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七百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七百七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七百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七卷目录

     常州府部汇考一

      常州府建置沿革考

      常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常州府星野考

      常州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七百七卷

    常州府部汇考一

    常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禹贡》扬州之域。周为吴公子札采邑。吴亡属越,后属楚。秦隶会稽郡。汉初,属荆吴、江都国,寻更置会稽郡,毗陵、阳羡、无锡三县地隶之。东汉分属吴郡。三国吴分会稽之无锡以西,置屯田典农校尉。晋省校尉,置毗陵郡,立武进县。永嘉末,改晋陵郡,又析置义兴郡。东晋晋陵徙治京口,后还治晋陵。宋、齐因之。梁置江阴郡、江阴县,陈皆因之。隋平陈,废郡置常州。大业初,改毗陵郡。唐武德初,改常州。天宝初,改晋陵郡。乾元初,复为常州。五代时,属杨吴及南唐。宋仍为常州,改义兴为宜兴县,属两浙路。南宋分浙西路,升江阴为军。元陞常州路,升宜兴、无锡为州,又升江阴为州,属松江,统隶江南浙西道。明改常州府,复以三州为县,领县四。成化间,以江阴之马驼沙地置《靖江县》,隶焉,属南直隶。

    皇清因之,隶江南省“江苏布政使司。”领县五:

    武进县:附郭。

    汉丹徒、曲阿二县地。三国吴改丹徒为武进。晋太康初,别置武进于丹阳之东境,属毗陵郡,以旧武进复丹徒。太兴初,侨置南兰陵郡。南北朝宋、齐属南东海郡。梁天监中,改武进为兰陵县,属南兰陵郡。隋省入曲阿,属江都郡。唐武德中,复即兰陵地置武进。贞观中,省入晋陵,垂拱初,复置。五代杨吴徙治郡城,与晋陵俱为附郭县。宋属常州。元属常州路。明以晋陵省入武进,为常州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四百五十七里。

    无锡县

    《周》。伯始封地。汉置无锡县,有山产锡。至汉锡殚,故名,属会稽郡。东汉侯国。三国吴废县。晋复置,属毗陵郡。南北朝皆因之。隋开皇中,省入晋陵,后复置,属毗陵郡。唐属晋陵郡。宋属常州。元陞无锡州,属常州路。明复为县,属常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百一十四里。

    江阴县

    汉毗陵县地。晋暨阳。南北朝梁置江阴县,立有江阴郡辖之。隋废郡,以县属常州。唐初以县置暨州,寻废,复析置暨阳、利城二县,寻省入江阴县,属常州。五代南唐置江阴军,领江阴县。宋熙宁中,废军,以县属常州。南宋陞江阴军。元初因之,后升为路,后又降州,属松江府。明复为县,改属常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百三十四里。

    宜兴县

    春秋吴荆溪地。秦阳羡。汉因之,属会稽郡。后汉属吴郡。晋置义兴郡。南北朝、宋因之,析置临津、义乡、国山、绥安四县。齐梁俱属义兴郡。隋废郡,改阳羡为义兴县,以义乡、国山、临津三县省入,属常州、绥安地。后属宣州,为广德地。唐武德初,改鹅州,又改置南兴州,寻废,仍为义兴县,属晋陵郡。宋改宜兴,属常州。元升为府,寻罢为县,后复升为州,属常州路。明复为县,属常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百八十一里。

    靖江县

    元以前,本江阴县马驮沙地。明成化中置县,名《靖江》。

    皇清因之,编户十团五沙

    常州府疆域考    通志县志合载

    常州府疆域图

    常州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苏州府一百八十里。

    西至镇江府一百八十里。

    南至广德州建平县,二百八十里。

    北至扬州府泰兴县,一百八十里。至

    京师三千八百八十里

    东西广一百九十五里,南北袤二百八十五里。《武进县》:

    武进附邑也,东至常熟县东大海滨,一百三十九里。

    西至丹阳县一百里

    南至宜兴县,一百一十里。

    北至泰兴县,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无锡县,九十里。

    东北至江阴县,九十里。

    西南至溧阳县,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江都县庙港巡检司一百一十。

    东西广九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五十二里。《无锡县》:

    府东南九十里为无锡。东至常熟县界归政乡七十里。

    西至武进县界,周桥五十里。

    南至吴县界乌山七十七里。

    北至江阴县界马镇三十三里。

    东南至长洲县界乌角溪,四十三里。

    东北至江阴县界岭村七十四里。

    西南至武进县界新塘五十一里。

    西北至武进县界“五牧” 五十里。

    东西广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江阴县》:

