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七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四百七十二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七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四百七十二卷目录

     医部汇考四百五十二

      小儿杂病门

      孙思邈千金方

      钱乙小儿直诀

      张从政儒门事亲

      菊坡丛话

      鲁伯嗣学婴童百问鬾病

      李时珍本草纲目继病

      王纶明医杂着小儿好睡

      王肯堂证治准绳诸失血证 吐血 衄血 便血尿血 喑 卒失喑

      病后喑 痫瘥语喑 不寐 喜笑不休 继病 渴 湿热

      陈治幼幼近编尾骨痛

      方白藓皮汤 葛花解酲汤 菖蒲丸 止汗散 吉氏家传方 通关散 集验方 又

       千金大补心汤 中风失音方 张涣竹沥膏 救生菖阳汤 醒脾散 伤寒失音方

      集验方 人参芎归汤 黄芩丸 茅花汤 四物汤 犀角地黄汤 黄芪芍药汤 人参

      黄芪散 柏枝饮 辰胶散 紫参散 汤氏地黄丸 麦门冬饮子 龙胆丸 蘗皮汤

      槐花散 蘗皮汤 胶黄散 五倍丸 诃灰散 桃胶丸 火府散 车前散 三黄汤

      圣惠黄连散 麦门冬散 圣惠银饮子 𦸈𧁾根散 又方 又方 茅先生胡黄连散

      圣惠芦根散 婴孺麦门冬汤 芦根饮子 𦸈𧁾汤 钱氏白术散 小方脉论方 又

      仲景酸枣汤 本事𪔀甲丸 本事真珠母丸 人参竹叶汤

      单方

      医案

    艺术典第四百七十二卷

    医部汇考四百五十二

    小儿杂病门

    《唐孙思邈千金方》

    《论》曰:“凡小儿所以有鬾病者,是妇人怀娠,有恶神导 其腹中胎,妒嫉他小儿,令病也,鬾者小鬼也,妊娠妇 人,不必悉招魅,亦时有此耳,鬾之为疾,喜微微下痢, 寒热,或去来毫毛鬓发。”不悦。是其证也。宜服龙 胆汤。凡妇人先有小儿未能行。而母更有娠。使儿饮 此乳。亦作鬾也。令儿黄瘦骨立。发落壮热。是其证也。

    《宋钱乙小儿直诀》

    若患吐泻。或大便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物者。 非失音。此肾怯不能上接于阳也。当以地黄丸主之。 凡口噤不止。则失音语迟。

    按:前证多因禀肾不足,盖肾脉系于舌本,非地黄丸不能治。故患此证者,若仰首吹欠则嗽如未应,须兼以补中益气汤滋其化源。若阴火上炎,肺金受伤而失音者,亦治以前法。《保婴集》云:“小儿五六岁,肾气不足而不能言者,用菖蒲丸;口噤不能言者,用地黄丸。”

    《元张从政儒门事亲》

    小儿风湿寒三气合而为痹,及手足麻痹不仁。《内经》 曰:“荣虚卫实,皮肤不仁,痹而不知痒痛。”可用郁金散 吐之,次服导水丸轻寒之药泄之。泄讫,次以辛温之 剂发散。汗出后,常服当归、芍药、乌、附、乳、没行经和血 之药则愈矣。

    《菊坡语丛》

    今小儿乳哺时,值母有孕,辄眉心青黑,泄泻黄瘦,此 病俗谓之“记。”《尔雅翼》言:“伯劳能疗继病。”继病者,母有 娠而乳子,使子得疾如痁。

    《明鲁伯嗣学婴童百问》

    鬾病

    《巢氏》云:“小儿被鬾病者,凡妇人先有小儿未能行,而 母继有胎妊,令儿渐渐羸瘦骨立,毛发稀黄不长,时 作壮热,大便不匀,乃鬾病也。”又曰:“继病法当用紫霜 丸下鬾乳,以益黄散补之,令小儿断乳即安。消乳丸、 异功散亦妙剂也。其或他妇人有妊,而抱他人婴儿 者,亦有此证,同此治法。有热者,龙胆汤。”

    《李时珍本草纲目》

    继病

    按《淮南子》云:“男子种兰,美而不芳。继子得食,肥而不 泽。情不相往来也。”盖情在腹中之子故也。继病亦作 鬾病。鬾乃小鬼之名。谓儿羸瘦如鬾鬼也。大抵亦丁 奚疳病。

    《王纶明医杂着》

    小儿好睡

    小儿时时好睡,乃脾虚困倦也,不必用温胆汤。睡中 惊动不安,是心血虚而火动也。盖心虚则惊动,宜清 心安神,养血降痰。及胸膈有痰,亦作惊动。又脾胃有 伤,郁滞不清,亦惊动不安,此又脾胃与痰所致,非由心血也,宜消食化痰,食去痰除,则补脾胃。

    愚按前证若因心脾气虚有痰,宜用参、术、茯苓、五味以补心气,当归、芍药、枣仁以养心血,橘红、半夏以开痰滞。若脾肺气虚,胸膈有痰,用补中益气汤以补中气,用胆星、天竺黄以化痰涎。若因饮食停滞而作,用四君子汤以健脾胃,用山楂、神麹以消饮食。若因脾虚而好睡,用五味异功散以补脾气,当归、芍药以生脾血。若因母饮酒。致儿醉好睡者。以甘草干葛煎汤解之。不应。用四君子汤。

