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五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五十七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五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十七卷目录

     永平府部汇考三

      永平府山川考三

      永平府城池考

    职方典第五十七卷

    永平府部汇考三

    永平府山川考三  通志府县志合载

    昌黎县

    碣石 ,自《禹贡》《山海经》及汉、魏《地理志》《水经注》皆称骊城,而郭璞谓骊城,海边山,《汉地理志》注为大碣石,在县东南。《水经注》以碣石在参县,王莽之迁武参县并属临榆,王莽为凭德大碣石山骊城县西南,王莽改为碣石,则跨一郡三邑。今昌黎乃古三邑地,其为碣石,自昌黎北,抚宁南皆是矣,而兹为大碣石,今人第因天桥柱指之云。按《昌黎县志》云:“非《禹贡》之碣石,足破千古之疑。” 又《昌黎县志》所载景致内有井峪松风,注云:“即碣石处。形如盘谷,又若覆盆,松篁万亿,风动若海涛万顷,骇人心目。”

    仙人台 ,碣石之顶也,在县治北十里。自太行分派东来至此,与裂头山、景山、角山、兔耳山为平营五顶。其台崇广,一巨石形如瓮鼓,绝壁万仞,上凌霄汉。巉岩累石,莫可名诘。回视群峰,如儿孙列侍。台前为步栏,祀玉皇、天妃,黄冠居之。关垣如带,大海为沼,县城弹丸耳。顶后孤耸可栖,曰“韩仙洞。” 前台有奕石,足迹皆天成,北台石龛前亦有之,乃后人模仿而为者。

    观音山 在仙人台北,有前后二峰。其岩有矿洞,人莫能知。语云:“前观音后,后观音前,苇草茂处” 是也。然竟不知所在。山西为果老院,有石槽、石碾遗址及古井,传为遗迹。按《昌黎县志》:在县北十五里。

    道者山 ,在观音山西,以有道者寺故名,其下有云峰寺按《昌黎县志》,在县西二十里。按《通志》,在昌黎县西北二十里。

    凤凰山 距县十八里,在云峰寺西,修如凤首而翼翥。上多奇花,名穿花凤。按《昌黎县志》,在县西十八里,有凤岩腾彩之景。

    虎皮山 在道者山云峰寺西,亦名虎牢关。有堡,险可避兵。

    孤山 中峰山迤西北十里许为冠带顶,中峰孤秀,其顶有净影池,池中见异人幻影,为孤山。按《昌黎县志》,“在县西北三十里。”

    中峰山 与“孤山” 近,有寺。

    三角山 ,与香山峰近。按《昌黎县志》,“在县北四里。”

    罗汉山 与三角山近,其山上有石,如僧之首,亦名飞葢。桃花山 与罗汉山近,上有洞,有慰心台,其下石壁有泉涌出,曰桃源。按《昌黎县志》,“在县北三里。”

    馒头山 与桃花山近,东畔有千佛影,西对板石山。元人张勖题“蓬莱第一关” ,往来诸山必由焉。按《昌黎县志》,在县北四里。

    白石山 ,与馒头山近。按《昌黎县志》,“在县北四里。”

    药局山 与白石山连,传有异人采药于此,秀石错峙。东有山,如螺者三,土人建山神庙于上。按《昌黎县志》,“在县北三里。”

    驾鳌山 ,在锯齿山之右,按《昌黎县志》,“在县西北八里。”

    又驾鳌山北十五里,有锯齿山。

    笔峰山 在驾鳌山西,直插云端,亦名尖山,下有玉砚池,芰荷幽茂,有二洞,上名拴马洞,下名水洞。按《昌黎县志》,在县北八里。按《通志》在昌黎县西北一十五里。

    板石山 :在笔峰山前。石如板,利用。

    龟盖山 与板石山近,壁上有仙影。按《昌黎县志》,“在县西三里。”

    骆驼山 ,与龟盖山近,以石名。按《昌黎县志》,“在县西四里。”

    卧牛山 ,与骆驼山近近。《昌黎县志》:“在县北二里。”

    衡山 ,与卧牛山近,按《昌黎县志》,在县西五里。石门山 ,按《昌黎县志》,亦在县西五里,两山相峙

    午山 在笔峰之前。按《昌黎县志》亦在县西五里。

    白庙山 ,与午山近。按《昌黎县志》,“白庙峪在县北十里” ,恐即此。

    楸皮山 ,与白庙山近。按《昌黎县志》,“楸波峪在县西十里” ,恐即此。

    东山 在县东二里,亦名“围山。” 傍有危石,如房如盘,一人及千人摇之,动而不可移,南向有石佛影。

    野湖山 ,在县东四里。

    两山 ,在县北八里,在诸。前以路旁二石名。按《昌黎县志》,“在县东八里,两山相峙。”

    行虎山 在两山迤北二里。状如虎行。

    樵夫山 在县北二十里,孤立其畔二石窟,容数百人,可避兵。按《昌黎县志》,在县东十二里。海眼山 在县北三十里,石洞澄澈,潮汐应候。按《昌黎县志》,“海眼在连峰山上。”

    连峰山 ,与海眼山近,左右十馀里,抚宁表也。按《昌黎县志》,“在县东二十里”

    安山 在县西三十里。有避兵堡。饮马河经其下,东入于海。

    团山 :在县西四十里,过杨文坨。

    龙山 ,在县西五十里许。上有塔,下有莲池,百馀亩。今改为静安社,去山十数里。旧《志》误以此为昌黎柳城山。

    五山 ,在县西七十五里,绝顶四顾,边海在目,有遗垒雄峙。《滦江县志》以为唐太宗驻跸山,非也。郭云:“按《史》帝自命名者,在辽东安市城。” 按《昌黎县志》,县西八十里有武山,未知即此否,但“武” “五” 字异耳。

    磨山 ,其石可材如人如兽,如碾如硙之类,为白石店,下临滦河。按《昌黎县志》,“县西三里有磨硙山” ,未知即此否。

    书院山 在团山北五里许。两冈合抱,传为夷齐读书处。腰有洞有寺,后有石岩滴水,名洗心泉。有井,口窄腹侈,触处为泉,名“龙泉。”

    “长山 ” 在书院山东。

    骆驼山 ,在书院山东。按《府志》所载骆驼山,两见昌黎县诸山内。

    坟山

    茶叶山 俱在书院山东。

    “荆山 ” 在书院山北。

    拉虎山 ,在书院山北,东南二峰,侧滦河,其后孤石直秀,雄峙于水浒,曰“钓鱼台。” 面水环山如堵。

    西山 按《昌黎县志》,“在县西二里。”

