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四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四十四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四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四十四卷目录

     恒山部纪事

     恒山部杂录

     恒山部外编

    山川典第四十四卷

    恒山部纪事

    《恒岳志》:“周成王巡狩至于北岳,北方诸侯朝于明堂, 以恒山为并州镇。”

    《史记·赵世家》:简子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 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恤还曰:“已得 符矣。”简子曰:“奏之。”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 简子于是知毋恤之贤。

    《恒岳志》:“秦始皇二十九年,复游海上,至琅琊,过恒山, 从上党归。”

    汉高帝三年,以《恒山》名郡。

    惠帝七年,以《恒山》名国。

    文帝元年避讳改《常山郡》。

    《景帝》中五年,以《常山》名国,封其子舜。

    《史记封禅书》:“常山王有罪,迁天子封其地于真定,以 续先王祀,而以常山为郡,然后五岳皆在天子之邦。” 《恒岳志》:武帝元鼎三年以常山名郡。常山前属侯国, 至是析四县为真定王国,以常山为郡,于是五岳皆 在天子之邦矣。

    东汉光武建武十五年,以常山名关。时单于寇掠日 甚,州郡不能禁。二月,遣吴汉率马成、马武北击单于, 徙雁门、代郡、上谷吏民六万馀口,置常山关以避之。 《初学记》:汉明帝时,常山献巨核桃,霜下结花,隆暑方 熟。帝使植于霜林园中,因名霜林桃。

    《恒岳志》:“殇帝延平元年夏五月,恒山崩。”

    顺帝阳嘉元年冬十一月,狼杀中山女子九十七人, 诏赐所杀者钱,人三千。《东观记》云:“为不祀北岳所致。” 晋怀帝永嘉四年秋八月,恒山崩,水溢出。

    晋安帝义熙五年春三月,恒山崩。

    崔鸿《前燕录》:“慕容俊光寿二年,常山寺大树根下得 璧七十,圭七十三,光色精奇,有异常玉。俊以为神岳 之命,以太牢祀之。”

    《恒岳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春正月,凿恒岭,通直道。 辛酉,次于恒山之阴。时魏主圭克燕,将自中山北归 平城,发卒万人治直道,自望都铁门关凿恒岭至代, 五百馀里。恒岭即恒山,古蜚狐口。”

    《天赐》六年春三月,恒山崩。

    《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春二月,如恒山之阳。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以“恒”名州。

    宣武帝景明元年春二月,恒山祠灾。

    四年冬十一月,恒山崩。

    五年冬十一月,恒山崩。

    北齐时以《恒安》名镇。

    隋开皇七年以恒阳名县,改曲阳曰《恒阳县》。

    大业元年,恒山有牛,四脚,膝上各生一蹄。

    唐中宗嗣圣二年,武后遣使赴恒山神会。

    元宗开元元年,置恒阳军。

    开元二十二年。遣中书舍人徐峤赍玺书往迎方士 张果于恒山。至,馆于集贤院。

    冬,十二月,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擒契丹王屈烈及可 突干。时可突干连年为边患,至是可突干屡为守圭 击破困迫,遣使诈降。守圭使管记王悔就抚之。悔至, 而契丹初无降意,密谋杀悔。悔知之,说牙官季过、折 夜勒兵擒屈烈及可突干,众皆来降。

    《五代史·安重荣传》:重荣将反,其母以为不可。重荣曰: “请为母卜之。”指其堂下幡竿龙口,仰射之曰:“吾有天 下则中之。”一发而中,其母乃许。时饶阳令刘岩献才 鸟,五色,重荣曰:“此凤也。”畜之后潭。又使人为大铁鞭 以献,诳其民曰:“鞭有神,指人人辄死,号铁鞭郎君。出 则以为前驱,镇之城门。抱关铁胡人,无故头自落。”铁 胡,重荣小字。虽甚恶之,然不悟也。其冬,安从进反襄 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 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行至京城破家堤,高祖 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 阵卷旗以奔晋军,其铠甲鞍辔,皆装以银,晋军不知 其来降,争杀而分之。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退入于 辎重中,其兵二万皆溃去。是冬大寒,溃兵饥冻,及见 杀无孑遗,重荣独与十馀骑奔还,以牛马革为甲,驱 州人守城以待。重威。兵至城下,重荣裨将自城东水 碾门引官军以入,杀守城二万馀人。重荣以吐浑数 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 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改成德军为顺德,镇,州曰“有州”,常山曰“恒山”云。

