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七百四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七百四十二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七百四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四十二卷目录

     淮安府部汇考二

      淮安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七百四十二卷

    淮安府部汇考二

    淮安府山川考一    府县志合载

    本府。山阳县附郭。

    钵池山 在府西北一十五里。冈阜盘旋八九里,形如钵盂。相传王子乔炼丹于此山土色俱赤,不生草木。旧传丹井中水日变三色,今淤。金牛冈 在府西北十里,山势如牛。世传周世宗伐南唐,曾宿兵于此。

    护城冈 在府东南城外数十步。

    薄甸冈 在府东十二里。

    “淮河 四渎之一,出于南阳平氏县桐柏山,其源初涌,复潜流三十里,然后长骛东北,经大复山,从义阳郡东北,过平舆,又东新息南期思南合汝水,东下寿春颍水,至荆山合涡水,又东北合濠水,东下北转淮阴合泗水,东至广陵郡而入海。” 《禹贡》“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入于海” 云。黄河 、黄河源远变多,不烦具论。其中原入海故道今湮,而淮安旧迹,自山东、河南诸水,汇于淮、泗,今合黄河并入于淮矣。黄河自汴城至徐州,经邳、宿、桃源、三义镇入口,由毛家沟抵清河县后,谓之“大河口。” 会淮流过渔沟,达安东,下云梯关入海,谓之“老黄河。” 明嘉靖初,三义口塞,南从清河县前,亦与淮合,谓之“小清口。” 经清江浦至草湾,转西南,过淮安新城,北达安东。万历四年,开草湾河成,分为两道,各四十馀里,复合过安东,总下云梯入海。十六年,勘河常给事欲复老黄河故道,知府张允济力持不可开乃止。草湾河 先年海口横沙,黄、淮下流势缓,尝苦浅涸水发,有逼城之患。明万历四年,兵备副使舒应龙开此河,直达安东。于是郡城水患稍减。运河 ,古山阳渎也,隋开皇六年凿。然吴王城邗沟出于末口,即新城北辰坊之北闸也。三国时以无运而塞,隋因平陈而广之,五代亦以不运而湮。周以平吴而浚之。元以兵阻而废,明初以漕运而复之。时已筑新城,则又仿宋转运使乔维岳之制,自郡城西北逶迤转于西南,建闸通清河口,皆平江伯陈瑄之力也。

    永济故沙河 即乌沙河,在治西北一带三十里。古运自淮城入淮,山阳六十里风涛之险。宋转运使乔维岳开此,直达清口。后蒋之奇又开浚洪泽,岁久俱淤。明水乐初,平江伯陈因旧渠开通,置闸蓄泄,更名“清江浦。” 复置常盈仓于旁,积粮以备转兑,为公私便。共置五闸,以备蓄泄。永济河 在府西南,自杨家庙上达清河口。明万历九年,总漕尚书凌云翼开挑通漕,避清江浦黄河啮堤之虞。及清江筑堤,运艘仍旧,由城西故沙河以出清口,而此河资以灌溉民田。市河 上流,自旧城西门外有小水闸,放水入城水关,东流至八字桥。一支经县前入白虎桥,潆注城隍庙东,又自白虎桥南注于府学左跃龙池、学前泮池一支,由府西大圣桥、高公桥、章马桥,复转东南通小教场,合巽水,自章马桥出北水关,由联城中新城南折东入涧河下海,内外通舟,泄三城水,一郡风气血脉所关。

    新河 在县磨盘口,宋乾道中开。

    泾河 在府南五十里,西通运河。河口有闸,水涨则启,泄入射阳河。明嘉隆间浚修。万历丁巳,南河郎中李之藻重修。

    汊河 在府西南

    涧河 在府东南。上泄三城潴水,下通滨海舟楫。岁久湮淤,黄流一泛,沙漫平陆。后环城筑堤,长数十里,黄流不复入,而三城内涝水不可泄。乃浚涧河,长三十里,东通射阳,建闸河澨备蓄泄,及委人守之,岁各饩金二锾,岁取府榷金二百两为缮修之费。先后莅土者,加意深浚,各有碑记在,乃食货大通之区也。河两旁沟洞灌田,岁久积淤。天启四年,知府宋祖舜挑深利民。故城河 又名“寿河” ,在府东南五十里,东入射阳湖,上接黄浦涧河。按:故城河是涧河之支河,自射阳湖淤塞,直至车家桥,水遂下趋于故城河,而涧河水道不济,则东南三十馀里民田呼

    癸“不应河原有坝为界,坝存则涧河之田灌溉有馀,坝去则故城河之民田收成亦不足。” 是坝之去留,关二河民田之利害。甲子秋月

    皇上东巡,议开“海口”,以苏民瘼。二十四年,按察于成。

    龙踏勘海口一带。经此议开射阳湖并涧河。涧河浚,不但民田便利,淮城积水亦得消退矣。罗柳河 城外满浦等坊,自王公堤成,各坊潴水不能泄,民居作苦。知府邵元哲买湖嘴更楼外廛宅一段,穿渠引入护城河,使下。涧河,今三茅祠空心街是也。凡山字诸湖积潦悉由此出,而岁浚工力责山字诸湖,百姓趋事,立碑行久,后因黄、淮河漫诸湖大浸,三城处建瓴之势,因筑坝以拒之,曰“三城坝。” 湖水不行者三十年。明天启四年,于坝中作涵水洞,即所称“伏龙洞” ,随时启闭,立碑定约,往例仍存,必三城及满浦各坊无虞,然后为拯邻之计。

