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卷目录

     山川总部总论

      礼记王制

      博物志山水总论 物产

      朱子语类地理

      朱子文集答程泰之

      比事摘录山水远大

      图书编天下山川海岳大势图叙 论三大干龙 论南条干龙脉络 论中条干龙

      脉络 论北条干龙脉络 九州岳镇川泽辩 三干总论 南北两都山川 燕京山川

      金陵山川 两浙山川 浙江海堧水国 边

      海垦田之利 广西山川 贵州山川

    山川典第二卷

    山川总部总论

    礼记

    《王制》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 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大全马氏曰:“古之为祀典,有功于民则祀之,而名山大川者,有功于民,而民之所取材用也。”

    博物志

    《山水总论》

    “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封内名山,通灵助化,位相 亚也。

    《物产》

    “地性含水土”山泉者,引地气也。山有沙者生金,有谷 者生玉。名山生神芝,不死之草,上芝为车马,中芝为 人形,下芝为六畜。土山多云,铁山多石。五土所宜:黄 白宜种禾,黑坟宜麦黍,苍赤宜菽芋,下泉宜稻。得其 宜则利百倍。

    和气相感则生朱草。山出象车,泽出神马,陵出黑丹, 阜出土怪,江出大贝,海出明珠。人主寿昌,民延寿命, 天下太平。

    名山大川,孔穴相内,和气所出,则生石脂玉膏,食之 不死,神龙灵龟,行于穴中矣。

    朱子语类

    《地理》

    蔡伯靖曰:“山本同而末异,水本异而末同。”

    问:“先生前日言水随山行,何以验之?”曰:“外面底水在 山下,中闲底水在脊上行。因以指为喻,曰:‘外面底水 在指缝中行,中间底水在指头上行’。又曰:‘山下有水, 今浚井底,人亦看山脉’。”

    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 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于龙门西河; 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前面一条黄河环绕, 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为嵩山,是为前 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 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

    “大凡两山夹行,中间必有水;两水夹行,中间必有山。” 闽中之山多自北来,水皆东南流。江浙之山多自南 来,水多北流,故江、浙冬寒夏热。

    “荆襄”山川平旷,得天地之中,有中原气象,为东南交 会处,耆旧人物多最好卜居,但有变则正是兵交之 冲。

    朱子文集

    《答程泰之》

    “顷在南康两年,其地宜在彭蠡、九江、东陵、敷浅原之 闲,而考其山川形势之实,殊不相应。”因考诸说,疑晁 氏“九江东陵”之说,以为洞庭、巴陵者为可信。盖江流 自澧而东,即至洞庭,而巴陵又在洞庭之东也。若谓 九江即今江州之地,即其下少东,便合彭蠡之口,不 应言至东陵然后东迤北会于汇也。白氏所论“敷浅 原”者,亦有理而未尽。盖详《经》文,“敷浅原”合是衡山东 北一支尽处,疑即今庐阜,但无明文可考耳。德安县 敷阳山正在庐山之西南,故谓之敷阳,非以其地即 为敷浅原也。若如旧说,正以敷阳为敷浅原,则此山 甚小,又非山脉尽处。若遂如晁氏之说,以为江入海 处,则合是今京口所过之水,又不但九江而已也。若 以衡山东北尽处而言,即为庐阜无疑。盖自岷山东 南至衡山,又自衡山东北而至此,则九江之原出于 此。三山之北者,皆合于洞庭,而注于岷江。故自衡山 而至此者,必过九江也。此以地势考之,妄谓如此。

    比事摘录

    《山水远大》

    “山之恃土石草木以崇其势,块而视之,欹斜破碎,丛杂芜秽,不可胜指也。其在百十里外,朝烟暮蔼,紫翠 如滴,横如蛾眉,矗比螺髻山,其不以远为美乎?江河 之流,沟渠泡沫,潢潦污浊,以益其委合而计之,臭腐 垢涴,污败便恶,溢滥灌注,不可胜道也。其在千万顷 间,涵天浴日,上下同澈,圆光藏珠,方景凝璧,水其不 以大为洁乎?”呜呼!美以远着,洁以大致,弗崇弗益,则 亦弗能至矣。君子观此致身之地,弗远大焉,可乎?

