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百三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四百三十八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百三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三十八卷目录

     河南府部汇考十二

      河南府古迹考三

    职方典第四百三十八卷

    河南府部汇考十二

    河南府古迹考三

    《府志》
    未载古迹

    《洛阳县志下》

    四通市 在县。魏立市于洛水南,号曰四通市。民间谓“永桥市。” 见《伽蓝记》。

    金市 ,在县晋宫大城内西。按:金市名商观,西兑为金,故曰“金” ,见《洛阳记》。

    马市 在晋城东,即稽叔夜为司马昭所害处也。稽中散将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吾固惜不予,《广陵散》于今绝响矣。” 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帝亦寻悔。

    利人市 在县西,市隋曰利人市。市西北隅有海池,长安中僧法成所穿,分永安渠以注之,以为放生之所,穿地得古石,铭云:“百年为市,而后为池。” 自置立市至是百馀年矣。《两京记》

    丰都市 在南。市周八里,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馀肆。甍宇齐平,四望如一,榆柳交阴,通渠相注,重楼延阁,互相照映。招致商旅,玺奇山积。筑外垣时,掘得一冢,铭云:“筮言居朝,龟言近市,五百年间,于斯见矣。” 较其年月,当魏黄初二年。

    通远市 ,在县二十门,分路入市,东合漕渠,市周六里许。

    大同市 在县内,河南县西一里许。

    阳人聚 在县,与惮狐聚相距甚近。秦尝迁东周于此。

    樊濯聚 在县北

    黄金塔 ,按《释鉴》云:“汉桓帝于宫中铸黄金浮图老子像,覆以百宝华盖身奉祀之,繇是百姓事佛弥盛” ,金银作佛像自此始。

    金利塔 ,汉明帝幸白马寺,僧摩腾、竺法兰进曰:“寺东何馆?” 帝曰:“忽有阜,无因而起,夜有异光,民呼圣冢。” 腾曰:“阿育王藏如来舍利于天下,凡八百万四千所。今震旦境中十有九处,此其一也。” 帝大惊,驾幸拜之。忽有圆光现冢上,三身现光中。帝喜曰:“不遇二大士,安知圣道遗裕哉?” 诏塔其上。

    大康寺塔 ,襄阳侯王浚所造,详见灵隐寺下。永宁寺塔 ,《水经注》云:“水西有永宁寺,熙平中,始创作九层浮图。浮图下基一十四丈,自金露拌下至地四十九丈,取法代郡七级,而又高广之。” 《伽蓝记》曰:“永宁寺,胡太后所立也。中有九层浮图,去京师百里遥,已见之。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千躯,太后以为信法之征。” 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石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铎。菩提达肇者,波斯国僧人也,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自云“一百五十岁遍涉诸国” ,而此寺精绝,阎浮所无也,佛域境界,亦未有此。永熙三年,为火所烧,当时雷雨晦冥,杂下霰雪,火经三月不灭。

    《景明寺塔 伽蓝记》曰:景明寺浮图,去地百仞。《邢子才碑》云:“俯瞰激电,旁瞩奔星,壮巍华丽,侔于永宁,金盘宝铎,焕烂霞表。”

    平等寺塔 在县。《伽蓝记》曰:“魏孝武永熙元年,于平等寺造三层塔。二年土木毕,帝率百僚作万僧会。其日寺门外有石像,无故自动。”

    福先寺塔 在城东五里。寺有塔,“相传日出时,塔影映建春门上,其高可知。” 后为洛水啮,砖石山积,洛水旁流者三日。今迁于东北五里,俗名“塔儿寺” ,即此。

    广化寺塔 在县内。为葬三藏无畏建。师道行弘深,兼能召雨役雷,卒葬于此。

    《石经碑 》“汉熹平四年,蔡邕与五官中郎将高堂谿等奏求正定《六经》,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碑始立观视及笔写者,轮乘日千馀辆,填塞街陌。” 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石经,树之于堂西。

    《典论碑 》魏文帝刊《典论》六碑,附于石经之次。

    《苗茨碑 》,柰林南有石碑,魏明帝所立,题云《苗茨之碑》。高祖于碑北作苗茨堂。永安中年,庄帝马射于花林园,百官皆来读碑,疑苗字误。博士李同年曰:“魏明英才,世称三祖,公干宣其羽翼,但未知本意如何,不得言误也。” 杨炫之时为奉朝请,因即释曰:“以蒿覆之,故言苗茨,何误之有?” 众咸称善。

