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百三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八百三十二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百三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三十二卷目录

     凤阳府部汇考六

      凤阳府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凤阳府户口考

      凤阳府田赋考

    职方典第八百三十二卷

    凤阳府部汇考六

    凤阳府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府志州县志合载

    本府。凤阳县附郭。

    凤阳府儒学 在谯楼西云济街。明洪武十八年,建国子监。十九年改为凤阳府儒学。庙中大成殿,两庑肖圣贤像,列兴贤、育秀坊于戟门外。景泰间,知府仲闵修。成化间,知府章锐开大成路,置生员内号房,建尊经阁。弘治间,知府孟俊修。嘉靖十年命增启圣祠,建敬一亭,贮《六箴》碑。州县悉如其制。崇祯四年,灾于火。六年,知府徐世荫修建大成殿五楹,明伦堂三楹,东西两庑各九楹,东西斋房各五楹,尊经阁三楹,前戟门三楹,东西坐房各一楹,名宦祠三楹,乡贤祠三楹。泮池前大成门一座,东北启圣祠、敬一亭、土地祠。射圃。西魁星楼、教官宅。东首大门三楹,内东角门一楹,外棂墙一围,东西门楼各一座。岁久渐就倾圮。

    皇清康熙四年,知府戴斌、司李黄贞麟《略》修其左右。

    斋房、尊经阁、敬一亭、魁星楼,未竟厥功。至十八年知府耿继志莅任之始,于晋谒时瞻顾恻然,遂于十九年冬捐俸倡始,又申请凤庐道孙兰,率同同知刘芳声、刘忠国暨州县各量捐不等,择吉鸠工,委训导程之烺及继任教授汤原振董其事。自大成门以至殿庑、斋祠、堂亭、墀廊、门屏、缭垣,大加修葺,焕然一新。

    书院 “一在府治东南,明崇祯年建,今废。一在大察院东,明崇祯年建,今废。”

    社学 在府治西。明永乐年建,久废。

    义学 在府儒学东。康熙十年,奉安徽巡抚靳辅,十六年又奉巡抚徐国相檄行各郡设立义学。知府章钦文力为举行,捐本府项下地租,又申请凤庐道范时秀项下地租共银一百一十两四钱八分,以为膏火之佐。十八年知府耿继志复踵其事。自十九年奉行踏勘,凤令王将地丈入县册,随粮起解,止存租银四十九两五钱五分,为社师束脩及月课供给之用。

    凤阳县儒学 在旧县治东南。明洪武间建。正统间,县丞赵进建“文昌祠。” 弘治间,知县潘永嘉重修。万历壬寅,署县事通判李光前捐俸开云路、玉带水。万历癸丑,知县万嗣达开泮池。

    皇清康熙九年,户部分司图鼐、詹惟圣、教谕岑兆旗

    捐赀“重修。” 后正殿、两庑及棂星门围墙尽圮。二十一年,知县丁耀祖、教谕项龙章、训导张昊各捐俸募赀重建。二十四年,知县史昭传、教谕吴文镕现在增修。

    独山书院 明嘉靖间,知县赵楷奉巡按御史张唯恕建,今废。

    社学 在县南。明万历甲寅,知县万嗣达建,额曰“圣功。” 今废。

    义学 附在“府义学” 内。

    外州县

    临淮县儒学 旧在涂山门内,即今广储四仓。明洪武三年置,中立县,知县乐瓒始建。先是郡学在县治西崇儒坊。二十七年,迁郡学于府治,徙县学于其基。历宣德至嘉靖,知县徐逵、韩敩、滑浩、张纪、胡文璧、盛杲、吴鼎继修。嘉靖二十二年大水,学宫尽圮,乃即曲阳门外书院权奉

    “先师神主。” 隆庆六年、知县陈哲改“天地宫” 旧址为

    学宫,万历十五年,知县陈民性仍迁于县治西旧址。二十五年,知县薛芳重修,被毁。三十三年,知县贾应龙修。

    皇清顺治六年,淮水冲没。七年,知县徐必进复建于

    曲阳门外书院旧址。十八年,署县事同知郭显功复迁正殿于崇儒坊。水溢为患,康熙九年,署县事盱眙县县丞葛翊宸、训导尤运昌复改于闻贤门外。后知县魏宗衡劝募继修。顺治六年,淮水冲没,凡经九迁,未卜其吉。康熙二十三年,知县陈宗彝、教谕苏应秋择地于南门外滋德坊,捐俸重建。

    书院 在曲阳门外,旧为“睡仙庵” ,年久倾颓。明

    嘉靖十三年,知县谢廷举奉巡抚御史张唯恕改建,今废。

    义学 在县西,知县魏宗衡修。

    怀远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元季毁于兵。明洪武三年,知县唐蔚、教谕王景章即故址创建。成化十七年,淮水涨溢,学圮于水,移建县治东。正德七年,提学御史黄如金、知县李豫复移建今学。嘉靖二年知县徐玠、九年知县任俊,十七年知县商承学。万历二十二年知县王存敬,崇祯十六年知县庄祖谊,相继修葺。明季寇残,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傅镇国、教谕申诒芳。康熙十

