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十二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十二卷目录

     顺天府部汇考五

      顺天府山川附考一

    职方典第十二卷

    顺天府部汇考五

    顺天府未详山川附考一山川志多未详故博采典籍以备参考

    万岁山 《西元集》云:“万岁山在子城东北元武门外,为大内之镇。山高百馀丈,周回二里许,林木茂密,其颠有石刻御座,两松覆之。山下有亭,林木阴翳,周多植奇果,名百果园。” 《天启宫词注》云:“万岁山嘉树郁葱,鹤鹿成群,俗称煤山。” 天启甲子六月,山椒有五色云。《灵台占》曰:“景云将降旨,行庆贺礼,以六科廊灾乃寝。” 《野获编》云:“今京师厚载门南逼紫禁城,俗所谓煤山者,本万岁山,其高数十仞,众木森然,相传其下皆聚石炭,以备闭城不虞之用者。” 又宫殿额名云:“崇祯七年九月,量万岁山,自顶至山根,斜量二十一丈,折高一十四丈七尺。” 嘉靖中,禁中有猫微青色,惟双眉莹洁,名曰“霜眉” ,善伺上意。凡有呼召,或有行幸,皆先意前导,伺上寝,株橛不移。上最怜爱之。后死,敕葬万岁山阴,碑曰“虬龙冢。”

    秀岩 《芜史》云:“飞虹桥南北有坊二,曰飞虹戴鳌,姜立纲所书也。桥北有山,山下有洞,额曰‘秀岩’,以磴道分而上之,其高高在上者,干运殿也。左右亭各一,曰凌云、御风” ,界以小石,藤萝花卉,若墙壁焉。

    兔儿山 ,《天启宫词》注:兔儿山即旋磨台。天启乙丑,车驾临幸,钟鼓司丘印执板唱《洛阳桥记》“攒眉黛锁不开” 一阕。次年复如之,宫人相顾,以其近不祥也。

    琼岛 《西元集》:琼岛在太液池中,从承光殿北度梁至岛,有岩洞窈窅,磴道纡折,皆叠石为之。其巅古殿,结构翔起,周回绮牖,玉槛重阶而上,榜曰“广寒云殿。” 相传辽太后梳妆台。今栏槛残坏,内金刻云物犹弥覆榱栋间,下布以文石。旁一榻,亦前朝物。殿前旧有四亭,曰瀛洲、方壶、玉虹、金露,今惟遗址耳。戴司成集云:“琼花岛在内苑之北,自山麓至巅百三十馀步,周二百馀丈,皆垒石而成者。”

    画眉山 ,《帝京景物略》:“在西堂村之北,产石,黑色,浮质而腻理入金宫为眉石,山北十里有温泉出焉。”

    白鹿岩 ,《大江集》“瓮山西北。越横岭,有白石如幢,屹立岭上,微有字画,然薄蚀不可辨矣。岭外连峰不断,一峰最异白鹿岩也。岩高数十丈,嵌空欲堕,中虚,可旋两车。岩左一隙如窗棂,下视深窅,不知所际。相传辽时有仙人骑白鹿往来斯岩,故名。登岩顶,瞷万寿山,如竖掌指。有古桧一株,根出两石相夹处,盘旋横绕” ,倒挂于外,大可百围,色赤如丹砂。岩角有茅舍,“闻有西僧居之,黄眉红颊,采草根和水以食。语音不通,见人嘻笑而已。不知何年至此,栖迟是山也。”

    “妙高峰 。” 《帝京景物略通》:“金山口二十里,一石山,小峰屏簇如笋。张箨峰之尊者曰妙高峰。峰下法云寺,寺有双泉,鸣于左右。寺门内甃为方塘殿,倚石石根,两泉源出焉。西泉出,经茶灶,绕中溜,东泉出,经香积厨,绕外垣,汇于方塘,所谓香水院。金章宗设八院游览,此其一院。” 草际断碑,“‘香水院’三字尚存。” 《珂雪斋集》:法“云寺在西山后,远视惟一山,近则山山相倚,如笋包箨觉山 。” 《明一统志》:“在府西三十里悬厓之上,与卢师平坡鼎峙。西有三泉,曰清泠,曰清旨,曰洊至也。” 《燕都游览志》:“韩延寿墓在焉。五华、双泉、翠峰、仰山诸峰环之如屏。”

