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六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六卷目录

     大涤山部汇考

      图

      考

     大涤山部总论

      临安县志大涤山辩

     大涤山部艺文一

      重修天柱观记       唐吴筠

      天柱观记        五代钱镠

      洞霄宫碑记        宋陆游

      白鹿山房记        明叶林

      洞霄游记         黄汝亨

     大涤山部艺文二

      大涤洞         唐白元鉴

      游大涤山         宋杨杰

      大涤山          鲁元翰

      大涤山二首        钱景谌

      大涤山          陈宗古

      游大涤山          王溉

      大涤洞          徐安国

      游大涤           邓朴

      游大涤山         李延忠

      大涤山           程俱

      前题           叶绍翁

      前题            锺颖

      前题           明邹济

     大涤山部纪事

     大涤山部杂录

     大涤山部外编

    山川典第一百六卷

    大涤山部汇考

    馀杭之大涤山

    大涤山在今浙江杭州府馀杭县城西南十八里,高 六百九十馀丈,周回五十里,其山一名大壁山,一名 辟山,一名白鹿山。

    大涤山图

    大涤山图

    按《水经》,“渐江水北过馀杭,东入于海。”浙江又东,迳 馀杭故县南、新县北。秦始皇南游会稽,途出是地,因 立为县,王莽之进睦也。汉末陈浑移筑南城,县后谿 南大塘,即浑立以防水也。县南有三碑,是顾飏、范甯 等碑。县南有大壁山,郭文自陆浑迁居也。

    按《元和郡国志》:“馀杭辟山,本名馀杭山,一名白鹿,高 峻为最,旁有白鹿村。”

    按《洞天福地记》:“天柱山大涤元盖洞天一百里,在杭州馀杭县,有天柱观。”

    “白鹿山”在杭州天柱山,吴天师所隐。

    按《三才图会大涤山图考》,“大涤山在馀杭县西南一 十八里,中有日月分精,金堂玉室,人谓此山幽清,可 洗涤尘心,故名大涤。其中峰曰白鹿山,上有许迈升 天坛、丹灶遗迹,及大涤栖真石室、白茅、归云、鸣铃、龙 蜕诸洞,有来贤岩,有仙迹。岩下有九琐山,萦纡凡九 折,曰天关,曰藏云,曰飞鸾,曰凌虚,曰通真,曰龙吟,曰 ‘洞微’”,曰“云璈”,曰“朝元。”有“抚掌、翠蛟、桃花、飞瀑”诸泉,今 洞霄宫在焉。

    按《浙江通志·山川考》:“大涤山在杭州府馀杭县城西 南十八里,高六百九十馀丈,周回五十里。其山居洞 霄之左,穹窿峻绝,迥压群峦,中有许迈丹灶遗址。或 言此山清净,大可洗涤尘心,故名。有七洞,中有一峰, 曰白鹿山,相传许真君仙去之地。其右为天柱山,高 六百六十丈,四隅陡绝,中突一峰,有参天之势。其前” 则青檀山。山不甚高,而泉石奇秀,为诸山甲。“来贤”、“试 剑”二岩,月窟、镜潭皆在焉。其联峙者曰“乳山。”

    按《杭州府志·山川考》:“大涤山在馀杭县西南一十八 里,其山仙芝异草,人多不识,中有许迈丹灶遗址。中 有一峰曰天柱山,前则为青檀山,其联峙者曰乳山 漳海黄道周尝习学于此,筑书院曰大涤山房。 又在临安县东二十里,近馀杭,上建洞霄宫,乃天下 名山也。”

    按《馀杭县志·山川考》:“大涤山一名垂溜山,汉元封三 年建宫坛大涤洞前,唐弘道元年建天柱观,四维之 中,壁封千步,禁樵采,为长生之林。《茅君传》曰:‘第三十 四洞天,名大涤元盖之天,穹崇千尺,迥压群峦,灵芝 异草,人多不识’。”杜光庭记“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大涤、天柱皆在其中,诚神仙之窟宅,修炼之奧区也。” 自宋天圣四年,详定天下名山洞府,以大涤洞为第 五。于是洞霄宫提举,用宠辅相大臣之去位者,或亦 以提举超左相,地望重与“昭应、景灵、醴泉、万寿”、“太乙、 神霄宝箓”为比,他莫敢望。南渡后,命世大贤往往狎 至,大涤之名,益彪炳寰宇云。

    白鹿山,即大涤山中峰,许真君迈上升于此,天降白 鹿下迎,故名。有升天坛丹灶遗迹。杜光庭《七十二福 地记》曰:“白鹿山,在馀杭天柱山,吴天师所隐。”

    天柱山,在洞霄宫右,高六百六十丈,与大涤山对峙, 四隅陡绝,耸翠参天,丹泉自山顶下,殷殷若雷。按旧 志,天有八柱,在中国者三,一在寿阳,一在龙舒,此其 一也。《道书》谓为第五十七福地。杜光庭《三十六洞天 记》曰:“天柱山大涤元庵洞天一百里,在杭州馀杭县 天柱观。”又按《道经》曰:“天地之内,有十大洞天,三十六” 小洞天,如国家之有藩府郡县,递相禀属。其洞天之 内,自有日月分精,金堂玉室,仙官主领,考校灾祥。今 天柱山,即《真诰》所谓大涤洞天者也。武肃王记又曰: “天柱风气秉和,土腴泉洁,神蛇不螫,猛兽能驯。”其胜 如此。

    九锁山,其势九折,萦纡相续,自西南转东北,至宫五 里,环连锁属,曲折起伏,内抱灵宫,故得“九锁”之名。一 天关,二藏云,三飞鸾,四凌虚,五通真,六龙吟,七洞微, 八云璈,九朝元。

    乳山:在宫前案山也。钱武肃至所增培。

    青檀山,在宫前,势不甚高,而泉石奇秀,甲于诸山。《来 贤试剑》,“月窟、镜潭”皆在焉。

    香炉山:在宫前乳山后,其峰甚锐。

    青嶂山在宫西黄山址,状如屏嶂,与白鹿山相对。 青苕山在宫西青嶂山,东达上坞路,西达栖真洞侧。 黄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左大涤,右天柱,高出诸山, 有伏虎岩。《嘉靖志》曰:“其山最高,百里外望之亦见。” 丹山在黄山外,极高广,绵亘十馀里。杨村在其下,后 有响水石,溪流至此,辄逢逢有声。

