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六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三百六十七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六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六十七卷目录

     医部汇考三百四十七

      伤寒门十三

      陶华全生集身体痛 动气 口渴 口燥舌干 吐血 衄血 畜血 呕吐

       干呕 哕噫气 呃逆 胸胁满 结胸 心下痞 自利 便脓血 讝语 郑声 懊

      憹 发斑 发黄

    艺术典第三百六十七卷

    医部汇考三百四十七

    伤寒门十三

    《明陶华全生集》

    身体痛

    身体痛者,虽曰太阳,表邪未解,又有温经发汗之不 同。如发热恶寒,头疼,身体痛,脉浮紧,无汗,属太阳表 证,冬用麻黄汤发汗,馀月冲和汤汗之。有汗脉浮缓, 身体痛者,亦表证也,冬用桂枝汤,馀月加减冲和汤。 少阴身体痛,或吐利,手足冷者,四逆汤。有阴证,下利, 或呕吐,身体痛,发热,脉沉迟,先救里,用四逆汤,后救 “表用桂枝汤。”或阴证厥冷下利,脉沉,身体痛如被杖, 呕逆者,茱萸四逆汤温之。阳证发汗后,身体痛,脉沉 迟,桂枝芍药人参汤。一身尽痛,发热面黄,热结在里, 小便自利,大便或秘,此为畜血证,轻则犀角地黄汤, 重则桃仁承气汤。大抵伤寒烦热身疼,即是热疼,汗 出则解,医当识此。无热吐利身疼,即是虚寒,温之则 愈,勿令误也。 凡风湿一身尽痛,身重不可转侧,中湿亦身重而疼, 俱小便不利,五苓散加羌活、苍术利之。霍乱则吐泻 作而身体痛,脉沉者,桂枝汤。表里俱寒,则下利清谷, 身疼痛,先救里,四逆汤,后救表,桂枝汤。又有劳倦亦 身体疼痛,则脉虚困甚也,用补中益气汤加羌活苍 术桂枝汤不愈,又用人参养荣汤加羌活、桂枝、芍药。 若身热自汗身疼痛者,属阳明有风也,用葛根解肌 汤加羌活、防风、桂枝、芍药治之。有血虚发热,身疼痛, 脉浮数无力者,用四物汤加羌活、知母、黄蘗。痰证亦 有身疼痛者,治在“痰证类伤寒”条下,故不录于此。

    动气

    凡病人有动气者,即气痛也。脏气不调,筑筑然跳动, 随所主而形见于脐之左右上下也。其人必先痞气, 而后感于伤寒,医人不知患者有痞积在内,妄施汗 下之法,致动其气,故曰动气。凡治不可轻举之也。 若治伤寒,须问病人脐之上下左右有动气否?但言 有此,以手按其处,牢而若痛,筑筑动气者是也,便不 可“汗下。动气在左,若汗之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𥆧, 先防风白术牡蛎汤,汗止则小建中汤,不可下,下之 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身虽热,反欲倦,先宜 甘草干姜汤,后与小建中汤。动气在右,不可汗,汗之 则衄,心烦,饮水则吐,先宜五苓散,后与竹叶石膏汤, 不可下,若下之,津液枯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宜人 参白虎汤加川芎。动气在上,不可汗,汗之则气上冲 心,宜李根汤;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热汗自出, 欲得水自濯也,宜竹叶汤。”“动气在下,不可汗,汗之则 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先宜 大橘皮汤,后与小建中汤;不可下,下之则腹满,下利 清谷,心痞头眩,宜甘草泻心汤。”可见伤寒以看外证 为当者,盖不待脉可见,必待问证而可得也。又有肾 脏之气内虚,水结不散,气与水搏,即发奔豚,以其走 动冲突,如奔豚之状,皆不宜汗下,通宜理中加桂枝 去白术,缘白术燥肾闭气,故去之,桂能泄奔豚,故加。 然而独不言当脐有动气者,是可以不言而喻也。左 右上下,尚不宜汗。况中州乎。

    动气。俱用理中汤去白术。加桂枝。又一法用缺二字桂 枝汤亦良。二法须看有热无热。

    口渴

    渴者,里有热也。津液为热邪所耗,分六经治之。太阳 标热在表则无渴,邪热入膀胱之本则烦渴。脉浮数, 小便不利,五苓散利之,不可与白虎汤。太阳病发渴, 表未解,心下有水汽,小青龙去半夏加䒷蒌、天花粉。 太阳病服桂枝汤,汗出后,烦渴甚者,白虎汤。太阳病, 身热恶风,手足温,胁痛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 粉。《经》云:太阳证无汗喜渴,忌白虎。凡阳明经病,脉长 而微洪,标热无汗而渴,葛根解肌汤。若阳明病传热 于胃,本热恶热,自汗面赤讝语,发渴饮水,脉洪数者, 人参白虎汤加天花粉、黄连。若阳明本热内实,或蒸 蒸内热,或潮热大渴,饮水不止,讝语,揭去衣被,或发 斑黄狂乱,或成大结胸,舌上燥胎,大便不通。脉沉数 者。三承气汤。量轻重选用。若内热未实。且未可下。宜 白虎汤合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黄连。

    若阳毒证,目赤唇焦,鼻如烟煤,发黄狂乱,骂詈叫喊, 大渴饮水不止,舌胎干燥,内实,或下利赤黄,脉大有力,三黄石膏汤,或黑奴丸。大便不通渴甚者,宜急下 之,大承气汤。《经》云:阳明自汗而渴,戒五苓散利小水, 恐津液枯竭,故戒也。

    若少阳脉弦数,口苦咽干,发热而渴者,小柴胡去半 夏,加天花粉、葛根。

    若心烦喜呕而渴,胸满胁痛而渴,日晡潮热而渴,往 来寒热而渴,俱属少阳,并用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 粉、黄连,渴甚加石膏、知母。凡先呕后渴,此为欲解,当 与水解。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则为水结胸,下利喘 欬等证,随证治之。

