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七百六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七百六十九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七百七十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六十九卷目录

     徐州部汇考一

      徐州建置沿革考

      徐州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徐州星野考

      徐州山川考

    职方典第七百六十九卷

    徐州部汇考一

    徐州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州

    《禹贡》徐州之域。本古大彭氏国。春秋宋地。战国属楚。秦置砀郡,又置彭城县,属泗水郡。秦末,项羽立楚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并都此。汉初,改泗水为沛郡,隶豫州;又分沛郡立楚国,置徐州。地节初,改为彭城郡。黄龙初,复为楚国。东汉改彭城国,三国属魏,晋同东汉。东晋于淮南侨立南徐州,以处渡江者。义熙中,始分淮北曰北徐州,淮南但为徐州,而彭城属焉。自魏晋来,徐州刺史,皆治彭城。宋永平中,改北徐州曰徐州,而加淮南徐州曰南徐州,属如故。后魏于徐州仍立彭城郡。后齐置东南道行台。后周立总管府。隋开皇中,行台废。大业初,府废,复为彭城郡。唐武德初,改郡为州。贞观初,以徐州隶河南道。天宝初,复改彭城郡。乾元初,复为徐州。贞元中,改武宁军。咸通中,复为徐州,寻改为感化军。五代梁因之。晋为武宁军。汉、周仍为徐州。宋初为武宁军,复为徐州。高宗绍兴后,入于金,属山东西路。元以徐州及萧县属河南归德府,沛、砀、丰属燕南济宁路。明初,隶凤阳府,随改为直隶州,辖四县:

    皇清因之,隶江南省江苏布政使司,编户一百五里。

    萧县

    古萧叔国,春秋宋邑。汉置萧县,属沛郡,杼秋在其西。东汉属沛国。三国魏、晋、南北朝、宋、齐、北魏俱因之。北齐改承高县,隶彭城郡。隋改龙城,又改临沛,后复为萧,属彭城郡。唐、五代、宋、金俱属徐州。元初并入州,寻复置萧县,属徐州。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二里。

    砀山县

    秦置砀郡及砀县,以有砀山名。汉置梁国于砀县。东汉梁国迁治下邑,改县为砀山。晋省砀山入下邑。南北朝宋复砀,属梁郡。北魏置砀郡,析置安阳县。北齐省砀。隋复砀山,属梁郡。唐属宋州。昭宗末,置辉州。五代后唐州废,县属单州。宋因之。金属归德府,后废。元复置砀山郡,属济宁路。明属徐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八里。

    丰县

    秦沛县,中邑。属泗水郡。汉丰县属沛郡。晋属沛国。南北朝、宋属北济阴郡。北魏因之。北齐属永昌郡。隋属彭城郡。唐、宋、金并属徐州。元属济宁路。明改属徐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七里。

    沛县

    古逼阳国地。秦置沛县,属泗水郡。汉析置广戚县,属沛郡,留县在其域,改泗水为沛郡,迁治相,而沛县如故。晋属沛国。南北朝宋属沛郡。北魏因之。北齐与留并废。隋开皇中,复置彭城郡。唐以唐戚县省入属如故。宋因之。金属滕州。元初省入丰,寻复置沛县,属济宁路,后属济州。明改属徐州。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六里。

