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九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九十四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九十五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九十四卷目录

     郁洲山部汇考

      图

      考

     郁洲山部艺文

      次韵陈海州书怀      宋苏轼

     郁洲山部外编

     云龙山部汇考

      图

      考

     云龙山部艺文一

      云龙山放鹤亭记      宋苏轼

      游云龙山记        明都穆

      徐州登云龙山记      文翔凤

     云龙山部艺文二

      云龙山放鹤亭       宋苏轼

      前题           明王鏊

      前题           王守仁

      前题            夏言

     云龙山部纪事

     狼山部汇考

      图

      考

     狼山部艺文一

      游狼山记         宋刘弇

      修狼山记        明林云程

      游狼山记         周长应

     狼山部艺文二

      狼山           宋齐唐

      前题           任伯雨

      狼山报捷        明李东阳

      前题           郑继之

      狼山观兵         王九叙

     狼山部纪事

     狼山部杂录

     狼山部外编

    山川典第九十四卷

    郁洲山部汇考

    《山海经之郁州水经注》
    之苍梧

    郁洲山在今江南淮安府海州东海城北之海中。其 山一名郁州,一名“苍梧”,一名“都州”,一名“九岭”,今名郁 洲。以海中有大洲故云。

    按《山海经·海内东经》:“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今在 东海胊县东,世传此山自苍梧徙来,上有南方物也。 按《水经淮水注》: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山海经》 所谓郁州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苍梧徙此,云山上 犹有南方草木,今郁州治。故崔季圭之《叙述初赋》言 郁洲者,故苍梧之山也。心悦而怪之,闻其上有仙士 石室也,乃往观,见一道人独处休休然,不谈不对,顾 非己及也。即其赋所云“吾夕济于郁洲”者也。

    按《广舆记》,“淮安府郁洲山在胊山东北海中,一名苍 梧山,或云昔从苍梧飞来。”

    按《淮安府志山川考》:“苍梧山在东海城北,海中有九 岭山,如九嶷之势,一名郁洲,一名郁州。俗传山从苍 梧飞来,上有南方树木。”

    郁洲山部艺文

    次韵《陈海州书怀      宋》·苏轼

    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万丈有无间。旧闻草木皆仙 药,欲弃妻孥守市阛。雅志未成空自叹,故人相对苦 为颜。酒醒却忆儿童事,长恨双凫去莫攀

    郁洲山部外编

    《淮安府志》:“汉徐生学道于海州郁林观,一日化去,葬 于郁洲山后有人于泰山下见之,因付一履归东海。 其徒视之,乃葬时物也。发棺视之,未见,人谓生尸解。”

    云龙山部汇考

    宋苏东坡所游之“云龙山。”

    “云龙山”在今江南徐州城南二里许,山有云气,蜿蜒 如龙,故名。宋山人张天骥居此。

    按:《明一统志》:徐州云龙山在州城东南二里,宋时山 人张天骥所居。苏轼诗:“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 如群羊。”即此。山麓有放鹤亭。

    按《广舆记》:“徐州云龙山,在州城南”,《志》谓“山有云气,蜿 蜒如龙,故名。”

    “放鹤亭”在云龙山,宋张天骥建。

    按《徐州志山川考》:“云龙山在城南二里许,山有云气, 蜿蜒如龙。东岩石峰匝围,中峰装成大佛,面方数丈, 覆以殿宇及诸大士像,参差错置,邃曲如洞。又名石 佛山。”

    黄茅冈西向,此山之阴也。唐昭宗时,朱全忠败节度 使时溥,即此古井穿于左,深七丈馀,不知所始,今名 饮鹤泉。山脉自楚中来,相传昆仑中枝之分布者,徐 得列九州,胎于此。

    金磴山,即“云龙山”之尾,馀气西峙者,迤望萧邑诸峰, 几无断绝。

    放鹤亭宋山人张天骥所筑,骥有二鹤,朝放暮归,因 以名亭。在云龙山巅,又西麓有张山人园。

    云龙山部艺文一

    《云龙山放鹤亭记      》宋·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 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 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 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 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 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 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 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 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揖山人而告 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 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 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 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之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 《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 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 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 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 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 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 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 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 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 可以久留。”

