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九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九十五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九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十五卷目录

     真定府部汇考三

      真定府城池考

      真定府关梁考

      真定府公署考

      真定府学校考

    职方典第九十五卷

    真定府部汇考三

    真定府城池考      畿辅通志

    本府。真定县附郭。

    真定府城池 :汉东垣故城,在真定南八里,晋移治常山郡,始建。后魏迁安乐垒,后周复治真定,俱建石城。唐肃宗宝应中,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因滹水灌城,复拓建之。明洪武三年,设真定卫守之。周围二十四里,高三丈馀,广二丈五尺,池深二丈馀,阔十馀丈。门四:东曰“迎旭” ,今改“环翠” ;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建月城楼四,角楼四,敌台八十五,警铺八十八。正统己巳,都御史陆矩、御史陈金增筑城址,浚治濠堑。万历后池淤,知府侯应珍重浚筑堤,高丈馀,阔如之。

    各州县

    井陉县城池 ,即唐天长镇旧基。宋熙宁中,移县治于此。元移治洺水,本县基址遂废。明洪武元年,复于此置县。周围三里二十步,高三丈,广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三尺,阔九尺。嘉靖二十年,都御史丁汝夔甃以砖石。天启元年,知县罗懋汤,崇祯八年,知县杨攀桂。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洪之杰俱重修。

    获鹿县城池 ,始建无考。周围四里,高二丈七尺,广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三尺,阔一丈五尺。明正德九年,知县刘𫓧重修。

    元氏县城池 ,隋开皇六年建。明景泰四年,知县杜确重修。周围五里,高二丈七尺,广一丈六尺,池深一丈七尺,阔二丈五尺。成化间知县王鉴之、正德间知县姚文明、嘉靖年间知县沈鉴、周居鲁,先后重修。万历三十年,知县卢永改作石城,工未半卒,知县刘泽深续成之。

    灵寿县城池 ,始建无考。明正统四年,知县茹公用修葺。周围三里,高二丈二尺,广二丈,池深二丈,阔一丈五尺。成化十八“年知县尚廉改为砖堞。弘治年间知县张黻,嘉靖年间知县李廷璋、罗章,隆庆年间知县张宗信,万历年间知县张照,崇祯年间知县曹良直,相继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卫秦龙补修。

    槁城县城池 ,始建无考,周围旧仅三里。明正德“十五年,都御史伍符、知县陈素增筑,新旧周围共六里,高三丈,广二丈,池深一丈五尺,阔二丈。崇祯年间,复有修葺。”

    栾城县城池 ,始自晋大夫栾宾受封,及栾枝、栾书世食采于此,故名“栾城。” 明洪武十年,知县沈贞因旧址创修,周围三里馀,高二丈八尺,广二丈,池深一丈八尺,阔三丈。景泰年间知县米进、成化年间知县李文,弘治年间知县郭宾。嘉靖年间知县杜潮、赵文奎、周文化、耿继武,崇祯年间知县陈心镜、柯士芳相继重修。

    皇清康熙八年,知县赵炳补修。

    无极县城池 ,唐至德初,郭子仪、李光弼与史思明战于九门时所筑。明洪武二年,知县张凯因旧址重“筑,周围五里一百四十步,高三丈五尺,广一丈八尺,池深一丈五尺,阔一丈。嘉靖年间,知县郭允礼、张鹤、张新。万历年间,知县吕士伟相继重修。”

    平山县城池 ,金大定二年,知县贾彦始建。明嘉靖三年,知县李应奎增筑。周围四里一百二十步,高三丈,广二丈,池深一丈五尺,阔一丈二尺。隆庆年间知县李迟春,万历年间知县李天宪、王宇清,崇祯年间巡按卫《贞固》、知县杨调元,先后俱重修。

    皇清康熙七年秋,大雨弥月,河水涨溢门楼,倾圮墙。

    垛倒塌,知县汤聘详请具题,核估议修。

    阜平县城池:《通志》阙。

    定州城池 城旧基,魏王圭重筑。明洪武初,都督平安增筑。周围二十六里一十三步,高三丈,广二丈,池深二丈,阔十丈。其门四:东曰“博陵” ,西曰“平镇” ,南曰“永安” ,北曰“定武。” 万历四十四年,知州宋子质重修。四十七年,知州沈庭英补修,复扁其门:东曰“观海” ,西曰“望恒” ,南曰“迎秦” ,北曰瞻

    新乐县城池 ,“唐至德初,郭子仪、李光弼战于九门乡民屯,结筑以避兵。明景泰元年知县崔献,天顺八年知县韩文,相继修筑。周围三里,高三丈,广二丈,池深八尺,阔一丈。弘治年间知县杨浚,万历年间知县吕克恭、赵璇,崇祯九年知县刘淐,先后修葺。”

    曲阳县城池 ,唐至德间始建。明景泰元年,知县田兴因旧址增修。周围五里一十三步,高三丈,广三丈五尺,池深一丈,阔二丈。正统年间知县王宾、嘉靖年间知县周寅、杨早,隆庆年间知县陈可大,万历年间知县鲍献书、许东周,崇祯年间知县杨音先后重葺。

    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县葛绥,康熙十一年知县刘师

    峻相继修葺

    行唐县城池 ,“唐至德间始建。明景泰元年,知县王哲重修。周围五里七十五步,高三丈,广二丈,池深八尺,阔一丈五尺。崇祯十一年,知县陈其诚修葺。”

