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十三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十三卷目录

     泰山部汇考一

      图

      考

    山川典第十三卷

    泰山部汇考一

    东岳泰山

    《书》曰:“岱宗”,《诗》曰“泰山”,《礼记》曰“岱宗”,《周礼》曰“岱山”,《尔雅》 曰:“岱岳”,又曰“东岳。”见于《诗》《书》者如此。其阳则鲁,其阴 则齐。汉置泰山郡,今属济南府泰安州。山周围一百 六十里,高四十馀里,联新泰、莱芜、海丰、历城诸县界。 凡徂徕、新甫等山,皆其辅也。其他峰峦绵亘,冈阜回 环,虽随地异名,要皆此山之支麓也。

    东岳泰山图

    东岳泰山图

    按:《书经夏书禹贡》:“海岱惟青州。”蔡传青州之域,“东北至 海,西南距岱。”岱,泰山也。在今袭庆府奉符县西北三 十里。

    海岱及淮惟徐州。蔡传徐州之域,“东至海,南至淮,北至 岱。岱之阳,济东为徐,岱之北,济北为青。”

    按《诗经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泰山在齐、 鲁之界,故言“所詹”,见其不全属《鲁》也。朱注《泰山》,鲁之望 也。

    按《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 岱宗。”“岁二月”,当巡守之年二月也。岱,泰山也。宗,尊 也。东方之山莫高于此,故祀以为东岳,而称“岱宗”也。 岳者何?岳之为言诵也,诵功德也。必先于此。岱山 者,言万物皆相代于东方,故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 宗。宗者,尊也。岱为五岳之首,故为尊也。

    《礼器》:“齐人将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配林》: 林名,泰山之从祀也。“有事于泰山”,谓祭泰山也。“先 告配林”,配林是泰山之从祀者也,故先告从祀,而后 祭泰山,此得积渐从小至大之义也。

    按《周礼夏官职方氏》:“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订义 易氏曰:《汉志》泰山郡博县,泰山在西北。博在唐为干 封,属兖州,今为袭庆府奉符县。泰山,一曰岱山。《禹贡》 “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是青州在岱山东北, 徐州在岱山东南。周并徐入青,而不以岱属青州,兖 在西北,实兼有其地。又曰:“夏、殷皆言济河为兖州”,谓 东河之东,济水之北也。周人以青兼徐,而兖州又得 越乎济之东南,故徐之岱山,《职方》以为兖之所镇。 按《尔雅释地》“中有岱岳,与其五谷鱼盐生焉。”言泰 山有鱼盐之饶。

    释“山河东岱。”岱宗、《泰山》岱宗泰山者,在东河之 东,一名岱宗,一名泰山。

    泰山为东岳。《风俗通》云:“泰山,山之尊,一曰岱宗。”岱, 始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长。王者 受命,恒封禅之。

    按《山海经·东山经》:“独山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 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其鸣自䚯。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一作海其中多水。玉 按:桑钦《水经》汶水“又东南过奉高县北。”郦道元注奉高县 汉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泰山。

    屈从县西南流。汶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又西南 迳奉高县故城,而西南流注于汶。汶水又南,右合北 汶水,出分水谿源与中川分水,东南流,迳泰山东。右 天门下。谿水水出泰山天门下谷,东流。古者帝王升 封,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窍存焉,盖古设舍所跨 处也。《马第伯书》云:“光武封泰山,第伯从登山,去平地 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 石壁窅窱,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如在云中;俯视 谿谷,碌碌不可丈尺,直上七十里天门,仰视天门,如 从穴中视天矣。应劭《汉官仪》云:“泰山东南山顶名曰 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许,故以名焉。” 《从征记》曰:“泰山有下中上三庙,墙阙严整,庙中柏树 夹两阶,大二十馀围,盖汉武所植也。赤眉尝斫一树, 见血而止,今斧创犹存。”门阁三重,楼榭四所,三层坛 一所,高丈馀,广八尺。树前有大井,极香冷,异于凡水。 不知何代所掘,不常浚渫,而水旱不减。库中有汉时 故乐器及神车、木偶,皆靡密巧丽。又有石勒建武十 三年,永贵侯张余上金马一匹,高二尺馀,形制甚精。 中庙去下庙五里,屋宇又崇丽于下庙,庙东西夹涧, 上庙在山顶,即封禅处也。其水又屈而东流,入于汶 水。又东南流,迳南明堂下。汉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 降坐明堂于山之东北址。武帝以古处险狭而不显 也,欲治明堂于奉高旁,而未晓其制。济南人公玉带 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 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 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 汶水,如带图也。古引水为辟雍处,基渎存焉,世谓此 水为石汶。《山海经》曰:“环水出泰山,东流注于江。”即此 水也。

    按《晋书天文志》:“泰山入角十二度。”

    按《唐书天文志》:“降娄、元枵与山河首尾相远,邻颛顼 之墟,故为中州负海之国也。其地当南河之北,北河 之南,界以岱宗至于东海,自析木纪天汉而南曰大 火,得明堂升气,天市之都在焉。其分野自巨野、岱宗, 西至陈留,北负河济,南及淮,皆和气之所布也。斗杓 谓之外廷,阳精之所布也;斗魁谓之会府,阳精之所” 复也。杓以治外,故鹑尾为南方负海之国。魁以治内, 故陬訾为中州四战之国。其馀列舍在云汉之阴者 八,为负海之国;在云汉之阳者四,为四战之国。降娄、 元枵以负东海,其神主于岱宗,岁星位焉。须女、虚、危, 元枵也。其分野自济北,东逾济水,循岱岳众山之阴, 其地得陬。訾之下流,自济东达于河外,故其象著为 天津,绝云汉之阳,凡司人之星与群臣之录,皆主虚 危,故岱宗为十二诸侯受命府。奎、娄,降娄也,自蛇丘、 肥城南届巨野,东达梁父,循岱岳众山之阳,以负东 海,在陬訾下流,娄、胃之墟。

    按:《宋史天文志》:“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 神为青帝,司春、司木,司泰山。”

    按《中兴天文志》:“泰山入角十二度。”

    按:《天原发微》,“天下山分为四条,上应二十八宿,负海, 货殖所阜之国。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为三齐;自南 河下流,北距岱山,为邹鲁。此负海之国也。”

