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五百三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五百三十一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五百三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三十一卷目录

     汉中府部汇考三

     汉中府学校考社学书院附

      汉中府赋役考

      汉中府风俗考

      汉中府祠庙考寺观附

    职方典第五百三十一卷

    汉中府部汇考三

    汉中府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通志府县志合载

    本府。南郑县附郭。

    汉中府儒学 “在府治西南。宋庆历中,建城外。元至元五年,提举王得舆迁建。元兵毁。明洪武五年,知府费震因旧基重建。成化九年,副使梁觐、知府赵玉增辟之。中为大成殿、尊经阁、启圣祠,东西庑敬一亭,棂星门、戟门、泮池,规制具备。弘治十六年,知府周东重修。万历三十年,知府崔应科于庙前置二石狮围栏,加” 以丹饰。东西二坊:一曰“尊崇圣道” ,一曰“乐育英才。” 左为明伦堂,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分列左右。后为会馔堂,为教授宅、训导宅,在儒学门内礼门外。龙冈书院 在县北卧龙冈后。原诸葛武侯读书处。明嘉靖二十一年建。

    南郑县儒学 旧在府治西、县治东。明成化九年,副使梁觐移建府学。

    文庙之右、设明伦堂。后为讲堂会馔堂。再后、为教

    谕。宅右为训导宅,东西二斋曰“博文约礼。” 前为礼门,为儒学门。正德十四年,副使吕和修。有状元吕柟《记》。学右为射圃,有观德亭,今圮。

    社学 六处:一府学东,一南郑县西,一城隍庙南,一东关,今废,一西关内,一南关内,皆知府陈玑修。

    学田 共三顷五十亩有奇。

    外州县

    褒城县儒学 宋庆历前,学倚江岸,今为民居。崇宁间,知县张克获建于“县治西三十步,后废为察院。明洪武五年,知县段勉移置县治之西南隅。弘治十一年,知县张表重修。”

    社学 在县北门内

    城固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宋崇宁二年建。元大德八年重修,翰林学士王和周记。明洪武四年,县丞刘翱重修。嘉靖四十五年,知县杨守正修浚泮池,又于庙前增凿一池,为二沼相对。明伦堂壁刻卧碑一通。堂前东西为博文、约礼二斋,斋之下分列号舍一十六间,有礼门,有大门,有“尊崇圣道” 、“乐育、英才” 二坊。敬一亭在明伦堂后。亭左右为教谕、训导二宅。启圣祠在庙北。嘉靖七年建,四十三年知县杨永茂改建,移三十步,工未竟而杨令迁去。四十四年知县杨守正克成其事,添设祭器房六间于祠前左右。文昌祠旧在庙东,明嘉靖四十五年知县杨守正改建,移西南十五步,绘像更新。乡贤祠在戟门外东。明正德间兵火残坏未复。名宦祠在戟门外西,明正德间兵火残坏未复。尊经阁旧在庙之后,今废。射圃旧在学东南百步,今为民地。嘉靖四十五年,知县杨守正以庙之东,居民取土坑陷,恐伤地脉,培覆完好,上复为建射圃亭三间,前立“观德坊” 、黉宫正路坊于庙之南。嘉靖初年间,生员夏正等呈开“神道。” 四十四年,知县杨守正建坊题扁,植柳两旁,直抵庙门,庙貌森严矣。社学 在府行署后,明嘉靖八年知县经希伋建。

    洋县儒学 :“汉、隋以来,州郡迭更,迥不可考。自唐天宝初,治移今地,始立州学于治东。宋治平中,知州蔡交迁于西南。元末毁废。明洪武四年,县丞潘谨言创建县学于城东。嘉靖九年,御史方远宜捐金,命知县李维几改建于城西北隅。” 三十五年,知县王言。万历十八年,知县李文芳、教谕张凤翼、训导范希镇。

    皇清知县柯栋、刘嗣季、谢景安、邹溶前后相继修建。

    大成殿五间,左右两庑共二十四间。殿前丹桂二树,柯叶扶疏,荫覆台陛,每花时,香闻数里。前为戟门五楹,为泮池,再前列棂星门,左义路坊,右礼门坊。棂星门前跨官池,有桥;桥南有禹门、春浪坊,桥北有圣域、贤关坊、明伦堂五间,毁废未复。东为教谕宅,冯绍商修;西为训导宅,今圮。后为“敬一” 亭,亭亦废。其博文、《约礼》二斋及东西号房,大成坊、文庙坊、桂林坊、腾蛟坊、起凤坊俱

    经久废无存。启圣祠三间明嘉靖九年诏天下儒学立启圣公祠,洋学适于是年迁建今地。祠盖同时所建,后毁于乱。

    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李天叙重建于大成殿后。《康》

    熙四年知县柯栋重修。文昌祠在庙右,殿宇虽完而榱桷欹颓,丹垩剥落,未经修葺。尊经阁在启圣祠后,上下五间。明知县姚诚立创建,张以谦重修,今亦颓圮。名宦祠三间在戟门左,年久将圮,知县邹溶修理。乡贤祠三间在戟门右。射圃在庙西,旧有亭,今废址存。其南有隙地二亩五分,为靖逆侯张氏业,康熙三十二年,袭封一等侯。张云翼捐以“广学基。”

    社学 共十二所,俱明时设,今久废。

    义学 一所,在县治左。康熙三十一年,知县邹溶立。

    学田 二十五亩一分,内七亩四分坐落土门堰,明提学道薛士奇置。又一十七亩九分坐落池西村,明提学道沈季文置。田每亩租银三钱,大麦三斗。除荒田三亩八分,实熟田二十一亩三分,共该租银六两三钱九分,大麦六石三斗九升。

    学地 二百八十二亩六分,内一百一亩八分,坐落九顷池,明知县阎邦宁召佃收租。又七十三亩三分,坐落南阳村,明提学道薛士奇置。又五十二亩五分,坐落贯溪铺,明提学道沈季文置。又五十五亩坐落江南坝,明邑绅薛选置。地每亩租银六分。除荒地一百三十五亩一分三釐,实熟地一百四十七亩四分七釐,共该租银八两八钱四分八釐;田地二顷,共银一十五两二钱三分八釐。大麦六石三斗九升。儒学征收,半给廪生,半给贫士。