    《王肯堂证治准绳》

    诸失血证

    小儿九道出血,何为而然?盖人之所有者,血与气也。 心者血之主,肺者气之主。气主呴之,血主濡之,荣养 百骸,灌溉丝脉,升降上下,荣卫谐和,自然顺适。一或 不调,疾由生矣。或外为六淫所侵,内因七情所沮,气 乃留而不行,血乃壅而不濡,内外抑郁,不能流注以 荣于身,必有妄动之患。叔和以芤脉为失血之义,在 “七表属阳故也。”阳明主乎多气多血,未有不因热而 得。盖气血俱热,热郁内逼,失其常度,是以妄行。 有在襁褓患此证者,固非七情所伤,皆因乳母执著, 不自宽释,及啖辛辣之物,流于乳络,儿饮之后,停滞 不散,郁蒸于内,亦能动血。或居重帏暖阁,火气熏逼, 不令常见风日,积温成热,热极则涌泄,或吐或衄,大 小腑亦多血来者。

    有气虚而邪热乘之,则血不能循流,故道渗于诸经, 亦生走失之证。其面恍白,脉沉微,血淡紫,口气缓是 也。

    又况婴孩脆弱,易虚易实,因热内攻,血随气行,或壅 而上逆,或下而忘返,遂有吐血、衄血、泻血、溺血之证。 然而血不苟动,因气使之;风不自生,因热而起。由是 而论,可以类推。治法先明虚实,审得病源,随经施治, 药饵无差,则不失其机要。

    实则小柴胡汤加生地黄、丝茅根,或苦参亦好,并用 水煎服。或㕮咀五苓散合五和汤,亦加丝茅根、苦参 水煎,及投消毒饮,次用《局方》鸡苏丸、三黄丸间服, 虚则理中汤及人参芎归汤皆可服。间有医者,见其 血盛,以为热极,过投凉剂,遂使血寒不能归源而妄 流,其色紫黯而凝滞,或成小片,当服姜附之剂以温 之,自然流畅,毋致妄行为佳。

    吐血

    《全婴论》云:“夫吐血,荣卫气逆也。荣者血也,卫者气也, 荣卫相济,不失常道,一有所胜,则致妄行。血者水也, 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流。气之使血,其势如此。” 巢氏云:“血者,是有热,气盛而血虚,热乘于血,血性得 热,则流散妄行,气逆则血随气上,故令吐血也。”又或 饮食太饱之后,脾胃内冷,不能消化,忽吐所食之物, 气血相冲,因伤肺胃,亦令吐血。若久嗽气逆,而目浮 肿,而嗽吐血者,是虚损也。

    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盖荣者,水 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故能入于脉。 夫荣者,阴血也,所主在心,统化在脾,藏内在肝,宣布 在肺,输泄在肾,灌溉一身,滋养百脉,诸经由此而生 毓焉。然血之所统者,气也,故曰:“气主呴之,血主濡之。” 是以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阳生阴长,夫倡妇随 之道也。若气一伤,则变证百出,故妄行则吐衄,衰涸 则虚劳,降下则便红,热陷则溺赤,渗于肠胃则为肠 风,阴虚阳搏,则为崩漏,此皆气有殄戾之乖,而血乃 生渗溢之患。然养阴者,可不先知养阳之道乎。小儿 患之,多因禀赋积热,或食膏粱厚味,或乳母七情郁 火所致。治法若气虚血弱,当以人参补之,阳旺则阴 生血也。若四物汤者,独能主血分受伤,为气不虚也。 若左寸关脉数而无力,血虚也,四物汤加参、术。浮而 无力,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尺脉数或无力,肾虚也,六 味地黄丸。右寸关脉数而有力者,肺胃热也,犀角地 黄汤,后用四物汤加参、苓、白术。尺脉数而无力,阴虚 也,用六味地黄丸。若“面黄目涩,眵多手麻者,脾肺虚 也,用黄芪芍药汤。”

    衄血

    衄血者,是五脏热结所为也。血随气行,通流脏腑,冷 热调和,不失常度,无有壅滞,亦不流溢。血得寒而凝 结,得热而流散,热乘于血,血随气发,溢于鼻窍也。又 有因伤寒瘟疫,诸阳受病,不得其汗,热无所泄,故鼻 从而出也。

    春冬衄者,用生地黄研取汁,加生蒲黄少许,砂糖井 花水浸服之愈。

    秋夏衄者,用车前草一握洗净,同生姜一处研取汁, 入生蜜一匙,先拌渣塞鼻,次用新汲水和蜜,并车前 草、生姜汁饮之即愈。

    又方生萝卜取根,捣自然汁,仰头滴入鼻管中即止。 次以新汲水和蜜、萝卜汁饮之,良。

    因惊仆气散,血无所羁而致鼻衄者,用异功散加柴胡、山栀;左脸青而兼赤者,先用柴胡清肺散,后用地 黄丸;右脸赤,乃肺大肠实热也,用泻白散;鼻色赤,乃 脾胃实热也,用泻黄散;微赤,乃脾经虚热也,用异功 散加升麻、柴胡;色深黄,用《济生》犀角地黄汤,后用杨 氏地黄散;淡白色,用六君子汤;颏间赤色,用四物汤 加山栀,赤甚用五淋散。小便赤色用六味丸、补中益 气汤。唇色白用六君子汤,久不愈用麦门冬饮子。若 初病元气未亏,乳食如常,发热壮热,二便秘结,作渴 饮水,卧不露睛者,悉属形病俱实,当治邪气。若病久 元气已亏,食少发热,口干饮汤,呕吐泄泻,肢体畏寒, 卧而露睛者,悉属形病俱虚,当补正气为要。

