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百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八百九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百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九卷目录

     池州府部汇考五

      池州府物产考

      池州府古迹考坟墓附

     池州府部艺文一

      池州到任谢表      宋王十朋

      广利桥记          柯咏

      梅公亭记        元吴师道

      隐山寺扁志         前人

      龙池洞赋并序     明江桐

      汉石城废县记        吴非

      梁南太原郡城考       前人

      贵口辩           前人

      池州防守议         刘城

      九华山房记         王祎

    职方典第八百九卷

    池州府部汇考五

    池州府物产考        府志

    谷属

    粳:稻   、糯稻   、麦、豆    、荞、麦   、粟。

    穄    稷

    蔬属

    青菜   、白菜   、芥菜

    苋菜   、葱    、萝卜

    韭    薤    蒜

    苦菜   、笋    、蕨。

    蒌蒿   、马兰   、芦笋。

    花属

    梅    、桃    、山矾

    栀子   、海棠   、《牡丹》

    芍药   、紫薇   、紫荆。

    《绣球   兰    蕙》:

    菊    莲    《玉簪》

    果属

    杏    、李    《梅》。

    桃    、梨    、栗。

    柿    、枣    、银杏。

    石榴   、莲房   。《榧子》

    菱    、《鸡头子》。

    木属

    椿    、松    柏。

    桐    、榆    、桂

    杉    、槐    、枫

    檀    柳    《杨》。

    冬青

    羽属

    鹅    、鸭    ,鸡

    乌    《雁    、燕》

    鹰    鹭鸶   鸲,鹆。

    杜鹃

    兽属

    马    、牛    、骡。

    驴    。猪    、羊。

    虎    、麂    、鹿

    獐    兔

    鳞属

    鲟    :鳇    鲭。

    𫚔    ,鳜    ,鲈,鲥    ,麦,鱼   鳝。

    货属

    茶 《青阳石埭》建德产,贵池亦有之。

    木绵花 “贵池、铜陵东流产。”

    绵布   纸 “贵池石埭铜陵、建德产,土红 铜陵、杏山产。”

    柴    炭 贵池、青阳石埭建德产。姜 铜陵产。

    漆 铜陵建德产

    桐油   、柏油 建德产。

    池州府古迹考        府志

    本府。贵池县附郭。

    石城 在城西七十里。汉置县,以东西两石山夹河如城,今铁店仓埠潭,是其故地。

    虎林城 在今城西六十里。旧《志》谓“在石城东一十五里” 者,误。孙权封子休为琅琊王,镇虎林城,即此。

    临城故县 在青阳境,吴置,隋废。故石城辖南太原郡城 ,在城西七十里,亦石城地。梁大

    同间置,隋废。又有太原城,在建德县。

    秋浦废县城 在石城间。

    安庆故府 ,宋端平三年,移治于今贵池罗刹洲。

    桐城故县 ,近李阳河。宋末置,寻迁。

    梅根冶 ,吴置,久废。

    状元里 在通远桥南石狮子巷口。以宋“华岳” 名。

    孜业里 在孝二保。宋时立。

    制锦里 在郭西街口,宋时立。

    “双江门 ” 唐时土城门名。

    《桑柞门 》,唐时土城门名。

    试门 南宋时初立贡院地俗名市门口贡院 。宋绍兴初,池州设科试于景德寺。淳熙戊申,提举周必正创建贡院于市心街,称试门,东植八桂,题曰“八桂书院。” 尚书程大昌为记。嘉定癸卯,知郡李骏移建秀山门湖山。时贡额三岁大比,应举之士馀二千人。上春官者,《六经》六人,词赋二人。宋季罢试,今社坛其遗址。

    “昭明钓台 ” 有二,一在池口镇山,一在“秋浦郎山。”

    杏花村 在城西里许。有古石井,圈刻“黄公清泉” 四字,今不存。即唐杜牧诗云“牧童遥指杏花村” 处。今邑人郎遂辑有《杏花村志》,考记甚详。萧相楼 在城东南隅。唐大历间,刺史萧复建。复有惠政,民追思之,因以名楼。

    旧秋浦楼 在城东。宋绍定戊子,郡守赵范增筑。石刻“东坡词” 、“山谷” 字于壁。宋末废。

    景萧楼 明万历间,柳林巷居人李春达于其屋后掘得断碑,有“景萧楼” 上梁文,系宋状元陈舜俞撰,疑楼址即在得碑处。

    文选阁 在西庙,贮梁昭明《文选》,今遗址存。史家塔 ,在府治北。

    《秋浦亭 》在城西秀山门外。

    旧九峰楼 唐刺史李方元建。按:杜牧《李使君墓志》云:“楼在城东南隅” ,今九华楼或即其故址耶。

    九华精舍 在府学明伦堂东隅。宋郡守王伯大端平乙未建。

    弄水亭 在府治通远门外旧桥之西。杜牧取李白“欲弄水中月” 之句意也。陈舜俞诗曰:“未试贵池好,尝闻弄水亭。”

    《贵池亭 》在池口黄龙山。

    翠光亭 在池口,濒江有《岳飞石刻诗》,今不知所在。

    卸帆亭 在池口濒江。宋聂冠卿有诗。

    清溪亭 在清溪。曹纬有诗,苏轼有词,王安国有记。

    “南亭 ” 或云“在齐山。” 杜牧有诗。

    《清溪馆 》刘长卿有诗。

    陈半州宅 在秋浦灵田。半州南渡时,人冨半池州,故名其产,各以号编。今贵池之佛田、唐田、菜田、赖田、玉田,皆其庄也。其行乐处标为四景,曰《金灯晓亮》、“玉镜夜明” 、“昆池晚钓” 、“和龙昼奕。” 后以奢僭诛。今遗迹犹存云。

