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百九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九十一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百九十二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百九十一卷目录

     济南府部汇考三

      济南府山川考二

    职方典第一百九十一卷

    济南府部汇考三

    济南府山川考二   府州县志合载

    邹平县

    长白山跨连四县之界,东北属长山,北属邹平,西南属章丘,东南属淄川。此山以北,平旷无际,直达燕京,长白诸峰,罗列插云,故自北方来者,于三百里外望见之焉。《名胜志》引《抱朴子》云:“长白,泰山之副岳,绣江发源于此。” 《酉阳杂俎》云:“古肃然山也。” 按《史》称汉武帝元封元年四月乙卯封泰山,丙辰禅泰山下趾东南肃然山,今长白去泰山东北三百里,非一日可至。《金史》云:“肃然山在莱芜” ,明非长白矣。又绣江源出章丘百脉泉,在长白南远甚。《齐乘》曰:“《太平御览》云:长白山者,因此山云气常白,故名之。” 《元和志》云:“长白山高二千九百丈,周六十里。” 今按此山东西径六十里,南北半之。

    会仙山县西南一十五里。长白迤北之高峰也。其势巉岩拔秀,形若覆敦。旧传岁三月三日为清明节,则群仙来集,仙灯夜见。土人云,“每岁二三月之际,天气寒栗,风起雾合,此夜定有仙灯,不必清明节也。” 上有玉皇阁,有金母祠。转而南下有宣风洞,或云旋风,或云先锋,登山之总路也。上有书堂,范文正公亦曾读书于此。范公泉:泉水岩下,四时不涸。其侧为猫头峰,前为狻猊峰,皆以形似得名。南向东转,崇峦屏列。其阴为罗圈峪,最为险峻,土人避兵处。

    摩诃顶在会仙山东南,长白之最高峰也。上有塔,有禅院。其阳为三山峪,属章丘县。其东为回路峪,《齐乘》名葫芦峪,沙河出焉,属长山县。大峪山自罗圈峪委折而东,有超壑峪、种金顶、劈尖顶、水尖顶、桃花峪,皆土人命名。此长白之南嶂也。北嶂则自会仙以东,为老人峰,俗名黄姑山。又东为锻砧峰,当县治正南十三里,又名印台山。两嶂之间,谓之“大峪” ,峪有二十四村,良田滋焉,甘泉出焉,佳树所生,百果时熟。象山,在劈顶尖北。

    松山在象山北。有峪胜庵,原名柳家庵。明崇祯中,僧圆湖创修四庙皆山,涧水环流,北与书堂上下遥对黄谷庵、生生庵,皆大峪之胜概也。石户顶,在会仙山北。两峰巉岩对峙,涧厓滳水不绝,名“滴水厓。” 北峰尤险峻,可以避兵。玩湖顶,山顶可西望湖光,故名。或云“万户顶” ,上可容万户也。

    九龙山县西十五里。长白枝脉北出,蜿蜒如龙顶。道经其上第五、六峰之间为撘山。道,步与骑可陟。第六、七峰之间为亚妇口,或称隘阜口,车辎之所由也。

    黉堂岭亦曰“黉山” ,在章丘东三十里,邹平西南三十三里,岭北有范公读书堂,有范公祠。有醴泉寺。山之麓有灵泉。

    凤凰山县西南三十五里,醴泉寺西。峰峦起伏,势如翔舞。东有雕窝峪,西有迦峪,有翔凤庵。黄山县东南三里。状如伏虎,上有虎头岩。山半为翠微亭,山之麓为遐景亭,元大德中处士安仁甫所卜筑也。山阴为兔柴,明张文定公延登创辟。

    于兹山县东南十里。三峰列秀,当大峪之口。旧有“于兹仙翁祠” ,今废。

    富相山,一名贺家山,在县西南五里,有乳泉。景相公山,县西南三里,山培𪣻耳,以下有景范墓,得名。

    宿山县西十里。圆峰孤立道侧,九龙山绕其西,俗谓之“九龙戏珠。” 下有古店,行旅止宿,故名。白雪山,城南三十里,高五里遥。自摩诃连下数峰,或曲如屏,或直如扆,层折东去,遥蔽县城。上娄山、下娄山由转角堆入大峪,迤西沿谿上下,崖深壁削,境颇幽绝,为大峪中佳处,故多游屐。

    黄花山,醴泉寺北二里,地势纡回,山藏谷中,有庵。

    醴山与玩湖顶对峙,参寥子隐此,其庐曰“环”

    “《山隐》张华东” 题者:

    盘河峪会仙山南。悬崖峭壁,涧水萦流,草树蒙密,中有小庵,景最幽寂。邑绅成公题为“小桃源。”

    软枣峪黄山东北,张华《东记》所谓大溜者,下成深壑,壑中土洞二,元人所凿避兵处。甲申之乱,邑诸生孙锺瑞等率郭民复凿数洞,避数千人。软枣,盖俗名焉。

    绪果洞与富相山南北相对。僧名绪果,凿崖土为之,中有层曲,冬温夏凉,前临巨壑,荫以高树。静山成公尝读书其中,一名玉泉洞,有泉甘冽,可以瀹茗。《旧志》误为“徐郭洞” ,谓二姓民凿效古穴处者,非是。