    纱帽山 按《昌黎县志》在县西北三十里。龙潭山 按《昌黎县志》,在县北十五里,有海月亭,左有觱泉,石孔中涌出,冬夏不竭,饮之甘美。按“府志” 无龙潭山,疑即所载本县龙潭,而县志因名其山耳。

    上水岩 在观音山西北,有休粮寺天池,冬夏不涸。按《昌黎县志》,水岩山在县北十五里,有古寺井,林木森然。按《通志》,一名西岩山,中有深洞,石壁出泉,冬夏不竭。疑即此。

    井儿峪 在观音山前。有仙化寺,松柏若海涛万顷。其突如盘谷,群峰环之。顶石为天桥柱,人罕能至。史言秦始皇、汉武帝、魏文成、齐文宣、唐太宗并登此山。今无可见,惟石壁《镵文》五十四,为石花所封,仅存“明昌几年” 五字,乃金章宗年号耳。

    观音洞 :在虎皮山东。

    《仙台 》:自中峰山迤西北十里许为孤山。自东徂西,为仙台顶派。台前拱向,峰峦叠出。迤右为崖,秀石林立,长列尖削如锯齿。

    《欢喜岭 》,自仙台迤东有岭,前为群峰蔽亏,登者至此出中溜,稍可四望,名“欢喜岭。” 直南而下,乱石交牙,为阎王鼻。两山夹峡,翳不见日,长谿滑,路漫湛阴阴。

    石门峪 ,按《昌黎县志》,“在县北十五里。”

    黑莺峪 在欢喜岭前。按《昌黎县志》,“在县北十里。”

    山心洞 ,在黑莺峪下二丈许,有县石如心,曰山心洞。西为浩然台,东为望海亭,又东有瀑布数处,稍下为龙潭寺。按《昌黎县志》,“金时北平牧高侯二车王公曾游于此。”

    西五峰 在山心洞东。峰如笔架,秀丽迥出,为圆通寺。有韩文公祠,祠后有泉三。

    刘九洞 ,在西五峰右前。

    东五峰 在刘九洞东。悬岩有洞,深广数丈,中有清泉外流,味甚甘冽。上有古柏如虬,环列十

    峰峭如玉笋,又有一峰宛如浮图,名药师塔。有观澜石,旁若树屏,可望大海。按《昌黎县志》有东西五峰山,在县北十二里,又本县有五峰屏开之景,疑即此。

    宝峰台 仙台之麓为宝峰寺。昔井七十有二,今存十数,花木森然,寺前为宝峰台。按《昌黎县志》,“在县北八里。”

    香山峰 在宝峰台左。峰后有庵,果木繁嘉。潭水直喷其左,一里入地,五里至龟石桥,复出为地桥,乃县北八里矣。盖碣石环县为扆,观音、锯齿其左右肩,五峰、笔峰其左右臂也。按《昌黎县志》,“香山在县北八里” ,恐即此。

    达摩峰 ,在五峰后,左有石乳,旱不涸,冬不冰。按《昌黎县志》:“其石如乳垂者数,水历历若乳落。在县北十二里。”

    平顶峪 ,即前三角山,有城最平漫。按《昌黎县志》,“在县北九里”

    柳峪 在笔峰之前。按《昌黎县志》,“在县北八里许。”

    紫草峪 在柳峪后

    散坡峪 ,与紫草峪近。按《昌黎县志》俱在县北十里。

    长峪 与散坡峪近,石窟中有罗汉像,一名“石佛洞” ,深二丈,元时有僧修链皆居之。历耍儿、牛儿诸峪,凡一舍馀,抵抚宁界,为昌黎西北境。登者之途,由药局、白石、桃花,经石窟、牛儿,遵宿莽而至宝峰。乃蹑百一级,径仅容足,扪萝面岩,不敢下视,稍翻则堕矣。既陟龙潭,转而东五峰,下《地井》而至欢喜岭,乃蹑而上。行者“喘汗,观者怖恐,复前级下益难。多由西北,从顶后历观诸胜,绕笔峰前而归,此为旧路。今则自宝峰而上,从中庵之西,历十八盘,自吊砂口路最险窄,三里许为南天门。又上里许,稍转而西,至仙人台,大抵若化人域,踪多倬诡,路多岐阻,自是天然一灵窟也。” 按《昌黎县志》:“石窟峪在县西七里许,耍儿” 峪,在县西八里许,长峪、牛儿峪,俱在县西一十二里。

    阇黎洞 ,在磨山之北,一名临河崖。壁立千仞,颠分八字,洞在其腰,而逼深潭,由小径匍匐入,昏黑穿而直上丈馀,四壁如牖,如楼阁,爽垲可容二百人,其深不测,小者十馀穴,有以金鳌名水洞名者。旧《志》自辽金来,居民避兵于此,业纺绩,名织罗洞者,皆音之讹也。按《通志》:在昌黎县西八十里,一名铁罗洞。

    安乐峪 北接卢龙,西近滦州,为昌黎西境。急流河 在县西门外。《山海经》云:“绳水出碣石。” 《汉书志》作“编水。” 《水经》云:“在临渝县南。” 与郭璞海边山符矣。《汉志》又有碣石水,今县西急流河,即

    《山海经汉志》
    为绳为编为碣石者又名西沙河

    源自龙潭水岩,至县西南里许入饮马河。潮河 ,在县南二十五里,即《汉志》官水,源出仙顶后,二支由达摩峰下张各庄而下入海。一名马家河,前碣石水及后宾水皆南入官。

    饮马河 在县南五里,即《汉志》宾水。源自卢龙境。现河由黑石里田各庄与深江河合,中流为沙河,下流合潮河。

    两河 在县西南八里,其上各川归为两而名。泉河 去两河二里。按《昌黎县志》,在县西十里。土桥河 在兴宁屯,源由青沟营古蛤泊。念坨按《昌黎县志》,在县西二十里。

    绕湾河 去土桥河南二里,源自西北五十里茶芽山,贯各庄,由黄土营、垫子里安山崔刘庄,一名安山河。按《昌黎县志》“在县西南十二里” ,但《县志》“绕湾” 与《府志》“绕湾” 异。

    深江河 在县西十八里。源出净影池、长峪、石窟诸川。

    梭头河 在县西北三十里,源自道者凤凰诸川,与深江合。按《昌黎县志》在县西三十里。柳河 ,梭头河与深江河合而为柳河,合于两河,达虹桥,合饮马河。按《昌黎县志》在县北二十五里。

