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百四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四十二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百四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百四十二卷目录

     大名府部汇考十

      大名府古迹考

    职方典第一百四十二卷

    大名府部汇考十

    大名府古迹考        通志

    本府。元城县附郭。

    元城故城在府东十里。按《府志》,“唐乐彦祯筑魏武侯城,在旧府城南十里。”

    骑山楼在旧府治西园。宋韩琦留守时置。魏武侯台在府城东十里。按《大名县志》亦载,“魏武侯台去县治十三里,在旧城南。西南” 喜雨亭在旧府治。五代时,王彦超守魏郡,为民祷雨有应,因名。

    晚香亭在旧府治。宋韩琦留守时,重九日燕诸监司于后园,诗中有“晚香” 字,故名。

    望春亭在旧府治。韩琦《暮春会北亭》,有“此日倾城乐御河” 之句。

    古春亭在旧府治。宋吕彝简留守时置,去而民思之,扁曰“吕公亭。” 彝简尝赋诗云:“三月三来御水涯,古亭春色偶相遮。” 故名。

    九思亭在旧府治,宋文彦博留守时置。

    观德堂在旧府治西园。后周时郡守符彦卿射堂,宋冯京改今名。

    清心堂“在旧府治” ,宋冯京建。

    安正堂在旧府治。韩魏公留守时建,与所建“善养” 、《雅集》二堂,皆有诗。

    众乐堂在旧府治西园,宋文彦博留守时建。每春时许人游赏,故名。

    贤乐园在旧府治通判厅侧。宋黄庭坚《记:马陵道》,在府东南五十里,即齐孙膑射杀庞涓处。

    《通志》
    未载

    《府志明一统志》

    旧府城在今府城西八里。宋、元时,府治在焉。明洪武末,沦于水,始迁今治。

    皇城,在旧府城,五代周郭上皇所筑。其城仪门,东南有《五礼》碑,西南有《大乐大成碑》,皆宋徽宗所立。

    五鹿墟在府城东。《左传》:“晋公子重耳乞食于五鹿,有野人与之块” ,即其处。又开州南三十里,有五鹿城。鲁伐卫,取五鹿,盖此城也。

    百花坞在府城内。宋王拱辰留守日,于西园高筑坞,名曰“百花。”

    台头堡,在府南大门外。有高台,相传魏惠王拜郊台。今称村曰“台头堡。”

    东园在旧府治。宋韩琦判大名,新进少年多忽之。琦尝游园,为诗云:“风定晓枝蝴蝶闹,雨匀春圃桔槔闲。” 时人称其微婉。

    梨园在旧府治内。宋时置,有梨万馀株。其后留守者又种桃万株,名公题咏甚富。

    雪香亭在旧府治,宋文彦博有诗,石刻存。天王台在府城后,唐庄宗筑。

    魏宫“弹棋局” ,在兴隆寺内,魏文帝时故款也。

    《通志俱无今据县志》

    大名县

    惬山古堰,在县北十五里。汉成帝时河决,俾河堤使者王延世运土塞河,三十六日河堤成,颇惬人心,故名“惬山。” 今丘阜突然,有祠三间,卉木周郁,过者犹兴思云。

    沙堤古堰,《水经注》以沙丘堰在贵乡,沙丘即沙麓,在旧大名府西门外,距县六里,今虽隶元城,而《水经》可据,宜收入《大名县志》中。

    惠王台:去县治十三里。在旧城内。

    魏城亭应劭曰:“魏武侯别都,今废。” 今县西有魏城村,疑是。

    西渠《唐书》:“贵乡,望。有西渠。开元二十八年,刺史卢晖徙永济渠,自石灰窠引流城西,注魏桥,以通江淮之货。” 今不知其处。

    铜台,在县东北五里,积土亩许,盖亦战国坛坫会盟处。

    魏县

    魏县故城,一在县东四十里,一在县南三十里。

    葛筑城,在县西南二十里。赵成侯及魏惠王

    考证

    遇于葛筑即此

    礼贤台,在县东南。魏文侯筑,以礼贤士。

    《通志》
    未载

    《府志县志》

    洹水镇,本洹水县,宋熙宁间省为镇。战国时,苏秦会诸侯于洹水上,即此。

    魏台在县东。相传为魏文侯礼段干木处。回隆镇,在县西南六十里。俗传宋真宗北征,至此回銮,因名“回龙” ,今讹为“回隆。”

    盖公台在县东南八里。漳水冲没盖公,盖宽饶也。汉司隶校尉,有墓,详后。

    元《兵部尚书阿鲁灰公勋锡碑》。在县西南三十里旧魏城内。碑文并年月俱无可考。

    南乐县

    昌意城,在县。旧传“为黄帝子昌意所筑。”

    繁阳城,在县西北三十里。赵廉颇伐魏,取繁阳,即此。

    昌乐城,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晋置此县,隋省。唐复置,后废。

    平邑城,在县东北七里。按:《明一统志》晋阙。公四年,赵城平邑,唐马燧尝提兵驻此,又曰“马燧营。”

