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百九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八百九十七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百九十八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九十七卷目录

     吉安府部汇考一

      吉安府建置沿革考

      吉安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吉安府星野考

      吉安府山川考

      吉安府城池考

    职方典第八百九十七卷

    吉安府部汇考一

    吉安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禹贡》荆、扬二州之域。周为吴楚地。春秋、战国属越及楚,至秦分属九江、长沙二郡。汉承秦后,属豫章、长沙郡,后又分置庐陵郡,立南部都尉。三国吴置安成郡。晋徙庐陵郡治于石阳,后复立安成郡,隶江州。宋、齐、梁、陈郡县一仍晋旧。隋平陈,改庐陵郡为吉州,寻复改吉州为庐陵。唐州郡一因隋名,初改郡为州,继改州为郡,已乃复改郡为州,遂徙州治于今所焉。南唐因之,无所变易。宋为吉州军。元改为吉安路。明为吉安府,属江西布政使司。领县九:

    皇清因之,领县九:

    庐陵县:附郭。

    汉旧县,属豫章郡。东汉末年,吴孙策于县置庐陵郡。晋徙郡治石阳县。隋废郡,置吉州,改“石阳” 为今县。唐永淳初,州徙今置,县亦随徙。宋属吉州军。元属吉安路。明属吉安府。

    皇清因之,编户六百里。

    泰和县

    汉本庐陵县治地。东汉改西昌县。隋改安丰县。开皇间,又以东昌县省入,改为太和县,属吉州。唐置安平州,寻废,仍以县属吉州。宋属吉州军。元升为州,属吉安府。明改为县,改“太” 曰“泰” ,属吉安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百四十二里。

    吉水县

    汉本吉阳、石阳二县地,属庐陵郡。晋因之。隋以吉阳、石阳二县省入庐陵县,属吉州。南唐割庐陵地置吉水县。宋因之,属吉州军。元升为州,属吉安路。明复为县,属吉安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百三十一里。

    永丰县

    汉本庐陵县地。三国吴析置阳城县。晋太康中,改为阳丰县。隋省入庐陵县。宋至和间,始置永丰县,属吉州军。元属吉安路。明属吉安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百二十九里。

    安福县

    汉本安平、安成二县地。安平属豫章郡,安成属长沙国。东汉改安平曰平都,属庐陵郡。吴置安成郡,治平都。晋改安成为安复县。隋废安成郡,并安复入平都,复改为安成县,属吉州。开皇中,又改曰安复。唐初改为安福县置。州,寻废,以县属吉州。宋因之,属吉州军。元升为州,属吉安路。明复为县,属吉安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百三十六里。

    龙泉县

    汉本庐陵县地。三国吴置新兴县。晋改曰“遂兴。” 隋以其地省入泰和。杨吴析置龙泉场。南唐始升为县。宋宣和中,改泉江县。绍兴初,复曰龙泉,属吉州军。元属吉安路。明属吉安府。

    皇清因之,编户六十三里。

    万安县

    晋遂兴。隋废入泰和。唐初因之。杨吴置龙泉场。南唐更万安镇。宋改县。元明因之。

    皇清因之,编户六十六里。

    永新县

    汉本庐陵地。三国吴析置永新县。隋省入泰和。唐初,复置永新,属南平州,寻又省。显庆初,置县治禾山东南,属吉州。宋因之。元陞州,属吉安路。明复为县,属吉安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八十四里。

    永宁县

    唐永新县地。宋因之,属吉州。元至顺间,始分置兹县,属吉安路。明属吉安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二里

    吉安府疆域考        通志

    吉安府疆域图

    吉安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抚州府乐安县界二百里。

    西至袁州府宜春县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贛州府贛县界二百八十里,北至临江府新淦县界一百四十里。

    自府治至省城五百九十里。至

    京师五千五百五十五里。

    东西广三百八十里,南北袤四百二十五里。《庐陵县》。

    庐陵,附邑也。东至吉水县界四十里。

    西至安福县界,二百里。

    南至泰和县界八十里

    北至临江府新喻县界七十里。

    东西广二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泰和县》:

    府南八十里为“泰和。” 东至本府庐陵县界七十里。

    西至龙泉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万安县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庐陵县界九十里

    东西广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吉水县》。

    府东四十里为“吉水。” 东至永丰县界九十里,西至庐陵县界二十里。

    南至庐陵黄冈桥界,四十里。

    北至临江府峡江县界一百二十里。

    东西广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永丰县》:

    府东一百三十里为“永丰” ,东至抚州府乐安县界七十里。

    西至吉水县界,四十里。

    南至贛州府兴国县界二百四十里,北至临江府新淦县界五十里。

    东西广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二百九十里。《安福县》。

    府西一百二十里为“安福。” 东至庐陵县界四十里。

    西至湖广长沙府攸县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永新县界,九十里。

    北至袁州府分宜县界五十里。

    东西广二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龙泉县》:

    府西南二百七十里为“龙泉。” 东至万安县界八十里。

    西至湖广郴州界,八十里。

    南至永新县界,七十五里。

    北至泰和县界九十里

    东西广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万安县》。

    府南一百八十里为“万安。” 东至贛州府兴国县界一百七十里。

    西至龙泉县界八十里

    南至贛州府贛县界二百四十里。

    北至泰和县界一百二十里。

    东西广二百五十里,南北袤三百六十里。《永新县》。

    府西二百二十里为“永新。” 东至庐陵县界八十里。

    西至湖广茶陵州界八十里。

    南至龙泉县界八十里

    北至安福县界六十里

    东西广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永宁县》:

    府西二百八十里为“永宁。” 东至永新县界五十里。

    西至湖广茶陵州界,三十里。

    南至龙泉县界三十里

    北至永新县七溪岭界,一百六十里。

    东西广八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形胜附

    本府。庐陵县附郭。

    宋朱晞颜《修城状》:“府治据江上流。”

    刘弇《送吉州太守序》:“南接贛江,北竟淦水,西控临川、长沙,环地几二千里。”

    刘彦《谯楼记》:“咽喉荆广,唇齿淮浙,江山映带在眉宇间。”

    旧《志》:吉诸名山自五岭来者,贛水循之而北折;从岷山至者,泸水沿之而东注。螺山抱螺湖端拱于北,神冈障贛江朝参于南,青原龙骧于左,瑞华虎伏于右。山环水外,水环郭外,古称其为富州大郡,信夫。

