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百九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九十三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百九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百九十三卷目录

     济南府部汇考五

      济南府城池考

      济南府关梁考

    职方典第一百九十三卷

    济南府部汇考五

    济南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历城县附郭。

    济南府城 即战国之历下。自西汉建国,治东平陵。至南宋孝建中,移为郡城。至明初,内外甃以砖石,周围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二尺,池阔五丈,深三尺,四门东曰“齐川” ,西曰“泺源” ,南曰“舜田” ,今改为历山,北曰“会波。” 成化四年,分巡济南道佥事张珩重修。十九年,巡按御史宋经重修。万历二十年,巡抚宋应昌重修。“天启五年巡抚吕纯如重修。崇祯七年巡抚朱大典重修。”

    皇清康熙十四年,巡抚赵祥星重修。二十七年,巡抚

    钱玨重修

    外州县

    章丘县城 。齐天保七年,废东朝阳,置邑于此,名高唐县。隋开皇间,始名章丘城。高二丈五尺,周围六里。明成化元年,知县张庆立层楼其上。正德中,知县吕秉彝重修。万历六年,知县李臣之取女郎山之石,甃以石城四门:东曰绣江,南曰明秀,西曰锦川,北曰“清平。” 康熙二十三年,知县锺运泰捐俸建更铺二十一座,复于二十七年捐赀倡修。沿堤植柳,丽谯如画,迢递相望,屹屹乎金汤矣。

    邹平县城 元至元中,县尹陈彦武筑,高三丈八尺,周围四里,四门:东曰通齐,南曰兴贤,西曰迎恩,北曰“仁义。” 教谕张崇文有记。明万历八年,知县李瑞重修,始砌以石,吏部吕坤有记。崇祯九年,知县韩文焞重修,都御史张延登有记。

    皇清康熙十五年,知县刘元慧缮修。

    淄川县城 ,自汉兴置县,周围七里三十步,墉高二丈,池深一丈五尺,四门甃以砖,各设戍楼,东曰“迎仙” ,南曰“迎薰” ,西曰“迎清” ,北曰“迎恩。” 明弘治十四年,知县杨武重修。嘉靖十四年,知县李性再修,加以砖垛。万历七年,知县王九仪重加扩治,始构以重门。门上有𬮱,𬮱下为河。崇祯九年,知县韩承宣始建石城,分堵计工,绅民竞劝。城高三丈二尺,基广六尺,顶剡五尺,女墙至边共阔一丈六尺,周围八里,城下筑岸二丈馀,堑石护之。外作深濠,内外坚致。四门:东内曰黉山,外曰“书带” ;南内曰甘泉,外曰淑圣;西内曰孝水,外曰沙堤;北内曰万年,外曰栱极。外门设楼,称雄丽焉。邑人张大学士有《记》。崇祯十一年,知县杨蕙芳建空心楼十一座,附城四面,中设炮眼各二十四,上覆敌楼。顺治四年,谢寇陷城,官兵烘之,旋圮旋筑。康熙七年,地震,城楼崩圮,墙垛倾毁。二十一年大雨,又复崩损城墙三处。阖邑公议,鸠工庀材,仅费七百馀金,而丽谯堞墉,焕然如故矣。此一役也,经始于知县汪如龙,落成于知县张嵋省,阖邑三千馀金。《易》曰:“不伤财,不害民。” 可谓兼而有之矣。邑人高侍郎珩有《记》。长山县城 ,即古东平原县,始于东晋、北齐,至隋、唐、五代皆因之。宋宣和末重修。元至正十二年,县尹苗居岩再加修筑。明成化二年,知县薛方重筑,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二尺,周围四里,四门:东曰望远,南曰怀范,西曰迎恩,北曰“传命。” 成化三年,知县赵沄重修。嘉靖二十七年,知县邵苾重修。嘉靖三十六年秋,大雨,城圮。知县邢邦彦重修。隆庆九年,知县马三接塞旧南门,移于儒学正南,名之曰“景文门。” 门上架楼三间,立石为之记。后复行塞闭,仍开南门。康熙二十六年,知县钱士琰增修雉堞,复开景文门。越岁戊辰,李太史魁麟经王参戎登“《状元形》家以为复开景文门之验,或者国有人杰,地亦灵欤。”

    新城县城 ,建自“元末。明成化间,知县白英因旧址修筑。弘治中,知县胡琏重修。正德六年,知县许礼复增筑外城,以资捍卫。十三年,知县张民表重修。嘉靖中,知县胡应鸣重修。万历七年,邑人侍郎王之垣倡建砖城。巡抚都御史赵贤、分守济南道严用和、知县牛希儒捐俸修筑,厥功懋焉。城周围五里,东圆西方,高” 一丈三尺,池阔二丈,外绕以短墉,树榆柳以护之。四门东曰

    《厚生》,南曰“永宁” ,西曰“正德” ,北曰“利用。” 嗣是,知县赵文炳、钱汝梁皆重修。天启二年,知县孙印奇广募乡绅,重筑而新之,增以戍楼,而规模异旧焉。

    齐河县城 ,自金伪齐阜昌初,始筑城池,角楼四座,墩台八座。外设隍堑,周围六里,高一丈三尺。四门:东曰“临济” ,南曰“瞻岱” ,西曰“康成” ,北曰“拱极。” 金大定中,刘信重修。明弘治十四年,知县赵清重修。正德六年,知县李秀、主簿陆垣重修。隆庆六年,知县陈天策改南门。万历八年,知县浦卿重修。北门。崇祯十四年,知县张安豫重修。东北二面甃以砖,西南二面仍以土筑之。东北二门各建敌楼二座,邑人都御史孟养性有《记》。康熙二十七年,知县黄雯重修。

    齐东县城 ,建自元太宗七年。明成化元年,知县薛献修筑。周围五里零二百十四步,高一丈四尺。正德十年,知县萧敬谏增修,因东南隅逼近河岸,乃捐俸买地移筑于内,下通马道八尺,濠深一丈,阔七尺,六门:东曰“东皋” ,今改“迎旭” ;南曰“凝秀” ;西曰“拱华” ,今改“迎恩” ;北曰“临清” ,今改“拱极” ;东南曰“疏潦” ,今改“放海” ;东北曰“通汲。” 周围五里零二十步五分。考与《旧志》不同者,盖因屡经河决,移筑近里之故也。