    便血尿血

    大便下血者,是大肠热结损伤所为也。脏气既伤,风 邪自入,或蓄热,或积冷,或湿毒于脾胃,或甘食伤于 脏腑,因兹冷热交击,疳湿互作,致动血气,停留于内, 凝滞无归,渗入肠中,故大便下血也。或有腹胀,冷气 在内攻冲,亦令大便下血。又因风冷乘虚客入脾胃, 或瘀血在于肠胃,湿毒下如豆汁。又甘伤于脏,亦能 便血。若上焦心脾积热,施注大肠,亦令大便下血也。 亡血脾弱必渴,久则血虚,其人必肌体痿黄,头发不 黑矣。

    溺血者,盖心主血,与小肠相合,血之流行,周遍经络, 循环腑脏。若热聚膀胱,血渗入脬,故小便血出也。 《经》云:“肺朝百脉之气,肝统诸经之血。”又云:“气主呴之, 血主濡之。”盖荣血为水谷之精气,灌溉五脏六腑,四 肢百骸。若脾胃有伤,荣卫虚弱,行失常道,故上为衄 血、吐血,下为尿血便血矣。若外感风邪,则血鲜为肠 风;“内伤则血浊,为脏毒。”又热入大肠,则大便下血;热 入小肠,则小便出血。然小儿多因胎中受热,或乳母 六淫七情,厚味积热,或儿自食甘肥积热,六淫外侵 而成。若因乳母食厚味者,加味清胃散。怒动肝火者, 加味小柴胡汤。忧思郁怒者,加味归脾汤。禀父肾燥 者,六味地黄丸。儿有积热,小便出血者,实热用清心 莲子饮。虚热用六味地黄丸。大便出血者,犀角地黄 汤。风邪外侵者,仓廪散。病后元气下䧟者,补中益气 汤。粪前见血者,四君加黄连、制吴茱萸。粪后见血者, 四君加吴茱萸、制黄连。若婴儿以治母为主,馀当临 证制宜。

    经云:“舌者,音声之机也。喉者,音声之关也。”小儿卒然 无音者,乃寒气客于会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致 其门阖不启,故无音也。若咽喉音声如故,而舌不能 转运言语,则为舌喑。此乃风冷之邪,客于脾之络,或 中于舌下廉泉穴所致也。盖舌乃心之苗,心发声为 言,风邪阻塞经络,故舌不能转运也。若舌本不能转 “运言语,而喉中声嘶者,则为喉喑”,此亦为风冷所客, 使气道不通,故声不得发,而喉无音也。然或风痰阻 塞,或因心经气虚,或因脾之脉络受风,或因风痰滞 于脾之络,或因脾气不足,或胃中清气不升,皆足以 致喑。大抵此证,亦有禀父肾气不足不能言者,有乳 母五志之火,遗儿熏闭清道不能言者。或儿病津液 耗损,会厌干涸,不能言者。或肾气不充,虚火上炎,伤 肺不能言者。有惊风中风不能言者。若遗热与津液 耗者,用七味白术散。清气不升者,用补中益气汤。禀 肾不足与虚火伤肺者,用六味地黄丸。若仰首咳嗽, 肢体羸瘦,目白睛多,或兼解颅呵欠咬牙等证,悉属 肾虚,非地黄丸不能救也。

    卒失喑

    《巢氏》云:“喉咙者,气之道路;喉厌者,声音之门。门户有 暴寒气客于喉厌,得寒即不能发声,故卒然失音也。 不能语者,语声不出,非牙关噤也。”

    病后喑

    《钱氏》论:“肾怯失音相似病,吐泻及大病后,虽有声而 不能言,又能咽药,此非失音,为肾怯不能上接于阳 故也。补肾地黄丸主之。失音乃卒病耳。”

    痫瘥语喑

    《巢氏病源》云:“小儿发痫,瘥后六、七岁不能语,乃风痫 发之时,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摇,或手足瘈疭,或脊背 强直,或颈项反折,屈搐如数,皆由小儿当风取凉,乳 哺失节之所为也。而痫发瘥后不能语者,是风痫。因 儿衣厚汗出,以儿乘风取凉太过,为风所伤得之。其 初发之状,屈指如数,然后发瘈疭是也。心之声为言”, 开窍于口。其痫发虽止,风冷之气犹滞心之络脉,使 心气不和,其声不发,故不能言语也。