    射阳湖 在府东南七十里。东通宝应、山阳、盐城三县,分湖为界。其阔约三十里,周回三百里。汉广陵王胥有罪,夺其射陂,即此。刘经、樊舟皆封射阳侯。明嘉、隆间,黄、淮交涨,溃高、宝堤防,并注于湖,日见浅淤,因盈溢浸诸州县。万历九年,总漕凌云翼请帑金三千,委盐城知县杨瑞云督开,由庙湾、新丰市入海,其害乃止。

    管家湖 在望云门外。按《嘉定山阳志》:“隔旧仁济桥为南北二湖。” 宋嘉定间,安抚应纯之申本州形势云:“东南皆坦平之地,难于设险。西北二隅,有地不广,而淮河限之,惟向西一带湖荡相连,回环甚广,而泄水处止有数里,作一斗门,为减水之所,则一望弥漫,而敌人不可向。设使水为盗决,而泥淖深远,断不能渡。平居无事,尽可教习舟师,缓急之法,又不可摆泊船只。此筑既举,则城西一面必不可攻,庶乎一意经理东南北三面,为战守之计。” 续申“水内筑岸,工役难施,不能经久,合别开新河与运河接,取土填垒捍岸,则旧运河与湖通连,水面深阔,形势益便。” 遂开一河于湖岸北筑垒湖岸底阔四丈,高一丈,以限湖水。又自马家湾西至陈文庄,就湖筑滩岸二百七十馀丈,自管家湖、老鹳河相接岸处,平地开深方围二十丈,置斗门水闸。自此西湖之浸灌楚城西北,隐然有难犯之势,岁久崩淤。明永乐初,平江伯于湖东北畔界水筑堤砌石,自西门抵板闸,以便漕运,名为“新路。” 又谓“西湖” ,俗云“南湖。” 西湖即仁济桥之北湖也。

    白马湖 在治西南

    白水塘 在治南九十五里。刘宋元嘉末,决水灌魏军,即此陂。按:山阳境中陂可考者三:射阳湖,曰射陂,在州之东南;曰茶陂,在州之西南。魏太武自瓜步趋盱眙,则茶陂、射阳非其所经,故知白水塘为是。陂阔三十里,邓艾所筑于此,屯田积谷,以制吴本,与盱眙芦浦山破斧塘相通,溉田一万二千顷。隋大业末,破斧塘坏,水北入淮,北塘亦涸。南唐保大中兴,屯田,楚州刺史请修塘便。李得名又请“大辟旷土为屯,或夺民田为官屯” ,民大怨,后因巡行使矫命罢役。

    洪泽 在府西南九十里。旧闸。宋魏胜运粮至此,出闸入淮。今设巡检,属清河。

    蓼涧 在府西南六十五里。东连天井荡,西入青洲涧。

    高良涧 在府西南九十里,由清河涧沙埠桥入淮。明万历二十四年,总漕都御史褚铁议“涧口拆堰为滚水石坝” ,寻改为闸,泄淮东注宝应诸湖。

    青洲涧 在府西南七十里。东由双沟入白马湖,西入高良涧。

    撅涧 在淮阴旧县西南九十里。

    高加堰 堰以捍淮,名曰“高加” 者,为护运粮水道,宜加高而名之也。去治西四十里。三国时广陵太守陈登所筑。堰,长三十里,中地庳而土高,北自韩信城五里至清墩,二十里至武家墩,又南至管家庄。堰西为阜陵湖,湖西为淮。每淮溢入湖,赖此堰以障之,不则径冲黄浦口,趋射阳湖,而运道梗矣。淮不会河,则河力不能决沙入海,久且城邑虞于潴荡。先年堰圮,山阳罹患。明隆庆六年,知府陈文烛请修筑,万历十四年,总河杨一魁重修。按此堤近逼泗州,淮、扬两府居其下流,所关至重,及费国帑什千万,功始竣。五十年来,树木半为堤夫之薪,铁锭改农夫之器,底桩露朽,土石倾欹。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总河大加修治,民田有收下流。

    不恐矣

    郭家池 ,在城西北隅,老君殿之前,《龙兴寺》之

    后由水门通城河

    万柳池 ,在城西南隅,由水西门通于官河,即莲花池。计二十馀亩,濒天妃宫。

    三洲 在山阳湾对岸有上洲、中洲、下洲。《诗》“淮有三洲。”

    马逻港 在府东北九十里,通淮盐运。今黄、淮合流经此,乃成大河。

    芦浦港 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东南入射阳湖,西入淮。

    建义港 在府东北八十里。东南流通济沟入射阳湖,北入于淮。

    洋信港 在府西南。隆庆间,前有小河一道,从官路以达于泗百馀里,资灌溉,邮驿夫马所省甚多,且泄西湖诸涝水。自督抚凌云翼挑永济河,湖水中隔,港遂湮淤。今议复之。

    棠梨泾 在淮阴废县东九十五里。唐长庆初开。

    杨家沟 在城北五里

    通济沟 在府东北六十里。东经马逻港入射阳湖,西自横沟入淮。

    邗沟 自宝应县北流入淮,《左传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将伐齐故也。杜预注云:“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山阳末口入淮,运粮之水路也。”

    双沟 在府南七十里。潦则溢,旱则涸。

    古沟 近月城南二十里周家桥,往盱眙路。清江浦 在府西北三十里,原南北商货皆从城西车盘而过,自故沙河以上开运后,凡货船悉由清江过坝。里之运河,外之黄淮河,千舳丛聚,侩埠膻集,两岸沿堤居民数万户,为水陆之康庄,冠盖之孔道,阛阓之沃区云。

