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二百八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八十五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二百八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八十五卷目录

     西湖部汇考一

      考

    山川典第二百八十五卷

    西湖部汇考一

    杭州之西湖

    西湖本名“明圣湖”,后又名“钱塘湖”,一名“上湖”,周回三 十馀里,东接杭州府,城,西南北三面皆有山临之,山 之下各有谿谷,渊泉百道,汇而成湖。湖中横截一堤, 堤西曰“里湖”,堤东曰“外湖”,其中为胜景者十。自唐宋 至今,无时不盛传宇内云。

    按《方舆胜览》:浙西路临安府西湖在城西,周回三十 里。其湖出诸涧泉,山川秀发,四时画舫遨游,歌鼓之 声不绝。好事者尝命十题,有曰:“平湖秋月,苏堤春晓、 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荷风、花港观鱼、 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

    按《三才图会西湖图考》:“西湖在杭州府城外,武林多 山,而语山之极高者,南北二峰与孤山为最,乃登高 览胜者之所必由也。其孤山有金沙井,有六一泉,有 林逋放鹤亭,逋墓在其南。巨石山一名宝石山,在西 湖北,高六十三丈,周回一十三里,旁有石甑,山上有 七层古塔,今称为保叔塔。山麓有缆船石,相传秦始” 皇东游汎海,舣舟于此。旧《志》:西湖本通海,东至沙河 塘,南向大江也,故始皇缆舟于此。宋宣和中,镌此石 为佛,遂名为“大石。”佛北有落星石二,一在山北,一在 山后。岩上巾子峰,在落星石后。西有参寥泉。西为宝 云山。又西为葛岭,相传为葛洪炼丹之所,岭上有葛 仙翁墓。又西有虎头岩,山形突出,若虎头然。葛岭之 西为履泰山,有栖霞岭。岭下岳武穆王墓,后有扫帚 坞、黄龙洞。履泰之右为仙姑山,有张宪墓。仙姑西为 青芝坞。青芝坞西南为庆化山、水竹坞。又西南为驼 𪩘岭,过行春桥,入九里松。唐刺史袁仁敬守杭,植松 以达灵隐、天竺,凡九里。前有小方池,曰“玉泉”,大旱不 竭。折而南为仙芝岭,西为集庆山。又西南过合涧,为 武林山,俗称西山,在钱塘县西十五里,高九十二丈, 周一十二里。其峰之北起者曰北高峰,山前有飞来 峰。晋咸和间,西僧慧理登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 鹫山之小岭,不知何自飞来仙灵隐窟,今复尔否?”因 名山曰灵隐,建灵隐寺,命其峰曰飞来。支分而回拱 者,又有石笋、灵鹫、稽留、月桂、莲花诸峰。有龙泓、青林、 玉乳、射旭、呼猿诸洞。有三生石,有炼丹井,有冷泉亭, 又有萧公伏苓、白沙、金沙诸泉。有下天竺寺、中天竺 寺、上天竺寺。其凌空中峙者为慧日峰。今以净慈寺 后卷石刻“慧日峰”,亦误也。又南曰烟霞岭,洞壑虚窈, 泉味清甘,声如金石。熙宁间,郡守郑獬名之曰“水乐 洞。”陟磴屈折而上,曰南高峰,在南北诸山之界。玉屏 山在南屏西南,其相对曰赤山,山之阴有筲箕泉。赤 山之北曰三台山。三台山而北曰小麦岭,又西曰大 麦岭,其旁有花家山。西北为灵石山,又西为鸡笼山、 风篁岭,岭上有龙井。龙井之南为九溪,其西为十八 涧。栗山在钱塘县西十七里。高六十二丈,周十八里。 有石人岭、玉女岩。过岭为西溪。有大慈山,在县西南 十里,有虎跑泉。南曰笔架山,有忠节祠,祀宋大学士 徐应镰。又南曰包家山,有冷泉峪,多桃花,号“小桃源。” 又南曰梯云岭、慈云岭。岭之南曰龙山,一名卧龙山, 有登云台、珍珠泉,宋藉田郊坛、高禖坛遗址在焉。稍 南曰妙因山。月轮山在龙山南,形圆如月。其高耸者 为月轮峰,有六和塔。五云山在龙山西南,高百丈,周 十五里,有井,大旱不涸。秦望山在钱塘县南一十二 里,高一百六十丈。《舆地志》:“秦始皇欲渡会稽,登此南 望,因名,有罗刹石。”定山在钱塘江上,高七十五丈,周 回九里有奇,江涛至是辄抑,过则喷怒若雷。浮山在 县东南四十里。海潮入钱塘江,势若雷霆,而浮山峙 于江中,与渔浦诸山相望,潮乃回伏激射,若神凭焉。 庙山,在浮山南十里,潮势至此方杀。西湖故明圣湖, 周绕三十里,汉时金牛,见湖中人言明圣之瑞,遂称 明圣湖。又以介于钱塘称钱塘湖,又以其负郭而西, 故称西湖云。