    溟海 在县东南三十里,潴水成泽,一曰七里滩,言其广也。沿三十里,若浅若深,有菱可渔,尝于黎明现城市楼台状。甜水河北入之按《昌黎县志》,“在县南三十里。” 按《通志》:在昌黎县东三十里,袤延三十馀里。按《府志》,七里海即官水,恐即此。

    甜水河 按《昌黎县志》,“在县南三十里。”

    套里河 源出龙山,过静安堡而下入乐亭。蒲泊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出海眼,夹莲峰樵夫诸川而下惠民场,东南入海。按昌黎县

    在县东二十里,有盐场,但《县志》是“蒲河” ,与《府志》“蒲泊” 异。

    沙河 按《昌黎县志》,“在县东南十里。”

    温泉 自城西平地突出,夏冬不变。按《昌黎县志》:“在县西一里,隆冬不冰,知县杨于陞凿有莲花池。” 又城西南亦有莲花池。

    潮期 凡日,旬上中下:一寅申,二卯酉,三辰戌,四己亥,五子午,六丑未。七如一,八如二,九如三,十如四。以期至乃县之。赞水所具山海,至滦可知矣。

    净影池 见前“孤山” 下。按《昌黎县志》,在孤山上。

    《府志》
    在冠带顶

    洗心泉 在黑莺峪,飞千尺,冬夏不竭。按《昌黎县志》:“两山壁立,一名峭壁。” 馀同《府志》

    龙潭 在洗心泉稍下,凿石为磴,凡百一级。隆庆三年,为龙所毁,仅存其半以达于洞。洞在绝壁,高可丈,深三丈许。潭宽丈许,两壁石立,深丈许,有龙头喷水。外券门瀑布飞空如练,四时出云,旱祷有应。按《昌黎县志》:“在仙台山畔。潭在洞中,水自石壁流出,清冷彻底。” 又云:“石梯子达龙潭,约有二百级,一名云梯” ,恐即指此。

    瀑布泉 在仙台山畔。飞流急湍。

    滦州

    横山 在州北四里。其半有寺,前有石井,旦则烟雾出焉。首蟠于河,巨石峙湍之折为砥,后乃凿崖取径达卢龙。按《通志》:“在州西四里。”

    榆山 ,在横山后,宛如重屏,出诸山上。

    紫金山 在榆山前二里,以产赤石脂名,亦名“文笔山。” 削峰危壁,背横面岩,襟滦带沂,一方奇观也。上有玉皇阁、药王庙。东为偏凉汀,旧漕运泊舟处。悬崖有径,正德间所凿。上有寺有楼,为郡人高尚书别墅。下有关,陡瞰滦江,为此郊保障。前有深潭,鱼鳖攸聚。西北为抱花崖,东北为郭家庄,后坐横山营,社,临滦浒,绝壁有洞如庭,崖孔若月,自石龛左折半里,转龛右而出,冬暖夏凉。有石门,名佛洞山。旧《志》更名空珑山。按《通志》,在州北五里。

    岩山 在州南五里。若屏障,状如蹲虎,曳尾昂头,亦如天马。或曰“虎头垂,狮头昂” ,此山葢如狮云。其东绝壁百仞,有洞凡十有八,大小深浅,有可入,有不可入。上三洞最大而深,在绝壁,非梯云步空不能入。下有金大定间石桥,一郡水口也,其石多红。

    杜家山 在岩山西二里。

    马鞍山 ,去杜家山三里。

    “许家山 ” 与马鞍山近。

    《张目山 》与《许家山》近。

    胡家山 在张目山西南七里。

    “柴家山 ” “与胡家山近。”

    《林家山 》“与《柴家山》近。”

    芹菜山 与林家山近,辽进士冯唐卿于山前临塘,结卢种芹自给,故名。又南二里,山下莲池十亩,大沂河源出焉。按《一统志》:“在滦州西一十五里。”

    法宝山 ,去芹菜山三里。

    媳妇山 ,与法宝山近。唐时有妇李氏,随姑拾柴于此,遇雨雹,以身翼姑而死,因名焉。

    《磨笄山 》与“《媳妇山》近。”

    小摆头山 与磨笄山近。

    披甲山 “去小摆头山三里许。”

    宋家山 在岭头坨西南。其家三世皆出牛种,济邻里贫者。

    双山 在州西十五里。其下小沂,入于大沂。拐头山 在双山北。正德中,驾幸其巅。下为小龙,南为五子洞,一名“墓子” ,有四垄五峰,其巅有石冢,龙溪源出而伏复出,昔人投糠,验之良然。馒头山 与拐头山近。

    佛住山 :在双山西北七里。

    贾家山 在佛住山西八里。

    “刘家山 ” “与贾家山近。”

    土山 在刘家山南十里。

    洞山 在土山西五里,深黝莫测,大雨迅骤,能容数里湍,名曰吞流山、受虚洞。或言洞与道平,长数十里,直抵迁安者,妄也。按《通志》:在山海卫城北十里,孤峰峭拔,樵径纡引。

    尖山 在洞山北五里

    巍峰山 :在尖山西七里。如展屏,有寺。

    毛家山 与巍峰山近,二峰对峙。

    万石山 在毛家山南十里,多灵迹,其南麓有鲜卑元帅墓。按《通志》:在州西三十里。

    亭子山 ,去万石山十五里,石可碾砻碓硙。

    塔儿山 与亭子山近,其石青韧,凡碑碣表柱皆取此。

    《北长山 》,与塔儿山近。

    “小山 ” 与北长山近。

    大捍头山 与小山近,其石可用如亭子而快,利胜之。

    白道子山 :在大捍头山西十里。自麓至颠有斜白路一道。

    围山 在白道子山西十里,上有瀑布四五,会流入于泉河。南麓为香花峪。按《通志》:在州西九里长山 ,与围山近,有石佛寺,林果茂密。刀楞山 与九里长山近,连天井峪。

    逗遛山 ,在刀楞山东。

    白云山 在逗遛山东,一名自来峰,其巅有大湫,曰湫岭。有寺,有长松,恒带云气,经时不散。按《通志》,在州西南。

    凤凰山 在白云山东

    佛座山 :在凤凰山北。

    大厓山 在佛座山西。大风山 在围山西。其巅有洞,内铁梯三折而八百步,水如河流,深六尺;潜通陡河,风波不停,𣽂黑莫测。有时夜见紫气烛天,达旦如虹。居人疑为宝物。其年无秋,则害稼,洞口堙者数年。万历戊子春自开小孔。山前有二秀才举俗以为其应。洞南有顽铁如牛,半入土,愈掘愈深,太深则风沙顿起。

    贾家山 ,在大风山南五十里。前佛住山西八里,亦有贾家山。

    皂突山 在州西北十里。

    马鞍山 在皂突山南,前去杜家山三里,亦名“马鞍山。”

