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七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三百七十一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七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七十一卷目录

     医部汇考三百五十一

      伤寒门十七

      李中梓医宗必读总论 伤寒十四证 类伤寒五证 表证 里证 阴

      证 阳证 六经证治 可汗 不可汗 可吐 不可吐 可下 不可下 用火法 用

      水法 发热 恶寒 恶风 自汗 头痛 身痛 筋惕肉𥆧 胸胁满 结胸 痞 大

      腹满 少腹满 腹痛 咽痛 胁痛 呃逆 呕吐哕 欬嗽 喘 烦躁 懊憹 战栗

       悸 渴 口燥咽干 嗽水不欲咽 发狂 讝语 自利 郁冒 瘈疭 动气 刚痉

      柔痉 手足厥逆 头眩 衄血 吐血 畜血 下血 小便不利 小便自利 小便数

       发黄 发斑 狐惑 多眠 不得眠 短气 蛔厥 百合病 阴阳易 劳复 食复

       过经不解 汗后不解 下后不解 合病 并病 两感 舌胎 瘥后昏沉 伤风

      伤寒死候 脉候

    艺术典第三百七十一卷

    医部汇考三百五十一

    伤寒门十七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

    《总论》

    愚按:冬气严寒,万类潜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固 密者,毋劳尔形,毋摇尔神,形神并守,偕行于闭蛰,封 藏之本者也。一有不谨,而犯寒威,则杀厉之毒,乘于 肌体。冬月即发,名正伤寒。伏而不发,至春变温,至夏 变热,变态不测,殊可忧虞。治之或差,生杀反掌。自仲 景以来,名贤代起,立言不患不详,患其多而惑也。陶 节庵曰:“得其要领,易于拾芥,脉证与理而已。”求之多 岐,则支离繁碎,如涉海问津矣。脉证者,表里、阴、阳、虚、 实、寒热也;理者,知其常,通其变也。多岐者,蔓衍之方 书也。余有感于斯言,约六法以尽之,曰汗、吐、下,温、清、 补汗者,治在表也。而汗法有三:一曰温散。寒胜之时, 阴胜之脏,阳气不充,则表不解,虽身有大热,必用辛 温。一曰凉解。炎热炽盛,表里枯涸,阴气不营,亦不能 汗,宜用辛凉。一曰平解。病在阴阳之间,既不可温,又 不可凉,但宜平用,期于解表而已。吐者,治在上也,吐 中有发散之意,可去胸中之实。《经》曰:“在上者,因而越 之”是也。下者,攻其里也。而下法有五:痞满在气,燥实 在血。四证具者,攻之宜峻也。但见满燥实者,攻之稍 缓;但见痞实者,攻之更缓。或行畜血,或逐停水,轻重 缓急,随证灵通也。温者,温其中也。脏有寒邪,不温则 死。夫气为阳,气虚则寒,故温即是补,又名“救里”者,以 阳虚可危,亟当救援也。清者,清其热也。有热无结,本 非下证,若不清之,热何由散?下后馀邪,亦宜清也。补 者,救“其虚也”,古人言之已详。今人畏而不用,使伤寒 犯虚者坐而待毙,大可憾已!如屡散而汗不解,阴气 不能达也。人知汗属于阳,升阳可以解表;不知汗生 于阴,补阴可以发汗也。又如内热不解,屡清而火不 退,阴不足也;人知寒凉可以去热,不知壮水可以制 火也。又如正虚邪炽,久而不痊,补正则邪自除,温中 则寒自散,此必见衰微之阴脉者也。《伤寒论》曰:“阴证 得阳脉者生,阳证得阴脉者死。”人皆奉其言,未知绎 其义。夫正气实者,多见阳脉;正气虚者,多见阴脉。证 之阳者,假实也;脉之阴者,真虚也。陈氏曰:凡察阴证, 不论热与不热,惟凭脉用药,至为稳当。不论浮沉大 小,但指下无力,重按全无,便是伏阴。然则沉小者,人 知为阴脉,不知浮大者,亦有阴脉也。是知伤寒虽具 万变,“虚实”二字,可以提纲。正胜则愈,邪胜则死。正气 实者,虽感大邪,其病亦轻;正气虚者,虽感微邪,其病 亦重。气实而病者,攻之即愈,虽不服药,经尽则安,何 足虑也?所可虑者,惟挟虚耳。奈何庸浅之辈,不察虚 实,但见发热,动手便攻,虚而攻之,无不死者。且曰“伤 寒无补法”,谬之甚矣。独不观仲景立三百九十七法, 而治虚寒者,一百有奇;垂一百一十三方,而用人参、 桂、附者,八十有奇;东垣、丹溪、节庵亦有补中益气,回 阳返本、温经益元等汤,未尝不补也。而谓伤寒无补 法,可乎?夫实者不药可愈,虚者非治弗痊,能察其虚 而补救者。即握《伤寒》之要矣。又何必求之多岐也哉。

    《伤寒十四证》

    《伤寒》者,寒伤营血,脉浮而紧,头痛发热,无汗恶寒。 伤风者,风伤卫气,脉浮而缓,头痛发热,有汗恶风。 伤寒见风者,既伤于寒,复感风邪,恶寒不躁,其脉浮 缓。

    “伤风见寒”者,既伤于风,复感寒邪,恶风烦躁,其脉浮 紧。以上四证,皆冬月即病者。

    温病者,冬受寒邪,来春乃发。发热头疼,不恶寒而渴, 脉浮数。

    温疟者,冬受寒邪,复感春寒。

    风温者,冬受寒邪,复感春风,头痛身热,自汗身重,嘿嘿欲眠,语言难出,四肢不收,尺寸俱浮。

    温疫者。冬受寒邪,复感春温时行之气。

    温毒者,冬受寒邪,春令早热,复感其邪。以上五证,皆 冬伤于寒,而病发于春,皆有温之名也。

    热病者,冬伤于寒,至夏乃发,头疼身热,恶寒,其脉洪 盛。

    伤暑者,暑热为邪,自汗烦渴,身热脉虚。

    “伤湿”者。感受湿邪。身重而痛。自汗。身不甚热。两胫逆 冷。四肢沉重。胸腹满闷。

    风湿者,既受湿气,复感风邪,肢体重痛,额汗脉浮。 痉者,身热足寒,头项强急,面赤目赤,口噤头摇,角弓 反张。若先受风邪,复感于寒,无汗恶寒,为“刚痉”;先受 风邪,复感于湿,恶风有汗,为“柔痉。”