    徐州疆域考         州志

    徐州疆域图

    徐州疆域图

    本州

    东至淮安府邳州,一百八十里。

    西至本州萧县五十里,砀山县一百七十里,河南虞城县二百二十里。

    南至凤阳府宿州,一百二十里。

    北至山东滕县,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凤阳府灵璧县二百二十里,至江宁府七百里。

    东北至山东峄县,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河南永城县,二百二十里。

    西北至山东金乡县,二百里。

    京师一千五百里

    东西广三百三十里,南北袤二百十里。

    萧县

    州西五十里为“萧县。” 东至本州界二十里,西至砀山县界七十里。

    南至凤阳府宿州界七十里。

    北至沛县界八十里

    东南至凤阳府灵璧县界二百里。

    东北至沛县界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河南永城县界

    西北至丰县界一百四十里。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砀山县

    州西一百七十里为“砀山。” 东至萧县界五十里,西至河南虞城县界四十里。

    南至河南夏邑、永城二县界,三十五里。

    北至丰县界五十里

    东南至萧县界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沛县界一百三十八里。

    西南至河南虞城县界,四十里。

    西北至山东单县界,八十里。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八十五里。

    丰县

    州西北百五十里为丰县。东至沛县界三十里,西至山东单县界五十里。

    南至萧县界五十里

    北至山东鱼台县界,五十里。

    东南至本州界六十里

    东北至山东滕县界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砀山县界,五十里。

    西北至山东金乡县界,一百二十里。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

    沛县

    州西北一百八十里为沛县。东至山东滕县界五十里。

    西至丰县界,四十八里。

    南至本州界五十五里

    北至山东鱼台县界,五十五里。

    东南至本州界

    东北至山东滕县,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砀山县界,一百二十八里。

    西北至山东鱼台县界,九十里。

    东西广九十八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形胜附

    本州

    《禹贡》注:沂、泗诸水在其前,冀东与兖、豫之地,皆可接引在怀抱拱揖之内,亦东方一形胜也。《宋书》王元谟云:“南届大淮,左右清汴。”

    山自西南,连络东趋,以极于海;河自西北,潆洄南注,以达于淮。襟带江淮,上游雄视,枕联河、洛,万壑为宗。

    唐韩愈诗:“汴泗交流郡城角。”

    宋苏轼云:“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楚山以为城,泗水以为池。”

    《吕梁》《龃龉》,横绝乎其前;《四山连属》,合围乎其外。

    《广舆记》
    东接齐鲁北联赵魏南通江淮西控梁

    楚,《中原》要害之地。

    萧县 带汴襟淇于西北,阻山控湖于东南。砀山县 郊坰旷衍,四望弥弥,无高山之险阻。东近齐、鲁,西联郑魏,黄河经带于后。

    丰县 广野,平原绵邈四际,华山拱其前,泡水环其后,东近邹、鲁,北联赵、魏,南通淮、泗,西接梁、楚。

    沛县 薛河来其左,泡泉出其西。泗水之流,自北而东,平原旷野,土地莽沃。

    徐州星野考         州志

    州属总

    《史记·天官书》:“宋郑之交,候在岁星,占于房心。” 《汉书地理志》:“奎、娄、胃为鲁徐州。”

    《周礼注》:“奎、娄、胃、徐州。”

    《星经》:“岁星主泰山徐州。”

    “《玉衡》第一星,主徐州五郡,以五子日候之,戊子为彭城。”“第七星主豫州五郡,以五午日候之,壬午日为梁国。”今砀山县。

    《晋书天文志》:“房星,宋豫州。楚国入房四度。梁国入房五度。”

    《唐书天文志》:“奎、娄,降娄也。初,奎二度,馀千二百一十七,秒十七少,中娄一度,终胃三度。自蛇丘、肥城南界巨野,东达梁父,循岱岳众山之阳,以负东海,又滨泗水,经方与、沛、留、彭城,东至吕梁,乃东南抵淮,并淮水而东,尽徐地,得汉东平、鲁国、琅琊、东海、泗水、城阳、古鲁、薛、邾、莒、小邾、徐、郯、鄫、鄅、邳、邿、任、宿、须句、颛臾、牟,遂及大庭氏之国。” 奎为大泽,陬訾下流,当巨野之东阳,至于淮、泗、娄、胃之墟。氐、房、心,大火也。初,氐二度,馀千四百一十九,秒五太。中房二度。终尾六度。自雍丘、襄邑、小黄而东,循济阴,界于齐、鲁,右泗水,达吕梁,乃东南接太昊之墟,尽汉济阴、山阴、楚国、丰、沛之地。古宋曹城、滕、茅、郜、萧、葛、向城、逼阳、申父之“国。商、亳负北河,阳气之所升也,为心分。丰、沛负南河,阳气之所布也,为房分。”

    《明天文分野书》曰:“奎、娄在戌,自奎二度至胃三度,属鲁分兖州今兖、沂、密、泗、淮阳、利国,皆鲁分也。氐、房、心在卯,自氐二度至尾二度,属宋分徐州今开封府陈留、封丘以东及归德、亳分,寿州之东界,与宿、徐、济、曹、单,皆宋分也。”按:古《志》主“奎娄” ,指古徐之全境言也。《今志》主“房、心” ,指今徐州所统言也。