    游云龙山记        明都穆

    云龙山在徐州城南二里。《州志》谓山有云气,蜿蜒如 龙,故名。元朱泽民《寺记》谓宋武帝微时,尝憩宿于是, 有云龙旋绕之异,此为得之。山一名石佛。唐昭宗时, 时溥为节度使,朱全忠遣子友裕败溥军于石佛山 下,即其地也。丙寅冬,自京师之官南都,十一月乙酉 过徐,欲登兹山以览其胜。都司周君寅之与予联舟, 实陪以行。午抵山麓,跻磴而上,入寺,观所谓石佛者。 像仅半躯,崇可二丈,广倍之。左右侍卫之像,皆凿石 所为。山之阴,度黄茅冈,《忆苏文忠公诗》“乱石如羊”之 句,瞻眺久之。其下即宋张山人放鹤亭故址,苏公所 与记者。后之人刱三贤堂于上。三贤为昌黎、韩子、苏 公暨陈师道,盖昌黎尝为州推官,苏公尝知州事,师 道则州人而教授于学者也。升高而望,一州之山,冈 岭四合,隐然如大环,诚有如苏公所云。而子房、楚王 二山至戏马之台,皆历历在目,予窃有感焉。徐为古 战争地,而楚汉其尤也。方高帝之起丰沛,子房佐之, 百战蹙项,竟有天下。使当时而无子房,汉之为汉,殆未可知。然则项氏之灭,虽谓子房灭之可也。彼淮阴 侯者,功非不伟,直搏兔逐鹿辈耳,乌足以望子房?而 今皆云散鸟没,销歇不存,千载之下,遗迹断碑,荒林 烟草,适足以资人之慨叹,而逸民高士,乃独笑傲其 间而已。予于是知功名之累人,不如幽闲之肆志也。 虽然,予欲逃名而未能者,安得雪月之夕,悲歌剧饮 于斯,以续《招鹤》之辞。山人有知,能不泠然御风来耶。 姑记之以俟。

    徐州登云龙山记      文翔凤

    夜入徐州。诘旦,宋户部来顾予。问放鹤亭,则曰:“我其 移觞子于亭。”又问戏马台,则曰:“我其先觞子于台。”于 是宋君待我于台。盖有丘于城南之畔,而项氏登之 以观戏马者。其前有一阜,当之则亚夫之所函骨也。 宋公刘裕九日登之以送孔令,而诸谢诗称“圣心以 拥戴之”者,盖此台又南数里,则云龙矗出,而特竖山 足之石如群羊,是为黄茅冈。有亭于山际,曰放鹤,盖 西望当环山之缺焉。台足则太湖白荡,镌坡老云龙 绝句,“新郎君为状元归。”盖坡老于彭城送人春试,遂 为壮游赏意之什。登山俯仰则徐,四际函山焉。所谓 九里山者,而黄河北来,直射城束不肯流。北则望望 冠城际者,黄楼也,燕子楼则州治是也。使臣曰:“余登 彭城之山,所称金陵北门,不诬也。徐西术大梁,东术 淮阴,北则济兖,道路维均,是南北之枢纽,而用武之 都与?又圜山而枕河,可以守,可以战,国家奚不以一 大臣督兵其地?意者其重地不可以假人与?有事则 济宁之河臣、淮上之漕臣,即可游而处耳。南都之堑 曰长江”,夫江浒不可以分处,黄司马城浦口、信善,然 必以江北之地为卫。余谓“驻大兵于徐以当中原之 冲,而其次沿淮,张三支以应之。中则泗州,按臣是驻; 东则淮上,漕臣在焉;西则凤阳,实为重郡。淮、泗之水 陆并会于扬,而凤阳以陆入滁,此二支也又应之。”夫 如是后,浦城可恃、长江可据也。南都之昂首而瞰中 原者,以有徐耶?余登彭城之山,熟视,得两都之概焉。