    《恒岳志》:“宋定州守苏轼得石于恒山,黑质白章,状如 雪浪,凿石盆为芙蓉形以盛之,刻铭于上。今在定州 文庙前。”

    宋太宗淳化元年,辽欲入掠,祷于岳庙,不可。

    神宗熙宁八年,割代北地畀辽,以恒山脊为界。时辽 迭使来言代北疆事,求以分水岭为界。帝从王安石 言,割地与之,东西失地七百里。《梦溪笔谈》曰:北岳常 山,今之大茂山,时半隶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 《真定府志》:安喜令卫规刻《韩忠献治绩碑》云:“北岳祠 在州之曲阳县,岁久不葺,守臣奉祀,与执事者升降 于”颓檐坏屋间,公以为慢神莫斯为甚。乃完庙宇,焕 然一新。每雨雷不时降,公即走僚属祷于祠下,而神 必应之。时北道荐饥,定独屡丰,故公尝有诗曰:“灵岳 祀官尚未回,六花随祷下琼瑰。”其后公改帅并州,又 尝题于庙云:“每时有水旱,必致祷祠下,无不应答,故 枉道即灵居以谢。”

    《恒岳志》:“元改浑源州曰恒阴县。”

    明太祖洪武八年夏四月甲寅,日上有青气,在赵分 恒山之北。

    十三年,龙虎将军《周立》出镇云中,因盛夏不雨,麰麦 不收,入秋霪雨,游至禾黑,三冬不雪。乃备牲醴祈 祝于恒山岳庙,捐赀修葺。

    宪宗成化四年,都督王世昌捐修“恒山岳庙。”

    六年,大同总兵官杨信出征,祷恒岳,大捷。时寇困威 远,信诣山祭祷,乞神祐,至胡柴沟,大破之。

    十四年,大旱,大同巡抚李敏祷雨恒岳,果大雨。 孝宗弘治十四年,宣府、大同、延绥马生虫,死者数万 匹,祷马神,弗应,以闻。上遣大同抚臣刘宇诣恒山祭 北岳,灾顿息。敕建庙于山上。

    十五年春二月,兵部尚书马文升请厘正祀典,改岳 祭于恒山。下礼官倪文毅覆议,“曲阳庙祀已久,当仍 旧山,在浑源者,修治其庙。”诏从之。

    世宗嘉靖三年,大同巡抚都御史王官祷雨恒岳,大 雨。

    二十五年,户科给事中陈某疏论“飞石”之诬,乞罢“《曲 阳祀》,祀浑源之恒山,以正祭典而扩土宇。”上下其议, 竟格不行。

    三十三年十二月,兵备副使杨顺讨矿贼,祷于《恒岳》, 大捷,贼党悉平。

    三十五年,诏采北岳元芝,下于曲阳、恒山,求之不获。 后真定守臣上言“古岳在浑源。”于是直指受命,率僚 属祭告,得真芝十二本。

    神宗万历十六年,大同巡抚都御史胡来贡“请正祭 典。”部覆如故。来贡罢去。

    二十七年。“遣内监白忠赍道《大藏经》置恒山。”

    《名公像记》:倪文僖公与子文毅公像,俱方面、大耳、丰 颐、颏微髭须,文毅尤为肥硕。闻其曾孙翰儒言,腰带 围可容中人四躯也。公无子,里中传文僖祷北岳,其 夫人姚梦岳神指捧香盒童子曰:“以为尔子。”孕而生 公,故名岳。