    “凡太阴虚寒,自利则不渴,惟少阴舌干口燥而渴,有 大便不通,讝语,脉沉实者,急下之,用大承气汤。”厥阴 热极,消渴能饮水,脉沉细,四肢微厥,乍温,甚则大便 不通,舌卷囊缩,讝妄者,急下之,用大承气汤。厥阴消 渴,谓能饮水多而小便少,盖热能消水。若厥阴证,热 微厥亦微,四逆散。若厥深热亦深,消渴者,大承气汤 下之。有少阴证,口渴欲饮水,不能饮,小便白色,脉沉 足冷者,此下虚有寒,人参四逆汤温之。有阴毒下利, 身如被杖,自汗厥逆,脉沉疾烦渴,或腹痛胸满燥渴 者,茱萸四逆汤温之,不可用凉剂。甚则唇青厥逆,舌 卷囊缩,脉沉伏者,急灸关元、气海、蒸脐法,仍用姜附 大剂以温之。又有阳证下利,脉数而渴者自愈。此渴 因泻枯津液,故渴必自愈。泻止则不渴,不愈者必清 血,宜黄芩汤。阳证发黄,头汗出,渴饮水浆者,茵陈五 苓散。大便实者,茵陈汤。一切伤寒、时气,热病欲饮水 者,因内水枯竭,欲得外水自救,宜少与之,以全胃气, 气和则愈。盖得水能和其胃气,汗出而解也。不可太 过,若太过则水停心下,为“水结胸”,下利喘欬等证。 若全不与饮,则内水干燥,无由作汗,必加喘渴躁乱 而死。

    若病人饮水,必须令人以手摩揉心胸胁下,使水汽 行散,不至停畜也。大渴舌干胎燥者,用薄荷捣浸凉 水,时时噙漱,以免干燥而渴。其杂证阴火动而渴者, 用四物汤加黄蘗、知母、天花粉、黄连。若中暑脉虚而 渴身热者,白虎汤加香薷、黄连、辰砂调服。

    口燥舌干

    舌干口燥者,因邪热聚胃,消耗津液,属正阳明胃腑 病,乃胃汁干也,调胃承气汤下之。其少阴舌干口燥 者,因内水枯竭,即热消肾汁干也,用大承气汤急下 之。其少阳口苦干者,小柴胡汤加天花粉、干葛和之。 阳明身热,背恶寒,口燥舌干者,白虎汤加人参。若脉 沉足冷,舌干胎燥者,多死。

    吐血

    吐血者,口中出血也。诸阳受热,当汗失汗,使热毒入 深,积畜于脏,遂成吐血也。凡见眼闭目红,神昏语乱, 眩冒迷妄,烦躁漱水,惊狂讝语,背冷足寒,四肢厥冷, 心胸腹胁满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者,皆瘀血证也。虽 有多般,不必悉具,但见一二证,便作主张血证治之。 初得此证,急宜用药。有畜血上焦,漱水不咽者,犀角 地黄汤。若吐鲜血。血不止。燥渴者。黄连解毒汤。加丹 皮生地。磨京墨吞下四生丸。

    若血结满硬而痛。燥渴者。桃仁承气汤。下尽黑物则 愈矣。

    凡病神昏者多死。此证神昏亦宜速下。迟之亦杀人。 切记切记。

    衄血

    衄血者。经络热盛。逆血妄行于鼻者为衄也。是虽热 盛。邪犹在经。然亦不可发汗。以桂枝麻黄治衄者。非 治衄也。乃发散经中邪气耳。且衄固为欲解。其或头 面汗出。

    若身无汗,及汗出不至足者,难治。太阳证衄血,及服 桂枝后至衄者,为欲解犀角地黄汤。无汗而衄,脉浮 紧,再与麻黄汤;有汗而衄,脉浮缓,再少与桂枝汤。此 二者,盖为浮脉而设也。鼻衄分点滴成流者,不须服 药,少刻自解,当与水解。若滴点不成流者,邪犹在经, 还须发散用药无疑。《经》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俗人以血为红汗厥有旨哉!若得衄而解者,邪之轻 也;得衄不解者,邪之重也。太阳病,口干鼻燥,脉浮紧, 必衄血,黄芩汤。伤寒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其人发 烦目瞑,剧者必衄,热乃解。若不解,阳气重故也,宜汗 之。衄家不可大发汗,汗之必额上陷,脉浮紧,直视不 能眴,不得眠,芍药地黄汤。阳明,漱水不欲咽,必衄,犀 角地黄汤。阳明口干鼻燥,脉浮数者,必衄,犀角地黄 汤加干葛。脉来轻轻,在皮肉之间,尺中浮,目睛晕黄, 必衄。脉浮数者,口干鼻燥必衄,并用犀角地黄汤。凡 鼻衄无表证,脉不浮紧者,尚不可发汗,医当慎之。若 衄而烦渴,饮水即吐,先宜五苓散,次服竹叶石膏汤。 凡衄血不止者,茅花汤加芩、连、京墨,用劫法止之。若 伤寒表证,衄血将解,不可用凉水及寒药止住,必成 畜血结胸,难治。宜用犀角地黄汤加当归、红花,甚者 加桃仁、大黄,下尽黑物则愈。少阴但厥无汗,强发之必动其血,必从口、目、鼻、耳齐出者,名上厥下竭者,难 治。当归四逆汤,仍灸太谿、三阴交、涌泉。一法黑锡丹 治之。若人虚衄血不止者,三黄补血汤加茅花、京墨 及劫法甚良。一切诸失血证,脉沉小身凉者生,脉浮 大身热者死。吐衄后脉微者易治,衄后复大热,脉反 躁急者死。凡血得热则行,得冷则凝。血属南方丙丁 火,见黑则止。肾属北方壬癸水,盖水能制火,故失血 药中加墨则效也。若衄而头汗出,或身有汗不至足 者。为难治矣。

    畜血

    夫畜血者,瘀血畜结于内也。表证当汗不汗,瘀血在 里,必血结也。大扺看《伤寒》,必察病人心下、两胁、小腹, 以手按之则硬痛者,便当问其小便何如。若小便不 利,乃水与气;若小便自利者,乃为畜血也。《经》云:太阳 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若不愈,小 腹急结痛者,用桃仁承气汤下之。有表证者,先用桂 枝汤以解外,后下尽瘀血为愈。又太阳病六七日,脉 微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小腹当硬 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太阳随经瘀血 在里故也。桃仁承气汤下尽黑物乃愈。太阳病,身黄、 脉沉细,小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者, 为有血也,宜桃仁承气汤下之。

    又伤寒有热,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之,为有血 也,当下血为愈。

    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也。所以然者,内有瘀 血,故令人喜忘也。屎虽鞕,大便反见易,其色必黑,宜 下血则愈。喜忘好忘,有所见而如狂也。若畜血在上 焦,胸中,手不可近而痛者,犀角地黄汤。中脘手不可 近,桃仁承气汤。脐下、小腹,手不可近,抵当汤。盖伤寒 畜血,医多不识,若能识者,则唾手取效也。血未下,犀 角地黄汤中加大黄、枳实、桃仁、红花、苏木。