    云龙山部艺文二

    《云龙山放鹤亭       》宋苏轼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夕晖。一色杏花红十 里,状元归去马如飞。

    《前题》
    明·王鏊

    燕子楼前春草合,虎牢关外暮云生。不知白鹤归何 日,辽海茫茫万里情。

    《前题》
    王守仁

    几度舟人指石冈,东西长是客途忙。百年风物初经 眼,三月烟花正向阳。芒砀汉云春寂寞,《黄楼》楚调晚 凄凉。惟馀放鹤亭前草,还与游人藉醉觞。

    《前题》
    夏言

    “昔人曾放鹤,此日更登亭。”地主能投辖,山僧解乞铭。 河山馀王气,尊俎聚文星。直北仍回首,偏多关塞情。

    云龙山部纪事

    《徐州志》:“张天骥,号云龙山人,隐居不仕,与苏东坡、陈 后山参寥子游。尝作放鹤亭于云龙山之麓,东坡为 作记。”

    狼山部汇考

    通州之狼山

    狼山在今江南扬州府通州城南十八里,其形似狼, 故名为“狼山

    狼山图

    狼山图

    按乐史《太平寰宇记》,“静海县有狼军塔、刀刃、马鞍五 山。”

    按盛弘之《荆州记》,“狼山县有一山,独立峻绝,西北有 石穴以独行,百步许有二大石,其门相去一丈许,俗 名其一为阳石,一为阴石。水旱为灾,鞭阳石则雨,鞭 阴石则晴。”

    按《明一统志》:“‘扬州府狼山,在通州南一十八里,五山 相连属,尝有白狼居其上。或云:山形如狼’。宋淳化中, 邑长杨钧上书,乞改狼山为琅山,有紫石岩,提刑薛 球、郡守臧师颜等有题名。”

    按彭年《林水录》:“狼山溪水所迳皆石山,略无土岸,其 水虚映,俯视游鱼,若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 素飞青,傍多茂木空岫。静夜听之,恒有清响,百鸟翔 禽,哀鸣相和,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按《通州志山川考》:通州之山有五,而狼山为最奇,居 最中。东为刀刃山,又东为军山,西为塔山,又西为马 鞍山,左右若翼,而军山在水一方。狼山之名,谓以形 似,或谓有白狼据焉。后以泗州佛法厌胜去之,盖诞 漫无稽也。宋淳化中,邑令杨钧上书,改“狼”为“琅”云。明 敕建江海神祠在其巅。正德七年,歼刘贼于此。大学 士王鏊有《江淮平乱碑》。狼山之阳,顶立浮屠五级,名 支云塔,远可望数百里。塔后为僧伽殿,塔前即江海 神祠,祠前为萃景楼,楼上刻舒缨所为赋。楼前为土 地祠,米芾题曰“第一山。”祠前东折为振衣亭。由振衣 而东为葵竹山房,后改为四贤祠。祠内有三辰轩、清 旷轩、光风霁月二亭。由祠而东,为半山亭,楣间颜以 “山腰官阁”,游山者多饮于此。又东南稍下,为少憩亭, 亭边有石浮屠,七级而小。前为关帝庙,西为三仙祠、 慧温禅师塔。又西过回峦,为濯足亭、饮虹亭、白虎堂。 迤逦而下,则栖云阁,阁傍有半千石,半于虎丘也。前 为释伽殿,即广教禅寺。西殿为轮藏,东殿为慈悲前 殿为金刚。前殿沉于水,新者四楹,宏敞伟丽。万历初, 知州林云程题为“江海大观。”山前亦有关帝庙,庙傍 则金将军墓在焉。豫章王猷定为之碣。自支云塔至 此,皆云程修建,与郡人袁随、顾养谦俱有记。南望虞 山,缥缈抹黛。福陶、铜官诸峰,隐约吞吐,浮青偃翠,出 没有无。烟霭苍茫之际,渔舟贾艇,映带月日。飞凫翔 鹤,远势盘空。而海门东去,浩淼奔腾,与天无际,信宇 宙之巨观也。山之阳有狮子石,有松冈,而其阴多巉 岩峭壁,怪𪩘奇岫,如苍龙蜕骨,灿然霞蔚。高者数十 仞,若屏列春华,障横秋爽。而下有千人洞、鹁鸪岩、紫 石岩、海月岩。岩下有观音大士院、有醒石、有宝陀石、 有夕阳洞,俱有题名。麓下有伏龟田,形实肖似。山之 高以丈计者五十三,而周回几十倍。昔谓“秦始皇度 海观日出,有神人鞭石处”,即此。