    “超然洞” ,黄山华东张公凿石疏土为之,中有《白兔公像》。

    “清和洞” 邑绅成宅隅砖石叠成,宜夏宜冬,多咏之者。

    啸崖柳家庵道左。右壁百尺,高峰蔽亏,古木翠萝,垂荫其下。东临大溪,洄环清绝。文学张毓鼎携尊坐啸其下,是以名焉。

    《凝岚岩玩》湖顶之阴,鲁家泉西。隐士成公筑楼岩下,自号“参寥子。”

    沙河《齐乘》谓之“蒙水” ,源出大峪,经县西,又北十二里,注于獭河。

    白条沟河即鱼子沟。《水经注》云:泷水至梁邹东南,与鱼子沟水合。水南出长白山东柳泉口,即陈仲子夫妻之所隐也。北流注于泷水,今迳县东北,去县二十里,注于獭河。《齐乘》云:蒙水俗名沙河,出长白山之葫芦峪,《水经》谓之鱼子沟,以为一水。今按:沙河,迳县之西,鱼子沟水迳县之东,实二水也。

    浒山泺,邑人呼为“泊。” 县西十五里九龙山之西,周回二十馀里,接章丘境。往年为潴水,遇旱则涸,可以艺麦。自小清河淤塞,獭水流迳其中,汪洋千项,鱼藕产焉。今清河复开,獭水尽由小清故道,又化为良田。

    獭河,源出长白,南过章丘,东入县境。迳西北,沙河注之。东北,白条河注之,又东北入长山界,一名“杨绪。”

    小清河在县北十三里,即县北通流之獭河。“醴泉” ,在黉堂岭北麓。有范公祠,有醴泉寺,昔范文正公读书处。

    范公泉在会仙山南麓。昔范文正公亦尝读书于此,去山顶三里,巨石环抱,泉涓涓出岩下,承以石井。

    灵泉,在县西南二十里。其水甘冷。

    乳泉在县西南五里富相山下。泉色白,可酿酒。

    圣水泉,在县西十五里。遇旱取水,祈祷有应。柿泉,县东南三里黄山《张氏兔柴》左巨石。下。鲁泉,县西十里玩湖顶之阴,晶然一掬,后人甃石于上,遂成井。

    “坎泉” ,黄山虎头岩下,泰山行宫山门右,石壁如削木,阴森然,可与吴门虎阜憩憩泉埒,惜其雨则盈,旱则涸也。

    “滴泉” ,由白云山石磴升五里,将至顶南折悬岩间有石洞,泉出悬石中,涓滴不绝。仰面尝之,甘冽无比。

    甜水井真如寺西南隅,城中诸井皆咸,此水独甘。

    瀑布泉,摩诃顶半程,有石名“阎王鼻。” 其上乱石中,琼泉飞下,望如喷雪。

    淄川县

    白云山县西北五十里。原名玉皇顶,上有玉皇宫,有元君祠。西与摩诃顶相望,为长、白两高峰。俯视会仙山,遥见泰岱于众山之外,以山脊为界。南属淄川,山半有泉,有张先生书院,元张临教授处也。有青山、雪山诸峰。北属长山,为天井峪。峪壁石龛,曰朗明洞,泉覆洞门注下,曰天井泉。其西北曰豁坂,有卸甲洞。玉“清山” ,长白之南嶂也。“青嶂” 泉出其阳。

    柱子山在长白山之东南,孤峰如柱。

    凤凰山在长白山东。前峰孤峭,左右张拱,后峰翘伏,宛如飞鸟。其阳有新城王象春《季木问山亭》故址,其阴则长山境也。

    梓桐山《齐乘》曰:在般阳府东十馀里,后有石垒圜洞,古老相传,鬼谷子隐居,名鬼谷洞。《渑水燕谈》云:“处士王樵隐此山中,今祀樵于此。” 南接黉山,天将雨,此山必鸣,如击鼓声,居民屡验之。黉山县东北十二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庙,山半有汉儒郑康成祠,祠后有楼,为邑景之一。

    磨山,《齐乘》曰:“梓桐东曰吉磨山,出磨石,有石碌井。”

    浮山在磨山南,俗名唐家山,旧有浮山。驿狼山,一名丘山,县东北十五里。或云:“高齐以贝丘” 名县,葢取诸此。摘星山,县东南三十里,山最高,故名。

    万山县南三十里,以群山环绕,故名。其阴有“金地院。”

    大堆山县南二十五里。或作“大圭山” ,又曰“奎山。” 山上往往拾有海螺,峭壁间有大铁环,故老相传为洪水时系船处。

    笠山县南十里,其形如笠。

    昆仑山:县西南二十里,如列屏然。

    三台山县西南二十五里。三峰鼎立,俗名“支锅山。”

    甲山县西南四十里。《水经注》:“萌水出般阳西南甲山,即此。” 亦曰夹山,上为夹谷台,相传为齐鲁会盟处。

    《焕山》县西十五里,有山市,邑人多见之者。城阁、楼台、宫室、树木、人物之状类海市云。

    禹王山县南十里,上有庙。

    笆山县西南二十五里

    伏山,县西四十里。白泥河经其阳,伏流里馀,故名。

    萌山,县西北二十五里。萌水经其趾。

    冲山县西三十里

    龙舟山在冲山西。《魏书地形志》土鼓县注:“有龙舟山、儒山是也。上有虎头石,北有塔,今人呼为塔山。” 其山东西狭而南北长,故以舟名。儒山在龙舟山西南,山后有洞,昔人多读书其中。