    徐州山川考         州志

    本州

    云龙山 在城南二里许。山有云气,蜿蜒如龙。东岩石峰匝围,中峰妆成大佛,面方数丈,覆以殿宇及诸大士像,参差错置,邃曲如洞。又名石佛山。黄茅冈西向,此山之阴也。唐昭宗时,朱全忠败节度使时溥,即此。山巅放鹤亭,宋山人张天骥所作。古井穿于左,深七丈馀,不知所始,今名饮鹤泉。按山脉自楚中来,相传昆仑中枝之分布者,徐得列《九州》,胎于此。

    戏马台山 去城南不盈里。高数十仞,广袤数百步。有事可用戍守,与城表里。昔项羽因山筑台,以观戏马。后魏武南侵,攻彭城弗克,设毡帐台上,以望城中。台循磴而上,旁有石厓,杂勒古岁月名氏,文皆隶书,并剥落不可读。上有台头寺,今改“三义庙。”

    奎山 在城东南四里许。枕河对岸骆驼山,为徐门户,山脚一小河,名奎河。明万历间,兵备陈文燧所浚。北泻城内之水,南通宿州境。又郡侍御万崇德建塔其上,以壮锁钥,亦称“文峰” 云。按:城内水由东角楼城下水关出,循开元寺石桥而南,又城西石狗湖水俱汇于此。奎前襟能受之,徐免污漫之患。其不泻之黄,而泻之“奎” 者,黄势大,恐其内侵也。但下源颇亢,虽流亦缓,疏浚之功,不可缓也。

    簸箕山 在城南九里许。东西有二,因形以名。下有簸箕洼,洼久成湖,南山之水交注于此,民田多污。明万历间,作二石狗镇之,湖终未底,至今赖奎山一线泻焉。

    太山 在奎山西,龙山东,视诸山为大。两形峙立,中辟一径,为南北孔道。旧传“其境有迷刘城” ,汉军失高帝处,今无稽。

    金磴山 ,即“云龙山” 之尾,馀气西峙者,迤望萧邑诸峰,几无断绝。

    “马跑山 ” 太山迤东,平而圆小。

    红山 :上与数山接址,其色稍红。

    黄山 南北有二,城南二十里,每岁此山之麦先黄,土人称“南焦山。”

    黄山 :在双洞山稍北,大小有二,小东南,大西北。

    黄山 在城北七十里半,属沛县。

    桃山 在城南五十里,有驿在其阳。

    武原山 在城南六十里,一名“徐山。” 周穆王命楚伐徐,偃王败走,其下百姓随之万数。王死,凿石室以祠之,因名徐山,其石尚存。

    三山 在城东南十里馀。山有三嶷,故名。东西绵亘,中有洞,又名“南洞山。”

    胡山 :在城南三十里。

    杨山 :在城南五十里。

    女娥山 :在城南三十里。

    丁塘山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有丁塘泉,又名拔剑泉。楚汉治兵于此。汉兵渴,高祖拔剑插地,泉涌出,流四里。又伏流地下,雨不溢,旱不干,乡人呼为龙湫。遇旱祷辄应。有庙像,刻文记之。楚王山 在城西二十五里,有楚元王墓。《禹贡》:“惟土五色。” 王莽使徐州,贡五色土,即出此。大彭山 在城西三十里。古大彭氏封此,今左右犹称“大彭村。”

    陶山 在城西四十里。汉州牧陶谦葬此。九里山 在城北五里,东西绵亘九里,相传有穴潜通琅琊王屋,今不知处。东有宝峰山,西有团山,又一峰形如伏象,俗称象山。上有樊哙摩旗石,下有曾参井,不详所由名。按《县志》作九嶷山,在城北九里,山阴有孙氏墓碑,上刻九嶷山。孤山 在城西北十里,旁无峰峦,故名。

    看花山 在城北十里许,与九里山相属。桓山 ,在城东北一十七里,东临泗水,旧名圣女山。宋桓魋作石椁于此。伏滔《北征记》云:“椁皆青石,隐起龟龙鳞鱼之象。” 今俗称洞山,有洞山寺。