    西乡县儒学 旧在东关外嵩坪寺。元延祐元年,知县宋彦忠建。元末兵毁。明洪武十四年,训导姜礼仍建旧址。二十六年,知县张洪重修。正统十四年,知县丘俊迁入城。在县治东南北八十丈,东西四十五丈。知县郭玑、李向春相继修葺。天启间,知县程心传改大成殿东南向。

    皇清顺治元年,庙焚。五年,知县张台耀建“大成殿”《三》。

    楹。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史左修补殿庑,改立门池。殿之左右有两庑,前为戟门,外即泮池。再前为棂星门。明伦堂三间,后为教谕宅,今圮。博文、约礼斋在堂之东西,今废。博文斋东北为训导宅,今废。东斋北为射圃,亭,亦废。东西号房各五间。敬一亭在庙后号,房与亭亦皆废坏。启圣祠在庙西北,今废。文昌祠在二门外东。魁星祠在二门外西,今废。名宦祠,在大门东。乡贤祠,在大门西。

    社学 凡三处:一在城东,一在南关,一在水东坝。

    学田 凡八处,共地三百四十亩二分,岁纳租谷五十八石三斗,租银二十四两九钱,今半荒。凤县儒学 ,宋故址也,在县治东,元末废。明洪武四年,知县王畿仍于旧基创建。正统九年,参政孙毓、副使庄观重修。天顺六年知县马榤、弘治十三年知县甯浩、嘉靖十四年副使刘彭年,相继修葺。

    社学 旧在县治北,后设于东门内。

    宁羌州儒学 在州治西北。明正统四年,指挥胡贵、杨棕奏设卫学。成化丙午,奏改卫学为“州学” ,知州方世让、李应元、王一鸣继修。万历二十四年,知州卢大谟“增神厨,又增号舍二十间,为生员肄业之所。”

    社学 凡八处:在州者二,在各村镇者六,俱废。沔县儒学 在县治西。明洪武四年知县侯信建。正德十二年知县张瑀、嘉靖十年知县马璟嗣修。

    社学 旧在县西南,有亭,今废。

    略阳县儒学 旧在县治北隅。明洪武四年,知县常辅建。正统十三年,为江涨淹没,教谕谭志学修之。成化四年,复遭水坏。教谕李鉴、知事金坡移建东关凤山下,掘地得古碑,盖李舜臣移学故地也。何景明有文记之。天启间,知县周延申因河水泛涨,朔望难以拜谒,复迁城内。崇祯间,知县牛问仁改向,知县周灏另改西察院为《明伦堂》。

    皇清顺治七年,参将梁加琦重修。

    社学 旧在西关古茶亭,后改县治前,今废。

    汉中府赋役考        府志

    府总

    原额《三门九则》人丁谷不等,俱折下下丁一十七万二千一百六十一丁,内除优、免、逃绝二项外,实在行差丁一十四万七千七十五丁,各编银不等,共该丁银二万九千八百四十六两七分零。

    原额田地共一万三千一百四十六顷九亩八分零,各科粮不等,夏秋粮共二万五千六百七十六石四斗九升零,各起科不等,共该粮价银六万二千三十一两三钱零。内除冲崩荒绝外,实在成熟田地九千三百九十三顷一十六亩零,共该粮一万九千五百九十一石五斗九升零,共该银四万九千八百七十六两四钱五分零。

    原额《均徭》银共一万八千五百六十三两五钱一分零。内除荒绝外,实征成熟银一万五千三百七十一两八分零。

    以上实在丁粮银九万五千九十四两四钱零。内除起解户、礼、工三部民禄等项银共三万二千八百七两一钱零。

    存留官役俸食、师生廪粮、站支等项银共六万二千二百八十六两五钱零。

    原额本色粮一十五石,内除荒绝外,实征粮一十三石九斗五升零。系褒邑。

    额外本色禄米四十六石四斗三升零。内除荒绝外,实征米二十九石一升零系略邑。

    南郑县

    原额“三门九则” ,人丁各不等,共折下下丁一万四千一百四十五丁,内除优免并逃绝二项外,实在行差丁一万二千八百八十二丁,每丁征银三钱一分六釐六毫六丝八忽,共银四千七十九两三钱零。

    原额田地共三百二十五顷五十一亩一分,每亩科粮七升五合六勺七撮八粟一粒,共粮二千四百六十一石六升零。每石征银二两五钱九分一厘三毫五丝,共银六千三百七十七两四钱零。内除有主无主荒绝外,实在成熟田地共二百七十七顷二十九亩零,该粮二千三百七十二石九斗八升零,该银六千一百四十九两二钱一分零。

    原额《均徭》银每石征银五钱一分七釐三毫七丝三忽,共银一千二百七十三两二钱零。内除荒外,实在征银一千二百二十七两七钱零。以上实在丁粮,共征银一万一千四百五十六两二钱零。

    内起解户、礼、工三部民禄等项银共四千一百九十两九钱零。

    存留官役俸食、师生廪粮、站支等项,银共七千二百六十五两二钱零。

    褒城县

    原额“三门九则” ,人丁各不等,俱折下下丁六千八百六十四丁,内除优、免、逃、绝二项外,实在行差丁五千八百一十九丁,每丁征银四钱五分四釐一毫三丝二忽,共银二千六百四十二两五钱零。

    原额田地共四百五十九顷八十一亩零,每亩科粮三升一合八勺八抄八撮三圭一粒,共粮一千四百六十六石二斗零。每石征银二两六钱二釐五毫六丝四忽七微,共该银三千七百七十六两八钱零。内除荒绝外,实在成熟田地四百二十八顷九十九亩零,该粮一千三百六十四石二升零,该银三千五百一十三两六钱零。