    《类伤寒五证》

    一曰痰。中脘停痰,憎寒发热,自汗胸满,但头不痛,项 不强,与伤寒异耳。一曰食积,胃中停食,发热头痛,但 身不痛,气口紧盛,与伤寒异耳。一曰虚烦:气血俱虚, 烦躁发热,但身不痛,头不痛,不恶寒,不浮紧,与伤寒 异耳。一曰脚气,足受寒湿,头痛身热,肢节痛,便闭呕 逆,但脚痛,或肿满,或枯细,与伤寒异耳。一曰内痈:脉 浮数,当发热而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畜积有脓 也。胸中痛而欬,脉数,咽干不渴,浊唾腥臭,肺痈也。小 腹重按之痛,便数如淋,汗出恶寒,身皮甲错,腹皮肿 急,脉滑而数,肠痈也。胃脘痛,手不可近,胃脉细,人迎 盛者,胃脘痈也。以人迎盛而误认伤寒者,禁其饮食, 必死。

    《表证》

    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身痛,腰脊强,目痛,鼻干,不眠,胸 胁痛,耳聋,寒热呕,脉浮而大,或紧或缓。有汗脉浮缓 无力,表虚也;无汗脉浮紧,表实也。

    《里证》

    “不恶寒反恶热,掌心、腋下汗出,腹中鞕满,大便不通, 腹痛腹鸣,自利小便如常,讝语潮热,咽干口渴,舌干 烦满,囊缩而厥,唇青舌卷,脉沉细或沉实。若腹鸣自 利不渴,唇青舌卷,无热恶寒,下利清谷,身痛脉沉微, 里虚也。腹中鞕,大便闭,讝语潮热,腹痛,不恶寒反恶 热,掌心、腋下有汗,咽燥,里实也。”表里俱见,属半表半 里。表里俱无。不可汗下。小柴胡汤随证加减。

    《阴证》

    身静气短少息,目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水浆 不入,二便不禁,面如刀割,色青黑,或喜向壁卧,闭目 不欲见人,鼻气自冷,唇口不红,或白、或青、或紫,手足 冷,指甲青紫,小便白或淡黄,大便不实,手重按,无大 热,若阴重者,冷透手也。

    阴毒者,肾本虚寒,或伤冷物,或感寒邪,或汗吐下后, 变成阴毒,头痛,腹中绞痛,眼睛痛,身体倦怠而不甚 热,四肢逆冷,额上手背有冷汗,恍惚身痛如被杖,虚 汗不止,郑声呕逆,六脉沉微,或尺衰寸盛,五日可治, 六七日不可治。

    阴证似阳者,烦躁面赤,身热咽痛,烦渴,脉浮微,手足 冷,大便泄,小便清,昏沉多眠。又有身热反欲得衣,口 不渴,指甲黑,此阴盛于内,真阳失守也。

    《阳证》

    身动气高而喘、目睛了了、呼吸能往能来、口鼻气热、 面赤唇红、口干舌燥、讝语、能饮凉水、身轻如常、小便 赤、大便闭、手足温、指甲红。

    阳毒者,邪热深重,失汗失下,或误服热药,热毒散漫, 舌卷焦黑,鼻中如烟煤,咽喉痛甚,身面锦斑,狂言直 视,逾垣上屋,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脉洪大滑促,五日 可治,六七日不可治。或昏噤咬牙见鬼神,吐脓血,药 入即吐。

    阳证似阴者,手足冷,大便闭,小便赤,烦闷昏迷不眠, 身寒却不欲衣,口渴,指甲红,脉沉滑,或四肢厥冷,此 阳极于内,真阴失守也。阴厥脉沉弱,指甲青而冷;阳 厥脉沉滑,指甲红而温。

    《六经证治》

    足太阳膀胱,此经从头项贯腰脊,故头痛恶寒,发热 脊强。然风与寒常相因,寒则伤营,恶寒头痛,脉浮紧 而无汗,用麻黄汤开发腠理以散寒,得汗而愈。风则 伤卫,恶风头痛,脉浮缓而有汗,用桂枝汤充塞腠理 以散风,止汗而愈。若夫风寒兼受,营卫俱伤,用大青 龙汤。此三汤者,冬月天寒腠密,非辛温不能发散,故 “宜用也。若春温夏热之证,皆用羌活冲和汤辛凉解 之。传至阳明,则目痛鼻干不眠,以葛根汤、升麻汤治 之。”然此经有在经在腑之别,如目痛鼻干,微恶寒,身 热,脉浮洪,病在经也;“潮热自汗,讝语发渴,大便闭,揭 去衣被,手扬足掷,发斑发黄,狂乱恶热,脉沉数,病在 腑也;传至少阳,则寒热而呕,胸痛胁”痛,口苦耳聋,此 为半表半里之经。表证多者,小柴胡汤;里证急者,大 柴胡汤。过此不已,则传阳明之腑。表证悉罢,名为“入 里。”恶热讝语,口燥咽干,不大便,脉沉实。如痞满燥实四证皆具,三焦俱伤,宜大承气汤;但见痞、燥实三证, 邪在中焦,宜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恐伤上焦之气 也;但见痞实二证,邪“在上焦,宜小承气汤。不用芒硝, 恐伤下焦之血也。小腹急,大便黑,小便不利,如狂喜 忘,畜血证也,宜桃仁承气汤。传至三阴,四肢厥冷,腹 痛吐泻,口吐冷涎,畏寒战栗,面如刀割,引衣蜷卧,脉 见迟软,急宜温之,轻者理中汤,重者四逆汤。”或初病 起不发热,便见寒证者,名为直中阴经,亦以二汤主 之。以上各经治法。一见表证。即与汗之。一见里证。即 与下之。一见虚寒。即与温补。但当以脉证为据。不可 以日数为拘也。