    按《续文献通考》:“浙江杭州府西湖,在府城西,周围三 十里,其源出于武林泉,山川秀发,景物华丽,自唐以 来,为东南游赏胜处,旧有十景。”

    按《浙江通志》:杭州府钱塘县,“西湖周绕三十里,三面 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有水道潴而为湖。汉时金 牛见湖中人言明圣之瑞,故称明圣湖。西湖有十景曰《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荷风、两峰插 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断桥残 雪。”

    按《钱塘县志》:“西湖之中,其自南而北,横截于湖中者, 为苏公堤。宋元祐间,郡守苏轼所筑也。西曰里湖,东 曰外湖。南渡后,堤桥成市,歌舞丛错,走马游船,达旦 不息,岁久弗治。湖水啮堤,堤渐廉削。郡守杨孟瑛浚 湖,增益苏堤,高二丈,阔五丈三尺,虹梁横亘,顿复旧 规。嘉靖中,县令王钺夹堤植桃柳,后为兵燹所伐。万” 历初年,运使朱柄如重植之。第一桥曰跨虹,第二桥 曰东浦,第三桥曰压堤,第四桥曰望山,第五桥曰销 澜,第六桥曰映波,里湖西岸为杨公堤,孟瑛辟湖时 所增筑也。第一桥曰环碧,第二桥曰流金,第三桥曰 卧龙,第四桥曰隐秀,第五桥曰景行,第六桥曰浚源, 以配外六桥焉。自北新路第二桥入灵竺路者赵公 堤,宋淳祐中京尹赵与𥲅所筑也。自断桥至孤山为 白公堤。堤内傍山者亦名里湖,岁久堤圮,洼不受足。 万历中,太监孙隆修筑,累石砌梁,杂植花木,又名为 “十锦塘。”堤中重建望湖亭,并建锦带桥、垂露亭,为一 湖之胜。湖心平壤如砥,即旧时湖心寺基。寺有三塔, 弘治中废,建亭于上,名“湖心亭”,即北塔基。其中塔、南 塔久废为草滩,东西延袤三百八十步,南北延袤九 百步。郡缙绅以此本放生处,碑记巍然,而古迹湮没, 乃请于水利道王道显,申呈抚院,牒行钱塘查复,浚 取葑泥,绕潭筑埂,环插水柳,为湖中之湖,专为放生 之所。又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择僧守之,禁绝渔人 越界捉捕。

    按《西湖志湖堤胜迹》:西湖自断桥西径为十锦塘,中 为锦带桥。至望湖亭,为孤山四贤堂、范公祠、敬一书 院、林处士墓、放鹤亭、玛瑙坡、俞公祠、岁寒岩、三贤祠、 二贤祠、关帝祠、陆宣公祠、朱文公祠、卢舍庵、六一泉。 又西为西冷桥。桥之对自南新路属之北新路者,为 苏公堤,东曰里湖,西曰外湖。里湖西岸者为杨公堤。 登金沙滩,为履泰将军庙、关帝庙。自北新路第二桥 入灵竺者,为赵公堤。有寺在湖中,名“湖心寺。”有亭名 “湖心亭。”