    故朝城县 ,在县东二十五里,宋时城址。五花营,在县北十八里。唐河朔五镇尝会兵于此。

    彦章营在县南门外里许。王彦章尝与唐庄宗相持于此。

    《通志》
    未载

    《县志》

    黄河故道,一在县西北郭村,距县十五里,今惟断岸沙碛存焉,此西黄河故道也。一在县东宋堤之东,距县十八里,今亦枯竭,故道犹存,此东黄河故道也。已详见《山川考》。

    繁水城,在县西北三十五里王村堤西。隋省昌乐置此。唐复省此置昌乐,遗址尚存。

    三娘子台在县西二十里。故老相传,“宋时沿河堤上设官守堤,溃则以死罪之。” 河决其处,筑之不塞。守堤官季女痛其父非命,自投河,河遂塞。后人于投河处筑台立庙以祀之,因得名。遗址尚存。

    操刀营、留胄营在县西三十里,西为操刀,东为留胄。世传武王伐纣,诸侯会此戒严,操刀而进。既胜商,复驻此留弃甲胄,以示不用。今其地为操刀村、留胄村。

    建成营在县北八里方山固河南岸。唐高祖武德五年,建成曾驻兵于此。今废。

    杖花亭在县西南八里睢家庄。元延祐间,睢氏兄弟长伯原,次季连,次叔洪,皆好学,时人称为“三先生。” 张梦山名其扁曰“杖花。” 今废。

    翠香亭在县西三里。固元佥省王珍筑于祖茔道北,中有奇花异卉,时人谓之“王相公花园。”惬山先生潘迪扁曰“翠香”,今废。

    致乐亭元中正院宣使樊子清筑于别墅,为亲避暑之所,今未详其处。

    梦山亭在县西二里,隐士张淳筑,姚牧庵书其额。前有古文山,其上三峰,东崖曰“月窟” ,西崖曰“云堆” ,今废,遗址犹存。

    好礼亭在县东一里。元大德间,处士石子宁筑。梦山题其扁曰“好礼” ,而为之记。今废。

    清丰县

    汉阴安城,在县北十五里。按《县志》,在县北二十里。汉县,属魏郡。武帝元朔五年,封魏不疑为阴安侯,即此。

    聂城在县北十里。春秋齐、宋、曹次于聂,即此。孙固城,在县东十八里。按《县志》,在县东南十五里,废址方五里许。

    卫城,在县东四十里。世传灵公都此。按《县志》“一曰灵公避暑之离宫。”

    干城在县南三十里。卫风“出宿于干” ,即此。顿丘城,在县西南五十里。按《县志》,在县西北五里。《汉志》东郡有顿丘,即此。《明一统志》诗:“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即此。汉置县,晋置顿丘郡。五代晋置德清军。

    戚城在县南三十里,卫大夫孙林父私邑。按《县志》在县南三十五里坡头村,孙林父私邑也,又名戚田。《春秋》文公元年,公孙敖会晋侯于戚,即此。又按《开州志》,“戚城在开州北王合里,但城旧址广不及一里。” 似当以此为是,故不另载。秦女楼在县南四十里,相传金堤上有秦女楼。按《南乐县志》,楼在南乐县西十里金堤上,恐即此楼,故不另载。

    《通志》
    未载

    《县志明一统志》

    清丰县故城,在县西北十八里。旧传宋因水患,迁今治。

    旧城在县南,距城五里。旧传“清丰县城” 在此。今城,其新迁者遗地见存。

    故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城废。

    德清故城德清军在陆家店,本旧澶州,石晋天福三年,移州于德清寨,仍于故澶州置顿丘镇,取县为名。四年,晋幸天雄军,改镇为德清军。开运二年,又移军于陆家寨,在新澶州之北七十里。

    蒯瞆台,在顿丘废县北十五里,卫太子登铁丘上,望郑军投车处。

    看花台在孙固城,城与台莫考所始。

    歇凉台在苏村。台上有龙王庙,庙前有石兽雉台。距县东南五里,土阜隆起数丈,俗名“金鸡台。” 吕司徒又于其下筑垣凿沼,莳花种竹,以为游息之处。

    遮害亭《水经注》:“在顿丘,今不知其处。” 按《浚县志》亦载遮害亭,非此亭也。

    金堤上接清丰,下入南乐县界。《汉书》“金堤,古堰也。成帝时,王延世运土以塞河决,自金堤而增筑之。” 堤上有金堤驿、秦女楼。

    泉源在顿丘古城东北。《卫诗》:“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内黄县

    故内黄县城在县西二十里。《府志》作旧县城。单雄信营,李密将也,尝驻兵于此。

    亳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按《书》,殷有三亳,蒙为北亳,偃师为西亳,谷熟为南亳,皆殷故都。此为北亳,中宗陵寝近焉。