    可汗

    头痛项强,肢节腰背俱强,身疼拘急,恶寒发热,无汗, 脉浮数或浮紧,皆可汗。若汗后不解,仍发热脉浮,须 再汗之。

    不可汗

    无表证者不可汗。脉沉不可汗。尺脉迟不可汗。脉微 弱者,虽恶寒不可汗。咽中闭塞者不可汗。诸动气者 不可汗。淋家不可汗。亡血虚家不可汗。厥者不可汗。 汗家不可重汗。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 心下痞,不可汗。脉弦细,头痛而热,属少阳,不可汗。

    可吐

    病在膈上者可吐。汗下后。虚烦懊憹者可吐。

    不可吐

    脉虚者。不可吐。厥逆者。不可吐。膈上寒。干呕者。宜温 不宜吐。

    可下

    汗后不解,邪传胃腑,可下。潮热腹痛,脉实者,可下。阳 明多汗,讝语有燥粪,可下。潮热手足腋下汗出,讝语 者,可下。吐后腹满者,可下。凡脐腹硬,或痛不可按者, 可下。下后不解,脐腹硬痛者,可再下。结胸脉不浮,可 下。少阴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者,可下。 太阳证热结膀胱,小便不利,小腹急结,其人如狂者, 畜血也,可下。阳明证,其人喜忘,大便黑,必有瘀血,可 下。阳明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必发黄,可下。

    不可下

    表未解者,不可下。腹胀可按而减者,不可下。诸虚者, 不可下。阳微者,不可下。咽中闭塞者,不可下。诸动气 者,不可下。脉弱者,不可下。脉浮大者,不可下。小便清 白者,不可下。阳明病,面赤,心下,虽鞕满,不可下。

    用火法

    以火烧地,布桃叶柏叶亦可。设席置病人于上,即汗 出。或酢炒香附,热熨胸背即汗。或置火于床下,或艾 灸。

    用水法

    伤寒思饮水为欲愈,若不与则不愈。若恣饮则水停, 宜以新汲水少与之,待再思再与。热甚者,以青布浸 新汲水中,置病人胸前,热则易之。甚者置病人于水 中,或浸手足,或漱口。若表未解,及阴证似阳者,忌之。

    发热

    翕翕而热者,表也,羌活冲和汤。蒸蒸而热者,里也。轻 者大柴胡汤,重者承气汤。半表半里者,表里俱热,而 轻于纯在里也,小柴胡汤。至于三阴发热,则有腹痛、 肢冷、脉沉、下利为异。四逆汤。潮热属阳明,一日一发, 日晡而作,阳明内实也。大便鞕者,承气汤;表未罢者, 小柴胡汤。烦热兼渴者,竹叶石膏汤;心烦不眠,酸枣 “仁汤。烦而心悸,小建中汤。烦而闷者,栀子豉汤。热者, 白虎汤。寒者,附子汤。”

    恶寒

    不见风,亦恶寒,身虽热,不欲去衣被也。发热恶寒者, 阳也,羌活冲和汤。无热恶寒者,阴也,理中汤。下证悉 具。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先解表而后攻里。下后不解, 发热而渴,恶寒,白虎汤。恶寒而呕,心下痞者,五苓散。 汗后恶寒,虚也,芍药附子甘草汤。背恶寒,表未解也, 葛根汤。背恶寒而潮热,柴胡加桂汤。口渴心烦,背微 恶寒,白虎加人参汤。背恶寒,潮热腹痛,小承气汤。少 阴病,口中和,背恶寒,附子汤。汗后不解,反背恶寒者, 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

    恶风

    见风则恶密,室中则无所恶也。太阳恶风,无汗而喘, 麻黄汤;有汗,桂枝汤。吐下后不解,表里俱热,时时恶 风,燥渴而烦,白虎加人参汤。汗多亡阳恶风者,桂附 汤。

    自汗

    恶风寒者,桂枝汤。恶寒自汗,表虚也,小建中汤或黄 芪建中汤。自汗不恶风寒,表证罢,里证实也,承气汤。 汗多小便利,必津液竭,大便虽鞕,不可攻,宜蜜导,用 蜜于铜器中微火煎,稍凝搅之,勿令焦,内皂角末少 许和之,乘热捻作枣子样,冷纳谷道中,欲大便,急去 之。自汗而渴,小便难,五苓散。汗多不止曰亡阳,桂枝 附子汤。外用白术、藁本、川芎、白芷各一两,牡蛎粉、米粉各二两,细末纱囊,周身扑之。盗汗在半表半里,胆 有热也,小柴胡汤。头汗者,热不得越,阳气上腾,讝语, 承气汤。心下满,头汗出,水结胸也。小半夏茯苓汤。头 汗出,齐颈而还发黄也,茵陈五苓散。头汗出,小便难 者死。手足汗,大便燥,讝语,大承气汤。寒不能食。小便 不利。水谷不分。手足汗者。理中汤。

    头痛

    太阴少阴,有身热而无头痛;厥阴有头痛而无身热, 若身热又头痛,属阳经也。头痛发热,无汗恶寒,麻黄 汤。大便六七日不通,头痛有热,小便清者,不在里仍 在表也,羌活冲和汤。头痛甚者,必衄,葛根葱白汤、川 芎石膏汤。少阳头痛,小柴胡汤。头痛寒热,寸脉大,痰 厥也,瓜蒂散。厥阴头痛,呕而吐沫,吴茱萸汤。厥阴头 痛。脉微迟为欲愈。如不愈,小建中汤。阳明头痛。不恶 寒微恶热,不大便,调胃承气汤。

