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九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九十七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九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九十七卷目录

     川总部汇考

      书经虞书益稷 夏书禹贡

      周礼地官川衡 泽虞 夏官川师 冬官考工记匠人

      尔雅释地 释水

      山海经海内东经

      管子度地篇

      列子黄帝篇

      吕氏春秋有始

      史记河渠书

      易林干之观 屯之遁 剥之大过

      淮南子地形训

      释名释水

      说文ㄑ ㄍ 巛

      博雅释水

      博物志水志 三川八水

      岳阳风土记五潴

      地理通释历代州域总叙

      玉海舜十二州川 禹九州川名

      唐类函总载水类

      图书编天下有三大水

    山川典第一百九十七卷

    川总部汇考

    《书经》

    《虞书益稷》

    禹曰:“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

    蔡传《九川》,九州之川也。先决九川之水,使各通于海;次浚畎浍之水,使各通于川也。大全王氏曰:“大水决而有所归,小水浚而有所入,治水之次第也。不决川,则虽浚畎浍,不能除水患也。”

    《夏书禹贡》

    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蔡传“九州之川,浚涤泉源而无壅遏,九州之泽,已有陂障而无决溃,四海之水,无不会同而各有所归”,此言九州四海,水土无不平治也。大全吕氏曰:“水平而复疏涤其源,为经久计也。”

    《周礼》

    《地官》

    《川衡》:“每大川下士十有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 百有二十人。中川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 人。小川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川。流水也。《禹贡》曰:“九川涤源。”释曰:《川衡》者,平知川之远近宽狭及物之所出。官及师徒多者,以其川路长远,巡行劳役故也。中川、小川之等,自若常法,故差少。

    泽虞每大泽大薮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中泽中薮如中川之衡小泽小薮如小川之衡

    泽水所钟也。水希曰薮。《禹贡》曰:“九泽既陂。”《尔雅》。有八薮。释曰:虞亦度也。度知泽之大小及物之所出用。《中士》尊于川衡者,以其泽之所出物众多,胥徒少者,以其巡行处近故也。中泽、小泽已下,皆如川衡者,自是常法。

    《川衡》“掌巡川泽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时舍其守,犯禁 者执而诛罚之。”

    舍其守者时案视守者,于其舍申戒之。《水锺》曰泽,泽与川不同官。今《川衡》兼云泽者,泽与川连者,则川衡兼掌之。谓若济水溢为荥泽,荥泽则与济连,则管济川者兼荥泽掌之。如此之类,皆是

    泽虞掌国泽之政令,为之厉禁,使其地之人守其财 物,以时入之于王府,颁其馀于万民。

    “其地之人占取泽物者,因以部分使守之,以时入之于王府”,谓皮角珠贝也。入之以当邦赋,然后得取其馀以自为也。入出亦有时日之期。

    《夏官》

    川师,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 四十人。掌川泽之名,辨其物与其利害,而颁之于邦 国,使致其珍异之物。

    川泽之名与物,若“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泽之萑蒲。”

    《冬官考工记》

    匠人为沟洫。

    主通利田间之水道。

    “专达于川”,各载其名。

    达,犹至也,谓浍直至于川,复无所注载其名者

    考证

    识水所从出。疏:释曰:上浍水所入,更无注入,故云直至于川。云“识水所从出”者,据浍水出注入川处,诸浍既多,当各记水所出之处,著其名,使人言有所称谓者也。

    凡天下之地埶,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 涂焉。

    通其壅塞。释曰:此言同间有浍,浍水入川,其川是自然而有,又非平地而出,必因山间有之。又大川不可辄越,巡川必当有涂,地势然也。言“通其壅塞”者,川与涂皆是通其壅塞也。

    《尔雅》

    《释地》

    鲁有《大野》。

    今高平巨野县东北“大泽”是也。此下至“周有焦护”,释十薮之名也。《禹贡》徐州云:“大野既猪。”《地理志》云,大野泽在山阳巨野县北,巨即大也。由其旁有大泽,故县以巨野为名。哀公十四年《左传》云“西狩于大野”,以其泽在曲阜西,故云西狩也。郭云“今高平巨野县”者,东晋时巨野属高平郡,故与《志》不同。凡注言“今”者,皆谓东晋时也。

