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四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五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四卷目录

     山总部汇考

      诗经周南卷耳 邶风旄丘 鄘风定之方中 载驰 魏风陟岵 秦风终南 陈风

      宛丘 周颂般

      周礼地官山虞 夏官山师

      尔雅释山 释丘

      易纬洛书甄耀度

      山海经中山经

      管子地数

      史记夏本纪

      淮南子墬形训

      说文

      释名释山 释丘

      风俗通义林 麓 京 陵 丘 墟 阜 培

      博雅释山

      图书编五镇

      洞天福地记五镇 十大洞天 三十六洞天 七十二福地

     山总部总论

      孔丛子论书

      韩诗外传论仁者乐山

      朱子语类地理

      图书编山总叙 论中国之山 天下山分四条分主二十八宿 论周岳与虞夏商

      不同汉岳与虞周不同 五岳诸名山总叙

    山川典第四卷

    山总部汇考

    《诗经》

    《周南卷耳》

    陟彼崔嵬。

    《崔嵬》,《土山》之戴石者。

    陟彼高冈,

    山脊曰“冈。”

    陟彼砠矣。

    石山戴土曰“砠。”大全安成刘氏曰:《尔雅》“石山戴土”,谓崔嵬土山戴石为砠。今《集传》从《毛氏》,而不从《尔雅》者,岂以其书后出也欤?

    《邶风旄丘》

    《旄丘》之葛兮,

    前高后下曰“旄丘。”

    《鄘风定之方中》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京”,《高丘》也。

    《载驰》

    陟彼阿丘。

    偏高曰阿丘。李巡曰:“谓丘边高。”

    《魏风陟岵》

    陟彼岵兮,

    山无草木曰“岵。”

    陟彼屺兮,

    山有草木曰“屺。”《释山》云:“多草木岵,无草木屺。”传言无草木曰岵,有草木曰屺,与《尔雅》正反,当是传写误也。

    陟彼冈兮,

    朱注山脊曰“冈。”

    《秦风终南》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朱注《纪》,山之廉角也。堂,山之宽平处也。

    《陈风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朱注“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大全濮氏曰:“宛丘”,因以为其地之名。

    《周颂般》

    陟其高山,嶞山乔岳。

    朱注“高山”,泛言山耳。嶞,则其狭而长者。乔,高也。岳,则其高而大者。

    《周礼》

    《地官》

    《山虞》:“每《大山》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 八人,徒八十人。《中山》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 十人。《小山》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虞,度也。度知山之大小及所生者。

    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

    “物为之厉”,每物有蕃界也。《为之守禁》,为守者设禁令也。守者,谓其地之民占伐林木者也。案下

    《文》林自有衡官掌之,今山虞兼云“林” 者,彼林是竹木生平地者,林、衡掌之。此“山林” 并云者,自是山内之林,即山虞兼掌之。

    “若祭《山林》”,则为主而修除且跸。

    “为主”,主办护之也。修除治道路场坛。此《山林》在畿内王国四方,各依四时而祭。

    若大田猎,则莱山田之野。及弊田,植《虞旗》于中,致禽 而珥焉。

    莱,除其草莱也。“弊田”,田者止也。植犹树也。田上树旗,令获者皆致其禽,而校其耳,以知获数也。《山虞》有旗,以其主山,得画熊虎,其仞数则短也。

    《夏官》

    《山师》,“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 四十人。”

    按《王制》云:“名山大泽不以封”,故天子立山师,以遥掌之使贡。

    掌山林之名,辨其物与其利害,而颁之于邦国,使致 其珍异之物。

    山林之名与物,若岱畎《丝枲》,“《峄阳》孤桐”矣。利其中人,用者害毒物及螫噬之虫兽。此“遥掌畿外邦国之内山川原隰之物”,使出税珍异以供王家也。

    《尔雅》

    《释山》

    河南华。

    华阴山。

    河《西岳》。

    吴岳:

    《河东岱》。

    岱宗、《泰山》

    河北《恒》。

    《北岳恒山》。

    《江南衡》:

    衡山南岳:篇首载此五山者,以为中国名山也。案《周礼职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正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郑注云:“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为五岳知者,案郑注《大司乐》云“五岳,岱在兖州,衡在荆州,华在豫州,岳在雍州,恒在并州”是也。案下文及经典群书言五岳者,皆数嵩高,不数岳,而郑云然者,盖郑有所案据,更见异意也。其正名五岳,必取嵩高为定解。下文《别释》云“河南华,注华阴山”者,案《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孔安国云:“河自龙门南流,至华山北而东行。”然则此山在河之南,故曰“河南华。”下皆仿此。在华阴县界,故曰华阴山也。云“河西岳,注吴岳”者,在西河之西,一名无岳。郑元云“在汧。”云“河东岱”,注“岱宗泰山”者,在东河之东,一名岱宗,一名泰山。郑元云“在博。”云“河北恒”,注北岳。恒山者,下文“恒山为北岳”是也,郑元云在上曲阳。云“江南衡,注衡山。南岳”者,《禹贡》云“岷山导江”,又曰:“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孔注云:“衡山,江所经。”然则江水经此山之北,东入于海,故曰“江南衡”也。郑注《大宗伯》云:“五岳南曰衡”是也。

    山三袭,陟。

    袭亦重。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名陟。重衣谓之袭,故以“袭”为“重”也。上篇注已云“成犹重也”,是故此云“亦”也。

    再成《英》。

    《两山》相重。成,重也。山形两重者名英。今南郡英山县,盖取此名也。

    一、《成坯》

    《书》曰:“至于大坯。”案此文则山上更有一山重累者,名坯。“《书》曰”者,《禹贡》文也。孔安国云“山再成曰坯。”与此不同者,盖所见异也。郑元云:“大坯在修武、武德之界。”张揖云:“成皋县山也。”《汉书·音义》臣瓒以为皆非。今黎阳县山临河,岂不是大坯乎?瓒意当然。