    草湾 在郡新城东北二十里,离清江浦东南十三里,离安东县六十里。人烟凑集,柴艘聚屯,盐船从此过坝后黄河冲决,沙淤成滩,与草湾远去半里馀。淤滩高广,迁住者百馀户,人烟闹集,遂名此地为“新草湾” ,前者为“旧草湾。”

    黄浦 在府南六十里。东南至故晋口入射阳湖,西达三角村入双沟。

    蜕龙潭 明万历七年,都御史潘季驯督治河漕。“先淮北功成,始有事于淮南,筑堤捍河湖之冲,而高加堰,下流黄浦为最。两坝成而黄浦之根见。一夕雷雨,摧拉若崩。忽穴深丈馀,广二十八丈,中有首骨一具,若马状,舐之黏舌,复得齿角胫骨等件。不日而堤告成。”

    护城石堤 运河,先受黄、淮交灌,河身日高,增堤几埒城埤。值秋涨,官民惊惶,阻漕运,渰田庐。山、盐、高、宝并罹灾伤。明天启三年,知府宋祖舜乘冬月先疏新正二河,深通漕运,加筑城西岸堤,北自西湖嘴,南抵包家围,计一千五百三十馀丈。工作巩固,城市可安堵无虞。

    甘泉井 今名龙窝,在丰登桥侧。水与淮潮相长,上建大圣庙镇之。大圣者,唐时僧伽显灵泗州,后人礼之,今冒“大禹” 之号也。此井相传明景泰间有鸭坠井,半月馀复出,剖肠嗉其中黄沙,以为通淮河也。

    公路浦 即淮口清江浦也。《寰宇记》:“袁术向九江,将奔袁谭,出斯浦。”

    冯家荡 在府城东北,新城东南,周围三里。新城南门外堤路濒池,西折孔道。

    盐城县

    沙冈 在境内。本县无山,惟有沙冈一带。南抵冈门镇,北距海沿,迤逗起伏五、六十里。

    铁柱冈 在县北二里海岸上。秦皇系马柱也。蛟龙畏铁,作此镇之。

    大海 在县东。自海浦东北出海洋五十里,古漕运自此出洋达直沽。

    小海 在县西。两滩蒲苇中流,行舟源出通秦,夏泛冬落,西北入东塘河,达射阳入海。

    射阳湖 ,在县西一百四十里。西南接宝应,西北抵山阳,中流为界,萦回可三百里。

    大踪湖 在县西南一百里。南北径三十里,东南广十五里。源自鱼鯮湖,由马良汀达射阳,与兴化分湖为界。

    马鞍湖 在县西三十里西一都,北入侍其汊,以达射阳湖。

    官河 在马鞍湖西南,去县四十里。源自大踪湖南来,北入盐河,东入东塘河,通射阳湖。盐河 在县西五十里。其支流出大踪湖,入官河东塘河,达安乐港,经侍其汊入射阳湖。西塘河 在县西九十里,源自大踪湖北流,经官、盐二河。

    东塘河 在县西五十里。其源出鱼踪湖,通官、盐二河流注此河,至射阳湖达海。

    芦沟河 在县西北六十里。自东西二塘流入,贯高姥、张岐二塘,北经侍其汊,入射阳湖。《西界》河 在县西南六十里。自旧运河达石鿎口,与兴化分中为界,西北入大踪、射阳。

    东界河 在县西南六十里。自通泰入定港,流为河,兴化县分中为界,西由东塘河入大湖。新运河 在县东南四十里。水自通泰北流,经五祐场西北,下旧运河,注东塘河,入射阳。旧运河 在县西南七十里。其水自得胜河北流入运河,经汊河至新兴场,甚便盐运,西注东塘河,入射阳,达于海。

    封子河 在县西一十八里冈门镇西。其水自大踪湖流入官河,东北流入新旧二盐河,湮塞百馀年。明景泰五年疏,以便舟楫。

    汊河 在县北门外三里。自通泰北通盐河,经五祐场,由登瀛桥下达东塘河,入射阳湖。市河 在县城内,久湮。明景泰年,知府丘陵、知县刘谅疏通行舟。

    新杨河 在县西一百一十里。自大踪湖合流为浦,达射阳。

    冈沟河 ,在县西二十馀里。东南在盐河入海。新河 ,在县南五十里。

    九曲河 在县西五十里。旁有龙墩水,自马鞍河西北东塘入海。

    建港 在县西北七十里。自大踪湖北经马长汀入新杨浦,过射阳入海。

    马家港 在县西五里。自旧运河北流入,转东过运河达侍其汊,经射阳入海。

    南浦 在县南环数里,其源出小海注此浦,接运盐河,东注广惠鿎入海。今渐淤塞。清沟 在县西一百四十里,有渡。

    走马沟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

    张岐塘 在县西北八十里。广三千丈,袤三十里。其东又名“高姥塘。”

    射阳溪 :在县西一百里。

    范公堤 即捍海堤。按《安东志》名古淮堤,在盐城二里,自东北直抵通泰海门。唐大历中,黜陟使李承为淮南节度判官,请自楚州盐城南抵海陵,修筑捍海堤,绵亘两州,潮汐不得侵淫。宋天圣中,张纶专图修复,时范仲淹监西溪盐仓,悉力赞之,谓当移堤势而西,稍避其冲,仍叠石以固其外,纾斜迤𨓦如坡形,不与水争。天圣五年功成,因名范公堤,长一百四十三里有奇,脚阔三丈,面一丈,高一丈五尺。元詹士龙为兴化县宰,请发九郡人夫并筑,十六月成,延亘三百馀里。兴工时,掘石一方,上刻四大字曰:“逢詹再修。” 又刻“景祐二年八月仲淹记” 九字。士龙决志修之,卒底成功。明万历十年,总漕都御史凌云翼题准修筑建泄水涵洞水渠一十七处,石闸一座,泄捍两得。十五年,巡抚杨一魁以旧闸泄水不及山、盐六邑,田沉水底,挑浚庙湾、射阳湖等处河道,水有所泄,范堤乃固。