    庐陵县 东南则青原文山,苞蓄灵异。西北则瑞华诸山,绵亘逶蛇。

    《泰和县 》“匡山蟠曳,武姥雄驰。渊潭澄渟,冈陇逶迤。”

    吉水县 “贡江丰水,交组成文,太平仁山,嵸峛如屏,巽峰削青,墨潭澄碧。”

    永丰县 带恩江,环葛水,华阳五岭诸峰献奇。安福县 东挹蒙冈之秀,南踞牛岭之雄。龙泉县 西抱郴、衡,控五岭。龙山蟠秀,华峰矗霄。

    《万安县 》耸芙蓉而列金鹅,激贛水而滩《皇恐》。永新县 地势丰隆,木山耸秀。

    永宁县 山深地僻,鹅岭、浆山拱揖左右。

    吉安府星野考        通志

    府属总

    《图说》:斗六星,二十五度,为吴之分野,吉安,入斗九度。

    《一统志》:吉州属翼、轸之分,星纪之次。

    吉安府山川考        府志

    本府。庐陵县附郭。

    东山 在城南龙兴坡上。负隍面巿中有祥符寺仁寿塔,非吉水所称者也。世传唐天祐中,一夕雷霆,其塔忽左旋东向,因呼“神运塔” 云。仁山 在城西二里许,城隍冈侧,势陂陀参差。吉水县东北亦有仁山,以山形似“仁” 字,故名。相山 在城西,即西原山城隍冈也。平衍幽旷,步入即有林壑之致。

    螺山 在城北十里,与神冈拱对,若宾主然。周围一十八里,高约五十丈。南临贛江,宛委如螺。无林木。旁有灵泉寺,俗呼为“螺子山。”

    瑞华山 ,在城北五里,由珠林蟠起,约高五十丈,周回五里,俯瞰大江,一望数十里。上有道院,山中积流为下田之溉。

    真君山 在城北。自瑞华绵亘,郁为此峰,嵯峨巀嵲,倍瑞华。宋时有蛟为患,因祀许旌阳得免,遂以名山。

    天华山 在城西六里许。山自安成发脉,踊跃顿伏,为郡治主山。世传丘、王、郭三仙游焉,上建仙坛。前一小山,状如覆盖,登之山川城市,尽在目中。

    青原山 在城东南十五里。山势根盘纡袤,外望如蔽。旁有迳,萦磵而入,磵流清驶,诘曲度待月桥,石壁峭倚,中旷衍,净居寺在焉。山半崖稍平,有泉,七祖思公卓锡处也。狮象二山左右列骆驼峰、鹧鸪岭,联络巑岏,泉石可嬉处,改步而

    金凤山 在城南二十里永和市东,形似凤,故名。相传时有金鸡飞鸣其上,东西映带,苍翠迎人。

    龙须山 在城西五十里二十一都。峰峦崒嵂,并插天表,绝顶有泉沸出,一登禅师尝驻锡焉。顺治丙申,有鸟千百自南飞来,翔集山上。一大者中立,馀环拱之,不鸣不食,一宿而去。或以为“凤凰云。”

    香城山 ,在城南四十里七十五都,一作“芗城。” 周回百馀里,南北麓界永丰、吉水,锐耸约数百仞,以文笔名。三峰中一峰尤奇丽。谯楼登望,高矗云表。

    云腾岭 在城西三里。山势回折,北延真君山,盘而为龙头山,隐起秀杰,宛设屏于长冈之外。相传刺史吴世云升仙于此,上有云腾庙。廖仙岭 在城西南六十里二十六都。山势盘互回折,故名。“曲山” 上有石岩,岩上常产异香嘉药。世传唐会昌中,有廖仙姑栖神岩内,里人祷必应。

    峰岭 在八十五都。山峻起如竖旗状。下有小山,俗名摇船进宝,与黄金坑二圆峰相对。罗一峰尝称之曰:“此大类罗浮山。”

    方石岭 在八十六都。崇峦叠嶂,石崖峭。举。文丞相举义,都统巩信行府。永丰兵溃,北兵追及此山。信驻队据险,殊死战,箭被体不动,犹手杀数人,自投崖死,日久尸如生。土人立庙祀之。文笔峰 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一在淳化乡,宋文天祥居其下。一在永福乡,淡江萧氏居其下。

    金竹峰 ,在城北六十里石笋峰东,约高三百馀丈,周回二十五里,两峰相峙如竹,名取此。焦冈 北接天华,木茂壤赤,故名。

    神冈 邑南十五里,与螺山南北相望。泸、禾二水出其右,面临大江,苍翠映照,邑之奇观也。上有惠祐庙,祀故太守刘竺,故以神名焉。旧名“翠峰山。”

    石屋岩 在二十四都。从大穴径入,中如厅事,可容三百人。石天成如阑干,《红巾贼》拆毁。岩口出泉,经旱不竭。

    螺川石 螺山下文山祠前,二石东西并竖,高四尺许,其一穴文宛蹙如螺形,其一转折如“川” 字篆,相传名郡由二石云。

    贛水 在城南,源本章、贡二水,北流至贛县始合,故谓之贛。三百里至万安县,其间有八滩,水性湍险,惟黄公滩为甚。东坡南迁,讹为“惶恐” ,舟过此,其险始平。

    神冈山水 邑西南。其源有二:“一自袁州萍乡县界泸潇山百八十里至安福县,东北流八十里与永新水合;一自永宁之浆山、鹅岭二水通永新江,其间又有永新之抱陂水、秀水、琴亭水、黄陂水、泰和之灉水、禾水、安福之泸水、郭水、毛停水、同水、清溪水、更生水、王江水,皆经此会大江。”

    习溪水 在城南。源出吉塘渡。《宋志》云:“由焦冈岭东合众流至此,故名习溪。” 《注》:关门沟渠贯栅垣,名长涝水。过市西桥,又过福善、南湖二桥,又东北过习溪,入大江。此绕城南之水也。又其南,永新、安福二水,合流出大皋渡入江。距城十五里。