    呕吐

    呕者,声物俱有而出也。吐者,无声有物而顿出也。若 有声无物为干呕也。较之轻重,则呕甚于吐矣。盖表 邪传里,里气上逆,则为呕也。大抵邪在半表半里,则 多呕。若初得病,呕逆、呕哕清水,呕吐饮食者,宜加减 藿香正气散。虚者,人参养胃汤加香附、砂仁。若已发 热者,十味芎苏散汗之。天寒少加麻黄、干葛。若有汗 者。不可汗。宜《正气散》去苏叶以和之。

    凡阳明壮热目痛,鼻乾乾,呕无汗者,用葛根半夏生 姜汤。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而呕者,用半夏葛根生姜 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而呕者,黄芩汤加半夏生姜。 凡食谷欲吐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得汤反剧,属上 焦也,用葛根半夏生姜汤。凡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 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凡呕多者,不可下,下 之则利,利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故《经》云:“呕多,虽有阳 明病,不可攻之。”攻之为逆,为其逆气尚未收敛为实 也。

    凡发热口苦,脉弦数而呕者,属少阳也。若心烦喜呕, 胸胁满而呕,往来寒热而呕,日晡发热而呕,皆属少 阳。并用小柴胡倍加半夏、生姜主之。热少去黄芩,口 干加干葛。心烦喜唾加姜炒黄连,心下痞满加枳实。 若潮热内实,不大便,呕不止,心下郁郁微烦者,大柴 胡下之。凡呕吐,胃家有热,脉弦数,口若烦渴,胃有寒, 脉弦迟,逆冷不食,有水汽,先渴后呕,腹满怔忡,有脓 血,喉中腥气,奔逆上冲,不须治之,呕脓尽为愈。此四 者,不可不辨也。

    凡太阴腹满,水谷不下,或腹痛呕吐,脉沉迟,理中汤 加半夏、陈皮、厚朴、藿香、生姜之类;寒甚加附子。凡少 阴饮食入口即吐,心下兀兀欲吐,复不能吐,手足寒, 脉沉细者,四逆汤加半夏、生姜、陈皮之类。

    凡厥阴呕吐涎沫,逆冷,脉沉微者,茱萸四逆汤加半 夏、生姜、陈皮、厚朴之类。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吐涎沫,四逆汤。

    若吐利,手足逆冷,烦躁甚者,茱萸四逆汤。少阴欲吐 不吐,但欲寐,五六日,利而渴,小便色白,四逆加生姜。 若似呕,似哕,似喘,心下愦愦无奈,大橘皮汤。

    若汗下后,关脉迟缓而吐,为胃寒,理中汤,甚者加附 子。

    若吐后水药不入口者。为呕逆。半夏茯苓汤。病瘥后, 虚烦呕吐。竹叶石膏汤加生姜、陈皮。清呕吐谷不下。 小半夏汤。

    凡呕吐,脉滑数,或洪大,发热者,茅根汤。

    若三阳发热而呕,通用小柴胡汤加陈皮、生姜。 凡先呕后渴,此为欲解,宜与水解。

    凡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宜茯苓半夏汤加陈皮、生 姜。小便不利者,五苓散。有水汽,或欬或悸,身痛自利, 真武汤去附子加陈皮、生姜。

    凡病后馀热在胃口,虚羸少气,呕逆欲吐者,竹叶石 膏汤。

    若胃中有痰热而呕者,橘皮竹茹汤,加姜炒黄连、山栀。

    凡胃寒呕吐不止者,藿香安胃汤合理中汤主之,甚 者加丁、附。

    凡胃热呕吐不止者,用小柴胡加竹茹、干葛、陈皮、姜 炒黄连、山栀、石膏主之。

    凡胃实呕吐者,用“香砂平胃散”,去甘草,加枳实、青皮 主之。

    胃寒胫冷面浮者,尻骨痛。

    胃热烦渴,颊痛口干不合。

    胃实则右关脉实,胃虚则右关脉虚。

    若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 汤加生姜主之。

    若下利无脉,干呕烦者,白虎汤加猪胆汁主之。 其痰呕吐不止,用二陈加姜汁炒黄连、栀子、干姜主 之。

    凡治呕吐,不可缺生姜,姜乃呕家之圣药。呕家不喜 甘甜之物,盖甘能发呕故也。一切呕吐不止者,各汤 中俱加姜汁调服,随用生姜嚼之。过药不可用枣子 甜物,服药徐徐服之,不可急。

    干呕

    干呕者,但呕而无物也。大抵热在胃脘,与谷气并,热 气上熏,心下痞结,则有此证。太阳汗出干呕,桂枝汤 主之,自汗也。少阴下利干呕,姜附汤主之,下利也。厥 阴吐涎沫,干呕,吴茱萸汤主之,涎沫也。邪去呕则止。 又有水汽二证,又当以表里别之。伤寒表不解,心下 有水汽,身微热,干呕微喘,或自利,小青龙汤;不发热, 不恶寒,胁痛欬而利,干呕者,十枣汤。膈上有寒饮,干 呕属少阴,四逆汤。胃热烦渴,干呕者,小柴胡加姜汁 炒黄连、山栀、陈皮。口苦脉弦数,身热而呕者,属少阳 也,小柴胡加减治之。

    “少阴下利。干呕脉微。白通汤主之。”下利不止。干呕而 烦。厥逆无脉。白通加猪胆汁汤。

    干呕吐痰沫,头痛,吴茱萸汤,得此汤反剧者,与小柴 胡汤。干呕自利,黄芩汤、半夏生姜汤。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自汗恶风寒,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