    山大而高,《嵩》

    今“中岳嵩高山”,盖依此名。《诗·大雅》云:“嵩高维岳。”毛传云:“嵩,高貌。”《释名》云:“嵩,竦也,亦高称也。”李巡曰:“高大曰嵩。”此则山高大者自名嵩,本不指中岳。今之中岳名嵩高,或取此文以立名乎?无正文,故云“盖”以疑之。

    山小而高岑,

    言岑崟。言山形虽小而高《钦崟》者,名岑也。

    锐而高峤。

    言鑯峻:锐则鑯也。言山形鑯峻而高者名峤。《列子》曰:“渤海之东有壑,其中曰员峤。”盖同此也。鑯音尖尖本字也

    卑而大《扈》。

    扈,广也。言山形卑下而广大者名扈。《礼记·檀弓》云:“南宫绦之妻之姑之丧,夫子诲之髽,曰:‘尔毋扈扈尔’。”郑注云:“扈扈谓大广。”盖取此义也。

    “小而众”,《岿》。

    《小山丛罗》。言小山而众丛萃罗列者,名岿。

    “《小山岌》,大山峘。”

    《岌》谓高过。言小山与大山相并,而小山高过于大山者名峘,非谓小山名岌,大山名峘也。

    “属”者峄。

    言“骆驿相连属。”言山形相连属,骆驿然不绝者,名峄。骆驿,连属不绝之辞。《禹贡》云:“峄阳孤桐。”《地理志》云:“东海下邳县西有葛峄山。”盖取此名也。

    独者,蜀

    蜀亦孤独。言山之孤独者名蜀,案《说文》云:“蜀,虫名。”《诗》云:“蜎蜎者蜀。”《释虫》云:“蚅,乌蠋。”郭云:“大虫,如指,似蚕。”此虫更无群匹,故云“蜀亦孤独。”既虫之孤独者名蜀,是以山之孤独者亦名曰蜀也。

    《上正章》。

    《山上平》。正,犹平也。言山形上平者,名《章

    宛中隆》。

    山中央高,言山形中央蕴聚而高者,名“隆

    山脊冈。”

    谓山长脊。孙炎云:“长山之脊也。”言高山之长脊名冈。《诗》云:“陟彼高冈”是也。

    未及上翠微。

    近上旁陂。谓未及顶上,在旁陂陀之处,名翠微。一说山气青缥色,故曰“翠微”也。

    山顶冢:

    《山巅》。

    “崒”者,厜。音虽夷

    谓“峰头巉岩。”此二句释《小雅·十月》云“山冢崒崩”之文也。毛传云:“山顶曰冢。”郑笺云:“‘崒者崔嵬’。虽音字小异,义实同也。”是取此文为说。彼云“冢”者,谓山顶也。《释言》云:“巅,顶也。”故此郭云山巅。彼云“崒”者,谓山巅之末,其峰巉岩厜㕒然者也。

    山如堂者密。

    形如堂室者,《尸子》曰:“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言山形如堂室者密,此《尸子绰子》篇文。引之证山有名密者。

    “如防”者盛。

    防堤。此“盛”读如“粢盛”之盛,堤防之形。嶞而高峻,若黍稷之在器,故其山形如堤防者亦名盛也。

    峦,《山嶞》。

    谓山形长狭者,荆州谓之峦。《诗》曰:“嶞山乔岳。”“凡物狭而长,谓之嶞。”则此言山嶞者,谓山形狭长者,一名峦也。注曰:“嶞山乔岳。”乃《周颂般》篇文也。

    重甗隒。

    谓山形如累两甗。甗,甑也。山形状似之。因以名云。孙炎云:“山基有重岸也。”郭云:“甗甑者,郑众注《考工记》云:‘甗,无底甑’。《方言》云:‘甑,自关而东谓之甗’。”故知甗也。

    左右有岸厒。

    《夹山有岸》。谓山两边有水,山与水为岸,此山名“厒。”

    大山宫,《小山霍》。

    宫谓围绕之。《礼记》曰“君为庐宫之”是也。宫犹围绕也。谓小山在中,大山在外,围绕之山形若此者名霍,非谓大山名宫,小山名霍也。注“《礼记》曰”者,《丧大记》文也。郑注云:“宫谓围障之也。”引之者,证宫为围绕之义也。

    《小山别》,大山鲜。

    不相连。谓小山与大山不相连属者名鲜。李巡云:“大山少,故曰鲜。”

    山《绝陉》,

    《连山》中断绝。谓山形连延,中忽断绝者,名陉,

    多小石磝。

    多礓砾。礓砾即小石也。山多此小石者,名磝。《释名》曰:“小石曰砾。”

    多大石𬒈。

    多《盘石》。盘,大石也。山多此盘石者,名曰“𬒈。”

    多草木岵,无草木峐。

    皆见《诗》。“峐”当作“屺。”案:《诗·魏风》云:“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又曰:“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毛传》云:“山无草木曰岵,有草木曰屺。”与此不同者,当是传写误也。王肃解依《尔雅》。

    山上有水埒。

    有“停泉。”谓山巅之上有停泉,名“埒。”

    夏有水,冬无水,泶。

    有停潦。潦,雨水也。言山上污下,夏有停泉,至冬竭涸者,名《泶

    山》。无所通谿。

    所谓“穷渎”者。无所通。与《水注川》同名。即沟渎也。“《山》有”而无通流者,名谿。所谓者,《释丘》云“穷渎,汜”者也。云“与注川同名”者,即《释水》云“水注川曰谿”是也。

    石戴土,谓之“崔嵬。”

    石山上有土者。

    土“戴石为砠。”

