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百三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三十五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百三十六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百三十五卷目录

     大名府部汇考三

      大名府封建考

      大名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一百三十五卷

    大名府部汇考三

    大名府封建考      府县志合

    上古

    高阳按《畿辅通志》:帝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索隐曰:“高阳,帝有天下号也。” 张晏曰:“高阳者,所兴地名,故以为号。” 其曰“作都帝丘,后徙高阳者,非。” 又按《滑县志》,“滑古帝丘,颛顼高阳氏建都之地。”

    南燕按《畿辅通志》,“姞姓,伯爵,舜封黄帝之后伯倏为伯,在东郡燕县,今滑县胙城地皆是。” 豢龙氏,按《畿辅通志》,董姓封邑,在滑之韦城。《蔡史》曰:“董叔昔以扰龙事舜,赐姓氏,孔甲灭之,以刘累代其后。”

    三代

    锄国按《滑县志》“羿始封锄,后迁于穷石。” 锄在卫南县东。

    昆吾氏,按《畿辅通志》,“夏时封国,今大名府地。” 又按《滑县志》,“仲康六年锡昆吾作伯。” 昆吾,祝融之孙,陆终第二子,名樊,罗泌曰“樊国卫。”

    豕韦氏。按《畿辅通志》:商时封国,韦、顾、昆吾三国名。韦,彭姓也。三国党夏桀为恶,汤先伐韦、顾,克之。昆吾与桀同时灭,今滑县地是。又按《滑县志》:“夏后氏封彭祖之孙元哲于韦,是为豕韦氏。” 罗泌曰:“豕韦,白马南之卫乡。”

    邶按《滑县志》《路史》云:“邶乃武庚封漕” ,是即今日之白马邨水,即妹邦,霍叔尹之。又按《畿辅通志》:“武王克商,三分其地。自纣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初以处三监,后叛,讨平之,乃封康叔于卫,而以邶鄘封同姓。” 其后卫子孙稍并邶、鄘二国,故邶、鄘之诗皆言卫事。

    鄘说见前。又按《滑县志》《路史》云:“鄘在楚丘城,管叔尹之。”

    卫。按《畿辅通志》:“姬姓,侯爵,出自武王,为同母少弟,封为成王大司寇,食采于康,谓之康叔。成王诛武庚,中分其地,以其半而封诸卫,居河淇之间,后为秦,二世废。今大名府元城等六州县皆其地。” 又按《滑县志》:“懿公为狄所灭,戴公东徙渡河,庐于曹,即白马,后俱为公。” 声公之子遫,自贬为侯,为成侯传子为平侯,平侯之子复贬号为君。是时卫尽亡其旁邑,止有濮阳。传怀君元君至君角,秦二世降为庶人,国除。

    滑按《畿辅通志》:“姬姓,伯爵。鲁庄公十六年始见于齐,桓公为卫筑楚丘,至戴公之弟毁为文公。自文公历成、穆、定、献、殇、襄、灵、庄、悼、敬、昭、怀、慎、声以上十四世” ,传《天文分星书》云:“滑即今之滑县。” 又按《滑县志》,“滑伯庙墓在白马县。”

    魏按《畿辅通志》:“姬姓,侯爵,文王子毕公高之后也。武王克商,封高于毕,遂为姓,其后绝封。有毕万者,事晋献公,帅师伐魏,灭之。献公遂以魏封毕公为大夫,世秉晋政,传至斯,分晋地,受命为诸侯,是为文侯。自文侯至假,凡九传,为秦所灭” ,今大名县即其地。

    西汉

    留侯按《东明县志》,“汉张良封留侯。” 留,陈留国,今东明县地。

    户牖乡侯按《东明县志》:“汉陈平封户牖乡侯。” 户牖乡,今东明县地。

    黎项侯吕奴,按《畿辅通志》:“文帝即位,以奴父召平为齐相,有功侯,传至延,罪免。” 黎,今大名府浚县。

    阴安侯不害按《清丰县志》,“汉济北贞王子不害,文帝封阴安侯,十一年薨。元鼎三年,哀侯泰容嗣,三年薨,无后。” 阴安,今清丰县地。

    阴安侯卫不疑按《清丰县志》,“以父大将军青破右贤王功,武帝元朔五年封为阴安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至元鼎五年,坐酎金,国除。”