    冀州城池 :“汉冀城,周围一十二里。宋建隆初增修,加至二十四里。明成化、弘治、正德间,相继修废不一。嘉靖二十二年,知县张景达依旧址修筑,周围十二里,高二丈五尺,广二丈,池深一丈,阔一丈五尺。崇祯年间,知州李弘祯修瓮城,敌台、垛口俱用砖。”

    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州陈嘉会。康熙三年知州杨遇。

    春五年,知州李显忠相继重修。

    南宫县城池 “旧在县西三里,明正统十四年建。成化十四年,衡漳汎溢,官民廨舍尽没。知府余瓒、知县李麟议迁今地。隆庆间,知县胡嘉谟增筑。周围八里,高三丈七尺,广二丈,池深一丈,阔二丈。”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胡景铨重加修葺。

    新河县城池 旧在县西三十里。元至正间,大水坏城,知县王元移建于此。周围四里,高一丈,广如之,池深一丈,阔如之。明景泰元年,县丞冉通、成化三年知县萧智、正德六年,通判李志学先后重修。

    枣强县城池 :县自秦汉迄宋,当黄河之冲。金天会四年,河溢城圯,乃议迁于县西三十里到马村,即今治。明成化六年,典史于晟因旧址重修。嘉靖二十九年,知县张珉“增筑,周围四里,高丈三尺,广二丈,池深一丈三尺,阔二丈。崇祯年间,知县王士英、沈戬谷相继修葺。”

    顺治十七年,知县何《之图》补葺。

    武邑县城池 ,始建无考,岁久倾圯。明正统十四年,知县张赟循旧址重筑。成化年间,知县杨琇、马昭相继修葺。弘治十四年,滹沱河涨,城复坏。正德元年,知县成文重修。嘉靖二十一年,知县魏廷“增筑。周围四里,高三丈二尺,广一丈五尺,池深二丈,阔如之。” 万历十七年,知县王学易重修。

    晋州城池 ,元季知州葛天民始建。明景泰三年,知州靳祺增修。周围四里,高二丈三尺,广一丈三尺,池深一丈一尺,阔二丈,门四:东曰“迎旭” ,西曰“仰恒” ,南曰“镇滹” ,北曰“拱极。” 弘治八年,知州孙𤣱、正德年间知州王用贤、张士隆相继重修。安平县城池 ,始建无考。明正德六年,知县王翊重修,周围五里,高二丈八尺,广二丈三尺,池深一丈二尺,阔二丈。嘉靖中,知县蔺泽、郭学书、沈同人相继重修。

    饶阳县城池 ,始建无考。明成化五年,知县张干重修。崇祯十年,知县唐顺征改建砖城。周围四里馀,高三丈,广二丈。池深一丈二尺,阔二丈。

    皇清顺治二年,知县刘世祚重修。

    武强县城池 ,“周显德二年,冀州刺史张晖始建。明成化十八年,知县吴凤鸣增筑,周围四里一百五十六步,高二丈五尺,广一丈,池深八尺,阔一丈。” 正德间,知县韩宥、宋锐、张相、张籍、马充、姚潓、胡慥、钱博学相继修葺。崇祯年间,知县傅蒙休易以砖垛。

    皇清知县李道光重修。

    赵州城池 ,始建无考。明成化四年,知州潘洪因旧修葺,周围一十三里,高三丈,广二丈,池深一丈,阔十丈,门四,门楼四座。弘治七年,知州张清于西、南两门外,各建石门二座。

    柏乡县“城池 ,隋开皇中始建。明嘉靖二十三年,知县李承节重修,易堞以砖,周围五里三十步,高三” 丈,广二丈,池深二丈,阔二丈。隆庆三年,知县刘储筑台三十二座。崇祯七年,知县丁茂桂增筑砖台十六座。

    隆平县城池 “旧在县东十二里。宋宣和间,淹没迁此。元末复毁于兵。明洪武十四年,知县罗敏中重修。正统、成化间,知县黄友、柳绅相继增修。周围六里三百一十二步,高三丈,广二丈,池深一丈三尺,阔三丈。万历年间,知县黄荣、林天秩相继修葺。” 天启七年,知县陈所学、崇祯六年,知县关燫相继重修。高邑县城池 ,“始建无考。明洪武初,因旧址修筑。嘉靖十四年,知县周志德增筑,周围四里五十六步,高二丈三尺,广一丈五尺,池深一丈,阔三丈。万历三十九年,知县晋承节于南关厢建设重关。崇祯年间,知县薛向阳于四门外增建敌楼。”

    临城县城池 ,始建无考。明正统十年,知县阮居仁重修。成化二年,知县张佐“增筑,周围三里,高二丈五尺,广一丈五尺,池深一丈,阔三丈。”正德年间,知县王希佑、嘉靖年间,知县刘相继重修。

    赞皇县城池 ,隋开皇六年始建,明景泰元年重修,周围四里,高一丈五尺,广如之,槐水环抱为池。正德、嘉靖间,知县张璞、何傧、弋正相继重修。

    宁晋县城池 ,唐天宝初始建。明成化九年,知县陆瑜重筑。弘治十八年,知县吴仪增筑,周围六里,高三丈,广二丈五尺。洨水环绕,可通舟楫。嘉靖年间,知县何麒麟、王宝相继创筑“四门月城。”

    深州城池 旧在州南二十五里。明永乐十年,没于水,知州萧伯辰徙治于吴家庄,即今地。时城垣尚未及筑。景泰初,知州喻彤始创建。成化初,知州尢献增筑。周围九里,高三丈,广二丈,池深一丈三尺,阔二丈。门四:东曰迎晖,西曰“望岳” ,南曰“临滹” ,北曰“拱辰。” 万历四年,知州刘应民、张凤仪相继重修。

