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百四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四百四十五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百四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四十五卷目录

     河南府部杂录

    职方典第四百四十五卷

    河南府部杂录

    《水经注》:“河水又西,迳陕县故城南。注又合一水,谓之 渎谷水南出近溪,北流注橐。其水又西北,迳陕城西, 西北入于河。河北对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公羊》曰: “晋败入大阳者也。”津亦取名焉。《春秋·文公三年》,“秦伯 伐晋,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是也。东则咸阳,涧水注 之。水出北虞山,南至陕津注河。河南即陕城也。昔周 邵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 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 城,故焦国也。武王以封神农之后于此,王莽更名黄 眉矣。戴延之云:“城南倚山原,北临黄河,县水百馀仞, 临之者咸悚惕焉。西北带河,水涌起,方数十丈,有物 居水中。父老云,‘铜翁仲所投处’。”又云:“《石虎载经》,于此 沉没。”二物并存,水所以涌,所未详也。或云翁仲头髻 常出,水之涨减,恒与水齐。晋军当至,髻不复出,今唯 见水异耳。嗟嗟有声,声闻数里。按秦始皇二十一年, 长狄十二见于临洮,长五丈馀,以为善祥。铸金人十 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坐之宫门之前,谓之金 狄,皆铭其胸云。“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为郡县, 正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身长五丈,足六尺,李 斯书也。”故卫恒《叙篆》曰:“秦之李斯,号为工篆,诸山及 铜人铭皆斯书也。”汉自阿房徙之未央前,俗谓之翁 仲矣。地皇二年,王莽梦铜人泣,恶之,念《铜人铭》有“皇 帝初兼天下文”,使尚方工鑴灭所梦铜人膺文,后董 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阳,重不 可胜,至霸水西停之。”《汉晋春秋》曰:“或言金狄泣,故留 之,石虎取置邺宫,苻坚又徙之长安,毁二为钱,其一 未至而苻坚乱,百姓推置陕北河中,于是金狄灭除。” 以为鸿河巨渎,故应不为细梗踬湍,长津硕浪,无宜 以微物屯流,斯水之所以涛波者,盖《史记》所云“魏文 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所致耳。献帝东迁,自夕潜 渡,坠坑争舟,舟指可掬,亦是处矣。

    洛水又东北过河南县南,注《周书》称,“周公将致政,乃 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 天下之大凑。”《孝经援神契》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 之洛邑。”《竹书纪年》:“晋定公二十年,洛绝于周。魏襄王 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

    “又东过洛阳县南,伊水从西来注之。”《注》:洛阳,周公所 营洛邑也。故《洛诰》曰:“我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其城方 七百二十丈,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 凑,方六百里,因西为千里。《春秋昭公二十三年》,晋合 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故亦曰成周也。迁《自序》云:“太 史公留滞周南。挚仲治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阳,汉高’” 祖始欲都之,感娄敬之言,不日而驾行矣。属光武中 兴,宸居洛邑,逮于魏晋,咸两宅焉。故《魏略》曰:“汉火行 忌水,故去其水而加佳。”魏为土德,土,水之牡也。水得 土而流,土得水而柔,除佳加水。

    又东过偃师县南。注缑氏原。《开山图》谓之缑氏山也, 亦云仙者升焉。言王子晋控鹤斯阜,灵王望而不得 近,举手谢而去。其家得遗屣,俗亦谓之为抚父堆。堆 上有子晋祠,或言在九山,非此世,代已远矣,莫能辨 之。刘向《仙传》云:“世有箫管之声焉。”

    榖水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注河南城西北。 穀水之右有石碛,碛南出为死谷,北出为湖沟。魏太 和七年,暴水流高三丈,此地下停流以成湖渚,造沟 以通水,东西十里,决湖以注瀍水。穀水又迳河南王 城北,所谓成周矣。《公羊》曰:“成周者何?东周也。”何休曰: “名为成周者,周道始成,王所都也。”《地理志》曰:河南河 “南县,故郏鄏地也。京相璠曰:‘郏,山名;鄏,地邑也。十年, 定鼎为王之东都,谓之新邑,是为王城。其城东南,名 曰鼎门,盖九鼎所从入也。故谓是地为鼎中楚子伐 陆浑之戎,问鼎于此’。”《述征记》曰:“‘谷、洛二水,本于王城 东北合流,所谓谷、洛𩰚也。今城之东南缺千步,世又 谓之谷洛𩰚处’。俱为非也。”余按史传,周灵王之时,谷、 洛二水𩰚毁王宫,王将堨之。太子晋谏,王不听,遗堰 三堤尚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人城郏,穆叔如周 贺。韦昭曰:“洛水在王城南,穀水在王城北,东入于瀍。 至灵王时,穀水盛出于王城西,而南流合于洛,两水 相格,有似于𩰚而毁王城西南也。”颍容之著《春秋条 例》,言“西城、梁门枯水”处,世谓之“死谷”是也。始知缘生