    《万绢碑 》裴度辟皇甫湜为度支判官。度修福先寺,将立碑,欲求文于白居易。湜怒曰:“近舍湜而远求居易,请从此辞。” 度谢之。湜即请斗酒,饮酣,援笔立就。度遗以车马缯彩甚厚,湜大怒曰:“今碑字三千有奇,一字当三绢,何遇我薄也?” 度笑而如数酬之。人号为《万绢碑》。

    《棠棣碑 》贾敦颐永徽五年为洛州刺史,时豪富之室,皆籍外占田,公括获三千馀顷,以给贫乏,又发奸摘伏,有若神明,百姓共树碑于大市通衢。弟敦实,咸亨元年为洛州长史,甚有惠政,去职,复刻石颂美,立于兄之碑侧,时人号为《棠棣碑》。

    《积善碑 》唐张说,字道济,尝为其父立碑,元宗书其额曰:“呜呼,积善之墓。”

    显先积庆之碑 忠献韩王孙赵从约追悼其父,赠太师、中书令,从约以神道碑请于朝,仁宗亲篆额,名曰《显先积庆之碑》。

    《文潞公家庙碑 》。司马君实曰: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庙。及秦非笑圣人,荡灭典礼,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庆历元年,因郊祀赦,听文武官依旧式立宗庙,公卿无倡众为之者,独文潞公首奏乞立庙河南,诏可之。富郑公神道碑 《朱子语录》:东坡作《温公神道碑》,叙事甚略,其作《富公碑》甚详。盖富公在朝不喜东坡,其子弟求为此文,恐未必得,而东坡锐然许之,盖欲得题目以发己意耳。

    《洛阳令李纯忠义之碑 》。元天历元年,文宗已正宸极,贼臣倒叱沙犹逆命。十月,诏至河南路。时西贼之焰方炽,官府命其属曰:“谁能捧诏西土,俾臣服者?” 纯毅然单骑捧诏而西,与贼遇于新安。纯叱其众曰:“新君有诏。” 贼帅挥而前曰:“‘皇帝升遐,谁当嗣位’?纯曰:‘新天子,武皇帝子也,当为天下主’。” 其帅怒,斩纯。未逾月,贼臣授首,僭乱悉平。事闻,追赠纯嘉议大夫、汴梁路总管。纯无子,命赐德安府膏腴田十顷,俾其族人收其入以供时祭。

    凤凰石 龙门西南,石壁上有五爪一距之迹,其痕深入石里,大几盈尺。经游人摩索,光明如镜。相传为凤凰遗迹,故名。

    《虎托石 》,伊阙东山有一石将堕,旁有虎迹,云“原因虎托,得以不堕,故名。”

    “卵石 ” 《酉阳杂俎》曰:“常侍崔元亮在洛中,尝闲步沙岸,得一石子,大如鸡卵,黑润可爱。玩之行一里,划然而破。有鸟大如巧妇,飞而去。”

    香炉石 。王隐《晋书》曰:“洛阳宫西宜秋里,石生地中,始高三尺,如香炉形,人多祀之。”

    “醒酒石 ” ,《酉阳杂俎》:“李德裕于平泉别墅,采天下怪石为园林之玩,有醒酒石,德裕尤所宝惜。” “礼星石 在县平泉庄,纵广一丈,长丈馀,有文理成斗极象。”

    狮子石 ,《贾氏谭录》曰:“狮子石高二三尺,孔窍千万,逓相通贯,其状宛如狮子,首尾眼鼻皆具平石 。” 《剧谭录》曰:“平泉庄竹间行径有平石,以手摩之,皆隐隐似云霞龙凤草木之形。”

    平泉石 。《一品集》曰:“李德裕平泉庄,天下奇异珍怪靡不毕置。日观、震泽、巫岭、罗浮、桂水、严湍、庐阜、漏潭以及台岭八公怪石皆在焉。巫峡、严湍、庐阜、漏潭之石,布于清渠之侧。仙人迹、鹿迹之石,列于佛榻之前。泰山石,兖州从事所寄。罗浮石,番禺连帅所遗。漏潭,鲁客见遗。钓石,友人处求得者。”

    太湖石 ,牛僧孺唐开成初留守东都,治第于洛阳之归仁里,多置嘉石,与宾客相娱乐。《长庆集》曰:“奇章公嗜石,其僚吏镇守江湖者,乃献瑰纳奇。公于东第南墅,列而致之,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各刻于石阴,曰‘牛氏石’。”

