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九百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九百十二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九百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十二卷目录

     袁州府部汇考二

      袁州府山川考二府志未详山川

      袁州府城池考

    职方典第九百十二卷

    袁州府部汇考二

    袁州府山川考二       府志

    萍乡县

    徐仙山 在县西三里。世传有徐姓者于此修炼成仙,上有徐仙亭。

    石羊山 在县南五里。山上多石,其形如羊。毛仙山 ,在县东二十三里。古有毛仙驿。《方舆记》:昔有人过此山,逢一人遍体有毛,言辞异常,后不复见。宋朱熹尝问驿吏,云“狐魅所为。” 遂题诗驿中:“人言毛女住青冥,散发吹箫夜夜声。却有邮童解端的,向侬说是野狐精。”

    石姥山 在县西五十里。有石屹立,如姥瞻望。宋周兑诗有云:“顽然本是无情物,应误行人指望夫。”

    南源山 在县北五十里,下有广利禅院。宋宣和中,县令郑强建,以息兵厉。

    浴室山 ,在县北五十里。山下有浴池,世传杨朱尝浴于此。

    九嶷山 ,在县东七十里。连带九峰,因晋时三真人得道之所。山侧有二岭,若双鸿飞舞状,曰“仙鹤岭。”

    五金山 ,在县西七十里。五峰相连,皆面西方,因名。

    杨岐山 在县北七十里。世传为杨朱泣岐之所。旁有玉女殿,内有九石房,相映如屏风,世传为仙人所居。又有普通院及隋炀帝坛。

    瑶金山 ,在县北七十里上栗市,普明祖师道场,上有渌水洞、灵丹井。

    楚山 ,在县北九十里。相传昔楚昭王经此,山顶有楚王台遗迹,下有昭王祠。

    武功山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罗霄洞之岭。宋绍兴间,洞寇猖獗,赵扆统禁军剿捕有功,立栅山上,因名。山根盘八百馀里,跨吉、袁二郡。相传葛元炼丹于此,亦名“葛仙峰。”

    云盖山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

    罗霄山 与武功山相连,崇数千丈,延广百馀里。下有石潭,深不可测。《寰宇记》云:“潭水旁出石乳,岁旱祷之,以大木长三四丈者投水中即雨,木涌出,雨即止。” 或曰:昔人罗霄居此,因名。有罗霄洞。

    笔架山 在县南里许。高耸秀拔,与县后山相对,宛然有宾主之像。旧名“迎凤岭” ,以县治势如飞凤,而此山与之相迎也。宋绍兴中,建塔其上,高七丈许。明嘉靖间,以孤峰独耸,增建其二于东。三塔相连,形如笔架,俗名“笔架山” ,为县治前案。

    明山峰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特立耸峙,登之四远皆见。中有仁济院。

    “石笋峰 ” 在葛仙坛之右,峙立如笋。

    玉女峰 在县东六十里。亦名玉女墩。《舆地志》:天将雨,有五色云气涌出石间,俗云“玉女披衣。” 相传昔有女子修道于此,因名。

    圣冈岭 在县东五十里。众山迤逦,望之苍翠。晋甘卓尝筑垒其上,有圣冈庙,即甘卓庙也。案山岭 在县北五十里。左右两山相峙,中平如案,因名。又有亭曰“高寒” ,为往来休息所。白鹤岭 在县北五十里。世传白鹤仙人游此。马迹岭 在县南七十里,坦平修远。晋甘卓过此,上有马迹。