    花园 有二,一镇江门内,元万户曲律《不花游意》之所。其一在西祠之后,世传梁太子游玩之处,今废。

    杨梅坦 在城西九十里,石岭多杨梅。唐有杨梅馆,宋改为“杨梅驿” ,今废。

    青阳县

    陵阳废县 ,在县南六十里。今废为镇。

    临城废县 在县南五里。吴赤乌中置,隋废。木瓜山 在木瓜铺,今尚有庙。杜牧求雨处。白鹤台 在县东南保宁观,相传白鹤仙炼丹处。

    钓鱼台 在九华山嘉鱼池上。相传窦子明、李化文垂钓处。

    “葛稚川炼丹井 ” 在九华山北。

    铜陵县

    义安废县 在县东三十里。今顺安镇,其故址也。

    湖城 在县东六十里。相传有神号“湖王” ,一夕垒土而成,凡八所,去二里,不相联属,其址尚存。利国监 在县南南。唐冶监收铜,后废。

    《铁船头 》相传晋灵祐王乘铁舟至五松山左,见人逐溺于水,止露船头,浮于水面,若生铁然。有修官山庙者,凿铁为钉,入炉果镕。

    丹圹 在杏山,葛仙翁种杏炼丹处也。山有土朱,世以为“丹圹。”

    顺安楼 在顺安镇,今废。

    考证

    陈公园 内有二池,宋苏子瞻、黄鲁直曾游于此。

    叶公园 在叶山下,王荆公游其园,《戏叶》云:“周回莫有千株叶。” 叶随答曰:“裨补能堪百篚蚕。” 邑人相传为故事。

    曹韩洲 在县西大江之中。相传水涸之际,视其沙嘴圆圆涌出,则次年必有登第者。《罗隐》云:“曹韩沙嘴团,铜陵出状元。”

    冨览亭 在天王山畔。宋邑令张孝章建,今废。宝胜亭 在县治一里许。庆元间县丞洪恩建。“六百丈 ” 在县南二十里。相传郡人樊若水于此量江阔六百丈,遂名。

    石埭县

    石埭废县 在七里街,去县西一百四十里。猷州城 ,在县东北二里,袤数百丈。相传“猷州总管左难当尝守其地。”

    涎溪 在陵阳山下。汉窦子明坐踞蟠石,渔钓于此。策竹为马,浮游水中,获白鱼,鳞鬣异常,剖之得丹书,教其服食之法。至今有石出于水中。其立马坐钓之迹,若镵凿者。

    “白鹤墩  ” 、“黄鹤池 ” ,俱在陵阳山麓平田中,窦子明升仙所也。

    “仙坛 ” ,在陵阳山中峰之半,窦子明升仙之所也。

    洁己台 ,在碧澜亭上,取“澡雪自新” 之义。丹台 ,在陵阳山中峰之半,高二百馀丈,窦子明炼丹于此。

    “丹井 ” ,在陵阳山中峰之半。清泉一窟,水旱无盈涸,味极甘洌,窦子明炼丹所也。

    三墩九曲 在县后。墩凡三,高大而圆,以应三台。其水萦街九曲,每曲各有石桥,以应九曜。相传郭璞迁县,以午火炎盛,于是开九曲水及城壕、后溪三水以制之。今迹见存。

    定城石 在县前街心。方二尺,长一丈二尺。相传郭璞迁县,立此石以主之也。

    辘轳石 在旧儒学碧澜亭上。激水旋转有声,则为贤士科名之兆。后以流沙壅没。明嘉靖间,知县徐之麟得其说,为文以祭,果验。

    建德县

    “寿” 字崖 在玉峰山半。旁书“大汉元封元年奉诏书于崇嵩石壁” ,系汉武帝登嵩群臣应诏所作。宋进士邑人严华摹勒于此,笔力甚遒劲,并峙有“福” 字崖。今毁。

    永丰监 在永丰镇,宋置铸钱处。

    卖花楼 在县南半里馀。唐及五代时,传有花楼二十四间,土人善剪绣作花簇,丹阳、浔阳、鄱阳诸郡置酒会多至此市花。故谚云:“江南茶饭建德先。” 知近楼名胭脂巷,亦旧管弦地,今悉为草莱。檀京兆墓封于废址之后。

    “藏春洞 ” 即“迎春洞。” 石刻三大字,相传葛稚川手书。

    桃源 ,在县南四十里。水源深邃,人迹罕到。五季时,人多避乱于此。

    《隐山寺》匾 ,系梁昭明太子手书。

    “云峰寺” 额 。系宋绍兴五年御书。

    “普门岭” 三字 在梅山。朱晦庵访志南至此,手书勒石。

    韩少师坊 在一都姚村。宋韩世忠曾经过此,民因立坊表之。

    狄梁公行馆 在东保坂。有五墩、十二井。或云为彭泽令时所置。

    尧庙 在尧城街。宋范、张二公俱有诗,后人莫考建庙之由,废址尚存。

    茹兰亭 在玉峰山下。元令王晋卿建,旧废。朝峰亭 在县治后山,旧废。

    咏归亭 在学宫前,元令王晋卿建,旧废。梅山四亭 :一“期云” ,二“漱碧” ,三“空翠” ,四“熟梅。” 在松关,宋建,旧废。

    留春亭 在梅山普门岭,原名“净身。” 元令吴师道视旱寓此,改名“留春” ,大书扁之。后复刻杨次公《留春诗》,悬于上。元末尽废。

    东流县

    菊所 在县治后,晋彭泽令陶渊明尝种菊于此,故县曰“菊邑” ,江曰“菊江,东流” 旧属彭泽。“白云仙迹 ” 即白云山,其上有仙人掌。

    鹿迹石 在县东六十里。相传葛洪跨白鹿飞升处。

    黄花驿 在县治北。亦以渊明种菊之地,故名。

    坟墓附

    本府。贵池县附郭。

    汉“逸民” 高获墓 在北门外清风亭侧。明正德

    戊寅,知府何绍正重甃之,书石表识。又城西南六十里之新河有高获庙,或云“其墓与庙相近” ,今未知孰是。

    晋安州司马檀念之墓 ,在兴孝乡檀村。宋安成郡丞檀圭墓 ,在兴孝乡檀村。

    梁昭明太子冕服陵 在秀山。明刘廷銮有《秀山陵庙碑》。

    唐右史、崇贤直学士胡楚宾墓 在仁四保杉坞坑。

    进士康骈墓 在黄老山之东。

    罗邺墓 梅根浦上流之岸,有冢累累,相传为“邺墓。”