    按《三才图会泰山图考》,泰山在山东济南府泰安州, 五岳之东岳也。《博物志》云:“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 孙也,主召魂。东方万物始成,故知人生命之长短。”《五 经通义》云:“一曰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报功告成,必 于岱宗也。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宗,长也,言为群岳 之长。”《白虎通》云:“王者受命必封禅。封者,增高也。禅者”, 广厚也。皆刻石纪号,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 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示报天,禅梁父 之趾以示报地。《汉官仪》及《泰山纪》云:“盘道屈曲而上, 凡五十馀盘,自下至古封禅处,凡四十里。出泰安可 二里许,即入山,自是皆结曲逶迤而上,峰势巀嶭若 相噬,而傍多溪涧,泉流碨礧,间作悲”鸣,与笳吹相应。 久之,至回马岭。又四里,抵御障岩,一曰“御仗”,宋永定 陵东封止仗卫处。其前为巨涧,涧底白石砥平如玉 色,而岩陟上庙,其巅颇宽。又行可三里,抵黄岘。黄岘 者,不知其所繇名,有松五,即所谓“五大夫”者也,以厄 于石,不能茂,而稍具虬虺状。又上里许,为百丈崖,崖 凹深如屋,傍有石洞,槎口而下黑,其究叵测。已度石 壁峪,为十八盘者三,而穿中窦曰“天门。”行可里许,为 元君祠。元君者,不知其所由始。或曰“即华山玉女也”, 天下之祝釐祈福者趋焉。祠宇颇瑰伟,后一石三尺 许,刻《李斯篆》二行一石池,纵广及深俱二尺许,亦曰 “玉女洗头盆”也。自是左折而上里许,曰岳帝祠,陋不 能胜香火。其后峭壁造天,左为《开元帝纪泰山铭》,唐 隶,径可二寸而嬴,势若飞动;右为苏颋《东封颂》,字形 颇秀媚,尚可辨。又有颜鲁公题名。自是益北上数百武,为绝顶,曰玉皇祠。祠之前有石柱,方而色黄,可丈 许,所谓“秦皇无字碑”也。其石非山所有。或曰:“中有碑 石冒之。”复折而东,稍下百步,复上百步,石室冠之,高 如玉皇祠。中有黧色石,盖方丈,莹润可鉴,云汉武帝 所藏金泥玉检。《地传》云:“白云起封中者”是已。其前地 稍辟,即所称日观、秦观、越观诸峰者。盖五鼓而起,观 日之出则为日观;西望而见秦,则为秦观;南望而为 越观,天霁,日益弄色。其东南尽目力微白而晃漾者 则为海。直北而西,隐隐一抹苍碧若长城之堞者,则 为太行恒嵩。至稍远而淄、渑、济、泗千流叠带,近而诸 山皆若培𪣻。俄而诸山各出白云一缕,若冢中起,稍 上,大如席,凡数百道,则狂驰而遇辄合,其起无尽。其 狂驰而遇亦如之。顷刻遂遍成白玉地,而仰视则空 青莹然,上下异色。所谓“野马絪缊”,信也。

    《灵岩图考》:“循岱山之阴,至灵岩,沿涧入,夹道皆土檀, 脱肤而虬节。入山门,红鹤满林,为开山师法定双鹤 之瑞。定师佛图澄于石赵间创寺,无泉,则见双鹤栖 山麓,遂卓锡而视,鹤立与锡卓处,咸涌二池,为双鹤、 卓锡二泉。殿制三层,二十八角,中须弥,南观音,北药 师,东释迦,西阿弥,各以其方镇之,为寺正殿。殿右一 古柏,不知种于何年。”折柏西,有石窦于地下,门扄不 开,为鲁班洞,北数十武,浮图高十三级,下与洞通,为 辟支塔。繇龙藏折而北,过千佛阁,片铁高七尺,作水 田状,或古佛所遗衣身也,为铁袈裟香积。厨东石龟, 高空其中,以盛甘露泉,泉脉近塞,而龟遂裂。好事者 引别流以存故实,为“甘露亭。”又北摄而上,后倚狮子 岩,前对鸡鸣山。铁嶂正方如削,下藏一洞,洞下标一 亭,环四山而立,夕阳之景,收一寺尽矣。为“抱灵亭。”远 望东岩缥缈,有石如人立,为“朗公山。”寺碑不下数百, 惟蔡卞书大碑一幅,《横经》四片为佳。刻寺南一山,有 穴,穿见南天,乍视之如明星烂然。冬日之午,正与寺 对,为通明窍。

    按:《岱史山水表》:山之得名者,曰峰,曰岩,曰洞,曰岭,曰 崖,曰台,曰门,曰峪,曰寨,曰园。水之得名者,曰泉,曰池, 曰井、曰溪、曰河,曰湾,其他曰桥,曰坊、曰题勒,总之皆 岱岳之胜也。

    凤凰山:在岳顶西南白云洞之上。

    象山在凤凰山之下。

    石闾山在州南,汉武帝禅于此。

    介石山,在州南五十里。宋真宗禅于此。

    亭亭山,在州南五十里。黄帝禅于此。

    梁父山,在州南一百里。秦始皇禅于此。

    云云山,在梁父山之东,古称七十二君多禅于此。 傲来山,在岳顶西南竹林寺,其石巑岏矗矗,至御帐 俯视之,更奇。

    青山在岳东南麓,汉明堂东北。

    黄山,在岳顶西四十里,以土色名,与“青山”皆岳之翼 山也。

    东神霄山:在岳顶东十里。

    西神霄山:在岳顶西十里。

    石后山在岳顶西十里。前多巨石,故名。

    孤山,在岳顶北十里,峥嵘特起。

    玉女山,在岳顶东北十里许,有玉女修真石屋在其 下。

    石马山:在岳顶西北十五里。

    雕窝山,在岳顶西十五里,厓多雕巢,故名。 “襁山”,在岳北十里,如驼负子状。

    鹤山在岳顶北十里。林木葱郁,野鹤巢此,故名。 “亭禅山”一名“高里”,又名“蒿里。”联属社首,在岳南三里。 “三尖山”在岳顶西十里。

    徂徕山在岳南三十里,岳之案山也。上有紫源池,有 玲珑山、独秀峰、天平东西二寨。其下曰白河湾,曰竹 溪。唐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张叔明隐此,号“竹 溪六逸。”宋石介因故址筑室著书,学者称徂徕先生。 蜡烛山在玉女山北,其石独立如烛。

    天柱峰,在岳顶西南,仰止亭之后。

    日观峰在岳顶东,五鼓可见海上日出,今有观海亭。 月观峰在岳顶西,对日观而言,义取《月朏庚方》耳,讹 曰越观。

    秦观峰,在岳顶西。

    周观峰《旧志》云失所在,意者观周当在岳顶西。明都 御史胡缵宗刻石于碧霞坊之左。

    《吴观峰亦失所在》。意者“观吴”当在岳顶东。

    丈人峰,在岳顶西南,特立如苍颜丈人。

    鸡笼峰:在傲来峰前。以其形似,取名。

    “悬石峰”,在岳顶西南。

    “回雁峰”,在岳顶西南。

    “独秀峰”,在岳阳,屹然挺秀,古人题刻峰名于石。 “狮子峰”,在岳阳,以形似取名。

    莲花峰在独秀峰之东,其奇簇如莲花。

    悬刀峰,在岳西南西溪上“芙蓉峰”亦在西溪上。

    飞鸦峰亦在西溪上。

    “老鸦峰”,在岳顶北,木多鸦巢。

    龙泉峰在斗母观东北。峰石峭拔可爱。

    凌汉峰,在普照寺后。

    君子峰在岳顶。

    岳巅石在玉帝观前。侍郎万恭刻石曰:“表泰山之巅。” 望海石,在日观峰东北。五鼓日初出而可见,是见海 也。

    “大悬石”在岳顶西。

    “小悬石”亦在顶西,与“大悬石”对。

    仙桥石:在舍身崖西。悬崖相对,相去五尺许,三石撑 拄如梁。

    试心石在仙桥石西,二石钩连,悬崖万仞,人登践之, 即摇动恐怖。愚民云:“惟心诚则无动。”