    罕山 ,《帝京景物略志》称韩家山,汉循吏韩延寿家焉。罕、韩音讹也,俗呼黑山汇。黑、罕音又讹也。山黄壤一平冈耳。山阳二寺:曰灵福,曰延寿。延寿者,太监刚铁墓前寺也。“铁从长陵靖难,把百斤铁枪,好先登陷阵枪” ,今存寺中。铁本名炳,长陵每呼以铁,遂名刚铁。墓无石表,无翁仲,惟石墩六。僧云:长陵赐铁坐凡六,故六墩也。一碑无文字,惟“皇明司礼监太监刚炳之墓” 十一字。铁后凡掌司礼者,祀寺左堂。韩延寿墓在山之南,砖甃阜,高以丈,非汉砖也。《志》云有故碑剥落,今碑复不存。

    双泉山 《明一统志》:“在府西四十里,山有二泉,故名。东北二里许,有黑龙湾。”

    垣墙山 ,《太平寰宇记》:“一名万安山,在蓟县西五十里,山有铁鼎,其下有旧置冶处。”

    翠峰山 《明一统志》:“在府西五十里,又名遮风岭,以山阴有岭,横列如屏,可以障风,故名。”“桃花峪 ,在府西四十里,介乎翠峰、遮风间,中多花卉。”《日下旧闻》按:《明一统志》所云“遮风岭,相其形势,度其道里” ,即《寰宇记》之“垣墙山。” 分水岭 在府西四十五里。山涧诸水,至此分而为二,一入芦沟河,一入房山县界。

    石径山 :《燕山纪游》:“孤峰特立,洞皆凿石而成,最上为金阁寺,有塔,宜远眺。” 东南行至林衡署,有古松数百株,参错平野间,其地盖先朝果园也。

    滴水岩 ,《燕山纪游》:“在万山中。出磨石口至三家邨,浑河倒映,崖壁峭绝,皆作丹黄青碧色。河流其下,迳纡其上,度十馀里,入军庄,一峰侧出,而腹藏洞者,为建阳洞。舍河行枣园,越仰山岭,乱山拥塞,几不得路。循山趾行夹壁中有村,临谷口为桃源村,村前孤峰矗立,中有洞,昔人避兵处也。复沿涧过仰山村,山多梨” 树,秋深红叶如烧。折而西,上黄牛冈口,迳愈仄,壁愈狭,峰愈变,转十八叠,有垣而垩,屋而丹,是谓“滴水岩” 矣。悬崖千仞,岩洞皆削成无缝,泉布石面,大珠小珠,游移如屋漏然。旁有穴,燃炬以入,广可三十馀丈。洞中石乳为莲花,垂为象鼻。右一石床,幕以石龙,见其上。中石坳,开其窦,侧身蠃旋而下,水光所射,几灭炬,再入,则潭深莫测矣。从岩侧取迳而上,杖履铿然,山石骨而中虚。俯岩背视,岩犹谷底。二十里至北顶,连冈伏岭,势仄平坦,可望居庸诸塞。归从仰山寺,金大定中栖隐寺也。长安可游。纪三家村尽出浑河崖八里,过军庄,外临陡崖,内倚绝壁,两手扪石而度,抵枣园,背河入山,度仰岭十八盘,有村名“桃源” ,过北皆流泉,峭壁,遍开野菊,金铃聚花如织组,澄潭紫石,了了见底。左右度涧,行至陈庄,鸣泉出户下,两旁高峰夹之,鸡犬石门,真一洞壑。又背泉入山,路仅一线,上黄牛冈口,益险隘。自此而登,左万丈溪,右千仞壁,径断处架以栈。过张公洞,即滴水岩矣。《燕山纪游》:“从滴水岩至” 《大云寺》,山最高,是西山万峰之巅也

    仰山 ,《长安客话》:仰山峰峦拱秀,中顶如莲花,心旁有五峰,曰独秀、翠微、紫葢、妙高。紫微中多禅刹,以在西山外,更西四十馀里,故人迹罕到。金章宗尝游焉。有诗曰:“金色界中兜率景,碧莲花里梵王宫。鹤惊清露三更月,虎啸疏林万壑风。” 今石刻尚存。

    《西连山 长安可游记》:“下黄牛冈口,取仰山道,转一冈为南庄,复历峻坂,土中有三断石,读之乃知为大兴府。” 西连山栖隐寺,金大定初建,有五峰八亭,章宗屡游之,常题诗刻石,今亡矣,惟二碾药铁轮尚存,又有学士刘定之记。绝顶曰莲花峰,有舍利塔。右一峰为笔架峰,八亭惟“列宿、招凉可记,馀俱未雅驯。”

