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百三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四百三十六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百三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三十六卷目录

     河南府部汇考十

      河南府古迹考一

    职方典第四百三十六卷

    河南府部汇考十

    河南府古迹考一       府志

    本府。洛阳县附郭。

    洛阳故城 在府城东三十里洛水北。即周公所营成周也。汉置县。东汉、西晋、后魏皆都此。王城 在府城西五里。成王命周公营洛邑,以为朝会之城,即此。

    糓城 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按县志,即瀍水发源处。《左传》“定公六年,单子伐糓城” ,即此。雍氏城 ,在府城东二十里。黄帝臣雍氏作于《水浒》,因名。

    东都城 在洛水之阳,左成皋,右函谷,前伊阙,后邙山,周四千九百三十步。《唐志》:“贞观六年号曰洛京,显庆二年曰东都,光宅二年曰神都,天宝元年曰东京。肃宗元年,复为东都。龙纪间,尚仍其旧。皇城曰太微城,宫城曰紫微城。”

    光武城 在府城东洛水之阳。光武建都于此。金镛城 ,在府城东二十五里。魏明帝建隋唐城 。初,隋炀帝作东都,原无外城,仅有短垣。唐长寿中,侍郎李昭德始筑之。今府城即隋唐东南之一隅耳。

    偃月城 在府城北。《隋纪》云:“王世充败李密,密馀众走偃月城” ,即此。

    宝城 在府城西。隋时所筑。后太宗攻之,王世充使其弟世伟守之,即此。

    含嘉城 在府城北门外。按《旧唐书王世充传》:“含嘉,仓城也。”

    戎城 在府城南三十里。杜预曰:“县东南有园乡,西南有雍城,处伊洛之戎。” 即此。

    平阴废县 在府城北五十里。《水经注》云:“平阴即晋之阴地,故阴戎所居,文帝改曰河阴。” 汉南宫 ,周时建云台于此。蔡质云:“南北宫相去七里,在洛水之阴。” 汉高祖即位后,欲都洛阳,置酒南宫,言刘、项得失之故。感娄敬言,因都长安。后帝至洛阳,居于南宫,从复道上见诸将,往往沙间偶语,用张良计,封雍齿为侯。见《玉海》。后光武车驾至洛阳,幸南宫,遂定都焉。

    北宫 在洛水之北。《郡志》称:“更始自洛阳而西,马奔触北宫铁柱门” ,即此。蔡质《汉仪》曰:“南宫至北宫,中央建大屋复道,天子行从中,从官夹左右,十步一卫,两宫相去七里。”

    胡桃宫 ,《初学记》曰:“汉有南宫、北宫、胡桃宫,皆范金合土为之,以为贵也。”

    “通天宫 ” ,铸《九鼎》处。

    青云宫 置九鼎处按《县志》作青龙宫。

    长信宫 ,洛门至周庙门有长信宫,帝祖母称“长信宫。” 见《汉书》。

    长乐宫 ,《汉官仪》曰:“帝母称长乐宫,后曰永乐宫,在德阳殿西北,灵帝母居于此。” 见《续齐谐志》长秋宫 ,有司奏立长秋宫,以皇后为长秋者,秋阴之始,取其长而欲其久也。见《马后传》。德阳宫 ,皇后宫也。

    承光宫 ,帝以梁贵人酷殁,殓葬礼缺,乃改殡贵人于此宫。见《窦太后传》。

    池阳宫 ,汉宫也,见《六典》。

    濯龙宫 ,桓帝延禧九年,祀老子于濯龙宫,用郊天之乐。见《续汉记》。

    永安宫 ,献帝皇太后宫,在洛阳故城中,见《献帝纪》。隋亦有此宫,文帝独孤后居此。

    隋“显仁宫 ” ,炀帝宫也。南接皂沟,北跨洛滨,发江南五岭奇材怪石,及海内珍禽异兽以实其中。

    “避暑宫 。” “飞仙宫 。” 炀帝所建。

    青城宫 宝城门西,即西苑之内,唐因之。井泉宫 一名“润宫” ,周十馀里,宫北通西苑,其内多山阜,重阜曲涧,秀丽标奇。

    景华宫 在建国门西南十二里许。

    亭子宫 ,在上东门东十二里。宫南临漕渠,东临积润池。

    “天仙宫 ” 、“仙都宫 ” ,并署“先帝庙堂。”

    唐洛阳宫 。本隋置,唐太宗幸洛阳宫,官吏以

    考证

    缺储峙被谴,魏徵谏之,帝因谓长孙无忌曰:“朕昔过此,买饭而食,僦舍而宿。今供顿如此,岂得犹嫌不足乎?”

    明德宫 ,在都城。贞观十一年,太宗幸此。望春宫 、合璧宫 、翠微宫 、冷泉宫 、高山宫 、龙鳞宫 、凌波宫 、宿羽宫 ,俱在洛阳禁苑中。见《六典》。

    上阳宫 一名“西宫” ,在洛阳宫城内南隅,南临洛水,西距糓水,东接宫城,北连禁苑。宫内门殿皆东向。提象门虹梁跨糓,列岸修廊。高宗末居此宫听政。

    “万象神宫 ” ,天寿年,武后享此宫。

    迎仙宫 ,张柬之斩张易之、张昌宗于此。庑下。后梁建昌宫 。开平元年,以东都旧第为建昌宫,见《梁纪》。

    正阳宫 。丙申,周王纳司马消难女为正阳宫皇后。见《梁本纪》。

    后唐兴圣宫 。庄宗即位于魏州。子继笈、苗宇居此。见《后周纪》。

    显仁宫 在县皂涧

    “太初宫 ” ,在洛城古皇城北。

    汉阳明殿 严光,字子陵,建武五年,诏召光设乐阳明殿,命宴会,暮留宿,其夜客星犯帝座。嘉福殿 ,在县内。

    “却非殿 。” “建武元年十月。车驾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 《光武纪》。

    德阳殿 ,锺离意谏明帝起北宫,因出为鲁相。及德阳殿成,帝谓公卿曰:“锺离尚书若在,不得成此殿。” 见《东观汉记》。偃师去宫四十里,遥望德阳,其上郁嵂与天连见《洛阳宫殿疏》:德阳殿周旋容万人,汲洛水于殿下见。《汉官职典》:“桓帝时,有蛇见于此。”