    五代吴学士殷文圭墓 在府治东南四十里殷村。石碣磨灭,止存一字,不在其墓,而在殷氏篱落间。殷以“左千牛转学士” 也。

    “石八郎墓 ” ,不知其处。

    宋黄太尉冢 相传在相公墩,今不可考。学士杨辅臣墓 ,在城西南杨村之红朱岭。学士檀远墓 ,在兴孝乡檀村。

    侍郎杨和武墓 在城西南杨村马鞍山。大理评事吴六一墓 在大剡坑之檀下坛石制樽栌楣节,人物卉叶,与今冢殊。

    “知六安军程端中” 墓 ,不知其处。

    “太保” 汤允恭墓 在山川坛北,旧有小石碣。“处士李茂信墓 ” 在源头吴村。

    叶梓墓 宋叶适撰《墓志铭》。

    叶权墓 在长寿乡清名山。宋叶适撰《墓志铭》。陈玑墓 在留田。宋程珌撰《墓志铭》。

    胡仲先墓 ,在西溪,宋张梦锡撰《墓碑铭》。殿前司华岳墓 ,在齐山山北之原。

    胡致功墓 在西谿。宋计峃撰《墓志铭》。

    教谕李珍墓 在源头吴村。

    通判赵昂发,赠华文阁待制,谥“文节。” 妻雍氏赠顺义夫人,墓 在碎石岭,去城东七里,其墓道碑坊在齐山山川坛南。同知詹莱画图墓山界址给守祠如秀仍勒石。

    元博士檀预顺墓 在兴孝乡檀村。大德十一年,桐乡朱天锡撰《墓志铭》。

    进士李南翁墓 在竹力坑。

    “理问郎礼卿” ,墓 在杏花村。

    明夏国公顾成祖墓 在受二保。顾氏虽徙江都,其后人镇远侯顾溥犹来致祭。明三百年间,樵采刍牧,无敢犯者。崇祯末季,为附近居民盗葬近穴,故冢犹存。

    太子中允李贤墓 在杏花村。妻翁氏葬平管。侍郎汪珊墓 在城东五溪山。嘉靖二十二年,朝命本府知府曾仲魁致祭。

    知府陈铁墓 在城西杜坞耀龙山。

    青阳县

    《唐拾遗》“费冠卿墓 在县一都早麓山。”

    处士李昭象墓 在县南同山仙人峰下。南唐青阳公宋齐丘墓 在县东牛心山下。宋知州滕子京墓 在县东金龟原。

    封开国公程九万墓 在九华山下福海寺许公墓 在县西南协济祠之北。公,高阳人,宋神宗朝任青阳令,建高阳桥,后卒于官。家人载榇回,至童阜,逆风送舟至桥下,因葬于此。碑旧刻“唐青阳令” ,误。

    处士陈岩墓 在县西云鹤山麓。

    明少卿徐谦墓 在峡山南。

    佥事陈轾墓 在县北五里许。

    “佥事吴” 渊墓 在县南九子峰东凤凰岭。京兆施笃臣墓 在三井山。

    京兆施尧臣墓

    副使柯乔墓

    布政王一祯墓 在铜陵县城山。

    铜陵县

    明都御史胡本惠墓 在县南六里铜精山。成化十八年,朝命工部进士刘焕监造,有“学士谢《一夔神道碑》。”

    佥事陈孟晟墓 在羊山。

    佘少卿墓 在羊山

    通政佘可才墓 在响山。有祭酒陈敬宗《墓表》。郎中佘杰墓 在县南五松山。

    锺镗墓 在朱村耆城山之阳。

    廉使潘伯庸墓 在县南江村间。

    教谕陆观墓 金华人,任铜陵教谕,卒葬天王山。

    赠太仆寺卿佘毅忠墓 在县南十里竹园山。有光禄寺卿《刘孟雷志》。

    石埭县

    殷彭祖篯铿墓 ,在县北十五里飞渡桥西。唐张果墓 与彭祖墓相对。

    宋学士王镃墓 在县西城子山。初葬陵阳山,绍兴二十一年,改葬于此,题曰“显祐墓。”