    故殷城,在县南十三里。殷河亶甲居此。筑柯城,在县东北。《春秋》“叔孙豹会晋士丐于柯” ,即此。

    临河城在县南四十里,即临河县故城。按《滑县志》有临河县,城址犹存,似当以在滑县为是,故并载于后。

    烽火台在县北四里。宋杨延朗筑,以御契丹。按《开州志》亦有“烽火台” ,当日河北各处设台自非一处,故并存之。

    李靖堡,在县西南三十里河村。

    《通志》
    未载

    《府志》

    故城县南四十里沟河之旁,隋所置县,后废。繁阳城,县北三十里。赵使廉颇伐魏,取繁阳。三国时,曹丕为坛于繁升,受玺绶,即此地。又南乐县亦有繁阳城,未详孰是,宜并存之。

    金堤驿在“大河” 之宾,今废。

    浚县

    雍榆城在县西南十八里。《春秋》叔孙豹救晋,次于雍榆,即此。按《浚县志》,今呼为瓮城。

    牵城,在县北十八里。《春秋》“公会齐侯、卫侯于牵” ,即此。

    朝歌城,在县西七十里。其南有糟丘酒池,汉因其密迩纣都,故名。

    黎阳城,在县浮丘山西三里。汉永平间陷为湖,惟台存。

    仓城,在县西南三十里。汉袁绍于此聚粟。《隋书》“李密西保仓城” ,即此。

    枋头城在县西南六十里。淇水至黎阳入河,曹操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因名其处曰“枋头。” 后石虎以苻洪为龙骧将军,处于枋头城,即洪筑云。

    永昌城在县西北十八里,隋初置。按《浚县志》,“在县西北十八里。苻坚改枋头城曰永昌,大业间废。”

    妹土在县南。《书》称“妹邦” ,《诗》称“妹乡” ,皆谓此。鹿台在县西,武王散鹿台之财,即此。

    天王台在县西,隋开皇四年筑。

    招鹰台在县西五十里。殷纣时虞人习鹰处,土人讹为“照影台。”

    濛鸿亭在县大伾山南巅。金时防御使建,有石刻。

    岁寒双秀亭在县浮丘山西壁。按《浚县志》:“在浮丘西岩,峭壁无隙,而双柏挺出,因建亭其上。元时已有题咏,今亭柏俱废。”

    憩亭在县长清门外卫河之滨。

    伟观亭在县佛岩、龙洞之间。岩下有古柏数十株。元刘愻书“大伾伟观” 四字。

    宣圣讲堂在县淇门镇。孔子适卫,尝与弟子

    讲学于此

    黎阳仓在县大伾山北麓,李密尝据此。按《浚县志》:“隋炀帝漕河北之粟以饷京师,李密据之。唐宋皆仍其制。” 政和以后,大河南徙,始废。懋功宅在县观音岩北,唐徐𪟝别墅。

    富庶桥在县南新镇,有高阜曰“适卫” ,次桥曰“富庶桥。” 相传子适卫与冉有问答处。

    巨桥,在县西五十里。武王发巨桥之粟,即此。

    《通志》
    未载

    《府志县志》

    淇门城在县淇门镇,金时设。

    黄河古道,西南自石济经黎阳遮害亭,走大伾山下,南为黎阳津。已详《山川考》。

    青坛在大伾绝顶平处。汉光武平王郎,还至黎阳,筑坛祭告天地百神,刻石纪事。

    《黎水书》曰:“我卜河朔黎水。” 即此。《传》曰:“河朔黎水,河北众水交流之内也。” 今水湮没,不能详其所出。

    宛水,按《水经》“淇水迳枋城南,东与宛口合。” 宛水上承淇水,今湮。

    宿胥故渎在县南五十里。《水经》曰:“魏武开白沟,因宿胥故渎而加其功也。” 今湮。

    天然石樽在大伾,北巅上容酒斗馀。

    《石上古柏》,在大伾东岩石上,挺生盘石,毫无寸土,不计年矣。

    天成圣功桥在故黄河黎阳津。宋政和五年,都水使者孟昌龄建,徽宗赐以此名,群臣表贺。今圯,无可考。

    永济渠在县北十里。隋大业四年开,今废。袁谭城,在县西南三十里。今呼为“团城。”

    曹操城与谭城邻

    紫金城在紫金山外

    裴家庄寺在县西北四十里。明太祖龙潜时,尝游此寺。僧异之,供奉甚至。及即位,召为都纲,俾世袭。今废。

    浚州城,在浮丘山上。宋天圣初,避水筑此,今废。

    鹰犬城,在卫县东。传为纣养鹰犬处。

    鲧堤,在县东鲧,治水时筑。

    糟丘酒池,《括地志》云:“在卫县西十三里。” 今入淇版矣。

    凉马台按《晋书》,“慕容垂自凉马台结筏以渡,明日至邺” ,即此。

    “杏花台” 在大伾山、浮丘之间。金时富人所筑,以资游观者。

    遮害亭,在县南五十里。昔人筑之以障河流者。汉贾让《治水三策》云:“决𥟖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 是也。

