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三百四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三百四十四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三百四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四十四卷目录

     大同府部汇考二

      大同府山川考下

      大同府城池考

    职方典第三百四十四卷

    大同府部汇考二

    《大同府山川考下       府志》

    灵丘县

    圣水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上有圣水泉。花山 ,在县西北十二里。春花盛开。

    孤山 在县东一十八里。以不接他山,故名。“恶道山 ” ,在县东北二十里。山路崎岖,崄峻难行。过隘门,两峭壁笏立数千寻,山树交接,大类瞿塘三峡。中有溪路,阔数尺,仅容骑仰,天光一线,非子午不见日月。行人偶一发声,震响岩谷间,群鸟飞鸣,丝竹竞奏。每暑月,人不敢行,恐骤雨时过,山水瀑涨,乱石蜣转而下,无以避其怒也。俗呼“二道峡” ,又名“崿道山。”

    龙泉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下有龙泉。一本云“即圣水山。”

    太白山 在县南十里,或云二十里。山有锺乳穴,穴中乳滴如悬穗然。盖太白为郡邑诸山之最高极云表,磴道十八盘,素称崄峻。每欲雨雪,巅上云气如覆幢,土人望之,以卜晴晦。谚云:“南山戴帽,下雨无道。” 值雨雪初霁,平地流云,高数丈腾跃,山家屋舍以为常。山多丛木丰草,樵采者及麓而返,缘空谷,久无足音,虎狼踞成窟宅,是以无敢至巅。初夏雨过,积霰经旬不没。岩壑间时有古冰厚数尺,历四时不减,土人称“千年冰” 云。山之南面,地广衍,多平畴,产黄花蕨菜。明万历中,曾遣中使采矿此山,驻节邑城,经年后,以入不偿出,奏罢之。至今遗有炉灶洞穴,俗称“太白巍山。”

    隘门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壁立直上,极险隘。溏河所经之处,潆洄喷射,昼夜时鼙鼓声。冬春两季,水涨至山足,梯路俱绝。后魏于此置义仓,宋设关防。

    三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三峰巍峙,地多渠壑。银钗岭 在县东二十五里,连广昌县界。其岭两旁高山峙立,盘路纡回。每盛暑过之,山风起栗,声势怒号。俗传“妲已过此堕钗。”

    黑龙河 在县西四十里黑龙谷。上建黑龙池庙。其水南入溏河。

    涞水 发源广昌县城南,流入县境。

    驮水 在县南十里。俗传有僧蓄驴驮桶,自山下取水,时人识之,酌水注桶,自驮而去,故名。滋水 ,在县西南枚回岭,悬流五丈,湍激之声,震动山谷。

    白马泉 在县西北四十里。旧传汉文帝在潜邸时经此,乏水,驺从皆罢困。帝祷之,忽有白马跑地得泉。

    觉山井 在县东南三十里。环堵皆山,而井在其中,深几三百尺。

    广昌县

    白石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山多白石,有白石口,通保定府唐县。东有浮图峪口。

    旗山 在县西南三里。相传宋将杨景竖旗于上。又七峰山相连,亦名“七山。”

    香山 ,在县西南十里。上有古寺,松柏葱郁,号为胜境。

    登梯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内有古刹,石磴直上梯。

    聚云山 ,在县北十三里。上建北岳庙,云聚即雨。

    玉皇山 ,在县西十馀里。上建玉皇庙。

    孤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平地突出,四虚无倚。野狐山 在县东北十里。山中有狐狸,恒夜鸣。插箭岭 在县南三十里,有六郎祠,相传六郎插箭于此,有石迹。

    铁岭 ,在县东三十里。石状如铁。

    驿马岭 在县西五十里。

    黑石岭 在县北六十里。石黑色。

    雕窝岭 在县东六十里。旧有银洞,今塞。狮子崖 在县东北二十里,有石块形类狮子,又名“狮子峪。”