    石卵港:在狼山西。

    《神人鞭迹》在狼山后,其右为“香炉峰。”

    醒石、“宝陀石”、“夕阳洞”、海月岩,并在狼山,各有题名。 “飞来石”,在狼山。

    五山书院在狼山小浮图之西,后移山下,今废。 西楼在狼山通江池上。

    禹王殿在狼山西岩。

    栖云阁在狼山西,宋咸宁中建。

    三会亭在狼山。宋初,提刑薛球、知州臧师颜、通判吴 天常皆以故人会于此,故名。

    《葵竹山房》在狼山半山亭上。

    《雄跨亭一名饮虹亭》,在狼山。

    “海桐亭”、“望江亭”、“濯足亭”,并在狼山。

    “去思亭”在狼山后。

    白米庄在狼山前。

    静智泉,在狼山观音岩北。

    “明月泉”一名“寒玉泉”,在狼山山门前,月出先照,故名“通江池”在狼山西麓,水自石出,虽涝不盈,与江相通, 而草树阴翳,境甚幽绝。

    “不干池”,一名“恒情池”,幻公所凿也,在狼山佛殿东,傍 有飞来石。

    养鱼池一名“放生池”,在狼山西岩。

    放生池在狼山前。宋绍兴十二年,知州蒋延寿奉诏 凿,有池。后没于江。

    江海神祠在狼山巅,正德七年敕建。

    “王灵官祠”、三仙祠并在狼山。

    “四贤祠”在狼山。祀胡文定公寅、范文正公仲淹、岳武 穆王飞、文忠烈公天祥。

    广教禅寺在狼山,唐总章间建。

    “支云浮图”,在狼山顶,宋元以前建。

    慈航禅院在狼山。

    狼山部艺文一

    《游狼山记         宋》·刘弇

    白狼五山,距通州城东南十里而近,率不百步,则崭 然迭起,若踞若躩,若前拱后负,若期而赴,有待而不 相躐。而五山者,通人时时能道其名,有以仙蜕其上 者,曰“仙女山”,有以阖庐曩军其傍者,曰“军山”;有以形 锐且中罅者,曰“剑脊”,曰“马鞍。”而至临以佛宇,则别号 “宝塔山”,秀绝可喜,而好事者往往取以矜游客,谓狼 尝扰而居也。元丰四年冬,弇按田山旁,至则求观所 谓五山者。入寺东庑,得乳泉,号幻公井。幽光浚发,若 上喷状。茗饮者利其甘,争至赴汲。井始凿自开,山僧 智幻故名幻公井云。方丈东阿有石仅十尺许,长倍 广三之二,昔从山椒堕而下,号飞来石。自堂折而少 北,贯以涩道。蹑之纚纚如緪縻上萦道左阁,曰“栖云 庵”、曰“海桐亭”、曰“半山”、曰“望江”,皆森爽谽豁,可荫以休。 而阁加于庵之广,亭加于阁之峻者,倍且半。又却转 得楣埒,使涩屣稍觉酸胫,度非三休不能至绝顶,因 力跻焉。方是时,朝日初上,曈昽如曜金发莽苍中,洞 视上下,不隔褷䙰,佛螺姝眉,附地别出,则南峙之福 山也。排天决云,吞嚼淮吴,则东浮之三𤃩也。稻畦葭 泽,潮汐上下,沮洳斥卤之所淫溢,与夫疏篁茂木,泊 云而下乌鸟,颓垣废丘,萦蔓草而栖鼯鼪者,皆得于 转瞬之顷。于是惝然忽疑从樊笼中出,而思古人所 谓登泰山而小天下者,亦宜有是,而非特寓言也。绝 顶之北,有石若圮,而中留,践之令人善畏而得瞀。考 其名,则定心石也。山后有石卵港、观音洞、朝天岩、去 思亭,皆利下观,而醒石犹以名著。石广厚略等,可坐 十辈,其上子履、陆君名之,用反庐阜,陶渊明所谓“醉 石”者。醒石之西有紫石岩,取其石紫赤色相错杂,而 紫为多,以游至者,悉攦名其上,今亦颇可别识。剑脊、 马鞍二山,游者罕至,独峭壁隆隆,发数十仞,疑造物 者于此喜为斲刻以惊世也。军山、宜山茶花号多蕨 薇。女仙山最外峙,有穴通中。顷岁,妪有自龙舒来者, 年七十馀,独食息其中,似得道者。山有拇迹鞭痕,皆 著石,或云秦始皇履是山,且鞭以投海中。俗之好怪 乃如此。而僧有语余曰:“今之山跗,虽皆平陆,然前五 十载海也,其深盖碇丝千”寻莫能测。而自军山左转, 皆闽艘吴舰与渡而渔且漕者之所出入。山前后石 啮蚀若钟釜然者,皆水所湔漱。而岩有镵天祚者,尚 五代姚存舣舟时题识也。余闻而异焉。且淮海方数 千里,自江都走海陵,绝吴、会,其间以佳山水著称无 几矣。至是而仅得五山焉,则又皆盘礡吐吞于穷海 僻陋之滨,若遁而肥与畏名而逃焉者,独何耶?然五 山当潮波,捍一方,如唇齿,傅脰咽,使通民恃以不怵, 而间则蒸油云、泄膏雨,以利生物,其作镇此土,殆天 意非可私智测也。余也服吏役,一投足,而五山之美 尽得于人迹之所不到,临高而觉宇宙之博大,指陆 而骇溟海之变化,窃自比于醯鸡别舞瓮外之一天, 则亦不得而默矣。故揽其胜践,作《独游狼山记》。