    彭城山 ,在城东北三里,石上镌“彭城山” 三大字。

    关山 :在城东北二十五里。

    塔山 同名者三:一在城东北二十五里,俗称大山,地名“冈头” ,有磨剑石。一在城东南五十馀里,一去寺山十里。

    石山 ,在城东北四十里。下有驿,今废。

    檀山 在石山稍东

    马山 去石山七里

    凤凰山 二:一在石山稍东,有石刻二凤形,故名。一在城东南五十馀里,山有双翼如凤,故名“二郎山 ” ,去石山东北十里。

    青山 在凤凰山北

    荆山 在城东六十里。苏轼时有言其山下可以沟亩积水,因往相度,以山多乱石,不果。铜山 ,在城东北八十里,与利国驿连境,相传古彭城废县在此。

    盘马山 在城东北九十里。山顶平数丈,无草木,土人谓“汉高帝尝盘马于此。”

    爬头山 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连徐、邳、滕、峄四境。

    苑山 :在城东北十八里。

    蜈蚣山 :“苑山” 稍西北。

    “寨山   。” 《张孤山  》。《羊山》。

    内花山  、梁山 ,俱在城东北三十馀里。龟山 ,在寨山东一里,有石洞,俗称仙人洞,深晦莫测。

    境山 在城北四十里。相传徐之封境界于此。西临泗水,有镇、有闸、有寺。

    乌羊山  焦山

    绛山 俱在境山北数里。

    弓弦山 :在城北五十里。山有二石,直如弦,故名。

    定国山 在城东四里。燕慕容昭宗击梁,梁贞阳侯萧明尝营于此。

    子房山 ,一名鸡鸣山,城东二里,传子房隐于此。一谓良为沛公厩将,作《楚歌》以散羽兵处。明宣德初,平江陈瑄作子房祠于上。

    虾蟆山 ,在子房山南,即其馀脉。

    响山 在虾蟆山东一里。上多穴,每兴云雨,人呼其下辄应,因名。

    圣水山  青顶山

    尖山 :俱在城东八里,三山相连峙。

    盘头山 :在城东十八里。

    马鞍山 :在城东四十里。

    辛贾山 ,在城东五十里。昔有辛、贾二姓居其下,因名。今子孙犹有存者。

    孤山 在辛贾山稍北

    圣龙山 在城东八十里。上有石孔二,虽霪雨不溢,久旱不枯。双井泉源出于此。

    寺山 ,在城东一百二十里。旧有显庆寺,今废。茱萸山 ,去寺山十里。

    双洞山 :在城东北二十五里。有柳沟桥,正北有明山。

    骆驼山 在城东南五里。东西横亘临泗水,若奔饮状。

    土山 ,在骆驼山稍南,下有九女孤堆,相传为冢。

    吕梁山 在城东南五十里。下有二洪,洪上有云梦、梁王二城,又有尉城,其境即古雍门。凤凰山 ,有双翼如凤,今名“凤冠山。” 上有书院,游览称胜。西北群峦环簇,一尖如刀圭,四面望同,或曰“午山。”

    峰山 在城东南五十五里。下旧有七十二泉,今湮。相传张良厌气之所,产翻白草入药读书。山 在凤凰山稍西北。旧载“此地有岠山。” 今考岠山在邳境,误。

    泗河 源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其源有四,因名。水由境山历茶城,南流,至州城东北,与汴水合。嘉靖间,汴水北徙,出秦沟泗水,至茶城即与汴合,循城东南以达于淮。先是,周显王时,九鼎没于泗水,彭城下有气浮水上。后秦始皇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上,使千人求之,不获,谓之《鼎伏》。

    汴河 一名沁河,一名小黄河。按《一统志》,汴源出河南荣阳县大周山,东流至中牟县入黄河。沁河出山西沁源县,经山东流至河南怀庆府入黄河。又按《漕河志》:河居中,汴居南,沁居北。河南徙则与汴合,北徙则与沁合,故此河之名有三。今沁水久不达,唯河合于汴尔。汴由西来,势甚湍悍,迤州城之东北,与泗水合,故称“汴泗交流。” 自明嘉靖末徙西北出秦沟,流至州城东南而下,亦通塞靡恒云。