    拒马河 在县南三里七山下。即涞水之源也。

    世传杨彦朗拒敌兵于此,故名拒马河。又云:金章宗至此,马乏水,见土色湿润,有水之形,以鞭指而得水,穴马跑而饮之。又名马跑河。《水经》:“拒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 《注》云:“即涞水也。有二源,俱发涞山。”

    涞水 一在县东郊外,源出北崖古塔,下通拒马河,经紫荆关流入易州涞水县界。一源发于关内巽方,亦名涞水,从关堡墙下水口流于拒马河。《周礼职方氏》“正北由并州,其寖曰涞、易。” 即此。

    木瓜涧 在县。唐乾宁间,李克用讨燕师刘仁恭,遇战于此。

    马跑泉 在县南七十里。杨六郎屯兵此地,马渴,以蹄跑土水出。至今北山大石上有杨六郎亲题“福胜地” 三朱字。

    一斗泉 :在县城西北三十里九层崖。

    左卫

    龙王堂山 在城西三十里。卫人祷雨多应。石山 在城东六十里。

    傅家岭 在城北五十里。

    啼哭岭 在城西北三十五里。

    雕岭 :在城东六十里。有雕窝寺。

    廖家河 自西而东,襟带城北。

    寒泉 在城东六十里石佛寺。

    温泉 在城北门外,严冬不冻。

    右卫

    牛心山 :在城东四十里。

    杨铁山 :在城西南二十里。

    黄家山 :在城西北十里。

    边家山 :在城西南二十一里。

    圣山 :在城西三十里。

    平桓山 :在城北三十五里。

    大青山 :在城西五十里。

    南山 :在城南四十里。

    玉林山 :在城西二十里。

    黄土山 :在城西五十里。

    东团山 :在城西三十里。

    长安岭 :在城北二十五里。

    忙牛岭 :在城西二十里。

    红土岭 :在城东南十五里。

    盘石岭 在卫东四十里。

    圈海 :在城东南五里,乃今羊圈村泉水也。一名“羊圈海。”

    黑海 在古丰州界,源出官山,西流入云内。“兔毛河 ” 在杀虎堡外骆驼山,流过古东胜州,入黄河。

    《王石匠》河 :在城西南四十里。

    马营河 :在城北五十里。

    《南小河 》在城南关近门。

    杨千户河 在城南

    萧官人河 :在城西二十里。

    南大河 :在城南二十里。

    三家川 在城西五十里。一云“在城北。”

    石温泉 在城北

    三里泉 在城北

    阳和卫

    威宁海 在城西北二百二十里左边卫。马邑河 在城西来,绕城北东流,万锦滩,园圃赖以灌溉。

    天城卫

    盆山 在城东十里,其形似盆,故名。上有石洞。神头山 在城东南六十里,其山尖峰拱出,望愈远愈高。

    晚霞山 在城东南,日落晚照,霞彩灿然,其形似莲花,又名“莲花山。”

    福禄山 :在城东北十里许。

    孤峰山 ,在城南二十里,由平地起,故名。上有神庙,每遇大风不止,祭之即息。

    二郎山 在城东北十五里。上有一泉,不涸不溢,取之不竭。上建二郎庙,遇旱祈祷辄应。天河 在城南一里,流至城北,常泥泞不易过。“涌泉 ” 在城西南角百步馀。其水万人用之不竭,终年不用不溢。

    威远卫

    《贺兰山 》与宁夏贺兰山遥峙。

    《大南山 》:一名“贺兰。”

    吴二山 在城西

    “小南山 ” 下有海窟,地方一亩,澄清湛澈。尖山 尖峰叠出,下有“圣水堂。”

    《石香炉峰 》夹山对峙,状如鼎形,故名。

    滴水崖 在城东南十里。石匣激流,清湛可掬。

    考证

    沧头河 在城南一百五十步。

    龙井滩 在城北二里许。一名庙儿滩。列树成阴,中建八灵王庙,里人祷雨于此。

    十八滩 在城西,卫人修禊于此。

    平远卫。一名《平橹卫》。

    红山 :在城北三十里。土石俱红,故名。

    磨儿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山形险峻,周环如磨,又古今用武之地。昔单于把秃王与汉兵转战数日于此,今建以庙。旁有碧峰,古洞幽邃,人莫敢入。

