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二百三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三十九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三十九卷目录

     睢水部汇考

      考

     睢水部艺文

      睢水候舟        明吴国伦

     睢水部纪事

     睢水部杂录

     溱水部汇考

      考

     溱水部选句

     溱水部纪事

    山川典第二百三十九卷

    睢水部汇考

    《山海经》
    之睢水

    睢水源出今河南开封府陈留县之蒗荡渠,东北流 合小黄河。水东流迳杞县南,又东迳睢州南,又东过 柘城县,迳宁陵县,又过归德府城南,至虞城县,又迳 夏邑县,入江南徐州。又东至凤阳府之虹县合蕲水, 又至灵璧县,又东至淮安府之睢宁县小河口,入于 河。

    按《山海经·中山经》:“景山,睢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 中多丹粟,多文鱼。”今睢水出新城魏昌县,东南发 阿山,东南至南郡枝江县入江也。

    按:《汉书地理志》:“陈留郡浚仪。”故大梁魏惠王自安 邑徙此。睢水首受蒗荡水,东至取虑入泗。

    沛郡,芒。莽曰:“传治。”应劭曰:“世祖更名临睢,睢水出 焉。”

    按:《淮南子地形训》:“睢出荆山。”

    按:《水经》,睢水出梁郡鄢县。睢水出陈留县西,蒗荡 渠,东北流。《地理志》曰:“睢水首受陈留、浚仪、蒗荡水也。 经言出鄢,非矣。又东迳高阳故亭北,俗谓之陈留北 城,非也。”苏林曰:“高阳者,陈留北县也。”按在留使乡,聚 名也。有汉《广野君庙碑》。延熹六年十二月,雍丘令董 生仰馀徽于千载,遵茂美于绝代,命县人苌照为文, 用章不朽之德。其略云:“辍洗分餐,咨谋帝猷。陈、郑有 涿鹿之功,海岱无牧野之战。大康华夏,绥静黎物。生 民以来,功盛莫崇。今故宇无闻,而单碑介立矣。”《陈留 风俗传》曰:郦氏居于高阳。沛公攻陈留县,郦食其有 功,封高阳侯。有郦峻,字文山,官至公府掾大将军。商, 有功,食邑于涿,故自陈留县有鉼亭、鉼乡。建武二年, 世祖封王常为侯国也。睢水又东迳雍丘县故城北, 县旧杞国也。殷汤、周武以封夏后,继禹之嗣。楚灭杞, 秦以为县,圈称曰县,有五陵之名,故以氏县矣。城内 有夏后祠,昔在二代,享祀不辍。秦始皇围筑其表,为 大城而以县焉。睢水又东,水积成湖,俗谓之白羊陂, 陂方四十里,右则奸梁陂水注之。其水上承陂水,东 北迳雍丘城北,又东分为两渎,谓之双沟,俱入白羊 陂。陂之东合洛架水口,水上承汳水,谓之洛架水,东 南流入于睢水。睢水又东,迳襄邑县故城北,又东迳 雍丘城北。睢水又东,迳宁陵县故城南,故葛伯国也, 王莽改曰康善矣。历鄢县北,二城南北相去五十里, 故《经》有出鄢之文。城东七里,水次有“单父令杨彦、尚 书郎杨禅字文节”兄弟二碑,汉光和中立也。