    一年,知县于鸿渐、训导余潜飞相继捐修,稍复其旧。

    西山书院 在县西荆山之麓。明嘉靖十三年建,今存遗址。

    义学 在城隍庙左。知县于鸿渐因旧社学修举。

    定远县儒学 旧在县治西。宋淳熙六年,改建县治东南,后毁于兵。明洪武二年,知县朱玉即旧址重建。正统二年,知县沈安修。弘治间,知县朱恭、曾大有、章泽相继重修。嘉靖三十三年,知县高鹤捐修。

    皇清顺治十一年,知县高万仞、训导谈《志》仝修。康熙

    三年,知县徐杆捐俸加修。

    青云书院 在东后街。明嘉靖十二年,知县高璧建。

    义学 在县治南

    社学 在城四坊各一所。在乡二十九所,北炉镇一所,明嘉靖二十七年建。

    五河县儒学 原在县治东。元至大间,徙县治西北。明洪武三年修建。嘉靖间,河溢倾圮。十五年,知县萧文明迁于浍河北。天启七年,知县陈善学又迁于浍滨。崇祯十六年,知县王师保卜迁于城西鸣凤冈,添建“文峰塔一座。”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李云景捐俸修建。

    书院 在《浍河》北岸。

    社学 康熙十年,知县李云景设。

    义学 在县治前

    虹县儒学 在县治东。明洪武三年建。正统七年,知县何诚迁于察院东汴河北。万历二十八年,知县任愚“迁于旧址稍东。万历间,知县伍元正、天启间,知县张凤翼相继重修。” 后渐倾圮。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府章钦文捐俸重修。

    书院 :在儒学旁。康熙十二年,本府知府章钦文捐俸银五十两创建。

    义学 知县龚起翚于县前隙地创建。

    寿州儒学 唐宋并在东南。元移之西清淮坊。明洪武二年,知州夏侯显修。正统七年,知州惠理、景泰间,知州王长福继修。成化间,知州陈镒建尊经阁五楹。弘治间,同知董豫开学前地为贤路,题其坊曰“泮宫。” 正德间,知州林僖新之。嘉靖辛卯,知州栗永禄大加修构,因水颓废。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州李大升“捐俸助修。”康熙十八

    年,学正荆拯、何琴雅,训导程登鼎相继修葺。安丰书院 在正阳镇,明知州王蓥建。

    涌泉书院 在城北八公山麓。明御史杨瞻建。循礼书院 在州治东北。明署学举人黄奇士建。今改为“梓潼观。”

    社学 四所俱在城内

    正阳关社学 一所

    下蔡镇社学 一所

    瓦埠镇社学 一所

    隐贤镇社学 一所

    义学 在州东春坊梓潼观。

    霍丘县儒学 在县治东。明洪武五年教谕于达创建。宣德五年知县严敬,成化五年知县高显,二十年知县萧翀,正德六年义官许诚,嘉靖二十七年邑人许珠,四十二年乡官时晹、余翊,万历三年知县周佩,十九年知县武之望,天启元年知县邓英,相继重修。

    皇清顺治九年,知县管抒素加修。康熙二年,知县杨

    显德教谕沈德舆,十一年知县姬之簋、训导刘湘相继增修。

    义学 明季兵火后,书院无存。知县姬之簋以儒学内聚星阁及东、西两庑权为义学。

    蒙城县儒学 在县治东。元元贞间,县尹刘正平相旧庙东空地,重建新庙。至正二十一年,县尹李仲卿建学于县治东南。明洪武四年,因元旧基重建。永乐元年,知县王克学、教谕廖潜仲修之。正统五年,知县同蠡、张本相继增修之。成化末,知县齐霄改修明伦堂。弘治元年,县丞孟

    统修建戟门斋庑。嘉靖十四年知县王诚、教谕周麟,四十一年知县任照修。万历十年知县吴一鸾大加修葺。天启四年,知县张从容建尊经阁、宰牲堂、省牲堂。

    皇清顺治三年,知县蒋录楚、教谕吴璧因“《明伦堂》进。”

    德、《修业》两斋倾坏,重修之十年。

    先师殿倾,知县田本沛、教谕汪作霖募修。康熙六

    年,大殿又圮,本府同知高之章署县印,修之。八年,知县竹绿猗重建戟门。十二年,教谕黄学勤、训导施阶重修两庑。

    社学 在儒学东。明景泰二年知县孙震建,久废。一在学门内,一在县治西,俱系万历间知县吴一鸾建。

    义学 在学宫后“尊经阁。”

    泗州儒学 在州西北。元至治丙戌,州守李守中因旧创建。明永乐、景泰间重修。成化十六年,知州言芳改建未就,知州娄鉴毕其役。正德辛巳,知州汪应轸大修。后日久圮废。万历二十二年,颍州道李《骥千》捐俸以训导靳朝相董其事,修构弘丽。

