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七百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七百十四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七百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十四卷目录

     常州府部汇考八

      常州府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职方典第七百十四卷

    常州府部汇考八

    常州府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通志县志合载

    本府。武进县附郭。

    常州府儒学 在府治西二百馀步。青乌家指为凤凰展翅形,故科第甲于他郡。按旧志,先圣庙在荆溪馆南。唐李栖筠为州刺史,文治蔚兴。五季兵燹,庙毁。宋太平兴国四年,郡守石雄更卜今地。景祐三年,诏许立学,乃即庙建焉。明年,赐田五顷。嘉祐六年,知府陈襄增广之,摹石曼卿所书“敕建州学” 四字揭之门。王安国记之,谓为东南伟观。崇宁三年,知府朱彦于学南建状元桥。五年,行三舍法,廪士多至千人。知府徐申立坊桥南,曰“进贤” ,旁植亭曰“荣赐” ,以侈其盛。建炎四年又毁,惟大成殿岿然,奎扁昭回,宣和御书也。绍兴四年,知府俞俟辟四馆舍学者。七年,知府虞沄建门堂两庑。淳熙十一年,郡守张孝贲撤堂新之。十四年,知府林祖洽建御书楼,藏高宗所赐《六经》墨本、《孝经》石刻。绍熙、嘉熙间,渐次增建,并葺诸斋。斋有六,又有养正斋以训小学。学田有记,祭器官书有所。德祐乙亥,毁于兵。元至元、元贞相继重建。延祐间,增置大小学,四斋为六,各设训导。壬辰、丙申,两遭兵燹,荡然无遗。明洪武初,未遑创造,以师生附武进县学肄业。五年,知府孙用始建大成殿塑像,立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旁设射圃。永乐、宣德皆有修建。知府莫愚即射圃作观德亭,东西创庐舍四十楹。成化二年,知府卓天锡重建明伦堂,增建庐舍至八十楹。五年,同知谢廷桂复建四斋,刻未文公所作《同安县学四斋铭》于壁。是岁六月,堂毁,乐器、祭器、书籍悉烬。卓天锡以闻,许复建。又请给御制《大诰》诸书,增建尊经阁,规制完美。弘治十四年,郡守连盛建素王宫坊于棂星门外。正德七年,知府李嵩增建号舍,立“泮宫坊。” 嘉靖初年,增建启圣祠,更像为主,又建敬一亭,递年修葺。万历四十五年,知府刘广生重修。崇祯间,学谕汪会海重修学宫,改建“天下文明坊” 、“春风桃李坊” 、“宫墙璧水坊” ,皆会海书额。

    皇清顺治十四年,邑人杨廷鉴倡修。康熙元年教授。

    郭士璟重修尊经阁,十二年,文昌祠倾圮,教授王迈重修。

    学田 抚按项下,原额学田一百六十六亩。学道项下,原额学田五百二十亩九分五釐五毫一丝。又另项学田八十一亩,与县学一递一年轮收。

    武进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一里许。按《宋志》:武进、晋陵二学,旧附于郡。咸淳元年,即法济废寺改创立讲堂,匾曰“尊经、列斋四,博文、辅仁、升俊、复礼。” 以寺租为学粮。宋季毁。元设教谕一员,附于郡学。天历间,总管移剌迪创建未就。知事翟思忠、县尹陈瑛踵成之。明洪武五年,知县董尚展拓旧基,建礼殿三间及讲堂东“西二斋,改筑棂星门南向,设射圃于学宫之东。” 主簿尹克昌等继加修治。宣德二年,知县蔡贵购民地拓之。正统元年,知县朱恕重构殿庑。成化十年,知县熊翀撤旧号房,改建东西楼二十二间。又建尊经阁。市民地,移射圃、馔堂于阁之左。十五年,知县魏璋增崇礼殿,重建门庑。弘治初,知县胡瀛更建殿庑、堂斋,又于学宫外别购民地,置号舍八十馀楹。正德辛巳,知县徐官以讲堂之后阻于民居,市地扩之,辟道棂星门外,使达宫墙,以远媟慢。嘉靖十一年,知县马汝璋建启圣祠、敬一亭、名宦祠。万历二年,知府施观民、知县茹宗舜改建大殿,殿后为明伦堂,堂后筑台,台建文昌祠。五年,知府穆炜开池于泮池之外。三十年,知县晏文辉复建馔堂三间,改“释菜” 为“奠礼。” 正殿倾圮,天启六年,知县罗华衮重修。