    行中,造次入关,经究故事,与实违矣。考王封周桓公
    考证
    于是为西周。及其孙惠公封少子于巩,为东周,故有

    东西之名矣。秦灭周,以为三川郡。项羽封申阳为河 南王。汉以为河南郡,王莽又名之曰保忠信乡。光武 都洛阳,以为尹。尹,正也,所以董正京畿,率先百郡也。 穀水又东流,迳干祭门北,子朝之乱,晋所开也。东至 千金堨,《河南十二县境簿》曰:河南县城东十五里有 千金堨。《洛阳记》曰:“千金堨,旧堰穀水,魏时更修此堰, 谓之千金堨。积石为堨,而开沟渠五所,谓之五龙渠。 渠上立堨,堨之东首立一石人,石人腹上刻勒云:‘太 和五年二月八日庚戌造筑此堨,更开沟’”渠。此水衡 渠上,其水,助其坚也,必经年历世,是故部立石人以 记之云尔。盖魏文帝修王张故绩也。堨是都水使者 陈协所造也。《语林》曰:“陈协数进阮步兵酒,后晋文王 欲修九龙堰,阮举协文王用之,掘地得古承水铜龙 六枚,堰遂成。水历堨东注,谓之千金渠。”逮于晋世,大 水暴注,沟渎泄坏,又广功焉。《石人》东胁下文云:“太始 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并瀑出,常流上三丈,荡坏 二堨。五龙泄水,南注泻下,加岁久漱啮,每涝即坏,历 载消弃大功,今故为今堨。更于西开泄,名曰代龙渠”, 地形正平,诚得为泄至理,《千金》不与水势激争,无缘 当坏,由其卑下,水得输上漱啮故也。今增高《千金》于 旧一丈四“尺,五龙自然必历世无患。若五龙岁久复 坏,可转于西更开二堨二渠,合用二十三万五千六 百九十八功。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起作,工重人少, 到八年四月二十日毕代。”龙渠即九龙渠也。后张方 入洛,破千金堨,公私赖之。水积年,渠堨颓毁,石砌殆 尽,遗基见存。朝廷太和中,修复故堨。按《千金堨》“石人 西胁”下文云:若沟渠入疏深引水者,当于河南城北 石碛西,更开渠北出,使首孤立,故沟东下,因故易就, 碛坚便时,事业已讫,然后见之。加边方多事,人力苦 少,又渠堨新成,未患于水,是以不敢预修通之。若于 后当复兴功者,宜就西碛。故书之于石,以遗后贤矣。 虽石碛沦败,故迹可凭,准之于文北引渠,东合旧渎。 旧渎又东,晋惠帝造石渠于水上。按桥西门之南颊 文称:“晋元康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改治石巷水门,除 坚枋,更为函枋,立作覆枋,屋前后辟级,续石障,使南 北入岸,筑治漱处,破石以为杀矣。”到三年三月十五 日毕。记并纪列门广长深浅,于左右巷东西长七尺, 南北龙尾,广十二丈,巷渎口高三丈,谓之睾门桥。又 潘岳《西征赋》曰:“秣马睾门”,即此处也。穀水又东,又结 石梁,跨水制城西梁也。穀水又东,左会金谷水,水出 大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水。东南流,迳晋卫尉 卿石崇之故居也。石季伦《金谷诗集叙》曰:“余以元康 七年从太仆出为征卤将军,有别庐在河南界金谷”, 涧中有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翳。西北角筑之, 谓之金墉城。魏文帝起层楼于东北隅,《晋宫阁名》曰 金墉有崇天堂,即此。地上架木为榭,故曰楼矣。皇居 创徙,宫极未就,止跸于此,构宵榭于故台,所谓台以 停停也。南曰乾光门,夹建两观,观下列朱桁于堑,以 为御路。东曰含春门,北有退门。城上西面列观,五十 步一睥睨,屋台置一钟以和漏鼓。函北连庑,荫墉北 广榭,炎夏之日,大高欢常以避暑。为渌水池一所,在金 墉者也。榖水迳洛阳小城北,因阿旧城,凭结金墉,故 向地也。永嘉乱,结以为垒,号曰洛阳垒。故《洛阳记》曰: “陵云台西有金市,金市北对洛阳垒者也。又东历大 夏门下,故夏门也。”陆机《与弟书》云:“门有三层,高百尺, 魏明帝造。门内东侧际城,有魏文帝所起景阳山,馀 基尚存。”孙盛《魏春秋》曰:“黄初元年,文帝愈崇宫殿,雕 饰观阁,取白石英及紫石英及五色大石,于太行榖 城之山,起景阳山于芳林园,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 充其中。于是百役繁兴。帝躬自掘土,率群臣三公以 下”,莫不展力。山之东,旧有九江。陆机《洛阳记》曰:“九江 直作员水,水中作员坛,三破之夹水得相《迳通赋》曰: “濯龙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兰被崖。”今也山则 块阜独立,江无复仿佛矣。渠水又东枝分,南入华林 园,历疏圃南圃中有古玉井,井悉以珉玉为之,以锱 石为口,工作精密,犹不变古,璨焉如新。又瑶华宫南 历景阳山北,山在都亭堂上结方湖,湖中起御坐石 也。御坐前建蓬莱山,曲池接筵,飞沼拂席,南面射候, 夹席武峙。背山堂上,则石路崎岖,岩嶂峻崄,云台风 观,缨峦带阜。游观者升降耶阁,出入虹陛,望之状凫 没鸾举矣。其中引水飞睾,倾澜瀑布,或枉渚声溜,潺 潺不断。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微飙暂拂,则 芳溢于六空,又为神居矣。其水东注天渊池,池中有 魏文帝九花丛殿基,悉是洛中故碑累之。今造钓台 于其上。池南置魏文帝茅茨堂,前有《茅茨碑》,是黄初 中所立也。