    剑匣石在大峪西,有方石如匣。相传匣有宝剑,仙人 取去。

    试剑石在大峪口。相传仙人取石匣宝剑,断劈此石, 半仆于地。今观二石,文理若中分然。

    仙影石在试剑石旁。其影有巾有剑,伸一足而坐。石 平如磨,崖影处如剥如勒,而实非人为。相传取剑劈 石者,即此仙也。

    《龙文石》,在岳阳,其文如龙。

    虎阜石亦在岳阳,其状如虎。

    《龙口石》两石相附,中喷清泉。

    牛心石:以形似名。

    《羊阑坡石》,相传仙人牧地。

    《方正石》其形方正,故名。

    《胭脂石》,在岳之阴,色如涂丹。

    《红门石》:石色红,望之如朱门。

    五女圈石在岳西北,相传夜有呼号“相力”之声,诘朝 见石累成圈,盖五仙女为之。

    “石屋”,一在玉女山,一在山趾。相傅“玉女修真处”,景最 奇胜。

    懒张石屋在岳顶北麓。相传有懒张道人修炼于此。 石舟一在白龙池,一在岳东南麓傅家庄,宛然如舟。 白云洞在凤凰山下。由蓬元坊南行数武,石磴陡绝 而下,洞中时出白云。明都御史李戴题曰“雨天下”,盖 取《公羊传》“不崇朝而雨天下”之意。御史谭耀勒石创 建枋亭轩,最据形胜。

    “水帘洞”,在高老桥上。

    迎阳洞,一曰云阳洞,可容二十馀人。尚书朱衡勒字 于石,《厓》曰:“朝阳洞。” 黄华洞,在岳北玉女修真处。

    吕公洞,一曰“金母洞”,在岳之南麓,玉女池侧。

    “《遥观》洞”,在岳南,一穴高深,游者憩此,可览群山。 鬼仙洞在蒿里之阴,窈然幽暗,人不敢入。

    白鹤洞,在岳西四十里,可容三十馀人。

    黄伯阳洞,在岳顶西十五里。战国时黄伯阳修隐于 此。

    “金丝洞”,在岳北九十里,可容百馀人,丘长春炼丹处。 “桃花洞”,在岳顶,唐《磨崖碑》石壁下有泉。

    “朗然子洞”,在岳半御帐东里许,可容三十人。

    观音洞:在竹林寺山后。

    娄敬洞,在岳顶西百里,汉娄敬隐地,旁一洞出硝石。 青岚岭,在岳顶西南。

    “回马岭”石磴渐峻,乘马至此不能上。

    黄岘岭土多黄色,势甚险峻,过此一径平易,名曰“快 活三。”

    “雁飞岭”,即回雁峰,在岳顶西南,鸿雁南翔,多止于此。 “西横岭”,在岳顶西,削壁横亘数十丈许。

    思乡岭,在岳顶西。俗传人死魂归于此,而思乡。 十峰岭,在玉皇庙右。

    分水岭,在岳顶东,汉明堂后,杨老园西。

    升仙岭,在岳顶东南,汉明堂之东北隅。

    长城岭在岳之西北,古长城、巨防之地。

    思谷岭在谷山寺南。

    仙台岭在岳北六十里。

    明月嶂,在岳北,群峰秀列,若屏障然。

    招军岭在岳顶西南,傲来山前。

    小龙峪,古名“小龙口”,石硖为众水所归,飞泉若龙喷 然。

    大龙峪,古云“大龙口。”

    桃花峪,在岳顶西南二十里,桃花洞南,多植桃花。 仙趾峪,一名“马蹄峪”,在竹林寺后里许,有仙人草,履 迹长尺馀,马躧长五寸许。 石经峪,在岳之阳,坦石半亩许,右刻《金刚经》,楷书,有 近八分书者,大尺许,人传王右军书。

    石壁峪,在岳之阳,竦削如壁。

    大峪在傲来山竹林寺下,即中溪之路。内有白龙池、 百丈崖、天绅泉诸奇景,石上有宋元诗刻酆都峪在岳之阳,俗传为冥司峪。南有酆都庙。 魁儿峪在岳之阳,俗传人死魂归于此。本张华《博物 志》。

    佛寺峪,在岳东北四十里,即谷山寺有《石佛》。

    椒子峪在岳之阳。昔有异人种椒于此,故名。

    溪里峪,在岳之阴,岩穴深邃,上有涌泉,四时不竭。 “孔子崖”,在岳顶西南。

    舍身崖其北联属日观峰下,馀三面崖壁,陡削数百 丈,中有石凸起丈许,愚民往往舍身投崖,徼轮回之 福。尚书何起鸣设垣墙示禁,因勒石曰“爱身台。” 东百丈崖在岳顶西南,其瀑布下汇为天绅泉。 西百丈崖与东崖相去三百步,其高十倍东崖,而东 崖南向,西崖则东向。

    仙影崖,在岳顶西南傲来峰。其山皆苍石,惟仙影如 白纸。

    五花崖,在岳顶南,城郭仰视岳顶,不能见,崖蔽之也。 鹁鸽崖,在岳北,峭壁巢野鸽。

    马棚崖在岳阳,以形似言也。一曰“三字崖”,以其崖上 有墨书三画,风雨不磨,世传吕洞宾书。

    御帐崖在御坪。

    两峰岩在岳顶西,两峰对峙,下有穴如室。

    仙闾岩,《汉书武帝纪》曰:“岳顶西岩为仙闾岩。”

    蜕仙岩在岳阳。相传翰林王从之跏趺化此。元好问 《送张天倪诗》云“蜕仙岩上愿迟留”是也。

    古云岩在回马岭。

    “弄月岩”以下四岩,今失所在。

    《看月岩》:

    弥高岩。

    锁云岩。

    《凤凰台》在岳之阳。

    登仙台在岳顶之阳。相传吕纯阳曾登此。

    南拱台在岳之阴。巉岩拱峙,上复平坦,故以台名。 “北拱台”亦在岳之阴。

    尧观台在岳顶东北十里玉女山。顶有石,平坦如台, 相传尧封禅登此。

    “读书台”,在晋照寺西北后山,过投书涧,山麓有石,方 四五丈许,宋孙泰山、石徂徕胡安定读书之所,姑苏 李果八分书刻石。

    瞻鲁台:在舍身崖上。

    一“天门”有坊在岳阳岱宗坊内里许。

    红门在岳阳,扁曰“飞云阁”,又曰“梯云。”