    原额“均徭” 银一千七百三十四两八钱零。内除荒绝外,实征银一千六百二十四两五钱零。以上实在丁粮,共征银七千七百八十两七钱零。

    内除起解户、礼、工三部民禄等项银共二千八百九十三两二钱零。

    存留官役俸食、师生廪粮、站支等项,银共四千八百八十七两四钱零。

    存留本色粮一十五石。内除荒外,实征粮一十三石九斗五升零。

    城固县

    原额《三门九则》人丁各不等,俱折下下丁四万七十九丁,内除优免外,实在行差丁三万八千八百一十二丁,每丁该银一钱四分八毫八忽九微七纤。共该丁银五千四百六十五两零。原额田地共三千四百五十五顷五十二亩七分零,每亩科粮一斗四合七勺七抄三撮八圭。

    一、粟八粒,共科夏秋粟粮五千一百五石一斗三升零,各起科不等,每石征银二尔七钱七分三釐一毫一丝八忽七纤,共征银一万四千一百五十七两一钱零。内除无主河崩外,实在成熟田地共三千四百二十七顷七十一亩零,该粮五千六十三石三斗四升零,该银一万四千四十一两二钱零。

    原额《均徭》银二千一百八十四两七钱一分零。内除冲崩外,实征熟银二千一百六十八两一钱八分零。

    以上实在丁粮,共征银二万一千六百七十四两五钱零。

    内起解户、礼、工三部民禄等项银共六千三百四十五两一钱零。

    存留官役俸食、师生廪粮、站支等项,银共一万五千三百二十九两三钱零。

    洋县

    原额《三门九则》,人丁各不等,俱折下下丁,共四万六千二百六十四丁。内除优、免、逃绝二项外,实在行差丁四万五百六十四丁,每丁征银一钱四分三釐三丝三忽二微,共征银五千八百一两九钱零。

    原额田地共四千一百七十四顷一十一亩零,每亩科粮一升七合三勺九抄五撮三圭二粟一粒,共科粮七千二百六十一石零。每石征银二两四钱八分七釐三毫二丝,共征银一万八千六十两四钱零。内除荒绝外,实在成熟田地共三千九百七十二顷三十四亩零,该粮六千七百九十六石四斗八升零,该征银一万六千九百五两零。

    原额“均徭” 银三千九十三两七钱零。内除荒绝外,实征熟银二千八百九十五两七钱零。以上实在丁粮,共征银二万五千六百二两八钱零。

    内起解户、礼、工三部民禄等项银共一万一千三十六两五钱零。

    存留官役俸食、师生廪粮、站支等项,银共一万四千五百六十六两二钱零。

    西乡县

    原额“三门九则” ,人丁各不等,俱折下下丁一万六千四百八十六丁,内除优、免、逃绝二项外,实在行差丁共一万五千九百七十一丁。每丁征银一钱一分一厘一丝八忽七微三纤五尘一渺,共该银一千七百七十三两七分零。

    原额田地共七百一十四顷六十六亩零,每亩科粮二升六合七勺五抄七撮二粟二粒,共科粮一千九百一十二石二斗五升零。每石征银二两三钱五分九釐七毫七丝三忽,共银四千五百一十二两四钱零。内除荒绝外,实在成熟田地共六百六十八顷七十三亩零,该粮一千七百八十八石九斗四升零,该银四千二百二十一两四钱零。

    原额“均徭” 银六千六百四十三两七钱零。内除荒绝外,实征熟银六千二百五十七两零。以上实在丁粮,共征银一万二千二百五十一两五钱零。

    内起解户、礼、工三部民禄等项银共三千六百一十九两三钱零。

    存留官役俸食、师生廪粮、站支等项,银共八千六百三十二两一钱零。

    凤县

    原额三门九则人丁各不等,俱折下下丁九千四百二十丁,每丁征银三钱三分三釐一毫四丝九忽,共该银三千二百三十九两零。内除优、免、逃、绝二项外,实在行差丁三百六十一丁,该银一百二十五两五钱零。

    原额田地共三千五百五十四顷六十亩零,每亩科粮一升四合一勺五抄五撮九圭六粟九粒,共科粮五千三十一石八斗八升零。每石征银一两八钱三分四釐三毫三丝四忽,共该银九千二百三十两一钱零。内除荒绝外,实在成熟田地共二百八十一顷一十六亩零,该粮五百一十五石五斗三升零,该银九百四十五两八钱零。

    原额“均徭” 银二千三百两一钱零,内除荒绝外,实征熟银二百五十四两零。

    以上实在丁粮,共征银一千三百二十五两二钱零。

    内起解户、礼、工三部民禄等项银共六百七两七钱零。

    存留官役俸食、师生廪粮站支等项银共七百。

    一十七两四钱零

    宁羌州

    原额“三门九则” 人丁各不等,俱折下下丁二万二百四十八丁,每丁征银二钱二分五釐九毫九丝七忽三微七纤,共该银四千五百六十三两七钱零。内除优、免、逃绝二项外,实在行差丁一万六千四百三十九丁,该银三千七百一十五两一钱零。

    原额田地共九十九顷八十九亩零,每亩科粮四升一勺三抄二撮八圭三粟八粒,共该粮四百石九斗一升零。每石征银二两四钱四分一厘八毫七丝三忽,共该银九百七十八两九钱零。内除荒绝外,实征成熟田地共八十一顷九十二亩零,该粮三百一十八石二斗一升零,银七百七十七两四分零。

    原额《均徭》银五十三两三钱零;内除荒绝外,实征银四十二两二钱零。

    以上见在《丁粮》,实征银共四千五百三十四两四钱零。

    内起解户、礼、工三部民禄等项银共八百七十一两三钱零。

    存留官役俸食、师生廪粮、站支等项,银共三千六百六十三两一钱零。

    沔县

    原额“三门九则” 人丁各不等,俱折下下丁七千一百八十六丁,内除优、免、逃、绝二项外,实在行差丁五千九百八十五丁,每丁征银四钱二分八釐一毫八丝四忽九微,实征银二千五百六十二两六钱零。