    皇清顺治六年,半为水废,十一年尊经阁火。康熙十

    一年六月,雷震棂星门,俱未修复。

    《甓山书院 》一在甓山,今废为庙。一在西城,今沉水底。

    决科书院 在州治西北。明巡按张惟恕建,今废。

    龙泉书院 在儒学东,今圮于水。

    泗水书院 :在百客堂左。顺治十年,州守宋德芳捐俸买庠生戚士鼒宅楼房二十馀楹,题曰“泗水书院。” 为校士课学之所。今沉水中。

    社学 旧有三,一在走马街,一改南宫祠,一在学宫射圃前,俱州守袁淮置,今废。

    盱眙县儒学 宋时在县治西,后因兵废。元泰定间,徙县治于山城,学亦徙于玻璃门。明洪武三年,仍旧基重建。

    皇清康熙二年,知县李时茂修。十六年,教谕马士芳

    崇圣书院 昔孔安国父子相继为临淮守,创立书院。

    天长县儒学 明洪武四年县丞严植“建于县前。十五年知县刘道源迁于县东城隅。正统七年知县周安修。成化九年知县王哲修。成化十三年知县郑仁宪重建。弘治九年教谕吾翕修。正德十五年知县胡大有、教谕陈佐修。嘉靖二十八年知县邵时敏修。隆庆元年知县杨子龙修。崇祯元年倾圮愈甚,几不蔽风” 雨矣。知县臧太初、教谕旷昭,鼎建明伦堂,重修大成殿、两庑、两号房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江映鲲、教谕张希哲、训导吕光

    盛重修

    始兴书院 在县治东。明成化五年,知县易居仁建。后东社学又改为“公馆” ,今废。

    “同人书院 ” 在秦栏朱孝子祠堂之东。邑人王心等建。

    义学 在儒学西,即“同人书院。”

    皇清顺治初年,知县李毓秀建。康熙十二年,知县江

    映鲲修葺

    宿州儒学 在州东。元至元十一年建,知州左昺、赵良臣重修,后因兵废。明洪武三年,知州吴彦中重修。正统初,御史彭最更新之。成化间,知州张黼修,规模大备。万历间,知州崔维岳捐俸增修。

    皇清康熙十年,知州吕云英、学正贾之坊捐修。

    社学 二所一在察院西,一在马神庙西。明万历中,崔维岳修。

    义学 在东门城上吕祖堂内。堂系明季建立,有楼祠宇,山亭相连,树木环拱。知州吕云英延士训课其中。

    灵璧县儒学 在县治东。元至元间,知县李良佑建,后毁于兵。明洪武二年,知县穆政因元旧基重建。正统二年,提学御史彭勖、知县吕琮增修。成化十二年,知县孔彦麒重修。弘治五年,知县陈玉、万历四十五年,知县陈泰交相继修葺。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县马骕复修之。

    义学 在城东旧祠堂内,知县马骕设。

    颍州儒学 。宋景祐中,蔡齐以户部侍郎出知颍州,奏“颍故名郡,宜设立学校。” 从之。肇建于西湖上,明洪武十年,徙于南城内,草创未就。正统间,提学彭勖、知州王希初鼎建。成化间,中丞滕昭、陈燮属知州李溥重修。嘉隆及启祯莅颍者,相继修葺。

    皇清顺治七年,知州孙可成、学正朱应升捐修。

    西湖书院 在颍州西湖之南。宋欧阳修守颍时,乐其风土,及致仕,复筑室于此。

    社学 三一在城内,今废;一在儒学西,明万历三十九年,知州孙崇先建。一在东六十里铺,知州孙崇先建,乡民饶崇恩施地。

    义学 :知州傅天祥卜地于察院西,捐俸金并绅士捐输创建。

    乡序 在州谯楼东。中为观德厅,为后厅,为左、右掖厢。厅前为露台,中为射圃坊,又前为门扁曰“乡序。” 原系兵备道李石垒创。明嘉靖丙申,督学闻人北江巡历凤阳,询及州之射圃,以原在总铺后狭隘,因就此改为《乡序》,而以射圃附焉。颍上县儒学 旧在寿春门外,元季毁于兵,明洪武四年,知县车诚迁于县治东。十八年,县丞孔克耕重修。成化十年,御史郑节度学东隙地拓之。嗣是知县李时仪、曹琦、魏颂、廖自显相继修葺。隆庆元年,知县郁言概移上南数十丈。万历间,知县黄兰芳、何豸、张大业加修。

    皇清顺治十年,知县鲍弘仁重修。

    社学 计八所,今俱圮废。

    义学 在县治前

    太和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五年,知县马良因元旧基重建。崇祯四年,教谕朱统鐀建尊经阁。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陈虞化、训导汪则大重修。

    义学 在城内公所

    亳州儒学 旧在州治东,唐故址也。宋庆历间,节度使夏竦重修。汝南忠武王张柔俊建。

    文庙两庑前后二堂。元至元间,知州盖《苗同》监郡。

    “阿里海牙建两庑,绘七十子像。筑宫垣学室,召师生居之,后毁。明洪武三年,知州张文弼因废址重建。宣德十年,知县陈温修。正统元年,知县卢试荣修殿门、庑斋库、神厨。景泰五年,徐贵徙明伦堂及学门于殿右。天顺六年,知县邓昱建大成殿。成化九年,知县王瓘建明伦堂。弘治十四年,知州王沂因县改州,阔大”其制,增设二斋仓库。同知张淮修正殿戟门。十八年,知州刘宁开兴贤街。正德十六年,知州颜木迁于州治西南。嘉靖二十七年,知州张开正南神道,题其坊曰“文明。”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州唐协同师生重修。