    百步洪 ,在城东南,其长百步许。洪之中有洲方半亩,洲之上有萃墨亭。西又有一洲差小,名“砥洪台。” 上有洪洲寺,今久湮。

    新洪 在城东南里许。有桥。

    吕梁洪 在城东南五十馀里,其长凡七里,孔子观于吕梁悬水见丈人处。陈大建中,经略淮北,破齐师于吕梁。后周将王轨破吴明彻于吕梁,并此。晋谢元既败苻坚,率众次彭城,平兖州,用督护闻人奭谋,堰吕梁水以利漕运。有悬水村,唐尉迟恭尝疏凿以杀其势。有尉城遗址。有吕梁堰。

    秦梁洪 :在城东北二十里。有木直渡,有广济桥。

    留城小河 源出山东滕县黄沟泉及徽山,西流八十里至留城镇北东岸入漕。

    五河 在城西三十里,与大彭沟、龙沟、湖淀沟、扬月沟并分五道,泄北流诸水。

    浊河 在城北二十里。旧止有小水入泗,后汴水皆由此出。明隆庆中淤。

    泉河 在城东北三十五里,泄受东北诸山水运。铁河 ,在城东九十里。宋置利国监铁冶,凿河以通舟楫,久淤。明嘉靖二十年,因运河涸,复浚通于新挑沟。

    三里沟 :在城北三里。

    九里沟 在城东,泄东诸山水口,时通塞,有桥,废。

    秦沟 在城东北三十里。明隆庆中,成大河,今汴水由之。

    夹沟 ,在城北六十里。有驿有桥。

    双沟 :在城东南九十里。今有镇。

    皮沟 :在城北七十里。

    谢沟 :在城北九十里。

    《急五》道沟 在城北七十里。

    大彭沟  、龙沟   、湖淀沟。

    杨月沟 ,皆在城西北三十馀里,与五河并分流以达于汴。

    响水沟 在城西九里,有金家桥,指挥金聚建,今废。一在城东南七十里,源出东南乡双井、白塔二泉。

    新挑沟 在城东北八十里,与运铁河通。境山沟 ,在城东北二十里,源出东北马跑等泉,西南流三十里,至境山镇北东岸入漕。狼豕沟 ,在城东南二十里,今为黄河要冲,有堤堰防之。

    李家沟 在城东南三十里。《黄锺集》“辛贾山鹅。”

    儿湖水分流至此出

    溜白沟  、东沟  、西沟 ,并在城东北二十五里,泄受东北诸山水,并入辛贾山鹅儿湖。

    欧家泉 :在城东南六十里杨山下。

    柳泉 :在城东北四十里,凤凰山之南,有桥。“马跑泉 ” :在城东北五十里,由运铁河达于泗。奉圣泉 、黑龙泉   、野沟泉。

    刘家泉 、海眼泉 、并由运铁河至新挑沟以达于泗。

    母猪泉  、运端泉 ,俱在境山之北、绛山之东,俱达于“泗。”