    昭应宫石 《澹岩集》曰:“平泉醒酒石,昔为玉清昭应宫所取。昭应焚,仁宗分其地赐六王。冀王子丹阳郡王守节得其园地,发土有巧石几万块,多奇瑰异状,醒酒石居其一,上刻字云:‘蕴玉把清辉,闲庭日潇洒。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 长庆癸卯岁二月,景盛题。绍圣中,辇归禁中置。

    考证

    宣和殿

    婆罗石 《河南古志》曰:“长春殿南有婆罗亭,贮青石处。世传李德裕醒酒石,以水沃之,有林木自然之状,今谓之婆罗石。”

    盘石 。白居易居履道里,弘农杨贞一遗乐天以盘石方丈半,滑可以坐卧。《长庆集》曰:“太和九年,山客赠余盘石,转致履道里第,时属炎暑,坐卧其上,爱而铭之曰:‘质凝云白,文析烟碧云’。” 试劎石 在万安山上,石形方如匮,有剑痕三,相传昔人试劎,不知为谁氏也。落星石 ,在二教塔。石高三尺馀,五色异常,其下深入地中。相传星坠化石也。

    《天室 》武王克商,瞻河、洛而叹曰:“此天室也。” 遂迁鼎于郏鄏,乃命周公营洛。西曰王城。

    九江 ,《水经注》曰:“在芳林园中,景阳山之东。” 九州图 ,《述异记》曰:“鲁班刻石为《九州图》,今在洛阳石宝山中。”

    方湖 ,《水经注》曰:“芳林园都亭堂上结方湖,湖中起御座石,御座前建蓬莱山,曲溜接筵,飞沼拂席,堂上则石路崎岖,岩嶂峻崄,风观云台,缨峦带阜。游观者升降阿阁,出入虹陛,望之状凫没鸾举矣。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微飙暂拂,则芳溢于六空。”

    白社 马市之北,白社故里也。昔孙子荆会董威辇白社以同辇为荣,故有《威辇图》。

    梓泽 。戴延之《西征记》曰:“梓泽去城六十里,即金谷也。中朝贤达所集,是石崇居处。” 《舆地志》曰:“古王城西北三十里,与金谷相近。” 《山川记》曰:“梓泽,地名,去王城二十四里。” 按土人相传,金谷北有梓泽遗址,皆石崇别墅。《郡志》谓即金谷,误矣。洛阳垒 ,永嘉之乱,洛人因小城基结以为垒,号曰洛阳垒。故《洛城记》曰:“凌云台西有金市,金市北对洛阳垒。”

    阮曲 ,《水经注》曰:“穀水又东南转曲而东注,谓之阮曲,云阮嗣宗之故居也。”

    十六院 。《海山记》曰:炀帝诏定西苑十六院名:“景明一、迎晖二、栖鸾三、晨光四、明霞五、翠华六、文安七、积珍八、影纹九、仪凤十、仁智十一,清修十二,宝林十三,和明十四,绮阴十五,降阳十六” ,皆自制名。院有二十人,皆择宫中佳丽者实之。每院选帝常御幸者为之首。《大业遗事记》与此不同曰:“十六院,屈曲周绕,龙鳞渠” 一延光,二明彩,三含香,四承华,五凝晖,六丽景,七飞英,八流芳,九耀仪,十结绮,十一百福,十二万寿,十三长春,十四永乐,十五清暑,十六《明德》,置四品夫人十六人,各主一院。庭植名花,秋冬即剪杂彩为之,色渝则改著新者。池沼之内,冬月亦剪彩为芰荷。每院开东西南三门,并临龙鳞渠,渠面阔二十步,过桥百步,即种杨柳修竹,四面郁茂,名花美草,隐映轩陛。

    《五湖 》炀帝又凿五湖,每湖方十里,东曰“翠光” ,南曰“迎阳” ,西曰“金光” ,北曰“洁水” ,中曰“广明。” 湖中积土石为山,构亭殿,屈曲环绕澄碧,皆穷极人间华丽。

    北海 炀帝又凿北海,周四十里,中有三山,效蓬莱、方丈、瀛洲水深数丈,开渠通五湖,行龙凤舸。洛水渔者获生鲤,金鳞赪尾,帝于鱼额上题解“生” 字以记之,放于北海中。后帝幸北海,鲤已丈馀,浮水见帝。帝于萧后及诸院妃嫔同观之,解字无半,隐隐“角” 字存焉。萧后曰:“鲤有角,龙也。” 帝嘿然不怿,引弓射之而沉。