    罗汉岩 在县北萍实里南源山。

    帝钟岩 在县东乡里。高十丈,深四丈,中有倒石,长三尺,其形如钟。

    真如洞 在县西长丰里。洞有石钟、石龟,又有石如人形。

    里大洞 在县南长丰里。圆如覆钟,两洞相接。上洞有石,名“雪峰” ,一石窍斜穿,投以石,良久乃抵洑流下洞口,出山腹,巨石如屏,当前中有小谿,两洞可容千人。

    下石陂洞 在县北金山里。有巨石窒其门。宋靖康中,里人相率去石入洞避难,空旷可容千人。

    罗汉影石 在县东大安里白鹭坑。晋时巨石中裂,其声如雷,一屹立、一坠田间,各有形如罗汉。

    金星石 在大安里。石如室,有光若金色。萍川水 ,在县南三十馀步。源发杨岐山,东流转西四十里到县,又九十里入醴陵,出渌口,过潭州,入洞庭。

    泉江水 在县东二十里,名“教里” ,江心泉涌出,故名。水中生丝花可食,泉入江合流,旁有寺。罗霄水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大安里。源出罗霄洞,下分两派,东流者合芦谿水至宜春,西流者出本县,合湘东江入醴陵境内,罗洞双波其一也。

    芦溪水 在县东五十里,名教里圣冈庙侧。源出罗霄山,东流一百里入宜春秀江。

    杨岐水 ,在县北五十里宣化里。即萍川水之源纡回县前若带,为境内名景之一。

    金鳌洲 在县西萍寔桥下。其长百馀步,状如诉水之鱼。鱼头水分两派,至尾复合杨岐之水,至此而汇为潭,流入萍川,此鱼乃为中流砥柱。旧名“金鱼” ,以其形长而大,改名金鳌。又蟠踞儒学禹门之西关。明知县陆世𪟝建占鳌阁其上,为禹门鳌浪,称名景。

    新江 在县东三十里。唐咸通中,郡守颜遐福奏开以通湖南,才凿十馀里而辍。今俗称其地为“新江。” 耆老相传,开江时误杀白龟,遂不就敷潭 在县北七十里之秋江,盘旋若涡,有龙居之,旱祷即应。旁有惠泽龙王庙。

    韩浒潭 在县北十里清教里。深可二丈,荡漾澄澈,旁有《韩将军庙》。

    萧仙潭 在县西八十里金源里。汇五溪之水,岸有巨石平坦,世传“萧史休息于此。”

    王母潭 在县西八十里唐昌里。世传“王母过此。”

    青龙潭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新安里。深不可测,世传龙居其中,旱祷辄应。

    罗霄井 在罗霄山下,有浴池,即葛仙翁修炼之所。境内名“景葛井” ,浴丹居一。

    义井 凡四:一在县治左皇华坊,一在县治右宣化坊,一在县治东进贤坊,一在县治西“仁和坊。”

    暖泉 在仙居里苏家村,冬温如汤。又有冷泉,在宣教里,夏冷如冰,饮之能已热疾。

    寒泉 在县东清江里道旁。盛夏极清冷,往来人多饮之。宋尉潘友文作《寒泉亭》。

    雨涌泉 在县北杨岐山。天欲雨,水先涌。周兑诗:“杨岐山下出灵泉,与海相通亘古传。汹涌便知天欲雨,为言阴石不须鞭。”

    卓剑泉 在萍实迎祥观。旧传许旌阳卓剑于此。

    锡杖泉 在县治东刘家井。世传弥勒佛卓锡而成。

    泉田泉 在县南名教里。周广深八尺,涌出田心。旁有泉江堰,地名泉村,山谷诗所谓“丝花出泉村” 也。

    剑泉 在县南长丰里,阔三尺。世传潘、罗、傅三神将军插剑取泉饮之,故名。

    聪明泉 在县西一百步溪旁。其泉甘香。凤凰池 在县治南百馀武公馆之前。宋宣和间,因邑民多瞽,乃相县后地形如飞凤展翼,因凿二池以象二目,而民遂无盲疾。元至大中,池产瑞莲,年久污塞。明万历中,重新疏浚,立《凤凰池碑》,令民种莲于池,清翠交映,境内名“景凤沼” ,风光居一后塞。

    皇清知县《重浚》。

    万载县

    龙山 在县治后,龙江经其下。其势峛崺,来自衡霍,为县之镇。

    月台山 在县南浦桥之阳。状如圆月。

    日塔山 ,在县东南二里许。旧有明真院及白将军墓,相传白起也。

    稳山 在县西八里,俗呼为“稳山关。”

    银山 在县西十五里。山下有巨石,洁白如银。有洞可容数百人。相传避寇者多居此。

    紫盖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山势崇耸,屹若车盖,旧名“云盖。” 或云仙人谢仲初尝游此,有紫云上盖,故名。