    壕河 在县治城外

    定港 :在县治东南四十里。

    马长汀 在县境

    高姥塘 :在县治西北八十里。

    芦子荡 :在县治西南二十馀里。

    官荡 在县西南九十里。

    十顷荡 :在县治西北五十里。

    牛耳荡 :在县治西北六十里。

    鸭荡 :在县治西南六十里。

    雁儿荡 :在县治西南三十里。

    鹤丝荡 :在县治西南七十里。

    仓基荡 在县治

    罗汉荡 在县治南

    养鱼荡 在县治西北八十里。

    萧家荡 在县治西北七十里。

    白荡 在县治

    吴家荡 在县治

    使唤荡 在县北

    观音荡 :在县治西北三十馀里。

    缩头荡 :在县治西南九十里。

    马家荡 :在县治西北一百一十里。

    火盆荡 :在县治西一百馀里。

    孙锺井 在县治东北三百五十武。深三丈,阔一丈,虽大旱不竭。

    龙虎井 在儒学明伦堂前,东名“龙吟井” ,西名“虎啸井。”

    清河县

    考证

    老祖山 在县东南一百里怀仁乡。山势自嵩高山延袤至此,又名“老子山。” 传闻老子炼丹,顶有红石,境接盱眙诸山,濒冨陵湖。泰山墩 在县东,去马头镇二里许,即漂母冢。后人因墩下有东岳祠,又名为泰山墩。今陂泽中突兀一丘,远望如浮翠然。郡治称此山为“盱泗来龙至此。” 闸局锁两河之口,为郡城龙脉关系,水,或不致滥溢者,赖有斯云。

    “霍山 在老子山南。形势起伏,一峰崒然,跨盱眙、清河之间,上有东岳古庙,为清河南界。” “仙人洞 在老子山西,洞深二丈许,下临淮水,四壁如削,宛然石室。”

    三台墩 墩为一邑之镇治,坐中墩左右二墩为辅弼,左形长,右形圆,术家有“龙蟠虎踞” 之论。凤凰墩 在老子山东岳祠北。

    盐庞墩 在老子山

    白鹤墩 在治西北八十里。相传有二仙至此,骑鹤飞去。

    大清河口  、小清河口 二河即泗水之末流,源出泰安州,经徐、邳治县西北三汊口,分为二。“大清河在治东北八里,入治西北老黄河口,绕县北渔沟镇一带,出治东北大河口达淮” ,今淤浅。小清河在治前百五十步,去东入淮。明弘治初,黄河从徐、邳入本河,水遂浊。万历二十三年,总漕尚书褚铁大加挑浚,今始疏通。

    三角湖 在县西北八里。四围高阜,积雨水泛,则开注于大清河。

    费家湖 在县西南四里。

    夏家湖 在县西北十二里。周围三里,积潦则泛溢,旱则涸。

    北萍湖 在县东南九十里,通于淮。

    张家湖 在县北三十里,周围五里,通泗河。万家湖 在县东南一十五里,西入清河。四铺湖 在县东北三十里,周围十五里,入淮。五昌湖 在县东北二十里,入汤家涧。

    刀秋湖 在县东南十里。

    南湖 即富陵洪泽之水,与淮河汇合者,地连三郡,广袤九十里,渔船所集,鱼盐商贩趋之,土客之籍,互有厚利。近日堰高水深,渔船散去。富陵湖 旧有沟通淮,宋时富陵战北之地,今清河之南。明隆庆以来,淮涨已连洪泽,大淮穿其中,采鱼船百馀,岁征料以备鱼油、翎鳔之税。正德年,知府薛𨭉招俫逃亡,改于里甲办纳,听民自采,弛征不多而利溥。按《县志》:在洪泽镇西,其源出盱眙塘山,山下冈阜重叠,谿涧萦纡,凡四十里,水自高而下,至刘家渡入于淮。

    “中河 ” 自宿迁骆马湖引清水,历桃源清河治,北达安东入海。长八千五百八十五丈。康熙二十六年开以行漕,避黄河之险。

    引河 ,自河南帅家庄逶北开小河一道,引淮河之水注河,以绝黄水,内灌者长五百丈。杨家涧河 ,在县北四十里,通淮。按元脱脱征张士诚于高邮,饷馈不继,太常礼仪院都事汤遵倾赀接济大军粟数十万斛,因开此河达于淮以饷之。至今屡经河决湮废,遗迹尚存。黄河 四渎之一,原经天津卫北入海,后南溃留城,超、徐、邳,乱洸、沂直下,从三汊河东南小清河合于淮以趋海。

    淮河 四渎之一,自盱眙龟山东北流,经治东南三里沟,故平江伯所凿道,分入通济闸,以接漕运。其委乃经甘罗城以北,合黄河入海。运河 ,元时故道由郡东入淮,至清口,亦称险要,故平江伯改自郡西,经清江浦,入本县七里沟东界,迤南出三里沟达于淮以溯河。

    新河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自黄家嘴经鱼沟、娘子庄、永兴集以东,北达于安东入海。明万历二十三年,为“分黄” 而开。今久淤废。