    西湖故明圣湖也。周绕三十里,三面环山,谿谷缕注, 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汉时金牛见湖中人言明 圣之瑞,遂称明圣湖,以其界于钱塘也;又称钱塘湖, 以其输委于下湖也;又称上湖,以其负郭而西也,故 又称西湖。然自六朝以前,史籍莫考,惟《水经》有“明圣” 之号而已。逮乎中唐,而经理渐著。代宗时,李泌刺史 杭州,悯市民苦江水之卤恶也,开六井,凿阴窦,引湖 水以灌之,民赖其利。长庆初,白乐天重修六井,甃函 笕,以蓄泄湖水,溉沿河之田。其《自序》云:“每减湖水一 寸,可溉田十五馀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馀顷。此州 春多雨,夏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 馀顷,无凶年矣。”吴越王时,湖葑蔓合,乃置撩兵千人, 以芟草浚泉,又引湖水为池,曰“涌金”,以入运河,而城 郭内外,增建佛庐者以百数。盖其时偏安一隅,财力 殷阜,故兴作自由。宋初,湖渐淤壅。景德四年,郡守王 济增置斗门以防溃溢,而僧民规占者已去其半。天 禧中,王钦若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民采捕,自是湖 葑益塞。庆历初,郡守郑戬复开浚之。嘉祐间,沈文通 守郡,作南并于美俗坊,亦湖水之馀派也。元祐五年, 苏轼守郡,上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也。自 唐以来,代有浚治,国初废置,遂成膏腴。熙宁中,臣通 判杭州,葑合才十二三,到今十六七年,又塞其半,更 二十年,则无西湖矣。臣愚以为西湖有不可废者五, 自故相王钦若奏以西湖为放生池,每岁四月八日, 郡人数万集湖上,所活羽毛鳞介以百万数,为陛下 祈福。若任其堙塞,使蛟龙鱼鳖同为枯辙之鲋,臣子 视之亦何心哉?”此西湖不可废者一也。杭州故海地, 水泉咸苦,民居零落。自李泌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 足取汲,而生聚日繁。今湖狭水悭,六井渐坏。若二十 年后,尽为葑田,则举城复食咸苦,民将耗散。此西湖 不可废者二也。白居易《开湖记》云:“蓄泄及时,可溉田 千顷。”今纵不及此数,而下湖数十里,菱茭禾麦,仰赖 不赀。此西湖不可废者三也。西湖深广,则运河取藉 于湖水。若湖水不足,则必取藉于江潮。潮之所经,泥 沙浑浊,一石五斗,不出三“岁,辄调兵夫十馀万开浚, 而舟行市中盖十馀里,吏卒骚扰,泥水狼藉,为居民 大患。此西湖不可废者四也。天下官酒之盛,未有如 杭州者也。岁课二十馀万缗,水泉之用,仰给于湖。若 湖水不足,则当劳人远负山泉,岁不下二十万工。此 西湖不可废者五也。今湖上葑田二十五万馀丈,度 用夫二十馀万工。近者蒙恩免上供额斛五十馀万 石,出粜常平亦数十万石。臣谨以圣意斟酌其间,增 价召入中米,减价出卖,以济饥民,而增减折耗之馀, 尚得钱米一万馀石贯。”以此募民开湖,可得十万工。