    衡水县城 旧在县西南十五里。明永乐五年大水,移县治于范家畽,即今地。景泰元年,知县欧复始创建。正德七年,知县张文佑增修。周围四里,高二丈八尺,广一丈三尺,池深一丈三尺,阔如之。嘉靖年间,知县郝铭、李完、严修,相继补修。万历三年,知县孙梦麟易垛以砖。崇祯九年,知县王询修敌台十四座。

    皇清顺治二年,知县张恒重修。

    真定府关梁考      畿辅通志

    本府。真定县附郭。

    恶石口 在府城西。自是西南一十五关口至故关。

    雕桥 在府城西十五里。桥下有穴数十,泉涌不息,环流于城。值旱,资以灌溉,民多利之。故《府景》称为“雕桥涌泉。”

    广济桥 在府城南门外一里滹沱河上。每岁夏五月水泛,拆之,渡以舟楫。至冬则复构,架无极县东门外,高邑县北门外,武强县南二里,新乐县南三十里,诸桥俱同名。

    各州县

    莲花桥 在获鹿县东南三十里。

    金河桥 在获鹿县南三十里。

    良政桥 在获鹿县东南五十里。

    故关 ,在井陉县西四十里,共辖隘口三十六处。

    通济桥 在井陉县东北二十里。又元氏县西二十五里,临城县东北五里,隆平县北五里,晋州南,新乐县南一里,曲阳县镇远门南,诸桥俱同名。

    横涧桥 在井陉县东北二十里,临城县东六十里。桥同名。

    洪口桥 在井陉县东十五里。

    滋河渡 在槁城县北四十里。

    文兴桥 在灵寿县东关。明嘉靖癸未,民高庆、郑安等建,知县罗章建文兴亭于桥东。

    卫水桥 在灵寿县东南木佛寺。

    纸屯渡 在元氏县口,通赞皇县泜槐合流处。“北岩渡 ” 在元氏县板桥,四十三空,十月初一日搭盖,次年四月初一日收藏。

    登封桥 在元氏县西北杨村坡西。路通井陉,由此可登封龙,故名。

    吴桥 在元氏县南左村西北。桥南有古冢,水不能崩。《槐阳八景》之一。

    “凌空桥 ” ,在栾城县东门外,止一券,高三丈长。

    十丈,阔二丈,金太和中建。明弘治十一年,义民安玉重修。

    郝庄渡 在无极县西南三十里滹沱河口达槁城。

    环水桥 在无极县西门外。古桥石栏楣,雕琢故事人物。

    通衢桥 在无极县南门外。

    冶河桥 在平山县西一里。明嘉靖年建板桥,冬架夏撤。两岸有桥房六间,以贮桥木。

    五龙桥 在平山县治东五里。涧流陡峻,湍急,桥颓,仅存其半。

    皇清康熙十年,知县汤聘鸠工重建。

    觉山石桥 在平山县觉山寺前。

    怀德桥 在定州

    唐溪桥 在定州北十里,元时建。

    赵庄石桥 在定州南五十里。

    唐河渡 在定州北九里,即滱水路,当南北要冲。至冬架木为桥,夏秋水涨,则以舟济。

    浴河桥 在新乐县西南七里。

    画壁桥 在新乐县西四十里画壁村。

    倒马关 在曲阳县北一百五十里,共辖隘口六十处。

    龙泉关 在曲阳县西,共辖隘口六十处。“临漪桥 ” 在曲阳县南门外。

    登岳桥 在曲阳县南门外。

    汶水桥 在曲阳县东门外。

    鸡鸣桥 ,在曲阳县北三十五里。

    升仙桥 在行唐县西门外。相传五代时有仙人飞升于此。

    升通桥 在行唐县东门外。

    清水河渡 在冀州西北,通达京师、真定各路。“赵桥津 ” ,在武邑县北三十里,漳河西岸。龙店津 ,在武邑县北三十里。

    化龙桥 在武强县儒学门内,通清水古井。“安济桥 ” 在赵州南五里洨河上,一名“大石桥。” 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迹也。唐中书令张嘉贞有铭。

    永通桥 ,在赵州西门外清水河上,即小石桥。秀水桥 ,在赵州南门外,明天顺二年建。“恒南第一桥 ” ,在柏乡县南门外。

    午河桥 在柏乡县北二里。

    槐水桥 在柏乡县北五里,跨槐水之上。“西槐水桥 ” ,在柏乡县西北内步村后,明嘉靖五年建。

    海滋桥 在柏乡县西北五里。

    落薪桥 在隆平县东北五里。

    东安桥 在临城县东门外。

    王俄桥 在赞皇县东南十三里。

    澄洨桥 在宁晋县南门外。

    安泽桥 在宁晋县北门外。

    接瀛桥 在宁晋县东门外。

    文桥 在宁晋县东南隅百步。明御史蔡叆建。

    皇清御史郑名重修。

    历城渡 在宁晋县,东通冀州新河等路。毕家渡 在宁晋县南五十里,即大陆涯。东通临清,北达于神京。

    衡漳桥 在衡水县西关。明天顺年建。嘉靖年改建石桥。

    郎子桥 在衡水县西二十里。汉时王郎尝驻军于此。

    真定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府志》入“建置中。” 今改入此。

    督抚行台 在府治西南。景泰元年,知府张玉创建。成化间,知府邢简、田济相继增修。弘治元年,都御史张鼎即隙地建草亭,自为记。正德八年,都御史林廷玉作留馀书屋,自为记。十三年,都御史李瓒立巡抚行院题名碑,有李瓒记。嘉靖六年,都御史何诏重修,创庋案楼,并立凉亭,规制乃备。今制,堂五间,东西公廨并抄案房各六间,堂后穿廊三间,东西房各三间,后堂五间,堂前东西亭各一座,题名碑一座,大门二门各三间,后园“六府” 案楼六间,院后留馀书屋三间,草亭一座。