    长罗壮侯常惠按《畿辅通志》:“宣帝时,以军功侯,二千八百五十户。传至翕,无后。” 长罗,今大名府地。

    乐昌共侯王武,按《畿辅通志》:“宣帝时以帝舅侯,六千户,传至安乐昌” ,今大名府南乐县。

    武阳项侯史丹,按《畿辅通志》:“以宣帝为太子时辅导旧恩,侯,三千五百户。传至获武阳” ,今大名府地。

    东汉

    阳平侯桓焉按《畿辅通志》:“桓荣之孙,顺帝为皇太子被废,焉力争。顺帝既立,拜太傅。以前廷议守正封,传至典阳平” ,今大名府地。

    三国魏

    《东武阳怀王鉴》,按《畿辅通志》,文帝子,黄初六年封,薨,无子,国除。东武阳,即今大名府地。元城哀王礼,“按《畿辅通志》,礼,文帝子,黄初三年封,薨以任城王子梯嗣,累增邑至四千五百户。”

    阳平壮侯徐晃按《畿辅通志》:“太祖时,征伐有功,文帝即位,封食邑三千一百户。传至霸阳平,大名府地。”

    长垣敬侯卫臻按《畿辅通志》:“太祖时,参丞相军事。文帝践祚,封安国亭侯。正始中进爵长垣,食邑千户。子烈嗣。”

    长乐亭侯田豫:按《畿辅通志》:“太祖时为丞相军谋掾,文帝时以军功封,食邑五百户,薨,子彭祖嗣。” 长乐,即今大名府南乐县地。

    白马王彪按《滑县志》,“黄初七年,改封寿春王彪为白马王。”

    阳平县王蕤按《畿辅通志》,“文帝子,黄初七年封,后改封北海子,赞嗣。” 阳平,大名府地。

    濮阳国王允按《滑县志》,“武帝咸宁三年,封子允为濮阳王。”

    南燕按《滑县志》,“隆安三年,伪南燕慕容德自邺南徙都滑台。”

    南北朝

    长乐县公叱烈伏按《畿辅通志》,“以从征伐功,封,子椿嗣。” 长乐,大名府南乐县也。

    长乐郡公。若十惠按《畿辅通志》,以翊戴功封。子凤嗣。

    长乐侯深按《畿辅通志》,“广川公测之弟,子孝伯嗣。”

    陈留郡公李诞按《清丰县志》,北魏李诞,文成皇后之父,封陈留郡公。诞之子崇袭爵,宣武时,以平氐之功,封魏昌县开国伯。崇之长子世哲袭爵,后以罪免,赐爵卫国子,卒。弟神轨,崇之次子也,受父爵为陈留侯,陈留郡清丰县地。顿丘王李锺葵按《清丰县志》,北魏李锺葵为顿丘王,太和四年,有罪赐死,以月犯太微,应天变故也。

    顿丘王李峻按《清丰县志》,“北魏李峻为顿丘王,兴光中复为侍中太宰。”

    “东昏侯按《东明县志》,齐萧宝卷封东昏侯。” 白马公按《滑县志》,“白马公崔宏魏封。”

    滑国公李景。按“《畿辅通志》,以击高丽功封” ,唐

    长乐郡王幼良按《畿辅通志》:“新兴郡王德良之弟,武德时封,后坐罪赐死。” 长乐,大名府地。五代晋

    顿丘县伯按《清丰县志》,“晋僧育,出帝初,封顿丘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天福中,除镇远将军、散骑侍郎。后僧育走关西,国除。”

    长乐郡公张皤按《畿辅通志》,“宝祐五年,拜参知政事,以积功封。” 长乐,今大名府南乐县,辽

    卫王宛按《畿辅通志》:“景宗保宁间,封宛为卫王。” “卫” ,今大名府地。

    卫国公蔡松年按《畿辅通志》:“由文学显,天德时,以积劳封卫。” 今大名府地。

    卫王光泽按《畿辅通志》:“宪宗子,至大三年封卫”,今大名府地。按:三代以下之封爵,徒有其名,非授以地。汉、晋以来,封爵史传尚多遗逸。此志之所载,并史传所纪,亦未能尽搜采,姑合郡县志存其概。

    大名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

    府治在崇礼门内东南隅。永乐初,知府倪天兴自故城徙置,创厅事曰“承宣堂” ,左为经历司,右为照磨所。前列六房,后为退思堂。退思之左为永昌库,右为军器库,最后为层楼,高数仞。自正堂而南为御碑亭,为仪门,衙舍大小凡八区,而吏舍不与焉。惟太守衙居后堂之西偏,其佐贰衙并列仪门外,规制与他郡独异云。自仪门。