    “中军亭” :在大伾绝顶,李密建,以了敌者。今存四巨础。

    观澜亭在浮丘山巅。明万历时,知县任养心建。卫河经其下,可俯而窥。今废。

    “清白堂” “在旧州治。”

    “阳明亭” 在大伾绝顶书院内。明新建伯王守仁建。

    “怀古亭” 在大伾北巅。

    《云半山房》在大伾东岩。明知县张肯堂建。“蔼蔼亭” 在大伾山“云半山房” 南。明知县张肯堂建。

    紫来亭在大伾东岩,凭虚结构,不异空中楼阁。

    滑县

    帝丘城在县北七十里土山村。《春秋?僖公三十二年》,卫迁于帝丘。胡安国曰:“帝丘,东郡颛顼之墟。” 按《开州志》,帝丘,即古颛顼之墟,在开州境内。然当以在滑县为是,故不另载。

    韦城,在县东南五十里。即“殷诸侯豕韦氏” 之国。

    滑台城,在县东二里。卫灵公筑。

    平阳城,在县韦城西二十里。《春秋》孔悝为蒯瞆所逐,载伯姬于平阳,即此。

    訾楼城在县西南六十里。《春秋》邢人伐魏,取訾楼,即此。《明一统志》云:在旧长垣县西北六十里。《府志》云:当以在滑县为是,故不另载。

    古锄城,在县东六十里。《左传》“后羿自锄迁于穷石” ,即此。

    沙店城在县西南二十里。宋都统制王产屯兵处。

    向固城在县西北十里。唐都督府兵、宋州兵、埽兵并屯此。又按《浚县志》,“向固城在浚县南十五里。” 当以在滑县为是,故不另载。

    故卫南县,在县东六十里。《春秋》为楚丘卫,文公徙此。隋初,置楚丘县,后改卫南。金省入白马县。

    故白马县,在县南二十里。本汉之漕邑,隋以来为滑州附郭邑。

    宣房宫,在县北十里苗固堤上。一名“瓠子宫。” 汉武帝塞瓠子,筑宫堤上,曰“宣房。”

    相公台在县南门外龙潭东。宋陈尧佐建。回雁亭在县治。宋欧阳修守郡时建,有诗云:“晴天仰见雁已回。” 后人因以名亭。

    冰堂在县治,宋欧阳修守郡时建,尝造酒,名《冰堂春》。

    “大阅堂” 在县,宋梅摰知滑州时建。

    楚丘在县东六十里,即卫南县。《春秋僖公二年》,齐桓公城楚丘,即此。又按《开州志》,“楚丘在开州西南。” 然当以在滑县为是,不另载。

    石丘在县南五十里。相传孟子遇宋牼处。袁曹遗垒在县北十五里鱼池东。每大营左右环以二小营,大营九,小营十八,土人呼为“九圈十八漯。”

    孔村在县东五十里。相传孔子适卫过此。岳村在县城南。相传宋岳武穆战胜金人处。画舫斋在县治内。宋欧阳修建。

    白云茅屋在县瓠子堤上,元宋纳归隐处。

    《通志》
    未载

    《县志》

    南濮阳城按《县志》,“东郡属兖州,晋武帝封子允于此,以东不可名国,有濮阳县,故名濮阳国。” 西濮阳,唐大业初废入卫南县,今焦二寨有遗址。

    临河县,在县北六十里。古东黎县也,以南临黄河,故名。晋天福七年,隶澶州。今在滑县境内,有王莽河、古淇河及颛顼陵庙在焉。

    灵河县在县南四十里灵河村。隋置灵昌县。唐改曰灵河。《明一统志》:“宋省入白马县。” 今名灵河镇。

    古酸枣县,在县西南十五里。韩襄侯灭郑所都。

    须城,楚丘东南二十八里。《诗》曰“思须与曹” ,即此。

    白马城,在白马津东南。卫文公东徙,渡河都之。

    滑台小城,高昌筑,苻坚后,翟辽据之。

    董固城,在县南七里。金广威将军屯营。或曰“汉董卓据此。”

    大城,在县东北五十里,地名“牡丹村。”

    赤眉城,在县东二十四里。汉赤眉帅樊崇筑。麻王城,在县东六十里。有大冢,俗呼“麻王天子墓” ,南有麻城营。

    黄河渡口在县西南三十五里老河寨,传言汉寿亭侯出五关渡河处。

    逯明垒,石勒将军逯明筑,故名,址尚存。

    王铁枪寨在县北三十里。五代王彦章与段凝屯兵于此。彦章善铁枪,故名。

    牛星丘,在县东南二十里。《汉志》:“武帝时,有斗牛星落此,夜尝见火。” 今南有星落村。

    京观一名骷髅台。汉东郡太守翟义起兵诛王莽,莽杀其众,筑此以威众。按《汉书》:“京高丘,观如阙形,以惩淫慝也。” 义举义兵,莽夷三族,诛及种嗣,不轨之甚,而乃以此名之,君子惜焉。滑台宫,史传魏显祖十七年建,十九年幸滑台。