    豹山县西五十里,故《碑》曰“鲍山。” 山巅多巨石,庙建其上。

    瑚山县西南三十里

    原山又名岳阳山,去县东南七十里,益都县境内,淄水出其阴。旧《志》云:“孝妇怀德,极南地也。” 县之命名以此,从其望也。今二乡虽割入益都,而县名如旧,故得载焉。旧《志》:岳阳山在莱芜县界。今改正。

    月山县西南五十里,旧名“马鞍山。”

    箕山,其形如箕,县西北三十里。

    无影山:县北仙洲庄之西。南北长三里,远望不见,故名。

    荆山县西北三十里

    双山县西北十二里,积沙不生诸草。

    窦家山县西北二十里

    东山,邑人遥望之总名也。县东十二里入谷,有鹁、鸽、狼、虎诸崖,兔峪、槐峪、黄绿岭、擦石坡、豆腐台。每秋雨后,兔峪辄出一泉,水势湍急,西至马家庄,南入般水。其山南北尽县之境,正东转折二十馀里,至诸葛崖,始属益都县。中有恨虎崖,邑生宋遂曰:“俗名误也。” 本名擒虎崖。予始祖鸣钟者,兄弟七人,曾擒虎于此,因名焉。识之“分水岭” 城东门内。

    长安岭又名“眉陵” ,窦家山之东,上有“琼楼公主坟” 故迹。

    断金砦县西南五十馀里。高出众山上,四面皆削壁,远望如枕形,俗名“仙人枕。” 砦后山腰有泉,土人避兵处也。其西曰小砦,高与断金砦埒。其北为游奕岭,又北为仙人脚,有足迹,在石岩之半。

    团峰顶县西南六十里,接章丘界。山形团𪢮如盖,林木秀美,上有巨泉,直注山下。北又有桃花泉。其东岩有洞,为土人避兵处。

    云高洞县东南二十五里,下有大壑,俗呼为“云壑里。”

    苍龙峡县东南三十里。群山之中,石壁划然中断,上狭下广,每雨涨,山涛蔽峡而下。峡内有巨潭,俗传龙蟠于中,旁为龙屏龙埠。按莱芜县亦有苍龙峡,乃异地而同名者。

    放生矶县西北里许孝河西岸,石坡陀如虎阜,邑人放生于此,立碑,禁捕鱼者。

    青萝洞县北三里,沟南岸高司寇珩所凿也。幽邃清凉,夏可忘暑。

    洞子沟县东二十五里河东庄“东北两崖相对,铁色壁立,南北崖各有洞,鸟道纡折,扪萝附壁而上。中为涧壑,流水自东西注。东畔巨石平铺,方广数十亩,水底取石,亦堪为砚。” 然非颜山庵上村之物,未可概以“淄砚” 名也。

    赵断沟去黉山东南六里,四璧如削。东南岩下一泉,近民赖之。北壁之半有洞,深不可测。

    孝妇河即陇水也。《水经注》作“笼水。” 《寰宇记》云:古名孝水,出益都县颜神镇孝妇祠下,北迳县城西南,般水右注之。又北至长山县界,萌水左注之。又北迳长山县西北迳邹平县界,东北迳新城高苑界,入麻大泊,至博兴南汇。时水与小清河合流入海。

    般水《齐乘》云:亦名左阜水,出县东南龙山龙湾洞,俗名头河,今村名鱼头河。西北流,迳县城南,西流会孝妇河。自城东南二里筑坝约流,别分一支北注。由东门外至北郭折而西,环城北,亦入孝妇河。淄川旧名般阳,《水经注》曰:“般阳县在般水之阳也。”

    萌水俗讹“明水” ,源出甲山,流曰范阳河。东北迳萌山西,泷水左注之。又东北至长山县界,入孝妇河。

    泷水,源出冲山南,东北流会白泥河,又东北入萌水。

    德会水,俗名丰水,源出县东北三十五里,名泉合头,源可三亩馀,诸泉迸发,如珠串流,曰猪龙河。北迳长山县界,曰郑黄沟。又北迳新城县东二里,系河左注之。又北入锦秋湖。《汉书·地理志》曰:“德会水出昌国,西北,至西安入如水。” 《水经注》曰:“德会水出昌国县黄山。” 西京相璠谓“时水上源出般阳” ,颜师古谓“时水出般阳” ,皆指此。今考《德会水》至博兴南,始与时水合。

    淄水出原山之阴,所谓“潍、淄其道” 者也。

    白泥河源出长白山之阳,即青嶂石泉也,俗名“青冢。” 南流为响水湾,上有巨石平铺,周可百步,水悬泻而下,漰湃有声。又南万安溪、泌水泉会之,土人呼为“三岔河。” 东南流迳钟阳七河,过冶头,东北流,会泷水入萌水。泌水泉在西铺庄之北,毕大司农曾辟园于此,刻石识名焉。今废。万安溪在玉清山下。

    三里沟河:源出城东黄姑庵,东经圣水沟泉,西入《孝水》。

    五里河源出城东北黉山,东南流至瀑水湾,水行石上,石忽陷下丈馀,西去为壑。水悬流而下若帘,冬月结作冰柱,入厓下石龛中,向外望之,莹澈沁心目。又西为五里桥,高赠公柳溪之所筑也。又西入孝水。