其水自天渊池东出华林园,迳听讼观南, 故平望观也。魏明帝常言:“狱,天下之命也。”每断大狱, 恒幸观听之,以太和三年更从今名。观西北接华林 隶簿,昔刘桢磨石处也。《文士传》曰:“文帝之在东宫也, 宴诸文学,酒酣,命甄后拜坐,坐者咸伏,唯刘桢平仰观之,太祖以为不敬,送徒隶簿。后太祖乘步牵车,乘 城降关。”本注关恐是阅字之讹簿作,诸徒咸敬,而桢独坐,磨石 不动。太祖曰:“此非刘桢耶?石如何性?”桢曰:“石出荆山 元岩之下,外炳五色之章,内秉坚贞之志,雕之不增 文,磨之不加莹,禀气贞正,禀性自然。”太祖曰:“名岂虚 哉!”复为文学池水又东流于洛阳县之南池,池即故 狄泉也。南北百十一步,东西七十步。皇甫谧曰:悼王 葬景王于翟泉。今洛“阳太仓中大冢是也。”《春秋?定公 元年》,晋魏献子合诸侯之大夫于翟泉,始盟城周。班 固、服虔、皇甫谧咸言“翟泉在洛阳东北,周之墓地。”今 按周威烈王葬洛阳城内东北隅,景王冢在洛阳太 仓中,翟泉在两冢之间,侧广莫门道,东建春门路,北 路即东宫街也。于洛阳为东北。后秦封吕不韦为洛 阳十万户侯,大其城,并得景王冢矣,是其墓地也。及 晋永嘉元年,洛阳东北步广里地陷,有二鹅出,苍色 者飞翔冲天,白色者止焉。陈留孝廉董养曰:“步广,周 之狄泉,盟会之地。今色苍,北象矣。其可尽言乎?”后五 年,刘曜、王弥入洛,帝居平阳。陆机《洛阳记》:步广里在 洛阳城内宫东,是狄泉所在,不得于太仓“西南也。”京 相璠与裴司空彦季修《晋舆地图》,作《春秋地名》,亦言: “今太仓西南地水名狄泉。”又曰:“‘旧说言狄泉本自在 洛阳,北,苌弘成周乃绕之’。杜预因其一证,必是狄泉, 而即实,非也。后遂为东宫池。”《晋中州记》曰:“惠帝为太 子,出闻虾蟆声,问人:‘为是官虾蟆,私虾蟆?侍臣贾引 对曰:‘在官地为官虾蟆,在私地为私虾蟆。令曰:‘若官 虾蟆,可给廪’’’。”先是,有谶云:“虾蟆当贵。”昔晋朝收愍怀 太子于后池,即是池也。其一水自大夏门东迳宣武 观,凭城结构,不更层墉,左右夹列步廊,参差翼跂,南 望天渊池,北瞩宣武场。《竹林七贤论》曰:“王戎幼而清 秀,魏明帝于宣武场上为栏苞虎阱,使力士袒裼,迭 与之搏,纵”百姓观之。戎年七岁,亦往观焉。虎乘间薄 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亭然不动。 帝于门上见之,使问姓名而异之。场西故贾充宅地。 穀水又东,迳广莫门北,汉之谷门也。北对芒阜,连岭 修垣,苞㹅众山。始自洛口,西逾平阴,悉芒龙也。《魏志》 曰:“明帝欲平北芒,令登台见孟津。侍中辛毗谏”曰:“若 九河溢涌,洪水为害,丘陵皆夷,何以御之?”帝乃止。谷 水又东屈而迳建春门石桥下,即上东门也。阮嗣宗 《咏怀诗》曰:“步出上东门”者也。一曰上升门,晋曰建阳 门。《百官志》曰:洛阳十一门,候一人,六百石。《东观汉记》 曰:郅恽为上东门候。光武尝出,夜还,诏开门欲入,恽 不内。上令从门间识面,恽曰:“火明辽远”,遂拒不开。由 是上益重之,亦袁本初挂节处也。桥首建两石柱,桥 之右柱铭云:“阳嘉四年乙酉壬申,诏书以城下漕渠, 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输,所由而至。使中谒者 魏郡清渊马宪监作石桥梁柱,敦敕工匠,尽要妙之 巧,攒立重石,累高周距,桥工路博,流通万里”云云。河 南尹邳崇丞渤海重合双福水曹掾中牟任防、史 王荫,史赵兴,将作吏睢阳申翔、道桥掾成睾卑国、洛 阳令江双、丞平阳降监掾王腾之、主石作左北平山 仲。三月起作,八月毕成。其水依柱文,自乐里道屈而 东,出阳渠。昔陆机为成都王颖入洛,败北而返。水南 即马市也。旧洛阳有三市,斯其一也,嵇叔夜为司马 昭所害处也。北则白社故里也。昔孙子荆会董威辇 于白社,谓此矣。以同载为荣,故有《威辇图》。又东迳马 市石桥,桥南有二石柱,并无文刻也。汉司空渔阳王 梁之为河南也,将引穀水以溉京都,渠成而水不流, 故以坐免。后张纯堰洛而通漕,洛中公私怀瞻。是渠 今引穀水,盖纯之创也。按陆机《洛阳记》、刘澄之《永初 记》言城之西面有阳渠,周公制之也。昔周迁殷民于 洛邑,城隍逼狭,卑陋之所耳。晋故城成周以居敬王, 秦又广之以封不韦。以是推之,非专周公可知矣。亦 谓之九曲渎。故《河南十二县簿》云:“九曲渎在河南巩 县西,西至洛阳。”又按傅畅《晋书》云:“都水使者陈良凿 运渠,从洛口入,注九曲,至东阳门。”是以阮嗣宗《咏怀 诗》所谓“朝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岑”,又言“遥遥九曲间, 徘徊欲何之”者也。阳渠水南暨阊阖门,汉之上西门 者也。《汉宫记》曰:“上西门所以不纯白者,汉家厄于戌, 故以丹镂之。”太和迁都,徙门南侧,其水北乘高渠,枝 分上下,历故石桥东入城,迳望先寺中有碑,碑侧法 子丹碑作龙矩势,“于今作则佳,方古犹劣。”渠水又东 历故金市南,直千秋门右宫门也。又枝流入石逗,伏 流注灵芝九龙池。魏太和中,皇都迁洛阳,经构宫极, 修理街渠,务穷隐,发石视之,尝无毁坏。又石工细密, 非今之所拟,亦奇为精至也,遂因用之。其一水自千 秋门南流,迳神虎门下,东对云龙门二水。衡栿之上, 皆列云龙风虎之状,以火齐薄之。及其晨光初起,夕 景斜辉,霜文翠照,陆离眩目。又南迳通门、掖门西,又 南流东转迳阊阖门南。案《礼》,“王有五门,谓皋门、库门、 雉门、应门、路门。路门一曰毕门,一曰虎门也。”魏明帝