    又东过睢阳县南。睢水又东迳横城北。《春秋左传 昭公二十一年》:“乐大心、丰愆华牼,御华向于横。”杜预 曰:“梁国睢阳县南有横亭,今在睢阳县西南,世谓之 光城。”盖“光”、“横”声相近,习传之,非也。睢水又迳新城北, 即宋之新城亭也。《春秋左传·文公十四年》,“公会宋公、 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晋赵盾,盟于新城”者也。睢 水又东,迳高乡亭北,“又东迳亳城北,南亳也,即汤所 都矣。睢水又东迳睢阳县故城南。周武王封微子启 于宋,以嗣殷后,为宋都也。昔宋元君梦江使乘辎车, 被绣衣而谒于元君。元君感卫平之言,而求之于泉 阳男子,余且献神龟于此矣。”秦始皇二十二年,以为 砀郡。汉高祖尝以沛公为砀郡长,天下既定,五年,为 梁国。文帝十二年封少子武为梁王。太后之爱子,景 帝宠弟也。是以警卫貂侍,饰同天子,藏珍积宝,多拟 京师,招延豪杰,士咸归之。长卿之徒,免官来游。广睢 阳城七十里,大治宫观,台苑屏榭,势并皇居。其所经 构也,役夫流唱,必曰“《睢阳》创传”,由此始也。城西门,即 寇先鼓琴处也。先好钓,居睢水傍,宋景公“‘问道,不告, 杀之。后十年,止此门,鼓琴而去。宋人家家奉事之。南 门曰卢门也。《春秋》:华氏居卢门里叛’。杜预曰:‘卢门,宋城南门也’。司马彪《郡国志》曰:‘睢阳县有卢门亭。城内 有高台,甚秀广,巍然介立,超焉独上,谓之蠡台,亦曰 升台焉。当昔全盛之时,故与云霞竞远矣。《续述征记》 曰:‘回道似蠡,故谓之蠡台’’。”非也。余按《阙子》汉艺文志纵横家有 阙子一篇宋本作关误称宋景公使工人为弓,九年乃成。公曰: “何其迟也?”对曰:“臣不复见君矣,臣之精尽于弓矣。”献 弓而归,三日而死。景公登虎圈之台,援弓东面而射 之,矢逾于《孟霜》之山。旧本注及御览与文选鲍照诗注俱作西霜惟艺文类聚作孟 霜“集于彭梁之东,馀势逸劲,犹饮羽于石梁。”然则蠡 台即是虎圈台也,盖宋世牢虎所在矣。晋太和中,大 司马桓温入河,命豫州刺史袁真开石门,鲜甲坚戍 此台。真顿甲坚城之下,不果而还。蠡台而西,又有一 台,俗谓之女郎台。台之西北,城中有凉马台。台东有 曲池,池北列两钓台,水周六七百步。蠡台直东,又有 一台,世谓之雀台也。城内东西道北有《晋梁王妃王 氏陵表》,并列二碑。碑云:“妃讳粲,字女仪,东莱曲城人 也。齐北海府君之孙,司空东武景侯之季女。咸熙元 年嫔于司马氏,泰始二年妃于国,太康五年薨,营陵 于新蒙之。”此下有脱误太康九年立碑。东即梁王之吹宫 也。基陛阶础尚在。今建追明寺故宫东。即安梁之旧 地也。广周五六百步。旧本作齐周吴本改作广周“水列钓台,池东 又有一台,世谓之清泠台。北城凭隅,又结一池台。”晋 灼曰:“‘或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亦或言兔园在平台 侧’。如淳曰:‘平台,离宫所在。今城东二十里有台,宽广 而不甚极高,俗谓之平台’。”余按,《汉书梁孝王传》称:“王 以功亲为大国,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 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馀里。《复道》 自宫东出扬州之门左阳门,即睢阳东门也。连属于 平台侧近矣。御览引此作则近属之城隅则不能。是知平台 不在城中也。梁王与邹枚、司马相如之徒,极游于其 上,故齐随郡王《山居序》所谓“西园多士,平台盛宾。邹 马之客咸在,伐木之歌屡陈。”是用追芳昔娱,神游千 古。故亦一时之盛事。谢氏赋雪亦曰:“梁王不悦,游于 兔园。”今也歌堂沦宇,律管埋音,孤基块立,无复曩日 之望矣。城北五六里,便得汉太尉乔元墓。冢东有庙, 即曹氏孟德亲酹处。操本微素,尝候于元,元曰:“天下 将乱,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操感知己,后经元墓祭云: “操以顽质,见纳君子,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约言: 徂没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 三步,腹痛勿怨。虽临时戏言,非至亲笃好,胡肯为此 辞哉!凄怆致祭,以申宿怀。冢列数碑,一碑是汉朝群 儒,英才哲士,感乔氏德行之美,乃共刊石立碑,以示 后世;一碑是故吏司徒博陵崔烈,廷尉河南吴整等, 以为至德在己,扬之由人,苟不骄述,夫何舍焉?蔡中郎集 载此碑作苟不皦述夫何考焉乃共勒嘉石,昭明芳烈。一碑是陇西 枹罕北次陌砀守长骘为左尉汉阳獂道赵冯孝高, 以乔公尝牧凉州,感三纲之义,慕将顺之节,以为公 之勋美,宜宣旧邦,乃树碑颂,以昭令德。光和元年,主 记掾李友字仲僚,作碑文。碑阴有右鼎文,建宁三年 拜司空。又有中鼎文,建宁四年拜司徒。又有左鼎文, 光和元年拜太尉。《鼎铭》文曰:“故臣门人,相与述公之 行,咨度体则,文德铭于三鼎,武功勒于征钺,书于碑 阴,以昭光懿。”又有《钺文》称:“是用镂石假象,作兹征钺 军鼓,陈之于东阶,亦以昭公之文武之勋焉。”庙南列 二柱,柱东有二石羊,羊北有二石虎。庙前东北有石 驼,驼西北有二石马,皆高大,亦不甚雕饰。惟庙颓构, 粗传。遗墉石鼓仍存钺今不知所在。睢水于城之阳, 积而为《逢洪陂》,御览引此陂作泽陂之西南有陂,又东合明 水,水上承城南大池,池周千步,南流会睢,谓之明水, 绝睢注涣。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水次绿竹荫渚, 菁菁实望,世人言“梁王竹园”也。睢水又东,迳糓熟县 故城北。睢水又东,蕲水出焉。睢水又东,迳粟县故城 北,《地理志》曰:“侯国也。”王莽曰“成富。”睢水又东,迳太丘 县故城北,《地理志》曰:“故敬丘也。汉武帝元朔三年,封 鲁恭王子节侯刘政为侯国。”汉书王子表鲁共王子政封瑕丘按地理志瑕 丘属山阳郡而敬丘即太丘属沛郡注似误引汉明帝更从今名。《列仙传》曰: “仙人文宾,邑人。卖靴履为业矣。”列仙传云文宾者大丘乡人也卖草履为 业数取妪数十年辄弃之 后时故妪年九十馀续见宾年更壮拜宾问道宾令其至正月朔会乡亭西社 教令服菊花地肤桑寄生松子妪亦更壮睢水又东,迳芒县故城北。汉高 帝六年,封耏跖为侯国。王莽之传治世祖,改曰临睢。 城西二里水南,有《豫州从事皇毓碑》,“殒身州牧阴君 之罪,时年二十五。”临睢长平与宋本作舆李君、二千石,承 当作丞轮氏、《夏文则》郡国志颍川郡有轮氏县夏文则盖其邑人也“高其行而 悼其殒。州国咨嗟,旌闾表墓,昭叙令德,式示后人。”城 内有《临睢长左冯翊王君碑》,“善有治功,累迁广汉属 国都尉。吏民思德县人公府掾陈盛孙、郎中倪定兴、 刘伯鄜等,共立石表政,以刊远绩。”县北与砀县分水, 有砀山芒砀县之间,山泽深固,多怀神智。有仙者涓 子、主柱,并隐砀山得道。列仙传云涓子齐人也饵水接食其精至三百年乃见于 齐隐于宕山能致风雨受伯阳九仙法又云主柱者与道士共上宕山饵丹砂三年得神砂飞雪服之五

    年能飞行汉高祖隐之,吕后望气知之,即于是处也。京房
    考证
    《易候》曰:“何以知贤人隐?”师曰:“视四方常有大云,五色

    具而不雨,其下贤人隐矣。”

