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三百九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三百九十一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三百九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九十一卷目录

     归德府部汇考一

      归德府建置沿革考

      归德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归德府星野考

      归德府山川考

    职方典第三百九十一卷

    归德府部汇考一

    归德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禹贡》兖、豫二州之域,即古阏伯所居之商丘也。周武王克殷,封微子启于此,谓之宋国。战国时,齐、魏、楚三分其地。秦为砀郡之西境。汉为梁国,治睢阳等县。东汉晋俱因之。后魏置梁郡。后周改曰亳州。隋初置宋州。大业初,改为梁郡,以宋城等八县属焉。唐初仍为宋州,寻改为睢阳郡,属河南道。五代梁置宣武军。唐改归德军。宋升为南京应天府,仍治宋城等六县。金更名归德府,而南京路领之。元仍旧。明初,降为州,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复升为府,内置商丘县及宁陵、鹿邑、夏邑、永城、虞城五县,又割开封之睢州、考城、柘城以属焉。

    皇清因之,领州一,县八。

    商丘县:附郭。

    上古陶唐氏迁阏伯于商丘,即此。周封微子启于此,为宋国。秦为砀郡地。汉置睢阳县,属梁国。东汉与谷熟县同属梁国。三国魏晋俱因之。南北朝刘宋大明六年,改县曰寿春。八年,复为睢阳,属南梁郡。后魏置梁郡治此。隋开皇初,改郡曰宋州,改县曰宋城。大业初,复置梁郡,县属如故。唐天宝元年,复置宋州,寻改睢阳郡治此。五代梁置宣武军。唐改归德军。宋改应天府。金改应天曰归德府,复改宋城曰睢阳县。元以谷熟县省入。明洪武初,废府置归德州,省睢阳县入焉。嘉靖二十四年,升州为府,始置商丘县为附郭。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七里。

    宁陵县

    夏葛伯国,又为甯城。周春秋时为宋地。战国魏地,襄王封信陵君,即此。秦为甯陵城。汉始置宁陵县,属陈留郡。东汉属梁国。三国魏晋皆因之。南北朝刘宋属南梁郡。后魏属谯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属梁郡。唐属宋州、睢阳郡。宋政和四年,属拱州。宣和六年,改属应天府。金、元俱属归德府。明属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

    鹿邑县

    周《春秋》晋邑,本曰鸣鹿。《左传》:“诸侯侵陈,至于鸣鹿。” 即此。汉置郸县,属沛郡。东汉析置武平县,属陈国,郸仍旧属。三国魏因之。晋省郸县入武平,改苦县为谷阳,同属梁国。南北朝后魏属陈留郡。隋开皇十八年,始改县曰鹿邑,属淮阳郡,改谷阳为仙源。唐改仙源为真源,同属亳州、谯郡。宋省真源入鹿邑,置卫真,属亳州。金属,仍旧。元初,以卫真县省入,属亳州。明属归德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夏邑县

    周、战国时为下邑地,因地窊下,故名。秦为砀郡地。汉置下邑县,属梁国。东汉、三国、魏晋皆因之。南北朝刘宋属梁郡。后魏置砀郡治此。东魏析己吾县属马头郡。北齐以己吾县省入,属如故。隋属梁郡。唐属睢阳郡。五代梁属宣武军。唐属归德军。宋改归德军为应天府,县属如故。金始改县曰夏邑,以“华夏” 为名。元属归德府。明属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三里。

    永城县

    周芒地,亦名犬丘。《左传》:“宋地,卫侯遇于犬丘” ,即此。汉置芒、犬丘二县,属沛郡。东汉世祖改芒曰临睢,明帝改犬丘曰太丘,并属沛国。三国魏二县俱废。晋以其地并入酂县。南北朝刘宋属平昌郡。后周属亳州。隋始置永城县,属谯郡,寻废。唐复置,属亳州。五代梁属谯郡,防御。唐、晋、汉、周皆因之。宋仍属亳州。金升为永州。元至元二年,废州,复置县,属归德府。明属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三里。