    西平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

    吕公山 :在城北四十里。

    中平山 与西平山近

    小青山 :在城西北三十里。

    最高峰 在卫境

    汤旗河 :在城西北三十里。

    姚河 :在城北三十里。

    “赵河 ” 与“姚河” 近,俱流入沧头河。

    细水河 在井坪堡南十里。

    西涧泉 在城西一里。滔滔涌出,其济无穷。

    《府志》
    未载山川

    《怀仁县志》

    得胜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山脊崎岖。明隆庆年,上建元帝庙、老君庙,居人凿砌石梯数里,攀援而上。

    陈家峪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峪传宋杨业败兵处,未知是否。

    鹅毛口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西通左右二卫。牙余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许。

    红山峪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中有舍身崖。滴水崖 ,在县西南六十五里金仙洞南。石壁有孔,日滴水数壶,可供一人。

    三里河 在县北三里许。

    里八庄河 在县北二十里许。

    五里河 在县南五里

    泥河 ,在县南一十里。

    水磨河 在县南十五里。

    宋家庄河 在县南二十里。

    鸳鸯河 在县南二十五里。

    小峪河 在县南二十五里,通小峪口。

    大峪河 在县南四十里,通大峪口。

    薛家庄河 在县南三十里,通红山峪口。

    《浑源州志》

    枪峰岭 :在城东南五十里。呕夷河经流于麓。一作“枪峰岭。”

    远望峪水 :在城东南十里。出峪即伏至顾册村,汇泽西流。

    李峪水 在县西南十里,西流。

    《应州志》

    “书堂岩 ” 在茹越山内。金进士曹之谦讲书处。“赵霸冈 ” ,在城东二十五里。其势南北横卧,右腋下即浑河,上有观音阁、鬻闵厅。

    护驾冈 在城南三十里。故老相传:魏孝文皇帝驻跸于此,因以立名。

    牛槽峪 :去城东南三十里。

    大石峪 :去城东南三十里。

    小石峪 去城东南三十里,南通繁峙县。内有刘净山房在沟东坡上。相传唐田游岩常栖此,今名“大觉精舍。”

    箭杆峪 :去城西南四十里。

    明福峪 与箭杆峪近

    刘家峪 与明福峪近

    神堂峪 与刘家峪近

    东安峪 :在城西南五十五里。

    西安峪 :在城西南六十里。

    《山阴县志》

    《白泥河 》,源出榆林峪,会流桑干。

    《朔州志》

    门家岭 在州西三十里。

    顾北岭 在州西北四十里。土人母被虏,子日登此岭望,母死葬岭上,故名。

    鄯河 在州东五十里

    𡼏河 在州北十里,发源团堡西。金龙池, 在州东北二十五里。

    南泉 在州南五里

    西井 在西门内

    东井 在城东南隅,馀井水皆苦涩,独四井水清味甘,居人取汲。

    十里铺井 在州东七里河西。有井泉亭,今废。

    《马邑县志》

    双化岭 在县西七十里。

    《蔚州志》

    玉泉山 在城南二十里。石泉飞瀑,佳士每读书于此。

    玉屏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西接襄山。金李纯甫自号“玉屏山主。”