    大涤洞,在宫西北半里,周回凡四百里,与华阳林屋 邃道暗通。相传闾丘先生入游,见龙鳞异境,花木鲜 繁,自华阳而归云。洞门石鼓广寻丈,扣之逢逢然。入 洞,上下皆平如划削,两旁崖石委曲夹道,中间一石 倒悬若柱,名曰“隔凡。”洞中行路诘曲,劣通人至隔凡 而止,莫能进。过柱一穴如宝,内阔丈馀,有圆井无底, 惟闻琅琅水声,乃历代朝廷遣使投龙以璧简之处 也。或命童子穿窦入,率怖栗,云“其中深杳不可测,常 有白鼠长二尺许,游行高崖。”崖下产草,名玉芝,饵之 长生,然希有见者。洞中石润如玉,皆苍黑色。

    栖真洞在大涤山前峻岭上。旧《志》云:“大涤先生杜琛 语弟子何法仁曰:‘西洞尤广,汝宜居彼,遁世成真,故 名’”天生罦罳。石顶,状如宝盖。龛室幽深,乳泉滴沥。崖 上有龙爪蟠拏蹴蹜之迹。或试以手漫之。明日视验 如初。一石平如棋局,白石子如拳,委积其上。入洞门 三丈许,有石仙人为偃卧状。宋大观三年,山人胡直 隐居之日,忽闻声若鼍鼓,数百黑云叆叇间,火球相 逐,奔出洞口。已而迅雷烈风,震撼山谷,移时乃止焉石室洞亦名藏书洞,在大涤中峰前有岩窦,石梁亘 焉。洞外泉脉垂溜,注于石梁之下。郭真君登山采药, 常濯于此,名洗药泉。洞初未显,唐吴筠解化于宣城, 指示门人藏书剑于此,寻访果得之,故名藏书。内有 石室,故又名石室洞。洞中有三穴如“品”字,上瞰天目, 若四明天聪也。山腰有石洼尊,洞上有石茶灶,皆仙 家遗迹。隐士陆维之尝筑室于此,号石室先生。 白茅洞在大涤山西南十里,按《记》曰:晋人遇一道士, 衣巾爽丽,自洞中出,询所自来,曰:吾白茅先生也,因 名此洞曰白茅。其门如井,垂绠而下一二丈,至平地, 可环坐二十人。复偃身下入,又二丈许,有仙人酒瓮、 石棋。石上一窍通明,仰窥日星,境界奇绝。第山高路 阻,罕有至者。

    鸣凤洞,在宫外一里道旁。山上石门阻隘,劣容童稚 入者云。其间石室,广浮两间,屋旁一小径,不知所极。 上有泉穴琅珰,流为环佩声,下入方池,未尝减溢。耆 旧云:“钱王时因凤凰来鸣,故以名洞。”其乡亦改为灵 凤乡。

    龙蜕洞在宫外,与鸣凤洞相对,山崖中间可百步许, 乔林幽隐,岩穴巉𡽱,玲珑嵌空,深可数丈。宋皇祐初, 羽士于洞中获龙蜕骨,齿角皆具,故名。《记》曰:“五洞潜 通”,此其一也。

    归云洞,去宫五百步,在栖真洞左偏半里许,盖栖真 之后门也。深可百馀尺,洞有罳顶,亚于前,洞常有云 气往还洞外,故名“归云。”前有隙地,灌木修篁,蔽映谷 口。洞门仅数尺,下入丈许,石壁光莹如玛瑙,或如玉 色,纹理若刻画,旋云飞霞,自然成章。直下有方池,深 不盈咫,广可二尺,长三尺。池底色白,如累珠镂玉,澄 澈可爱,水盈涸不常。又下数十步,有白石若人者三。 又下数步,左偏上陟,有石盆,其上恰承滴水,涓涓细 流入盆内,可盥濯也。四周石乳旋凝,若垂璎珞。右偏 直下十四五步,阔二丈许。周遭平坦,可容三十馀人。 鸣铃洞在洞霄宫东,山上多窍穴,风作则鸣。《嘉靖志》 曰:“旧本作鸣虚洞,名尤雅”云。

    雷门新洞邑孝廉何瑞图经理大涤书院,因居焉。后 因霆震一声,书院之侧崖崩石摧,豁开洞天,深不可 测,故名曰“雷门。”

    伏虎岩在宫山西南峻壁间,若环堵之室。南有路,跻 岩者登攀而上,旋下行,复陟崖磴,方至其所。藤萝蒙 蔚,窅冥昼昏。怪禽哀啼,鼯鼪栖窜,非有道之士不能 处也。晋真人郭文伏虎故处。

    仙迹岩,去宫一里,在行路隔溪崖石间。相传秦始皇 至海,求三神山,将垒石为桥,振铎驱山役鬼,移岩兹 山,岌岌欲动。忽有仙人叱鬼,以身扼崖石,使不得去。 至今崖上有遗迹,俨然肩帔簪冠,略具温润莹泽,苔 藓不生。以手摩拭良久,作古《桂香》云。

    来贤岩在宫东南青檀山前。嵌空数丈,上有盘石可 坐,藂篁美荫,苍翠静娟,用资游憩。宋熙宁间,东坡为 郡倅,与蔡准、吴天常、乐富国闻人安道、俞康直、张日 华皆幅巾藜杖,盘桓于此。坡公成七言近体一章,诸 君和之,故诗有“作者七人相对闲”之句,来贤之名缘 此。

    试剑岩,自来贤岩东行可二百馀步,有两石亭削中 分划如剸割,故名。旁有岩隙,可憩数人。

    “石室”,即唐吴天师瘗书剑地,宋陆维之、朱行咸居焉。 观岭,在宫西南,自上坞过大涤洞前,古天柱观,路由 此入,故名。

    西天柱岭,在宫左偏路口,栖真洞左。岭首循大路直 上,左折则玉洞。自岭趾折入,支径约一里,则至石室, 有亭曰“采芝。”越岭为杨、徐诸村。

    东天柱岭在宫右偏青檀山后,亦名九曲,盖自山趾 历九折,乃达其巅,有亭可憩,名“九曲亭。”越岭则为山 南,循东溪达邑中,其道上溪山清胜,有足观者。 涌翠石壁在试剑岩后三十馀步,有峭壁,面北从地 涌起,高可一二丈,广二三十丈。其上苍翠玲珑,突兀 万状,谲诡奇杰,尽态极妍。上有石乳,饮之芳香。有岩 对峙,相去仅数尺,侧足附岩,劣得道步,有亭外向,曰 “翠微。”