    皇清顺治十四年,邑人杨廷鉴、陆自岩、教谕张如璇。

    训导范帜重修。康熙八年教谕王琰“重修” “明伦堂圮” ,杨廷鉴倡捐重造“振德堂圯。” 四年,重建学宫。

    文庙:正殿三间。东庑十二间,西庑十二间,戟门九。

    间。棂星门、泮池、石桥、宫墙。璧水坊、礼门坊、义路坊、云衢坊。学头门三间,二门三间,东西号房各十一间,尊经阁三间,两旁耳门二间,东一间。土神祠。东讲堂门一间,西讲堂门一间,东斋房五间,西斋房五间,明伦堂三间,堂前钟鼓亭各一间,振德堂五间,文昌阁三间,启圣祠三间,东西耳房各三间,敬一亭“今废。” “太和、元气坊” 一在方池南,今废。“教谕署” 一所,“缉熙斋” 一所,今废。“存省斋” 一所。

    龙城书院 在县东局前。明洪武间,尝移置杂造局于此,为五县岁造缎疋及箭枝之所。万历初,知府施观民改创“龙城书院” ,寻奉旨拆毁,鬻其地于民。三十一年,知府欧阳东凤赎地建先贤祠,又创“经正堂。” 传是堂与诸贤讲学于其中,盖避书院之名而举行其实。一时咸称为盛事云。

    道南书院 在朝京门内南察院东,即元万户侯府也。天顺间,改为毗陵驿。正德己卯迁驿于朝京门外。知府陈实即其地创建“道南书院” ,祀杨龟山等十一人。又延毛给事宪讲学其中,一时士子多所兴起。无锡邵宝为之记。嘉靖间,倭寇告警,分设常镇兵备道,驻札武进,因改书院为兵备道,迁诸贤木主于二贤祠,书院遂废。东坡书院 在顾塘桥北,即孙氏馆故址。宋乾道壬辰,郡守晁子健塑像建祠。元至大间,改建东坡书院。至正末废为民居。今无考。

    城东书堂 在定安东乡。即杨龟山先生讲学处。先是,周恭先创建书堂以居从游者,徒日益众。复创城西书堂,孚先主教于东,恭先主教于西。龟山先生至,遂让馆焉。书堂后毁于兵,地归他族。宋绍熙二年,郡守陈谦赎以公帑。四年,郡守黄灏即其地立龟山先生祠,以二周侑。淳祐间,郡守王圭以荐福寺私田归书堂,为养士用。元改“龟山书院” ,设山长一员主之。至正间,毁于兵。明成化间,郡人郑观复建祠其地。未几又废。遂改祀龟山先生于朝京门。其城西书堂地无考。

    延陵书院 在双桂坊季子祠西。康熙七年建。先是祠侧故有官基四亩,馀,为居民兼并。明万历间,贤裔吴统鸣之,郡守谭、县令徐清出之,后复遭侵占。康熙七年,统曾孙发祥再清出之,请于郡守骆锺麟、藩司慕天颜学使简上,兴建延陵书院。其陶甓木石之费,出发祥捐赀居多。康熙癸丑,即书院设局,纂修《武进县志》