    石佛山 :在城东七十里。

    五岔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通西城、大同。近因盗贼充斥,添设把总防御。

    退虎岭 在城西南七十里,通灵丘县、山西省城。

    石门峪 即古代谷

    桑干河 在城北七十里,源发朔州马邑县金龙池。

    呕夷河 在州境。《寰宇记》:“出灵丘县西北高氏山。” 《周礼职方氏》曰:“并州川曰呕夷。” 谓此。今名唐河。

    葫芦河 在州城北。其水上槽狭,下流阔,有似葫芦然。发源广灵县丰水而来,下流入安定县,西流。

    “甘泉 ” 在太白山下。

    白石沟 :在城东南五十里。

    石板沟 :在城东南七十里。

    上寺沟 与石板沟近

    龙泉沟 :在城东南一百里。

    深涧 在城北三十里

    浅涧 与深涧近

    “沙涧 ” 与《浅涧》近。

    水涧 在城西十里

    油涧 在城东北七十里。

    盂涧 在城东北六十里。

    岔涧 在城东一百里

    横涧 在城东四十里

    鸦儿涧 在城东八十里。

    陡涧 在城北二十里

    芦子涧 :在城东四十里。

    掘头涧 在城北十里

    《广灵县志》

    大山 在县北三十里。碥道直跻,峻而不险。至岭巅,颇广漫,复耸一山,名“平原埚” ,形如离堆,高插云表。北瞰阳和塞,南望太白峰,宛在指顾间。道通天成,阳和曲折夹石沟,为县北界。从此趋下,磴道盘旋,马不并驰。设伏以守,寇不能度。亦县北之屏障也。

    任家洞 ,在千福山后。

    周家洞 在县西山三十里。俱可避兵。

    鸦儿汇 ,在县西南四里,鸦多饮啄于此。暑月有水,人感寒疾,取而食之,汗出即愈。谚云:“寿民丹水。”

    石井 在壶山内。其水每从大士庵座下狮子口内溢,以果物投之,即由山脚流出。其空灵神异,骇人见闻。且环山皆泉,如沸如喷,犹万斛珠玑,随地而涌。汇为一池,周广数亩。夏秋碧光潋灔,春冬雾气空濛,鱼跃波底,鸟语枝头。游人登眺,颇称奇观。旧有飞雉悬楼,水渠稻垄,今俱废。

    《灵丘县志》

    觉山 ,距县东南三十里。由隘门山峡入,取道岩石间,路仅容骑。右壁峭插干霄,悬崖山木侧出,间以寿藤,如设游幢。左则石涧数百丈,下有怒湍奔流,轰然晴雷起足下;耳目所摄,心胆俱怖。山之腹地土平衍,后魏建有广刹,至今尽废;仅存佛舍、经堂数楹而已。

    红山 ,在县西六十里。石色如赭,夕阳如旭,烂金紫。

    漫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无层峦危峰之腾达,山势纡徐而旋折,故名。

    鼓子山 在县西三十里。平地突屼,俨一石鼓,立田山中侧,地称饶沃,多不治。缘兵燹灾祲后,居民逃亡殆尽,遂废弃,隶荒土,以待开垦焉。流石山 在县西五十里。石理劈斧,侧然建瓶。骆驼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两峰若驼背,苍然欲颓状而得名。

    团山 在县北二十二里。形如覆釜,无草木。山麓设邮递郎,呼“团子山铺。”

    黑山 在县北三十二里。山石作煤黛色,因名。“野窝岭 ” ,在县西南,为行旅入铁岭口孔道。山半有旧日矿洞,遗砂灼灼,尚积林麓。地多虎,夜常突出。

    枪岳岭 在县东二十里,无磴路,直上数千仞,凿壁“数十盘,蚁附而登,数步一息,石齿俱斧锯痕,每一经过,足未有不茧者。” 岭上下多产野芍药,黄白最繁,一丛十数本。入夏蜂采之,声不绝。

    耳,常薮盗,以壤接蔚州、广昌两界,时烦顾虑。义泉岭 在县北三十五里,势不甚峻,顶上皆阡陌,久芜不治。岭腰有界石,与广灵分壤。烟熏崖 在县南四十里。凡山石或苍翠,或丹碧,或黑白,其土骨然也。朝暾夕曛,晴岚阴霭,青黄错出,此则气所蒸耳。惟烟炖崖无冬春,树木皆窅黑,浓如墨,渍石作火烬色,馀煤浮起,殷殷欲飏。

    鹅毛岭 ,在县南七十里。路丛岐,多薮盗。以距村甚远,樵径错出,时滋延蔓。自高鼎就抚而南,山中村民始称“贴席。”