    石步障由天柱岭自石室历数折,上有苍石,松径联 属,可百馀步,故名“石步障。”

    小石门在来贤岩东二十馀步,历陂陀而上,即青檀 山路。右依岩石,左瞰深壑。旁有巨石,对岩竞峙,并势 争高,号“小石门。”

    药圃在来贤岩宜霜亭下。唐夏侯子云种药于此。芝 畦、术坞,百药之植,靡所不有。至今四山产药草六十 馀种,圃迹犹存。

    南陵古道院址。真君许逊居大涤山,升举有期,预报 南陵知己曰:“来日上朝玉帝矣。”至期,道侣登陵北望, 彩云满空,真君乘白鹿冉冉而去,故名此地为南陵 松化石。在洞霄璇玑殿前。凡两株,藓皮坚苍,疑为古 松所化,今不存云根石去宫一里,与仙迹岩相并。状如片云,从地涌 出,类飞而未起也。《万历志》作“苦竹坞。”

    响石在大涤洞内。游者击之如鼓,声闻一里许。疑即 《万历志》所载“洞门石鼓”云。

    冯村在冲天观前。昔居人多冯姓,因以名村。

    岭上,在清真道院前。

    《麻居坞》,在仙迹岩前,由是入“飞玉亭。”

    “下坞”“自清真洞”牌门入,居民之凑。

    “上坞”入坞,有居民十数家。泉泓一派,十家同此源也。 上有《石府君庙》。

    大坞,自东天柱岭趾折度小岭,循溪平路达邑中。 柴竹坞,在青檀山西。

    《厨院方池》唐大历五年,令尹范公愔与道士坐石上, 俯见泉脉浸润,因命凿池,以便公厨。

    《新池》,唐大历中,县令范仲将凿。

    三池,在洞天福地门内路旁,唐乾宁间钱王所开。垒 石为暗溪,约里许通天柱,流泉潴蓄其中,左二右一, 形如“品”字。

    丹泉亦名“天柱泉”,发源最高,历天柱山而下,初闻殷 殷若雷,至大涤洞西百馀步乃出,有方池潴焉,甘洌 不竭。天宇晴明,则丹光旁浮,浓苔柔藓,滉为紫晕。一 境田畴,咸仰灌溉。

    翠蛟泉,在宫之洞天福地门外。以东坡“亭下流泉翠 蛟舞”之句,故名。

    抚掌泉在宫内龙祠下。昔仙人抚掌而泉脉涌,故 名。

    “冷泉”在宫外元同桥三池上。

    桃花泉在龙洞西数十步。出石罅间横注入溪。昔人 每见有桃花片流出,故名。

    “飞瀑泉”,在青檀山右。白练飞布,势如瀑布,故名。 “洗药泉”,在石室洞前。

    “飞玉泉”其水下流径玉泉桥。

    泂酌在青檀山。越小石门,有泉如线,自石罅出注石 穴,穴如仰盂而方,曰“泂酌。”

    “镜潭”泂酌下流有石窦,泉清可鉴,故名。

    月窟在泂酌之旁,有巨石,圆窍玲珑,广二尺许,深可 五六尺,曰“月窟。”

    冰壶,在月窟之西,更得一石窦,贮泉清寒,曰“冰壶。” 双仙桥,在九锁山门外。晋郭真君与葛仙翁倚杖讲 道于此,故名。

    玉泉桥,去双仙桥二里馀,在东天柱岭下,飞玉泉由 此桥出于涧,故名。

    鸣凤桥,去玉泉桥六十馀步,在云根石左,鸣凤岩边, 故名。

    会仙桥在栖真洞门前。入宫大路,跨涧为桥。《嘉靖志》 曰:“闾丘先生与钱武肃王相度地理,凿石架桥,故名 元同桥”,去鸣凤桥三百馀步。

    朝元桥在宫外四里,由天柱入宫大路,俗呼“湖塘桥。” 宋咸淳中增构高广。

    《古迹考》:“武帝郊坛在大涤洞前,汉武帝所创,今其址 无存。”

