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九百六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九百六十七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九百六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六十七卷目录

     湖州府部汇考一

      湖州府建置沿革考

      湖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湖州府星野考

      湖州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九百六十七卷

    湖州府部汇考一

    湖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扬州之地,《禹贡》以前,防风氏国在焉。春秋属吴,后属越,又属楚。楚以其地立菰城,为春申君封邑。秦罢封建,为郡县。始皇二十五年,改菰城为乌程县,属会稽郡,置故鄣县,属鄣郡。汉高帝建荆国,又建吴国。景帝四年,国除,复会稽郡,又徙江都王刘非治故吴国,鄣郡属江都。元狩二年,江都国除,故鄣仍属鄣郡。元封二年,改鄣郡曰丹阳。永建四年,分浙江以西为吴郡,乌程县属之。中平二年,析故鄣置原乡县,初平二年,又析置安吉县,俱属丹阳郡。兴平二年,太守许贡奏分乌程置永安县,属吴郡。吴封皓为乌程侯。宝鼎元年,以吴郡之永安、馀杭、临水、阳羡,及丹阳之故鄣、安吉、原乡,于潜之水悉注乌程,合九县以为郡,曰吴兴、馀杭、临水、于潜三县见杭州阳羡,今江南地。而吴兴之统县五,曰乌程、故鄣、安吉、原乡、永安。晋太康元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吴兴隶焉,析乌程、西乡为长城县、东乡为东迁县,改永安曰永康,俱属吴兴郡。永康元年,改永康为武康。宋元徽四年,改东迁县曰东安,升明二年,复为东迁。三年,改扬州刺史曰牧,吴兴郡隶焉。分故鄣置绥安县。梁以吴兴郡为震州,以乌程县为吴兴郡。陈废其州、郡,仍复郡县。吴兴郡之领县八,曰乌程、故鄣、安吉、原乡、武康、长城、东迁、绥安。隋开皇九年,大加并省,废吴兴郡,省武康入杭州,并故鄣、安吉、原乡入绥安。绥安,今江南地,以东迁、长城入乌程。仁寿二年,析置长城,复置武康,立湖州,湖州名始此。领县三,曰武康、乌程、长城。大业二年,湖州废,以乌程、长城属吴郡,武康属馀杭郡。唐武德元年,武康人沈法兴起兵,以旧湖州地立吴兴郡,改长城为长州。沈,故湖州太守也。是年,李子通称帝江都,改武康为安州,又改武州立安吉县。四年,杜伏威平之,复置湖州,领乌程一县。安吉县属杭州。更长州为绥州,又改为雉州,置原乡县,属雉州。而武州自为州。六年,没于辅公祏。七年,平公祏,改安吉为桃州,复置湖州,领乌程。废武州为武康县,废雉州及原乡桃州为长城县,属之湖州。领县三,曰乌程、长城、武康。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江南道,领湖州。麟德二年,复置安吉县。天授二年,析武康、东乡置武源县。景云二年,改武源为临溪。开元二十一年,湖州隶江南西道。天宝元年,改临溪为德清,改湖州为吴兴郡。至德二载,分江南为浙东西道,吴兴郡属西道。乾元元年,复以吴兴郡为湖州。大历十四年,合浙东西为两浙道。建中初复分,二年复合。贞元三年,复分。分时湖隶西道。乾宁二年,升湖州为忠国军。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湖属吴越国。四年,割武康属杭州,又改长城曰长兴。周显德四年,改忠国军为宣德军。宋太平兴国三年,钱俶纳土,吴越国除,湖州属浙西路,复以武康属之。七年,析乌程置归安,而湖州之领县六,曰乌程、归安、长兴、安吉、德清、武康。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湖属两浙路。景祐元年,改宣德军为昭庆军。熙宁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合。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湖隶于西。绍兴二年,分浙为东西二路,西路治临安府,湖州属焉。宝庆二年,改湖州为安吉州,仍领六县。元至元十三年,改安吉州为湖州路安抚司,后直云湖州路,隶江淮行省。二十一年,改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元贞元年,以长兴县为州。至正十六年,张士诚据湖州路,改为吴兴郡。明克安吉、长兴、乌程、归安、德清、武康六县,改吴兴郡为湖州府,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二年,长兴州复为县。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湖州府属焉。弘治二年,割长兴之三乡属安吉,析安吉县之孝丰等乡置孝丰县。正德二年,以安吉县为州,并属湖州府。府领州一,曰安吉;县六,曰乌程,归安,长兴、德清、武康,孝丰。