    恒山部杂录

    《礼记·王制》:“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冀州域。 北不尽恒山。皇氏曰:“自恒山至南河,以千里言 之,其地稍近,言不满千里。”

    《道书福地记》:“恒山有神草十九种,服之可度世。” 《管子》:“恒山北临代,南俯赵,东接河海之间,早生而晚 杀,五谷之所蕃熟,四种而五获焉。”

    《博物志》:“赵东临九州,西瞻恒岳,有沃瀑之流,飞狐井 陉之险,至于颖阳涿鹿之野。”

    常山之蛇,名“率然”,有两头,触其一头,头至,触其中,则 两头俱至。孙武以喻善用兵者。

    《水经》:“滱水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 注之。滱水又屈而东,合两岭溪水。水出恒山北阜, 东北流历两岭间。北岭虽层陵云举,犹不若南峦峭 秀。自水南步,远峰石磴逶迤,沿途九曲,历睇诸山,咸 为劣矣。抑亦《羊肠》《卭来》之类者也。 滱水又东,右会长星沟,沟在上曲阳县西北,长星渚, 渚水东流,又合洛光水。水出洛光涓,东入长星水,乱 流东经恒山下庙北。汉末丧乱,山道不通。此旧有下 阶神殿,中世以来,岁书法族焉。晋魏改有东西二庙, 庙前有碑阙,坛场相列焉。其水东迳上曲阳县故城 北,本岳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巡狩,常以岁十一 月至于北岳,侯伯皆有汤沐邑以自斋洁。周昭王南 征不还,巡狩礼废,邑郭仍存。秦罢井田,因以立县。县 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有下,故此为上矣。王莽之“常 山亭”也。

    《梦溪笔谈》:北岳常岑,谓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稍迁 近里,今其地谓之神栅。今祠乃在曲阳祠北有望岳 亭,新晴气清,则望见大茂,祠中多唐人故碑。殿前一 亭中有李克用题名云:“太原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亲 领步骑五十万,问罪幽陵,回师自飞狐路即归雁门。” 今飞狐路在茂之西,自银冶寨北出倒马关,度敌界, 却自石门子、冷水铺入瓶形、梅回两寨之间,至代州。 今此路已不通,惟北寨西出承天阁路可至河东,然 路极峭狭。太平兴国中,车驾自太原移幸常山,乃由 土门路,至今有行宫。

    《真定府志》:“望岳亭在曲阳北岳庙中,新晴气清,登之 可望见大茂山,云出。”沈括《笔谈》。

    《恒岳志》:夏禹封灵宝真文于北岳。按《灵宝要略》云:“夏 禹登位,巡狩度弱水,登锺山,得灵宝真文,封之北岳 及包山洞庭之室。”事不足信,殆道家援圣人以为重 耳。姑存之以广异闻。

    《神农本草》:“恒山有草名神护,置之门上,每夜叱人。”《物 类志》曰:“护门草出恒山,取置户下,或有过其门者,草 必叱之。一名百灵草。”王筠《寓直》诗:“霜被守宫槐,风惊 护门草。”

    恒山部外编

    《恒岳志》:“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

    《太平广记》:“昌容者,商王女也。修道于常山,食蓬蔂根 二百馀年,颜如二十许,能致紫草,鬻于染工,得钱以 与贫病者。往来城市,世世见之,远近之人奉事者千 馀家,竟不知其所修之道。常行日中,不见其影。”或云 “昌容能链形者也,忽冲天而去。”