    原额田地共二百一十九顷一十二亩零,每亩科粮五升七合一勺三抄三撮二圭四粟五粒,共科粮一千二百五十一石九斗二升零。每石征银二两五钱一分一厘二毫一丝七忽,共该银三千一百四十三两九钱零。内除荒绝外,实在成熟田地共一百六十四顷三十二亩零,该粮八百八十石八斗三升零,该银二千二百二两零。

    原额《均徭》银九百六十三两三钱零;内除荒绝外,实征银六百八十七两七钱零。

    以上见在《丁粮》,实征银共五千四百五十二两五钱零。

    内起解户、礼、工三部民禄等项银共一千九百六两九钱零。

    存留官役俸食、师生廪粮、站支等项,银共三千五百四十五两五钱零。

    略阳县

    原额“三门九则” 人丁各不等,俱折下下丁一万四千四百六十九丁,每丁征银三钱五分九釐四毫一丝八忽九微,共该银四千五十四两九钱零。内除优、免、逃绝二项外,实在行差丁一万二百四十二丁,征银三十六百八十一两一钱零。

    原额田地共一百四十二顷八十七亩零,每亩科粮五升五合二抄四撮一圭一粟,共科粮七百八十六石一斗四升零。每石征银二两二钱八分二釐四毫五丝八微,共银一千七百九十四两三钱零。内除荒绝外,实在成熟田地共九十顷七十亩零,粮四百九十一石二斗六升零,银一千一百二十一两二钱零。

    原额《均徭》银三百一十六两七钱零;内除荒绝外,实征银二百一十四两一钱零。

    以上见在《丁粮》,实征银共五千一十六两六钱零。

    内起解户、礼、工三部民禄等项银共一千三百三十六两二钱零。

    存留官役俸食、师生廪粮、站支等项银三千六百八十两三钱零。

    额外本色禄米四十六石四斗三升零。内除荒外、实征米二十九石一升零

    卫所人丁屯粮附

    汉中卫

    原额“三门九则” 人丁,共三百五十八丁,内除优、免、逃绝二项外,实在行差丁二百一十五丁,上、中、下各编银不等,共编银四十一两九钱七分。原额条银六百五十三两八钱七分零。内除冲、崩圈占外,实征银四百四十九两六钱零。以上二项,实征银共四百九十一两五钱七分零。递年按《经制》动支牧军三分帮一并本卫官役俸食等项应用。

    原额、屯田地共一千一百五十顷二十九亩四分零,上、中下各起科不等,共该粮七千一百二

    十八石三斗零。内除冲崩圈占外,实在田地共八百顷一十一亩四分零,该粮四千九百三十石四斗三升零。逓年征收本色杂粮,俱充兵饷。原额马价银一百一十七两五钱四分零,内除冲荒圈占外,实征银八十一两二钱九分零。《卫册》开载,在于屯粮征解赡盐火食银二十八两七钱六分,征解司库充饷。

    宁羌卫

    原额“三门九则人丁” ,共二千六百四十丁,内除优、免、逃绝二项外,实在行差丁二千二十六丁,上、中、下各编银不等,共编银七百一十四两六钱零。

    原额《条》银二千四百五十七两六钱零。内除冲崩圈占外,实征银一千九百八十两二钱零。以上二项,实征银共二千六百九十四两八钱零。递年征完,按经制解支本卫官役俸食等项,馀充兵饷应用。

    原额屯田地三千七百三十六顷五十八亩三分零,上中下各科粮不等,夏秋粮共一万七千九百五十九石七斗九升零。内除冲荒圈占外,实在田地共二千七百四十八顷五十五亩三分零,该粮一万三千六十石二斗九升零,征收本色杂粮,俱充兵饷。

    原额马价银三百三十九两三钱九分零,内除冲荒圈占外,实在银二百四十六两二分零。《卫册》开载:“在于丁条” 银内起解赡盐火食银五十三两五钱八分,征解司库充饷。

    沔县所

    原额《三门九则人丁》,共二百二十一丁,内除优、免、逃绝二项外,实在行差丁一百四十三丁,上、中、下各编银不等,共编银一十八两四钱二分。原额条银二百九十三两一钱八分零,内除荒绝外,实征银二百二十四两一钱零。

    以上二项,实征银共二百四十二两五钱零。征完动支本所官役俸食、“牧军三分帮一” 等项应用。

    原额屯田地共二百六十七顷七十三亩一分零,上中下各起科不等。夏秋粮共一千六百九十一石八斗六升零,内除荒绝外,实在田地共二百一十七顷六十九亩零,该粮一千三百七十六石七斗七升零,征收本色杂粮,俱充兵饷。原额马价银二十九两四钱二分零。所册开载,递年在于《丁条》银内起解赡盐火食银六两七钱二分,征解司库充饷。

    茶课附

    西乡县原额茶银六百二十九两二钱三分七釐八毫;内除允免无主茶银三百三十六两一钱七釐八毫,实征银二百九十三两一钱三分,系云亭、游仙、归仁三里办纳。

    盐法附

    汉中府属、额销盐引二万五千。征课银二千两。花马大池、额销盐引一万。新增引四千四百。共一万四千四百道引行延安十三州县十三营堡、征课银二千二百四十六两四钱

    花马小池、额销盐引五万五千四百四十。新增引六千。共六万一千四百四十道引行平凉、庆阳、二府、并宁夏各营堡、征课银七千九百六两三钱二分

    鱼河、马湖峪等处、每年征锅膘税银一千二百六十九两九钱二分

    汉中府风俗考     府县志合载

    本府

    《东汉志》:“西方之气强梁,故曰梁州。”

    《华阳志》:“其民质直好义,士风朴厚,有先民之遗。” 《隋志》:“汉中之人,朴质无文,不甚趋利,嗜口腹,多事畋渔,虽柴门蓬室,食必兼味。”