    考证
    皇清因之。

    乌程县:附郭。

    战国楚立菰城,为春申君封邑。秦改名乌程县,以乌巾、程林二氏所居,乃名,属会稽郡。汉乌程县属吴郡。三国吴封孙皓为乌程侯,地在封内,后置吴兴郡,乌程县属之。晋、宋、齐因之。梁以乌程县为吴兴郡。陈复为乌程县,属吴兴郡。隋,乌程县属湖州。唐因之。后五代乌程县属吴越国。宋乌程县属安吉州。元乌程县属湖州路。明乌程县,属湖州府。

    皇清因之。

    归安县:附郭。

    宋析乌程置归安县,时钱俶初来归命,故名,属安吉州。元,归安县属湖州路。明,归安县属湖州府。

    皇清因之。

    长兴县

    晋析乌程置长城县,属吴兴郡。宋、齐、梁、陈因之。隋省长城县,后复置,属湖州。唐改名长州,又改绥州,又改雉州。后雉州废,复置长城县,属湖州。后五代避梁太祖父讳,改为长兴县,属吴越国。宋长兴县,属安吉州。元陞长兴为州,属湖州路。明复为长兴县,属湖州府。

    皇清因之。

    德清县

    唐析武康置武源县,寻改名为临溪。后又改德清县,属湖州。后五代德清县属吴越国。宋,德清县属安吉州。元,德清县属湖州路。明,德清县属湖州府。

    皇清因之。

    武康县

    汉析乌程置永安县,属吴郡。三国吴因之。晋改为永康县,又改为武康,属吴兴郡。宋、齐、梁、陈因之。隋省武康县,寻复置,属湖州。唐改名安州,又改武州。后武州废,复置武康县,属湖州。后五代武康县,钱氏割属杭州。宋武康县属安吉州。元,武康县属湖州路。明,武康县属湖州府。

    皇清因之。

    安吉州

    汉析故鄣,置安吉县,属丹阳郡。三国吴,安吉县属吴兴郡。晋、宋、齐、梁、陈因之。隋省安吉县。唐复置安吉县,寻改为桃州,寻又省,寻又置为安吉县,以属湖州。后五代,安吉县属吴越国。宋改湖州为安吉州,用县名也,仍领安吉县。元,安吉县属湖州路。明陞安吉为州,属湖州府。

    皇清因之。

    孝丰县

    明析安吉之孝丰等九乡,置《孝丰县》,属湖州府。

    皇清因之。

    湖州府疆域考        府志

    湖州府疆域图

    湖州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苏州府吴江县界七十二里,以“震泽乡浔溪” 为界,自界到苏州又一百三十里。

    西至长兴县六十里,至江南广德州一百八十里。以一百三十里长兴县界之“四安镇” ,进陆行二十里为界,自界到广德州三十里。

    南至杭州府仁和县界一百二十里,以古骆塘为界。一云“五林村” 自界到杭州府又六十里。

    北至太湖一十八里,由湖到苏州一百一十里。东南至德清县九十里,至嘉兴府桐乡县界九十里,以乌程为界,自界到嘉兴府又八十里。西南至安吉州一百二十里,至孝丰县一百八十里,至宁国府宁国县界二百四十里,以柴岘山为界,自界到宁国府又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苏州府吴江县界六十里,以“染店浜” 为界,到苏州府又七十里。

    西北至常州府宜兴县界七十里,以悬脚岭为界。自界到常州府又七十里。

    自府至省城一百八十里。至

    京师三千七百里

    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八里。《乌程县》:

    乌程,附邑也。东至苏州府吴江县界七十二里,以浔溪为界。

    西至长兴县界三十五里,以水渎中分为界。南至归安县界六十三里,以横水中分为界。北至太湖口一十八里。

    东南至归安县一里,以“小市巷” 为界。

    西南至归安县界五十里,以吕村为界。

    东北至吴江县界六十里,以𬤇泽浦中分为界。西北至长兴县界二十里,以卞山村为界。东西广一百八里,南北袤八十一里。

    归安县

    归安亦附邑也。东至桐乡县界八十二里,以“琏市东” 为界。

    西至乌程县界一里,以“仪凤桥西” 为界。

    南至德清县界六十里,以横溪中分为界;北至乌程县界二里,以奉胜门为界。

    东南至嘉兴府石门县界一百二十里,以“白马村” 为界。

    西南至安吉州界一百二十里,以铜山乡石门村为界。

    东北至乌程县界四十里,以“上陂村” 为界。西北至乌程县界五里,以荻塘为界。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六十五里。

    长兴县

    府西北六十里为“长兴” ,东至乌程县界三十五里,以白鹤岭为界。

    西至广德州界一百里,以龙目岭为界。

    南至安吉州界六十里,以“小溪口” 为界。

    北至宜兴县界六十里,以“悬脚岭” 为界。

    东南至乌程县界三十五里,以宋渎中心为界。西南至安吉州界六十里,以赵村为界。

    东北至太湖口,二十五里。

    西北至宜兴县界七十里,以义乡山为界,东西广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德清县》

    府西北九十里为“德清” ,东至嘉兴府石门县界,九十里以大麻村为界。

    西至武康县界三里,以金鹅山为界。

    南至杭州府仁和县界三十里,以《五林》村为界。北至归安县界三十里,以“《渚前》渎” 为界。

    东南至仁和县界三十里,以古骆塘为界。西南至仁和县界一十五里,以奉口㘰门为界。东北至归安县界五十四里,以郜浦中流为界。西北至归安县界三十五里,以渚前渎为界。自县入省,六十里至

    京师三千七百里

    东西广六十三里,南北袤六十九里。

    武康县

    府西南九十里为“武康。” 东至德清县界,二十三里,以金鹅山为界。

    西至安吉州五十五里,以铜岘山为界。

    南至杭州府馀杭县界三十里,以马头关为界;北至归安县界一十五里,以姚坞岭为界;东南至钱塘县界三十六里,以界头村为界;西南至馀杭县界三十五里,以盘溪为界;东北至归安县界四十里,以塘头铺为界;西北至归安县界一百八十里,以方山为界。自县入省,六十里至。

    京师三千七百里

    东西广七十九里,南北袤四十五里。

    安吉州

    府西南九十里为安吉州。东至武康县九十里。以三十五里《铜岘山》为界。

    西至广德州九十里,以四十里《苦岘山》为界;南至孝丰县四十里,以三十里《沿干市》为界;北至长兴县界五十里,以四十里《方山谢公乡》为界。

    考证

    东南至馀杭县,一百一十里。以四十五里独松岭为界。

    西南至宁国县界一百二十里,以下岘山为界。东北至长兴县四十三里,以梅溪乡大岭为界。西北至广德州界四十一里,以五岭为界。东西广八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孝丰县

    州西七十里为“孝丰” ,东至武康县界三十里,以菱湖岭为界。

    西至江南广德州界四十里,以“苦岘山” 为界。南至杭州府临安县界六十里,以“乌山关” 为界。北至安吉州界四十里,以“沿干” 为界。

    东南至馀杭县界三十里,以幽岭为界。

    西南至於潜县界三十里,以“郎采关” 为界。东北至安吉州界二十五里,以穆王城为界。西北至广德州界七十里,以金鸡岭为界。

    形胜附

    本府。乌程、归安二县附郭。

    吴孙皓诏:“今吴郡、阳羡、永安、馀杭、临水及丹阳、故鄣、安吉、原乡、于潜诸县,地势水流之便,悉注乌程,既宜立郡以镇山越,且以藩卫明陵,奉承大祭,不亦可乎?”