    学田 抚按项下,原额学田一百九十九亩六分四釐六毫。学道项下,原额学田二百九十七亩八分九釐四毫四丝二忽。又另项学田八十一亩,与府学一递一年轮收。

    外县

    无锡县儒学 在县治南三百步,前临束带河棂星门之内,东名宦祠,西乡贤祠,又东为宰牲所,又西为具服所,入为戟门,上为

    先师殿。殿前为露台,环以石阑。丹墀之旁为左、右庑,丹墀之中则有宋时古桧学宫。前为状元坊,本为宋蒋重珍建,后凡元魁鼎甲皆列榜其上。入为学门,稍折而西为泮池。池有桥三,其中桥有亭,曰“腾蛟。” 入为仪门,门之左二先生祠,祀教谕卫铣、训导孟世威。右土神祠。入为驰道,中为明伦堂,其东斋曰“居仁” ,西斋曰“由义。” 堂左右有库,以贮祭器案籍。堂后为讲堂,为会馔堂,署曰“贤乐处” ,并万历初知县周邦杰建。讲堂之旁有时雨斋及仓厨之属,今废。会馔堂后教谕署在焉。前有斋曰“素似” ,后为内署。明伦堂之东曰“起敬坊” ,后有亭三,中刻“敬一箴” ,左右刻《五箴注》。历亭而上有池,跨以石梁,入为尊经阁,东西皆有号楼,阁之后为“启圣祠” ,嘉靖初置,其地本为“五先生祠。”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县徐永言修建《起敬坊》之东。

    为“西斋署舍,折而南为东斋署舍并废为圃,知县徐永言始复建一斋以居之。” 又“明伦堂之东,旧为射圃,今废。其前东南隅为文昌阁” ,明万历中,知县陈以闻建。按:是学建自宋嘉祐三年邑宰“张诜后。崇宁中,诏颁学制,会诜犹子元度继宰是邑,更广之。绍兴间胡舜举再修。嘉定十年赵崇要树以戟门,扩新其旧。元” 延祐中,辟其西南为教官之署,制乃差备。及总管薛世昌、知州高阔阔出葺于至正之初,而其后旋毁于兵。明洪武十一年,知县袁大兴始更创复。二十八年,郭文昌重修。永乐中,邑士布政殷序倡置斋庑。宣德中,知县唐泰安又积加增葺。成化中,同知

    谢廷桂、知县赖英、李恭再拓地而新之。嘉靖初,奉诏易木主,且置“启圣祠。” 万历间,知县周邦杰加建二堂于明伦堂后。

    崇正书院 在学宫之东五十步。本自学宫移置于此。初,宋宝祐中,县令袁从为祠,以祀杨龟山。时,陆象山九渊、张南轩栻、杨慈湖简、袁絜斋燮、袁蒙斋甫、喻玉泉樗、尤遂初袤、蒋实斋重珍曰:“九先生祠,祠既废,元虞薇山荐发为教授,即今启圣祠地改置焉。” 去象山、南轩、慈湖、絜斋、蒙斋,而益以李小山祥,名五先生祠。岁久变移,遂迁五先生于旁舍,而专祀文昌。于是邑士冯善论而复之,其后增益繁多。正德中,学臣张汝立以邵文庄议,退诸贤于乡贤祠,而此为五先生如故。嘉靖八年,将以其地建启圣祠,于是华郎中云迁五贤于今地,益以李忠定纲及邵文庄宝为七贤祠,而榜曰“崇正书院。” 至崇祯间,又益以顾端文宪成、高忠宪攀龙、叶少司空茂才、邹贤良期桢、吴明经桂森,而袭“七贤” 之名如故。此本祠也,而以书院名,因自学宫移置,故附于此。遂初书院 在惠山第二峰下,宋尤文简公袤读书地,今废不可考。

    二泉书院 在惠山寺右。明正德中,邵文庄宝建,又名“尚德书院。” 盖宝购地于僧而多竹。《会考》:宋李忠定居锡之故,惜其久未有祠,遂筑室于竹中而祀之。又谓竹有君子之德,故观物者尚焉,因以为名。祠右有涧,跨以桥,曰“野桥。” 其上夹树松柏,有径,曰“云阶。” 其上为亭,曰海天亭。亭之左为超然堂,左曰吟松个,右曰咏竹。个宝尝为许州,州故有尚书台而未见,后梦至焉,吟松咏竹,皆是地也。及起,尚书请告作点易台。既成,而恍然如其梦之所见,因悉仍梦中之名。堂之后为二泉精舍,又名泉斋。斋后琢石为台,其石一圜象太极,二椭而为两仪,倍之为四象八角而成卦形,名之曰点易台。有泉出于石中,名滴露台。左为两知亭,刻忠定像于石。右为瘗卷丘,以藏江西视学试卷万馀。从曲径数百步而上,为望阙岩,岁时一至拜祝焉。宝无子,没后遂不能守。按察蔡献臣出资收而葺之,后亦寻废。东林书院 亦名龟山书院。宋杨文靖公时,学于河洛而归,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至常州无锡县,留十有八年。此为文靖讲学地甚久,故其后即东林为书院,而名其祠以道南。元至正间,僧秋潭者,结庵其左,亦以“东林” 名之。明邵文庄宝盖尝慨东林书院之废而兴复之。其地在城东弓河之上,榜其门曰:“东林书院。” 门之前建石坊,题曰:“洛闽中枢。” 其阴曰“观海来游。” 入门为丽泽堂,更入为讲堂,名曰“依庸。” 左右有廊,廊后各有书舍。《依庸》堂之后为庙门,榜曰“燕居庙。” 其堂一楹,曰“中和” ,中设