    《旧志》:汉于卦位值坤,故多斑彩;于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星应井鬼,故君子精敏,小人诡黠勇悍。

    《褒城县志》:“民务耕织,士尚敦朴,大有川风。” 《城固县志》:“民务农猎,士知礼让,俗尚敦朴,不事华侈。”

    《洋县志》:“好气勇𩰚如燕、赵,信鬼不信医,如荆、楚旧俗,解缴系石,祝佛送耗,踏石揭蒲,今亦渐变,无多事矣。士敦礼让,重廉耻,守质抱朴,知事诗书,而苦志好学者辄少农虽力作,鲜勤耕耘,甚有谷稗争秀,禾草并生,一岁所入,常不供一岁所用。民性拙朴,无事其巧。”

    《西乡县志》:“俗多醇朴,民重耕织,文学日趋于新,礼仪渐近于古。士大夫骎骎,有教民兴行之风。” 《凤县志》:“务农力穑,质直好义,与岐壤相接,有豳风之馀。”

    《宁羌州志》:“风气兼南北,语音杂蜀秦,耕织为生。” 《沔县志》:“连杂氐羌,人尤劲悍,性多质直,务农习猎。”

    《略阳县志》:“地僻民顽,农末杂作。”

    立春 前一日,以儿童扮故事名“社火” ,老幼聚观。牛过以豆撒之,谓之散疹消疹。

    三月三日 ,男妇朝《武子山》,远近必至,虽他邑亦有至者。妇人各采松枝兰花,插鬓而归,以为祓除不祥。

    四月八日 ,城隍神诞。凡近城居民举“赛报之典。” 是日,新食大麦,碾麦为索,各相馈送。

    六月六日 ,金洋堰有《河神会》,民多往祝。七月十五日 ,食北瓜。

    八月十五日 食西瓜,贫富皆然,以为庆佳节。九月九日 ,妇人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十月一日 祭青苖神,用荍面为角黍。祀祖先,于门外备纸衣,谓之“送寒衣。” 雇工人皆于是日放还。谚云:“十月一送雇的。”

    《冬至日 向巴山看雪,以占来岁丰歉》。遍山腊梅开放,大雪积山头,士人皆挟酒游赏

    汉中府祠庙考   通志府县志合载

    本府。南郑县附郭。

    社稷坛 在府城西北。明洪武五年建。嘉靖十七年,知府陈玑修。祭以春秋上戊日。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城南一里。明洪武五年建,嘉靖十七年,知府陈玑修。祭以春秋上巳日城隍附享。

    郡厉坛 在府城北八十步。明洪武间建。知府陈玑修。岁祀三:春清明、秋七月望、冬十月朔,设城隍于坛上主之。

    八蜡庙 在府城南一里,风云雷雨坛之东。旗纛庙 在汉中卫东。明洪武十四年建,久废。万历三十一年,守备温编改建于西教场东,霜降日祀之。馀卫所如制。

    城隍庙 在府治西南。明洪武五年,知府费震建。万历二十八年,知府李有实重修。三十一年,知府崔应科因后殿圮废无存,捐俸增修之。东岳庙 在府治北二里。

    真武庙 在府治北一里。

    二郎庙 有二:一在府治东三里,一在府治西二里,神姓张名哲,字伯达,汉天师七代孙,唐肃宗时为云居宰,有功于汉,民思而祀之。

    马神庙 在汉阳驿

    汉高祖庙 在汉水。相传高祖游憩于此,后人立祠祀之,甚灵,迄今不敢亵慢。

    汉寿亭侯庙 郡内凡五处。

    酂侯庙 在府堂东,祀汉相国萧何。明洪武十五年,知府李恭让建。

    淮阴庙 在南郑县南八十里米仓山。

    方正学祠 在府治西南。明万历间,知府项思教建。祀方孝孺,以春秋上丁日。

    二相祠 在府城内。宋嘉定间,丁焴帅兴元,建祠祀张浚、虞允文。

    三公祠 在南郑县西。旧为蓝公祠,祀都御史蓝章,有《状元康海记》。后因都御史原杰、吴道宏相继抚郧,招抚流移,皆有功于汉,悉入祀,故建祠为三公,春秋致祭。

    褒城县

    南坛 在城东南

    北坛 在城西北

    西坛 在城西

    八蜡庙 在县内

    城隍庙 在县治南

    关帝庙 在县内

    东岳庙 在县内

    惠远侯庙 在县东南一里。旧名“山河庙” ,祀汉相国曹参。宋政和间,始赐今额。

    淮阴侯庙 凡二,一在南孤云山,一在西仙台山。

    城固县

    社稷坛 旧在北郭之西。明嘉靖四十三年,知县杨永茂改建西郊。

    风云雷雨坛 旧在南郊。明嘉靖四十三年,知县杨永茂改建东郊。

    厉坛 在北郊

    城隍庙 在县治南。明洪武六年建。

    关帝庙 :在东岳庙西。

    东岳庙 在西郊外,明嘉靖七年建。

    四郎庙 在南街

    孤魂庙 :在县治南十字街中。

    汉寿亭侯庙 在大东关。明洪武八年建。嘉靖四十四年,知县杨守正重修。

    酂侯庙 在县署牧爱堂北。

    唐通慧昭德王庙 在东关汉寿亭侯庙右。明嘉靖四十五年,知县杨守正题额。

    火星庙 在小西门外

    黄帝庙 在县西南二十里,祀黄帝、轩辕氏。汉王庙 ,在县东十里。汉高帝初封王于此,因祀。

    伍子胥庙 在县北百丈堰,祀吴大夫子胥。项羽庙 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元至正十五年建。

    女郎庙 :在女郎山。祀张鲁女。

    张子房祠 ,在县北十里子房山。按《县志》,“在东郊三里。” 杨将军祠 在县北十五里。宋绍兴二十九年建,祀总管杨从义。

    蒲尹祠 即县尹蒲庸也,在斗山之麓。元至正间,乡民建。

    洋县

    社稷坛 在县西北一里。坛位北向,方六亩。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西南半里。坛位南向,方二亩。