    哕噫气

    哕者,气忤也。忤,敌也。即干呕之甚,其声浊恶而长,呕 则声短而小,较之于呕为重,皆有声而无物出。《经》云: 木衰者枝叶枯落,病深者其声哕。其人本虚,攻其热 则哕。或因汗下太过,胃中虚寒而然,或恣饮冷水,水 寒相搏而然,此胃中虚寒故也,理中汤主之,甚者加 丁附。《经》曰:“脉滑则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之过也。又 有热气郁塞,上下不通而致,轻则和解之,疏引之,甚 则温散之,哕则腹满,当看何部不利。前部不利者,五 苓散加青皮、木通;后部不利者,大承气汤。人虚脉弱 者,用大柴胡、小承气,或蜜导法。若口苦脉弦数,烦热 而呕者,小柴胡加陈皮、竹茹和之。渴加知母、连、栀。手 足冷者,小橘皮汤加姜附;烦者,橘皮竹茹汤。有郁热 在胃中者,加味竹茹汤。哕不止者,干姜橘皮汤加半 夏、附子。温病有热,暴饮水而致者,茅根干葛汤。温病 胃寒变哕,茅根橘皮汤。若属病后胃虚冷,脉沉迟者, 理中汤加丁香、附子。又有初病阴寒入胃,无热不渴, 便作虚哕,或有清水而哕不止,脉沉迟者,用姜附理 中汤,加藿香、陈皮、半夏、姜汁。又有真阴证,初起无热 恶寒,厥冷蜷卧,脉沉细作哕者,用四逆汤加丁香、陈 皮、吴茱萸、半夏温之。有生冷饮食伤在胃口,作哕不 止,用藿香安胃汤加丁香、砂仁、香附,甚者加附子、姜 汁。又有阴虚火动而哕者,用四物汤加黄蘗、知母、栀、 连,佐以姜汁、竹沥。大抵病后呕哕,或久病胃虚不食, 呕哕足冷,脉微迟,及哕家不屎者,皆难治也。其噫气 者,胸中气不交通也。寒气客胃,厥逆上行,复出于胃, 故噫气也。理中汤加陈皮、香附、丁香、半夏温之。伤寒 汗下后不解,心下痞,噫气者,旋覆黛赭汤主之。

    呃逆

    夫呃逆者,俗谓呃忒是也。才发声于咽喉则遽止,轧 轧然连续数声,其声短促不长,古谓之哕,非也。哕与 干呕无异,但其声浊恶而长,比之呃忒大有径庭矣。 若将呃逆紊为哕,与欬逆误人尤多。然呃逆有因胃 中实热失下而作,有因胃中痰饮而作,有因服寒凉 之药过多,胃中虚冷而作。且其气皆从胃中起,至胸 嗌之间,而为呃忒矣。“胃热失下,大便不通者,承气汤 下之;便软者,以泻心汤主之;有潮热,小柴胡汤;胃虚 有热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有痰饮者,橘皮半夏生姜 汤主之,加茯苓、枳实、陈皮、桔梗。若胃冷者,橘皮干姜 汤主之;甚者,丁附理中汤加吴茱萸主之。若过服寒 凉药多,胃寒呃忒者,丁附理中汤加”吴茱萸、木香、姜 汁主之。凡其气自脐下直冲于胸嗌间呃忒者,此阴 证呃忒也,其病不在胃矣。其病下虚,内伏阴火,或误 服寒药,遂至冷极于下,迫其相火上冲,卒集于胸中 而为呃忒,亦欲尽也。病人烦躁,自觉甚热,他人以手按其肌肤则冷,此为无根失守之火,散乱为热,非实 热也,乃水极反似火,阴证类似阳也。若不识此,误用 凉药下咽即死。当用羌活附子汤加官桂、人参、木香、 陈皮、半夏、砂仁,急温其下,令其阳回,阴火降,呃忒乃 止也。若阴证及因胃寒呃忒不止者,外用乳香硫黄 散嗅法,内用丁香柿蒂散,服之则止。再灸期门、中脘、 气海、关元,此良法也。但手足温暖,脉重者,为有生矣。 又瘀血有形之物。壅塞其间而呃。虽柿蒂亦不应。

    胸胁满

    胸胁满者,胸满乃腹间气塞满闷,非心下满也。胁满 者,胁肋胀满,非腹中满也。盖表邪传里,必先胸以至 腹入胃,是以胸满多带表证,宜微汗。胁满多在半表 半里之间,宜和解之。又有邪热,或痰食结在胸中为 实者,必须涌吐之也。伤寒胸满心烦者,柴胡陷胸汤, 胁下硬加青皮、牡蛎粉;往来寒热,胸胁满者,小柴胡 加桂、白芍药;胁下痛,加青皮、川芎、木香。若胸中痞气 满闷,小柴胡加枳桔。未效,加䒷蒌、黄连。渴,去半夏,加 贝母、干葛;渴甚,加天花粉。治痞满,须用枳壳、桔梗为 要药。《经》云:“病人手足冷,脉乍紧,邪结在心中,心下满 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宜吐之。”又寸脉微浮或伏, 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此为胸中有寒者,宜 吐之。有痰实结胸中者,亦吐之,用瓜蒂散。若胸胁不 快,腹满闷,唇青,手足冷,脉沉细,少情绪,或腹痛欲呕 者,此因生冷伤于太阴脾土,用理中汤去参、术,加砂 仁、枳壳、木香,内寒甚者,加丁附。兼有外感寒者,用五 积散加减治之。大抵枳壳泻至高之气,枳实泻至低 之气,故心之上胸之“分,枳壳泻之;心之下,胃之分,枳 实泻之。”䒷蒌仁能泻肺,洗涤胸中痰垢之要药,故胸 满而烦者加之。外用生姜捣柤去汁,炒热揉熨胸胁。 大抵阳证不可太热,绢包渐渐揉熨胸胁,或痰或气, 或满、或痛、或硬、或食或寒,俱用此法以辛散之,自然 宽矣。若误服寒凉药过多,反成寒实结胸,胀满不通, 汤药不入者。又当用姜附、丁桂以温开之。及中寒邪 结胸胁间。与此治法同。

    结胸

    结胸痞气虽开,前条恐论未尽,故再明之。盖结胸者, 缘太阳证自汗,当服桂枝汤散其邪,误用承气下之, 表邪乘虚内陷,结于心胸间,反成真结胸也。当分轻 重治之。未经下者,非结胸也,乃表邪传至胸中,未入 乎腑,证虽满闷,尚为在表,正属少阳部分,只须小柴 胡加枳、桔以治其表。如未效,以小陷胸合小柴胡,去 半夏,一服如神。世俗皆不知其妙。若真结胸,不按自 痛,连脐腹硬,手不可近,大热大渴者,名大结胸,用大 陷胸汤。若按之方痛,心下硬,名小结胸,用小陷胸汤。 若懊憹发热烦渴,心下痛硬,大便秘昏闷,名热结胸, 少与大陷胸汤加黄连。若懊憹满闷,身无热,口不渴 者,名寒结胸,用枳实理中汤,重则三”物白散。若心下 怔忡,头汗出,无大热,先渴后闷痛,揉之有声汨汨者, 名水结胸,用半夏茯苓汤。伤寒阳证,吐衄血不尽,畜 在上焦,胸腹胀满,硬痛身热,漱水不咽,喜忘如狂,大 便黑,小便利,名血结胸,用犀角地黄汤。又有食结、支 结、微结、痰结,治各不同,要在明辨治之。凡结胸证悉 具,烦躁者死。结胸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阳明 病,心下硬满,不可下,下之利不止者死。此邪气自表 传里,全未为实,宜吐之。凡结胸有兼发黄发斑,有兼 发狂或呃忒者最重,但脉微细沉小而手足冷者,皆 难治也。若脉沉紧、沉滑、沉实,或数大有力,乃可攻之。 一切结胸证,先理其气,用枳壳、桔梗以宽之,外用姜 柤揉熨法甚良。其食结开。在“《食积条》下。