    懒水河,旧名“暖水” ,县东北二十里。

    漫泗河源出东南山中,自旦村西折,由南定庄南至董家庄西会懒水,西北流至唐家山西流入孝水。

    蓝泉县东南半里,俗名“双井” ,相去仅尺许,其色一蓝一绿,其味一苦一甘。

    滴水泉一名晴雨泉县西二十八里。石穹窿如屋,苔结如龙首,泉自结苔悬泻而下,石池承之,流入磵壑为溪涌泉县南十五里龙口村北。水出南厓中,平涌数尺,始泻至地,乃折而西入般水近泉处,土人呼为“温凉河” 云。“冬则东温西凉,夏则东凉西温。” 盖河行远因天时,泉注近资地气,理固然也。清嶂泉县西五十里玉清山之阳。石麓浑沦,方员半亩,中有小池,若盆盎然。泉出其中,汲者以瓢引之,引之即竭,尚未注也,视之盈矣。东南流曰白泥河,迳响水湾。

    甘泉县西南三十里,冲山之阳,即泷水源也。池子头泉县西北三十里,源出平地,汇为巨池。

    圣水泉县东七里,祷雨有应,西流为三里沟河,入孝水。

    龙王泉县东北十里,西北流入孝水。

    殷家泉县西三十里,冲山北麓,旧有殷生修炼于此,石砌成沼,方塘如镜,东流入白泥河。硫黄泉县西南三十里,泉底如墨突,气甚酷烈,酌而饮之,味殊甘滑。

    百杪泉县西南四十里。泉出高厓林树间,下注为溪。邑人唐检讨梦赉取“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之句以名之。

    三台泉在三台山南。下曰“安子泉” ,山东曰“马蹄泉” ,山北曰“龙潭泉” ,又北曰“大锡泉” ,俱入萌水。暖水泉在黉山东麓,北流曰“暖水河” ,又北汇东南山涧诸水,曰“漫泗河” ,西入孝水。

    龙泉县西北五十里,长白山之阳。泉涌为塘,种荷畜鱼。北岩有龙泉寺,俗名“燕窝寺” ,合山南诸谷之水,东南流至伏山,东注白泥河。

    桃花泉在县西南六十里群山之中,即以名村。泉在村西北岩下,曲流出山入獭水。

    《柳泉》黄姑庵南石桥下。

    浆水泉“圣水泉” 东,二孔并出如浆。

    鹦哥泉黉山西麓,西北流,会后洞泉水,并入《孝水》。

    双沟泉双沟东岭下,西流北折会羊栏庄山泉,经王大司马墓前流归孝河。

    抱鹿泉县东十里车家庄东南西流经马家庄入《般水》。

    杜坡泉县东八里杜坡庄,东北流入圣水沟。杜坡一名“埠坡。”

    乐店泉县东二十五里乐店南桥,东西流入赵断沟。“乐” 呼作“迓。”

    白云泉县西北十里,焕山东北麓。

    雷泉丘山下

    窝里泉县西北三十里窝里庄。泉二,一韩氏园内,一庄南山涧中,流入萌水。

    柳泉县北十五里变衣铺西。泉出路旁,深一二尺,甃为池,渟泓澄洁,上建石庙,旁植高柳,可饮可憩。铺东南崖畔亦有泉,曰“孙家泉” ,清湛流注入范阳河。

    博济泉:俗名“五股泉” ,焕山西。泉出路傍,行人利之。

    老鸦山沟泉焕山北

    王家庄泉焕山“西石棚下。”

    埠顶泉焕山南流入“博济泉。”

    菜园沟泉焕山南麓,流入范河。

    安庄泉西安庄北道侧

    戴家泉县北二十五里

    毛家泉县西北毛家庄东,数泉出茂林中,雨后南流为猪头湾河,有数泉出南石崖下,折而东南,姚家庄泉会之。南出伏山间,东入白泥河。栗泉县西四十五里栗家庄南,平地皆泉,南流入白泥河。毕文学盛育筑屋浚池,种树栽莲,杂植稻粳菱芡蒲芦之属。林塘有《江左风概》。双水泉县西南六十馀里,泉西为章丘县界,自山崖下注成溪。

    孟良泉夹谷山南,黄石屋村侧,孟良砦下袁家庄泉。夹谷东麓相连有虎跑泉、甜水泉、柳沟泉。夹谷东北,瑚山下,清凉寺中。又东徐家庄北曰石湾泉,其村曰“泉子店。” 又李家庄曰王母泉。

    凉水泉瑚山北麓,下有北山泉,同归龙泉涧上流。泉出瑚山东北尚庄,又出殷柳庄者曰“殷柳泉” ,皆明水上源也。

    “罗圈泉” 夹谷山大峪口东,爬山庄北,又山北焦庄石渠泉。泉侧五亩园,谷静林深,邑南鄙隹处。

    公家泉县南二十五里白塔庄侧,泉出董家沟。又焦庄北二泉,曰“桥泉” 、“仰泉” 云。

    醴山泉县西南二十五里,辋溪庄东。又胡家泉辋溪俗呼“王慊。”