    “土。山上有石”者。《诗·周南·卷耳》云:“陟彼崔嵬。”又云:“陟彼砠矣。”毛传云:“崔嵬,土山之戴石者。石山戴土曰砠。”与此正反者,或传写误也。

    山夹水涧,陵夹水澞。

    别山陵间有水者之名。谓山间有水者名涧。《诗》云“考盘在涧”是也。其陵间有水者名澞。

    《山有穴》为岫,

    谓《岩穴》。谓山有岩穴者为“岫”也。

    《山西》曰“夕阳。”

    暮乃见日。日即阳也。夕始得阳,故名夕阳。《诗大雅”公刘》云:“度其夕阳,豳居允荒。是也。

    《山东》曰“朝阳。”

    旦即见日。谓山顶之东,皆早朝见日,但是山东之冈脊,总曰朝阳。《诗大雅卷阿》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是也。

    《释丘》

    丘一“成为敦丘。”

    成,犹重也。《周礼》曰:“为坛三成。”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成,重也。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名敦丘。《诗·卫风氓篇》云:“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是也。“一”,孙炎云:“形如覆敦,敦器似盂。”今案:下文别云:“如覆敦者,敦丘”,则此自是丘之一重者。故郭氏云:“成犹重也。”与孙氏意异。《注》“《周礼》曰:为坛三成”者,此《秋官司仪职》所载文也。郑司农云:“三成,三重也。”引之,证“成”为重也。

    再成为《陶丘》。

    今济阴定陶城中有陶丘。丘形上有两丘相重累者,名陶丘。李巡曰:“再成其形再重也。”《禹贡》曰:“济水东出于陶丘北”是也。济阴定陶者,济阴郡名,定陶,县名也。《地理志》云定陶县西南有陶丘亭是也。

    《再成锐》上为《融丘》。

    鑯顶者。丘形再重而顶鑯者,名“融丘也,

    三成为昆仑丘。”

    《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丘形三重者,名昆仑丘。《昆仑山记》云:“昆仑山一名崑丘,三重,高万一千里”是也。凡丘之形三重者,因取此名云耳。

    “如乘”者,乘丘。

    形似车乘也。或云。乘者。谓稻田塍埒。郭氏两解:一云形似车乘也。一或云,“乘谓稻田塍埒。”塍,市陵切。许叔重云:“塍埒,稻田畦,堤埒畔也。”案《地理志》云:“泰山有乘丘。”《春秋庄十五年》,“公败宋师于乘丘”,是因丘以为名乎?

    “如陼”者,陼丘。

    水中小洲为“陼。”陼,水中可居之小者。丘形似之,名为《陼丘》也。

    水潦所止《泥丘》。

    “顶上污下”者。水潦,雨水也。丘形顶上污下,雨水停止而成泥泞者,名“泥丘。”

    《方丘》《胡丘》。

    形四方。丘形四方者,名胡丘。

    绝高为之京。

    人力所作。言卓绝高大如丘而人力所作者名京。案《春秋》宣十二年《左传》,楚败晋师于邲。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楚子曰:云云,“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何以为京乎?”是其类也。

    非人为之《丘》。

    地自然生。李巡云:“谓非人力所为,自然生者。”孙炎曰:“‘地性自然也’。故郭云:‘地自然生’。”

    “水潦所还”,《埒丘》。

    谓“丘边有界埒,水绕还之。”还,环,绕也。埒,小堤也。壝土为之。言此丘边有其界,埒外则为水潦,绕环者名《埒丘》。

    《上正章丘》。

    顶平。丘顶上平正者,名章丘,章亦平也。

    泽中有丘都丘。

    在《池泽》中。都,水所聚也。言在池泽中者,因名《都丘》。

    《堂途》《梧丘》。

    《途道》:《途》,道也。梧,遇也。当道有丘名梧丘,言若相遇于道路然也。

    “途出其右而还之”《画丘

    言为道所规画。右,谓西也。还,绕也。画,规画也。言道出丘西,而复还绕之者,名画丘,若为道所规画然也。

    《途出》其前戴丘。

    《道出丘南》。谓“道过丘南,若为道负戴,故为戴丘。”

    《途出》其后《昌丘》。

    道出丘北。道过丘北者,名昌丘。

    水出其前《渻丘》,水出其后《沮丘》,水出其右《正丘》,水出 其左《营丘》。

    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此释丘之前后左右有水过之者名也。左右,犹言东西也。《地理志》云:“齐郡临淄城中有丘”,即营丘也。《志》又云:“泰山莱芜县,淄水所出,东至博昌入泲。”然则淄水出莱芜,经临淄过营丘,南折而北,至博昌入泲。言此以证水出其左者,名营丘。

    “如覆敦”者,敦丘。

    敦,盂也。案《周礼·九嫔职》云:“凡祭祀,赞玉齍。”注云:“玉齍,玉敦也,受黍稷器。”又《少牢礼》曰:“主妇执一金敦,黍有盖,凡设四敦,皆南首。”注云:“敦有首者,尊者器饰也,饰象龟形。”《孝经纬》说:敦与簠簋容受虽同,上下内外皆圆为异。郭氏言敦盂,举其类而言之也。丘形如覆敦者,名敦丘。

    逦迤沙丘。

    《旁行连延》。《说文》云:“逦,行也。”迤,斜行也。故注云:“旁行连延也。”连延,谓连接延长,丘形斜行连接而长者,名沙丘。《地理志》云:巨鹿有纣所作沙丘台,在东北七十里。