    府东北九十里为“江阴” ,东至常熟县界顾山九十里。

    西至武进县界,七十里。

    南至无锡县界马镇五十四里。

    北至如皋县界石庄九十里。

    东南至无锡县界漕河一百四十五里。

    东北至通州界段山洪,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武进县界

    西北:至泰兴县界小穆港。

    东西广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四里。《宜兴县》:

    府南一百二十里为“宜兴。” 东至吴江县界太湖中沙洲九十里。

    西至溧阳县界葑埭村,七十二里。

    南至浙江湖州府长兴县界“啄木岭” 八十里,北至武进县界“黄土桥” 六十里。

    东南至长兴县界浮山嘴,七十里。

    东北至武进县界百渎口,七十里。

    西南至溧阳县界分界山一百里。

    西北:至镇江府金坛县界“就洛村” ,七十里,至

    京师三千四百八十里

    东西广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四里。《靖江县》:

    府东八十里为“靖江。” 东至海口六十里。

    西至武进县界,三十五里。

    南至江阴县界三十里

    北至扬州府泰兴县界二十五里。

    形胜附

    本府。武进县附郭。

    《风土记》:“三江之雄润,五湖之腴表。”

    《地理志》:“郊原四通,诸峰深秀,外奥内广,萃乎神皋。”

    《水经注》:毗陵北江称天壍矣。毗陵旧志,西跨朱方,东带御亭、孟河、杨舍,皆阻险之要津。

    唐杜牧诗:“山实东南秀。”

    宋胡宿《晋陵记》:“趋湖倚江,擅三港之利,分注运渎。”

    《武进县 》“北眺黄山,南望马迹。”

    《无锡县 》“诸峰蜿蜒拱辅于锡山,众水回旋分流于震泽。”

    《江阴县 》“北抵江淮,东临海道。”

    宜兴县 《洮滆》远引乎三江,具区震荡夫二曜。靖江县 马驮大沙依山成壤,

    常州府星野考    通志县志合载

    府属总

    《周礼疏》:“南斗牵牛,星纪也。吴越扬州分野。” 《史记·天官书》:“牵牛、婺女,扬州。”

    《汉书·天文志》:“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

    《地理志》:“吴地,斗分野。越地,牛女分野。” 《后汉书天文志》:“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须女,为星纪之次,吴越分。”

    《费直》曰:“斗十度至女五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分野。”

    蔡邕曰:“斗六度至须女二度,谓之星纪,大雪冬至居之,吴越分野。”

    皇甫谧《帝王五世纪》星纪:“自斗十度至女七度,吴越分。”

    《晋·天文志》:“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 唐一行曰:“南斗,牵牛星纪之次。南斗在云汉之流,殷淮海之间,为吴分。”

    《元史》,“斗四度三十六分三十六秒外,入吴越分,星纪之次,扬州之分。”

    旧《志》,合观诸说大较,以斗、牛、女属之吴、越,亡惑也。然南斗在云汉下流,当淮、海间,为吴分;牵牛去南河浸远,自豫章迄会稽,南逾岭徼,为越分。则吴分属斗,不与牛、女同占。丹阳入斗十六度,武进地旧隶丹阳,亦属斗十六度,斯得之矣。斗宿虽名南斗,然列星纪北宫,其次在北。吴地居东南,而分星直北者,僧一行所谓“星之与土,以精气相属,不系于方隅也。” 或曰:“四正而外,列宿之分,盖各准其光之所射云。”

    常州府山川考一   通志县志合载

    本府。武进县附郭。

    独孤山 在县南七十里,脉自宜兴屺山南来,崛起平洋,旧传独孤太守葬地,俗讹“鹁鸪山。” 夹山 ,在独孤山南,南北五里,包秦阳二小山中峡,为马鞍岭。

    秦阳山 在夹山东。旧传秦皇至此。按《越绝书》,“秦馀杭山者,越王栖吴夫差山也。” 去县五十里。山有水,近太湖。

    四墩山 在秦阳山南

    许墓山 在黄婆岭。西兴、宜兴、百渎诸山圜转凑合为大湾口。

    黄公山 在亭山西,去太湖十五里。旧传春申君黄歇所封,故名。《四蕃志》云:“黄山有龙泉湾、丘渡墩 ,在黄堰戴埼中,四水绕之,东行至新塘乡,出下浦港,曰薛堰河。西南经安虞桥,至分水墩,曰太平河。西经蒋庄桥,折南,曰华渡河。又南至许墓桥,仍合太平河,曰黄堰河。”