    偃师县

    高庄 ,在治西五里。高辛氏故都,基址尚存。“睾繇祠 ” 在汤祠下。

    汤亭 在汤祠下

    汤祠 ,《帝王世纪》:“旧在偃师。” 《吕览》曰:“县北有睾繇祠。又有汤亭、汤祠。”

    《经州 传》云:“汤祷雨桑林经此,因名。”

    桐宫 在县

    亳坂 在县尸乡南。《晋太康地纪》尸乡南有亳坂,东有城,即太甲放处。今莫考。邬聚 ,《左传隐公十一年》,“王取邬、刘。” 杜预云:“缑氏西南有邬聚。” 今治西南有南邬。疑即此。刘亭 ,杜预云:“缑氏西北有刘亭。”

    尸乡亭 在县西十里。见《玉海》。

    轘辕关 在治东南五十里崿岭口界。《左传》:“晋栾盈过周,使侯𩰚驹。” 《十三州志》曰:“轘辕道,凡十二曲。” 杜预云:“古关名” ,今府店,皆轘辕地。

    滑城 在府店北二里许。春秋时滑伯之国,城址尚存。杜预云:“滑伯都于费,在缑氏县,一名费滑。”

    葬剑冢 在缑山东北一里许,王子晋葬剑之处。战国时有人伐之,惟剑插立空中,欲进取之。剑作龙鸣虎啸,径飞上天。见王子晋《拾遗记》。“露星坞 ” ,浮丘公接子晋上升之所,今迷其处。“公路涧 ” 失考。

    旧寨 ,在县西南二十里。亦李密屯兵处。赫田寨 ,在县西北。

    倚麓寨 在县西南六十里。俗名萧家寨。芝田乡 在县东南二十里。昔有芝产,故名,状元卢亚生处。唐属缑氏县,后置芝田县,今废属巩县。

    宋儒学 在县东门左,明改递运所,后裁革,改“首阳书院。” 有宋碑存。

    会圣宫 在县治东十五里凤台山上。宋祭陵饮福之所。元祐九年建,俗呼为“破盘台。” 有宋臣石中立撰《记》。今宫西有元帝庙。

    望江台 在县高龙保。刘康公时,筑台临伊水之上以游赏。

    饮酒台 在县石桥邙山上。俗传昔唐秦王世民饮酒于上,看《金镛城》,故名。

    金儒学 在县府店,状元卢亚肄业之所有,元教授侯朝纲撰碑。

    柏谷坞 在县。《晋鉴》“缑氏东北。” 坞在山南,因高为坞,高丈馀,上有古柏,俗名柏圪,当即此。今为观音祠。

    乌江堰 在缑氏保。周刘康公食邑于此,因水冲决邑城,筑之以堰水。及工竣,有乌飞鸣其上,故名“乌江堰。”

    白虎堰 在治北。旧黑龙沟水直冲县城,为害甚烈。元元统间,筑堤,横当城门,西折,南障沟水,东西分流,环县城,至许家庄,合流入洛,亦可灌溉民田。明永乐间,水决坏城,主簿李守义重修。正德十二年,县丞杨德春重修。嘉靖三十六年,知县林万里、县丞韦廷秀重修。

    王公堤 在城外一里许。自东至西,长共九里馀,阔二丈,高一丈六尺。旧伊、洛会涨,河水从南直冲入城内,居民架木编筏,以为避徙。明嘉靖间,知县王环率众筑堤,以为保障,世世赖之。奉先桥 在治东十五里,跨河南北。宋景德四年造,赐名“奉先。” 今改为温泉桥。

    孝义桥 在治东。天宝七年,河南少尹韦济奏于偃师东山下开驿路,通桥。见《玉海》。

    义井 有二:一在石桥保,孙氏凿之。一在治南三十里三官庙前,乡人凿之,以济行人之渴。草庵 在蒋村,元陈天祥所居,撰有《庵记》。巩县

    夏台 在县《邙山》南洛汭西。夏桀之世,汤大得九土诸侯,桀疾之,召汤囚于夏台,既而释之,诸侯益归附。后汤放桀于南巢,桀谓人曰:“吾悔不杀汤于夏台,以至此。” 又曰:“桀无道,杀谏者龙逢。” 汤使人哭之,桀囚汤于夏台。