    上法太极,于洛阳南宫起太极殿于汉崇德殿之故
    考证
    处,改雉门为阊阖门。昔在汉世,洛阳宫殿门题多是

    大篆,言是蔡邕诸子。自董卓焚宫殿,魏太祖平荆州, 汉吏部尚书安定梁孟皇善师宜官八分体,求以赎 死。太祖善其法,常仰系帐中,爱玩之,以为胜。宜官北 宫榜题,咸是鹄笔。南宫既建,明帝令侍中京兆韦诞 以篆书之。皇都迁洛,始令中书含人沈舍馨以隶书 书之。景明、正始之年,又敕符节令江式以大篆易之。 今诸桁榜题,皆是式书。《周官》,太宰以正月悬治法于 象魏。《广雅》曰:阙谓之象魏。《风俗通》曰:鲁昭公设两观 于门,是谓之阙。从门,厥声。《尔雅》曰:“观谓之阙。”《说文》曰: “阙,门观也。”《汉官典职》曰:偃师去洛四十五里,望朱雀 阙,其上郁然与天连。是明峻极矣。洛阳故宫名,有朱 雀阙、白虎阙、苍龙阙。北阙,南宫阙也。《东观汉记》曰:“更 始发洛阳,李松奉引车马奔触北阙铁柱门,二马皆 死。”即斯阙也。《白虎通》曰:“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饰 门,别尊卑也。”今阊阖门外,夹建巨阙,以应天宿,虽不 如礼,犹象魏之上,而加复思以易观矣。《广雅》曰:“复思 谓之屏。”《释名》曰:“屏,自障屏也。罦思在门外罦”,复也。臣 将入言事于此,复,重思之也。汉末兵起,坏园陵,罦思 曰:“无使民复思汉也。”故《盐铁论》曰:“垣阙罦思,言树屏 隅角所架也。”颖容又曰:“阙者,上有所失,下得书之于 阙,所以求论誉于人,故谓之阙矣。”今阙前水南道右 置登闻鼓,以纳谏也。昔黄帝立明堂之议,尧有衢室 之问,舜有告善之旌,禹有立鼓之讯,汤有总街之诽, 武王有灵台之复,皆所以广设过误之备也。渠水又 枝分夹路,南迳出太尉、司徒两坊间,谓之铜驼街。旧 魏明帝置铜驼诸兽于阊阖南街。陆机云:“驼高九尺, 即出太尉坊者也。”水西有永宁寺,熙平中始创也。作 九层浮图。浮图下基方一十四丈,自金露柈下至地 四十九丈,取法代都七级,而又高广之。虽二京之盛, 五都之富,利刹灵图,未有若斯之构。按《释法显行传》, “西国有爵离浮图,其高与此相状,东都、西域俱为庄 妙矣。”其地是曹爽故宅,经始之日,于寺院西南隅得 爽窟室,下入地可丈许,地壁悉垒方石砌之,石作细 密,都无所毁,其石悉入法用,自非曹爽庸匠,亦难复 制。此。桓氏有言,“曹子丹生此豚犊”,信矣。渠左是魏、晋 故庙地,今悉民居,无复遗墉也。渠水又西,历庙社之 间,南注南渠,庙社各以物色辨方。《周礼》庙及路寝,皆 如明堂,而有燕寝焉。唯祧庙别无,后代,通为一庙,列 正室于下,无复燕寝之制。《礼》,天子建国,左庙右社,以 石为主,祭则希冕。今多王公摄事,王者不亲拜焉。咸 陵元年,洛阳大风,帝社树折,青气属天元王东渡魏, 社代昌矣。渠水自铜驼街东,迳司马门南,魏明帝始 筑阙崩,压死数百人,遂不复筑,故无阙。门南屏中,旧 有置铜翁仲处。金狄既沦,故处亦褫,唯坏石存焉。自 此南直宣阳门,经纬通达,皆列驰道,往来之禁,一同 两汉。曹子建尝行御街,犯门禁,以此见薄。渠水又东 迳杜元凯所谓狄泉北,今无水,坎方九丈六尺,深二 丈馀,似是人功,而不类于泉陂。是验非之一证也。又 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王室定,遂徙居成周,小不受王 都,故坏翟泉而广之。泉源既塞,明无故处。”是验非之 二证也。杜预言翟泉在太仓西南,既言西南,于雒阳 不“得为东北”,是验非之三证也。稽之地说,事几明矣, 不得为翟泉也。渠水历司空府前,迳太仓南,东出阳 门石桥,下注阳渠。穀水迳阊阖而南土山东,水西三 里有坂,坂上有土山,汉大将军梁冀所成,筑土为山, 植林成苑。张璠《汉记》曰:“山多峭坂,以象二崤,积金玉, 采捕禽兽,以充其中。有人杀苑兔者,迭”相寻逐,死者 十三人。南出迳西阳门,旧汉氏之西明门也,亦曰雍 门矣。旧门在南,太和中以故门卯出,故徙是门。东对 东阳门。穀水又南,迳白马寺东,是汉明帝梦见大人, 金色,项佩白光。以问群臣,或对曰:“西方有神,名曰佛, 形如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发使天竺,写致经像, 始以榆𣗋盛经,白马负图,表之中夏,故以白马为寺, 名此。榆𣗋后移在城内愍怀太子浮图中,近世复迁 此寺,然金光流照,法轮东转,创自此矣。穀水又南,迳 平乐观东。李尤《平乐观赋》曰:“乃设平乐之显观,章秘 伟之奇珍。”《华峤汉书》曰:“灵帝于平乐观下起大坛,上 建十二重五采华盖,高十丈。坛东北为小坛,复建九 重华盖”,高九丈,列奇兵骑士数万人,天子住大盖下。 礼毕,天子躬擐甲,称无上将军,行阵三匝而还,设秘 戏以示远人。故《东京赋》曰:“其西则有平乐都场,示远 之观。龙雀蟠蜿,天马半汉。”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 气,古人以良金铸其形。”明帝永平五年,长安迎取飞 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平乐观。今于上西门“外无他 基观,惟西明门外独有此台,巍然广秀,疑即平乐观 也。”又言“皇女稚殇,埋于台侧,故复名之曰皇女台。”《晋 灼》曰:“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董卓销为 金,用铜马,徙于建始殿东阶下。北军丧乱,此象遂沦。” 穀水又南达西门,门故广阳门也。门左枝渠,东派入 城,迳木社前,又东迳太庙南,又东于青阳门右,下注阳渠。穀水又南,东屈迳津阳门南,故津阳门也。昔洛 水泛泆,漂落害者众,津阳城门校将筑以遏水,谏议 大夫陈宜止之曰:“王遵臣也,水绝其足,朝廷中兴,必 不入矣。”水乃造门而退。穀水又东,迳宣阳门南,故苑 门也。皇都迁洛,移置于此,对阊阖门,南直洛水浮桁。 故《东京赋》曰:“溯洛背河,左伊右瀍”者也。夫洛阳考之 中土,卜唯洛食,实为神也。门左即洛阳池处也。池东, 旧平城门所在矣。今塞北对南阳南宫,故蔡邕曰:平 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 最尊者。洛阳诸宫,名曰南宫,有謻台、临照台。《东京赋》 曰:“其南则有謻门曲榭,依阻城洫。”注云:“謻门,冰室”门 也。阻,依也。洫,城下池也。皆屈曲邪行,依城池为道。故 《说文》曰:“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矣。謻门即宣 阳门也。门内有宣阳冰室。《周礼》有冰,人日在北陆而 藏之,西陆朝觌而出之。冰室旧在宣阳门内,故得是 名。门既壅塞,冰室又罢,穀水又迳,灵台北望云物也。 汉光武所筑,高六丈,方二十步,世“祖尝宴于此台,得 走鼠于台上。”亦谏议大夫第五子陵之所居,伦少子 也。以清正,洛阳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寄止灵台,或十 日不炊。司隶校尉南阳左雄、尚书庐江朱孟兴等,故 孝廉功曹,各致礼饷,并辞不受。永建中卒。穀水又东 迳平昌门南,故平门也。又迳明堂北,汉光武中元元 年立。寻其基构,上圆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蔡邕《月 令章句》同之,故引水于其下为璧雍也。穀水又东,迳 开阳门南。《晋宫阁名》曰:“故建阳门也。”《汉官仪》曰:“开阳 门始成,未有名宿。昔有一柱来在楼上,琅琊开阳县 上言:南城门一柱飞去。光武皇帝使来识视,良是。遂 竖传之,刻记年月日以名焉。”何汤、仲弓尝为门候,上 微行夜还,汤闭门不内。朝廷嘉之。又东迳国子太学 石经北。《周礼》有国学教成均之法。《学记》曰:“古者家有 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亦有虞氏之上庠、下庠,夏 后氏之东序。西序,殷人之左学,周人之东胶。虞庠。”《王 制》云:“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故有太学、小学, 教国之子弟焉,谓之国子。汉魏以来,置太学于国子 堂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载《五经》立于太学 讲堂前,悉在东侧。蔡邕以嘉平四年,与五官中郎将 堂谿典、光禄大夫䃅、议郎张训、韩说、太史令单飏等, 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 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 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 矣。今碑上悉铭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 三字石经,古文出于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为字,取 其孳乳相生,故文字有六义焉。自秦用篆书,焚烧先 典,古文绝矣。鲁恭王得《孔子宅书》,不知有古文,谓之 “科斗书”,盖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耳。言大篆出于周 宣之时,史籀创著。平王东迁,文字乖错。秦之李斯及 胡毋敬有改籕书谓之小篆,故有大篆、小篆焉。然许 氏《字说》专释于篆,而不本古文,言古隶之书起于秦 代,而篆字文繁芜会剧者,故用隶人之省,谓之隶书。 或云即程邈于云阳增损者。是言隶者,篆捷也。孙畅 之尝见青州刺史傅弘什说,临淄人发古冢得铜棺, 前和外隐为“隶”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唯 三字是古隶同。今书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魏初 传古文,出邯郸淳《石经》,古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 石长八尺,广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千八枚,广三 十丈。魏文帝又刊《典论》六碑,附于其次。陆机言:“《太学 赞》别一碑,在讲堂西,下列石”《龟碑》,载蔡邕、韩说、高堂 谿等名。《太学弟子赞》复一碑,在外门中,今二碑并无 《石经》东有一碑,是汉顺帝阳嘉八年立,碑文云:建武 二十七年造太学,年积毁坏。永建六年九月诏书修 太学,刻石记年用工作徒十一万二千人,阳嘉九年 八月作毕。南面刻颂,表里镂字,犹存不破。汉石经北 有晋《辟雍行礼碑》,是太始二年立,其碑中折,但世代 不同,物不停故石经沦缺,存半毁几。驾言永久,谅用 怃焉。考古有三雍之文,今灵台、太学,并无辟雍处。晋 永嘉中,王弥、刘曜入洛,焚毁二学,尚仿佛前基矣。谷 水于城东南隅枝分北注,迳清阳门东,故清明门也, 亦曰税门也,亦曰芒门。又北迳东阳门东,故有东门 也。又北迳故大仓西,《洛阳地记》曰:“大城东有大仓,仓 下运船,常有千计”,即是处也。又北入洛阳沟。穀水又 东,左迤为池,又东右出为方湖,东西一百九十步,南 北七十步,故水衡署之所在也。穀水又东南转屈而 东注,谓之阮曲,云阮嗣宗之故居也。穀水又东,注鸿 池陂。《百官志》曰:“鸿池,池名也,在洛”阳东二十里。丞一 人,二百石。池东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四周有塘,池 中又有东西横塘,水溜迳通。故李尤《鸿池陂铭》曰:“鸿 泽之陂,圣王所规,开水东注,出自城池也。”其水又东, 左合七里涧。《晋后略》曰:“成都王使吴人陆机为前锋 都督,伐京师,轻进为治军所处,大败于鹿苑,人相登 蹑,死于堑中。及七”里涧,涧为之满,即是涧也。涧有石