    分水墩 在许墓南,水自此酾为二,其东则百渎港入湖,其西则黄土河入宜兴界。

    陈墓湾山 旧传隋司徒陈杲仁葬此,故名。白沙陈献章有八景诗,宜兴中丞杭淮和之:一曰《龙泉春雨》,二曰《笠泽烟波》,三曰《龟山夜月》,四曰《陈湾叠嶂》,五曰《薛堰通津》,六曰《亭山夕照》,七曰《庙墩灵迹》,八曰《板桥书屋》。

    梅岩 在陈墓湾山南

    黄婆岭 ,在梅岩西,下有“蓼莪庵” ,或疑王裒岭,差近理。

    安山 :在陈湾山东北尽处,近板桥南。

    壶公山

    前亭山  、后亭山 ,两山并立,适在圜口。张山 在黄公山南,宋张忠定焘葬此,得名张山坞 ,又名“龟山坞。”

    龟山 在章山东南,其形如龟。或传下有杨文静旧宅,以此自号云。山麓大树一株,荫可数亩,盖数百年物也。

    考证

    梅堂山 :在张山东南张忠定故居,子正甫延蒋一梅讲学于此,扁曰“一梅讲堂” ,故名。

    下埠山 :在梅堂山南。

    虎嘴 在下埠山南,插入太湖,距马迹山二十馀里,两山峰峦隐映,倒景入湖,如隔一堑。月夜,虎往往从此渡湖,不得返矣。

    茶巢岭 在下浦西。陆龟蒙种茶处。龟蒙有《茶具十咏》。

    马迹山 在太湖中,周百二十里,与津里山相接。山西地名西青,石壁屹立,下有四穴,圆径各盈尺,深六七寸,水落则见。旧传秦皇巡幸,神马所践。按僧文鉴《洞庭记》:汉郁使君为雍州刺史,归社沂州,经从此山,龙马驻迹,留石面。时人语曰:“朝为雍州官,暮归栖九里。” 文鉴诗云:“瀛州西望沃州山,山在平湖缥渺间。常说使君千里马,至今龙迹尚堪攀。” 二说未知孰是,山人李备有志。

    津里山 ,《四蕃志》云:“常州有秦履山,始皇尝发此,后讹今名。” 唐开成中,邵堰作记云:“山连马迹、夫椒,峰峦围合,波影映带,实为奇观云。上有鲤鱼、火丫二嵝,皆积成形。”

    小灵山 在寨前湾,山趾有祥符寺。相传山形如“西天灵山” ,故名。

    “官长山 ” ,“其峰雄冠诸峰,若官长然,故名。” 有龙泉,大旱不枯。上有黄龙洞、青龙洞、仙人洞、狮子岩、盘蓝石。

    《履山 》,其形若履。

    昼山 ,居东西山之中,南北行者过此,日卓午,俗因此名。

    覆舟山 俗呼《赶山》。

    马鞍山 《二山》在牛塘湾南。

    万安山 俗呼“饭碗山。”

    花栏山 :二山在内闾湾。

    小胥山 :在耿湾。世传子胥死,尸漂于此,乡人聚哭之,故名。

    点山 一名店山

    栈山 上产虎刺

    芝山 旧常产芝

    象山 ,在水平王庙后,形如卧象,即水平王墓。《六》。山 俱在西。湾鹁鸪山: 在东。湾山色如赭,不生草木。桃坞岭 在东。虾。山 在篷坑湾湖滨,荒山 近东泉。

    夫椒山 ,马迹从山相去不远,东曰夫,南曰椒,有大椒、小椒。《史记》:“吴王败越于夫椒。”

    鱼息矶 在雁门湾西入湖里许。坡陀下浸,随水纡曲,渔舟每泊此憩息,故名。俗讹“徐息。” 胜子岭 在古竹、檀溪两湾。

    金鸡岭 在张青湾

    分水岭 在古竹寨前分界处。

    雷山 在马迹山西。《风土记》云:“震泽中有大雷山、小雷山,相传舜渔之所。”

    “米贮矶  ” 钱堆矶 在山北小墅湾口,熨斗厓 在西青,其势瞰湖如覆斗,下容百许人。

    金鸡墩 在西。传闻“有金鸡鸣其上,其岁大稔。”