    虞城县

    夏禹封舜子商均于此,为虞国。汉置虞县,属梁。

    国东汉、三国、魏、晋皆因之。南北朝刘宋属南梁郡。后魏改县曰萧,属沛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县,始改曰虞城,属梁郡。唐武德四年,改置东虞州,寻废,复为虞城县,属宋州睢阳郡。宋属应天府。金废。元大定二年,复置,属济州,复属济宁路。明属归德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四里。

    睢州

    周春秋为宋、陈地。秦置襄邑县,属砀郡。汉属陈留郡。东汉因之。三国魏、晋俱改郡为国,县属如故。南北朝刘宋属陈留郡。后魏属梁郡。东魏属陈郡。北齐并入雍丘县。隋开皇六年,复置县,仍属梁郡。唐属宋州、睢阳郡。宋政和四年,置拱州,以县属焉。金始改拱州为睢州。元仍旧。明洪武省襄邑入睢州。十年,罢州为睢县,寻复改州,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改属归德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里。领县二:

    考城县

    周为戴国。春秋时郑取之,改曰谷城。秦置甾县,属砀郡。汉属梁国。东汉始改为考城县,属陈留郡。三国魏改郡为国,县属如故。晋废。南北朝刘宋复置,属济阳郡。后魏改曰考阳,属北梁郡。东魏改曰考县,属沛郡。北齐又改曰城安,属济阴郡。隋开皇十八年,复为考城县,属梁郡。唐武德四年,改置东梁州,寻废。州仍置县,属曹州济阴郡。五代、晋、汉属开封府。宋初属拱州,寻还故属。金、元俱属睢州。明属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柘城县

    上古朱襄氏邑。周春秋时为陈株野地。汉置柘县,以邑有柘沟,因名。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晋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始改曰柘城县,属梁郡。唐初省入谷熟、宁陵二县。永淳初,复置,属睢阳郡。宋初属应天府。崇宁中,改属拱州。金、元俱属睢州。明洪武七年,省入宁陵。十年复置,属睢州。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

    归德府疆域考  通志府州县志合载

    归德府疆域图

    归德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江南徐州之萧县界,二百九十里。

    西至开封府之杞县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开封府之陈州界二百五十里。

    北至山东兖州府之曹县界,七十里。

    东南至

    东北至

    西南至

    西北至

    东西广四百七十里,南北袤三百二十里。由府治西至本省城三百里,北至

    京师,陆路二千里,水路二千三百里。

    商丘县:附郭。

    东至夏邑县界六十里,又至江南徐州萧县三百里,地接徐州,路通淮安府。

    西至宁陵县界四十五里,又至睢州一百二十里,地接杞县,路通开封府。

    南至鹿邑县界七十里,又至汝宁三百五十里,地接光州,路通固始县。

    北至山东曹县界七十里,至曹县一百一十里,地接清豊,路通开州。

    东南至江南亳州界九十里,又至江南宿州三百里,地接灵璧,路通凤阳府。

    东北至虞城县界三十五里,又至单县一百二十里,地接济宁,路通兖州府。

    《西南》至柘城县界九十里,至柘城县一百里地。

    考证

    “接通许” 路通鄢陵县。

    西北至考城县界六十里,至考城县一百二十里,地接仪封,路通卫辉府。

    东西广一百五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宁陵县

    东至商丘县界一十八里,至商丘县六十里,路通江南宿州。

    西至睢州界二十里,至睢州五十里,路通开封府。

    南至柘城县界四十里,至柘城县七十里,路通陈州。

    北至考城县界三十里,至考城县七十里,路通山东曹县。

    东南至鹿邑县一百三十里,路通江南亳州。“东北至山东单县一百七十里,路通兖州府。西南至太康县一百一十里,路通南阳府。西北至仪封县一百一十里,路通彰德府。东西广三十八里,南北袤七十里,由县治东至本府城六十里。”阙。至本省城。里。北至

    京师,陆路一千八百一十里,水路二千三百里。

    鹿邑县

    东至江南亳州界二十里,至亳州五十里;西至太康县界七十里,至太康县一百三十里;南至项城县界一百一十里,至项城县一百四十里。

    北至商丘县界六十里,至商丘县一百二十里。东南至江南太和县一百八十里,以《白马驿》为界。

    东北至虞城县一百八十里,以牛寺崓堆为界。西南至陈州一百二十里,以戴家集为界。西北至柘城县六十里,以砖桥为界。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由县治北至本府城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本省城一百五十里,北至