    祥光亭在县西南大涤洞口。

    清音亭在大涤涧路之旁,丹泉池上,乃天柱发源之 窦,水潆洄亭间,循流以入于沼,清泠可听,取《左太冲》 “山水有清音”之句。

    《右军碑》,在大涤山洞霄宫内玉皇殿前,岁久剥落,尚 存十馀字。

    按《临安县志舆地考》:大涤山二十五里,《道经》为第二 十四洞天,名曰大涤元盖之天凡四峰,穹窿千仞,居 之可以洗涤尘心,故名。其麓为九锁山,萦回环抱,左 右址相错者九。中溪流界断,从溪度小石桥,有九峰 拱秀,坊一天关,二藏云,三飞鸾,四凌虚,五迩真,六龙 吟,七洞微,八云璈,九朝元。上数百步为鸣凤桥。宋建 炎间造鸣凤洞,石门阻隘。吴越王时,有凤凰来,因名, 并名地为灵凤乡。右度会仙桥入栖真,左入洞霄宫。 宋理宗御书“洞天福地。”今门废,扁移方丈。有翠蛟亭, 宋高宗建。泉自三池流注入涧,汹涌若雷,飞映山林, 作绀碧色。再上为聚仙亭,元同先生创以占气者。干 宁中,众闻亭上环佩声报先生,先生曰:“仙官朝谒北 辰,今日听讲《上清大法》,至此亭尔。”故名。有元同桥,先 生与吴越王相地注水,筑此桥。桥东有冷泉,出石齿 间,寒若冰雪,有天下名山坊。坊内三池,路左二右一, 若品字然。吴越王自大涤洞前叠石为暗溪,接天柱 泉。入池复为暗溪,曲折五六,汇翠蛟亭又上,宽平可 数十亩。自黄山中天“柱来。”风清气和,土腴泉洁。汉武 元封间建宫坛,晋郭真君结茅居之。唐为天柱观,宋 为洞霄宫。《御碑》书法甚佳,但经火不可读。中为无尘 殿,亦名三清,后为方丈,祀朱文公熹、李丞相纲。二公 皆提举洞霄宫者。左有鸣铃洞,风作则鸣。有玉皇观, 皆用柏木。殿左有抚掌泉,吴越王抚掌招鹤,鹤下而 泉涌,清冷可爱。古诗有“却疑三尺底,别是一壶天”之句。有乳山,作玉皇观。案有青檀山,泉石奇秀,甲诸胜。 有来贤岩,嵌穴数丈,磐石可坐。东坡倅杭时,与蔡准、 吴天常、乐富国闻人安道、俞康直、张日华同游于此, 建宜霜亭。自青檀越小石门,有泉出石罅,如仰盂而 方,曰泂酌。旁有巨石,圆窍玲珑,曰月窟。其西石窦寒 泉,曰“冰壶。”其下泉清可鉴,曰“镜潭。”四景俱《旧志》所载, 今失其处。自来贤岩二百步,有石裂,如剑所断,曰试 剑。石巅为汉武投龙简之所,曰大涤洞。洞深窅,持火 炬乃得入。行里许,夹道委曲,石色若苍黑玉,中白文 纵横不易辨。又垂一石柱,号曰“隔凡。”过此,柱有圆井 无底,惟闻浪浪水声。相传岩上产玉芝,饵之长生。洞 口为祥光亭,吴越王微时,卧巨石上,曰:“异日富贵,当 建亭覆此石。”及贵作亭,忽有五色云从洞中出,羽人 皆在云气中,若仙官之朝玉京也。洞右有丹泉,有清 音亭。洞左度上坞,岭陡绝。下数里与会仙桥路合,叉 数里上西天柱,几百级,始到谷口亭。循鸟道,缘石脊, 则大涤中峰矣。许真君于此上升天降,白鹿下迎,亦 曰白鹿山。仙坛、丹灶、瓦甓尚存,今建白鹿山房。山下 有石室,洞中三穴,亦若品字,透见天日。吴天师筠《尸 解》宜城指门人藏书剑于此。石洼、石樽、茶灶,皆仙家 遗迹。北有龙蜕洞,与鸣凤洞对,岩穴深窅,有羽人于 洞中获龙蜕骨,齿角皆具。又白茅洞,其门如井,下三 四丈,至平地坐,可容二十人。再下二丈许,一窍上彻 天光,境界奇绝。晋人遇一羽衣自洞中出,曰:“吾白茅 先生职此久矣。”自大涤转南,为栖真洞,天𥯨顶,状若 宝盖,龛室幽深,乱泉滴沥,分东西二台。东有龙蟠迹。 西一石,平如棋局,白石子委其上,旁列坐石。又有石 人,若仰卧状。有龛可容数人,即大涤先生杜琛语弟 子何法仁成真所也。再南为黄山,乃洞霄宫之祖。左 发大涤,右发天柱,其趾长水湾,伏虎岩在焉。峻壁间 若环堵之室,郭真君伏虎于此。又再南为天柱山,有 三峰,此其最高者,与大涤峰敌。顶有石柱,高丈馀,围 两抱。《名山记》称:“天有八柱,在中国者三:一在寿阳,一 在龙舒,一在此。”旧《志》谓西有天目,东有天柱,壮县之 形势者此也。山右一带转石壁山、九曲岭,属馀杭。 镜潭在大涤山。石窦寒泉一泓,澄澈可鉴。

    涌翠石在大涤山试剑岩后。有峭壁从地涌起,高一 二丈,广三四丈。其上苍翠玲珑,突兀万状。顶有石乳, 饮之芳香。

    响石在大涤洞口。横石如鼓,击之有填填声,谓之洞 门石鼓。《旧志》称中有白鼠玉芝,今不可考。

    《药圃》在大涤洞东,夏侯天师种药处。至今山中产药 有六十馀种。

    洞霄宫,在县东二十五里灵凤乡。汉元封三年,建宫 坛于大涤洞前。唐弘道元年,建天柱观,南向。中宗时 赐观庄一所,后有朱法师,改为北向。乾宁二年,钱武 肃王与闾丘先生相度山势,复改南向。宋祥符五年, 陈尧叟奏改今名。天圣四年,详定天下名山洞府,以 大涤洞为第五。后因方腊之变,火于兵。绍兴间重建, 仍建昊天殿于东庑后,殿左辟通明馆。乾道二年,寿 皇洎,显仁皇太后临幸,驻跸山中,敕大官进蔬膳,亲 御翰墨,书《度人经》以赐。自南渡后,命世大贤往往提 举洞霄宫。其地望之重,殆与“昭应、景灵、醴泉、万寿、太 乙、神霄宝箓”为比,他莫敢望。元末兵毁,明洪武初重 建,历久复圮。

    大涤山部总论

    《临安县志》

    大涤山辩

    按《山川考》所属区分有疆界,丈量有版籍,虽咫尺毋 容混也。邑自唐武后垂拱四年,始分馀杭、于潜地为 临安,则县以东旧为馀杭西鄙,县以西旧为于潜东 鄙明矣。故天目有两目之别,东属临安,西属于潜,径 山有双径之名,东属馀杭,西属临安,此皆相度形势 而定其界域者也。独大涤、天柱之山从脊分界,左畔 有石窟注水流下绕宫前三池,元同桥合会仙桥。涧 水出九锁山涧,东属馀杭涧,西属临安宫,产旧在灵 凤三图办纳,自丈量宫址山田仍坐灵凤三图,而立 户输粮,拨入高陆三图,是洞霄宫为临辖彰彰矣。乃 《浙江通志》将大涤天柱收《馀杭志》中,盖大涤宫坛建 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天柱观建于唐高宗乾道元年, 是时俱未置临安县,故隶馀杭。自析县以后,疆界版 籍,并在临安,而“大涤”、“天柱”之名,仍隶馀杭,则沿袭之 误也,不可不辩