    仁风楼晋袁宏建,为奉扬仁风之所,今没。魏徵宅今废,即东尼寺。

    慈恩寺塔,有唐韩愈、李翱、孟郊、柳宗元同登题名在城内,今失其处。

    节堂唐李德裕建

    滑州旧驿唐初建在城西,旧址今废。

    大厅,唐开元中李邕建。中有“《贾相公遗像》《杜太尉刻经》石” ,今不存矣。

    鹿鸣台在城内。南宋宁朔将军王元谟“自滑台之鹿鸣” ,即此。

    稽古堂元杜金吾建,今废。

    清理堂元令元起建,今废。

    挹翠堂元守张雉垣建,今废。

    清风楼宋梅挚建,元守杜金吾重修,今废。玩花楼在县治后。传为蔡京游玩之地,废址犹存。

    滑台在县西北。旧有台高一丈,周围十六步,今墟其址相传周公测影于此,故又号“测影台” ,滑台得名因是也。

    韩王台有二,并在酸枣南一十六里。孙楚《韩王台赋》云:“酸枣县门外,左右有两故台。” 故老云:“韩王听政之观也。”

    潇湘亭址不存

    来凤亭元守张雉垣建,今废。

    烂柯亭元守张雉垣建,今废。

    天庆观有宋龙图阁学士梅挚题名,今废。梅龙图溪园梅挚建,今废。

    黄塔在县西南四十五里。遇旱祈雨于此,颇验。

    江井在旧韦城中。六大井,皆隧道下,俗谓之“江井。”

    黄河故道,在县西二里。北尽县境,东北有苗固、鱼池、蔡胡诸漯,皆河经流处。今河南徙,旧道淤矣。

    《豢龙井》在废韦城内东南隅,即古豢龙氏之乡。

    《八角井》一名“新井” ,在城外北濠下。唐贞元中,节度使贾眈凿。

    灵平埽,元丰元年,塞曹村决河,名其埽曰“灵平。” 以上四条俱详《山川考》。

    东明县

    漆园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庄子尝为吏于此。

    五霸冈,在县东南五十里。《春秋》诸侯会盟于此,故名。

    《通志》
    未载

    《县志》

    南旧东明废县在县南三十里。南《东明集》迤北即旧志所谓东明镇,遗址尚存。

    西旧东明废县,在县西十五里。西东明集,即旧志所谓“云台集” 也。

    冤句县在县东北东台里李家屯,有庄子墓,墓前有观址,今有灵泉涌出,深丈许。

    南华县,在县东十里许西台。以上二县,《通志》俱入长垣,当以此为是。今并存之。

    旧济阳废县在县西南十里满城村迤西,故武父城也。城在济水之阳,故名。“光武生济阳宫” ,即此。

    平丘废县在县南五十里平堽坡。东。汉为平丘县。《一统志》陈留有平丘,在县西北九十里,正当东明之境。

    戎城在县西南十里。按《水经》,济水“东过戎城” ,即此。俗讹为“盈” ,今复名满城。

    外黄城在县西南四十里。《黄堌集》汉时为县。煮枣城,在县东十里。《史记》苏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东有煮枣。” 徐广云:“在济阴冤句。是也。” 庞居士庄在县东南六十里旧贤寺后。居士汉时人,世居此,修行证果,遗庄尚在。唐开元间,建寺其前,因名旧贤。

    东台,在县东北十五里,即古冤句县。《明一统志》作“古南华县。”

    西台在县东北十里,即古南华县。

    文台,在县东北数里。冤句故县,俗传晋文公行乐处,故名。《烈士传》曰:“隐陵君施酒文台。” 即此邑。

    秦台,在县西南二十里。秦始皇东游至此,昏雾四塞,因筑台以压之,迄今名曰“秦台。”

    云台,在县西南十五里。

    霸王台,在县北五十里。秦围赵,楚怀王遣宋义、项羽救之,驻军于此,筑台。

    康王台在县南五十里。靖康间,金围汴时,康王总率河北募兵入援,筑台于此驻军。

    《荆台三田》,哭紫荆处。

    汉军营在县东南六十里,大马王家村迤东。俗传汉高祖领军经此,因暂驻焉。有军骑一大马,故以“马” 名村。

    垂都,在故冤句县界,《史记》云“垂都焚” ,即此。内有垂亭。

    黄陵冈,在县东南八十里。

    黄军营洪武初年,大将军徐达奉命取河北,自中滦渡河,遣宜春侯黄彬出大名府路。彬驻师大善集西南三里,依河而阵,檄谕诸县,皆望风降服。不血刃而大名遂定,因名其地曰“黄军营。”

    《牧豕泽》,东汉吴祐年二十,常牧豕于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踪子无耻,奈先君何?” 祐辞谢,守志如初。后举孝廉。