    饮龙泉县西南二十五里宋家坊。

    阿石泉县西三十里。冲山巅北面巨石槎桠,泉出高源,㶁㶁有声,流而成溪,山东西盖有二泉云。

    西窝庄泉县南二十里海眼庄西山涧中,东流会孝水。

    南泉县南八里。泉出苏王庄,又呼诉辋庄,以泉在庄南,呼为“南泉” 云。渊深澄澈,汇为巨池,周围甃石,方广亩许。每夏秋雨涨,禹王山涧壑诸水,俱奔注泉中,东流入孝河。颜神孙相国作亭其上,今废。

    满井县东八里,水自溢出,烹茶最胜。

    路途井县西南四十里。北山曰“盘山” ,南曰“九级” ,惟一径可通,井出其中焉。

    圣水井磨山之巅,久旱不涸。

    苍龙湾在苍龙峡。俗传龙蟠于中,遇旱祷雨辄应。入《般水》。

    长山县

    米山县南三十里。古传齐桓公于此积土为“《虚粮》墩” ,故名。

    卧牛山县东六十里,以形似名。

    “太湖山” ,在长白山南,上有石室,并败漆船古迹。

    长白山,在县西南三十里。详见《邹平》。

    泔河,源出长白山之东南诸麓,东北流,米山众水注焉。又东北流至县城南,入孝妇河。猪龙河,源出长白山之东北诸麓,流入小清河。

    系河,在县北二十里。西与孝妇河接,寻常无水,每遇雨潦,孝妇河不能容,东溢而入此。经新城县南,又名“吴河。” 旧传为齐之运河,然不可考。又东入郑黄沟。

    “干沟河” ,源出长白山,至城西南入孝妇河。“孝妇河” 源出孝感泉,至县绕城而西。

    小清河源出趵突泉,至县西北三十里,与孝妇合。

    郑黄沟在县东三十五里。源出淄川涌丰泉,经县境入新城鸟河。成化中,知县赵沄尝浚此沟,以纾水患。

    米沟县南二十里,即米山之沟。

    天井泉县西南三十里,长白山之阴,天井峪壁有朗明洞,泉覆洞门注下。

    古泉县南二十里,旧有古泉驿。

    新城县

    马公山县东南四十里,山下趾周一里许,不生草木,名“一亩石。” 上有泉,欲雨则云气郁然。罗山,县东南五十里,马公山东南。

    四角山,在马公山东南,《元史》作“四脚山” ,俗讹为四宝山。

    铁山在四角山东,一名商山。跨新城、益都、临淄三县界。崔琰《述征赋》:“涉淄水,过桓都,登铁山,望齐密” ,是也。南燕慕容德立治于商山。《元史》:合刺普华于四脚山下,置广舆、商山二冶。山侧有莲花洞,修道者多居其中。又有平安洞,土人避兵于此。

    吴公山县东南五十里。旧传仙人吴公脩道之处。

    花山县东南四十五里。上有玉皇宫,川谷绣错,远望如菡萏然。上有一亩石,天将雨时,云气生焉。

    桃花岭东北十二里

    乌河,即时水。《齐乘》云:《通志略》曰:“一名耏。” 《左传·襄公三年》,“齐晋盟于耏是也。其源岐浅,多涸竭,又名干时。庄公九年,公与齐侯战于干时” 是也。《水经注》曰:“时水出齐城西南二十五里,平地出泉,即如水也。亦谓之源水。水黑色,又名黑水。” 今按:时水源出益都县西北五十里矮槐村北,土人名曰乌河。北流迳县东三十里索镇口。又北至博兴南,地名“湾头” ,与孝妇河、小清河汇。小清河济水之支而东行者,详见前。

    梧河在南关外

    涝淄河源出《铁山迳县》,东南,至索镇口入乌河。

    “《孝妇》河” 出益都孝妇祠下,北至城西,又北入《小清》。

    白石沟自县东南至三岔沟,与吴河郑黄沟合,俗传为韩信所开,无考。

    马踏泊又名锦秋湖,俗名“官湖” ,即鱼龙湾,在县东北三十里。乌河迳其东北,孝妇河、德会水西南来,俱汇于此。周回五六十里,蒲苇丛生,芙蕖如锦,为新城、高苑、博兴三县之地。溢而北流,至博兴南入乌河。

    青沙泊县西北二十五里。中有界石,南属新城,北属高苑。

    庞家湖在锦秋湖西,旧传庞居士沉金处。会城湖俗曰泊。《水经》:济水又东北迤为渊渚,谓之平州。《注》云:“泾沃侧有平安县故城,俗谓之会城。” 非也。按《地理志》:“千乘郡有平安县,侯国也。王莽曰鸿睦。” 应劭曰:“博昌县西南三十里有安平亭,故县也” ,世尚存平州之名矣。《齐乘》引之曰“平州沉。” 今《注》无此文。县人王考功象《春游记》云:“《水经》谓此城为古平州。《春秋》宣元年,公会齐侯于平州是也。” 又云:“牟庄东北有古城,拍浮水面,汉封李谭之延乡城也。” 按《水经注千乘》在时水东,有延乡城,世谓之从城。野沟水出此,西北入时水,汉元帝封李谭延乡侯。俗又云:会城在时水东。