    心下痞

    痞者,太阳证当服麻黄汤发汗而误,用承气下之,而 成痞满,此因虚邪留滞,若欲下之,必待表证罢而后 可,宜用柴胡枳桔汤。如恶寒汗出痞满者,附子泻心 汤;服后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表未解,心下满闷者,名 支结,柴胡桂枝汤。如热甚而痞者,大黄黄连泻心汤; 如冷热偏胜者,附子泻心汤;寒多热少者,半夏泻心 汤。要知泻心,非泻心火之热,乃泻心下之痞满也。谓 气郁不通泰故也。若下早而成者,则表邪乘虚内陷, 结于心胸间,但满而不痛者,为痞气。若不因下早而 为痞者,乃表邪传至胸中,未入乎腑,证虽满闷,尚为 在表,只用小柴胡、枳桔汤未效,只以小柴胡合小陷 胸汤,如神效。

    自利

    伤寒自利者,不因攻下而自泻利,俗呼“漏底伤寒”是 也。盖下利者,有协热协寒之别,要在明辨治之。夫伤 寒下利,多责于热。热邪传里,里虚协热,亦为下利。杂 病下利,多责于寒。伤寒三阳下利,身热,太阴下利,手 足温,少阴厥阴下利,身凉无热,此其大概耳。要知泻 青白为寒,泻黄赤黑为热。大抵泻利如小便清白不 “涩,大便清,完谷不变,有如鹜溏,或吐利腥秽,小便澄 清,口不燥渴,其脉沉细无力,或迟或微,或伏,或身虽发热,手足厥冷,或恶寒蜷卧,皆属寒也。”若渴饮水浆, 口中干燥,小便或赤或黄,或涩或不利,大便利下之 物皆如垢腻之状,其色或黄或赤或黑,去后皆热臭 气暖如汤,后重如滞,其脉多数,或浮“有力,或涩或弦, 或洪或实,此皆属热也。亦有邪热不杀谷消化者,但 脉数而身热,口燥渴而小便赤黄或涩,以此别之。”夫 寒因寒中脏腑,热因热邪传里,表因胃受风邪,木来 侮土,故令暴下,或温或攻,或固下焦,或利小便,随证 施治。但凡下利,切不宜发汗,若汗之使邪气内攻,复 泄其津液,胃气转虚,“必成胀满也。当先治利,利止内 实,正气得复,邪气自解,则微汗出而愈。盖下利为内 虚,若发其汗,则内外俱虚,变证出矣。若夫下利讝语, 目直视者;下利厥逆,烦躁不眠者;下利发热,厥逆自 汗者;下利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脉不出者;下利一 日十数行,脉反实者;下利脉弦大,热不止者,五者之 中最急也。盖五脏气俱绝,利不止;六腑气俱绝,手足 寒,此名言也。”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其 脉浮而长。太阳证误下早,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 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与少阳合病, 必自下利者,黄芩汤,其脉浮而弦。阳明与少阳合病, 必自下利,其脉弦长而滑,乃有宿滞也,宜“小承气汤 下之。”太阳证未解而误下之,遂协热利,心下痞硬,表 里未解,人参桂枝汤。凡下利烦热而渴,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内热心烦加炒黄连,腹痛加炒芍药。阳明下 利,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下利热甚,饮水 下重者,白头翁汤。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小承 气汤。下利讝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汤。”气下利,更心烦, 心下满而按之软者,虚也,栀子豉汤。凡湿热水泻注 下,小便不利而口渴者,五苓散加滑石、木通、车前,腹 痛加炒芍药。凡内虚胃热,烦渴泻利脉弱者,七味人 参白术散。若发热者,用参胡三白汤去黄芩加炒黄 连。凡下利纯清水,心下硬痛,口中燥渴,脉沉实有力 者,急下之,大承气汤。此利乃自饮汤药,而利是旁流 粪水,自有燥屎,结实在内,非寒利也。凡协热则利下 赤黄,肠垢腻者,脐下必热,黄芩汤。热毒入胃,下利赤 黄垢腻者,黄芩汤。协热下利不止,三黄熟艾汤。已上 皆阳证之下利也。

    太阴下利而不渴,脉沉者,理中汤。寒甚脉细加附子。 若腹满,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合理中汤。若呕,加藿香、 半夏、生姜。湿多而泻不止者,倍加苍白术;如腹胀加 厚朴,腹痛加炒芍药,及肉桂、木香,以温之也。少阴自 利而渴,小便色白者虚,故引水自救。下虚有寒,故便 色白也,附子汤治之。凡泄利下重,四逆者,四逆散;脉 沉者,加附子。凡伤寒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 重疼痛,下利者,此有水也,真武汤治之。凡下利脉微 者,白通汤。若厥逆干呕烦躁,无脉者,白通加猪胆汁 汤。服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若下利咽痛,胸满心 烦者,猪肤汤。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冷,脉微欲 绝,其人面赤,或咽痛者,通脉四逆汤。凡下利恶寒而 蜷卧手足温者可治。逆冷无脉者不治。若下利止而 头眩时时自冒者死。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 茱萸汤主之。