    自四月二十八日开工,盖梅雨时行,则葑根浮动,易
    考证
    为除去。父老纵观,以为陛下既捐利与民,活此“一方,

    而又以其馀,兴久废无穷之利,使数千人得食其力, 以度凶年,盖有泣下者。但钱米有限,所募未广,若来 者不继,则前功复隳。近蒙圣恩特赐本州度牒一百 道,若更加百道,便可济事。”臣自去年开浚茅山、盐桥 两河各十馀里,以通江潮,犹虑缺乏,宜引湖水以助 之。曲折阛阓之间,便民汲取,及“以馀力修还六井,南 井为陛下敷福,州民甚溥。”朝议从之。乃取葑泥积湖 中,南北径十馀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募人种菱取息, 以备修湖之费。自是西湖大展。至绍兴建都,生齿日 富,湖山表里,点饰寖繁。嗣后郡守汤鹏、安抚周淙,京 尹赵与𥲅、潜说友递加浚理,而与𥲅复因湖水旱竭, 乃引天目山之水,自馀杭塘达溜水桥,凡历数堰,桔 槔运之,仰注西湖,以灌城市。其时君相淫佚,荒恢复 之谋,论者皆以西湖为尤物破国,比之西施云。元惩 宋辙废而不治,兼政无纲纪,任民规窃。明初籍之,遂 起额税。由是苏堤以西,尽为阡陌。至宣、正间,长民者 稍稍搜剔古迹,粉绘太平,或倡浚湖之议,惮更版籍, 竟致寝阁。嗣是,都御史刘敷、御史吴文元等,咸有题 请,而浮议蜂起,有力者百计阻之。成化十年,郡守吴 浚稍辟外湖。十七年,御史谢秉中、布政使刘璋、按察 使杨继宗等,清理《续占》。弘治十二年,御史吴一贯修 筑石闸,渐有端绪。正德三年,郡守杨孟瑛锐情恢拓, 力排群议,言于御史车梁、佥事高江上疏请之,以为 西湖当开者五。其略曰:“杭州地脉,发自天目,群山飞 翥,驻于钱塘。江湖夹抱之间,山停水聚,元气融结。故 《堪舆》之书有云:‘势来形止,是为全气;形止气蓄,化生 万物’。又云:‘外气横形,内气止生’。故杭州为人物之都 会,财赋之奧区。而前贤建立城郭,南跨吴山,北兜武 林,左带长江,右临湖曲,所以全形势而周脉络,钟灵 毓秀于其中者。西湖占塞,则形胜破损,生殖不繁。杭 城东北二隅皆凿濠堑,南倚山岭,独城西一隅濒湖 为势,殆天堑也。”是以涌金门不设月城,实倚外险。若 西湖占塞,则塍径绵连,容奸资寇,折冲御侮之便何 藉焉?唐、宋以来,城中之井皆藉湖水充之。今甘井甚 多,固不全仰六井,南井也。然寔湖水为之本源,阴相 输灌。若西湖占塞,水脉不通,则一城将复卤饮矣。况 前贤兴利以便民,而臣等不能纂已成之业,非为政 之体也。五代以前,江潮直入运河,无复遮捍。钱氏有 国,乃置龙山、浙江两闸,启闭以时,故泥水不入。宋初 崩废,遂至淤壅挑浚。频年,苏轼重修堰闸,阻截江潮, 不放入城,而城中诸河,专用湖水,为一郡官民之利。 若西湖占塞,则运河枯涩,所为南柴北米,官商往来, 上下阻滞,而闾阎贸易,苦于担负之劳,生计亦窘矣。 杭城西南,山多田少,谷米蔬蔌之需,全赖东北。其上 塘濒河田地,自仁和至海宁,何止千顷,皆赖湖水以 救亢旱。若西湖占塞,则上“塘之民缓急无所仰赖矣。 此五者,西湖有无,利害明甚。第坏旧有之业,以伤民 心,怨讟将起。而臣等不敢顾忌者,以所利于民者甚 大也。”部议报可,乃以是年二月兴工。先是,郡人通政 何琮常绘《西湖》二图,并著其说,故温甫得以其概上 请。盖为佣一百五十二日,为夫六百七十万,为直银 二万三千六百七两,斥毁田荡三千四百八十一亩, 除豁额粮九百三十馀石,以废寺及新恳田粮补之。 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又按《郡志》,西湖故与江通。 今据郦道元《水经》及骆宾王、杨巨源二诗,窃谓不然。 《水经》云:“渐江出三天子都,北过馀杭,东入于海。”注云: “渐江一名浙江,出丹阳黟县南蛮中。东北流至”钱塘 县,又东经灵隐山,山下有钱塘故县,浙江经其南,县 侧有明圣湖,又东合临平湖,经槎渎注于海。夫《水经》 作于汉魏时,已有明圣湖之号,不得于唐时复云湖 与江通也。《水经》又言,始皇将游会稽,至钱塘,临浙江, 不能渡,乃道馀杭之西津。后人因此遂指大佛头为 始皇缆船石,以证西湖通江之说,殊不知西津未必 指西湖也。至于骆宾王《灵隐寺》诗有云:“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杨巨源诗有云:“曾过灵隐江边寺,独宿 东楼看海门。”与《水经》所称“浙江东经灵隐山”相合,而 西湖通江之说,泥而不解。夫巨源与乐天同时,使泥 其诗,以为江潮必经灵隐山以通西湖也,则明圣之 号,不当豫立于汉、魏时,而乐天经理西湖时,未闻有 江潮侵啮之患。况自灵隐山而南,重冈复岭,隔截江 漘者一十馀里,何缘越度以入西湖哉?要之汉唐之 交,杭州城市未广,东北西隅皆为斥卤,江水所经,故 今阛阓之中,犹为洋坝、“前洋”、“后洋”之称,所谓合临平 湖,经鹾渎以入于海者,理或有之。若西湖,则自古不 与江通也。乃今江既不经临平,绕越州而东注灵隐 之南,吴山之北,斥卤之地,皆成民居,而古迹益不可 考矣。

    断桥本名宝祐桥,自唐时呼为断桥,张祜诗云“断桥 荒藓合”是也。岂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断,故名之欤?元 时钱惟善《竹枝词》,有段家桥之名,闻者哂为杜撰,然杨萨诸诗,往往亦称段桥,似未可谓无证也,姑两存 之。桥口宋有总宜园,稍西有涵碧桥,又西有处士桥、 宏春桥,并废。总宜园,中贵张氏别墅。涵碧桥宋转运 使陈尧佐重脩。又按,《览胜志》:“此地旧有飧秀阁,今为 片石居。”

    十锦塘,本名乐天堤。唐刺史白乐天所筑,因与桥联, 又名断桥堤。堤因湖水剥削,日久殆尽。万历十七年, 司礼东瀛孙隆捐赀修筑,径三里,阔三丈,甃石铺沙, 杂植四时花木。重建宝带桥、垂露亭,而新堤之盛,不 减六桥。故杭州之人,又名之曰“孙堤。”经始时,中桥下 掘得《白公碑文》,有“历几百年而吾当复生重修”之语, 岂孙公即白公哉?