    落水河 在县东十五里。每山水泛涨,则乱石顺流蜣转,雨霁后仍然,故道可趾。

    白龙池 在县西北三十馀里。相传元时建庙其侧,每天旱,取池水祈雨,时见白龙如蜿蜒出没池中,即雨。

    圣水 在县东北三十里圣水山之麓。一泓径尺,涓涓有声。祀龙神于泉旁。天旱祷于神,用瓶取圣水迎置神前,日夕拜祷。得雨后,仍送水入泉内。

    《甘泉 》在县治西团内,甚清冽,与“惠泉” 颉颃,体稍重耳,为全邑甲。

    牛心山 在县东南五里。山岭有大石如牛心,故名。又云:“山如牛心。” 旧有比干庙,今废。

    神仙山 在县南一百一十里,接唐县境。顶上有娘娘宫,高四十里。每季春,远近瞻拜甚众。故老相传有神奕于上,又名尖山。

    祭刀岭 在县南四十里。相传杨六郎在此祭刀。

    鼻子岭 在县南二十里白石山左。险峻,高脊如鼻。

    烟熏岭 在县南五十里,崖多烟痕。

    浮图峪 在县东三十里。相传唐太宗征刘黑闼,屯兵于此。明景泰二年,建城。今直隶紫荆关,设把总一员防御。

    北口峪 ,在县北七十里,一线路通蔚州。峪长四十里,无人烟。

    湖山石 在县东三十里,平地突出数尺许,其状如虎,亦名“太虎石。”

    汤河 在县南六十里。源出灵丘县北浑源州南汤头铺,流入直隶唐县界,俗又名“唐河。” 昔年水势甚盛,居民结筏以渡,今淤涸处成水田,可以种稻,因名之曰“汤河。” 又俗名溏河者,因流入唐县倒马关,故名之曰“唐河。” 考其实,以溏河为正发源于呕彝者是也。

    搏虎涧 在县南五里。相传晋李存孝搏虎,即此地。

    乌龙沟 在县东九十里,直隶设千总一员防御。

     大同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大同县附郭。

    府城池 明洪武五年,中山王徐达因旧土城增筑,周围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包以砖。东曰“和阳” ,南曰“永泰” ,西曰“清远” ,北曰“武定” ,上各建楼、角楼四,敌楼五十五,窝铺九十六。西半属大同前卫,东半属后卫。西北角楼宏壮。景泰间,巡抚年富于城北筑小城,周六里,高三丈八尺,门三。天顺间,巡抚韩雍续筑东小城、南小“‘城各周五里,濠深一丈五尺,各三门。嘉靖三十九年,巡抚李文进将南小城加高八尺。隆庆间,巡抚刘应箕高增一丈,厚增寺八尺,包以砖,建门楼各四。万历壬辰,北门楼改文昌阁’。万历八年,总兵郭琥复加砖砌女墙。万历三十年,巡抚房守士复修。”

    皇清顺治十年,总督鸣佩、《马子先》,总兵《彭有德》相继

    重修

    外州县卫所

    怀仁县城 ,明洪武十六年,指挥桑桂因旧城增筑。永乐九年,指挥于忠“重修,周围三里零六步,高三丈,濠深一丈,旧惟东西二门。成化元年,守备姜裕增修月城二座。嘉靖三十四年,知县殷宗虞、守备景希贤因旧帮修,增高三尺,阔二尺,南北添工字墩二座。隆庆四年,因戎骑逼城,知县刘邦彦、守备叶继文增高大” 墙四,女墙俱用砖包。万历元年,部院大臣请内帑用砖石包修,增高三丈八尺,女墙六尺,周围七百三十七丈九尺,濠深二丈,水深数尺。东西二门外各增

    《土墙》、每关各建门一座

    “浑源州城池 ,唐时筑,其形如龟,周围四里二百二十步,高一丈五尺,濠深七尺,东西二门,明洪武元年修,东半属安东中屯卫中所,西半属安东中屯卫前所。” 永乐二十年,北兵入城,知州陈渊疏请复筑,增高二丈五尺,添外濠一道。嘉靖四十五年,知州顾守贤议修筑,请之当道,延袤仍旧。垣高三丈九尺,阔二丈,濠深三丈,有重楼、角楼、铺舍。