    济阳县城 ,土筑,周围四里,高二丈八尺,址阔二丈,池深八尺。金天会间,筑市井低漥,淋涝猪水,居民不堪。知县张镗增而高之。后知县张端疏通水道,沿濠两岸植柳数千株,引城中水入于城河,民始便焉。三门:东曰“仁风” ,西曰“泰和” ,南曰“清阳。” 明万历四年,知县秘自谦易土雉为砖。十九年,知县蔡惟忠建敌楼十五座,缘台起堡,后复倾圯。三十九年,知县侯加乘始营缮之。凡女墙、敌台、城楼、城河俱为重修。迄今犹相传为胜事云。

    禹城县城 土筑,周围九里三分,高一丈七尺,池深七尺。唐守将李铣建。明洪武六年重修,嘉靖十三年、二十一年俱重修,万历元年重修,四年始建四门城楼。东曰祝阿,南曰禹迹,西曰鬲津,北曰都杨。铺楼三十一座,墩堡六座。七年,县丞项太禒奉文监造,乃易以砖。护城,堤畔尽植杨柳,称岩邑焉。有《兰谷宗记》。

    临邑县城 。宋建隆三年重筑,周围九里,高一丈九尺,池深一丈二尺。元至元中县尹田寿、明、天顺中知县刘文、成化中知县王启,相继重修。正德中县丞高爵重修,知县郭郁重建。南北城门,上建谯楼四门,东曰“迎旸” ,南曰“南薰” ,西曰“告成” ,北曰“来苏。” 城外为濠,濠外为堤。万历七年,巡抚都御史赵贤檄委知县马思恭尽易以砖,县丞王执中堤上植柳,登城弥望,遂成佳观矣。

    皇清顺治九年,知县陈起凤重修四门,因改“门”额为

    东连沧海,南瞻“泰岱,西达燕赵,北拱宸极。” 后西、南两门倾圮。康熙十五年,知县郑汇重修,额仍如旧焉。

    长清县城 ,元至正十四年筑。明成化四年重筑。十一年,知县解瑛始易石城。正德中,知县刘儒、县丞吕俊再筑长堰,高一丈五尺,阔一丈,周围四里,环甃以石,女墙以砖。四门上建敌楼。东门曰迎恩楼,为景阳楼。南门曰通鲁楼,为向离楼。西门曰挹清楼,为怀更楼。北门曰拱极楼,为安贞楼。城外浚池,深丈许。隆庆中,知县柴宗义重修,植树盈堤。崇祯中,知县刘之蛟于四门外各增月城,为重门四:东曰“青阳” ,南曰“南薰” ,西曰“西成” ,北曰“拱极。” 知县王心学复增高女墙三尺。

    皇清顺治六年,知县吕朝辅重修。康熙六年,地震,城

    楼倾毁十年,知县岳之岭鸠工重修,后圮。二十八年,知县巴朝柱捐俸修筑,不派里下,舆论韪之。

    肥城县城 ,创始无考。元监肥城,抹汉重“筑,周围六里一百步,高一丈五尺,池深五尺,阔一丈,南北二门,其方如矩。明永乐中,东城为河水所冲,后人随地修筑,而西北始湾环矣。成化五年,知县林廷庸、千户曹纪分筑月城,复构重楼,南曰‘文安’” ,北曰“武定。” 弘治十三年,知县张希达、千户曹麟分修警铺、角楼。万历二十三年,知县马经纶易砖城为“石城” ,民永赖焉。

    青城县城 ,元至元间,华总管郭元帅筑。周围三里,高二丈,池深一丈六尺。四门:东曰“望海” ,南曰“仰岱” ,西曰“通济” ,北曰“拱宸。” 又辟南北二门,雉堞以土为之。正德中,知县谢源增建重楼。嘉靖中,知县许志重修四门。万历六年,知县李继美因城薄易圮,加筑四尺,雉堞更以砖。万历二十三年,知县王建中四门,增以瓮城,环城筑台十。

    考证

    《二》《青邑之民,实嘉赖之》

    陵县城 旧在平原郡城之内,即唐颜鲁公御安禄山地也。城旧用砖筑,明永乐初,改州为县,遂移于德州,废为旷地,延袤甚阔。至正德六年,改筑今城。嘉靖壬子,知县孙昺又增筑而高之,创建北门,居民便焉。南门无楼,亦复增建,城遂岩峻。

    皇清康熙七年地震,城楼坍塌,知县史飏廷重修。《四》

    门完固,其名仍旧。东曰“迎晖” ,南曰“朝阳” ,西曰“聚秀” ,北曰“望阙。” 捐俸竣工,敛不及民,实美政也。泰安州城 ,旧为土筑,创始于金大定二年。明嘉靖癸未,济南通判王云兴奉台省修城之议,版锸为石城,七里六十步,堞高而池深,雄据岳麓,襟带泮㴎。四门东曰静封,南曰乾封,西曰望封,北曰登封。嘉靖三十二年,沂州兵备道任希祖檄知州郑聚东重修。崇祯十二年,郡守道蔡懋德增修四隅刱,建四楼,复于壁内设炮眼。后为地震倾圮,而遗址具在焉。城以岱岳为基,东北尽属旷野,荒凉倍常。

    皇清顺治十一年,知州傅镇邦悉心招徕,创作房屋。

    后任知州张锡怿相继营缮,遂成街市。南城敌楼、西城敌楼年久坍塌,康熙二十六年,知州陈于逵重修。东城倒坏,二十六年州同吴柽重修。南城、西城、北城连年秋雨,倾毁数处,二十七年,知州张迎芳重修。

    新泰县城 ,周围四里,高三丈五尺,池辟二丈,深如之。旧有东南二门,弘治十四年,知县吴禧始辟西门,东曰“通齐” ,南曰“望鲁” ,西曰“瞻岱。” 正德中,知县张启建敌楼、瓮城,典史张魁筑护城堤。嘉靖中,知县魏河用砖包堤,上植榆柳。戊申大水,城门坏,知县郭邦清修之。万历丁酉,知县李上林筑石城一面。壬子秋,知县高如山改东门于学宫之左,名之曰“文明。” 乙卯,知县王应修沿城筑堡百馀座,四隅增建敌楼。天启壬戌,知县赵希忭修完石城,建东门瓮城。崇祯戊寅,知县郑寝昌修敌台栏墙。