    修狼山记        明林云程

    去州城南十八里而近,有五山焉,联如贯珠,而中拔 地特起者,为狼山。山之阴,危石直峭,张如拳,立如壁, 列错如檐牙。而下有石窦如屋者,曰“广”,可容数千人。 山之阳,有寺,曰“广教”,峥嵘俯江,殿曰金刚,阁曰藏经。 而寺之隅,缘冈东上,举趾渐高,复迤而西,凡数曲折, 中为小浮图,为亭子,为祠堂,为书院,东西布置如弈 棋。折而再上,有萃景楼,有江海神祠,有泗州僧伽殿, 雄峙山巅。而《大浮图》曰支云塔者插其端,凌霄秀出, 锐如毛颖,通人号为“文笔”云。自山麓至绝顶,高不百 丈,而崒嵂崎岖,转折周回,行者十休而上,三休而下。 按级攀崖,喘逆汗浃,盖亦称峻崄矣。临高远眺,四野 星罗,江光亘天,一瞬千里。朝旭静照,水波不兴。江南 诸山,历历可数;而飓风忽簸,惊涛四起;远峰近渚,咫尺相迷。盖变态千殊、旦夕万状。寰宇之大观,尽于此 矣。第历岁既久,昔之峥嵘者雕落、雄峙者摧剥、布置 者销亡。江潮蚀其趾,鲸鼍走于途。山麓延袤沃壤,昔 所称“白米庄”尽为巨浸,仅仅存沙迳一痕耳。寺田坍 没,缁徒流窜;笔锋去颖,人文寂寥。议者谓通之风气 攸关,若不可一日已也云。程自署郎谪守是邦,蒿目 剌中,愿图新者屡矣。适海防道按察程公诘戎之暇, 登临感慨,顾谓程曰:“兹山控扼江门,实通喉吭,风景 萃于斯,神灵栖于斯,水军阅于斯,芜秽不治,守土之 谓何?”乃发赎金三百两,而授从事者使新之。于是不 给,取诸有司;再不给,募诸好义,共金若干镒。鸠工饬 材,命官董役。而山之趾,垒石为台,外栏以木。重建《金 刚殿》四楹于上,砌而迳,崇而级,而前。所谓亭者、祠者、 书院者、轩者、楼者、殿者、浮图者,相所宜而各饬之,或 庀其旧,或更其新。于是跂如翼如,丹雘黝垩,视昔有 加,而杰制巨观,实与江山并丽。经始于癸酉秋七月, 丙子冬十月落成。大役告竣,穑事诞登,而海国欢腾, 游屐相踵。云程得饕斗饩于兹土,而少逭“尸旷”之谤 者,皆我按察公之赐也。因为一言,以纪殊伐。嗟乎!余 生八闽,号称山水乡,颇览观形胜。长而拙宦,褰帷凭 轼,周游四方,大江南北,若君山、阳羡、金焦、天目、燕子 矶诸胜,非不上凌苍汉、俯瞰洪流,而屹屹决决,祇供 眺玩耳。如论其捍御邦土,巍然为东南之形胜、海徼 之保障,则狼山功足多焉。然狼山默默居凝,安能为 邦人布威惠、示旬宣,诘之绥之,维按察公之诒实与 山埒,岁时庙祀,邦之人若云“不可一日无狼山”,则邦 之人何忍一日忘情于按察公也耶?程备员兹土,为 公之属吏下走耳。藉公福祉,得从事指顾之间,不能 为公役,而聊以邦人之意记之。