    “应州城池 ,唐天宝初节度使王宗嗣创建,李克用父子居之。乾符间,克用父为大同节度使,因古城废塌,移筑于天王村,距旧城八里馀。明洪武八年,知州陈立诚以旧城西北三面多旷地,遂就东南城墙改筑今城,周一千三百三十五丈,计五里八十五步,高三丈二尺,重以瓮圈,池深一丈。原设门三座:东曰畅和” ,西曰“怀城” ,南曰“宣阳。” 北为楼城,上曰“拱极。” 成化六年,本城千户刘鉴改建元武庙,作镇北方。成化二十年,知州薛之敬修葺,加增月城,创筑东、西、南三关厢,以卫乡民来避兵者。嘉靖四十三年,知州宗𦶜、守备萧以望重修,增高三丈。南门创修一楼,浚濠及泉,外筑护濠墙。守备刚续修月城,增筑敌台。隆庆五年,知州吴守节奉文修筑,通高四丈,四面皆石砌砖包。重建四楼:东曰“龙山秀峙” ,西曰“雁嶂雄屏” ,南曰“茹峰壁立” ,北曰“桑水带” ,环角楼四。万历五年,知州徐濂沼壕植柳。二十四年,知州王有容筑官墙,周二百六十丈,高三丈三尺。垛口、墁顶俱砖包。

    山阴县城池 ,宋神宗时建。明永乐三年重筑,高二丈五尺。正统二年修。正德六年知县王纮、嘉靖十六年知县王郎俱重修。二十六年增高三丈三尺。隆庆四年增高四丈六尺。巡按刘良弼奏请砖包,知县苗浡然董役,周四里零二十步,高如旧,基阔三丈八尺,顶广二丈,濠深八尺,广二丈。为门三:东曰永泰,南曰宿峰,西曰“靖远。” 上建楼橹。外为瓮城,外为月城。北城无门,上建真武庙角楼四,警铺八。城下列垣为蔽垣。外三十馀步,周围筑堤,以防黄河水之涨。万历三十五年,复以砖漫顶及女墙水口马道,号完固矣。说者谓墁顶当用砖三层,参差其缝,水始不能入,今止一层。

    “朔州城池 ,秦人筑,即武州之马邑,父老因马周走而依之” ,筑始不崩者也。元至正末,右丞相孛罗帖木儿驻兵大同,使其将姚副枢省去西北,筑东南一隅,以便守备,未完而弃。明洪武三年,指挥使郑遇春奉旨开设朔州卫,依姚副枢所筑旧址,修完砖圈四门,并立门名。二十年,指挥薛寿奉文用砖包砌,城高三丈六尺,堞高六尺,共四丈二尺。顶阔四丈,脚阔八丈,周一千二百六十丈。堞口三千一百三十五,池深三丈五尺,阔一十一丈,周一千六百八十丈。瓮城四座,各周一百三十八丈。敌台楼一十二座,门楼四,角楼四,铺楼二十四,烟墩四,门四:“东曰文德,西曰武定,南曰承恩,北曰镇塞。” 外连吊桥,各树危楼。万历十三年守道李《釆菲》委知州张守训重修。三十四年守道徐准委通判郭如松浚池。池以内筑“护城墙” ,池以外筑“马鬃墙。”

    马邑县城池 始建,自秦历汉、唐、宋,皆土墉,周二百七十九丈。明洪武十六年,朔州卫指挥孙昭修。正统二年,武安侯郑亨展拓其基。隆庆六年,巡抚刘应箕、巡按刘良弼会议筑边城,得请。乃命知县岳汴、守备时尔宜分督之。逾年始落成。四面石基五尺,上皆砖包。角楼四,城楼二,东西门有重楼,高四丈,周六百四十丈。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因城毁,续加修葺。