    嘉德殿 在九龙门内,仁孝后所居。

    玉堂殿 《洛阳》南宫有“玉堂殿” ,汉灵帝中平四年增修。

    宣德殿 。桓帝和平元年春,太后归政于帝,太后寝疾笃,御辇幸宣德殿,即此。

    崇德殿 。见《孙成传》。

    章德殿 见《章帝纪》。

    “华光殿 ” ,刘宽、杨赐侍讲此殿。

    承福殿 、安福殿 、千秋殿 、万岁殿 、黄龙殿 、和欢殿 。见《五行志》。

    含德殿 、章台殿 、宣明殿 、天禄殿 、温饬殿 、迎春殿 、寿安殿 、永宁殿 、乐成殿,并见《灵帝纪》注。

    “阳安殿 。” 七月帝还至洛阳,至阳安殿,《董卓传》:“铜马殿。”

    “魏显阳殿 ” ,在洛阳,魏明帝所建皇后正殿也。元魏因之。孝明帝崩于此殿。

    太极殿 ,明帝上法太极,青龙二年,于洛阳南宫起太极殿,在汉崇德殿故处。见《水经注》。《初学记》曰:“历代正殿,隋之乾阳,魏之太极,晋以降,正殿皆名之。”

    “昭阳殿 。” 观德殿 。崇华殿 。芙蓉殿。

    九华殿 ,承光殿 。以上六殿见《洛阳宫殿簿》。建始殿 ,文帝建,朝群臣,近濯龙祠。

    仁寿殿 ,魏明帝《诏》云:“自吾建承露盘以来,甘露降仁寿殿。”

    式干殿 。十一月乙丑,魏主于式干殿为诸僧及朝臣讲《维摩经》,见《梁纪》。元魏亦有此殿。九龙殿 ,青龙三年,崇华殿灾,明帝诏复立崇华殿,更名为九龙殿。时郡国有九龙见,故名。通引糓水过九龙殿前,历故金市南,直十秋门,注入九龙池。见《魏纪》。

    清凉殿 ,夏居之清凉,亦曰延清室。曹子建《七启》谓“中夏含霜” ,即此。

    景阳殿 《魏志》:“明帝增崇宫殿,雕饰观阁,凿太行之石英,采糓城之文石,起景阳殿于芳林园。” 元魏云气殿 。《洛阳宫殿簿》曰:“显阳殿北有云气殿。”

    明光殿 ,孝庄诛尔朱荣、尔朱天穆于此。隋乾阳殿 ,殿基从地至䲭尾,高二百七十尺,十三间,二十九架,三陞柱,大二十四围,倚井垂莲,仰之者眩矅。唐东都正殿,亦仍此名。大业殿 ,规模小于乾阳殿,雕绮过之。

    文城殿 、武安殿 二殿,在大业东。“殿西三殿御座,见群臣则宿卫随入,不坐则有宫人。殿庭并种枇杷、海棠、石榴、青梧桐及诸名药奇卉。” 东有大井二,阔十馀尺,深十馀丈。

    “元靖殿 ” ,《贮书》之所。

    仪鸾殿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有二孔雀自西。

    苑飞集朝堂,校尉高德儒等见之,奏以为“鸾孔雀,已飞去,无可验” ,于是百官称贺。诏世基造仪鸾殿,南有乌桲林、栗林、葡萄架四行,长百馀尺。含景殿 在景华宫之内。

    曲水殿 ,海东有曲水池,其间有曲水殿,上巳禊饮之所。

    清暑殿 殿南有通仙桥、百尺涧、青莲峰,唐修文殿 贮书之所。

    “洛城殿 ” ,载初元年,武后策贡士于此殿,试贡士自此始。

    丽春殿 、麟趾殿 ,在御内,宋之问有诗。“武成殿 ,光宅元年甲子,武后御此,帅王公以下上尊号。”

    紫宸殿 ,内朝在乾元殿后。丁卯太后临轩之后,御此殿。

    甘露殿 。成象殿 。永宁殿 。崇勋殿 。昭宗时,洛阳宫前为贞观殿,后为崇勋殿。

    观风殿 ,武后徙上阳宫,帝率百官观风殿,问起居,即此。

    集贤殿 、摇光殿 、亿岁殿。

    同明殿 ,在亿岁殿西,中宗常御此以见群臣。“芬芳殿 ” 、嘉预殿 ,妃朝太后于此。

    乾元殿 ,元宗开元五年幸东都,将行大享礼,以武后所修明堂,有乖典制,遂依旧造乾元殿。每临御,元日、冬至,于此受朝贺。

    “长生殿 ” ,武后寝疾于此。时张柬之斩易之,昌宗进逼于此殿。

    “德昌殿 ” ,《洛阳宫》西门内。

    流杯殿 、弘徽殿 。《玉海》曰:“东都城有流杯殿,在丽春台北,有东西廊,南至丽春台,北连弘徽殿,两头皆有亭子,间以山池,作漆渠九曲。” 见《西京记》。

    后梁文明殿 。开明元年,改贞观殿为文明殿。金銮殿 。《洛阳记》曰:“乾化元年,置金銮殿大学士,以敬翔为之首。”

    后唐中兴殿 。庄宗同光二年,改崇勋殿为“中兴殿。”

    临芳殿 ,《清异录》云:“洛阳城内临芳殿,庄宗所建。殿前有牡丹千馀本,如百药仙人” 、“蓬莱相公” 、“月宫花” ,“小黄、娇雪夫人、粉奴香、卯心黄、御衣红、紫龙杯” 、“三云紫等名。”

    后周“正武殿 ” ,周主壬午大醮于此。

    宋神御殿 宋景德四年,车驾谒陵,因幸西都,诏以太祖诞生之地建为应天院,图绘圣容于内。

    兴先殿 、帝华殿 、昭考殿 。天圣中,欲置真宗神御,而难于题。仁宗以殿后斋宫并置三殿,曰“三圣殿。” 庆历中名太祖殿曰“兴先” ,太宗殿曰“帝华” ,真宗曰“昭考。”

    汉魏阙 《东都赋》云:“建象魏之两观,旌六典之旧章。” 《文选注》曰:“两观者,表明六典之法,以垂于象魏。”

    朱雀阙 、苍龙阙 、白龙阙 、元武阙 ,在洛阳,见《通略》。

    “魏凌霄阙 ,明帝建。” 始建,有鹊巢其上,帝以问高堂隆。《魏志》

    唐阊阖阙 。东都城有阊阖阙,在映日堂东隅。城上阙北及南皆有观象台,唐所置也。

    汉“嘉德” 署 “南宫。”

    丙署 南宫

    承禄署 在《中藏府》。

    翔平署 在后掖庭

    永巷署 在北宫东掖庭。

    “魏百尺楼 。旧洛阳城东北有楼,高百尺,魏文帝造也。” 《洛阳地记》

    晋凤凰楼 《晋宫阁》曰:“洛阳有凤凰楼。”