    望湖亭唐时在孤山之址,宋时徙宝石峰。明初复徙 故址。今为“龙王堂。”

    孤山在重湖之间,以其独立水心,故名。按:《旧志》云:“唐 宋间,楼阁参差,弥布椒麓。”盖此山为西湖之最胜处 也。

    四贤堂,正德间,郡守杨孟瑛建,以祀唐刺史李泌、白 居易、宋守苏轼、“处士林逋者。泌,字长源;代宗时,任居 易,字乐天;穆宗时,任轼,字子瞻;哲宗时,任逋,字君复; 真宗赐号和靖处士。”先是,唐民怀白公之德,即山之 广化寺以祀公。至宋,益以苏公、林公名三贤堂。绍兴 间,建四圣延祥观,而尽徙之,祠遂废。京尹袁韶复建 于苏堤中。天顺三年,郡守吴浚徙之故址。成化十一 年,布政使甯良、杜谦等增建仰高亭、巢居阁。杨公浚 湖讫事,奉李公泌而并祀之,遂名四贤堂。今益以廉 使周新、督学薛应旗、分守王世贞为七贤祠。余独怪 苏、白之后有功是湖者,数百年来惟郡守杨孟瑛一 人,而后人不为建祠,而又不于四贤之后益一木主 而并祀之,而乃纷纷于“为七”为八,寔阙典也。堂之左 旧有四照阁,久废。成化间,都御史韩雍复建。嘉靖十 四年毁。

    敬一书院,巡抚赵士麟建,以讲学者。既擢去,士民即 塑像于其中。盖公抚浙时,惠政虽多,而特其疏浚城 内诸河,尤为杭民数世之利。其傍有留清亭碑载其 事。院左有文昌祠、菊香冢。文昌祠,万历年建,额曰“古 文昌祠。”菊香冢:按《府志》云:“在文昌祠畔,小石隆起,镌 字宛然。”

    林处士墓,在孤山之阴。绍兴十六年,建四圣延祥观, 尽徙诸院刹,独逋墓,诏存之。咸淳间,贾似道题石曰 “和靖先生墓”,命金华王庭书之。元僧杨琏真伽发其 墓,惟端砚一方,玉簪一枝。成化十年,郡守李端葺治 放鹤亭。嘉靖中,钱塘令王𬬩作。其巅有岁寒岩,其下 有处士桥。先是至元间,儒学提举余谦既葺墓,复补 植梅数百本于山,构梅亭于其下。郡人陈子安又构 鹤亭以配之,后并废。今亭则少保范忠贞所建也。邮 宪李公之粹题额曰:“林君复放鹤处。”

    玛瑙坡,在孤山之东,碎石文莹,可镌图象。

    俞公祠公名琳,字德章,临安人,成化丁未进士,历官 太子少保、工部尚书。其致仕归也,尚书刘舜臣赠之 诗云:“莺声柳色满皇都,疏傅荣归入画图。舆皋每将 绥问驾,廪人时有粟供厨。青春作伴真奇遇,绿酒无 心岂细娱。莫道尚书无个事,一身诗债欠西湖。”盖公 之锡典,月廪舆夫,皆出异数,故有“问驾供厨”之句,今 废。

    岁寒岩在俞公祠后。石壁陡绝,苍藓剥蚀,中隐见篆 书“岁寒岩”三大字,下疏:“郭令公历中书二十四考,广 成子住空同万八千年。”相传为苏长公题其上,即林 和靖四照阁故址也。

    关帝祠,亦云孤山寺址。前有三义阁,后有清啸亭,向 贮玉篆一颗,相传为武安故印。然谛视之,恐非汉物, 盖亦今人伪为者。碑有《白苏诗》及唐宋人。《孤山诗》,为 董思白书。

    陆宣公祠乃中书舍人洪澄别墅,后属陆少保炳。炳 自谓“系出宣公”,创祠祀之。规制弘敞,为一时冠。炳既 物故,仍坐法,祠没入官,以“名贤”得不废。隆庆间,侍御 豫章谢公廷杰,益以严光、林逋、赵抃、王十朋、吕祖谦、 张九成、杨简、宋濂、王琦、章懋、陈选、陶大临并祀焉。岁 久就圮,侍御江公名谦檄郡捐赎锾葺之。中有乳泉, 在名贤祠右。今“名贤”木主皆不存,而祠亦渐荒落矣。 朱文公祠旧为紫阳书院,在锦坞山麓。明督学苏浚 乔因阜先后录裔以守,岁动仁和县学租银八两,于 春秋二仲月致祭。后当事以锦坞山峻,祠屋易圮,移 建今所。