    大涤山部艺文一

    《重修天柱观记       》唐·吴筠

    太史公称大荒之内,名山五千,其在中国有五岳作 镇,罗浮、括苍辈十山为之佐命,其馀不可详载。粤天 柱之号,灊霍及此三峰一称矣。盖以其下擢地纪,上 承天维,中涵洞府之谓。岂惟蕴金碧,宅灵仙?所贵兴 云雨,润万物也。自馀杭郭溯溪十里,登陆而南,弄潺 湲,入峥嵘,幽径窈窕。才越千步,忽岩势却倚,襟领环 揜,而清宫辟焉。于是旁讯有识,稽诸实录,乃知昔高 士郭文举创隐于兹,以云林为家,遂长往不复,元和 贯于异类,猛兽为之驯扰。《晋书·逸人传》具纪其事,可 略而言。自先生閟景潜升,而遗庙斯立。暨我唐弘道 元祀,因广仙迹为天柱之观,有五洞相邻,得其名者 谓之“大涤”,虽寥邃莫测,盖与林屋华阳密通太帝阴 宫耳。爰有三泉,二厬一滥,殊源合派,水旱不易。拥为 曲池,夏寒而辨沙砾,冬温而冒萍藻,既漱而饮之,曲 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土无沮洳,风不飘厉,故栖迟 者心畅而寿永。盘礡纡奥,气淳境美,虎不搏,蛇不螫, 而况于人乎?贞观初,有许先生曰迈,怀道就闲,荐召 不起。后有道士张整、叶法善、朱君绪、司马子微暨齐 物、夏侯子云,皆为高流,“或游或居,穷年忘返。宝应中, 群寇蚁聚,焚爇城邑,荡然煨烬,惟此独存。非神灵扶 持,曷以臻是?州牧相《里造》县宰范愔,化洽政成,不严 而理。遗氓景附,复辑其业。”筠与逸人李元卿,“乐土是 安,舍此奚适?恐将来君子,靡昭厥由。故核而志之,表 此坚”石。

    天柱观记        五代钱镠

    天柱观者,因山为名。按传记所载,皆云天有八柱,其 三在中国,一在舒州,一在寿阳,洎今在馀杭者皆是 也。又按《道经》云:“天地之内,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 天”,如国家之有藩府郡县,递相禀属。其洞天之内,自 有日月分精,金堂玉室,仙官主领,考校灾祥。今天柱 山,即《真诰》所谓大涤洞天者也。内有隧道,暗通华阳 林屋,皆乘风驭景,倏往忽来,群真杳冥,非世俗所测。 而况大江之南,地兼吴越,其峰峦西接两天眼之龙 源,次连石镜之岚岫,东枕浙江之迢派,可谓水清山 秀,兼通大海及诸国往还。此外又有东天目、西天目 及天竺之号,得非抗苍涯于穹昊,耸绝壁于云霄,立 天为名,以标奇特耶?若乃登高远望,则千岩万壑,金 碧堆叠,龙盘虎踞,灵粹滋孕,代生异人,非山秀地灵 之所钟袭,其孰能与于此乎?就中天柱,风清气和,土 腴泉洁,神蛇不螫,猛兽能驯。自汉武帝酷好神仙,标 显灵迹,乃于洞口建立宫坛,历代祈禳,悉在此处。东 晋有郭文举先生得飞化之道,隐居此山,群虎来柔, 《史集》所载。乃于蜗庐之次,手植三松,虬偃凤翔,苍翠 千载,今殿前者是也。洎大唐创业,崇尚元风,恢张道 绪。天皇大帝握图御宇,授箓探符,则有潘先生弘演 真源,搜访神境。弘道元年奉敕创置天柱观焉。仍以 四维之中,璧封千步,禁彼樵采,为长生之林。中宗皇 帝玉叶继昌,元关愈辟,特赐观庄一所,以结香灯。于 是台殿乃似匪人工,廊槛而皆疑化出,星坛月砌;具 体而微,则有被褐幽人,据梧高士,挹澄泉之味,息青 萝之阴。叶天师法善、朱法师君绪、吴天师筠暨天师 齐物、司马天师承祯、夏侯天师子云,皆继踵云根,栖 神物表,骨腾金锁,名冠瑶编。出为帝王之师,归作神 仙之侣。金错标宇,翠珉流芳,昭晰具存,不“俟详录。其 馀三泉合派,双石开扉,药圃新池,古坛书阁,各有题 品,足为耿光。镠此际蒙圣朝叠安藩阃,绾阖闾之封 略,统句践之山河,宠极萧、曹,荥兼浑、郭,缅怀斯地,实 迩维桑,素仰真风,备详前事。但以此观创置之始,本 对南方,后有朱法师相度地形,改为北向,虽依山势 偏侧洞门,其洞首阴背阳,作道宫而不可致,左右冈 珑,与地势以相违。背洞门而不顺百灵,使清泉却侵 白虎,致使观中寥落,难住贤能,皆为尊殿背水激冲 之所致也。”乾宁二年,镠因历览山源,周游洞府,思报 列圣九重之至德,兼立三军百姓之福庭。于是斋醮 之馀,遍寻地理,观其尊殿基势,全无起发之由,致道 流困穷,二时而不办香烛,竟岁而全无醮阅。遂抗直 表上闻圣聪,请上清道士闾丘方远,与道众三十馀 人主张教迹,每年春秋四季,为国焚修。镠特与刱建 殿堂,兼移基址。山势有三峰两乳,兼许迈先生丹灶, 遗迹犹存。遂乃添低作平,减高为下,改为甲向,是五 音第一之方。而乃添培乳山,却为主案。寻即一二年 内,法主两霑渥恩,道侣益臻,常住咸备。青牛白鹿,堪 眠琪树之阴;绛节霓幢,不绝星坛之上。得不因移山 势,而再振元风者哉!寻又续发荐章,奏闾丘君道业, 圣上以仙源演庆,真派流辉,方瑶水以游神,复华胥 而入梦。欲阐无为之教,欣闻有道之人。敕赐法号为 “妙有大师”,兼加命服。虽寒栖带索之士,不尚宠荣;在 法桥劝善之门,何妨显赫。其次毕法道士郑茂章,生