    先师木主,东西为两楼,左祭器、右经籍、而别建道

    南祠于书院之东,以祀龟山,而以罗从彦、胡珵、喻樗、尤袤、李祥、蒋重珍、邵宝配焉。及忠宪时,又进顾宪成允成及钱一本、薛敷教、安希范、刘元珍。始,其讲学时,岁一大会,月一小会,会各三日。其仪注悉用《白鹿洞规》,引而伸之。当是之时,奔走响应,不远千里,而天下之学者以无锡东林为归。天启乙丑八月,诏毁,遂废。

    皇清顺治十一年,知府宋之普始檄除“东林地税。”忠

    宪从子提学佥事世泰作“燕居庙” 如旧制。而道南之祠,源流既广,俎豆日繁。迨尚书汤斌巡抚江南,将追原初制,亲诣会讲,未竟其事。嗣是知县徐永言复加缮治,树之以坊,渐还旧观。义塾 三:一在女贞观、崇义坊,元强以德建;一在冉泾桥,明邵文庄建;一在跨塘桥,华郎中云建,皆废。

    学田 。《元志》有田四十一顷有奇,后无可核。明正德丁丑,督学御史张汝立毁妙觉观,籍入田四百八十三亩有奇,时邵文庄宝实共主其事。万历中,邹学道迪光置田三百亩,本县籍入虞相田六十馀亩。崇祯中,马文肃世奇置田百五十亩有奇,额以六百十二亩供督学公费,三百五十二亩有奇,听抚按赈贷贫士。嘉靖中,督学闻人诠以“师儒不当亲钱谷” ,命隶县征收发学,自是尽供吏胥中饱。

    皇清顺治三年,署学事府训导朱鼎具详《各院》清之。

    江阴县儒学 :宋军故无学,自熙、丰以前庙祀。

    先师学者肄习其中,址在观风门外。景祐中,知军

    范宗古以邻于郡狱,卜迁军治之东南,后废为营屯。绍兴三年,知军崔颂因废稍葺之,以县丞莫份摄教事。五年,知军邵棠始请于朝,建命教堂东西斋四:曰诚身,曰“逊志” ,曰“进德” ,曰《育英》。知