    梁,即旅人桥也。昔孙登不欲久居洛阳,知杨氏荣不
    考证
    保终思欲遁迹林乡,隐沦忘死。杨骏埋之于此桥之

    东,骏后寻亡矣。《搜神记》曰:“太康末,京洛始为《折杨》之 歌,有兵革辛苦之辞。骏后被诛,太后幽死,《折杨》为之 应也。”凡是数桥,皆累石为之,亦高壮矣,制作甚佳,虽 以时往损功,而不废行旅。朱超石《与兄书》云:“桥去洛 阳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员以通水,可受大舫过也。” 奇制作,题其上云:“太康三年十一月初就功,日用七 万五千人,至四月末止。此桥经破落,复更修补,今无 复文字。”阳渠水又东流,迳汉广野君郦食其庙南,庙 在北山上,成公绥所谓偃师西山也。山上旧基尚存。 庙宇东面,门有两石人对倚,北石人胸前铭“云门亭 长石人”西有二石阙,虽经颓毁,犹高丈馀,阙西即庙 故基也。基前有碑,文字剥缺,不复可识。子安仰澄芬 于万古,赞清徽于庙像,文字厥集矣。阳渠又东,迳亳、 殷南,昔盘庚所迁,改商曰殷,此始也。班固曰:尸乡,故 殷汤所都者也,故亦曰“汤亭。薛瓒《汉书注》、皇甫谧《帝 王世纪》并以为非,以为帝喾都矣。《晋太康地理记》并 言田横死于是亭,故改曰尸乡”,非也。余按司马彪《郡 国志》,以为春秋之尸氏也。其泽野负原夹郭,多坟陇 焉。即陆士衡会王辅嗣处也。袁氏王、陆诗叙“机初入 洛,次河南之偃师,时,忽结阴望道左右民居者,因往 退宿,见”一少年,姿神端远,与机言元机服其能,而无 以酬折。前至一辩文,机题纬古今,综检名实,此少年 不甚欣解,将晓去,税驾逆旅,妪曰:“君何宿而来,自东 数十里无村落,上有山阳王家墓。”机乃怪怅,还睇昨 路,空野昏霾,云攒蔽日,知所遇者审王弼也。此山即 祝鸡翁之故居也。《搜神记》曰:“鸡翁者,洛阳人”也,居尸 乡北山下,养鸡百年馀,鸡至千馀头,皆有名字。欲取 呼之名,则种别而至。后之吴山,莫知所去。穀水又东, 迳偃师城南。皇甫谧曰:“帝喾作都干亳,偃师是也。”王 莽之所谓师氏者也。穀水又东流注于洛水矣。 《云仙杂记》:洛阳人家,正旦造丝鸡葛燕粉荔枝。正月 十五日造火蛾儿,食玉梁糕,寒食装万花舆,煮杨花 粥。端午,术羹、艾酒,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辟瘟扇,乞 巧,使蜘蛛结万字,造明星酒,装同心脍。重九,迎凉,脯 羊肝饼,佩瘿木符。冬至,煎饧彩珠,戴一阳巾。除夜,铜 刀刻门,埋小儿砚,点水盆灯。腊日,造脂花餤。