    邵公墩 在檀溪。宋晋陵邵公协宰西昌,后归隐于此,故名。

    安阳山 在县东南六十馀里。麓周十八里,高百二十仞,中分无锡界。《风土记》云:“周武王封周章少子赟于安阳,卒葬其下。” 有龙湫。《南徐记》云:“山出石,堪作器用,江东数州多藉之。” 峰峦奇峭,号文笔峰。

    横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跨丰南、丰北二乡,冈阜相属,延袤二十馀里。南唐《徐锴碑》云:“旧名芳茂山,晋时常有紫气,右将军曹横葬此” ,易今名三茅山人张存有“当时不葬曹横墓,千载犹称芳茂山” 句。《风土记》云:“有大横岘以承众流” ,即此山也。东南有芙蓉湖,山横其间,故曰大横。运河北岸曰横林,意昔有林木,故名。今南二峰名“横山” ,北一峰犹名“芳茂山。”

    飞云岭  、双笔峰  、鸡笼山 皆在横山东西麓。“双笔” 则两峰尖竦如笔,“鸡笼” 则一山宛转如鸡笼,因名。

    三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石堰镇中,峰最高。杨诚斋《诗》云:“三山幸有一峰尖。”

    秦望山 秦始皇巡狩,登此而西望,故名。孟城山 ,在县北八十里,俯瞰大江。巴州刺史羊士谔《记》云:“晋孟嘉南遁,曾隐于此,下流曰孟”

    横山 ,以横踞于江,故名。在孟河东,俯瞰大江,颇称胜概。土人取石以锻灰矿,远近利之。东北一小山,插入大江,名“吴尾。” 群山西来,至此而尽,故名。

    孤陈山 ,与孟城山相接。

    嘉山 近丹阳界,上有白龙潭。

    九龙山 ,北连横山,自孤陈至此凡九岭,故以名。

    固山 在孟渎河闸西

    巴斗山 ,在江中孟渎河西。

    子城河 自小西水门入城,东行经子城厢,又东至白云尖,酾二渠,一迳迎春桥出北水门,一出后河。

    玉带河 小西水门入城北行,绕府学府治后,折从南下玉带桥,与惠民河合。以环合如带,故名。明万历间,知府施观民凿。

    皇清顺治十七年,知府赵琪重浚,未几渐堙。

    惠民河 小西水门入城,北行折而东,经状元桥,又东经府学、府治南,又东合玉带河,南出仁育桥、小浮桥,与子城河合。

    后河 ,西接子城河于白云尖,东南合旧运河于八字尖。宋郡守李馀庆凿邹浩《后河遗事》略云:李侯精地理,诱率上户共成此河,且曰:“自此文风寖盛,三十年当有魁天下者。” 已而钱公辅登第三,胡宗愈为第二,佘中遂魁天下。去河成之日,适三十年,盖熙宁癸丑也。自后淤塞不通舟。崇宁初,郡守朱彦复浚,霍端友次年魁天下。岁在癸未,适又三十年形胜之助。孰谓不可信乎?淳熙十三年,太守林祖洽重浚;咸淳元年,太守史能之重浚;明成化八年,知县熊翀重浚。万历九年,郡守穆炜以堪舆家言,凿去八字尖,循曲折,以合运河。崇祯末年,杨廷鉴又以癸未魁天下。

    皇清吕宫以丁亥魁天下,二人居皆濒河,说似可信。

    “今渐淤塞,稍旱即干” ,疏浚当亟讲云。

    北邗沟 旧《志》曰:“由虹桥而北,经斜桥,折从东出小洞桥,至太平寺后,为北邗沟。由臧桥入口,经德安门北,至永庆寺后,出德胜桥,以合于运河,为南邗沟。自明初改筑新城,沟渐废。” 今南邗沟仅通德安门,北邗沟仅通虹霓桥至斜桥东,然非通流矣。

    前河 自西水门入,东行经河南西右厢,又东出东水门,即旧运河也,今名“前河。” 嘉靖乙卯倭变,始更运道于城外。旧河日淤,每冱塞水涸,举城病之。

    庙沟 在西。庙东有沟三十馀丈,旧传通“北邗沟。”