    又东过相县南,屈从城北东流,当萧县南,入于睢。 相县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泗水郡。汉高 帝四年,改曰沛郡,治此。汉武帝元狩六年,封南越桂 林监居翁为侯国,曰湘成也。王莽更名之吾符县,曰 吾符亭也。旧本作吾符高亭汉地理志王莽改沛郡曰吾符改相县曰吾符亭睢水东 迳石马亭,亭西有汉故伏波将军马援墓。睢水又东 迳相县故城南,宋恭公之所都也。国府园中犹有伯 姬黄堂基,堂夜被火,左右曰:“夫人少避。”伯姬曰:“妇人 之义,保傅不具。”夜不下堂。遂遇火而死。斯堂即伯姬 燌死处也。城西有伯姬冢。昔郑浑为沛郡太守,于萧、 相二县兴陂堰,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睢水 又左合白渎水,水上承梧桐陂,陂侧有梧桐山。陂水 西南流,迳相城东,而南流注于睢。睢盛则北流入于 陂,陂溢则西北注于睢,出入回环,更相通注,故《经》有 入睢之文。睢水又东迳彭城郡之灵壁东,东南流。《汉 书》项羽败汉王于灵壁东,即此处也。又云:“东通谷泗。” 服虔曰:水名也,在沛国相界。又详睢水。迳谷熟两分, 而睢水为蕲水,故二水所在枝分,通为兼称。穀水之 名,盖因地变,然则穀水即睢水也。又云:“汉军之败也, 睢水为之不流。”睢水又东南,迳竹县故城南,《地理志》 曰:“王莽之笃亭也。”李奇曰:“今竹邑县也。”睢水又东,与 滭湖水合,水上承甾丘县之淠陂,南北百馀里,东西 四十里,东至朝解亭,西届彭城甾丘县之故城东,王 莽更名之曰“善丘”矣。其水自陂南系于睢水。睢水又 东南八丈故沟水注之。水上承蕲水,而北会睢水,又 东迳符离县故城北。汉武帝元光四年,封路博德为 侯国,王莽之符合也。睢水东迳临淮郡之取虑故城 北,昔汝南步游张少失其母,及为县令,遇母于此,“乃 使良马踟蹰,轻轩罔进,顾访病姬,乃其母也。诚愿宿 凭,而冥感昭征矣。”睢水又东合乌慈水,水出县西南 乌慈渚潭涨,东北流,与长直故渎合。沟旧上承蕲水, 北流八十五里,注乌慈水。乌慈水又东迳取虑县南, 又东屈迳其城东,而北流注于睢。睢水又东迳睢陵 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子刘楚为 为侯国。王莽之睢陆也。睢水又东,与潼水故渎会。旧 上承潼县西南潼陂,东北流,迳潼县故城北,又东北 迳睢陵县下会睢。睢水又东南流,迳下相县故城南。 高祖十二年,封庄侯泠耳为侯国。应劭曰:“下相水出 沛国相县,故此加下也。”然则下相又是睢水之别名 也。东南流入于泗,谓之“睢口”,经止萧县,非也。所谓得 其一而忘其二矣。

    按《寰宇记》,“睢水在县南,汴水在县北。梁孝王广睢阳 城七十里,开汴河,于是汴水始经城南,积而为蓬池 泽。”

    按:《魏书地形志》,“临清郡睢陵。”有睢水。

    按:《隋书地理志》,“梁郡陈留。”有睢水。

    按《续述征记》:“睢、涣二水,波若五色,有文章。”

    按:《金史地理志》:“睢州,襄邑。”古襄牛地。有“睢水。” 归德府“睢阳。”宋名宋城。有睢水。

    宁陵。有睢水。

    亳州酂。有睢水。

    宿州,“符离。”有睢水。

    按:《续文献通考》:“河南开封府睢水在陈留县东北四 十里,东经睢州达宁陵县。”

    归德府“睢水”,在睢州北十里,受汴入泗。

    凤阳府睢水,在宿州北二十里,源出河南夏邑县白 河,东流至清河口入淮。

    淮安府睢水在睢宁县西。源自灵璧县,东流经县界, 又东北至宿迁县入泗水。

    徐州睢水,在州城南六十里。

    按《河南通志》:开封府睢水在陈留县城东北四十里, 又名堤河,合小黄河东流经杞县、睢州、宁陵县,达于 徐州。

    按《归德府志》商丘县睢水,《括地志》云:“睢水首受浚仪 县浪荡渠水,东流入泗,过沛。”《水经》云:“睢水东南经流 竹园”,盖在今府城之南云。

    夏邑县睢水,在县南二里,经永城县,合沙、白二水,达 于宿州。

    睢河故道在县城北一里许,即汉高帝败军入谷泗 及睢水之处。

    睢州睢水,在州北七里。州之得名以此。按:睢水在梁 郡,受汴入泗,韩信败龙且,睢水为下流,此即其上流 也。

    按《江南通志》。淮安府睢水在睢宁县西南,自宿州灵 璧县界东流环县治后,又东四十里引芹沟湖入泗 河,水势小而流长。按睢水有二,一见徐州。

    凤阳府小河在灵璧县城北六十里,即睢水。项羽大 破汉军于灵璧东睢水上,即此。

    蕲水,出宿州蕲县乡,会睢水入于淮《徐州》睢水,在州南六十里,楚项羽败汉睢水上,水为 之不流。即此。

    按《淮安府志》:“睢宁县:睢水,西自灵璧,东入睢宁界,历 孟山、潼郡以至子仙镇余家渡,蜿蜒五十馀里,直趋 县治,西经堽头,北过庙湾,再东则抵高作、耿车,而尽 于小河口入黄河焉。盈盈衣带水,自汉迄明,历数千 载,睢人之利赖良多。万历年间,淤塞殆尽。知县申其 学详宪开浚,民甚便之。天启二年,黄河冲决,水泛沙” 积,遂成平陆,舟楫不通,邑人困乏。疏凿之功,诚不可 一日缓也。

    按《凤阳府志》“灵璧县睢水,在县北六十里,俗名小河。 项羽追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即此地。 按《徐州志》,萧县梧桐陂,《水经注》云:“陂侧有梧桐山,陂 水西南流注于睢,睢盛入于陂,陂盛入于睢。”