    “二天门”,有坊在岳阳,一名“小天门”,即“御帐”,盖宋真宗 曾此驻跸也。

    “诚意门”,在御帐上半里许。

    《三天门》石门,一曰“南天门”,即《十八盘》尽处。

    东天门,在岳顶东。

    “西天门”,在岳顶西。

    “元武门”,在岳北址。

    杨老园,在岳之阳,石崖险阻,世传杨老避兵于此。 “药园”,在岳东南,世传有修真之士种药于此。

    “水仙寨”,在岳顶西,可容千人。

    “仙人寨”,在岳顶北,亦容千人。

    “九女寨”,在岳顶西三尖山下一峰高处,相传九女避 兵于此。

    “凌汉寨”,在岳阳,可容数百人。

    “天胜寨”,在傲来山前,可容万人。刘盆子、赤眉等曾此 聚兵,上有招军岭,张旗石《磪硙》之类。

    高老桥在红门上五里许。相传有学黄老者,姓高,始 开此道。

    《住水流桥》,在水帘洞之下。

    圣仙桥在马棚崖下。

    龙桥在小龙峪。

    步天桥在二天门。

    漱玉桥在石经峪道中。勒名于石。

    王母桥在王母池上。桥之东则吕公洞,桥之西则岳 庙旧址。此第一胜境也。

    渿河桥在渿河上,州城西南河津。

    《金银桥》即《渿河桥》之西南隅。

    《碧天泉》在岳顶广生殿东。

    碾驼泉在丈人峰下。岳顶,居人皆取给于此。

    天绅泉,在傲来山百丈崖下。巅崖十丈许,悬流下泻 如垂绅。

    白鹤泉,在岳南麓。冽而甘美,以城中“井泉”称,校之轻 重亦异。

    “护驾泉”在黄岘岭御帐之下。

    圣水泉在回马岭。

    水帘泉一在西百丈崖,一在岩岩亭右。

    涤尘泉在岳南麓后土庙内。游人多掬水涤目,又名 “眼光泉。”

    “飞鸾泉”在王母池右。水甚清冽,流注池中。

    醴泉,一在天书观,即宋王钦若所奏于真宗者,今虽
    考证
    不竭,无异凡水。《法苑》所称“醴泉”,今失所在。

    王母池,一名“瑶池”,在岳之南麓。池水之源,乃岱岳山 涧之水也。自黄岘岭会石经峪、水帘洞诸源,汇而为 斯池焉。昔黄帝建观岱岳,遣女七人,云冠羽衣,修奉 香火,以迎西王母,故名。

    玉女池,在岳顶元君祠右,甘冽,四时不涸,一名“圣母 水池”,豫章谢廷杰勒石。

    白龙池,在傲来山。址广数寻,深不可测。池上有龙神 祠,岁旱祷雨辄应。明按察黄鳌刻石曰“霖原。”

    封家池在岳南麓封家墅中,通白鹤泉之下流,涓涓 汇焉。

    渿河:源出岳顶西南诸谷,汇为西溪。由白龙池出大 峪口,南流入泮河,会汶水以达于漕水。

    梳洗河源出黄岘岭,诸谷之水汇为中溪,过王母池, 池上有“王母梳妆楼”,故名。其水由州东南会泮河入 汶水。

    泮河:源出岳顶西桃花峪诸水,转州治东南二十里 入汶。

    汶河其源有三:一出岳之东麓莱芜县原山,一出莱 芜县寨子村,皆经徂徕山之阳。一出岳北仙台诸谷 之水,西流经徂徕山阴,会泮水南流三十里曰“大汶 口。”又西南经汶上县以达漕河。

    东溪,其源出岳阳登仙台下及青山诸水。《经汉明堂》。 西溪,其源出岳顶以西诸水,会百丈崖、白龙池。大峪。 中溪,其源出黄岘岭下会诸谷之水。

    鹰愁涧在十八盘下。

    投书涧在凌汉峰下。以胡安定投家书于此,故名。何 东鲁刻李果八分书“涧名”三大字于石。

    《三汊涧》,在岳北,凡三交流,而分逝东西。

    香井在岳南古岳庙前。伍缉之《从征记》曰:“泰山庙前 有大井,水极香冷,异于凡水。”朱曰藩诗曰:“庙前香井 识投钱”,盖谓此也。

    天井在岳之东北十里许,广数亩,汇诸峪之水,由东 转南,入于汶河。又曰“天井湾。”

    龟儿湾在岳之阳。

    《黑水湾》在岳之西。

    忽雷湾在西溪。天将雨时,每闻雷声迅发于此。 饮马湾:在西溪。

    天井湾:一在岳北,一在西南。

    《虬在》湾在王母池上,奇石可爱。吕纯阳诗曰“无赖蛟 虬知我字”是也。

    锣鼓湾在大峪西溪。俗传:七月中元日有声如锣鼓。 《遗迹纪石闾汉书》曰:“武帝封泰山,禅石闾。”应邵曰:“石 闾在泰山下,南方士言仙人闾。”《泰山记》曰:“山顶西岩 为仙人石闾。”今莫详故址。

    登封台有二,其一在岳顶,相传为古帝王登封所筑, 今为玉帝观,台下小碣题曰“古封禅坛。”其一在日观 峰,相传为宋筑,石函方丈许,亦题刻曰“古封禅坛。”盖 古封坛而并以禅言,误矣。俗曰宝藏库,以所瘗金书 玉简云。《管子》曰:“无怀氏封泰山,刻石纪功。”国俭《角赋》 曰:“黄帝会群臣于泰山,作清角之音。”《史记》曰:“古者封 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 昔无怀氏在伏羲之前,封泰山,禅梁父。李奇曰:“无怀 氏为封禅之始。”《淮南子》曰:“上古之王,封泰山,禅梁父, 七十馀圣,由诸家之说。”则封禅肇自古帝王,非始于 秦也。而《文中子》乃云:“封禅非古,诸儒皆韪之。”则彼诸 家之说,岂当时附会以中世主之侈心乎?兹并存之, 以表古迹。

    周明堂在岳之东北山谷联属四十里,遗址今尚存。 旁有谷山寺,其形胜具金党怀英《学士寺记》。

    汉明堂在岳趾东南,去州治十里。武帝元封间,用齐 人公玉带所献图创焉。其上有元人题刻“明堂故基” 四字。其地舒衍,突起一石冈巅平而高四丈许,周三 亩许。后枕岳麓支山如扆障,而左右如卫从然。涧水 萦回,南会于汶。遥望徂徕诸山,如列屏案。当时朝会 规模,宛然在目。

    长城巨防在泰山西,缘河千里馀,至琅邪台入海。苏 代说燕曰:“齐有长城巨防。”《韩非子》曰:“长城巨防,足以 为基。”《齐记》云:“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 至济州千馀里,以备楚。”《括地志》云:“长城西北起济州 平阴县,缘河历泰山北冈,上经济州淄川,即西南兖 州博城县北。东至密州琅邪台入海。”《竹书纪年》云:“梁 惠王二十年,齐闵王筑防以为长城。”今泰山西北有 岭铺,俱名长城,遗址尚存。

    望仙台:在州治东北三十里,汉武帝筑。

    凤凰台在登封门外。汉宣帝时,凤凰集泰山,故名。 舞鹤台,唐高宗筑。按《唐书》,“高宗筑封祀坛于泰山南 四里,如圆丘。又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之碑,名封祀坛 曰舞鹤台,登封坛曰万岁台,降禅坛曰景云台。”今皆 颓莽,而碑亦堙没。

    社首坛在岳南二里许,曰社首山,联属蒿里,前代多禅此,宋真宗命王钦若撰《坛颂》碑石。

    封祀坛宋真宗筑,在岳南五里。

    朝觐坛在州南。宋真宗东封群臣朝觐地也。州之风 云雷雨坛因其故址。陈尧叟撰碑颂,今在坛下。 御帐坪在岳之中道,即秦封“五松”之地。宋真宗东封, 驻跸于此,故名。今石上柱窠“帐殿”之遗迹也。