    晋有《大陆》。

    今巨鹿“北广河泽”是也。孙炎曰:“广河犹大陆,以地名言之,近为是也。《禹贡》冀州云:‘大陆既作’”,是也。案定元年《左传》,“晋魏献子田于大陆,焚焉,还卒于甯。”杜预注,嫌巨鹿绝远,疑此田在汲郡吴泽。甯,今修武县,近吴泽。计此二泽相去甚远,亦得言大陆者,以其广平曰陆,但广而平者则名大陆,故异所而同名也。泽虽卑下,旁带广平之地,故统名焉。

    秦有杨陓。陓于于反

    今在扶风汧县西。《周礼》冀州云:“其泽薮曰杨陓。”郑注云:“所在未闻。”又雍州云:“其泽薮曰弦蒲。”郑注云:“在汧。”案《地理志》:汧吴山在西。古文以为汧山北有蒲谷乡弦中谷。雍州薮,今注亦云“在汧”,然则《周礼》弦蒲即此杨陓也。

    宋有孟诸。

    今在梁国睢阳县东北。《周礼》:“青州,其泽薮曰望诸。”郑注云:“望诸,明都也,在睢阳。”《禹贡》豫州云:“导菏泽,被孟猪。”《左传》亦作孟诸。文不同者,声转字异,正是一地也。

    楚有“云梦。”

    今南郡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周礼·荆州》云:“其泽薮曰云瞢。”郑注:“云:云瞢在华容。”《禹贡》“云云,土梦作乂。”《昭公三年左传》:“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又定公四年,“楚子涉睢济江,入于云中。”杜预云:“南郡枝江县西有云梦城,江夏安陆县东南亦有梦城。”或曰:“南郡华容县东南有巴丘湖,江南之梦也。”云梦一泽,而每处有名者,司马相如《子虚赋》云:“云梦者,方九百里。”则此泽跨江南北,亦得单称云,单称梦。瞢即梦也。

    吴越之间有具区。

    今吴县南太湖,即震泽是也。《周礼扬州》云:“其泽薮曰具区。”郑注云:“在吴南。”《地理志》云:“会稽吴县,故周泰伯所封国也。”具区在西,古文以为震泽。《禹贡》扬州云:“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是也。

    齐有《海隅》。

    海滨广斥。此《营州薮》也。云“海滨广斥”,《禹贡》文也。孔传云:“滨,涯也。”言复其斥卤。按《说文》云:“卤,咸地也。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海畔迥阔,地皆斥卤,故云广斥也。

    燕有《昭余》祁。

    今太原邬陵县北《九泽》是也。《周礼》:“并州,其泽薮曰昭余祁。”郑注云:“在邬。”《地理志》云:“邬九泽在北,是为昭余祁。”并州薮是也。

    郑有《圃田》。

    今荣阳中牟县西“圃田泽”是也。《周礼》豫州云:“其泽薮曰圃田。”郑注云:“在中牟。”《地理志》云:“中牟圃田泽,在西豫州薮。”僖三十三年《左传》云:“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又《诗·车攻》云:“东有甫草。”郑元以为甫田之草,皆谓此也。

    周有焦护。

    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孙炎云:“周,岐周也。”《诗·六月》云:“𤞤狁匪茹,整居焦护是也。”时人谓之瓠中也。

    《释水》

    《湀》辟流川。

    通流。《说文解字》云:“川,贯穿通流水也。《虞书》曰:‘浚畎浍距川’。”言深浚畎浍之水会为川也。《释名》云:“川,穿也,穿地而流也。”然则湀辟者,则通流大川之别名也。