    图书编

    《天下山川海岳大势图叙》

    “论天下之大势者,必周览乎山川。山者水之源,水者 山之委。诸山皆发脉于昆仑,本虽同而末则异;诸水 皆会归于海,本虽异而末则同。所以山愈耸愈高,而 分则小,水愈下,愈大而合则多,其势然也。然山各镇 乎一方,而水则以江河为中原两大界也。是故河为 北戒,而济会于河,江为南戒,而汉则会于江。然河之” 源发于昆仑以西之星宿海,江虽发源岷山,若在云 南之金沙江言之,则江源亦本之西也。是水皆源于 西也,虽因江河以分于南北,不其会归于东海矣乎? 即水之两戒以观乎山,凡河北诸山,皆自代北寰武 岚宪而来,为华岳,为析城、王屋,为雷首,为大行,为恒 岳而东为岱岳。江南诸山皆来自岷峨,由滇、贵至广 右,经武冈、宝庆至衡阳为南岳、散为庐阜、为会稽、雁 荡、为金陵、又别为闽、粤。是山之支分,又水之流派所 由辨也。然则观于名山大川,而形胜巩固、风气攸锺, 天下之大势,不即此可知乎?虽然,予自幼闻“山过山、 水过水”之说,尝两否之。及读前人书,于水过水则然, 于山过山则否,予亦从而然之。否之也。自今言之,合 天下之水为一水,而其源分派异,故有殊别之说,但 理虽可信,味实未易测也。众山鼎峙,虽小大卑高不 齐,而支派连络,脉理分明,此则有形可睹者,人反莫 之信焉,何哉?噫!无怪其然也。两山之中必有水,两水 之中必有山。如以山过水也,山虽断而脉不断;水过 山也,水虽分而流未分,此岂常情所能识哉!但坎流 艮止,可以迹求,可以意会,惟随地以察其情,不执见 以定其局,则不独天下之山川大势了然在目中也。 以此周览一郡一邑一家之形势亦然,故《易》曰:“俯以 察于地理。”

    《论三大干龙》

    朱子曰:“天下有三处大水,曰黄河、曰长江、曰鸭绿江。” 今以舆图考之,长江与南海夹南条干龙尽于东南 海,黄河与长江夹中条,干龙尽于东海;黄河与鸭绿 江夹北条,干龙尽于辽海。此则自其水源之极远者 而论之。耳泄天机,不原水之远近,龙之配敌,惟据《禹 贡》江、淮、河、汉四水,及王郑三条四列之名,而以中干 分为二支,谓有四大干龙。殊不知《禹贡》所叙山川,自 与地理家所论不同。先儒蔡文正公盖尝辨之曰:“禹 之治水,随山刊木,其所表识诸山之名,必其高大可 以辨疆域,广博可以奠民居,故谨而书之,以见其施 功之次第,初非有意推其脉络之所自来,若今之葬 法所言者。”又曰:“王、郑三条四列之名”,皆为未当。是故 草庐吴文正公有云:“昆仑为西极之祖,分派三干以 入中国。”良可据也。

    《论南条干龙脉络》

    按:廖氏《金壁元文》云:“大江以南之龙,其脉起自岷山, 绕行而西,自西而南,至云南之境。又东趋夜郎,逾桂 岭,至零陵,为九疑山,入桂连。”《撼龙经》云:“五岭分星入 桂连”是也。过大庾岭,出南淮,由汀从邵武抵信,走徽, 东行为天目,一枝为钱塘。《经》云:“一枝分送入海门。”又 云:“海门旺气连闽粤,南龙支陇交相缠。”此是海门南 “脉络,货财文武交相错”是也。一枝为建康尽江阴,《经》 云“干龙尽在江阴坟”是也。一枝自灵山逆奔尽鄱湖, 其水源则湘水,出永州宁陵县,至洞庭湖入长江。