    而前为土神祠,为司狱司,为府门,并嘉靖三十六年知府李遇元所建。大门外钟鼓楼左右峙立。本府正堂衙,先年建,居西北,寔当乾方,堪舆家以为不利。其正堂、冰玉堂后隙地一区,先事者于最北立一高楼,事若有待。至是,知府涂时相移衙于堂后高楼之前,以示正位。门一坊一匾曰“帅” ,正中为厅五间,题曰“景韩堂” ,盖窃取景仰韩魏公之意。再中为居室五楹,后为小屋三楹,左右厢房及东西书屋俱备诸费皆本府将修宅银给用,不足者捐赀备之。

    捕厅署在仪门西

    军厅署在仪门东

    刑厅署岁久渐圮,且前厅湫隘。万历二十年秋,水溃垣,推官方大镇捐俸新之,敞乃皋门。知府涂时相扁仪门曰“明刑弼教” ,扁其堂曰“冰鉴无私。” 今裁。

    粮厅署在仪门东,即司马厅,盖兼隶也。厅前宜高反下。万历十一年,通判阎立构镇宅楼,勒石题云:斯地也,以府治言之,星分角亢,卦为巽风,支属辰龙。堪舆家以为宜高也,而众水归焉,则反下矣。因建此楼。

    宾馆按府治旧无宾馆,隆庆四年,知府王叔杲创宾馆于仪门之东,种莲植竹,作挹芬亭于前。由馆后入,夹道为晚香堂,即理刑厅故址。庭有二古柏,槐竹匝舍,名菊盈阶,幽雅可爱。自创建以来,亦渐颓圮,中门既隘,后垣复逼。壬辰秋涝,厅堂鞠为泥洼。知府涂时相鸠工鼎建,设重门层阶而上,广为厅五间,扁曰“事友堂。” 傍置二屏风,大书薛敬轩、王阳明二先生扶世格言。原列碑刻,翼而新之。前构厢房,立守舍;又辟后门,以通东角道。

    元城县署在体仁门内大街,知县赵玉自故城徙置。按《县志》:“县署,明洪武年间,知县米智随府徙今治。至万历三年,知县万世德重建。崇祯五年,知县刘昌再修之。”

    皇清康熙十四年,知县陈伟捐俸复新三堂,宅舍大

    堂东西廊,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暨库、狱及仓。知县陈伟重修。

    兵备道署,正德七年,蓟盗流劫,始创置,以河南佥事领之,即故察院为署,寻罢去。嘉靖十一年复置,改为副使。十有八年,汪公溱拓而宏之,嘉靖四十三年,副使陈大宾又拓而宏之,规制之盛,不可复加矣。

    察院在兵备道西,颇称宏丽。按《元城县志》:“前察院在县之西南,向为皇华憩息之所。后察院为学台较士之所,三载一临,驻不过一二个月。闲时节,使皆得停骖于此。内有学棚,属州邑分葺,独大堂、二堂、穿堂、门廊宅舍、旁屋墙垣,独元城县修。”

    义仓嘉靖辛丑,西北边有警,檄诸州县乡各筑堡。兵备副使乔瑞复议,“堡必积饷,方可屯守。” 于是按堡置义仓,仿古《常平法》,春放而秋敛之,倍其息什之一,以为敛散之耗。迩来民颇便之,惜乎所籍贮数尚少也。各乡堡义仓凡四所,曰小滩镇,曰束馆集,曰儒家寨,曰黄金堤。而小滩镇者,故堡也,有巡检司在焉。

    社仓知县刘三英、李柄相继奉本府条议,增建常平仓一所,曰“张铁集” ,连前共五处,附仓居民三十九村。万历二十一年,知县李柄亲议各地方清查仓谷,会讲乡约,无社师处,考选拨补,量给谷石。又为《通俗谕》语劝勉之。

    义冢原无,万历十八年,知县刘三英承本府议增设处建置,共买地五亩五分,竖以华表,东、西、南北四门外俱有。

    粮宪驻节衙署按《元城县志》,“在小滩镇。”

    外州县

    大名县署,洪武三年县丞秦本自府城徙置。按《县志》:县治在城中,大堂三楹,扁曰“民之父母” ,即秦本所建。左库楼,嘉靖六年知县高道建。右赞政厅三楹,后堂三楹,两翼六房各十二楹,仪门三楹。仪仗库,吏厅在门内西。典史宅在门内东外。东衙神庙,知县华舜钦建,知县李一鳌建。木坊一座。迎宾馆,县丞周逵建。西狱。知县李一鳌建门楼一座,收粮房东西各七楹,大门三楹。知县朱湘建。隆庆三年圮于水,知县李本意重修。万历三十九年,知县赵一鹤于大门外建《旌善》、“惩恶” 亭各三楹。四十年,知县李一鳌于大门内修建收粮房东西各八间。