    五雷山 ,在县北二十里。其地五山,与逍遥观拱对。

    汤周山 在县西三十里。相传晋安帝时汤、周二仙修道之所,上有观,观后有棋盘石、试剑石。

    “八景” 有“汤周《雪霁》。”

    峰顶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相传为马祖禅师修道之所。旧有上中下三塔,今惟中塔存。有泉清冽,岁旱祷雨辄应。古有月光寺。

    金鸡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有巨石在山下,遇夜金鸡现,故名。

    清泉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绝顶有瀑布泉,因名。林木森菀,泉味清冽,形若郡之仰山,俗呼“小仰山。” 徐铉墓在焉。

    谢山 在县北七十里。《舆地广记》《九域志》《明一统志》皆以因刘宋康乐公谢灵运得名。或云谢仲初修真之所,上有仙坛、丹井、试剑石及履迹犹存。而《筠志》载仲初住高安西北山中,亦名谢山。意谢仙到处,随以名山,则谓因灵运得名者非与。旧志有灵应观刘长者读书堂,今废。书堂山 在县西八十里,山谷深郁,虽霁尝有云雾。世传晋习凿齿因苻坚陷襄阳,避地读书于此。

    东台山 在县南九十里。石壁峭峻。旧有护法院在石岩中,今废。

    九龙山 ,在县西一百里。其山有九,嵯峨秀丽,尝有云覆,相传三人修道于此,道成不知所之,后人为之立祠。

    铁山 ,在县西二十里。

    鹅鼻峰 ,在县东五里,地名“东岐。” 元虞文靖爱此山若蜀中鹅鼻峰,因名。

    鹤岭 ,一名“洪冈岭” ,在县西南二十里,与仙游岩相望。

    十八渡岭 在县北四十里。旧路在岭下,循环一水,往来凡十八渡。后辟路岭上,人便之,俗呼为“十八洞” ,非也。

    古庙岭 在县西六十里。

    白水岭 在县西八十里。高数十仞,岭下平坦,广袤数里。居民众多,中有小溪,水色白。

    太阳岭 在县西一百里。形势陡峻,周一百里,未旦光先射,就昏光且不暝,故名。

    黄皮岭 在县北八十里,与谢山相对。上有石屋。相传黄、皮二仙修炼于此,乡人祀之。

    陶逸岩 在县东三十里。世传唐竹谿六逸,陶沔晚岁居此。岩突起平田,约高三丈,岩峦清润,中有石屋,人称为“陶公石” ,俗讹为桃花石。仙游岩 在县西六十里,与鹤岭相望。高数寻,可容数十人。有两石色绀碧,一石形如钟,扣之其声清越,一石形类道士,人称仙人石。

    水晶岩 在县西五十里岩中。飞瀑泻出如溅玉,岁旱祷焉。

    灵栖岩 在县西九十里。高数丈,有崇胜寺。岩下有泉,自周公洞流来,灌田数百亩。

    龙成岩 在县西九十里梅陂。山势耸特,中有石室。宋元祐中,猎者逐兽至其中,获一兽骨,其顶穹然如角,识者谓“龙蜕骨” 也。室中有石如列仙者数十,下有石钟,扣之有声。有石砚岩溜注之,墨横砚上,笔在砚旁,皆石也。有石人坐白沙旁,如鬻盐状,或扫之,他日复积。

    赤朱冈 在县西一里社稷坛左。

    竹山洞 在县南二十里。其洞甚阔,有水经其中,为学前江源。前后两门深五里许,内虚敞,有石田石屋一,石高三丈,类塑像。游者自后洞入,由前洞出,祷雨辄应。

    云峰洞 ,在县西九十里黄茅冈。门阔丈馀,中虚敞,循级而下则渐黑。有石若钟磬,若仙佛状,多不可纪。有涧水产鱼及石燕。

    笔架山 在县治东南二百步。旁有潭,深浚莫测,石屹立,中流挺然平突,三尖,小石旁附,状类笔架,与儒学对。

    叵啰石 在县东一里许荷花池东山岩侧有石,高数尺,上有孔,吹之若叵啰声,回风入窍亦然。

    狮子石 在县北五里。状类狮子石。下有潭,亦名狮子潭。上镌“狮岩,大德二年春月书” 九字,未详何人书。

    石笋 在县北十五里。唐南平王锺傅废宅,有石如笋,高数丈,俗呼“锺令公石。”