    厉坛 在县北一里。坛位南向,方一亩八分。各乡社有“乡厉坛。” 每岁清明、十月朔,乡长约会公祭,无主幽魂。

    八蜡庙 在县东关外

    城隍庙 在县治西。明洪武四年建。成化间,知县韩文增修,规模弘敞。嗣后历次修葺。俗传神于八月初二日诞,士民至期祈报。县官于春、秋坛祀外,是日亦诣庙祀。

    关帝庙 :在东门外,明正德四年建。

    东岳庙 在县治南,宋淳熙二年建。

    药王庙 “在谯楼右。”

    马神庙 在谯楼左。明隆庆三年,知县阎邦宁建。

    灵济庙 在县北五里。神汉时人,姓王名章,字仲卿,刚直敢言,曾劾王凤专权蔽主之过。历官京兆尹。宋世血食此方。至宁宗嘉泰初,赐额“灵济” ,封普润侯。

    昭泽庙 在县北七十里八里洞前。祷雨灵应。宋庆元六年,封“善应昭泽侯。”

    灵润庙 在县东六十里,旧真符县,宋庆元六年赐额“灵润。” 嘉泰三年三月十五日敕封敷泽侯。《敕文》曰:“敕,洋州真符县灵润庙神,先民有言,‘神,民之主也’。又曰:‘百神尔主矣’。” 然则神非以其有功,于民不食,君非以其有功,于民不褒。幽明不同,同于为民。尔宅于深山谿谷之中,能出入变化,开阖风雷,肤寸之泽,不崇朝“而遍于一方,民蒙其惠,岁以屡丰。有司上其事,锡之侯爵,冠以美名,永绥于民,毋忝厥祀,可特封敷泽侯。” 环珠庙 在县东八十五里黄金峡上流。祀水神杨四将军。

    渭门庙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黄金峡下流。祀河神。

    圣母庙 一在祈子山,一在两角山。祈嗣祷雨,咸应。康熙壬申,大旱,知县邹溶祷于祈子山庙,即雨。有《记》。

    蚕神庙 一在县西北蚕姑山,一在县西五间桥。

    通慧王祠 在县治东南隅,即五云宫也。又行祠一所,在西关。按神张姓,讳哲,字伯达,唐天宝元年五月五日降生于南宜州,父张绂,母卢氏。诞之辰,异香浃日。幼嗜儒,以节义自负。年十五游长安,与李泌友善。会禄山叛,神以布衣上书,补参军,从肃宗平贼有功,授云居宰。惠政沁浃,云民戴德。年二十三,卒于官。泌闻,遣使赴吊,神于空中与使者语甚悉。越五代及宋,有义忠禅师自吴入蜀,神影托至洋,忽显形,语禅师曰:“予受上帝命,血食洋州。” 洋人于是立祠祀之,奉为土主。厥后御灾佑民,大著灵异。元初,封正直灵佑忠显通慧王。至元间,加封昭德。

    萧公祠 在县治前,祀汉丞相酂侯萧何。蔡公祠 ,在县东二十五里。汉黄门蔡伦,以造纸功封龙亭侯,卒葬于此,祠在墓前。

    杨公祠 ,在县西二十五里,开国侯从义祠也。

    神汉杨震后裔。南宋时从吴玠屡立战功,晋爵为侯。前后两知洋州,遂家焉。填婿水为堰,溉城、洋二邑田。邑人德之,立祠世祀。

    康王祠 在县西三十里,祀宋武康王李元亮。留侯庙 在县西四十里白云山上,即子房山。相传留侯辟谷,从赤松子游处,故建祠。又一祠在酆都山。

    龙神祠 :在县南里馀新坊渡口,久废。今春秋致祭,惟于渡口设坛。

    二公祠 在县东关内。旧祀龙亭侯伦。明成化间,盗起,流移充斥,民不安生。都御史原杰奉命抚汉安辑之,编本县新民等一十五里,悉令流民附籍,邑赖以安,祔祀于祠。越数年,都御史吴道宏继杰抚治,有造民生。嘉靖间,奏请并祀,名“三公祠。” 厥后移蔡公祠于墓前,岁时专祀,遂名“二公祠。”

    皇清康熙八年,知县柯栋改建。

    三丰祠 在酆都山。明永乐间,三丰曾憩于此,莫有识者。时特敕大宗伯胡荧图形访求,至此,咫尺不见,因建祠祀之。今祠地无蚁穴,与他处异焉。

    西乡县

    社稷坛 在西关

    风云雷雨坛 在南关

    厉坛 在北关

    八蜡庙 在县内

    城隍庙 在儒学东

    关帝庙 在北城内

    火星庙 旧在南城外濠上,今改建南城内。北“文昌庙 ” 在北街。

    东文昌阁 在东城上。知县史左捐修。

    魁星楼 :在中街。明知县徐来聘建。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史左重建。

    东岳庙 在东关

    马神庙 在火星庙侧

    酂侯庙 在县署仪门东,今废。

    土地庙 在县署仪门西。

    “二都祠 ” 旧在东关,今改建广庆寺右。

    张桓侯庙 :在西关墙圯。顺治六年,知县张台耀重筑。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史左重修。

    虞舜庙 在县东,祀帝舜、有虞氏。

    丘李祠 在县东二十里。明知县丘俊、李春修金洋堰,民德之,立祠以祀。

    药王庙 在蒿坪寺右

    凤县

    南坛 在城西南

    北坛 在城东北

    西坛 在城西北

    八蜡庙 在县内

    城隍庙 在县治西

    东岳庙

    关帝庙 俱在县内

    三清宫 在城东

    真武宫 ,在三清宫东。

    忠烈祠 在仙人关。祀吴玠,谥“忠烈。”