    皇清康熙九年,知县顾咸泰建楼三楹于内宅之东。

    医学在南城之左

    阴阳学在南城之左

    养济院在南城之左

    肃节馆在艾家口。先是,道府出郭迎候,每憩民家。万历十八年,知县郑得书始买范家地八亩构焉。前门五楹,正堂一座,其最后则社塾也。预备仓在县治西诸乡堡,义仓凡二所,曰“边马集” ,曰“大严屯。” 万历二十年,知县郑得书奉本府条议,增建常平仓二所,曰“李茂堤” ,曰“霍二庄” ,连前共四处,附仓居民二十六村。

    察院按《县志》“在县治东,知县李本意重修。” 太仆寺,在察院东,今止存故址。

    演武场在县北郭

    义冢在东门外,方三亩。嘉靖十五年,巡按王刱置。

    魏县署在城内西街。宋、元时在于村渡,迁洹水镇。明初圮于漳水,徙此。洪武三年,县丞蒋德弘创建。是后修建不一 。按《县志》:“县署肇创于汉,并控洹水之流,夙患冲徙,靡恒厥居。初置县东三十里,俗呼为旧县村。宋熙宁中,移县西南之洹水镇。明初洪武三年,避水患迁五姓店为今县治” ,即蒋德弘所建。永乐七年,知县杨文亨修,成化十年贺霖重修。嗣后相继修葺,规制始周正,中为莅政堂,东为库楼,西为幕厅,后为穿堂,东西为库房、书房,北为知县廨,东西为两厢房、书房、县丞廨,其西北主簿廨,其东南典史廨,其右。北正堂前为月台,中为戒石亭,知县连登建。东序为吏户礼房,为架阁库,为承发司;西序为兵刑工房,为马政科。中为仪门,左右为角门。角门左为仪仗库,为文君祠,为寅宾馆,为酂侯祠、土地祠。右为榜房,为厂。厂北为犴。狴,本存留仓。万历二年改建极西吏舍。东南为申明亭,西南为旌善亭。正南为大门,左右为钟鼓楼。弘治中,知县鲍琦建,以后相继重修。

    义仓六处:一在北皋镇,一在双井堡,一在城东街,一在沙口集,一在高儿寨,一在院家堡。《演武场》纵长一百六十九步,衡南广二十七步,中广二十九步,北广二十一步。门路纵长二十八步,衡广五步,旁错民居,非幅员者,故详附之。

    察院行台按《县志》,在县治东。

    太仆寺行台在县东北正街,“东作门内。” 天启间,知县陈序重修,久废。

    府部行台在县东南。知县汪汉、王芳、李冕、高显、连登、童汉臣、陆柬相继重修。

    阴阳学在县治西

    医学在县治东

    僧会司在县治西文殊寺内。

    河泊所在县东南四十里艾家口,久裁。

    税课司在县北久裁

    《乡约》亭一在城西南五里,郭家堂,一在城南新寨村,一在双井集。

    “贮恤预备仓” 在城东门内。

    惠民药局在县治西

    养济院在城东门内

    漏泽园,亦名“义冢。” 一在城北,地四亩五分。知县童汉臣置,一在城西,地六亩。县民韩锦高进施一,在城南,地二亩。参政王光祖施一,在方里西南,地二亩。亦王光祖施一,在清化里,地五亩。主事张应福施一,在泊儿里,地一亩。韩爵施一,在仕望村,地二亩。民连世仁等施一,在胡贯庄村,地二亩。民王魁施一,在来儿庄,地一亩一分。薛崇高施一,在野冲村,地一亩二分。《郭志》:“施南乐,县治,洪武三年,主簿叶伯瑾建。” 按《县志》:“县治在城东街北,主簿叶伯瑾创建,则有牧爱堂,永乐九年知县陈朝宗建。” 莲幕厅在牧爱堂西。库楼在牧爱堂东。戒石亭,知县赵景鸾修建。仪门,知县王懋中、王德、王邦泰相继增饰。衙神庙在仪门东,东西输税房。知县杨守诚建。谯楼门。正统间,知县王安建。平门,在谯楼前。隆庆六年,钱博学创建。堂之后,则有正己轩,叶本置穿廊。嘉靖四十四年,知县杨守诚扁曰“正己。”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县方元启重建“四知堂”、知县宅。