    景亳 在县。《汤诰》:“成汤克夏命,朝诸侯于景亳。景山在巩南,亳社在巩北” ,古有汤亳焉。

    桑林 在县。汤时大旱七年,太史占之曰:“当以人祷。” 汤曰:“吾所为请雨者民也。若必以人,吾请自当。” 遂斋戒剪发断爪,素车白马,身婴白茅,以为牺牲,祷于桑林之野,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与?民失职与?宫室崇与?女谒盛与?苞苴行与?谗夫昌与?” 词毕,白云山黑云顿起,雨数千里,岁大稔,天下欢悦。汤作《桑林乐》。桑林社在鲁庄。白云山在堤东头,因当时黑云致雨,改“白云” 为“黑云。” 鲔水 在县,《吕氏春秋》称武王伐纣,至于鲔水。纣使胶鬲迎于鲔水,在崟原山,其下有穴,谓之巩穴。

    轘辕山 在县。《左传》:“栾盈适周,周王使候人出诸轘辕” ,此即其坂。仙舟 在县。郭泰,介休人,少孤,就学成皋屈伯彦,学成游洛阳,李膺一见大奇之,名遂震。及归,送车五百两。泰与膺同舟泛黑石河,众宾望之,以为神仙。

    李密窑 在县南黄冶村。密生于此,窑址今存。富平津 在县北山尽处为河津,亦曰富平。杜预建平津桥,桥成,上从百官临会,举酒劝预曰:“非君,桥不立也。” 预曰:“非陛下之明,臣亦不获奉成圣制也。” 众咸称善,后封平津侯。

    孟津县

    《龙马负图 》伏羲时,龙马负图,伏羲则之,以画八卦。今县西五里有图堡、伏羲庙。

    将台 ,在县东一里。周武“王十有三年春,大会诸侯于孟津,誓师于此。”

    “盟津 ” 即“孟津。” 周武王盟诸侯于此,故名。

    望马台 在县北门外,广二十步,高三丈。按《纲目》,西魏武帝都洛阳,牧马于河津之阳,即此。东有官亭、凉楼,今废。

    温州驿 在县西白坡镇,今废。

    占城 在县西牛庄。周围四里馀,北面崩于河,止存南面。唐李光弼筑此,以御禄山,光弼野水之捷,即此地。

    柏崖城 ,在县西二十里。侯景所筑。唐置县,旧基犹存。

    歇鹤台 《一统志》云:“河清县西北三十里,昔王子晋、浮丘公游王屋,歇鹤于此。”

    谭葛石 在县西七十里。相传谭、葛二仙渡河无舟,投石水中渡之。至今其石尚存。

    烟墩 在旧县将台东,高五丈馀。俗传宋时筑以防金兵,今废。

    神马树 ,在县西北七十里。元帝庙前有古树一株,枝干延长。

    宜阳县

    金坞城 ,在韩城东北,三面峭绝。后周驻兵于此,以备高齐。韦孝宽曰:“宜阳一城之地,两国争之,故名。”

    《谷州城 》,即今“神后寨。”

    阳州 在县西西坊保东。

    兴泰县城 在县。长安四年置,神龙四年废。在赵保镇南,旧址尚存。今镇即古北关驿路。眉城 ,在县赵保,汉武三年筑此御赤眉。八关城 ,在县东北隅,后汉所筑。

    旧学宫 在县南城外第一峰。石碑字皆磨灭,惟存政和年号。

    “烟霞亭 ” 在县南偏东,锦屏山半。

    寿安亭 在县锦屏山麓。元至正八年,河南廉访分司真定史公质登览吕翁诗,乃构此。元末废。

    避暑亭 在县赵保,唐武曌所筑,避暑于此。“老君堂 ” 在县锦屏山,第一高峰。

    “洞宾楼 ” 在县老君堂之上,有碑记。

    瑞云亭 在县老君堂上第一峰绝顶处,基址犹存。

    宋张绎“读书处 ” 在县文笔峰山半,今有祠。凤凰台 在县锦屏山东峰之巅。

    仙人掌 ,在县黄帝山头。

    平泉庄 在县,唐李德裕书“庄” 也。

    麒麟冢 在县平泉南冈。

    晒书台 在县平泉

    溜马崖 在县龙屋南。光武为新莽所追,从崖头溜马而下。今马踏破,石痕具在。

    石鼓 在县光武卧崖下,旁有石,形似鼓。“洗马沟 ,光武洗马处。”

    玉阳宫 在县上庄保,又名“兰昌宫。”