    司马光诗:“江外饶佳郡,吴兴天下稀。”

    《宇文公谅记》:“天目分秀,双溪合流。金盖诸峰峙其阳,苍弁具区亘其阴。”

    严有谷《吴兴形势要害》说:“东南东北接嘉兴、吴江诸境,而河港交横,相错如绣,即生其地者一般,问道犹迷去来。论以地水师之义,殆铁网阵也。”

    乌程县《山墟志》:“山脉发于天目,南一支由武康来,北一支由长兴来。入境西北迤南,峦障层突,势若游龙。散而之东,则点点星罗,天然图画。” 《归安县志》:“虎叠千峦,龙渟百灌,东浔港,西馀不,南舍塘,北运河流环而生气结,前含山,后飞英,右东林,左乌镇,秀列而人文开。”

    《长兴县志》:“巨灵赑屃,高掌遥跖,大约似灵隐之飞来峰,遂成邑之第一胜观。”

    《安吉州志》:“天目为江南诸山之镇,而当其前。苕溪为吴兴诸水之源,而环其后。独松幽岭关键乎东南,玉磬金钟藩屏乎西北。”

    《孝丰县志》:“东至武康,西接宁国,南控馀杭,北引安吉。凤凰山峙其左,大阳山镇其右,京山如几案拱于前,大会山如屏幛于后,广、苕诸水出浮玉,自西南而来,环绕于东北,山谷盘固,川泽浩渺,实天造地设一形胜也。”

    湖州府星野考        府志

    府属总

    旧志,分野者,以地而占象也。论分野于震泽具区之间者,在辰曰丑,次曰星纪,宿曰斗牛、女,州曰扬国,曰吴越郡,曰会稽、丹阳。《尔雅》云:“星纪,斗,牵牛也。” 郭璞注谓:牵牛中者,日月五星之所终始,故谓之星纪。《周礼》保章氏注曰:“斗牛、女,扬州。” 《史记正义》引《星经》云:“南斗牵牛,吴越之分野。” 《纬书》云:“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国。” 《汉天文志》曰:“斗,江湖。牵牛、婺女。” 又言:“斗为吴会稽。” 《汉郡国志》引黄帝分星次云:“自斗十二度至婺女七度,一曰须女,曰星纪之次。于辰在丑,曰赤奋。若于律为黄锺,斗建子,在今吴越分野。” 费直《周易说》云:“起斗十度至女五度为星纪。” 蔡邕《月令章句》云:“起斗六度至须女二度为星纪。” 陈卓、谯周等入郡国宿度:丹阳,入斗十六。会稽入牛一,唐一行分,南斗、牵牛星之次。丑初,起斗九度,中斗二十四度,终女四度,得汉会稽、丹阳等郡。又曰:“斗在云汉间,当淮海下流,为吴分。去牛南河寖远,自豫章迄会稽,南逾岭徼,为越分。” 《宋史》:“两浙当天文南斗、须女之分。” 《元史》,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秒外,入吴越分星纪之次。然扬州之分,在五星为荧惑,在北斗为衡,而候以丁巳日云。

    湖州府山川考一  通志府县志合载

    本府。乌程、归安二县附郭。

    岘山 在城南五里,旧名显山。晋太守殷康筑亭于其上,故名“显亭。” 唐避庙讳改焉。山之首见者曰岘。兹山首见于郭南,厥名允协。天宝间,刺史韦景先立五华亭,上有唐相李适之石樽。有三贤祠,祀颜真卿、苏轼。王十朋有浮碧亭、逸老堂。

    道场山 ,在城南十二里。唐中和间,僧如讷受。

    记于无学禅师云:“逢道即止。” 讷至此山,名符师记诛茅安钵山,故多虎,虎依讷卧三宿无伤。父老因结庵事之,称伏虎禅师。建大殿,开丛林,顶有浮图,为郡之文峰。

    鲍家山 在县南九里

    车盖山 :在城南七里。

    金盖山 在县南十五里。晋太守何楷居此读书,因即其址为何山岭。

    衡山 ,在县南十八里,一名“横山。” 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即此。

    钱山 ,在县南十四里。从衡山北出,为钱山。东横山 ,在县南十六里。

    葛仙山 在县南五十里。晋葛洪炼丹处,有丹灶、捣药臼。《图志》:“葛洪炼丹处,天下十有三,乌程居其一。”

    费家山 在县南三十六里。

    菁山 ,在县南四十里。

    平峰山 :在县南三十二里。

    吴疁山 在县西南六十六里。石头山 ,在县南三十八里。

    白虎山 在县南四十五里。

    黄蘗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

    市山 在县南四十五里。

    南阳山 ,在县南四十里。

    罗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与刹山相望,尖耸如罗刹两角,故名。

    刹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岭上有刹山关,西即赵村。

    舌头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吴干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