    社学 计四所,今俱废。

    义学 在儒学东,文昌祠后,知州郝尔瞻建。

    凤阳府户口考        通志

    府总

    原额人丁五十二万二千三百一十八丁五分。内除《编审》开除故绝逃亡人丁外,见在人丁三十万一千一百七十九丁。

    顺治十四年审增实在人丁三十一万七千九十六丁。又于顺治十六年归并颍川、颍上二卫所原额人丁一千三百六十二丁。

    康熙元年审增实在人丁三十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一丁五分。

    康熙六年审,增实在人丁三十四万五千三百三十六丁五分。

    康熙十一年审,增实在人丁三十五万六千七百二十二丁五分。

    康熙十六年审,增并节年招徕、清出隐漏实在人丁三十六万九千二百二十九丁五分康熙二十二年审,增实在人丁三十七万四千五百六十九丁,内除优免人丁四千八百五十九丁,实在当差人丁三十六万九千七百一十丁。

    额外归并省外卫原额黄快窜并上中下三则闲丁,共三万五千三十丁五分,新增人丁一百九十一丁。内除驾运屯丁、领佃不纳丁银,并故绝逃亡各丁,共二万三千九百二丁五分。康熙二十二年,实在屯丁一万一千三百一十九丁。

    以上实在当差人丁,并归并《省外》卫屯丁共三十八万一千二十九丁。

    凤阳县

    《人丁》九千九百九十三丁。

    每丁科银三钱七分三釐三毫零。

    又“归并外卫屯丁二百六十九丁。”

    上则每丁科银五钱,中则每丁科银三钱,下则每丁科银二钱。

    临淮县

    《人丁》一万三千三百丁。

    每丁科银二钱八分三釐零。

    又“归并外卫屯丁” 五十六丁,上、中下三则人丁,俱照凤阳县归卫科征。

    怀远县

    《人丁》一万三千六百七十一丁。

    每丁科银四钱四分二釐九毫零。

    又归并外卫屯丁四百二十三丁,上、中、下三则人丁,俱照凤阳县“归卫” 科征。

    定远县

    《人丁》三万五千七百六十九丁。

    每丁科银一钱二分

    又归并省外卫屯丁四千二百九十五丁人丁每丁科银二钱六分,上、中、下三则人丁,俱照凤阳县归卫科征。

    五河县

    《人丁》二千四百丁五分。

    每丁科银五钱一分九釐八毫零。

    又“归并洪塘所屯丁” 六十六丁,上、中、下三则人丁,俱照凤阳县归卫科征。

    虹县

    《人丁》三千八百一丁。

    每丁科银四钱六分二釐五毫零。

    寿州

    《人丁》三万六千二百八十二丁五分。

    每丁科银二钱

    又归并外卫屯丁九百四十三丁,上、中、下三则人丁,俱照凤阳县“归卫” 科征。

    霍丘县

    《人丁》二万一千四百九十九丁。

    每丁科银五分

    又“归并外卫屯丁” 九十六丁,上、中下三则人丁,俱照凤阳县归卫科征。

    蒙城县

    《人丁》二万九千五百六十二丁。

    每丁科银一钱一分

    又“归并外卫屯丁” 九丁中下二则人丁,俱照凤阳县归卫科征。

    泗州

    人丁三万九十丁

    每丁科银三钱一分一厘一毫零。

    又“归并省卫屯丁二十丁五分。”

    黄丁:每丁科银三钱,《协济》银五分。

    《快丁》:每丁科银三钱,协济银五分。

    盱眙县

    《人丁》一万八千二百八十九丁。

    每丁科银一钱五分

    又“归并省卫屯丁二百八十四丁黄快丁俱照泗州归卫科征。”

    天长县

    《人丁》一万一千九百五十九丁。

    每丁科银二钱一分四釐六毫零。

    又“归并省卫屯丁四千七百一十丁五分,黄快丁俱照泗州归卫科征。”

    窜丁:每丁科银三钱,协济银五分。窜丁:每丁科银三钱。无协济上、中、下三则人丁,俱照凤阳县归卫科征。

    宿州

    《人丁》二万六千五百丁。

    每丁科银二钱七釐二毫零。

    灵璧县

    《人丁》二万四千一百七十一丁。

    每丁科银三钱三分三釐一毫零。

    颍州

    《人丁》四万一千一百六十五丁。

    上则人丁,每丁科银六钱。中则人丁,每丁科银三钱。下则人丁,每丁科银一钱。

    又归并颍川卫屯丁二千九百九十八丁,上丁每丁科银二钱一分,中丁每丁科银一钱八分。中则中丁每丁科银一钱五分。中则下丁每丁科银一钱二分。下则上丁每丁科银九分。下则中丁每丁科银六分。下则下丁每丁科银三分。

    颍上县

    《人丁》三千七百四十四丁。

    每丁科银二钱八分一厘三毫零。

    又归并颍上所屯丁一千二百五十三丁,中中丁每丁科银五钱四分,中下丁每丁科银四钱四分,下上丁每丁科银三钱四分,下中丁每丁科银二钱四分,下下丁每丁科银一钱四分。

    太和县

    《人丁》一万七千一百一十六丁。

    每丁科银九分五釐零

    亳州

    《人丁》二万六千一百四十七丁。

    每丁科银一钱四分四釐四毫零。

    又归并外卫屯丁一百四十七丁,上、中、下三则人丁,俱照凤阳县“归卫科征。”