    石门山 :在马鞍山西。

    庙山 在石门山西三里。

    止马山 在庙山南三里。

    老坡山 :在止马山西北。

    𬭼子山 东,与老坡山连。

    烽火山 在𬭼子山西北八里,小沂之源出焉,其巅有寺,下有“公孙神康墓。”

    三岔院山 在烽火山西南。

    清凉山 为卢龙迁安界,人迹罕至,翠微万叠,中有黄土山院,寺形如围屏,泉带廊厨,清泚可爱。按《通志》:在滦州北七十里。

    成山 在清凉山西北十里。

    城子山 与成山近

    白塔山 与城子山近

    司家山 ,在白塔山西五里,有临水院寺。偏山 ,在司家山西北五里,逶迤丛茂,土厚,居蕃,多巨室。按《一统志》:在滦州西北八十里,山下多生果木。

    荆山 在五岭北三里

    桃山 ,在荆山南三里。

    罗山 :距桃山三里。西为一斗泉。

    索树儿山 与王家岭连。

    万子山 :在索树儿山南八里。

    杏山 在万子山西

    “唐山 ” ,在贾家山西,孤高秀丽,上有姜将军庙,有暖泉数十。

    围春山 按《通志》:“自洞山入东五里,山形四合,若环堵然,昔为萧公别墅。”

    五泉山 按《通志》:“在山海卫城西北十三里,山有五泉,因名。”

    蚕箔峪 :在岩山西麓。

    卸甲峪 ,在蚕箔二里外。

    送甲峪 与卸甲峪近,耕者常拾铁甲焉。木兰坨 在披甲山东三里。

    《双雁坨 》在木兰坨三里外。

    “长沙坨 ” 距双雁坨十里,在双雁坨之西。古坨 距长沙坨五里,在长沙坨之南。

    望马坨 距古坨十里

    龙堂坨 与望马坨近,清水河出焉。

    三角坨 距龙堂坨二十里,又曰“谎粮坨土坨 ” ,在三角坨西南。

    王冢坨 在土坨西二十里。

    “周家坨 ” 与《王冢坨》近。

    白沙坨 与《周家坨》近。

    岭头坨 在白沙南五里。

    孙家坨 与《宋家山》近。

    刘家坨 与《孙家坨》近。

    《蛇灰纪》坨 与刘家坨近。

    项家坨 在《蛇灰纪》坨南。

    唐王坨 在项家坨西南二十里。

    大蛇坨 在岭头南十五里。

    草坨 在《大蛇》坨右。

    兔儿坨 在草坨西二十里。

    环坨岭 在草坨南

    麦家坨 在万石山东南二十里。

    光水坨 在麦家坨西二十里。

    常家坨 与“光水坨” 近。

    茨榆坨 与“常家坨” 近。

    唐子坨 在茨榆西十里。

    冯家坨 在唐子坨西南十里。

    沙塘坨 与冯家坨近

    天井峪 与九里长山近,有寺,天险,可避兵,其颠有井。

    马家峪 ,与天井峪连,一名“七哥” ,上有圣泉不竭。麓居多产七男。《连刀楞山》,

    水峪 在湫岭南

    王子峪 与水峪近

    秣轴峪 与王子峪近

    树儿岭 在大风山南五里。

    骆驼岭 在树儿岭南十五里。

    长春坨 在唐山南十里。

    杨家坨 与“长春坨” 近。

    “大夫” 坨 与“《杨家坨》近。”

    西沙坨 在唐山西北三十五里。

    宜安峪 ,在三岔山西二十里,群峰崒嵂。西十里为赵官营。

    分水岭 距赵官营二里,其顶平分,其崥三分焉为卢龙、迁安界。

    抽水峪 在分水岭北

    下五岭 在偏山南五里。

    上五岭 在偏山北五里。

    “小白峪 ” ,在荆山北三里。

    折腰峪 与小白峪近

    横山峪 与折腰峪连

    泉子峪 与横山峪近,诸峰环耸,午乃见日,有龙泉寺及瀑布。

    梯子岭 在泉子峪北

    罗家岭 与梯子岭近

    绳索峪 ,梯子、罗家二岭夹之。

    铜盆峪 ,南与梯子、罗家二岭连,为迁安界。王家岭 在荆山西,有洞,中有石刻篆,不可识,苦地。岭 北与王家岭连。

    孝家岭 在杏山东南八里。

    蟠桃峪 按《通志》:“在山海卫北三十五里” ,幽僻绝伦,相传昔贤多读书其中。

    青河 ,距州东南二十里,名“马城。”又西南二里为南闸头,乱泉突起,一派西南行一百三十里,经乐亭县西南马头营,达于绿洋沟入于海。一派西南行十六里,经破桥,又西南九十里至沙沟,又南六里至泽头,又西南三十五里至公安桥,又西南四十里至蚕沙口,入于海。此秦汉以来遭运故道,闸迹尚存。永乐十八年,运艘遭风,议革之。隆庆元年,巡抚耿随卿议:自王家闸挑至新桥海口,凡百四十里。御史刘题海道险阻罢。万历十七年,知府孙维城议勘,未行。考“漕运自三岔河有三道:一由天津经白河至通州。一由娘娘宫经粮河至蓟州。一由芦台经黑洋河、蚕沙口、青河至滦河。”是滦之漕运,三岔河之东道也。按《府志》:“州南二十里曰青河”,与《州志》青河异。又东南二里经阎家庄而洴出。一在南闸头,乱泉突起,与《州志》“又西南二里”异。

    滦河 在州城东三里。发源炭山,历宣府云州堡、桓州过口,北南入上都、开平界。自上都开平界东流七百里至滦阳营,又一百六十里至迁安县,又东南六十里至卢龙县,西南合流于漆水。又南四十五里至滦州,又五十里至岳婆港、夹乐亭县。东为葫芦河,西为淀流河,至县南合流六十里至马头营,又流二十里为绿洋沟,入于海。

    横河 在州城北七里。发源自卢龙县独子山,南流入于横山营,东绕泡石淀,经榆山至刘家庄,入于滦河。

    别故河 在城西稍北二里。发源自庙儿山,东经柏树庄、高家坎、演午亭,西往东南至堰。详见“菉豆湾” 下。

    菉豆湾 在城西北三里。发源自铭碑庄西北有泉,往南经曹家坎北下,过府君庙西流至堰,与别故河会。南流五里经李家庄前,东一里,经岩山桥东四里入于滦。此故道也。久因淤塞。万历丁巳后,水冲城垣,漂田舍,为西南两关害,始议疏浚。寻有东征事,不果。然必不可,姑存之。