    《过辨回川》。

    旋流。回,旋也。言川水之中,有回旋而流者,名

    过辨也

    《灉》,反入。

    即河水决出而复入者。“河之有灉”,犹江之有汜。反,复也。谓河水决出而复入河者。名灉。即《下之》“水自河出为灉”是也。

    潬沙出。

    今河中呼水中沙堆为“潬。”言“潬”者,是沙堆出于水中之名也,故曰“沙出。”

    《汧》出不流。

    “水泉潜出”,便自停成污池。谓水泉潜出,停成污池者,名汧。《地理志》云:“扶风汧县,雍州弦蒲薮。汧出西北,入渭。”以其初出不流,停成弦蒲泽薮,故曰:汧出不流也。其终则入渭也。

    “归”,“异出同流”,《肥》。

    《毛诗传》曰:“所出同,所归异为肥。”谓小水支分归入大海则异。其泉源初出则同流者名肥,即《诗·邶风·泉水》云:“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毛传》云:“所出同,所归异,为肥泉”是也。

    《瀵》大出尾下。

    今河东汾阴县有水口如车轮许,𣸣沸涌出,其深无限,名之曰“瀵。”冯翊郃阳县复有瀵亦如之,相去数里而夹河,河中陼上又有一瀵,瀵原皆潜相通。在汾阴者,人壅其流以为陂,种稻。呼其本出处为“瀵魁”,此是也。尾,犹底也。尾犹底也。言其源深,出于底下者名瀵。瀵犹洒散也。注河东、冯翊者,皆郡名也。云“河中陼上”者,陼,谓河中可居之小者。云“人壅其流以为陂种稻”者,泽障曰陂,谓人畜壅此水以为陂泽而溉稻苗也。云“瀵魁”者,魁,帅也,首也,以其水源,故谓之魁也。

    水醮曰“厬。”

    谓“水醮尽。”醮,尽也。凡水之尽皆谓之“厬。”厬则竭涸之一名也。

    水自河出为灉。

    《书》曰:“灉沮会同。”

    济为濋,汶为灛,洛为波,汉为潜。

    《书》曰:“沱潜既道。”

    淮为浒,江为沱。

    《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㳡为洵,颍为沙,汝为𣸣。

    《诗》曰:“遵彼汝𣸣”,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此十者,皆大水分出,别为小水之名也。《注》“《书》曰:灉沮会同”者,《禹贡》兖州云:“雷夏既泽,灉沮会同”,孔安国云:“雷夏,泽名。灉沮二水会同此泽”,引之证水自河出,别名为灉也。云:“《书》曰:沱潜既道”,《禹贡》梁州云:“岷嶓既艺,沱潜既道”,孔安国云:“岷山、嶓冢,皆山名。沱潜发源此州,入荆州。”按《地理志》云:蜀郡有湔氐道,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也。陇西郡西县嶓冢山西,汉水所出,是二者皆山名也。沱出于江,潜出于汉,二水发源此州而入荆,故荆州亦云:“沱潜既道。”按郭氏《音义》云:“沱水自蜀郡都水县湔山,与江别而更流。”又云:“有水从汉中沔阳南流,至梓潼、汉寿,入太穴中通峒山下西南潜出,一名沔水。旧俗云即《禹贡》云潜”也。郭氏此言,并解梁州沱潜也。然则此《注》言“书曰”者,亦指梁州者也。所以荆州亦有沱潜者,盖以水从江、汉出者,皆曰“沱潜”,所以荆、梁二州皆有也。云“《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亦《禹贡》文也。孔安国云:“江东南流,沱东行。”引之证江水溢出名沱也。云“《诗》曰:遵彼汝坟”,此《周南·汝坟篇》文也。《毛传》云:“汝,水名也。坟,大防也。”毛意以为伐薪宜于厓岸之上,故以大防解之。郭意以为汝坟所分之处有美地,因谓之坟。且《毛传》坟从土,此𣸣从水,所以异也。

    水决之,“泽为汧。”

    水决入泽中者,亦名为“汧。”凡水为人所决,陂障为泽者,亦与上出不流者,亦名为“汧。”

    决,“复入为《汜》。”