    卢舍庵,今新建。庵前作木栅数十丈,植湖中,禁民捕 捉。凡大鱼悉潜其中,有径丈者。今栅已久坏,鱼亦无 几矣。盖庵实孙东瀛祠址也。

    六一泉在孤山之南,苏子瞻铭叙略云:“殴阳文忠公 将老,自谓六一居士。予通守杭州,别公而南。公曰:‘西 湖僧惠勤甚文,长于诗。吾昔为《山中乐》三章以赠之。

    子闲于民事,求人于湖山而不得,则往从勤乎’?逾年
    考证
    六一公薨,予哭于勤舍。又十八年,予守杭郡,则勤亦

    逝矣。其弟子二仲,画六一公像与勤像而祀之。有泉” 出讲堂下,予遂本勤意而名之曰六一泉。铭之曰:“泉 之出也,去公数千里。后公之没十有八年,而名之曰 六一,不几于诞乎?”曰:君子之泽,岂独五世而已?盖得 其人则可至千百传。尝试与子登孤山而望吴越,歌 山中之乐而饮此水,则公之遗风馀烈,亦或见于斯 泉也。复于泉后作东坡庵以自寓。泉屋自南宋久废, 至明洪武初,有僧曰行升者,树屋购铭图,复旧观。教 授徐一夔为作疏,临湖阁上向,立宋明二代死节诸 君子木主祀焉,扁曰“乾坤正气。”其内又有先觉堂,以 祀唐宋历朝理学名贤者。又按《志》云:其地即广化寺 旧址,后夷为茅氏园。水部陈梅臣建数峰阁,以祀甲 申死事六君子者。

    孤山旧有广化寺、西阁、辟支塔、鉴堂、柏堂、竹阁、智果 院、玛瑙宝胜院、报国寺、闲泉、四圣、延祥观、西太乙宫、 金沙井、万寿寺、学士沟、西湖书院,并废。

    广化寺或云即孤山寺。陈天嘉初建,名“永福。”宋时改 为“广化。”

    西阁一名弥勒阁,辟支塔在焉。僧志文诗有“风积远 山秋气象,月生高阁夜精神”之句。

    《柏堂》,宋僧志铨作。陈文帝天嘉二年,有植两桧于孤 山寺中,至宋时犹存。其一号陈朝桧。志铨作堂其侧 曰柏堂,与竹阁连属。苏子瞻作诗纪之云:“道人手种 几生前,鹤骨龙姿尚宛然。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 见太平年。忽惊华厦依岩出,乞与嘉名到处传。此柏 未枯君记取,灰心聊伴小乘禅。”后孝宗尝书此诗,勒 石竹阁。白乐天作,在孤山寺中。杭人因貌公像而祀 之。今为四贤堂址。

    智果院宋有参寥泉。苏子瞻《记略》云:“仆在黄州,梦与 参寥子赋诗,有‘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 之句。后七年,守钱塘,参寥子卜居智果院,有泉出石 缝,甘冷宜茶。寒食之明日,仆自孤山来访之,汲泉钻 火,烹黄柏茶,适符所梦,遂记以刻石,为之铭。”按:参寥 子名道潜,于潜人。

    玛瑙宝胜院旧有闲泉,仆夫泉,僧智圆所凿也。智圆 字无外,钱塘人,号中庸子。时王文穆公罢相,知杭州, 诸僧出迓,慈云禅师邀之偕往。圆辞曰:“倾山倒壑,奔 走红尘,暂留坐镇。”诸僧赧服。与处士林逋为友,著《闲 居编》五十一卷。临化,命门人即后山敛陶器而护葬 之,名陶器冢,自为铭。

    报恩寺,开宝初钱氏建,亦“六一泉”地也。

    四圣延祥观绍兴间,韦太后还自沙漠,建以沉香,刻 四圣像,并从者二十人,饰以大珠,备极工巧。为园曰 “延祥。”时高宗绝爱西湖,孝宗尝奉之以游历三朝为 故事。元初,杨琏《真伽》废为万寿寺。