    不寐

    经曰:“阳明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 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又曰:“胃不和则卧不安。” 夫人身之卫气,昼则行于阳,夜则行于阴。阳主动,阴 主静,寤则魂魄志意散于腑脏,发于耳目,动于肢体, 而为人身指使之用,寐则神气各归五宫,而为默运 之妙矣。若脾胃气盛,则腑脏调和,水谷之精各各融化,以为平和之气。若胃气一逆,则气血不得其宜,腑 脏不得其所,不寐之证,由此生焉。当用四君、远志、酸 枣仁。肝肾虚热者,六味丸;心血不足者,真珠母丸。思 虑过度者,归脾汤。精神短乏者,人参养荣汤。病后馀 热者,酸枣仁汤。胆虚不得眠者,人参竹叶汤。肝火不 宁者,加味小柴胡汤。振悸不得眠者,四君、生姜、酸枣 仁。夜啼惊哭不寐。各详别证,当参求之。

    喜笑不休

    经曰:“心藏神有馀,则笑不休。”又曰:“在脏为心,在声为 笑,在志为喜。”又,火太过曰赫曦,赫曦之纪,其病笑谑 狂妄。又云:“少阴所至为喜笑。”又云:“精气并于心则喜。” 此数者,皆言属心火也。若笑不休,呻而为腹痛,此水 乘于火,阴击于阳,阳伏热生,狂妄谵语不可闻,心之 损矣。《扁鹊》云:“其人唇口赤色者可治,青黑者死。若肾 水虚涸,不胜心火,而喜笑不休者,用六味地黄丸。肝 火炽盛,能生心火,而喜笑不休者,用柴胡清肝散。馀 兼别证,各从其证而参治之。”

    继病

    继病者,以他人相近,病能相继,故曰继病。女子气血, 上为乳汁,下为经水,小儿饮交乳且病,况其大分已 荣于胎,而乳汁之漓可知,能无使儿病乎?则又何鬼 神之咎为也?《千金》炙伏翼,熟嚼哺儿,而怀妊者带伯 劳鸟毛白马眼,不能滋荣气血,乃徒剥裂禽兽。 《海藏》云:“生者为相继,死者为传尸。有脉而无气,谓之 尸厥”,有气而无脉,谓之“行尸。”

    “丁奚”、“哺露,客忤无辜”,四异病也。

    “《阳易》阴易”,百合、狐惑,四奇病也。

    《洁古论》:“渴有三种。”

    一者实热积于心脾。烦躁大渴引饮。宜白虎汤。谓不 因吐泻大病。忽然而作。

    二者因久病,或取转过度,致脾虚引饮,宜白术散。 三者因患湿热病,热结膀胱,小便不利,大渴引饮,有 表里证者,宜五苓散主之。

    《百问》云:“小儿唇红如丹,即发渴,红甚焦黑则危笃。若 三焦虚烦作渴者,用三黄汤。伤寒后唇口焦者,用白 虎汤、竹叶汤。泻利作渴者,用四苓散之类。常治暑积 心脾,烦渴引饮者,用白虎汤下痢脾虚作渴者,用七 味白术散。”

    热结膀胱,小便秘渴者,用五苓散。上焦虚热者,用四 君子汤。膏粱积热者,用清胃散。脾胃积热者,用泻黄 散。中气虚热者,用异功散。肾水虚热者,用六味丸。其 馀疳证发热,各详本证。胎禀所致者,当各审其因。若 误用寒凉降火,脾胃复伤,则腹胀而为败证矣。 《海藏》云:“治发渴,四君子加干葛、枇杷叶,先以枣汤煮 过,炙”干用。各等分。入木瓜少许同煎服。亦治虚渴法 也。

    湿热

    《小方脉》论:“小儿渴病,吃水太多,腹胀泄泻,此病得之 心脏热,心与小肠合,小肠亦受热,小肠既热,其气上 行奔胃口,致孩子吃水,其水待奔小肠,被小肠气热, 渗泄不及,转入大肠。如治之,先下淋药,后下凉心脏 药,然后止渴乃效。此五苓散证也。”

    《陈治幼幼近编》

    尾骨痛

    痛甚属痰,二陈加木香、陈皮、前胡、黄蘗、知母。至阴分 作痛,属阴虚湿热,六味丸加当归、牛膝、防己、黄蘗、知 母、肉桂、红花。

    白藓皮汤千金方

    治小儿客鬾挟实

    白藓皮 大黄 甘草各二两 芍药 茯苓 细莘 桂心各十八铢

    右七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分三服。

    葛花解酲汤钱氏直诀下同

    白豆蔻、 砂仁、 葛花各五钱, 干生姜、 白术、 泽泻、 神曲炒黄各二钱, 白茯苓、 陈皮、 人参、 猪苓各一钱半, 木香五分, 青皮三钱。

    右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服。

    薛己曰:“按前汤气味辛散,不得已用之耳。盖酒病服之虽效,频服则阴损元气,折人长命,可不慎哉。”

    菖蒲丸

    治心气不足。不能言语。

    石菖蒲、 赤石脂各三钱, 人参五钱, 丹参二钱。

    天门冬 麦门冬各去心一两,焙

    右为末,蜜丸菉豆大,每服十丸。若病后肾虚不语。

    宜服地黄丸

    止汗散

    治睡而自汗

    故蒲扇烧。

    右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

    吉氏家传方

    治小儿患后声不出

    酸枣仁去壳,一钱 白茯苓半钱 朱砂二钱

    右件为末,丸如豆大。每服一丸,人参汤下。

    通关散

    治小儿惊风并退,只是声哑不能言。

    天南星炮为末。

    每服婴孩半字,三五岁半钱,八九岁一钱。豮猪胆汁调下。令孩儿吃,咽入喉中。便能言语。

    集验方

    治小儿惊退而哑,不能言语。

    木通锉 防风去芦 川升麻 羚羊角屑。

    桂心以上各半两 甘草炙,二钱半。

    右件药捣为粗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少许,更煎一两沸,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腊月牛胆酿。天南星不拘多少。