    《恒岳志》:“茅盈字叔申,濛元孙。弟固,字季伟。次弟衷字 思和。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少秉异操,独味清虚。年 十八,遂弃家入恒山,修道饵术。后师王君,因西至龟 山,得见王母,授以太极元真之经。归入恒山北谷,时 年四十九也。盈父母尚存,父怒其久出,遽欲杖之,盈 长跪曰:‘盈已受圣师符箓,常有天兵侍卫。杖盈恐天’” 兵相阻,盈罪益加重也。父欲验其语,仍杖之。杖辄折 成数十段,如弓矢之发,中壁则壁穿,中柱则柱陷。父 母始知其道成,乃止。盈曰:“向所启正虞如此。”后二弟 俱贵,衷为西河太守,固为执金吾,当并之官,乡里送 者数百人。时盈亦在座,笑谓众宾曰:“吾虽不作二千 石,来年四月三日送仆登仙,当亦不减于今日也。”众 不之许。时宣帝初元四年也。至期,门前数顷地忽自 平治,无寸草,皆施青缣幄,幄下尽铺白毡,可容数百 人。众宾并集,大作宴会。杳无使从,但见金盘玉杯,自 至筵前,美酒奇肴异果,不可名状。复有妓乐丝竹金 石之音满耳,兰麝之香,达数里外。少顷,迎官来至,朱 衣玉带者数百人,旌旗甲仗,光彩耀日。盈乃与家人 亲友辞别登车,乘云冉冉而去。时二弟在官,闻盈飞 升,皆弃官还家,求兄于东山。盈乃与相见,谓二弟曰: “悟何晚也。今年巳俱老,难可复补。纵得真诀,但可成 地仙耳。”于是初教二弟延年不死之法,令长斋三年, 授以上道,使存明堂元真之气。又各赠《九转还丹》一 剂,并神方一首,各佩服之,遂亦成仙,后人谓之三茅 真君。盈高祖茅濛,字初成,咸阳人,周末入华山修炼。 秦始皇三十年九月庚子,乘龙白日升天。先是邑有 童谣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元 州戏赤城,继业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始皇 闻之,改腊为嘉平。后濛元孙,盈果成仙。

    《酉阳杂俎》:“范零子随司马季主入常山石室。石室东 北角有石匮,季主戒勿开。零子思归,发之,见其家父 母大小近而不远,乃悲思,季主遂逐之。经数载,复令 守一铜匮,又违戒,所见如前,竟不得道。”

    《太平广记》:河间王女者,元俗妻也。元俗得神仙之道, 往河间已数百年。乡人言常见之,日中无影,唯饵巴 豆云母,亦卖之于都市,七丸一钱可愈百病。河间王 有病,买服之,下蛇十馀头,问其药意,答言:“王之所以 病,乃六世馀殃所致,非王所招也。王尝放乳鹿,即麟 母也。仁心感天,固当遇我耳。”王家老舍人云:“尝见父 母说元俗日中无影,王召而视之,果验。王女幼绝荤 血,清净好道,王以此女妻之。居数年,与女俱入常山, 时有见者。”

    《恒岳志》:“李皎,李光之子也,中山人,为寇谦之弟子,服 气绝粒者数十年。后隐于恒山,年九十馀,颜如少童。 一日沐浴衣冠,坐而卒。人以为尸解云。”

    恒岳仙人,不知其名,道家符水咒禁药性无所不通, 齐由吾道荣求为之佣力乃悉授之。一日谓道荣曰“我本恒岳仙人,少有罪,为天官所谪。今限满将归,宜 送我至汾水。”及至,值水瀑涨,乃以一符投水中,流便 绝,顷水积将至,天仙人徐自沙石渡之。惟道荣见其 如此,他人惟见其浮过,人共异之。