    皇清顺治六年,知县王大诏“重修栅栏。”城之外有旧

    城基址规模宏阔,相传为“康王城” 云。

    莱芜县城 ,元至正间建。明正德六年,知县卢秉彝甃以石,周围三里,高一丈四尺。三门:东曰通齐,西曰望岳,南临汶水之冲。知县傅国璧始建南门,增东、西、南瓮城三座,敌楼一座,池阔一丈八尺,深丈馀,三郭人烟辐辏。北浚深池以卫之,土人名之曰“铁城” 云。康熙二十八年,大雨,城垣坍塌三十馀丈,知县李钦式捐俸重修。德州州城 。魏泰和中筑,明洪武三十年,都督张文杰、指挥徐福等,始建砖城。万历四十年,巡抚都御史黄克缵檄济南同知孙森重修,周围十一里,高三丈七尺,池深一丈。五门东曰长乐,南曰朝阳,正西曰聚秀,偏西曰广川,北曰“拱极。” 武德道晋江陈亮采有记。西城有阁,俯瞰卫水,名“振河阁。” 外有罗城。正德六年,守备桂勇、知州甯河筑以御寇。嘉靖七年,守备张学、知州何洪增修。延袤二十馀里,北拱神京,襟带赵、魏,东省之奧区也。

    德平县城 旧在治北一里许。宋熙宁三年,改迁于此。明弘治十一年,知县李恕广其规制。正德十年,知县申惠、县丞王楷重修,周围六里,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三门:东曰“长魁” ,南曰“怀仁” ,西曰“宜封。” 正德中,知县朱冕增筑外城。嘉靖三十一年,知县赵镈内外城俱重修之。万历四年,知县何倬又易内城以砖。万历三十三年,知县成文选浚内外池,深广有加焉。崇祯四年,知县扈邦直筑城浚池,增修雉堞。知县苏翘楚建敌台二,东曰“多助” ,西曰“御侮。” 屡经寇变,赖外城之捍卫实多。康熙七年,地震坍塌,知县戴王缙增修坚厚,乃成崇墉。外城三门:东为“迎旭” ,西为“留晖” ,南为“来薰。” 知县王霖重修,改南门曰“映奎” ,以门拱儒学之东,取聚东井之义也。内城北垣,知县程沂建有光岳楼。知县王霖重修,扁曰:“海岱一览。” 后圮,知县戴王缙修而新之,更其额为“海岱文峰。” 二十七年,知县杨天枢重修。

    平原县城 ,土筑,高一丈七尺,周围五里七十九步,池深一丈二尺。门四:东曰“控岱” ,南曰“迎薰” ,西曰“朝京” ,北曰“拱极。” 创始莫稽。元至正十三年,达鲁花赤也仙不花重修。明成化初,知县周密始建敌楼。弘治十三年,知县朱良重修。正德六年,知县陶成筑墉浚池。嘉靖三十八年,知县胡子重添修北门敌楼。万历三年,知县王遵义增扩数尺,垣更坚厚。十年,知县乔起凤始建砖城。十一年,知县方可畏增建楼橹。三十七年,知县

    黄景章重修

    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县崔抡奇捐俸重修。康熙二十

    七年秋雨颓坏,知县李瑢捐俸倡修。《邑志》载古城二,一在南二十馀里,一在南三十馀里,或鄃绎幕之故址也。

    武定州城 ,历有徙置。今城昔为阳信之乔氏庄,宋大中祥符八年徙于此。崇宁元年,始诏工部牛保修筑。周围十二里,高三丈五尺,阔丈馀,基倍之。四门:东曰青阳,南曰朝远,西曰金景,北曰“靖安。” 门。上建楼,东为春风,南为明远,西为景山,北为紫微。复浚濠潴水,深二丈,阔五丈。上造飞桥,又筑护城堤,延袤三十馀里。九年而工始成。金大定十九年,诏守臣修葺。明成化五年,知州卫述重修。弘治十四年知州赵永祯、正德八年佥事许逵。嘉靖十四年佥事王玑、佥事王旸,相继增修四城,乃各易以砖,并修四郭。门南关,植棹楔,题曰“古齐北镇。” 崇祯十一年,副使鲁栋重修,后圮。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知州董鼐重修。

    阳信县城 ,土筑,周围六里十三步,高二丈四尺,池阔一丈八尺,深半之。元平章于保保建。明知县张佶、李深、陶俨、吴琦、池龙相继重修。嘉靖十年,知县徐九皋刱建城楼四门:东曰“永和” ,南曰“迎薰” ,西曰“长阜” ,北曰“拱极。” 又四隅各设敌楼。知县毛凤来建。

    海丰县城 土筑,周围三里,高二丈五尺,池深七尺,阔五丈,四门。元至正十七年,平章于保保筑。明洪武、正统中,俱重修。嘉靖三年,知县王训增筑浚池。各署门额:东曰“宜春” ,南曰“迎春” ,西曰“通衢” ,北曰“镇河。” 四十四年,知县喻晓建四城敌楼。万历二十五年,知县郭应登重修。天启三年,知县王祯重修。崇祯十一年,知县雷之渤增建敌楼四座。十二年,北城楼毁,雉堞多圮,知县李桂芳修补。

    皇清顺治五年,知县杜良佐,内修女墙,外浚城濠,资

    保障焉

    乐陵县城 ,土筑,周围三里,高二丈三尺,辟东南北三门。元末平章余潜据棣州旧城所筑也,去今县西南五十里。明洪武间,县丞何恒始迁今治,即汉之富平县。成化丁未,知县孙宾重筑土城,辟四门。正德辛未,知县许逵重加修筑,遂废西门,增筑城墙,高二丈八尺,建砖垛敌台,颜其门额:东曰“朝海” ,南曰“宣和” ,北曰“迎恩。” 城外周围浚池,冬夏不涸。隍外筑堤,种植榆柳,成岩邑焉。万历五年,知县刘旁重修。万历十九年,知县王登庸增建瓮城。