    忠护侯庙 在县北三里。唐僖宗西幸至此,有叟进醪醴,赐金币。宋宣和初,赐爵“忠护。” 元至元二十四年,土人建祠。

    宁羌州

    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

    厉坛 :以上俱在《县内》。

    八蜡庙 在城东南

    城隍庙 在州治西北

    关帝庙

    东岳庙 俱在县内

    禹王庙 在州北九十里嶓冢山下。明嘉靖十六年,知州王儒建。

    文昌庙 在城西南

    “三官庙 ” 与文昌庙近。

    沔县

    南坛 在城东南

    北坛 在城东北

    西坛 在城西北

    八蜡庙

    城隍庙 “俱在县内。”

    关帝庙 在州治南

    诸葛武侯庙 在县东南八里。蜀后主炎兴元年,校尉习隆建。唐贞元十一年修,元至元六年重修。明永乐四年扩大之,颁有祀典。

    略阳县

    考证

    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

    厉坛

    八蜡庙

    城隍庙

    关帝庙 :以上俱在城内。

    东岳庙 在城东北

    忠烈祠 在县东一里。祀吴玠,吴璘,《祠碑》俱废。节义祠 在县东正觉寺旁。祀孙玺。知县李遇春重修。

    寺观附

    本府。南郑县附郭。

    大历寺 在府城北四十里,宋大中祥符年建。涌泉寺 ,在府城北七十里天台山,有涌泉,故名。

    天台寺 在府城北七十里。

    石堰寺 在府城北四十里王子山下。宋嘉定年建。

    铁佛寺 在府城北六十里,明正统年建。龙潭寺 在府城南六十里,宋嘉定年建,有二龙相𩰚于此,故名。万寿寺 在府治西南一里。明洪武年建。法华寺 在府城北一里,五代时建,今石柱犹存。

    乾明寺 在府城西十三里中梁山上。宋淳熙八年,有新罗国僧来自海东,居此,缮修寺庵十馀间。太平兴国二年,僧海珍复增修。规制宏廓,内有池水,冬夏不涸,时出云气,见怪物。今无。文昌宫 在府城南二里,元延祐年建。

    铁香炉寺 在府城北三十里。汉王焚香于此,故名。有《台记》。

    宝峰寺 在府城西北四十里,元至正年建。玉井观 在府城东北十里。

    静明院 在府治东二里,明洪武年建。

    褒城县

    延庆寺 ,在县南十里,俗呼“打钟寺。” 唐太和年建,有《沙门仲庆诗》。

    福严寺 在县西南九十里,即金华寺,中有龙骨塔。昔老僧严公于后洞得龙牙、龙角、龙骨数十。夜梦一巨人缟衣告曰:“此山神龙所依,因樵牧污秽,龙已去矣。今德人住此,龙当复来。今洞中之骨其蜕也。” 严公即建塔,取龙骨尽瘗之。孤山寺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明洪武八年建。汉水、龙江,前后相映,其景可观。

    开山寺 ,在县北一里。置僧会司。

    崇庆寺 在县西二十五里,俗呼为牛头寺。《一统志》云:“牛头寺为唐僧洪哲道场,丛林惟此,与乾明相为称胜。”

    观音寺 在县西南七十里。明正统二年建。马鞍山峙其前,虎头山据其后。弘治十七年,副使朱重修。

    四州寺 在县北一百三十里四州山中。宝积院 在县西南八十里。唐大中年建。玉枝庵 在县南三十五里中梁山。

    城固县

    严因寺 ,在县南一里,唐乾符年建,即僧会司。阴平寺 ,在县西南二十里。

    七星寺 在县西十里

    大安寺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唐大顺元年建。香水寺 ,在县西南十里。

    梓童寺 在县西北十五里。

    东高寺 在县西三十里。

    西高寺 在县西二十里。

    观音寺 在县南五十里。

    青龙寺 在县北二十里。

    梁泉寺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泉水寺 在县南十五里。

    邯郸寺 在县东三里

    嵩山寺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鸡鸣寺 在县南六十里。

    法隆寺 在县东南十里。

    唐仙观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王莽居摄二年,名曰“灵寿宫。” 因唐公昉于此升仙,改今名。白鹤观 ,在县南十里,唐广明年建。

    奉真观 ,在县西北二十里,即斗山。相传唐窦真人得道之所。

    玉皇观 ,在县东北十五里。

    天庆观 ,在县北二十五里。

    惠香院 在县东北十里。即张良辟糓处。慈恩院 ,在县北二十五里。

    杨侯院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杜杨院 在县北三十里。

    广利院 在县西北二十里。

    高填院 在县西北三十里。

    经邑院 在县西十八里。

    黄村院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惠安院 在县西十五里。

    上道院 在县西十五里。

    善明院 在县北十五里。

    禅定院 在县北二十五里。

    善积院 在县南五十里。善人龙雨建。

    明惠院 在县南八里

    观音庵 在县西南三十里。

    龙兴庵 在县南十五里。

    铁佛庵 在县西三十里。

    万寿庵 在县西南三十里,系旧迹。明正德间,本乡散官汪甫买地拓修。

    集灵观 在县治南一里。即道会司。

    洞天观 在县西北四十里,今废。

    冲虚观 在县西北四十里,今废。

    洋县

    开明寺 在县治南古法轮院,唐开元中建,宋庆元元年重修。中植古柏八株,根节礧砢,文同留题,笔势飞动大殿,为习仪之所。

    镇江寺 在县东三十里。汉水东流,气势直下。至此山回峰转,天成锁钥,堪舆家谓之“龙头。” 再作层楼,则地脉益振。明万历间,知县李文芳特建重阁,旁增回廊,朱栏绿户,掩映碧水白沙。樵韵渔歌酬和,书声梵呗,实属邑中名胜。自是洋邑士民颇有起色。明末殿庑,重阁颓圮,胜概荡然。

    皇清康熙三十三年,县丞刘馨捐赀葺补。

    天宁寺 在县东四里。唐乾符中建。明万历间改建,每岁迎春于此。

    东山寺 ,在县东一十五里,宋皇祐间建。池南寺 ,在县西二十五里。

    大慈寺 ,在县西四十里,宋大中祥符中建。积庆寺 ,在县北一十二里,旧名“法水院。” 真符寺 ,在县东六十里。旧真符县地,唐时建。今毁,止存大殿三楹。

    醴泉寺 在县南十里,龙血祖师卓锡处也。唐开元中建。元中统三年更名“开化禅院。”