    监察行台 在府治东南。天顺以前,建置不可考。成化六年,知府邢简重修。十一年,知府田济即正厅增置东西厢房。嘉靖二十三年,巡按御史胡汝辅立题名碑,有翰林院检讨莆田贾廷用《记》。二十四年,巡按御史裴绅即堂东隙地建。

    观德亭二十七年,巡按御史刘瑶创制隙地,建穿廊暨后堂、卷房,规制乃备。今见制:大堂五间,写本《清卷抄案》。东西厢房共一十二间。大门、二门各三间。东风摇古碑、西题名碑亭各一座。堂后穿廊三间。廊后房五间。退寝后穿廊三间,看卷房五间,浴堂一区。观德亭后花圃一区。凉厦一间,看本房三间。迤东监书房六间,“东园观德厅” 三间,“中亭房东草亭、西井亭” 各一座。

    府治 在城内,即元真定路旧治。署自中统壬戌营建,主名不可考。大定乙丑,达鲁花赤康里复撤而新之,有礼仪院太祝,郡人郭士文记。元末遭兵革,唯存公堂。明洪武十年,知府郭勉创修。正统六年知府黄忠、成化十三年知府余瓒,弘治八年知府张淑,俱整饬废坠。正德元年,知府彭泽建循天理堂,有《彭泽记》。嘉靖十六年,知府宋宜立“题名碑。有刑部尚书《唐记》。”

    内府行台 “在府治正南。正统十年,创建。成化二年,知府邢简重修。”

    北察院 在府治西北

    新察院 东西有二,俱在府治西。

    南察院 在府治南关东。嘉靖二十五年,知府李延馨创建。

    太仆寺 在府治西北。成化十一年,通判卫英重修。

    公馆 东西有二,俱在府治西。

    皇华馆 在府城北门外,景泰五年,知府李善建,翰林学士倪谦撰“记。”

    阴阳学 在府治东

    医学 在府治西

    抽分厂 在府治南滹沱河边,公差抽分官住此。

    税课司 在府治南门外。

    丰盈仓 在府治东南一里,左右前后仓廒共九十间。

    预备仓 在府治东

    恒山驿 在府治南。成化中,知府邢简、田济相继修葺。本驿正马二十匹,帮马七十四匹,驴四十头,工料、什物、支应、铺陈银五千八百五十两二钱九分一厘。

    僧纲司 在府治东南“龙兴寺。”

    道纪司 ,在府东元真观。

    真定县治 在府治西南。洪武四年,知县叶思敬因旧修葺。成化五年,知县李景修重建。有吏部验封司员外郎左《赞记》。

    预备仓 在县厅东南,中建四面亭,名曰“敷惠。” 监察御史伊洛阎禹钖撰记。

    递运所 旧在城内东南,今移于城北关外。本所车四十辆,骡一百六十头。工料、骡价、车价银四千七百二十六两六钱六分。

    养济院 在县治东南

    各州县

    获鹿县治 在城中。元至元己巳,县令王公与创建。明嘉靖中,知县柴士元、苏文重相继修葺。察院 在县治东南。

    井陉兵备道 在县治东北。

    公馆 在县治南

    阴阳医学 俱在县治东。

    预备仓 在县治东北

    镇宁驿 在县治西。本驿正马七匹,帮马一十九匹,骡三十头。工料、什物、支应、铺陈银二千三百五十四两二钱二分三釐九毫。

    递运所 在县治西北,本所车辆骡七十二头,工料、骡车价银一千七百九十三两三钱九分七釐。

    养济院 在县治西北

    井陉县治 在城中,创建不可考。景泰四年,知县陈璘重修。嘉靖四年,知县杨纯即厅东建库楼,并筑钟鼓楼于县旧门,有少保吏部尚书乔宗《记》。

    察院 在县治东

    太仆寺 在县治西

    府馆 在县治南

    阴阳医学 俱在县治东。

    预备仓 在县治西

    陉山驿 在县治东。本驿正马七匹,帮马一十九匹,骡三十头。工料、什物、支应、铺陈银二千三百五十四两二钱二分三釐九毫。

    递运所 在东城外

    养济院 在县治东

    槁城县治 在城内西北隅。洪武中,知县张处恭创建。成化五年,知县李兴重修。弘治十五年

    考证

    知县姜廷辅撤新县厅,邑人石瑶记。嘉靖中,知县傅梦弼立旌善碑,傅梦弼“记。”