    仪凤楼 总章观上有仪凤楼。

    绿珠楼 元魏昭仪寺有池,池南有“绿珠楼” ,乃石崇故居,“绿珠坠楼” ,即此。

    “庆云楼 ” 、“伺星楼 ” 、“𫛛鹊楼 ” 、“翔凤楼 ” 四楼,俱在广望观南。

    “崇虚楼 ” ,魏建于禁中,斋戒则居之。

    唐“则天楼 ” ,则天门楼也,武后曾御此以赦天下。

    《浴日楼 》“上阳宫内” ,

    广达楼 在御内,苏颋有《应制诗》。

    观风楼 在宫外东北隅,属夹城而连于内,前临驰道,周视山川。

    “太清楼 ” 、“紫阳楼 。日楼 、月楼 、龙门骅楼。” 后梁“五凤楼 洛阳内。后梁太祖即位,罗绍威取魏良材为之。”

    考证

    宋双桂楼 在府治。宋天圣间,钱惟演留守东都时,欧阳公曰:“余居府中时,尝谒钱思公于双桂楼下,见一小屏,立后细书字满其上。思公指之曰:‘欲作花品,此是牡丹名’。凡九十馀种。多景楼 、环溪园有多景楼,南望则洛阳诸胜,俱在目前。”

    明分翠楼 副使翟廷蕙致政归洛,于新街居第,后起楼三楹,题曰“分翠楼” ,自为诗八首记之。汉仁寿阁 ,明帝重经术,四方鸿生巨儒负囊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纪。石渠兰台,弥以充积。以东观及仁寿阁新集书,命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

    临波阁 。阊阖阁 、紫微宫中,见《东京纪》。石渠阁 。延寿阁 。右通阁 。广内阁。

    秘书阁 、麒麟阁 、天禄阁 。汉朝图书,有石渠、石室,延阁广内,蓄之于外。府有御史,掌兰台秘书,及麒麟、天禄二阁,藏之于内。禁。见《洛阳宫殿名》。

    阿阁 ,马援,明帝拜将军长史,过武库祭蚩尢,帝御阿阁,观其士众,时人荣之。见《马援传》《唐凤阁》。

    晋金光阁 、青龙阁 、承休阁 、朱明阁、安乐阁 、白藏阁 、显仁阁 、崇明阁。

    “章德阁 。” 飞云阁 。安世阁 。长安阁。

    宋崇德阁 在洛阳,司马温公与邵康节一日约会崇德阁,邵未至。司马温公有诗曰:“淡日浓云合复开,碧松清洛远萦回。林端高阁望已久,花外小车犹未来。” 邵至和云:“君家梁上年时燕,过社今年尚未回。清阁误君凝伫久,万花深处小车来。”

    怀古阁 报政阁 在府治中。

    尊贤阁 在尊贤坊,见《朝市》。

    周鼎中观 ,在洛阳西南洛水上,即成周定鼎处。

    汉东观 南宫有东观,汉氏图籍所在,一曰“汉名儒修史处。” 高彪举孝廉,为郎中,校书东观,因事讽谏,数奏赋颂奇文。灵帝诏东观画彪像以劝学者。见《文苑》。

    承风观 南宫

    “增喜观 北宫” 见《洛阳记》。

    白虎观 ,白虎门名。于门立观,因名。建初四年,诏下太常将博士等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

    长乐观 ,灵帝时京兆第五永为督军御史,使督幽州,百官大会,祖饯于长乐观。议郎蔡邕赋诗,高彪独作箴。见《高彪传》。

    宣阳观 、千秋观 、鸿池观 、泉城观。

    扬威观 、石楼观 ,俱在城外,见《洛阳地记》。听讼观 ,光武建,录洛阳诸狱。

    宣曲观 、万世观 、修龄观 、东明观 。《洛阳记》曰:“诸观皆在宫中,俱高十六七丈,云母作窗,日曜之,炜炜有光辉。”

    百尺观 ,灵帝起百尺观阿宫《道天中记》:“平乐观 ,灵帝时青徐黄巾复起,帝自称无上将军,耀武于平乐观。”

    《魏凌云观 》,魏明帝作。

    都昌观 、总章观 ,魏明帝青龙三年筑总章观,高十馀丈,建翔凤于上。见《魏志》。

    崇文观 魏明帝青龙四年,置崇文观,召善属文者居之。见《魏志》。

    广望观 《南翔凤楼》。

    阆风观 、临高观 、高楼观 、承云观 以上俱“都水使者陈熙造。”

    隋太微观 、紫微观 、栖霞观 在林泉宫,通真观 在西苑内。

    唐上阳观 在上阳宫。见《东京杂记》。

    周周公台 洛阳县治东,周公辅成王朝诸侯之所。隋末,李密据金镛,营寝宫于台后。

    雪台 周家所造,以贮图书珍玩。按《五行志》,此乃云台也。非雪台。

    誃台 周景王筑

    昆昭台 ,周灵王三十三年,起昆昭之台,亦曰“宣昭。” 聚天下之异木,神工饰水晶以为泥台高百尺,升之以望云色。

    簃台

    汉“观象台 ” ,《东都》

    灵台 ,光武所筑,望云物处也。高三丈,方二十步。世祖尝晏于此,得鼮鼠于台上,身如豹文,荧荧有光辉,群臣莫有知者。郎官窦攸曰:“此名鼮鼠,见《尔雅》考之,果然。” 乃赐绢百丈。

    照灵台 ,《水经注》曰:“南宫有照临台。”

    云台 在水南堡

    烧经台 ,在白马寺,有南北二台。当汉明帝时,佛法初至中国,道家言佛家之谬,于是筑二台,各贮道、佛二家经,俾焚之,以验真伪。时《道经》煨烬,《佛经》俱存,世遂尊信之。

    魏凌云台 在旧宁阳门外。魏文帝筑,高二十三丈,登之可见。孟津。上一楼,极精巧,先称众材,轻重乃造,每随风摇动,而未尝倾倒。明帝畏其势危,以大材扶之,楼即败。识者谓“轻重力偏” 故也。

    𩰚鸡台 ,魏都洛阳,明帝筑𩰚鸡台,赵王石虎芥羽、漆砂𩰚鸡于此。曹植有《𩰚鸡篇》。“九华台 ,黄初七年壬子,驾还洛阳,三月筑此。” 晋𩰚富台 ,石崇、王凯𩰚富于此,故名。鹿苑台 。阅武台 。含章台 。丽春台。

    “丽日台 。” “建乐台 。” “日轮台 。” “云光台。”

