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二百五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六十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卷目录

     渭水部艺文一

      泛渭赋并序     唐白居易

      渭水象天河赋        刘珣

      渭水贯都赋        卫次公

     渭水部艺文二

      至渭源        北周滕王逌

      望渭水           庾信

      临渭源          隋炀帝

      奉和临渭源应诏      薛道衡

      奉和春日临渭水应令    柳顾言

      扈从温泉同紫微黄门群公汎渭川

                   唐苏颋

      奉和三日祓禊渭滨     徐彦伯

      奉和三日祓禊渭滨应制    张说

      奉和三日祓禊渭滨     韦嗣立

      前题            李乂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沈佺期

      渭水西别季仑       崔国辅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岑参

      重到渭上旧居       白居易

      渭村雨归          前人

      渭水           金刁白

      渭河泛舟        明王九思

      赦书坪渡渭         唐龙

     渭水部选句

     渭水部纪事

     渭水部杂录

     渭水部外编

    山川典第二百六十卷

    渭水部艺文一

    泛渭赋并序     唐白居易

    右丞相高公之掌贡举也,予以乡贡进士举及第;左丞相郑公之领选部也,予以书判拔萃选登科。至十九年,天子并命二公对掌钧轴,朝野无事,人物甚安。明年春,予为校书郎,始徙家于秦中,卜居于渭上。上乐时和岁稔,万物得其宜;下乐名遂官闲,一身得其所,既美二公佐清净之理,又荷二公垂特达之遇,发于嗟叹,流为咏歌。于时泛舟于渭,因作《泛渭赋》以导其意。词曰:

    “亭亭华山,下有人跂兮望兮,爱彼三峰之白云。泛泛 渭水,上有舟沿兮溯兮,爱此百里之清流。”以为我太 平之人兮,得于斯而优游。又感阳春之气熙熙兮,乐 天和而不忧,曰“予生之幸兮,时哉!时哉!”当皇唐受命 之九叶兮,乾坤荡而无氛埃。及皇帝缵位之二纪兮, 命高与郑为盐梅二贤兮爰立,四门兮大开。凡读儒 书与履儒行者,率充赋而西来。虽片艺而必收兮,故 不弃予之小材。感再遇于知己,心惭怍以徘徊。登予 名于太常兮,署予职于兰台。台有兰兮阁有芸,芸芳 菲兮其可袭。备一官而无事,又不维而不絷。家去省 兮百里,每三旬而两入。川有渭兮山有华,澹悠悠兮 其可赏。目白云兮漱清流,且或偃而或仰。门去渭兮 百步,常一日而三往。夜分兮扣舷,天无云兮水无烟, 迟迟兮明月,波滟澹兮棹夤,缘日暮兮舟泊,草萋萋 兮沙漠漠,习习兮春风,岸柳动兮渚花落。发浩叹以 长引,举浊醪而缓酌。春冉冉其将尽,予何为乎不乐? 鸟乐兮云际,鸣嘤嘤兮飞裔裔;鱼乐兮泉底,鬐鱍鱍 兮尾潎潎。我乐兮圣代,心融融兮神泄泄。伊万物各 得其乐者,由贤圣之相契。贤致圣于无为,圣致贤于 《既济》。凝为和兮聚五福,发为春兮消六沴。不我后兮 不我先,适当我兮生之世。彼鳞虫兮与羽族,咸和乐 而不知惠。我为人兮最灵。所以愧贤相而荷圣帝。乐 乎乐乎浴于渭兮咏而归,聊逍遥以卒岁。