    无字碑,在岳顶登封台下,秦始皇立,或曰石表,或曰 神主石,或言其下有金书玉简,当是石函,古今人莫 测其意,甚矣,秦人之谲也。石黄白色,颇光莹,无苔藓, 非岳之所有。自他山至是,不知用民力几何。《史记》:“汉 武帝置五车石于岳。”今莫知所在。

    秦篆碑,在玉女池上西公署后,李斯书,《始皇二世颂 德文》。宋刘跋序“泰山秦篆谱时尚有二百二十二字, 今湮泐,仅存二十九字。”

    磨崖碑,有二:一在岳顶东岳祠后;一为唐元宗八分 书《纪泰山铭》,字五寸许,遒劲可爱;一在崖右,刻唐苏 颋撰《东封朝觐颂》,字径寸馀,书法类晋。近闽人林焞 以“忠孝廉节”四大字覆刻其上,镵毁殆尽。

    阴字碑在州之乾封门外迤东三百馀武,是为宋真 宗《答谢天书述二圣功德序》。铭曰“阴字”者,以字镌北 面,从俗称也;或曰“金字”,谓当时以金涂饰也;或曰“禋 祀”,以精意享祀言也。万历癸酉,御史吴从宪筑泰阴 亭于碑北。

    白骡冢在封禅坛北一里。唐元宗登封泰山,益州进 白骡,甚伟异。上亲乘之,便于登降。礼毕,方下山坳休 息。有司言“骡无疾而殪”,上叹异之,谥曰“白骡将军”,命 有司具槥椟,垒石为冢。

    秦松,在黄岘岭,秦始皇登泰山,遇风雨,避于松下,遂 封为五大夫,今止存其一,然非秦时故物,疑后人续 植者。老干拳曲拥肿,宛如苍龙,势欲飞腾。范宗吴勒 石树其下,曰“五大夫松。”御帐坪稍北路旁,古松一株, 缘崖依峪,盘结偃盖,若云覆然,其奇诡蓊郁,殆过大 夫松远甚。方元焕磨崖书其下曰“处士松”,盖尚其高 隐,不羡秦封也。又按《史记》云:“封其树为五大夫。”五大 夫者,秦官名,第九爵也,不闻有五株松之说。唐李白 《送人游桃源亭序》:“登封泰山,风雨暴作,虽五松受职, 草木有知”云云。又陆贽《禁中春松诗》:“不羡五株封。”皆 非也。惟宋王安石《咏柏》云:“老松先得大夫官。”庶为切 当。

    “汉柏”在泰山之阳,登封门外山南庙左老柏数株,相 传汉武帝封禅时所植。

    《唐槐》在《岳庙》内,奇古特异,虽良工不能绘。

    《灵宇纪》:“东岳庙在州城西北隅。”《风俗通》曰:“岱宗庙在 博县西北三十里,山虞长守之。按《岱岳观至元碑》,岳 庙在岳南麓。”岱岳、升元二观前,当为汉址。唐武则天 篡,唐时改今地,或云宋改今地。其后历代兴废修葺, 详其诸记。石庙制,堞城高二丈,周三里。城门有八:南 辟者五,而正中曰岳庙门,东偏曰仰高门,西偏曰见 “大门。”东辟者一,曰东华门;西辟者一,曰西华门;后辟 者一,曰后宰门。凡门各有楼,而角楼亦四:东南曰巽 楼,东北曰艮楼,西北曰干楼,西南曰坤楼。由岱庙门 而上,重门为配天,次为仁安,再上为仁安殿。露台高 下联属者二。殿前两庑之中为锺、鼓楼,楼之后各为 斋房,殿后为寝宫,宫左右为配寝。其规模宏侈,俨如 王者。居配天门左为三灵祠,右为太尉祠。祠前东庑 别殿,东曰“炳灵”,西曰“延禧”,碑亭三,其一当岱岳、配天 二门之间,其二对峙于钟鼓楼侧。三亭皆为前朝御 制碑建。殿前古松数十株,蟠结偃盖,非他境所有。炳 灵殿前则汉柏,延禧殿前则唐槐,皆特异,虽良绘莫 能状。银杏大者围三仞,火空其中。《阴符经》曰:“火生于 树。”信夫。奇石玲珑者九。其上有古题刻,知自远方来 奠献者。碑石林立。其可为书法者,张待制漴书《宣和 庙记》。乔冢宰宇,篆御祝文。庙前有亭曰遥参,前为遥 参门,门之前为御街。宋东封警跸之地,而实为庙之 第一门也。旧榜曰草参门。门中有台,台上有亭,亭重 檐四面,十有六角,峻嶒绮丽。昔凡有事于岳者,先拜 于亭而后入庙,故曰“草参。”今有司遇当祝釐于庙罢, 则仪从由亭门而出,犹古之制也。亭今列屏鉴,方圆 各一丈六尺许。鉴前雕座,置《元君像》。四方来谒顶庙 者,亦先拜焉,故又曰“遥参亭”云。

    东岳上庙在岳顶磨崖碑前。元至元间,提点张志纯 尝修焉。嘉靖间,都御史曾铣重修,布政使陈儒“记。” 东岳中庙在岳之阳,王母池之东,昔名岱岳观,今土 名老君堂,仅存三清小殿。按宋李谔《瑶池记》云:“观肇 于轩黄”,即此地也。废址中有古柏、古松十馀株,其枝 干如虬龙。曾览前朝高诲《记》云:“汉武帝东封时植”,盖 即此也。而后园洞中壁间一石碣,题“汉柏”二字,相传 赵子昂书,玩之近是。古碑凡三。其二刻唐与伪周老 氏之徒题记行楷书,俱有古法。碑双石并立,覆以朿 盖,土人称《鸳鸯碑》,真奇制也。其一刻元至元年间泰 安州禁约玉帝观即太清宫,在岳之绝顶,盖古登封台,昔尝圮 废,成化十九年中使以内帑金资重建。隆庆间,侍郎 万恭撤观于巅北,出巅石而表之,题曰:“表泰山之巅”, 万恭自为之记。

    玉皇庙在岳之回马岭,按察司陈察撰《记》。庙前亩许 为崖,磴高三丈馀,磴尽处为“升仙阁。”

    会真宫在州城东南隅。旧名“奉高宫”,宋真宗驻跸,改 今额。前朝重修玉皇殿,有吕洞宾诗二首,手书石刻 并李太白诗。四方碑刻,俱古雅可玩。

    后土殿,在岳南麓,距州治三里许。数松差类岳祠,亦 奇古可爱。

    青帝观凡二,其一在岳巅,其一在岳之南麓,肇建俱 不知何时,宋真宗加青帝懿号曰“广生帝君。”在岳巅 者,今巡抚都御史李辅命官修葺,于万历丙戌年孟 冬讫工。在南麓者,真宗御制御书赞刻,今尚存。弘治、 正德间修拓,嘉靖间尚书朱衡复加葺焉。帝即汉唐 所祀五帝之一,按《汉书》及宋《天文志》,青帝,天神也,而 “东岳属焉。”此庙祀之所由起也。

