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二百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九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二百十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二百九卷目录

     兖州府部汇考一

      兖州府建置沿革考

      兖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兖州府星野考

    职方典第二百九卷

    兖州府部汇考一

    兖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总

    《禹贡》兖、徐之域。周封伯禽于曲阜,为鲁国,又为薛、邾、滕、鄫、颛臾、曹、郜、须句、宿、任诸国地。战国时,并为齐、楚二国。秦置薛郡、郯郡及东郡之东南,砀郡之东北,琅邪郡之西,皆在此地。汉置东郡、山阳郡、济阴郡、泰山郡及东平国隶兖州,东海郡及鲁国隶徐州。东汉承之,刺史领郡国如故,鲁国属豫亦如故,而更立王国“者三,分东海入琅邪,分东平置任城,分泰山置济北。” 魏晋以来,大略如此。两晋之乱,诸州沦没。刘裕克复青、徐,置鲁、泰山、高平、东平、济北五郡隶兖州;兰陵、琅邪、济阴三郡隶徐州。又分徐州为南兖,置南徐州,而以东海、南琅邪、南济阴三郡属之。元魏增置任城郡,而以济北郡隶济州,济阴郡隶西兖州,东泰山、琅邪二郡隶北徐州,郯郡隶东徐州,馀悉如刘宋云。隋罢郡为兖州,大业初,改为鲁郡,与东平、济北、济阴分治兖土。唐置兖州、鲁郡,治瑕丘,其馀地又为郓州、东平郡、曹州济阴郡、沂州、琅邪郡,而皆隶于河南道。乾元中,又改兖州为永静军。五代及周,俱置兖州。宋初因之。政和八年,始置袭庆府,其馀地又为东平、兴仁二府,济、单、沂三州属京东西路。建炎后,没于金,改袭庆府为兖州,置泰宁军,又增置济、曹、滕三州,俱属山东西路。而改沂州属山东东路,单州属南京路。元复为兖州,与济、单二州俱属济宁路,馀地又为曹、沂、滕、峄四州,而分隶于东平、益都二路。明洪武初,置兖州,隶济宁府,属山东布政使司。十八年,封建鲁府,升兖州为府,降济宁为州,与东平、曹、沂三州俱隶之。领县二十三:

    皇清属山东布政使司。领州四。县二十三。

    滋阳县。附郭。

    周为负瑕。本鲁地。《春秋》?“哀公七年,季康子入邾,以邾子益来,囚诸负瑕。” 即此。秦属薛郡。汉置瑕丘县,属山阳郡。武帝时,为瑕丘侯国。东汉复为县。晋省入南平阳,属高平国。南北朝刘宋、北魏因之。隋大业二年,改兖州为鲁郡。开皇十三年,复置瑕丘,为郡治。唐因之。宋大中祥符元年,属兖州大都督府。政和八年,升兖州为袭庆府,而瑕丘仍为倚郭。大观四年,以避宣圣讳,改为瑕县,复以字为“瑕疵” 之“瑕” ,改为嵫阳,以城西山为名。金改袭庆府为兖州,泰定军,县仍倚郭。元因之,为兖州治。至元二年,省宁阳入。明洪武初,省入兖州。十八年,升州为府,复以嵫阳县附郭。

    皇清属兖州府,编户二十四里。

    曲阜县

    上古神农氏,自陈徙居于鲁。《帝王世纪》曰:“黄帝生于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少昊自穷桑登帝位,穷桑在鲁北,后徙曲阜。” 应劭曰:“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十八里,故名。” 周武王封周公旦于曲阜,是为鲁国,子伯禽就封。秦为薛郡。汉置鲁县于故城之东,为鲁国治。东汉、晋俱因之。南北朝刘宋、元魏俱因之。后齐属任城郡。隋开皇三年,郡废,属兖州。四年,改名汶阳。十六年,改名曲阜。大业二年,复属鲁郡。唐贞观元年省。八年,复置,属兖州鲁郡。宋大中祥符五年,改名仙源,属袭庆府。金复名曲阜,属兖州泰定军。元属兖州。至元二年,省泗水入。明初属兖州,隶济宁府。十八年,升兖州为府,县仍为属。正德七年,流贼残毁曲阜渎,犯孔庙。山东按察司分巡东兖道佥事潘珍奏“徙阙里,以卫圣灵。”