    青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太平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

    响山 在县西南六十二里。

    康山 ,在县西十一里。

    马鞍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

    铜山 ,在县西南九十五里。一名“铜岘山。” 吴采鄣山之铜于此山之西。

    莫干山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旧有铸剑池、磨剑石,相传吴王铸剑之所。

    栖贤山 在县西二十二里。旧传管敬仲曾栖此。

    西塞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杼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夏后杼南巡税此,下有夏王村。

    夹山 在县西南九里,又俗名“鸡笼山。”

    萧山 ,在县西南十里。

    徐山 在县西南十三里。

    敷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

    石城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

    乌菱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法华山 ,在县西北十八里。

    瓜山 ,在县西三十二里。

    金斗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梁武帝先建妙喜寺于此,唐贞观六年移于杼山。

    目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

    白鹤山 ,在县西北二十六里。

    亭子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西陵山 ,在县北三十一里。吴太子和葬此,子皓即祚,尊文皇帝陵曰“明陵。”

    仁王山 ,在县西北九里。一名凤凰山。秦始皇以鸟“山出天子” 之谣,凿其颈为河,其首名粝,山中筑桥接之。

    玲珑山 :即弁山。一支。多花石。

    弁山 ,在县北十八里,一名“卞山” ,其高六千尺,其广百里。

    垄山 在县北五里

    毗山 在县东五里大溪上。突然独峙,与城相毗而近,故名。

    汤山 在县东十里

    冥四山 在县东十七里冥四圩,俗因名之。又名“筱山。”

    蜀山 ,在县东七里。徐贲居此。

    西余山 又名“晟山” ,在县东十八里。

    孺山 在县东十八里

    升山 ,在县东二十一里。一名乌山。《旧编》云:古乌巾氏所居,一名欧馀山。晋王羲之尝与宾从升此山,曰:“百年之后,谁知王逸少与诸卿至此乎?” 因名升山。

    别鲜山 ,在县东十三里。《尔雅》云:“小山别,大山曰鲜。” 郭璞注云:“不相联也。”

    浮玉山 在碧浪湖中,相对岘山,与归安分界。

    湖水虽满,常露其顶,若浮玉然,故名。

    “学士山 ” 在苏湾,相对岘山,苏轼尝游此,故名,即方屏山。

    上下钓鱼山 在浮玉山南,一名潘塘山。上山在南,冈阜层起,下山坡陀一石如比丘状,曰“石人头。”

    九里山 在道场浜口,其阳为鲍山,其阴名“九里山。” 北与社头山相峙,东接上下钓鱼山。从城至山约九里,故名。

    前轲山 ,在县南十四里。金盖山北出小支金,盖如车,而轲附其旁也。

    里山 在县南三十八里。

    东溪茅山 在县南四十里。

    仙人顶 ,栖贤山之上有石洞,旧传有仙人居之,故名。顶上有寺。

    杨湾山

    九霞山 ,在县西南二十一里。即罗山前冈,与康山南相及。

    他山 ,在县西南二十二里。杼山夏王村。云罗山过峡中开为两平田,南对敷山基山如蛾眉。潘士遴筑茂嵩园于此,有记。

    白鹿山 ,在县西南二十四里。

    小刹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枫树岭 在县西南二十七里罗山之西,名“朱坞” ,即仙顶寺后姜村过脉处。

    华严山 ,在县西南二十八里。

    宝峰山 ,在县西南三十一里。有瀑布泉、宝峰寺。

    九乳山 ,在县西南三十一里。山有九峰如乳状。

    石屋洞 ,在妙喜寺南帽子顶半山中。昔有仙居此,又名“仙人洞。”

    杨树坞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自杼山而上十里许,路若“羊肠。”

    霞雾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山高径崎岖,上登可见太湖,群山皆在其下,每有云霞覆幕,故一名“霞幕。” 上有石屋,祖师道场。