    《水出去复还》。凡水决之岐流复还本水者,名汜。《诗·召南》云“江有汜”是也。

    “河水清且澜”,漪大波为澜。

    言《涣澜》。

    小波为沦。

    言蕴沦:

    直波为径。

    言径。按:《诗·魏风·伐檀》篇云:“河水清且涟猗。”又曰:“河水清且直猗。”又曰:“河水清且沦猗。”故此释之。毛传:“风行水上,成文曰涟。直,直波也。小风水成文,转如轮也。”李巡云:“分别水大小曲直之名。”郭氏云:“澜言涣澜,沦言蕴沦,径言径。”然则“澜”、“直”、“沦”,论,水波之异;“漪”,皆辞也。按《诗》“涟”、“沦”皆言波名,“直”“波”不言径而言“直”,又在“沦”、“漪”前者,取韵故也。“澜”、“涟”虽异而义同。“澜、漪”先举诗文,然后释之。“直”、“沦”不举者省

    考证

    文从可知也

    江有沱,河有灉,汝有𣸣。

    此《上水》别出耳,所作者重见。

    浒水厓。

    水边地。谓水边厓岸之地,别名浒。李巡曰:“浒,水边地名厓也。”《诗·大雅·江汉》云:“江汉之浒”是也。

    水草交为湄。

    《诗》曰:“居河之湄。”此《小雅·巧言》之篇文也。以《诗》有此言,故释之云:“水草交为湄。”李巡曰:“水中有草木,交会曰湄。”

    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 渎。

    此皆道水转相灌注所入之处名。郭云“转相灌注”者,盖以川渎皆水之大者也。《虞书》云:“浚畎、浍距川。”下云“江、河、淮济为四渎”是也。今若言“水注川曰谿”,谓水之注入川者名谿,则注入沟者名浍,沟小如浍,岂能容乎?若言“注沟曰浍”,谓注沟水入之名浍,则注川水入之者名谿。杜预云:“谿亦涧也”,岂能容受川乎?然则水注川曰谿,是涧谿之水注入川也。故李巡云:“水出于山,入于川曰谿。”“注谿曰谷”,谓山谷中水注入涧谿也。“注谷曰沟”,此以下与上不类,谓山谷中水无涧谿者,注入平地之沟。沟广深四尺,注云“浍广二寻,深二仞曰浍”,谓注沟水入之者名浍,一注浍水入之者名渎,故《注》云“转相灌注”也。

    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小陼曰沚。小沚曰坻,人 所为为潏。

    人力所作。此一段释水中之地名也。故下题曰“水中。”按:李巡云:“四方皆有水,中央独可居,但大小异其名耳。”若人所作者则名潏。《周南》云:“在河之洲。”《召南》云:“江有渚。”《采蘩》云:“于沼于沚。”《秦风·蒹葭》云:“宛在水中坻。”是其所出之文也。

    《山海经》

    《海内东经》

    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成都 西入海,在长州南。

    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东,在闽西,北入海,馀暨南, 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鄣。”

    淮水出馀山,馀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入海。淮浦北, 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一曰“东南西 泽。”

    “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 卫之。

    濛水出汉阳,西入江。聂阳西。

    温水出崆峒山,在临汾,南入河,华阳北。

    颍水出少室。少室山在雍氏南,入淮西鄢北。一曰“缑 氏。”