    《太平广记》:“张果者,隐于恒州条山,常往来汾晋间,时 人传有长年秘术,耆老云:为儿童时见之,自言数百 岁矣。唐太宗、高宗累征之不起。则天召之出山,佯死 于妒女庙前。时方盛热,须臾臭烂生虫,闻于则天,信 其死矣。后有人于恒州山中复见之,果常乘一白驴, 日行数万里,休则重叠之,其厚如纸,置于巾箱中,乘” 则以水噀之,还成驴矣。开元二十三年,元宗遣通事 舍人裴晤,驰驿于恒州迎之,果对晤气绝而死。晤乃 焚香启请,宣天子求道之意。俄顷渐苏,晤不敢逼,驰 还奏之。乃命中书舍人徐峤赍玺书迎之。果随峤到 东都,于集贤院安置,肩舆入宫,备加礼敬。元宗因从 容谓曰:“先生得道者也,何齿发之衰耶?”对曰:“衰朽之 岁,无道术可凭,故使之然,良足耻也。今若尽除,不犹 愈乎!”因于御前拔去鬓发,击落牙齿,流血溢口。元宗 甚惊,谓先生休舍,少还晤语。俄顷,召之,青鬓皓齿,愈 于壮年。一日,秘书监王迥质、太常少卿萧华尝同造 焉。时元宗欲令尚主,果未之知也。忽笑谓二人曰:“娶 妇得公主,甚可畏也。”迥质与华相顾,未喻其言。俄顷, 有中使至,谓果曰:“上以玉真公主早岁好道,欲降于 先生。”果大笑,竟不承诏。二人方悟向来之言。是时公 卿多往候谒,或问以方外事,皆诡对之。每云:余是尧 时丙子年人,时莫能测也。又曰:尧时为侍中,善于胎 息,累日不食,食时但进美酒及三黄丸。元宗留之内 殿,赐之酒,辞以山臣饮不过三升,有一弟子,饮可一 斗。元宗闻之喜,令召之。俄有一小道士自殿檐飞下, 年可十六七,美姿容,旨趣雅淡,谒见上,言词清爽,礼 貌臻备。元宗命坐,果曰:“弟子当侍立于侧,未宜赐坐。” 元宗目之愈喜,遂赐之酒,饮及一斗,不辞。果辞曰:“不 可更赐过度必有所失,致龙颜一笑耳。”元宗又逼赐 之。酒忽从顶涌出,冠子落地化为榼。元宗及嫔御皆 惊笑视之,已失道士矣。但见一金榼在地覆之,榼盛 一斗,验之,乃集贤院中榼也。累试仙术,不可穷纪。有 归夜光者,善视鬼,元宗常召坐于前,而敕夜光视之。 夜光至御前奏曰:“不知张果安在乎,愿视察也。”而果 在御前久矣。夜光卒不能见。又有邢和璞者,有算术, 每视人,则布筹于前,未几已能详其名氏穷达、善恶 夭寿,前后所算计千数,未尝不析其苛细,元宗奇之 久矣。及命算果,则运筹移时,意竭神沮,终不能定其 甲子。元宗谓中贵人高力士曰:“我闻神仙之人,寒燠 不能瘵其体,外物不能浼其中。今张果,善算者莫能 究其年,视”鬼者莫得见其状,神仙倏忽,岂非真者耶? 然尝闻董斟饮之者死,若非仙人,必败其质,可试以 饮也。会天大雪,寒甚,元宗命进菫斟赐果,果遂举,饮 尽三卮,醺然有醉色,顾谓左右曰:“此酒非嘉味也。”即 偃而寝,食顷方寤,忽览镜视其齿,皆斑然焦黑,遽命 侍童取铁如意击其齿尽,随收于衣带中。遂解衣出 药一贴,色微红光莹,果以敷诸齿穴中。已而又寝,久 之忽寤,再引镜自视,其齿已生矣,而坚然光白,愈于 前也。元宗方信其灵异,谓力士曰:“得非真仙乎。”遂下 诏曰:“恒州张果先生,游方之外者也,迹先高尚,心入 窅冥,久混光尘,应召赴阙,莫知甲子之数,自谓羲皇 上人,问以道枢,尽会宗极。今则朝礼,爰申宠命,可授 银青光禄大夫,仍赐号通元先生。”未几,元宗狩于咸 阳,获一大鹿,稍异常者。庖人方馔,果见之,曰:“此仙鹿 也,已满千岁。昔汉武元狩五年,臣曾侍从畋于上林, 时生获此鹿,既而放之。”元宗曰:“鹿多矣,时迁代变,岂 不为猎者所获乎?”果曰:“武帝舍鹿之时,以铜牌志于 左角下。”遂命验之,果获铜牌二寸许,但文字凋暗耳。 元宗又谓果曰:“元狩是何甲子,至此凡几年矣。”果曰: “是岁癸亥,武帝始开昆明池。今甲戌岁八百五十二 年矣。”元宗命太史氏校其《长历》,略无差失,元宗愈奇 之。时又有道士叶法善,亦多术,元宗问曰:“果何人乎?” 答:“知之。然臣言讫即死,故不敢言。若陛下免冠,跣足 救臣即得活。”元宗许之。法善曰:“此混沌初分白蝙蝠 精。”言讫,七窍流血,僵仆于地上。遽诣果所,免冠跣足, 自称其罪。果徐曰:“此儿多口过,不谪恐败天地间事 耳。”元宗复哀请。久之,果以水噀其面,法善即时复生。 其后累陈老病,乞归恒州,诏驰驿送到恒州。天宝初, 元宗又遣征召,果闻之,忽卒。第葬之后,发棺空棺而 已。

