有猛虎常伤人。一夕负于渡江西去,县令杜守一以名其山。今山有虎子坳。

    城山 在县西九里。其山中卑四高,宛如城堞。吴伐越,次查浦,勾践保此拒吴,名越王城,又名“越王台。” 前两峰对峙如门,曰“马门石。” 上两窍通泉,围不逾杯,深不盈尺,冬夏不竭,曰佛眼泉。山半有池,曰洗马泉,中产嘉鱼。越拒吴时,吴意越之乏水,以盐鱼为馈,越取双鱼答之,遂解围去。石岩山 ,在县西南十二里。巉岏,峞嵲,其状狮子,故又名狮子峰。其巅有香泉,方四尺,深尺许。荏山 ,在县东北十里,孔灵符《地志》:“越王种荏于此。”

    东蜀山 、西蜀山 ,在县南十二里,两山对峙,无所连属。

    塔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县学向之,名文笔峰。绝顶旧有塔,其南坳如舟,名“石船坞。”

    木尖山 在塔山东南,山高雾冒,又曰“雾楼峰。” 黄竹山 在塔山西南,竹色微黄,状如刀削,云是范蠡遗鞭所生。

    峡山 在塔山南,二山相夹,前曰“前峡山” ,后曰

    后峡山

    寿山 在峡山西

    擫乌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东方朔《神异记》:“亚父断萧山南岭,将擫于乌江。” 盖江东以掷为擫云。

    糠金山 ,在县西南十八里。日出如洒细金,光彩灼烁。

    定山 ,在县西南三十二里湘湖中。《旧志》所云“屹立江中,潮声至此而止,过复怒” 者,乃别一定山,今属钱塘县。

    冠山 在县西十七里。山形如冠,有泉甚甘。连山 在县西二十里,长冈九里。《旧经》“秦始皇欲置石桥渡浙江。” 今石柱数十,列于江际,旁有小山,号石井山。其井上广下曲,秉烛而入,不尽数十级,相传谓妃子墓。

    翠嶂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夏驾湖中。湖去海止数里,一名夏驾山。《旧经》:“山多”草织以为席,甚细密。按上虞县夏盖山亦名“夏驾山”,亦在湖中,亦去海数里,今并存之。

    干姜山 ,在县西三十里。山北有泉,清洁殊异。越王以之造姜,曰“干姜泉。”

    历山 ,在县西三十里,俗传谓“舜耕处。” 馀姚县亦有历山,今并存之。

    石牛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其东之径抵富阳县界。

    三台山 ,在县南七十里,旧有台三所。

    大山 在县西南九十里,横亘三都,一名长山。其南之最高者曰镜台山,一名白石山,又名笔架山,许询修炼之所。岩曰元度岩,洞曰仙人洞。岩洞出云,草木皆香,可以疗疾。又曰百药山。溪口有仙人石,唐王勃过之,刻诗于上,水涸石露,乃见其迹。

    州口山 在大山北九里。相传钱王镠欲置州于此,以釜验之,其石软脆,釜痕留焉。

    龙门山 在州口山北十里,两山对峙,上有龙湫。

    佳山 ,在县南九十里。

    金鸡影山 又名“峡山。” 在县南六十里,滨于江,上有鸡笼石。

    白鹿山 ,在县南六十里。世传有仙人骑白鹿于此,忽已不见。

    苎萝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下有西施宅,上有“红粉石。” 又一在诸暨。

    螺山 ,在县东十五里。其形似螺。

    洛思山 ,在县东北三十六里。《舆地志》云:“昔有洛下人随太尉朱嶲来会,图墓师为相,地师去乡既久,目极千里,北望洛京,号呼而绝” ,因葬山顶。

    凤凰山 在县东三十里,又名“慈孤山。” 石崖之间有望夫石。

    航坞山 在县东四十里。《旧经》云:“勾践之航也,三百石长负卒七十人渡之。” 山巅有湫,曰白龙井。又一在诸暨。

    吹楼山 在县东四十里。又名岵市山。东一峰、北二峰诸岫参差相并立,有似前后部鼓吹龛山 在县东五十里。其形如龛。相传为钱武肃屯兵之所。明时官兵于此破倭寇焉。一巨石有马蹄迹,名“马蹄石。”

    党旗岭 在县南六十里。昔有乡兵结党树旗以拒寇云。

    壕岭 在县南六十五里,诸暨县界。

    许元度隐穴 《世说》:许元度隐在永兴南幽穴中,每致四方诸侯之遗。或谓许曰:“尝闻箕山人,似不尔耳。” 许曰:“筐篚苞苴,故当轻于天下之宝耳。”

    望夫石 在凤凰山石崖间,上红下绿,阴雨时望之宛然一妇人也。相传“是里妇其夫溺于海,登山伫立以望,久之遂化为石。” 旧《郡国志》:“消山下有夫人祠,山北湖阴又有消御史庙,孤石耸出,似妇人艳妆而坐。”