    “双井泉  ” 、“白塔泉 ” :俱在城东南七十里,由响水沟达于《泗》。

    旱陂沟 在城西二里。沟上有石桥,名“大安桥。” 徐州卫谭敬兄弟同建,大学士商辂为“记” ,今废。饮马池 在城南三十里。驿道行者多饮马于此。

    石潭 在城东十里光山中。世传与泗水通,清浊损益,每每相应,或有鱼出焉,今淤。

    雁麦湖  、张唐湖  、马沟陂 俱在城西南四十里,接壤萧砀。每于冬春,平原弥望,夏秋霖潦,汇为巨浸。

    鹅儿湖 在城东五十里辛贾山下,稍北即圣龙山。境有普济桥、庙相桥。

    汴塘湖 在城东北百馀里,水自南流入邳州河,有桥。

    黄山湖 在城北八十里。水涨则与昭阳湖通。青冢湖  、成山湖 ,俱在城东南七十馀里。二湖相连,凡四十馀里,水泄邳州沂河。

    寒山堰 在城东南十八里。梁萧渊明伐魏,堰泗水以灌彭城。

    清水堰 在城东南里许,今湮。

    吕梁堰 在吕梁渡

    萧县

    三台山 :县治坐此,麓《形家》以为主山。数峰如屏,甲于诸岭。

    鹦哥山 :在县治东二里。列于县之左。

    香山 在县治南二里,列于县之右。《县志》:在治南二十里。

    三仙台山 在县治南里许。石壁峭立,前有平石如台,上镌“三仙台” 三字。三仙庙,元时毁,今建禹王祠、三贤堂于上。堂下有古岩泉。明嘉靖间,知县朱同芳覆以亭。

    白茅山 在鹦哥山左差,东与三仙台连。泉水山 在三仙台南一里。上有泉池,名圣泉,水仅一勺,冬夏不枯,祷之辄雨。明嘉靖间,知县孙重光建虚谷堂于上。山阴有洞,深丈馀。相传人夜过,闻讲诵声,诘旦视之,如有行坐人迹,称“雪洞人声” 云。

    簸箕山 由鹦哥山而东,下有簸箕泉。

    丈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

    帽山 在丈山稍西

    凤凰山 有二,一在县东南三十里,一在县东七十里。

    龙冈山 :在凤凰山南。东西绵亘里许,蜿蜒如龙,有果老洞。

    栲栳山 在县东五里。有泉。

    烂石山 在县东十里

    萧关山 ,在县东稍南十里。

    龟山 在萧关山稍西南。

    大蒙山 小蒙山

    里仁山 俱在县东二十里。三山相属,有洞曰“兴云” ,与州之楚王山并列。

    绥舆山 ,在县东三十里。下有绥舆里,宋高祖刘裕即其里人。

    永固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有湖,有桥,有镇、有泉,并名“永固。”

    浮绥山 ,在县南三十里。

    庙山 在县东三十里白土山东北。

    大方山  、小方山 :俱在县治东南二十里,与州境联。

    团头山 :在庙山东五里。

    紫草山 在庙山西南

    大观山 :在团头山西南。山洞有桃花,开而罕见其实,俗称为“仙桃。”

    龙驹嘴峪 与永固山相联为一派。内有泉,左甘右苦。其南有陶墟桥。

    黄桑峪 与龙驹嘴峪联,有洞曰“秦王洞。” 未详所谓。

    天门山 ,在焦子山东,上有天门寺,天台与龙

    驹嘴、黄桑峪相联,山谷邃奇,谿流清泚,林木深蔚,宛然仙境,称“幽胜” 焉。

    焦子山 :在浮绥山东。

    碛子山 在永固山东

    关山 在碛子山南,有仙人洞。

    双顶山 在獐鹿山东

    长岭山 :与双顶山并。

    獐鹿山 在黄桑峪东

    “大凉山  。” 拐棒山  。马鞍山。

    石佛山 ,凿石肖“三佛” ,故云。以上四山俱黄桑峪东北。

    “小观山 ” 在黄桑峪北。

    桃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下有桃山驿、桃山桥。岱山 ,在香山之西。

    明山 与岱山并一,称彩凤山。山半有穴,俗云“虚窟” ,其深莫测,天将雨,则穴中吐气。又有二石窦出泉,名“龙眼泉。” 天旱取水,祷之辄应。今涸其一。

    石牛山 ,在县南二十里。

    丁公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汉为楚败丁公,追高祖于此,下有丁公里。南有孟城桥。

    升高山 ,在县南二十里。

    元龟山 ,在县南十八里。是境为红亭乡,《左传》鲁昭公八年“秋,蒐于红” ,即其地。

    罗里山 在县南四十里。

    相山 ,在县南六十里,邻宿州境。

    白土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下有桥、有镇,并以“白土” 名。在宋为州境。镇出石炭。

    椒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

    骞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下有闵子墓,故名。雾猪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下有雾猪泉,故名。暑兰山 在县治东南一百二十里。以夏有野兰,故名。有暑兰桥。