    厥阴伤寒,先厥冷,发热者,下利必自止,再厥者,必复 利也。凡厥逆而利,当不能食,反能食者,为除中。脉不 出者死。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冷,又下利,厥逆 恶寒者,茱萸四逆汤。大汗出,大下利,厥冷者,四逆汤。 下利有微热,脉弱者,令自愈。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 者,令自愈。设脉紧者,为未解也。凡下利,脉沉弦者,下 “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弱者,为欲愈也,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 必郁冒汗出而解也。若微厥,面戴阳,利不止者,附子 汤。凡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愈者,必便脓血, 以有热故也。凡下利脉绝,手足厥冷,卒时脉还,手足 温者生,脉不还者死。若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 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盖有阴无阳故也。凡发热而 手足厥冷,七日下利者,为难治。伤寒下后,续得清谷 下利,里寒外热,身疼痛者,当先救里,四逆汤。清便自 调,急当救表,桂枝汤。尺脉弦,肠鸣泄利腹痛者,冷痛 也,小建中汤。寒毒下利,面戴阳者,下虚也,四逆汤。胃 寒下利,鸭溏色白,脐下必冷,腹胀满,小便清白,四逆 汤。寒毒入胃,下利或如鸭溏色,理中汤,甚者加附子。 凡伤寒伤水作利,脉浮,表未解者,仲景以小青龙汤 去麻黄加芫花,盖散表邪兼治水也。若小便不利,大 便泻水作利者,五苓散;甚不止加芫花,盖水去则利 止也。凡伤寒上二部脉皆平,心下硬而利者,肠胃有 宿积“也,大承气汤下之。”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 之故。设若脉来浮,因尔肠鸣者,当归四逆汤。下利瘥 至期年月复发者,以其病根不尽故也,宜下之,大承 气汤。阳明少阳合病,下利头痛,胸满干呕,往来寒热, 脉长大而弦为负,负者死,若长大不弦为顺,宜下之。 下利嗽而呕,烦不得眠,猪苓汤。凡伤寒下利清谷者即米谷未化,此胃虚内寒,口不渴,身不热,盖不变而 下也。宜温之,以四逆汤主治也。

    便脓血

    冲脉为血之海,即血室也。男女俱有此,血气亦俱有 此。冲脉得热,血必妄行,在男子则下血讝语,其邪热 由阳明而传,在妇人则寒热似疟,邪乃随经而入,此 为热入血室,迫血下行,则协热而动也。挟血之脉,乍 涩乍数,或沉或伏,血热交并,则脉洪盛。大抵男多于 左手,女多于右手见之。又有阴寒为病,下利脓血者, 乃下焦虚寒,肠胃不固,清浊不分,而下利脓血也。一 为协热,一为阴寒,临证精别。古人谓“血热无寒”,又云 “得热则行,得冷则凝”,皆大概言之耳。大抵十分中有 八九分属热,一二分属寒,不可一例取之。阳证内热, 则下鲜红之血。阴证内热,则下紫黑成块,或如豚肝 状。夫阳证则脉数,若数而有力为实“热,用苦寒之药; 若数而无力为虚热”,不可用苦寒之药,须补血药内, 少佐一二味寒药可也。若阴证则脉迟,若迟而有力 为有神,可治;迟而无力为无神,难治也。凡下利脓血, 身热脉大为难治,身凉脉小为易治。凡下血,脉洪大 急硬不和者死,脉虽大而和者,乃可治也。太阳之病 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而血自下者,可用桂枝汤; 若瘀血,用桃仁承气汤。”阳明下血,讝语,胸胁满,如结 胸状,夜则见鬼,此为热入血室,小柴胡加生地、丹皮、 当归;血不止,加黄连、地榆;有瘀血,加红花、桃仁。少阴 下利脓血,用桃花汤;腹满或痛身热,下利脓血,或如 鱼脑,或如烂肉汁,或如豆汁者,此湿气毒气入胃,并 用桃花汤、黄连阿胶汤选用。下利无表里证,脉数不 解,消谷易饥,数日不大便,此有瘀血,轻则小柴胡加 桃仁、大黄,重则用桃仁承气汤。下焦有瘀血,如狂或 喜忘,小腹满硬,小水自利,大便黑,或身目黄,桃仁承 气汤下之。

    讝语

    讝语者,《经》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故脉实则讝 语,虚则郑声。胃中实热,上乘于心,心为热,入胃则神 思昏迷,妄有所见而言也。轻则睡中呢喃,重则不睡 妄语,有错语,有独语,有狂语,有乱语,有语言不休。此 数者,可见其热之轻重也。大抵热入胃,胃中水涸粪 燥,必发讝语。若其脉沉数,大便不通,燥渴讝语者,此 “为邪气实也。若其脉来沉迟而无力,大便下利,或清 谷,无热不渴,及亡阳火劫讝语者,此为正气虚”故也。 且夫讝语,盖非一端,有潮热自汗内实者,有腹满喘 急内实者;有舌干口燥内实者;有下利纯清水,心下 硬痛者;有三阳并病,有三阳合病者;有表虚里实者; 有热入血室者;有汗多亡阳者;有大“热入胃,胃燥屎 结实者;有过经不解,有下后惊惕,有火劫等证。有阳 厥大便实,皆发讝语也。”又有不可治者,直视下利,讝 语者死。汗多亡阳,脉短讝语者死;舌强、舌硬、舌黑讝 语者死。与夫喘满气逆,上奔自利,气脱而下夺,俱死 证也。若阳证讝语妄言,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 足逆冷,脉沉细而微者,不过一日死矣。

    “若阳病内实者,其人日晡发潮热讝语,大便秘实,手 足乍冷乍温,面赤烦渴,手心腋下濈濈然汗出,其脉 沉实,或滑数,扬手掷足,揭去衣被,大渴讝语者,但当 大柴胡汤下之。若转屎气者,急用承气汤下之。”凡潮 热讝语未可下者,且与小柴胡减半夏、枳实。若渴欲 饮水,口干舌燥者,人参白虎汤。若表里大热,烦渴讝 “语,脉洪数者,以小柴胡合白虎主之。若胃热大便结 者,调胃承气主之。”腹满讝语者,以手按之,病人腹中 硬痛,或喘满燥渴,手不可近者,此乃燥屎内实,宜小 承气汤下之。若腹满按之软者,或时满时减者,为里 虚不可下也,宜理中汤温之。下利讝语者,脉若滑数, 有宿食也,用承气下之。此燥屎结实,“心下有硬痛燥 渴,此利乃稀水,或汤饮汁,旁流大肠而为利也。要在 脉滑数者,乃可下之,此通因通注。阳明并病讝语者, 与太阳病罢,但发热,手足热而汗出,大便难而讝语 者,下之则愈。”此阳明内实,故下之也,调胃承气汤。阳 明合病讝语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中不仁,面垢 遗尿,自汗讝语者,白虎汤 表虚里实讝语者,伤寒四五日至六七日,喘满沉,为 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难,讝语者,此表虚 里实也,宜调胃承气汤下之。若未可下者,人参白虎 汤主之。