    察院 在县治东

    太仆寺 在寿门左

    府馆 在察院左

    阴阳医学 俱在县治东西。

    预备仓 在县治东

    济院养 在县治西

    灵寿县治 在城西北隅。元至元中,达鲁花赤聂古伯建。明永乐、成化间,知县王盛、冀贵相继修葺。

    察院 在县治东南

    公馆 在县治左

    阴阳医学 俱在县治门东。

    预备仓 在县治街南

    巡检司 在县治西北乂头村。

    养济院 在县治西关

    元氏县治 旧近北城。洪武初,知县谢止迁建于城中。成化四年,知县周博修葺。十七年,知县王鉴之增饰廊庑,公廨,规制悉备,有翰林院修撰谢迁《记》。

    抚按行台 在县治东

    “太仆分寺 ” 在县治东门外。

    府馆 在县治前

    阴阳学 在县治东

    医学 在县治南

    预备仓 在县治街南,共一十二间。

    养廉仓 在大门内西

    养济院 在儒学门东

    栾城县治 在城北隅。元末兵废。洪武十年,知县沈贞创建。成化中知县李文重修。

    西察院 在县治西南

    东察院 在县治东

    南察院 在南门内迤东。

    阴阳医学 俱在县治东南。

    预备仓 在县治南街西。

    县仓 在县衙内

    关城驿 在县治东南

    递运所 在城北

    养济院 在县治南

    无极县治 在城中。宋崇宁初,知县晁说之建县治,名其堂曰“问山。” 金大定二年,知县冯翼作。

    《问山堂记》
    嘉靖三年知县郭允从相继修葺

    察院 在县治东。天顺七年,知县石伦辟地“重修。”

    太仆分寺 在县治南。正统间建,主簿陈升增修。

    府馆 ,“在县治前街南。” 石伦建。

    阴阳医学 俱在县治东。

    预备仓 在县治后

    养济院 在县治前

    平山县治 “在城内东北隅。洪武初知县叶瑀建。永乐、正统中,知县朱贵、张璟相继修葺。” 察院 “在县治东。洪武中知县单仲宗建。正统十三年知县张璟重修。”

    公馆 在县治西。成化二十年,知县董玺重修。阴阳学 在县治西。

    医学 在县治西南

    预备仓 在县治内西

    常平仓 在县治内

    存留仓 在县治内东

    巡检司 在县治西一百二十里下口村。养济院 在县治西。

    阜平县治 在城内西北隅。洪武三年,知县何仲礼建。天顺四年,知县赵忠重修,建置不可详。察院 旧在县治东,今迁于县治西。

    公馆 在县治东

    阴阳医学 俱在县治东。

    丰储仓 在县门外

    预备仓 在丰储仓东

    养济院 在城东南隅

    定州治 在中山东五十步。即唐、宋旧基,有宋韩忠献公所撰《厅壁题名记》,明洪武二十年建。宣德七年知州李景先、弘治十二年知州宫贤、正德六年知州蒋瓒悉加修葺。十六年知州倪玑增建吏舍,并置《四礼图》于门外,示民复古。都察院 在州治东。

    察院 “在州治西南。”

    太仆寺 在永安门内东偏。

    府馆 在《中止》迤南。

    阴阳医学 俱在州治南。

    税课局 在州治西南

    永丰仓 在州治迤西

    预备仓 在州治迤南

    永定驿 在州治迤北

    递运所 在州治南门外。

    养济院 在州治迤北

    新乐县治 在城内西北,宋、元时建。明成化十年,知县张静重修。建置不可详。

    察院 在县治东南

    太仆寺 在县治迤西

    府馆 在太仆寺左

    阴阳学 在县治东

    医学 在县治东南

    预备仓 在县内东南隅。

    西乐驿 在县治西南

    递运所 在县城外东南。

    养济院 在县治西南

    曲阳县治 在城南门内,洪武六年知县朱琳建,成化三年知县毕玉加修思补堂,翰林院编修丘浚“记。”

    察院 在县治左,儒学右。

    太仆寺 ,在县治西南隅,真定府管关通判寓焉。

    府馆 “在太仆寺右。”

    阴阳医学 俱在县治西南。

    预备仓 在县治西

    伏城驿 :在县治东北二十里。

    养济院 在县治西南

    行唐县治 在城内西南隅。洪武七年建,正统十年重修,建置不可详。

    察院 在县治东。洪武九年建,成化三年重修。太仆寺 在县治东。

    府馆 在县治东

    阴阳医学 俱在县治东。

    预备仓 在县治东

    巡检司 在县治北七十里两岭口。洪武七年建。

    养济院 在县治北

    冀州治 在城内西隅。洪武中,知州王子章建。正统中知州陈修。景泰七年知州林思承、成化十八年知州李德美、正德十五年知州高自修,相继修葺。

    察院 在州治东,洪武中始建。

    太仆寺 在州治西北,成化十八年重修。府馆 在州治西南,成化十八年重修。

    阴阳医学 俱在州治东。

    预备仓 在州治西

    本州仓 在州治东

    养济院 “在州治西南。”

    南宫县治 旧在城东北隅。洪武元年建。天顺间,知县李聪重修。成化十四年大水,圯县治,知府余瓒率知县李麟奏闻,迁飞凤冈。十六年,知县刘溢创建县治。有翰林院。编修白钺“记。” 察院 ,在县治东北。嘉靖丙午,知县胡廷召修。太仆寺 ,在县治东南。

    府馆 在县治西

    阴阳医学 俱在县治东。

    预备仓 在县治东

    养济院 在县治东南

    新河县治 在城内西南隅。至元二十七年修,建置不可详。

    察院 在县治北

    太仆寺 在县治西北

    府馆 在县治东北

    阴阳医学 俱在县治东。

    预备仓 在县治内西

    官仓 在县治内东

    养济院 在县治西南

    枣强县治 在城中。洪武九年,知县李源清建,永乐三年知县赵礼重修。建置不可详。

    察院 在县治东南。洪武九年,知县李源清建。太仆寺 ,在县治南。

    府馆 在县治东南

    阴阳学 在县治东

    医学 在县治西

    县仓 在县治西北

    预备仓四处 ,在县《苏谷刑》村。

    养济院 在县治西

    武邑县治 在城西北隅。元延祐间,知县李慜建。明洪武初,县丞周铭、宣德中知县张善,相继修治。建置不可详。

    察院 在县治东。洪武三年,县丞周铭建。正统十三年,知县张瓒重修。

    太仆寺 在县治东

    府馆 在县治西

    阴阳医学 俱在县治东北。

    预备并存留仓 俱在县治西北。

    养济院 在县治东

    晋州治 在城中。元初,为鼓城县治。中统初,改置晋州治,辖鼓城等四县。有教授任毅记。明洪武四年,知州沈中重修。嘉靖中,知州黄仁、黄明良相继修葺,制不及详。

    察院 在州治东

    府馆 在州治西

    阴阳医学 俱在州治东。

    预备仓 在州治南

    存留仓 在州治北

    养济院 “在州治西北。”