    马鞍山 《长安客话》:“马鞍山庞涓洞,两壁石乳沥成物状,有如绘画。旁扄一石门,启门以火烛之,有石如龙,沙拥为洲,一井绝深,投以瓦砾,不知所止。相传井与浑河通,有人投一犬井中,验之,果从浑河流出。”

    王平口、大汉岭 ,《燕山丛录》:“宛平县西百二十里王平口,四围皆山,中有平原,可数十亩,地暖,饶药草花木。春夏之间,红紫烂熳,香气馝馞。金章宗常游,所憩石床尚存。” 《帝京景物略》:“府西一百二十里,由王平口过大汉岭,抵沿河口元女庙,百花山足也。” 《长安可游记》:“由门头村登山,数里至潘阑庙,三里上天桥,从石门” 进,二里至孟家胡同,民皆市石炭为生。三里至流水壶泉。自石罅分流,灌园扳磴。三里至官厅路,凡十七折至风口岩,两山踞立如门,有庵房数间,径“十字道。” 逾磴数里折而下,为王平口,山坳多核桃树,石壁峭削如碧玉。又数里至斋石台,路亦峻。又数里至板桥村,庄多以石板覆屋。至千军台,四山空翠,欲湿衣裾。出谷二里许,为王老庵,石涧淙淙,有十五折,见高松如盖,出天际,乃大汉岭也。逾岭有大士殿,松下石碑字俱蚀不可辨。盘曲而下,数里至泥窝。三里上杨家台,径颇平。又里许下坡,入山谷,有涧水浸山根,石皆赤,亦有碧者。从乱石径中行二里出谷,为军下村。溪涧十丈馀,平沙细石,流水分两村下,引入地畦。再北有石庙,自庙涉涧,则西河村也。又二里为龙王庙。相近有守御城。出小西门,元女庙在

    马阑山 帝京景物略。渡石涧,上马阑山,折旋左右,至法幢庵,五里,可容骑。又五里,篱径坦然,妙庵也。《长安可游记》。出沿河守御城西门,渡石涧,进马阑山,曲折上坂,石子磊磊,难步陟,至法幢庵。又五里,至马阑村,登三大士阁,“一松高十丈馀,历磴而上,三里许,翠峰壁立。又二里,扳跻丛木中,再上,见篱径石坦,乃妙庵” 也,中设大士像。

    千佛山 、观音山 、鹤子山 。《帝京景物略》:“岭西行数里,千佛山,又数里观音山。山旧有菩提树、仙人桥、望海石下岭,复上岭者数,迎前壁立者。” 鹤子山,《长安可游记》:“自妙庵从岭西折,路甚狭。数里上千佛山,一名黑风山。又数里为观音山。再上为大悲厓,旁有仙人桥、菩提树,树已遭伐矣。又上为望海石,嵚崟巉削,逾岭凡” 七,见有石壁峭立,为鹤子山,路更险仄,达千佛岩,怪石攒簇,多似人形。坐视观音山,如在怀抱间。百花山 ,《帝京景物略》:“度阎王鼻,行百花中一里,进篱门石洞,礼文殊法身塔,登菩萨顶” ,是百花山顶。《燕山丛录》:“宛平县西二百里有百花山,特多花卉,有不可名者。蓟中不产蛇,独此山七寸,蛇至毒,被蠚者不救。” 长安可游记鹤子山三里馀,过阎王鼻,始蹑百花山腰。西北两山秀甚,云东西二灵山也。西北为小五台山,花多目所未睹,红黄紫翠,不可名状。一色者跗萼各殊,有名天花者,尢娇艳可爱。行里许,忽闻钟声,前进入篱门,过石洞,殿上设文殊金像,高一丈三尺,有塔,云是法身塔,上菩萨顶。峰三,以小石更累成尖,风吹不去。有登者老僧必劝累之,云种佛因《帝京景物略》下菩萨顶,又入百花中。东龙王颓庙,北大士殿,下千佛岩,花被迳八里多于前。过白水庵,行泉声。二里一松,标瑞云寺,寺即五代时李克用建亭故处,俗曰百花寺也。寺有摩诃祖师法身,有摩诃煮石铛,宣宗曾取视,赐以龙袱归寺。有《摩诃摔龙石》,龙逸,祖师追摔之,今龙迹宛在石也。