    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郝猷明重修四门,高培雉堞。

    削,屡完好。康熙九年,知县李时谦重修。二十一年,知县钱为青重修。二十七年,知县姜植重修城垣垛口,更铺栅栏,诚御备之至计也。

    商河县城 ,唐武德中建,土筑,周围三里,四门,垒以砖甓。明成化二年,知县寇源修筑,撤旧城而重新之。高二丈,厚一丈五尺,池深八尺,阔倍之,各题门额:东曰“太平” ,西曰“聚仙” ,南曰“德隆” ,北曰“归厚。” 弘治十三年,知县徐朝元修筑。正德六年,知县陈旼创建外城,周围九里,高二丈二尺,阔一丈四尺,池深一丈。嘉靖二年,知县柯相重修城垣各设楼橹四门:东曰“育物” ,南曰“来薰” ,西曰“阜民” ,北曰“镇武。” 万历六年,知县朱希召重修。十二年,知县曾一侗重修。崇祯四年,知县邢体元、顾文光相继重修。八年,知县原毓宗增添外城四门堑板,砌以砖石,护以铁叶,上覆重檐,居然一伟丽巨观也。十四年,土寇吴魁阳破城蹂躏,外城遂废。

    滨州城 ,土筑,周围九里。元平章于保保筑。明正德七年,巡抚御史张璇、副使王金,檄委都事吕佩重修,高二丈五尺,阔丈馀。四门:东曰“望海” ,南曰“迎薰” ,西曰“临川” ,北曰“拱宸。” 嘉靖二十七年,知州李德甫改转向东,更名曰“永福。” 四十年,东昌同知摄州篆万鹏程改转向南,名曰“呈秀。” 万历八年,知州秦可久奉诸台檄修,遂增厚一丈五尺。女墙垒砌,垩以陶灰。判官王采督工,悉中法则。十一年,知州艾梅奉檄修筑雉堞,悉易以砖。城外长堤,金昌明中筑,久不修治。知州艾梅鸠工深浚,两岸植柳,复发仓谷以供大役,州人犹有《郇伯》之思者,佚道使之也。

    利津县城 周围七里,筑土为之。四门:东曰“观澜” ,西曰“朝京” ,南曰“迎薰” ,北曰“镇海。” 正德中,县丞魏彦昭增筑,高一丈五尺,阔九尺。嘉靖中,知县杨启芳、隆庆中,知县贾光大相继重修,高二丈,池深一丈二尺。万历中,知县周大年重建四门。

    “瓮城,并敌楼二十座。兹年久颓坏,峙乃桢干,偫而畚挶,是在守者。” 霑化县城 周围五里二十步,创始莫稽。明成化二年,知县陈谟重修。正德十年知县马福虑无城难守,经始鸠工,版筑之日,亲为省试,奖其能者,抶其不勉者,人民争奋。一年竣役,延袤二里三百步,高三丈,上广六尺,下一仞有半,池称之四门:东曰布德,南曰“迎薰” ,西曰“涵晖” ,北曰“朝京。” 邑自此有城矣,顾土碱易圮,守土者其加意修治焉。

    蒲台县城 土筑,周围三里一百七十八步,高二丈九尺。明成化二年,知县孙经增筑。正统五年,县丞薛元泰重修。嘉靖中知县高大经、隆庆中知县王淑时守中。万历中知县李时芳相继重修。四门:东曰“仁化,南曰迎薰,西曰金泽,北曰拱极。” 今西门闭塞,仅留西瓮城一小门,俾民便焉。敌楼四座,敌台十六座。万历七年,知县秘自谦奉例创置城池。周围四里,深丈馀,阔倍之。堤上植柳,以严保障。迩来城垣多圮,尚俟修筑,存其故制,以有待耳。

    济南府关梁考    府州县志合载

    本府。历城县附郭。

    石固寨 城南四十里。四面皆险,惟西南一径可入。南燕尝据此。

    妙真寨 在龙山。宋末,长白山寇李全据济南时,其妻杨妙真居此。

    丁字寨 泉、泸东顶 、透明寨 、孟家峪、马武寨 、卧狼山西,史称“武未遇光武时,绿林渠寇流劫至此” ,旗墩、石瓮犹存。

    魏花寨 中宫镇,南宋指挥魏花所居。

    虎头寨 、馒头寨东,巉岩险峻,时吼阴风。九女寨 、魏花寨南,一名“三媳妇寨。” 三石壁立,宛如三妇并立云中。

    黄花寨 石固寨西,一名“小寨。”

    三角寨 ,草沟南 。香炉寨 ,八达岭西。杨广寨 ,道沟南。

    “黑牛寨 ” ,白云寨东南。峭壁千寻,俯视众山,若丘陵也。

    天麻寨 九女寨南,形胜陡绝,杨家寨犹赖此为掎角。

    迷魂寨 ,天麻寨西。孤峰倚汉,无路可跻。牛头寨 ,迷魂寨西 ,黑山寨 ,玉皇岭,西皇寨  ,天平寨东 ,鸡山寨 ,东务南。馒头寨 ,太甲陵东 ,天平寨 ,大水坑北,白云寨 ,齐王寨东北。上有白云洞,下有白云沟。

    黑云寨 黑龙峪,亦名“黑牛寨。”

    吊盘寨 方山寨南

    羊栏寨 ,黑风寨,南险与黑风同。

    “大王寨 ” ,红山套西南北二里许,为小王寨,险可御侮,惜辅山特少耳。

    “黑风寨 ” ,神通寺西北。一夫守险,千夫莫近,固进可攻而退可守者。

    齐王寨 神通寺东北,一名“齐家寨。”