    凤阳府田赋考        通志

    府总

    原额官民田地二十二万九千八百五十六顷六十九亩四分四釐三毫一丝一忽。内除荒芜田地一十万九千五十二顷二十一亩二分四毫三丝,又节年开垦陞科田九千五百八十一顷八十亩三分一厘一毫六忽,仍有荒田九万九千四百七十顷四十亩八分九釐三毫二丝四忽。

    顺治十四年,实在成熟田地一十三万三百八十六顷二十八亩五分四釐九毫八丝七忽。又于顺治十六年归并颍川、颍上二卫所原额屯田八千二百三十三顷五十七亩五分,内除民卫续抛荒田地一万七千一百四十五顷二十一亩八分四釐一毫六丝二忽,又节年开垦陞科田二万六千九百七十九顷八十九亩二分九釐七毫二丝一微四纤二沙。仍有新旧民卫抛荒田地八万九千六百三十五顷七十三亩四分三釐七毫六丝五忽八微五纤八沙。又节年清出溢额陞科田一十顷九十五亩二分二釐九毫七丝八忽。

    康熙十七年,实在成熟溢额共田一十四万八千四百六十五顷四十八亩七分三釐五毫二丝三忽一微四纤二沙。又节年开垦陞科田一千一百九十六顷五十六亩一分一厘八毫五丝一忽二微。仍有荒田八万八千四百三十九顷一十七亩三分一厘九毫一丝四忽六微五纤八沙。又清出溢额陞科田地六十三顷五亩九分八釐四毫七丝。又清出溢额积荒田地五百六十八顷七十七亩四分八釐二毫五丝。又除堤占水沉新荒田地三顷四亩八分五釐四毫。查寿、灵、太三州县田地等则不一折实成田,计折去田一万八千二百八十九顷六亩二分九釐六毫九丝七忽九微四纤一沙三尘三埃三渺七漠。

    康熙二十二年,实在成熟并溢额折实田一十三万一千四百三十二顷九十九亩六分八釐七毫四丝六忽四微六尘零。

    共该征折色起存银三十三万四千五十五两三钱六分二釐六丝九忽零。本色米四万九千六百九十九石六斗六升八合八勺零;麦九千四百九十三石三斗九升二合三勺九抄七撮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商麹税银,“更名《田地》,漕院供应草场租牛犊银,营缮司料价、翎毛、匠班” 等项,共银一万二百八十一两二钱一分五釐一毫七丝四微零。遇闰加银三钱三分七釐五毫。米一千四百五十六石一斗七升九合四勺八抄九撮零。麦二十五石六斗四升四合一勺四抄八撮零。

    额外归并省外卫原额折实屯田共一万四百三十九顷九十四亩八分四釐九毫六丝八忽一微零。内有积荒田地除节年开垦陞科抵补外,仍有荒田三千三百七十顷一十六亩八分二釐三毫九丝四忽零。又节年开垦并清出溢额田地五千二百二顷三十亩一分九釐六毫八丝五忽。

    康熙二十二年,实在成熟折实屯田一万二千二百七十二顷八亩二分二釐二毫五丝九忽二纤零。

    共该征银三万四千二百八两四钱三分四釐六毫二丝一忽五微零;米一万六千四十九石三斗七升八合八勺六抄九撮零;麦三千七百三十二石三斗一勺五抄四撮零。折色豆一千八百七十六石五升八合一勺五抄五撮六圭零。每石折银七钱,折征银一千三百一十三两二钱四分七毫八忽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集租、火药、楞木等银,除豁免抛荒无征银外,实该银三百四十一两八钱一分六釐一毫四丝六忽五微零。

    凤阳县

    原额、田地二千九百二十五顷九十四亩一分

    一厘。今实在成熟并溢额田地二千九百八十九顷九釐四毫七丝

    每亩科银二分九毫二丝零。

    科米六合七勺八抄四撮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商税银六两。

    更名田租银二百二十二两八钱七分五釐五毫五丝零。

    本色米五百八十九石八斗七升五合五勺八抄七撮一粟三粒四颗。

    《草场租》正脚银一十七两一钱五分二釐一丝七忽九微零。

    天鹅翎毛、银三两三分。

    《匠班》银六十四两八钱。

    又归并外卫原额屯田五百一十九顷一十亩四分一厘三毫四忽零。

    除荒外,实在成熟屯田三百四顷五亩九分六釐七毫三丝三忽零。

    内凤左卫田,每亩科粮三升六合三勺零,科粮折银四分二釐三毫零。

    科军器牛角,银七釐五毫六忽零。

    凤前卫肥田,每亩科粮二升八合七勺零,科粮折银三分三釐五毫零。

    科军器牛角银一分四釐一毫零。

    瘠田每亩科粮一升八合。

    科粮折银二分一厘

    科军器牛角、银八釐八毫五丝零。

    凤阳后卫屯田,每亩科粮三升六合六抄零,科粮折银四分二釐八丝零

    科军器牛角银一分六釐五毫零。

    怀远卫田,每亩科粮三升六合。

    科粮折银四分二釐

    科军器牛角银一分九釐五毫零。

    洪塘所屯田,每亩科粮三升六合一勺零,科粮折银四分二釐一毫零。

    科军器、牛角银一分三釐四丝零。

    临淮县

    原额田地三千九百九十二顷六十七亩四分。除荒外、实在成熟、并溢额田三千五十三顷一十七亩六分六釐三毫四丝

    每亩科银三分二釐三毫一丝零。

    科米一升二合一勺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商麹税契银六两,更名田地银二千九百一十两九分四釐八毫七丝八微零。