    螺湖水 城东北。自邑西五里冈冷水坑发源曲折,经云腾岭水与沸泉合流,北折而东,注螺湖,以达贛江。此绕城西北之水也。又其北支分派别,并东入贛江。横石江水 ,邑西北,界吉水,其源一自儒行乡大湾,一自吉水中鹄乡来。其间有清湖水、三江桥水,皆经此入贛江。白鹭洲 在城东贛江中,长五六里,水东西分流,虽甚涨,洲不没。宋江万里建有“白鹭书院” 于其上。

    黄土潭 ,在紫瑶山下,有龙潜焉。宋文革斋尝梦潭中龙即其居,随产文山,云雾满室,潭日浅塞。及燕巿之变,土人复梦有乘舆拥入潭中者,旦大雷电,潭涨如旧。

    喷珠泉 在云腾岭下。游人拊掌,则微泡沸出如珠。

    金牛泉 ,出城墙下,横泻如瀑布。元监郡纳速儿丁修城基,泉为之涸。及明,太守莫知己,发去浮壤,泉复出,味甘洌,为郡中第一。守西使者施愚山构亭其上,遂为游观一胜处也。《愚山记》载于亭下。

    喷雪泉 在清源山中

    胭脂池 在郡治后药师寺前。相传晋时有仙女尝浴于此,后人汲池水以洗胭脂,故名。金钱池 ,在永和市。宋苏轼、黄庭坚游清都观,戏掷金钱于池后,池中开花如金钱,迥胜常葩。墨池 在旧县学立心堂后。池中产鲫,皆黑色,异他沼。

    东坡井 在治南。东坡自儋耳还,游清都,至米巷,曰:“此地凿井,当得甘泉。” 市人如其言,果然,因假公名号井。

    义井 二一在郡治西仁义坊,宋丞相周必大凿之以饮居民,故名。一在府学后,山长萧彝翁死节于此,因名。

    泰和县

    观山 ,在县西十五里。下有观山寺,石壁上有飞泉,冬夏不竭。

    金华山 ,在县西十五里千秋乡。自武山发脉,蜿蜒至此,与玉华均秀。

    武山 在县西三十里。一名“新山。”周回六十里,势如跃马。山有娬婆冈,世传娬姆飞升处。又有陶皮石室、龙王洞、珍珠泉、虎鼻峰、望阳石、礼斗石、衣笼石、南岩石、西岩洞、石鼓、丹井、云峰寺、佑仙观十四景。又其外有钓台、风门、观音岩、狮子峰、仰天湖、石房十八间,补陀、出水等岩,试剑、屏风、棋盘、鸡冠等石,步虚、天宝、高明等坛。云:“白云等庵。”

    蟠龙山 在县北三十三里。山势宛转如蟠龙。禾山 ,在县北五十里。唐时尝生嘉禾,故名。禾灉二水出焉。九月间,山产浮笋最佳。

    传担山 在县西五十里高行乡。山极高峻,路甚隘窄,攀援转置而后可过。其西南又有石笋峰,尤峻拔,下有通天圣岩,旱则于此祷雨。潮山 在县西五十里。唐武德间,四祖禅师飞锡至此,结庵山巅。庵成之初,江水逆流至庵前,奔湍迅急,其声若潮,因名。山有宝峰、如意岩、通天圣岩、罗居洞、舍利塔、四祖石室、席帽石、《观音石》《大小佛座石》《东岩盐穴》、“《锦草》诸胜。”

    三顾山 在县南五十里,正当县治,三峰宛如笔架,屹然相顾。宋元嘉中,卢度隐此屋。前有池,其池鱼以名唤之则次第来取食。有萧子荆尝筑读书台其下,号“清节先生。” 有护国寺,有洗马池,世传郭子仪遗迹。又有普安堂及龙潭,祷雨多应。

    双凤山 在县南五十里。两峰相连,其状如双凤。

    大唐山 ,在县南六十里,势如群马交驰,上有大唐寺,因名。

    高湖山 在县西六十里。峻绝奇耸,顶有盘石,其平如砥,非缘石扪萝不可登。

    王山 在县东八十里。状类卓笔,高二十里,旧名义山。晋永嘉中,有王子瑶者,修炼于此,道成仙去。唐因改曰王山。贞观初,又有匡智者与侄大郎求仙,至庐山,遇异人曰:“此阴山也,不如南求阳地。” 二人南求,入此山,修炼得仙,故又名匡山。山顶有上中下三坛,又有送龙潭、钓鱼台、黄土潭、驾鹤峰、礼斗坛、炼丹井、衣冠冢、围棋石、读书岩、通仙桥、白莲池、滚泉池十二境,又有定光岩、观音岩、八耳锅、

    三华山 在县北,盘回如螺,上有罗仙坛,世传罗公远修炼处。

    玉华山 在县五十七都,状如帐屏。山顶有天池,可数亩,冬夏不竭。最高诸峰,旧有殿阁数处。明万历间,知县唐伯元建玉华阁其上。

    登科岭 在县西北五里。旧名“登窝。” 宋刘廷隽居其下,擢第,改今名。有“应梦阁。” 往时赴科者多预宿其上,求梦皆验。

    阆川岭 在县南八十里。两旁高列十一峰,深连三十馀里。刘子高《诗》曰:“一洞深连三十里,两岩高耸百千峰。”

    减饭岭 在县东三十里,滨江,形如侧月,遇江涨辄减。世传此山日减则民食足,故名。下有“磨盘洲” 、八字渡。

    城头岭 在县四十里。上有狮子寨,下有蛟潭,相传尝有龙见于此。

    清水岩 ,在县北五十里。广可容百人,深无底。世传一道人入其中,有石燕飞扑面,度行十馀里,闻撒网声,惧而还。岩有泉,下注石穴。

    《烟窗岩 》岩顶见天,如蔀屋之有天窗。

    十龙岩 在县南四十里。空洞可容百人,中有龙井。

    “读书岩 ” ,在匡山之半,若瓦瓮,可容二十人。世

    传匡仙读书处

    天柱冈 ,在县南二十里。状如天柱,正当县治之南。形家谓之“南方天马。”

    金洞 在五十都。山势萦回五里许,日照鲜明如金。

    牛吼石 ,贛水南下经此,有声如群牛之吼。黄牛石 有二,一在吉水县南山西南,其状若牛。一在泰和县西黄牛冈。旧传石牛能盗官仓米,下有一小石,宋乾道间,一夕风雨,自移其处。云亭江 在县南,名缯水,自兴国县界发源,分两支,至沙村合流,经珠林口入赣江。