    长溪寺 在县东北五十里。

    八盘寺 在县西南四十里。

    清凉寺 ,在县北二十里。内奉观音大士,因名其地曰“观音堂。”

    高堰寺 在县东三十里。

    良马寺 在县西三十五里。

    港子寺 在县西四十里。

    龙亭寺 在县东二十五里龙亭侯蔡伦墓前。即古龙亭县故址也。

    三台寺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在旧华阳县。浮石寺 ,在县西南二十里。前临汉水,水中有二石突峙,宛似漂浮之状,故名。

    涌泉寺 在县西北三十里。宋嘉定中建,一名“普泽院。” 内有龙湫,祷雨响应。

    延良寺 在县西三十五里。宋义忠禅师禅定之所。嘉定十七年建。元至元十四年重修,旧名“万寿院。”

    智果寺 在县西二十八里。唐仪凤间建。宋元重修。中有大藏佛经一楼,牡丹两株,高可丈馀。崇法院 在县北十五里,即念佛岩也。中有圆通阁。宋大中祥符年赐额“重修。”

    妙因院 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石羊寺。” 宋乾德中建。

    真性院 在县西四十里。元中统二年建。妙法院 ,在县南十五里。元中统二年建。五里院 ,在县西五里。旁临苎溪。

    白岩院 在县西北九十里。

    大觉院 在县东南十里。规制弘伟。相传唐贞观时建。

    罗曲院 在县东北六十里。

    五云宫 在县治东南。宋景德中建。明弘治间,有道人留题,词义可观。即通慧王祠。神以五月五日诞,故俗称五郎神,宫以“五云” 名。昔有五云楼,巍峨壮丽,为一邑巨观。又有三元、文昌、关圣、寿星、圣母等殿。宋嘉定十六年建,元皇庆元年重修。后五云楼毁于兵。

    真武宫 在县治北。明正德间建。嘉靖四十一年,知县杨冲重修。

    兴势观 在县北四十五里。唐开元中建,元延祐三年重修。

    考证

    韩仙观 在县东韩仙山。明弘治八年,知县王勉重修。

    玉皇观 在县东二十五里。元延祐二年建。崇道观 在县西二十五里酆都山巅。宋元丰间建。楼殿壮丽,香火云集。春时远近辐辏,迩年渐至颓圮。道士王和诩重修酆都殿、玉皇阁。观内有留侯殿及张三丰祠,古今游览者多有题咏。

    苑门观 在县西二十二里,酆都行宫也。玉真观 在县西四十里。按玉真,唐睿宗第九女昌隆公主也,为女冠,改号玉真,卒葬于此,后于墓前建观。

    三官楼 在县西关。远障酆山,近接𣺼水,培通邑脉。楼前旧有屏楼三楹,年远倾圮,土人惜费,止建一间,背水而立,有阻𣺼滨来势大碍邑脉。

    皇清康熙三十三年,知县邹溶重建三楹,仍复旧制。

    西乡县

    广庆寺 在县东一里,即僧会司,宋绍兴二年建。

    弥陀寺 在县北二里,宋绍兴间建。

    嵩坪寺 在县东北三里。旧有塔,今废。

    洋水寺 在县东十里

    关龙寺 在金洋堰口

    普贤寺 在县西一百里。

    莲花寺 在县东南一十五里。

    法宝寺 ,在县南二十里。

    沿河寺 在县西七十里。有双塔。

    唐兴寺 在县东一百里。

    思陀寺 在县西九十里。

    天池寺 ,在县南四百里。

    杨家寺 在县南二百里。

    麻池寺 在县西南二百里。

    龙池寺 ,去县三十里。

    开元寺 :在县东。康熙二十二年,典史康兆民议修。

    铁佛寺 在县西八十里。

    青山观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三皇观 在县西二里。明洪武十七年建,即“道会司” ,今废。

    子午观 祀元帝雷神二像,有上中下三观之别。

    双河观 在县西南六十里。

    白云观 ,在县东一百里。

    松树庵 在县西九十里。

    回龙庵 在县西四十里。

    白衣庵 在县西一里,今废。

    观音堂 在县东五里

    真武宫 在东关

    “北庵 ” 在子午山右。

    青树庵 距县二里

    凤县

    洪利寺 在县南二十里。唐大历十三年,银青光禄大夫陆海建,明洪武十四年重修。即僧会司。

    圣德寺 在县东南六里,唐贞元中建。戴正伦记,梁肃书,辞翰并佳。

    走平寺 在县东南一百里。寺旧在山顶,一旦山裂,寺走移平处,至今尚存。亦奇事也,故名“走平。”

    宁羌州

    毗卢寺 在州西北一里,明洪武年建。即僧会司。

    朝阳寺 在州西一百五十里。

    “西山观 ” ,在州西门外,逾河即是。观内有元帝神。面城临水,画船钓艇,足供玩赏。

    清水寺 在城北

    “龙门寺 ” 与观音寺近。

    观音寺 与“塔寺” 近。

    塔寺 在城西北界

    东山观 ,在城东门外,逾河即是,与“西山观” 相对。

    沔县

    天分寺 在县东四十里。

    圣水寺 在县西北五里。明洪武年建。居山之阿,林木苍郁,峰峦环拱,上涌二泉,味清而甘,故名“圣水。”

    柳坝寺 在县东北七十里,明洪武中建。山势崎岖,竹木箐密。景泰初,尚书张浩隐此,有《诗》。《略阳县》

    正觉寺 在县东一里。宋淳熙年建。明洪武三十一年重修。即僧会司。

    灵岩寺 在县南七里,宋至和中建,古洞廊阁俱存。

    三清观 ,在县西一百三十里,即西城县古迹。禅觉寺 在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