    三皇庙,祀伏羲、神农、黄帝,在岳南麓,距州治三里许。 碧霞灵应宫,在岳绝顶西南下三里许,旧名昭真观, 宋真宗东封时所建。前朝增拓其制,改署今额,累朝 修葺不废。近自世宗朝遣工部侍郎陈策赍宫施万 金重修,益巨丽矣。隆庆间,巡抚傅希摰、巡按吴从宪 又加葺焉。其神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四方谒款祈 禳者,摩肩接踵而至。诸所捐施金帛珠玉马羖之类, 有司日监守而筦权之。万历乙酉,巡按韩应庚侍御 命官鸠工,更新往制。其宫故南向,凡五间则栏其东 一间,题曰“东宝库”栏其西一间,曰“西宝库”,用以投储 诸所捐施焉。宫之后架殿三间,题曰“便殿。”宫之右架 亭一间,题曰“憩亭。”凡此皆创建也。宫之前左翼曰子 孙殿三间,右翼曰眼光殿三间,其中为露台,为甬路。 而甬路之南,大门三间:东鼓楼,西钟楼,而门外棹楔 凡三,中曰敕建碧霞坊,东曰安民坊,西曰济世坊。而 碧霞坊之前,临火池之上,有阙门焉,曰“金阙。”凡此皆 增饰其旧者也。缋椽藻栌,霞驳云蔚,俨然神居,非人 世所有,乃其形胜环拱。宫东南则五花崖。东北迤西 则岳顶、磨崖、《曰观》诸峰,蜿蜒峙列,三面若屏扆,前若 双阙。由宫门西下石磴三丈许,南俯悬崖,下视城郭 若畦圃。自城郭望之,则崖峰森蔽,不见宫宇。此盖造 化灵区,真天奇云。

    升元观在岳之南麓酆都庙西。石刻政和尚书省敕 牒尚存。元张志纯重建,改曰朝元观。学士徐世隆《记》。 天书观即乾元观,今榜曰“碧霞元君行宫”,在州城西 里许,宋大中祥符建,史载天书降于泰山西南之麓, 即其地也。

    长春观,在州城西北隅。女道士废绝久之,禅僧寄焉。 《中统碑》刻:“元和子为女冠訾守慎作记”,丘神仙牒刻 成吉思皇帝敕旨俱存记,称祖师为丘神仙。妙真则 守慎之赐号也。

    龙泉观又曰“斗母宫”,在岳之小龙口。嘉靖二十一年, 德府重修,济南陈辀《记》《石》。

    风伯、雨师庙在州治东。先是,庙废,止遗一石碣。成化 丙午,旱雩不雨,或油然雨状,辄为风散。知府蔡晟诣 其所祭之,风顿息,大雨如注,因复立庙。庙圮,知州郑 豸易以坛。

    高真院,在岳之南麓,曰金山,青帝观后,俗曰“眼光殿。” 三官庙有三,其一在岳之中道,曰“快活三。”其一在治 西关,其一在治东关。

    酆都庙在岳之南麓,升元观东。弘治十四年建,其神 为“酆都大帝”,其左为阎王庙。嘉靖壬戌,济南府同知 翟涛重修,有记。

    森罗殿左为阎王庙,在岳南三里,蒿里社首二山之 间有七十五司及《三曹对案》之神。神各塑像,俗传为 “地狱”云。

    赵相公庙在社首之阳。其神见《搜神记》及宋人《元丰 记石》。

    三灵侯庙在南天门,祀周谏官唐宸、葛雍、周武。又附 祠岳庙。按《通志》:三人墓在高苑县。

    灵泒侯庙在州城西南渿河东涘。其神旧名曰“渿河 将军”,后曰通泉侯。宋真宗东封,拓庙封灵泒侯。元重 建,教授王真记。

    渊济公庙在岳顶西南白龙池上,有司春秋祀焉。岁 旱雩祷,自汉唐已然。其渊济神号祠宇,则肇于宋元 丰壬戌,邑人赵合撰《白龙殿记》,元邑人王天挺撰,金 帅刘瑀《填池灵异记》,州倅李简、谢雨文、州守路希尹 撰《感泽记》,明州学正夏靖撰《感雨记》,俱石刻。祠中。 关王庙在高老桥。

    至圣殿,在岳巅玉皇顶西稍下可半里许。其地相传 为越观峰,其下为孔子崖。意者《韩诗外传》所云:“孔子 登泰山,望见吴阊门白马,以示颜子。”此岂即其地耶? 嘉靖间,尚书朱衡谋拓基于此,构建祠宇,以奉孔子迄迁任弗果。万历十有一、二年间,先任济南府推官 赫大猷创议建正殿三间,前为门一间,四围垣墙俱 全,专为崇奉孔子设也。又以迁任未及安神奉祀,以 竟其事。今巡盐侍御谭耀檄修《岱史》,稽考胜迹,有司 议请重修前项殿宇,奉孔子神主,配以颜、曾、思、孟,悉 如学宫之制。春秋行释菜礼。仍于殿之两偏构道房, 居黄冠,以供扫除云。

    鲁两先生祠一名“泰山书院”,在州城东南隅。祀宋孙 明复、石守道。其废兴,具金学士党怀英及前朝大学 士吴宽《祠记》。

    《宫室志》:“观海亭即日观亭,在岳顶日观峰,秦钫、樊献 科题名。扁曰日观,杨彩立石碑二,曰东观日本,西望 河源,蔡叔廉勒石。坡曰‘天下名山第一’。”

    挟仙宫在岳顶观海亭之西。万恭题扁曰“凭虚御风。” 宫后石屏大书曰“孔子小天下处。”岳顶公署,惟此最 宽广,达官燕饮恒于斯。

    过化亭在岳顶稍西孔子崖。吴谦勒石崖曰:“泰山乔 岳。”

    仰止亭即西公署也。在碧霞宫之西。前后三间,俱有 翼室,工部尚书何起鸣题扁曰“仰止”云。

    东公署“在《碧霞宫》”之西,其制稍隘。于西公署,香税总 巡官憩息之所。

    乾坤楼:在大龙峪下。侍郎洪朝选题今名扁,侍郎万 恭又扁前楹曰“砺山带河。”

    “半山亭”在朝阳洞之西南山上。

    诚意门公署,在诚意门之西,凡三间,旁有翼室 五。松亭,前后俱三间。前厅有翼室,亭前秦始皇封松 树五,故名,又名“御帐”,以宋真宗曾此驻跸也。今其松 存者二焉。是亭当岳之中道,达官每饭中火于此,或 于诚意门公署。

    岩岩亭取义于《诗》。旧在岳麓王母池东。成化间,参政 张盛移建水帘洞左。

    飞云阁在岳南趾,曰红门,岁久圮废。今絫石为台,上 有栋宇,下通梁道,犹阁之制也。方元焕书扁曰“梯云”, 石刻曰“蓬元洞天”,邢一凤篆书曰“仰止。”

    高山流水亭在“晒经石。”隆庆间,都御史万恭刱建,自 为之《记》。

    “更衣”亭在岳之红门道左。凡衣冠之士登岳,至是易 便服以行,故名。

    且止亭在更衣亭西,有石刻“亭名”三大字。

    迎宾堂,在岳祠东齐之南,有司宴王人及宾客之所。 “诚明堂”,在岳庙内之西,延禧殿后,凡朝廷遣大臣有 事于岳者居之。

    御香亭在诚明堂后。凡朝廷遣使赍香于岳庙,先置 于亭,择吉而后奠神。垣周石刻名人诗文在焉。 泰山书院,在岳南凌汉峰下。旧为唐诗人周朴庵,后 为孙复石介胡瑗讲习之地。嘉靖间,按察佥事卢问 之创三楹,妥孙石灵位尚先贤,存古迹也。邵贤有诗 曰:“千古清风仰孙石,独遗堂址向岩隈。”