    在四知堂后。东则有县丞宅,在知县宅左;典史宅,在县丞宅左;马局在县丞宅前。西则有刘公生祠,在知县宅右。外则“申明亭” ,在谯楼门西;“旌善亭” ,在谯楼门东。俱康熙十二年知县方元启重建。

    阴阳学在旌善亭南

    医学在阴阳学南

    预备仓在县西北诸乡堡。义仓凡二所,曰“韩张” ,曰“元村” ,旧止有社仓二处。万历十九年,知县蔡淮、知府涂时相议增建。常平仓六处,曰岳村。

    曰“大屯村” 、曰《大清集》、曰《东侯村》、曰《留固店》、曰“西郡村” ,连前共八处。

    部署察院按《县志》,“在县治东,洪武三年主簿叶伯瑾建,康熙十年知县方元启重修。”

    太仆寺在县治东北隅,今为“察院。”

    养济院在县治后

    演武场在北关外

    僧会司在儒学后,净土寺内。

    漏泽园在岳儒固村西,地十亩。

    “义冢” 一,在县西南郊,邑人邢河施。

    清丰县署洪武三年知县金雍建,知县陆崑加拓治之。按《县志》:“县署在县东南隅,洪武三年,知县金雍创建。弘治十二年,知县陆崑创后堂并东轩吏廨。嘉靖元年,知县蒋舜民新正堂、谯楼。三十六年,知县李汝宽增修之,名其正堂为牧爱堂。” 天启三年,知县潘士闻重修。两翼六曹廊,其后为穿堂、冰玉堂、四知堂,又后为知县宅,迤东为霖雨亭,又前有斋曰“思轩” ,堂东为仪仗库、库楼、县丞宅,迤东南为典史宅,西为幕庭。旧有主簿宅,嘉靖间裁去。万历四十八年,知县陈此心改为射圃,亭旁为武库,其前为甬路,又前为戒石亭,为仪门,西向为囹圄,东向为局候所。仪门外东为迎宾馆,为衙神祠,西为收粮厅,治为谯楼。谯楼外东为阴阳学旌善亭,西为“医学申明亭。” 李汝宽又建榜棚。

    故太仆寺在城西,改为府行署,徙置今治。诸乡堡义仓凡三所:曰“马村” ,曰“主簿寨” ,曰“许村” ,并知县张雨置。

    社仓三处,万历十九年,知县周元𬀩奉知府涂时相议,增置三处:曰水固集,曰孟固集,曰“古城集。” 连前共六处,附仓居民一百一十七村。详《图志》。

    前察院按《县志》:“在县治东,洪武七年建,后屡修。康熙十五年,知县杨燝重修。” 后察院在儒学东,即旧太仆寺。崇祯三年,知县宋应亨改建。

    府馆在城南门迤西,嘉靖三十六年重修。顺治十年,知县徐廷栋改建。

    养济院在县治西北隅。崇祯三年,知县朱应亨自县东南徙建于此。

    内黄县署按《县志》,“监邑蒙古阿都赤所建者,元末兵毁,洪武初,县丞杨郁复置。” 今仪门之右,庑有酂侯祠一楹,不可考。或曰:“故时吏掾辈以酂侯尝为县吏,故祠之,如诸生祠孔子义也。按《畿辅通志》” :“县署在城南西北。”

    回隆巡检司县西北五十里,阻漳、卫二水之间。故时河南岁漕尝转兑于此,已而移小滩镇。黄池水驿,在县西南四十里。

    仓义仓凡二所,曰“楚王” ,曰“姜村。” 万历十九年,知县徐成楚奉知府涂时相议,增建常平义仓六所:曰在城县治东隅社仓,曰“在城义仓” ,曰“小店集” ,曰“泊口集” ,曰“东庄集” ,曰“亳城集。” 连前共八处,附仓居民九十八村。