    渭水象天河赋以题为韵  刘珣

    昔我先王,肇修人纪,乃建邦国,以立都鄙。或处沃而 称奥,或宅中而为美。周分景台之测,用会阴阳之拟。 汉据鹑首之分,实为山河之理。故右扶风而左冯翊, 距泾川而浮渭水。潼函襟带,酆鄠巍峨。下则崇冈于 地险,上乃取范于天河。城雉周环而斗设,宫观骈牙 而星罗。转曲江于前岸,俯冀阙于中波。车马喧流,浑 派声之交错;风尘日夕,与津雾而相和。盖圣人垂则, 应天之象;王者都会,大洽斯享。运旋衡以齐玉烛,法 露盘以崇金掌。四方辐凑,万国攸仰。风云以之吸合, 日月于焉澄朗。苟祯祥而应会,则乾元之攸往。何必“河出图,洛出书”,然后为卜食之华壤者也。懿哉作者, 元后,中兴后嗣,同天之道,顺人之意。横桥乃牵牛之 设,素浐则饮龙之谓。晚光澹灔,接凤苑之祥烟;晓色 清明,连斗城之佳气。楼台傍而津涯隐伏,钟鼓作而 波涛汨沸。不睹斯焉,以取斯,宁复知王者之贵,不察 所由于所以。又安明坎德之灵,而主乎渭徒?观其远 界汧陇,横截秦川,沃长安之霞日,浮京兆之云天。都 邑傍于左右,舟楫来而溯沿。上林之烟开雾卷,建章 之户万门千。朝而望兮,蓬瀛若留乎岸侧;夕而临也, 河汉宛在乎目前。是以娄敬云:“被山带河,四塞为固。” 岂不谓天道无亲,惟德是辅。祥符下及,瑞图斯遇。以 登仁寿之理,用表坤灵之喻。请谓东周安处,先生之 徒与?须知西朝翰林,主人之作赋。

    渭水贯都赋以帝王建都取诸上象为韵卫次公

    清渭天凿,名都《王制》。贯金城千里之域,写银河九霄 之势。同穴发源,众川潜泄,分黑水以渺漫,绕黄山而 迢递。水能济物,用导于中州;君德配天,故法于上帝。 都之会也皇皇,渭之流也汤汤,异东西之瀍涧,非汲 引之沮漳。夏后浚川分流,非肇于伯禹;秦德王水,贯 都必因于始皇。照双凤之丹阙,架长虹之飞梁。褰裳 者不劳于揭厉,濯缨者何必于沧浪。泛彼楼船,掩横 汾于武帝;滨之钓叟,感入兆于文王。且夫前王酌宪, 惟王都之所建;度地有孚,因贯渭之上腴。曲抱乎周 原秦野,旁临乎八达九衢。既流衍以红粟,诚辉焕乎 黄图。则知八水皆流,岂清于渭水;五都并制,莫大于 西都。原夫渭者雍之巨浸;都者人之“所聚。”天垂法君, 必取曳云间之清渭,何殊云汉;移天上之紫宫,洞开 天府。及乎萦流一带,中派纡馀,荡元气,澄太虚。稽前 典而备矣,于名川而舍诸。岂惟积润于庶物,固亦近 壮于皇居。至乃春景澄廓,晴霞朗畅;涵万象于影中, 度牵牛于波上。客有观光者,于兹而写望。美夫取法 可仰,因天垂象。疏紫“陌而逶迤,流丹霞而荡漾。周公 卜洛,虽云风雨所交;秦后贯都,实谓膏腴之壤。惟洪 业之永固,与渭流而弥广。”

    渭水部艺文二

    《至渭源        》,北周滕王逌。

    渭源奔鸟穴,轻澜起客亭。浅浅满涧响,荡荡竟川鸣。 潘生称运石,冯子听波声。斜去临天半,横来对始平。 合流应不杂,方知性本清。

    望渭水           庾信

    树似新亭岸,沙如龙尾湾。犹言吟暝浦,应有落帆还。

    临渭源          隋炀帝

    西征乃届此,山路亦悠悠。地干纪灵异,同穴吐洪流。 滥觞何足拟,浮槎难可俦。惊波鸣涧石,澄岸泻岩楼。 滔滔下狄县,淼淼肆神州。长林啸白兽,云径想青牛。 风归花叶散,日举烟雾收。直为求民隐,非穷辙迹游。

    奉和临渭源应诏      薛道衡

    元功复禹迹,至德去汤罗。玉关亭障远,金方水石多。 八川兹一态,万里导长波。惊流注陆海,激浪象天河。 鸾旗历岩谷,龙穴暂经过。西老陪游宴,南风起咏歌。 庶品蒙仁泽,生灵沐太和。微臣惜暮景,愿驻鲁阳戈。