    永济河 在县东南运河之旁。自窑湾杨家涧历武家墩,至新庄旧闸,接运河四十六里。明万历九年开,以备清浦之险者。今久废。

    沭河 此沭水之支流,南尾本县北境,入爬泥荡,东通涟河者,今淤。

    崇河 其源西接宿迁,经本邑《崇河集》,南会沭河,东通涟河者,今淤。

    营河 在县东北十里胡贤口北。其左右皆军营田,故名。康熙十年,河决七里沟三汊,下流沙淀。漕艘回空者,由新河入营河,南经半边店,出西营湖,入于淮,即此。

    线河 一名“泄河” ,自地藏庵后至金家湖,旧有小河一道,以泄治内之水。又自金家湖迤东北达蒋家湖,至浪石之东,入吕家荡,出九冲口,由

    搭连沟下大防河,达安东新安镇入海,疏通四境之水。河决以后,故道既湮,新河南岸之田,每为水潦所浸漫,至于无地可耕。法必相势疏通,以复水道,而后隰衍之地无弃土也。

    官亭荡 在镇南。汇桃、沭之水,广袤百里,饶鱼蒲菱芡之利。自河决七里沟,深谷为陵,沙水互变,非复尝汇矣。

    卞家沟 在县南五里,通于淮,今汇为湖。拖锹沟 ,在县西八里。

    双沟 ,在县西南二十里。出泗州迮家湾入淮。新沟 ,在县西北十五里。

    搭连沟 在娘子庄镇南。

    车沟 ,在县北九十里。

    吴城庙前沟 在县西十八里。

    马厂沟 在县南三里

    泗沟 ,在县东十八里。或作“泗口。”

    申家沟 在县东南十五里。

    朱家沟 在县南六里,今汇为湖。

    唐利沟 ,在县北十里,入清河。

    七里沟 在县东南十里。旧为运口,今汇为湖。石人沟 ,在县西八里入河,因旧有石人,故名。三里沟 ,在县东南三里,今新改。淮口通运。窑沟 ,在县西二里入河。

    安东县

    鸡鹅山 ,在县北三十里,土阜如曲膝,经四百三十七步,高二丈三尺馀。

    凤凰墩 在县北一十五里中涟河西。昔有凤凰栖此。

    虎儿墩 在县东一十五里,中涟河北。

    火墩 在县北二十里石墟庄东。

    毕家墩 在县北一十里中涟河东岸。高二丈五尺,上有烽堠。

    神墩 在县东北十里流尸沟东。

    四角墩 在县东北四十里谷野庄东。

    花子墩 在县东五里。今淮水冲废为河。乔家墩 ,在县西北二十里。

    神墩 在县东北五十里小飞庄东。

    竹墩 在县东北四十里。

    石灰墩 在县北七十里。

    八家墩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官河西。

    三岔墩 在县西北四十里王家沟东。

    分离墩 在县北十里

    黄河 自汴城至徐州,经邳、宿、桃源三义镇入口。由毛家湾抵清河县,谓之“大清口。” 会淮流过鱼沟达安东,下云梯关入海,谓之“老黄河。” 明嘉靖初年,三义口塞,南从清河县前,亦与淮合,谓之“小青口。” 经清江浦至草湾,转西南北达安东。万历四年开草湾河成,分为两道,各四十馀里,复合过安东,总下云梯关入海。

    淮河 、淮水出于南阳平氏县,迤逦而来,合泗水出小清口,合黄河,由草湾达安东,经云梯东北入于海。

    中涟河  东涟河  。西涟河 。“中涟,在治北三里,河阔八十馀丈,北通官河,南通市河。下流三里为东涟,阔三十馀丈,上流三十里为西涟,阔如东涟,源自西北大湖来,东南入淮。” 市河 ,在县东百步馀,即大、东二城相间之城壕也。自中涟入澳河。

    澳河 在县东南百步许。又名“龙潭。” 相传白鳝化龙处。南临大淮,以潴水利。

    东澳河 在县东一里,通北市河潴水。

    官河 在县北三十里。源自西涟来,南通中涟,东流散入于遏蛮等河,入淮,北通海州诸盐场舟楫之便。明万历四十五年,淮安分司运判韩子葵劝谕盐商捐万馀金,极力挑浚,深阔行舟。大汊河  、小汊河 :大汊去治西北五十里,又三十里至小汊北,自沭阳桑墟湖流入涟河。古寨河 在县西北七十里,西接西涟,东南通大汊河。

    大防河 在县西二十里。西接清河涧,东入支家河。

    支家河 在县西十五里。北自成子河流,南通山阳新沟及孙村浦入淮。

    成子河 在县西北十五里。自古寨河流入。响水河 ,在县西一里。旧有迎仙桥,湮塞。明洪武三年重挑,接支家河,引沭水大湖中涟南流入淮水。

    蔡家河 在县东十里,南接东涟,北通黄沙荡。桥庄河 在县东二十里,南接东涟,北通大飞。涔口河 在县东三十里,西接桥庄。

    十字河 在县东三十里。南接东涟,北通大飞。

    五丈河 ,在县北三十里。

    夏口河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朱家庄河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

    港河 在县北三十里。北大湖,南官河。

    白头河 在县北一百里。西西湖。南官河。一帆河 ,在县东北五十里,南接东涟,北通海州伊卢山。

    平望河 ,在县东北八十里。

    遏蛮河 ,在县东北一百里。

    白阳河 ,在县东北一百里。

    砦河 ,在县东北九十五里。

    七里河 ,在县东北一百一十里。

    团墟河 ,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

    盐荡河 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以上七河,一带相连,俱西接官河,东入一帆河,合众流以归海。

