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百九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四百九十八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百九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九十八卷目录

     西安府部汇考八

      西安府关梁考

      西安府封建考

    职方典第四百九十八卷

    西安府部汇考八

    西安府关梁考   通志州县志合载

    本府。长安、咸宁二县附郭。

    子午关 在府城南一百里终南子午谷中。汉平帝元始五年,王莽通子午道,因以置关。灞桥 在府城东二十五里。隋开皇二年造,唐景隆二年仍旧。所谓南北两桥。元至元三年修以石。汉时送行者多至此。折柳赠别,取江淹《别赋》句,又呼为销魂桥。

    中渭桥 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秦始皇跨渭作宫,渭水中贯,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东渭桥 在府城东北四十里。汉高帝建。金锁桥  、广济桥 。以上二桥在府城东二十里,明万历年造。

    申店桥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明万历年造。灞桥渡 在府城东南二十五里,入蓝田路。渭桥渡 在府城东北四十里,入高陵路。光大门渡 在府城东二十里,入高陵耀州路,咸阳县。

    沣桥 在县东南三里,一名“三里桥。” 明永乐十二年建。弘治五年,知县赵琏重修。

    七里桥 在县东七里。明永乐十二年建。新店桥 ,在县东一十五里。

    西渭桥 在县东南百步。汉名“便桥” ,唐名咸阳桥。盖其地夏秋时以舟渡,秋深则作桥,桥成则舟废,冬春二时水涨则舟行而桥废,故斯地以“渡” 名,复以“桥” 名。明嘉靖间,以舟为浮桥,则岁可长行。

    王对村桥 在县南十五里泥渠上。明万历三十二年,义民共建。

    安刘渡 在县东三十五里。因安、刘二氏近渡,故名。或曰:因诛吕安刘氏名。又名嘉麦渡,以地产嘉麦名。

    安阳渡 在县西七里

    两寺渡 在县西十五里。

    中桥渡 在县东二十五里中渭桥所。今桥废渡存。

    西闾渡 在县西南三十里。以其西有闾村,故名。今废。

    仇里渡 苏不韦能报父仇,以“渡” 近其家,故名,今废。

    兴平县

    胡家桥 在县西南四十里。

    板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

    望斗桥 在城东门,知县章评修。

    龙光渡 在县西南三十里。

    柳树屯渡 在县东南二十里。

    临潼县

    泠口桥 在县东四十里,今废。

    东阳桥 在县北五十里栎阳镇之东。

    暗桥 在县东北十五里。汉高帝入关伏兵处。交口渡 ,在县东北五十里。

    李家渡 在县北二十里。

    北田渡 在县西北十里。

    景渡 在县东北五十里。

    高陵县

    东渭桥 在县南十里。汉高祖造,以通栎阳之道。唐李晟屯兵处。

    高桥 在县北三里,中南渠所经。

    郭桥 在县东十里。昌连渠经其下,自此入清河。

    阿石桥 在迎翠门南一里,高望渠经其下。张桥 ,在阿石桥东八里,亦高望渠桥也。渭桥渡 在县南十里。北通蒲城、富平诸县,故二县皆有一舟协济。

    新开渡 在渭桥西二里。

    黄家渡 在县西南二十里,当杨官寨前。孙张渡 在县西南三十里,当良村前。

    鄠县

    太史桥 在县西关外,王渼陂修。

    涝店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高逾太史桥,广如。

    之。明万历四十六年刘芝修。

    广济桥 在秦渡。太监卢广协修,知县王九皋重修。

    兆丰桥 在县东五里

    秦渡 ,即古丰地,丰水之西岸,丰旧城在焉。《蓝田县》

    蓝田关 ,在县东南九十八里。本秦峣关,后周改青泥关。隋、唐以来名蓝田关。

    蓝桥 在县东南五十里。

    泾阳县

    殿下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汉武帝幸甘泉宫,尝宿于此,其时有殿宇,故名。

    清河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靖川水上。

    鲁桥 在县东北四十里。俗传鲁班修,因名。王桥 ,在县西北五十里。

    符家桥 自有白渠,即有此桥,但旧以木为之。弘治初,居人符琚捐资而甃以石,因名。

    狄道渡 在县西北六十里,路通乾州。

    临泾渡 在县西三十里。路通醴泉。

    雎城渡 在县西南十里。即汉武帝“遇长乳星” 处。路通咸阳。

    花池渡 在县南十里,路通长安。

    宋村渡 在县东南三十里。路通临潼。

    百光渡  。宁甘渡  。泾甘渡。

    《张茹》渡  。郭渡   。刘洪渡。

    孙渡 以上七渡,今废。

    三原县

    龙桥 在县城北门外,跨清河,修筑以石,高长俱数十丈。宋建隆三年,清河泛涨,有龙𩰚于桥下,桥遂圮,再建新桥,故名“龙桥。” 其后或以石甃,或以木架,废置不一。明永乐年间,石桥圮。宣德初,城北门井石桥南马头及河中倒下乱石尚在。正统初,尚架大木桥,大车重载往来,通行无阻。其后河日深浚,河岸年年崩摧,“坍倒两岸人家、房屋、店舍无数。” 即今河比昔深二丈有馀,宽七八丈,不能架大桥,所架小桥水发就推去,往来甚不便。