    恭愍丁黼墓 在金城山。

    孙茂恭墓 在县东华村。

    丁孝子墓 在县西。《图经》云:“孝子丁阡也。” 县尉桂大受墓 在蛾山。

    明副使李廷璋墓 在县南石坦。

    佥事张辉墓 在县西桂家坦。

    赠尚书毕贵、毕永高墓 俱在县后冬青园内。尚书谥“恭介。” 毕锵墓 谕葬县北陵阳山中峰顶。

    郎中汤希闵墓 在县西金堂冲。

    建德县

    唐至德令周繇“处士周繁” 墓 在纸坑山老林上,子孙世居此。

    宋韩阙二字。墓 在白果冲口,有石碑,类苏长公书法,诗云:“山头石有千年润,海眼泉无一日干。天下苍生望霖雨,不知龙在此中蟠。”今为尧封墓山。

    尚书度支郎李植墓 在县东阳乌山。

    待制檀倬墓 谕葬在县南步头村内鳌鹏坂龙泉寺侧。

    明训导洪仲遵墓 在河西坂刘师塘佥事洪本昌墓 在县北石印山。

    按察使柯暹墓 在县北双河口灵华山。参政郑景曜墓 在县南。

    府丞檀凯墓 谕葬在县西阳田山。

    知县江通墓 在玉山左。

    佥事陈谟墓 在县北象山。

    佥事叶应麟墓 在县南岸坂。都御史徐绅墓 在绕山铺。

    侍郎李一元墓 在陶湖山。

    副使李一中墓 在陶山。

    赐武进士神枢营参将檀武臣墓 在步头前山。

    进士檀之坚同妻高氏“节妇” 墓 ,在县步头山。诰赠大学士孔闻敕墓。

    诰赠少保、尚书郑国光墓 在四都山禾城。大学士孔贞运墓 在句曲,先在县列叠山。尚书员外郎柯焘、知州柯鉴,祖孙合墓 在黄冲。

    知府郑三谟墓 在四都山。

    东流县

    明御史宋邦辅墓 在县宋家嘴。

    布政王应干墓 在县香山。

    池州府部艺文一

    《池州到任谢表》
    宋·王十朋

    失职中司,黜官小郡。尚分符竹,初见吏民。咎大罚轻, 感深涕陨。伏念臣起身寒苦,积学浅疏。自甘穷老于 布韦,孰谓冒荣于轩冕。粤从冗散,亲被简知。璧水道 山,提携群彦。纶垣琐闼,接武近班。皆席上待问之珍, 非柱后惠文之用。忽蒙宸笔,俾总台纲。义不苟辞,辄 奋蜉蝣之力;志惭无勇,亟闻鹰隼之呼。矧惟圣主之 难遭,亦恃孤忠之可察。封章上达,遂忘白简之猜嫌; 负罪左迁,犹得朱幡之贲饰。涵容厚矣,报称缺然。伏 遇陛下湛恩庞洪,垂听宽裕,执用赏用刑之要,权使 功使过之宜。是致孱庸,未从远斥。臣敢不布宣德意, 抚养编氓。影落江湖,踽踽自怜于去国;梦追鹓鹭,区 区常念于爱君。必誓糜捐,仰酬覆帱。

    《广利桥记》
    柯咏

    杜预,晋之良弼也。尝建桥于富平之津,以免行人覆 没之患。当时且曰:非预,则此桥安得而成?崔亮,魏之 贤佐也,常建桥于雍城之北,以免行人艰阻之忧,至 今犹具名之曰“崔公桥”焉。呜呼!崔、杜二公,皆英隽也, 岂止一桥云云。虽然,临溪而叹无疾足,阻水而恨无 飞翼,伥伥乎其将何之乎?吁!当是之时,惟桥也可以 “免其病歉。”以是知杜、崔之用心盖有所在也。欧阳氏 世为尧城之甲族,衣冠之盛,人物之繁,尤越前日。所 居之里有曰杜屋者,实士大夫商贾往来冲要之所。 路断而迂,溪深而隘,素乏徒杠,人皆病涉。粤有元善, 众皆推其为欧氏之白眉也。素怀长者之诚心,而动 有仁人之操履。尝于绍兴之癸酉,率众竭力,首建欧阳之桥矣。又于绍兴之庚辰,继建乌龙之桥矣。二桥 既成,且曰:“惟杜屋无桥,人惮往返,吾将鼎而新之,不 亦宜乎!”砖石悉备,而岁忽在于龙蛇。事遂寝。孰不叹 乎!吉人之萎也!阅时既久,有士曰茂林,乃元善长孙 也。为人倜傥,立志不凡,挺然有古贤士之风。一旦叹 曰:“吾之祖尝建立桥于吾之里矣。二桥成而吾祖长 往,至今犹未有慨然继其志者。不惟行者有跋履之 劳,而前人愿望亦且湮郁而未伸,吾其可以已乎?”于 是发诚意,募善信,即命匠鞭之以石,砌之以砖,群工 毕集,焕然一新。落成之日,茂林乃曰:“杜屋之名未副 其寔,其今桥之居其所也,则近广利王之庙址,俾四 方行”旅朝暮如履康庄。桥之为利不广矣乎!故当更 之曰“广利”焉。于神则取其名,于人则取其寔,一举而 两得,谁曰不然?俾予叙其事以记之。予虽骫骳,岂敢 固辞?夫名者,寔之宾也。寔既如是,名亦随之。名寔既 正,岂不韪欤?虽桥以是名,固善矣。桥之建立,岂无阴 功厚德乎?予特表而出之曰:“谢四时而不朽者,桥也。 桥之不朽,则欧阳氏之德不朽;历千古而利人者,亦 桥也。桥之利人,则欧阳氏之德利人。桥与德其又相 为名寔者欤?昔人有高大其门,尚曰:‘吾之子孙必有 兴者’。其后果若符契。矧!是桥之成,为利甚溥,又岂无 必兴之人乎?乘长卿之车,取子房之履,行将见矣。请 拭目以俟之。”时淳熙戊戌十二月记。