    睢水部艺文

    《睢水候舟        》明·吴国伦

    此行心屡折,骑马问津还。咫尺符离道,迷茫睢水间。 浪中寒白日,树底落青山。一片风帆影,飘飘不可攀。

    睢水部纪事

    《苏州府志》:“阖闾九年,阖闾悉兴兵西战楚,至于汉水。 楚亦发兵距吴,夹水阵。既战,楚师败走。吴追至郢,昭 王出莽,涉睢济江,入于云中。”

    《汉书高祖本纪》:“二年夏四月,汉王遂入彭城,收项羽 美人货赂,置酒高会。羽闻之,令其将击齐,而自以精 兵三万人从鲁出胡陵,至萧晨击汉军,大败彭城灵 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 《项籍传》:“汉王已破彭城,收其货赂美人,日置酒高会。 羽乃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 军”皆走,迫之谷、泗水。汉军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 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皆 入睢水。汉王乃与数十骑遁去。

    《文献通考》:“后汉光武二十四年六月丙申,沛国睢水 逆流,一日一夜止。”

    《梁书高祖武帝本纪》,宣德皇后临朝,策高祖曰:“骋锐 追奔逐北,奄有通津。熊耳比峻,未足云拟;睢水不流, 曷其能及。”

    《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八年九月,睢溢,浸田六十 里。”

    《五行志》:“太平兴国八年九月,宿州睢水涨汎民舍六 十里。”

    睢水部杂录

    《左传》·楚昭王曰:“江、汉、睢、漳,楚之望也。”

    《博物志》:“宋北有泗水,南迄睢㳡。”

    溱水部汇考

    郑风之溱水

    溱水一名潧水,源出今河南开封府密县东南平地。 一云出鸡络坞。东南迳古郐城西,为柳泉水。又东北 至新郑县,与洧水合流,是为双泊河。又东至西华县, 入于黄河。

    按《诗经郑风溱洧》章:“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春水 盛貌,盖冰解而水散之时也。大全《诗考》曰:“三月桃花,水 下之时。”

    “溱与洧”,浏其清矣。浏,深貌。

    按:《后汉书郡国志》,“河南尹菀陵有棐林。”《北征记》曰: “县东南有大隧涧,郑庄公所阙。”又大城东临濮水,水 东,溱水注于洧,城西临洧水。

    按:《水经》,“潧水出郑县西北平地。”鄫水出郐城北西 鸡络坞。络御览作洛下东南流,迳贾复城西,东南流,左合。 水水出贾复城,东南流注于潧。潧水又南,左会承

    云山水,水出西北,承云山,东南历浑子冈东注,世谓
    考证
    冈峡为五鸣口。东南流注于潧。潧水。又东南流,历下

    田川迳郐城西,谓之为柳泉水也。故史伯《答桓公》曰: “君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若克虢、郐,君之土也。如前 莘后河,左洛右济,王丕騩而食潧洧。”郑语作主芣騩而食溱洧韦昭 云芣騩山名在密县“循典刑以守之,可以少固”,即谓此矣。潧水 又南,悬流奔壑,崩注丈馀,其下积水成潭,广四十许 步,渊深难测,又南注于洧,《诗》所谓“溱与洧”者也,世所 谓之为郐水也。