    通济桥 在谯楼北,跨白渠。元中统四年,万户杨子江建。十世孙权廷臣、侄时敏钦等重修,有《碑记》。

    东津桥 在织罗巷口,跨白渠。邑人李廷臣建。西津桥 在西花园巷口,跨白渠。元中统二年,邑人姚敩仁、敩义建。八世孙义官、仲禄,男义官相重建,有《桥碑》。

    义梁桥 在龙阳宫前,跨清河。义民来子春建。“登高桥 ” 在楼底,跨浊谷河。

    通远桥 出城西门外,转而南,跨白渠,通巴、蜀、云、贵,所通为甚远,因以为名。桥故以木。明正德乙亥,桥南医士管韶乃捐赀买石而易之,桥于是乎为不易朽矣。正德十年谿田居士记:广济桥 有二:一在城东门内,跨白渠;一出东门外,跨高渠。邑人常节、孙世英等建,有《桥碑》。石龙桥 ,少保温恭毅建邑,两城对峙,一水中分,淫浪为殃,往来病涉。温于明万历年间,肇造石梁,力倡巨费,洵便四方行旅之徒,不独一邑千年之利。有礼部尚书郢人李维祯《碑记》。宾阳桥 在城东门外,跨白渠,邑人张友恭建。盩厔县

    骆谷关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南通汉中。蜀将姜维出骆谷围长安,即此。

    遇仙桥 相传为王重阳遇仙得道之处,故名。“陈姑坊桥 。” 系西南通道。旧有木桥。

    皇清顺治十六年夏,暴雨横发,飘没往来艰阻,耆民

    赵自强捐赀倡首建石桥,人甚便之,地方立碑“纪功。”

    “映柳” 桥 在原马店。

    天衢桥 在哑柏镇西

    润河桥 在西寨

    瑞福桥 在祖庵镇

    东河桥 在屹塔头

    环水桥 在吕马村

    浮水桥 在甘谷

    太古桥 在龚家庄

    通仙桥 在冯尚铺

    白马桥 在韩村

    母猪江桥 在终南

    白沙桥 在郝村西

    响桥 在郝村西

    涝河桥 盩鄠以桥界县境东极于此。外惟黑、卢两河,一遇暴雨,水遽湍悍,势不能桥。明知县何起鸣造舟二只,佥夫二名,护渡往来,诚为永

    渭南县

    关门桥 在东郭门外。以骤雨暴水冲决大路,而架后填修大路,泄水于北滩桥,废。

    明光桥  、西阳桥  、东阳桥。

    赤水桥 以上四桥俱在关门桥迤东。

    湭水桥 在襟湭门外。明万历中,王尹九叙请于巡按余懋衡,创以石梁。后杨尹增修,长十丈馀,益称永赖。

    杜化桥 ,在湭水桥西。“三岔桥 ” ,在杜化桥西南。

    东冷河桥 在县西,以引冷水灌田,故名。后水泄流于渭,其河遂涸,桥废。

    板桥  、秦桥  、杜桥 俱在渭河迤北。父老相传,“皆以木石构架。” 其后河泄而西流,桥皆废为村名。

    上涨渡 在县城北

    下涨渡 在县东南仓堡嘴。

    蔡渡 在下涨东北。蔡渡小,唯民船上涨。下涨则设有官船各二只,棹卒各十二名,每二年一易置云。

    大李渡 在蔡渡东,入华州境。

    富平县

    李公桥 在县北门外。用石砌筑,水流桥上。明邑人鸿胪卿李道源建,故名。

    醴泉县

    古仲桥 在县北城外。明嘉靖元年,知县焦端始建。大水冲塌。十三年,知县刘佐重建。

    望干桥 在县西北城外。

    泾泔渡 在县东五十里。

    刘医家渡口 在县北六十里。

    名光渡 在县东五十里。

    地头渡 在县东北五十里。

    商州

    武关 ,在州东一百八十里。应劭注:“秦之南关也,通南阳郡。”

    牧护关 在州西。按:“两关之设,适当要隘。巡徼之卒,讥察往来,盗贼逋逃,则擒而献之。负盐小贩,验引疏通,无引者以私盐论。” 至于茶马之私者,有则必盘,获则必解。明末之变,人烟断绝,关门不守。