    岷山在茂州岷山县建康,今为南京应天府。凡称“经”者,即《杨公三龙经》也。后仿此。

    《论中条干龙脉络》

    大河以南,大江以北,乃中条干龙,其脉起自西倾。《行 陇右,经》云“山来陇右尖如削,尽是贪狼高耸卓,此处 如何不出文?只为峰多反成浊”是也。《过凤翔,经》云:“行 行退卸大散关,百二山河在此间。大缠大护到函谷, 水出黄河如玦环”是也。为长安一枝。《出熊耳》,《经》云“低 平渐渐出熊耳,万里平洋渐如砥”是也。为嵩岳《为汴, 〈经〉》云:“大梁形势亦无山,到此寻龙何处是?若无河流 与淮水,渺渺茫茫不见山”是也。此处脉乱于河,《经》云: “河流冲决山断绝,又无石骨又无脉。君若到彼说星 峰,一句不容三寸舌”是也。出兖为泰岳,《经》云:“黄河在 北,大江在南,两水夹行势不绝,行到青齐忽起峰。兖 州东岳插天雄,分枝擘脉钟灵气,圣贤多在鲁邦中” 是也。一枝尽于登、莱,一枝尽于沧、隶。其水源则济水 出绛州垣曲县,至孟州温县入河,复出河之南,溢而 为荥,又东北至乎青州入海。又一枝自嶓冢西行郿

    州、汉水之间,出武关由裕过唐,抵信阳,行淮水之南
    考证
    趋庐,行淮水之东为扬,尽于通。其水源。汉水出嶓冢,

    至汉阳县入江;淮水出桐柏山,至淮安入海。

    《西倾》在洮州临巩县,《大散关》在凤翔府宝鸡县,《函谷》在弘农县,《熊耳》在高州上洛县。自宋、元以来,河水穿淮,黄河故道淤,而东岳泰山,今在河北矣。《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

    按:此一条泄天机,直为一大干,而谓中国有四大干龙,固亦非谬。但以极长者论之,则此非其所配。况《青囊》《理气》《心印》及诸明术,皆无四干之说,今从众说。要之,此盖三大干龙之亚耳。辩见前“三大干” 下。

    《论北条干龙脉络》

    大河以北之龙,其脉起自昆仑。《经》云:“昆仑山脚出阗 颜,只只都是破军山,连绵走入瀚海北风俗强悍人 粗顽,生儿五岁学骑射,骨硬方刚”,是此间是也。至白 登西一枝为壶口太岳,次一枝南出为析城,又西折 为雷首,又次一枝为太行,又次一枝为恒山,又次一 枝为燕山,尽于平滦碣石《山经》云:“若是干龙论大尽, 太行、碣石至海堧是也。其水源则汾水出管州管岑 山,至绛州入于海。”

    阗颜,西域国名。瀚海,北海名。白登,山名,在大同府白登县。壶口在隰州吉乡县。太岳在晋州霍邑。析城在泽州阳城县。雷首在河中府河中县。太行在怀州河内,北至幽州九岭,绵亘一十二州之界,有北陉。恒山在定州曲阳县。碣石在平州庐县。

    已上三大干龙,皆始于昆仑,分派三条以入中国。其 所历九州,则北条“出河以入于海”,是为冀、燕之分。《中 条》出河南,自秦、陇、三辅,入丰、沛、汾、晋,派伊、洛,东而淮、 泗以入于海,是为雍、豫、徐、青之分。《南条》出江南,自陕 右分,出西鄙,回巴、蜀,逾荆、衡,入黔中,东而匡、阜,南极 岭、海,东北渡闽、粤,跨三吴,自浙右以入于海。是为梁、 荆、扬之分。