    身痛

    太阳脉浮,身痛无汗,麻黄汤。阳明下证已见,但身痛 者,表未解也,麻黄汤。发热有汗,身痛,桂枝汤。阳明脉 浮,身痛,葛根汤。汗后脉沉迟,身痛,血虚也,黄芪建中 汤。阴毒呕逆下利,身痛如被杖,唇青面黑,甘草四逆 汤。一身尽痛,发热恶寒,面寒,桂枝汤。一身尽痛,发热 面黄,二便反利,甘草附子汤。一身尽痛,发热发黄,头 汗出,背强,小便不利,湿也。茵陈五苓散。《一》身尽痛,发 热面黄,热结瘀血也。抵当汤。

    筋惕肉𥆧

    汗多亡阳,筋肉失养,故惕惕𥆧动。𥆧动兼肢冷者,真 武汤;轻者,茯苓桂枝甘草白术汤。汗吐下后见此者, 先服防风白术牡蛎汤,次服小建中汤。

    胸胁满

    胸满多表证,葛根汤。喘而胸满,麻黄杏仁石膏汤。胁 下痞鞕,冲和汤去枣加牡蛎。胸胁俱满,或鞕痛,或呕, 或不大便,舌上白胎,俱小柴胡汤。邪在胸,汗下之而 烦热,栀子豉汤。胸中痞鞕,气上冲喉塞也,瓜蒂散。阳 明、少阳合病,下利身热,胁痛,大柴胡汤。汗后头痛,心 痞胁满,十枣汤。

    结胸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里,因作结胸。脉浮者,先以 小柴胡解表,然后下之。按之则痛,小结胸也。小陷胸 汤。不按亦痛,大结胸也。大陷胸汤。懊憹躁渴,实热结 胸也。三黄泻心汤。血结胸者,小腹满,小便不利,抵当 汤。饮水不散,水结胸也。小半夏茯苓汤。用陷胸等药 不效者,枳实理中丸。烦乱欲死,宜水渍法,凝雪汤。渍 布薄胸中,热除为度。

    满而不痛,病名曰“痞。”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轻者通用枳桔汤。胸满脉濡,半夏泻心汤。手足温,按 之濡,关上浮者,黄连泻心汤。干呕有水汽,生姜泻心 汤。下利腹鸣,甘草泻心汤。胃寒欬逆,理中汤;关脉沉 紧,大柴胡汤。

    大腹满

    六七日不大便,腹满常痛者,承气汤。腹满时痛者,桂 枝芍药汤。腹满吐食,枳桔理中丸。汗后胀满,厚朴半 夏甘草人参汤。腹满,漉漉有声,水与气也,半夏茯苓 汤加桂枝。

    少腹满

    “脐下满也。胸腹满,为邪气;小腹满,为有物。小腹满,小 便利,畜血也。重者桃仁承气汤;轻者犀角地黄汤。”小 腹鞕满,小便自利,发狂者,抵当汤。小腹满,手足厥冷, 真武汤。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冷结也,灸关元穴。

    腹痛

    阳邪痛者,其痛不常。阴寒痛者,痛无休歇。按而痛甚 为实;按而痛减为虚。右关脉实,腹痛便闭,承气汤下 之早。因而腹痛,小建中汤。阳脉涩,阴脉弦,腹痛泻利, 建中汤或桂枝芍药汤。少阴厥逆,或利而欬,四逆加 五味子干姜汤。厥阴小腹痛,当归四逆汤。

    咽痛

    少阴证也,不可汗,不可下。甘桔汤为阴阳通用之药, 脉阴阳俱紧,主无汗,有汗曰亡阳,属少阴,当咽痛,猪 肤汤。阳毒咽痛,口疮赤烂,升麻六物汤,或蜜浸黄连 汁噙。非时暴寒,附于少阴之经,脉弱咽痛,必下利,先 用半夏桂甘汤,次服四逆汤。下利咽痛,手足彻冷,无 热证者,理中汤。

    胁痛

    往来寒热。胁痛胸痛。小柴胡汤加茯苓。身凉表证罢。 干呕胁痛有水也。十枣汤。

    呃逆

    仲景作欬逆,即此证也,切勿误作咳。脉微细呃逆,胃 寒也,橘皮干姜半夏生姜汤、丁香柿蒂汤。脉洪大而 呃,心火上奔,肺不得纳,甘草泻心汤,服药无效,用 《法》硫黄、乳香等分为末,酒煎。之。失下呃逆。大便实 者。小承气汤

    呕吐哕

    “呕者,声物俱出,吐者,无声出物,哕者,有声无物。太阳 阳明合病,当自利。若不利,但呕,葛根加半夏汤。少阳 有呕证,小柴胡汤。呕而渴者,猪苓汤、五苓散。先渴后 呕,水停心下,赤茯苓汤。”先呕后渴,此为欲解,当与水 饮。瘥后馀热在胃而呕者,竹叶加姜汁汤。太阳少阳 合病,自利而呕,黄芩半夏生姜汤。寒厥呕而不渴,姜 附汤。呕而发热,心下急,微烦,大柴胡汤。胸中有热,胃 中有邪,阴阳不交,腹痛欲吐,黄连汤、黄连加半夏生 姜汤。三阳发热而吐,俱用小柴胡汤。发热六七日不 解,烦渴欲饮水,入即吐,五苓散。虚热少气,气逆欲吐, 竹叶石膏汤。寒多而吐,理中汤。不饮而吐,理中汤去 术加生姜。汗下后,胃虚冷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少阴吐者,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吐逆,二便秘,厥逆 无脉,大承气汤。心下有水汽,干呕身热微喘,或自利, 小青龙汤。不发热,不恶寒,肋痛干呕,十枣汤。自汗头 痛干呕,桂枝汤。干呕自利,黄芩半夏生姜汤。里寒外 热,脉微欲绝,干呕,通脉四逆汤。

    欬嗽

    有声无痰曰“欬”,有痰有声曰嗽。太阳证罢,表未解,心 下有水汽,干呕发热而欬,小青龙汤。太阳发热欬嗽, 方同上。太阳发热,呕哕而欬,小柴胡汤。少阳寒热往 来,欬嗽,胸胁满,或泄利,小柴胡去参枣,加五味子、干 姜。少阴欬嗽,真武汤。少阴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 欬嗽者,水汽也,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莘、干姜。