    汝水出天息山,在梁勉乡,西南入淮,极西北。一曰“淮”, 在期思北。

    泾水出长城北山,山在郁郅长垣北,北入渭戏北。 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

    白水出蜀,而东南注江,入江州城下。

    沅水出象郡镡城西入,东注江,入下隽,西合洞庭中。 赣水出聂都东山,东北注江,入彭泽西。

    泗水出吴东北,而南,西南过湖陵西,而东南,注东海, 入淮阴北。

    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须陵东南。

    肄水出临晋西南,而东南注海,入番禺西。

    潢水出桂阳西北山,东南注肄水,入敦浦西。

    洛水出洛西山,东北注河,入成皋之西。

    汾水出上窳北,而西南注河,入皮氏南。

    沁水出井陉山东,东南注河,入怀。东南。

    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巨鹿泽,注渤海,入齐琅槐东 北。

    辽水出卫皋东,东南注渤海,入辽阳。

    《呼沲》水,出晋阳城南,而西至阳曲北,而东注渤海,入 越《章武》北。

    漳水出山阳东,东注渤海,入章武南。

    《管子》

    《度地》

    桓公曰:“愿闻水害。”管仲对曰:“水有大小,又有远近。水 之出于山而流入于海者,命曰经水;水别于他水,入 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沟一有水,一无水者, 命曰谷水;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 川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水。此五水者,因其利而 往之可也,因而扼之可也,而不久,常有危殆矣。”桓公 曰:“水可扼,而使东西南北及高乎?”管仲对曰:“可。夫水 之性,以高走下,则疾至于𣿖石而下向高即留而不 行,故高其上。领瓴之尺有十分之三里,满四十九者, 水可走也,乃迂其道而远之,以势行之。水之性,行至 曲必留退,满则后推前,地下则平行地高即控杜,曲则捣毁杜曲激则跃,跃则倚,倚则环”,环则中,中则涵, 涵则塞,塞则移,移则控,控则《水妄》行,水妄行则伤人, 伤人则困,困则轻法,轻法则难治,难治则不孝,不孝 则《不臣》矣。

    《列子》

    《黄帝篇》

    “《鲵旋》之潘为渊,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滥水 之潘为渊,沃水之潘为渊,氿水之潘为渊,雍水之潘 为渊,汧水之潘为渊,肥水之潘为渊。”是为《九渊》焉。

    《吕氏春秋》

    《有始》

    何谓六川?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

    《史记》

    《河渠书》

    《夏书》曰:“禹抑鸿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 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 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然河菑衍溢,害中国 也尤甚,唯是为务。故导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 东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于是禹以为河所 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 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 为逆河,入于渤海。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 施于三代。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 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 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 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间;于蜀蜀守冰,凿离碓, 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馀 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 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西门豹引漳水 溉邺,以富魏之河内。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 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 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中 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 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 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 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汉兴三 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 卒塞之。其后四十有馀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 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郑 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侯田鼢为丞相, 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邑收 多。鼢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 塞,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于是天 子久之,不事复塞也。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 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馀 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 馀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馀顷,又 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 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 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 民颇得以溉田矣。其后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 岁百馀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穿渠 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 千顷。五千顷故尽河堧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 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 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 渠田。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久之,河 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其后人有上书 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阿其事,因 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 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 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馀里,以车转,从 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 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儗于巴蜀。”天子以 为然,拜汤子印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 馀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其后庄熊罴言:“临 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馀顷故卤地,诚得水, 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馀人穿渠,自征引洛水 至商颜,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 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馀里间, 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作之 十馀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自河决瓠子后二十馀 岁,岁因以数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禅,巡 祭山川,其明年,旱,乾封少雨,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 卒数万人塞瓠子决。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 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 下皆负薪寘决河。是时东流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 下淇园之竹以为楗。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 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殚 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

    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
    考证
    方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

    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 满,久不反兮水维缓。一曰“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迃 兮浚流难。搴长茭兮沈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 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 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于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 曰宣房宫。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 复宁,无水灾。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 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 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太山下引汶水, 皆穿渠为溉田,各万馀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 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易林》

    《干之观》

    江河淮海,天之奥府。众利所聚,可以饶有。乐我君子。

    《屯之遁》

    江河海泽,众利安宅。可以富有,饮御嘉客。

    《剥之大过》

    百川朝海,泛流不止。路虽辽远,无不到者。

    《淮南子》

    《地形训》

    何谓“六水?”曰“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合。”四海 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水道八千 里,通谷,其名川六百,陆径三千里。