    牛吼江 源自龙泉拔铁山发其间有清江、蜀水、禾溪、横江诸水,皆经此入于赣江。

    仙槎江 源发兴国县界小窑岭,西北流,合仁善大蓬水入赣江。

    花石潭 在县东北。日出则大小石五色灿烂如花。

    高沤潭 在县南龙洲上。定光僧絷龙于此。旧有高沤寺,《谶》云:“高沤钟响出公卿。”

    龙洲 在县南一里。陈霸先驻军龙见水滨,洲以此名。又传定光僧投偈潭中,龙不为妖,壅沙成洲,故名龙洲。僧留偈云:“龙洲过县前,泰和出状元” ,永乐陈循、曾鹤龄,宣德县典史曹鼐,成化曾彦先后应谶。

    金鱼洲 在县东二里,状如游鱼。《谶》云:“龙洲接金鱼,泰和出相儒。” 又云:“鱼埧添儿宰相生。” 吉水县

    甘露山 在县东二里,旧名“虎丘山。” 宋绍兴初,有甘露降,因名。

    隐居山 在县东二里。形势平坦,元寂禅师所居,亦名“翠微山” ,上有龙华寺。

    东山 在县东二十里仁寿乡。绵亘二百里。汉刘智请移郡,谓“东通泰山” ,即此。上有田可耕,茶药可采。山之阳有瀑布直下数百丈。山势回环有庵寺,顶上有杨仙师坛。

    太平山 在县东三里。初因鸦鹊衔坟墓上纸钱,堆成一像于树下。里人见之,遂构一祠,以祀许旌阳。座下有气口泉,可手挹,朝谒者无虚日。仁山 在县东北,山势斜拂而末锐,其旁二山横峙如“仁” 字,故名。

    崇义山 在县北,有南冈禅寺。旧传有寺僧众相聚,皆和合,颇守清规,故以“崇义” 名。

    中华山 在县东二十里折桂乡。众山环拥,一峰秀出如悬钟。有浮丘、王、郭三仙坛,祷雨辄应,朝谒者至自数郡。山腰有半山亭、玉贞观,俗传精诚感格,见有光似灯,熠耀浮空而来。

    东固山 ,在县东。周回四百馀里,巍然高耸,为县之东镇。

    方山 在县南。广袤数十里,山势回复,中宽平。

    有斜径穿山腰而入,山之罅有石人像,岁旱祷雨辄应。

    张华山 在县南。山下有石洞,洞中有清泉,世传为龙穴。张国宾立玩龙亭于洞口。

    西峰山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文昌乡。旧传葛仙翁、王晋真人炼丹于此,上有王、葛二祠。西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重冈叠𪩘,若屏障然,其间一峰独尖秀,下有东溪,流为朗溪。

    凤山 在县东五里中鹄乡。上有桃花院、凤凰岩,瀑布自岩而下达于江。相传昔有彩凤飞鸣其上,因名。

    天狱山 在县南五十里中鹄乡,一名黄原岭。相传此山镇伏奸宄,上有地方广丈许,履之觉下虚如鼓声,俗谓之“鬼监” ,故曰“天狱。”

    南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同水乡。山阿有数石,屹如人立,号石人峰。岁旱祷雨多应。下有宋儒王子俊振古堂。有《南山六咏》,杨文节、陆放翁、杨子直、朱晦庵皆有诗。

    望符山 ,在县北六十里同水乡。世传旌阳令许逊于此望符,故名。

    崆峒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同水乡。山多黑石,能化为白。每化一石,其年辄有登科第者,人以为“报石。”

    朝元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有方石乱点如金,名黄金台。上有诗云:“落落万古石,悠悠千载心。人间不相应,白云深处寻。” 或传杨仙师留题。范萧岭 在王岭之侧。数峰矗立,涧水旁流。世传范、萧二人学道于此。

    韩相岭 在县东六十里折桂乡。世传南唐韩熙载游此,因名。

    穹岭 在县南八十里,与西山对峙,又名东山。群山连亘,独此山拔出如卓笔然。

    王岭 在县北九十里仁寿乡。绝顶有石壁数十丈,下有小岩,高可五六尺。岁旱,乡民于此祷雨,将盥荐,辄有微溜出岩上,亟以器贮之,水多则雨随至。相传彭玕作乱,立保寨于此岭,上可置数万人,仓廪府库皆有遗址。其一曰“相公坪” ,旁有山,视王岭为卑小,曰“张钦寨” ,乃其将屯兵与玕对垒之所。

    白富岭 在县北九十里仁寿乡。有泉自巅出,大旱不竭。岭左有石,高数百尺,远望耸秀,旁有巨人迹。又有石潭,岁旱祷雨必应。

    金钟岭 在县东。圆秀而高,其形类钟。

    六祖岭 在县东南。世传南华六祖尝驻锡,下有六祖院。

    茅仙岭 在县北。世传茅仙女于此仙去,半山有仙女祠。

    巽峰 ,一名“青螺峰” ,在县南五里折桂乡,为儒学龙门对峰。辛酉邑令何修学用堪舆家言,增高五尺。

    午冈峰 在县西五十里中鹄乡。一名“斗峰。” 五峰连延,一峰独高。世传杨仙师飞升处。上有仙师庙,有所遗白角,每旱祈祷,吹之则雷雨随作。近冈仙师故宅遗址。环宅左右,不产螺鳅之属,故名“斋坑。”

    鹿角峰 在县西北六十里同水乡。世传有仙人骑鹿登山而去,因以名。

    天柱峰 在县北四十里仁寿乡。

    三凹峰 在县西北八十里同水乡。上凹山壁立,有石数尺。相传此石有光,其年必有擢科第者,遂名“石镜。” 中凹为南北往来通衢,下凹稍高,临赤石潭,下有黄云冈,每旱祷雨辄应。