    白云仙洞,在县东二十里白云山。相传为张良辟谷处。

    开州

    颛顼城在州东郭里。又按《滑县志》,“颛顼城在滑县界废临河县东北三里。”

    咸城在州东南孟里。按《开州志》:“春秋文公十年,叔孙得人败狄人于咸” ,即此。

    鄄城在州东鄄城乡。以上二城并卫卿大夫食邑。

    须城,在州西南。《诗》曰“思须与漕” ,即此。

    濮阳故城在州西南

    密城,在州东南七十里。李密别垒。

    龙渊宫在州西别驾里。汉武帝筑,一名“赤龙涡。”

    濮阳楼旧在州治,汉乾祐中移就州南三里德胜寨故台。或云“宋改澶州为开德府时建。” “披云楼在州治后,宋真宗幸澶渊时建。”

    遥碧亭在州治西南,五代时建。

    昆吾台在颛顼城内。昆吾当夏时尝霸诸侯。按《清丰县志》,“昆吾台在清丰县界顿丘左,相传夏时筑。”

    重华台在州南。昔卫灵公筑,即仲叔圉谏言处。

    霸王台在州东南十里。旧传“楚怀王遣宋义、项羽救赵,驻此筑。”

    旄丘在州西南。《诗》曰“旄丘之葛兮” ,即此。按《滑县志》,“旄丘在废临河县西四十步。”

    瑕丘在州南二十里。《记》称“公叔文子登瑕丘,蘧,伯玉从” ,即此。

    德胜寨,在州南三里。汉乾祐初,自夹河移澶州于此。周世宗又迁于夹河,与德胜寨南北相直,故居人有南澶“北澶” 之目。

    御井在州治南,宋真宗驻跸此。

    宋真宗回銮井在州治南。

    《通志》
    未载

    《州志明一统志》

    长乐亭在长乐里曹家庄,相传颛顼避暑亭。澶渊故城,在州南义井里,俗呼“澶州坡” ,春秋时诸侯会盟之地。

    濮阳旧治在州治西南。旧《志》:“后魏置,隋改昆吾县,后改濮阳。内有尊美堂,明时为太仆行署。” 德清城,在州五十里凌家店。晋天福中,移澶州于德胜寨,以故澶州置顿丘镇,寻改为德清军。

    昌胡城在州东北岳村里,今为昌胡村古河口,距城二十五里,即临河县地。宋时河决,昌胡始废。临河,今半入滑。

    五鹿城在州南三十里。《左传》:“晋公子重耳之卫,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 又按:《一统志》,五鹿墟在大名府东。

    皇城在州治后。宋景德时,真宗驻跸于此。瓦屋在州城西南。《春秋》:“周桓王五年秋七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

    延丘在州东南文堽里。相传吴使延陵季子札聘鲁适卫,经游此地,因名。

    泥中在州南。昔黎侯失国,寓于卫,居此。《寰宇记》云:“澶州临河县,汉为黎县。” 按《滑县志》:临河在县北六十里,古东黎县也。隋开皇五年置临河,以南临黄河,故名。据此,则昌胡城与泥中同属临河矣。

    铁丘在州北五里。《左传》杜预曰:“戚城南有铁丘。” 《春秋》:哀公二年,晋赵鞅帅师,及郑罕达战于铁丘。

    清丘在州东南长乐里。《春秋》“宣公十二年,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

    楚王台在州南。项羽救赵,驻军于此。

    黄河故道在州治南。又长垣县南六十里,清丰县西五里及废东明县南五十里,皆有故道。明正统十三年,河决阳武,循故道至开州南一百二十里,东流抵濮州,过张秋入海。其流奋激,声闻数里,其俗名《响口子》。

    瓠子宫在州西南,汉武帝时筑。

    烽火台在东南澶、濮之间,濒河远近皆有土台,连络相望。盖宋时因契丹入寇,置烽火于上。潜龙宅在澶州故城,唐明宗微时居此。

    御店在澶州故城内,宋太祖、太宗微时邸舍,徽宗时改名“潜德观。”

    “回銮碑” 在州治南,有宋真宗回銮诗碑亭,明时重建。

    爱景堂在故澶州城,宋何承矩筑。

    “观凫” 亭在杏冈。知州朱纨建。

    仰止亭:在州治南。州同潘埙建。

    “疗鹤” 亭:在州署内,知州尹耕建。

    长垣县

    古匡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子畏于匡,即此。长罗城,在旧长垣县西南三十里。汉武封常惠为长罗侯,即此。

    鹤城,在县西十八里。卫懿公养鹤处。

    古南华县城在县北十五里,有古台址。按《东明县志》有“南华县” ,似当以“彼” 为是,故两存之。古冤句县城,在县东北十里,有古台址。按《东明县志》有古冤句县,似当以彼为是,故两存之。康王台,在县南五十里。金围汴,康王募兵入援,驻此。