    右研细,每服半字,薄荷汤调下,临卧服。儿大者服一字至半钱。

    千金大补心汤

    治小儿痫瘥后,风冷留滞于心络,使心气不和,语声不发。

    黄芩、 《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石膏 半夏 远志肉各四两 生姜六两 饴糖一斤许

    大枣二十枚 桂心 甘草 茯苓 地黄

    阿胶, 麦门冬各三两。

    右件药,㕮咀,每服一大撮,入前饴糖半匙许,水一盏半,煎半盏服之。

    中风失音方

    《圣惠》治小儿中风,失音不语,舌根强硬。

    陈酱汁半合, 人乳二合。

    右件药相和令匀,少少与儿服之。

    张涣竹沥膏

    治小儿中风,失音不语,牙关紧急。

    竹沥依法旋取 地黄汁、 蜜各半合。已上搅匀。 桂心为末。 石菖蒲一寸九节者。取末各一两。

    右件都一处调匀,慢火熬成膏,硬软得所,如皂子大。每服一粒,取梨汁化下。

    救生菖阳汤

    治小儿中风,昏迷不语。

    石菖蒲 天麻 生乌蛇肉 全蝎 白僵蚕 附子炮,去皮脐 羌活 人参 白附子各半两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二盏,生姜五片,薄荷五叶,煎至一盏,滤去柤,温热时时服。

    醒脾散

    治小儿惊搐后不语

    甘草炙,一钱 冬瓜子、 防风各半两 人参一分

    右件为细末。每服一钱,用水一盏,入竹叶数片,灯心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临卧。

    伤寒失喑方

    《茅先生》治伤寒失音,语不得。

    金毛狗脊、 甘草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一钱,用黄蜡一块指头大,水六分,同煎四分服。

    集验方

    治小儿伤寒,失音不能语。

    “桂”指面大。

    右含桂,口中渐渐声音如旧。

    人参芎归汤证治准绳下同

    治九道血妄行

    人参 川芎 当归酒洗,各半两 荆芥二钱半

    右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无时。

    黄芩丸

    治小儿衄血、吐血、下血。

    黄芩为末。

    右炼蜜丸如鸡豆大,三岁一丸,浓盐汤下。柏叶、石榴花为末,吹鼻,治衄血吐血。一方:“定州磁器末,治呕血,破血止血。”

    茅花汤

    治“鼻衄不止,吐血下血。”

    茅花一大把,

    右,水三盏,煎浓汁一盏,分二服即瘥。无花,根梗代之。兼治血痢、黑痢。

    四物汤

    治血虚发热烦躁。或晡热作渴。头目不清。若因脾

    虚不能生血者,用四君子汤。

    当归、 熟地黄各二钱, 芍药、 川芎各一钱。

    右水煎服

    犀角地黄汤

    治“伤寒温病,失于表汗,致内有瘀血吐血,面色黄,大便黑,及疮痘出,多以此解之。”

    犀角镑 牡丹皮各一两。 生地黄汁八钱。

    赤芍药七钱。

    右,每服二钱,水煎服。

    黄芪芍药汤

    治衄多岁。面黄眼涩。多眵手麻。

    黄芪三两 羌活半两 甘草炙 升麻 葛根 芍药炒黄,各一两

    右每服三钱水煎服

    按:“此手足太阴、阳明药也。然血虚久则阳亦虚矣。故血不足则麻木。阴虚火动,变证百出,实非风也。” 此出升阳滋阴例。

    人参黄芪散

    治“血劳客热,消瘦倦怠,口燥咽干,日晡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胸满,食少作渴,咳吐时有脓血。”