    左高咸丘,右高临丘,前高旄丘,后高陵丘。

    《诗》云:“旄丘之葛兮。”此四者,释丘形左右前后高,而名不同也。《诗》云“旄丘之葛兮”者,《邶风旄丘》篇文也。

    偏高阿丘。

    《诗》云:“陟彼阿丘。”谓丘形四隅,有一高而不正,在左右前后者,名阿丘也。“《诗》云:‘陟彼阿丘’”者,《鄘风载驰》篇文也。

    宛中,宛丘。

    宛,谓中央隆高。按:《诗·陈风》云:“宛丘之上兮。”《毛传》云:“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李巡、孙炎亦皆云“中央下。”而郭以为中央高者,以其四方高,中央下,即是上文水潦所止泥丘也。又下云:“丘上有丘为宛丘。”作者嫌人不晓,故重辩之。既言“丘上有丘”非中央隆高而何?此郭氏所以不从先儒也。

    《丘背有丘》为负丘。

    此解《宛丘》中央隆峻,状如负一丘于背上。此解《宛丘》之状也。言中央隆峻,若丘背之上,更有一丘而负戴之者,名“宛丘”,又名“负丘”也。

    左泽定丘。

    谓“丘之东有泽者,名定丘。”

    右陵泰丘。

    “宋有泰丘社”,亡。见《史记》。谓丘之西有大阜者,名太丘,宋有太丘社,亡见《史记》。按《六国年表》,周显王三十三年,秦惠文王二年,宋太丘社亡是也。盖依丘作社,在宋国,于时亡去,故云“太丘社亡”,亦咎征也。

    “如亩”《亩丘》。

    《丘》有陇,界如田亩。李巡曰:“诸丘如田,亩曰亩丘。”孙炎云:“方百步,郭以为田亩之垄也。丘形有界埒似之,因名云。”《诗·小雅·巷伯》云:“‘杨园之道,猗于亩丘’是也。”

    《如陵》,陵丘。

    陵,大阜也。丘形如大阜者,名陵丘。云“陵大阜”者,《释地》文也。

    丘上有丘,为宛丘。

    嫌人不了,故重晓之。

    陈有宛丘。

    今在陈郡陈县。

    晋有“潜丘。”

    今在太原晋阳县。

    淮南有州,黎丘。

    今在寿春县。

    “《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

    说者多以州、黎、宛、营为河南,潜、敦为河北者。案此方称“天下之名丘”,恐此诸丘碌碌未足用当之,殆自别更有魁梧桀大者五,但未详其名号,今所在耳。此郭氏破先儒说天下名丘未当也。碌,小石也。碌碌,多貌,恐此州黎等五丘碌碌然小耳。《史记》:“毛遂入楚,谓平原君诸舍人曰:‘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意相类也。殆近也。近自更有魁梧然桀大者五,但名号所在,今所未详知也。

    ==
    《易纬》
    ==

    《洛书甄耀度》

    嶓冢山上为狼星。武开山为地门,上为天高星,主囹 圄。荆山为地雌,上为轩辕星。大别为地理,以天合,以 地通。“三危山在鸟鼠之西南,上为天苑星。政山在崑 仑东南,为地乳,上为天糜星。汶山之地为井络,帝以 会昌,神以建福,上为天井星。桐柏为地穴,鸟鼠同穴, 山之干也,上为掩毕星。熊耳山,地门也,精上为毕附” 星耳。

    《山海经》

    《中山经》

    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 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盖其馀小山甚众,不足记云。 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 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 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 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馀,拙者不足。” 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 是谓“国用。”

    《管子》

    《地数》

    桓公曰:“地数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 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 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 九山,此之所以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刀币之所 起也。能者有馀,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封禅 之王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桓公 曰:“何谓得失之数皆在此。”《管子》对曰:“昔者桀霸有天 下而用不足,汤有七十里之亳而用有馀。天非独为 汤雨菽粟,而地非独为汤出财物也。伊尹善通移轻 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疾徐之䇲,坐起之费,时也。”黄 帝问于伯高曰:“吾欲陶天下而以为一家,为之有道 乎?”伯高对曰:“请刈其莞而树之,吾谨逃其蚤牙,则天 下可陶而为一家。”黄帝曰:“此若言,可得闻乎?”伯高对 曰:“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 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 见荣者也。苟山之见其荣者,君谨封而祭之。距封十 里而为一坛,是则使乘者下行,行者趋,若犯令者,罪 死不赦,然则与折取”之远矣。修教十年,而葛卢之山 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 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 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 二。故天下之君,顿戟一怒,伏尸满野,此见戈之本也。 桓公问于《管子》曰:“请问天财所出,地利所在?”管子对 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一曰 上有铅者,其下有鉒银;上有丹沙者,其下有鉒金;上 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此山之见荣者也。苟山之见 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 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然则其与犯之远 矣。此天财地利之所在也。”桓公问于《管子》曰:“以天财 地利立功成名于天下者,谁子也?”管子对曰:“文武是 也。”桓公曰:“此若言何谓也?”管子对曰:“夫玉起于牛氏 边山,金起于汝汉之右洿,珠起于赤野之末光,此皆 距周七千八百里,其涂远而至难,故先王各用于其 重,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令疾则黄 金重,令徐则黄金轻。先王”权度其号令之徐疾高下, 其中币而制下,上之用则文武是也。

    《史记》

    《夏本纪》

    《道九山》。

    《索隐》曰:“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嶓冢,内方岐”,是九山也。

    《淮南子》

    《墬形训》

    土有九山,山有九塞。

    何谓九山?会稽、泰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 孟门。何谓“九塞?”曰:太汾、渑厄、荆阮、方城、殽阪、井陉、令 庇,句注、居庸。

    八纮之外,乃有八极。“自东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苍门; 东方曰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曰波母之山, 曰阳门;南方曰南极之山,曰暑门;西南方曰编驹之 山,曰白门;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西北方曰 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凡 八极之云,是雨天下;八门之风,是节寒暑。