    《染灵台 》。“黄龙台 。” “千秋台 。” 万岁台。

    兰台 俱在洛阳

    龙虎台 在县东李密堡。李密所筑,阅武于此。灵芝台 、集灵台 ,在西苑。

    行雨台 在井泉宫

    唐饮酒台 ,秦王所筑,李密曾饮酒于此,故名。“文昌台 ” 、“肃政台 ” 、鸾台 、麟台 ,光宅元年,武后改置。

    凉台 裴度作别墅,具燠馆,凉台激波,其下黄台 ,唐章怀太子有“种瓜黄台下” 之句,谓此也。

    “宿羽台 ” ,武后晏此。

    丽春台 、浴日台 ,二台俱在上阳宫,见韦述《两京杂记》。

    “宋梅台 ” “在张明叔宅。”

    见《山台 》司马温公《独乐园》内。

    天光台 ,富弼归老时所筑。元丰二年,星殒,弼升台,焚香再拜,知其将终。

    凤凰台 在城北邙山凤凰堡,副使周叙有诗。“汉都亭 ” ,“张纲埋轮都亭” ,即此。

    “洛阳亭 ,帝猎还,公卿以下陈洛阳亭前。乘舆到,公卿以下拜,天子下车识颜色,后还宫。” 富寿亭 ,县北三十七里,明帝显节陵即在此。“临平亭 ” ,在洛阳。《汉书礼仪古今注》

    士乡亭 ,冯异引军渡河,与渤战于亭下。见《汉书冯异传》。

    平亭 县东北四十里。汉原陵在平亭,见《帝世传》。

    神和亭 在洛阳御内。见《六典》。

    “宣德亭 ” ,近郊地。光武立郊兆于洛阳城南,亭在平城门外,见《汉书》。

    “万寿亭 在洛阳北面西。” 见《李固传》。

    夕阳亭 在城南。晋贾充出镇长安,百僚饯送于此,自旦及夕方毕,故名。按:《董卓传》:“董卓得何进,私召将兵入朝,何太后使谏议大夫种绍宣召止之,卓还军夕阳亭观。” 此夕阳亭,汉已有之,非始贾充。

    隋阆风亭 、丽日亭 、翠微亭 在井泉宫逍遥亭 西苑,八面合成,鲜华秀丽,冠绝古今。见《大业杂记》。

    唐“含象亭 ” ,开元中,拜张说等十八人为学士,于东都上阳宫含象亭,诏写御赞述之,《翰林盛事》。

    《金谷亭 》东都苑内。

    曜掌亭 、九洲亭 俱东京上阳宫。见《西京杂记》。

    “悦风亭 ” 在裴度《绿野堂》。

    “会津亭 ” 、“归仁亭 ” 、“皋门亭 ” 、“青云亭 ,俱铜驼街。”

    《洛阳河亭 ,李益奉酬留守郡公》有诗。

    《花信亭 》、通晖亭 “俱上林苑。”

    宋饐瓜亭 临伊水,《宋闻见录》云:“吕蒙正在龙门读书,一日行伊水上,见卖瓜者食之,后作相买园。洛城东南,置伊水亭,以饐瓜为名,示不忘贫贱也。”

    《洗花亭 司马光》之亭也。

    休风亭 、平门亭 、丛翠亭 巡检署中,欧阳修为之记。

    披云亭 宋陈尧叟有诗。

    “群芳亭 ” ,“四照亭 ” ,“偃盖亭 。” “禊饮亭。”

    筼筜亭 俱在归德坊,本宋归德园,向拱以宅献,内有此五亭,见《京洛朝市图》。

    《玉仙亭 》“在河北坊。”

    明观澜亭 在伊阙。太守虞公廷玺游伊阙,筑亭宾阳洞之麓,匾曰“观澜。” 郑安《记》。顺治五年武。

    考证

    攀龙移建于岩畔,仰观俯眺,更为轩爽焉。环翠亭 在瀍水上,处士李维恭建,为四水环抱,翠色可掬也。御史阎禹锡《记》。

    思亲亭 前分守少参姚公龙为其尊人弘曾令洛,有惠政,感而作亭,匾曰“思亲兄。” 吏部尚书姚夔记。

    清风亭 ,太守沈公于郡城西南里许毁佛寺为亭,植竹数竿于内,匾曰“清风亭。” 伊王颐《齐记》:望阙亭 在环翠亭右,进士路直未第时所建,以面对阙塞山,故名。与王腾、阎礼讲《易》于其中。留鹿亭 ,诸纯臣推官,松江华亭人,清而有守,后以疾归。衙中所蓄二鹿,以为非随来物,于洛水南建亭一楹,纵鹿其间而去。御史陈维芝记汉避雷室 、御龙室 。杨龙骧《洛阳记》:“显阳北有避雷室,西有御龙室。”

    《望舒凉》室 ,《含章鞠》室 ,《灵芝鞠》室。

    “清凉署室 ” 俱见《洛阳宫殿簿名》。

    “冰室 ” ,在南宫,宣阳宫有冰室。见《玉海》。

    魏延《清室 》,曹子建《七启》曰:“清室则七月含霜明。” 东皋书室 ,在平乐堡,兵部郎中路受致仕时所筑。置田教子,有登临吟眺之乐。

    洛澳书室 在东关环翠亭左,孟大通读书处。周明堂 ,孔子观乎明堂,观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周之所以盛也。” 汉明堂 ,中元元年建,明堂去平城门二里,天子从平城门先历明堂,乃至于郊祀三百步。《洛阳记》云:“平昌门直南大道东是明堂。”

    “玉堂 ” 在洛阳南宫,汉灵帝修。见《玉海》。

    万金堂 ,灵帝中平二年造西园,引司农金钱缯帛牣积堂中。

    纂食堂 在洛阳西南,即长寿宫。见《文献通考》。宜极堂 ,孝文会百僚于此,行饮至策勋之礼。晋则百堂 、螽斯堂 、休征堂 、延禄堂、仁寿堂 、绥福堂 、承庆堂 、含芳堂。

    乐昌堂 。椒华堂 。芳音堂 。显仁堂。

    承光堂 。五福堂 。嘉宁堂 。尧母堂。

    “永光堂 ” :以上十七堂俱在《晋宫》中。

    魏万年堂 ,孝文帝文明太后于永固陵东北十里馀营长寿宫,遂有终焉之志。及迁洛阳,乃自表瀍西,以为山陵之所,而于山立宫,号曰“万年堂。” 见《文献通考》。

    光极堂 ,太和十九年十二月甲子,魏孝文见群臣于光极堂。

    凝闲堂 ,孝文引王公侍臣至此,曰:“此堂取夫子闲居之义,不可纵奢以忘俭,自安以忘危也。” 清徽堂 ,孝文南征还洛,引见王公侍臣于此堂。帝曰:“此堂成来,未与王公行宴乐之礼,今与诸贤无高而不升,无小而不入。” 因建流行渠、洗烦池。