    闲厩 ,在县东二十里。唐王毛仲牧马于此。《永宁县》。

    同轨城 ,在故县镇。唐武德初移治同轨城。永昌城 ,在长水镇。

    黄塘城 在县管西保

    管城 ,按:战国秦伐韩之管,今东管是也。石勒城 ,在县冯西保,石勒筑以屯兵处。丘村寨 ,在县冯东保。

    秦王寨 在县管西保,唐太宗屯兵处。

    白马寨 在县元村保,邑人,昔避兵于此。神顶寨 在县原村保。明大将军徐达率诸将进攻河南诸山寨,首取逼山寨,进攻陵青寨,黑山寨守将闻风遁去。又克仙人寨,获守寨牛参政等,克神顶寨,元守将张知院以其地降,达遂进兵洛水北塔儿湾。

    泠水寨 在县樊村,保元末,道人避乱于此。《崤县 》,在县有崤山,隋时筑,后废。

    《长渊县 》,即长泽县,在长水,久废。

    土刹 ,在县西北,古蒯关之塞垣,后为镇。“孙子城 在县孙董保,世传孙武子所筑” ,今遗址犹存。

    梁王顶 在县元村保

    鱼林箫 在县坞西之右。伍员奔晋时,经此宿焉。居民至今善造箫。说者谓子胥遗之也。人以“鱼林” 呼之。

    望军台 在县大啼哭沟,相传光武皇帝望军台。

    大宁宫 在县崎岫宫中,今废为观。正德间,有神仙题诗壁间云:“醉后归来脚步迟,无人天上借龙骑。芒鞋踏遍青青草,惟有南村老杜知。” 兰峰宫 :明皇别宫,在县西三十五里。唐显庆二年建。元末毁于兵燹。

    新安县

    汉函谷关 在县东关外。秦关在灵宝县。后汉杨朴有大功,耻为关外客,上书乞移关于此。

    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县俞逊重修,左为“鸡鸣台”,右为

    “望气台” 今遗址尚存。

    谷川 在县东北二十里。源自羊马川,东流入涧。唐韩愈《送石洪处士序》云:“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 即此。历代改县为谷州,亦以此得名。今洛阳县界有谷川镇。

    马谷城 在县东

    斗城 在县北一里慕容山后。俗传“金斗城” 故址尚存。

    古圈城 在县东四十里孝水铺后,周围五里。元至正三年,义军刘奉屯军于此,内有《少城》故址尚存。

    谷州 ,在县东北二十里。

    河清废县 ,在县北一百里黄河南岸,遗址即长泉村。

    九坂 ,《穆天子传》:天子西升九阿。郭璞注:今新安十里有九坂王樵洞 内有洞,深邃莫测,俗传樵子王乔伐木山间,有二人弈,观之,一局未终,奕者曰:“汝胡不归?” 乔顾腰间斧柯已烂,归访故乡,则坊郭变迁,人移物换,遂修炼于此洞而登仙。

    楚坑 ,《史记》“项羽坑秦降卒于新安南” ,即此。按:《括地志》:“新安故城,在渑池县东二十里。”

    甘罗故里 在县北二十里,今名甘乡乡,即东白墙村。

    郑氏池台 在县,唐驸马郑潜曜建。杜甫常游此,与东亭俱有诗。黄鹤曰:“在河南府新安县。” 郑氏东亭 ,在县界,唐郑驸马建,未详其处。召亭 ,在古垣县,郡故曰邵,郡因以名。今新安县,见《梁书三省注》。

    潜亭 在县南。潜水出潜亭北。见《汉书》。

    壶立亭 在古垣县之东,今新安县。见《水经注》。卫氏紫薇轩 在县西北十五里省庄村,今废。元河南行省左丞卫权省卜居于此,手植紫薇一丛,甚茂。后避兵河东,化为灰烬。又三十年,明洪武初,其孙希古自河东来归,紫薇复生,因构轩一楹,以承先志。后希古子峄登科,人以为紫薇之应。

    梦月岩 在县北四十里。明兵部尚书吕维祺生于斯。维祺本城内仁孝巷居,母孟氏归宁,梦月光烛天,寤而生维祺,里人以其为梦月岩。旧村名“横山” ,今改慈孝庄。

    紫霞园 在县东关南,引金水为池。

    斗园 :在城北。明兵部尚书吕维祺建,今废。亭台古树尚存。

    绿雨湾 :在城西十里。明兵部尚书吕维祺建。植柳千株,远望青碧,因以为名。

    渑池县

    阳壶城 在县北百二十里。北临河。《春秋》:襄公元年,晋围宋彭城,晋人以五大夫在彭城者归,置诸瓠丘。杜预云:“瓠丘,晋地。” 垣曲东南有瓠丘,即阳壶城,今为村。

    蠡吾城 在治西。三国时魏置。今驿名“蠡城” ,本此。

    赵邑县 ,《史释》云:“渑池,一曰赵邑,又秦地也。” 新安县 ,在治东十五里,世传为新安故县,今改为搭泥镇。

    利津县 ,在治北百二十里。金时置,城池、文庙仍存。今改为“南村” ,置巡检司焉。

    桂芳宫 唐仪凤二年,筑桂宫于治西五里。调露二年,改曰避暑。永淳元年,改为桂芳宫。今废。见《唐纪》。

    紫桂宫 在治西三里。唐时置,今废,改为“黄花村。”