    京师一千八百里

    夏邑县

    东至江南徐州萧县界六十里,至萧县一百五十里,路通江南徐州。

    西至商丘县界三十五里,又至归德府一百里,路通宁陵县。

    南至永城县界三十五里,又至江南亳州一百二十里,路通江南颍州。

    北至虞城县界三十五里,至虞城县七十里,路通山东定陶县。

    东南至永城县九十里,路通江南宿州。

    西南至鹿邑县一百八十里,路通柘城县。东北至江南砀山县七十里,路通江南丰县。西北至山东曹县一百七十里,路通山东距野县。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七十里。由县治西至本府城,一百二十里,至本省城阙。里。北至

    京师,陆路一千八百里,水路二千三百里。

    永城县

    东至江南宿州界,五十里。

    西至商丘县界六十里

    南至宿州界四十里

    北至江南砀山县界,七十里。

    东南至宿州界三十里

    东北至萧县界九十里

    西南至亳州界八十里

    西北至夏邑县界五十里。

    东西广一百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由县治西北至本府城一百八十里,至本省城阙。里。北至

    京师一千八百里

    虞城县

    东至江南砀山县界五十里,至砀山县九十里,路通萧县。

    西至考城县界五十里,至考城县一百三十里,路通仪封县。

    “南至夏邑县界二十里,至夏邑县七十里” ,路通亳州。

    北至单县界三十里,至单县七十里,路通鱼台县。

    东南至永城县一百六十里,路通凤阳府。东北至武城县一百二十里,路通距野县。西南至归德府七十里,路通宁陵县。

    西北:至山东曹县,一百一十里,路通开州,东西广一百里,南北袤五十里。由县治西南至本府城,七十里,至本省城阙。里。北至

    京师一千六百二十里

    睢州

    东至宁陵县界三十里

    西至杞县界四十里

    南至太康县界五十里

    北至仪封县六十里

    东南至柘城县界四十五里。

    东北至考城县界,四十五里。

    西南至太康县界四十里。

    西北至兰阳县界五十里。

    东西广六十里,南北袤一百里。由县治东至本府城一百一十里,西至本省城一百八十里,北至

    京师《一千》、阙。百里。

    考城县

    东至山东曹县界三十里,至曹县五十里,路通虞城县。

    西至仪封县界二十里,至仪封县六十里,路通开封府。

    南至宁陵县界三十五里,至宁陵县七十里,路通柘城县。

    北至直隶长垣县界四十里,至长垣县一百六十里,路通大名府。

    东南至商丘县界五十五里,至商丘县一百二十里,路通永城县。

    东北至曹县界二十五里,又至定陶县九十里,路通兖州府。

    西南至睢州界三十五里,至睢州九十里,路通太康县。

    西北至长垣县界二十里,又至封丘县二百里,路通延津县。

    东西广五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由县治西南至本州城九十里,西北至本府城一百二十里,西至本省城阙。里。北至

    京师一千五百里

    柘城县

    东至商丘县界四十五里,至商丘县九十里;西至太康县界四十里,至太康县八十里;南至鹿邑县界二十里,至鹿邑县六十里;北至宁陵县界四十里,至宁陵县八十里;东南至亳州界五十里,至亳州一百里。

    东北至商丘县界四十里,又至虞城县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鹿邑县界十里,又至陈州一百二十里。西北至睢州界四十五里,至睢州九十里。东西广八十里,南北袤六十里。由县治东南至本州城九十里,东至本府城九十里,西至本省城二百七十里,北至

    京师一千八百里

    形胜附

    本府。商丘县附郭。

    《南都赋》云:“带以黍丘之野,包以阏伯之疆。盟潴出其右,汴水经其旁。”

    又云:“备御东南,则九州之奧区焉;广衍沃壤,则天下之膏腴焉。”

    旧《志》云:“南控江淮,北临大河。徐城距其东,汴国环于右。”

    《商丘县志》云:“形胜联络,足以保障江淮,襟喉关陕,为京都道里之冲焉。”