    天门冬去心,三两 半夏 知母炒黄 桑白皮 赤芍 黄芪 紫苑 炙草 𪔀甲醋炙,各半两 白茯苓 柴胡 秦艽 生地黄 熟地黄

    地骨皮各二两, 人参、 桔梗各一两

    右锉散,每服三五钱,水煎服。

    一方有生姜

    柏枝饮

    治小儿衄血吐血

    “柏枝”干者。 藕节干者。

    右等分为末,三岁半钱,藕汁入蜜沸汤调下。一方“白芍药为末,磨犀角汁调。” 治咯血衄血。

    辰胶散

    治小儿吐血

    阿胶炒 蛤粉等分 辰砂少许

    右为末,和粉红色,三岁一钱,藕汁和蜜调下。

    紫参散

    治吐血

    紫参 山栀 生地黄各一两 剌蓟一分,烧灰 乱发一分,烧灰,俱存性已上捣罗为极细末,次用 蒲黄、 伏龙肝各一分,并细研

    右件都拌匀。每服半钱至一钱,煎竹茹汤调下。

    汤氏地黄丸

    治荣中热及肺壅,鼻血生疮,一切丹毒。

    生地黄、 赤芍药 当归、 川芎各等分。

    右㕮咀,水煎去渣,量大小加减服。如鼻衄,临熟入生蒲黄少许。

    生疮加黄芪等分。丹毒加防风等分。同煎。累验。

    麦门冬饮子

    治吐血久不愈者

    五味子十粒 麦门冬去心 黄芪各一钱。

    龙胆丸

    治小儿衄不止

    黄连、 龙胆草各等分。

    右为末,糊丸如小豆大,三岁三十丸,或作散子,以浓盐水送下。

    蘗皮汤

    治小儿衄血

    蘗皮、 当归身、 人参、 生地黄各五分。

    右水煎服

    槐花散

    治衄血

    槐花炒,一两 蒲黄半两 川面姜一分

    右捣罗为细末,每服半钱,新水调下。

    蘗皮汤

    蘗皮 山栀子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㕮咀,三岁一钱,水一小盏,煎三分,去滓服。

    胶黄散

    治小儿大衄,口鼻内出血不止,十五六岁儿阳盛多此病。

    阿胶一两, 蒲黄半两。

    右为末,《三岁》半钱,生地黄汁微煎调下,食前服。

    五倍丸

    治小儿大便下血,如肠风脏毒。

    五倍子干。

    右为末,炼蜜丸如小豆大,三岁三十丸,米汤下。

    诃灰散

    治小儿因疳,大便有血。

    诃子“烧灰存性。”

    右为末,米汤调下,食前服。三岁一钱。

    ===桃胶丸===

    治小儿小便出血,阴茎中痛。

    桃胶一块,如枣大。

    右,水一盏半,煎三分,日进三服。下石子如豆,石尽止药。

    火府散

    治小儿小便出血

    木通、 生地黄、 甘草、 黄芩。

    右为末,水一盏,煎六分,不时温服。

    车前散

    治热盛积于小肠,甚则尿血。

    牡蛎半两,烧为粉 车前子 甘草炙微黄,锉 川𥐚硝各一分

    右捣罗为散,每服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不拘时服。

    三黄汤

    黄芩、 黄连、 黄蘗各等分。

    右水煎服

    圣惠黄连散

    治小儿心肺积热,渴不止,咽喉干痛。

    黄连去须 川升麻 白茯苓 麦门冬去心焙 射干 元参 甘草炙微赤锉 桑根白皮

    黄芩各半两。

    右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青竹叶七片,煎五分,去滓,入蜜半合,更煎一两沸,放温,时时与儿呷之。

    麦门冬散

    治小儿心肺热壅,口渴不止。

    麦门冬去心 栀子仁 犀角屑 甘草炙

    知母、 黄芩各半两。

    右为散,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煎五分,不计时候服亦可,量儿大小加减服。

    圣惠银饮子

    治小儿热渴不止

    银五两 石膏、 《寒水石》 《蚕蛹茧》各二两。

    右件药以水三升,入银石三味,煎至一升,去银石,次下蛹茧,煎至七合,去滓。每服半合,不计时候,温服之,量儿大小加减。

    𦸈𧁾根散

    治小儿热渴不止,烦闷。

    《𦸈》。𧁾根三分 黄芩 知母各半两

    右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小麦、粟米一百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又方

    《𦸈》。𧁾根三分, 黄芩半两, 小麦半合。

    右件以水三盏,煎取一盏,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又方

    生葛汁、 竹沥各二合。

    右件汁相和令匀,不拘时服半合,量儿大小加减。

    茅先生胡黄连散

    治小儿诸渴及疳渴,解诸热。

    胡黄连 麦门冬 干葛 元参 甘草炙。

    枇杷叶《炙去毛》。

    右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七分一盏,生姜一片,同煎五分后,放蜜三五滴,同煎至四分,温服。

    圣惠芦根散

    治小儿壮热不止

    芦根 黄芪蜜炙 人参 甘草炙 麦门冬 知母各半两

    右件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竹叶七片,粟米一百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温服,量儿之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麦门冬汤

    治“小儿夏天服药大下后,胃中虚热,渴欲饮水。”

    麦门冬、 甘草、 龙骨各四分, 枳实、 黄芩、 茯苓、 人参各三分。

    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为三服。服此汤后,渴不止,取水芹煮浓汁饮之,间汤服之。甚者,恣意与之。

    芦根饮子

    治小儿壮热渴兼吐不止。

    生芦根切,五合 淡竹青皮 人参各八分

    桔梗五分, 知母一钱, 粟米三合。

    右以水五升,煮之一升半,量儿大小与之服。

    𦸈𧁾汤

    治小儿热渴,或吐下后虚热渴。

    《𦸈》。𧁾五分, 黄芩三分, 知母、 芦根各二分, 生米二合, 麦门冬三合。

    右切,以水五升,煮二升,如饮浆水度服之。

    ===钱氏白术散===
    考证
    人参《切去头》 白术 木香 白茯苓去皮。

    甘草锉炒 藿香叶各一两 干葛二两,锉

    右为粗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如饮水者,多煎与之,无时。

    小方脉论方

    治渴先下淋药

    郁金、 滑石各一两, 旱莲子半两

    右件为末。每服半钱,煎葱汤调下,急进三服“凉心药。”