    奋翼堂 在治内,今废。

    君子亭 在治东四十里义昌驿内。周围置竹,垒石为山,鲜妍清雅,行人驻节,多题咏焉。寇毁,《清风亭 》在治内,今废。

    会盟台 在治西百步许。秦昭王、赵惠王会盟于此,台址岿然。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王之都建亭一楹于其上,题咏甚多。

    望军台 在治北三十里。高千馀丈,峭壁嶙峋,石大如亩,四望可了百里外。邑人避兵,故名。正学书院 在治内。寇毁,址存。理学张抱初先生讲学处。

    小龙门 在治北七十里,两岸石壁峭立,一水中流,有怪石堕水中,如垂手攀物状。石岩佛龛,列若龙门,又谓之“石门。”

    《长春园 》在治内,今废。

    廉颇营 在治南城外。会盟时,廉颇屯兵于此,基址仍存。

    漫浪砦 在治北四十里。元末居人避兵于此。黑山砦 在治北五十里。冈阜围绕,自为城郭。山下激泉,可饮万人,昔人避兵于此。

    回谿 在治北四十里。汉光武降玺书劳冯异曰:“始虽垂翅回谿。” 即此。

    楚坑 在治东二十里。楚项籍坑秦卒二十万于新安,即此。

    石壕 在治西四十里。唐杜子美有《石壕吏诗》。崤底 ,在治北十里。《一统志》云:“秦关之东,汉关之西,中有崤底。” 汉冯异破赤眉于崤底,即此。嵩县。

    三聘台 在县空桑涧之西南,直北为伊尹祠。中隔溪流一山,平兀如几,世传成汤使者聘伊尹之处。今呼“三聘台。”

    《饿爷山 》,山高数里,世传袁小儿父饿翁之处,故名。今山下涧中草偃伏,以为小儿拖荆之验也。

    古城 晋、隋所置。陆浑县。

    旧县 ,唐、宋所置伊阳县。见林凤山《朝真观碑文》。

    张左丞衙 ,元左丞相张伯玉镇嵩,公署之处。赧王城 ,古𢠸狐聚。赧王五十九年如秦,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乃迁西周公于𢠸狐聚,于今呼为“赧王城。” 唐、晋于此建县。高都城 ,今邑城是也。北为高都川,古韩地。韩襄子献高都于秦,秦置新城县,即此。魏、隋、唐伊州。宋顺州。金、元嵩州,今为嵩县。