    菩萨岩 ,《长安可游记》。下坡之半,山花较初登为多。折而西为龙王庙,庙已圮,惟殿仅存,五龙王分列,中供龙母。北折为大士殿。下厓取道瑞云寺,约八里至白水庵,山名菩萨岩。又行里许,有巨石当路,界于涧中。远见一松映对,即瑞云寺也,俗呼百家寺。入礼摩诃祖师,山僧出摩诃锅相示,黑润如古铜铛。僧言“曾三入大内供养,出寺度小桥,下菩萨厓,二里为曹村,又数里至史家营,煮沙,人皆聚于此。” 《明一统志》:“菩萨崖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山畔有三石佛像。” 史家营、太山 ,《燕山丛录》:“宛平县史家营、太山,有石如臼,相传昔有仙人居此臼中,每日产米,随寺众多少,取给不乏。后有僧厌其险峻,凿石穴通之,穴成” 而米绝。

    燕山石塘 《长安可游记》:“从史家营缘石涧而上,甚危险,巨石巉峻,仰视欲坠,云即燕山石塘,以山顶泉出其下,故名。逾二大岭,路始平广。又数里为山神庙,上数武即妙庵也。”

    黑云山 ,《燕山丛录》:“宛平西黑云山有两穴,扣之声若鼓,掩其一则无声。”

    笄头山 ,《太平寰宇记》:“蓟县笄头山,有温泉,治百病。”

    西湖山 ,《明一统志》:“西湖山,在府西一百里,下有溪潭。”

    青山岭 在府西一百五十里。山四面高耸,中坦平,多产三七诸药。

    百望山 ,《长安客话》:“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背而去者百里,犹见其峰,故曰百望。”

    驻跸山 《蓟丘集》:“百望山之阳有祠焉,高十五丈,登之可望京师。” 出百望十里为长乐河,河水不甚阔而流驶。又北二里为玉斗潭,中皆腐草,罨之深不可测,传有两牛饮而𩰚陷于潭无迹。又北十里为灌石,驻跸山在焉。

    雅思山 ,《长安客话》“京西北诸山,连缀共一百八十里,半隶昌平。其隶宛平境内与昌平错壤者,出百望山北四十里,入南谷有聚焉,是名漆园。园之南有雅思山,幽晦多雾,山陷而为坎,有池曰露池。”

    鳌鱼岭 《蓟丘集》:“自漆园出,而西十里许有高崖,崖下有泉绕之。又西北十里为清水涧,两山如门,行可二十里。山皆奇峭巃嵷,飞泉滮洒,决地分流,声激崖穴。厓间百合、忍冬、棠杜、牛你、相思、郁薁、黄精、唐求之属,红翠含濡,鸟窠雉囮,山鹿之毳,豪猪之毛,遍于岩谷。” 有岭曰“鳌鱼。” 又西

    里许,山益峻,有兰若二,上曰松阳,下曰金鹰。金鹰下控大岩,岩吐百穴,汇而为湖,决而东流,是匹清水之源。

    十八盘山 ,《长安客话》:“出百望西北六十里,有陉曰十八盘山,有汤泉,云是辽后浴处。西一舍碧驾、鹰扬,高峙南北,有湖焉,小而深,在碧驾之岩,团结不见,每春夏之交,山水增流,则湖益清,可鉴,曰合抱河。”

    卧龙冈 《明一统志》:“卧龙冈,在府西北四十五里,山石俱青,惟此独白,冈脊蜿蜒二十馀丈,正统间,车驾尝幸此。”

    石窟厓 在府西北一百一十里。白铁山 ,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山多白石,其坚如铁。

    颜老山 在府西北一百九十里。山之西南有石青洞,东北有柳林水。

    小龙口山 在府西北一百九十里。山有两厓,东厓在清白口社,西厓在清水社,有泉,东入卢沟河。

    柏山 在府西北清白口社。山四旁多产柏,故名。上有柏山寺。

    半天云岭 《山行杂纪》:“乌龙潭度高岭,即卧佛寺,岭名半天云,圆如髻,度一岭,一髻复起,如是者十三,始登其巅,四面皆童山,虽无草木,而石最可观。钟鼎、旗鼓、墩柱、楼阁、龙虎之形毕具。有石大如室,中一线若锯分者,而内有石钉,复连不断。又有石欹,侧岭上欲坠,中一穴可容身入内,空虚五六尺,可趺坐。上复有二” 窍,甚明朗。又有方石三四丈,黑色紫纹,如梅花瓣,瓣中有细窍,取涧水灌之,四面溢出如珠,盖诸窍宛转相通,天下奇石无逾此矣。下岭三里许,复值一岭,如磨盘,每盘直下三百步,凡五十四盘。至山腰岭尽得石坡,路甚滑。又七八里,为广泉寺、君子口 。《渌水亭杂识》:“西山有君子口” ,疑即《寰宇记》所云“君子城” ,讹为箕子城者也。驾到口 ,在西山,其曰“驾到” ,不知何年事。太液池 ,《戴司成集》:太液池在西苑中,南北亘四里,东西二百馀步,东瞰璚华岛,东南有仪天殿,殿前老桧一株,盘回若偃盖。中架长桥,两端立二坊,西曰金鳌,东曰玉𬟽,天气清明,日光滉漾,清澈可爱。《燕都游览志》云:“太液池在子城西” 乾明门外,周遭凡数里,其源自玉泉山合西北诸水流入都城德胜门,汇为积水潭,亦名海子,至北安门水关流入西苑,人呼西海子。《耳谈》云:西内海子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旁,及金鳌玉𬟽之上。世皇斋居西内,宫女过见惊仆。宫监以闻,上曰:“此宜处山后,何为在此骇人乎?” 是夜,闻跋浪跳掷之声。旦视之,湖冰破裂一道,已徙去矣。