    皇清属兖州府,编户一十六里。

    宁阳县

    周本鲁阐邑。秦属薛郡。汉为刚、蛇丘二县。吕后分置宁阳,俱属泰山郡。东汉宁阳属东平国,蛇丘刚属济北国。晋改刚县曰刚平,省宁阳入。南北朝。刘宋建国初年,复分置县,故宁阳北七十里平原乡名曰平原,属阳平郡,以侨立也。元魏省蛇丘、刚入,属东阳平郡。后齐亦曰平原。隋开皇十六年,以此县与德州平原县名同,改曰“龚。”

    丘以此。县东南二十里有古龚丘城,属东郡。唐属兖州、鲁郡。宋大观四年,避宣圣讳,改名龚县,属袭庆府。金大定二十九年,避显宗讳,复称宁阳,属兖州。元至元二年,省入嵫阳。大德元年,复置,仍属兖州,隶济宁路。明因之。洪武十八年,升兖州为府,县仍旧属。

    皇清属兖州府,编户三十五里。

    邹县

    周,故邾国也。武王克商,封陆终第五子晏安之裔曹挟于邾,鲁隐公及邾仪父盟,挟之后也。缪公时改为邹,因山为名,二十九世为楚所灭。秦置邹县,属薛郡。汉属鲁国。东汉因之。晋属鲁郡,为邹县。南北朝、刘宋、元魏俱因之。后齐省平阳县入。隋属鲁郡。唐属兖州鲁郡。宋属袭庆府。熙宁五年,省入仙源为镇。元丰七年,复置。金属滕州。元因之,属滕州,隶益都路。明洪武二年,改属兖州。十八年,州改为府,县仍为属。

    皇清属兖州府,编户三十九里。

    泗水县

    商。古十明国。汤伐有卞。周,鲁卞邑。《春秋?僖公十七年》,“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 ,即此。汉置卞县,属鲁国。东汉因之。晋属鲁国。南北朝刘宋初废。泰始二年,复置,仍属鲁郡。元魏省入邹县。隋开皇十六年,复置,曰泗水,属兖州。大业二年,属鲁郡。唐因之。宋属袭庆府。金属兖州。元省入曲阜,寻复置,属济宁路兖州。明初因之。“洪武十八年,升兖州为府,县仍为属。”

    皇清属兖州府,编户一十七里。

    滕县

    周小邾子国。武王封弟叔绣于其地,为滕国。有戚城。晋赵鞅纳公子蒯瞆于戚,疑即此。秦属薛郡。汉为鲁国蕃县,东海郡戚县地。东汉、晋皆因之。南北朝刘宋省戚入蕃。元魏以蕃县属蕃郡。后齐废郡,省薛县入。隋开皇六年,改为滕县,省兰陵郡之昌虑入。十六年,升为滕郡,后复为县,属徐州部。唐属徐州彭城郡。宋因之。金大定二十二年,升为滕阳州。二十四年,改滕州,亦置县。元因之,属滕州,隶益都路。宪宗三年,省司侯司入。明。洪武二年,州废,以县属济宁府。十八年,改属兖州府。

    皇清属兖州府,编户八十七里。

    峄县

    周《春秋》鄫子国,后属楚。春申君以荀况为兰陵令,即此地。秦属薛郡。汉置兰陵及承县,属东海郡。东汉因之。晋分东海置兰陵郡,领昌虑、承、合乡三县,治承城。南北朝元魏复置兰陵县。隋开皇初,兰陵郡废,分承置鄫州及兰陵县。大业初州废,又并兰陵、鄫城二县入焉,寻改承为兰陵,属彭城郡。唐武德四年,更兰陵为承县,置鄫州,别置兰陵、鄫城二县。贞观元年,州废,省兰陵、鄫城,以承县属沂州琅琊郡。宋因之。金属邳州。明昌二年,改承县为兰陵县。兴定间,于县置峄州。元以峄州属益都路。至元二年,省兰陵县入。明洪武二年,降为县,属济宁府。十八年,改属兖州府。