    太阳无汗而喘,太阳、阳明合病,胸满而喘,俱麻黄汤。 邪气壅盛而喘,虽汗而喘不已,宜再发之,麻黄杏子 石膏汤。误下,太阳利不止,喘而有汗,脉促,葛根黄连 黄芩汤。太阳汗后,饮多水停而喘,小青龙去麻黄加 杏仁,小腹满加茯苓。太阳下之微喘,表未解也,桂枝 汤加厚朴去杏仁。水停心下,肾气乘心,为悸为喘,五 苓散。阴喘脉伏而逆,理中汤、四逆汤。喘而气促,腹满, 大柴胡汤。

    烦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痛无汗,烦躁,大青龙 汤。烦躁消渴,辰砂五苓散。下利欬呕烦躁,猪苓汤。下 利咽痛,胸满而烦,猪肤汤。自汗烦躁,小便多,芍药甘 草汤。少阴心烦不卧,黄连栀子汤。少阴吐利,手足厥 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下后复发汗,昼则烦躁,夜则 安静,不渴无热,干姜附子甘草汤。六七日无大热,阴 盛格阳,身冷脉细,烦躁不饮水,霹雳散。阴躁欲坐井 中,姜附汤。

    懊憹

    懊者,烦恼;憹者,郁闷。比之烦躁,殆有甚焉。汗吐下后, 虚烦不眠,甚则懊憹,栀子豉汤。阳明脉浮,咽燥,腹满 而喘,发热汗出,恶热懊憹,栀子豉汤。阳明病下后懊 憹,有燥屎,承气汤。短气烦躁懊憹,大陷胸汤。阳明无 汗,小便不利,懊憹发黄,茵陈蒿汤。

    战栗

    战者身动,栗者鼓颔,邪欲解也。栗而不战,阴盛阳虚, 姜附四逆汤。

    心中筑筑然动,怔忡不安,脉结代,心悸,炙甘草汤。伤 寒三四日,心悸而烦,小建中汤。发汗过多,心悸喜按, 桂枝甘草汤。心神不宁,怔忡不卧,安神丸。少阴病,厥 逆,心下悸,四逆散加桂。饮水多而悸,虽有他邪,亦先 治水,茯苓甘草汤。寒热心悸,小便不利,心烦喜呕,小 柴胡汤。少阳发汗,讝语悸动,小柴胡汤。

    或因热耗津液,或因汗下过多。太阳脉弦而渴,小柴 胡加天花粉。太阳表不解,有水汽而渴,小青龙去半 夏加䒷蒌汤。胁下痛,手足温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 人参、花粉。厥阴病消渴,气上冲心,茯苓白术甘草桂 枝四物汤。汗下后寒热,胸胁满,小便不利,头汗心烦, 渴而不呕,柴胡桂枝干姜汤。太阳脉浮而渴,桂枝汤。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少阴下利,欬 而呕渴,烦不得眠,猪苓汤。汗多不可服。汗吐下后,六 七日不解,表里俱热,恶风大渴,白虎加人参汤。汗后 脉大而渴,白虎加人参汤。夏至左右,虚烦而渴,发热 不恶寒,竹叶石膏汤。小便不利而渴,必发黄,茵陈五 苓散。少阴自利而渴,小便清利,下焦“虚寒,甘草干姜 汤。”心烦但欲寐,或自利而渴,少阴也,理中汤。阳明脉 长而实,有汗而渴,承气汤。脉沉滑,热实,烦躁而渴,大 陷胸汤。

    口燥咽干

    引饮曰渴,不引饮曰燥干。少阳邪在中焦,口苦舌干, 不甚渴,脉弦,小柴胡汤。口干脉浮紧微数,白虎加人 参汤。阳明无大热,背恶寒,口燥咽干,方同上。少阴病 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大承气汤。

    ===漱水不欲咽===此证属阳明,热在经不在腑也。阳明身热,头痛脉微, 漱水不欲咽,必发衄,犀角地黄汤;不止,茅花汤。外证 无寒热,漱水不欲咽,必发狂而衄血也,桃仁承气汤; 甚者,抵当汤。

    发狂

    热毒在胃,并于心,神志不定而狂,少卧不饥,妄言笑, 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六七日未得汗,脉洪 数,面赤目胀,大热烦躁,狂言欲走,葶苈苦酒汤。阳毒 发狂,斑斓讝语,升麻汤。火劫汗多亡阳,烦躁惊狂,《金 匮》风引汤、柴胡汤加龙骨、牡蛎。三阳热极,脉大身热, 渴而狂,黄连解毒汤,甚者承气汤。汗吐下后虚者,人 “参白虎汤加辰砂。”阳毒发狂,眼赤脉洪,口渴,三黄石 膏汤。血上逆则喜忘,血下畜则如狂,轻者“犀角地黄 汤,重者抵当汤。”脉弦长而狂,调胃承气汤。阳胜阴绝, 发狂讝妄面赤,咽痛发斑,脉洪实或滑促,宜酸苦之 药,收阴抑阳,大汗而解,葶苈苦酒生艾汤。

    讝语

    胃热乘心,神识昏冒,妄言不休,实则讝语,虚则郑声。 讝语者,数数更端,声高脉实。郑声者,只将一事一语, 郑重谆复。声低脉微,极当明辨。已发汗,声和讝语,柴 胡桂枝汤。妇人经水适来,热入血室,讝语,小柴胡汤。 讝语不恶寒,反恶热,白虎汤。烦躁不眠,白虎加栀子 汤。三阳合病,腹满身重,口中不和,面垢,讝语遗尿,脉 滑实,不可下,白虎汤。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 讝语,是因火劫,白虎汤。身热汗出,胃实讝语,或下利 讝语,调胃承气汤。下利讝语,必有燥屎,承气汤。讝语 小便利,大便实,小腹满,手不可近,为瘀血,抵当汤。《郑 声》脉微,自利厥逆,白通汤。气虚独言,脉细弱者,理中 汤。