    茅茨堂 ,此曹魏之故堂也。孝文谓李冲曰:“此东曰步元庑,西曰游凯庑,此座虽无尧舜之君,卿当不愧元凯。” 冲对曰:“臣既遭唐尧之君,不敢辞元凯之誉。” 《元魏书》

    皇信堂 ,孝文曾延四庙之子,建元孙之胄。申宗宴于此堂,令宗室赋诗。

    长寿堂 。星槎堂 。华休堂 。九华堂。

    “云母堂 ” 以上俱在《后魏》宫中。

    “隋射堂 ” “在景华宫。”

    唐明堂 ,垂拱二年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天册万岁元年,明堂火。万岁通天元年,新明堂成,号曰“通天宫。” 见《唐纪》。

    天堂 ,唐筑瞻天象。武后初为明堂、明堂后又为天堂五级,则俯视明堂矣。

    中隐堂 在金谷园,唐白居易有诗刻石绿野堂 。时晋公年老,乃于午桥作别墅,号绿野堂,激波其下,野服萧散,与白居易、刘禹锡为文把酒。晋公尝有题云:“野人不识中书令,唤作陶家与谢家。” 白乐天和云:“陶庐僻陋那堪此,谢墅幽微不足攀。何似嵩峰三十六,长随申甫作家山。” 《长庆集》

    “映日堂 ” 、“九老堂 ” 在旧东都履道坊,唐白居易宅。

    宋五知堂 任布,字应之,后唐宰相圜四世孙。庆历间,召解枢密副使,归休洛中。作“五知堂” ,以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也。卒谥“公惠。”

    耆英堂 在城东旧资圣院,司马光有序。“非非堂 ” ,欧阳修《记》。

    还政堂 宋富弼还政归老时所筑。

    三畏堂 ,尹焞筑,取“君子三畏” 之义。

    伫瞻堂 洛人为留守文彦博建,彦博与司马光俱有《记》。

    金报恩堂 ,留守强伸建于洛川驿东,刻诏文于石,愿以死自效,故名。

    梅花堂 在府治后,以前有梅花六株,故名。世传王世充建。

    舒啸堂 在府城南伊水侧。元孙伯绍筑,洛阳中都亭堂皇 大小屋五十间,间植五果木竹柏之属,有五千七百三十五株,见《洛阳记》。桃间堂皇 、柰间堂皇 、竹间堂皇。

    “李间堂皇 。” “鱼梁堂皇 ” 、“醴泉堂皇 ” 见《洛阳宫殿簿》。

    明去思堂 在城东三里清化坊西。河南郡守袁锭,字大用,陕右人。满秩去后,民思而作,郑安《记》。

    归乐堂 郡人叙州通守王义致政归修为游息之所,名曰“归乐堂。”

    祯槐堂 房氏,洛故家,将营室,一木忽甲坼于庭,视之,则槐也。久之,乔柯上耸,密业四布,识者以为昌盛之兆。厥后子仪果联登进士,遂匾其堂曰“祯槐堂” ,不忘厥初也。

    《去思堂 》:河南太守道州何道亨有惠政,迁秩去,民立祠祀之。

    周定鼎门 ,《帝王世纪》曰:“周公定鼎郏鄏,其南门名定鼎,盖九鼎所从入也。” 《水经注》曰:“其城东南名曰鼎门。”

    干祭门 ,《水经注》曰:“子朝之乱,晋所开也。” 汉平城门 ,洛阳南宫当城午门也。蔡邕曰:“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从出,门之最尊者。” 见《汉书灵帝纪》。

    开阳门 ,当巳位。开阳门成未有名。夙昔有一柱,飞来在楼上。琅琊开阳时上言,县南城门一柱飞去。光武使来视识,怅然,遂坚缚之。刻纪其年月,因以名门。

    津城门 未位

    中东门 丑位

    上东门 寅位 ,郅恽为上东门候。光武尝出,夜还,诏开门欲入,恽不纳。帝令从门间识面,恽曰:“火光辽远。” 由是上益重之。见《东汉纪》。

    小苑门 卯位

    广阳门 申位

    雍门 酉位

    上西门 戌位。《水经注》曰:“阊阖门,汉之上西门也。” 《汉官仪》曰:“上西门所以不纯白者,汉家厄于戍,故以丹镂之。”

    耗门 辰位

    糓门 子位,夏门 亥位 。以上《东都十二城门》。

    崇贤门 。金商门 ,杨赐光和元年引入金商门,问祥异。《东京赋》曰:“昭仁惠于崇贤,抗义问于金商。” 谓此二门也。

    “九龙门 ” ,嘉德殿在内。隋亦有此门。

    宣平门 。广义门 。司马门 。濯龙门 。袁宏《汉纪》,“建初二年,有司依旧典奏封诸舅。太后诏曰:‘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吾亦不谴之,但绝其岁用,冀知默愧其心’。” 飞兔门 。含章门 。敬法门 。崇礼门。

    广德门 ,望钟门 。含德门 ,建礼门。

    “却非门 。” 会福门 、万春门 、千秋门 。《洛阳宫阁记》晋、元魏、唐同。

    神兽门 ,水自千秋门南流,经神虎门下,东对云龙门。衡袱之上,皆列云龙风虎之状,以火齐薄之,晨旭初起,夕景斜晖,霜文翠昭,陆离眩目。阊阖门 ,《水经注》云:“魏改雉门为阊阖,外夹建巨阙,以应天宿。”

    《永巷门 》。《金牙门》。

    鸿都门 ,灵帝时蔡邕立石经于此门,见《梁志》。灵帝引诸生能为文赋尺牍、工书鸟篆者,待制鸿都门下。

    “铜龙门 ,金马门 ,止车门 ” ,元魏同。

    南端门 《南方正门》。

    神虎门 ,《东都赋》所谓“屯神虎金方” 者此也。晋、元魏同。

    “苍龙门 。” “真武门 。” “春兴门 。” “长秋门。”

    “青琐门 ” ,魏仍此门。

    云龙门 ,《典引》曰:“班固与贾逵等召诣云龙门,小黄门持《秦始皇本纪》问臣等曰:‘太史迁赞语,宁有非耶’?” 《东京赋》所谓“飞云龙于春路” 者此也。《魏永乐门 蔡邕传》。