    《九州岳镇川泽辩》

    古者言九州者,《禹贡》之“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夏置 也”;《尔雅》之“冀、幽、营、兖、徐、扬、荆、豫”、雍,商置也。《职方》之扬、 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周置也。商有幽、营,而无《禹贡》之 青、梁;周有幽、并,而无《禹贡》之徐、梁,此三代九州之不 同也。《尔雅》何以知其为商制?以郭璞《诗》云也。贾氏乃 谓之夏置,盖以《诗谱》所谓“梁、雍、荆、豫、徐、扬之民,被文” 王之化;文王当商之末,有雍、梁之民;《尔雅》无梁州,则 不可为商制。不知《郑谱》但言“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 州”,名不足凭也。若以《尔雅》为夏制,则《禹贡》当为何制 乎?然《尔雅》有九州之名,无九州之界,而《禹贡》职方之 界有相侵者,请得而言之。且《职方》冀州视《禹贡》为小, 以分冀为幽、并,如舜时制,是一分而为三也。虽无徐 州而青、兖之间是已。虽无梁州而雍、豫之间是已。《禹 贡》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又曰:“大野既猪。”今职方青州 之川,淮、泗、兖州之泽大野,是以徐而入青、兖可知矣。 《禹贡》曰:“华阳黑水惟梁州。”又曰:“厥贡璆铁、银镂砮磬。” 今《职方》豫州之山华山,雍州之利玉石,是以梁而入 于雍、豫可知矣。职方既以青、兖而包徐,故青州多入 《禹贡》之豫,兖州多入《禹贡》之青。《禹贡》豫州曰“被孟猪”, 而《职方》青州曰“其泽望诸”,岂非青之入豫乎?《禹贡》青 州曰“盐𫄨海物”,而《职方》兖州曰“其利蒲鱼”,岂非兖之 入青乎?《职方》既分冀而为幽、并,故幽州多入《禹贡》之 青,徐、冀州多入《禹贡》之雍。《职方》曰幽州其山医无闾, 医无闾在辽东,汉光武以辽东属青州,后又属幽州。 兹非幽之入青乎?《职方》曰:“幽州,其泽貕养,其浸菑时。” 貕养在长广,菑出莱芜。《地理志》以长广属徐州,琅琊 自莱山。兹非幽之入徐乎?《职方》曰:“冀州,其泽杨纡。”《尔 雅》谓“秦有杨纡”,李淳风谓“在扶风。”兹非冀之入雍乎? 大抵周以禹之一冀州分而为三,以禹之“八州合而 为六,其势必不能如禹之旧。”杜氏与二郑不本此说, 不改《职方》之字,则改《职方》之意。后郑以颍宜属豫,溠 宜属荆,不知幽、青、雍、梁、兖、豫尚多侵入,况去荆、豫相 距之州乎?改其意而释者,此也。先郑以青之“淮”字当 为睢,沭当为洙,直谓宋有次睢,鲁有洙、泗,曾不谓青 之包、徐也。先郑谓雍之“弦”当为“汧”,“蒲”当为浦,直谓雍 有汧水,曾不谓吴山在汧,而有弦蒲之薮。杜氏以荆 之湛当为淮。后郑以兖之卢维为雷雍,直以湛与卢 维无所经,是曾不谓地名变易不一,不可一一知也。 改其字而释者,此也。至如山镇薮泽,又有可得而辩 者:九州山镇,分言之则曰四镇;二岳,总言之皆曰山 镇。扬之会稽,青之沂山,幽之医无闾,冀之霍山,固为 四镇矣。而五岳在虞、夏、商、周,与世有不同。《舜典》南岳, 孔安国以为衡山,《职方》曰“山镇,曰衡山”,是衡为南岳 明矣。而《尔雅》有二说,河南衡山为南岳,又以霍山为 南岳。盖汉武帝元封五年,巡南郡,礼天柱山,号曰南 岳,是以衡山之神辽远,又移其神于霍山也。说者谓 一山两名,则失之。此汉岳之与虞、周不同也。《王制》有 恒山、衡山,而不言太华、嵩山,《舜典》有四岳而不言中岳。盖《王制》南北以山为至,东西以水为至,故五岳言 其二;《舜典》言四方巡狩所至之地,故五岳言其四。泰 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恒山为北岳,衡山为南岳,嵩 山为中岳。嵩,大也,即《禹贡》之方外也。初无岳山之名, 《职方》“山镇有恒、有岱、有华、有衡”,不言嵩高而有岳山, 盖周都在五岳之外,故以雍之吴山为岳山,此周岳 之与虞、夏、商不同也,故曰“山镇之有可辩者此也。”九 州泽薮,在《职方》为九,在《尔雅》为十,盖《职方》以州言,《尔 雅》以国言也。《尔雅》以吴越有具区,即此扬也。楚有云 梦,即此荆也。郑有圃田,即此豫也。宋有孟诸,即此青 也。鲁有大野,即此兖也。秦有杨纡,即此冀也。燕有昭 馀祁,即此并也。此薮泽之名同也。独晋之大陆、齐之 海嵎、周之焦获,《尔雅》与《职方》不同。然《尔雅》之齐即《职 方》之“幽”,以其幽之泽薮貕养,而貕养在徐也。《尔雅》之 燕为职方之并,以其并之昭馀祁,而燕为幽州也。《尔 雅》之周为职方之雍,《尔雅》之秦亦为职方之雍,职方 既以弦蒲为雍,所以不受焦获;《尔雅》之晋为职方之 冀,职方既以冀之界入于秦,以杨纡为冀,所以不受 大陆。此泽薮之名异也,故曰“泽薮之可辩者此也。”然 尝考之,《禹贡》之别九州,随山浚川而终之曰庶土交 正底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故《夏书》谓之《禹贡》。 今职方之辨九州,制畿封国,而终之曰制其职,各以 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故《周官》谓之职方氏。郑 氏曰:“职,主也。主四方之职贡者。”其知成周设官之意 乎?周人设官,以职贡为名,而《制贡》又曰“各以其所有”, 此正《禹贡》任土作贡之意也。不原周人设官制贡之 意,而徒区区于九州山川之辨,是特一《地理书》尔,而 于治道何益?