    张网海口河 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南接淮,北入海,即淮之义港也。

    五港口 在县东北七十里,当团墟河、七里河、遏蛮河、官河五水会处。

    硕项河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一名大湖。西通沭阳桑墟湖,东南各有小湖达于淮,袤四十里,广八十里,海州、沭阳、安东各得三分之一。世传秦时童谣云:“城门有血当陷没。” 有老姥忧惧,每旦往窥门者问知,乃以血涂门,姥见之即走。须臾大水,城果陷,姥至伊莱山得免。今山上有神母庙。高齐时,湖尝涸,西南隅城“址,见绕城多古井” ,乃知为实事。

    飞湖 在县东北六十里。西官河,东大飞湖,环四里,今淤为田,止存一河通舟。

    孙村浦 在县西南十二里,自支家河入浦。刘村浦 在县东三十里,自东涟河入。

    臧家浦 在县东四十五里。自东涟河入界沟浦 在县东四十五里,自臧家浦入逢村浦 在县东北六十里,西接一帆河。锹沟浦 在县东北七十里。自一帆河入大飞浦 在县东北八十五里,接飞湖。

    酆沟浦 在县东北一百里,自十家沟流入。天鹅荡 ,在县北四十七里。

    团墟龙荡 在县东北一百里。即张氏牧牛处。傅湖龙荡 在县西北八十里。曾有潴龙止此。龙潭 即澳河。

    琉璃井 在县北三十里金城。

    丹井 在县丞宅,相传袁真君遗井。

    应聘泉 在县东北一里许。明洪武陈御史凿。傅湖 在县东北六十里。西大湖,东官河,袤十里,广六里。

    丁湖 在县西北五十里,今湮。

    桃源县

    女功山 顺治十六年,奶奶庙移于县之东南。邑中妇女以衣兜土为山,不日成之,高十数丈。“状元墩 ” 在县东南半里。桃花盛开时,游人眺望,一邑佳景。

    于家冈 在县西四十里。

    九里冈 在县西北四十里。

    青墩 ,在县北四十五里。

    麒麟墩 在县西四十五里。

    钓鱼墩 在县北十五里。

    岐路墩 在县西四十里。

    系马墩 在县西三十里。

    莲花墩 在县西三十五里。旧在水中央,历年水冲沙漫,而形状不没,如莲朵然。

    斗牛墩 在县西八里

    思乡垄 在县北八里。冈埠隆起,广数十里。泗河 在治北三百步,即徐、邳泗河下流。“崇河 ” 在县北四十里。其源西接宿迁刘老涧,东入安东涟河。昔石崇所凿。今赵家堰石柱尚存。

    黄坝新河 明万历二十四年,分黄导淮开挑,自三义镇上起,由毛家沟等处达灌口下海。灵城湖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无源,水泛溢于河。

    杜村湖 在县东南三十里。

    仓基湖 在县南七里,积水四时不涸,水溢通新河,曲折东流五里,会丁家沟达河入淮。大庄湖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积水不涸,通于家沟入河。

    黄河 ,在县北百十馀步。原自山东由淮入海,徐、邳、泗河之下流。

    白洋河 在县西六十里。上通汴河,下达黄河镇。东属桃源镇,西属宿迁。

    程子河 在县南七十里,接泗州地界,与马牙湖一脉随在,异名。

    赤鲤湖 在县北七十里,通涟水,入于河。《八景》云:《鲤湖夜月》。

    仓基湖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大庄湖 在县东南三十里。

    邵家湖 在县西南七里。

    灵城湖 在县北十五里。相传楚灵王幸此。西湖 ,在县西五里。

    白马湖 在县东北三十里。

    谷庄湖 在县西南四十里。

    马牙湖 在县西五十里。

    佃湖 在县西南六十里。传云“石崇开以灌田。” 水晶湖 在县东北四十里。

    柴林湖 在县西二十里。

    龙沟 ,在县北二十里。

    张泗冲 ,在县东北三十里。

    伍家沟 在县西北二十里。

    拖犁沟 在县西北五十里。《传》云“石崇拖犁者长湖 ” ,在县西十五里。

    铜盆荡 在县东北七十里。

    蒋沟 在县西十五里

    五里沟 在县南五里

    三里沟 在县西六十里。浚沟者常得兵器。明正德时,水冲出石炮如斗大。相传靖难兵起小河口大战,此镇乃下营处云。

    汤家沟 在县北七十里,汤福新所凿,南通淮河,北距沭阳,东达涟水。今壅塞。

    黄家嘴 在县东十五里。

    沙港嘴 在县东南四十里。

    路家嘴 在县北十五里。

    尤家嘴 在县南四十里。

    真君井 ,在县南二百馀步。大旱不涸,水泉甘冽,相传刘真君所凿。

    沭阳县

    万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万山先生读书处。建陵山 ,一名张仓山,去县西北一百里,其脉自马陵山来,东西狭,南北长,接连海州。山东上多陵埠,其北隅十五里为由吾洞。

    神山 在建陵山之南,去治西七十里。

    塔山 ,在县西北一百里,界宿迁县。

    荻丘山 ,在县西八十里。

    宋山 在荻丘山南五里,去治西八十里。曹荡山 在县南五十里。

    韩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昔韩信追项羽至此,故名。山南有楚王庙。

    孤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脉自海州大义山来。南冈 ,在县西南十里。

    枣子埠 在县南二十里。

    扎扎埠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石灰埠 在县北四十里。

    沭河 源自青山、琅琊、东莞,由马脊崓诸山合流而下,经县入大湖,分派入海。《职方氏》谓“其浸沂、沭” 是也。盖浸为水受归之处,沭故青之浸也。县在沭之北,水北曰阳,故名沭阳县。