    考证

    五里河 在州城南五里。发源刘官营,东经岩山桥,又东入于滦河。

    古懂河 在州城南四十里。发源倴城南,经石桥入于清河。按《府志》:“源自倴城,经石桥,又南经歇家桥、高家庄,而合大田泊。”

    沙河 在州城西四十里。发源迁安县西南草束子屯,南流入宜安社,迤逦而南,至北柳河社达于海。凡沙河所经,深为民害,良可悯焉。龙溪河 在州城南八里。发源五子山东五里,有大泉腾沸,流入八里河,经料马台东南丘官营,伏入地中,俗名地桥。又东南二里经阎家庄,复见为龙溪,入于南闸头,即青河之源。按《府志》,在南闸头,乱泉突起。

    大沂河 在州城西十八里。发源卢龙县马家庄,经栗园,折南经三岔院,折西转佛住山南经杨家院,东南经芹菜山,东南经破落桥,又东南经御驾桥,又南经于家泊,又东南入青河。按《府志》,“南至杨家院合董家湾,在州西南三十里。又东南经芹菜山、破落桥,又南合莲台港,其源西滦漫漶而入清河。折而西南,下沙” 沟,六里至泽头按《通志》:在州西二十里,南流入海。

    小沂河 在州城西十二里。发源烽火山东港,经拐头山,过双山入大沂,达于青河。按《府志》,“过双山又六里入大沂。”

    清水河 在州正南二十八里龙堂寺侧。源头极清,入海二十里不溷,俗呼曰“清水。” 经风淳屯、连青社及三岔股、庄头营,入新桥海口达于海。按《府志》,在龙堂桥,可鉴为清水河。西南五里经破桥,又六里经三岔口,即成子庄,在州西十八里,会沂河。

    靳家河 在州城西南八十里。发源游观庄,南经柏树庄入于海。按《府志》,一名小青龙。源自游观庄五十里,西经司一、司二社,又南二十里至黄坨河,又二十里经柏家庄、宽头河,散流于潮河。

    黄坨河 :在州城西南九十里。发源游观庄,经司一里入于海。

    唐家河 在榛子镇西。发源狼窝铺崖下,东流经冷家湾至此,又东南经红顶寺,会牤牛河。“龙湾 ” ,在州城西北九十里,发源罗家岭南三里,注石槽下转石瓮,又至石盆,南经皂筒湾、梯子岭,又南经临水院,黄崖河经榛子镇东五里桥,会于牤牛桥。牤牛河 即馆水,发源迁安县馆山,南经偏山,又西南经黄花港,为牤牛桥河,西经双桥入于陡河。按《府志》:馆山有寺,其泉为庞牛河,源与牤牛河异,恐是一河字音讹耳。

    双桥河 在州城西八十五里。一自松梁社泉河头西南经峰山下入陡河。一自丰润县板桥河东南入陡河。经石城西,又南经唐山桥,名天河,又南经王盻庄,名小河,与帅家河会入官渠。石溜河 在州城西六十里,发源水峪,西南经孩儿屯、官套,至石城东五里,是为帅家河。至套里庄、狮子湾,南经康家庄、聂家庄、王盻庄名“小河” ,西南经金沟马家港、大夫坨入官渠,西南经丰润县胥官庄入于海。

    王家河 在州城西一百二十里,发源曹家口社,南经郑家庄、水湾寺、将军坨,入于官渠。按《府志》,王家河在州西七十里,与《州志》异。详见下“经流” 节。

    郑家河 《州志》未详。

    绳家河 在州城南四十里。发源榆子林社游观庄,经丰腴屯南转入于漕河。按《府志》,源自榆子林社游观庄,亦会于屯西南。下经曲王店、孙家坨,至于王冢港,弥漫于白沙坨南。又经胡家庄,至印步甸,别为周家河。又西梁鱼沟,南经天井,达蚕丛口入于海。漕河故道也。

    陷河 在州城南五十里。发源倴城北于家泊,南经曲王甸河,经王冢坨、周家河,又西经梁鱼沟,又南经天井河入于海。按《府志》,源自倴城北于冢泊,至泊扈港,一名韩家泊,会破风港于倴城西。

    曾家湾河 在州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发源狗儿庄社鸿鸭林港,南流至济民场,达于潮河。吴家河 在州城南三十五里。发源清水河,入于倴城。按《府志》,“源自青河,经丰腴屯入倴城。” 与《州志》清水河异。

    龙堂河 在州城南四十里,发源李家庄,经丰腴富庄屯入于倴城。白寺口河 在州城西一百二十里。发源松梁社任家庄,南流入于陡河。

    蚕沙口河 在州城南一百二十里。其水南流,竟入于海。

    潮河 按《府志》:“在州南百三十里。” 海水荡潏,流延百馀里,乃黑洋海口,东派北连曾家湾,源自狗儿庄社鸿鸭林港,迅流至济民场达潮河。盖靳之亦为绳,绳之亦为陷,陷之亦为青也。或归异而同出游观庄,或出异而同归丰腴屯,有疏有窒。一东一西,乃滦溢入青、青溢入陷、陷溢入潮,而为圮、为坨、为荥、为盓矣。

    林里河 按《府志》,“东距蚕丛口二十里。”

    交流河 按《府志》:“亦东距蚕丛口二十里,二河渔人张网者皆聚而避风焉。”

    又按《府志》,其为经流者陡河在州西一百二十里,源自迁安县馆山,南至罗家岭小龙、皂筒二湾,经梯子岭,至偏山临水院,又合黄花港而会。唐家河在榛子镇西狼窝铺,东,经冷家湾而南。黄崖河,源自镇东五里桥,合陈官营暖泉而东,并红顶寺,会于牤牛桥河西五里。西至双桥河在州西八十五里,复会丰润板桥水,自松梁社围山瀑布入泉河。又三十五里,源任家庄,为白寺口,双沟入之。南经峰山入陡河。其源于水谷,过孩儿屯官套至石城东五里为帅家河。盩石城西为石溜河。又南经唐山桥为大河。又东十里至套里庄,渟洄靓碧为狮子湾。南经聂家庄、王盻庄,又西南合金沟、马家港、康家庄,经大夫坨而入官渠,曰“小河。” 又王家河,在州西七十里,源自曹家口社,南经郑家庄、水湾寺、将军坨,至丰润胥家庄、漫白场,总达建河,入于海。