    蔚州城池 ,后周大象二年建。明洪武五年德庆侯廖允中开濠。十年,置卫指挥周房修筑,规制宏丽坚固。周七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堞高六尺,共四丈一尺。砖包濠深三丈五尺。门三:东曰“安定” ,西曰“清远” ,南曰“景山” ,上各建楼。东曰“景阳” ,西曰“广运” ,南曰“万山” ,北无名角楼四,敌台二十四。外各建月城为桥。

    广灵县城池 ,肇于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岁久倾圮。明洪武十六年,知县叶时茂因旧城修筑。天顺初,巡抚马昂以城卑薄,令蔚州知州史魁增筑,高广倍旧。敌台十二,每台窝铺一间,门二,南曰“景阳” ,北曰“永安” ,外各置悬桥。弘治二年,知县程观再筑。十一年,知县孟继先置各门层楼。嘉靖二十九年,知县孙武臣,四十一年知县孙应明相继重筑南关。隆庆二年知县马承志悉撤铺舍角楼四,铺楼八,瓮城增楼二座。万历二

    年,兵部侍郎吴兑因《大阅》,行县登城,以边邑土垣非保障长策,疏请发内帑修包。知县乔密董役石基砖甃,凡门及瓮城二、敌楼四,悉坚丽,高四丈七尺,广四丈,池深三丈,广如之,周二里一百八十步。知县郑简重修北楼及东关墙,增筑二敌楼。

    灵丘县城池 ,唐开元二年筑,周三里二百三十步,高二丈,濠深一丈。明天顺二年徙城南三十二步,重筑,周五里,高四丈,濠深一丈五尺,门二。正德三年,知县杨文奎创建东西街,通商贾。东门曰“迎恩” ,西门曰“镇橹” ,俱有楼阁。嘉靖二十年,因边外入警,知县刘永明重修,高厚倍加。隆庆元年重修,高二丈八尺,女墙五尺。万历二十四年,知县于尚䌹重修砖包,高三丈五尺,女墙七尺

    皇清顺治十二年,久雨,城毁,知县宋起凤重加修筑。

    始称巩固

    广昌县城池 ,“明洪武十三年,千户李贞修,周三里一十八步,高三丈五尺。角楼四,腰铺十间,东、西、南三门。” 参将王志中新增镇边楼三间。掌印千户孙安“建东角楼土城,高三丈,阔二丈,开东、北二小门。嘉靖三十年,知县张九功于各门上建楼五,敌台一十五,铺房一十五。” 嘉靖二十七年,知县陈大夏增修关城,高厚《丈馀》。

    皇清康熙七年、十年、二十四年,相继修葺。

    左卫城池:云川卫附 明洪武二十五年筑,初设镇朔卫,其后卫革。永乐七年设今卫,城始完固。周十里一百六十步,高三丈五尺,濠深二丈,门三,无东。门外各建月城,窝铺五十。自东北及南半面俱属左卫,西及南半面俱属云川卫。

    右卫城池。玉林卫附 明洪武二十五年筑。初设定边卫,其后卫革。永乐七年设,今卫城始完筑。周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濠深三丈。门四:东曰“阅武”,西曰“怀来”,南曰永宁,北曰“镇远。”上各建楼。外各为月城。窝铺五十。东半属右卫,西半属玉林卫。

    阳和卫城池 ,系重镇也,与他卫不同。明洪武三十一年,中山王筑城,周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濠深三丈,门三:东曰“成安” ,西曰“成武” ,南曰“迎宣。” 上各建楼、窝铺十四,外各建月城。万历壬辰,砖包南关,坚且严整。崇祯四年,总督魏云中于敌台上每面修敌楼六座,砖包壁立,屹然边镇。

    天城卫城池:镇远卫附 明洪武三十一年,因旧城筑,周八里二十四步,高三丈五尺,濠深二丈。门四:东曰“泰定”,西曰“武宁”,南曰“迎宣”,北曰“镇远”,各上建楼,外各建月楼。窝铺二十五。