    龙泉山 ,去暑兰山五里,下有泉,故名。有《周畽桥》。

    马磴山 ,去暑兰山十里。

    章山 ,去暑兰山十五里。

    子贡山 ,在县东南一百七里。

    薛村洞 ,洞以村名,悬峭壁间,深如石舫。下有石井,泉孔旁出,一勺汲不竭,黄白之士多隐焉。桃花洞 ,在圣泉西,桃花周匝,入洞有滴沥声。仙真洞 ,在关山。

    “王小仙洞 在方山。” 按:萧东南之境,群冈巃嵸,与州之南境诸山相属,兹其大都云耳。至其㟝嵝阜岊,连结蔓延,则有不可胜述者矣。

    汴河 见前

    获水 东迳梁国杼秋县故城南,又东历洪沟,北流注萧之南对山,即刘澄之所谓“白渎水” 也。淇河 在县西南五十里。会两河口以达州境。西流河 在县南二十里,浮绥诸湖皆由此出瓦子口,入山西湖,会两河口入汴。

    新挑沟 ,“上接河南永城及砀山界。”

    凉楼沟 在县东北十五里,以寺名。上接两河口,下通姬村湖。

    曲沟 ,在县西南六十里,经锦川桥北流。白沟 ,在县西北二十里。

    黄柏沟 ,在县西北四十里。

    洪沟 ,在县西北五十里。

    白羊沟 ,在县西北七十里。

    毛家沟  、港沟 ,并在县东南五十里。菱沟 ,在县西北八十里。

    石沟 “五眼泉” 径此东流。

    龙眼泉 见明山

    凤眼泉 在三台山西侧。一名“泌泉。” 溽暑雨注片石孔中涌出,泻落数坎,曲曲映带城郭。筛珠泉 在三台山东侧。盛夏宕漾若池,泡影上涌,散如珠筛者数里。

    四庄泉 在黄山东。发源流出白土桥,东注州境。

    雾猪泉 :在雾猪山发源。渊汇数亩,人莫敢测。东南流入桃山。

    五眼泉 ,在雾猪泉之南。泉有五,自石窦中出。“醴泉 ” ,在五眼泉之东南,出地中甘

    《拔剑泉 》:发源秦王洞。

    《石台圣泉 》:发源獐鹿山下。诸泉分流趋东,至石佛山南,而合出御桥

    圣境泉 今名“镜泉。” 卓家桥南由白米山白米堰至双桥,折北迤东出卓家桥入姬村,以达州境。

    孝感泉 在旧城中。唐主簿宋思礼为其母疾祷,泉出,母饮而愈。今湮。

    《益井 》,在天门山,邑令孙重光题。

    喷玉泉 在河泊所

    《石交泉 》在凉楼寺南余家屯。

    龙潭 :源出龙冈山。其水皎洁如月,故称龙潭皎月。

    梧桐湖  、《土形》湖 :俱在永固湖南。

    时村湖 在梧桐湖稍西。

    青庄湖 :在罗里山东。

    山西湖 在县西十二里,汇西南诸山之水。苏家湖 ,在县东南八十里。

    英州泊 ,在县西北五十五里。一名“雁门泊。” 朱珊泊 ,在县西北十五里。

    牧马泊 在县西北七十里。

    姬村泊 在县东北十五里。

    烂石礡 在县东十二里。

    梧桐陂 ,按《水经注》,“陂侧有梧桐山。” 陂水西南流,迳相东而南注于睢,睢盛入陂,陂盛入睢。郑陂 ,按《水经注》,在萧相之间,黄初中,郑浑为沛郡太守,患水兴陂,比年大收,民刻石号此“双桥陂 ” ,在浮绥湖北,姬村湖南,民田洼成陂变湖。

    汳水新渠 宋绍圣中,县令张惇疏凿,避水南伏道口,北铁窗孔 。元马彻里、《御水全城》。岱西堰 在县西十里。

    白米堰 在县东南二十里。其泉源出白米山下,西北流经都仁乡,引灌稻田,俗呼“嶂山米” ,以此。

    砀山县

    芒砀山 今在河南永城县界。按《史记》及《汉书》,“高祖微时,隐于芒砀山间,上有云气,吕后与人俱求得之” ,即此。今县治在芒砀山之阳,保安山之阴。

    靴尖阜 ,在县西二里,有土窿然屹起,遂名。“黄河 。” 绕县西北五十里,东北二十里。

    礼河 在县东十八里。元季韩林儿倡义,父老送至河阴。既别,林儿俟父老半涉,乃于河浒稽首,父老不能答,故名。

    陈霜口河 由虞城县至汪家口分为二,汗漫若湖。明嘉靖二十六年,知县王绍元于汪家口筑堤一道,又为“月堤、顺水堤。”