    欲止渴先凉心脏

    乌贼鱼骨 海浮石各一两 蒲黄炒,半两

    右末,每半钱,用枇杷叶汤下。

    仲景酸枣汤

    治虚劳烦不得眠

    酸枣仁炒,一钱 甘草 知母炒 茯苓 芎䓖 生姜各五分

    右水煎服

    本事𪔀甲丸

    治胆虚不得眠。四肢无力。

    𪔀甲 酸枣仁炒 羌活 黄芪炒 牛膝酒炒 人参各一两 五味子五钱。

    右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温酒下。

    本事真珠母丸

    治“肝胆二经因虚,内受风邪,卧则魂散而不守,状若惊悸。”

    《真珠》别研细,七钱半 当归、 熟地黄各一两半 人参、 酸枣仁炒、 柏子仁各一两, 犀角屑、 茯神、 沉香、 龙齿各半两

    右为末,炼蜜丸小豆大,辰砂为衣。每服二十丸,白汤下,日午夜卧各一服。

    人参竹叶汤

    治虚烦不得眠

    人参、 竹叶、 甘草各二钱, 半夏、 小麦

    麦门冬各一钱五分。

    右每服二三钱,姜二片,粳米一撮,水煎服。

    单方

    小儿中蛊欲死者:甘草半两,水一盏,煎五分服,当吐 出。千金方

    小儿中蛊,下血欲死:捣青蓝汁频服之。圣惠方 小儿年至四五岁不语者,赤小豆末,酒和傅舌下。千金 方

    《舌蹇语》,吃川椒,以生面包丸,每服十粒,酢汤送下。救急 方

    治小儿吐血。“烧蛇蜕皮末,以乳汁服之。并治重舌。”千金 方

    又“取油三分,酒一分和之,分再服。”

    小儿尸疰劳瘦,或时寒热:用𪔀头一枚烧灰,新汲水 服半钱,日一服。圣惠方

    小儿哭疰:梳头垢水服少许。千金方

    治小儿误吞针,取磁石如枣核大,或吞或含,其针立 出。

    治小儿误吞铁物等用艾蒿一把锉,以水五升,煮取 一升,服之即下。

    治小儿蠗螋咬。绕腹匝即死。速捣蒺藜叶傅之。无叶 子亦可。

    又:取燕窠中土,猪脂和傅之,干即易之。

    治小儿误为诸骨及鱼骨刺入肉不出者。水煮白梅 肉,研烂,调象牙末,厚傅骨刺处,自软。医学纲目 《小儿误吞钱》:用炭烧红,急捣为末,煎汤呷,立效。古今医统 治小儿卒腹皮青黑,以酒和胡粉傅上,若不急治,须 臾便死。仍灸脐上下左右去脐半寸,并鸠尾骨下一 寸,凡五处,各三壮。

    母有娠。乳儿有病如疟痢。他日亦相继腹大。或发或 差。以红纱袋盛夜明砂。与儿佩之。海藏方

    小儿生十馀月后,母又有娠,令前儿精神不爽,身体 痿瘁,名为鬾病。用伏翼烧灰细研,以粥饮调下五分, 日四五次。伏翼即蝙蝠也。圣惠方

    医案

    张从政《儒门事亲》曰:陈州长吏一小儿,忽病寐而不 寤。一日,诸医作睡惊治之,或欲以艾火灸之,或欲以 大惊丸及水银饼子治之。其父曰:“此子平日无疾,何 骤有惊乎?以子之病,乃问于戴人。戴人诊其两手脉 皆平和。戴人曰:‘若惊风之脉,当洪大而强,今则平和, 非惊风也’。”戴人窃问其乳母曰:“尔三日前曾饮酒醉 否?”乳母遽然笑曰:“三日前,夫人以煮酒见饷,酒味甚 美,三饮一罂,尽而睡。陈酒味甘而恋膈,酒气满,乳儿亦醉也。”乃锉甘草、干葛花、缩砂仁、贯众,煎汁使饮之, 立醒。

    一小儿误吞一铜钱在咽中,不能上下,诸医皆不能 取,亦不能下,乃命戴人。戴人熟思之,忽得一策:“以净 白表纸,令卷实如箸,以刀纵横乱割其端,作鬅鬠之 状;又别取一箸,缚针钩于其端,令不可脱,先下咽中, 轻提轻抑,一探之,觉钩入于钱窍,然后纸卷纳之咽 中,与钩尖相抵,觉钩尖入纸卷之端,不碍肌肉,提之” 而出。

    王纶《明医杂着》曰:“杨永兴子七岁,停食吐泻后好睡, 睡中兼惊,久治不愈。余曰:‘好睡是脾气虚困也,善惊 是心血虚怯也。盖心为母,脾为子也。此心火不能生 脾土,用补中益气汤及六味丸加鹿茸治之而愈’。” 《薛氏医案》曰:“治一小儿,言迟患泄泻,声音不亮,杂用 清热等剂,声如痖,饮食少思,去后多在侵晨,朝用地 黄”丸加五味子,夕用补中益气汤,其泄顿止,却专服 前丸,不两月,其言渐亮而愈。