    自神州,久栖名岳,元机契合,负笈俱来。镠幸揖方瞳
    考证
    常留花竹。副妙有大师三元八节,斋醮同修,福既荐

    于宗祧,惠颇霑于军俗。寻发特表蒙鸿恩,继赐紫衣, 焚修于此。其大殿之内,塑天尊真人,龙虎二君,侍卫 无阙。其次别创上清精思院,为朝真念道之方;建堂 厨乃陈鼎击钟之所。门廊房砌,无不更新。天风每触 于庭除,地籁时闻于窗户。兼为亲隶观额,以表成功。 非矜八体之能,贵立永年之志妙。大师闾丘君,灵芝 禀异,皓鹤标奇。诞德星缠,披灵霓洞。朝修虔恳,科戒 精严。实紫府之表仪,乃清都之辅弼。加以降神之地, 即舒州之天柱山也。游方有志,蹑𪨗忘疲,自生天柱 之前,驻修天柱之下,察其符契,信不徒然。乃此修崇, 实为搜抉。所谓“道无不在,代有其人。”爰自开基,至于 功毕,备仙家之胜概,畅圣祖之真风。遂录画图,封章 上进,奉光化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诏旨,敕钱镠省 所奏进《重修建天柱观图》一面事,具悉。“我国家集庆 仙源,游神道域,普天之下,灵迹甚多。然自兵革洊兴, 基址多毁,况兹幽邃,岂假修营。卿考辑《图经》,知列圣 崇奉,亲临圣观,重葺仙居,仍选精悫之流,虔备焚修 之礼,冀承元贶,来祐昌期,岂惟观好事之方,抑亦验 爱君之节。既陈章奏,披玩再三,嘉叹无已,想宜知悉。 冬寒,卿比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懿夫地出灵阜,天 开洞宫,三皇之前,真圣非一,莫非乘虚蹑景,出有入 无。虽或挂于传闻,不可知其名氏,皆分洞天而理,即 大涤居其一焉。天柱观即汉以来迄于唐室,修真之 士,继蹑清尘,当四方俶扰之时,见一境希彝之趣。今 也仙宫岳立,高道云屯,六时而钟磬无虚,八节之修 斋罔“阙。有以保国家之景祚,福两府之蒸黎。”镠今统 吴越之山河,官超极品。上奉宗社,次及军民,莫不虔 仰神灵,遵行大道。时也圣明当代,四海归心。沗蒙委 以东南封爵功臣,兼颁金券,家山衣锦,秉两道之油 幢。上承一人倚注之恩,次荷正真护持之力。元元至 圣,崇敬福生。大道真科,是无为化致,乃及“身于此合 刊贞石,用俟后贤。”时光化三年七月十五日记。

    洞霄宫碑记        宋陆游

    “造化之初,昆仑旁薄,一气既分。天积气于上,地积块 于下。明为日月,幽为鬼神,聚为山岳海渎,散为万物。 万物之至灵,为人人之至灵,为圣哲,为仙真。而道为 天地万物之宗,幽明巨细之统。此伏羲、黄帝、老子所 以握乾坤,司变化也。”其书为《易》六十四卦,《道德》五千 言,《阴符度人》《西升生神之经》,列御寇、庄周、关尹喜之 “书,其学者必谢去世俗,练精积神,栖于名山乔岳,略 与吾教弗类,而笃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与尧、舜、周 公、孔子《遗书》无异”,则正吾教之大指也。临安府洞霄 宫,旧名天柱观,在大涤洞天之下,盖学黄老者之所 庐,其来久矣。至我宋,遂与嵩山崇福为天下宫观之 首,以宠辅相。大臣之去位者,亦有以提举洞霄超拜 左相者。则其地望之重,殆与昭应景灵、醴泉、万寿太 一、神霄宝箓为比,他莫敢望。在真宗皇帝时,始制诏 改宫名,赐仁和县田十有五顷,以奉斋醮,悉除其租 赋。至致和间,宫以历岁久,穿壤漫漶。徽宗皇帝降度 牒三百,命两浙转运司复兴葺之,岁度童子一人为 道士。建炎中,又废于“兵火。高宗皇帝闻之,当宁叹息。” 乃绍兴二十五年,以皇太后之命,建“昊天殿”、“钟经二 阁,表以崇闳,缭以修庑,费出慈宁宫。梓匠工役,具于 修内步军司。中使临护,犒赐狎至。既不以命有司,而 山麓之民,晏然不知有役。一旦告成,金碧之丽,光照 林谷;钟磬之作,声摩云霄,可谓盛矣。”及上脱屣万几, 颐神“物表。”遂以乾道二年,自德寿宫行幸山中,驻跸 累日,敕大官进蔬膳,御书《度人经》以赐。自有天地,即 有此山,殊尤之迹,今乃创见。庆元六年九月,宫都监 潘三华与知宫事高守中、同知宫事水丘居仁以告 游曰:“愿有纪以为无穷之传。”游以疾未能。同知宫事 王思明及其徒李知柔踵至以请,会游被命䌷史,又 不克成。嘉泰三年四月,史成奏御,乃能叙载本末如 此,且作铭曰:“在宋祥符,帝锡帛书。乃作昭应,比隆《河 图》。元丰景灵,列圣攸居。元祐上清,以祝帝储。秘宇皇 皇,焕于天衢。徽祖神霄,诞弥九区。迨我高皇,省方东 吴。眷言天柱,镇兹行都。警跸来临,神明翊扶。乃御幄 殿,穆清斋居。天日覆照,雨”露涵濡。迄今遗民,泣望属 车。三圣祠兴,光照圣谟。千础之功,骞腾太虚。杰阁鸿 钟,震于江湖。肆作诵诗,亿载不渝。

    白鹿山房记        明叶林

    大涤洞天,发自天目,盘薄苕溪之阳,形势最胜。自古 有道来游,来居仙去者,皆可数。然山中泉石胜处,率 多北向。向南而胜者,白鹿一山耳。是山为大涤中峰, 升天坛在上,其下石室,按《旧志》,晋许远游真君作坛 炼丹,丹成天下白鹿迎去,所以名山也。唐吴贞节天 师美文辞,与太白齐名,尝构石室为藏书地。逮尸解, 宣城语弟子“当还天柱石室。”此石室所以著也。宋陆 永仲、王元素、朱复常诸君,相继于此得道,著益甚。自 永仲筑室隶洞霄宫,俯仰几二百年,兴废不一。大德甲辰,沈公介石住山,登览凄怆,追前修而弗返,吊遗 迹其将湮,规营高居,以待畸士。顾土木繁兴,力有未 暇者,于是《徐和父赞》曰:“屋无俭奢,取足庇风雨。郭文 举其人,岂以苫覆为嫌耶?否则食粟而已,纳之广厦, 奚益?”乃作数槛石室颠,虽门馆庖湢,不过具体。然前 睨天柱,后负升天坛、龙凤两洞,左路所从入栖真洞, 右望而见之。四周山势,若屏障环合。下五巨松,翼然 拱立。薰风足以徂暑,爱日足以辟寒。雪晨月夕莫,兹 境为绝。庶几方外高“躅肯息焉。”时杭人牧心邓公适 留山中,孟公集虚与其徒孙史元甫为附屋。后偏介 两石若楼船,而方将此,遂《栖隐志》邓氏益命工发土, 得奇石五六:东偏有窾腹穴趾,若丹灶者;有高下联 属为壶若刻漏者;有圆窍横贯其首,而顶锐若犀戴 角者;若蚁蛭蜂房交错相穿者。西偏则绀碧玲珑,三 面环峙,俨然罘罳,凡广不数丈,千岩万壑,情状毕具, 旷古珍藏,坐致眉睫间,则怃然而叹曰:“有是哉。夫石, 山川之精秀融结,翳蔽土壤,不知几年,一旦有识者 发之,有力者拔之,始得为人境,绝观于天地不敝。人 独无是秀且精乎?曰为情欲之土所翳,事物之壤所 蔽,相发者无识,自拔者无力,以至于晦昧”,而终仰望 晋唐宋诸君,如龙鱼、如虎鼠、如鹏鷃,不我相谋,曾不 若一石之有契也。语未既,余适以月夜登山,为余道 本末如此,且问名屋,因命循其本曰《白鹿山》,复为之 记。