    日冈 ,在县北四十里,广数丈,其圆如日月冈 。按《方舆胜览》,与日冈相距五里,状如偃月。

    《袁道者岩 》道者,即般若大师弟子。般若坐寂之后,道者亦于此隐化。

    “仙女岩 ” ,在桑桐山之下,有王、郭、浮丘三仙坛,灵迹甚著。

    黎洞 黎王寨下,洞中皆良田,溪水极清。神洞 在县南五里,出入之途最狭,依山俯涧,略可容足,不百步即宽平,有田近百亩,皆沃。两山合翠峰,高入云汉,洞中有石棺、石香炉。鹧鸪洞 在县西北五十里,四面山皆环合,中分南洞、西洞,有田数百亩。

    石莲洞 旧名“石屋” ,在县西北九十里同水乡禅居寺之前。盘石屹立,平地可三、四丈,中空如室。

    牛眠石 在县北。或传,秋高夜静,有金牛往来其上,牛迹存焉。

    试剑石 有二,一在吉水县东北五十里元潭崇元观之后,世传许旌阳以是试剑处,似铜非铜,似铁非铁。一在安福县北桑田,世传刘像为令,试剑于此。

    永丰水 在县城南。其源自抚州乐安、贛州、宁都、兴国三县界发,其间有麻江、黄竹渡、摇少、永宁、龙门、永丰、白水、阳丰、庐陵峡、乌江诸水皆会于此,入贛江。张家渡水 在县东南,源出文昌乡,其间有泸江、河口、分陂、幽溪、皂江、义昌、王江、明德、潇、泷诸水皆经此入于贛江。同江水 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袁州分宜、安福、庐陵之境,其间有枫子江、柿陂、何湖、石水,皆经此入于贛江。鉴湖 ,在县东二里,源自县西,萦回如带,流入于湖。谚云:“水绕鉴湖弦,文江出状元。” 明洪武庚辰胡广、壬戌刘俨应之。

    吉文水 在县南。赣江下流,与永丰江合,有洲亘于江中,曰青湖洲。二水合流,委蛇缭绕于滩洲间,状若吉字,故滩曰吉阳,县曰吉水。又曰:“两水交合如文字” ,故名文水,又名字水,由此而达于章江。又上有墨潭,以水深黑而名。

    明德水 在县南。源发永丰县,西北流为义仓水,又西北至潇、泷,下流与王江合。

    南溪水 源自中鹄乡,东流二十里为螺陂,经柘溪,又五里出柘口,入于贛江。石牛潭 ,在县西南四十里。相传江水暴涨,见有石牛浮于其上,故名。

    元潭 ,在石牛潭下流一十里。相传下有神蛟,上即崇元观。昔旌阳令许逊冶剑于此,上有试剑石。

    柿陂 在县西北八十里。源出袁州之分宜,溉田十顷。宋绍兴中修复。

    清冷泉 在县西六十里。出鹿角峰北。泉平地涌出,高七八寸许,虽大旱不缩,下汇于曲池,俗名“冷水塘。” 下有田百馀顷,藉以灌溉。

    永丰县

    𪩘山 在县北十五里。森列五峰,悬崖绝壁,颇称险峻。世传浮丘王、郭三仙尝过此,后人立为仙宫。时有雷电迅扫,祈祷辄应。其上有凌空阁、寓仙馆、注生堂、文昌祠。明崇祯年间,扩注生堂为长春殿。

    阳山 ,在县西北十里。仙人葛元尝于此炼丹,有水流出,谓之“丹泉。” 上有集灵观、丹井亭、仙翁祠,绝顶有丹炉药臼之迹。

    龙华山 在县南五里。晋有蜀人龙日华避秦修炼,于此得道。按《旧志》云:“东汉桓帝时,上苑白鹿遗落人间,常见于此。帝遣皇华使者持节求之,不知所在。” 后人就其地建白鹿观,今改为洪都观。

    西华山 ,在县西五里。山形类覆钟,顶有浮丘、王郭三仙殿。岁旱祷雨辄应。

    郭山 ,在县东五十里,连属乐安、新淦、永丰三县界。崎岖栈道,行七八里,划然旷坦,有良田数百顷,郭山寺在焉。

    鸡笼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四面皆田畴,此山独蹲其中,宛若栖鸡之笼,故名。

    凤凰山 在县南一百六十里明德乡泷冈。宋欧阳修父母墓在焉。墓左修之故居,右为修之前室,胥、杨二夫人墓。其前有西阳宫,旁有沙溪巡司,山形如凤。泷冈阡表碑树此。

    香炉山 在县东四十里,以形似名。

    宝山 :距县三十里迁莺乡。耸秀可爱。

    石门山 ,在县南一百六十里。大石对峙如门,其上有水田数十顷,居民数十馀家,中有龙山院。

    圣严 在县南二十里。世传五代间,夜有神人震动其上,及旦视之,忽有土城,周围数里。事闻,命百户程瑄屯兵守之。岭巅有龙井,深广数丈。前有峻峰,名“仙人台” ,祷雨辄应。宋绍兴中,乡人修其城以避寇。

    白芙岭 在县西四十里,一名“白雾岭。” 西抵吉水界,三峰连耸,高数百丈。旁有观音、慈光二寺,中有石室,居人常望云气以占晴雨。

    狮子岭 在县南三十里。上有巨石如狮,故名。世传有僧号“禅和大师” ,结茅其上。一日,云烟蓊蔼,人见僧凌空而去。

    石空岭 在县南一百里。形如覆斗,内空阔,可容二三百人,中有生成佛像,其上为古寨场。禅和洞 在县南三十里。中如暗室,以火烛之,石殿钟鼓毕备。

    恩江 源自抚州乐安、贛州、宁都、兴国三县界发其间,合麻江诸小水,流出吉水,入贛江。永丰乡水 在县南,源自兴国界,北流经禅峰,出百蛟,合于恩江。

    明德乡水 在县南。源自兴国界,北流入明德乡,历潇、泷达于永和。

    源头堤 在麻州恩江桥之上。昔水流洲北,环抱邑城。其后洪水冲激,南流成川。万历中,叠石筑土,厚三丈,长百馀丈,屹然巨嶂,水乃归故道焉。

    石鼓潭 在县南一百六十里。世传内有石鼓,击之则雨。

    仙井 在县南醴泉院。宋杨仙师以杖拄之,水涌出如醴,市汲不竭。

    石井 ,在县南二十里。深阔丈馀,风雨晦暝,时见金鸭出没其间。

    沙井 在永丰乡藤田市。宋杨仙人经过,以杖拄之,水涌出,味甘如醴。市中三百馀家汲之不竭,因以名院。

    安福县

    蒙冈山 :在县治之东里许。林木森茂,城中望之,秀色蔚然。一名秀峰。山半有东岳行祠,一名凤山。

    罾石山 在县东一十五里,临江。其山轮囷特起,状若渔罾。山腰有二石,高数丈,其一俯首,若将压焉;其一壁立,势相支撑,中可往来。一名麟山,突起江滨,石峙如麟角。里人副使周宪居其下。宪未第时,治尚书,梦兹山神告曰:“居我山何不读我经?” 乃改治《春秋》,遂第。子懋相、懋卿世其经,皆第。孙鼎瀚、鼎清作秋墅堂于其侧,隐而著书焉。