    东,过其县北。又东南,过其县东。又南入于《洧水》。自 郐、潧东南,更无别渎,不得迳新郑而会洧也。郑城东 入洧者,黄崖水也,盖《经》误证耳。

    渠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风俗通》曰:渠 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与沛乱流,东荥泽北,东南分 泲,历中牟县之圃田泽,北与阳武分水。泽多麻黄草, 故《述征记》曰:“践县境便睹斯卉,穷则知逾界。”今虽不 能然,谅亦非谬,《诗》所谓“东有圃草”也。《皇武子》曰:郑之 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圃。泽在中牟县西,西限长城,东 极官渡,北佩渠水,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百许里,中 有沙冈,上下二十四浦津,津流迳通,渊潭相接,各有 名焉。有“大斩、小斩、大灰、小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 杨、《散吓、禹》、中牟圈、大鹄、龙泽、《鬯罢》、大哀、小哀、大长、小 长、大缩、小缩、伯丘、大盖、牛眠”等浦。御览引此注斩作渐禹作禺牟作羊 又有小鹄鬯罢作蜜罗馀皆同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故《竹书纪 年》“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 水者也。又有一渎,自酸枣受河道,自汉渎历酸枣,迳 阳武县南出,世谓之十字沟,而属于渠。或谓是渎为 梁惠之年所开,而不能详也。斯浦乃水泽之所钟,为 郑、隰之渊薮矣。渠又右合五池沟,上承泽水,下流渠, 谓之五池口。魏嘉平二年,司马懿帅中军讨太尉王 凌于寿春,自彼而还,帝使侍中韦诞劳军于五池者 也。今其地为五池乡矣。渠又东不家沟。不宋本作十水注 之,出京县东南梅山北谿。《春秋襄公十八年》,𫇭子冯、 公子格率锐师侵费,右回梅山。杜预曰:在密东北,即 是山也。其水自谿东北流,迳管城西,故管国也。周武 以封管叔矣。成王幼弱,周公摄政,管叔流言曰:“‘公将 不利于孺子’。公赋《鸱鸮》以伐之。”即《东山》之诗是也。《左 传宣公十二年》:晋师救郑,楚次管以待之。杜预曰:京 县东北有管城者是也。俗又谓之为管水,东北分为 二水,一水东北流注黄雀沟,谓之黄渊,渊周一百步。 其一水东越长城,东北流,水积为渊,南北二里,东西 百步,谓之百尺水,北入圃田泽,分为二水,一水东北 迳东武强城北,《汉书·曹参传》:靳汉书作称击羽婴于昆阳, 追至业。汉书作邺还攻武强,因至荥阳。薛瓒云:“按武强城 在阳武县,即斯城也。汉高帝六年,封骑将庄不识为 侯国,又东北流,左注于渠”,为不宋本作十家水口也。一水 东流,又屈而南转,东南注白沟也。渠又东,清池水注 之。清池水出清阳亭西南平地,东北流迳清阳亭南, 东流即故清人城也。《诗》所谓“清人在彭”,彭为高克邑 也。故杜预《春秋释地》云:“中牟县西有清阳亭”是也。清 水又屈而北流,至青口泽,七虎涧水注之。水出毕城 南冈,一源两派,津川趣别,西入黄崖沟,东为七虎谿, 亦谓之为华水也。又东北流,紫光沟水注之,水出华 阳城东北,而东流,俗名曰紫光涧。又东北注华水。华 水又东迳棐城北,即北林亭也。《春秋》文公与郑伯宴 于棐林,子家赋《鸿雁》者也。《春秋》:宣公元年,诸侯会于 棐林以伐郑。楚救郑,遇于北林。服虔曰:“北林,郑南地 也。”京相璠曰:“今荥阳宛陵县有故林乡,在新郑北,故 曰北林也。”余按林乡故城在新郑北,东如北七十许 里宛故城。谢云当有在字东南五十许里,不得在新郑北也。 考京、服之说,并为疏矣。杜预云:“荥阳中牟县西南有 林亭,在郑北。”今是亭南去新郑故城四十许里。盖以 南有林乡亭,故杜预据是为北林,最为密矣。又以林 乡为“棐”,亦或疑焉。诸侯会棐楚,遇于此,宁得知不在 是而更指他处也?《积古》。克家云疑作稽古之传,事或不谬矣。 又东北迳鹿台南冈北,出为七虎涧,东流,期水注之。 水出期城西北平地,世号龙渊水。东北流,又北迳期 城西,又北与七虎涧合,谓之虎谿水。乱流东注,迳期 城北,东会清口水。司马彪《郡国志》曰:“中牟有清口水”, 即是水也。清水又东北,白沟水注之。水有二源,北水 出密之梅山东南,而东迳靖城南,与南水合。水南出 合《太山》。宋本作南水屈合太水西北流至靖城南,左注北水,即 承水也。《山海经》曰:“承水出太山之阴,东北流注于役 水者也。世所谓之靖涧水也。”又东北流,太水注之,水 出太山东平地。《山海经》曰:“太水出于太山之阳,而东 南流注于役水,世谓之澧水也。”旧本作礼水东北迳武陵 城西,东北流注于承水,又东北入黄瓮涧,北迳中阳 城西,城内有旧台甚秀,台侧有陂池,池水清深。涧水 又东,屈迳其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郑釐 侯来朝中阳者也。”其水东北流为白沟,又北,东迳伯 禽城北,盖伯禽之鲁,往迳所由也。屈而南流,东注于 清水,即潘岳《都碑》所谓“自中牟故县以”西,西至于清沟,指是水也。乱流东迳中牟宰鲁恭祠南。汉和帝时, 右扶风鲁恭,字仲康,以太尉掾迁中牟令。政专德化, 不任刑罚,吏民敬信。蝗不入境,河南尹袁安疑不实, 使部掾肥亲按行之。恭随亲行阡陌,坐桑树下。雉止 其傍,有小儿,亲曰:“儿何不击雉?”曰:“将雏。”亲起曰:“虫不 入境,一异;化及鸟兽,二异竖子怀仁,三异久留非优 贤,请还。”是年,嘉禾生县。庭安美其治,以状上之,征博 士,侍中。车驾每出,恭常陪乘。上顾问民政,无所隐讳, 故能遗爱,自古,祠飨来今矣。清沟水又东北迳沈清, 疑即博浪亭也。服虔曰:“博浪、阳武,二水沙名也。”今有 亭,所未详也。历博浪泽,昔张良为韩报仇于秦,以金 椎击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车于此。又北分为二水,枝 津东注没水,清水自枝流北注渠,谓之清沟口。渠又 左迳阳武县故城南,东为官渡水。又迳曹太祖垒北, 有高台,谓之官渡,台渡在中牟,故世又谓“中牟台。”建 安五年,太祖营官渡,袁绍保阳武。绍连营稍前,依沙 堆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相御,合战不“利,绍进 临官渡,起土山地道以逼垒,公亦起高台以捍之,即 中牟台也。今台北土山犹在,山之东悉绍旧营,遗台 并存。”水又东,迳田丰祠北,袁本初惭,不纳其言,害之。 时人嘉其诚谋,无辜见戮,故立祠,于是用表袁氏覆 灭之宜矣。又东,役水注之。水出宛陵县西隙候亭东, 世谓此亭为郤城,非也。盖隙郤。疑作郄声相近耳。中平 陂,世名之埿泉也,即古役水矣。《山海经》曰:“役山,役水 所出,北流注于河。”疑是水也。东北流迳宛陵县故城 北,东流北迳焦城东,阳丘亭西也。谓之焦沟水。《竹书 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伐。”旧作武笺作率郑围焦 城,不克,即此城也。俗谓之驿城,非也。役水自阳丘亭 东流,迳山氏城北,为高榆渊。《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 六年,秦公孙壮率师城上枳安陵山氏者也。又东北 为酢沟。又东北,鲁沟水出焉。役水又东北,埿沟水出 焉。又东北,谓八丈沟。又东,清水枝津注之。水自沈城 东派注于役水。又东迳曹公垒南,东与沫水合。《山海 经》云:“沫水所出,北流注于役。”今是水出中牟城西南, 疑即沫水也。东北流迳中牟县故城,昔赵献侯自耿 都此。班固云:“赵自邯郸徙焉。”赵襄子时,佛肸以中牟 叛,置鼎于庭,不与己者烹之,田英将褰裳赴鼎处也。 事见说苑新序薛瓒注《汉书》云:中牟在春秋之时,为郑之堰 也。及三卿分晋,则在魏之邦土,赵自漳北,不及此也。 《春秋传》曰:“卫侯如晋,过中牟。”非卫适晋之次也。《汲郡 古文》曰:“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此中牟不在赵之东 也。按中牟当在湿水之上矣。按《春秋》,齐伐晋夷仪,晋 车千乘在中牟。卫侯过中牟,中牟人欲伐之。卫褚师 固亡在中牟,曰:“卫虽小,其君在,未可胜也。”齐师克城 而骄,遇之必败。乃败齐师。服虔不列中牟所在。杜预 曰:“今荥阳有中牟回远”,疑为非也。然地理参差,土无 常域,随其强弱,自相吞并,疆理留移,宁可一也?兵车 所指,迳纡难知。自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赵之 南界,极于浮水,匪直专漳也。赵自西取后,止中牟,齐 师伐其东鄙,于宜无嫌。而瓒迳湿水,空言中牟所在, 非论证也。汉高帝十一年,封单父圣为侯国。沫水又 东北,注于役水。昔魏太祖之背董卓也,间行出中牟, 为亭长所录。郭元公《世语》为县所拘,功曹请释焉。役 水又东北迳中牟泽,即郑太叔攻雚蒲。左传作萑苻之盗 于是泽也。其水东流北徙,注渠水。《征绩记》。征当作伍伍绩之有 述征记所谓“自酱魁城到酢沟十里”者,渠水又东流而 左会渊流,其水上承圣女陂,陂周二百馀步,水无耗 竭,湛然清满,而南流注于渠。渠水又东南而注大梁 也。