    洞霄游记         黄汝亨

    出馀杭城西门,问所谓洞霄者而登焉。径自野间行 八九里许,有竹十馀林,俱密阴浓翠,日影不得下。渐 近山渐佳。左右俱岩岫,曲折幽绝,溪流齿齿从涧中 下,声砰磕从屐齿间出。稍进而小桥,泉石更清澄可 弄。旁多白泥,初视之如堆玉积雪,似可观。闻之人言, “白石在本山三里外,近为市夫凿取入溪,捣为粉,取 重赀,为此山聚秽,又恨无有以驱之耳。”未几,老道士 周尚文出,迓至洞霄残碑下,文字剥蚀不可读,书法 近晋唐人,笔甚佳。又上则洞霄宫殿宇也。按《志》,兹山 为大涤元盖洞天,汉武元封三年始建宫坛,历今千 五百馀年。唐建天柱观,历宋及我明俱遣使崇奉之 甚盛,今半颓残矣。独玉皇殿系宋旧物,木皆用柏无 尘。三清殿系郭真君结茅处,已非故木。方丈有晦翁 提举洞霄宫像在焉,一扁金书“洞天福地”四字,骨力 精刚,则宋理宗笔也。日方午,遂呼道士引至大涤洞, 洞深窅,即汉武投龙简之所,持火炬乃得入。行里许, 有唐宋人留题,灭没不能辨。石色如苍黑,玉中纵横, 白文如界,又似飞云片片。《志》称中有白鼠玉芝,未得 见也。洞口横石如鼓,击之有填填声。又上则天柱峰, 千仞壁立。《名山记》称五岳之外,天有八柱,见于中国 者三,此其一也。其上有栖真洞,暮不及登。又亭有飞 玉宜霜泉,有镜潭,无骨箬,名字俱佳,已湮没未得。独 抚掌泉在宫殿下,昔人抚掌涌泉处,今已混浊。佳者 已入子瞻品题,所称“青山九锁不易到,作者七人相 对闲”,“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飞鼠白鸦翻”是也。

    大涤山部艺文二

    《大涤洞         》唐白元鉴

    名山閟灵府,隐士此寻真。仙去空遗鼓,云扃不见人。 川源世上异,日月洞中春。欲出虚无境,应修有待身。

    游大涤山         宋杨杰

    《大涤》洞天玉为室,真官典校长生籍。青山九锁閟仙 源,老尽碧桃人不识。祖龙求仙徒用力,驾海欲驱山 下石。神人倚住不与行,留得岩前隐仙迹。

    大涤山          鲁元翰

    马蹄清晓破蓝田,一出红尘骨已仙。任锁九重山下 路,终寻五处洞中天。泉流碧砌长鸣玉,迹隐苍崖久 蜕蝉。人世归时知变否,樵夫曾记烂柯年。

    大涤山二首        钱景谌

    清夜宿瑶宫,云开天柱峰。千岩空洞月,万籁古坛松。 仙驭闻孤鹤,琅舆想六龙。朝元步虚曲,将次引林中。

    其二

    入谷初无路,山蹊九折回。紫庭藏玉室,碧落抱琼台。 溪水人间见,桃花源上开。祇应有仙骨,得到洞天来。

    大涤山          陈宗古

    洞天三十六,奇邃此无俦。笙鹤有时下,神仙何处游。 岩花自照水,谷鸟不啼秋。尽日松阴底,闲听寒涧流。

    游大涤山          王溉

    山合群峰路屈盘,溪行九折势蜿蜒。云根长伴仙人 迹,元盖潜通大涤天。玉殿香销人寂寂,石坛花落草 芊芊。黄冠解识寻幽兴,为洗寒铛煮碧泉。

    大涤洞          徐安国

    大涤山藏碧玉函,神龙护穴虎驯岩。华阳邃道通仙处,始见元同骨不凡。

    游大涤           邓朴

    人间之暑如炊蒸,拂晓故作山中行。山深石古云雾 集,青松十里闻风声。上岩高挂水晶帘,下岩碎击琉 璃盘。天风吹作六月雨,使我肺腑生清寒。山花醉木 苍苔破,幅巾羽士花间坐。谓子多赋《山中吟》,凭谁写 作书中画。

    游大涤山         李延忠

    清溪路入武陵源,鸡犬人家隔近村。拔地一峰危作 柱,栖云五洞窄开门。空庭有客扫松影,古径无人蹈 藓痕。我欲白云岩畔宿,月明一夜听啼猿。

    大涤山           程俱

    “太湖隐吏疏且顽,手板拄颊看西山。笔床茶灶向何 许,往来洞庭林屋间。侧闻馀杭隐大涤,故整烟艇寻 苕川。”相从喜得二妙士,金庭老客南昌仙。早行不惮 踏晓月,逸思自觉奔春泉。冈回涧转若无路,但见老 翠漫秋烟。中峰一柱万山表,势与太华争擎天。神仙 古洞绝壁下,蓬莱别馆青云颠。天坛无人石室冷,借 “问白鹤何时还。人生但为形体累,会当去之如蜕蝉。” 金庭客,南昌仙。他时待我乘八景,举手少别三千年。

    《前题》
    叶绍翁

    虎岩月澹迷仙路,龙洞云深透别州。九锁青山原不 锁,碧桃开后更重游。

    《前题》
    锺颖

    《大涤通华阳》,仙家碧云上。飞泉舞苍蛟,绝壁浮翠浪。 泉石有声诗,云烟无尽藏。落日青山多,临风一怅望。

    《前题》
    明·邹济

    《仙严》九折锁琼台,琪树排云洞户开。欲探骊渊更深 处,恐惊龙睡却回来。

    大涤山部纪事

    《杭州府志》:“晋许迈字叔元,一名映。尝谓馀杭垂溜山 近延陵之茅山,潜通五岳,古神仙陈安世、茅季伟尝 所游处也。于是立精舍于垂溜,而往来茅岭之洞。永 和二年,又谓临安多金堂玉室仙药芝草,遂移入临 安西山,登岩茹芝,渺然自得,有终焉之志,乃更名元, 字远游,人莫测其所终。”