    双连泉在县铁山巅。两泉相连,击此则彼动,击彼则此动,故名。

    青沙堤旧筑以捍小清河之水。长三百六十四步,阔七步,高四尺。嘉靖十三年,台使者委济南府同知郜相重修。别有护庄堤,知县赵文炳筑,知县马负图重修。沿堤植杨柳数千株于家堤。郑潢上流泛溢,则城东为壑,故作堤捍之,在县东十八里。旧《志》云:“往者邑殷富,自知县王秉彝分郑潢东入时,而民日以贫。”

    金刚堰在锦秋湖水中。知县赵文炳立石,以分新城、高博之界,在清凉台北。

    吕家埠县东北十八里。土人筑,以御郑潢下流。

    鱼龙湾在锦秋湖中。水漩涡不定,传为“龙窟石闸。” 知县赵文炳所凿,欲通泷、泺二水,西达济南。今没于水,在鱼龙湾南。

    考证

    齐河县

    长岭在县东南。盘旋迤逦,宛若环维之状。玉符河,源出朗公谷,迳齐河县大清桥北,合大清河,北流入海。自泰山北,溪壑诸水皆汇此。《水经》云:济水又东北,右会玉水。《注》曰:“水源导朗公谷,旧名琨瑞溪。有沙门竺僧朗,少事佛图澄,隐于此谷,因名朗公谷。” 其水西北流,迳玉符山,又曰玉水。又西北,迳猎山东,又西北枕祝阿县故城东,又西北至郭家岸,即今之开河店,入大清河。

    赵牛河旧名利民河,迳县西二十里,西南至长清连杨堤,西北至禹城界,长百馀里。地势漥下,夏秋水溢,渰没禾稼。明弘治十七年,知县赵清、县丞牛文增掘此河,至今赖之,故名赵牛河。大清河在县城东半里,即神禹所疏济水故道也。据今水自渔山出,而其实非源之所自始也。按河源出河南怀庆府济源县王“屋山,山在县西百里,上有黑龙洞,洞前有太乙泉,是为沇水,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济源县有故原城,东北有东丘城” 也。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西源出原城西,皆平地,周围各七百馀步。迳原城东北合流为济水,东至温城西北,与故渎分为二,其一为南济,历巩县,迳成皋,过荣阳,济黄河而南矣。其北济故渎自温城西北,东故阳武县故城北,迳延津县界,东过封丘县北,及故宋地济阳县北,或伏或见。东出于山东定陶县之陶丘北,东迳曹县地,入巨野泽。东北迳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东合汶水,水东临东平州故无盐县界。《郡志》云:“大清河又北至棘城西矣。” 至是大清之名始见,亦谓之盐河,以其为济南盐运南北河道也。北迳渔山,东即吾山,汉武帝《瓠子歌》所云“吾山平” 者,在东阿县西八里。东北迳清亭,东北迳平阴县城西,又北过防门迳什城北,祝阿人孙什将家居之,以避时难者。又东北迳卢县故城北,与中川水合长清县南沙河也。北至齐河县南界张村集,又合长清北沙河东北流。凡河东南岸皆长清地,西北岸皆齐河地。至齐河城南,迳城东,过大清桥北百馀步,右合玉符水,又东北,泺水注之。济南诸泉于府北合流,北注于济,谓之“泺口” 也。东迳华不注山北,东北至济阳县迳城南城东,东北迳齐东县城北,东北至利津县迳城东,东北至淀河,又东北至淀台入海。

    温聪河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滕官屯西。其河因刘洪坡秋水泛溢,渰没禾稼,乡民温聪告准修河,以泄刘洪水势,时谓“温聪河。”

    倪伦河在县北二十五里晏城南。其河因杨家坡秋水大注,渰没禾稼,乡民倪伦告准修河,以泄杨家坡水势。时谓“倪伦河” 有古碑,在县西八里庄。

    徒骇河,在县北八十里。即《禹疏》“九河” 之一,东北入于海。

    刁强河在节妇乡《二图》,离县四十里。

    丁聪河在孙耿镇南

    齐东县。无《山》。

    坝水河明成化十一年知县李宽开浚,用泄归苏镇禾稼之水,“南引章丘之白云湖,由新庄入县境,纡回二十五里,至延安镇,西入大清河。” “减水河即陈恺沟,成化元年开浚,西南引章丘之白云湖,经小清河至营家庄入县境,纡回四十里,入大清河。”

    大清河在县治北一里,即济水故道也。由兖之柳沟泉,经长清、齐河、历城、济阳等县,纡回可百里许,至蒲台县境归海。

    御寇河在县治西南三里。明正德六年,山东流贼发,巡按御史张浚诣河所画封界,命知县武霓开浚防御。南通减水河,北通大清河,蜿蜒二里许。今存其迹,俗名“干河。”

    德异泉在县儒学明伦堂左。

    “圣惠井” 在县延安镇。

    济阳县:无《山》。

    大清河在县南门外。东抵于海,有鱼盐之利。土河在县西北三十里。其水西自禹城,东至阳武屯,水长则浩漫无际。或曰:即古夹马河。枯河在县东二十五里,旧本清河湾曲之处,元以漕运,嫌其水曲,故径开之。舟行得便,故有“枯河” 之名。

    禹城县。无《山》。

    漯河县西二里。有河,相传以为“漯河。”