    米五百三十八石二斗五升五勺六抄七撮二圭九粟。

    草场租银三十五两三分五毫八忽一微一纤四沙。

    《匠班》银三十一两五钱。

    又归并外卫原额屯田一百三十六顷九十一亩五分四釐一毫零。除荒外,实在成熟屯田八十九顷九十一亩五分四釐八毫一丝二忽零,内凤左卫屯田科粮三升六合三勺零。

    科粮折银四分二釐三毫零。

    科军器、牛角,银七釐二毫一丝零。

    又凤前、凤后、怀远、洪塘等卫所田地应征粮米并粮折军器等银,俱照《凤阳县卫田科则》编征怀远县

    原额《折实》田五千二百七十五顷二十三亩六分四釐。除荒外,实在成熟田四千七百四十八顷二十亩九分二釐九毫

    每亩科银四分五釐七毫。

    漕赠银四毫三忽零

    科麦六勺二抄零

    科米一升三合一勺零

    漕赠米四勺三撮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商麹税银三十两五钱,漕院供应银七十两四钱五分三釐。

    更名田银一百三十五两五钱五分六釐九毫一丝零。

    麦二石五斗九合九勺五抄零

    米四十一石六斗六升三合二勺二撮八圭四粟零。

    匠班银四十五两四钱五分。

    又归并外卫原额屯田六百四十八顷二亩九分八釐四毫四丝零。除荒外,实在成熟屯田四百五顷四十五亩三分六毫一丝二忽零。内怀远卫屯田每亩科粮三升六合。

    科粮折银四分二釐

    科军器牛角银一分九釐四毫零。

    又招抚开垦田,每亩科粮二升五合一勺零。

    科粮折银二分九釐二毫零。

    科军器牛角银一分三釐五毫零。

    又凤前凤后田地应征粮米并军器等银,俱照凤阳县卫田“科则” 征解。

    定远县

    原额田一万四千一百一十四顷七十四亩五分二釐四毫九丝九忽。今实在同。每亩科银一分七釐三毫零

    漕赠银一毫四丝零

    麦八勺一抄八撮零

    米四合二勺九抄零

    漕赠米一勺四抄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商税银一百一十两一钱九分五釐。

    漕院供应银四十四两二钱九分二釐。

    更名田租银三百九十四两八钱八分一厘一丝一微零。

    麦、九石二斗二升六合四勺一抄九圭三粟四粒零

    米一百八石三斗二升一勺六撮零。

    《匠班》银三十二两四钱。

    又归并省外卫,原额屯田三千二百五十八顷八十亩八分一厘六毫零。除荒外,实在成熟屯田一千六百九十七顷六十二亩八分二釐四毫九忽零。

    内比田科正耗米八升六合四勺。

    《增协》银九釐二毫三丝二忽。

    征麦改豆比田科正耗麦八升六合四勺。每麦一石改豆一石五斗。

    《增协》银九釐二毫三丝二忽。

    科田每亩科正耗米三升八合三勺二抄,增协银六釐七毫四丝九忽六微。

    “征麦改豆科田” ,每亩科麦五升八合三勺二抄。每麦一石改豆一石五斗

    《增协》银六釐七毫四丝九忽六微。

    又科田科米五合四勺

    《协济》银一毫六丝二忽。

    增馀二田,每亩科米五升八合三勺二抄,《协济》银一厘七毫四丝九忽六微。

    草场田:一则科银四分,一则科银二分,一则科银二釐。

    外不在丁田征解集租银六十四两二钱八分,制钱十千文。

    火药银五两七钱九分

    楞木银四十三两三钱七分七釐五毫五丝。抛荒屯折银一百九十五两三钱四分三釐五毫九丝六忽五微

    内凤左卫屯田,每亩科粮三升六合三勺零,科粮折银四分二釐三毫零。

    科军器、牛角、银七釐七毫二丝零。

    又怀远卫招抚开垦田,每亩科粮二升五合一勺零。

    科粮折银二分九釐二毫零。

    科军器牛角银一分三釐六毫零。

    又凤前凤后、怀远等卫屯田应征粮米并折粮军器牛角等银,俱照凤阳县卫田科则征银。《五河县》

    原额田地一千二百七十顷六十一亩二分六釐三毫八丝。除荒外,实在成熟田地七百八十一顷八亩四分六釐六丝

    每亩科银六分二釐五毫零。

    漕赠银三毫九丝零

    麦四合二勺三抄零

    米一升一合七勺零

    漕赠米三勺九抄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商税鱼船银七十两八钱五釐。

    《匠班》银一十五两六钱六釐。

    又归并外卫原额屯田三百三十九顷二十三亩五分九釐五毫五忽零。除荒外,实在成熟屯田一百四十八顷一十一亩一分九釐四毫八丝六忽三微零。内凤前、洪塘二卫所屯田应征粮米并折粮军器、牛角等银,俱照凤阳县《卫田科则》编银。