    奉和春日临渭水应令    柳顾言

    饮马投钱岸,解钓剖璜津。风丝曳香饵,覆杯怀昔人。

    扈从温泉同紫微黄门群公汎渭川

    唐苏颋

    红旗映绿荑,春仗汉丰西。侍跸浮清渭,扬舲降紫泥。 近临钧石地,遥指钓璜谿。岸转帆飞疾,川平棹举齐。 傅舟来是用,轩驭往应迷。兴阕菱歌动,沙洲乱夕鹥。

    奉和三日祓禊渭滨     徐彦伯

    晴风丽日满芳洲,御色春筵祓锦流。皆言侍跸《璜溪》 宴,暂似乘槎《天汉》游。

    奉和三日祓禊渭滨应制    张说

    青郊上巳艳阳年。紫禁皇游祓渭川。幸得欢娱承湛 露。心同草树乐春天。

    奉和三日祓禊渭滨     韦嗣立

    乘春祓禊逐风光,扈跸陪銮渭渚傍。还识当时水滨 老,衰年八十待文王。

    《前题》
    李乂

    上林花柳暮春时。元巳陪游乐在兹。此日欣逢临渭 赏,昔年空道“《济汾》词。”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沈佺期

    宝马香车清渭滨,红桃碧柳禊堂春。皇情尚忆“垂竿 佐”,天祚先呈“捧剑人。”

    渭水西别季仑       崔国辅

    陇右长亭堠,山深古塞秋。不知呜咽水,何事向西流。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岑参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重到渭上旧居       白居易

    旧居清渭曲,开门当蔡渡。十年方一还,几欲迷归路
    考证
    追思昔日行,感伤故游处。插柳作高林,种桃成老树。

    因惊成人者,尽是旧童孺。试问旧老人,半为绕村墓。 浮生同过客,前后递来去。白日如弄珠,出没光不住。 人物日改变,举目悲所遇。回念念我身,安得不衰暮。 朱颜销不歇,白发生无数。唯有山门外,三峰色如故。

    渭村雨归          前人

    《渭水》寒渐落,离离蒲稗苗。闲傍沙边立,看人刈苇苕。 近水风景冷,晴明犹寂寥。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萧条独归路,暮雨湿村桥。

    渭水           金刁白

    《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行人迷古道,老马识《新丰》。 霜雪满归鬓,乾坤犹转蓬。愁来成独酌,醉袖障西风。

    渭河泛舟        明王九思

    北渡渭河上,南上碧云峰。峰头何所有?离离多古松。 松根白茯苓,味若春酎𬪩。食之可飞步,飘渺烟霞踪。

    赦书坪渡渭         唐龙

    渭北津多柳,荒荒野色连。十家桥外市,双橹峡中船。 冰响潜鱼听,沙明过鸟怜。蹉跎归色晚,风雪又残年。

    渭水部选句

    后汉冯衍《杨节赋序》:“冯子耕于骊山之阿,渭水之阴, 废吊问之礼,绝游宦之路,眇然有超物之心,无偶俗 之志。”

    唐杜牧《阿房宫赋》:“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张说《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诗:“城临渭水天 河静。”

    武平一《奉和幸韦嗣立山庄》诗:“地若游汾水,畋疑历 渭滨。”

    卢象《驾幸温泉》诗:“万国来朝渭水东。”

    王维《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泉诗》:“天子幸新丰,旌旗渭 水东。”

    《奉和圣制诗》“渭水自萦秦塞曲。”

    崔颢《渭水少年行》诗:“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 秦川。”

    杜甫诗:“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韩愈诗》:“灞渭阳春澌。”

    孟郊《济源寒食诗》:“可怜春物亦朝谒,唯我孤吟渭水 边。”

    卢宗回《登长安慈恩寺塔》诗:“渭水寒光摇藻井。” 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故国东来渭水流。”

    刘沧望《未央宫》诗“云楼欲动入清渭。”

    吴融《和人题武城寺》诗:“渭水远含秋草渡,汉陵高枕 夕阳天。”

    张泌《题华严寺木塔》诗:“一曲晚烟浮渭水,半桥斜日 照咸阳。”