    南邗沟 详见《北邗沟》下。

    “《物曲》沟 ” 在铁市巷。

    新城壕 自龙舌尖引运河,东经郡城南,历广化、德安二门,折从北出会龙桥,为新城东南壕。自文亨桥北折历青山、和政二门,抵会龙桥,合流而东,为新城西北壕。

    旧城壕 绕龙舌而南,经尉使桥、德安桥北,出文成坝,“为旧城东南壕” ,今运河也。从所桥北折,经河路湾,又经通江桥、永安桥,出水门桥,与运河合,为旧城西北壕。

    运河 西自吕城入县界,东抵五牧,九十五里。《齐地志》云:丹徒水道通吴会,六朝都建业,自云阳西城凿运渎,径抵都下。隋初废。大业六年,诏自京口至馀杭穿河八百里,广十馀丈,欲通龙舟巡会稽,今其故道也。唐白居易诗“平河七百里” ,指此。

    卧龙河 ,北通张公桥,南出卧龙桥,与运河合。“月城壕 ” ,新城壕分流也,东入网头河。

    采菱港 定安桥跨其口,运河自此分流而南,合龙游、徐湖、中村诸水,世传隋炀帝凿也。老鸦滨 北接采菱港,南通卢庄。

    新河 在丁堰南,亦运河支流也。一名“池家港。” 中村河 、刁庄、小墩诸水自此西流,与采菱港合。

    青城河 西自采菱港分流,东入宋建湖。世传“青城” 为宋高宗地,因以名河。

    兴龙河 北自东罝桥分流,南经坂上,又南至走马塘与后泽河合,又南入钱塘河,延袤五十馀里。县有两兴龙河,一在丰北。

    西流沟 北通青城河,南入黄墅河。宋有坊,今废。

    “龙游河 ” 运河自东仓分流曲折以入于采菱港,势如游龙,故名。

    长沟 北自社桥分流,南入上唐河。

    青龙河 西接南运河,于万塔港东会查墟河。旧《志》云:溉田五十馀顷。

    查墟河 ,与青龙河合。

    安塘河  、上店河 、青龙河分流南出曰“安塘河” ,北出曰“上店河” ,皆东行入老鸦滨。

    顺龙河 俗名“者塘河” ,自塘洋港引南运河东行,延袤五十里,旧通荆溪孔道,颇称沃壤。东坝既筑,遂成微流。

    永安河 旧名“黄塘河” ,西通顺龙,南接运村、谢桥诸河。

    严塔沟 自塘下桥引南运河东行,屈从南出惠化乡之严塔桥,仍合运河。

    后泽河 西合黄塘、顺龙河,东经走马塘入兴龙河。

    刘渎河 北接黄塘河,南入运村河。

    运村河 自五洞桥引南运河东行入兴龙河。“谢桥河 ” 自官载渎引南运河东行经黄土桥,又东分流入钱塘河。

    乌干荡 相传宋乌、干二御史所居,后潴为荡。旧《志》称“纵二里,广一里。” 今渐填淤,纵广数亩耳。在县南五十里。

    太平河 俗名“扁担河。” 明弘治十四年,里民王正诣阙疏请开浚。万历间又浚。

    华渡河  黄堰河

    横河 太平河支流也。自缪郎桥分流入新塘乡。

    张冈河 ,黄堰河支流也。自黄堰桥分流西行,出曹桥。

    《钱塘河 》北接殷墅河,南合黄土河。

    百渎港  黄土河

    龙泉湾 四时瀑水飞流,大旱不竭。

    白射山河 自周桥分流折而东,经周家渡入无锡界。

    戴埼河  、薛堰河 亦自周桥分流,经唐桥折而南,所称“薛堰通津” 也。

    蒲溪荡  、丫臼渎  、宋渎。

    秦村港  、毛湖港  、水路港 ,皆薛堰入湖支流。

    《隐君泉 》在檀溪。涓涓一滴,下注石池,汲已即盈。

    “卓锡泉 ” “栖云庵殿后。”

    “蒙泉 ” :在竹坞湾,水路则见。

    半月泉 :在檀溪栖云庵。状如半月,今被俗僧甃而圆之。

    太湖 在县东南八十里。源自湖州府长兴县入宜兴,八十里入武进,又十八里入无锡,由武进,无锡四十八里百五十步,南入苏州府。湖堤环郡境总百四十八里五十步。一名震泽,《禹贡》“震泽底定” 是也。一名五湖,《周礼职方氏》:“扬州其浸五湖。” 《国语》:“吴越战于五湖。” 《史记》:“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 是也。一名具区,《周礼》:“扬州之薮曰具区。” 《山海经》,“浮玉之山,北望具区” 是也。一名笠泽。《左传》,越伐吴,吴子御之笠泽是也。《越绝书》曰:“湖广三万六千顷。” 张㪍《吴录》曰:“五湖即太湖,以周回五百里,故名。” 郦道元曰:长塘湖,射贵湖、上湖、滆湖,与此为五也。韦昭曰:胥湖、蠡湖、洮湖、阳湖,与此为五也。虞翻曰:太湖东通松江,南通霅溪,西通荆溪,北通滆湖,东南通韭溪,有五道,故谓之五湖也。陆龟蒙曰:“太湖上禀咸池、五车之气,故一水五名也。” 二家之说近是,然湖中亦自有五湖,曰菱湖、莫湖、游湖、贡湖、胥湖云。