    西太乙宫。宋理宗时,中贵卢允升等以奢侈导上,妄 称五福、太乙临,吴越之分,乃即延祥园建太乙宫,而 玛瑙坡、六一泉、金沙井皆归御圃。宫观亭榭,悉以御 书额之,有瀛屿、射圃、白莲堂、挹翠堂、蓬莱阁、香月清 新等亭。观有凉堂,绍兴间遗构也,高宗将临观之。其 时有素壁四堵,高二丈,中贵人相语曰:“官家所幸,素 壁非宜。”亟趣御前萧照往绘山水。照受命,即乞尚方 酒四斗,昏出孤山,每一鼓即饮一斗,尽一斗则一堵 已成,画成而照亦沉醉。上至叹赏,宣赐甚厚。理宗改 为黄庭殿。元时杨琏真伽攘为僧窟,未几荡废。 金沙井在广化寺,白乐天爱酌之,井底沙灿如金,出 之即黑。

    学士港在山南,由处士桥入。元时西湖堙合,好事者 疏之,以通小舟。集贤学士揭曼硕见而助焉,因名曼 硕,自为记。

    西湖书院成化间布政使甯良等建,以居大理卿。郡 人夏时正者,即“太乙宫”故址也。建书库,捐赡田,以待 四方游学之士。

    《苏小小墓》苏小小者,钱塘名妓也,盖南齐时人。其墓 或云“江干”,或云“孤山”,今皆无据。

    西泠桥一名西林桥,又名西陵桥,从此可往北山者, 桥畔向有五显祠,俗号西陵五圣庙,今废。祠后有古 柏一株,至今尚存,人讹“陈朝柏。”其斜对又有东陵五 圣祠,今亦改额“文昌祠”矣。其门向有欧永书对联八 字云:“湖山有主;鱼鸟来宾。”辞字俱佳。又按《览胜志》:桥 畔旧有西泠草堂,为瞿宗吉建。

    苏公堤宋元祐间,苏子瞻既浚湖,取葑泥积湖中,自 南新路属之。北新路径五六里,夹植花柳为长堤。中 有六桥,桥各有亭覆之。其诗云:“六桥横截天汉上,北 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章子厚诗云:“天向长虬一鉴痕,直通南北两山春。”自 是湖分为两,西曰里湖,东曰外湖。南渡后,堤桥成市, 歌舞丛错,走马游船,达旦不息。岁久弗治,里湖尽为 民业,六桥水流如线。正德初,杨孟瑛又重浚之,西抵 北新堤为界,增益苏堤,高二丈,阔五丈,列插万柳,顿复旧观。久之柳败,堤复就圮。嘉靖间,县令王𬬩令犯 人小罪可宥者,得杂植桃柳为赎,“真治湖一良法也, 惜嗣后功令严谨,守土者不得踵行”之耳。堤南第一 桥曰映波,与西岸第六桥对。旧有旌德观、先贤堂。观 本定香寺,今止存定香桥。宝庆间,京尹袁韶改建为 观,有虚舟、雪锦二亭。堂名“仰高”,祠祀许由而下四十 人。宝庆初,去潘阆及节孝妇孙夫人凡五人,中有“振 衣”、《清风》二亭,寻并入旌德观。第二桥曰“锁澜”,与西岸 第五桥对。旧有湖山堂,京尹洪焘建三贤堂,袁公所 建,以祀白、苏、林三公者。后有三堂,扁曰“水西”、“云北”、“月 香”、“水影”、“晴光、雨色。”第三桥曰“望山”,与西岸第四桥斜 对,水名“花港”,所谓花港观鱼者是也。旧有雪江讲堂。 淳祐中,婺州布衣胡侊充三贤堂,堂长号“雪江”,有《锦 囊集》。第四桥曰“压堤”,与西岸第三桥对,旧有崇真道 院,俗称施水庵。贾似道建庵傍有石台,笼灯以照夜 船。水仙王庙亦名龙王祠,先是以乐天、和靖、子瞻附 祀。两庑有井,曰“荐菊”,盖取苏诗“一盏寒泉荐秋菊”之 义也,后废。嘉靖二十二年,郡守陈仕贤构亭其上。第 五桥曰东浦,与西岸第二桥对;第六桥曰跨虹,与西 岸第一桥斜对。稍北则为西陵桥矣。

    杨公堤,俗称“里六桥。”知府杨孟瑛既开西湖,遂筑此 堤。然近北山三桥,宋时已有之,杨公所筑,特南三桥 耳。自北而南,第一桥曰“环璧”,近净空院,玉泉之水出 焉。第二桥曰“流金”,金沙滩之水出焉。西为天泽庙。第 三桥曰“卧龙”,自此而西,可通茅家埠。第四桥曰“隐秀”, 绕丁家山而东,沿堤屈曲,苍翠掩映。西可通花家山, 又名花家园。第五桥曰景行,旧有三贤祠在焉。从此 而西,可通麦岭路。第六桥曰“浚源”,从定香桥而入,近 发祥寺。又按《览胜志》,此地有醉白楼、金溪草堂。醉白 楼为乐天书,在茅家埠,今为吴庄。金溪草堂在金沙 滩之北,为虞伯生读书处。