    游狼山记         周长应

    问狼山之所以为山。曰:“隐者也。惟山有灵,当混沌初, 已知此番世界剖破必多缺陷,欲于舆图中作一隐 君子。”于是约嵩、约岱、约庐锺、约华岘,又约巫峨、罗浮, 各适齐、适楚、适蔡、适秦、入于河、入于汉,而狼山入于 海,不朝市,为大隐。乃觉封禅之山嚣,逐鹿之山扰,崎 岖络绎之山疲且纷,狼山独踽凉闲僻,真隐也与哉? 虽然,有隐德而无隐癖,其形胜则金陵王气,借此叠 嶂蝉联,吞浴天堑之雄,独据上流;隐而显影带诸方, 气吞吴会风帆扼江海门户,隐而要千里平掌,万顷 烟涛之浒,突耸峭峰,近则剑军诸嶂,远则虞福姑苏。 数青屿如儿孙列,如萍鸥泛,望扶桑之可以苇航,隐 而尊塔顶现祥,飘烂五色之光,而僧伽灵应。且也阴 歼流贼。初縻艇以《怒涛风》,继焚躯以《庙火》隐而神, 周遭不必广幅,耸矗不必高峦,而有林有麓、有砠有 刹,一卷一撮之间,万壑千岩具大观焉。“隐而韵”,予有 寻山癖,故有游山喜游此山,有因故到此山有愧。愧 者何愧?予即受世界之缺陷矣。抚兹隐山,不能携筇 蜡屐为方外之游。游此也,仅以一官领通郡方,指点 白狼胜概,恐隐者之山笑予俗予鞅掌于保障之役。 “小队局篮舆,大阅稽旗鼓。此中可选胜,竟不暇问在 何处。此中有紫芝,了不暇采为何物,恐隐者之山笑 予呆。”予下走当路于此,或跽道左,或负驱前,跼蹐车 尘马足之间,抹杀风景,恐隐者之山笑予贱。予有诗 字苦不工,品题不尽山态。镌刊祇秽口头,原系下里 人之在郢中,恐隐者之山笑予腐予憩此,总非投闲 不擒。监艇既检哨帆徒使旌节冠盖,唐突翠青,炮啖 之声,与潮吼争喧,而空谷之好音掩耳,恐隐者之山 笑予恶道。虽然,予亦吏隐者也,吏隐与山隐遇,故臭 相同责相称,隐通均有守通担子。说者谓予以邮传 守通,山以终古守通,是不同。不知予以邮传为终古 山,以终古为邮传。隐也,守也,予也、山也,是一是二,是 真是幻。予不来山,山不予招;予不去山,山不予厌。不 厌必不笑矣,不笑必不愧,亦不受缺陷矣。予知狼山 之所以为山者,此也。知山之所以为山,岂不知予之 所以为予乎?故曰:“隐者也。”