    皇清属兖州府,编户三十六里。

    金乡县

    夏据。《禹贡》“大野既潴。” 在徐州为今巨野县。金乡与巨野相连,亦徐州之域也。又为古缗国,帝相娶于有缗氏,即此。周春秋为宋邑。僖公二十三年,齐侯伐宋,围缗。秦属薛郡。汉置东缗县,又置昌邑县,为山阳郡,治东缗属焉。景帝中六年,立山阳为国。武帝天汉四年,改为昌邑,以封其子哀王。后国除,复属山阳郡。东汉析东缗置金乡县,县多山,所治名金山。山北有凿石为冢,得白兔,不葬,更葬南山,凿而得金,故名。或曰汉昌邑时,或曰秦时。晋属高平国,省东缗入金乡。南北朝刘宋属高平国,省昌邑入。元魏因之。隋开皇十六年,析置昌邑县,大业二年,复并入,属济阴郡。唐武德四年,以金乡、方与置金州,五年州废,以金乡属戴州,徙戴州来治,仍析金乡置昌邑。八年,戴州又废,省昌邑入属兖州鲁郡五代周广顺二年,割属济州。宋、金俱因之。元初,属济州。至元二年,改属济宁路。明洪武二年,属济宁府。十八年,改属兖州府。

    皇清属兖州府,编户三十三里。

    鱼台县

    周春秋时为鲁棠邑,隐公观鱼于棠,即此。秦属薛郡。汉置方舆县,属山阳郡。东汉因之。晋分山阳置高平国,方舆仍属。南北朝刘宋省湖陆入。元魏因之。后齐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彭城。

    考证

    郡。唐武德四年,属金州。五年,改属戴州。贞观十七年,戴州省属兖州。宝应元年,改名鱼台。元和四年,徙县治于黄台。十四年,权属徐州,寻复故。五代唐属单州。宋、金皆因之。元初,割属济州。至元二年,省入金乡。三年,复置属济宁路。十三年,复属济州。明洪武初,改属徐州,寻隶济宁府。十八年,降济宁为州,割鱼台直隶《兖州府》

    皇清属兖州府,编户二十四里。

    单县

    周古单子国。春秋时为鲁单父邑。子贱尝为宰。秦置砀郡。汉置单父县,属山阳郡。东汉割属济阴郡。晋属济阳郡。南北朝刘宋属南济阴郡。元魏于单父更名离狐,置北济阴郡。后齐郡县俱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名单父,属济阴郡。唐初属宋州。武德四年,于城武置戴州而单父属之,别置高乡、凿城二县,寻省入单父。戴州废,复属宋州。光化二年,朱全忠以砀山县乃所生之地,表置辉州,单父为属县。三年,又于砀山置崇德军,乃徙辉州治于单父。五代唐同光二年,改为单州。宋升为团练。金皇统元年,以地里近归德府,改属归德。贞祐四年,升为防御,而单父县仍为倚郭。元初,属济州。宪宗二年,属东平府。至元五年,复属济州,隶济宁路。明洪武元年,省县入州。二年改州为县,属济宁府。十八年,改属兖州府。嘉靖二年,黄河水溢,县城垫没。巡抚都御史王尧封督同布政使郭韶、按察使潘珍建议,迁县治旧城北。五年七月,城成,黄河水乃西徙,所决堤口自壅塞,城益无水患。

    皇清属兖州府,编户四十里。

    城武县

    周。春秋时,齐、宋、鲁之交为郜国,后为宋所取。隐公十年,败宋师于菅,取郜,即此。亦为楚丘。《左传隐公十年》,“戎执凡伯于楚丘。齐桓公城楚丘,以封卫文公者。” 秦属砀郡。汉置城武县,属山阳郡。东汉属济阴郡。晋属济阳郡。南北朝刘宋属北济阴郡。元魏因之,徙治古郜城。后齐于此置永昌郡。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戴州。大业初,州废,县属济阴郡。唐武德四年,复置戴州。贞观十七年,戴州废,以县属曹州。光化二年,朱全忠表隶辉州。三年,徙辉州治单父县,仍为属。五代唐同光二年,改属单州。宋、金皆因之。元割属曹州。明洪武四年,割属济宁府。十八年,改属兖州府。