    “一小儿白睛多而黑睛少,吐泻后喉喑口渴,大便不 实,朝夕悉服地黄丸”而痊。后患泻,其喉复喑,仍服前 丸遂愈。

    一小儿壮热吐血,或兼衄血,又腮鼻准赤色,乃肺胃 积热,用《济生》犀角地黄汤四剂而血并止。后因母饮 酒复作,用清胃散,母子服之而愈。

    一小儿吐血不止,鼻准赤色,审其乳母有郁热,用加 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母子并服各数剂,血少止,又 用八珍汤加柴胡、牡丹皮而愈。

    一儿因母屡恚怒,发热吐血,或时衄,用加味小柴胡 汤之类治其母并愈。后其母因劳役兼怒气,致儿患 惊搐,或用抱龙丸,又加吐血,予以加味逍遥散,母子 病愈。厥后乳母仍劳役发热,此儿即惊搐,或吐血,或 衄血。母用补中益气汤,子用犀角地黄汤顿愈。 一小儿十岁,因伤厚味吐血,用《济生》犀角地黄汤解 食毒,清胃热,又用四君、牡丹皮、升麻调补脾胃而愈。 惟肢体倦怠,两手作麻,用黄芪芍药汤数剂而安。 一小儿吐血,因乳母火郁发热,两胁作痛,后吐血,以 加味归脾汤加吴茱萸、制黄连治母,儿不时饮数匙, 月馀并愈。后因母怒,吐血寒热,儿亦吐血,先用加味 小柴胡汤二剂,后用加味逍遥散治其母悉愈。 一女子年十四岁,因惊寒热发搐,服镇惊之药,更吐 血,寻衣撮空,身如炙,烦躁不眠,饮食不入,脉洪大而 无伦次,按之豁然而空,用加减八味丸料二剂,诸证 悉退,脉息按之如丝,无气以动。用人参一两煎服不 应。仍用人参一两,附子五分,二剂元气顿复。

    一女子十三岁,因怒吐血,咬牙发搐,用加味逍遥散 加钓藤钩而愈。次年出嫁,怀抱郁结,胸满食少,吐血 面赤,此因肝火动而血热,脾气虚而不能摄血也,用 六味丸及归脾汤加山栀、贝母而愈。

    一小儿十四岁,发热吐血,属足三阴虚。余谓宜补中 益气汤以滋化源。不信,仍用寒凉降火,前证愈甚。或 谓曰:“小儿未有室,何肾虚之有?参芪补气,奚为用之?” 余述丹溪先生云:肾主闭藏,肝主疏泄,二脏俱有相 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为君火,为物所感,则相火翕 然而起,虽不交会,而其精亦暗耗矣。又褚氏云:“男子 精未满,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脏有不满之处,异日 有难状之疾,正此谓也。”遂用补中益气汤及六味地 黄丸而愈。

    王少参孙女,年十二岁,脾胃素弱,后成疳证,发热,小 腹膨胀坚直,大便溏泻,气喘咳嗽,彻夜烦躁不睡,鼻 塞眼暗,谵语,其脉大而无根。用人参一两,附子三分, 腹胀渐减,脉渐敛,然犹寻衣撮空,鼻孔出血,用六味 地黄丸料二服如脱。乃昼服独参姜附汤,夕服地黄 丸料,脉渐有根,诸证渐愈。又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 汤而痊。

    一小儿停食,夜惊腹痛,服消食丸,泻数次,寻衣撮空, 面青黄或色白,此脾土受伤,肺金休囚,肝火旺而然 也。先用异功散加升麻以补脾土,用六味地黄丸料 以滋肝血,定稍各二剂渐愈,即用补中益气汤、六味 地黄丸,间以异功散而痊。

    一小儿膝痈,误触其膝,出血甚多,患前证,恶寒面白, 此阳随阴散而虚寒,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三分,四 剂未应。用人参一两,附子五分,姜枣煎服,稍定,又二 剂顿退。又朝用异功散,夕用八珍汤而安。

    一小儿伤风表汗后患前证,恶风面白,手足冷,用补 中益气汤加五味子,汗顿止,而诸证渐退,又用四剂 而安,乃服十全大补汤而愈。

    一小儿喜笑,常作不安,面赤饮冷,手足并热,先用黄 连泻心汤末二服稍定,又用六味地黄丸料煎服顿 愈。常服此丸则安,月许不服仍复作,又服愈矣。 一小儿患前证,面青赤,此肝心二经风热所致也,用 柴胡栀子散、六味地黄丸渐愈。又因乳母大怒发热, 先用加味柴胡汤,又用加味逍遥散,母子服之并愈一小儿年十四岁,用心过度,饮食失节,喜笑不休,脉 洪大而虚,面色赤而或白,予用“补中益气汤”而愈。次 秋科举,饮食劳倦,前证复作,或兼谵语,脉洪大,按之 微细如无,用人参一两,姜枣煎服稍定,又三服而愈。 又因劳役用心,自汗作渴,烦躁似痫证,先用当归补 血汤,二剂顿安,又十全大补汤而寻愈。

    一小儿七岁,闻雷即昏倒,不知人事,此气怯也。以人 参、当归、麦门冬各二两,五味子五钱,水一斗,煎汁五 升,再以水五升煎滓,取汁一升,合煎成膏。每服三匙, 白汤化下,服尽一升,自后闻雷自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