    《说文》

    《山》

    《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也。

    《释名》

    《释山》

    山,产也,产生物也。土山曰“阜”,阜,厚也,言高厚也。“大阜 曰陵”,陵,隆也,体高隆也。

    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也。山旁曰“陂”,言陂陁也
    考证
    山脊曰“冈”,冈,亢也,在上之言也。

    山旁陇间曰“涌。”“涌”犹“桶”,桶狭而长也。

    山大而高曰嵩。嵩,竦也,亦高称也。

    山小高曰岑。岑,崭也,崭,然也。

    上锐而长曰“峤。”形作桥也。

    小山别大山曰“甗。”甗,甑也。甑一孔者,甗形孤,出处似 之也。

    山多小石曰“磝。”磝,尧也。每《石尧》尧独处而出见也。 山多大石曰“𬒈。”𬒈,学也。大石之形。学,学形也。

    “山有草木曰岵。”岵,怙也,人所怙取以为事用也。 山无草木曰“屺。”屺,圯也,无所出生也。

    山上有水曰“垺。”垺,脱也,脱而下流也。

    石载土曰“岨”,岨胪然也。土载石曰“崔嵬”,因形名之也。 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随日所照而名之也。 山下根之受溜处曰“圳”,圳,吮也,吮得山之肥润也。 山中藂木曰“林”,林,森也,森森然也。

    山足曰麓。麓,陆也。言水流顺,陆燥也。

    《山体》曰“石。”石格也。“坚”,捍格也。

    “小石曰砾。”砾,料也。小石相枝柱,其间料料然,出内气 也。

    《释丘》

    《丘》,一成曰“顿丘”,一顿而成,无上下大小之杀也。 再成曰“陶丘”,于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灶然也。 三成曰“昆仑丘”,如昆仑之高而积重也。

    《前高》曰《髦丘》,如马举头垂髦也。

    “《中央下》曰宛丘”,有丘宛宛,如偃器也。泾上有一泉水, 亦是也。

    偏高曰“阿。丘。”阿,荷也。如人担荷物一边高也。

    《亩丘》丘,体满一亩之地也。

    “圜丘”,方丘,就其方圜名之也。

    “锐上曰融丘。”融,明也;明,阳也。凡上锐皆高而近阳者 也。

    “如乘”曰“乘,丘”四马曰“乘。”一基在后,似车,“四列”在前,似 驾马车之形也。

    如陼者曰“陼丘”,形似水中之高地,隆高而广也。 水潦所止曰“泥丘”,其止污水,流不去成泥也。

    “泽中有丘曰都丘”,言虫鸟往所都聚也。

    《当途曰梧丘》。梧,忤也,与人相当忤也。

    “道出其右曰画”,丘人尚右,凡有指画,皆用右也。 “道出其前曰载”,丘在前,故“载”也。

    道出其后,曰昌丘。

    “水出其前曰《址丘》。”址,基趾也,言所出然。

    “水出其后曰阻丘”,此水以为险也。

    “水出其右曰沚丘。”沚,止也。西方义气有所制止也。 “水出其左曰营丘。”

    “《丘高》曰阳。”丘,体高近阳也。

    《宗丘》,邑中所宗也。

    《风俗通义》

    《林》

    谨按《诗》云:“殷商之旅,其会如林。”《传》曰:“山林之士,往而 不能反。”《礼记》:“将至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林,树木之 所聚生也。”今配林在泰山西南五六里,予前临郡,因 侍祀之行,故往观之。树木盖不足言,犹七八百载间 有衰索乎?

    《麓》

    谨按《尚书》:“尧禅舜,纳于大麓。”麓,林属于山者也。《春秋》: “沙麓崩。”传曰:“麓者,山足也。”《诗》云:“聸彼旱麓。”《易》称“即鹿 无虞”,以从禽也。

    《京》

    谨按《尔雅》:“丘之绝高大者为京。”谓非人力所能成,乃 天地性自然也。《春秋左氏传》:“莫之与京。”《国语》:赵文子 与叔向游于九京。今京兆京师。其义取于此。

    《陵》

    谨按《诗》云:“如山如陵。”《易》曰:“伏戎于莽,升其高陵。”又天 险不可升,地险山川丘陵。《春秋左氏传》曰:“殽有二陵,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殽在弘农渑池县。其语曰:“东殽西殽,渑池所高。”《国语》: 周单子会晋厉公于加陵。《尔雅》曰:“陵莫大于加陵。”言 其独高厉也。陵有天性自然者,今王公坟垄,各称陵 也。

    《丘》

    谨按《尚书》:“民乃降丘度土。”尧遭洪水,万民皆山栖巢 居,以避其害。禹决江疏河,民乃下丘,营度爽垲之场, 而邑落之。故丘之字,二人立一上一者,地也,四方高, 中央下,像形也。《诗》云:“至于顿丘,宛丘之下。”《论语》:他人 之贤丘陵也。《尔雅》曰:“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二 在河北。”

    《墟》

    谨按《尚书》“舜生姚墟。”传曰:“郭氏之墟。”墟者,虚也。郭氏 古之诸侯,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故善人怨焉,恶 人存焉,是以败为丘墟也。今故庐居处高下者,亦名为墟。姚墟在济阴城阳县,帝颛顼之墟、阏伯之墟是 也。

    《阜》

    谨按《诗》云:“如山如阜。”《春秋左氏传》,鲁公伯禽宅曲阜 之地。阜者,茂也,言平地隆踊,不属于山陵也。今曲阜 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雒北芒坂即为阜也。

    《培》

    谨按《春秋左氏传》,“培𪣻无松柏”,言其卑小。部者,阜之 类也。今齐鲁之间,田中少高,卬名之为部矣。

    《博雅》

    《释山》

    岱宗谓之泰山,天柱谓之霍山,华山谓之太华,常山 谓之恒山,外谓之崏嵩,岣嵝谓之衡山,蜀山谓之崏 山,吴山谓之开山,薄落谓之幵头,土高有石山,山产 也;石,䄷也。冢,肿也。岳,确也。凡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 十,出铜之山四百六十有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有 九,昆仑虚有三山,阆风、板桐、元圃,其高万一千一百 一十里一十四步二尺六寸。《𣶒,畎》,《嶰谿谷》。外字下疑应有方字