    于家泊 在州城南五十里,入于陷河。

    大水泊 在州城西南七十里。发源土山,经汉王渠南流,播为小水泊,经孙家港入于沙河。大田泊 在州城南独莫城社。产苇蒿,匿狼兔,下流入于青河。按《府志》:枯旱不竭。众潦既会,其流浩汗。南十里达公安桥,又十八里经石角坨,又东五里至马头营,又南二十里达绿洋入海。小龙湾 :一在石盆西南山下,去州城西北九十里。一在州城西十五里小龙山下。按《府志》,是小龙湾在州北十八里小龙山下。

    皂筒湾 在石盆南山下,去州城西北九十里。狮子湾 ,在州城西七十里。水渟洄靓碧,鱼鳖生焉。东南流入石溜河。

    海子长湾 :在州城西四十里海子岸庄。产菱芡鱼虾,入于沙河。

    黄家湾 在州城西南三十里,下流入于沂河。萧家湾 ,在西南三里,入于西滦河,即淀流河,产鲫鲤、虾蟹。《府志》:乐亭县亦有萧家湾,恐即此。老龙湾 ,在州城南二十五里。

    刘家湾 在州城南八十里。

    龙落湾 :在州城南五十五里,自大港流出。沙角湾 :在州城南三十里。

    杏树湾 :在州城西七十里。

    七姐湾 :在州城西南八里。

    泉水湾 在州城西南三里冯家坎下。冬夏不竭。今为流沙所掩。

    翟家湾 按《府志》:“在州北三里,自老龙湾至翟家湾,合上小龙河,皆潴而不流。” 又下乐亭县,亦有翟家湾。

    金泉 在州城西三里演武亭东北。泉上有亭名“金泉” ,有断碑存焉。南流入莲花池,达于别故河。

    甘泉 在州城西北十五里。味甘。秦太子扶苏筑长城,驻此饮水。又名“扶苏泉。”

    暖泉 一在州城西北九十里,即北甸河。一在城西八十里围山下。《一统志》云:“围山胜泉,一在唐山下,即姜将军斩蛟处。” 一在龙湾,去州城西南一百里,过唐山入大河。一在龙溪,去州城南八里,五泉俱有暖气,冱寒不冰。又云:一在州城西九十里,发源陈宦营东南,入于东五里桥。围山瀑 在州城西八十里围山上有飞泉,大如屋,奔虹漱玉,如瀑布形,下流入于泉河。长春淀 在州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潴于石城。按《府志》:在长春社。按《通志》:在滦州。废石城县,旧名大定淀,金大定中改今名,有长春行宫。孙家沟 在州城西南,发源小水泊,下流入于沙河。

    莲台港 :在州城南于宁社。其水散漫洄还,水汜时入于沂河。

    破风港 :在州城南四十里,连韩家泊。

    鸿鸭林港 :在州城南狗儿庄。水急,下流入于曾家湾。

    王冢坨港 :在州城南十一里白沙坨南。其水。

    绕此坨甚阔,下流入于《周家河》。

    马家港 在州城西南康家庄,下流入于小河。双沟 在州城西松梁社,入于白寺口。

    汉王渠 在州城西南赤堠社。发源自土山任郎庄,南经永登屯,入大水泊。多蒲草、凫鹭。黄花港 ,在州西北八十里,产鱼虾。

    唐王港 在州西南一百里。产莲花、蒲草、鱼鸭。麻湾港 ,在州城南独莫城一里。产蒲芦、鸥凫、莲花诸物。按《府志》:“在州城南九十里,独莫城一里许。”

    大港 :在花港社。产莲藕、地栗。

    任家港 :在州城西司家庄。产芦苇、鹤、雁、凫鹭。于家港 在松梁社。产紫皮蒜。

    聂家庄港 :在州西南康家庄社。产紫皮蒜。齐家庄港 :在康家庄社。资畜牧。

    运池 一在州城西三里金泉亭下,知州潘龄凿池,阔三亩,引《金泉》注之,今废。一在州城西南芹菜山下,阔十亩,今废。一在州城西南唐山之阳,阔七亩。一在州城东南于宁社薛家庄,阔二亩。一在州城南崇本屯青河西,阔三亩。一在州城西南姚家庄社曾家湾西,阔五亩。凡滦西南及乐亭诸水俱抵海。

    七里港 :按《府志》,在李家庄。

    李家港 按《府志》“资畜牧” ,未详所在。

    峰山泉 按《通志》:“在滦州西九十里,山两石圆耸,中一孔,泉出不竭。”

    果老川 ,按《通志》“在山海卫城南三十里,源出温泉,南入海。”

    天渠 在罗家岭南三里,有槽有瓮,有盆,注于槽,入于瓮,滴于盆。槽有南、北、午前、南后、北偏凉汀 ,见紫金山下。

    乐亭县无山

    祥云岛 按《乐亭县志》:在县西南四十里,近海岸。《府志》云:城中海阁,朝晖尤丽,以瞰岛上,章采错绣。

    李家岛 按《乐亭县志》在县西南海边。

    月坨 按《乐亭县志》在县西南海内,《府志》云:“西曰月坨,其形半于石臼坨。”

    臼坨 按《乐亭县志》一名十九坨,在县西南海内。《府志》云:“石臼坨,滦淤沙所积也” ,即此。

    黄家坨 按《乐亭县志》,在县西南十五里。黄坨 “按《乐亭县志》” ,在县西南二十四里。明福坨 ,“按《乐亭县志》” ,在县西北十里。

    旧镇坨 按《乐亭县志》,在县东北四里。

    茅坨 按“《滦州志》,在乐亭县西南三十里。” 景家坨 按“《乐亭县志》,在县北三里。”

    葫芦坨 按《乐亭县志》,在县北二十五里。大家坨 按《乐亭县志》,在县西三十里。

    桑坨岛 与祥云岛近

    胡卢河 在县城东北三十里。按《县志》“在县北三十里。”

    定流河 在县城西北三十里。二河夹县而下,胡卢河今淤,惟定流河为经流,至县南四十里刘家墩入海。往年海运天津粮至此,易河船自滦达府。按《通志》:即滦河下流至岳婆港,分为二,东曰葫芦,西曰定流,俱入海。

    贾家河

    董家河 。按《乐亭县志》,“董家圈河在县西南六里” ,恐即此。

    杜家河

    宋家河

    戴家河 此五河环县,皆滦之支流也,夏秋时雨,随涨始通。按《乐亭县志》,戴家河在县西北六里,

    沙城社河 :在县城东二十里。

    干滦河 丰登屯西南去县三十五里高家庄。又五里时登屯西南曰干滦河。按《乐亭县志》:“东滦河去县二十里” ,即今干滦河,详见下滦河条。韭菜河 西去县十五里白沙峰社有韭菜河,通干滦河。以上三河,皆干河也。