    承明门 ,黄初元年十二月,初营洛阳宫,帝在北宫建始殿朝群臣,门曰“承明。” 陈思王《诗》曰:“谒

    考证

    帝承明庐是也

    大夏门 :洛阳北有二门:西曰大夏门,汉曰夏门,魏、晋曰大夏门。尝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甍栋干云。《伽蓝记》:元魏、隋、唐皆此门。

    晋建春门 ,晋惠帝败牵秀于此。元魏、隋同。清明门 ,元魏同。

    建阳门 隋同

    广阳门 ,晋西第一门,隋亦同。

    西明门 ,晋、元魏、隋皆同。

    广漠门 隋同

    平昌门 隋同

    “神武门 ” 、宣阳门 ,隋同。

    重华门 ,《洛阳记》曰:“太子宫有重华门。” 陆机诗曰:“思媚皇储,高步重华。” 隋亦有此门。

    西阳门 ,孝庄帝杀参朱荣。是夜,左仆射尔朱世隆与荣妻乡郡长公主率荣部曲自此门出朱华门 、乾明门 、光极门 、仁寿门。

    厚载门 ,元魏、隋、唐皆同。

    隋建国门 ,上春门 、上东门 ,建阳门,永通门 ,长夏门 ,定鼎门 ,厚载门。

    徽安门 嘉宁门 以上城门。

    “延福门 。” “苍龙门 。” 《金虎门 》。《会昌门》。

    “章善门 。” “景运门 。” “光福门 。” “钦明门。”

    大业门 。嘉阑门 。嘉猷门 。含光门。

    “仪鸾门 。” “光华门 。” “《重壁》门 。” 《重光门》。

    嘉豫门 。上阳门 。《白虎门 》。圆璧门。

    “《曜仪》门 。” “明福门 。” “含嘉门 。” “清阳门。”

    “西阳门 。” “承明门 。” “朱明门 。” 思贤门。

    朱华门 。“《纳义》门 。” “承通门 。” “安喜门。”

    “承天门 ” 、则天门 。昭阳门 、永光门。

    嘉福门 。延喜门 。“长乐门。”

    唐延庆门 ,龙率元年三月丙申朔,帝与群臣及外戚宴于此门。

    韶华门 ,洛阳西南。见《唐六典》。

    真武门 在北关外

    建国门 东都城正南,曰“建国。”

    章善门 、广运门 ,显福门 。东都皇城南面三门:中曰应天,左曰兴教,右曰光政。兴教之内曰会昌,北曰章善,光政之内曰广运,北曰显福。见《唐记》三省注。

    端门 东都南门,中曰“端门。”

    左掖门 南左

    右掖门 南右

    宾耀门 ,苍龙门 ,应福门 。以上,东门,开纪门 ,宣耀门 。金虎门 。以上,西门,提象门 。南门 ,应天门,二里许。开元中上宝器,诏置提象门示群臣。即此。

    拱星门 北门

    星躔门 玉海

    光范门 梁公与张昌宗双陆,以紫絁袍与《集翠裘》为赌。昌宗数局连北,梁公褫其裘,拜恩而出。至光范门,付家奴衣之,促马而去。

    光政门 。昭宗还洛,改长乐门为光政门。延喜门 ,昭宗天福二年,改延喜门为宣仁门。承福门 ,《唐氏六典》:“东曰宣仁,南曰承福。” 后唐李存勖洛阳宫门也。

    苏秦宅 在府城旧仁和里。后魏尚书高显业居此,夜见赤光,掘之得金百斤,铭曰“苏家金。” 阮籍宅 ,在府城西谷水东南。籍,晋步兵校尉。潘岳宅 在府城南七里。岳,晋中牟人,奉母卜居于洛,名曰西宅。内有园池花木之胜。

    “狄仁杰宅 ” 在洛阳,武后所赐。

    白居易宅 在府城内。“居易,唐侍郎,退居洛阳,宅有环池,与僧如满结香山社,凿龙门八节滩,为游赏之所。”

    卢仝宅 在府城内。仝,唐人,号玉川子。韩愈诗:“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

    赵普宅 在府城内。普时为西京留守,已病,诏诣阙,乘小车一游第中而行,至汴京卒。普有园,诏将作大匠营治制作,侔禁省。

    曹彬宅 在府城内。彬,真定人,为宋将,退居洛阳,所居仅蔽风雨,处之怡然。

    吕公著宅 在府城白狮子巷,张如白宅西。张齐贤宅 在裴度午桥庄。齐贤仕宋,以司空致仕,居洛得之,有诗:“午桥今得晋公庐,水竹烟花兴有馀。师亮白头心已足,四登两府九尚书。” 师亮,齐贤士也。

    文彦博宅 在府城内。彦博五为河南尹,爱其“山川风俗” ,乃卜居焉。

    富弼宅 在府城南十里。宅西有园,弼自汝州得请归洛阳时所筑。

    邵雍宅 ,在天津桥南。王公宸尹洛中,置此宅,对宅有园。

    甄权宅 ,在洛阳县。贞观中,唐太宗幸高年甄权宅,权年一百三年,拜朝散大夫,赐几杖。宋花庵 在洛阳,司马光于廨舍东作以为休息之所。见《司马光集》。

    明“澹然庵 ” 在瀍水东,洛阳刘贽创建,以为讲禅习静之所。前有亭,可以小憩,后有台可以登览,亦胜迹也。

    上林苑 在府城外,汉置,司马相如有赋。广成苑 、平乐苑 ,俱在洛阳。《玉海》曰:“二苑汉置。”

    桑梓苑 在府城西,魏苑也。

    西苑 在府城外,隋炀帝筑,周回二百里,台观宫殿,穷极华丽。

    洛阳苑 唐俭从上猎于洛阳苑,即此也。“西园 ” ,在府城西,汉桓灵卖官之地。

    南园 在府城西,与西园同时筑。

    华林园 在府城东北隅。魏明帝建,齐王芳改为“巩林园。”

    金谷园 在府城西三十里,地有金水,自太白原南流经此谷。晋石崇因川阜造园馆,自作诗序。内有清凉台,即其妾绿珠坠楼处。

    富春园 在府城东。唐元稹、白居易有诗。胡氏二园 在府城北邙山麓,临瀍水岸穿二土窦,深百馀尺,窦外有亭。

    归仁园 在府城旧归仁坊,因名。唐相牛僧孺置,宋相李昉创亭其中。

    太平公主园 在府城积德坊,见《京洛朝市图》。会节园 在府城会节坊。开宝中车驾幸西京会节园,景德初又命帅臣内职饮射于此。富郑公园 《洛阳名园记》云:“洛阳园池,多因隋唐之旧,独富郑公园最为近辟,而景物最盛。郑公自还政事归第,一切谢宾客,燕息此园几二十年,亭台花木皆出其目,营心匠,故逶迤衡” 直,闿爽深密,皆曲意有奥思。