    自利

    “太阳与阳明合病,自利,葛根汤;呕者,加半夏。”太阳与 少阳合病自利,黄芩汤。自利而渴属少阴,白虎汤。自 利下血,蘗皮汤。少阴肾虚,客热下利咽痛,胸满心烦, 猪肤汤。协热自利,脐下必热,白头翁汤。温毒下利脓 血,桃花汤。下后脉数不解,自利不止,必协热,当便脓 血,犀角地黄汤。自利不渴属太阴,理中汤。自利清谷, “脉微,白通汤、四逆汤。自利腹寒痛,手足冷,理中汤或 吴茱萸汤。”“自利不止,里寒下脱,桃花汤、赤石脂禹馀 粮汤。”

    郁冒

    郁结而气不舒,昏冒而神不清,太阳误下利不止,复 发汗,表里俱虚,郁冒渍形为汗。吐下后复发汗,又与 水哕而冒,理中汤。热而郁冒不得卧,有燥屎,调胃承 气汤。

    瘈疭

    热极生风,风主动,故瘈疭。瘈则筋急而缩,疭则筋缓 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定,汗出时盖覆不周,腰背手 足搐搦,牛蒡根汤。脉浮数,有风热,防风通圣散。血不 养筋,大秦艽汤。

    动气

    脏气不调,肌肤间筑筑跳动,随脏所主,而见于脐之 左右上下。独不言当脐者,脾为中州,以行四脏之津 液,左右上下,皆不宜下,何况中州,其敢轻动乎?此证 须手探之,切勿忽也。“四旁有动气,保命四气散。”

    刚痉柔痉

    太阳中风,重感寒湿而致也。大发湿家,汗,则成痉。新 产血虚,汗出伤风,亦成痉。伤寒头痛,汗出而呕,若汗 之,必发痉。《经》曰:“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头热,面赤, 背反张,口噤,脉沉细,如发痫状”是也。若先受风,复感 寒,无汗恶寒,为刚痉。先受风,复感湿,恶风有汗,为柔 痉。仰面开目为阳,合面闭目为阴。燥渴为阳,口中和 为阴。脉浮紧数为阳,沉细涩为阴。阳痉易治,阴痉难 治,通用小续命汤。刚痉去附子,柔痉去麻黄。阴痉厥 逆,筋脉拘急,汗多,桂心白术散。闭目合眼,附子防风 散。胸满口噤,卧不著席,咬牙挛急,大承气汤。头项强, 小腹满,小便不利,五苓散。风盛血燥,防风当归散。

    手足厥逆

    四肢冷,谓之四逆,即名为厥也。厥逆脉沉细,蜷卧恶 寒,引衣自覆,不饮水,下利清谷,四道汤。脉不至者,通 脉四逆汤。脉迟弱,理中汤。手足指微冷,谓之清,理中 汤。寒热而厥,面色不泽,用绵衣包,手足温,大汗而解, 急服五味子汤。少阴病,吐利厥逆,烦躁欲死,吴茱萸 汤。厥而有热,黄芪人参建中汤。厥而渴者,白虎汤。厥 而悸,先治其水,茯苓甘草汤。厥而恶热,不眠,讝语,白 虎汤。诸阳受气于胸,邪客则阳气不施,手足厥逆,脉 乍紧,心满而烦,病在胸中,当吐之,瓜蒂散。先发热而 后厥者,手扬足掷,烦躁饮水畏热,大便秘,小便赤,怫 郁。大抵热深厥亦深,脉沉滑,头面有汗,指甲温,皆伏 热也,大小承气汤。

    头眩

    “上虚则眩也,属半表半里。”表中阳虚目眩,葛根汤。风家多头眩,葛根汤。口苦咽干头眩,小柴胡汤。阳明头 眩,不恶寒,能食而欬,茯苓白术甘草干姜汤。太阳病 发汗,汗不止,眩冒身𥆧动,振振欲擗地,真武汤。

    衄血

    鼻血出也。太阳病衄血,及服桂枝后衄者,为欲解,犀 角地黄汤。脉浮大,发热下利,鼻衄干呕,黄芩芍药汤。 衄烦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先服五苓散,次服竹叶石 膏汤。自利而衄,麻黄升麻汤。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 发之必衄,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当归四逆汤、黑锡丹。 汗后热退,鼻血不止,新汲井水,草纸数层贴顶上及 项脊,温则易,必止。

    吐血

    当汗不汗,热毒深入,故吐血内有瘀积,桃仁承气汤、 抵当汤。服桂枝后吐血,犀角地黄汤,或柏枝汤。血紫 黑成块,脉迟细,口不渴,小便清,理中汤加丹皮。

    畜血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发狂,血自下,桂枝汤。热在下 焦,少腹急满,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桃仁承气汤、抵当 汤。

    下血

    太阳病不解,其人如狂,热结膀胱,血自下者愈。若不 愈,桂枝汤。小腹急满,抵当汤。少阴下血,桃花汤。腹满 身热,下脓血,黄连阿胶汤、地榆散。

    小便不利

    已汗复下,小便不利,心烦,小柴胡汤。太阳汗后,脉浮, 小便不利,微热而渴,五苓散。身黄,小便不利,腹微满 者,茵陈蒿汤。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微热,有燥屎 也,承气汤。潮热,大便泄,小便不利,柴苓汤。风湿自汗, 身重,小便不利,甘草附子汤。热郁不通,田螺捣𥐚硝, 少加麝如泥,贴脐上。寒郁不通,炒盐熨脐下。

    小便自利

    太阳病,小便自利,以饮水多,心下悸,桂枝茯苓甘草 汤。身黄,小便当不利,今反自利,其人如狂,下焦畜血, 抵当汤。热而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自利,畜血也, 抵当丸。二便俱利,脉沉迟,四逆汤。