    《三干总论》

    三干之布于九州也。三干之龙,中干最尊,次北干,又 次南干。故历代以来,如汉高祖之泗上、汉光武之白 水村、宋太祖之“夹马营”、我太祖之锺离,皆在中干。而 唐虞之君,俱为北产、南干。至宋以来,运气方兴,萃产 朱子,为万世儒宗。而迩来文物,东南为多。其南干之 最长者为“金陵。”我国朝根本重地,太祖高皇帝龙兴 之畿也。中干之最长者尽东泰翻身顾祖东海外荡 河江前向萃产孔圣及贤贵凝聚。宋末河徙,截其来 脉者三会通河,复加截之,其力遂微。而中干之旺气, 南北两大枝尽头乃萃于泗州凤阳。我皇朝熙祖、仁 祖二陵在焉。北干之最长者为燕京,今京师也。朱子 曰:“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发 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于龙门 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前面一条黄河 环绕,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为嵩山,是 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 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正谓 此也。吴兴唐子镇以燕京为枝结,以尧都为正结,而 谓朱子所论冀都,指作尧都,非也。彼盖未考舜分冀 东北为幽州,而幽、燕乃古通称曰冀耳。若尧都既为 朱子所称之冀,则朱子又何复曰“尧都?中原风水极 佳,左河东太行诸山相绕,海岛诸山亦皆相向,右河 南绕,直至泰山凑海”云云。此不待辩说而明矣。故丘 文庄公《大学衍义补》直以朱子所称为“今京师”,诚确 见也。其以燕京为枝结者,不为妄谈乎?夫南干正结 为南畿及我太祖高皇帝;孝陵中干正结为我熙祖 仁祖;皇陵北干正结为今日京师三干之尽,惟我朝 独会其全。回视唐虞以来,或得正干之一、或得分干 之一者,亦能衍数百年之基。则我朝三大干之福力, 真亿万斯年可预卜于兹也。

    五岭,南安大庾岭,桂阳骑田岭,九真都庞岭,临贺萌浩岭,始安越城岭是也。

    《南北两都山川》

    北京之龙发脉,昆仑河在其南,与此龙并从西南走 东北山脊,经云中至冀州,拔起西山正脉,脱卸平地 四十馀里,由阜成门入,而结都城。西山左帐稍北行 而东,环历居庸关,直至山海关,为罗城,以障蔽东方。 芦沟一水自西南来,密云一水自东北来,皆数百里 会流合于丁字沽,此干大尽之分合水也。京城据此 两水之中,卫辉一水呼为御河,自南奔趋朝入数百 里至直沽,会芦沟、密云二水为内堂之水。山东诸山 横过为前案。黄河绕之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大江 绕之江南诸山,则为第三重案矣。盖黄河为分龙发 祖之水,与大江及山东、淮南、江南之山水皆来自万 里,而各效用于前,合天下一堂局,此所谓大聚大成 之上者也。