    后河 自张家沟分流而北,至王家庄镇二里许为陈卯河,又北为北下河,又东为汉坊河,又东北入于海,为邑之主河。

    前河 即马坊河,自张家沟分流东下,由城南折入东南,会老鹳汀大湖,冬春则涸。每于张家沟筑堰,使支流不下后河,则前河之水可通舟楫,官民便之。以上系沭水正流。

    新挑河 自太平桥分流庙头镇,行至仪凤荡,通汉坊河,下桑墟湖入海。

    蔡家庄河 自汉坊河分流,下桑墟湖,通海州,以上分沭水之上流。

    上寺镇河 自县河分流而东,通下埠桥入大湖,冬春则涸。

    十字河 自南河分流,东入大湖,今塞。

    蒲沟河 自南河分流东入大湖。今泥塞,仅存沟形,以上分沭水之下流。

    横沟河 在县东北。原以泄水流庙一带下洼之水,通下埠桥。明嘉靖年间,知县张士奇尝一治之,一方称利。今复淤塞。

    张家沟 ,即“沭河分处,去治西五里。”

    梁子沟 分流下山家荡,去治西十五里。虞姬沟 在县西黄家集三十五里,上有虞姬庙,西七里许有虞家宅。

    生流沟 在县南七里

    高家沟 在县东北十里,通大湖,接安东界。大荻沟 在县西二十五里。

    双沟 ,在县西北六十里。

    蒲沟 一在县南二十里。一在县西北七十里。唐沟 在县东三十里。

    高唐沟 ,在县西北七十五里。

    鸿沟 ,在县西四十里。

    军屯沟 在县西南十五里。

    金湖 在县东南五十里,四时不涸。

    硕项湖 即大湖,在县东九十里,与桑墟湖通,有小河达淮,袤四十里,广八十里,沭阳、海州、安东连界通商贾,连高家沟,新安异民专其鱼利。桑墟湖 在县北四十里,夏潴水,冬陆地。山家荡 在县西十五里。

    铜盆荡 在县南三十里。

    吕家井 在县东里许,味甘美,大旱不涸。《海州》

    锦屏山 去城二里,二峰如削,似龙之二角。旧名“朐山” ,俗呼“马耳山” ,非也。明知州翁承选改名青龙山。上有五龙潭,下有青龙涧,支流于白碧山之左。至龙口,其声鼞鞳远闻,万姓汲之,赖以资生。此山列于州前,花草秀发,似锦屏然。今州守孙明忠因改为锦屏山。

    石棚山 即青龙山东北岭有巨石覆岩,天然成室,可容十数人,八景中所谓“石室春风” 者是也。棚岭甚峻,了无花木。宋石曼卿判海州,政事之暇,读书于此,乃以泥裹桃核为弹掷其上,数年间花发满山,烂如锦绣,因名万花岩。旁有栖凤崖、叠翠崖,游人不绝如缕,诚一郡奇观也。孔望山 ,在州东五里。《舆地要览》:孔子“问官于郯子,尝登此山,以望东海,故名。石上有车辙之迹,并诸贤像。” 昔有亭立孔子神主,后废。今前任孙知州明忠复建亭,上有墨池,下有龙洞。白碧山 ,在州西南一里,旧名白虎山,今改名“白碧。”

    卢石山 在州东南六十里。山多黑石。《汉书》:“韩信为楚王,镇于三卢” ,即此。宋张耒有诗。

    北望山 ,在城西一百六十里,上有二石臼,俗传秦始皇东巡时洗头盆。

    大星山  、小星山 :在州东南七十里,二山相对,旧传有星堕此。

    东陬山  、西陬山 在州东南百里。东陬居海中,西陬居海隅,二山对峙。

    大伊山  、小伊山 :俱在城南百里。二山南北相向,距二十里许。

    安峰山 :在州西南九十里。

    伊卢山 在州东南八十里。上有龙祠、石铎,水旱祷最应。

    羽山 ,在州百馀里。即殛鲧处,尚有殛鲧盘在。白玉山 ,在州西一百里羽山之南,其石洁白如玉。

    房山 在州西南六十里,有巨石如房。

    虎山 形如虎。在州西南五十里。

    龙山 在虎山东南一里。

    牛山 在州西南七十里,产水晶石,泗州明陵于此发脉。

    弁雾山 :在虎山东北。常有云雾在上,望之如冠弁。

    华盖山 :在弁雾山东。形如华盖,故名。

    马岭山 ,在州西一百五十里,与郯城分水岭为界,接沂州境。

    银山 在石湫镇九洪桥北。其山近海,多白石,日出照耀如银。

    罘山 在州东五十里。旧《志》云:“秦始皇浮海而还,见巨鱼射杀于此。”

    蛎山 在海中,去州治东南一百里,潮上没其半,山多蛎,故名。

    社林山 :在东海城东六里。有崔生祠。又云:“旧有土谷神祠在上,故名。”

    浦山 通于海浦在社林山东北,去东海城一十五里。

    苍梧山 在东海城北,海中有九岭山,如九嶷之势,一名郁州,一名郁州。俗传山从苍梧飞来,上有南方树木。

    云台山 在东海中,周围百馀里,清幽秀丽,云气郁葱,一名青峰。顶即《三官经》云“云台山放大毫光” 是也。山北有望日峰,昧爽时登峰远眺,见日升海中,嵯峨镜莹,难为摹拟,真天下奇观也。万历初年,有三官大帝显灵,此山赫赫昭然。山阳县民谢纯爱此山奇秀,遂披剃栖隐,募创殿宇,与太和、三茅诸山争胜。

    狮子岩山 在东海城北二十里,有濯缨泉,下有郁林观。昔徐生学道于此,一夕化去,葬于山。

    中有人见之于泰山。因付一履归东海。其徒视之,乃葬时物。发棺不见尸。知其尸解。云“其岩居苍梧山上,形如狮子,故名。”