    泰阴亭在州城之南,宋真宗登封古迹也。巡按御史 吴从宪建亭有记。

    环翠亭在蒿里《社首》二山之间。登此北眺岱岳,馀三 面则鞍牛、徂徕诸山,苍翠环峙,故名。

    萃美亭在岳之西趾,去州治十里。金知州姚建荣建, 元奉高尹王悟重修,廉访使徐琰《记》。亭今废,记石移 置文庙。

    灵液亭在岳顶“玉女池”北,宋建,今废。

    “醴泉亭”“在天书观”,宋时所建。

    “环咏亭”在东岳庙御香亭西,周垣亩许,四面石刻古 今名人诗咏,故以命名也。其间有韩琦、蔡襄、范仲淹、 欧阳修、石曼卿、苏子美、林逋诸公题识,种放《会真宫 诗》,而放刻则堙没不可见矣。惟诸公题识姓名尚在。 岁久亭废,诸石刻沦于荒秽中。万历十四年,巡按御 史毛在允行后项呈议,委济南府通判桑东阳仍其 旧址,复构亭宇,将韩、范、欧阳诸公姓名手笔拂拭而 维新之,先贤数百年遗迹,盖重光焉。

    《山水考》:“岱宗坊,登岳自此始。都御史姜廷颐、翁大立, 御史罗凤翔等同建。”

    一、“天门”坊,参政龙光题,通判王之纲建。

    孔子登临处坊状元罗洪先题,尚书朱衡建。

    天阶坊御史高应芳建。

    《高老桥坊》:

    水帘洞坊。

    回马岭坊。

    黄岘岭坊。

    二天门坊以上五坊皆济南同知翟涛建,知府李伯 春等重修。

    迎天坊崇府修建。

    小龙峪坊。

    大龙峪坊。

    十八盘坊蓬元坊以上四坊,修建俱同《高老桥》。

    白云洞坊“都御史李戴建。”

    《济世坊》。

    安民坊。

    敕建“碧霞坊。”都御史李辅、御史吴定、韩应庚等修建 “升中坊。”

    《物产志》:“鹿葱花,别名黄花菜,珍美称于天下。”

    《九里香》:

    《化里黄》,皆谷之最佳者。

    女儿茶:山人棌青桐芽,曰“女儿茶。”

    《仙人茶泉》崖阴趾茁如波薐者,曰“仙人茶。”皆清香异 南茗。

    松苔,土人以之为茶,亦佳妙。

    狪狪见《山海经》。

    《跳兔》祇两足不能走,每跳一、二丈许。

    《斑文鱼》,长四五寸许,四五月生岳北溪涧中,过此则 无矣。

    冰凝岳顶北十里许阴壑中,名曰“天牢”,天日不过之 地,四时有之,不假伐藏。

    《香税志》:天下香税,惟岱与楚之太和山。太和不以岳 名,则岳之有香税,惟岱也。其初惟籍诸藩司,以赡地 方一切急需,代田赋所不给,后乃转而入之内帑。旧 例总巡官一员,于府佐内行委,专一督理香税,上下 稽查。分理官六员,于州县佐内行委,遥参亭二员,一 收本省香税,一收外省香税,俱填单给与香客。元武 门一员,收山后香税,亦给单。红门、南天门各一员,俱 验单放行顶庙碧霞宫门上,一员查放香客出入。隆 庆五年,裁革遥参亭官一员,红门、南天门验单官二 员,只存分理官三员,一在遥参亭,一在元武门,一在 碧霞宫。向例每年分作三季,上季自正月至四月,下 季自九月至十二月。其时香客众多,故总巡官与分 理官俱全中季,自五月至八月。其时香客寡少,故只 委分理官,不委总巡官。又每一季完,则另行别委,故 总巡官去住不常,而分理官亦尝有奉委未到者。旧 例本省香客每名五分四釐,外省香客每名九分四 釐,俱店户同香客赴《遥参亭》报名纳银,领单上岭。自 万历八年,有外省香客冒充本省报名短少香税者, 因《改议》不分本省外省,香客一例香税银八分,其银 各店户包封,署名包上,储遥参亭库内,待夏冬二季 起解。凡香客施舍金银珠宝、玉石首饰,并金银娃娃 铜钱,及幡盖袍服、纱罗缎币等项,俱投在碧霞宫内。 夏冬二季,另委府佐一员前往,会同原总巡香税委 官登顶启门收检。诸所施舍前项物件,逐一验看估 计,将金银珠宝玉石首饰,并金银娃娃铜钱等,同前 项香税银,一并解赴布政司储库,以待转解支用。其 幡盖袍服纱罗缎币等项,解赴济南府储库支送。三 司堂上并首领与运司,济南府各佐贰员下折俸。每 年香税并施舍银两,多寡不等,照数坐派。一曰解部, 嘉靖三十七年为传奉事,内开“泰山顶庙香钱,除幡 盖袍服等物,照旧该省官员折俸外,其馀金银、首饰 等项,按季类部”,等因。以后节年二季,差官起解赴部。 据近年解部,大约春季银一万两有零,冬季一万二 三千两有零。一曰存司,专供公堂庆贺表笺、扛夫车 价、公差人役,六房文册、纸札,写字、书手工食,及德、鲁、 衡三藩府各郡王禄粮等项。一曰修城,其银亦储在 布政司,以供修理城垣之费。一曰修庙,其银亦储在 布政司,以供岳顶诸庙修理之费。每香税银八分,内 除五厘。修庙一曰公费,供香税各委官廪给,并跟随 人役工食,其银即于泰安州支给。一曰铜钱。旧例解 礼部,近岁部中久不取解。俱贮之藩司

    按《山东通志》:泰山在泰安州北五里,为东岳岱宗。《舜 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是也。其山周围一百六 十里,屈曲盘道百馀,经南天门、东西三天门至绝顶, 高四十馀里,上有石表巍然,俗云秦时无字碑。又有 碧霞祠、东岳庙、封禅坛。其峰曰日观,曰秦观,曰越观, 曰丈人,曰独秀,曰鸡笼,曰老鸦,曰狮子,曰莲花,曰悬 石。其崖曰“百丈”,曰舍身,曰马棚,曰“鹁鸽。”其峪曰“石经”, 曰“石壁”,曰佛寺,曰鬼儿,曰椒子,曰“酆都”,曰桃花,曰马 蹄,曰“溪里。”其岭曰回马,曰雁飞,曰黄岘,曰思乡,曰青 峰,曰西横。其石曰牛心,曰龙口,曰试剑,曰龙纹,曰虎 阜。其洞曰迎阳,曰吕公,曰白云,曰遥观,曰蝙蝠,曰鬼 仙,曰水帘。其池曰玉女,曰王母,曰白“鹤,曰白龙。”又岳 顶东南十里有东神霄山,下有东溪神庙。西南有傲 来山。又十里有西神霄山,下有西溪神庙。又东南二 十五里有雕窝山,又西十里有石后山、三尖山。其在 岳阴者又有孤山、襁山、鹤山,相去俱十里,虽山各异 名,皆泰岳之峰峦也。《史记》言古封泰山者有七十二 君,其事不见于《经》。三代以下,则秦始皇、汉武帝、光武、 唐高宗、元宗、宋真宗皆登封。其碑铭等作,并见《艺文》。 高里山在泰安州西南三里,本名高里山,俗讹为蒿 里山。《汉书》:武帝太初元年十二月,禅高里。伏俨曰:“山名,在泰山下。”颜师古曰:“此‘高’字自作高下之高,而死 人之里,谓之蒿里,其字为蓬蒿之蒿。”或者误以为蒿 里,混同一事。今山上有蒿里祠、森罗殿,皆流传之误 也。