    又东至浚仪县。水东南,迳西赤城北。戴延之所谓 “西北有大梁亭”,非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 穰苴。”今竹书作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即 此城也,左则故渎出焉。秦始皇二十年,王贲断故渠, 引水东南出,以灌大梁,谓之梁沟。又东迳大梁城南, 本春秋之阳武高阳乡也。于战国为大梁,周梁伯之 居也。梁伯好土,功大其城,号曰新里,民疲而溃,秦遂 取焉。后魏惠王自安邑徙都之,故曰梁耳。《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是也。秦灭魏, 以为县。汉文帝封孝王于梁,孝王以土地下湿,东都 睢阳,又改曰梁,自是置县,以大梁城广居其东城夷 门之东,夷门,即侯嬴抱关处也。《续述征记》曰:“以此城 为师旷城,言郭缘生曾游此邑,践夷门,升吹台,终古 之迹,缅焉尽在。”余谓此乃梁氏之台门,魏惠之朝居。 旧本作即居疑当作所居非吹台也。当是误证耳。《西征记》论仪封 人即此县。又非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 月。为大沟于此。”一作北郛以行圃田之水。《陈留风俗传》 曰:“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故曰浚仪。”余谓故汴沙阴 沟矣。浚之故曰浚,其犹《春秋》之浚洙,汉氏之仪水。一作 春秋之浚洙乎浚仪水又东北迳中牟县南,又东北迳中牟泽, 与渊水合。水出中牟县城北,城有层台。按郭颁《世语》