    安平县治 在城内南隅。洪武四年,县丞刘敏重修,建置不可详。

    察院 在县治东

    太仆寺 在县治西

    府馆 在县治南

    阴阳医学 俱在县治北。

    预备仓 在县治东南

    县仓 在县治内

    养济院 在县治西北

    饶阳县治 在城内北隅。洪武八年知县左良弼建。景泰三年知县刘用重修,建置不可详。察院 在县治东。洪武四年知县邓睿建。永乐六年典史陈兴修。成化六年知县张干重修。府馆 在县治西。

    阴阳学 在县治西

    医学 在县治东

    预备仓 有三:一在县治南,二在县治北。养济院 在城内西。

    武强县治 ,本武遂故地,徙于滹沱河南,为水所浚,后移于今治。元末废。明洪武初,主簿王彬建。二十七年,知县王思道重修。成化二年,知县张谅复撤而新之,国子监丞阎禹锡记。嘉靖二十一年,知县姚潓建亲民堂,有翰林院编修袁炜《记》。

    察院 在县治东

    府馆 在县治西

    阴阳医学 俱在县治东。

    预备仓 在县治南

    养济院 在县治南

    赵州治 在城内正北。洪武四年,州同杨德成建。成化六年火灾。七年,知州潘洪重修。

    东察院 在州治东,永乐十六年,知州訾能建。西察院 ,在州治西南。

    新察院 在西察院迤东。

    太仆寺 “在西察院迤西,成化十二年,知州彭景忠建。”

    府馆 在州治西南

    阴阳医学 俱在州治西南。

    预备仓 在州治东南

    州仓 在州治内

    鄗城驿 在州治西

    递运所 在州治东

    养济院 “在州治东北。”

    柏乡县治 在城内南隅。洪武二年,知县何礼创建。正德七年,知县孙懋重建后堂,建置不可详。

    察院 在县治东,知县何福建。

    太仆寺 在县治东

    府馆 在县治东

    新公馆 在县治西

    阴阳医学 俱在县治西。

    预备东仓 在县治东

    预备南仓 在文庙前

    新建仓 :在县治东,知县马写创建。

    槐水驿 在县治西北

    递运所 在县治南门外。

    养济院 在县治西南

    隆平县治 在城内北隅。洪武六年省入柏乡县治,俱废。十四年,知县罗敏中创建。嘉靖四年,知县谷锺英重修。建置不可详。

    察院 在县治东

    府馆 在县治西

    阴阳医学 俱在县治东。

    预备仓 在县治南

    养济院 在县治东南

    临城县治 在城中。隋开皇六年立。宋天禧中,太子中允张守度重建。明成化元年,知县张左增修。建置不可详。

    察院 在县治东。正统十四年,主簿杜允重修。府馆 在县治东南。

    阴阳医学 俱在县治西南。

    预备仓 在县治东南

    县仓 在县治内

    养济院 在县治西南

    高邑县治 ,在城内西北隅。洪武十五年,县丞武进昌建。

    察院 在县治东。洪武十五年,县丞武进昌建。正统三年,知县田德重修。

    太仆寺 在县治西。成化四年,县丞申恭修。阴阳学 ,在县治南。

    医学 在县治东

    预备仓 在县治内

    养济院 在县治北

    赞皇县治 在城内北隅。旧有县署。宋熙宁中,废为镇,寻复其旧。元至元元年省废。八年,宣抚使赵良弼请于朝,复建县治。明洪武八年,知县张仲铭创建。成化二十三年,知县赵秉祝重修。察院 在县治东南。洪武九年,知县张仲铭建。府馆 在县治南。

    阴阳医学 俱在县治东南。

    预备仓 在县治内

    巡检司 在县治西四十里黄沙岭。洪武八年,知县张仲铭建。

    养济院 在县治

    宁晋县治 在城内西北隅。洪武三年知县孙毅建。成化七年知县陆愉重修,教谕陈田撰“记。” 二十年,知县徐以贞、弘治十五年知县吴义,相继修葺。徐见翰林修撰曾彦、吴见学士贾咏,各撰《修举废坠碑》。

    察院 在县治东。洪武十年,知县胡得传建。成化十年,知县陆愉重修。

    太仆寺 在县治西。嘉靖壬辰,知县陈诲改为“西察院。”

    府馆 在县治西

    阴阳医学 俱在县治西。

    预备仓 在县治西

    养济院 在县治东

    深州治 原在旧城东北隅。永乐十年为水淹没,迁于吴家庄。十三年,知州萧伯辰重建。有《广陵石宇记》。

    阴阳医学 俱在州治西。

    预备仓 “在州治大门内迤东。”

    养济院 在旧治西南

    衡水县治 在旧城者,水没。永乐五年,典史胡秉移于范家畽。六年,知县陈敏建,十三年,复被水。本年知县周中,洪熙元年县丞田恒,弘治十八年知县文皓,相继修葺。建置不可详。