    马鞍寨 ,黑牛寨,傍 季二寨 ,杨家寨,东南孟家寨 、季二寨,南 凤凰寨 、齐王寨,北杨头寨 ,函山东顶,阴崖凌厉,势欲飞扬,故名。油篓寨 ,函山佛峪。

    鹊华桥 古名百花桥,元易今名,遂以“百花” 名其南桥。《齐乘》曰:桥在大明湖南岸,桥侧有元大书大明湖石碑。

    泺源桥 《齐乘》曰:“泺源桥在城西,苏子繇有记。” 百花桥 ,鹊华南,两桥相望,中为百花洲。广会桥 ,城西南,跨趵突泉下流。

    会波桥 北门内。明湖之水悉出其下。

    兴文桥 府庠前。芙蓉泉水经流其下,入泮池。迎恩桥 迎仙楼下。正德十五年建。

    旱石桥 西关,跨锦缠沟,嘉靖元年重修“宗家桥 ” 、会波街。

    “来鹤桥 ” “趵突泉” 白雪楼前,樊太守时英建。《洪济桥 》齐川门外。

    黄冈桥 城西五里。嘉靖十二年,袁中丞宗儒用有司议,开浚黄冈废河。自匡山铺经长清界,抵段店、华家口诸水溢塞处,悉疏掘之,达于盐。

    河,以防岱阴、济泺暴雨泛涨,乃因匡山西废桥甃石新之,又建板桥于西南河津。教谕王僎《记》:柳阴桥 城东柳行头,昔有虬仙报一举子云:“柳阴桥上定分明。” 扬榜日,行至桥上,遇报,始知此为柳阴桥。

    刘家桥 “东流水” ,西北,龙潭诸水出其下。普济桥 韩仓店  。升仙桥 在红庙。锦阳桥 姜家庄  。永济桥 中宫镇。通圣桥 神通寺前 ,岳庙前桥。

    火神庙桥

    新桥 梁家桥东南。天启三年建。

    梁家桥 南门外,西 聚秀桥 、井家沟、老鹳桥 、刘家桥,北府闸之水出其下。

    姚家桥 东响闸东

    胜济桥 ,《老鹳北》,《五柳之水》出其下。

    朱家桥 沙河北

    《三空桥 》北坛北,锦缠下流,俗呼此名。

    天生桥 姚家桥东

    汇川桥 趵突泉,东山水沟,天启间土人筑之,不足跨水北流,徒令行人不便耳。

    夹河小桥 趵突下流,至广会桥分之,以杀其势,下复合入城壕。洗钵、马跑之水,自东南来会,亦一幽胜。柰皮工熏灶,减却风味。永清闸 ,城西北,一名卫闸,西城之水繇此出。广济闸 ,边家庄前,一名“分水” 第二闸也。听水闸 ,标山西北,永清五柳之总闸也。护城闸 ,城河东北,一名坛闸,嘉靖初建新闸 。何家庄东,护城第二闸:

    利田闸 黄台山前,护城第三闸。

    平水闸 利田闸东护城第四闸。

    斜河闸 平水闸东北城河第五闸。

    呼雷闸 、斜河闸、北城河第六闸。

    崇正闸 《华不注》:“前城河第七闸。”

    广惠闸 利田闸西。天顺四年,中丞年公富建,教谕傅鸿记。“闭则东城之水,经利田达崇正,开则西入五柳矣。旱涝蓄泄,全系于此。” 亦名县闸、五柳闸 ,广惠闸西。

    东响闸 ,城东南隅,所以蓄黑虎诸泉之水也。西响闸 ,城西南隅,蓄马跑诸泉之水也。柳林闸 ,《华不注》,后俗呼昝家闸。

    小新闸 黄台山前

    韩家店闸 城东北十二里。成化间开浚小清,创设此闸,以候蓄泄。

    蔡家闸 ,沙河滩,以上二闸俱存,河则淤没矣。老僧口闸 ,在老僧口。

    龙湾闸 在城北,成化十一年建。

    四风闸 在城北,成化十一年建。

    巨门闸 在城北,成化十一年建。

    “二里坝 城西二里,趵突泉南,延袤二里馀,夏秋南山诸水暴涨,捍之使西,下达锦缠沟。今虽渐圮,遗石犹存,及时修之,为费尚小,因循不治。此堤一溃,趵泉数百家必受漂没之害矣。” 丁家道口 ,马家渡西 马家道口。

    尚家林西 “尚家林  ” “泺《口西》。”

    泺口 :城北十二里大清河口,原设“滨乐” 分司,系鹾商会集处,盖自昔称巨镇云。

    苏家渡口 泺口东

    牛家渡口 ,苏家渡东北。

    张,徐家窝 ,牛家渡东。

    小街渡口 张徐家窝东。

    堰头 小街东  ,邢家渡  ,堰头北,新开口 ,邢家渡东。

    张侍渡 今名张水渡口。新开口东。

    庾家渡口 张侍渡东北。

    老儿湾 庾家渡北 。东河头 ,史家坞东北。杨柳渡 东河头东北,今名“杨令史道口。” 秦家渡 杨令史渡口北。

    任家岸 ,秦家渡北,以上《大清河》要津。

    孙家闸 柳塘河:东北 柳林闸 ,《华不注》。北王家闸 ,柳林闸。东  坝子屯 ,王家闸。东船柳渡 、坝子屯。东  四风闸 ,船流:东桥头 ,《四风》:东北 张家圈 桥头。东北温流闸 ,张家圈。东北 老僧口 ,温流闸。“东聂家马头 ,老僧口。东 韩家马头 ,聂家东,张家马头 ,韩家东  ,薛家马头 ,张家东郑深马头 ,薛家东。”

    赵官桥  郑深马头东。以上“小清旧津。” 唐王道口 ,全节河西北。

    鸭王口  ,唐王道口,西北。以上巨冶要津。章丘县。

    绣江桥 在县城东淯河上。成化十六年建,“提。”

    学广信毕瑜撰文。嘉靖九年重修东莱大学士毛纪撰文。

    锦江桥 在县东南明水镇。

    利津桥 在旧军镇街上,宋咸平间造。

    朝阳桥 在漯河。韩信破田横,耿弇擒张步曾于此济师。

    凤江桥 在县西北水寨。

    从化桥 在县北八里回村淯河,有邑人尚书张舜臣《记》。

    邹平县

    西关桥 在西门月城下。嘉靖九年,知县叶林修。

    南关桥 在南门外濠上。

    上口桥 在城北十二里。旧有碑沉水。

    开河桥 在城北十里。康熙二十五年,知县徐文瓒浚河重修。

    西河桥 在西郭外沙河上。雨久波涨,涉者甚艰。康熙二十九年,知县程议构石桥,石备未竟工作。

    白家桥 在城北十五里。

    孙家桥 在城西十五里小清河上,又名“闸子桥。”