    洛阳梨花时,人多携酒其下,曰:“为梨花洗妆,或至买 树。”

    《谈苑》:艺祖载诞,营中三日,香人莫不惊异。至今洛中 人呼应天禅院为“香孩儿营。”

    《墨庄漫录》:陕州大河南岸有物如铁石状,谓之“铁牛。” 旧有祠宇,唐末封号“顺正庙。”大中祥符四年,真宗祀 汾阴,幸其庙,作《铁牛诗》。

    《画墁录:禹贡》曰:“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峡,府三门”是也。 绝河流若岩墙然,凿为三门,河经其中,东洋如小城 状,即析城也。禹庙在西潬,有寺,下望砥柱上百步屹 然,中流高数百丈,铭勒其上,但取稍平处或险处,互 布昌一峰之间,其字方可尺馀。魏公撰文正字,薛纯 稷之子也。每欲印榻,伺天气晴明,先维舟砥下,下梯 而陞上,数日不可竟。俯视洪流,足酸目眩,用是难得 真本。元符中,大水坏三门,一夕寺庙皆失,略无孑遗, 铭亦失数十字。

    唐家二百八十馀年,河决二,谷、洛城岁为患,攘天津, 浸宫阙,垫城郭不已。本朝无五年不河决,而谷、洛之 患殊稀。洛中耆旧言:“伊、洛水六十年一泛滥,自祥符 至熙宁中,自福善坡以北,率被昏垫,公私荡没。富公、 晏夫人尚无恙也,仓卒以浴桶济之而沈,水退死者 众多,妇人簪珥皆失,多有脱腕之苦。城下惟福善坡” 不及城外,惟长夏门不及洛中,故有语云:“长夏门外 有庄,福善坡头有宅。”平日但知以其形势耳,至此乃 知水谶不苟云。

    《邻几杂志》:洛阳北有山泉,即汤所祷桑林之地有庙, 即太乙之祠,俗号为圣王。近因旱,中使请祷得雨,乃 奏请封为清渊侯。失于检详地志,致此谬。

    《闻见前录洛中形势》,郏鄏山在西,邙山在北,成皋在 东,以接嵩阙。塞直其南,属女几,连荆、华,至终南山。洛 水来自西,南,伊水来自南,右涧水,左瀍水。隋文帝登 邙山,对阙塞而叹曰:“真天阙也,今之洛城也。”周公所 卜,在其西北,郏、鄏二山相属,定鼎于郏鄏是也。前临 涧、洛二水,故曰谷洛𩰚,将毁王宫也。《洛诰》曰:我又卜 “瀍水东,亦惟洛食。”东汉洛阳是也。今在洛城之东十 八里,跨洛水前,直轘辕,北属邙山,极平远。西晋、后魏 皆都焉。晋又筑金墉城在其西北,其山川秀润有馀, 形势雄壮,差不逮长安。

    《太平御览洛阳地图》曰:“巩在洛水之间,巩,固也,言四 面有山,可以巩固也。”

    陆机《洛阳记》曰:洛阳有铜驼街,汉铸铜驼二枚,在宫 南西,会道相对。俗语曰:“金马门外集众贤,铜驼陌上 集少年。”

    《水经》曰:“伊水东北过伊阙,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如阙,伊水历其间,谓之伊阙。”

    《十道志》曰:“寿安县,汉宜阳县也。”

    陕州,陕郡。《禹贡》豫州之域。周为二伯,分陕之地,即古 虢国地。战国时属韩。秦并天下,属三川郡。《史记》曰:“周 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 周公主之。”

    虢州,弘农郡。《禹贡》豫州之域。春秋为虢地。七国时,秦、 韩之境。秦并天下,为山川郡。汉元鼎中,置弘农郡。 戴延之《西征记》曰:“函者,道形如函也。”孙卿子曰:“秦有 松柏之塞”是也。

    《帝皇世纪》曰:“虢有三焉:周兴,封虢仲于西虢,此其地 也。封虢叔于东虢,即成皋是也。”今陕郡平陆县是北 虢。

    《郡国县道记》曰:“卢氏,西虢之别也。”

    《遁甲开山图》曰:“卢氏山,宜五谷,可以避水灾”,因山以 名县。

    《读史订疑》:灵宝之西,函谷之东,有涧直下黄河,曰弘 农涧。《大明一统志》载之,云:“宋避英宗讳,改为鸿芦涧。” 余窃疑宋为太祖父,讳弘殷耳,何必并农字改之?英 宗初名及后更名,俱不犯二字,以为英宗者尢误也。 后阅王得臣《麈史》,始知其大谬。不然,得臣曾修《陕志》 云:“灵宝之西,有涧曰洪溜。”不知其名之因也。比见《水 经》云:县有鸿胪围池,是水津渠沿注,故谓斯川为鸿 胪涧。于是知洪溜语之讹也。洒然始悟当时俗名是 洪溜,原非弘农,所谓鸿胪者,即得臣援证《水经》修志 时改之耳。彼自云鸿胪,非云鸿芦也。得臣政和时年 八十,所著书正当英宗前后,何尝有避讳之说乎?盖 陕州古名弘农,而是涧先名洪溜,后名鸿胪,其声近 于弘农。措大强解事,遂以意傅会其说,以为复古而 名之事,固有雅而非真者。予故拈出之,以雪斯涧之 误名。今灵宝人亦顺呼为“弘农”,无有知其非者,仍当 称“鸿胪”为是,不然,称“洪溜”犹是宋以前语也。