    《梅公亭记》
    元·吴师道

    士君子宦游之邦,去之数百年,人犹想其风烈而不 忘,至于崇表而章显之,是虽好德之心,然其所以使 人至此而为末俗之劝者,岂小哉!池之建德,故宋尚 书都官员外郎、国子监直讲梅公圣俞,景祐间为知 县事,集中诗几百篇,皆在是邑作,而当时风物宦况 之大略可考见也。后人尝于郎官舍西偏为“梅公堂” 以祀之。既废,而令柴梦规重建于县圃之北。世易事 更,复改县后之“半山亭”为“梅公亭”,以识其旧。未几,亦 化为荒墟。师道之来也,按行遗址,见大础在茅草中, 荛儿牧竖踯躅其上,老木三数株,错立苍然,为之踌 蹰太息。自是营构之念,往来于怀,越明年,始克就绪。 为屋三间,复扁其号,限以周垣,键以外扃,飞檐虚槛, 高亢疏明,既与邑人慰其景仰之思,而溪山屋室,环 绕映带,又得登临之美以相乐也。当宋之初,文体卑 陋,公倡“古淡”之作,一变其习。欧阳子以一世巨人而 盛推尊之,若己勿及,又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 人,一时诸公交口论荐,虽仕不大显,而文学行义足 以仪当时而表后世。矧建德肇邑,自唐令长凡几何 人,而公之名独称之至今,是岂可以势力致哉?使凡 吏于此者,登公之亭,诵公之诗,思公之所树立以自 励,则斯邑之民将被其赐于无穷;不然,是皆公之罪 人也。师道于公,无能为后,然不可谓无志于自励者。 斯亭之作,既自为之经营,而众来致助,乃命邑人陶 起东董其事,不以烦民,庶几可久。尚告来者,嗣有葺 焉。其或迁吾之为,漫不顾省,任其圮坏泯灭,亦独何 心哉?亭成当至元三年丁丑之岁十二月乙亥明年 某月日记。

    《隐山寺扁志》
    前人

    建德县隐山寺,有梁昭明太子书榜“隐山之寺”四大 字。昭明性爱山水,尝至池,往往有遗迹处,或亦涉县 境中。此书传是其亲作,馀八百年而宛然独存,亦异 矣。宋崇宁褒封,有“牌墨独存”之语。宣和二年,尉张升 摹本以刻于郡城西庙中。淳熙守袁说支又取真迹, 龛置神殿侧,其崇敬如此,其所传信不诬矣。师道至 元丙子秋,以视旱抵寺,访寻在东庑室隅,尘土翳蚀, 出而拂拭谛观,叹其笔势雄雅庄重,因语僧义宁曰: “此何惜一石而不为永久计耶?”间稍剥落,俾模池庙 石本参订刻之,庶几完善。明年春,以赈饥复至,已买 石砻治。未几来视,则石断不可用矣。仍语义宁,“毋以 是懈,当决成之。”又明年六月,宁来告曰:“前之日,寺旁 溪水暴溢,崩岸出巨石,高七尺许,阔几半,碑制具而 无文,容字位置且有馀,殆神明之灵,因有以相之,发 端实始于公,愿纪其概。”师道因欣然为书,使并刻于 下方云。

    《龙池洞赋》并序
    明·江桐

    《龙池洞》“为北岳之降神,据南原之胜概。苍生系望,久占龙在,泥蟠绿野。回车未见,鹤归华表。今者桃源难觅,谁为问津。柳宅空存,祇馀荒径。” 小子某,忆旧游其如昨,抚往迹而凄然。谩效蛩唫,敢云貂续。

    “维兹山之秀峙,亘远近而称奇。宁风云之吐纳,伊仙 居之攸宜。霞朝红其纷纠,烟夕翠以参差。若千尺之 桐干,亦万仞之松枝。潜疑通乎四渎,显何让于九嶷? 内则四方削成,外则千寻壁立。意神女之交欢,速起 投壶之电;或天孙之忽降,暂停支石之机。”若夫境接 青畴,山开翠嶂;万壑收暝,千岩送爽。仙草殊名,灵花 异赏。石径微分,泉交如“峨峨青莲,挲挲仙掌。起者 似人,伏者似兽,坳者似池,洼者似臼,攲者似弁,呀者似口,突者似距,翼者似抱。同别馆于《蓐收》,合下都于 少昊。上有玉女之妆台,中具真人之丹灶。云拂石床, 犹闻环佩之声;风过松梢,如聆鸾鹤之啸。尔乃三峡 争峙,一瀑飞来。玉池神挹,石室仙开。水疑自天,声鸣 若雷。鬼神忽聚,风雨乍回。抑且桂华侵月,松萝挂云, 幽涧冬暄,飞泉夏冷。土圭莫测,玉漏焉准。其或啼莺 出谷,翔蕊飞林,虹成桥而跨涧,鹤张盖而倚云。苔染 地而皆锦,桃铺岫而为茵,影来池而作镜,浴出水而 俱新。抑或炎风扇户,暑气盈前,进一服之清凉,坐九 成之醴泉。祝融伏而若锢,朱明于焉肃然,承仙露于 金茎,挹琼”浆于玉娟。至于素商惊辰,白藏届节,云净 天高,潦收水洁,凝珠露以凄清,镜青山之滉澈,看夜 鹊之枝绕,望牵牛之汉隔。叶下洞庭,声何处而不秋; 木落空山,唯兹地而独绝。若乃天垂四面,景出六花, 鸣条在树,游兴偏赊。风织雨丝,看鲛绡之既成,雪凝 冰骨,叹珠玉之交加。“严似先生之门,时多弟子之立。 清犹处士之宅,常来县令之车。四时之气备矣,一丘 自为过之。”于是缕其胜概,绎其佳名。东垂曰泰,南服 称衡;北恒西华,中嵩以尊。水极冯夷,山穷巨灵。奇奇 怪怪,不可悉陈。未有十步之地,一亩之宫,下通九馆, 上接三峰。或俯而拔,有如攫地;或仰而呀,有如吮空。 月之孕矣。其暮而西,日之贯兮;其晓而东。有水而脉, 有石而骨。或回而驰,或低而折。五步一台,十步一席。 可升其堂,可入其室,可披其幕,可排其闼。穷深致远, 杳不可测。斯亦极山川之盛事,而景物之殊观者矣。 乃或者曰:“其中盖有怪物焉,厥名为龙。”原夫龙之为 灵昭昭也,有时而潜,苍生系望。身卧山中,心悬天上。 有时而升,陟降帝左。扳之无从,觅之何所?老龙云徂, 应长子孙。川融山聚,蛰蛰绳绳。山不在高,有人则名。 川之方至,何美不臻?予也徒有济胜之情,惭无登高 之句。山高水长,允怀先生之风;渊底峰巅,奚禁叔子 之泪?人琴俱谢,谁识伯牙之音?丝竹犹存,空留太傅 之具。岂非后视今而今视昔,亦犹逝者如斯。取不禁 “而用不竭,方称有本如是欤?”爰招卬友,解衣蹑屐,下 下高高,策杖握膝,后后先先,寻踪步迹,或接武乎平 皋,或独坐乎幽室,或对广陵之涛,而人音不识,或著 初平之鞭,而物类皆石。或有先登之一人,或不能从 之二客。江子抚客而言曰:“异哉斯游也!趾接于顶,身 缩为足,径则羊肠,人则猱木,其高也”若谢朓之问天, 呼吸通乎帝座;其深也若温峤之烛怪,纤悉燃乎蛟 穴。其危也若昌黎之陟太华,而韦诞之书榜木。盖险 也如此。而或且笑之曰:“甚矣,子之惫也。昔有哲人,于 兹下帷。风雨鸡鸣,其德不回。结草为庐,倚石为扉。一 旦风云,蔚为龙摅。石室遗编,胡不诵诸?”于是诸客咸 敛容正对,佥曰:“是役也,宁直侈游观、览形胜哉?高山 可仰,岐路不患乎亡羊;万里指《㧑睾》望,能穷乎练马。 霞起赤城,续建标于天柱;流飞瀑布,嗣倒峡于文澜。 则斯洞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汉石城废县记》
    吴非