    段家桥 在城西三十里。唐平章段文昌封邹平郡公,家于此。

    石河桥 在城西南七里。淄川太史唐梦赉诗:“石桥临翠𪩘,沙碛断明河。” 即此。

    鉴埠庄桥 在城西南十二里。即鱼子沟水发源处,冬夏不涸。

    对门口桥 在城西北十二里,即沙河注入小清河处。康熙二十五年,巡抚张公鹏议建石闸于此,未果。

    白条沟桥 在城东八里。水出长白山,由柳泉口北流注于泷水处。

    三座桥 在城东北八里。夏月雨集,迤北洼地一派汪洋,连桥三座,以济行人。

    柴家桥 在城西二十里。

    罗圈庄大石桥 在城西北四十里大峪。泉涧奔腾,汇此石桥。坚阔,亦颇据胜。

    淄川县

    灵虹桥 县治南门外般水上。成化十年,县丞崔志创建。嘉靖丙戌,知县张文全重修,邑人孙光辉有《记》。

    济川桥 在县治北门外。洪武初建,知县杨武改为迎恩桥。有记。《皇舆考》载为“广惠桥。”

    六龙桥 在县治西门外孝妇河上。万历中,知县王时和建。是岁秋,举者六人,因宾兴桥上,遂名焉。有孙之獬《记》。顺治五年,大水坏之。康熙十六年重修,将成。戊午大水,又圮。

    迎仙桥 在县东门外。弘治十一年,知县杨武重建,有《记》。

    五里桥 在城东北,邑人高汝登建。

    北涧桥 在城东南五里。

    苏相桥 :在城西十里,为邑景之一。

    丰水桥 在城东北三十里。金太和四年建,有《记》。

    明水桥 在城北二十五里。明嘉靖中,邑人胡应命建。后圯邑人韩茂柯、胡宜春“重修。” 胡为应命四世孙,康熙丙寅邑人韩冲倡义“重修。” 水磨头桥 在城北二十五里。

    范水桥 在城北二十六里,邑人高所。建后圮,邑人袁希贤等重修,有记。

    博济桥 在城西十五里焕山下,为入省通衢,屡修屡圮。康熙二十六年,知县张公嵋捐赀重修。

    伏山桥 在城西四十里。

    磁窑坞桥 坞南

    韩家桥 在城西北三十里,邑人韩公扬建。翼凤桥 在城西北四十五里扬西庄之北,池子头桥 庄南。康熙二十五年邑人韩冲“倡义修。”

    马当桥 在城西四十里。

    平津桥 在县南十五里。

    雷桥 雷泉下流。邑人王樛建。

    般东桥 在县东五里刘家庄南。

    柳泉桥 在皇姑庵南山下。

    长山县

    西关石桥 在西关外。康熙二十年,僧兴泽及淄川张福禄、高通、杨永吉、生员卢起龙建。通顺桥 在县西  。礼参店桥 在县西。猪龙河桥 在县西 。尹家桥 在县西。房家桥  在县西 。白条沟桥 在县西北。

    小清河桥 ,在县西北 。焦家桥 ,在县北。刘家桥 ,在县北 。颜家桥 ,在县东。

    杨家桥 ,在县东 。陈家桥 ,在县南。

    于家桥 在县南

    新城县

    司马桥 旧名“广济桥” ,在县东半里许。乡官李泰重修,少师尚书王象乾增修,因名。

    小石桥 在县东北一里许。旧系土桥,乡耆于祐易以石。

    土桥,在县东北二里。崔楼桥,在县东五

    里荣家庄桥去县七里。寿官荣良贵修。

    石桥薛家桥在县东十八里。明嘉靖中,乡民孙章等重修。

    通济桥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索镇桥 在县东三十里。叠石为之,岁久低凹,不便行人。明万历中,乡官杨起震增而高之,行旅便焉。

    皇清乡官参议于觉世重修。

    石桥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张店桥 在县东南四十里。

    万家庄桥 在县东南八里。邑增生王兆润、乡民孔应元等修石桥。

    新桥 在县西北二十里。

    岔河桥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傅家桥 在县北十里

    姬家桥 在县北十二里。

    陈家桥 在县北十五里。

    朳头桥 在县北二十里。

    北大桥 在县北二十五里,逼近高苑。水涨时,高苑盗决为民害。

    齐河县

    大清桥 “在县东半里许,即大清河桥也。地系九省通衢,往来病涉。旧惟架木为梁,易于倾毁。明嘉靖二十七年,羽士张演升发愿募修石桥,真人陶仲文捐银助之。复奏发帑金一万四千馀两,敕巡抚沈应龙编派九县夫役,委济南府同知王应干、通判萧音督修。至三十四年桥成,九空石皆铁钳,上置狻猊槛柱,经” 营完密,结构最工。建东西二坊,一额曰“大清桥” ,一额曰“济水朝宗。” 至天启七年,山水涨发,桥栏尽被冲损,邑监生刘一琳捐金募化修补。

    皇清顺治八年,黄河金龙口决,冲入齐河故道水势。

    “滔天” ,驾桥而上,淜湃湍激之声,訇闻数里。五年馀而桥屹然未动,独东西两端并石槛为水冲毁。章丘县监生穆遇春捐金募化,稍为补葺,又于桥西增置小桥七空。虽谋为粗略,未竟厥工,而行旅亦姑借以得便云。

    高家桥 在县西四十里。因赵牛河秋水暴溢,阻滞行旅。乡民高禄出赀修桥,以便往来,至今赖焉。时称“高家桥。”

    张村闸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万历十六年建,旋即湮没。今为张村渡。

    刘家闸 在县东北八里,今废。

    袁家渡 在县西南八里。

    韩家渡 在县东北十里。即北红庙。

    李家渡 在县东北十五里。

    丘家岸渡 在县东北二十里。

    汪家渡 在县东北三十里。

    齐东县

    刘家桥 在延安镇西三里。年远倾圮,今改“板桥。”