    吕蒙正园 在伊水上,有亭三,一在池上,二在池外,架桥相属。

    独乐园 在府城南,宋司马光判。西筑台买宅,尊贤坊以是名。光自作记。

    九龙池 、灵芝池 、白石池 俱在府城东,汉地名。

    九江池 在仁智殿南,归仪门西。《东京记》曰:“其地曲象东海之洲,居地十顷,水深丈馀,鱼鸟翔集,花卉罗植。”

    濛氾池 ,魏明帝于宫西凿池以通御沟,义取“日入濛汜” 为名。

    醒酒池 在府城内。李文叔《记》云:“董氏有东园、西园,园中有大池,四向喷泻池中,而阴出之,故朝夕如飞瀑,而池不溢。洛人盛酒者,走登其堂辄醒,故俗目为醒酒池。”

    天渊池 在府城,黄初元年穿。

    “芙蓉池 ” 、“绿波池 ” ,俱在洛阳县。

    积翠池 在府城西苑。唐太宗贞观十一年三月,宴于此,诏群臣“以隋为戒。”

    金龙池 在府城东北。池南有“看花台” ,隋李密筑。

    莲花池 ,在城东北隅,水汇为池,曾种莲花。相传其水流贯城中,后人误以为“狄泉” ,今失其处。魏王池 ,在洛阳县,洛水溢而为池,为都城之胜。唐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名。

    鸿池 ,在洛阳县东三十里。晋张衡《东京赋》:“东州鸿池清籞,渌水澹澹。” 魏铜驼街 ,《水经注》云:阳渠水又支夹路南迳,出太尉、司徒两坊间,谓之铜驼街。旧魏明帝置铜驼于阊阖南街。陆机云:“驼高九尺” ,即出太尉坊者。今东郭大驼巷,乃其故地也。

    隋天门街 隋于天津桥南开大道,对端门,名曰“天门街” ,阔一百步,道傍植樱桃、柘榴两行,自端门至建国门,南北九里,四望成行,中为御道,通泉流渠,映带其间,直南二十里,正当龙门。《大业杂记》

    宋火烧街 即夹马营。相传太祖生时,里中见火光,异香馥郁,故名“香孩儿营” ,亦名“火烧街。” 汉范丹窑 ,金谷园北有一小窑,相传为范丹所居,虽甚颓敝,终不至毁。

    宋吕蒙正窑 在相公庄,相传吕文穆未遇时所居,经其地者多诣而览之,今建祠其地。顺治年,后裔呈请巡按祖永杰、知县叶琪重修。周太平庄 苏秦故里在城南十里许。万历间,有人于土中得石碑之半,上载皆苏家故事,乃

    “知真其故。” 《庄》云。

    汉象庄 在府城东。相传汉时西僧以《象驼经》来洛,后化为石。今象尚存。

    唐平泉庄 赞皇公平泉庄周回四十里,建台榭百馀所,天下奇花异草,珍松怪石,靡不毕致。宋相公庄 乃吕文穆故里,离府城二十五里。午桥庄 在府城南十里。唐裴晋公庄,内有小儿陂,茂草盈园,公使人驱羊牧其上,曰:“芳草多情,赖此妆点。”

    “韩公堤 ” ,在洛阳新城。宋相韩镇居洛时筑以障洛水,故名。

    晋金市 在晋宫大城内西。按:金市名商观西,兑为金,故曰“金。” 见《洛阳记》。

    马市 在府城东,即稽叔夜为司马昭所害处也。稽中散将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曲终曰:“哀孝尼尝请学此,吾固惜不予,《广陵散》于今绝响矣。” 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帝亦寻悔焉。

    羊市 在府城南。洛阳有三市,上金市、马市及此云。

    𢠸狐聚 在府城南五十里。梁新城之间。秦取九鼎,迁西周君于此。

    “上程聚 ” 在洛阳,古程国程重黎之后。

    鄤聚 在府城东南。古民鄤氏,《左传》“楚杀鄤子” 是也。今名蛮子城,即汉祭遵杀张备处。

    汉甄官井 在府南。汉勤王兵孙坚等既破董卓,城南甄官井有五色气见,坚使人浚之,得传国玺,即此。

    魏摩陂井 在府城西,即古郏鄏井。魏明帝时,有龙见此井中。

    《唐七井 》在府城南康庄堡。昔唐朝中贵霍仙鸣在龙门一石中开七井,夏月坐其上,不知暑气。

    皇觉寺井 ,在府伊阙南,深三尺,可探而汲。土人欲引以溉田,水即渐下,不则如故。亦可异者也。

    宋琉璃井 在府东关法祥寺左侧。宋太祖诞生时,曾汲此水洗浴。后贵,以琉璃甃口,故名。今改为县学,井在内焉。

    古玉井 ,在府城外三十五里。魏明帝引穀水过九龙祠前,为玉井,倚阑。又璇莘宫有玉井,皆以白石甃之。

    偃师县

    纶城 在偃师县东南。《括地志》云:“即古纶国。” 袁术城 ,在偃师县南缑氏堡。《通典》云:“缑氏西南有袁术城” ,即此。

    会圣宫 在偃师县东十五里凤台山上。宋祭陵饮福之所。元祐九年建,宋石中立撰《记》。缑氏废县 ,在县二十里。古滑国。汉置县。《袁术固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术,汉将袁绍弟置此固四周绝涧,可容十万人,一夫守隘,千夫莫当。

    刘子邑 在县南缑氏堡,周时刘康公食邑于此。

    轘辕府 在县东南仙居堡。《汉地理志》云:“周滑伯食邑也。” 今废为店。

    尸乡 在县南。春秋时,刘人败王城之师于尸乡,即此。又古有祝鸡翁居此,养鸡。

    烈妇井 在县南。金时,程晋之妻彭氏为军士所迫,欲污之,遂投此井死,故名。

    巩县

    𬩽城 在县西南洛口堡。昔禹封夏伯于此。后太康亦居之,其址尚存。

    东訾城 ,在县西南四十里。晋石勒攻赵,出于巩、訾之间,即此。

    巩王城 ,在县西孝义堡,周赧王筑。

    洛口城 在县北十里。《括地志》云:“即隋洛口仓。” 永安废县 ,在县西南四十里。旧为永安镇。宋景祐四年,以陵寝在此,升为县。金改为芝田县。元并入巩县。

    刘备寨 在县西南原良堡。昔刘关、张三人伐吕布,屯兵于此。

    洛口仓 在县西。隋炀帝聚粟于此。

    孟津县

    糓水废县 在县西九十里。《瀍水》所出。扣马村 ,在县东三十五里。相传周武王伐纣,师会孟津,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即此地。