    刘井 《翰林记》:“学士刘定之所浚,在公署后堂之左。”

    “玉河 ” ,《燕都游览志》:“即西苑所受玉泉,注入西湖,逶迤从御沟流而东,以注于大通河者,堤在东长安门翰林院东畔,有坊二,署曰‘玉河东西堤,其南北有三石梁,西堤旧有高荫,垂荫水上。而崇祯己巳冬,城守官军御寒无具,尽斫为薪,仅存翰苑墙东一带矣’。”

    泡子河 《燕都游览志》:“泡子河在崇文门之东城角前有长溪,后有广淀,高堞环其东,天台峙其北,两岸多高槐垂柳,空水澄鲜,林木明秀,不独秋冬之际难为怀也。北有吕公祠,以乞梦有验。岁大比,诸士子争往焉。河上诸招提,苦无广大者,水滨之颓园废圃,多置不葺。城内自德胜河外,惟此二三里间无车尘巿嚣” ,惜命驾者少耳。

    金水河 《元史》:“金水河,源出宛平县玉泉山,流至和义门南水门入京城。至大四年七月,奉旨引金水河水注之。光天殿西花园石山前旧池,置闸四以节水。”

    《海子 记纂渊海》:在府西三里,汪洋如海,中有芰荷、鸥凫可玩。《涌幢小品》:“禁城中外海子,即古燕巿积水潭也。源出西山,一亩马眼诸泉,绕出瓮山后,汇为七里泺,纡回向西南行数十里,称高梁河。将近城,分为二,外绕都城开水门,内注潭中,入为内海子,绕禁城出巽方,流玉河桥,合外隍,入于大通河。” 《燕都游览志》:“积水潭在都城西北隅,东西亘二里馀,南北半之。西山诸泉,从高梁桥流入北水关汇此。或因内多植莲,名为莲花池。或因水阳有净业寺,名为净业湖。内官监向严鱼禁,今稍弛矣。酒后一苇,山光水色,箫鼓中流,时复相遇。江以北来,无此胜游然。”

    泛,必从小径抵虾菜亭,乃尽幽深之致。每年三伏日,锦衣卫率御马监官校,浴马于湖,如濯云锦。中元夜,寺僧于净业湖边放水灯,杂入莲花中。游人设水嬉,为盂兰会,梵呗钟鼓,杂以宴饮,达旦不已。水中花炮,有凫雁龟鱼诸种。冬时湖冻作小冰床,各坐于上,一人挽行,轮滑如骤驶。好事者恒觅十馀床,携围炉酒具,酌冰凌中积水潭水从德胜桥东下,桥东偏有公田若干顷,中贵引水为池,以灌禾黍,绿杨鬖鬖,一望无际。稍折而南,直环北安门宫墙左右流入禁城,为太液池,汪洋如海,俗呼海子套。《元史》:海子岸上接龙王堂,以石甃其四周。海子一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仁宗延祐六年二月,都水监计会前后与元修旧石岸相接,九月五日兴工,十一日工毕。至治三年三月,大都河道提举司言:“海子南岸东西道路,当两城要冲,金水河浸润于其上,海子风浪冲啮于其下。且道狭不时,渍陷泥泞,车马艰于往来,如以石砌之,实永久之计也。” 泰定元年四月工部应副工物,七月兴工,八月工毕。

    鱼藻池 《燕都游览志》:“在崇文门外西南,俗呼曰金鱼池,畜养朱鱼以供市易。都人入夏至端午结篷列肆,狂歌轰饮于秽流之上,以为快。” 三里河 ,《春明梦馀录》:“元时名文明河” ,接通惠河,为漕储运道。今铁闸尚存。