    皇清鼎兴,弓兵未复;《商洛道暨商州》严饬捕衙督捕。

    役日于西关内盘诘过往。

    板桥 在州北四十里。唐诗:“人迹板桥霜” ,即此。西门石桥 ,在西门外。抚治倪某建,后圮易以木,今仍之。四路诸水,俱冬月架木为桥,春止香椿树石桥 ,知州王邦俊修。

    白杨店石桥  、草庙、沟桥 有碑。

    《洛原石桥 》,知州王廷伊修。

    “白杨店渡  。” 《洛原渡  》。《高桥渡》。

    《地花渡 》:以上四渡船,官给工食;今无。

    镇安县:无考。

    雒南县

    卢灵关 ,在县东北,可通卢氏灵宝也。

    东门桥  。西门桥  。《祖饯桥》。

    药子岭桥

    山阳县:无考。

    商南县:无考。

    同州。《关梁》:无考。

    下庙渡 在州西,通泾、渭,设二艘水夫六。《城南》渡 :在州南,通二华。

    船舍渡 在州西北,通蒲城二渡各一艘,水夫三。惟下庙渡冲,然岸高峻,仅通肩舆挽车。一切大车乘舆,率由城南渡,往来人众,故舟易坏,夫亦最苦。其他渡以小艇私济者,有户、军、坊头、东湾、明沙诸处,各附近之居民,至秋夏之时,各予其直。

    朝邑县

    大庆关 ,在县东三十五里。战国时,为临晋关。唐为蒲津关。宋改大庆关。

    罂浮渡 在县东北六十里。汉韩信以木罂从夏阳渡军,即此。

    《渭南渡  》《滔河渡 》,各有五艘,棹卒二十人。《郃阳县》。《关梁》:无考。

    夏阳渡 在县东南四十里。韩信击田豹木罂渡军处,秦晋要津也。按:与朝邑县“罂浮渡” 相连。茶峪渡 在县东四十里,抵荣河。

    廉庄渡 在县东南五十里,抵蒲州。

    澄城县

    崆峒桥 在县西十里

    天险桥 在县西北八十里,俗名“空子桥。” 明嘉

    考证

    靖丙午,知县徐效贤奉檄创筑,扁曰“天险。” 雒河渡 在县西二十里,通蒲城。

    白水县

    漆水桥 在县南五里,晴设潦撤。亦名“浮桥。” 圣女桥 在县东南三十里。传三神女一夜成之。今有庙存,颇诞。

    平政桥 在县东三里,令庄璹建。张家渡  、马家渡 俱在县东北三十里,通洛川。

    韩城县

    乌仁关 在县北

    澽水桥 在县南澽水上。

    龙门渡 在县东北

    少梁渡 在县东南

    华州

    石桥 在州西十里赤堤峪、石堤峪二水流其下。

    太平渠桥 在州东关外。

    罗纹桥 在州东十里白石峪,水流其下。小涨渡 ,在州西十五里。

    大涨渡 在州西二十里。

    王李渡 在州北十里

    华阴县

    潼关 在县东四十里。唐天授二年置。宋为镇潼军节度地。明洪武七年,设潼关守御千户所。九年,改潼关卫。

    驻马桥 在县西门外。华山之秀,过者皆于此揽辔驻望,因名。旧五孔,前令冯嘉会增为七孔。东平桥 ,在县东门外。

    长城桥 在县西十三里。邑人赵刚“捐赀增修。” 罗敷桥 在县西三十里。敷水。今颓。

    岳镇桥 在镇东门外,今颓。

    沙渠桥 在县东十五里。今废。

    吊桥 在县东三十里,以“吊伯起” 得名,今废。围林渡 在县西北二十里。

    望仙渡 在县东北三十里。系官渡。

    寺南渡 在县东二十五里。

    上村渡  东栅渡 俱在县北二十里。落村渡 在县西北三十里。

    蒲城县:《关梁》:无考。

    晋城渡 在县东南,通同州。

    邓蔡渡 在县东南通澄城,皆为官渡。

    《车渡  》。《晋王渡  》。《常乐渡》。

    温汤渡 、武堡渡  、永丰渡 :以上皆私渡也。

    耀州。无考。

    同官县

    金锁关 在县北三十里。关有神水峡。峡东西二路,一通延绥、榆林,一通宁夏、甘肃。道从石峡中出,旁高山夹峰,绝壁千尺,水流汹涌,响振山谷,实为榆塞、秦关襟喉要地。

    钟楼桥 在县治明远街中,济山暴水所经。明万历三十四年,居民重修。

    虎溪桥 在县北虎山下,泉水所经。明万历十八年,知县屠以钦重修。

    龙溪桥 在县南嶂山下,泉水所经。明万历三十六年,居民重修。

    临漆桥 在县治东街之北,亦济阳山水所经。义济桥 在县治北虎溪巷西。明万历四十年居民建。

    镇南桥 ,在城南一里,嶂山南暴水所经。虾蟆桥 ,在城南二十里,兔窝岭水所经。“通济桥 ,在虾蟆桥南十里,众山暴水所经。” 《乾州》

    云桥 在州城南门外。唐开元八年置。德宗夜渡此桥,脱。朱泚之乱,浑瑊大战云桥,即此。石桥 在州北街,地名桥子口,桑某建城以取龟形,此桥即龟之腰眼,以通其气也。遗址犹存,其石旁落殆尽。