    《图书编》

    《五镇》

    《东镇沂山》《东安王》在沂州。

    《南镇会稽山“永兴公”在越州》。

    “中镇霍山《应圣公》”在晋州。

    《西镇吴山成德公》在陇州。

    “北镇医巫闾山《广宁公》”在营州。

    《洞天福地记》

    《十大洞天》

    第一,王屋洞,小有“清虚天”,周回万里,王褒所理,在洛 州王屋县。

    第二委羽洞,大有虚明天,周回万里,司马季主所理, 在武州。

    第三,西城洞,太元总真天,周回三千里,王方平所理, 在蜀州。

    第四,西元洞三元极真天,广二千里,裴君所理,在金 州。

    第五青城洞,宝仙九室天,广二千里,甯真君所理,在 蜀州青城县。

    第六赤城洞,上玉清平天,广八百里,王君所理,在台 州唐兴县。

    第七罗浮洞,朱明曜真天,广一千里,葛洪所理,在博 罗县,属修州。

    第八,句曲洞,金坛华阳天,广百五十里,茅君所理,在 润州句容县。

    “第九,林屋洞,左神幽墟天”,广四百里,龙威丈人所理, 在苏州吴县。

    第十,括苍洞,成德隐真天,广三百里,平仲节所理,在 台州乐安县。

    《三十六洞天》

    霍童山,“霍林洞天”三千里,在福州宁德县。

    “泰山蓬元洞天”一千里,在兖州乾封县。

    “衡山朱陵洞天”七百里,在衡州衡山县。

    华山总真洞天三百里,在西岳。

    常山总元洞天一百里,在北岳。

    嵩山司真洞天三千里,在中岳。

    《峨眉山虚凌太妙洞天》,三百里,在嘉州峨眉县。 《庐山洞虚咏真洞天》,三百里,在江州浔阳县。

    “四明山”,丹山赤水洞天一百八十里,在越州馀姚县, 刘樊得道。

    会稽山,极元阳明洞天三百里,在越州会稽县,《夏禹 探书》。

    太白山,元德洞天五百里,在京兆盩厔县,太上所现 坛。

    《西山天宝》极元洞天三百里,在洪州南昌县,洪崖所 居。

    大围山,好生上元洞天三百里,在潭州醴陵县,傅天 师所居石室仙坛。

    潜山天柱司元洞天一千三百里,在舒州桐城县。《九 天司命》。

    武夷山,升真化元洞天百二十里,在建州建阳县。毛 竹《武夷君》

    鬼谷山贵元思真洞天,七十里,在信州贵溪县。 华盖山容城太玉洞天,四十里,在温州永嘉县。 玉笥山《太秀法乐》洞天,百二十里,在吉州新淦县; 盖竹山长耀宝光洞天,八十里,在台州黄岩县,葛仙 公所居。

    都峤山,“太上宝元洞天”八十里,在容州。

    白石山“秀乐长真洞天”七十里,在容州北源。

    勾漏山《玉阙宝圭》洞天,三十里,在容州,有石室丹井。 九疑山《湘真太虚》洞天,三十里,在道州延唐县。 洞阳山《洞阳隐观》洞天,百五十里,在潭州长沙县。 幕阜山《元真太元》洞天,二百里,在鄂州唐军县,吴猛上升处。

    大酉山,“大酉华妙洞天”一百里,在辰州界。

    《金庭山》,金庭崇妙洞天三百里,在越州剡县,褚伯玉、 沈休文居之。

    麻姑山,丹霞洞天一百五十里,在抚州南城县,《麻姑 上升》。

    “仙都山”,仙都祈仙洞天三百里,在处州缙云县,黄帝 上升。

    《青田山》,青田太鹤洞天四十里,在处州青田县,叶天 师居之。

    天柱山,大涤元盖洞天一百里,在杭州馀杭县天柱 观。

    “锺山朱湖太生洞天一百里”,在润州上元县。

    良常山,良常方会洞天三十里,在茅山东北,中茅君 所居。

    《桃源山》,“白马元光洞天”,七十里,在朗州武陵县。 金华山,“金华洞元洞天”,五十里,在婺州金华县。有“皇 初平赤松观。”

    “紫盖山”,“紫元洞明洞天”八十里,在韶州曲江县。

    《七十二福地》

    “地肺山”,在茅山。有紫阳观,乃许长史宅。

    “石磕原”在台州黄岩县峤岭东。

    仙源在温州白溪。

    南田在处州青田。

    玉琉山在温州海中。 青屿山在东海口。

    “崆峒”在夏州,黄帝所到。

    “郁木坑”在玉笥山,乃萧子云宅。

    “武当山”在均州。

    七十二洞君山,在岳州青草湖。

    “桂源”在连州抱福山。《廖先生宅》。

    灵墟在台州天台山,司马天师居处。

    沃洲在越州剡县。

    《天姥岑》在台州天台南,刘阮迷路处。

    “若耶溪”,在越州南。《樵风径》。

    “巫山”,在夔州“大仙坛。”

    “清远山”在婺州浦阳县,“东白山。”

    安山,在交州,“安期先生居处。”