    皇清属兖州府,编户二十三里。

    曹州

    夏。《禹贡》:“导荷泽,被孟潴。” 今荷泽在曹州境内定陶县东。周武王十三年,封弟振铎于其地,为曹国。春秋时灭于宋。战国时又为齐所灭。秦属砀郡。汉高帝六年,改为梁国。景帝中六年,分梁为济阴国,建元三年为郡。宣帝甘露二年,封子嚣为定陶王,更为定陶国,明年徙楚,此复为济阴郡。成帝河平二年,徙山阳王康为定陶王,复为国。绥和元年,立楚思王景为定陶王。哀帝建平二年,景徙信都,复为济阴郡。东汉因之。晋为济阳郡。南北朝刘宋复为济阴郡。元魏于郡置西兖州,治定陶县,后徙于左城。后周改济阴郡为曹州。隋复为济阴郡,置济阴县,为郡治。唐为曹州济阴郡。五代晋天福三年,为防御州,开运二年,升威信军节度使。天福十二年,降为刺史州。周广顺二年,升彰信军。宋建中靖国元年,赐军额曰“兴仁军。” 崇宁元年,升为兴仁府。大观二年,升都督府。政和元年,罢都督,以府为京畿东辅。领县四:济阴、宛亭、乘氏、南华。金明昌六年,复为曹州,省乘氏、南华入济阴。大定末,河决,徙治于东北七十里旧乘氏城,仍置济阴县,为倚郭。领县三:济阴,定陶,东。明元初,隶东平路总管府。至元二年,直隶省部,省宛亭入济阴,领县五:济阴、城武、定陶、禹城、楚丘。明洪武元年,以水患徙治安陵镇,省济阴、定陶、楚丘三县入州。二年,徙州治盘石镇。四年,改为县,复割置定陶县,同属济宁府。正统十一年,大理寺丞张骥奏以河北之民差赋不便,乃于古曹国故城复置曹州,属兖州府。领县二:曹,定陶。

    皇清属兖州府,编户七十四里。

    曹县

    周曹国地。秦属砀郡。汉为济阴郡定陶县西南境。南北朝、元魏初,置西兖州,与济阴郡同治定陶,后皆徙左城,即今治也。隋始置济阴县,为济阴郡治。唐因之。武德四年,析置蒙泽县。贞观元年及定陶省入焉。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初,省县入曹州,寻改州为曹县,属济宁府。十八年改济宁为州,而曹县随州属兖州府。正统十一年

    置曹州,乃割曹县为属。

    皇清属兖州府曹州,编户四十八里。

    定陶县

    唐。虞陶丘,尧尝居此,故为陶唐氏。今有尧陵。《帝王世纪》曰:“舜陶于河滨。” 亦此。周曹国地。秦置定陶县,属砀郡。汉封彭越为梁王,都此。景帝六年,别为济阴国治。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为济阴郡治。东汉因之。晋济阳郡治。南北朝刘宋属济阴郡。元魏徙济阴郡治左城,定陶为属。后周改济阴郡为曹州,定陶仍属。隋初因之。大业二年,属济阴郡。唐属曹州。贞观元年,省入济阴县。宋乾德元年,东疏菏水,漕转兵食,于定陶故地置发运务。开宝九年,改转运司。太平兴国二年,建为广济军。四年,割曹、澶、濮、济四州地,复置定陶县,属广济军。熙宁四年,废军,以县属曹州。元祐元年,复为军,领定陶县。金属曹州。元因之。明洪武元年省入曹州。四年改曹州为县,复置定陶县,属济宁府。十八年降济宁为州,仍隋州,属兖州府。正统十一年,复置曹州,割定陶为属。

    皇清属兖州府曹州,编户一十九里。

    济宁州

    周本古任国,太昊之后,风姓也。春秋战国时亦以为任国。《孟子》曰:“季任不得之。” 邹即其君之弟也,其西南巨野等地,乃属鲁,后为齐、宋、卫之境。秦东砀二郡地。汉为东郡、山阳郡、东平国地。东汉章帝元和元年,分东平置任城国。晋为高平国治。南北朝刘宋废任城入高平,合为一郡。元魏神龟元年,分高平复置任城郡,属兖州。后齐废任城郡,移高平郡治于任城。隋开皇初郡废,以其县分属郓、兖二州。大业二年,改郓州为东平郡,郓城、巨野属之,改兖州为鲁郡,任城属之。唐因之。五代周广顺二年,置济州,割郓州之巨野、郓城,兖州之任城、金乡为属,而治巨野。宋因之。金天德二年,以河水湮没,徙州治任城,分巨野置嘉祥县,寻又并巨野入三县。元至元六年,徙州治巨野,以任城为属。八年,升州为济宁府,治任城,寻还治巨野。十二年,以任城当江淮水陆冲要,复立济宁路,而任城废。十五年,迁府于济州,以巨野行济州事。其年,复于巨野立府,济州仍治任城,但为散州。十六年,济宁升为路,废任城。二十三年,复置任城,为州之附郭,随济州,隶济宁路。明洪武元年,废济州,改济宁为府,治任城。割砀山、丰县属徐州,肥城属济南府,虞城属归德州,以单、嘉祥、曹、定陶、城武、鱼台、滕、峄八县来益,并原领巨野、郓城、金乡、任城共十二县,又领兖、沂、东平三州十一县。十八年,升兖州为府,降济宁为州而属之,省任城入,领嘉祥、巨野、郓城、定陶、曹五县。正统十一年割定陶、曹县属曹州,而济宁领县三,嘉祥、巨野、郓城。