    黑龙潭 《愚山集》:“京师三黑龙潭:一在城西,一在房山县,一在南城黑窑厂,皆祷雨之地也。黑窑潭一方池尔,水涸时中有一井,以石甃之。” 大通河 ,《水部备考》:“大通河发源于昌平之白浮村神山泉,西南会一亩马眼玉泉,绕出瓮山后,汇为七里泊,东入都城西水门,贯积水潭。又稍东由月桥入内府,环绕宫殿,南出玉” 河桥水门东行,会南北城河二流,由大通桥东下通州高丽庄,凡一百六十馀里。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郭守敬凿门北河,每十里一闸,畜水通舟,以济漕运,赐名“通惠。” 国初,闸与官夫多有存者,而河几湮塞。成化十二年,始命平江伯陈锐疏通之。漕舟曾至大通桥下,后射利之徒妄假黑眚之说,竟阻坏。正德二年复疏之,功不就。《世宗实录》:嘉靖六年十月,巡仓御史吴仲言,“通州运河,元郭守敬创建,已有明效。今通流等八闸遗迹尚存,原设官夫具在,因而成之,为力甚易。而势家罔利,从中挠之,或倡风水之说,或欲绝湾民之利,皆不足信。夫汉、唐、宋漕皆从汴、渭直达京师,未有贮国储于五十里之外者。请以臣言下户、工二部定议,修浚,运粮径达京仓。此兴无穷之利而杜不测之虞,于计便。” 上命户部侍郎王𫐄、工部侍郎何诏及仲董其事。𫐄等上言:“地形从大通桥至白河,高可六尺。若大兴工浚之,深至七丈,通引白河,则漕船可直达京城,诸闸可以尽罢,此永久之利,然未易议也。为今之计,惟应修浚河闸。然从通流闸经二水门,南浦、上桥、广利三闸,皆衢市阛阓中,不便转运。从温泥河滨旧小河废堰西,不一里至堰水小坝。诚修筑之,令通普济闸,则径易,可省四闸两关转般之难。” 上命即以来春兴工。十一月,礼部尚书桂萼上疏,称修通惠河不便,请改修三里河。桂文襄公奏议:“大通桥河源出自昌平州神山泉,南会一亩、马眼二泉,绕出瓮山,复汇七里泺,即今之西湖。东入都城西水门,贯积水潭,即今之海子。又东五十馀里,至通州入白河。此河元郭守敬由古水道开浚,非自守敬创始。盖西山诸水出皇城东出,每当山水泛涨,由此而泄,引之入白河,以济漕运。故置闸以时启闭,初非为行舟设也。成化十二年,平江伯陈锐不察其故,建言修复。宪宗皇帝命户部左侍郎翁世资、工部左侍郎王诏挑浚西湖诸泉,以益水势,可放运船千馀直抵大通桥下。既而水急岸狭,船不可泊,未几即耗,船退几不能全,遂不复行。正德七八年亦尝挑浚,竟无成功。盖京师之地,西北” 高峻,自大通桥下视通州,势若建瓴,而强为之,未免有害,非徒无益而已。《世宗实录》:上以桂萼疏示大学士杨一清、张璁,一清言:“通惠河因旧闸行转般之法,可以省运军之力,宜断行之。” 璁亦言:“通州河道经元郭守敬修浚,今闸坝具存。臣闻京城至通州五十里,地形高下才五十尺。以五十里之远近,摊五十尺之高下,无所不可。浚瓮山诸水,引神山泉以合下流之归纡回以顺其地形,因时以谨其浚治,此一劳而永逸计也。” 成化十二年平江伯陈锐建议开修北河。《宪》。