    社首山在高里山之左。周成王、唐高宗、元宗、宋真宗 皆禅此,上有社首坛。

    石闾山,在泰安州南四十里。汉武帝封泰山,禅此。《史 记》:“石闾者在泰山下,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闾也, 故上亲禅焉。”

    亭亭山,在泰安州南五十里。《史记》曰:“黄帝封泰山,禅 此。”

    梁父山,在泰安东南一百十里。秦始皇封泰山,禅此。 汉光武亦禅焉。

    云云山在梁父山之东。《史记》:“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 颛顼、帝喾、尧、舜、汤封泰山,皆禅此。”

    宫山在新泰县西四十里,连莱芜县界,泰山之左翼 也。旧名小泰山。上有云衢岫,东有球杖壑,西有水寨 溪、五云涧。西北有千人洞,相传汉武帝求仙,建宫于 此,上有石秋千架尚存。宋常曾《记》云:“武帝易小泰山 为宫山,封三峰为义山,其义山之地曰黄岭,下有洞 极深。”

    孤山在新泰县东北三十里,山形独立,迤东南有平 阜山,上有“雷公坛。”

    瓮口山,在莱芜县东北九十里。自上门道至青石关 二十里,两山夹溪,崖壁峻竦,岩树交参,单车徐引,数 步一息,岱东之胜境也。

    三尖山在莱芜县东南三十里,山有三峰,形如笔架。 肃然山,在莱芜县西北五十里,脉从杨丘山来,其势 肃然可畏。《史记》:“汉武帝禅肃然山。”《文献通考》:“莱芜有 肃然山。”

    冠山在莱芜县西南五十里,脉起泰山。汉昭帝元凤 三年,山忽汹汹如千人声,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 尺,大四十八围,三石为足,一石居上,其形如冠。 马谷山,在海丰县北八十里,一名“大山”,中有洞,深广 二丈馀,刘世伟以为即古之碣石。

    骝山,在海丰县北一百二十里,一名“小山”,海丰二山, 泰山极北之培𪣻也。

    日观峰,在泰山。应劭《汉官仪》曰:“泰山东南顶名曰日 观,鸡鸣时见日出,高三丈。”

    秦观峰在泰山顶西可望长安。相传秦始皇尝登此 西望。

    越观峰,在泰山顶,可望会稽,一名“月观”,谓与“日观”相 对云。

    丈人峰在泰山顶西南,特出群峰,世称岳丈取此。 回马岭在泰山阳,石磴陡险,马至此不敢行,有“回马 岭”三字刻于石。

    黄岘岩在泰山顶之南。势甚险峻,土多黄色。

    吕公洞,在泰山下,王母池东。壁一穴如空方丈馀,内 有吕公石像。相传吕洞宾到此,有诗曰:“昔日曾游此, 如今九十春。红尘多少客,谁是识予人。”

    白云洞,在泰山顶西,窈然深邃,天将雨,云出其中。 迎阳洞,在泰山阳,由石磴而上,洞中深广可容二十 人。

    “遥观”洞,在泰山阳,一穴高深,游人憩此。

    黄华洞,在泰山顶东北,一名“后石屋。”

    舍身崖在泰山顶东南,峭壁直下,约千丈馀。四方愚 民惑于轮回之说,多舍身其中。官设藩篱御之,亦不 能禁。

    马棚崖在泰山阳,若覆棚。其上有“马棚崖”三字,又名 三字崖,世传洞宾所书。

    桃花峪,在泰山顶西南。世传仙人种桃于此,大而且 红。

    石经峪,在泰山顶东南有古刻《金刚经》,楷书,有近八 分者,俗传王右军书,非也。

    酆都峪在泰山之阳,世传为冥司,亦名“酆都城。”有元 李简明、《杨抚诗》。

    明月嶂在泰山阴,群峰列秀,若屏障然。

    登仙台在泰山顶阳,世传吕洞宾尝至此。又山阴有 南拱台、北拱台,巉岩对峙,上复平坦。

    蜕仙岩在泰山阳。俗传王从之跏趺化此,人以为升 仙。

    龙口在泰山十八盘下,众水所归,飞流直下,如龙喷 然,曰“大龙口。”其下又有小龙口。

    按《济南府志》祠祀:“东岳庙在泰安州城西北隅,历代 修葺,详在诸石记。唐宋元皆加封号,明洪武二年诏 去封号,称为东岳泰山之神,有司春秋致祭,有事则 遣廷臣祭告。永乐、天顺、嘉靖、万历间皆重修。”

    碧霞灵应宫,在泰岳绝顶西南下三里许。

    《寺观》:天封寺在州东南三十里,宋开宝间移岳祠下。 金党怀英下第时,曾得梦,知己必贵,已而果然。 冥福寺在州治西岳庙之东谷山寺一名“佛峪”,在州东北五十里,其左则明堂故 址,春月樱桃最盛。

    竹林寺在州西十里“傲来峰下。谷邃径曲,穿百丈崖, 一线忽开,朗如月满,古木交天,浓阴匝地,众竹清袅。 每雨后云来,日彩薄之,寺影辄悬云中如蜃楼。” 普照寺,在州西五里凌汉峰下。寺隐山坳,沓岭间之 钟磬𥔀“然,而寺不可见,路转峰回,则已至也。林木蔚 云,松篁飞雨,异气灵光,轮囷其上,高僧往往卓锡焉。” 三阳庵在岳西南麓,距州十五里,与普照共一罗城, 乳峰双络,投书涧为之限。带由书院旋螺而上,五里 许,抵山门。青松落阴,云物泠泠,层峦断壁,积翠欲流。 左殿龛下,龙口吐泉,承以曲池,涓涓可爱。

    潜山庵一名“四阳”,在岳东南麓。明昆山羽人柴慧庵 修炼于此,郡人萧大亨为之碑记。

    《古迹》:唐双碑,在泰山东南麓,王母池西,有唐岱岳观, 今存茅屋三楹,土人称为老君堂。其前有二碑,高八 尺许,上施石盖,合而束之,俗呼为鸳鸯碑。凡四面,每 面作四五层书之,皆唐朝建醮修斋文字。唐碑自磨 厓外,存者唯此唐六帝一后修斋建醮凡二十许,共 此二碑,亦异乎后世之每岁一碑者矣。

    按:《历城县志山川》:“玉函山在城南三十里,泰山之北 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