    渭水部纪事

    《史记·殷本纪》:“帝武乙无道,猎于河、渭之间。暴雷,武乙 震死。”

    《诗经大雅》:“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史记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 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 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 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 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 与俱归,立为师。

    《陕西通志》:“周穆王三年,地震,雒、渭竭。”

    《竹书纪年》:“周孝王八年,初牧于汧、渭。”

    幽王二年,泾、渭、洛竭。

    《国语》:“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西周,镐京也。三川, 泾、渭、汭也。地震,故三川亦动也。

    《竹书纪年》:“平王十年,秦还于汧、渭。”

    《史记·秦本纪》:“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 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 息。”

    秦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 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十居之。占曰:“吉。” 即营邑之十年,初为鄜畤,用三牢。

    《后汉书西羌传》:“平王之末,周遂陵迟,戎逼诸夏,渭首 有狄。”邽、冀之戎。 渭南有骊戎。

    允姓戎迁于渭汭。

    《巩昌府志》:周庄王二年,兴龙峡,渭水赤三日,凡八里。 《左传》:闵公二年春,虢公败犬戎于渭汭。舟之侨曰:“无 德而禄,殃也,殃将至矣。”遂奔晋。

    《诗经·秦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渭,水名。秦时都雍, 至渭阳者,盖东行送之于咸阳之地也。

    子夏诗序:“《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 文公遭丽姬之难,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 时为太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 舅氏,如母存焉。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也《后汉书。西羌传》:“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 首,灭狄。”戎。 《史记·秦本纪》:“太史公曰:‘悼武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三 年,渭水赤三日’。”

    《始皇本纪》:“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 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 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 充入之。”

    始皇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 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 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 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三辅旧事》:“初,秦都渭北,渭南作长乐宫,桥通二宫间, 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二门相去八百 里。渭水贯都以象天河,横桥南渡以象牵牛。汉都渭 南,开北阙以临渭,渭北则陵庙所在。”

    《三秦记》:“秦始皇作长池,引渭水,东西二百里,南北二 十里,筑土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

    《三辅记》:“秦作离宫,在渭水南北。”

    《史记汉孝文帝本纪》:“孝文皇帝十五年,赵人新垣平 以望气见,因说上设立渭阳五庙。”

    《张释之传》:“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 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 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 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汉书。武帝本纪》:“元光六年春,穿漕渠通渭。”

    《史记河渠书》:郑当时为大司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 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馀里,时有难 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馀里,径易 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馀顷又可得以溉 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 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 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 溉田矣。

    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 阿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 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 船。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馀里,以 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 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儗于巴蜀。” 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印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 道五百馀里。道果便近。

    《汉书沟洫志》:“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复秦,穿渠引 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

    《宋书》:“秦汉都西京泾、渭水虽不在祀典,以近咸阳,故 尽得比大川之祠。”

    《益都耆旧传》:汉武帝时,蜀张宽为侍中,从祀甘泉,至 渭桥,有女子浴于渭水,乳长七尺。上怪其异,遣问之, 女曰:“帝后第七车知我已知。”宽在第七车,对曰:“天星 主祭祀者,斋戒不洁则女人见。”

    《汉中士女志》:“元帝当庙祭,济渭,欲御楼船,御史大夫 薛广德当车免冠乞颈,血污车轮,陛下不得庙祭矣。” 帝不悦。张猛进曰:主圣则臣直。今乘船危,就桥安。圣 主不乘危,故大夫言之。

    《三辅决录》:“安陵道者项仲山,饮马渭水,每投三钱。” 《魏志武帝本纪》:“建安十六年,马超等屯潼关。公敕诸 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秋七月,公西征,与超等 夹关而军。公急持之,而潜遣徐晃、朱灵等夜渡蒲阪 津,据河西为营。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 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循 河”为甬道而南,贼退拒渭口。公乃多设疑兵,潜以舟 载兵入渭,为浮桥,夜分兵结营于渭南。“贼夜攻营,伏 兵击破之。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公不 许。九月,进军渡渭。

    《晋书。宣帝本纪》:“诸葛亮寇天水,帝统车骑将军张郃 等讨亮,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 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 次汉阳,与亮相遇。