    自秋浦、贵池之称著,而石城遂隐。臧质于竟陵作《石 城乐》,古辞有“莫愁石城西。”于是金陵与竟陵以莫愁、 石城互相摭,今池州之石城无争矣。《汉书》丹阳郡置 石城县,属石城。分江水首受江,东至馀姚入海,过郡 行一千二百里。后此之名石城者不一,而汉旧县之 见诸史者亦不一。池州贵池新、旧志称“吴程普镇韩” 当侯,黄盖守长耳。《三国志》:当子综袭封,盖传教诸掾 文。普之讨宣城、陵阳诸贼,及从讨刘勋于浔阳,进攻 黄祖于沙羡,仍还石城。镇不备载,馀阙漏可知也。《后 汉书》:“王广徙封石城侯。”《纲目》:“汉孙策西击黄祖,行及 石城,闻勋在海昏,策乃与周瑜袭皖城,破之。”《宋书》:“刘 坳:胡众既散,至石城,陈怀真斩胡。张”产亦追胡,未至 石城数十里,杀怀真而窃有其功。《梁书》封大款石城 公。侯景之叛,矫诏遣石城公为质,解外援军。迄简文 立,封石城公为江夏郡王。《陈书》顾溯称“前宁远石城 公外兵参军,王位以垂文梁诸王,多为宁远将军,惜 名不传。”《隋书》亦溯称“崔仲方赐爵石城县男,邑三百 户。崔故齐官,故或守”长而都,尉,而侯而公,或遥封而 镇,而徙而道,或沿革仍旧属,割别附郡,皆从汉石城 名,则皆今贵池地也。他如班超攻姑墨石城,段颎击 石城羌,此楼兰之石城镇也。《晋书》周访、庾亮、戴洋、陶 侃、张天锡诸传所称石城《纲目》,元魏杨忠乘胜至石 城,进逼江陵,此安陆州之石城也。夫自羊祜都督荆 州,据险开建五城,石城以西,尽为晋有,其非县明甚。 《祜传》“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馀里,每为边害。”是吴有 石城,祜因之凭恃增高耳。明初承天府为安陆州,在 后周为石城。乃《集览》于杨忠所至之石城注,郢州,郢 即安陆。又于庾亮所镇之石城注“汝宁信阳州。”未敢 云据矣。今淮安之海州为唐东海之石城,今永平之 卢龙为唐北平之石城,今惠州之河源为唐海丰之 石城;今重庆之彭水、黔江为隋巴东,唐黔中之石城, 今之曲靖为唐庄州之石城,此隋、《唐书》皆称县,而今不石城名者也。唐崔焘封石城县男,其属于东海耶? 北平耶?海丰耶?黔中耶?不可知矣。宋文天祥遣赵时 赏以一军取道石城,复宁都,此赣之石城也。南唐更 割地析置,则今赣之石城,为刘宋之宁都,即汉之赣 矣。唐仍梁罗州,本石城郡,析置县,则今辩州之石城, 为赵宋之吴川,即汉之高凉矣。两石城今仍称县。若 汉所置石城县,惟今贵池耳。《志》称姑孰、叙州、乐平、东 阳、永康皆有石城山,润州有石城乡,雷州有石城所, 常熟有石城,真定曲阳有元石城,砦宋王懋《丛书》仅 云两石城,一在金陵,左思所谓“戎车次于石城也;一 在竟陵,莫愁所居之石城也。”已不知贵池之石城汉 县,且以庾信赋为“左思屯石城”为次石城矣。余尝从 里中出,入道琅山,望石城汉旧县,低徊不能去。逢父 老子弟及过客,谭古今石城同异,析省置废,因辩之, 以告来者。崇祯甲申夏五月