    及干宝《晋纪》并言“中牟县故魏任城王台,下池中有
    考证
    汉时铁锥,长六尺,入地三尺,头西南指,不可动止。”一作

    “月朔自正”,以为晋氏中兴之瑞,而今不知所在。或 言在中阳城池台未知焉。是渊水自池西出,屈迳其 城西,而东南流注于汜。汜水又东,迳大梁亭南,又东 迳梁台南,东注渠。渠水又东南流,迳开封县,睢、涣二 水出焉。右则新沟注之。其水出逢池,池上承役水于 菀陵县,别为鲁沟水,东南流,迳开封县故城北。汉高 帝十一年,封陶舍为侯国也。《陈留志》称“阮兰”一作阮简字 茂弘,为开封令。县侧有劫贼,外白甚急,《数阮》一作简下同 方围棋长啸,吏云劫急。阮曰:“局上有劫,亦甚急。”其耽 乐如是。故《语林》曰:“王中郎以围棋为坐隐。或亦谓之 为手谈,又谓之为棋圣。”鲁沟南际富城,东南入百尺 陂,即古之逢泽也。徐广《史记音义》曰:秦孝公会诸侯 于逢泽陂,陂一云衍汲郡墓,《竹书纪年》作“逢泽”,斯其处 也。故应德琏《西征赋》曰:“鸾衡东指,弭节逢泽。”其水东 北流为新沟,新沟又东北流,迳牛首乡北,谓之牛建 城,又东北注梁。一作渠即沙水也,音蔡。许慎正作沙音, 言水散石也。从水少水,沙见矣。楚东有沙水,谓此水 也,无佗也,皆变名矣。其国多池沼,时池中出神剑,到 今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之剑也。渠又北屈,分为 二水,《续述征记》曰:“汴沙到浚仪而分也。”汴东注,沙南 流,其水更南流,迳梁王吹台东。《陈留风俗传》曰:“县有 苍颉师旷,城上有列”仙之吹台,北有牧泽,中出兰蒲, 上多俊髦衿带。牧泽方一十五里,俗谓之蒲关泽,即 谓此矣。梁王增筑,以为吹台,城隍夷灭,略存故迹,今 层台孤立于牧泽之右矣。其台方一百许步,即阮嗣 宗《咏怀诗》所谓“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萧管有遗 音,梁王安在哉?”晋世丧乱,乞活凭居,削堕故基,遂成 二层,上基犹方四五十步,高一丈馀,世谓之乞活台, 又谓之婆台城。梁水于此有阴沟、鸿沟之称焉。项羽 与汉高分王,指是水以为东西之别。故苏秦说魏襄 王曰:“太王之地,南有鸿沟是也。”故尉氏县有波乡亭、 波亭、鸿沟乡、鸿沟亭,皆藉水以立称也。今萧县西亦 有鸿沟亭,梁国睢阳县东有鸿口亭,先后谈者亦指 此以为楚汉之分王,非也。盖《春秋》之所谓“红泽”者矣。 渠右与汜水合,水上承役水于宛陵县,县故郑都也, 王莽之左亭县也。役水枝津东派为汜水者也,而世 俗谓之汜沟水也。旧本作泥沟水《春秋左传。僖公三十年》,晋 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所谓“东汜”者也。 又屈南至扶沟北。沙水又东南,迳牛首乡东南,鲁 渠水出焉,亦谓之宋沟也。又迳陈留县故城南,孟康 曰:“留,郑邑也。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矣。”鲁沟又东南, 迳圉县故城北,县苦楚,难修其干戈以圉其患,故曰 圉也。或曰:边陲之号矣,历万人散。王莽之篡也,东郡 太守翟义兴兵讨莽,莽遣奋威将军孙建击之于圉 北,义师大败,尸积万数,血流溢道,号其处为万人散, 百姓哀而祠之。又历鲁沟亭,又东南至阳夏县故城 西。汉高祖六年,封陈豨为侯国。鲁沟又南入涡,今无 水也。沙水又东南,迳斗城西。《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 殡伯有尸,其臣葬之。”于是城也。沙水又东南,迳牛首 亭东。《左传桓公十四年》,宋人与诸侯伐郑东郊取牛 首者也。俗谓之车牛城矣。沙水又东南,八里沟出焉。 又东南,迳陈留县裘氏乡裘氏亭西,又迳澹台子羽 冢东,与八里沟合。按《陈留风俗传》曰:“陈留县裘氏乡 有澹台子羽冢,又有子羽祠,祈祷焉。”京相璠曰:“今泰 山南武城县有澹台子羽冢,县人也。”未知孰是。因其 方志所叙,就记缠络焉。沟水上承沙河而西南流,迳 牛首亭南,与百尺陂水合。其水自陂南迳开封城东 三里冈,左屈而西流,南转注八里沟。又南得野兔水 口,水上承西南兔氏亭北。野兔陂,郑地也。《春秋传》云 “郑伯劳屈生于兔氏也。”陂水东北入八里沟。八里沟 水又南迳右仓城西,又南迳兔氏亭东,又南迳邵亭 西,东入沙水。沙水南迳扶沟县故城东,县即颍川之 谷平乡也。有扶亭,又有洧水沟,故县有扶沟之名焉。 建武元年,汉光武封平狄将军朱鲔为侯国。沙水又 东与康沟水合,水首受洧水于长社县东,东北迳向 冈西,即郑之向乡也,后人遏其上口。今水盛则北注, 水耗则辍流。又有长明沟水注之,水出宛陵县故城 西北,县有二城,此则西城也。二城以东,悉多陂泽,即 古制泽也。《京相璠》曰:“郑地。”杜预曰:“泽即荥阳宛陵县, 东即春秋之制田也。”故城西北平地出泉,谓之龙渊 泉。渊水流迳陵丘亭西,又西,重泉水注之。水出西城 北平地泉涌南流,迳陵丘亭西,西南注龙渊水。龙渊 水又东南,迳凡阳亭西,而南入白雁陂,陂在长社东 北,东西七里,南北十里,在林乡之西南。司马彪《郡国 志》曰:“宛陵有林乡亭。”白雁陂,又引渎南流,谓之长明 沟。东转北屈,又东迳向城北,城侧向冈,《左传襄公十 一年》,“诸侯伐郑,师于向”者也。又东右迤为染二陂。疑作 染工陂宋本作染泽而东注于蔡泽陂。长明沟又东迳尉氏县 故城南,《圈称》云:“尉氏”,郑国之东鄙弊狱官名也。郑大 夫尉氏之邑。弊狱谓断狱也见周礼秋官注应邵曰古狱官曰尉氏郑之别狱也故栾盈曰“盈将归死于尉氏也。”沟渎自是三分,北分为康 沟,东迳平陆县故城北。高后元年,封楚元王子礼为 侯国。建武元年,以户不满三千,罢为尉氏县之陵树 乡,又有陵树亭。汉建安中,封尚书荀攸为陵树乡侯。 故《陈留风俗传》曰:陵树乡,故平陆县也。北有大泽,名 曰长乐厩。康沟又东迳扶沟县之白亭北。《陈留风俗 传》曰:“扶沟县有帛乡”,帛亭名,在七乡十二亭中。康沟 又东迳少曲亭,《陈留风俗传》曰:“尉氏县有少曲亭,俗 谓之为小城也。”又东南迳扶沟县故城东,而东南注 沙水。沙水又南会南水,其水南流,又分为二水。一水 南合关亭东,又东南流与左水合。其水自枝渎南迳 召陵亭西,疑即扶沟之亭也,而东南合石水,世以是 水与隐陵陂水双导,亦谓之“双沟。”又东南入沙水,沙 水南与蔡泽陂水合,水出隐陵城西北。隐陵当作鄢陵前汉地理 志颍川郡有傿陵县后汉郡国志作鄢陵《春秋·成公十六年》,晋楚相遇于 鄢陵,吕锜射中共王目,王召养由基使射杀之,亦子 反醉酒自毙处也。陂东西五里,南北十里。陂水东迳 匡城北,城在新汲县之东北,即扶沟之匡亭也,亭在 匡城乡。《春秋:文公元年》,“诸侯朝晋,卫成公不朝,使孔 达侵郑,伐绵訾,及匡”,即此邑也。今陈留长垣县南有 匡城,即平丘之匡亭也。襄邑又有承匡城,然匡居陈、 卫之间,亦往往有异邑矣。陂水又东南至扶沟城北, 又东南入沙水,沙水又南迳小扶城西而流也。城即 扶沟县之平周亭,东汉顺帝永平一作永元中封陈敬王 孙子恭为侯国。沙水又东南,迳大扶城西,城即扶乡 故县也。城北二里有《袁梁碑》云:“梁、陈扶乐人,后汉世 祖建武十七年,更封刘隆为扶乐侯”,即此城也。涡水 于是分焉。不得在扶沟北,便分为二水也。