    宜阳县

    召伯城 在宜阳县城西。“世传召伯巡行南国” ,筑此以为休息之所。

    韩城 在县西,韩昭侯所筑,今城北有昭侯墓。

    九曲城 在宜阳县东南,高齐筑。《水经注》:洛水自宜城而东经九曲,其南有坂。《穆天子传》云:“天子西征,升于九曲。” 是也。

    福昌城 ,在县西。唐武德元年,置熊州于此,因筑。

    寿安废县 在县西。本后魏甘棠县,隋改今名。兴泰宫 在县西南万安山,唐长安四年建。兰昌宫 在县西上庄堡,唐显庆初建。

    连昌宫 在县旧寿安县西二十九里,唐显庆间建。

    福昌宫 在县西坊郭堡,隋炀帝建。

    登封县

    黄城 在县西南。罗氏《路史》云:“许由所隐之处。” 颍阳城 ,在县西南八十里。夏纶国。汉置县,属颍川郡。

    郜城 在县东南二十八里。即古郜城县。《路史》云:“是城为南郜。” 太原有郜城,所谓箕、郜也。阳城废县 ,在县。魏孝昌二年置。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即此。

    田游岩宅 在县南箕山。唐太宗营奉天宫,其宅值宫之左,诏弗毁,榜其门曰:“隐士田游岩宅” 《三阳宫 》在县。唐圣历间建。

    奉天宫 在县嵩山南,唐永淳初建。

    吏隐庵 在县。庞元常隐嵩山,筑此。

    永宁县

    长水城 在县马东堡。后魏筑,周废为镇。函州城 ,在县北马村堡。唐武德四年筑。龟窠 ,在县西洛水北岸沪水滨,乃夏禹治水,洛龟呈瑞处。

    崎岫宫 在县西五里。又县西三十三里有“兰峰宫。” 皆唐显庆三年建。

    圣水井 在县东北。其水湛碧,相传饮之可以愈疾。

    龙井 在县嶕峣山下,三井相连,今水覆其上,相传动则有风雨雹继出。

    新安县

    白起城 ,在县西三十里。白起屯兵于此,其址尚存。

    函关城 ,在县东。《玉海》云:“周保定中,改名通洛城。”

    渑池县

    俱利城 ,在县西。《通典》云:“秦昭王与赵惠文王会处,故云俱利。”

    义昌镇 :在县学宫南,今为儒学射圃。

    “廉颇宅 ” 在县治东。

    嵩县

    汝滨城 在县。《春秋》?“昭公十七年,晋人取陆浑之地,筑城守之。晋赵鞅帅师灭汝滨” ,即此。北荆废县 ,在县陆浑东北。《通典》云“陆浑县东北故城” ,是也。东魏时筑。

    陆浑废县 ,在县北三十里。秦置,即秦晋迁戎之地。

    新城废县 在县,即古《城子国》。

    伊阙故县 ,在县北九十里。唐牛僧孺为尉于此。

    卢氏县

    卢王寨 ,在县东北。太公之孙傒食采于此,故名。

    燕居堂 在县东南文峪社。昔圣人过洛经此,燕居人慕建。祠中塑宣圣像,四配十哲配焉。洪武元年,儒士岳良弼重修。

    传道堂 在县治西北沙窝社。昔圣人传道于此,乡人立祠,有孔子、曾子塑像。景泰五年,知县张锦重修,今废。

    点道堂 在县西黑马沟口。有《云溪老人记》,今废。

    陕州

    曲沃城 ,在陕州西南三十里。春秋时,晋侯备秦师,以曲沃之官守之。此曲沃之由名,非独绛州之有曲沃也。

    开城 方城 在州。《通志略》云:“宋文帝元嘉后,分军北伐,克弘农、开方二城” ,即此。

    北岸城 。南岸城 在州硖石夹岸。《梁纪》云:“大将军吴明彻军至硖口,克其北岸城,南岸守者弃城走” ,即此。

    崤故县 在州北,魏太和十一年,以崤县属恒农郡。

    故焦国 在州东北。国因焦水而名。武王封神农之后于此。

    太原仓 ,在州西南六里。隋置。

    集津仓 ,在州。开元十八年于三门置集津仓。

    以集漕运

    莘原 在州,去硖石旧县十五里,《左传》“神降于莘” ,即此。

    绣岭宫 在州城西南朱家原,唐显庆初置。李洞诗:“春草凄凄春水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草堂 在州之东郊,即宋隐士魏野所居。“澄澜堂 ” 在州治东召公祠内。宋知州吴育建,有记。今废。

    墨池 在州,汉张芝好书所居。池水尽墨,其迹尚存。

    瑞莲池 在州东召公祠前。金大定间,池莲有生并头者,故名。

    徽伯垒 ,在州南二里古焦城北,齐高欢使李徽伯伐陕时所筑。

    灵宝县

    虢州城 在县治南。周封虢叔于此。唐置州。弘农故城 在县函谷关东。汉徙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即此。

    朱阳故城 ,在县西南一百里。元魏置朱阳郡。元至元间,并入灵宝,其址尚存。

    沙城 ,在县西北五里。唐武后东幸洛阳,筑此。其内有“翠微宫。”

    玉城废县 ,在县东南八十里。元魏置石城郡,统玉城县。宋省入虢略县。

    老子宅 ,在县北三里。世传老子著《道德经》于此。

    尹喜宅 ,在县函谷关南,世传老子遇尹喜之处。

    田千秋园 在县南,今号“田村。” 千秋,汉相桃林寨 在县西,周武王放牛处。

    上阳宫 、桃源宫 、翠微宫 俱在县境内。三堂 在唐虢州治内,岐、薛二王刺史时建,取“人臣在三” 之义,吕温为记,今圮。韩退之、刘伯刍俱有《三堂二十一咏诗》。

    阌乡县

    思子故城 ,在县东北二十里。汉武帝思戾太子时所筑。又有圣思台。

    杨亮宅 在县西南。亮,震之孙,封阳城郡侯。曹公垒 在县西二十里。魏曹操征韩遂所筑。邬东聚 在县西四十里。蜀邬真人隐居之所。三鳣堂 一名“草堂” ,在县西四十里皇天原北,即校书堂也。杨震校书于此,凿渠引玉溪水北流注校书堂。前为池,畜鱼植花,俗传杨夫子砚池,有鹳衔三鳣集此,故名。今废。

    “影堂 ” “在草堂南。” 杨震所筑,今废。

    井堂 在三鳣堂北。杨震所筑,今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