    皇清属兖州府,编户五十四里。

    嘉祥县

    周本巨野泽地。鲁哀公时,西狩获麟,俗传在此。汉、晋、隋、唐、宋皆为任城、巨野地。金皇统间,始于巨野山口镇置县,以获麟故事名嘉祥,属济州。正隆初,县治垫没,迁横山之南。大定十五年,徙治萌山之下而城之。元宪宗二年,割属东平路。至元三年,迁属济州。十六年,割属单州,隶济宁路。明洪武四年,属济宁府。十八年,降济宁为州,升兖州为府,而县随州隶焉

    皇清属兖州府济宁州编户一十四里。

    巨野县

    唐虞《禹贡》“大野既潴” 在此。周属兖州,《春秋》为鲁南武邑。今嘉祥县南有南武山。则此乃南武邑,非子游所宰武邑也。按《史记》曾点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可见武城与南武为二邑也。武城在费县西北七十里,在汉为南武城,在晋为南武城县。刘昭《注》:“东汉南城曰:襄公十九年,城武城。” 杜预曰:“泰山郡南武城县” 地。盖明武城在费县北,泰山南也。后世或以此“南武” 为武城,误矣。鲁武城,原无“南” 字,况此县有南武山,可见其邑惟名南武也。今俗传呼为南武城者,犹曰楚丘城、颛臾城、鲁城之谓也,非谓南武城县也。秦属砀郡。汉置巨野县,属山阳郡。东汉因之。晋割属高平国。南北朝、刘宋属高平郡。元魏属任城郡。隋属东平郡,又置乘丘县于此,寻废。唐武德四年,于县置麟州,取“西狩获麟” 之义,复置乘丘县。五年,麟州废,隶郓州。贞观元年,省乘丘入。后隶戴州。戴州废,复隶郓州东平郡。五代周广顺二年,于此置济州。宋因之。金徙州治任城县,省巨野入济州。元至元六年,复置,为济宁路治。明洪武元年,改路为府,徙治任城、巨野。为属十八。

    考证

    年,降“济宁” 为州,仍随州隶《兖州府》。

    皇清属兖州府济宁州编户三十五里。

    郓城县

    周。春秋时,为鲁西郸邑。成公四年,城郸,晋人执季文子,公待于郸,即此地。秦属砀郡。汉为廪丘县地,属东郡。东汉属济阴郡。晋属濮阳。《郡国》南北朝刘宋属南濮阳郡,并以鄄城入廪丘。元魏复析置鄄城县。后周析廪丘置清泽县,又置高平郡。隋开皇初,废郡,改清泽曰万安。十八年,改万安曰郓城,为郓州治。大业初,改州为东平郡,郓城仍为倚郭,并廪丘入。唐复为郓州治。贞观八年,徙州治须昌,郓城为属。五代唐复曰郓城。周广顺二年,割郓城属济州。宋因之。金以水患,徙县治于盘沟村。元属济宁路。明属济宁府。后改济宁为州,随州隶兖州府。

    皇清属兖州府济宁州编户二十四里。

    东平州

    周春秋时为须句、郕、鄣、宿四附庸国。后须句入鲁,郕鄣降齐,宿迁于宋,遂为齐、鲁、宋三国之交。须句,即今州治鲁中郡也,孔子作宰处。秦属东郡,《文献通考》以为秦砀郡之东北境。汉初为梁国。景帝六年,别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为大河郡。甘露二年为东平国,治无盐,取《禹贡》“东原底平” 之义。东汉因之。晋仍为国,改治须昌。南北朝刘宋为东平郡。元魏因之。后周置鲁州,寻废。隋开皇十六年,析兖州万安县置郓州。大业三年,改为东平郡治郓城。唐复为郓州。贞观八年,徙治须昌。宋初因之。庆历三年,于州置京东西路安抚使。大观九年,升大都督府。政和四年,移安抚使于应天。宣和元年,改为东平府,治须城。金仍为府。元至元五年,以东平为散府。九年,改为东平路总管府,领县六:须城、东阿、阳谷、汶上、寿张、平阴。明洪武初,改为东平府。八年,降为州,隶济宁府,省须城入州。十八年,改属兖州府,领县五:汶上、平阴、东阿、阳谷、寿张。