    外州县

    宁陵县 ,南倚驼冈,西连露岭。

    永城县 砀山北峙,浍水南环,东接淮、徐,西联梁、宋。《备武则两河设险》,《焕文》则《大火呈祥》。虽一省之末区,亦中原之沃野。

    鹿邑县 隐山绵亘于右,涡水蜿蜒于左。夏邑县 东屹芒砀,西据商葵,江、淮控其南,丰、沛枕其北。仰观天文,集房、心之次舍;俯察地理,适阴阳之冲和。襟带河山,咽喉关陕,钤制二省,域界中州。

    《虞城县 》“黄河如带,芒山若砺,枕之以阏伯之国,连之以《葵丘》之疆。”

    《睢州 》,“睢水东流,恒山北距。”

    考城县 地连鲁、卫之墟,道通汴宋之境,东挹孟潴,西接浚仪。黄河绕其北,盟台拱其南。齐桓用之,“奔走列辟。”

    《枯城县 》“群冈交峙,大河环流。”

    考证

    归德府星野考        府志

    府属分野

    《周礼注疏史记汉书》
    俱以房心为豫州

    《左传》:“心,宋之分野。”

    《地理志》:“宋地房心之分野。”

    《晋天文志》:“自氐五度至尾九度为大火,于辰在卯,为宋之分野。”

    《府旧志》:“归德星野在房、心大火之次,于北斗,主摇光;于天市,主东籓。”

    按:归德初隶开封,为角、亢分野。角、亢者,从开封也,其后置府,则不属角、亢矣。为氐、房、心。是归德九邑有五宿焉,故五宿并列。宋九邑虽五宿,而究竟以心宿为宋之分宿。天体一度,为人间二百五十里,总不出于心度也。明崇祯十四年秋,天狗坠于心宿之野。十五年宋郡破,杀戮二十万,则宋为心宿明矣。

    归德府山川考        府志

    本府。商丘县附郭。

    幸山 在府城南三里。宋建炎元年,高宗自济州趋幸应天府,命筑台于府门之左,五月庚寅,登台受命,即皇帝位,即此。

    商丘 在府城西南三里,高百尺,周二百步。说者谓丘之精气上应列星,世称“阏台” ,即是丘也。楚丘 ,在府城北四十里,即古戎州己氏之唐邑县。

    谷丘 在府城南四十里。《春秋》“桓公会宋公、燕人于谷丘。”

    黍丘 哀公七年筑

    涝丘 在府城北十里

    青冈 在府城南十八里。

    杏冈 在府城南五十里。

    睢水 《括地志》云:“睢水首受浚仪县浪荡渠水,东流入泗,过沛。” 《水经》云:“睢水东南经流竹园” ,盖在今府城之南云。

    《浍水 ,异闻志》云:“睢、焕二水谓之浍水,今武津关有浍河故道。”

    黄河 在府城北三十里丁家道口,北达于徐。汴河 ,在府城南五里,或曰即浪荡渠。元至元中淤。明嘉靖中疏复淤。

    元明河 在府城东六里。宋太祖为归德节度使,尝饮马于此。又名“饮马池。”