    谢仙石 在县西四十里,一名“麻鞋石。” 上有鞋迹,相传为谢仙迹。

    龙江 在县北五里,源出县西一百二十里金锺湖,下流入瑞州府境。旧有浮桥,易以舟渡。旧《志》八“景龙河唤渡。”

    多江 在县北七里。源出石洞金钟湖,二水会流抵此平泛水涸,露小洲三五,横阻江水,支流合泒,故名。

    锦江 在县北三十里。源出谢山,邑人敖玉谿建桥。

    金钟湖 在县西一百二十五里。水分二派,一东流至官庄,过竹渡入龙江,一流入浏阳。康乐水 在县东北三十里。《寰宇记》:“谢康乐尝游此,因名。” 源出谢山,东流至丘江合龙江。水出上高。

    野猪河水 在县西三十里,源出金钟湖,北流会竹渡水合龙河,奔澎峻急,舟过甚险,立“水府祠” 镇之。

    石洞水 在县西南二十里。源出竹山洞,北流过杨河山,合白沙水南浦桥至学前,过双虹桥而入龙江,出上高。

    剑池 在县西一百里。池广丈馀,别有曾家源水经过于池,合流下井田,同栖灵岩。水出沙江,入金钟湖。旧传许旌阳捕蛟洪州时,蛟潜逃于此,旌阳捕斩之,因名。

    绿阴池 在县治南百步再思桥右。

    龙潭 在县东北之龙江。相传有穴与狮子岩通。旧有龙江亭,今废。

    龙洲 在县东北二里许龙河渡,约广数百亩。石洞、金钟湖二水西来环抱合流而东注。“圣井 ” 在县东北安仁坊。世传宋乾道间,普庵禅师尝游息于此。时值多疫,师取井水饮之,疫遂痊,故名。

    真君井 ,在县西厢外二百步。世传谢仙曾经此,就妪求水,妪辞水远,谢指其地曰:“斲此可得水。” 后果应。

    仰山井 在县西十五里仰山庙后龙山顶上。旧有亭,今废。

    义井 在县南百步公馆后,井深五尺许,用之作腐,较他水增多,取其有益人,故名。一在康乐坊谭族门首。相传曾救大兵之渴,故名“义泉。” “溥泉 ” 在县东一百五十步儒学前,临河,味甘美。

    卓剑泉 在县西二百五十步《广报》观。世传谢仙以剑刺地,泉涌出。旧有亭,今废。

    涂泉 在县东十里,名泉陂,约广十亩,澄澈泓渟,有龙居之。每旱,官民祷焉。

    鱼鳞滩 在县西六十里。水峻急,乱石横密如鳞。

    《府志》
    未详山川

    《宜春县志》

    狮顾山 ,在集云乡,邑治四十里。原有古刹,今僧闲云创建“栖云禅院。”

    《分宜县志》

    行山 在县南五十里神龙乡清风里。山头有路,故名“行山。” 又有小行山,在县南二十里。伏虎山 在县南五十里,下有会胜院。

    定心台 在县南五十里丰乐乡双源里。其上有葛仙翁祠。

    西矶冈 在县北四里,神龙乡善和里。

    五猴山 在县北三十里。侧有“明惠院。”

    贵山 ,在县北四十里。

    龙王山 :在县北七十里彰善乡德兴里。山有泉,上有龙王祠,故名。

    清泉山 在县北十里文标乡清溪里。山有池,泉清澈,故名。

    宝应山 在县北一百里清教乡崇孝里。花林山 在县北六十里彰善乡。

    大泉山 在县北三十里儒林乡袁山里。有“崇法院。”