    狼山部艺文二

    狼山           宋、齐、唐

    海腹吞吴楚,天枢转斗牛。夜分惊日浴,潮退见鲸游。

    《前题》
    任伯雨

    蓬瀛气象群峰在,吴楚封疆一水分。野色西南平接 日,潮声东北怒穿云。

    狼山报捷        明李东阳

    北风吹卷洞庭波,飞舸还经孟渎河。今日胜兵方有 算,向来遗孽本无多。中宵驿使传书捷,两岸欢声入棹歌。闻说西南犹转战,几时甘雨洗天戈。

    《前题》
    郑继之

    龙骧百万向南征,水战堂堂赤帜横。旋报狼山歌《小 海》,喜看元帅是书生。连年江海伤多事,此日朝廷念 太平。汉戍秦疆多鄙陋,须将四海作长城。

    狼山观兵         王九叙

    浩瀚淊腾浥大荒,看来大地总汪洋。邻家东界说西 海,何代桑田此渺茫。戈甲连天惊泽国,鼍龙入阵走 降王。白狼明月山头问,剑气横斜万里长。

    狼山部纪事

    《通州志》:“梁贞明五年,吴越王钱镠伐吴,镠以其子元 瓘为水军都指挥使,率战舰五百艘自东州击吴。吴 遣舒州刺史彭彦章拒之。元瓘船皆载灰豆及沙,战 于狼山江。元瓘使顺风扬灰,吴人不得开目,船舷相 接,撒沙于已船,撒豆于吴船,豆为战血所渍,吴人践 之皆仆,因大胜之。”

    宋僧知幻,临沂人,姓田氏。早肄进士业,因读《楞严经》 有悟,叹曰:“世荣虽乐,终不若无为乐之长久也。”遂弃 所爱,落发修三摩地法。太平兴国间,有高僧率众请 主狼山广教禅院,造大圣塔。自为偈曰:“当初不肯住 长安,现相西归泗水间。今日又还思展化,东来海上 镇狼山。”知其为僧伽之后身云。

    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七月,同知枢密院事廖永安 破士诚于通州狼山,获其战舰而还。

    明武宗正德七年,“霸州人刘六与弟刘七、齐彦明、杨 虎寇掠齐、鲁、赵、魏、徐、沛间。上命兵部左侍郎陆完讨 之,屡败其众。六死,七与彦明等夺舟南奔,犯镇江、江 阴,已而泊狼山。会飓风大作,贼舟糜碎,完密遣将刘 晖、任玺、却永袭之。贼据山巅,矢石雨下,晖等力战,夺 其险,据之,贼坠崖死者无算。七乘小舟,将遁,溺死。彦” 明为宣府游兵所杀。贼平。