    望陇桥 在州城西门外。

    麻沟桥 在州城北门外。

    草店桥 ,在州西北三十五里大羊里。北青龙桥 ,在州城东三里青龙村。

    九龙桥 在州西北三十里柳召村。

    龙柏桥 在州西北四十里,近临平镇。

    甘泉桥 在州东三十里。

    道桥 在州西二十里

    武功县:无考。

    永寿县

    穆陵关 在县南四里。宋嘉祐四年置。有韩桐读书洞。

    安家空土桥

    邠州

    吊桥 州东西门各一座。

    千金桥 在州西门外

    广济桥 在州东门外

    泾河水北渡 在州东五里,通三原、泾阳、榆林等路。

    高渠渡 在州西北二十里,通环庆、宁夏等路。以上二渡,夏秋行船,遇冬则架木“覆薪筑土,以便病涉。里甲供其木材,水夫趋其力役,至春暮则拆回寄仓,以备次年之用。”

    黑水渡 通平凉、固原、甘肃诸路。夏秋泛涨,水甚汹涌,然风浪亦不竟日,故不设船只。至冬寒冱,则搭木桥以便过往。材木、薪、土俱停口所,牛夫二百名供之,春暮,拆收本所。

    景村渡 在州东十里

    断泾渡 在州东三十里。

    饮马渡 在州城东。俱便道也。

    三水县

    石门关 在县东南。两壁如门,甃石为城。旧设巡检司守之,盘诘奸细。又于岭上筑岸门。重关之险,东方之屏藩也。今巡检司久废,关以外乃耀、淳、宜、同四州县交错之地。

    聚珍桥 在县西门外,旧邑尹秦渠建造,虽西溪洪流汜滥,利有攸涉也。今桥圮址存。

    便桥 连西城,通双槐堡。明末邑令高某创建。年久水冲崩。

    皇清康熙乙卯,邑令林某重加修葺,名曰《绵桥甃石》。

    架木上设堞墙,以防不虞。

    汃水桥 在县南门外。夏秋泛涨,冬月架木为梁,民不病涉。

    土桥 在县南四十里。明万历中修,高十馀丈,今崩废。

    细腰桥 ,在县西四十里,接邠州界。长六十馀弓,平接两岸,细如蜂腰,故名。

    淳化县

    圣人桥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相传汉武帝游甘泉故道久圮。明嘉靖四十五年,都御史罗廷绣、知府罗廷绅、郎中王尚友纠众创建,有《记》。石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

    寨翁桥 在县南三十八里。

    永安桥 在县北门外。明宣德四年,知县邢清修,久圮。嘉靖三十年,耆老罗九霄纠众创建。有《记》。

    长武县

    冉店关 在县东二十里。

    “停口石桥 ” 今毁,《桥眼》尚在。

    黑水渡 在县东四十里。额募水夫十二名。泾水渡 在县西北十五里。

    潼关卫

    石门关 在城南二里

    巡底关 在城南十里

    沟西关 在城南十五里。

    太峪关 在城南三十里。

    古城关 在城东南四里。即隋大业间所迁地。自此至西峪俱有烽台。

    寺角营关 在城东南十五里。

    上关 ,在城南三十里。

    杨家湾关 在城南十里。

    禁峪关 在城南十里

    瀵井关 :在城南二十里。

    五庄关 :在城南二十五里。

    麻峪关 在城南三十里。

    水门关 在城南三十里。

    潼峪关 在城南三十里。

    车峪关 :在城东南三十里。

    西峪关 :在城东南四十里。

    南渡关 在城西十里

    风陵关 在城北

    永乐关 :在城东北四十里。

    大庆关 :在城东北六十里。

    潼津桥 在城中,一名“石桥。” 兵备张闻行建,水决桥圮。

    通津桥 在城东门外

    杨家桥 在城西门外

    清河桥 在城西北二十里。大司马王之臣建。风陵渡 在城东门外。北岸有女娲墓,或曰风后墓,故曰“风陵。”

    大庆关渡 在城北六十里。《一统志》:在黄河西岸。

    永乐镇渡 :在城北四十里。

    西安府封建考        通志

    唐虞

    崇伯 ,禹之父鲧也。《汉书》云:“颛顼五代而生鲧。” 又《连山易》云:“鲧封于崇。” 故《国语》谓之崇伯。《史记》:鲧仕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舜摄政,殛鲧于羽山以死。崇,今鄠县。