    “宗皇帝命大臣督理,而河道已通,运船已至城外。适有黑眚之异,惑于讹言,遂止,识者恨之。今欲开修北河,因仍旧道,诚易易耳。况一舟之运,约当十车,每年运船已到,则令剥运新粮未到,则令剥运通州积粮。庶京师充实,永无意外之患矣。” 上深然璁言。至七年十二月,通惠河成,粮运既至者一百九十九万三千“八百有奇,省脚价银十一万三千三百馀两,当扣除入户部。吴仲以运军罢敝,请暂给三分之一,俟一二年后,并减岁运加耗,以宽穷民,庶军民两受其惠。” 户部覆请,报可。《帝京景物略》:“嘉靖丁亥,御史吴仲请修通惠河,三月告成功。上登舟观之,大学士张璁等联句以闻。上喜,给光禄馔,又分御膳赐” 焉。《水部备考》:通会河工完,吴仲出知处州府事,进《通惠河志》,被旨送史馆采入《会典》,仍令刊行。《熹宗实录》:天启元年闰二月,巡按直隶御史张新诏言:“通惠河即元郭守敬所修故道,平江伯陈锐疏通之,运船直达大通桥下,时为势豪所阻。后因御史吴仲之言,乃命郎中何栋、吴嗣忠仍浚里河,计费才七千两,而所省脚价十二万。若由大通桥至朝阳门三里,其地平衍闲旷,倘导玉河之水,稍溯而北,至朝阳门,量建闸座,运粮径至门下,每岁可省银二万六千。以三十年之通计之,得七八十万矣。” 诏部议覆。《通漕类编》:“大通桥东至通州入白河,开渠置闸,而漕舟不行。自大通桥起至通州石坝四十里,地势高下四丈,中间设庆丰等五闸以蓄水,每闸各设官吏,编夫一百八十名,造剥船三百只。” 《南海子 鸿雪录》:“南海子,本元之飞放泊。元制,大都八百里以内,东至滦州,南至河间,西至中山,北至宣德府。捕兔有禁,以天鹅、雌老仙鹤、鸦鹘私卖者,即以其家妇子给捕获之人。有于禁地围猎为奴婢,首出者,断奴婢为良民。收住兔鹘,向就近官司送纳,喂以新羊肉。无则杀鸡喂之。自正月初一日至七月二十日,禁不打捕,著之令甲。” 其苛政如是,亦异乎文囿之刍荛雉兔者已。《可斋笔记》:“南海子距城南二十里,方百六十里,辟四门,缭以崇墉,中有水泉三处,獐鹿雉兔不可以数计。籍户千馀守视。每猎,则海户合围,纵骑士驰射于中,所以训武也。” 《大政记》:“南苑方一百六十里,苑中有按鹰台,台旁有三海子,皆元之旧也。” 国朝辟四门,缭以周垣,设海户千人守视。自永乐定都以来,岁时猎于此。《帝京景物略》:“城之南二十里,有囿曰南海子,方一百六十里,中有殿,殿旁晾鹰台,台临三海子,筑七” 十二桥以渡,元之旧也。海子西北隅,岁清明日,蚁集成丘,中一丘高丈,旁三四丘亦数尺,竟日乃散去,土人目为蚂蚁坟。西墙有沙冈委蛇,岁岁增长,高且三四丈,土人曰“沙龙。梅村集。” 南海子,周环一百六十里,有水泉七十二处,元之飞放泊也。晾鹰台,元之仁虞院也,明置二十四园。

    百泉溪 《明一统志》:“百泉溪,在府西南一十里丽泽关,平地有泉十馀穴,汇而成溪,东南流入柳村河 。” 燕石集:“百泉,地卑泥泞,四时不干。一僧誓填之,功未就,旋坏已数年矣。”

    清泉河 《魏氏土地记》:“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河,上承桑干河,东流与潞河合。”

    钓台泉 《明一统志》:“钓鱼台在府西花园村,台下有泉涌出,汇为池,其水至冬不竭,相传金人王郁隐此草桥河 。” 《春明梦馀录》:“右安门外西南,泉源涌出,为草桥河,接连丰台,为京师养花之所,元人园亭皆在于此。” 《帝京景物略》:“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唐时有万福寺,寺废而桥存。天启间,建碧霞元君庙。其北土近泉,宜” 花,居人以种花为业,冬则蕴火暄之,十月中旬,牡丹已进御矣。桥去丰台十里,中多亭馆。元廉右丞之“万柳堂” ,赵参谋之“匏瓜亭” ,栗院使之“玩芳亭” ,要在弥望间,然莫详其处矣。

    太湖 《名胜志》:“在府治西四十里,南流入洗马沟,与玉渊潭、燕家诸水汇而为西湖。” 《明一统志》:“在府西南四十五里,广袤十数亩,旁有泉涌出,经冬不冻,东流为洗马沟。”

    玉渊潭 在府西一十里,元郡人丁氏故池。柳堤环抱,景气萧爽,沙禽水鸟,多翔集其间,为游赏佳丽之所。元人游此赓和,极一时之盛。洗马沟 ,《名胜志》:“在府西南四十五里,相传光武北巡,洗马于此。”

    湿水 ,《水经注》:“湿水,东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水,西注太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

    道泉流结西湖

    黑龙潭 ,《帝京景物略》:“在金山口北依冈,有龙王庙、碧殿、丹垣。庙前为潭,干四丈,水二尺,土人云:有黑龙潜其中。宣德、正统、万历中,旱祷辄应,凡立数碑。”

