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百八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四百八十二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百八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八十二卷目录

     汝州部汇考二

      汝州城池考

      汝州关梁考

      汝州封建考

      汝州公署考

      汝州学校考

    职方典第四百八十二卷

    汝州部汇考二

    汝州城池考         州志

    本州

    汝州城池 ,洪武初建,周围九里十三步,高二丈六尺,阔一丈二尺,壕堑深一丈八尺,阔一丈二尺。门三:东曰仰京,西曰瞻洛,北曰望嵩。南门阙。弘治间,同知徐衍重修。申辟南门,榜曰“遵汝。” 正德间,州守唐诰重修。嘉靖丁亥,州守乔年增筑台楼,向属土坂。万历间,州守刘觐文甃以甓。崇祯辛巳,流寇破城四,大楼尽毁,州守胡向极重建。至

    皇清顺治八年辛卯夏,水灾冲突,旋亦修葺。汝士民

    建大王庙于洗耳桥侧以镇之。始幸安流钟楼、“望嵩楼” 破毁。康熙二十五年,州守罗大美重修,属县

    鲁山县城池 ,鲁方城五门,堪舆家谓“取土形以收四方中正之气。” 高二丈四尺,上阔八尺,下阔九尺,周围五里。池深一丈二尺,阔九尺,周围六里有奇,皆甃甓,历经修理。至明万历间,倾圮几墟,邑令苗焕大修之。

    郏县城池 ,郏,故土城也。周十里有奇,高一丈五尺,广八尺三寸,基广一丈二尺,女墙高五尺,岁久倾圮。明成化中,知县王玺改筑,拓其址十二里有奇,辟五门:东曰“迎恩” ,西曰“望嵩” ,南曰“临汝” ,北曰“拱辰” ,东南曰“便耕。” 历七十馀年,复就圮。隆庆己巳,知县赵应元始创为砖城。三年,筑四百四十丈,迁官去。壬申,知县许乐善继之,筑九百八丈。越六年,万历丁丑,亦迁官去。盖先后九年,而城仅完十之五六。是年知县伍睿复来继之,破格通变,一年而筑九百六十丈,城遂以成。崇墉屹屹,三公协心之力也。崇祯壬午,流贼李自成围襄县,怒郏不致馈,来攻,划平殆尽。汝同知解所蕴摄县事,督民仍旧基以泥沙,累砖为短墙守之。

    皇清顺治庚寅,知县张笃行即其上建官厅三所。壬

    “辰,知县卜永升始大发徒入山采木石,烧灰陶砖,并搜在官砖石之废者重筑之。计围二千三百有八丈。城门楼东西北三,周庐敌台十有六,广狭名号,一遵旧制。虽曰重修,而功与创侔矣。其临汝门楼,康熙甲子知县张震维建。池周城十三里有奇,阔三丈三尺,深一丈五尺。明万历末,知县王策尝引扈涧水注之” ,未几涸。今填阏渐为平地矣。

    宝丰县城池 宝丰县前在元为镇,城因以废。明成化甲午,复置为县,知县朱诠因旧址而筑土城焉。岁久城圮,城濠湮塞。正德庚午,知县徐端因流贼刘六、刘七、赵风子作警,重修门止三:东曰“朝京” ,今榜曰“东望大梁” ;西曰“望汝” ,今榜曰“西通关陕” ;南曰“迎薰” ,今榜曰“南极潇湘。” 弘治辛酉,知县黄泰因民农不便,请命于当道。命汝州同知徐衍相视,开建北门,名为“瞻岳” ,榜曰“北拱河岳” ,与三门同,而规制有加,民甚称便。俱无重楼。正德壬午,河南参政杨子器撤旧鼎建之。城高二丈二尺,厚得高之半,周围四里有奇,广八百二十二丈有奇,池深一丈五尺,阔如之。更铺四城各四座,共十六座,而四隅又各一座,凡以备守卫击柝者之栖。嘉靖三十九年,知县王廷简始易以砖。崇祯壬午冬,闯贼李自成毁南门两旁,拆平东南一角,四面雉堞,多有不全。