    《梁南太原郡城考》
    前人

    江淮间。三国时为战争之地,人避而不居者各数百 里。晋平吴,民乃各还。自元帝立江左后,流徙而南者, 或居江北,或居江南,或江北,而更徙于江南,皆寄也。 因侨立州郡以治之,所以安之也。隋九江郡之在梁 也,梁置太原郡,领彭泽、晋阳、和城、天水。隋平陈,郡县 并废,立龙城县。开皇十八年,改名彭泽。《梁书》无志,略 附见于《隋书》。书称太原未尝分南北,以《禹贡》州图领 之。彭泽与晋阳、和城、天水,讵相及乎?夫《诗》咏太原,即 《春秋》之晋阳也。故冀州域,汉天水为秦州。故雍州域 南太原,宋属秦州,侨襄阳,齐侨汉中;南天水,宋治岩 州,属雍州,侨襄阳,齐仍焉。和城,宋新立,故豫州。南顿 域,齐分属豫州之南汝阴,西南顿又分属南豫州之 庐江,皆寄治也。梁承齐,又统以太原,别立晋阳、和城、 天水、侨彭泽,其流徙者盖未已矣。《齐书》,晋宣城,旧豫 章封内。豫章之东北相去悬远,故以属扬州。时彭泽 属豫章之东北,宣城之石城亦当豫章之东北。明胡 缵宗《安庆府志》于隋彭泽注云:“即宣城。”夫岂无据。时 石城改秋浦,仍宣城属。《宋书州郡志》亦阙焉。按《陈书》, 王淋、湓城之争,梁江州已分南北,石城、彭泽统于北 江州,是固旧豫章封内也。南太原郡之侨于石城、彭 泽间可知也。《彭泽志》,“晋阳废县在东北一百九十里, 和城废县在东北二百二十里,天水废县在东五十 里,太原郡城在北五十里。”亦不云南太原,与《隋书》俱 非矣。惟《名胜志》称:“南太原郡城,梁大同间立,旋废,在 城西七十里。”以今城西七十里,盖即石城,石城其所 寄也。《隋书》不并注石城,而仅注彭泽以附载,不必致 详。《彭泽新志》遂引之以为征耳。《贵池志》又云,建德有 太原城。此为废而徙立,犹齐之和城,既属南汝阴,又 属西南顿,又属庐江,分而散寄,托籍暂安,未必环城 郭为卫也。《建德志》不载,无乃阙乎?以其道里方所,彭 泽、石城壤相接,东流,故彭泽析唐析秋浦之太原乡, 予至德南唐,析贵池之晋阳乡益东流。太原本石城, 有立名,自梁,其或土断而籍离,或事平而复还,其故 犹江左之繁昌本豫州襄城属,侨襄城及繁昌于春 谷,乃襄城还而繁昌寄矣。然则《繁昌》可因之以名县, 太原、晋阳亦可因之以名乡也。余故为考焉,以俟知 者。

    《贵口辩》
    前人

    贵口,秋浦之流所自入江也,今称池口,为水道要冲。 崇祯癸未清明日,楚帅左良玉移师来屯,月馀,还镇 武昌。乙酉四月初,左又拔营向阙,左梦庚屯四十馀 日,乃下板子矶,师溃始返。按《宋书张兴世传》:“沈仲玉 至贵口不敢进,遣间信报刘胡,令遣重军援接。张兴 世、寿寂之、任农夫、李安民等三千人至贵口击之,与” 仲玉值交战。《邓琬传》:“张兴世屡战捷,仍进断贼上流 钱谿。贵口苦战平定凶逆李安民随兴世遏断钱溪, 别统军贵口,破贼扬覆,有贵口功。”《齐书李安民传》:“伪 军主沈仲玉,张引军自”“口欲断江”,安民《进军合战 破之论》。口,功封邵武县子。是一战而宋、齐之书,贵 口叠见也。以姥山处其上,梅根当其下。尔时贵口之 战,上下两地皆砦,曰断江,曰上流。姥山梅根实滨江。 萧景阳撰《齐书》于之文加“鱼”,虽篆书无之。犹夫逐 夷之为鱁鮧,时鱼之为鲥也,贵口之为盖以梁昭 明食鱼而美。封为贵池也。“贵”作奚疑焉?《纲目质实》 注贵口于铜陵,以贵山之口当之。夫贵山去县东六 十里,与南陵接壤,宋、齐之书不应称上流断江,且《志》 称贵山以宋罗京之贵得名,罗为理宗绍定间人,又 不应以赵宋为刘宋也。《质实》讹“贵池之口”于贵山之 口,凡读史者略过矣。胡三省注司马公《通鉴》,于贵口 则云“今之池州贵池口也。”斯为得之,非贵池人,此不 可以不辩。