    尼山 在县翔鸾乡。延袤百里,高插天表,势若翔龙。其下两石峙立如门,中阔数丈,泉流其间。

    清澈澄莹,四时不竭。相近复有“交椅山” ,与“尼山” 对峙,如拱揖然。

    浮冈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层峰叠嶂,石壁光明五色,望之如龙虎状。有浮山洞、虚观、阇黎峡、桃花洞、芙蓉岭。

    陈山 ,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山势高耸,草木畅茂,四时苍翠可爱。上有陈山帝王庙,与会山延连相属。

    蹲山 ,在县西南一百四十里。上有风窟,缭绕百馀步,无草木,每有风出,飞沙扬尘。

    更生山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舆地志》:“吴时有女子居樟木下,木大数十围。孙皓造宫室,令人伐木,斧斤莫克,丁夫苦之,女祝之曰:‘汝今且去,他时更生’。” 遂克之,后果复生。故山及水皆以是得名,山下有更生夫人庙。

    天台山 在县南二十里,两山一溪,夹路而入。有王泸《溪记》。

    西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林壑幽险,有溪出两山之间。溪旁有龙窟,岁旱祷雨多应。宋乾道间,赐庙额曰“灵佑。” 上有魏仙坛、冲虚观。

    新茨山 ,在县西五十里。王烈之《安成记》,“汉豫章太守贾萌与安成侯张普战于新茨之野” ,疑即其地。

    龟山 在县西六十里张氏居前。奇峻如天马相追,山下二洞相向,内有滴泉如玉乳,可容百人。又名獬豸山。

    武功山 在县西一百里。连接泸、潇二山,包蓄九龙,根盘八百馀里,跨吉、袁二郡。晋葛元、葛洪二仙,先后修炼山中,因名葛仙峰。又传有武氏夫妇远来修炼,夫止泸潇,妇止西昌,遂以武公名山,故泰和有武姥山云。及陈武帝时,阴助王师平侯景之乱,更名武功。高逾三十里,中夜登顶,可望日出。峰上有仙翁坛,以巨石叠方丈许,瓦皆以铁。祀葛仙于坛内。旁石塔,时或见火焰,若金灯然。山脚有集云、行宫二庵。山上有雷岩、纱帽、筲箕、飞雪、黄龙、乌狗诸潭。半山有箕峰庵,南向有图坪庵,昔有异人游憩于此,泼墨于门壁间,忽不见。山人洗之,见行草字,书法甚奇,墨刻至今存,或以为白玉蟾所作。又有观音岩,明白云禅师开创梵刹,名“白云庵。” 规制宏敞,可容数百众。

    泸潇山 在县西二百二十里。山顶二水,潇水南流下洞庭,泸水东流汇彭蠡。又传卢、萧二道人结庐峰顶,故名。

    九龙山 ,过绝云岩十五里。万山环绕,林木蓊郁。相传,刘蓬头结茆山中。明嘉靖间,游僧宁州自安仁古爽来,创建佛宇。四方僧众云集,遂称“巨刹。”

    明月山 在县西一百里。山顶有石如月,下有月山寺。

    高峰山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跨袁、吉,广袤百里。山径峭险,人罕遍历。上有龙潭三所,岁旱祷雨必应。

    北华山 ,在县北二里。旧有道观,时有游人登览。

    鸽湖山 在县北六十里。上有雁峰、白鹤峰、石人峰、三渡桥、桃花涧,景物幽绝,有唐人留题。东旸峰 在县东十五里新乐乡。磅礡高耸,四面视之,形体各异。顶有巨石,可坐数十人。其西南诸峰亦秀拔,西有石岩如屋,土人祀唐安成令刘象于此。其峰上有大石,时出云气,居人望之以占晴雨。

    白云峰 在东旸峰之南,一名“白马峰。” 峭壁秀拔,有葛仙坛,坛下有泉,流入蜜湖。

    石榴峰 在县新乐乡滨江,一名“龟山。” 下有龙潭,深不可测。元时有渔人没水误入洞中,见石床卧一老人,其上盖龙所居。

    三峰 在县南四十里。高耸峻拔,卓立天表。从此望则见五峰。御史刘阳时往栖焉,题其上曰“半云洞天。”

    牛黄岭 在县东南,与秀峰相接。昔有异人骑黄牛入山,因名。上有“三仙坛。”