    皇清顺治九年,知县于汝翼筹度经营,内外补葺戊

    戌夏,商羊为虐,复多倾圮。知县刘维新躬亲度量,修治多方。康熙二十五年,知县李秀发各加修葺,挑浚濠池,筑堤西门外永济桥南,遏河水入濠,沿濠栽植榆柳诸树,周匝城垣,远望青葱。伊阳县城池 城仅四里许,外砌以砖,内皆土筑,高不逾二仞,濠阔一丈六尺,深八尺。县治秦汉以及唐、宋,皆在汝南。元废县后,旧址遂无存者。明成化十一年,遣副都御史原杰抚治荆、襄流民,遂建三县于河南,伊其一也。然望之仅若培𪣻,无足恃。隆庆五年,知县武鋾始增高数尺,乃设楼堞,城制粗备矣,独西城仍旧。万历丁丑

    知县黄思翁继起修筑,四垒如一。及崇祯癸酉,流寇渡河,伊先受陷,楼橹雉堞,复为荡然。丙子,孔贞璞莅伊,大加修治,基石增土,高厚视昔有倍。规模完整,居然可守之区。

    皇清知县张联翼复修之。

    汝州关梁考    通志州县志合载

    本州

    洗耳桥 在州治西门外。州守林中宝重修。“仁义” 桥 在治东十五里。

    通济桥

    黄涧桥

    会济川桥

    龙塘桥

    郑陆桥 巡道郑国仕、州守陆镇默创修,在赵落西。

    夹河渡 在州城东南十里。

    鲁山县

    歇马岭关 在县西北九十里。

    大石桥

    碾子桥

    《毂轳桥 》,汉光武为王莽所迫,至此先过。及莽至,则桥已沉矣。

    董家桥

    孙家桥

    郏县

    扈涧桥 在县西五里

    义济桥 在县西十里,今水涸而桥存。

    惠民桥 在县西三十里。

    孝济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孝子苑马寺少卿刘济建。

    黄涧桥 在县西四十里。顺治八年,知县卜永升重修。

    冢头西门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顺治十五年,知县徐凤鸣修。

    长桥 在县东三十里。即蓝桥。知县张震维补修。

    马村桥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汝河桥 按《通志》,“在县东南十里。”

    宝丰桥

    龙门关 在县东三十里大龙山下。元时立,设巡检司,今废。

    通都桥 在县东郭外净肠河上,以路通京师,故名。正德十一年,邑人曹兴创建。天启六年,知县黄佐明重修。

    永济桥 在县西门外。嘉靖元年乡民张云创建。后屡年大水冲圮。至嘉靖四十一年,知县袁亮重修,坚固平广。万历十三年,知县饶大英重修,邑民乔楹、李思忠捐赀倡输,改名“倡善桥。” 惠众桥 在县南门外。明河南参政杨子器改渠建石桥,制甚窄狭,集市贸易者,列货其上,不便行李往来。知县李秀发因扩修之,中可容车,傍可列肆。行旅市井,两不相碍,民甚德之。仁政桥 在城北门外净肠河上。嘉靖三十六年,县丞江焕建,未就陞去。教谕潘元翰捐俸助之。至嘉靖四十年,知县袁亮始讫功。万历间,知县任宠、邵建封、沈懋俱补修,故又名“三公桥。” 崇祯五年,知县石可砺重建。