    “南京山水起祖,发源于岷,其远亦万里。东行至仙霞 关,嫡宗由此分龙出脉,东北行至常镇,遂逆江而西, 行二百馀里,耸起锺山,作回龙顾祖穴。大江逆绕其 背,淮、扬、庐、凤缠托于江北,又北则绕以黄河,黄河之 北又缠托以山东之山,若非大干龙,安能正尽逆二 百里?苟非逆入之深,何以受此四重万里山水之绕托于背后乎?是皆合天下为一堂局,亦大聚大成之 龙也。

    盖南京回龙逆结,山水绕背,乃定格也。北京顺结,山 水绕前,亦定格也。前后以绕虽异,其理则一矣。但北 京之东北朵颜地方,东则辽东,东南连朝鲜,左肩右 臂弘厚障蔽大海,与西南、西北山水略相停聚,气之 厚在此。南京左肩、臂乃江阴通、泰之地,伤干薄,气不 足也,优劣亦在此乎?

    《燕京山川》

    燕京依山带海,有金汤之固。真定以北至于永平,关 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险厄 尤著,故蓟州、保定重兵屯焉。自山后诸州弃以与敌, 则居庸之外即宣府为藩镇。广平以南,水陆毕会于 临清,而天津又海运通衢也。其防御之势,“山西行都 司当其冲,万全都司护其背,太宁都司藏其备,蓟州 守备断其径。万全都司一卫一所,嵌山西行都之境, 以为了远之兵。大宁都司五卫一所,嵌蓟州守备之 境,以为夹持之法。”自秦汉备边,所急在西北,上谷、北 平为缓。我朝所急在东北,甘肃、宁夏为缓。秦汉急西 北,故秦塞起临洮,汉武置朔方,缓东北也。神京以辽 东为左臂,宣、大为右臂,古北口、永宁、“居庸为脑后。”辽 东限以山海,宣、大隔之居庸惟大宁沦失,天寿与异 域为邻,宣府以辽东隔绝,脑后之防盖甚疏矣。说者 欲规复大宁,此岂可易言哉?养威蓄锐,观衅俟时可 也。其他如遂城西北之牟山,保州西之柏山,保安之 八角口,定州之北岩,与夫石臼、银坊、冶山等处,皆临 制中原之道。然山川“形势,与京都大是向背,苟屯兵 聚众,必死以守,未易当也。此外自安顺东至任丘二 十里,川堑沟渎,苇泉纵横,类天牢。又东北至雄州三 十里,又东至霸州七十里,又东抵海口,营田圩岓,集 水淤泞,地类天陷。又自顺安至肃约五十里,苇草丛 茂,地类天罗。凡此皆兵家所忌,遇涝更盛,未易进矣。” 建康、徐淮临德之间。似当练兵储将。可备缓急遣发。 无徒借手于北可也。