    阴阳学按《畿辅通志》:在县治前。

    医学在县治前

    浚县署洪武三年知县项如英建,是后修建不一,并详《县志》。弘治中知县陈东山重修。按《县志》:“县治在观澜门内,明洪武时知县项如英建,其后知县王宪、鞠芳、焦瑾、郭东山相继重修。” 陈滞建谯楼,规制始备。牧爱堂五间,慎思堂三间,幕厅三间,在正堂右。库楼在正堂左。永丰库在后堂西。戒石亭在堂前。六房二十四间,仪门三间,仪仗库三间,兵器库三间。土地祠在仪门左。芒神祠在仪门右。知县宅在正堂后。清节轩在知县宅内,知县任养心建。琴鹤亭在知县宅内,知县张肯堂改为“挹浮亭” ,今废。吏廨在二门内。东西马厂在县治后。狱在大门内。西羁工所在北街东巷内。女局在狱西,谯楼即大门。寅宾馆在大门内东。“旌善亭” 、“申明亭” 俱在县前。

    县丞宅在正堂东

    主簿宅在东南隅,今废。

    典史宅在正堂东南

    仓义仓凡四所,曰“李家道口” ,曰“新镇” ,曰“卫县、王二庄” ,而李家道口为最巨。凡庐五六千区,周以城六里有奇,并知县魏希相置。旧有预备义仓,不得接济全活。万历十九年,知县甯时镆奉知府涂时相议,增置常平社仓五所:曰“在城社仓” ,曰“在城常平仓” ,曰“巨桥镇” ,曰“屯子” ,曰“翟村” ,连前共九处,附仓居民五十二村。

    新镇巡检司去县西南六十里,元置也。洪武时,罢之。二十九年,都御史李谦泰复置。

    察院按《县志》“在城东前街。”

    府馆在城东后街。明知县杨沂改为“后察院。” “太仆分寺” 在城东前街。

    钟楼在县治东儒学门上,即“青云楼” 也。

    阴阳学在县前

    僧会司在大伾山天宁寺。

    养济院在北街西巷内

    漏泽园在东门外

    滑县署即故滑州署也,建自唐开元中,刺史李邕、宋赵世长,尝改置厅事,而自记其事。元至正间,刺史杜金吾、孔目贾侁者,复补葺之。洪武七年,改为县署。按《县志》,“滑署在城西北隅,旧为州署。唐开元中李邕建。宋天禧二年,知州赵世长重修。元至正间,刺史杜金吾、孔目贾侁、知县张临重修。后知县诸弘道等各重” 修建大厅五楹,厦三楹,日久颓圯。

    皇清顺治十年,知县王公重建,厦增二楹,焕然改观。

    后堂、仪仗库,东库楼。大堂前东为酂侯祠,阶下两旁列六房。知县王任杰、推官宋灿各重修。仪门外东为迎宾馆,知县赵时晋重建。南为土神祠,西为收粮房,推官宋灿修。前为县大门,明知县张忻重建。库楼后为知县廨廨。西为澹如亭,明知县王廷谏建。三幕,宅附于东,吏舍附于西。仓义仓凡三所,曰“老岸” ,曰“曹村” ,曰“什村” ,并知县刘贤置。知县侯庆远、卢世登相继奉知府涂时相议,增建常平义仓四所,曰“上官” ,曰“焦虎” ,曰“留固” ,曰“沙店” ,连前共七处,附仓居民二百二十六村。

    老岸镇巡检司在县东南七十里。

    察院按《县志》,“在县治东南。”

    太仆寺,在察院西,今废。顺治八年,改建“马神庙。”

    府署今废。崇祯甲戌年,改建知县王公都生祠。

    滑台行馆在本府城南门内西隅。嘉靖三十年,知县任环因投次民庐不便,白于太守,易地创建。三十三年,知县张佳引增修。

    皇清改为“军门标下公厅”公署。

    养济院在南门内东

    演武场在城东门外

    东明县署初建,宫尹即废寺以舍官吏,庭宇在草莽中,又未几去。其他公署及儒学、城隍各坛庙宇,尚多残阙。知县邓越来悉心经理,相度增置,稍稍完备。万历十九年,知县区大伦重加营饬,修正堂三楹,题曰“节爱” ,创抱厦曰“如保赤子” ,创后堂曰“退思” ,左右翼房各二楹。其后为知县衙。衙后建楼,上下各三楹。衙之“东西则丞尉宅也。大堂左右库二楹,东为仪仗库,又东为库楼,西为幕厅。堂之前有戒石亭,东西六曹科房,南为仪门。门之内折而西者,犴狴也。门之外,左迎宾馆,右衙神庙。正南为大门,谯楼居其左右。又稍左为关王庙,前为屏壁之阳,旌善、申明二亭也。” 按《县志》:“县治正堂三间,邓越建。至嘉靖乙未” ,知县高橡修扁曰“薰风堂” ,堂前增以石栏。万历十九年,知县区大伦重修,改题“节爱” ,创抱厦