    沧浪井 在县北一里,在沧浪庙内。天旱取水,祷辄应。

    新汇泽 在南郭外。河徙成泽,南北可二十里,东西四十馀里,经冬不竭。明隆庆二年,知县戴伟凿渠疏泄,寻湮。六年,知县王廷卿更开新渠,以苏昏垫。按:砀山地势,洼仰低下,屡经水患,地浮淤沙,虽节经浚凿,遇涨率易。故河渠之名,变迁不常。

    雁池 李白与刘砀山秋夜泛舟同饮,易名华池。按《旧志》,砀无山,县以山名,故入“芒砀” ,亦本其旧治也。《新志》有虞山、戏山、狼牙山、磨山、铁角山、平顶山,恐不如“芒砀” 之确也。砀,河渠多淤,《新志》止四见,黄河,“雁池” 则书之。若汴水仍附于黄,芒砀泽仍附于山,不必条列其原见《旧志》者,犹稍存以备考焉。

    丰县

    东华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周亘十里,多奇石,有紫苔色。矗屹而门,巇嵚而谷,森若部署言东以别西也。按《县志》,三峰岧峣,耸秀异常,汉高命名东华与西岳并前山。山巅石皆四面方平若几案。危岩前出,径数丈,下可避风雨。稍西削壁千仞,藤萝皆倒垂。又西为华阳洞,洞深杳莫纪极。洞口有巨石蹲立,类拱护者。尽西洞口东向,中可坐数人,盖石室也。循山巅而北,降巳复升。中峰突起,皆巨石攒倚,插汉碍日,有自然石级,可以登蹑。迤东峭诡连延,望若百雉罗生,草木多不能指名。“西石” 状稍平,有巨石中劈一线,直至根柢下,巨石承之若盘,又不相粘连,亦奇观也。后山当径,忽夷衍,似虎丘之千人石而小东石林错出,若展翠屏。《旧志》:“山阳多奇石,矗屹巇嵚,森若部署。其洞有五:曰会景,曰虚白,曰碧寒,曰太元,曰太乙。” 又云:“奇踪异状,错出于青林丛莽之间,殊为幽胜。”

    白驹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相传汉高祖与乡人憩会。唐有崔生隐此,自号“白驹山人。” 明嘉靖间,黄水始没。

    “岚山   ” 、驼山 、华山之二峦也。五洞已湮。至明嘉靖丙午,县令叶烓出之,今复湮。

    泡河 在城北百步许。源接单县,循沛东入于泗,有桥,今废。

    浊河 在县南五里许。一名“白洋。”

    考证

    白帝河 ,在县北九里许,因白帝子名。

    沛县

    微山 在县东南。《隋书·地理志》:“沛有微山,山无石,嶐嶐若冈陵然,上有微子墓。” 戚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汉台乡。圆耸前参,若为邑镇,居民利取其石。知县周泾勒石禁之。青龙桂藉山 在县南稍西三十里,旧凿石方池,世传萧何饮马池。旧《志》:黄山,右县东南。据《隋志》,今入州境三乡界。

    漷河 :源出山东滕县,流入昭阳湖。

    薛河 出滕、薛境,西流会昭阳湖,自金沟口达于泗。

    泡河 即丰水,经单县,循沛泗亭驿入泗,今淤。泗河 ,见《州治》。秦置沛水郡,汉有泗水亭,今淤。鸿沟河 发源滕县,流出薛河,其水汎涸不时。泥沟河 自鱼台县界入泡达泗,今淤。

    鸡鸣台东小河 在县东北五十里,源出滕县,至鸡鸣台东入漕河,今淤。

    龙泉 在县治前

    昭阳湖 明永乐八年,湖口建石闸。嘉靖四十四年,黄河北溢,湖湮,又创开新河,去此远。谢沟 去下沽头渡十里,达于州境。

    琉璃井 在县东一里许。深不可测,水泉甘洌,甃砖润滑,光彩无间琉璃。世传汉高祖所凿。新井 在儒学内,泉味甘美,知县古信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