    《池州防守议》
    刘城

    今夫所防守者土地也,而防之守之者人也。人和圣 贤正论也。池无险而难坚,有瑕而易动,是故固人心 尤急也。曷言之?池壤平达,三面受轮蹄,东南尽青阳石埭境错宣歙;西尽东流接九江。骑而驰,徜徉入我 国都矣。徒行坦步,连袂扣郭门矣。古云:“奥府四塞,一 夫当关。”池何有也?独直北滨江,汤汤天堑,差足自限, “而十五里而近,即为皖、桐,两岸夹治,春水虽生,可辨 牛马,野航乱流而济,日夕相织。使载奸宄千亿辈,自 北而南,谁曰公无渡也?一城斗大,浮置江干,真黑子 耳!脱更有剧盗乘艅艎飙至,则帆樯蔽江,雉堞立糜 碎矣。此所谓无险而难坚也。而又隍壕不治,庳薄者 崩陁;军寔不蒐,单弱者乌有。沿江戍所,甃石皆散亡, 无论践更者,城自东迤北,谯角无声,按部使者至行 台颇近,即聊一镗鞳,过则已焉。”故四五年,囚再逸狱, 大盗劫公廨旁,斩关出入无问焉者。形见势屈,亦断 可知也。其甚者,刍牧日乖,穷蹙已极,教化无具,偷薄 竞起。山居而谷汲者,坐不得食,则习椎埋剽剟之奸, 为胥吏所虐愤,无复“之者,亦遂欲为南塘之出。此其 地其人,即青阳石埭为剧,固与宣、歙错接。习其风尚, 勾连窟穴,为吾内蠹者也。瑕而易动,莫斯为甚。夫以 有瑕易动之时,而处无险难坚之势,何恃而不恐?万 有一幸,曰贼不至耳。贼不至耳。夫事久则智生,兵挂 而变起,无论乱流而济,帆樯蔽江也,贼从中出,且柰 何哉?”“然则无策乎?”曰:“吾无险则不得所恃之资,而务 亟为自胜之具,吾有瑕则反观利弊而得措置,以为 转败之功,非人心乌所藉之池虽褊小,远不暇论。”万 历而后,载籍可考者,大略户一万九千七百有奇,口 七万八千六百有奇。即以附郡一邑计之,户六千七 百有奇,口三万二千八百有奇。姑以一邑户约略之, 户得三人为守,守者二万有奇矣;户得五人为守,守 者三万有奇矣。夫今日之贼,固非殊形诡性、异技绝 伦、所不敢斗者也。犹是饥民,犹是逃卒,犹是胁驱乌 合之徒,彼能为跳荡,我亦能禽戮者也。且夫今日之 防,贼亦非出玉门、浮瀚海、赴征调,远期会,急公家之 难,博趋义之声也。贼每焚“村落,或舍官城,概杀平民, 略无存恤,吾底力而防守,防守吾身命也云尔。吾钩 联绳贯,合力防守,各防守身命也云尔。”无险可扼,而 不自为坚拒计,岂其聚族为釜鱼乎?无险可安,而遂 无可如何。听之冀贼至则鸟兽散,岂其室庐坟墓、亲 戚骨肉不一挂胸乎?且群盗如毛,走则何遽不相逢 耶?由是言之,人自为守者,宜其踊跃奋迅,触白刃,冒 流矢,计不旋踵也。而有不然者,德教不先,法令不豫, 饥寒苦而怨怒积,良民无聊,奸人有以生其心也。故 务和人者,使之衣食饶足;衣食饶足则有生之乐而 爱其死,使之情气和平;情气和平则无愤恨之志,而 不轻弃其乡,使之明礼义,重廉耻。礼义廉耻明,则偷 生苟免之计诎,而勇敢果毅之气生。夫池土固瘠,土 瘠则贫,贫则易见德;池俗固愿,俗愿则近厚,近厚则 易向。方使池一邑中六千七百有奇户,三万二千八 百有奇口,其所以谋为防者皆详以确,而力为守者 皆勇以强,何畏乎飘忽之贼,又何藉乎恇怯无赖之 兵哉!昔者周泽敦庞,人心蟠固,故虽以洛邑之地,彝 旷四冲,废为至弱,而可以久。秦刻深强服,人无固志, 则以咸阳天府,形胜独制,而瓦解土崩,策池者以小 从大,以古楷今,亦若是已矣。岂其老生常谈哉?不根 本是图,而娓娓枝节兵饷水陆之谋,囚锁毫毛,攻穴 险隙,则窕说也夫。

    《九华山房记》
    王祎

    九华山在池之青阳。按《九域志》,旧名九子山,《舆地志》 云:上有九峰出碧鸡之类。唐李白乃易今名曰九华, 其诗有“秀出九芙蓉”之句,而刘禹锡所为《九华歌》,其 辞尤奇谲。宋宣和绍兴间,县令曹公机、宋公文堪尝 列为六图。其后县人吴天锡合之为图四,而程九万 又赋诗凡百篇。于是九华之奇形秘迹,瑰谲幽邃之 观,揽拾无遗矣。论者谓是山与衡、庐、茅、蒋、灊、皖相伯 仲,特以地僻江左,舜巡禹奠,足迹有弗及,故名不大 著。山之西,钱氏世居之。钱氏家饶于赀而尚《诗》《礼》,在 其乡为望族。有子公清者,倜傥好义,遭时多故,集义 旅以卫城邑,人赖以为安。兵燹之馀,田野芜莱,则率 乡人使耕垦荆棘之墟,荐为稼穑,民以故得不饥。其 有功于乡邦甚厚,朝廷皆授以阃帅之职,且其于术 数尤精,一时士大夫多慕而与之游。公清尝即所居 之旁别筑馆舍,以为游息之所,开轩东望九华,秀色 近在目睫,若可揽结,因名其馆曰“九华山房。”间求余 文以记之,盖自昔君子,其志于丘壑者,初未尝忘情 于用世,及既为用世矣,乃始遂其素愿而高蹈以远 引,此出处之节所以全也。考之《前记》,若王季文、宋子 嵩,皆青阳人。季文在唐永常擢科第为秘书郎,然后 移疾而归,筑室九华之西,受异人天皇九仙飞升之 术,遂以仙去。嵩在南唐为佐命元勋,尝以司徒镇江 西,晚乃得谢,营宅九华之东,因赐号九华先生。此其 馀芬遗躅,去今未远,犹有存者。公清生长于此,庶几 闻风而兴起。顾今方任用,虽林惭涧羞,或所不免。他 日苟功成名遂,获返初服,而逍遥林壑,以乐其真,媲之昔人,又何愧耶?余辱交公清,故为之记。既志九华 之胜,又以论君子出处之不可不审,毋谓古今之不 相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