    皇清康熙二年,知县陆嵩龄重修。九年,知县杨日升

    鼎新正堂扁曰“忠爱。” 后堂三间,正德元年知县唐锦建。万历十九年知县区大伦重修,题曰“退思。” 左右翼房各二楹,顺治十年知县杨素蕴重修。库楼在正堂东。左库收贮钱粮,康熙十年知县杨日升重修。右库贮军器火药,康熙十一年知县杨日升重修。仪仗库在库楼东,今废。幕厅三间在正堂西。递马豆料仓二间在幕厅西,皆知县杨日升建。知县公廨在正堂后。万历二十八年知县丘云肇重修。望丰楼在知县公廨西。据梧轩在知县公廨东。康熙九年知县杨日升修。东西吏曹十八间,公廨东西六十四间。狱三所,一重禁,一轻禁,一女监在仪门内。迎宾馆在仪门外。土地祠,康熙十二年重修。大户房东西各三间。大门、谯楼在其上。康熙十二年重修。鼓楼,大门外东钟楼,大门外西旌善、申明亭俱在县治前。“榜谕亭” 一大间,在县治影壁后。康熙十一年知县杨日升建。

    县丞公廨在正堂东,康熙九年修。

    典史公廨在正堂西,万历年修。

    《杜胜集》通判署在县南六十里。迩年以来,黄河数出没经流其间,置通判一员,督夫缮塞。即宋监河堤使也。

    杜胜巡检司在县南六十里。

    仓旧有社仓五处。万历十九年,知县区大伦奉知府涂时相议,增建常平社仓三处:曰“城中”

    西预备仓曰《南东明集》,曰“司马集” ,连前共八处,附仓居民一百二十六村。

    丰乐楼:在县治内。知县徐学礼建,原名“望丰楼。” 十九年,知县区大伦更今名。

    演武场在县西南半里。前厅三楹,后厅三楹,门楼一座,题曰“简阅。” 周遭垣墙森列。万历二十一年,知县区大伦重修。

    劝耕亭在县北四里许。知县区大伦创建,为劝农之所。

    东察院按《县志》,“在县治东南,代有增修,至康熙十年,知县杨日升大加修葺。”

    西察院在县治西南,今废。

    僧会司在县治西南隅龙兴寺内。

    阴阳学旧《志》:在北门里街西。万历元年改作养济院,移此于西察院外东小厅。今废。

    医学旧《志》:在北门里。万历元年,移于西察院西小厅,今废。

    养济院旧《志》:在县治东。万历元年,移于北门里,将阴阳学改作养济院。万历三十二年,知县常澄重修。仍置义田,赡养孤老。

    接官亭在北关外

    开州署元大德八年,州守张礼创建。弘治十一年,知州李嘉祥加拓之。嘉靖癸未,知州朱纨改堂曰“镇宁” ,本五代晋镇宁军义也。后有楼曰“披云” ,仍宋真宗幸澶渊时旧建名也。按《州志》:“州治大德元年州尹弥礼建,九年州尹张桢重建。明洪武二年判官欧阳萃,永乐元年判官李峋。天顺中知州李迪,成化中知州胡” 璟、王莹皆相继重修。弘治十一年,知州李嘉祥拓隘起废,伟丽甲于他境。嘉靖二年,知州朱纨重建厅事堂曰“镇宁堂。” 堂凡五楹。堂左为库房,堂下东西厢为吏、皂房,各十楹。堂后为尊美堂,又后为州内署门,又后为双梧轩,又后为一鹤堂,又后为披云楼。楼之下环以室,知州宅也。堂之前为月台,为甬道,为戒石坊。又前为仪门。门左为土地祠,右为寅宾馆。又前为开德门。门之东西为申明、旌善亭,又前为榜房,又前为钟鼓楼。禁狱在仪门西,仪仗库在夹室。宣化坊在大门外。万历二十二年,知州沈尧中改尊美堂为素丝轩,改开德门为大门,以钟鼓楼高压治前,移钟鼓于堂之左,欲废其楼。开德门外旧有东西街二道,又开东南新街一道。崇祯九年,知州陈素改“素丝轩” 为“二思堂” ,堂之左右为夹道,巡逻者列屋焉。