    小便数

    频来而短少也。“太阳汗吐后,小便数,讝语,调胃承气 汤。”太阳自汗,四肢拘急,心烦微恶寒,小便数,甘草干 姜汤、芍药甘草汤。

    发黄

    “发热,一身尽痛,面目俱黄,太阳中湿,连𧄍赤小豆汤。 热不去,瘀血在里而黄,小便微利,麻黄连𧄍赤小豆 汤。”往来寒热,一身尽痛,发黄,小柴胡加栀子汤。发热 头汗,渴欲饮水,小便利,大便快,发黄,五苓散加茵陈 汤。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疟,不欲饮,茵陈五苓散。伤 冷脉虚,小便如常,变为阴黄,理中加茵陈汤。下之太 过,脾虚津竭,饮水自伤,此阴湿变黄,“茵陈茯苓汤、茵 陈四逆汤。”

    发斑

    热甚伤血,里实表虚,发为斑也。斑见紫黑者,十死一 生。或阳证误温,或当汗失汗,当下失下,或汗下未解, 或下早热邪入胃,或下迟热留胃中,皆发斑。阳毒结 热,舌卷焦黑,鼻如烟煤,狂言见鬼,面赤锦斑,阳毒升 麻汤。赤斑咽痛,元参升麻汤。表证多者,防风通圣散 去硝黄。已上皆消散斑出咽痛,猪胆鸡子汤、紫雪细细咽 之。赤斑,大青四物汤、通用升麻汤、犀角地黄汤、黄连 四物汤。冬暖受邪,至春发斑,温毒也,黑膏化毒丹。已上 皆解毒温毒烦渴,便实腹痛,赤斑,承气汤。汗下。虚极发 斑,白虎汤加人参、白术。

    狐惑

    失汗所致,食少胃空,虫啮五脏,故唇口生疮。虫食其 脏,则下唇生疮为惑;虫食其肛,则上唇生疮为狐。其 候齿燥,声哑,恶食,面目乍赤乍白乍黑,舌上白胎,唇 黑,四肢沉重,喜眠清热,黄连犀角汤,声哑,桃仁汤杀 虫,雄黄锐散为膏,纳谷道中。

    多眠

    太阳病,脉细多眠,外已解也,小柴胡汤。尺寸沉细,但 欲寐者,少阴证也,四逆汤。阳脉浮滑,阴脉濡弱,多汗, 或发汗后,身犹灼热,喘息多眠,风温也,葳蕤汤。

    不得眠

    眠者,安卧也。“吐下后不眠,酸枣仁汤。”吐下后,懊憹不 眠,栀子豉汤。大热呕,错语不眠,黄连解毒汤。少阴病, 二三日已上,心烦不眠,黄连鸡子汤。太阳大汗,胃干 不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下后渴而不眠,猪苓汤。脉 浮,小便不利,不眠,五苓散。下后复发汗,不眠,无表证, 脉沉,干姜附子汤。

    短气

    呼吸短促,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 楚,汗出不彻,故短气,葛根加人参汤。腹满短气,邪在 表为虚,甘草附子汤。风湿相搏,汗出短气,小便不利, 恶风不欲去衣,甘草附子汤。水停心下,短气,五苓散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表解里未和,十枣汤。太阳 下之早,心下硬,结胸短气,大陷胸汤。

    蛔厥

    脏寒故食即吐蛔也。胃中虚冷,理中丸或四逆汤。仲 景止用乌梅丸。吐蛔而渴,理中汤加大黄,入蜜利之。

    百合病

    似寒无寒,似热不热,欲食不食,欲卧不卧,欲行不行, 嘿嘿不知所苦,如见鬼状,小便赤,病后失调,攻下非 法,故成百合病。通用小柴胡汤加百合、知母、粳米、生 姜。血热百合地黄汤,一月不解而渴,百合一斤,水二 十碗,渍一宿,煮热浴身。

    阴阳易

    男病新瘥,女与之交,曰阳易;女病新瘥,男与之交,曰 “阴易。”细考之,即女劳复也。有谓男病愈后,因交而女 病,女病愈后,因交而男病,于理未然,古今未尝见此 证也。《证状》: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 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通用》烧裈散, 取女人裈裆近阴处,剪烧灰,水调方寸匕,日三服。女 病用男裈。新瘥后大虚。因交复作垂死。独参汤调烧 裈散。多有用参至一二斤而愈者。古用豭鼠粪汤。寒 者当归白术汤。

    劳复

    非但强力持重,若梳沐微劳,及七情皆复也。脉虚者, 补中益气汤、麦门冬汤。挟外证者,则谓之复,非为劳 也,小柴胡汤。

    食复

    新瘥胃虚,食稍多则复,羊肉及酒尤忌。腹满脉实,烦 热便闭,大柴胡汤。轻者二陈汤加山楂、麦芽、砂仁、神 麹。消导后热不退,补中益气汤。

    过经不解

    十二日当愈,不愈则再传,是为过经。潮热者实也,先 与小柴胡,外已解加芒硝。呕微烦,大柴胡汤。过经讝 语脉实,当下调胃承气汤。

    汗后不解

    “或表邪未尽,或邪传里,或邪气乘虚内客。汗后脉大, 如疟状,再汗之,麻黄汤。汗后心下痞鞕,呕吐不和,大 柴胡汤。大汗大渴,烦而脉大,白虎加人参汤。”汗后恶 热脉实,调胃承气汤。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麻黄杏仁甘草汤。太阳大汗出,胃干不眠, 欲饮水者,少少与之。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五 苓散。汗后脉洪数,烦渴,五苓散。汗后胀满,厚朴生姜 人参汤。汗过多,心悸发颤,桂枝甘草汤。汗后恶寒,表 虚也,脉细神倦,芍药甘草附子汤。太阳汗出不解,发 热心悸,肉𥆧,真武汤。汗后身痛,脉沉,桂枝加芍药人 参汤。汗后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恶寒,四逆汤。 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桂枝甘草大枣汤