    羊角岭 在县十一都。有石钟鼓在水中,睡石、晒布石白如疋练。皆达仙遗迹。

    愁猿岭 ,在县西百三十里。岖险高峻,担负之人甚苦之。故岭曰“愁猿” ,凹曰“怯马” 云。

    西云岭 ,山势耸特,世传鉴义禅师于此化去,遗铜印一枚,一刷可度数十纸。山半为“福善庵” ,下瞰平畴,胸怀顿豁。

    五里冈 ,在县南五里。绵亘蜿蜒,若龙蟠焉。晋郭璞《迁城记》云:“凤山龙冈,状元文章。” 盖指此也。

    书冈 在县南四十里。怪石层耸,其巅有平石,名“渊明读书台。” 旧传晋陶潜解官之后,尝隐于此。

    石屋 居东阳之西,顶趾皆石,北向,豁然中空,平如广堂,光明周正,可坐百馀人。洞角开一窍,攀缘而上,有迳自山顶出,其下有东阳行窝、石屋、山馆。

    碧云洞 ,在五峰之麓,两石峻削而立,因之为门,题“碧云第一关。” 洞中一窍天通,中旷爽不洼,最崔嵬之处,题“太虚” 两字。拜石亭在焉,有刘阳记。

    雷岩 在武功最高处。岩石峻削奇古,延袤数十里,烟岚掩映,风起林木隐隐雷吼其中,遇云气舒朗,徐见岩户石门,开阖若神仙居。须臾聚散莫测,人迹罕至。

    壁峡 在十都。一山断如斧劈,中有溪洞、石床、石磴,两岩壁立如帷房,惟亭午有日,昼常阴阴。龟峰下复有岩前洞,虚旷可容数十人。

    石廊洞 在二十六都,冯氏居前。洞口奇石,四面壁立如廊,由小窦秉烛而入,涧水中流从岭后穿出,溉田数百亩。中有观音岩、石钟、石鼓、石田、玉兔、仙楼、篆踞、狮岩诸名胜,前后相去可五里许,俗呼为“书林洞。” 洞口有云楼石馆,环十馀里。内复有书岩洞、仙坛、老山、飞琼洞、浆山、水云岩、上都潮水洞、风花雪月四洞、石“屋岩。” 《砻山》。“蟠藤岩。”

    泸水 自泸山发源,距县百八十里。合二小江,东流绕县北,与王江合。又东会永新县水,出本府神冈山下,入聚贛江。阎水 ,在县东三十里六十一都。东流合毛停水而下合于泸水,达于王江。

    毛停水 在县东北七十里。自游岭发源,下会于泸水。

    王江水 在县东南新乐乡。源发陈、会二山,东流与泸水合。

    庐水 ,按:《水经》及《汉史舆地志》云:庐陵庐水出于安城。又郭璞《地虔》云:“庐水接沙田、安福,出状元” ,盖泸水下流与清溪合,然后名庐水。

    义川水 一名南溪水,其源自萍乡县发,合湖广攸县水,达永新、梅州,会流神冈山下。水奔汹善溃决,岁啮民田无算。天顺间,乡民刘岳常捐资凿石数十里可通舟,水驯不为患。郡邑交旌之,名其川曰“义” 云。

    蜜湖 在县东十五里新乐乡。《舆地志》云:“湖有丝莼鲫鱼,味甘如蜜,故名。有石穴可容百人,水可溉田千馀亩。”

    天晓湖 在庆云、兴德二乡之间。山顶湖阔百馀丈,大旱不涸,巨浸不溢。中有巨石,每旦未明,波光晖映,故名“天晓。”

    百花潭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循化乡。泸潇、武功之间。峰峦峻峭,云雾覆之,花木滋盛,岁旱可祷雨。

    紫石潭 在六都。石如屏,侧立水滨。

    徐潭 在十都江口。隐隐石门,中空如堂。渔人入见,有龙眠床榻。

    纱帽潭 在武功山。水从迎仙桥横流,一石枧悬注潭中,潭口如纱帽,云气昏黑。相传有龙出没,游人坐处,潭水溅沸如珠。又有筲箕、飞雪、黄龙、乌狗诸潭,皆奇胜。攀缘而下,疑非人世。寅陂 在县西四十里。横截泸水下流,绕县前,溉田一万三千亩。宋治平初,县令黄中庸、县丞赵师日浚港筑堤,至今民享其利。王庭圭作《寅陂行》以纪之。

    文昌井 在治西儒学前。

    石牛泉 在县南六十里。中有巨石如卧牛,故名。

    东麓泉 :在县北智溪山下。味甚甘美。

    龙泉县

    金山 ,在县西一里许,形如“金” 字,故名。与银山夹峙,山有龙兴寺,寺有塔。

    银山 与金山相并,遂名银山。山有三峰,巅有塔。第一峰之下有龙朝院、龙头坊、泰霄观,元末俱废。

    石含山 在县西,延袤百馀里,跨永新、桂阳、茶陵之境,右溪水源出焉。

    西龙山 在县西二十里。峰顶皆石,石有穴出风。

    玉泉山 在县东南十里。山中有泉出石罅,洁白如玉,冬夏不涸。

    钱塘山 ,在县东南六里。山壤衍沃,山麓有径路通南康。

    盘窝山 在县二十都。盘郁秀丽,四山拱趋,龙洞泉直垂。下有巨石,可坐十数人。

    峨岭 ,在县西四十里,势插层霄,有飞云洞、集云峰、仙鹅池、金龟石、石人峰、老蛤石。

    蓬莱岭 在县北五十里。上有石岩、石笋、仙鹅池,人谓如“海上蓬莱。”

    贞女冈 在县东北三里。上有贞女坟。

    葛仙岩 在十三都。有石室,可容十数人。遂江水 在县治南,源出左右二溪,至李派渡始合为一。

    左溪 二源,俱在县之正西。一发源桂阳县之掘渡,一发源上犹县之大林,至左安而合,历石郁泷,至南江口,而大沙水出焉。又三十里至武陵泷,又三十里至李派渡。

    右溪 出石含山,历双桥,过朱沙泷,转七里至观坑,又二十里至李派渡。

    汤泉 在二十六都大鄢。可熟羊豕。

    万安县

    西平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一名“西阳山。” 其水流龙溪,有阿兰若。山巅有百丈峰,飞泉瀑布,注为龙潭。南抵兴国,东跨泰和,皆有水出。

    龙头山 在县东二十里。高数百丈,山如几案,又名“案山。” 上接仙坛岭,相传葛仙翁炼丹之所。又有仙圣、罗汉二岩,岩有仙人坐迹。

    蕉源山 在县东四十里。其中产铁,又名“东溪山。”

    芙蓉山 :在县治西越江五里。秀异众山,类若芙蓉,罨霭可爱。

    韶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相传虞舜南巡,使和伯、羲伯诸臣奏《箫韶》之乐于此,遂名。

    金牛山 在县南六十里。东瞰大江,中有石如牛,下有金牛庙。

    五马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五峰相连,如五马状。

    金船岭 在县六十里皂口。旧传有胡僧过此,见神光朗耀,驻杖异之,已而复然,遂以杖𨙫地,琅琅有声,乃掘地得金船而去,因以是名。黄塘岩 在县东八十里。岩中空洞,状如楼阁,有石钟鼓、石观音之类。岩下蛟穴出泉,四时不绝。