    司马岭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云岩岭 在县西南五十里。

    曹家山 在县西南六十三里。

    金安山 ,在县西南六十五里。

    陈湾山 在县北十二里。此下皆弁山北支。南石山 在县北十三里。

    北石山 ,在县北十六里。

    鱼山 在县北十七里。弁山迤东发至湖边,独此山有气泡如鱼,鳞形亦类游鱼。

    黄龙洞 在县北二十里弁山东麓。一穴幽窅,旧名金井洞。梁贞明初,有黄龙见,易今名。宋真宗朝,金牌在焉。亦福地名山之一。枕太湖,怪石林立,中有一石最尊,上大而本小,危立如幢,自石上涌出。轻撼则摇动,稍加力排辄不动,人甚异之。洞旁千仞,𫖯瞰不能见底,投以石不应,以声呼之则相答,深窅不测。黄山谷书“黄龙洞” 三字,至今犹存。

    赛玲珑 去玲珑山二里太师湾,有三石窍,可进莫穷其底,入者以灯,行一二里许即返。洞中有泉滴下,悬崖秀壁,亦奇观也。沈氏抉剔为之,因名“沈家洞” ,大率中可容千人。

    陈湾岭 在县北二十二里。

    凤凰山 在县西北九里弁山东尽处。高四百二十丈,周一十五里六步。山形似凤,故名。俗名“仁王山” ,以有仁王寺也。其山为府治来脉。凤翅山 ,在凤凰山右旁。

    鸡栖山 :在县西北十八里。

    苍山 ,在县西北十三里。见《掌故集》。又《谈志》称苍山在武康。阴阳家言,“吴兴主山惟苍与弁王母山 ” ,弁山南一支,从圆证寺东发出者是也。

    《干山 》《弁山》南,平地发出。

    “白龙山 ” 弁山南尽处,前临霅水,相近有白龙洞、乌龙洞。

    温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

    双姑山 :在县西北二十七里。

    墓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

    戚家山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戴山 在县东北十八里。南望诸毗,北望具区,上多石,无草木。其下有明义庵,今废。上有浮图。谯郡戴颙游此,三吴衣冠之士与之游者,随其所至,思筑室居之。太守张邵素与之善,为筑于此,因名焉。

    小山 在县东十八里

    泽山 ,在县东七十三里。《吴兴志》:“因震泽名,太湖中乌程以泽山为界” ,今属吴江县。

    厥山 山与泽山相近,吴有陆厥居此,故名。包山 即古夫椒。旧《志》俱属乌程。

    小雷山 ,周处《风俗记》云:“太湖中有大雷、小雷,相距六十里。” 《旧编》云:“小雷洞庭之东山属乌程,大雷洞庭之西山属长兴。”

    三山 ,在县东北七十二里,山墟名云“三山” ,在太湖中,百波天合,三点黛色。

    鸡塞岭 在县儒学东南二十步。虽无山形,而土脉坟起,盖山脉也。有石如伏鸡状,上有“佑圣庙。”

    施山 在县东五里

    河口山 在县东南五里。其巅有武安王庙,屡著灵异。

    乔木山 ,在县东南七里。

    潘山 在县东六里

    夏家山 在县东南六里。

    孟家山 在县东南七里。

    谢家山 在县东南五里。

    长超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其巅有塔,今圮。一名“湖趺山。”

    馀安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一名余安山。赵文敏尝登此山,松篁可爱,曰:“余得此可以安矣。” 因有是名。