    皇清属兖州府,编户三十里。

    汶上县

    周本故阚国也,有阚城。《春秋》“昭公在干侯,取阚” ,即此。战国为齐平陆邑,属东郡。汉置东平陆县,属东平国。东汉、晋因之。南北朝刘宋曰平陆,属东平郡。元魏因之。后齐改曰乐平。隋开皇十六年,复曰平陆,属鲁郡。唐初属兖州。天宝元年,改曰中都。贞元十四年,割属郓州东平郡。宋属东平府。金贞元元年,改曰汶阳。太和八年改曰汶上。元属东平路。明洪武元年,属东平府。后东平降为州,随州改属兖州府。

    皇清属兖州府东平州编户四十八里。

    平阴县

    周春秋为齐地。鲁哀公十八年,会诸侯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即此。秦属东郡。汉卢县地,属泰山郡。东汉属济北国。晋南北朝皆因之。隋开皇十六年,以其地置榆山县。大业二年,改曰平阴,取齐故城名也。属济北郡。唐武德四年,属济州。贞观元年,属郓州。太和六年,省入卢及东阿二县。开成二年,复置属郓州东平郡。宋初因之。宣和元年,改属东平府。金因之。元属东平路。明初属东平府,随东平路改属兖州府。

    皇清属兖州府东平州编户一十九里。

    东阿县

    周《春秋》为卫阿邑。襄公十四年,孙林父败卫侯于阿泽,即此。战国属齐威王烹阿大夫,亦此。秦属东郡。汉置东阿县,属东郡。东汉因之。晋割属济北国。南北朝刘宋属济北郡。建国初年,省入谷城。元魏复置,属济北郡。后齐省谷城入东阿。隋因之。唐武德四年,属济州。天宝元年,州废,更立济阳郡,仍属。后改属郓州东平郡。宋初因之。开宝二年,徙治南谷镇。太平兴国二年,徙治利仁镇。宣和元年,改州为东平府,县仍为属。绍兴二年,徙治新桥镇。金因之。元属东平路。明洪武初,属东平府。八年,徙治谷城,故城随东平改属兖州府。

    皇清属兖州府东平州编户二十四里。

    阳谷县

    周《春秋》属齐僖公。三年,齐、宋、江、黄会于阳谷,即此。秦属东郡。汉为须昌县地。杜氏曰:阳谷,齐地。东平须昌县也,属东郡。东汉属东平国。晋因之。南北朝俱属东平郡。隋开皇十六年,改须昌曰宿城,而别置宿昌,属东平郡,析置阳谷县,属济北郡。唐初属济州。天宝十载,州为河水所没,改属郓州东平郡。宋初因之。开宝六年,河水湮没。至太平兴国八年,徙治孟店。宣和元年,改属东

    平府。金因之。元至元九年,改府为路,县仍为属。明初,属东平府。后随东平改属兖州府。

    皇清属兖州府东平州编户三十九里。

    寿张县

    周春秋为良邑。秦东郡地。汉置寿良县,属东郡。东汉光武叔父名良,改曰寿张,割属东平国。晋因之。南北朝刘宋改曰寿昌,属东平郡。元魏复曰寿张。隋初,属济州。大业二年,改属济北郡。唐武德四年,以县置寿州,并置寿良县。五年州废,省寿良入寿张,属郓州东平郡。宋初因之。宣和元年,改郓州为东平府,县仍为属。金太定七年,河水坏城,迁于竹口镇。十九年,仍复旧治。元属东平路。明洪武元年,移治县南十五里梁山之东。三年,省入须城、阳谷。十四年,复置于王陵店,属东平州,隶济宁府。十八年,又随州改隶兖州府。