    《金陵山川》

    岷嶓之山,大势皆自西南而趍东北。朱文公谓:“岷山 之脉,东为衡山者,尽于洞庭之西。其一支南出而东 度大庾岭者,则包彭蠡之源而北尽乎建康。山之所 趍,水亦至焉。”故建康者,东南之奧区,而山水之都会。 《前志》叙之曰:“锺山来自建业之东北,而向乎西南。大 江来自建业之西南,而朝于东北。由锺山而左,自摄” 山、临沂、雉亭、衡阳诸山以达于东,又东为白山、大城、 云穴、武冈诸山以达于东南,又南为土山、张山、青龙、 石硊、天印、彭城、雁门、行堂诸山,以达于南,又南为聚 宝山、戚家山、梓桐山、紫岩、夏侯、天阙诸山,以达于西 南,又西南绵亘至三山而止于大江,此诸葛亮所谓 “龙盘之势”也。由锺山而右,近之为覆舟山、为鸡笼山, 皆在宫城之后。又北为直渎山、大壮观山、四望山以 达于西,北为幕府、卢龙、马鞍诸山以达于西,是为石 头城,亦止于江。此亮所谓“虎踞之形”也。其左右群山, 若散而实聚,若断而实续,世传秦所凿断之处,虽山 不联,而骨脉在地,隐然相续,犹可见也。石头在其西, 三山在其西南,两山“可望,而挹大江之水横其前,秦 淮自东而来,出两山之端,而注于江。”此盖建业之门 户也。覆舟山之南,聚宝山之北,中为宽平宏衍之区, 包藏王气,以容众大,以宅壮丽,此建业之堂奥也。自 临沂山以至三山,围绕于其左。自直渎山以至石头, 溯江而上,屏蔽于其右,此建业之城郭也。元武湖注 其北,“秦淮水绕其南,青溪萦其东,大江环其西,此又 建业天然之池也。”此论环城数十里之山川耳。其居 秦淮之源,有东庐山、华山,临丹阳湖之上者,为绛岩 山,最奇特。然为一州之镇者,又有茅山焉。而岷山中 江径芜湖、溧阳以入于荆溪、太湖,则又《禹贡》所谓“三 江既入,震泽底定”者。其他一丘一壑,擅名“纪胜”,咸有 可征。

    《两浙山川》

    “两浙山川,不可胜数。”余尝巡历旁观,会其大都。维浙 中流,随山坼土,积岨盘冈,潴为大泽,环以巨海。维浙 《西山导冢》“自天目西北折于下山,南达于富春,峰峦 起伏,云矗霄驰,越垂溜逾百丈,萃于馀杭之径山、钱 塘之龙山,又东北达于金牛,以入于澉浦诸山。”维浙 《东山导冢》自江郎、泉山、浮盖至于翠光,岑山至于烂 柯;东北折于勋山、九际、台湖,至于缙云、大阳,至于金 华;覆釜、大盆,至于东白;勾乘、玉京,至于秦望、会稽;东 过嵊山、天姥,达于天台、华顶;北至四明、大白,东折于 蛟门、虎蹲,峙为海门;西达于括苍、少微,至于大梁、南 田,至于大罗、天台,底于雁荡,横为海峤。维浙源西南 导濲水,合东白、大盆之源,出为婺水,至于兰溪,东南 导乌伤东白、大盆之阳,东流为浣浦,又西络于渔浦, 皆北流以入于江。开化、寿昌,导歙西来流入于江。导 新安水,自遂昌达淳安,绝分水,下于桐溪。紫溪导天目之南,过新城,下冨阳,皆东南流以入于江。天目导 苕,汇为霅溪,入于具区、括苍。导洄溪,出于青田,东南 至永嘉,汇为蜃江,过飞云、横阳而入于海。导剡溪,合 东小江,逾东江,为曹娥之水,达于海。四明导姚江,东 带慈谿,乱于鄞江,传于大浃,入于海。维浙江潮汐,江 高海下。蛟门、胥山,相去数百里;龛、赭二山,相去五里 而近。鳖子山,横门如槛,潮生海上,横奔两岸,射激东 西,不得其门。及至龛、赭,遏于江流,限如伏槛。潮始生 怒,潮势益高,横流入海。浙之山川,兹其大都云。

    《浙江海堧水国》

    夫浙海,堧水国也。浙水出“三天子都”而委钱塘,苕水 出天目而委震泽;严陵为桐,宝婺,姑蔑为濲会稽,若 耶槜李,四明、赤城并海,东瓯、括苍,山溪映带,与郡邑 错壤如绣。盖其民明秀而雅化,则水国之恒也。