    《卢水 蓟丘集》:“在帝京西南,其北有村曰青菰,入谷一里,有何将军别业。”

    湿水 《隋图经》“即桑干河。至马陉山为落马河。出山谓之清泉河,亦曰干泉。至雍奴入笥沟,谓之合口。” 《水经》:“湿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又东过涿鹿县北。又东南出山,过广阳蓟县北。”

    桑乾泉 ,即溹涫水也。其水潜承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大池。古老相传,有人乘车于池侧,忽遇大风,飘之于水,有人获其轮于桑乾泉,故知二水潜流通注矣。桑干水自源东南流,右会马邑川水,东南流合湿水。桑干水湿水并受通称。《北辕录》:卢沟河亦谓黑水河,河色最浊,急如箭。《石湖集》去燕山三十五里,宋敏求谓之芦菰河,即桑干河。《许奉使行程录》:“卢沟河水极湍激,每候水浅深,置小桥以渡,岁以为常。近年于此河两岸造浮梁,建龙祠,仿佛如黎阳三山制度。”《元史·河渠志》:“卢沟河源出于代地,名曰小黄河,以流浊故也。自奉圣州界流入宛平县境,至都城四十里东麻谷,分二派。”《水部备考》:“卢沟河发于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从雷山之阳发为浑泉,而为桑干河,雁门、云中诸水皆会焉。过怀来,行两山间,拘束龃龉不得肆。至京城西四十里石径山之东,地势平而土脉疏,冲激震荡,迁徙弗常。永乐、正统间,狼窝口大决,为京师患,屡尝修筑。弘治二年,发军民夫治之。至嘉靖三十年以后,东岸”堤决几二十处。于是以三十五年兴工,次年桥工告成,是河安流者数岁。四十一年,西南又决,复修理,堤岸始坚。《吴文恪公集》:“卢沟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从雷山阳涌为金龙池,迤逦东下,曰桑干河,雁门、云中诸水皆会。由大同古定桥抵宣府保安州,过怀来,行两山间,至京城西四十里石径山之东。地平土疏,冲激迁徙不常。至看丹口分为二:一东流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是为浑河。一南流至霸州合易水,又南至丁字沽入运河。”《名胜志》:“卢沟河,府南四十里,即桑干河也。亦名浑河。府西百里有清水河,流迳大台村。又西北百馀里有小溪,流迳青口村,俱入之。其上为百花陀、十八盘、青山、摘星诸岭,岩谷幽邃,直耸云霄,人骑罕通,仅容一线。”《方舆纪要》:“桑干自良乡县流注县界,又东南流入东安县境,合巨马河。”《水部备考》:“卢沟而下,舟楫时有之。卢沟而上,直达宣府之保安州,故元运道也。自大同县古定桥起,至卢沟桥务里村止,约八百馀里,内可以舟行者七百二十七里,驴驼般运八十八里。”戴司成集:“卢沟本桑干河,俗曰浑河。在都城西南四十里,有石桥,横跨二百馀步。桥上两旁皆石栏,雕刻石狮,形状奇巧。金明昌间所造,两崖多旅舍,以其密迩京师,驿通四海,行人使客,往来络绎。疏星晓月,曙景苍然,亦一奇也。”《长安客话》:“卢沟桥,金明昌初建,正统间重修,长二百”馀步,左右石栏刻狮子数百枚,情态各异。《破梦闲谭》《卢沟晓月》,为畿辅八景之一。崇祯三年后,风景萧条,议者谓此畿辅咽喉,宜设兵防守,又须筑城以卫兵。于是当桥之北,规里许为斗城。城名“拱北”,二门南曰“永昌”,北曰“顺治。”刱于崇祯丁丑,特设参将控制之。长乐河 :《蓟丘集》:出百望山。百望山,在京西北一百六十里。十里为“长乐河”,河水不甚阔而流驶。

    玉斗潭 《蓟丘集》:“长乐河又北二里为玉斗潭,腐草罨之,深不可测,传有两牛饮而陷于潭,无迹。”

    清水涧 《蓟丘集》:“漆园西北十里为清水涧,两山如门,行可二十里。山皆奇峭巃嵷,飞泉滮滮,决地分流,声激崖穴。”

    汤泉 ,《长安客话》:“百望西北六十里曰十八盘山,有汤泉,是辽后浴处。”

    合抱河 ,《长安客话》“十八盘山有湖焉,小而深,在碧驾之岩。每春夏之交,山水增流,则湖益清,可鉴曰合抱河。”以上自《大内》及《内外城》、大宛二县界内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