    潘家桥 在刘家桥南二里,今废。

    王家桥 在潘家桥南三里,今废。

    曹家桥 在曹家马头西。康熙二十三年重修,知县余为霖有《碑记》。

    孟家桥 在孟家坊西三里。康熙二十四年增修。

    永济桥 在迎旭门外九十步,石桥,有《记》。小南桥 ,在城东南三里许,通疏潦门,今改放海门。

    齐家桥 在城南二里许,通凝秀门。

    魏家桥 离城五里,今废。

    高家桥 离城八里

    孟家桥 在麻姑堂西,离城二十里。

    管家桥 离城四十里。今废。

    延安渡 在延安镇北至城三十里。

    徐家渡 在西乡,至城十六里。康熙十七年新设。

    桑家渡 在临清乡一图至城十二里。

    船张渡 在齐东乡一图:至城八里。明崇祯年废。

    杨家渡 在迎恩门西,至城三里。明崇祯年废。李家渡 在迎恩门西,至城一里。今改名“新开口。”

    义渡 在拱极门外迤西一里。康熙五年新设。赵岩渡 :在拱极门外一百三十八步,今改名“北马头。”

    渔王渡 在正德乡,离城十五里。康熙十七年,废。

    济阳县

    南关桥 在城西南一里。建于正德年。后乡民鲁臣补修。万历三十五年,邑人序班郭梦畴重修。

    商家桥 在城北三十里。

    孟家桥 在城西四十里。

    禹城县

    十里河桥 、“安仁店桥  ” 、“御济桥。”

    莒镇石桥 ,杜家庄石桥 ,“漯河石桥。”

    通济桥  ,巩家庄石桥 。朱家道口桥。史家营桥 。丁家桥。

    临邑县

    解愠桥 、双桥 俱在南门外。

    月牙桥 在文庙前

    金线桥 :在城南三十里。

    温将军桥 :在城南四十里。

    潘家桥 在城南四十里。

    长清县

    阴灵关 在县东南八十里。即石都寨巡检司所守者。

    迎恩桥 在东门外 。迎薰桥 在南门外。阜城桥 在西门外。嘉靖九年知县张嘉会建。安贞桥 在北门外。嘉靖九年知县张嘉会修葺。

    水桥 在县西南窑头村之外,东南会流于此。由灰冢坡总归于大清河。

    广福桥 在县东南三十里崓山西。今改为铺舍。

    广济桥 在县东南三十里。

    崇兴桥 在县治东南八十里。

    小石桥 在崇兴桥东三里。

    广惠桥 在县治北二十五里炒米店南。沙河。门头闸 ,在县治西南二十五里。旧闸湮圯,万历十六年复建,仍为水冲坏。

    吴家渡闸 在县治西南二十里。今废。

    贴壁流闸 在县治西南五十里。俱成化十一年建,今废。

    张村口闸 :在县治西北十二里。万历十六年建,旋即湮没焉。

    土山头渡口 三十五里。

    方子头渡口 四十里

    沙河门头渡口 三十五里。今废。

    赵家枯河渡 ,二十里 《吴家》渡 ,二十里孔家道口 ,十二里 《阴河》渡 ,十二里边家道口 ,十二里 杨家道口 ,十里《张村》渡 ,十二里。

    肥城县

    迎恩桥 在北门外。封君李第重修。

    大桥 ,在安宁铺北 。“《王晋》桥 ” ,在王晋村南。“张氏桥 ” ,在城南三十五里。

    “西石桥 ” ,在衡鱼社 。“焦老桥 ” ,在衡鱼社。官桥 ,在演马庄。

    傅家岸渡 :在城西北七十里。

    姚家渡 在孝里铺西六十五里。

    青城县

    归仁口渡 。齐家口渡。

    李家口渡 俱在城西北十八里。

    清河镇口渡 在城北十八里。

    王瓢口渡 :在城东北十八里。

    新城镇口渡 在城东北二十里。

    董家口渡 在城东北十八里。邑东北一带多洼地,每遇霪雨为灾,禾稼一空,居民患之。万历四年,知县李继美遍视原隰,见新城镇董家口两旁高阜,势若重冈,中一夹道如壑,直达大清河,去漥地仅二里许,水可泄也,遂申请开渠。不逾月而渠成,水不为灾。

    陵县

    三里桥

    泰安州

    高老桥 、“广济桥 。” “汶河桥。”

    新泰县

    “安平桥 ” ,在苗庄 。“葛沟桥 ” ,在葛沟。

    登瀛桥 ,在大沟 。“通汶桥 ” ,在梁庄。

    瞻岱桥 ,在城西二里 。《广济》桥 ,在西都。《新安》桥 ,在西关 。《福泉》桥 ,在崖头。

    登峰桥 峙山下,顺治戊戌乡民王希成独建。“公西桥 ” 在公家庄,顺治丙申乡民刘三重、李望凤重修。

    莱芜县

    人和桥 在东门外,成化七年甃。

    文兴桥 在西门外,成化七年甃。

    迎恩桥 在西厢。景泰七年建,嘉靖十年重修。孝义桥 在县东八里,《通志》作“大石桥。” 正德八年甃。

    第一沟桥 ,在县北二十里。正德十六年甃。王家沟桥 ,在县西三十里。《通志》作新庄石桥。渡仙桥 ,在仙人山下北五里,有碑。

    五路桥 在县西四十里。天顺八年,知县刘迪建。

    盘龙河桥 《旧志》称“盘龙桥” ,在县东南十五里。哄河桥 ,在县东三十五里。

    德州

    浮桥 在城西卫河上,旧名曰“广川桥” ,通景州。石桥二 :一在南关马市南,通恩县;一在城东北徽王庄,通德平。

    土桥 在城东,通陵县。

    小桥 在土桥西南张家庄。

    浮桥渡口 在城西

    彭家船渡口 :在城西小锅市。

    白草洼渡口 :在城西北十五里。

    老君堂渡口 :在城西北二十五里。

    第六屯渡口 :在城西北三十里。

    桑园镇渡口 :在城西北四十里。

    上马头渡口 :在城西南。

    第三屯渡口 :在城西南五里。

    德平县

    马家桥 在城北十五里。

    杜家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

    郭家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

    范家桥 在县西十二里。

    方便桥 在县东北二十里。义民于安建,生员于斯盛重修。

    杨家桥 在县北十二里。

    于家桥 在县东北十六里。

    郭家桥 在县东北二十里。

    义渡桥 在县西四十里。

    阎家桥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张家桥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平原县