    斄 ,国名。舜臣,名弃。尧时举为农师,有功。帝舜曰:“弃黎民阻饥,尔后稷播时百谷。” 封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复修后稷之业,徙都于邠。公刘卒,子庆节立。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避薰鬻之难,迁于岐,所居有周原,因号曰周。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修古公遗道。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曰文王。文王自岐下迁都于丰,至武王始代商有天下。” 按邰,今武功县。不窋故城在今庆阳府。邠,即今邠州。岐,即今岐山。丰,在今鄠县。

    契 ,舜臣。舜命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传十四世而生成汤,代夏有天下。商即今商州。商均 ,舜之子也。皇甫谧曰:“女英生商均。” 或云:舜封子均于商,故号商均也。

    《有扈氏 》禹崩,启立。有扈氏不服,启伐而灭之,天下咸朝。有扈国在雍州南鄠县。

    有莘氏 。《括地志》云:“古㜪国在同州河西县南二十里。《世本》云:‘莘因姒姓,夏禹之后。即散宜生等求有莘美女献纣者’。”

    崇侯 《史记》:“崇侯虎谮西伯于纣,纣囚西伯于羑里,后赦西伯归,三年伐崇。”

    《骊戎国 》,殷、周时国于骊山,秦灭之。今临潼县东二十五里是。

    毕公高 ,文王子。成王时为司马,又为太师。成王将崩,与召太保等同受顾命,立康王。康王既立,率东方诸侯以见王,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釐东郊,作《毕命》。毕在长安县西北。

    《杜 诗注疏》:“杜,尧后杜伯国也。” 《通鉴外纪》曰:“宣王杀臣杜伯而非其罪,伯之友左儒争之。” 杜国,今咸宁县下杜城。

    酆 《左传》曰:“昔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丰、郇,文之昭也。” 丰国在今鄠县东。

    韩 ,姬姓。《左传》曰:“邘晋应韩,武之穆也。” 宣王锡命韩侯。《大雅·韩奕》之诗曰:“韩侯受命,王亲命之。” 缵戎祖考,后为晋所灭,韩地在同州韩城县。郑桓公 ,名友,姬姓,伯爵,周王少子,宣王母弟也。宣王二十二年封于郑,在西都畿内咸林之地。后为幽王司徒,而死于难。立三十六年,其后徙封于郑。按郑即今华州。新郑,今河南郑州。秦庄公 ,秦仲子,宣王时为西垂大夫,立四十四年,居犬丘,即今兴平县。

    襄公 庄公子。将兵救周有功,封为诸侯,遂有周西都畿内八百里之地。立十二年。

    德公 ,武公弟。立二年,居雍。

    《宣公 》德公长子。立十二年。

    成公 ,宣公弟。元年,“梁伯、芮伯来朝” ,立四年,穆公 名任好,成公弟。立三十九年。

    《康公 》名罃,穆公子。立十二年。

    共公 名和,康公子。立五年。

    《桓公 》共公子,立二十七年。

    《景公 》桓公子。立四十年。

    《哀公 》景公子,立三十六年。

    惠公 ,哀公孙,哀公太子彝。公蚤死,不得立,公遂嗣立十年。

    《悼公 》惠公子。立十四年。

    《厉共公 》悼公子,立三十四年。

    《躁公 厉》共公子。立十四年。

    怀公 ,躁公弟。四年,庶长晁杀公太子昭子,蚤死,大臣立太子之子为灵公。立十四年。

    灵公 怀公孙,立十年。

    简公 灵公卒,子献公不得立。立灵公季父悼子立十六年。

    《后惠公 》,简公子,立十三年。

    《出子 》,惠公子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于渊。立二年,献公 名《师隰》,灵公子,立二十三年,迁栎阳,即

    今临潼县

    孝公 名渠梁,献公子。二年,天子致胙。十二年,作为咸阳,取小邑为三十一县,县一令为田,开阡陌。十四年,初为赋。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逄泽,朝天子。立二十四年。

    《惠文王 》名驷,孝公子。四年,天子致文、武胙。八年,魏入少梁、河西于秦。十二年,张仪将兵取陕,初更元年。九年,灭蜀,取赵。十年,取义渠。二十五城。二元共立二十七年。

    武王 名荡,文王子。二年初置丞相,“四年,拔《宜阳城》” ,立四年。

    《昭襄王 》名则,武王弟。《魏》入河东四百里。十九年十月为帝,十二月复为王。二十一年,魏纳安邑及河内。四十二年,以“安国君” 为太子。五十一年,攻西周。五十二年,西周亡,立五十六年,《孝文王 》名柱,昭襄王子,立一年。