    贾鲁河 在府城西北四十里。元工部尚书贾鲁督脩,因名。

    沙河 在府旧城南门外。源出汴梁,流入亳。沁河 在府城北三十五里。源出绵山,自武陟经本府合流于徐。今为黄河所并。

    白河 在府城东三十五里,经夏邑、永城达于小黄河。

    清河 俗称“清河嘴” ,乃贾鲁河入沁之处。团阳河 ,在府城西南十八里。

    马肠河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源出旧黄河,达于淮。

    留赵湾 隋炀帝遣麻叔谋开河至睢阳,乞护此城。叔谋自睢阳西穿渠南北回,东行过留赵村,连延而去。

    黑龙潭 在府城西北二十里,水黑,因名。“凤池 ”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

    黄池 ,梁惠王十六年,侵宋黄池,宋复取之。清冷池 ,在梁园内。

    漆沟 在府城北,一名陨石河。《春秋》“陨石于宋五” ,相传沟水阔时,五石宛然。

    南湖 在府城南五里。宋晏元献放驯鹭于湖中,苏辙有记。

    灵井 在府城南四十里高辛庙中。世传井始有四,今存其一,在东郭,四时不竭。遇旱,土人取水祷雨。

    石井 在府城内

    双砚井 在旧城儒学内。

    宁陵县

    甘露岭 在县西五里。隋文帝幸岱至此,甘露降,因名。

    大谷冈 在县西北四十里。

    茅冈 在县南四十里

    黄志冈 在县南四十里。

    蛇腰冈 在县西南十里。

    镇头冈 在县南三十五里。

    豆冈 在县西南三十里。

    尖冈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七星堆 ,在县东北三十里。

    桃源河 ,在县北三十里。黄河故道。

    汴河 一名“睢河” ,当县之冲,由陈留下达于徐。韦家河 ,在县北十三里,《黄河故道》。

    张弓河 在县南三十里。

    苗公河 苗时中主宁陵,导水灌田,民甚利,因称“苗公河。”

    阳驿河 在县西二十里。与桃源张弓同源黄河故道。

    八里屯河 在县南八里。

    鹿邑县

    阴灵山 ,在县东十一里。其形盘旋磅郁,远视则阴气冥昧。

    隐山 ,在县东十三里,与阴灵山对峙。世传陈抟炼丹之处。

    黄河 ,在县北二十里。

    南河 在县南十里

    涡河 ,在县北四十里。

    洺河 ,在县南二十里。

    剌河 ,在县南六十里。

    “九龙井 ” 在太清宫。世传老子始生,九龙吐水。今太极殿东有井存焉。

    “炼丹井 ” 有二,在太清宫左右,世传“老子炼丹处。”

    灵溪池 ,在太清宫前。世传九龙取水浴老子池也。

    《老子池 》,在县内西北隅。

    夏邑县

    睢水 ,在县南二里,经永城县,合沙、白二水,达于宿州。

    柳河 在县南三十里。自汴河东流入于永城,经清河口达于淮。

    巴河 在县北二十里。今名曰“黄河。” 流入徐,达于淮、泗,以济漕运。

    睢河 ,在县北一里许。即汉高帝败军入谷泗及睢水之处。

    白河 ,在县南五里。其源自归德马牧店分流于永城,达于小河口。

    黑虎涧 在县东郭外。俗传有黑虎负于此,因名。

    永城县

    虞山 ,在县北九十里,一名“渔山。” 山前有钓台存焉。

    砀山 在县北八十里,即汉高隐处,又名磨山、白毛山 、石洞山 、黄土山 、戏山 ,连亘几二十里。

    柏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浍河之北。山下有《柏山集》。

    夫子岩 在县北砀山乡芒砀山西南。上有石室约三楹。世传“夫子经此避雨,后人肖像于壁间” ,至今尚存。

    佛岩 在县北芒砀山之东南,中有三石。佛石洞 在县北芒砀山之南麓,世传为“梁王洞。” 浍河 在县南二十里。自亳州经流入蒙城,达于淮。

    泡河 在县南五十里,东南合浍河入淮。巴河 ,在县北九十里。

    小河 ,在县北二十里。

    柳园湖 在县西北五里。

    焦州湖 在县东南十里。

    清沟 ,在县东南,入浍河。

    黄沟 在县南,入浍河。

    洪沟 ,在县北六十里芒砀山前。

    白洋沟 ,北接巴河,入于《浍河》。

    虞城县

    巴河 在旧县南十里,自考城下流入砀山。汴渠 ,在县北七里,入单之砀山。

    孟潴泽 在县西北十里。孟潴,《尔雅》作“孟诸。” 按《通典》云“孟诸” ,即《禹贡》所谓“导河泽被孟诸” 是也。《左传》云:楚子玉梦河神谓己曰:“赐汝孟诸之麋。” 空桐泽 ,在县南十里。睢水东南流经此泽,有空桐亭。