    皇清顺治九年,知州朱国治重修内署,建“披云阁”十。

    二年知州景文奎、十六年知州王抚民各重修。王改内署门曰“五马门” ,康熙二年知州林逊修。六年知州孙棨莅任,重葺大堂,扁曰“忠爱” ,更建东西吏皂房共十二楹于甬道前。修宣化坊。颜真《西山语录》于上,其辞曰:“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 并修仪门、大门、谯楼。门外建榜廊悬示。其二堂重为整葺,颜曰“不愧堂。” 堂前创清容轩,堂左建倾银房、外厨房,共三楹,堂右建东房、直宿房,共三楹。内署建如冰堂、小憩轩并书室,平屋计四处,共十六楹。葺披云楼,颜曰“问青” ,并修疗鹤亭。创筑州治外垣,周围广袤一百五十馀丈,高二丈,覆以瓦甓,内外秩然。州同署州署之西。

    州判署州署东南

    吏目署州署东南

    察院洪武六年,同知冯朝泰建。成化五年,知州段凤新之。

    “太仆寺” ,即濮阳县故址。

    故金堤巡检司,在州南一百八十里。河南徙,罢置。

    仓义仓凡五所,曰“吕丘” ,曰“柳家屯” ,曰“八公桥” ,曰“徐镇” ,曰“井店。” 万历十九年,知州张三聘奉知府涂时相议,增建常平义仓五所:曰“清河” ,曰“存留” ,曰“庆祖” ,曰“子岸” ,曰“白仓。” 连前共十处,附仓居民八十三村。

    察院按《州志》,在州署东,明知州谢凤修,康熙十年知州孙棨重修。

    府馆在察院东

    府捕厅在州署西南,即濮阳旧署。

    阴阳学,在州十字街北道东,湮没既久。

    僧正司在州署东南,“太平兴国寺。”

    医学在州十字街北道东。

    养济院在州署东北巷

    “漏泽园” 一在拱北门外,一在清河镇东街。演武场在太仆寺西。

    迎春馆在州东门外。嘉靖戊子,知州张寰立迎春日,于馆内张设春宴。

    祖饯厅在州北门外。正德间,知州张懋贤立长垣县署,刘彦昭置。按《县志》:“知县衙正厅三间。嘉靖二十五年,知县杜纬重修。厅前增以石栏。康熙十年,知县孙琮重修。后厅三间,穿廊三间。知县胡宥建幕厅三间,东吏曹九间,西吏漕九间,马科三间,承发司二间,架阁库二间,戒石亭,知县锺崇武改亭为坊。仪门三间” ,谯楼三间,即大门。知县袁和以逼近仪门,稍移于南五尺许,临通衢,殊为弘厂。土地祠三间,在大门内东。迎宾馆三间,在土地祠前。知县胡宥建。榜房十间,在大门外,狱在大门内西。知县公廨,在正厅后。知县胡宥、孙琮各重修。西通主簿宅,创建书斋二十间并台池。吏廨六十间,在正厅东。知县胡宥重修。仪仗所在正厅东。知县杜纬建。戎器局在正厅西。杜纬建。旌善亭,申明亭俱在县前。县丞公廨在正厅东。

    主簿公廨在正厅西

    典史公廨在正厅东南

    察院洪武九年署县事开州吏目孙和创建巡检司。河泊所故在县东南永丰里,洪武三年徙司竹林,十一年又徙大冈。

    仓义仓凡四所,曰大冈,曰板丘,曰南岳,曰樊相,并知县郝世良置。是时诸州县所贮谷尚少,多者二三千石,少者数百石,独长垣计万石有奇,四郊之间皆阗溢矣。邑人至今德之。万历十九年,知县徐自省奉知府涂时相议,增建一所,曰丁栾集,连前共五处,附仓居民一百三十村。东茶厅按《县志》,“嘉靖十三年知县” 马聪建西察院周二百步,在西门内。嘉靖二十五年,知县张道因太仆寺改建。

    南察院周一百二十步,在南门里。嘉靖三十一年,知县刘文玉建。

    阴阳学:县署前周二十四步。

    医学:“县治前周二十四步。”

    僧会司在西门里白塔寺。

    道会司在县署东北隅崇真观。

    “养济院” 在北街,房五十间,康熙十年重修。演武场在东关外,周四百步。

    接官亭在北关外东岳庙前。万历年改建于庙壁之西隙地。

    巡检公馆在县前

    旧长垣公馆,隆庆六年建。

    版丘公馆嘉靖十八年建。

    大冈公馆杜纬建

    南岳公馆隆庆三年建

    樊相公馆,隆庆三年建。

    纸房公馆二所,在县东一百二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