    庄襄王 名子,楚孝文王子。初质于赵,因吕不韦策,归以为嗣。元年,蒙骜取成皋、荥阳,初置三川郡;不韦相取东西周。蒙骜击赵榆次、新城、狼孟,得三十七城。立三年,子政嗣为始皇帝。韩 ,周同姓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 累传至景侯虔,始得为诸侯。又十一传为秦所灭。

    梁 ,国名,嬴姓,与秦同。祖伯爵。秦穆公二十二年灭之。梁在冯翊夏阳县,今同州。

    芮 ,国名,伯爵。周同姓之国,在畿内为王卿士者。《括地志》云:“同州朝邑县南三十里有南芮乡,又有北芮乡,皆古芮伯国。” 《史记》:“秦穆公二十年,灭芮。”

    贾 ,国名,姬姓,伯爵。《春秋桓公九年》,“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 贾为贾曲地,在今华州蒲城县。

    雍王 章邯,秦将,降项羽,羽立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汉二年,汉王取雍地,杀邯。自立至亡,凡一年五月。雍,今兴平县。

    塞王 司马欣,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故羽立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汉元年八月,汉王袭雍,遣诸将略地,塞王欣降。自立至亡,凡七月。栎阳,在今临潼县。

    关内侯 刘信,《高帝》兄子,先为戛羹侯,有罪,削爵为关内侯。今西安府。

    阳陵侯 傅宽,以舍人从起横阳,至霸上,为骑将。入汉,定三秦,属淮阴。定齐,为齐丞相,侯,二千六百户。阳陵,今高陵县。

    舞阳侯 樊哙,从高祖起沛鸿门,立功为侯。入汉,定三秦,为将军,击项羽,再益封。从破燕,执韩信侯,五千户,食邑于樊川,今咸阳县。

    高陵侯 王虞人,以骑司马从破田横,追项籍侯,九百户。即今高陵县。

    关内侯 宋昌,以家吏从高祖起山东,为代中尉,劝帝骖乘。入即位,封“壮武侯” ,千四百户。孝景四年,有罪,夺爵为关内侯,即今西安府。

    杜侯 复陆支杜,即周之杜国侯,一千三百户,武帝时封。

    “平陵侯 苏建,以都尉从大将军侯” ,一千户。武帝时封。平陆,今兴平县。

    富平侯 张安世,以右将军辅政。及定策,益封,食邑一万三千六百四十户。昭帝时封。今富平县。

    “高陵侯 翟方进,以丞相侯,并益封,共千五百户。” 成帝时封。

    后汉

    安定公 孺子婴宣帝元孙也。王莽居摄立为皇太子莽即真废为安定公。

    好畤侯 耿弇,茂陵人。更始立,奉奏诣长安说帝,攻拔邯郸,诛王郎。从击铜马、赤眉诸盗,破之。光武即位,拜大将军,封侯,食邑好畤、美阳二县。好畤,今永寿县;《美阳》,今武功县。

    “夏阳侯 冯异” ,颍川父城人。光武置为主簿,从渡河北,从破王郎,与寇恂同拒朱鲔,破之。建武二年,封夏阳侯,今郃阳县。

    栎阳侯 景丹,栎阳人,为上谷属令。更始立,遣使者徇上谷,世祖引见,拜丹偏将军。从击王郎,破之,从征河北。帝即位,封栎阳侯,今临潼县。槐里侯 万修,茂陵人。更始时为信都令,封造义侯,从平河北。建武二年,更封槐里侯,今兴平县。