    下后不解

    下后热不去,心中结痛,栀子豉汤。下后心烦腹满,卧 起不安,栀子厚朴汤。太阳桂枝证,误下之,利不止,脉 促,喘而汗出,表未解,葛根汤、黄连黄芩汤。阳明下之, 心下懊憹,栀子豉汤。有燥屎,大承气汤。太阳下后,脉 促胸满,桂枝芍药汤。大下后,脉沉迟,厥逆下利,咽喉 不利,吐脓血,难治,麻黄升麻汤。

    合病

    两经。三经齐病不传者,为“合病。”三阳合病,腹满身重, 口中不和,讝语遗尿,不可汗下,白虎汤。太阳阳明合 病,脉浮长,大便鞕,小便利,脾约丸;恶寒者,升麻葛根 汤;不恶寒,反恶热,大便通者,白虎汤。大便秘,讝语者, 调胃承气汤。喘而胸满,不可下,麻黄汤;不下利,但呕 者,葛根加半夏汤。太阳少阳合病,脉浮弦,胁下鞕,往 来寒热,小柴胡汤。自下利者,黄芩汤;呕者,黄芩加半 夏生姜汤。少阳、阳明合病,脉弦长,因发汗,因利小便, 胃中燥实,调胃承气汤。脉长自利者为顺;滑而数者 为负,有宿食,大承气汤。负者克贼也。

    并病

    二经先病未尽,又过一经之传者,为并病。始则二阳 合病,后则一阳病衰。一阳邪盛,归并于一经,二者皆 并病也。太阳阳明并病,太阳病,发汗不彻,转属阳明, 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面色怫郁,痛无常处,是阳明 复并归太阳,当再汗之,麻黄汤。太阳证未罢,桂枝麻 黄各半汤。太阳证罢,但见阳明证者,下之,大承气汤。 太阳少阳并病,头痛,太阳眩冒,心下痞,当刺肺俞、肝 俞、大椎,慎勿下。太阳不胜,阳明不负,不相克为顺。少 阳脉胜,阳明脉负,鬼贼相克为逆。

    两感

    日传二经。阴阳俱病也。表里不可并攻。阴阳难同一 法。故曰“必死。”东垣以气实而感之浅者。犹或可治。大 羌活汤。

    舌胎

    邪在表者,舌上无胎,半表半里,白胎而滑,传里则干 燥,热深则黄,热极则黑也。阳明病,胁下鞕满而喘,发热汗出,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小柴胡汤。脉阴阳 俱紧,舌上胎滑,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䒷蒌汤;腹痛, 理中汤。热聚于胃,则舌黄,承气汤。舌纯黑有二种,皆 死证也。有火极似水者为热极,大承气汤;有水来克 火者,为寒极,脉证必寒,附子理中汤。七八日不解,热 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舌燥欲饮水数升,白虎 汤加人参。

    瘥后昏沉

    因发汗不透,馀毒在心胞络也。“发汗出时,盖覆不周, 则汗出不均,腰背手足搐搦,或冷或热,牛蒡根散。瘥 后腰已下有水汽者,牡蛎泽泻散。”

    伤风

    按风为阳邪,善行数变,其伤人也,必从俞入,俞皆在 背,故背常固密,风弗能干。已受风者,常曝其背,使之 透热,则潜消嘿散,《经》文所谓“乘虚来犯”固矣。若其人 素有痰热,壅遏于太阴、阳明之经,内有窠囊,则风邪 易于外束,若为之招引者然。所谓风乘火势,火借风 威,互相鼓煽也。治实之法,秋冬与之辛温,春夏与之 辛凉解其肌表,从汗而散。治虚之法,固其卫气,兼解 风邪。若专与发散,或汗多亡阳,或屡痊屡发,皆治之 过也。治风火之法,辛凉外发,甘苦内和。勿与苦寒,恐 正不得伸,邪不得解耳。

    伤寒死候

    阳证见阴脉者死。 阴阳毒过六七日者死。 脉浮 而滑,身汗如油。水浆不入。喘息不休。身体不仁者死。

    欬逆上气。脉散者死 。阳反独留。体如烟熏。直视

    摇头心绝 汗出发润而喘。肺绝 唇。反青,四肢 漐习,肝绝。 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脾绝。 溲便遗失, 狂言,目反直视者,肾绝。 脉紧盛,汗出不解者死。 尺寸俱虚,热不止者死。 身热喘急,脉阳而躁者死。

    大发湿家汗则痉。热而痉者死 。发少阳汗则讝。

    语。发少阴汗则动血,谓之下厥,上竭者死。 发动气 汗者死。 发风温汗者死。 发湿温汗,曰重暍死。 汗后不为汗衰,谓之“阴阳交”者死。 不得汗者死。 发热脉躁疾,狂言不能食,谓之“三死。” 欬逆不止者 死。 脏结者死。乃结胸证,舌有白胎也。 舌卷囊缩 者死。 脉代者死。 少阴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结 胸证悉具,烦躁者死。 发厥至七八日,肤冷而躁,无 时暂安,曰“脏厥”,死。 少阳与阳明合病,脉长大而弦, 曰“负”者死。 阴阳易病,头重眼花,四肢拘急,小腹绞 痛,手足挛痛,离经脉见者死。 厥而下利,当不能食, 反能食者,除中死。 少阴病,厥逆无脉,与白通猪胆 汤,脉暴出者死。 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 七八 日以上,大发热者死。

    脉候

    浮涩而紧为伤寒, 浮而紧者,表实可汗。 浮而缓 弱,表虚宜救。 沉数或疾滑或沉实,里实可下。 沉 细微迟软,里虚可温。 中候数为胃实, 中候迟为 胃虚。 寸口沉细无力,为阳中伏阴。 尺部沉数有 力,为阴中伏阳。 寸部数大有力为重阳, 尺部迟 细无力为重阴。 寸脉微细为脱阳, 尺部无力为 脱阴。 寸脉弱者忌吐, 尺脉弱者“忌下。 纯弦之 脉,名曰负,死脉也。 阴病见阳脉者生。浮、数、动、滑大 也。 阳病见阴脉者死。沉、涩、弱、弦、微结、促、濡、缓、紧、迟、 芤、散、革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