    《河南府志纪才》:“燧人氏四佐,曰明由、曰必育、曰成博, 曰陨丘。”按陶潜《集圣贤群辅录》:“燧人四佐,燧人出天, 四佐出洛。”宋均曰:“出天,天所生也;出洛,地所生也。明 由,晓升级,谓等差,政所先后也。必育受税俗,谓受赋 税所宜施为也。成博受古诸,谓古诸侯职等也。陨丘 受延嬉嬉,兴也,主授此录也。”寓洛阳盟人李氏根曰: “图《书》之前,有燧人四佐焉,史书其名而未言所产,至 晋陶潜氏始标宋均之言,曰‘四佐出洛,且各注所职 某事’。”窃谓靖节好古博学,其言必有所据,且四佐所 职犁然,六卿之事,古相业实从此启。今史乘虽未载, 而河洛人物之首,舍四佐其谁?

    周仲山甫洛人吉甫作诗美之曰:“保兹天子生仲山 甫。”又曰:“衮职有阙仲山甫补之。”

    晋刘宏字终嘏,兄粹字纯嘏,弟演字冲嘏,并在中朝。 世人语曰:“洛中有三嘏焉。”

    唐燕公张说自中书舍人拜工部侍郎,子均自中书 舍人拜礼部侍郎,孙濛自中书舍人拜礼部侍郎,时 人谓“三代同迁。”

    宋欧阳永叔、张尧夫、尹师鲁、杨子聪、梅圣俞、张大素、 王几道,时人谓“洛中七友。”

    吕蒙正字圣功,谥文穆;吕夷简字坦夫,谥文靖;吕公 著字晦叔,谥正献。《挥麈录》曰:“吕文穆相太宗,犹子文 靖参真宗政事,相仁宗。文靖子惠穆为英宗枢副,为 仁宗枢使;次子正献为神宗知枢相。哲宗正献孙舜 徒为太上皇右丞相,继执七朝政,真盛事也。时人谓 ‘三世宰相’。”

    吕晦叔、《司马君实》居洛号“二龙。”

    吕文靖公夷简,子公弼、公著、公亮、公儒,俱为翰长。 西洛有五相宅,尝有诗相赓和,乃文潞公、富相、王相 二张相也。伊洛山水之秀,士风之厚,自昔卿相间出, 故语云:“吾乡有宰相坊,侍郎里。”

    《九老会序》曰:“洛阳遗老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甄权 年一百三岁,拜朝散大夫,赐几杖。太宗贞观中,常幸 其家。”

    邵伯温言,洛阳有老人曰党翁者,卖药洛水南,行步 甚快。自言五代清泰中,尝为兵经事柴世宗有《放停 公帖》可验,其衣服犹唐装也,有妻无子,有问以前事 者,皆不答。元丰中,不知所在,计其寿,当一百八十馀 岁。

    明刘泽演,号嵩门。曾任静宁知州,寿至一百岁,有司 扁之,为“中州人瑞”焉。

    晋金谷会金谷园二十四友,首潘岳,次石崇、左思、陆 机、陆云、郭彰、刘琨、欧阳建、杜斌、王粹、邹捷、崔基、刘环、 周恢、陈《刘讷》《缪征》、挚虞、诸葛诠和、郁牵秀、许猛、刘 与、杜育,皆一时才俊。

    《唐香山会》。白居易曰:“会昌五年月日,胡杲等之贤,皆 多年寿,予亦次焉。”予敝居履道坊,合尚齿之会,七老 相顾,既醉且欢。静而思之,此会希有。各赋七言一章 以记之。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绝伦,同归故乡,亦来斯会。续命贯姓名年齿,写形附于图右。又有侍秘书 狄兼谟、河南尹卢贞,以年未及七十岁与会,而不及 “列。前怀州司马安定胡杲年八十九。卫尉卿致仕冯 翌吉旼年八十八。前磁州刺史广平刘真年八十七。 前龙武军长史荥阳郑据年八十五。前侍御史内供 奉官范阳卢直年八十二。前永州刺史清河张浑年 七十七。刑部尚书致仕白居易年七十四。会中后入 遗老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禅僧如”满年九十五, 宋耆英会元丰五年,富韩公弼七十九,文潞公彦博 七十七,席司封汝言七十七,王安之尚恭七十六,赵 南正丙七十五,刘伯寿几七十五,冯肃之行己七十 五,楚正叙建中七十二,王不疑谨言七十二,张昌言 问七十,张景先寿七十,王公拱辰七十,司马温公光 未七十。潞公素重其人,用唐狄兼谟故事,请与会。 《明澹逸会》举于万历中年,与会者十一人:侍郎王柱 峰正国,参正刘后峰衍祚,尚书沈对泉应时,副使刘 西塘贽,都给事中谢岷阳江,侍郎董李村尧封,都御 史吴两室三乐,佥事戴龙州冕,知府方古田时学、吕 文田孔良。按此会祇存职名,其诗文皆不传也。 “惇谊会”,朱嵩野所举之会,原名“敦谊”,此会从心不从 文,有深意存焉者也。生不考信非谊,后不讲世非谊; 有善不劝,有过不规非谊。群公于此,良有苦心,所以 会自从心始也。与会诸公:侍郎王柱峰正国,年六十 九岁,副使刘西塘贽,年六十八岁,参政刘后峰衍祚, 年七十一岁,知府杨沚泉士廉,侍郎董李村尧封,年 六十四岁;知县王同野职,年六十岁;主事史善言,山 人胡竺西怀玉,年四十七岁。

    初服会,会名“初服”,取以终成始之义,皆少时同几砚 与旧游友也,或以事归,或以家居,得白首相携,以乐 馀年,真所谓全始而完终者也,遂以命名。训导许巽 庵梦兆七十四岁,教谕徐惠川大吉七十二岁,副使 刘西塘贽六十八岁,知州陈霁山铨六十三岁,知县 王同野职六十三岁,解元刘临谷慎五十三岁,山人 胡竺西怀玉,四十七岁诗僧,有“《怀玉集》若干卷”,行于 世。