    皂口溪水 在县西南。源出上、下造,经梅团合于白水,经社坪,出皂口入大江。

    上横江水 在县西北六十里。其源自龙泉潭溪发,经泰和牛吼江入于贛江。梁口溪水 ,在县南八十里。其源一自雾团,经黄塘涧田流出游田;一自龙头经五陂田,合于游田,溪流并入大江。

    城江水 在县北六十里。其源一自卢源,一自蕉源,由南州合流,至两江口,汇麻溪流,经胡陂、湾头,并入贛江。韶江水 在县西北四十里。其源自十七都西韶,流经田南,会黄鹄水流入贛江。清水 在县东十五里。其源自龙头山发,经元桥入于贛江。五云洲 在县北贛江滨,龙泉江水出其左右。唐贾琮为虔州刺史,赴阙,舣舟于此,见五色云起,因名。

    惶恐滩 在县治西。本名黄公滩,土人讹为“惶恐。”

    永新县

    义山 ,在县东南。周回三百里,西交郴、广,南控虔、吉,若有少长揖逊之义,故名。一名“龙头。” 唐天宝初,改名永新山。

    禾山 :距县六十里,为通邑镇。山昔有嘉禾生其上,故名。又名秋山。

    绥原山 :距县四十里,势连永宁、鹅岭。其上为阿育王塔。上耸绝岩,下𫖯重渊。旁有飞来石。仰山。

    《砻山 》“群山交会,石壁耸立,下有滩十里,波涛有如雷鸣。”

    高士山 :距县五十里。昔有高士宅其麓,因名焉。

    南华山 在义山,重嶂中起,状如飞凤。

    东华山 上有东华观,下临深潭。

    “赤面峰 ” ,在禾山,昔有异人庐此。

    《宝山胜洞 》,洞深数百步,内有石柳、石龙、石鼓、石碁盘、石盆、石狮象。上有二石相对立,若童子,有方石若书案,俗呼为“双童讲书石。”

    石廊洞 在西亭乡。中有白石幢、石鼓、石檠、石莲花,深一二里,岩窦通后岭,奇甚。

    元阳洞 ,在安仁乡,距石廊洞十里,有石鼓二。

    洞中泉涌出,注溉一方,旁有《元阳观》。

    “碧波岩 ” ,近巽峰,中有瀑泉,自石峡飞洒而下,注为深渊,甚奇秀。

    捣衣石 在县北四十里平原村,广四尺,长倍之。昔唐颜鲁公抚此石,爱而憩焉,谓可捣衣。今更千年,土花不蚀。

    胜业水 ,距县二十里。源出拔铁山,甘沃以溉田,胜于馀方,故名。

    琴亭水 距县七十里。自栗传镇合百丈洞水至西阳江口与“胜业” 水合,入禾江。

    禾水 即县大溪,合琴亭、胜业诸水,至县东行,经溶江与茭川诸水会。

    黄陂水 :距县五里。源出绥原山,经欧田,东合禾水。

    秀水 ,在县西南。入县,分两支绕县旧学,转北入江,若“秀” 字。

    忠义潭 在城南袍陂渡。元破城,百姓相率赴潭死,故名。

    马颊潭 :在马颊庙上。

    永宁县

    小玉笥山 在县西周围二十里,状若箧。笥。浆山 ,在县西三十里。

    拐湖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

    迎冈山 在县西北五里。中有石潭,岁旱祷雨于此。

    娥皇峰 ,在县西十里。世传二妃从舜经此,因名。

    七星峰 在县北

    银冈 在县西三里

    七溪岭 在县北十里

    鹅岭 在县东五十里

    浆山水 ,自湖广茶陵州界浆山发源,东流出双江口,至回碧亭

    拐湖水 ,自龙泉县界发源,入拐湖砻至回碧亭。

    鹅岭水 自永新县界发源,西流经县治南,下至回碧亭,三水共会出小江。

    郑溪井 邑妪陈氏家贫。一日,有士人姓吕至妪家觅茶,妪从远溪汲水。吕怪其来太迟,曰:“枯地少,泉寡力固不能掘井也。” 吕遽命取碗覆米于地,指曰:“后七日当得洌泉。” 如期启视,土陷泉涌,人以为仙井。

    吉安府城池考        通志

    本府。庐陵县附郭。

    吉安府城池 ,唐天祐中始筑城,周九里九十一步。东凭大江,西、南北浚壕,深一丈五尺,长一千四百七十一丈。门五:东广丰、迎恩,南兴贤,西永丰,北嘉禾。门有楼,城有戍舍。宋开宝、绍兴、淳熙间,皆重修疏浚。明都督朱文正更筑新城。

    皇清康熙四年,重加修葺。

    外县

    泰和县城池 ,“唐乾元间建土城,周回五里。明正德六年改砌以砖城,为门七。嘉靖中重修之,周回七百馀丈,浚壕深丈馀,广三丈五尺。” 吉水县城池 ,“南唐保大八年筑,周回四里,高六尺有奇。明洪武元年重修。正德间复甃以砖石。周围一千二百三十五丈,高一丈七尺,厚八尺,设五门,覆以楼。”

    永丰县城池 ,宋绍兴中始筑土城。明弘治初因故址新之。嘉靖三年加筑之,屹为不拔之基。安福县城池 ,自吴宝鼎间徙治今所。“晋永康中始筑城,宋祥符中修之,明初增葺。嘉靖、崇祯间先后修筑,周回八百八十六丈五尺,广一丈,壕深一丈五尺,长九百四十五丈。”

    皇清康熙八年,修建城楼。

    龙泉县城池 ,“宋明道间始筑城,淳祐初,砌石浚壕,明洪武七年修葺,周回四千八百四十步,高一丈八尺,厚半之;壕五千五百二十步,深五尺,广倍之。”

    万安县城池 ,“宋熙宁间筑,明洪武初因旧基缮之。正德中廓基增筑,周七百一十四丈,高二丈四尺,广一丈八尺。”

    永新县城池 旧有土“城,宋嘉熙中,始加甃治,周九百九十丈,厚一丈有奇,崇倍之,壕深一丈五尺,长四百八十丈有奇。明洪武、万历中,相次缮修,岋然改观。”

    永宁县城池 ,元至正丙戌,割置永宁县于鹅岭之西。壬辰,毁于兵,改葺于瓦冈。明成化间复。

    “加修缮。周回四百丈,广七尺有奇,崇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