    古字石 在县黑峪东南,石上数篆字,字径数寸,类玉著文不可读。

    望阳石 在县太和保沙平高山上,一石平立山巅,高插云汉,世传汉光武皇帝登此望南阳,故名。

    白侍郎洞 在县常峪保山中。一洞深不数武,地僻,人迹罕至,父老相传为白乐天游息之处,故名。

    源头活水 ,出陆浑岭,东西二泉合流入樊。伊川为“源头活水来” 之句本此。

    莘乐沟 在空桑涧北一山之隔,出谷平阳千亩,即莘野,沟名新乐。有龙最灵。北有古庙,其龙与庙皆以“莘乐” 名之。

    石楼沟 在白龙山东南数舍。世传宋司马光于此筑石为楼,沟圮址存。

    泥河 ,在县西南五里。世传伊尹生母所居之乡。

    圣水盆 在县九皋山马头崖下。石上有形如盆,中有水无源。僧人汲用之,经夜复满,故以“圣水” 名。

    断密涧 唐武德初,追李密于此,斩之,故名。“明白川 ” ,在太和保伏牛山西北。世传光武帝夜行,至此方曙,故名。

    陕州

    北岸城 。南岸城 在硖石夹岸,梁大将军吴明彻军至硖石,克其北岸城,南岸守者弃城走,即此地也。见《梁纪》。

    陕县 ,在州西门外。汉元鼎四年建,址无存。硖石县 ,在州东七十里。唐天祐元年置。宋熙宁中,省县为石壕镇。今改为硖石驿。杜甫《石壕吏诗》即此。

    避暑宫 在州朱家原社。其山高耸,林木阴郁。唐武后营以避暑,今遗址犹存。

    西楼 在州城西,古虢时建。唐岑参诗:“秋来无觅处,直上郡西楼。” 即此。

    临虚亭 在州治内。宋吴育建。司马光有诗,今废。

    太阳亭 在州西门外二里。亭临黄河,唐刘禹锡有诗,今废。

    曹阳亭 在州陕县西南七里。汉献帝东迁,露次于此,今址无存。

    望仙台 在州崔村社。旧传汉文帝亲谒河上公,授《道德经》毕,乘云上升,因登台以望之。唐崔曙有诗。

    神雀台 在州硖石东。天宝二年以赤雀见而置。见《玉海》。

    王莽寨 ,在州赵原社。《旧传》王莽追光武于此屯军。

    何仙姑洞 ,在州东硖石北。洞前水底有“归去来兮石渠洞泉” 八字。笔势飞动,绰有仙风。甘棠 在州召公祠内,相传即公所憩之树。今

    无存

    药炉 在州七里社开化寺下,溯流中方石壁立,下有药炉,世传为老君炼药处。

    石柱 在州北城上。相传为周召分陕所立,以别地里。唐人作铭于上。

    试刀石 在州北城门内。相传为“关壮缪侯试刀石” ,刀痕犹存。

    铁人 在州治谯楼下,拱立世代,莫知所始,相传置以镇水患者。元叶平山有铭。

    铁牛 在州城北黄河中,头南尾北,世传禹铸以镇河患。贾至作《铁牛颂》。

    古柏 在州学东。相传为三皇庙中物。顶势盘折,枝干萦郁,宛如蛇龙状。崤陵 ,在州东七十里。春秋时,晋败秦师于殽,即此。

    砥柱漕路 ,唐李泌奏,“自集津至三门,凿山开车道十八里,以避砥柱之险。” 见《玉海》。

    灵宝县

    玉皇阁 ,在《老子故宅》后。

    稠桑 ,在县西二十里。《春秋》“虢公败戎于桑田” ,唐屈突通与刘文静相距,皆此地也。

    项城 ,在县西南七十里。即项羽与汉持守之处。

    《柏谷亭 》在朱阳谷中。汉武帝微行投之,亭长不纳,乃宿于逆旅。

    “务乡 ” ,赤眉破《李松》处,即《先马务》里也。

    曹阳亭 今好阳铺,是献帝曾露次于此,曹操改曰“好阳。” 又有曹阳台。

    浢津关 义宁间置。贞观初废关置津,今“陌底渡” 是也。

    稠桑驿 在县西二十五里。唐诏李密招抚黎阳,至稠桑驿,有诏止之,密乃衣妇人衣,入桃林传舍,据城以叛,即此。今其地犹呼“东西故驿” 云。晋王斜 ,在稠桑西原上。先是,行旅遇暑,人畜多渴死,馆驿使中丞宋洋开新路,自稠桑西,由晋王斜。

    《西原 》在县城西南。哥舒翰出关,次灵宝西原,由关门七十里,道险隘,其南薄山,北阻河,贼以数十人先伏险,翰浮舟中流观兵,谓“贼易耳” ,促士卒进,道阻无行列,贼乘高颓石下,击杀太甚,众遂败绩。

    长桥 在县西南九十里弘农涧中,今废。临岸石上犹有遗迹焉。

    阌乡县

    阌乡旧城 ,在县西四十里。汉时所建。

    阌亭 在旧阌乡城东五里。周围植柳,为迎送之所。见《一统志》。

    鼎湖宫 汉武帝筑。《三辅皇图》云:在湖《城。志》:“平吴台 ,在县西北二十三里,赫连勃勃攻克宋将朱龄石筑京观以表武功。” 见《一统志》。上阳宫 ,在东都禁苑之东。

    吴学士第 ,在县西四十里。

    程员外第 在县西

    刘令公第 ,即临高寺基。

    通晖庵 :在皇天原。昔人筑此居,以日月之升沉,早得而晚照,故名。

    凌云楼 在县后土祠前。明知县黄方增修。

    皇清知县张三省重修。

    白鹿阁 在县西南三十里。

    映奎楼 在县铸鼎原上。

    三希书院 在县西关。知县王之士建,楼榭池亭悉备,今废。

    思子台 ,在县戾冢西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