    “江出岷山,东流绝汉,入海,左还北流,至于开母之北, 右还东流,至于东极。河出积石,睢出荆山,淮出桐柏 山,睢出羽山,清漳出楬戾,浊漳出发包,济出王屋、时 泗,沂出台台术,洛出猎出汶出弗其,流合于济,汉出 嶓冢,泾出薄落之山,渭出鸟鼠同穴,伊出上魏,雒出 熊耳,浚出华窍,潍出覆舟,汾出燕京,衽出𣸣熊,淄出” 目饴,丹水出高褚,股出嶕山,镐出鲜于,凉出茅芦、石 梁,汝出猛山,淇出大号,晋出龙山,结给,合出封羊,辽 出砥石,釜出景,岐出石桥,呼,池出鲁平,泥涂,渊出樠 山,维湿,北流出于燕。

    《释名》

    《释水》

    《川》,穿也,穿地而流也。

    “山夹水曰涧。”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

    水从河出曰“雍、沛。”言在河岸限内,时见雍出,则沛然 也。

    水泆出所为泽曰掌。水停处如手掌中也。今兖州人 谓释曰“掌也。”

    水决复入为汜,汜,已也,如出有所为,毕已而还入也。 风吹水波成文曰“澜”,澜,连也,波体之流相及连也。 水小波曰“沦”,沦,伦也,小文相次有伦理也。

    水直波曰“泾。”泾,径也,言如道径也。

    水草交曰湄。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水经》川归之 处也。

    “海”,晦也。主承秽浊,其水黑如晦也。

    《水注》谷曰沟,田间之水亦曰沟。沟,构也,从横相交构 也。

    水中可居者曰“洲。”洲,聚也,人及鸟物所聚息之处也。 小洲曰“渚。”渚,遮也,体高能遮水使从旁回也。

    《小渚》曰沚。沚,止也,小可以止息其上也。

    《小沚》曰:泜,泜,迟也;能竭水使流迟也。

    《说文》

    《ㄑ》

    水小流也。《周礼》匠人为沟洫。梠广五寸。二梠为耦。

    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ㄑ倍ㄑ,谓之遂。倍遂曰“沟”, 倍沟曰“洫”,倍洫曰ㄍ

    《ㄍ》

    ㄍ水流浍浍也。方百里,为ㄍ广二寻,深二仞。

    《巛》

    巛,贯穿通流水也。《虞书》:“浚ㄑㄍ距巛。”言深ㄑㄍ之,水 会为巛也。

    《博雅》

    《释水》

    𣸣泉,直泉也。直泉,涌泉也。州,居也。陼,止也。渚,处也。 至也。海,晦也。江,贡也。河,合也。淮,均也。济,济也。津,因也。 洛,驿也。瀍,理也。涧,间也。汉,也。《渭》也。汝,汝也。泾,径 也。湍,濑也。《矶》。也。《畎》。《涓》。沟渠、川渎、欿窞、《科 舀》,坑也。湍渊“自三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 十有九。”清涤浮著水也。阳侯。“汰,波也。 《昆仑虚》,赤水出其东南,陬河水出其东北,《陬洋》水出 其西北,《陬弱》水出其西南,陬河水入东海。”三水入南 海,自渭出为泶水,自汾出为派。

    《博物志》

    《水志》

    八流,亦出名山。渭出鸟鼠,汉出嶓冢,洛出熊耳,泾出 少室,汝出燕泉,泗出涪尾,沔出月台,沃出太山。水有 五色,有浊有清。汝南有黄水,华山有黑水,泞水渊或生明珠,而岸不枯。山泽通气,以兴雷云气,触石肤寸 而合,不崇朝以雨。

    《三川八水》

    泾与渭、洛,为关中三川。泾、渭、灞、浐、涝、潏、沣、滈,为关中 “八水。”

    《岳阳风土记》

    《五潴》

    《山海经》言:“洞庭沅澧之交,潇湘之渊,是为九江之门。” 按:澧、鼎沅、湘合诸蛮黔南之水,汇为洞庭,至巴陵与 荆江合,而东州据其上。《水经》云:湘水右会小青口,资 水也,世谓之益阳江;右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东 到微湖,世谓之靡湖;西流注为江,谓之靡湖口;左则 澧水,谓之武陵江。凡此五水,注为洞庭,北会为大江, 名曰五潴。《战国策》曰:“秦与荆战,大破之,袭郢,取洞庭。 五潴”,《楚辞》“帝子降兮北潴。”皆其地也。