    军富元衡、徐蒇、詹徽之继修。嗣是教授徐逢年重立讲堂,孙应成再建西序,创设义廪;知军颜耆仲重修东序,拓泮宫外门,建御书阁。元丰二年,县令杨孝儒凿学前河,知府徐申穴内子城建县学门,作观台,并内外二桥。元州学仍宋。至元间,知州翟谅、张献、李师善相继兴作,学廪则视宋为倍。至正间,庙学毁于兵。明丁酉年,江阴侯吴良镇守,因故址创立庙学。洪武三年,知县吴志远重修。十五年,知县王衡、教谕郑江建堂于庙左。二十六年,教谕蔡永升、丞贺子徽议为“左庙、右学” ,乃更建于讲堂址,而以庙址为“明伦堂。” 三十年,知县蒋宥增建戟门、廨舍、射圃。宣德六年,巡抚侍郎周忱、知县朱应祖大更规制,重建大成殿、明伦堂、君子堂、“时习” 、“日新” 二斋。天顺六年,知县周斌购地拓学门,自是以后,不治者三十载。弘治七年,知县黄傅始修之,购民庐为名宦、乡贤二祠。正德二年,知县刘纮修复之。易敝鼎新,崇高辟隘,由是庙学大治。外为石坊门,入为棂星门,又入为泮池,方广皆五亩,甃石两厓,即宋时学前河也。池上架石为桥者三,穿为九洞。桥北为戟门,左右为两翼。戟门北中为正殿,殿前为月台,殿东西为两庑。西庑之右,南向为祭器库,东向为刑牲所。庙门而东为儒林坊,后易汇征,入为学门。循东墙西折而北,为二门,曰“礼义相先之地。” 又折而西为正尔容门,后改进贤门。由门循庙而北,正中为明伦堂。堂后为奎文阁,后改“尊经阁。” 堂东为时习斋,西为日新斋。斋左右翼以号楼。由时习斋入,南向为君子堂。由日新斋入,南向为养贤堂,师生会馔之所。堂南为廪。由进贤门出而东为教谕廨,今废。君子堂后为训导东廨,今改为教谕廨。养贤堂后为训导西廨。后训导省而廨亦渐废,并教谕廨,而东为射圃,有堂曰“观德” ,今废。庙门之东为名宦祠,又东为兴贤坊,西为乡贤祠,又西为育俊坊,是谓“学制。” 合庙学周垣凡四百五十八丈九尺。十一年,知县万𤣱建号舍于观德堂后,凡屋九联,各六间,今废。十五年,知县王泮大新庙学,修奎文阁,筑三台墩。嘉靖七年,知县张集重修,购庙南民舍为通衢,曰“外泮” ,凿池跨桥,旁立庑屋,今废。八年,知县刘钦顺奉例建敬一亭,介明伦堂、奎文阁间,后徙阁后。嗣是修葺无考。至万历二十六年,兵使彭国光、知县刘学周共议修复,而教谕王之夔独董其事,朝夕勤劳,巨细毕举。三十七年,知县许达道、教谕戴士杰、训导王德倓建聚奎亭于启圣祠之东。古祭器多缺失,德倓独修补之。崇祯元年,署县事武进县知县岳凌霄修乡贤祠。大成殿古鼎敝坏,教谕江之湘鸠赀重铸。六年,学使甘学澜捐俸浚学前河。十年,学使倪元珙命训导庄继光督修,锐意更始。门堂、殿庑、阶础、墉垣,无不坚整,而前谕王之夔至此始祀学宫。十一年,教谕谭振举浚学前印池得古井阑,为宋治平间物。后兵燹故,自大成殿、明伦堂外,一切圮废。

    皇清顺治九年,教谕陈鍹奋然修复,凡瓴甓钉灰丹

    漆诸务,无不亲自综理,而庙学之制,为之一新。十一年学使石申修,十四年学使张能鳞修。康熙四年至十三年,知县何尔彬、龚之怡、教谕宗章峻相继增修。而汇征坊以岁久忽圮。

    澄江书院 在布政坊巷西南。元至正中,州人蔡以忠者,西山先生之裔,以别业一区,田六顷,立义塾。事闻,赐兹额,设山长一员,直学一名。其讲会之所曰“德义堂” ,有铭。时何礼部镛、萧扬州琮、刘总管若水、侯治中某、判官邓定,知事陈文杰,教授翁仁实,行乡约礼于此。今关壮缪祠即其废址。

    延陵书院 在县治东城隍庙右。旧为公馆。明成化五年,本府同知谢廷桂、嘉靖十一年知县李元阳重修,改颜为“延陵书院。” 春秋迎季子神位于堂而祭之,学者常会业其中。周垣凡四十五丈一尺。万历初改总练官署。崇祯末毁。养正书馆 在儒学东中街,北向。旧为社学,岁久为民侵据。明弘治中知县黄傅釐复之,改今名。拓地增庐,立师设约,萃童蒙之有颖质者,并肄业于其中。政暇,亲为训迪。前为门,中为厅,厅后四周为书房,又后为院,院有轩,周垣凡六十丈五尺。万历四十六年,知县宋光兰改为推官行署。后废,里民即其地构土神祠,僧守之。今名“太平庵。”