    履泰将军庙在里湖之金沙滩。始建日月不可考。按 《武林旧事》云:“将军姓孙名显忠,钱塘人。仕吴越为名 将。宋嘉熙中,赵与欢京尹祷雨有验,疏闻,封天泽侯, 额曰‘敕赐孚应之庙’。”人又称天泽庙。庙有天泽井,葛 仙翁所植虬松。明万历癸未夏旱,郡守东吴张振之 率僚属士民遍祷,不雨。一夕,将军降于乩,示祷雨所 “向,且为助雨。”明日,振之诣庙祷,如神指,遂雨三日。大 有年,庙垂圮,即拓地新之,仍令夏秋仲月丞簿致祭, 无有所失。又有小隐园、裴园、史园、乔园、资国园,并废。 小隐园本内侍陈源外宅,后收入重华宫,拨赐张贵 妃,建崇福院。前有双岸金沙涧。裴园,裴禧别业,史园, 史徽孙别业,其西北有蚂蝗桥。资国园即履泰将军 故宅也。

    关帝庙在金沙滩里岸。始建月日未考,岁久就圯。有 人题其壁云:“野鹤闲云东复西,孤亭独坐自栖栖;愁 看伐木根株尽,一路空山绝鸟啼。”今废。

    赵公堤。宋淳祐中,京尹赵与𥲅自北新路第二桥至 麹院筑堤,以通灵竺之路。夹岸花柳,人比苏堤 湖心亭。按《旧志》云:自宋元历明初,皆为湖心寺,鹄立 湖中,三塔鼎峙。相传湖中有三潭,深不可测,所谓三 潭印月者是也。《六十家小说》载有西湖三怪时出,迷 惑游人,故压师作三塔以镇之。弘治间,按察司佥事 阴子淑,为诸生时,曾游入寺,廉得众僧之奸,及为秉 宪,立毁之,并去其塔。嘉靖三十一年,知府孙孟寻遗 址,建亭其上,不数年而圮。万历四年,按察司佥宪姑 苏徐廷课大参海虞王竺、钱塘尹西蜀姜召重建,而 扁额有“太虚一点,宛在水中央”之题。未几崩坏。万历 四年,司礼孙东瀛重建。四砧,上植桃柳,改建喜清阁, 后塑文昌神像。推府赞皇胡来朝对联云:“四季笙歌, 尚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又郡 人司勋虞淳熙《删定略》云:“湖心寺,晋天福中绍岩禅 师建,大中祥符初赐额水心。保宁寺有德生堂、飞泳 亭,永明禅师曾于此放生,杭人多效之。外列三潭,故 又名三塔寺,西湖十景之”一也,图见《成化志》。天顺三 年,郡人赵氏请毒峰禅师重修。弘治五年,佥事阴子 淑因毁寺及塔葑塞湖源。万历三十五年,郡人司勋 虞淳熙探中塔基得之,请于当事,邑令聂心汤,以乡 绅里老杨兆坊、金学曾等之词,申三台,许焉。聂令捐 俸,首事莲池大师,助金卷葑。淳熙同裘道浚筑内堤 一环,杨兆坊、都锺先后构室,住守池僧。三十九年,县 令杨万里继筑外埂。四十二年,藉潭救涸。于是盐台 杨鹤檄浚潭筑堤,遂成外堤数百丈,而内堤则是沈 一化培拥之。一时抚台刘一焜、按台李邦华、盐台崔 尔进、督粮周世赏、督学周延光、巡道王应干,交檄增 堤三尺,外辟二潭,就古德生堂址建阁三楹。督粮与 郡守杨联芳所助独多。四十六年,左伯萧近高加筑 石塘四百馀丈,郡守姚之兰成外梁。按:此则湖心寺 址近南屏,即俗所谓放生池者,非今湖心亭即昔湖 心寺遗址也。《旧志》都混二为一,殊不可晓。今按《通志》 云:“亭为北塔遗址,而寺为中塔、南塔遗址。”则意以当日三塔皆在寺前,故建亭者即以“旧址”为辞,而不及 分别言之耳。

    湖心寺俗名放生池,明万历三十五年建,今重饬复 之。庐舍易置,大略又非虞淳熙所记之旧矣。今惟“德 生堂”扁额尚存,万历间抚宪刘一焜尝为《放生百韵》 于此。按此条向载“湖心亭”下,今以寺址距亭甚远,且 亦非昔日保宁之旧,故复另识于此,以便游览者之 易于别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