    睢州

    恒山 《萃律》南向为州主,山在州西北十二里,金锁岭 在州治后,其形窿然而高,避水患者多屋于其上。

    河堤岭 在州东南三十里。

    骡驼冈 在襄公台后,其形起伏如驼,故名。环冈佳木郁葱,地颇幽胜,说者谓“襄公游玩地。” 黄冈 ,在州东南四十里。

    平冈 在州南四十里

    长冈 在州西南三十里。

    中冈 去长冈五里

    安陵冈 在平冈东南三里。

    后台冈 :在州西南四十里。

    犁冈 在平冈西七里

    青冈 在恒山西

    涧冈 在恒山北二里

    荆冈 在州北二十五里。

    龙塘冈 在州北

    野鸡冈 在州北五十里。

    寄冈 在州北

    旷德冈 在州北

    黄河 在州东十八里

    汴河 在州北,即《春秋》战于邲之地。隋大业初,疏通济渠,引黄河达淮。

    巴河 ,在汴河北六十里,源出覃怀,历黑阳,过考城,下通徐州洪城。

    睢水 在州北七里。州之得名以此。按:睢水在梁郡,受汴入泗,韩信败龙且,睢水为下流,此即其上流也。

    西湖 在州城西骡驼岭后。

    濯锦池 在州治西。昔人有善织锦者居此,因名。

    凤凰池

    考城县

    葛冈 在县南二里。世传葛洪炼丹处。又曰“葛伯所筑” ,未知孰是。

    卧龙冈 在县南二十五里。世传诸葛亮游寓之地。

    固德冈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葵丘 ,在县东南三十里。齐桓公会盟地。其东南有盟台,乃歃血时所筑,今名其地曰盟台乡。蒙泽 ,在县东三十里。僖公十六年,宋万弑闵公于蒙泽。《方舆胜览》云:“考城东有蒙泽,乃庄周故里也。”

    黄河 在县北八里

    西沙河 在县西三里

    沁河 在县南二里。正统间,知县刘鹏《脩柘城县》。

    廓山 在县东北二里。状如山形,为城之镇。土霸王冈 ,在县西三十里。世传项羽将台与汉高祖拒兵处。

    力士冈 在县西南十里。

    褚冈 在县西北四十里。

    曲冈 ,在县北二十里。

    吕冈 在县南十里

    明净冈 在县西北四十里。

    郭村冈 在县北六里

    涡河 自心闷城入砖桥,会河自湖襄城西抵黄冈。

    刘家河 在县城东北四十里。即子路问津处。“柘沟 ” ,在县城内。

    紫金沟 在县城内

    皇城潭 在县城内。宋真宗幸太清宫,驻跸于此。

    燕子池 在皇城潭左

    济渎池 在县西济渎庙前。遇旱,官民祷雨有验。

    《府志》
    未载山川

    《商丘县志》

    潦河 :在城西北四十里。

    “黄水 。” 见《左传》。

    濊水 ,见《北征记》。

    穀水 :见《水和志》。

    推水 见水和志

    涞水 见图经

    逐水 见图经

    漻水 见图经

    涣水 见《南都赋》。以上八水俱出宋城。

    邓斌口 在城西北二十五里。

    哈只口 在邓斌口东

    见口 ,在城西南八里。

    李家口 在城南三十里。

    流腊坡沟 在县长十五里。

    焦家洼沟 在县长五里。

    靳家店沟 在县长三十里。

    《毛崓堆集》沟 在县城三里。桃园铺沟 在县长三里。

    古今寺沟 在县长二十里。

    营郭集沟 在县长七里。

    娄家店沟 在县长五里。

    马牧集沟 在县长一里半。

    《高辛集》南沟 在县长八里。

    顺河集沟 在县长五里。以上十一沟,各广一丈,深浅不一,俱知县吕乾健督民疏浚。

    《古宋集》沟 在县,广一丈,长二十里,达于李家口河。知县吴允中所开以疏水者,至今赖之。

    《宁陵县志》

    五里堡河 在县。正德四年侍郎崔岩开。县北关河 在县,嘉靖五年都御史盛应期开。横岭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岭势发于西北,奔跳东南,绵亘二十馀里,起伏回翔,断续层生。春来野卉敷荣,葱郁可悦,至“凄风晚照,云合烟织” ,则一带寒山也。

    虎头冈 ,在县西四十里。冈匝一里馀,蹲踞雄峙,其形如虎,旁有居民数百家。

    白河 在县南十五里。上受㳡水之津流,迳武平故城南,又南迳赵村,又东南迳石佛寺,又东南迳王皮溜,至亳东七十里“百尺河入㳡。” 清水河 在县西南二十里,上受㳡水之津流,迳旧鹿邑县故城北侧,东流至九龙口,会合众水,曲而南流,迳南杨寺,水势巨阔,两岸相距三里。又南迳试量,又东南迳生铁冢,又南迳虎头冈北,又东南入刺河。