    虹县

    《原额》田二千八百三十二顷八十六亩九分二釐三毫九丝。除荒外,实在成熟田一千二顷六十五亩九分九毫三丝五忽。

    每亩科银四分七釐七毫零。

    漕赠银二毫五丝零

    科麦五合二勺六抄零

    科米七合八勺五撮零

    漕赠米二勺五抄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草场租正脚银七两八钱八分三釐四毫零。

    匠班正脚银四十五两九钱四釐五毫。

    寿州

    原额田地三万八千二百四十顷二十九亩九分。除荒外,实在成熟折实田二万六千九百顷四十亩四分一厘一毫。内中田地一亩五分,折上田一亩。下田地二亩,折上田一亩

    每折实田一亩,科银一分五釐四毫零。

    漕赠银八丝三忽零

    又上、中、下地折实田,原不征米,每亩科麦八勺二抄一撮零。

    又上、中、下田原不征麦,每亩科米二合一勺六抄零。

    漕赠米八抄三撮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更名田银六钱三分八釐一毫一丝五忽一微零。

    《商税》银四百七两二钱五分五釐。

    草场租并营缮司料价,银九百八十五两八钱二分二釐四毫九丝零。

    匠班银五十七两二钱六分七釐。

    又归并外卫原额屯田二千五百四十一顷五十二亩七分九釐六毫四忽零。除荒外,实在并溢额屯田二千一百九十六顷六十五亩八分九毫七丝零。

    内“寿州卫一则屯田” 科折色银三分。

    军器、牛角、军饷等银四釐五毫六丝零。

    一则样田每亩科折色银六分。

    军器、牛角、军饷等银九釐一毫零。

    一则班军田地每亩科折色银一分八釐,军器、牛角、军饷等银二釐七毫四丝零。

    又凤左卫屯田,每亩科粮三升六合三勺零,科粮折银四分二釐三毫零。

    科军器、牛角、银七釐九毫四丝零。

    又凤前、凤后、怀远等卫屯田应征粮米并粮折、军器、牛角等银,俱照凤阳县《卫田科则》编征。又怀远卫有顺治八年招抚开垦田,每亩科粮二升五合一勺零,折色银二分九釐二毫零,军器、牛角银一分三釐六毫零。

    霍丘县

    原额折实田地二千六十二顷九十七亩六分。除荒外、实在成熟折实田八百六十六顷五亩三分四釐三毫九丝零

    每亩科银一钱四分八釐一毫零。

    漕赠银六毫七丝零

    科米一升八合五勺零

    漕赠米六勺七抄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漕院供应银二十五两五钱,草场租银五十六两三钱七釐八毫二丝七忽三微零。

    匠班正脚银一十六两三钱二分六釐。

    又归并外卫原额屯田四百九十五顷二十八亩三分四釐四毫三丝零,除荒外,实在成熟屯田二百九十九顷二十五亩七分九釐六毫三丝零。内凤前卫肥瘠屯田应征粮米并折色军器等银,俱照凤阳县卫田科则征银;又寿州卫田折色等银照寿州一则屯田科则征银。《蒙城县》

    《原额》田地九千九百二十六顷九十三亩五分五釐。今实在成熟、并溢额田、共九千九百三十一顷二十一亩八分三釐四毫

    每亩科银一分八釐四毫零。

    漕赠银三丝一微零

    查额田内有寄庄小地一千七百六十九顷八十六亩七分四釐。每顷庄地除纳正赋外,仍纳庄银一钱九釐零。

    每亩科麦七勺六抄零

    科米七勺六抄五撮零

    漕赠米三抄一圭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商麹税银二十两七钱,草场租银八十二两二钱八分七釐二毫二丝五忽。

    太仆寺牛犊银三两六钱。

    匠班银九两

    又归并怀远外卫原额屯田二十三顷三十三亩二分三釐二毫零。除荒外,实在成熟屯田一十五顷七十六亩九分七釐七毫三丝八忽三微。

    每亩应征粮米、并折色军饷牛角等银、照《凤阳》

    县卫田科则征银。又招抚开垦田,照寿州归“卫田科则征银。”

    泗州

    原额田地六千四百七十二顷三十四亩七分四釐八毫。除荒外,实在成熟田四千四百八十二顷七分九釐八丝

    每亩科银四分四釐四毫零,加漕银三釐三毫零。

    科麦四合三勺四抄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商税银九十一两三钱七分一厘。

    更名丁田银九百五十二两九钱五分四釐九毫二丝零。

    麹税银三十两

    匠班银四十四两九钱九分五釐五毫。

    盱眙县

    原额田地一千四百四十八顷八十八亩四分四釐六毫。除荒外、实在成熟并溢额田一千四百四十八顷五十二亩五分五毫三丝

    每亩科银一钱六分一厘四毫零。

    漕赠银一厘二毫零

    科麦七合二抄九撮零

    科米二升八合二勺零

    漕赠米一合二勺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更名田粮银五百八两五钱四釐一毫零。

    《商税地契》银九十四两九钱四分;