    津期桥 即平原津

    曲陆桥 “万历五年草创。”

    三岔口桥 在县南二十里。

    东北关桥

    董家桥 在董路口,离县二十里。处士董遇春创修。长百步,宽二丈。行者称颂不绝。

    武定州

    辛家桥 。“聂索桥 。” 普济桥。

    海丰县

    杨扈桥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明成化十九年、崇祯十六年

    皇清顺治十二年、康熙三年,相继修葺。

    大山桥 在大山前。明崇祯十六年。

    皇清顺治十二年相继修。

    梁王庄桥 在大山桥东北十二里。

    龙堂桥 在县北十八里。明嘉靖四十二年、天启六年

    皇清顺治十六年相继修。

    南家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近废。

    枣园桥 在县西十二里,通京畿孔道。明成化二十年,海丰、庆云协建木桥三。正德十五年、嘉靖三十三年、崇祯十五年,相继修。增以木石,筑驰道一里馀。

    皇清顺治十二年重修。以上六桥为“覆釜河”设。

    章锺桥 在县西北八十里。明崇祯十七年。

    皇清顺治十六年相继修。

    郭家桥 在县西北五十里。

    新集桥 迤南为淯头桥。稍东又一桥,康熙十七年张学宪为仁建,在县西北七十里。以上三桥为鬲津河设。

    张家店桥 在县北十八里,计十八楹。明天启五年、崇祯九年。

    皇清顺治十二年、康熙二年,相继修,为“覆釜支流”设。

    乐陵县

    郭镇桥 因钩盘河建,县北门外,晋杜预既建。

    此桥,上从百官临会,举酒劝预曰:“非卿此桥不成。” 预曰:“非陛下圣明,此桥不立也。” 后圮万历十九年,知县王登庸重加修建,第不空耳。

    美政桥 因钩盘河建,县南十里务儿头铺,通阳信、武定、商河等处。每岁夏秋水发,行者病涉。景泰年间,知县蒋昂创置。至今民赖以济,俗名曰“大桥。”

    善化桥 因徒骇河建,县西南十三里。厥地漥下,四时不涸。知县蒋昂率邑人韩刚等下桩实土成桥,袤二里。百姓赖之,有攸往之利。俗名曰“小桥。” 有教谕吕文聪《记》。

    刘家桥 县东南十里许河流处阔有三里馀,道通武定、阳信,每岁行者阻于水,赖有邑人刘仲良鬻产修之。知县王登庸嘉其行谊,具《名“善人” 簿》申呈上司,时旌赏之。

    通津桥 因徒骇河建,县西南十八里,俗名“杨家桥。”

    利民桥 因鬲津河建

    广济桥 在县东十六里。崇祯八年,乡民刘复性募缘所建。

    商河县

    土桥 在城东南三十里,即新开路刘家桥。永乐二年,知县傅以庄建。

    高桥 在城东南四十里,海丰知县张镕有《记》。黄郎桥 在城南五十里。

    岳桥 :在城东南三十里。

    滨州

    王郎中口桥 州西南二十五里,在秦台乡《二图》。

    凤凰镇桥 在州西二十里。

    吕家桥 州西二十五里。在秦台乡《二图》。曹家桥 州西北二十里。在秦台乡。《七图》。石桥 州西北二十五里。在秦台乡《四图》。明弘治八年,致仕官杨荣嫂女造石桥,其地因名,有碑记。

    皇清顺治七年大水,“圮。”康熙二十八年州人,知县杜

    侗、杜亮《重修》,《进士》张宣《识石》。

    流锺口桥 在州北二十五里。

    黄升店桥 在州北三十里。

    三岔口渡 在州东三十五里,往乐安县。路丁家口渡 ,在州南三十里,往邹平县。路李家口渡 ,在州南四十五里,往博兴县。路韩家口渡 ,在州南三十里,往高苑县。路郭家口渡 ,在州南五十里,往长山县。路开河口渡 ,在州西南四十里,往青城县,路利津县。

    云路桥 在万世宗师坊南湾。中积水为池,乃学宫之“印堂” 也。明教谕朱尧时建。

    杨惠桥 在南门外。明县尹杨启芳建,为暴水淜坏。康熙十一年重修。

    夹河桥 在县东北三里许。久废。

    东津渡 在县东门外半里许。

    泄潦渡 在县南一里许。今废。

    吕家口渡 在县南五里许。

    宋家渡 在县南十里。系新设。

    宫家渡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今废。

    新开口渡 在县东北十五里。系新设。

    宁海镇渡 在县东北三十里。

    十六户渡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薛家厓渡 在县东北五十里。新设霑化县。

    《东关头桥 》往时秋柳行头,水溢沿桥而北,今汾水由南城河西迈矣。

    流锺店桥 万历二十一年,义士李寿民鸠众造。

    黄升店桥 万历三十年,义民王君佩、杨进孝鸠众造。

    赵家桥 在《富国》东北五里许。万历四十二年,耆民赵士夏造。

    窦家桥 在富国东。万历三十年,义民李迈鸠众造。

    小博头桥 在《富国》东南,万历二十七年,省祭官牟东岱、牟经邦造。

    坝上桥 在《富国》西南。万历三十二年,义民李先明造。

    蒲台县

    蒲台关一座 ,在北关外大清河口,树木栅为之,盐艘往来所必经也。

    广济桥 在大清河。洪武十八年建,废久。通济桥 ,嘉靖间,县丞林棐建,久废。

    朝宗桥 隆庆间,知县王淑建,今废。

    大义桥 “万历三年盐商建。”

    《大清河义渡 》康熙二年,监生王维新设。卜家口 在城西一里。

    刁家渡 在城东北二十里。

    刘家口 在城东二十五里。

    石家口 在城东二十里。

    三岔口 在城东三十里。

    郑家口 在城东三十五里。

    杨家口 在城东四十五里。

    曹家口 在城东五十五里。

    大水口 :在城西南五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