    《地理通释》

    《历代州域总叙》

    天下水泉《六典》水部,“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凡天 下水泉,三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其在遐荒绝 域,不可得而知。其江河自西极达于东溟,中国之大 川也。其馀百三十有五水,是为中川。”

    《桑钦水经》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

    其千二百五十有二水,斯为小川。”

    郦善长注《水经》,引其支流一千二百五十二,

    若渭、洛、汾、济、漳、淇、淮、汉,皆亘达方域。《唐志》《水经》桑钦 撰,《旧志》郭璞撰。《通典》云:“《水经》不详所撰者名氏,亦不 知何代之书。”

    《经》云:“寿张,光武更名临济,安帝更名湖陆,章帝更名永安,顺帝更名。”故知顺帝以后纂序也。今考《经》云:“武侯垒,诸葛武侯也。”又云:“魏兴,安阳县,魏兴郡,魏分汉中所立也。又改信都,从长乐,晋太康五年事也。”又云:“河水北薄骨律镇城”,元魏镇名也。然则《水经》疑非后汉人所撰。

    《程子》曰:“唐土德,少河患,本朝火德,多水灾。”

    《玉海》

    《舜十二州川》

    “川”之交会,非若山之可以州别。若江出岷山、梁州,而 患在荆、扬;河出昆仑、雍州,而患在徐、兖,故不言《十二》

    《禹九州川名》

    冀之衡、漳、常、卫、孟津,兖之九河:雷、夏、灉、沮、济、漯,青之 潍、淄、汶,徐之淮、沂、泗、大野,扬之彭蠡、三江、震泽,荆之 江、汉、九江、沱、潜、云梦、沧浪、三澨、澧,豫之南河、伊、洛、瀍、 涧、荥、波、菏、孟,梁之沱、潜,雍之西河、弱水、泾、渭、漆、沮、沣, 此九州之川也。

    《唐类函》

    《总载水类》

    凡水边皆曰“垂”,曰“涯”,曰畔,曰干,曰“渍”,曰“滨”,曰涘,《上下 坦》曰“漘。”

    一曰“隒。”

    重涯曰“岸”,岸上地曰“浒”,曲涯曰“澳。”

    一曰“隈。”

    水草交曰《湄裨。增》水边土人所止曰“澨。”《水曲》曰《汭。水》 出山石间曰“潾。石。”绝水曰“梁。”筑土遏水曰“塘。”

    一曰“堤”,又曰“防。”

    大防曰“坟”,广泽曰“衍”,泽曲曰“皋”,“障”曰“陂”,《水本》曰“源”,深 水曰“潭”,急水曰“流”,沙,石上曰“濑。”

    亦曰“‘湍。”曰“滩’,曰碛。”

    水别流曰“派。”风吹水涌曰“波。”

    亦曰“浪。”

    水波如镜文曰“漪”,水朝夕而至曰“潮”,水行曰“涉”,逆流 而上曰《溯泂》,顺流而下曰《溯游》。

    亦曰《沿流》。

    绝流而渡曰“乱”,以衣涉水曰“厉”,繇膝以下曰“揭”,繇膝 以上曰“涉”,渡水处曰“津。”

    亦曰《济》。

    潜行水下曰“泳。”

    水神曰《天吴》。

    《山海经》云:“天吴,八首十八尾,亦曰水伯。”

    大波之神曰“阳侯。”

    《博物志》曰:昔阳国侯溺水,因为大海之神,

    涛之神曰“灵胥。”

    《博物志》云:“昔吴相伍子胥为吴王夫差所杀,浮之于江,其神为涛。”

    《图书编》

    天下有三大水

    传曰:“天下有三处大水,曰黄河,曰长江,并鸭绿江是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