    青龙二年,亮帅众十馀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 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 度。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 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 “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 军无事矣。”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渭 阳以饵之。

    《明帝本纪》:青龙二年“夏四月,蜀诸葛亮出斜谷,屯渭 南。”

    《三国蜀志后主本纪》: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亮卒于渭 滨。”

    《魏志锺会传》:“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人,太傅繇小子也。

    为司徒,进封县侯,增邑万户,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
    考证
    谋反,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

    其后。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 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 可定也。”

    裴景仁《苻书》:“苻健至长安,贾元等上尊号,依旧仪立 百官,设坛城南于渭水之阳。”

    苻健皇始四年冬,山鸡来入人家栖宿,养子而去,群 聚傍渭水而游翔,与家鸡无异。

    王景晖《南燕书》:姚秦皇初三年,岁在丁酉,于长安渭 滨得赤玺,上有文字曰:“天命燕德。”

    《通鉴纲目》:“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太尉裕至潼关,遣王 镇恶帅水军自河入渭,大破秦兵。”

    《魏书崔亮传》:亮除安西将军、雍州刺史,城北渭水,浅 不通船,行人艰阻。亮谓寮佐曰:“‘昔杜预乃造河梁,况 此有异长河,且魏晋之日,亦自有桥,吾今决欲营之。 咸曰,水浅不可为浮桥,汎长无恒,又不可施柱,恐难 成立’。亮曰:昔秦居咸阳,横桥渡渭,以像阁道,此即以 柱为桥,今唯虑长柱不可得耳。”会天大雨,山水暴至, 浮出长木数百根,借此为用,桥遂成立,百姓利之,至 今犹名“崔公桥。”

    《周书文帝本纪》,魏大统三年八月,齐神武渡河,逼华 州,刺史王罴严守,知不可攻,乃涉洛,军于许原西。太 祖据渭南,征诸州兵皆会。乃召诸将谓之曰:“高欢越 山渡河,远来至此,天亡之时也。吾欲击之何如?”诸将 咸以众寡不敌,请待欢更西,以观其势。太祖曰:“欢若 得至咸阳,人情转骚扰。今及其新至,便可击之。”即造 浮桥于渭,令军人赍三日粮,轻骑渡渭,辎重自渭南 夹渭而西。冬,十月,壬辰,至沙苑,距齐神武军六十馀 里。齐神武闻太祖至,引军来会。癸巳旦,候骑告齐神 武军且至,太祖召诸将谋之,李弼曰:“彼众我寡,不可 平地置阵。此东十里有渭曲,可先据以待之。”遂进军 至渭曲,背水东西为阵。

    《隋书豆卢𪟝传》:“𪟝字定东,昌黎徒河人。为渭州刺史, 甚有惠政,华彝悦服,德泽流行,大致祥瑞。鸟鼠山,俗 呼为高武陇,其下渭水所出,其山绝壁千寻,由来乏 水,诸羌苦之。𪟝马足所践,忽飞泉涌出。”

    《苏孝慈传》:“孝慈为太子右卫率,尚书如故。明年,上于 陕州置常平仓,转输京下。以渭水多沙流,乍深乍浅, 漕运者苦之,于是决渭水为渠以属河,令孝慈督其 役。渠成,上善之。”

    《食货志》:“高祖开皇三年,朝廷以渭水多沙,流有深浅, 漕者苦之,四年,诏曰,京邑所居,五方辐辏,重关四塞, 水陆艰难,大河之流,波澜东注,百川海滨,万里交通, 虽三门之下,或有危虑。若发自小平陆运至陕,还从 河水入于渭川,兼及上流,控引汾晋,舟车来去,为益 殊广,而渭川水力,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即成阻阂,计 其途路,数百而已,动移气序,不能往复,操舟之役,人 亦劳止。朕君临区㝢,兴利除害,公私之弊,情甚愍之。 故东发潼关,西引渭水,因藉人力,开通漕渠,量事程 功,易可成就。已令工匠,巡历渠道,观地理之宜,审终 久之义,一得开凿,万代无毁。可使官及私家,方舟巨 舫,晨昏漕运,沿溯不停,旬日之功,堪省亿万。诚知时 当炎暑,动致殷勤,然不有暂劳,安能永逸!宣告人民, 庶知朕意焉。”于是命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水自 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馀里,名曰广通渠。转运通利, 关内赖之。