    热入血室讝语者,在男子因邪热传入阳明,病则失 血而致;在妇人则寒热似疟,邪乃随经而入,此为热 入血室,小柴胡加生地、丹皮、当归主之。若血畜下焦, 其人喜忘如狂,小腹硬满而痛,小便自利,大便黑,与 夫下利无表里证,脉数不解,入谷易饥,曾不大便,此 为畜血讝语,宜下血则愈,用桃仁承气汤。 若男妇畜血上焦结胸硬痛,燥渴漱水不欲咽,或身 黄者,口出讝语。《经》云:“挟血如见祟”,用犀角地黄汤,重 则桃仁承气汤下之大抵当汗失汗,热畜在里,热化为血,其人喜忘如狂, 血上逆则喜忘,血下畜则内争,是必小腹痛,俱当下 血为愈。

    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精采不与人相当,此太 阳本病,邪结膀胱。其人如狂,与五苓散利之,加辰砂 末。

    亡阳讝语者,因发汗过多不止而为亡阳,不可下,宜 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其津液则愈。与夫湿温 风温重发其汗,亦为亡阳,前汤主之。其亡阳讝语,脉 短者死,脉自和者愈。

    “大热入胃讝语”者,太阳病一二日烦躁,以火熨烘其 背而大汗出,此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扰至十馀日, 振栗自下利者,此为难解,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出, 欲小便不得而反呕,又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 便当数而反不数,及多大便也。其头卓然而痛,其人 足下必热,此谷气下流故也,此证最难治。

    过经讝语者,十三日不解,谓之“过经讝语”,以有热也, 当下之,宜从缓治,调胃承气汤。元气弱者,大柴胡汤, 虚甚用蜜导法。

    惊惕讝语者。伤寒八九日。下之。胸当烦满。小便不利。 一身尽痛。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火劫讝语者,因伤寒不得汗,以火劫取汗,因发讝语, 用“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错语者,乃语意差错而胡说也。若自知觉者,邪之轻 也。如差错而自不知者,此邪热甚而正气衰也。若错 语呻吟,干呕,不得眠,黄连解毒汤。或发热,或日晡潮 热,往来寒热,口苦胸满,错语者,小柴胡加黄连主之。 不得眠,加山栀。若脉洪数,潮热烦渴,心烦错语者,人 参白虎汤。若脉滑数,潮热烦渴,口干舌燥,大便不通, 讝语者,大柴胡汤下之。凡脉弱人虚,精神不足,讝语 者,竹叶石膏汤。虚甚讝语,柴胡三白汤加黄连、麦门 冬、五味子主之。

    独语者,伤寒十馀日,日晡发潮热,独语如见鬼状。若 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 小便利者生,脉涩不利者死。若病热轻,其脉滑数有 力,大便不通,大柴胡下之,加芒硝。如未可下者,用小 柴胡合白虎汤,加黄连、芩、桂主之。

    狂言者,谓邪热亢盛,发狂叫喊而言也,或弃衣而走, 登高而歌,此阳明内实也,宜大承气汤下之,备详《发 狂条》下。

    伤寒痰结胸中难出,亦有烦躁乱语而言也。开后《痰 证类寒条》下。

    郑声

    郑声,如郑卫之音,转不正也。盖汗下后,病人失本音 而正气虚,则郑重语散,不知高下,乃精气夺之候。大 抵郑声乃因汗下后,或自利,正气内虚将脱,或手足 并冷,脉息沉细无力,口鼻气息短少,语言轻微无力, 接续出入之气且促,或短气难以布息者,皆是元气 将脱,是郑声也。若昏沉上气喘促,或发呃不止,不知 人事者,死也。如气息不促,手足颇温,其脉沉细者,急 以白虎汤加人参、五味、麦门冬,助其元气。或浓煎独 参汤,徐徐呷之,亦良法也。

    懊憹

    “憹懊”者,郁闷不舒之貌。盖表证误下,正气内虚,阳邪 内陷于心胸之间,重则为结胸也。邪在胸中,则宜吐; 热结胃腑,则宜下。凡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若剧 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若气少,加炙甘 草;若呕者,加生姜。凡发汗或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 栀子豉汤。凡伤寒五六日,大下后,身热不去,心下结 痛者,栀子豉汤。若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栀子厚 朴汤。若伤寒,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 干姜汤。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发黄, 治在“发黄条下。”阳明病,脉浮而长,口燥咽干,腹满发 喘,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者,下之则胃中空 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又阳明 下之。心中懊憹而烦。此胃中燥屎内实不大便。宜小 承气汤下之。若腹满大便初鞕后溏者。不可下也。

    发斑

    “夫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寒表虚,热气乘虚出于皮 肤而为斑也。轻则如疹子,重则如锦纹。或本属阳,误 投热药,或当汗不汗,当下不下,下后未解,皆能致此 也。慎不可发汗,重令开泄,更加斑斓”也。然斑之才萌, 与蚊迹相类,发斑多见于胸腹,蚊迹只见于手足。阳 脉洪大,病人昏愦,先红后赤者,斑也;脉不洪大,病人 自静,先红后黄者,蚊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郁短气,燥 屎不通,黑斑如果实靥者,此虽卢医复生,不能施其 巧矣。凡汗下后不解,足冷耳聋,烦闷欬呕,便是发斑 之候也。

    伤寒发斑者,盖因汗下失当,热毒蕴于胸中,乃发斑 也。红赤为胃热,紫色为热甚,紫黑为胃烂。故赤斑五 死五生,黑斑十死一生。大抵鲜红起发稀朗者吉,虽大亦不妨。但忌发如针头,稠密成片,紫赤者难治,杂 黑烂斑者死也。凡斑既出,须得脉洪数有力,身温足 温,易治。若脉沉小足冷,元气虚弱者难医。凡斑欲出 未出之际,且与升麻汤,先透其毒。若脉虚,加人参;若 食少大便不实,加白术。若斑已出,不宜再发也。夫斑 不可汗,汗之则增加;斑斓不宜下,下之则斑毒内陷。 如脉洪数,热盛烦渴者,人参化斑汤。若消斑毒,犀角 元参汤及大青四物汤。如热毒内盛,心烦不眠,错语 呻吟者,黄连解毒汤加元参、升麻、大青。热甚烦渴喘 欬者,解毒合化斑汤。若斑势稍退,内实不大便,讝语 潮热者,大柴胡加芒硝,甚者用调胃承气汤。曾治一 人,伤寒八九日,发斑,四肢强硬,昏沉讝语,不知人事, 大便四五日不通,以调胃承气汤一下而愈。如未可 下,有潮热烦渴者,宜以小柴胡去半夏加䒷蒌合解 毒汤。若解胃热斑斓之毒,必用黄连、大青、犀角、元参、 升麻、石膏、知母、黄芩、山栀、黄蘗之类,要在察其病情, 合宜则用也。