    广济桥 在城东北隅。为濠水入河之道。康熙五年,知县胡中珣、典史齐弘、邑宦李德论建。达鲁桥 在县南十里婴河上,以路达鲁山,故名。

    通济桥 在双酒务净肠河上。元延祐四年,汝州知州岑文建。

    西桥 在双酒务南,净肠河上。元至正十三年,河南行省大参松寿建。

    汝河桥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高铁炉汝河上,以木为之,夏月撤去,冬仍用。

    济惠桥 在县城南十里有奇。凡襄、叶两县运煤,皆由此桥而达。明嘉靖三十六年,乡人袁林建。

    泥河桥 在曹镇南。居民陈铭捐赀创建石桥。常家桥 在县东八里常家沟上。

    石河桥 在县东北二十里石河之上。石桥一座。

    玉泉桥 《建置始末》无考。

    “秋河桥 ” 《建置始末》无考。

    伊阳县

    上店镇关 在县西南三十里。

    普救关 在县西南百里。

    月阳桥 在城东关。万历二十四年,邑令文翔凤建。

    圣玉桥 在城东北二里。旧有禹王庙,云“禹治水时所憩。” 庙废已久。

    蟾桥 在县西门外,跨城壕上。

    挡羊桥 在城北莘店镇。路接荆、陕,平地沟深二三仞,下多淤泥。土民李万良建,至今便之。永定桥 在县北茹店镇。万历二十一年,洛令王公建。

    皇清顺治十年,土人夏民杰、夏绅重修。

    继志桥 在城北三屯镇。万历三十七年,邑人儒士张吉士建。先是,其父张大兴议修,经始而殁,吉士竟其工,遂名。

    紫罗桥 在县东十五里。

    枣林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嵩、伊交界。

    汝州封建考         通志

    应 ,姬姓,侯爵。武王第四子所封之国,今汝州东南有“父城” ,即其地也。

    梁 《周平王》子唐之所封也。在汝州承休城西四十里有《梁城》是也。

    周 平王子秀之所封也,后为秦灭之。其地即承休城,光武封姬常之所也。

    临汝端懿王 简王子薨子恭康王嗣。

    《鲁阳恭惠王 懿王子》薨子靖肃王嗣薨子安定王未受封而卒。

    《鲁山康和王 》惠王子。

    汝州公署考    通志州县志合载

    本州

    州治 在城内正东,洪武三年建。明末被寇焚,堂舍尽成瓦砾,止存谯楼。

    皇清顺治七年,知州杜中宝重修建。

    布政分司 在州治东大街路北。

    按察分司 在州治西大街北,旧兵巡道驻札。自巡道奉裁,州守高公直借居。今因之。

    西察院 在州治西,大街路北。

    州同知署 在州大街东,新修。

    州判署 在大街北,新修。

    吏目署 在后街北,新修。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州治西。

    僧正司 。《道正司》。

    常平仓 在州西门内。旧共四所十二间,系顺治年间奉巡抚都察院亢文鼎建。康熙三十三年六月,巡抚顾以储积谷石,仓廒不敷,捐赀,分发各州县添造廒房,随将发下银两备料鸠工,新建廒房一十五间,州守王登魁捐赀,新建廒房九间,共二十四间,立有碑记,以垂永久。义仓 坐落州之纸坊街泰山庙。