    察院 在育贤坊北

    北察院 在儒学后

    太仆寺 在县治西北马厂街。

    阴阳医学 俱在县治西南。

    预备仓 旧额有四所,今并在县治仪门外西。养济院 在县治西。

    真定府学校考      畿辅通志

    府学

    真定府儒学 ,在府治东金粟冈。宋以前建置不可考。熙宁三年,龙图阁学士、知府事吴中复创修。“元祐三年,蔡京守成德军,始迁而大之。金明昌元年,吴王宗宪病其隘,复撤徙鼎建,视旧有加。又增其两庑及廊,为楹十六。元至顺二年,府尹张忙兀台自殿之庑,自庑之门,新其屋楹三十有二,规制乃备。” 明洪武四年,因元末《学经》兵燹,知府郭勉重建明伦堂于殿北,置杏坛于堂南。天顺三年,推官吴篪复增修明伦堂之左右斋庐并号舍四十馀间。五年,巡按御史卢秩建尊经阁及梯云步月楼于阁之左右。成化四年,知府邢简重修大成殿及两庑、神厨、戟门。十年,知府田济以学不称庙,鼎建堂斋、学门、仓库于尊经阁后,易民地延广三十丈,建号舍,与“梯云” 、“步月” 二楼还接。旁列四斋:曰“明德” 、曰“崇信” 、曰“养性” 、曰“存义。” 又以门前钟灵坊东路狭,易地拓

    之。弘治八年,知府张淑按《图籍》复学侵地十之三,改建明伦堂,为楹六,东西建观乐亭,复鼎新

    文庙建“名宦” 及“乡贤” 二祠。嘉靖六年,又建“敬一亭。”

    于庙前,内立《敬一箴》及视、听、言、动、心五箴碑。建启圣祠于庙后。十四年,知府宋宜增广泮桥,建大坊与棂星门并。万历二十七年,知府秦邻晋增建魁星楼。崇祯年间,庙东庑灾,知府范志完更新之。社学在各州、县皆同。

    真定县儒学 在县治西北。明洪武七年,知县洪子祥创建前庙、后学。天顺六年,巡按御史卢秩迁庙居左,学居右。成化十二年,知府田济、十六年,知府余瓒、嘉靖二十四年知县邢尚简,各增修。万历十八年,都御史宋仕,四十五、六年,知县苏继欧、王琨,各重修。

    各州县

    获鹿县儒学 在县治南,始建未详。元至正十年,县尹何金重修。明嘉靖二十三年,井陉兵备副王崇、知县沈宠增修。

    井陉县儒学 在县治西北。金明昌二年始建。元至正丙申,县尹崔克新增修。明成化七年,知县牛恭重修。嘉靖十年,知县鲍文缙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洪之杰重修。

    槁城县儒学 在县治南。宋元祐六年,县尹祝安上建。明洪武六年,知县张处恭增修。成化五年知县李兴、正德十六年知县周宝重修。灵寿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元至正中,义士宋秉善创建。明洪武中,主簿金荣惠重修。正德、嘉靖中,知县冀贵、于恭、张黻、李廷璋、罗章相继增葺。天启二年,知县张成规重修。

    皇清康熙八年,知县丁象鼎重修。

    元氏县儒学 旧在县治西北。宋皇祐二年,知县田照邻创建。元祐庚午,知县曹景移建东南巽方,即今地。元致和中,祭酒张德辉重修。元末兵毁。明洪武初知县谢止重建。正统中知县张昊、成化中知县周溥、王鉴之,弘治中知县李岩,先后重修。万历中知县刘从仁、薛贞相继增修。栾城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元大德五年,知县马彦文创建。泰宁四年,知县赵彦才重修。明洪武“间知县沈贞,成化中知县李文,正德中知县乔云,相继重修。” 隆庆三年,知县周文化增修。崇祯十一年兵毁,知县柯士芳重修。

    皇清康熙七年,知县赵炳补修。

    无极县儒学 在县治东。元至正间,县尹完颜宣建。明洪武四年,知县丘子贞增修。天顺七年,知县石伦、弘治十七年,知县于训重修。嘉靖年间,知县郭久礼、张新“相继增修。”

    平山县儒学 旧在县治东。宋崇宁二年,县尹韩实建。明洪武三年,县丞叶瑀改建县治西南。正统十二年,知县张璟重修。成化四年,知县员升。嘉靖十六年知县郭滋、隆庆四年知县李迟春先后增修。万历年间,知县李际春、苖《峨然》相继补葺。崇祯七年,知县柳锦重修。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王勤民重修。

    定州儒学 在州治西北。唐大中二年,范阳卢公始建。天祐十三年,刺史王处直增修。宋韩忠献公复加拓修。元义士周源重修。明洪武十三年知“州项昌铭、正统九年知州许让,成化六年知州李谔、成化七年知州韩文,相继重修。成化二十一年知州裴泰,正德二年署事推官邵廷,嘉靖十三年知州王诏,四十四年” 署事通判邢化,四十五年署事同知林德。万历年间知州王录、杨现、彭天补、张镕、张邦贵、宋子质相继增正重修。

    新乐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唐末始建。宋大观中重修。元末毁。明洪武三年知县郭养恭因旧址重建。永乐十七年知县王瑛,正德九年知县邓广,天顺八年知县韩文,弘治十七年知县杨浚,嘉靖三十五年知“县王言大、汪镒,相继修葺。” 隆庆元年知县解知几,万历九年知县郑札,十七年知县吕克恭,十九年知县张正蒙相继“增正重修。”