    咸河   、大渎河  、辛渎河 俱在寨前。吴渎河  、杭渎河  、汃渎河 俱在张青。马渎河 在新城。

    《官滨   》钱家滨 在古竹。

    “姚巷河  ” 、“秦巷河  ” 、后湾河 ,俱在耿湾堑河。

    《南滨   》、“中滨   ” 、“北滨 ” ,俱在雁门横河   ;“桃花滨 ” ,在桃花

    牛塘河

    顾渎   庙渎 在西村。

    新渎 在西。祈舍河 东接兴龙河之坂上,西通老鸦滨。南义河: 西接北义桥,东通西流沟。

    宋建湖 在县东南三十里,东西五里,南北三里。宋高宗南渡过此,见其地水潦所积,命治之,故名。南有青城,为高宗宿帐也。

    阳湖 在县东五十里,东西八里,南北三十二里,中与无锡分界,北通菱韶、临津,总为三湖。《南徐记》云:“宋元嘉中修废成良畴数百顷。” 又云长

    渠南有小五湖,南通阳湖,以近阳山,故名。“虎阱河 ” ,东接戚墅港,西通兴龙河。

    戚墅港 北枕运河,南接戴埼河。

    戴埼河 与戚墅港接,稍南为丘渡墩,水分流矣。

    印马河 北枕运河之横林,东南入北阳湖界沟 北枕运河之五牧,南入北阳湖。

    “驩塘河 ” ,南阳湖入北阳湖处。

    《水月河 》戚墅港通北阳湖处。

    尖岸河 西通戚墅港,东通驩塘入湖。

    葑岸河 西通戚墅港,东通驩塘,合尖岸河入湖。

    白塘河  、胡桥河  、孙觌河 三河,皆西流沟分流也,东行入戚墅港。

    三山港 南自戚墅堰分流,北经丰南,通丰北三山,故名。

    水鿎河 南枕运河,北经丰南乡,折而西入三山港。

    “新河 ” 南枕运河,北接丰北双庙河出无锡高桥。

    陈墅河 ,自丰南出运河。

    浥塘河 ,自百花墩出运河,相传元不花丞相葬地。

    百丈河  、兴龙河  。陈湖港。

    夹径王家港 ,皆网头河分支,非通流也。双庙河  、夏港 、网头河至三塘桥分流,东南出陈采桥入无锡,曰“双庙河” ;东北出南闸入江阴,曰“夏港。”

    芙蓉湖 ,按旧志,在县东五十五里,南北八十里。《越绝书》及《吴地记》云,“无锡湖一万五千三百顷,为晋陵上湖。” 又云射贵湖。《寰宇记》云:“东南流为五泻水。” 《南徐记》云:“横山北曰上湖,南曰芙蓉湖。” 陆羽云:“慧山东北九里有上湖,南控长洲,东洞江阴,北掩晋陵,苍苍渺渺,迫于轩户,故慧山有望湖阁也。” 湖面百里,一望菰蒲荷芰,烟波浩淼,为江南胜观。皮日休、陆龟蒙、魏璞载酒赋诗。由此经震泽,穿松陵,抵杭、越,因目其舟曰“五泻” 云。岁久湖淤。宋元祐间,治为田,开堰置闸。明宣德初,周文襄筑堤注东坝,捍江水长流,遂成圩田。万历八年,邑丞郭之藩筑堤捍之,今为腴产矣。

    东湖沟  ,“大湖沟  ” ,“小湖沟。”

    《采菱沟  》:《周家白荡 》。《朱家白荡》。

    《汤家白荡 》。《许家荡  》。《钱家荡》。

    《曹湖荡  》“《西刘荡  》《东刘荡》。”