    陆完之驻节福山也,与狼山隔一江而阵。私计贼势 且败,败则入海难图矣,莫若捐通州与之,可以坐困。 遂按兵不进,徒传檄往来,伺贼意所向,以掩耳目。贼 令俘妇丁氏伪得罪而奔,复遣僧奴持书来索战,实 觇我强弱。郡人邵参政当家居,曰:“慎勿遣以伐其谋。” 贼知计泄,乃令百馀人至城下。城中人发矢伤其贼, 贼大恚,焚劫居民而去,期以诘旦攻城。人心汹汹,有 谋逸去者,有聚家人约赴水火死者。忽夜半风雨大 作,海潮突起数丈,贼船翻溺,尽丧鱼腹。其幸存者,呕 吐狼籍,殆莫能兴。适完遣裨将却永、刘晖等过江,与 贼战于山门。贼以所俘男妇为前锋,以当我师,杀数 百人,皆瓜洲镇江人也。乃出令曰:“不附贼者,伏而袒 臂。”众皆伏地袒臂,于是贼从山后登舟,扬帆鼓噪而 去。时江中一浮骸,衣甲华丽,乃嗾丁氏认为刘七骸, 遂以捷闻,升赏有差。惟漕运都御史张缙以尚书出 督兵扼淮口,贼不敢渡,自以为有功,尝对客曰:“吾尚 书也,岂受都御史节制者?”完闻之,害其功,不报。缙乃 言于朝曰:“狼山之捷,由江海效灵;合建神祠,以答冥 贶”;意在让完也。祠成而碑出大学士王鏊手。鏊与完 同乡亲厚,多归功于完。竖碑日至,山半裂而为二;乃 嵌之壁间,纹至今存焉。

    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四月,倭众五百馀,寇通州,由单 家店趋狼山。所过焚掠,杀狼山巡检尹鼐,寻夺舟去。 官军截其后舸于军山,歼二十馀人。

    三十五年四月,倭众三千馀,肆焚掠。其前锋百馀人, 突入望江楼,耀武于城下而去。复寇便仓。知州喻南 岳率民兵剿之,斩首四百馀级。时百户戚继爵与贼 战,殁于狼山,副使马慎追败之。

    三十八年四月初一日,倭奴大举入寇,至八十馀船 泊海门杨树港城外劫掠,总兵邓城败绩。初二日,倭 乘汛泊狼山,志图西上,邓城以舟师遏之,贼乃焚舟 登岸,城中恟恟。知州李汝杜督民兵婴城固守,事集 而民不扰。

    神宗万历四十三年,更新江神庙宇,议“所以龛神像 者,无良材。”忽一日,大木浮江抵狼山西岸,取而用之, 颇为巨丽。凡涉江海者,祈祷辄应。

    狼山营弁徐正得铁锚于江中,形制古朴,不类近时 物。其“款识”数字,漫不知为何等语。一日,置之舟前,飓 风大作,海潮突起,邻舟皆簸扬上下,不能驻足,独此 舟晏然,如履平地。明日置之他舟,亦然。又明日置之 他舟,无不然者。

    狼山部杂录

    明钱嶪《狼山辰轩记》:“江之南,环山重叠,望之弥亘,其 北地势平衍,旷若千里,东趋极于海,维狼山特控海 门而奠坤维,激浪奔涛,奇诡万状,狼山得极观焉。达 者称为江北第一山,不独通一州之望已也。”

    《通州志》:长淮以南千馀里,仅吾通有狼五山,而山实 为州之官禄宫。前人不知,凿其石以筑新城,致一时 大寮相继罢斥死亡。议者徒诿之巽方低洼,乃建文 昌、玉皇诸祠镇之,犹未悟凿山之非也。取之为园囿台沼者,绳绳不绝,自是风气寖衰,则又建文峰塔、三 元桥。自塔与桥告成,而乱民即于塔殿中造谋焚劫, 盖建塔与桥处非巽方,乃卯辰方耳。巽方为文峰,卯 辰方则为讼峰,以卯辰魁罡地也,于书有之。辰多好 斗,戌多好讼,世安有不绐人之形家而问之。

    狼山部外编

    《通州志》:“虞真人原籍会稽,伪吴时隐居狼山,尝服日 精月华之气,精思积久,姿颜益少。一日云鹤翔集,一 童子诣前谓之曰:‘东华帝君召子,子其行乎’。遂再拜 受命,升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