    蟠龙山 在县北八十里旌儒乡东扬里。墓石岭 在县北三十里丰乐乡。有清源真君庙。其山多石,故名。

    雪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彰善乡宁安里。锺袁山七峰之秀、锁昌山三折之湾。古木繁阴,冬有积雪。

    三松山 在县西七十五里挺秀乡江扬里。下有“净觉寺” ,僧手植三松于寺前,故名。

    红花岭 在县西二十里化全乡长寿里。其北有阅城君庙。

    大梅山 在县西六十里文标乡清溪里。其山多梅林。

    三峰山 在县北一百里。下有明教禅院,地名旌儒乡陈雷里。

    马鞍石 在县东钟山峡水中,以形似故名。石马水 在县北清教乡崇仁里。其水出于石马村,流数十里过杨桥。

    庾塘水 在县西彰善乡德崇里。流大塘东折而出鹏津,下秀江。

    大龙塘水 在县西化全乡德全里,源发大龙田山麓下,南出谢恩桥入秀江。

    社山龙潭水 ,在县北德兴里。源发山下,出下城,同桑林合流,下新喻。

    禁山水 与大源水俱在县西化全乡德全里。源发山下,过土田流入秀江。

    卢塘水 在县西彰善乡宁安里。源发塘中,北流出江,斜下秀江。

    坞源水 在县南招贤乡登龙里。源发坞岭,出苦竹,下流至新祉,合流出峡石,入秀江。

    十家砻水 在县南招贤乡登龙里。源发砻下,出新屯,南合檀溪,流下新喻。

    梁塘水 在县北儒林乡潘溪里。源发塘内,出湖潭,过陂合流,下新喻。

    痕山水 ,在县南登龙里。源发山下,东北出曲江,流下新喻。

    杨柳潭 在县南三里

    金塘水 在县北二十里宣扬里。旧传金家居此,有丐子来,众皆叱之。一婢私与馒饭,丐谓婢曰:“若有犬衔鞋走,可径赶去。” 婢如其言,赶至山下,回视其家,则已成塘,因名。

    状元洲 :在县西关黄土潭之下。

    黄土潭 在县西南二里。

    学步潭 在县西真果寺前。

    转钟潭 在钟山之峡。世传黄巢党以钟烹牛,其钟灵转于水。或云:“渔者入水,尝出入于钟鼻之间。”

    《萍乡县志》

    椅梧山 ,在县东五十里。名教里山。多梧桐树,因名。

    玉皇殿 在县南六十里长丰里湾田。层岩仙迹,峭壁飞泉。上中下构三殿,额题“天下第一名山。”

    青山 在县西十里。下有青山铺、望山桥。其水东流注县,即西青水之源。

    小南岳 在县西七十里永平白竹山势嶙峋,上插云表。每秋月登眺,赤霞紫彩,绚缦万状。潇湘庐阜,悉在目中。为本境八景之一。

    黄沙岭 在县东南九十里大安里。其岭峻拔,土黄。

    乌冈岭 在县西南二十里仙居里。两峰相峙,茂林蓊蘙,人行常不见日,故名。旧《志》:“下有乌冈市” ,今废。

    土珠岭 在县西五十里仙居里。有石坚赤如珠,冶者取以煆铁,又名“土珠。”