    九曲河 ,南枕网头河,北与申港合,河势纡回萦曲,故名。明嘉靖二十八年浚。

    申港 南枕网头河,直北入江。旧《志》云:“春申君开浦置田,故名。” 明洪武二十八年浚,弘治七年重浚,在江阴界。

    《舜河 》南接三山港,北通江阴虞门桥。

    龙沟河 亦三山港支流也,稍北通江阴下港。“以上诸河,自嘉靖迄今,同江阴兴工挑浚利港 。明弘治六年凿,嘉靖间尝出官帑浚之,万历八年会同江阴丁夫疏凿。”

    芦埠港 二港并南接网头河,北入江阴;颜塘河 南接洞子河,北入依仁乡。澡港、利大河 、通济河 ,皆澡港支流也。

    济农河 、白龙河 、二河并东接澡港,西通得胜新河。

    “戏龙河 ” 、白龙河分流也。

    省庄港  、小龙港 、二港、戏龙河分流,并北入江,今湮。

    小深河 ,“南通利大河” ,北入江,今湮。

    上、下沟 、小深河分流,并入江阴界。

    得胜南新河 旧名“烈塘” ,亦名“魏村” ,从怀北乡连江桥分派,经安善东仁孝东,依仁西乡,北行四十三里入江。宋绍熙间,郡守李嘉言尝浚,临江置闸,即魏村闸也。明洪武二十四年浚,深二丈,广十二丈,改今名。正统七年重浚,移闸向内五里许。嘉靖二年又浚,万历六、七年又浚,今塞。剩银河 ,南通得胜新河,北流十八里入江。明洪武二十五年疏凿,临江置闸。永乐九年湮塞。闸官傅文达以闻,命廷臣按视,谓“非要道” ,闸遂废,河形尚存。今塞。

    “大河 ” ,“剩银” 河支流也,亦北入江,今塞。

    网头河 亦名“北顺塘河” ,在县北,延袤六十五里,入无锡、江阴界。其支流有四:通江桥东北经枪头桥入江,曰澡港;杨柳郑陆桥直东三十里入江,曰利港;后塘桥东北入江,曰申港;三山石堰东北入江,曰“新沟。”

    考证

    澡港 一名“灶子港” ,袤四十里,南枕网头河,北经循理、依仁,出于塘闸入江,泥沙乘潮出入,岁久淤塞。明洪武七年,知府孙用具《图陈》议,以四邑丁夫开浚,临江置闸,以于塘巡检兼领。二十三年罢,后更置澡港巡检。自嘉靖迄万历,凡三浚。今塞。

    桃花港 南通网头河,北抵江阴入江。明洪武、弘治、万历间,皆浚今塞。

    黄汀港 、桃花港分流,亦入江阴。

    平塘港 :在高墅桥北。

    丁塘港 :在乌路桥北。二港并南通运河,北入网头河。

    通江河 ,西南接旧城壕,东注网头河。

    中浦大湾河 南接旧城壕,北注水门塘。曹村河  、西洞河 ,皆大湾河西流,与颜塘河会。

    殷家滨 大湾河,东流入网头河。

    河路湾 旧罗城西壕也。旧《志》云:“竹木交翠,溪水潆回,有天然之致。”

    清水潭 旧《志》云:在县东十三里运河北岸,岁旱不竭,今已成田。相传下有桫木横布,上实以土,发之则水氾溢。单锷所云“东函” ,疑即此。北洞子河 ,南枕运河之凤凰桥,北通安善西乡。

    官渎河  、南洞子河 、海子河 三河,皆运河南出支流也。会新桥南通怀南、钦风诸乡。兰陵渎 旧《志》云:在奔牛镇北五里,齐立南兰陵郡,故名。地多萧姓,盖其裔也。今湮塞。