    建忠侯 彭宠,先为渔阳太守,王郎起,独以郡

    《归》光武封建忠侯,今三原县。

    上洛侯 王遵,隗嚣将。数劝嚣归汉。嚣叛,谏辞甚切,不从。乃与家属东诣京师,拜大中大夫,封上洛侯。今雒南县。

    富平侯 张纯杜陵人高祖父安世封富平侯纯少袭爵土王莽篡封者多废纯以敦谨保全前封。

    临晋侯 杨赐,华阴人,杨震孙。灵帝时,为太傅、司徒,以师傅恩封。今朝邑县。

    “新丰侯 段颎” ,姑臧人。为并州刺史,坐讨羌功封一万户。今临潼县。

    新丰侯 单超,河南人。以预诛梁冀功封二万户。

    《京兆王 曹礼》,魏文帝之子。《黄初》三年封,今西安府。

    高陵亭侯 曹纯太祖从弟仁之弟也。以征代功封。

    《始平王 司马玮》,《武帝》第五子。初封始平王,今兴平县。

    始平王 司马裕,武帝子。受封,早薨。

    临晋侯 杨骏,华阴人。以后父封。

    平陵男 《郭奕》,太原阳曲人。武帝即位以东宫官封。

    上洛郡公 索琳,炖煌人。愍帝时辅政,以御《刘曜》功封。

    蓝田侯 王承,太原晋阳人。永宁初,以迎大驾封。

    《兴平伯 陆玩》,吴郡吴人,以讨苏峻功封宋。

    始平王 刘鸾,武帝第八子。大明四年,封襄阳王,明帝立,改封始平。

    兴平子 袁粲,陈郡阳夏县人。文帝时,以功晋封。

    “关中侯 卜《天与》” ,吴兴馀杭人。以征伐功封,今西安府。

    “始平子 ” 赵知礼,陇西人。以从讨侯景功封。《新丰子 》。蔡景历,济阳考城人。文帝即位,以定策功封。

    后魏

    京兆王 《杜元》宝正平二年以司空进爵封为王。

    京兆王 《拓跋黎》《道武》之子天赐时封。

    安定王 拓《跋弥》,明《元》之子。泰常时封。无子,国除。

    京兆王 拓跋子推景穆之子太安时封安定王 拓跋休景穆之子皇兴时封。

    咸阳王 拓跋禧献文之子太和九年封京兆王 拓跋愉孝文皇帝子太和二十一年封。

    新丰侯 杜铨,京兆人。太武时封。

    郃阳侯 朱修之,宋臣。守滑台被擒,明元嘉其“固守” 封。

    泾阳男 李浑,赵郡平棘人。齐初,以参禅代《仪注》封。

    《郃阳子 薛寞》,河东汾阴人。从孝武西迁,以从行功封。周受禅,进爵为侯。

    夏阳男 《薛灯》,河东汾阴人。从《孝武》西迁封,进爵为“子。”