    《匠班》银一十两二钱。

    天长县

    《原额》田七百九十四顷二十七亩二分七釐四毫。今实在成熟并溢额田七百九十五顷三十六亩四分七釐六毫四丝八忽

    每田科银二钱八分七釐四毫零。

    漕赠银一厘四毫零

    科麦二合二勺九抄零

    米二升九合五勺零

    漕赠米一合四勺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秋粮军饷银一百三十八两三钱三分。

    牧马场租银八十七两五钱四分一厘三毫二丝零。

    匠班银三两六钱

    又归并省外卫原额屯田一千七百七十八顷六十亩六分二釐五毫八丝零。除荒外,实在成熟并溢额屯田一千八百二十三顷六十五亩一分八釐一毫六忽零。

    内比田科正耗米八升六合四勺。

    《增协》银九釐二毫三丝二忽。

    科田科正耗米五升八合三勺二抄。

    《增协》银六釐七毫四丝零。

    增馀二田,每亩科正耗米五升八合三勺二抄,协济银一厘七毫四丝零。

    投诚官兵领垦比科等田,俱照“沙压比田” 一则起科,每亩科米折并新增银三分六毫四丝外,不在丁田征解集租银三十两二分五釐、火药银三两。

    又高邮卫屯田。每亩科米麦折银三分三釐六毫零

    军器、牛角等银七釐五毫九丝零。

    又丈出无粮田,每亩科粮折牛角银三分四釐零。

    清出隐垦田,每亩科粮折银三分三釐六毫零。《宿州》

    原额地六万八十七顷九十七亩七分七釐七毫。除荒外、实在成熟地、二万四千一百七十八顷三十七亩三毫

    每亩科银八釐八毫八丝零。

    漕赠银三毫

    又一则二则地,每亩科麦二合二勺六抄零,科米七合九勺二抄零。

    漕赠米三勺

    外,不在丁田,征解商麹税契银一十五两,草场租银三十七两二钱八釐四毫。

    《匠班》银九十二两七钱。

    灵璧县

    原额地、四万五千三百八十七顷六十六亩四分八釐。除荒外、实在成熟地、一万一千二百三十一顷九十八亩八分三釐一毫零

    内“中则地一亩五分一厘零,折地一亩。下则地二亩三分三釐六毫零,折地一亩。”

    每折实地一亩,科银一分一厘一毫零。

    上则地科漕赠银九丝九忽零。

    中则地科漕赠银七丝五忽零;

    上则地科米二合七勺零。

    漕赠米九抄九撮零

    《中则》地科米二合六抄三撮零。

    漕赠米七抄五撮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商税正脚银一十七两七钱三分二釐二毫零。

    草场租银三十六两四钱二分三釐六毫三丝,匠班银四十五两九钱。

    颍州

    原额田一万八千七百九十三顷四十五亩五分。除荒外、实在成熟田一万一千二十七顷六十三亩四分三毫

    每亩科银二分一厘八毫零。

    漕赠银九丝八忽零

    科米二合四勺零

    漕赠米九抄八撮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商麹税银四百五十一两六钱,比照寺田地银一百一十四两六钱三分一厘三毫零。

    米一十六石一斗二升七合七抄零。

    《草场租》正脚银二十七两三钱五分七釐八毫七丝。

    《匠班》银一十一两七钱。

    又归并颍川卫原额折实地六千七百二十顷。除荒外、实在成熟地四千二百七十九顷七亩四分九毫五丝

    每亩科银二分四釐五毫三丝零。

    颍上县

    原额田地七千七百一十九顷八十八亩七分一厘四毫。除荒外,实在成熟田二千七百九十五顷二十二亩八分六釐三毫

    每亩科银二分二釐四毫零。

    漕赠银四丝六忽零

    科米一合二勺六撮零

    漕赠米四抄六撮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夏税、军饷银三十九两二钱二分,秋粮、军饷银六十七两五钱一分,宿缘寺钦赐火炉田银三十三两四钱八分一厘八毫一忽零。

    米二石二斗九升五合八勺一抄零。

    草场租银五两一钱八分一厘三毫。

    匠班银四两一钱三分一厘。遇闰加银三钱三分七釐五毫。

    又归并颍上所原额田一千五百一十三顷五十七亩五分。除荒外,实在成熟田八百九十五顷一十亩六釐五毫。

    每亩科银四分四釐六毫零。

    太和县

    原额地一千二百一十顷三十六亩三釐。除荒外、实在成熟折实地二百九十六顷八十九亩九分二毫六丝七微零。内中地二亩,折地一亩。下地五亩,折地一亩

    每折实地一亩,科银六钱三分六釐六毫零,漕赠银二釐三毫零。

    米五升九合二勺零

    漕赠米二合三勺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草场租银一十六两六钱六分六釐六毫零。

    匠班银九钱

    亳州

    原额田七千二百九十九顷五十五亩五分六釐三毫四丝二忽。除荒外,实在成熟田五千六百一十六顷二十五亩二分六釐六毫零。每亩科银四分二釐三毫零。

    漕赠银一毫九丝零

    科麦四勺二抄零

    米四合九勺七抄零

    漕赠米一勺九抄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商税银一百一十四两六钱一分六釐。

    《麹税地契》银五十七两六钱三分二釐九毫七丝。

    更名厂,银一千一百四十一两二钱九分二釐八毫零。

    麦、一十三石九斗七合七勺八抄零

    米一百六十一石八斗二升二合三勺五抄一撮零。

    《草场租》正脚银一十三两七钱八釐零。

    匠班银五两八钱五分

    又归并武平卫原额屯田六百九十九顷一十亩五分。今实在成熟并溢额屯田五千二百九十一顷五十七亩六分一厘七毫零

    每亩科粮折银一分八釐。

    军器牛角银七釐三毫七丝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