    熙河,自高唐东南三十里,东北入禹城,即古屯氏河也。按:汉武帝既塞宣防后,河复北决于

    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入海,广深与大河等。元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鬲津河即西河,俗谓之鬲津河,故西城门即题曰鬲津门,西石桥即曰鬲津桥。按鬲津乃九河之一也。《史记河渠书》北载之高地,过洚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渤海。考九河故道,鬲津河自齐河县经禹城、平原、德“州、德平、平陵,东北至海丰入海。” 《汉书·沟洫志》:“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鬲津又在平城东光、鬲界中,自鬲以北至徒骇间,相去二百馀里。” 颜师古曰:“鬲津,言其顺小,可鬲以为津而渡也。鬲与‘隔’同。” 又按《群县志》,“鬲平当以为鬲津。王莽曰河平亭,在济南府德州城东一百六十里。” 又按东坡《地理指掌图》,“汉许商之言考之,徒骇最北,鬲津最南,差徒骇是河之本道,东出分为分齐,小白塞之为一。今河间弓高以东至平原鬲津,往往有其遗处,葢塞其八枝,并使归于徒骇也。” 霍家井,在县治北。

    管家井在王城。馀井多、“咸” ,俱不载。

    《南龙湾》:在城南龙王堂。

    北龙湾:在城北朱家庄。

    卧龙湾在安仁店。其下有泉,春冬不涸。

    临邑县无山

    浥河自县城南直达城东北,临邑得名以此。小河一名八头,又名八道,在城南三十里,相传滹沱河堤岸陡峻,支分八道,俗呼为八道河。泲水,《禹贡》:济河惟兖州。” 又浮于汶,达于济。又道沇水东流为济。《周官·职方氏》:“其川曰河济。” 《风俗通》:“济水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沮,浮沇,达济《水经》:“济水又北过临邑东。” 漯水又东北,迳漯阴县故城。

    河水北流,迳荏平县东,临邑县故城西北,瓠河,东北过县西。

    “钩盘” 自德州经临邑、德平、寻阳、信入海。

    “马颊” ,北过临邑、卢城、蒲台、邹平、乐安诸县界入海。九河支流,散漫非一处云。

    《徒骇》,由齐河县经下口,至城东南二十五里,俗呼“土河。”

    小清河,一名“青阳河” ,城南四十里。自禹城渐入于海。

    旧黄河自济河南接于梁山,北过临邑县西南四里,曰“大土河。”

    沙沟河城南三十里

    小洪河:城南四十五里。

    上口

    下口俱城南四十里

    “赵游河” “宋运道” 即下口。

    九龙口:城西二十五里。

    黑水湾下口东

    娄家泺下口北

    长清县

    石虎山在县东南半里许。昔人晨兴,见虎游岩畔,猎人随之,乃石也,遂名。

    腊山,在县东北四十里。昔汉耿弇率兵围猎此山,得禽甚多,俗呼为“猎山” ,后人误以“猎” 为“腊” 焉。

    青厓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厓谷常青。金末,严实尝挈家避兵于此。

    五峰山在青厓山右。冈峦绵亘,上有五峰错列。峪内为洞真观,峰顶为三元祠。明万历中重修,与泰岱灵岩并称“三山” 云。左阜有泉,甘冽无比。

    碛湑山,一名碛金山,在县南三里,有真像院《碑记》云:“宋政和三年,西域谭经三藏尝凿义井以惠渴者,于石龛中发得金铜佛,故名。”

    隔马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左传》:晋伐齐,齐侯御诸平阴,齐师夜遁,夙沙卫殿。殖绰、郭最曰:“子殿齐师,国之辱也。子姑先乎!” 乃代之殿。卫恨二子,遂杀马于隘以塞道,欲使晋师得之,故名隔马山。山东北曰神林,有隔马神君祠。《水经注》作“格马山。”

    方山,在县东南九十里,四面方正,故名。《齐乘》曰:“即《水经》玉符山也。上有六泉,曰黄龙、甘露、独孤、双鹤、卓锡、石龟” ,下有灵岩寺。

    鸡鸣山在县东八十里灵岩寺西山口。山上一台高耸,常夜闻有鸡声,故名。

    明孔山在灵岩山中有石孔,南北相通。

    独秀山在隔马峰东北。群山蹲伏,此山亭亭独秀。

    通明山在县东南六十里,旧名“屏风山。” 其峭壁中有二石孔,日光东西明透。御史郭嘉易以。

    今名

    滚粟山在县南二十里。山北石崖皆绚然五色,厓下溪流环抱,以山势陡峻,不容一粟,故名。朗公山,在县东南九十里。一名朗公谷。郦道元曰:“秦苻坚时,有沙门竺僧朗与隐士张巨和居此。”

    马鞍山在县东八里许。山形如马鞍者二,故名。

    双陆山,在县南四十里,当孔道东西,两两相峙。

    雷山在邑南大路西。弘治中,有道人赵天雷在此山祈祷,日久不雨,邑令憾之。天雷唤童子至前,掌中书一“雷” 字,令之下山,霹雳自手中发,大雨如澍。天雷不知所在,故名。今遗有风、雷、雨三碑在,旱祷辄应。

    南黄山在县治东南一百里,远望崒嵂巑岏高出群峰。此盖泰山馀脉,与梁父、徂徕并峙者。崓山在县治东南三十里,翠柏盈巅,中隐玉皇宫,多有骚人题咏。

    柏山,在县东二十里黄山店南,有梵宇在上。草木蓊葱,松柏苍翠,土人多读书其中。

    张山,去县五十里,在张夏店北。土人相传,昔有张翁结庐山上,卖药自给,不畏山虫野兽,后不知所在,遂呼为“张山” 焉。

    太子山在县东七里。巅有古洞狭隘。义民孙光祖观之,捐力凿阔,内饰帝君景像,焚祀,曰“文昌洞。”