    皇清属兖州府东平州编户一十五里。

    沂州

    唐、虞《禹贡》“徐州之域。” 《书》云:“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 周《职方氏》:“并徐入青。” 春秋、战国时为齐、鲁之境。秦琅邪郡地。汉东海郡地。东汉为琅邪国。晋因之。南北朝刘宋为琅邪郡。元魏因之。后周始改琅邪郡曰沂州,以城临沂水,因名之。隋复为琅邪郡,始治临沂。唐为沂州琅邪郡。宋因之,为防御。金因之。元属益都路,领临沂、费二县。明洪武元年,省临沂入州,属济宁府。五年,改属济南府。十八年,改属兖州府。领县二:郯城、费。

    皇清属兖州府编户一百五十里。

    郯城县

    周本郯子国。《春秋》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即此,为鲁附庸,己姓,少昊之后也。战国属楚。秦属薛郡,分置郯郡。汉置郯县,为东海郡治。东汉因之,置徐州刺史治。晋因之。南北朝刘宋为南徐州刺史治。元魏武定八年,置郯郡于此,属东徐州。北齐省。后周复置县。隋开皇初郡废,以县属泗州。大业二年,改属下邳郡。唐武德四年,属邳州。贞观元年,州废,省郯县入下邳,属徐州彭城郡寻复置,复省入临沂。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元年,置郯城,隶济宁府。五年,改隶济南府。十八年,又改隶兖州府。皆随州迁转。

    皇清属兖州府沂州,编户六十二里。

    费县

    周鲁懿公子大夫费伯邑,后为季氏私邑。汉于此置费县及南成、武阳属东海郡。南成即子游作宰鲁武城邑也。东汉改属泰山郡,改武阳曰南武阳。晋费属琅邪国,改南城为武城,与南武阳俱属如旧。南北朝刘宋复改南武阳为武阳,南武城为南城。元魏南城、武阳属东泰山郡,费属琅邪郡,徙治阳山口。后齐复曰南武阳,省南城入。隋初,徙治古祊城,即鲁以许田所易郑之“祊” 也。改“南武阳” 为颛臾,属琅邪郡。唐贞观元年,以颛臾省入。宋属沂州。金、元俱属沂州。明洪武元年,隶济宁府。五年,改隶济南府。十八年,又改隶兖州府。皆随州迁转。

    皇清属兖州府沂州,编户七十五里。

     兖州府疆域考         通志

    ====兖州府疆域图====
    考证

    兖州府疆域图

    兖州府疆域图

    东四百九十里,至于淮安之赣榆县界。

    南一百五十里,至于徐州之沛县界。

    西三百五十里至于东昌之濮州界。

    北一百一十里,至于济南之肥城县界。

    由府治北千二百三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八百二十里,南北袤二百六十里。

    形胜附

    府总

    《诗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徐州箴》:“大野既潴,有羽有蒙。孤桐蠙珠,泗沂攸同。”

    《兖州箴》:“攸攸济河,兖州之㝢。” 唐孔颖达《兖贡疏》:“兖州在河济之间,其地卑下,而水所沮洳者甚多。”

    唐李白《任城厅壁记》:“东盘琅邪,西控巨野,北走广固,南驰互乡。”

    宋苏辙《诗序》:“近通徐泗,远接江淮。”

    各州县

    滋阳县 邹、鲁之间,汶、泗之会。阳峰据其西,甑埠枕其北。

    曲阜县 “尼、防并峙,洙泗合流,背负岱宗,俯瞰河济。”

    宁阳县 伏山盘踞于东北,洸水萦洄于西南,邹县 山环九龙,河带白马。

    泗水县 “陪尾纡盘,泉林涌沸。”

    滕县 有越峰诸山之雄,有龙泉众水之会。峄县 水挹沧浪,山瞻凫峄。

    金乡县 北枕金山,东环沙岭。

    《鱼台县 》“近引泗水,远控凫山。”

    《单县 》“霞山南峙,涞水东环。”

    《城武县 》城依山阜,地引河流。

    曹州 有历山、清丘之蟠,有“《雷夏》、荷泽” 之潴。曹县 河水分流,景山与京

    定陶县 济水见流。仿山高峙。

    济宁州 洸、泗二水萦抱东北,畽里诸山盘绕西南。地形高亢,关津险阻。

    嘉祥县 萌山中峙,河水经流。

    《巨野县 》“大野既潴,龙山如卧。”

    《郓城县 》“土厚水深,孤山独峙。”