    秦台,在县西。秦始皇尝行幸至此。

    平丘在县南。《春秋》昭公十三年,“会于平丘” ,即此。

    《通志》
    未载

    《府县志明一统志》

    长垣故城,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本秦置,唐废入匡城县。

    漆城,在旧县西二十里。《竹书纪年》:“邯郸伐卫,取漆” ,即此。

    蒲城即今县治。《春秋》:“齐侯、卫侯胥命于蒲家,语子路为蒲宰。” 即此。金、元长垣县旧治柳家村,明徙治此。

    东明城在县东四十五里。本汉东昏县,莽改曰“东明。” 东汉复曰东昏。宋初,置东明县,属开封府。金徙于曹州济阴县西。明朝入开州。

    妇姑城在旧县西南七十里。隋于此置匡城县。宋改长垣县。金始迁县于柳蒙村,此城遂废。宋时长垣县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柳蒙村。学堂冈,在县北十里。相传孔子尝过此讲学。旧有祠,设孔子像,而以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谓“四贤” 言志于此。

    坟墓附

    本府。元城县附郭。

    汉王翁孺墓,在故城东二百步。翁孺,孝元皇后祖。

    晋束晰墓,在束馆镇。《晰》,尚书郎。宋刘忠定公墓,在府城东北三里。

    郭申锡墓在孝义乡,宋待制也。

    刘总管墓,在府城北二十五里。

    毕节度墓,在府城北五十里。

    大名县

    唐魏博节度使罗弘信墓在县北十八里。周剑甲墓在县南八里。周太祖临崩,遗诏“葬剑甲于此。”

    宋赠驾部郎石知谦墓在县北十八里。

    元魏国公李益立山墓,在台头里。

    参政李观墓在《李益》墓南。

    “王伯益墓” 不详其处。

    侍郎金良墓在县北十五里。

    “双冢” 在李茂堤前百馀步,方三亩,岿然突立,中若一界,故名。盖古人之墓,今不详其自矣。明大学士成文穆公墓在县北靖家口桥北,《南乐县》。

    仓帝陵在县西三十五里吴楼村。仓帝名颉。赫胥陵在县东四十里胥平、“胥方” 二邨之间。晋王清墓在县北三里。清为晋奉国将军都虞候,开运时契丹南侵,战死葬此。

    唐张公谨墓在县西三十五里王村。

    宋韩义墓,在县东南一十五里。

    金防御使李国栋墓在县东一里。

    元处士张淳墓在废县西南二里。里中称淳为“梦山先生。”

    佥省王珍墓在县西二里。

    傅处士墓,在县北八里岳儒固村。

    秦公墓在县东北八里。秦公,昭远将军,元至正间,葬

    明通判累赠大学士魏怡墓 在县南关外内葬。长子兵部侍郎魏允贞、次子吏部主事魏允中、季子刑部主事魏允孚,孙大学士魏广微,俱奉敕修。

    魏县

    汉司隶校尉葢宽饶墓在县东南八里许《清丰县》。

    子路墓在县西南三十里赵让村。按子路墓在大名境者三:一在清丰县,一在长垣县东三里,一在开州北戚城之东。未详孰是。

    孔悝墓,在顿丘城北三里。《春秋传》云:“孔悝,卫卿,死葬于此。”

    “审食其冢” ,今不知其处。

    “魏刘伶墓” ,在武强镇北三里。

    杜康墓,在武强镇北一里。

    唐张果老墓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新庄集》南。“果老有仙术。”

    宋晁学士宗懿墓,在县东四十五里。

    元彭公墓,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内黄县

    商中宗陵,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亳城东。

    楚宋义墓在县北楚王镇。秦末章邯围巨鹿,楚以义为上将军救赵,项羽杀之,葬此。

    栾尚书墓,在县西四十里伏恩村。

    王伯当墓在县。伯当为李密副将,死稠桑之难,葬此。

    浚县

    皇帝墓,在县白祀山西麓,冢高大,巨碑无字,似殷、武以下诸陵。

    殷纣王墓今名“纣王窝” ,在故卫县西淇河内,其下水深不可测。

    周赵宣子墓在县白家村北冈。宣子晋大夫子贡墓,在县大伾山东麓。旧传在大伾山东南三里许。

    汉五女墓,在县大伾山北麓。相传,汉太仓令淳于意无子,有五女,意卒,女缇萦与妹葬之。李密墓,在县大伾山西麓。密隋末起兵,后被唐诛,其旧将徐世𪟝表请其骨葬焉,魏徵为铭。桑弘羊墓,在善化山下。