    娄敬洞在县东南六十里。其山自东南绵亘而下,其洞东西南委曲相穿通,相传内有娄敬、范蠡、张良石像,又有仙奕石枰存焉。

    鲁般洞在灵岩寺内。冈阜隆隆,下有石室,不炬不可行。内有东西二石门相对,禁不敢启。南沙河发源七仙岭下,经青厓山南、滚粟山北,西流经县南二十里入大清河。

    北沙河,经县北三里入“大清河。”

    丰齐河自泰山北下,柳坞、都泉诸溪水会而为流,经中宫、渴马厓,又经县东北三十里至郭家界入大清河。

    “大清河” 即济水故道。自宁阳界西南流,至汶上北四汶村,东北经长清、齐河等处入海。甘露泉在灵岩东北观音殿内,味至甘冽。自殿下西流至殿前,蓄为一池,由悬厓泻下西流,复蓄一池,建亭覆之,满而溢出,环绕各僧厨舍,至大门西沟出。其旁又有石龟、平厓、独孤诸泉。卓锡泉,相传法定禅师开创灵岩,苦近庵乏水。乃谋于佛图澄。澄曰:“何地无水。” 至一处曰:“此下有泉。” 以九环锡杖卓之。果得泉。甘冽。

    黄龙泉在灵岩,一名“黄龙池。”

    双鹤泉在灵岩。相传法定禅师遇樵人指东去。不数里,双鹤飞鸣其下,涓涓果得二泉。七仙泉在县东南六十里。又有白石泉,众水相合,为青厓上流。武惠泉在县五峰山洞真观之左冈上。

    琉璃泉在县南三十里,凡八井,不知凿自何时。每井皆以琉璃甃砌,其水光滢夺目。

    野井,在县东北三十里。按《春秋》“齐侯唁公于野井” ,即此。

    韩姑井在县东南十五里,地名池子村。山枯无泉,居民苦之。韩姑毅然募工穿凿数丈始及泉。人咸德之,遂呼今名。

    肥城县

    金牛山在县西八里。宋真宗曾驻跸于此,命改为“郁葱山。” 高耸苍翠,上有资圣院,山半有池,相传龙潜其中,岁旱祷雨辄应,有洞在山之阳。陶山在县西三十里,连平阴界,相传陶朱公浮海出齐,间行隐此。世传陶山前后有七十二洞,其最著者有菩萨洞,一名“快哉洞” ,在山之半。蝙蝠洞在菩萨洞之东,深远幽邃。西“施洞” 与“蝙蝠洞” 相对,高近绝顶。

    凤凰山,在县南四十里。汉章帝元和二年,凤凰集此。

    孝堂山,在县西北六十里,连平阴界。上有石室,汉孝子郭巨葬母之所。

    塔山在县东六里。上有石塔,因名。宋崇宁二年,乡人建玉皇庙于上,又名“玉皇山。”

    孤山在县东十里。孤峭特起,山岭有穴,深不可测,又名“谷山。”

    周山,在县南二十里。有周王墓。

    虎门山在县南四十里。形似虎,下有虎洞。七佛山在县西六十里,上有石佛《七》

    瀑布山,在县南四十里,上有天井谷。

    柱亭山在县南四十里。下有柱子石。

    紫榆山,在县南二十五里。

    狼山,在县西南五十里。下有狼山屯。

    寨山在县东北十五里。巅有十寨旧迹,又名“张山寨。”

    石屋山在城东南二十里,山顶有石屋,故名。马头山在城南四十里,山形似马,故名。

    丫髻山在县南四十里,有二尖似髻,故名。担子山、高王山、龙凤山、龙湾山。

    九仙山《石臼》。山《白庙》。山《马骡》山《黑虎》。

    山。“吴起山。” 《望高山》。《独龙山》。《考山迷》。

    山、荆山、云山、凤山:以上诸山俱无险。

    要故略

    五道岭在城北十五里,其岭凡五道。

    杏木岭:在城东南十五里。

    横岭在城南四十里

    孙家岭

    白石崖 青石崖

    《书堂》屿 、《樱桃屿 》《冬冬》屿。

    康王河在城东池外,源出城北山。

    孤山河:发源孤山,经县东十里。

    肥河源出泰安西南,经县南八里,随地得名。“衡鱼河” ,经县西南五十里,会开河泉、拖车泉、董家泉、王家泉、吴家泉、臧家泉、咸河泉、清泉、马房泉,东南流一百四十里入汶河。

    大清河在城西北七十里,即济水,俗呼“盐河。” 商贩鱼盐,舟楫往来不绝。

    朝泉在县东南十里,流曰“合沟河。”

    龙泉在县西南

    新开泉在六房社刘家村,流入清泉河,接济董家等六泉。明弘治年,知县张希达俱立碑志。

    陶朱泉在陶山下,山岭从古不能开浚。废泉圣井,在城南五十里,水月寺前。有石井,水泉四时不竭,遇秋夏常溢流于外。

    五龙池,在郁葱山之阳,水清而甘冽。相传“龙潜其中,祷雨有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