    社仓 坐落州之庙“下街” 关帝庙。

    演武场 在州西关外

    养济院 在州南门内

    漏泽园 在州西城外

    各州县

    鲁山县治 旧在县西门内大街,兵火后,止存库楼、土地祠,馀尽毁废。今新衙门在大街路北,虽旧系民舍,自

    国初以来、物力民工、及公处木料砖石、尽置于此

    而现今正堂、丞署、宾馆、马神庙俱立于内东察院 在大街路北,止存三间,内塑《遇难杨令像》。

    西察院 在县治东,仅存其址。

    南察院 在县治南,久废。

    新公馆 在大街路南,止存三间,贮官糓。歇马岭巡检司署 在县西北九十里。

    阴阳学 医学

    “僧会司 ” 、“道会司 ” ,以上俱废。

    预备仓 在仓巷

    常平仓 旧设在衙东,时久颓废,邑令王雍新设二处:一在南街路东,一在西门内大街路南。演武场 在县东郭外。

    养济院 在县城内

    “漏泽园 ” :四郊皆有。

    郏县署 在县城内西街。明洪武二年,主簿程华甫创建。正统六年、弘治十三年,县丞傅子荣、《谷禹民》相继复修。嘉靖四年,孙昺改创,规模大备。明季,焚毁一空。

    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县徐凤鸣重建谯楼在大门上。

    《旌善亭》,在县门左。《申明亭》,在县门右。

    典史署 在县仪门之东。

    察院 在县治东

    布政分司 在县治西,明季焚毁。

    皇清顺治十六年重修。

    按察司 在县治西后街,常平仓之东,今废。州公馆 地无考。

    阴阳学 在县治东开化寺前。今废。

    医学 在县治东开化寺前,今废。

    僧会司 在县治东开化寺内。今废。

    道会司 在县治西玉阳观内。今废。

    常平仓 在县治西后街。

    皇清康熙三十三年,巡抚顾捐赀新建九间以足储。

    社仓 在县城外

    演武场 在县南门外,仅存地址。

    养济院 在县治南,明末废毁。

    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王昕捐俸重修,孤贫始有居。

    漏泽园 一在城西,一在城南。

    宝丰县署 在县城内东街路北。明成化十二年,知县朱诠创建。万历三十四年,知县朱瑞凤重建。规模深广,经寇乱,焚毁一空。

    皇清康熙十七年,知县胡权重新创建,计房百间,坚。

    完宏敞视昔有加

    谯楼 在仪门南,高二丈有奇,即县治大门“县丞廨。”

    主簿廨

    典史廨 俱在县治东,今废。

    察院 在县东街路北,设“激扬坊” 一座。明成化初立县时,知县朱诠建。后知县许可久增修。兵火之后,止存荒基。

    州厅 在县西街路北。明成化间,知县朱诠创,后知县陶淳重修。今俱废。

    学馆 在县后堂之西。正房三间,西厢房五间,各衙门子弟读文所。知县陶淳建,“有记。”

    阴阳学 在县治门东一间。

    医学 在县治门西。一间二学旧无,明参政杨子器命官相视贾侯墓。东建明道院,左右建二学。后改移县治门东西,今俱废。

    预备仓 成化间知县朱诠建,后俱毁。知县刘维新在北街东,建大房三间,岁久就敝,知县李秀发重加修葺。

    皇清康熙三十三年,巡抚顾捐赀新建十间,积谷以

    备救荒

    滍阳仓 义仓 “在县南三十里。”

    闹店仓 社仓 在县东三十里。

    “演武场 ” 在西门外。大门一座,正房三间,周围十亩。今房屋倾圮。

    养济院 在养济街,今废。

    漏泽园 西门外、南门外皆有。

    伊阳县署 :在县城东北隅。今废。僦民居舍,添设堂库及门屏。

    典史廨 在县署东,今废居民舍。

    公馆 在县治东,久废。邑令张暗然僦民居于新县治西邻,权为上宪停旌之所。

    “申明亭 ” 、“旌善亭 ” 二亭在县治西街南,俱毁于寇,邑令张文德修。

    僧会司 在碧峰寺内

    道会司 在城隍庙前。今废。

    阴阳学 在城隍庙前,今废。

    “医学 ” 与“阴阳学” 并废。

    预备仓 在县城内文庙西。万历初,邑令武鍧创,后遭寇焚毁。

    皇清顺治九年,邑令张文德创三楹于旧址后邑令

    郭若绎又捐修廒房四楹。康熙三十二年,奉文“积糓备荒。” 邑令谢梦弼又捐修十间。三十三年,巡抚顾捐赀,又建六间。

    演武场 在县东郭外,旧有门坊一座,结戎亭三楹,阶下东壁一旗台,今久废。

    养济院 在县城西南隅,今废。

    漏泽园 在县四郊俱有。

    汝州学校考      州县志合载

    本州

    州儒学 旧在城隍庙右。明天启四年甲子,州守陈爰谋创建。己巳年,兵道杨嗣昌、郡守林一桂迁州城西北隅,即今地。大成殿五间,内塑有:

    先师像四,配十哲神主,东西庑各九间,戟门三楹。

    棂星门三楹。门外为泮池,池外屏墙。墙西为儒学大门三间。大门内为二门三间。二门内为明伦堂五间。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重修,堂后为“敬一亭”五间,堂左