    仙鹤岭 在九嶷山

    鸡鸣岭 在县北二十里清教里。人烟旷远,世传昔有人过此,忽闻鸡鸣。

    天仙岭 在县东一百里新安里。其形蜿蜒萧疏,上有石屏风及巨石屹立如人,因名。

    大佛岭 在县东八十里新安里。其岭圆顶盘旋若跏趺状,故名。乌龟岭 在县西七里崇贤里。

    严壶岭 ,在县西八十里。《唐昌一图》。

    豸迹岭 在县南三十里。山势耸矗,豸石奇峭,上有土壕,相传御红巾贼扼险于此。

    蛇岭 在县西四十里金源里。以其盘旋而长,故名。上有五峰台。

    五花白石岭 在县西七十里永平里。白竹五石灿列,洁白如玉,因名。

    牛头岭 在县之西永平里。高耸云表,陡峭嵚嵌,首尾延袤四十馀里。上建茶亭,以便行人憩息。

    措大岩

    婆婆岩 在县西八十里柘村。岁旱祷雨,每多灵应。

    罗霄洞 ,在罗霄山,上有葛仙坛,侧有黄龙潭,四时雨雾沾洒,景气凛冽,暑月亦然。

    曹源洞 在县西北二十里怀信里。洞深阔可容千人,中有小溪水,从曹家山发。

    焦源洞 在县北七十里萍实里。洞深阔可容千人,中有小溪水从曹家山发。

    仙人石 ,在县南五十里长丰宗闾五雾湖,宛若仙座,臀足森然。

    石驼石 在县北七十里萍实里广利院前。高丈馀,以形似名。

    悬钟石 在县北萍实里,临江宛如钟焉。屏风石 在县东七十里新安里。其平如砥,广十馀丈,宛若屏风。

    禅石 在县东四十里宣化里。广十馀丈,中虚如龛。相传“昔有仙坐化其中。”

    胡椅石 在县南二十里长丰里三湾中。俨然仙座,悬屹江千,与纱帽石相对。

    《万载县志》

    鸡笼山 在邑东南五里。平地突起,如鸡笼状。周围盘旋,巉石壁立。西南有洞,从穴入,可容数人,有泉不竭。山色四时变现,苍翠可掬,为郊郭胜概,人多游之。前令设有营房,置营兵防守,令开垦荒土抵饷。今兵撤,营房基址犹存,荒土仍旧。

    东岐山 在邑东七里。山多卢橘、杨梅株栗,地接宜春上高之间,逶迤屈曲,路径多岐,故名。礼山 ,在邑西三十里。形如拱揖,人以有礼也,故名。

    坤山 在县西八里。山当其冲,耸峻嵯峨,林箐丛密,东曙不及,惟斜阳可到,行者多息阴于此。皂山 ,一名“莲香岭” ,在邑北六十里,其山屹然,介新昌、万载之间,山色似皂。

    龙门山 在邑北九十里。群峰环耸,蟠踞如龙。中有凹路,状如龙门。

    石头山 在邑北三百步。其山多石。

    网鸡山 :在邑南三十里。其山突出若鸡,众山四面如网张捕。

    游龙山 在邑西三十里。其山发脉,自大围山至大关岭分支迤逦盘旋数里许。每旱,乡人视云有无,以为雨验云。

    盘山 在邑西八十里。其山合抱,如月湾之状。小岭 在邑东五里,山从太乐冈支派连起二岭中通径路,樵苏络绎。旧志八景有曰“小岭樵归。”

    乾陀岭 在邑东八里。下有乾陀村。

    大关岭 在邑西六十里。群峰耸翠,中道崎峡,俗呼“大官岭。”

    浮楼岭 在邑东十里。巑屼秀丽,两山突出如角,远观若楼浮云中。

    苦竹巅 在邑北一百里,产苦竹。

    牛岭 在邑西十里,一山突出如牛。

    翠岩 在邑北城外百步。石壁凌空,面挹龙江。岩下有穴,泉喷清洌。

    周公洞 在邑西七十里。

    王居洞 在邑西八十里,地名“小源。”

    银山洞 ,在邑西十五里。其洞居半山间,人游循石壁而上,中可容数百人。

    杨桐冈 在邑东北二里许。其冈多产白杨桐树。

    大乐冈 :在邑东十里。

    《金龟》石 ,在邑西三十里,其形类龟。

    石锅 在邑西南九十里,地名锅泉潭,有三巨石,滨于江浒。石中有泉,天将雨,云气自中起如炊烟,故称“石锅。”

    石笼 一名“石城岭” ,在邑东南五里,即鸡笼山。“钟鼓石 ” 在邑西四十里蓝田市,两石相对,形如钟鼓。

    学前江 在儒学前。源自竹山洞,北流过杨河,会白沙水,出天陂两河桥,下南浦桥,绕学前,出双虹桥、龙河桥,至林家磨合龙河。

    三江 在儒学前左。一源出鹅鼻峰下,西流至麻布塘入地,伏流一里许,至明真院前,地隙𣸣涌,繇坞溪入城,会学前江水合龙河。一源出地名厂塘,西流入城仁寿坊,即中分两派,夹流过九仙宫前,至后街石江桥,会学前江水合龙河。中洲 江水,在邑东北七十里,源自严田黄蘗山,周家源,过龙门山,出藏溪,会罗城水,出灌上社田江口,合龙河。