    马岭在郴州,苏耽上升处。

    鹅羊山在长沙县,许真君斩蜃处。

    “洞真坛”,在长沙南岳祝融峰。

    洞宫在长沙北洞。

    “灵源”,在衡州南岳招仙观上峰。

    “陶山”在温州安固县,贞白先生修药处。

    “烂柯山”在衢州信安县。

    “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天师宅。

    勒溪在建州建阳县。

    “灵应山”在饶州,施真人宅。

    白水源在龙州。

    “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张贞女修道处。

    “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天师行化处。

    “始丰山”在洪州丰城县。

    “逍遥山”在洪州连西山,许真君修道处。

    “东白源”在洪州新建县,锺真人宅。

    钵池,在楚州北,王真人修道处。

    论山,在丹徒县。

    毛公坛,在苏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坛,刘根先生 修道处。

    九华山,在池州青阳县,窦真人上升处。

    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淮水上源。

    平都山,在忠州酆都县,阴君上升处。

    绿萝山在常德武陵北。

    “章观山”在沣州沣阳县。

    《抱犊山》,在潞州上党,庄周所居。

    “大面山”,在蜀州青城山,罗真人所居。

    虎溪,在湖州安吉县,方真人修道处。

    “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

    马迹山,在舒州,王先生修《洞渊法》处。

    德山,在朗州武陵县,善卷先生居,古名“枉山。”

    《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

    “玉峰”在蓝田县。

    “商谷”,在商州上洛县,四皓所隐处。

    “阳羡山”在常州宜兴县张公洞。

    “长白山”《在兖州》。

    “中条山”,在河中永乐县,侯真人上升处。

    “霍山”在寿州。

    “云山”在朗州武陵县。

    “四明山”在梨州,魏微上升处。

    “缑氏山”,在洛州缑氏县,子晋上升处。

    临卭山,在卭州临卭县。 白鹤山,相如所居少室山,在河南府,连中岳。

    “翠微山”在西安府终南太乙观。

    《大隐山》,在明州慈谿县天宝观。

    “白鹿山”在杭州天柱山,吴天师所隐。

    大若岩,在温州永嘉县,贞白先生修《真诰》处。

    山在莱州,《崂》。山,仙公会真处。 “西白山,在越州剡县,赵广信上升处。”

    天印山,在升州上元县洞元观,仙公行化处。

    金城山在《云中郡》。

    “三皇井”在温州仙岩山。

    沃壤在海州东海县,《二疏》修道处。

    山总部总论

    《孔丛子》。

    《论书》

    子张问:“《书》云‘奠高山’,何谓也?”孔子曰:“高山五岳,定其 差秩,祀所视焉。”子张曰:“其礼如何?”孔子曰:“牲币之物, 五岳视三公,小名山视子男。”子张曰:“仁者何乐于山?” 孔子曰:“夫山者岿然高。”子张曰:“高则何乐尔?”孔子曰: “夫山,草木植焉,鸟兽蕃焉,财用出焉;直而无私焉,四 方皆伐焉;直而无私,典吐风云以通乎天地之间,阴” 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咸飨,此仁者之所 以乐乎《山》也。

    韩诗外传

    《论仁者乐山》

    问者曰:“夫仁者何以乐于山也?”曰:“夫山者,万民之所 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 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嵷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 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诗》曰:‘泰山岩岩,鲁邦 所瞻’。乐山之谓也。”

    朱子语类

    《地理》

    或问“天下之山,西北最高。”曰:“然。自关中一支生下函 谷,以至嵩少,东尽泰山,此是一支。又自嶓冢汉水之 北生下一支,至扬州而尽江南诸山,则又自岷山分 一支,以尽乎两浙闽、广。”

    《江西山》皆是五岭赣上来,自南而北,故皆逆。闽中却 是自北而南。故皆顺。

    闽中之山,多自北来;江浙之山,多自南来。

    仙霞岭在信州分水之右,其脊脉发去为临安,又发 去为建康。

    问:“岷山之分支何以见?”曰:“江出于岷山,岷山夹江两 岸而行,那边一支去为陇。”他本云那边一支去为江北许多去处这边 一支为湖南,又一支为建康,又一支为两浙,而馀气 为福建、二广。

    关中之山,皆自蜀汉而来,至长安而尽。若横山之险, 乃山之极高处。

    图书编

    《山总叙》

    天在山中,《易》取《大畜》之象。夫山虽广矣,大矣,畜天能 几何哉?而圣人因象教人,则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 以畜其德”,殊有得意于山,天之外也。余于山而类编 之,得无《大畜》之意欤?尝阅载籍,古人于一山一水各 有图经,余深病载籍弗广,见闻浅鲜,于殊方图经未 获全睹。类编舆地图书,凡九州之沿革,畿省郡县之 夷险、九边之厄塞,四夷之疆域,悉图而述之,盖为国 计攸关也。然水与山一也,海且图焉以万里海防与 海运所关最重,河且图焉,以河漕为当今急务。江且 图焉,以江防亦非细故。乃独略于山者,得非谓“岳镇 祀典”之外,山于国计无与哉?近偶遐想古今英杰挺 生,悉锺山岳之灵秀,非可以一方一事比也,山独可 略耶?但《山志》散漫,遍询藏书之家,亦视为赘疣,弗之 畜焉。今所得而录者,不过千百中之一、二耳。且岩谷 胜境,多仙翁禅客假之以栖真、骚人逸士托之以寄 兴,而记山游者,又似纵好异之谈,故其中所可图而 书者愈鲜也。虽然,斯道在天地间何显何藏、何常何 异?而多识以大畜者,必不为山所局也。是故峰峦之 嶙峋,耸拔天际,岩洞之邃杳,深入地中。奇奇怪怪,诡 异万状,非鬼神之工巧,何造物之不可常情测一至 此耶?噫酰瓮井,天拘方曲,见睹山类之图编,亦当为 之长一格云。故《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 而小天下。”