    曲阳县儒学 在县治东。元延祐间,县尹齐伯春始建。至正间,县尹李脱因重修。明天顺四年知县毕玉、成化八年知县孙乔良、正统十年通判杨琳、嘉靖三十年知县杨早、万历十八年知县鲍献书,先后增修。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葛绥,康熙十一年知县刘师。

    峻相继重修

    行唐县儒学 在县治东。明洪武七年建。正统十年重修。正德二年,知县赵洁增修。天启五年,知县徐允荐迁建于城东南隅。

    冀州儒学 旧在州治西南,肇自宋金。天会六年,节度使贾霆重建。大定二十七年,节度使王鲁重修。明洪武九年,王子章因其废址加葺。永乐十三年,沦于水,知州柳义移于州治东,权置庐舍以行礼,即今地。十九年,知州吴廉重建。正统十年,判官孙礼、景泰七年,知州林思承相继增正重修。

    南宫县儒学 在县东南。明洪武元年知县杨绳建。宣德中知县陆英重修。成化四年同知曾逵,嘉靖四年知县张木,十一年知县种云龙,十五年知县王楫,三十八年知县蔡恒嵩,隆庆三年知县胡嘉谟,万历五年知县邢侗,“先后增修。” 新河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元至元中县尹阎思齐建。泰定三年县尹魏鉴重修。明永乐四年知县萧智重建。成化二十年知县冯彦,弘治十六年知县王廷圭,正德二年知县蒋镛,嘉靖七年知县穆形,先后增修。

    枣强县儒学 在县治东。金天会间建。明洪武九年,知县李源清拓修。永乐二年知县赵礼、成化十七年知县史英“重修。二十三年知县应杰,弘治八年知县张环,嘉靖四年知县陈言,万历四十三年知县郑陞,先后增修。”

    皇清顺治年间,知县张凤起、何之图康熙五年知县。

    胡梦龙相继增修

    武邑县儒学 在县治东北。元延祐七年县尹李愍建。至顺壬申“县尹朱明、至元六年县尹刘彦昭增修。明永乐三年知县车贷重建。正统三年知县李璜、成化五年知县杨琇重建。十三年知县马昭增修。正德二年知县成文、嘉靖三年知县王纪重修。万历十八年知县王学易增修。”晋州儒学 在州治西。元中统间,节度使王安仁建。明正统元年知州崔瑭,成化戊申知州沈林,嘉靖中知州万“张应时相继增修。”安平县儒学 在县治东北。“元至元中,县尹石林建。大德八年,县尹马惟良重修。明永乐、正德、嘉靖中,知县薛勖、陆载、郭学书相继修葺。”饶阳县儒学, 旧在县治西北。“元元贞二年,县尉李世先迁于县治北。明洪武八年,知县左良弼建。景泰、成化、嘉靖间,知县刘用、张干、教谕李应元相继修葺。万历二”十九年,知县翟耀增修。武强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宋时建,金末兵毁。元至元十九年,县尹要德润重建。至正“中,县尹周宗鲁重修。明洪武、成化、弘治、嘉靖、万历中,知县夏安礼、王思道、吴凤鸣、曹文通、刘沛然、阎𨱇先后修葺。”

    皇清顺治庚寅,知县刘朝宗重修。康熙癸卯,知县李

    道光增修

    赵州儒学 在州治东南。唐、宋时已建。金天会、皇统、贞祐中,相继增修。明洪武十三年,知州周诚重建。天顺、成化、嘉靖间,知州胡宏、何浚、潘洪、陈瑄先后重修。

    柏乡县儒学 旧在县治东南。元至元壬辰,县尹刘世英建。至治癸酉,主簿贺良佐重修。明洪武二年,知县何礼迁建于城北。成化三年,知县汪巨重修。嘉靖中,知县杨拱极增修。

    隆平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原在旧城。宋大观中,被水,迁于县之东。洪武中,知县罗敏复改建于县之东南。正统间,知县黄友重修。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中,知县柳绅相继重修。

    临城县儒学 在县治南。元至正中,主簿阿判不花登仕建。明正统九年,知县阮居仁重修。成化元年,知县张佐重建。正德九年,知县王希佑、嘉靖二十六年,知县刘哻重修。

    高邑县儒学 在县治西南。宋庆历中初立。崇宁二年,县尹李元创建。万历中,知县王藻、罗克昌、县丞沈义、李本芳、潭绶、金四科先后重修。赞皇县儒学 ,在县治东。宋嘉祐二年,县尹曹九章建。元至元十六年,同佥书“枢密院事赵良弼重修。明弘治、正德、嘉靖间,知县任喜、王廷学、韩锦相继重修。”

    宁晋县儒学 在县治南。宋崇宁二年,县尹齐世卿建。元至正中,监县大都闾重修。明洪武三年,知县孙毅修葺。成化、嘉靖中,府同知曹逵、知县陆愉、徐以贞、吴仪、陈棐先后重修。

    皇清顺治五年,知县赵汝斌重修。

    深州儒学 在州治东。明洪武七年建,后圮于水。永乐十年,知州萧伯辰迁建于此。成化二年,知州尤𤩽十一年,知州韩儒相继修葺。弘治十一年,知州郭骞、徐一鹏增修。

    皇清顺治年间,知州任三奇、韩志道、州判沈以曦修。

    衡水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旧在旧县东,元大

    德中,县尹靳重良建。元末兵毁。明洪武八年,知县韩羽重修。永乐五年,水没随县,移范家畽,即今地。十二年,知县陈敏创建。正统、正德、嘉靖、万历间,知县欧复、蔺佩、孙锺、孙梦麟相继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