    东门社学 在县治东隅里仁坊,明弘治七年建。前为门,门之北为厅、为川堂、为寝室,周为从屋,周垣凡三十四丈。十年,知县黄傅修嗣是推。

    官王均、知县谢宁、郝敬相继修。后栋宇尽废,火神庙僧耕其地为菜圃。

    西门社学 在县治西南天庆门内。明弘治十五年,知县涂祯建。北向为门,正中为堂,堂后为轩,轩左右为寝室。周垣凡二十三丈七尺。今废。北门社学 在县治西北。北向基三分,今学废,其址亦没为民居。

    各乡社学 明正德十年知县万𤣱率令创设,惟夏港、青旸、祝塘、华墅四大镇稍稍修举,其他未及也。

    宜兴县儒学 旧在县治东南。宋景德四年建。皇祐初,令郑民彝徙置南兴门外,去今县治二里。绍熙五年,令高商老修。元初毁于兵,至元中重建。至正丙申复毁。明洪武“初,令谢德清移置今地,建造大成殿暨两庑、棂星门及稽古、崇文二斋。” 宣德十年颓圮,令章维澄、训导罗鹄协力建,工未竟。正统初,令蒋义毕成之。正统七年,令邹旦复市民地以拓学基,辟为重门,建“文林坊” 于外,而学始闳广。成化十年,令孟瀛增建东西号楼二十间。十六年,令沈振修建两庑斋舍、戟门四十馀楹。弘治元年,清戎御史王温始铸铜为殿,庑篆炉、祭器。又购西南民地凿泮池。又市东南民屋,敛租为宾兴之需。十三年,丞张朝用、教谕杨清重修明伦堂。正德三年,令孙燧重修戟门、馔堂。八年,令刘一中与邑宦吴俨协力鼎新明伦堂。十二年,令刘秉仁建学职衙门三所。嘉靖二年,令何栋建尊经阁三间,扁曰“奎文” ,东西号楼二十间。六年,令丁谨又市地浚池,甃石为桥栏。八年,奉诏建敬一亭,届明伦堂、奎文阁。十年,诏用木主去塑像。又奉例肇建“启圣祠” 于先贤祠之旧址。二十年,署县通判焦希程重修,令方逢时竣其功。

    崇儒书院 在东察院西。明万历甲辰,郡守欧阳、邑令王创建。祀宋唐少秘、明周纪善、万学博“元” ,字七十三号。基址二亩六分二釐九毫,今废去二分八釐一毫五丝。东止察院,西止周房,南止街,北止周房。

    明道书院 明太仆王池、史孟麟读学之所,在周孝侯墓之东。址系太仆自置书院,乃邑令喻致知倡建,以为士绅讲习之地。抚院周孔教题曰:“明道书院。” 一时名贤学子云集,与东林相辉映。

    社学 明洪武八年,命诸县文社学在县治西南隅。成化间,县丞戴礼、徐麟重建。弘治间,令王𬭤重建。厅堂五间,东西房各三间,门道一座,设教读二名。生徒选市民俊幼者充之。万历季年,虚名备数,多以市井屠沽子弟充之,惟图苟免差役。然当月吉读法时,尚有《童子歌》六条诗章,不失古人蒙养遗意,比年竟为绝响,学舍多成瓦砾,仅存二间,徒供胥役之居而已。基址一亩八分七釐,书之以俟后之复古者。“天” 字一百十六号:东止路房、西止巷、南止街。

    学田 明嘉靖十一年,摄县事推官管见“以罚金鬻民田六十亩为学田。”