    安定公 韩茂,安定安武人。太祖时,以从征伐功封子,进爵为公。

    新丰子 崔延伯,博陵人。初仕齐,后入魏,以功赐爵男,后改封新丰子,今临潼县。

    夏阳男 裴宽,河东闻喜人。西魏时,以战功封《进爵》子。

    澄城子 裴文举,河东闻喜人。西魏时以掠地功封,后进爵伯。今澄城县。

    临晋伯 薛贞度,河东汾阴人。以来归功,封华阴伯 。《杨播》,华阴人。孝文时,以战功积封至伯。

    华山公 杨愔,华阴人。齐文宣时辅政,积封至华山郡公。今华阴县。

    华山公 杨宽,华阴人。孝武时,从入关,积封至《华山郡》公。

    白水公 侯莫陈悦,代人。《庄宗》初,封侯,后进爵白水郡公。今白水县。

    安定公 念贤,金城枹罕人。以军功封伯,后进爵至安定郡公。

    《长安公 乙弗朗》,其先东部人,世为部落大人。

    以功封长安县公。今长安县。

    安定公 胡国珍,临泾人。《灵太后》父。封为安定郡公。

    “冯翊公 郭琰” ,京盘人。孝武时,封新丰县公,西迁,封冯翊郡公。今同州。

    《华阴子 杨范》,阉人,灵太后临朝时封。

    “《始平伯 〈成轨〉》,阉人” ,灵太后临朝时封,今兴平县。

    北齐

    上洛王 高思宗,宋神武从子。天保初封。华山王 高凝,神武第十三子。天保初封。冯翊王 高润,神武第十四子。天保初封。安定公 金祚,安定人,神武时封。

    《白水》公 侯莫陈相,代人。以从神武起兵,积封至公。

    夏阳侯 高隆之,洛阳人。以功封。

    “咸阳王 斛律金” ,朔州敕勒部人,魏孝庄时爵男。后以佐命功,封咸阳郡王,今泾阳县。

    “长安伯 杜弼” ,中山曲阳人。文宣受禅,以功封。今长安县。

    安定男 张亮,西河隰城人。以参军事封《后周》。

    《酆王 宇文贞明帝子》。

    京兆公 寇洛,上谷昌平人。以从入关及战功,积封至《京兆郡》公。

    美阳公 苏绰,武功人。文帝时,以辅佐功封。今武功县。

    美阳子 苏椿,绰之弟。文帝时,以军功封长安男 。韦填杜陵人。周时封。

    万年子 柳桧,河东解人。以军功封子爵,今咸宁县。

    华山公 李延孙,伊川人。以战功封。

    上洛公 泉,仚丘洛,丰阳人,以战功封。

    新丰公 席固,安定人。本仕梁,以众来归,封三水侯 。《韩褒》,颍川颍阳人,周文帝时,以丞相府参军封,今三水县。

    长安男 冀隽,太原阳邑人。周文平侯莫陈悦时,以功封。

    安定公 樊叔略,陈留人。以从平齐功封隋,进爵安定县公。

    蒲城公 郭荣,太原人。周时,以军功封男。文帝受禅,以龙潜旧人,进爵蒲城郡公。今蒲城县。《唐》

    酆王 李元亨高祖第八子武德三年封韩王 李元嘉高祖第十一子武德四年封酆王 李珙元宗第二十六子开元二十一年封。

    韩王 李回,代宗子。大历十年封。

    冯翊王 《尚可孤》为《神策》京畿渭南商州节度使二年封。

    咸宁王 浑瑊,皋兰州人,本九姓部落。德宗幸奉天,瑊率家人拒朱泚,贼平,帝还宫。封今咸宁县。

    冯翊王 雷满为武直节度使昭宗光化二年进封。

    五代

    雍王 朱重美梁末帝子清泰三年封。

    韩王 石敬晖,《晋高祖》弟天福八年追封宋。

    武功王 赵德昭,太祖子。乾德二年出阁,授防御使,迁同平章事,太平兴国元年封。

    安定王 赵从式,太祖曾孙,神宗熙宁元年封为王。

    安定王 赵元偁,太宗子。初封泾国公。真宗即位,封安定郡王。

    华阴侯 赵宗《秀》,允升子。

    咸宁王 赵俣神宗子哲宗即位封。

    华原王 赵朴,徽宗子。初封雍国公,进爵华原郡王。在今耀州。

    秦王 忙哥剌,至元九年封安西王,出镇长安。十年,诏安西王益封秦王,别赐金印,其府在长安者为安西,在六盘者为开城,皆听为宫邸。十七年薨。二十四年,中书奏王次子按檀不花袭秦王印,诏“阿难答既为安西王,其秦王印宜上之。” 然其后犹称秦王阿难答。

    豳王 出伯,大德十年,由武威、西宁进封南忽里,延祐七年袭封。

    西安王 阿忒纳答失里,天历元年封。

    邠王 卜颜帖木花,至顺二年封。

    秦愍王 ,名樉,太祖次子。洪武三年封,十一年之国。生而岐、嶷,严毅英武。受命得专《征西》军事,躬巡边鄙,自大将以下皆属节制。有军功者先拟封拜以闻。御军甚严,兵民咸倚为重。

    《隐王 》,名《尚炳》,愍王子。

    僖王 名《志堩》,隐王子。享国十年。

    《怀王 》名《志均》,僖王庶兄。

    《康王 》名志。怀王弟。宣德三年由富平王进封。仁爱恭敬,声色玩好不事。享国二十八年。子五,著有《默庵集》行世。

    惠王 ,名公锡,康王子。天顺二年袭封。动必由正,喜接文儒。有《益斋集》行世。享国二十九年。四子。

    简王 ,名诚泳,惠王庶长子。弘治元年由镇安王进封。天性醇雅,少喜读经史百家书,手不停披。自奉俭素,施予无所吝。接谈文儒士夫,竟日不倦。善诗文,著有《小鸣稿》行世。

    昭王 ,名秉欆,《简王》侄,由临潼王进封。定王 :名惟焯,《昭王》子。

    宣王 ,名怀埢,定王侄。由镇国中尉进封。生有异质,博通经史,时与贤士大夫吟和。有《掌中集》行世。

    靖王 ,名敬镕,宣王庶长子。隆庆三年由隆德王袭封。喜诗书,尚俭节,事亲能孝,体国能忠,穆宗嘉焉。有“《遗珠》《世宝录》” 行世。

    《敬王 》名宜。靖王长子。独以琴书自娱。不喜玩好。

    肃王 ,名《宜漶》,靖王次子。由《紫阳王》进封。享国四十馀年。

    《景王 》名存机,肃王次子。

    嗣王 名《存极》,景王弟。闯逆陷长安,被执,寻遇害。

    永兴懿简王 名尚《烈愍王》次子。

    保安怀僖王 ,名《尚煜》,愍王季子,今府为“会议府。”

    《兴平恭靖王 》,名尚。愍王第四子。薨子庄惠王嗣。薨子安僖王嗣。薨无子,除。

    永寿怀简王 ,名《尚灴》《愍王》五子。袭安惠康安庄僖恭和怀顺荣靖昭宪凡八世。

    《临潼惠简王 》,名公铭,《康王》季子,传二世。《郃阳恭惠王 》,名公镗,康王四子,传三世。《崇信王 》,靖王长子。

    安定王 ,名尚炌,愍王六子。永乐十六年废为庶人。

    淳化端惠王 ,恭王第二子。弘治十三年封。薨。子《康穆王》嗣。薨。长子未封,卒。

    《弘农安僖王 ,康王》第三子。薨子《荣惠王》嗣。薨子《恭定王》嗣。薨子《康僖王》嗣。薨子《恭顺王》嗣。《华阴端懿王 ,惠王》第三子。

    咸阳王

    《商丘温恭王 》,嗣王名字与封薨年月俱未详,故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