    《溪》云“山 即青峰。”

    巨平山 在东海城北三十里,南接东海,北抵墟沟。又有栖云山,即巨平山北岭。昔沭阳有由吾,道荣结栖云精舍以居,又名“由吾峰。”

    朱紫山 :在东海城北四十里。丹岸红壁,映于海滨。

    马鞍山 :在朱紫山东北。

    平山 :在东海北七十里。

    鹰游山 在海中,去平山十五里,尝有鹰集其上。又曰“嘤游山” ,为南北海船避风夜宿处。大小二岛 ,在东海城北五十里,两山对峙,潮生则没。

    高公岛 ,在海中,去东海城八十里。

    西石岛 :在海西崖,故名。

    “竹岛 ” ,在海中,去东海城八十里,上多小竹。田“横冈 ” 在隔峰山之上,去东海城东北五十里。今山上有故城址,四旁斗崖,其路仅通一线,上可容五百人。

    张果老洞 ,在马耳山,即青龙山之阳,有石南北约二丈许,东西阔一丈馀。

    龙洞 ,在孔望山之阳。洞有一门,中空,方圆二丈。

    清霄洞 在溪云山之阳。

    平陵埠 在州西南四十里。

    库粮埠 在州西北四十里,有营垒基址,在上冈。子埠 在州西三十里。

    蔷薇河 在州一里。其源自羽山浸流入新沟,北通赣榆临洪镇,东流洪门桥及独树浦入海。内接州城水关门市河。先年食货通行,公私大便,后淤塞。明嘉靖年,知州王同呈请挑浚,久而复淤。今累年山水冲决,州守赵之鼎详府,批允稍浚,河道复通。

    玉带河 在州西门外,接市河,漕运从此达淮北场,盐课从此抵安东,商贾食货通行,公私大便。且一州水道流通,系官民之命脉。又为西路天险,关生灵之藩卫。久因潮汐塞而未浚,南北不能一水而通。后改名“玉带河。”

    景济河 在州东南二十馀里,运盐通道,海潮冲激靡常。明嘉靖年,知州高瑶承挑浚,抵官河,穿心河 ,在板浦镇。南通景济河,北接云台内地。海,州东南龙脉也。明万历间淤塞,民多噎病。

    皇清康熙十八年,乡耆李开锦首倡“捐赀疏浚。”

    涟河 上源引沂、沭及桑墟湖之水,经石湫及黑土湾入海。

    高墟河 在州西南八十里,接涟河,通小舟。官河 在州西十里,自新坝入安东。支家河一帆河 在官河,东北流,至伊庐山,南入淮东。“五丈河 ” 其源自官河流入一帆河,通小舟西。“五丈河 ” 在潘家河南,源自大湖,东入官河。龙沟河 在惠泽巡检司南,源出大湖,入官河。潘家河 在大伊山南。

    永洋河 在五丈河南

    界首河 在莞渎河南。源自大湖,东入官河。鲁兰河 鲁南城北,源自马岭山,东流入官河。房山河 在州西南六十里,其源自马岭山,东入官河。

    枯沟河 在龙苴镇北。西通涟河,北通小伊,东入官河,夏泛冬涸。

    《小伊河 》在小伊山北,东入官河。

    莞渎河 在界首河北。其源西自官河,东流入海,通盐运舟楫。

    板浦河 在州东南四十里。

    白蚬河 在大伊镇北

    芹支河 以上三河俱自官河东流入海。石人河 在州南一百一十五里。二石如人,源自官河,流入一帆河,冬涸。

    牛墩河 在州东南八十里,冬涸。

    陆里河 在州南一百三十里,通官河入海。大湖 即硕项湖,去州治一百四十里。南距安东、沭阳二邑东西四十里,南北八十里。海州有其七,安东、沭阳二邑共有其三。

    桑墟湖 在州西南九十里。昔因银山坝废通海,夏则潴水,冬为陆地。

    艾塘 在旧朐山,县西北十二里。

    青龙涧 在白虎山之东,西流入海。前“朱雀石” ,后《元武石》。

    五龙潭 在朐山之岭。旧传宋郡守蒋续祈雨有感,申请于朝,锡以侯爵。

    白龙潭 在巨平山当中,崖底方三十步,水深丈馀,旧有白龙潜中,立祠祀,旱祷辄应。今仍旧。羽潭 ,在羽山下。《左传》:“鲧为黄熊,入于羽渊。” 又《郡国志》:“锺离昧城南有羽泉,亦谓舜殛鲧处。其水常清,牛羊不饮。”

    小浦 在州东南七十里,自官河入海。

    于公浦 :在东海城北十里。汉于公高大其门处。

    白沟浦 在东海城东北十里。其上无源,下通海潮。

    大义浦 :在东海城北五十里。西通海潮,以便盐船。

    山阴浦 在东海城北,通海潮。

    当路浦 :在东海城北四十里。西通海潮,便于运盐。

    溪云浦 在东海城北六十里。

    社林浦 :在东海城北六十里。

    徐渎浦 :在东海城东北四十里,接巨平诸山之水入海。

    台浦 :在东海城北八十里。

    宿城浦 在东海城北七十里。四面俱山,舟楫遇风宿此。

    沃壤浦 :在东海城北七十里。以上诸浦,俱海潮,舟舶鱼盐之便。

    品泉 在城南门外,三井鼎连,其味甘冽,知味者谓“同惠泉。” 后郡人赵一琴司铎无锡饮惠水,味果如之。

    温泉 ,在博望东北五里。冬夏如汤。

    沙井 南门外二城井咸,此井甘冽,冬夏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