    太平河 ,得胜新河支流也,北通孟河县。有两太平河,一在太平乡。

    济农河 ,《得胜》新河支流也,东入澡港。

    安宁河  。延寿河  。花塘港。

    养济河 、亦得胜新河支流也。四河并北入孟渎。以上诸河、万历八年俱浚。

    扬子江 在县北五十里。西接丹阳,东抵江阴,中流西北入泰州涉江,东北为三沙江岸,绕郡境百八十八里,水东出巫山门入海。

    孟渎河 即古孟渎,在县西三十里,南自奔牛万缘桥分流六十里入扬子江。《风土记》云:七里井有孟渎,汉光武微时,尝宿井旁,即位,命开此渎。唐元和中,刺史孟简浚导,袤四十一里,溉田四千馀顷。南唐保大初,修水门。宋庆历三年,令杨玙谕民疏治,复通江流。《祥符经》引巴州刺史羊士谔《记》云:“此渎以近孟城山得” 名,或云孟嘉侨寓地,又云“孟简初浚” ,未详孰是。明洪武二十七年重浚,止通轻舟。后闸官裴让具陈江南漕运之利。永乐四年,命通政赵居任等率苏、松、常三府丁夫浚导,仅十昼夜讫工,比旧倍加深广,转输商贩便焉。弘治八年复淤,命工部侍郎徐贯动苏、松二府金钱,派常州五县丁夫疏瀹,浃月告成。嘉靖初,跨孟渎筑城,备倭河复淤。二十五年,知县杨巍、丞吴文泮重浚。万历五年,御史林应训合五县官帑,募夫再浚,深广并及支河,旱则引潮灌溉。冬月,京口闭闸,官民舟楫通行,公私利赖。至

    皇清顺治十六年,“海寇”告警,议沿江列戎修马路,筑

    烽墩炮台凡通江支河悉闭塞。康熙十九年,巡抚慕重开。

    “小河 ” ,孟渎“入江” 支流也,今亦湮。

    “万岁湾 ” ,即九曲河,今多湮塞,以《萧梁》得名。“蓼沟 ” ,亦孟渎支流。

    小孟河 在伯牙渎西,会黄泥湾,北入孟河口,今湮。

    直渎 北入运河,南通白鹤溪,俗呼“扁担河。” 明万历七年浚,深广与漕渠埒。

    白鹤溪 ,北接直渎,南流入钦风乡,旧传丁令威化鹤得名。又有丁桥,在今丹阳县。明正德迄万历凡四浚。

    鸣凤河 ,西接丹阳,东入白鹤溪。

    三溪 东北接怀德、北乡诸水,合流入白鹤溪。西蠡河 今名南运河,一名浦阳溪,北枕普济桥,西南入丫河。单锷《水利书》谓“范蠡所凿。” 今宜兴有东蠡河,横亘荆溪,北透湛渎,此为西蠡明矣。自顺龙河湮废,浚为荆溪运道,直抵锺溪,入宜兴界。明正德八年,知府李嵩治农,通判温应璧,复加疏浚,民皆利之。万历间再浚。

    黄林河  南运河 自孙塘桥分流,西会于三溪。

    “白荡 ” 西接南运河,陈渡三桥。

    九女塘 相传有九女浴此,后仙去,遂名东塘   、西塘   、“郑铁塘 ” ,塘以潴水。

    高乡利焉

    劙渎港 俗名“塘口。” 明洪武三十年开凿,寻苦沙淤,复筑堰潴水以资灌溉。

    孟泾河 、西蠡河至丫河岐为三,中直入滆湖,曰“蠡渎。” 循湖而西,历钦风、大名诸乡,入宜兴界,曰“孟泾。” 循湖东入宜兴锺溪,则运河也。

    徐湖渰 西接西蠡河,东通浮荡桥,入采菱港。“蠡河 ” 东连丫河,西南出下萧港入湖。

    查墟河 亦名“杉木滨。”

    三涡溪 亦名“万塔港” ,皆西蠡河东出支流青龙河 、三涡、查墟,合流处在查观桥。

    安塘河 西接青龙河,东通风墅桥。

    大洪港 ,西蠡河西出,支流皆入滆湖。

    滆湖 一名西滆,沙子湖,东西三十五里,南北百里。钦风大名、栖鸾、尚宜,诸乡共之,中分宜兴界。《舆地志》云:“太湖射贵与此,亦谓三湖。” 《祥符经》云:“湖多白鱼,南连沙子,昔有滆姓,携龙壳归地,遂陷烟雾中,蜃楼常见焉。” 又灵台觜与宜兴皇母觜相辏,别勾一湖于中,俗皆谓之沙子湖。龙荡港  普安港  下店港。

    灵台觜  、小丫河 并西蠡河入湖支流。濒湖诸港久淤,每水溢则北走入徐湖。

    郯村河 ,自郯村贯孟泾河,出佘宅港入湖。“下萧港 ” ,自蠡河贯孟泾河入湖。

    凤仙塘  贝庄塘  、“山林塘。”

    平原河 自郑庄桥东流出冈角桥,会大圩荡入孟泾,非通流也。

    湟里河 即迎龙河,亦名“黄土河” ,自大圩荡入孟泾。

    孝感渎 相传晋王祥与继母寓此,卧冰得双鲤,故名。

    斜河 ,西自孝思桥入孟泾河。

    《张河 》自金坛长荡湖出张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