    《郭衍传》:“衍为开漕渠大监,部率水工凿渠,引渭水经 大兴城北,东至于潼关,漕运四百馀里,关内赖之,名 之曰富民渠。”

    《册府元龟》:“唐高宗咸亨三年,于岐州陈仓县东南开 渠,引渭水入升原渠,通船筏。”

    《创业。起居注》:“帝之蒲津,观河东城。庚午,南过永丰仓, 是夜宿于临晋、泺、渭合流之处,将渡渭,津人以见船 朽破,不堪帝渡。及于泺水上流数十里,更取好船,苦 于水浅,沙碛相次,船行不进,忧怖不知所为。其夜三 更,天甚晴霁,忽然觉水暴长数尺,逆流而上,船泛深 波,得达津次。及明,帝登船欲渡,乃见逆流不已。津司” 以闻,众咸骇异,以为光武滹沱之冰无以异此,并于 舟中拜贺。帝曰:“此偶然耳,吾何德以堪之!”乃命所司 以少牢祀泺、渭,并有事于华山。

    《唐书五行志》:“神龙中,渭水有虾蟆,大如鼎,里人聚观, 数日而失。”

    《李适传》:“中宗景龙二年,适为学士。凡天子飨会游豫, 唯宰相及学士得从。春幸梨园,并渭水祓除则赐细 柳圈辟疠。”

    《景龙馆记》:“四年上巳,祓禊于渭滨,赋七言诗,赐细柳 圈。”李乂应制诗:“此日欣逢临渭赏,昔年空道济汾词。” 沈佺期诗:“宝马香车清渭滨,红桃碧柳禊堂春。皇情 尚忆垂竿佐,天瑞先呈捧剑人。”

    《册府元龟》:“元宗天宝元年,命陕郡太守韦坚引灌水 开广运于望春亭之东,以通河、渭。京兆尹韩朝宗又分渭水入自金门,置潭于西市西街,以贮材木。 天宝三载,韦坚开漕河,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至华 阴入渭。”

    《唐书韩思复传》:“思复子朝宗为京兆尹,分渭水入金 光门,汇为潭,以通西市材木。”

    柳宗元《龙马赞》“明皇帝在位,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 状龙鳞虺尾,卷毛,环目肉鬣。居帝阙二十年,遇祸乱。 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游泳去,不知所 终。”

    《唐书肃宗本纪》:“安禄山反,天宝十五载,元宗避贼,行 至马嵬,父老遮道,请留太子讨贼。元宗许之,遣寿王 瑁及内侍高力士谕太子,太子乃还。六月丁酉,至渭 北便桥。桥绝,募水滨居民,得三千馀人涉而济。” 《仆固怀恩传》:“怀恩,世袭都督,善战𩰚。至德二载,从郭 子仪下冯翊,河东走,贼将崔乾祐袭潼关,破之。贼将 安守”忠、李归仁苦战二日,王师败绩。怀恩至渭水,无 舟,抱马鬣以逸。

    《酉阳杂俎》:景龙寺前街中,旧有巨井,俗呼为“八角井。” 元和初,有公主夏中过,见百姓方汲,令婢以银棱碗 就井取水,误坠碗,经月馀出于渭河。

    《唐书宪宗本纪》:“元和八年六月辛卯,渭水溢。”

    《五行志》:“元和八年六月,渭水涨绝济时所在百川发 溢,多不由故道。”

    《宪宗本纪》“元和十一年八月甲午,渭水溢。”

    《酉阳杂俎》:威远军小将梅伯成以善占梦。近有优人 李伯怜游泾州,乞钱,得米百斛,及归,令弟取之,过期 不至,昼梦洗白马,访伯成占之,伯成伫思曰:“凡人好 反语,洗白马,泻白米也。君所忧或有风水之虞乎?”数 日弟至,果言渭河中覆舟,一粒无馀。