    “时气发斑者,乃天行时疫之气也。人感者,则憎寒壮 热,身体拘急,或呕逆喘嗽,或胸中烦闷躁热,起卧不 安,或头疼鼻干,呻吟不得眠,此斑候也。一切斑来势 急者,发热一二日便出;斑来势缓者,发热四五六日 而出也。凡治斑,必察病人元气虚实,脉来有力无力 为主。若脉微弱元气虚者,以柴胡三白汤”,次察斑欲 出未透者,以升麻葛根汤。如胃弱,以四君子合升麻、 葛根,名升君汤也。如斑不透,加红花。若斑疹初出有 表证,憎寒壮热,头疼骨痛,拘急胸满者,加味羌活散 加红花。若发出斑而稠密,或咽痛不利者,犀角解毒 饮、元参升麻汤。凡斑出脉数,烦渴潮热不解者,小柴 胡随证加减。若斑出呕逆,用解毒汤加陈皮、生姜、山 栀。若喘嗽不止,小柴胡加贝母、䒷蒌、知母、石膏。若咽 痛,用黄连解毒汤加连𧄍、牛蒡、元参、升麻、桔梗、甘草。 若斑出毒甚,黄连解毒汤加元参、大青、犀角、石膏、知 母。宜避忌香臭,盖恐触其斑也。凡斑已出未出之时 候,不可急投寒凉之药,并寒冷之物,恐致胃寒,必发 呕吐,又不宜汗、下,虚其表里。若脉弱者。必先因有房 事。要在审问明白。如有夹寒者。必先助其元气为要 也。

    温毒发斑,即时气也。盖冬时应天寒冷而反大温,人 感不正之气而为病也,治例与时气同法。但温毒尤 盛,用“元参升麻汤、犀角大青汤、人参化斑汤、青黛一 物汤、黄连解毒汤选用。”其温热二证发斑者,治与伤 寒同法,此由怫郁之极,自内而发于外,亦非轻也。 阳毒发斑者,其证狂言下利,咽痛,斑如锦纹,用阳毒 升麻汤、犀角元参汤、黄连解毒汤、人参化斑汤选用, 备详“阳毒”条下。

    内伤寒发斑者,因暑月得之,先因伤暑,次食寒凉之 物,并以凉处内外皆寒,逼其暑火浮游于外而发斑 也。曾治一人病发,寒热,间作有斑三五点,鼻中微血 出,两手脉沉涩,皮肤按之殊无大热,此内伤寒发斑 也。用调中汤数服而愈。若夹暑,用香薷扁豆主之。 阴证发斑者,亦出胸背手足,但稀少而淡红色也。此 人元气素虚,先因欲事内损肾经,或误服凉药太过, 遂成阴证。伏寒于下,逼其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 热上熏肺,传于皮肤而发斑点,但如蚊蚋蚤虱咬痕。 然斑大红点,俱以调中汤温胃,加以茴香、炒芍药。寒 热脉微者,大建中汤,则其阳回,阴火自降,其病乃愈。 此治本不治标也。凡见斑,不可专以斑治。须察其脉 之浮沉。病之虚实。则为善治斑也。

    发黄

    发黄,湿热交并,民多病瘅。瘅者,单阳而无阴也。太阴 脾土,湿热所蒸,色见于外,必发身黄。湿气胜,则如熏 黄而晦;热气胜,则如橘黄而明。伤寒至发黄,热势已 极,且与畜血证大抵相类,但小便不利为黄,小便自 利为畜血。又有内伤阴证,亦有发黄者,须当明辨之, 不可混作湿热而治。一切发黄,设或寸口无脉,鼻中 冷气,与夫形如烟煤,摇头直视,环口黧黑,举身发黄, 此皆真脏绝也。瘀热在里,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身无 汗,渴饮水浆,小便不利,此为瘀热在里。因汗不越,必 发黄,其色如橘子色之黄明也。大便不通者,茵陈汤; 小便不利者,茵陈五苓散。

    湿热发黄,一身尽痛,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色如熏黄, 暗而不明也,用茵陈五苓散。大便实者,茵陈汤。 寒湿发黄者,病人身疼发热而黄,头疼鼻塞而烦,其 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用瓜蒂 散搐鼻中,取黄水出则愈,或用神术汤加麻黄、茵陈 微汗之。湿家发黄,一身尽痛,不能转侧,身热色如熏 黄,小便不利,茵陈五苓散。小便自利,术附汤。身烦疼, 麻黄汤加苍术。

    《痞气》发黄,病人心下满硬,按之不痛者是也,宜半夏 泻心汤加茵陈、枳实。小便不利,宜茵陈五苓散加山 栀,盖痞消则黄自退也《结胸》发黄,病人心胸满硬,按之痛,或手不可近,大陷 胸汤加茵陈,盖结去则黄自退也。

    畜血发黄者,其人身黄,脉沉结,小腹满硬,小便自利, 大便黑色,其人如狂,此为畜血在下焦,用桃仁承气 汤下之,盖血下则黄退也。

    《内伤寒》发黄者,其人脾胃素虚,或食寒凉生冷之物, 或伤食结抟,停滞不散,中州变寒而发黄也。或呕吐, 或腹满,或腹痛,或自利,小便短少者,宜调中汤加茵 陈,或理中汤加枳实、茵陈、青皮、陈皮、草果。逆冷脉沉 加附子,温之而愈也。

    阴证发黄者,其人两手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肉上粟 起,或气促呕闷,舌上白胎而滑,遍身发黄,或时烦躁 面赤,或时欲投泥水中,或欲坐井中者,此阴黄也。轻 用理中加茵陈,重用四逆汤加茵陈。

    凡治阴黄,须用热汤温之,或以汤盛盆中,将病人坐 于上,以布蘸热,搭其黄上,乃愈。

    凡发黄如合麹相似,湿热瘀血,血证发黄者,则多有 之,其内伤寒发黄,阴证发黄者,则间或有之也。《经》云: “脉沉,渴欲饮水者,必发黄。”阳明病无汗而小便不利, 心中懊憹者,必发黄。 又被火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发 黄。

    “大抵身热烦渴无汗,小便不利者,必发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