    黑河 ,在县南四十里。自陈州北鞍子岭西三里,东南流,迳临蔡城北,又东南迳汲冢北,又东北迳吴台入刺河。

    栋沟河 在县南四十里。受偃王陂水,流迳竹恺店,南至十字河入肥水。

    沙水 ,在县南五十五里。《水经注》:“首受荥阳渠水,至梁而沙水名焉。”

    谷水 旧迳城中,今塞。

    洵水 《旧志》载,邑有洵水。

    滹水 ,在县西北六十里。按《文献通考》载,“隋鹿邑县有滹水。”

    急三道河 旧迳城中,今塞。至城东堤外分而为三,东南复合。又东南迳陈家桥,合南八里河北枝,东南迳郑家桥,复分而为三,又东迳斑竹帘寺入白河。

    南八里河 在县南八里。自黄崓寺㳡河故道南出,分而为二,一支南流入白河,一支东南流迳西三里桥,又南迳城南八里,又东迳陈家桥,又东南迳斑竹帘寺入白河。

    北清水河 在县北十里。上自睢州柘城流迳砖桥,南流迳杨湖口,又南迳尚家铺,又东迳安家溜,南入涡河。今经黄水淤塞,砖桥水合流贾家滩,清水多涸,非遇泛滥不通。河流间有小水,不过受沟渠以达㳡耳。

    阳都陂 在县南四十里。《水经注》:“沙水迳宁平县故城南,又东积而为陂,谓之阳都。”

    偃王陂 在县西南四十里虎头冈北。

    遨游陂 ,在县西南一百里。

    黑龙潭 :在城东南半里许。俗传,有黑龙见于池,岁大旱,其水不涸,祷雨辄应,因名。

    “友莲池 ” :在学宫西北,训导乐韶凿。

    《观涣池 》在收放台之南,今水势弥漫,不可识别。

    夏邑县

    无影山 ,县东郭外一里许。特岿然一阜,今淤为平旷云。世传楚兵将攻是邑,汉之守臣《飏言》曰:“是邑有无影山、黑虎涧之险以骇之。” 兵果不至。未详然否。

    永城县

    淘洫沟 ,在县东北一十五里。

    挑沟 在县东北二十里。

    张村沟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

    清沟 ,在县东南,入于浍河。

    大涧沟 在县西南二十里,入浍河。

    小涧沟 在县西南十五里,入浍河。

    九里沟 在县西南四十里,近酂县城东九里,故名。

    犬沟 ,在县北四十里。

    大鸭湖 在县西北十二里。

    白泠湖 在县西南六十五里。

    蒋家漥 在县北五里桥。

    张家漥 在县西八里堤南。

    虞城县

    稍冈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柱冈 在县东北四十里。

    大冈 在县西北三里,俗所传“三冈” 者即此。小股河 在旧县南二里,雨水泛涨,则入于巴河。此出《旧志》。

    黄河 ,在县北十五里。

    古汳渠 在旧县北一十里。自宋城入单之砀山。按《水经》云:“汳水又东经虞县故城北” ,是也。周坞 ,《水经》云:“汳水东经周坞侧” ,晋义熙中,刘公遗周超之自彭城缘汳故沟,斩林穿道七百馀里,以开水路,坞名自此称。《说文》云:“汳音汴,睢州。”

    河堤冈 在州城东南

    老堤冈 在州城北

    大麓冈 在州之乾方尹店之南十里。相传为舜弗迷之地。

    《帝丘 》在州之艮方。

    柘城县

    会河 在县胡襄集,北经旗竿庙、马力坡、周家店北三里,西抵黄冈集。

    许家湾 在城东南六里。黄河所经。

    桑家塘 在县东河中,方顷馀,水极深险。《百万漥 》,在城南八里许,亦深阔。

    炒铁漥 在城西十里

    阎王漥 ,在城北二十五里。

    司家漥 在城南十里

    郭家漥 在城东北二里。

    杨家漥 在城东三里

    祁家洼 在城南七里

    周家漥 在城南十里

    《古路》沟 在旧城外,通涡河,今淤。

    永利沟 在城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