    为“崇德斋” 三间,今废;右为“广业斋” 三间,今废;“敬一” 亭后为“尊经阁” ,今废。

    启圣祠 三间,在大殿后。

    名宦祠 在戟门外之左,三间。

    乡贤祠 在戟门外之右,三间。

    学正宅 在明伦堂西

    训导宅 旧废,见赁民房。

    文昌阁 三间原在旧学南。顺治十年,巡道范承祖、州守秦耀名迁于文庙内。

    奎楼 在棂星门左

    汝阳书院 在大街路北。

    社学 在豸绣街

    射圃 今废

    学田 旧有六、七顷,遭变乱后,皆被人占种,不能复考。

    属县

    鲁山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大成殿七间,顺治己亥,举人栗民梁、庠生马远驭、李廷楹等重修。康熙十九年,邑令傅燮调重修。左为东庑,旧规十一间;顺治十四年丁酉,学谕刘汉宠督修五间。右为西庑,旧规十一间;顺治十六年己亥,举人栗民梁、庠生李廷楹等督修五间。殿前为戟门三间,顺治己亥,学谕刘汉宠同绅士督修。戟门外为“棂星门” 三间。康熙十五年丙辰,学训毛泰征、庠生郭如量重修。

    启圣宫 五间

    名宦祠 三间

    乡贤祠 三间

    教谕宅 、训导宅 、土地祠 今俱废。

    文昌阁 三间

    魁星楼 在小南门上

    射圃 在城内东南隅

    文峰塔 在南城上魁楼东。

    学田 八十三亩

    郏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金太和六年,知县张志行创建。明天顺年间,知县钱清重建。

    皇清顺治年间,知县张笃行、卜永升、王昕相继重修。

    启圣祠 三楹,顺治十六年重修。

    名宦祠 三楹,顺治十年重修。

    乡贤祠 三楹,顺治十年重修。

    教谕宅 ,顺治十二年重修。

    训导宅 ,顺治十二年重修。

    魁楼 在儒学门外。嘉靖中建,顺治十四年重修。

    射圃 今废

    东社学 在张侯祠

    西社学 在李侯祠

    南社学 在学宫内

    北社学 :在《崇正书院》。

    冢头镇社学 在河东

    学田 ,万历中,知县王策置田一百一十五亩,以赡诸生。

    宝丰县儒学 在县治东街路北察院之东。大成殿五间。明成化十二年,知县朱诠创建。万历十年知县丘云龙,天启元年知县范廷弼,崇祯元年知县刘令誉,各补修。崇祯十年,知县石可砺重建。邑宦王之晋助修。明末流寇拆毁。

    国朝康熙二年,河南府推官黄绶署县事,汝州州同。

    徐志尹、知县胡中珣重建大成殿。前为戟门三楹,又前为棂星门三座。康熙十二年,知县徐人龙重建。堂东侧为“明德斋” ,西侧为“新民斋” ,各五间。今俱废。

    启圣祠 在东庑后

    名宦祠 在敬一亭之东南。

    乡贤祠 在敬一亭西南。

    土地祠 在启圣祠后

    魁星楼 在棂星门东

    文昌阁 旧在“明德斋” 后,为射圃厅,后改为“文昌祠” ,今在东庑后。

    射圃 今废

    文笔塔 在东城

    伊阳县儒学 在县治西。庙学俱建于明成化年间。至万历元年,邑令武鍧重修。崇祯七年,邑令孔贞璞增饰巍焕。会流寇猖獗,悉付灰烬。

    皇清顺治三年“邑令张《暗然》”,五年“邑令张文德”,康熙

    十七年邑令康孟侯,二十四年邑令王来远,三十二年邑令谢梦弼,各有修葺,渐复旧制。启圣祠 康熙三十二年,知县谢梦弼建名宦祠。

    乡贤祠 :俱康熙二十四年,知县王来远、教谕宋烒重建。

    文昌祠 今废

    魁星楼 康熙三十二年,知县谢梦弼捐建,教谕公廨。

    训导公廨 俱废

    射圃 久废

    社学 在南门小十字街路东。

    学田 明万历初,知县武鍧捐俸金买民田二百亩。后知县文翔凤又置五顷以赈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