    《东平州 》,“危山雄据于东北,汶水夹流于东南,古藩封之胜地也。”

    汶上县 封疆夹齐鲁之间,险阻有湖山之据。东阿县 黄山耸秀,《狼溪》贯流。

    平阴县 “会仙峙其东,《卧牛》蟠其西。”

    阳谷县 藉谷山而启基,会漕河而通利。寿张县 阻黄河之险,据梁山之麓。

    沂州 ,地控青齐,山连兖鲁,海沂重地,淮徐要区。

    郯城县 抵秦门距圯,上依马陵,牵沂水。费县 蒙山峙其北,大洙出其南,水通浚、祊之源,地接齐、鲁之界。

    兖州府星野考        府志

    鲁分野。按《清类天文志》:“奎娄在戌。自奎二度至胃三度属鲁,分兖州。” 今兖、沂、海、密、泗、淮阳、利国,皆鲁分也。《唐·天文志》:“奎娄,降娄也。自蛇丘、肥城南届巨野,东达梁父,循岱岳众山之阳,以负东海,又滨泗水。” 《经方舆》:沛、留、彭城,东至吕梁,乃东南抵淮,并淮水而东,尽徐夷之地。得汉东平、鲁国、琅琊、东海、泗水、城阳、古鲁、薛、“邾、莒、小邾、徐郯、鄫、鄅、邳、任、宿、须句、颛臾、牟,遂铸彝,介根牟及大”

    “庭氏之国,奎为大泽,在陬訾下流,当巨野之东阳,至于淮、泗、娄、胃之墟,东北负山,盖中国膏腴地,百谷之所阜也。胃得马牧之气,与冀之北土同占。” 今考滋阳曲阜宁阳邹,泗水滕、峄沂、费、郯城,为鲁分野,分属徐、兖二州之域。

    宋分野。按《清类天文志》:氐、房、心在卯,自氐二度至尾六度,属宋,分徐州。今开封、陈留、封丘以东,及归德、亳、寿州之东界,与宿、济、曹、单,皆宋分也。《唐·天文志》:“氐、房、心,大火也。” 自雍丘、襄邑、小黄而东,循济阴,界于齐、鲁,右泗水,达于吕梁,乃东南接太昊之墟,尽汉济阴、山阳、楚国、丰、沛之地,古宋、曹、郕、滕、茅、郜、萧、葛、向城、逼阳、甲父之国。商、亳负北河,阳气之所升也,为心分;丰、沛负南河,阳气所之布也,为房分;其下流与尾同。占接陈、郑,为氐分。今考以济宁为巨野、郓城、金乡、单县、嘉祥,曹州曹县、成武、定陶、鱼台为宋分野,正属徐州之域。

    卫分野。按《清类天文志》:“室壁在亥,自危十三度至奎一度,属卫分河北。今开封、白马、大名、澶、怀、卫、相、濮,皆卫分也。” 《唐?天文志》:“营室、东壁,陬訾也。自王屋、太行而东,得汉河内,至北纪之东隅,北负漳、邺,东及馆陶、聊城。又自河、济之交,涉荥波,滨济水而东,得东郡之地。古邶鄘卫。凡胙、邗、雍、共、微观、南燕、昆吾、豕韦之国。自” 阁道王良至东壁,在《豕韦》为上流,当河内及漳、邺之南,得山河之会,为离宫。又循河济而东接元枵,为营室乏分。今考以东平、汶上、寿张为卫分野,属徐、兖二州之域。

    齐分野。按《清类天文志》:“女虚、危,在子。自女二度至危十二度属齐,分青州。” 今青、登、莱、潍、淄、济南沧、滨、棣、德、博皆齐分也。《唐·天文志》:“须女虚、危,元枵也。其分野自济北东逾济水,涉平阴,至于山茌,循岱岳众山之阴,东南及高密,又东尽莱、彝之地,得汉北海、千乘、淄川、济南、齐郡及平原、渤海九河故道之南,滨于碣石。” 《古〈齐纪〉》“祝淳于莱,谭寒及斟寻有过,有鬲蒲姑氏之国。” 其地得陬訾之下流,自济东达于河外,故其象著为天津,绝云汉之阳。凡司人之星与群臣之录,皆主虚危,故岱宗为十二诸侯受命之府。又下流当九河末派,比于星纪,与吴、越同占。今考以阳谷、东阿、平阴为齐分野,属兖州之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