    《崇雅会》,坦然居士刘公衍祚,举于万历三十一年,与 会者十有二人:参政刘后峰,衍祚年九十四岁,通判 周心伊自任,知县王同野职,推官董龙阳继祖,主事 李敬庵贽,知州刘嵩门泽演,知县张洪川其化,知县 陈时鸣东皋,主事孙子源澜,通判李德仲希闵,知州 张龙河献图,郎中王瑞白金星。

    《八耆会》。有洛八耆,蚤以文武之材并用于时,今老矣, 倦于勤,先后言旋,惜兹暮景,不能以无乐,于是乎有 会。题曰《八耆会》。兹会也,有故者不入,志异者不入,仕 者不入,幼者不入,耆而已矣。都指挥佥事詹拣之椿, 年七十有六。户部员外郎李叔重天伦,年七十五。户 部尚书孙文宿应奎,年七十三。四川保宁府同知于 子野淳,年七十二。中书舍人刘汝思成学,年六十七。 霍丘县知县李季勉天成,年六十四。兵部尚书王维 贤邦瑞,年六十四。山西按察司佥事戴汝材楩,年六 十八。王邦瑞有记。

    《纪物雷琴》洛阳董氏畜雷琴一,中题云:“山虚水深,万 籁萧萧。古人无踪,惟石”壮其声也。其外漆下隐 有朱书云:“洛水多清幽,嵩高有白云。圣朝容隐逸,时 得咏《南薰》。”

    《伽蓝记》曰:魏白马寺有大榴,京师语曰:“白马甜榴,一 石直牛。”

    白马寺浮图前葡萄,异于馀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 类于枣,味殊美,冠于中京。至熟时,帝取之,或赐宫人, 宫人转遗亲识,以为奇异,得者不肯辄食,乃历数家。 魏百果园中有仙人枣,长五寸,核细如针,霜降乃熟, 食之甚美,俗传出昆仑山。一曰“西王母枣。”

    劝学里内,周国有园,珍果出焉。有含消梨,重十斤,从 根著地,尽化为水。

    “白马寺柰”,实重七斤。

    洛阳北邙张公夏梨,海内唯有一树大谷梨,潘岳赋 云:“张公大谷之梨。”《洛都赋》曰:“梨则大谷,冬紫秋黄。” 魏华林园,景阳山南有百果园,果列作林,林各有堂。 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彻,得霜即熟。亦出昆仑山, 亦曰西王母桃。

    韦述《两京记》曰:东都嘉庆坊有李,其实甘鲜,故称“嘉 庆李。”

    李德裕《平泉庄》有“剡溪之红桂、锺山之月桂、曲阿之 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东阳之牡桂。” 龙门敬善寺有红桂,树云独秀。陈侍御因访剡浮樵 客,得数株,移植郊园。众芳色沮,乃知敬善所有,徒得 嘉名。

    李德裕《金松赋序》云:“广陵东南有颜太师犹子旧宅, 其地则孔北海故台。余晚春游眺,忽睹奇木,枝似柽 松,叶如瞿麦。迫而察之,则翠叶金实,灿然有光。访其 名曰‘金松’”,讯其所来,曰:“得于天台。”乃就主人求得一本,列于平泉。

    平泉庄有珠子柏,实如珠子,联生叶上,香闻数十步。 李德裕有《柳柏赋》,谓其“风姿濯濯,宛若荑杨,而冒霜 挺雪,四时不改。”

    平泉庄有雁翅桧、婆娑罗树。《河洛记》曰:“洛阳北邙山 有古樗树,不知其来早晚。婆娑,周回四五亩,与伊阙 正南相当。越公等建都城之日,据此树为南北定准, 嫌樗木名恶,号曰婆娑罗树。”

    平泉庄有莲房玉蕊,每跗萼之上,上分五朵,而实同 其一房也。

    《赞皇公平泉庄》,其水物之美者,有“白𬞟洲”之“重台莲”, “芙蓉湖”之白莲,茅山东溪之芳荪。

    咸宁四年,立芳蔬园于金镛城东,多种异菜。有菜名 曰“芸芝”,类有三种,紫色者最繁,味辛,其枝烂熳,春夏 叶密,秋蕊冬馥,其实若珠,五色随时而盛。其色紫为 上蔬,其味辛;色黄为中蔬,其味甘;色青为下蔬,其味 咸。常以三蔬充御膳。其叶可以资饮食,以供宗庙祭 祀,亦止人渴饥。宫人采带其茎叶者,气历日不歇。 龙门龛在府城南三十里,两山对峙,东曰香山,西曰 龙门。石壁峭立,伊水中出,又名“伊阙。”壁间凿石龛石 佛,大小千数,皆后魏及唐时所凿。中有极大者三龛, 唐魏王泰为长孙皇后所造,岑文本有记。

    楚坑,在新安县西南,项羽诈坑秦降卒处。

    土刹在永宁县西北,古蒯关之塞,垣后为镇。

    铁人在陕州治内。《史记》:“秦始皇铸金人十二,董卓毁 其九为钱,所存者三。石勒取置邺,苻坚又徙之,未至 而乱其一,百姓推入河中。”今鼓楼下二人,或其所遗 者。

    铁牛在陕州城外黄河中。首在河南,尾在河北,世传 禹铸以镇河患。有庙。

    《石柱》,在陕州,世传为召公所立。

    “药炉”,在陕州开花寺,世传为老君炼药处。

    《古柏》在陕州儒学东,世传为“三皇庙中物。其大合抱, 高八十尺,盘折下垂,枝干交错,宛如云龙,信一奇观 也。”

    稠桑在灵宝县西二十里,古桃林也。《春秋》“虢公败戎 于桑田”,即此。

    纪疑亳城,旧志:亳城在归德府东南四十里,为契父 帝喾所居,盖相传者之误。《立政》曰:“商有三亳,解者曰: ‘一在洛州偃师县西十里,帝喾都此,是曰西亳;一在 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汤都此,是曰南亳。其地 与葛伯为邻,今宁陵之葛乡,即其国也。一在宋州北 五十里大蒙城,汤受命之处,是曰北亳’。”今据郑元、孔 安国及《括地志》俱称汤自商丘而迁。盖自南亳而徙 西亳,《书》所谓“从先王居”是已。至于盘庚渡河南迁,则 又帝喾之故都也,故曰“商之三都。”“亳”俱当以“偃师”为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