    《边海垦田之利》

    “宁波之金塘山、大榭山、台温之玉环山,皆海岛沃区 也。诸山去海岸较之舟山尚近,横亘延袤,大约计百 十馀里。废弃岁久,置之榛芜,不可取而田乎?绍兴、馀 姚诸湖,皆内地腴壤也,环列海滨,与临山、龙山相为 联护。大者三、四十里,小者一、二十里,渐次淤积,多成 田荡,不可垦而耕乎?此皆开屯之助也。”或者又以“金 塘、大榭,旧有明禁,未敢轻垦,此乃国初一时预防之 谋耳。今若建议奏请召民就佃,即籍为兵,立重镇以 统之,寇去且守且耕,寇来且耕且守,是即东浙锁钥 也,奚有不利哉?或者又以馀姚诸湖皆储水之所,未 可遽变为田,然此乃自先年湖尚洼下之时言之耳。 今若建议,取高者筑埂为田,低者仍挑浚为湖,与邑 民均而为业,经画其疆界,疏导其沟洫,是即两利皆 得也,奚有于妨民哉。

    《广西山川》

    桂林,正《禹贡》“要荒之服。”所谓荆楚之南,百粤之西,衡 山之阳,苍梧之野,九疑之塞,皆是也。五岭西止于越 峤,峤去兴安五十里,去灵川九十里矣。秦伐南越,运 道皆由于此,非陆梁地也。山自岷山之脉一支为衡 山者,从南而分东西,一度大庾,一度桂岭。水自九疑 五入洞庭,四落南海者,皆出越峤之东南。域内灵之 三源,皆三山为主,分其一,海阳别为湘、漓,出于灵江 口者,人知之熟矣。郦道元云:“湘、漓之间谓之始安峤, 自峤之阳南流注漓,名曰始安水。”又南与沩水合,出 西北邵陵县界。邵陵乃武冈、新宁之境也。有夫夷川, 源出广西全州,北至邵阳会澬水。盖西延之山,有岩 如海阳,然水分东西,背流而别,西北去新宁,历宝庆、 新化,至于益阳,会澬水入湘江,达于洞庭;东南为黄 陌江,为大洞江,合漓江达于南海,同为沩水之源,此 则世所未讲者也。又兴灵之界有阳高山,东南发源 为川江,为小融江,南为路江,出为北堰,下连南堰,迳 邑之东南。小融出邑北二十五里,与漓、沩二水合,故 曰大融。《水经》引《汉书》曰:“漓津者,此际也。”大融而下历 千秋峡,风水相搏如银,故曰银江。银江而下有淦江, 出兴安严关,从南而东,会漓江之东南二里。淦江而 下有甘棠江,自小融分为东西带融历龙岩,合甘棠, 出白石湫,同为漓江,会桂郡之东南。世传湘、漓一窍, 不知三源七派,合助上流,中有淦、棠二水,及尧山之 三百“源,支分派落,复归于桂。”故自白石而下,深潭广 浸,与湘江埒。然禹导九江,澬、湘二水与焉。其源出海 阳西延者,世未之及,盖导其流使之疏可也。至其源 之入蛮服者,所不暇究,不为治其井邑沟洫,亦不责 其赋税贡货,盖势有所不能尽焉者。然匹夫匹妇得 所之心,而圣人亦未尝忘焉。至秦始皇,其“志与古人 异,穷兵黩武,尽天下之利以为己有,慕越之珍奇异 物,乃命史禄凿渠,仅十馀里,而舟楫之利遂溥南海”, 岂惟楚越之民独赖焉?是岁丁亥,自临洮至辽东,同 筑长城,逮今足为藩障,均可谓无圣人之心,而有圣 人之泽者矣。何也?始则厉民,终则归利于民,非泽乎? 然天下后世颂神禹之功,而不追祖龙之泽者,原其 心故也。

    《贵州山川》

    九州封域,各有山川,所以表壮观,占灵毓也。天下山 川之险,贵州为最。所至峰峦络绎巉岩连云插汉,众 水之行,悬崖穴地,横斜诘曲如龙蛇,狭处才容独木 舟,而深或至十馀丈,斯亦奇矣。然幽崖巨箐,或反为 盗贼渊薮,岸高石狼,舟楫灌溉,两无功焉。其利害多 少,可得而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