    清河 在县西二十里,次榆坨社。按《乐亭县志》:在县西三里。发源于州南暖泉,西南流,又迤而东南,阔仅二丈许,涓涓蜿蜒抵于海,夏秋或泛溢。

    新塞河 去清河十里,在县西三十里大家坨郎河 ,与新塞河近在火烧佛社。

    介马河 去郎河又西十五里,在县西四十五里吴家林社。以上四河,皆清河也。

    滦河 水色清碧,入海五十里不溷,若跨长桥,渔人深入取饮。按《乐亭县志》,“滦河在县西十里,经滦州至县界,名淀流河” ,东南入海,然水势涌

    猛,夏月泛涨,桑田变为中流,民颇患焉。

    东滦河 在县东二十里。旧自淀流河东流为葫芦河,转迤而南,即今干滦河,入于海。景泰间,东流淤塞,径自淀流而南入海。东滦河干,夏秋或泛涨云。

    中淀河 按《乐亭县志》,“在县东十五里。”

    汤家河 ,按《乐亭县志》,在县东南二十五里。范家河 ,按《乐亭县志》,在县西南六里。

    三岔河 按《乐亭县志》,“在县西南九里。”

    庞家河 按《乐亭县志》,“在县东北六里。”

    蒋家河 按《乐亭县志》,在县北二十里,今淤塞。新河套 按《乐亭县志》,在县西南,近海,夹于清滦之间,疑即《水经》新河故渎。

    清水河 按《通志》:“在乐亭县西,源出马城北蔡家庄,旧湮塞,洪武中浚之,置闸潴水以通海运,入滦河达府境。”

    萧家湾 在县西三里

    翟家湾 在县东北二里。二湾皆潴而不流。按《县志》,“在县北三里。”

    甘泉 一在县西七里松林庄,一名“孝子泉” ,以孝子刘文焕名。外左右二裔而为瀸、为汋。曹北店泉 ,在月坨西二十五里,海水咸苦,店在海中,泉独甘冽,渔舟舣炊焉。

    《绿洋沟 》:海水青黑,独绿洋沟水碧绿,宛如长带,其中牡蛎房积如山。

    曹母店 在济民场西南入海八十里,有昔时居民碾磨犹存。

    大抵乐亭虽无山,而地势原衍,胎甲隐窿,过卸委折,二河夹送,俯临绿洋,绝岛𬮿洲,平畴沃野,邻邑称美焉。

    堤附

    按《府志》:堤在府城西门外。《元史》:大德五年,平滦路言,“六月九日霖雨,至十五日夜,滦河与肥如河并溢,冲圯城东西二处旧护城堤东西南三面城墙,横流入,漂郭外三关濒河及在城官民屋庐粮物,没田苗,溺人畜,死者甚众,而雨犹不止。至二十四日夜,滦、漆、肥如诸河水复涨入城,馀屋漂荡殆尽。” 乃委吏部马员外同都水监官修之。东西二堤,计用工三十一万一千五十。以后累代修筑。弘治中知府吴杰,万历中副使叶梦熊重修。按《乐亭县志》:“堤城下若衢,池外如冈,两岸杨柳,万历辛卯浚池时所筑树。”

    永平府城池考   通志府县志合载

    本府。卢龙县附郭。

    永平府城池 ,秦时建。明洪武四年,指挥费愚等拓东而筑之,甃以砖石,设永平卫守之。周围九里十三步,高三丈有奇,广二丈,池深二丈,阔五丈。门四:东曰“通辽” ,南曰“观海” ,西曰“望京” ,北曰“镇平。” 角楼四,敌楼四十,警铺五十“六。景泰中知府张茂。弘治中知府吴杰。嘉靖中兵备道温景葵。隆庆中知府刘祥。万历中知府” 任铠,天启中兵备副使张春相继重修。按《卢龙县志》:“北曰居所,其西北别有一门,曰小水西门,其重门曲而尽制。其南门之东二百步,当学宫,前有魁星阁。又东数十步,下水关,上有凭虚阁。东门之北,有台最高,上有望高楼。又北上水关,有元览楼。西偏有武备楼池。东北而南,阻山为堑,北凭肥水入” 漆,漆为西堑,其北隅有“文会亭临之,迤南而东皆莲池,深广。其西城下有砖石泊岸,以防漆啮,泄水有渠,汲水有级,其制颇备。”

    迁安县城池 高二丈一尺,周回环五里许。旧城之东、西门,迤北属县,迤南属卫。旧城惟土筑。明景泰二年,都御史邹来学檄县包以砖石。儒学旧在东门外,成化四年,教谕胡宪奏准增筑新城以包之,其规制如旧之半。东城旧无券门,弘治十二年,知县张济增建。旧无楼,正德七年知县罗玉创建北楼,嘉靖十二年知县许穑卿建南楼。二十六年,知县韦文英建东楼。三十八年,知县罗凤翔建西楼。东北隅城犹卑。隆庆元年,知县隋府一撤而新之,比旧增高一丈,阔丈二尺,甃以大砖,四隅有角铺,四面有腰铺,城外筑土墙以围之,四门楼有𬮱扁额:东曰“肃清海滨” ,南曰“阜安岚甸” ,西曰“夹辅神京” ,北曰“镇静边陲。” 万历十二年,知县申安浚隍,西引河水以绕之,四围植以柳。二十五年,回禄为灾,北门楼毁。二十七年,知县钱吾德重修券城。三十年,知县张九三重修楼。楼内旧有关帝像,后立庙瓮城祀之。

    皇清顺治五年,南楼毁于火,知县张玉重修,隍深二。

    丈,阔三丈。康熙五六年间,霪雨继作,城垣倾圯者不下百丈。至九年,知县王永命重修,更建西门楼三间,扁额曰“屹然西镇。” 按《府志》:天顺中,知县江澄重修。

    迁安县民堡三 :南十五里曰沙河驿,西六十里曰新店,西北六十里曰“罗家。”