    明王越墓在县大伾山西。越太傅,谥“襄敏” 卢楠墓在县大伾山北。

    滑县

    颛顼陵、帝喾陵,并在县东北鲋鰅山之阳,载《祀典》。

    盘丘,在县东二十里,系古冢,莫考。传言“盘古冢” 、“盘庚冢” ,俱非。

    师延丘,在县延,纣乐师,武王杀之于濮州,即今之梁邨廪丘,相传为羊角哀左伯桃冢。

    苍舒冢,在县东北八里。舒,卫大夫。

    晏子冢,在县南四十里,未详何人。俗传为“晏婴冢” ,未知是否。

    惠子冢在县东五里沙河村。惠子,梁惠王相。庄丘,在县南七十里。传言庄公冢,未详。

    聂政冢,在县南四十里。聂政刺客。

    汉鲁丘,在县南七十里,相传为鲁元王冢。张平冢在县东五十里,或曰张良父,未详。七女冢,《郡国志》云:“昔卢氏居此,无男,有七女,父亡,以家财相让,不取,自投水中不沉,皆葬于酸枣。”

    颜良冢在鱼池村

    隋韩擒虎墓在县小韩村。擒虎,上柱国。

    韩淳墓,在县北二十里。淳,将军。

    滑伯墓在县治。或曰“古滑氏缮城者” ,或曰“隋将军王景死王事,葬此。”

    横村墓韩擒虎母墓。语云:“生于横村,葬小韩。” 冯丘,在县东四十里。相传为冯道墓,未详。李师中墓,在县西南五十里。

    明宋讷墓在宋家林。讷,明洪武时国子监祭酒。

    祁伯裕墓在县南。伯裕,兵部尚书,谥“敏惠。” 《东明县》。

    周太公墓在县南四十里郭家屯。按本县志,郭家屯,旧名姜照村。《一统志》云:“咸阳、临淄、范县皆有公冢” ,恐咸阳为是。葢公封齐而未尝之国,此必衣冠冢耳。元初尚有敕修庙宇。

    晏子墓在县西南四十里。按本《县志》作“晏婴冢。”

    庄子墓,在县东北十里漆园城内。

    王孙贾墓,在城东五里,俗名“王孙孤堆。”

    阳货墓,在县东三十里《阳进集》。

    齐王冢在县西南二十里许。旧传为田横墓。考之史横死洛阳,当不在此。按齐王田儋死临济亭,或此。按《长垣县志》亦载齐王墓,或亦以为田儋墓。今未详孰是,宜并存之。

    汉吴恢、吴祐墓在县西二十里吴家村。恢,南海太守;祐,齐相。

    单雄信墓在县治内东北隅。

    小单墓,在县东南十里。上有古刹,俗传为“雄信之子。”

    符单墓在县东南七里。俗传为雄信之婿。明朱旺墓,在旧县南十里。旺,威宁伯。

    八义坟在县北关外里许。王民田美等八人俱无子,结为兄弟,置茔一所,异姓同葬。时称为“八义园。”

    考证

    开州

    柳下惠墓在州东南柳村里。

    展雄墓在州东展丘里,即柳下惠之弟。

    闵子墓在州南百里,地名损城,冢如覆厦。按《东明县志》,“闵子墓在东明县北二十里,厥土坚刚,径五十亩,其地因名损城。冢旁有祠,有司岁时致祭。” 或曰:东明有闵子墓,特葬衣冠之处也。兹不另载。

    公西华墓在闵子墓东二十馀步,墓旁有西华村。按《东明县志》,“公西华墓在东明县境,闵子墓东二十馀步。”

    汉汲黯墓,在州西南。黯,淮阳太守。按《滑县志》:“汲黯自淮阳归,葬于滑县。今有冢在境内。” 五代王彦章墓,在州南徐镇里。彦章大将元郎真人墓,在州洪洋山。

    李家奴墓元赠冀国公

    明赵廷瑞墓在州西南七里。廷瑞,尚书。

    王崇庆墓,在州东南三里。崇庆,尚书。

    郭忠烈墓在郭家庄

    大理寺卿李玨墓,在州西六里。

    太保董汉儒墓在州西南五里。崇祯二年敕建。

    长垣县

    夏关龙逄墓在县南龙城,相传为关龙逄读书处,邨名曰龙相。土人掘地得石,文曰“龙逄。” 周蘧伯玉墓在县南瓦棚村。

    卫灵公墓在县东北十里墙里村。按《庄子·则阳篇》:“狶韦曰:‘夫灵公也死,卜葬于故墓,不吉,卜葬于沙丘而吉。掘之数仞,得石椁焉。洗而视之,有铭焉,曰:‘不冯其子,灵公夺我里’’。” 公遂夺而埋之。今墓即此地,其云沙丘,岂以墓傍多沙田也与?

    战国齐王墓在县南龙相村,即龙城。旧有庙,或以为田儋墓也。昔年有耕者得瓦酒器,不类今时。有古剑,一应风灭,化花砖砌闀。门中空洞,旋即用土闭之。

    英王墓在县西青冈寺前。相传为英王墓。其事未详,亦不记年代。

    元许元帅墓,在县东十里。

    明胡侍郎锭墓,在县西三里。嘉靖年赐葬。李封侍郎栋墓,在县南十里,万历年赐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