    灵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

    候射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

    东林山 在县南五十四里。突兀于菰蒲溪泊中,又名“贝锦峰” ,其巅有塔。

    震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

    分水岭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凤山 :在县南七十三里。

    桃花坞 在县南五十里。

    见山 在县南七十四里。

    母潭山 :在县西南七十四里。

    廉山 ,在县西南七十五里。

    龙池山 ,在县西南百里。

    天泉山 ,在县西南百里。

    顶山 ,在县西南七十四里。

    厥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

    含山 ,在县东南一百八里。山墟名云“震泽” ,东望苍然,菱苇烟蔚之中,高丘卓绝。

    凉山 :距县三十里。竹溪之西。三峰并起,形如贯珠。山麓有三泉。

    小灵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

    蒋坞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

    《上沈山  》《下沈山 》俱未载处所。

    沃峰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

    砺山 ,在县西南六十三里。

    杨峰山 在县西南六十三里。

    《三山 》,未载处所。

    《金山 》,未载处所。

    乌山 在县西南

    上清山 在县西南

    慈孝山 在县西南

    落冈山 在县西南

    崇山 在县西南

    感长山 在县西南

    兴嗣山 在县西南

    石门山 ,在县西六十里。

    小溪山 在县西南

    石鼓山 在县西南

    狮子山 在县西南一百五里。首枕大溪,冈峦盘踞,北属武康。

    濮山 可游赏处

    方山 ,在县西南一百十五里许。其山粘埴,多陶器。北属长兴,其顶方。梁绍泰间,陈文帝为信武将军,自长兴遣二千人夜下方山津,即此山也。

    枫坞 在县三十九都

    黄坞 在县三十九都

    姚坞 在县三十七都

    管坞   、小冢坞 俱在三十九都。

    “五石坞  ” 、“崇堂坞  ” 、“白竹坞。”

    千百坞 俱在县四十都。

    前坞   佃坞 俱在四十一都。

    南坞 在县四十二都

    璧坞   𩰚将坞 俱在县四十四都。白沙岭 在县三十三都。

    鸡鸣岭 在县三十七都。

    白茅岭 在县三十九都。

    南壁岭  、轸岭 俱在县四十都。

    铜盘岭  青峰岭 俱在县四十一都,马啸岭  傅家岭 俱在县四十二都,黄土岭 在县四十三都。

    方山岭  横岭   福水岭 俱在县四十四都。

    太湖 一名“震泽” ,一名“具区” ,兼跨苏、常、湖三州之境,周三万六千顷,其二万顷属乌程,纵广二百八十里,临安、广德之水皆入焉。东为松江,又东流二百里以入于海。

    苕溪 水出天目山之阴广苕山。东过金石乡,又东过灵弈乡,又东过安吉州南邵渡,又东南过章渡,又折而北,至丘渡,与独松水合。

    前溪 一名“馀英溪” ,水出铜岘山,东过武康县,又北过黄陇山,东与北流水合。又北至江子汇。江子汇 一名“霅溪。” 苕溪、馀不溪、前溪,北流水之所会也。东过骆驼桥,又东出临湖门,又折而北,大会诸水于毗山漾,经大钱湖口以入于太湖。

    合。溪 水出悬脚岭,合白岘诸山之水为杨店涧,又出苍云岭为梓方涧,二水汇而为合溪。南经竹山潭,又东经罨画溪,又东入长兴西南门,又东出东门,又东北经赵渎以入于太湖。四安溪 水出石涧诸山,南经盘涧塘,又南经善岸塘与广德水合。又出广德诸山,东经荆塘,又东经塔水塘,又东经善岸塘与石涧水合。二水东过四安镇,又东过大德桥,又折而南出下殷桥入龙溪,与苕溪水合。

    妙喜港 水。出妙喜诸山。

    黄墅港 水出王村诸山。

    官泽水 出菁山。诸水俱东流以入于山塘溪。与《馀不溪》水合,在安定门内。

    霅溪 在府治南

    江渚汇 在府治南

    漕渎 ,即仪凤桥下水,晋咸和中,都督郗鉴开倒霅湾 ,在慈感寺前。

    《横塘 》即“荻塘” ,在慈感寺侧。

    官渎 ,在县西二十七里。晋咸和间,都督郗鉴开。上接苕溪之水,下入龙溪。

    碧浪湖 在县南三里。纳诸山之水,清而碧。每风浪涌,其色可观,故名。又名“岘山漾” ,以其在岘山前也。

    运河 一自安定门外分馀不溪,一自骆驼桥东分霅溪二水,合于迎春门外,沿东塘至吴江县界,每岁运船必经于此。

    浔溪 ,在县东七十二里。自运河东流,与震泽婴脰湖相接。

    菱湖 在县东南四十二里。唐刺史崔元亮开,即“凌波塘” 也。其地产菱,故名。

    馀不溪 出天目山阳,经馀杭、德清入县界三十一都。下菱湖,《湖趺漾》,钱山漾、碧浪湖入郡城。小溪 即施渚溪,在县西五十四里。

    思溪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练溪 在县东南八十里。溪流似练,故名。花溪 ,在县东南七十里。一名“花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