    抚宁县城池 :“旧土城一座,在阳河东二里。明洪武十三年,迁河西兔耳山东。永乐三年,于旧县址置抚宁卫。成化三年春,复县于旧治,乃于卫东立县,合为一城。今卫,裁抚宁城共一千一百五十丈,高一丈五尺,池阔二丈,深一丈五尺,门四座,月城四座,水门一座,敌台一座,楼八座。明成化三年,本府同知刘遂、指挥” 陈恺建。弘治三年,知县李海、指挥陈勋重修。至嘉靖四十二年秋,士民以城低难守,争愿助修,以资保障。巡抚温景葵、永平道王公维宁、知府廖逢节剂量其事,属通判李世相总领之。于是分南门迤东,至北门东边止,为知县段廷宴修。分北门迤西,至南门西边止,为指挥凌云汉修。工肇于四十二年之二月,竣于四十四年之十月,城之周围如旧。高增二丈九尺,垛增一千六百四十八个,台增一十六座,池阔五丈馀,深三丈馀。水门塞里口,旧以土筑,隆庆三年春,易之以石。城门外拦马墙,高一丈二尺,周如城。万历十四年,掌县事通判雷应时同指挥张辉先建,今废。十六年夏,淋雨,州县卫城垣坍塌者十之六七,雷张二人复修。十八年春,恐里口不固,雷通判复以“三合土” 墁之。后岁远不修,遂多废坠。

    皇清康熙六年冬,知县王文衡捐俸倡义,随力输助。

    爰鸠工而修葺之,兴于康熙七年之二月,告成于康熙八年之四月。至康熙十二年五月,霪雨绵浸西北隅,倾四丈许,知县谭琳捐资修补。十六年夏,霪雨,倾圮东北城二十馀丈;知县刘馨捐资修理,城复完固。

    谯楼 在县前。明嘉靖三十六年,知县黑文耀易以门额,为“辽海通衢楼” ,移城东门上。知县姜密建。东南角楼,明季废。东北角楼。神京要路楼在城西门上。指挥高维祺建,后废。知县王文衡协同山抚卫守备陈廷谟,连瓮城门重修。西南角楼崩,废西北角楼。镇楼在城南门上。筹边楼在城北门上。知县王文衡重修,又添建瓮城上厅三间,“镇海” 、“筹边” 二楼,俱知县张彝训建。钟楼在县二门东,久废。知县王文衡建于西城上迤北。

    抚宁县民堡六 :北二十里曰马头嶷,三十里曰羊角山,西四十里曰鹁鸰堂,西北三十里曰鹏岩,东三十里曰塔子山,南三十里曰兔嘴岩,俱系山寨。

    昌𥟖县城池 :“罗城周围四里,高二丈。旧土城,弘治中,知县殷𤣱易以砖,知县陈钢城门裹以铁。知县秦志仁建四城楼;知县李希洛毁近城房舍,浚城壑。知县胡溪厚筑城堞。隆庆元年,寇薄城,有司奏请知县张存知重筑,依旧城为限,高三丈奇,增敌楼二十,浚濠,广四丈,深三丈五尺,又建城铺二十四。知县孟秋筑” 重墙,添重门;知县吴应选修四城垛口,重筑女墙;知县胡科建四城护门;知县石之峰重修数处,约有十馀丈,四角楼各一座,又建东、南城楼各一座,东、西、南三城护门栈板。知县冯恩新添北门月城一座,周围砖包铁门,铁护门栈栈一间,东、西城门外桥立碑记。知县洪霖、王汉杰陆续修葺。知县吴望岱各濠沟植柳树,惟东南二濠之柳什仅二三。知县杨于陛复督栽完备。今城高池深,视前坚固已什伯矣。

    皇清顺治八年,北城楼门倾塌,知县刘彦明重修。康

    熙十一年,城垣多圯。南城敌台一座,计高三丈五尺,阔五丈五尺。北城二处,各计高三丈五尺,阔十六丈。知县王曰翼捐俸倡修,屹然坚固。昌黎县民堡六 :东二十里曰裴家庄,西三十里曰蛤泊,五十里曰静安,六十里曰莫各庄,南五十里曰套里,六十里曰石各庄。按《昌黎县志》民堡六,亦列乡名内。

    滦州城池 城,辽时筑。明景泰二年,巡抚邹来学檄州同杨雄甃以砖。周围四里二百馀步,高二丈九尺,广二丈,池深二丈,阔二丈,门四:东曰“御滦” ,南曰“安岩” ,西曰“迎恩” ,北曰“‘靖远’。弘治中知州孔经,嘉靖中知州张国维、陈士元,隆庆中署州事府同知贺溱,知州崔炳、刘欲仁,万历中知州白应干、张元庆、何士伟、周宇相” 继重修滦州民堡五 :“东南二十里曰马城” ,六十里曰

    倴城西四十里曰“石佛庄” ,九十里曰“榛子镇” ,西南八十里曰“司家庄。”

    乐亭县城池 城,“始创莫考。明初土城,成化乙酉,巡抚阎本檄知县元弘甃以砖,至壬寅年知县李瀚修完。弘治己未,知县田登设堞,岁久圮坏。隆庆丁卯,蒙古入寇,巡按郝杰题准调献县知县李邦佐来任修筑。环九百九十七丈,基阔二丈二尺,上阔一丈五尺,高二丈八尺五寸,堞一千三百六十月城四,敌台十。万”历乙酉,知县于永清修坏裂处二十二丈五尺。戊子,修水冲处一百三丈。岁壬辰月,城外建以护城,环以周垣,于防守有裨。于永清《府志》作“王永清。”

    皇清康熙七年,滦河溢,水至城下,城西南角楼并颓。

    塌,知县于成龙修完之。城有四门,知县李瀚建,李邦佐重建。东曰“寅宾” ,南曰“镇海” ,西曰“望宸” ,北曰“控远。” 外为月城门,东西俱南向,南北俱东向,各悬铁栈。万历壬辰建护城门四门楼俱三层三间,四角楼俱二层一间。知县李邦佐建。池旧淤窄,万历辛卯挑浚,四门俱阔三丈五尺,深一丈四尺,水流通环绕。各建桥其上,年久复淤。明崇祯三年,知县李凤翥浚如旧。署篆同知常三锡即以其土筑栏马墙,周四城,计七百馀丈。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于成龙复浚如旧,濠内外树

    以柳

    水关 一在镇海门西,一在控远门东,以泄城中聚潦,咸砌以石阑以桩。万历癸巳重修。按《府志》,“正德中县丞孙鸿,嘉靖中知县相文祥,各重修。”

    乐亭县民堡六 :东二十里曰“胡家坨” ,三十里曰“黄瓜口” ,西北六十里曰“连北店” ,西三十里曰“新寨” ,西南三十五里曰“马城” ,南三十里曰“阎各庄。”

    山海卫城“池 城明洪武十四年大将军徐达创建。周围八里一百三十七步,高四丈一尺,广二丈,池深二丈五尺,阔十丈。北翼城、南翼城、宁海城,俱明巡抚杨嗣昌建。东罗城,明万历间管关主事王邦俊、永平道成逊建。”

    皇清康熙四年,通判陈天植、都司孙枝茂、守备王御。

    春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