    《论中国之山》

    按朱子曰:“《河图》言昆仑为地之中”,盖中国至于阗二 万里。于阗遣使来贡,自言其西去四千三百馀里,即昆仑山。今中国在昆仑之东南,而天下之山祖于崑 仑,惟分三干以入中国,其入外国之山无可考,亦不 足论。今以中国之山言之,其河北诸山,自代北寰、武、 岚、宪诸州乘高而来,山脊以西之水,流入龙门西,河 脊东之水,流于幽、冀,入于东海。其西一支为壶口、太 岳。次一支包汾、晋之源而南出,以为析城、王屋,而又 西折为雷首。又一支为恒山。又一支为太行山。“太行 山一千里,其山高甚,上党在山脊,河东河北诸州在 山支”其最长。一支为燕山,尽于平滦大河以南诸山, 则关中之山皆自蜀汉而来。一支至“长安而尽关中; 一支生下函谷,以至嵩少,东尽泰山;一支自嶓冢汉 水之北,生下尽扬州。江南诸山皆祖于岷江出岷山, 岷山夹江两岸而行,那边一支去为江北许多去处; 这边一支分散为湖南闽广,尽于两浙建康;其一支 为衡山,而尽于洞庭九江之西;其一支度桂岭,则包 湘源而北经袁、筠之”地以尽于庐阜。其一支自南而 东,则包彭蠡之原,度歙黄山以尽于建康。又自天目 山分一支,尽于浙。江西之山皆自五岭赣上来。自南 而北,闽广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则又包浙江之源,“北 首以尽会稽,南尾以尽闽粤。”此中国诸山祖宗支派 之大纲也。

    《天下山分四条分主二十八宿》

    “曰岍岐、荆山、壶口、雷首、太岳、底柱,东方宿也,其次曰 降娄、元枵,以负东海神主。岱山曰岁星,曰析城、王屋、 太行、恒山、碣石、西倾、朱圉,北方宿也,其次曰大梁、析 木,以负北海神主。恒山曰辰星,曰鸟鼠、太华、熊耳,外 方桐柏、嶓冢、陪尾,西方宿也,其次曰鹑首、实沈,以负 西海神主。华山,曰太白,曰荆山,内方,大别、岷山、衡山”、 九江,敷浅原,南方宿也,其次曰星纪、鹑尾,以负南海, 神主,衡山曰“荧惑。”中州,居天下中,其次曰鹑火。大火、 寿星、豕韦,神主,嵩山曰镇星。

    《论周岳与虞夏商不同汉岳与虞周不同》

    《王制》有恒山、衡山,而不言泰华、嵩山,《舜典》有四岳而 不言中岳,盖《王制》“南北以山为至,东西以水为至,故 五岳言其二”;《舜典》言四方巡狩所至地,故“五岳言其 四。”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恒山为北岳,衡山为南 岳,嵩山为中岳。嵩山,崇山县之崇高山,即《禹贡》之外 方也,初无嵩山之名。职方山镇有恒、有岱,有华、有衡, 不言嵩高而有岳山,盖周都在五岳之外,故以雍之 吴山为岳山。此周岳与虞、夏、商不同也。《舜典》“南岳”,孔 安国以为衡山,职方山镇亦曰衡山,是衡为南岳明 矣。而《尔雅》有二说,河南衡山为南岳,又以霍山为南 岳。盖汉武帝巡南郡,礼天柱山,号曰南岳,是以衡山 辽远,而移其神于霍山也。说者谓一山两名,失之矣。 此汉岳与虞、周不同也。九州薮泽,在《职方》为九,在《尔 雅》为十,盖职方以州言,《尔雅》以国言也。《尔雅》薮泽之 名,如吴越之具区,即此扬也;楚之“云梦”,即此荆也,大 抵不殊。独晋之大陆,齐之海嵎,周之焦获,与《职方》不 同。

    《五岳诸名山总叙》

    吕东莱先生,晚岁卧家,深居一室,若与世相忘,而其 周览山川,收拾人物之意,未能巳也。尝有感于宗少 文“卧游”之语,每遇昔人记载人境之胜,辄命门人随 手笔之,目之曰《卧游录》,非直为怡神适志之具而已。 矧海,字巨岳,名山足迹弗能遍,幸有先哲图记具在, 时时览之,虽不出户而神之所游,不广且大乎?因而 第之。彼天寿之山,龙翔凤舞,自天而下。其旁诸山,则 玉带军都,绵亘环抱,银山神岭,罗列拱护。势雄气固, 以奠皇图。锺山龙蟠,石城虎踞,沨沨乎大江之险,汪 汪然彭蠡之湖。地控三山,洲分白鹭。惟兹形胜,实南 北之两都者。次则太华、少华,芙蓉、明星,雁门之坂,长 平之坡,漆水、沮水,泾河渭河,四塞之国,关中奧区。太 室少室,嶕峣之窦。左伊右瀍,背河溯洛。嵚崟崤函,天 坛王屋,伟哉周南!中华之域,太白之山,大明之湖。三 观岱宗,二门天启。石闾梁父,云云亭亭。凭山负海,临 漳枕津。太公用之而富,管氏资之以兴。蒙羽东峙,巨 野西驰。尼阜钟灵,泗源萃气。乃元圣之所生,实诞育 之阙里。及夫祝融紫盖之蜿蜒,君山洞庭之吞吐,金 焦京口之奇,天目吴越之秘,青城、玉垒,云烟之外,匡 庐、峨眉,星辰之里,五羊之罗浮,八闽之武夷,若斯者 皆韫乾坤之精英,萃万有之神奇,是诚宇内大观也。 几欲长游远睇,南穷沧溟,北抵紫塞,东折若木之枝, 西奄蒙汜之谷,顶摩太清,辙环八埏,纵游以大吾观 而不吾遂也。东莱“卧游”之意,讵能忘哉!噫壶丘子谓 “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务外游者求补于物;务内观者 取足于身。”兹录也,若以之博览多识,外也;以之怡神 适志,亦外也。惟内观者雅善于“卧游”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