    《宋史五行志》:“太宗太平兴国七年三月,京兆府渭水 涨,坏浮梁,溺死五十四人。七月,京兆府咸阳渭水涨, 坏浮梁,工人多溺死。”

    《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四年二月壬子,出潼关,渡渭河, 遣近臣祀西岳。”

    《凤翔府志》:“建炎六年,右将军亮伐魏,围陈仓。守将郝 昭兵才千人,昼夜相攻,拒二十馀日。魏遣张郃救之, 未至,亮引还。将军王双追亮,亮击斩之。十二年,诸葛 亮至,郿军于渭水之南,屯兵五丈原,耕者杂于渭滨 居民之间,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绍兴元年,张浚以吴玠为陕西诸路都统制。玠自富 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凤翔民感其惠,相与夜输 刍粟助之,玠偿以银帛,民益喜,输者益多。金人怒,伏 兵渭河,邀杀之。

    《金史太宗本纪》:天会六年“八月乙卯,娄室败宋兵于 华州,讹特刺破敌于渭水,遂取下邽。”

    《元史泰定帝本纪》,“泰定元年六月己卯,大同浑源河、 真定滹沱河、陕西渭水、黑水、渠州江水皆溢,并漂民 庐舍。”

    《畿辅通志》:“李衍字文盛,隆庆人。明景泰壬申登进士 第,授兵部主事,总督三边军储,兼赈济饥民。时关陕 旱久,衍引渭水为渠,以利居民。是岁大稔,还朝复具 图以进。升本部尚书,总督京、通两仓。”

    《陕西通志》:“嘉靖十三年五月,庆阳、宁邠、泾阳等州县 大水,淹没泾渭两岸居民畜产无数。”

    《临洮府志》:“王淑曾,直隶长垣人。由举人天启五年为 渭源令,迁渭桥于城东五里,人不病涉者百馀年。迄 今遗爱碑犹存。”

    渭水部杂录

    《诗经大雅》:“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涉渭》取材而为舟, 以便往来。《取厉》取锻,以成宫室。大全《史记》言“自漆沮渡 渭取材用”,即此事也。

    《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盖亦以火沴水也。渭水,秦大 川也,阴阳乱,秦用严刑,败乱之象。”

    《秦书》:“昔三代居三河,而河、洛出图书。秦居渭阳而水 数赤。瑞异应,德之效也。”

    《史记·太公世家》:“周西伯猎遇太公于渭之阳。”《括地 志》云:兹泉水,源出岐州岐山县西南凡谷。《吕氏春秋》 云:“太公钓于兹泉,遇文王。”郦道元云:“磻溪中有泉,谓 之兹泉,积水为阵,即太公钓处,今谓之凡谷。有石壁, 深高幽邃,人迹罕及,东南隅有石室,盖太公所居,水 次盘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其投竿跪饵,两膝遗 迹犹存,是磻溪之称也。其水清泠神异,北流十二里 注于渭。

    《闽中记》:“龙首山,首枕渭之南岸,尾达樊川,首高尾下, 在长安城南《三秦记》:“龙首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高二 十丈。”云“昔有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其行道因成土 山。”

    《唐书郭子仪传》:“子仪为京城留守,程元振说帝都洛 阳,子仪奏曰:雍州襟凭终南、太华之险,背负清渭浊 河之固,或处而泰,去而亡者不一姓。”

    《杂兵志》:“东海出气如鳖,渭水出气如蜃。”

    渭水部外编

    葛洪《神仙传》:“驸马都尉北海巫炎,字子都。汉武帝出, 子都见于渭桥上,见头上郁郁有紫气,高丈馀。帝召 东方朔使相此君有何道术?曰:‘此君有阴道之术’。” 《剧谈录》:“陈季卿羁栖辇下,尝访僧于青龙寺,遇僧他 适,因憩于暖阁,中有终南山翁方拥炉而坐,东壁有 《寰瀛图》。季卿叹曰:‘得自渭泛河济江,达于家,亦不悔 无成而归’。”翁乃命僧童折阶前一竹叶作舟,置图中 渭水上。季卿熟视,恍若登舟。旬馀至家,复登叶舟泛 江至青龙寺,见山翁尚拥褐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