    威远卫城池 ,明正统三年筑,周四里五步,高三丈五尺,濠深一丈八尺,四面皆为月城,上建楼铺三十二。

    平远卫城池:一名《平橹卫》。 明成化十七年,郭巡抚叠土为之,周六里三分,高三丈,女墙六尺,阔四丈。门三:东曰“东作”,南曰“南讹”,西曰“西成。”上各建楼,外各为月城。角楼四,腰铺十五,濠深一丈,阔二丈。弘治十一年,守备关祥、指挥燕英节因倾圮,用砖石包砌东、北二面。隆庆六年至万历二年,参将袁世杰、赵崇璧相继通用砖石包砌,楼橹一新。二十七年,参将贾邦直新筑南关土墙,周二百五十丈,高二丈。三十四年,参将郭增辉以山水渰没民居,用石砌水濠,南北长二百五十丈,深一丈,阔二丈,坚固可久。自此城中居民不被水害。

    井坪城池 明成化“二十二年,总督侍郎佘子俊筑,周六百六十六丈,濠二丈四尺,阔四尺,南北二门,上各建楼。”

    边堡附

    聚落堡 旧府城东六十里。明天顺三年筑,周三里一百三十步,高三丈一尺。门二:东曰“镇安” ,西曰“远设。” 弘治十三年,增展北面。嘉靖年间,樊继祖复筑。

    红寺堡 ,旧府北五十里。明正统元年筑,周一里二十步,高二丈三尺。

    高山堡 府西六十里。明天顺三年筑,周三里十步,高三丈一尺,门二。

    沙河堡 府西北六十里。明正统初筑,周二里五十步,高二丈五尺。

    怀仁堡 府西南八十里。明永乐九年筑,周三百五十五丈八尺,高二丈七尺,濠深一丈七尺。赵麻堡 府南一百二十里。明永乐九年筑,周一百三十丈,高三丈,濠深一丈五尺。

    第三祚堡 府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七年筑。

    周一百三十丈,高二丈七尺。

    长安堡 府东南五十里。周二百二十四丈,高三丈,原开八门,今塞六存二。

    神泉堡 府东一百二十里。周一百二十丈,高二丈,濠深二丈四尺,门一。

    漫流堡 府东一百四十里。周二百八十丈,高三丈,濠深二丈,门一。

    鸦儿崖堡 府西一百二里。明永乐二十一年筑,周二百丈,濠深三丈。

    新城堡 右卫城南二十五里。周一百九丈,高二丈五尺,濠深一丈五尺。窝铺十二座。

    大柳树堡 右卫南三十里,周一百九十六丈,高二丈五尺,濠深一丈三尺,窝铺十二座。牛心堡 右卫东南四十里,周一百四十丈,高二丈五尺,濠深一丈五尺,窝铺十二座。

    苍头河堡 ,右卫西南五十里。周一百三十丈,高二丈五尺。窝铺十二座。

    薛家马营堡 右卫北二十里。

    王家官屯堡 右卫南四十里。

    净水瓶堡 威远卫城西北六十里。明宣德间筑,周一里八十步,高二丈八尺,门二。

    白登堡 阳和卫城南三十里。明永乐九年筑,周二里一百八十步,高三丈,濠深一丈五尺,门二,窝铺十二座。

    关头堡 阳和卫北七十里。明宣德年筑,周二里四十二步,高三丈二尺。

    猫儿庄堡 阳和北一百里。明永乐元年筑,周二里四十步,高一丈五尺。其北二十里有口子墙,高一丈五尺。

    上畔庄堡 ,天城卫西南二十里。周一百九十七丈,高三丈,濠深二丈,门二,窝铺十二座。《米辛》关堡 ,天城卫南二十里,周三百二十丈,高三丈三尺,濠深二丈,窝铺十二座。

    方城堡 ,天城卫南七十里。周二百四十丈,濠深一丈,门二,窝铺十二座。

    长胜堡 天城卫北六十里。明永乐元年筑,周五百六十丈,濠深一丈,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