    《馀杭县志》:“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年十三,历华阴山 石室中,得石函丹经习之。后晋室乱,乃入馀杭大涤 山伐木,倚林苫覆为舍,不置四壁。时猛兽害人,文独 居十馀年,无害,鹿裘葛巾,区种菽麦,或采箬以贸盐 酪,有馀即施贫人。一日,有虎张口向之,文视其口有 横骨,乃引手探去。明旦,虎置一鹿于舍外,适有猎人” 来宿,因指与之。后虎服役如仆从,令负箬随行。尝置 于凤凰山侧,文货药,归晚虎嗥。今名其地嗥亭。时馀 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其舍,携与俱归,赠以韦裤褶 一具,不受。手植三松,与虎游息树下。王导闻其名,遣 人迎之,不驭舟车,荷担徒行。导置之西园,朝士咸往 观焉。颓然箕踞,旁若无人。温峤问曰:“饥思食,壮思室, 自然之理,先生独无情乎?”曰:“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又问:“猛兽害人,先生独不畏耶?”曰:“人无害兽心,则兽 亦不害人。”又问:“世不宁则身少安,先生不出济世乎?” 曰:“非野人之所能知也。”后复归梁。乾化三年七月,封 灵曜真君。

    唐白元鉴,四川成都府人。元“宗幸蜀时,鉴为威仪道 士,住上皇观,志在绝俗,逍遥遐举,周览山川,访前贤 高蹈之躅,得馀杭天柱观止焉。一日解化,瘗于天柱 山大涤洞东北。”

    《临安县志》:“唐暨齐物字子虚,随玉清观朱法师入大 涤山,积书千卷,以著作为事。每讲道书,闻者叹服。吴 越王钱镠赐度弟子,对曰:‘乐静久矣,不愿也’。后不知 所之。”

    《馀杭县志》:“夏侯子云从峨眉山来,年二十,状貌奇古, 投司马承祯,夙兴夜寐,勤侍巾盥,凡十数年,未尝一 日怠缺。与物无竞,不屑世务。及祯羽化,乃于大涤山 中筑药圃,种芝术之属。尝言古圣人以上药养神,中 药养性,下药遣病。尝掩户经日,寂无所闻,有邻院道 士窥见一草衣人同坐,亦瞑目不语。至暮启关伺之”, 则无所见。天复中,乘异兽归,隐东峰,不知所在。 大历四年,台州黄岩大旱,遍祷弗应,遂祈于杭之大 涤洞。既雨,土神见梦于邑大夫曰:“宜铸金为钟,以酬 厥贶。”大夫从之。逮宋宣和间,更三百六十馀年,毁于 火。绍兴八年,道士朱希及等收拾破坏,将复铸。铸之 夕,神梦曰:“冶于故地乃成。”不得已从之。明年铸成赤 城左璠,铭曰:“坏于数,匪坏于火;成于神,匪成于人。作于此,用于彼。福吾邑,无有已。”今毁。

    《临安县志》:宋王林,其先北京大名府人,避地临安,爱 金岫山川之胜,遂家焉。初蜀青城方士五人游至浙, 止石室中,一人忽曰:“吾尘缘未断,更当为人子”三纪 揖众别去。先生父球,母潘氏孕之夕,梦伟丈夫跨白 鹿入门,惊寤而生。先生方在襁褓,口吻常咿嘤,若有 所诵,以荤啖之,辄挥去。既长,触景吟咏不凡。及娶,父 母呵责,不得已受命。既得子,笑曰:“吾责已塞,况有二 弟,可与父母诀矣。”遂弃家,结茅大涤山,修真炼养,沐 浴趺坐而化,年果三十六。瘗于石室之麓,有一白鹿 呦呦,循行冢上。

    朱真静,字复常,本邑人。幼好学《丹经》,元文一览辄通。 每春日摘茶,客至,掌擎为供,不事茶具。尝行经宿,诸 徒惊忧。忽归云:“吾游大涤洞,遇碧巾黄衣人,相携至 驯虎岩下。坐语移时,不谓经宿也。”题壁间曰:“经书那 得语虚无,荆棘原来有坦途。不遇异人真口诀,误人 错下死工夫。”遂登石室,宴坐二十载。一日谓诸徒曰: “吾卜中元,别此山也。”及期,书偈曰:“去来如一,真性湛 然。风收云散,月在清天。”趺坐而化。

    《馀杭县志》:“唐子霞,宋政和间人,修道洞霄宫,性嗜读 书,尤长著述,谓大涤洞天历千五六百年,其间幽人 逸士无传于世,因撰《大条洞天真镜录》。朝廷方求岩 穴奇士,部使者以子霞闻,强起一至京师。徽宗幸宝 录宫讲所,子霞在焉。上望见仪状魁伟,召前问从何 来,对曰:‘草野臣,无他技能,江东使者以臣应诏’。即日” 授金坛郎,主杭州洞霄宫。至宫,四方学者翕然从之。 盗起严、徽间,破临安县,官吏散走,其徒治舟请行,子 霞曰:“吾蒙天子命住此守死,吾职也,公等第去。”已而 贼至,子霞正色叱之,遂遇害。上闵其忠,赠钱三十万, 乃赠正素大夫云。

    《临安县志》:“阮日益号鹤岩,杭之於潜县人。受度于邑 之天目山真庆观,注《道德》《南华经》,自成一家。后居大 涤山,至元间尸解。”

    大涤山部杂录

    明程嘉燧《馀杭至临安山水记》:“馀杭有大涤山,相传 山中有金堂玉室,为第三十四洞天。又有天柱山,居 福地之五十七。是日意于空际或一睹焉,然舁夫野 人,莫能指其处也。”

    大涤山部外编

    《临安县志》:“唐丘方远字大方,舒州人。幼辩慧,学于庐 山道士陈元悟,又传法箓于天台叶藏质。唐景福中, 居大涤洞,武肃王师事之,号元同先生。与王相地重 建天柱宫。一日,王梦先生骑鹤访别,旋讣至。及就圹, 但空棺而已。后有人见于庐阜,自言‘我舍大涤,隐灊 山天柱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