    龙河 在邑东北三里,即龙江。昔有浮桥,今易以舟渡。

    坞溪 在邑东一百六十步。源自鹅鼻峰山下,西流会学前江水。

    狮子潭 :在邑北五里。相传有穴与龙潭通,即狮子石下,深不可测。

    清泉 即清泉山瀑布泉也。大阳岭泉自顶上流出,十折入武陵界,俗谓“十八溪” ,上有清泉院、泉溪井 在后街,汪永善开砌,水最清洌,秋冬不竭。

    官洲 ,在儒学前三江口中,约三亩,与笔架山对峙,阴阳家称为“书案” 云。

    袁州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宜春县附郭。

    袁州府城池 ,“汉高帝五年定豫章郡,六年筑城。唐武德四年建筑郡城,高二丈,周围四百八十四步,东、南、西面开壕,阔七丈,北以江为壕,城外甓内土,白露屋皆覆以瓦。” 至长寿二年,刺史魏元表迁州治,出城东北二百步。乾宁二年,筑罗城一千五百馀丈,增筑外城,浚治壕堑,展东南面城。伪吴干正二年,又于四郭城门外置铺栅、罗城诸门,以备守御。太和五年,又筑“开罗城,浚壕及修东南面子城,悉用砖石。” 宋大中祥符、开禧中,皆相次修筑。元仍宋旧。明洪武四年,增修城堞,浚壕立栅,创四门城楼。门外增修月城,覆以串房,间以箭楼。天顺七年,水溢城圮。弘治、正德、崇祯中,复相继重修。

    皇清重加增筑、屹若金汤矣

    外县

    分宜县“城池 邑治,居郡下游八十里,南接安城,通楚、茶、攸,为郡东锁钥。县旧无城,明正德七年,始兴城役。东西北三面,以甓为墉,高仅丈馀,厚不及三尺。南滨水,惟稍垒石堤,列木栅其上。嘉靖戊午,度地计工,视旧址加辟,长四百七十六丈,高一丈八尺,基广一丈二尺,面八尺。南面河岸,自西徂东,长三百二丈,加女” 墙六尺。旧城门四,后增为五:东仙台通新喻;西昌峡通宜春;南清源通安福;北袁峰通万载。稍西曰“小北门。” 城楼五座,水关二道。

    皇清康熙三年重修。

    萍乡县城池 ,旧无城,明正德七年筑土城,惟周西北,其东南民居环匝,滨河未城。“十二年,乃培石基,拓马道,周九百一十八丈,高一丈五尺,阔九尺。立四门:东来阳,南达秀,西连湘,北通楚。有小西门以便民往来,东门加设三小门,以便汲道。”

    皇清顺治九年重筑。

    万载县城池 ,旧无城,明正德六年,度地建城。八年立子城三门,曰双虹、胜迹、南浦。十三年复置土垣,架木覆瓦,高丈馀,下广一丈四尺,上广八尺,延袤计一千二百三十一丈。立七门:东朝京,南南浦,西锦衣,北龙江,后曰小北门、小南门。小龙江门。惟龙江坞、石江隔流,城不相续。一砌石桥,一列木栅,以联比之。嘉靖元年重创石桥,左右设二小门,一通大北门外水次仓,一通龙河渡,今呼为“龙河哨。” 于木栅右开小门,通东岐等处,今呼为“仁和哨” ,又名“坞溪哨。” 二十一年修门四:东曰“通吴” ,西曰“适楚” ,南曰“朝阳” ,北曰“拱辰。” 四十三年创门楼,上更其匾:东曰“迎春” ,西曰“通楚” ,南曰“万春” ,北曰“望阙。” 易以砖石,仍建四门:东曰“元生” ,西曰“利收” ,南曰“亨育” ,北曰“贞藏” ,各小门如故。

    皇清康熙三年,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