    朱室坞 《水经注》:“句践百里之封,西至朱室” ,谓此。然又以为在浙江西岸,今县。《新志》有朱家坞,在洛思山麓,云汉朱俊之后,俱葬于此。西陵砦 ,皮光业撰《钱武肃庙碑》云:“渔浦鼋石,翼张下营。萧山西陵,林次列砦。”

    浙江 在县西十里。其源自南直隶徽州府黟县来,经富阳县一百五十里入县境,北转海宁入于海。以有曲折之势,故曰浙江,又名浙河。《庄子》云:“浙河之水” 是也。又江之西为钱塘县,曰钱塘江。江之中有罗刹石,曰罗刹江。《县八景》罗刹潮声即此。山石巉岩,数破舟楫,五代时,潮沙涨。

    没。今已不见。又有定山江,亦名浙江,今属钱塘县,潮冲山即回。《说文》云:“别流为汜,至山阴会为浙江。” 《汉·地里志》:“穀水自太末连北至钱塘,入浙江。” 《水经》:“渐江出三天子都,北过馀杭,东入于海。” 《注》:“浙江一名渐江。” 《史记》:“秦始皇三十七年,至钱塘,临浙江水波恶,乃西北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徐广曰:“盖馀杭也。” 江今为钱塘、萧山二县界舟楫渡处,江面旧可三十里,近沙滩涨出,渐狭不二十里,其海口阔处乃七十里。

    浦阳江 又名小江,在县东南十五里。其源出金华府浦江县,北流一百馀里,入诸暨县,与东江合流,至官浦,浮于纪家汇。东北过峡山,又北至临浦,注山阴之麻溪。北过乌石山,为乌石江。又北而东至钱清镇,则名钱清江。又东入于海。今开堰以通上流,塞麻溪以防泛溢,而江分为二郡。旧《志》《注》云:“浦江一源,分为二派。” 其说实非,乃是二源二派也。谓曹娥未溺之先,其江亦名浦阳,得之矣。按:今嵊县之西南与义乌接界,义乌之西,与浦江接界。两接界处,其山自东而西驰,水分八字,山阳之水入嵊为曹娥,山背之水入诸暨为浣江。浣又分而为二,一达山阴之钱清,由白洋入海;一达萧山之临浦,由钱塘入海。此实迹也。今之义乌与嵊县接界处,旧必隶浦江,后析入义乌者,故曹娥江亦名浦阳耳。西河 在县西一百五十步,南通崇化诸乡之水,北通运河,东西两岸相去约三丈。

    塘河 在县南一里。北抵苏家潭,南抵白露塘。菊花河 在县南一百步,受街衢之水,南注苏家潭。今湮塞。

    西陵湖 ,《水经注》:“西陵湖亦谓之西城湖,湖西有湖城山,东有夏架山。湖水上承妖皋溪而下注浙江,又经永兴县。”

    湘湖 在县西二里。本民田,低洼受浸。宋神宗时,居民吴姓者奏乞为湖,而政和二年,杨龟山先生来知县事,遂成之。四面距山缺处,筑堤障水,水利所及者九乡,以贩渔为生业者不可胜计,生莼丝最美。宣和中,有议复以为田者,民咸不可,遂寝。乾道中,奸民谋献之恩平郡王,邑丞赵善济力争之。时史弥远帅浙东,榜禁不许。明永乐初,豪族稍于近山处垦田。宣德中,魏尚书骥赞有司尽革之,骥卒复有侵者。弘治十二年,邑人何竞奏闻,遣法司覆正。后湖民吴瓒等复私垦种。正德十五年,巡视都御史讦庭光榜禁之。

    落星湖 在县西二十里。旧《经》云:“后汉汉安二年,星陨湖中。” 宋熙宁初,诏以落星湖地高,许垦为田,止存底处潴水。乾道九年,尽以落星湖赐归正大节度使张氏。张以水利及民者多,辞不敢田。淳熙十年,朱察院朝陵过邑审视,奏复之。庆元六年,临安府龙华寺僧宝法复乞以为田。豪右孙、华二姓利其有从而成之,民遂失灌溉之利。

    渔浦 在县西三十里。《十道志》云:舜渔处也。祖渎 在县西。《水经注》:浙江又东迳祖塘,谓之祖渎。昔太守王朗拒孙策,策数战不利。孙静果说策曰:“朗负阻守,难可卒拔。祖渎去此数十里,是要道也。若从此出,攻其无备,破之必矣。” 策从之,破朗于固陵。今遗迹不可考。

    “香泉 ” ,在石岩山,方四尺,深尺许。

    佛眼泉 在城山

    “洗马泉 ” 如池,在城山。

    金泉井 在县西一里。《嘉泰志》云:“今为居民徐氏园,每县务酝酒,取汲于此。” 士大夫家酿酒,亦多用之,故县多名酒,亦名酒泉。《县志》云:“其色莹洁,今浴蚕用焉。”

    潘井 在县西南七里。井高于路数尺,其水可掬,意潘水源或出于此。

    石井 在连山旁,小山上。

    白龙井 在航乌山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