    其一者,东南过陈县也。李云也疑作北 注沙水又东南,迳东 华城西,又东南,沙水枝渎西南达洧,谓之甲庚沟,今 无水。沙水又南,与广漕渠合,上承庞官陂,云邓艾所 开也,虽水流废兴,沟渎尚伙。昔贾逵为魏豫州刺史, 通运渠二百里馀,亦所谓贾侯渠也。而川渠迳复,交 错畛陌,无以辨之。沙水又东迳长平县故城北,又东 南,迳陈城北,故陈国也,伏羲、神农并都之。城东北三 十许里,犹有“羲神。”实中谢云当作羲城舜后《妫满》为周陶正 城王。当作武王赖其器用,妻以元女太姬,而封诸陈,以备 三恪。太姬好祭祀,故《诗》所谓“坎其击鼓,宛丘之下。”宛 丘在陈城南道东,王隐云:“渐欲平。”今不知所在矣。楚 讨陈,杀夏征舒于栗门,以为夏州。后城之东门内有 池,池水东西七十步,南北八十许步,水至清洁而不 耗竭,不生鱼草,水中有故台处,《诗》所谓“东门之池”也。 城内有汉相王君造《四县邸碑》,文字剥落,不可悉识, 其略曰惟兹陈国,故曰淮阳郡云云。清惠著闻,为百 姓畏爱。求贤养士,千有馀人,赐与田宅吏舍,自捐俸 钱,助之成邸。五官掾西华陈骐等二百五人,以延熹 二年云云。故其颂曰:“修德立功,四县内附。”旧本作四县回阳疑 当作向吴改作内“今碑之左右遗墉尚存,基础犹在,时人不 复寻。其碑证云孔子庙学,非也。后楚襄王为秦所灭, 徙都于此。”文颖曰:“西楚矣,三楚斯其一焉。城南郭里 又有一城,名曰淮阳城,子产所置也。汉高祖十一年, 以为淮阳国。王莽更名新平,县曰陵。陈故豫州治。王 隐《晋书地道记》云:‘城北有故沙,名之为死沙’。而今水 流津通,漕”运所由矣。沙水又东而南,屈迳陈城东,谓 之“百尺沟。”又南分于宋本作为二水,沙水出焉。沟水东南 流,谷水注之,水源上承涝陂,陂在陈城西北,南暨华 城,皆为陂矣。陂水东流,谓之谷水,东迳涝城北。王隐 曰:“荦北有谷水”是也。荦即柽矣。《经》书“公会齐、宋于柽” 者也。杜预曰:柽即荦也,在陈县西北,为非。柽,小城也, 在陈郡西南。谷水又东流,迳陈城南,又东流入于沙。 沙水又东南流,注于颍,谓之交口。水次有大堰,即古 百尺堰也。《魏书·国志》曰:“司马宣王讨太尉王凌,大军 至百尺堨。”即此堨也。今俗呼之为山阳堰,非也。盖新 水首受颍于百尺沟,王莽名郡为新平故堰,兼有新 阳之名也。以是推之,悟故俗谓之非矣。

    又东南至汝南新阳县北。沙水自百尺沟东迳宁 平县之故城南,《晋阳秋》称:“晋太傅东海王越之东奔 也,石勒追之,燌尸于此。数十万众,敛手受害,勒纵骑 围射,尸积如山,王夷甫死焉。”余谓俊者所以智胜群 情,辨者所以文身祛惑。夷甫虽体荷隽令,口擅雌黄, 污辱君亲,获罪羯勒,史官方之举正。一作华正谅为褒矣。 沙水又东,积而为陂,谓之阳都。明水注之,水上承沙 水之津,东出迳汝南郡之宜禄县故城北,王莽之赏 都亭也。明水又东北流,注于陂。陂水东南流,谓之细 水。又东迳新阳县北,又东,高陂水东出焉。沙水又东, 分为二水,即《春秋》所谓夷、濮之水也。枝津北,迳谯县 故城南。宋本作西侧城入涡。沙水东南迳城父县西南,枝 津出焉,俗谓之“章水”也。一水东注,即注水也,俗谓之 “欠水”也。东迳城父县之故城,东南流注之。

    又东南过山桑县北。山桑故城在涡水北,沙水不

    得迳其北明矣。《经》言“过北”,误也
    考证
    又东南过龙亢县南。沙水故城北,又东南,迳白鹿

    城北,而东注也。

    又东南过义城县,西南,入于淮。义城县故属沛,后 隶九江。沙水东流注于淮,谓之沙汭。京相璠曰:“楚东 地也。”《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楚令尹子常以舟师 及沙汭而还。杜预曰:“沙,水名也。”

    按:《隋书地理志》,桂阳郡:“郴。”旧置桂阳郡。平陈,郡废, 大业初复置。有万岁山。有溱水。

    按:《金史地理志》:“钧州新郑。”宋隶郑州。有溱、洧、潩三 水。

    蔡州,“汝阳。”有溱水。

    确山。有溱水。

    郑州,“密。”有大騩山、溱、洧二水。

    按:《续文献通考》:“河南开封府:溱水出密县,东北至新 郑县与洧水合,为双泊河,至西华县入黄河。”

    按《河南通志》“开封府溱水,源出密县,一名潧水,东北 至新郑县,与洧水合。”

    按《开封府志》:“溱水,一名潧水,源出密县东南平地,一 云出鸡络坞。东南流经故郐城西,为柳泉水,又南注 于洧,并流而东,洧水至新郑县与溱水并流。”

    溱水部选句

    唐韩愈《酬别留后侍郎》诗:“归去雪销溱洧动,西来旌 斾拂晴天。”

    溱水部纪事

    《竹书纪年》:“周平王六年,郑迁于溱洧。”

    《五经通义》:“郑国有溱洧之水,男女聚会,讴歌相感。” 《续酉阳杂俎》:“中宿县山下有一神宇,溱水至此沸腾 鼓怒,槎木汎,至此沦没,竟无出者,世人以为河伯下 材。”

    《金史章宗本纪》:“泰和六年六月庚申,右翼都统完颜 赛不败宋曹统制于溱水。”

    《河南通志》:“张梦鲤,山东莱阳人。嘉靖丙辰进士。隆庆 初知开封府,开田凿渠,通溱洧水利至今赖之。历官 大理寺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