    嘉靖三十三年,巡按御史周如斗入任卿义助学田一千九百七十三亩八分六釐。至隆庆三年,任卿侄任克恭告收田九百七十三亩,止存学田一千亩零八分六釐。

    嘉靖三十六年,令董鲲入赎罪田八十二亩一分七釐。又入蒋文瑞入官田六十五亩五分九釐。

    隆庆三年,掌县事通判刘守谦入狄斯道助田五十九亩七分八釐五毫。

    隆庆六年,令韩容入乡民许枢助田二十七亩七分。

    又瓦屋一十间

    已上共实在学田一千二百九十六亩一分五釐,冬租九百四十九石七斗一升二合三勺,夏麦三石八斗一升七合。

    万历五年,令丁懋建以前田递年积弊多端,牒委本学训导陆振,生员徐太来、邵文孙,沿丘履亩,逐一丈量数目若干,随因其地之高下肥瘠,定其租额,每年冬米若干,夏麦若干,立石详载于儒学门内左偏,共丈量实在田地濠塘、屋基一千三百一十五亩九釐三毫,每年拟应实入租米一千五十六石三斗四升八合三勺六抄,夏麦一石五斗九升六合,仍依量过细开款段号数,立册绘图,以便稽查。其各佃户额定每石输银四钱,临征自行赴县贮纳,顿革一切团保耆民侵渔之弊。

    坐落凡八处

    一在清东区三十七都,一图。

    一在崇善乡四十四都。三图、四图、五图。

    一在金泉区五十二都,《一、二、三等图》。

    一在开宝乡五都,《五图》。

    一在山亭乡五十九都,《三图》。

    一在万二区滆湖乡,二十一都,《一图》。

    一在五贤乡三十都《五图》。

    一在清泉区六十三都,八图。

    已上数目,俱照《碑刻》。

    万历三十六年,教谕吴登仕捐俸百金,买业户唐德晟田三十五亩为祭田,勒石学门。

    万历四十一年,巡抚徐民式,巡按房壮丽,发落浒墅督税郡丞许某羡金二百五十两,檄县增置学田,以为助贫月课之资。又升任县令喻致知先存俸金五十馀两,欲增置义田不果。又署县通判陈朝璋捐俸四十馀两,合前银共三百五十两七分,买业户凌云、张学海田,共一百二十八亩四分三釐三毫,除粮差米三十石七斗八升零,每年实征租米七十四石三斗六升零,每石折银四钱。夏麦一十二石八斗二升零,每石折银三钱。勒碑学门,史孟麟记。

    靖江县儒学 ,造自明。成化八年,知县张汝华经始之。正德三年,知县周奇健重修。六年,知县殷云霄增志道堂及号舍十二,曰“六德” ,曰“六行” ,自作记铭勒石,后废。嘉靖三年,知县易干奉诏易庙像以木主,与丞韦育臣佥谋升建。

    文庙以下诸室及教谕、训导宅。六年,知县郑翘教。

    谕陈应龙协谋新之,嗣后屡有修葺,寻圮。至。万历三十年,发学租三百金,重建尊经阁,移敬一亭于后。尊经阁前为会膳堂七楹,尽撤旧材,悉易以新,费可千金,皆诸生醵金为之。廪生盛时杰输十之七,一时称为“义举。” 四十三年,知县赵应旟、教谕陆明扬复甃水道,以砖石引泮池作九曲势,与南市河通。更移前坊稍北,下障以门,左右缭以朱阑,以接棂星门,周围十馀丈。泮池南作崇墉,高三丈,广倍之。崇祯初年,知县唐尧俞、教谕余懋俨复以《形家》言,移会膳于学门之内,移敬一亭于启圣祠前。凿外泮池,与市河通。泮南崇墉更移之市河之南,规制一新,惟

    文庙,尚仍故陋,本学科第不利。崇祯十年知县陈

    函辉复谋鼎新,捐俸三百缗,益以赎锾,共千金,数月告成。行释奠礼,陈自为“记。”

    皇清康熙七年,知县郑、教谕袁元复大加修治,焕然。

    改观

    马洲书院 原在西沙,旧迹已湮。知县赵应旟植棘为篱,中建宝纶堂三楹,董其昌题额、“天章阁” 五楹。堂以迎诏名,阁以祀文昌,名舍,旁各数楹,规制略备。明崇祯十一年,知县陈函辉相度经理,就址前及左右市民田十馀亩,旧篱门南出数武,增建堂室二十馀楹,署曰“马洲书院。” 后毁于兵。

    社学 旧在县南。明正德六年,知县殷云霄迁于儒学西址,一亩五分。万历初,邑人沈瀚复助一分二釐捐田二十亩,以供社师。朝东门一间,室五楹,中祀宋苏文忠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