    《恒岳志》:管革者,赵人也。少好道,不事耕凿,多游赵魏 间,性不好谦恭,而复辨慧。因游遇张果先生,先生招 之曰:“来管革。”革曰:“尔谁也?”曰:“我张果先生也。”革乃曰: “张果何呼我也?”果曰:“尔岂不知人间之礼?人间帝王 尚敬我,尔岂不敬我耶?”革曰:“我非人间帝王,又焉能 敬尔也。”果因命之同游恒山,革从之。果令革闭目,革 曰:“闭目即可往游,不闭目独不可往游耶?”果曰:“奈尔凡体何?”革曰:“尔凡体尚可去,我岂不可去?”果掷所策 之杖,变一青牛,令革乘之。革既乘之,与果同入恒山, 引革登绝顶,坐而问之曰:“人间之嚣杂,尘中之苦恼, 春秋之荣谢,老少之逼促,尔尽察之也。何久游赵、魏, 不远游四极?赵、魏戎马之郊也,非道人所宜游。若夫 涤虑荡烦,欲先洁其形,赵魏之地,不可久居。”革对曰: “尔何为出于赵魏之间也?唯道人也,不随土地而化。 我游赵魏之间,与游玉清蓬瀛不殊矣。若以彼帝王 为尊,以我匹夫为贱,呼我之姓名,谈帝王之敬待,犹 俗情也。即朝在玉清蓬瀛,夕届赵魏,亦俗人耳。尔常 远游,以蝉蜕俗事,苟不远游必死,人间必不能同我 也。我无俗情,又奚以远游为哉?”果笑而不应。革又曰: “尔命我游恒山,止欲示我化杖为牛也。尔岂不知何 物不可变化?物之变化,不足奇人,而化仙者,尚世世 有之,况物乎?”遽起,不辞果而下绝顶,因便结草于山 中居之。后不知其所终。人或见之于稽山。

    戚元符者,冀州民妻也。三岁得疾而卒,父母号恸方 甚,有道士过其门曰:“此可救也。”抱出示之曰:“此必为 神仙,适是气蹶耳。”衣带中解黑符以救之,良久遂活。 父母致谢,道士曰:“我北岳真君也。此女可名元符,后 得升天之道。”言讫不见,遂以为名。及为民妻,而舅姑 严酷,侍奉益谨。常谓诸女曰:“我得人身,生中国,尚为 女子,此亦所阙也。父母早丧,惟舅姑为尊耳,虽被棰 楚,亦无所怨。夜有神仙降之,授以灵药,不知其所修 何道。大中十年丙子八月十日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