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二百三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二百三十七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二百三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三十七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十七

      风门一

      黄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生气通天论 阴阳别论 移精变气论 玉版论要

      篇 八正神明论 风论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五变篇 五色篇 论勇篇 百病始生篇 论疾诊尺

      篇 刺节真邪篇 岁露论

      张机金匮要略中风病脉证治

      华佗中藏经风中有五生五死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 死候

      孙思邈千金方论杂风状 风痱 风懿

      严用和济生方中风

      刘完素六书中风 卒中暴死 风痱

    艺术典第二百三十七卷

    医部汇考二百十七

    风门一

    《黄帝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风伤筋。

    此言能生我者,亦所能害我也。

    《生气通天论》

    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 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风邪直透于肌腠,风者善行而数变,入于肌腠,则及经脉,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偏枯,或成积聚,或入腑而生,或干脏而死,邪气淫溢,不可胜论,故曰:“风者百病之始也。”人能顺苍天清静之气,而调摄其元神,则肉腠固密,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四时之序,而能顺养者也。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阳气者。外卫于皮肤。充塞于四体。如汗出而只半身沮湿者。是阳气虚而不能充身遍泽。必有偏枯之患矣。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风为阳邪,客于肤表,则淫伤于气矣。阳气伤则精自出。风邪内通肝气,肝藏血,肝受邪则伤血矣。

    《阴阳别论》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三阳三阴者,太阳、太阴之为病也。“偏枯”者,半身不遂;痿易者,委弃不能如常。太阳为诸阳主气而主筋,阳气虚则为偏枯,阳虚不能养筋则为痿。脾属四支,故不举。

    《移精变气论》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 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 得,邪气乃服。”

    “八风”者,八方之风,触五脏邪气,病发“五痹”者,五脏痹也。草苏之枝,茎旁枝也;草荄之枝,根旁枝也。盖苏荄为本,而旁枝为末,病以五脏为本,而经俞筋骨为标。五脏有病,则以苏荄治之。如邪在经脉之外者,则以草苏草荄之枝治之,是以本治本,而以末治标也。

    《玉版论要篇》

    “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 毕矣。

    风寒客于人,始伤皮毛,而内舍于肺,肺传之肝,肝传之脾,脾传之肾,肾传之心,逆行一过则死矣,不复如顺行之循环无端之可数也。

    《八正神明论》

    “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 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 而避之勿犯也。

    “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如月建在子,风从北方来,冬气之正也;月建在卯,风从东方来,春气之正也;月建在午,风从南方来,夏气之正也。月建在酉,风从西方来”,秋气之正也。如春夏之交,风从东南来;夏秋之交,风从西南来;秋冬之交,风从西北来,春冬之交,风从东北来,此四方四维之正气,主生长万物者也。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冲后来者,从冲犯之方而来,如太乙居子,风从南方来,火反冲水也;太乙居卯,风从西方来,金来犯木也。故以八方之位,以候八风之正气,候八节之虚邪,四时之气所在。如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又如正月二月。人气在肝。三月四月。人气在脾。五月六月。人气在头。七月八月人

    气在肺,九月十月,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肾,此皆气之所在,以时而调之也。八方之虚邪,主杀主害者,谨候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也。”

    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 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身之虚,血气虚也。天之虚,虚乡之邪风也。两虚相感,故邪气至骨,而入伤五脏。”上工调其九候而救之,始弗能伤害其性命。天忌者,太乙徙居中宫,乃天道所当避忌之日。太乙,北极也,斗杓所指之辰,谓之月建,即气令所主之方。如冬至四十六日,月建在北,太乙居叶蛰之宫,叶蛰,坎宫也;立春四十六日,居天留,天“留艮宫也。春分四十六日居仓门,仓门震宫也。立夏四十五日居阴洛,阴洛巽宫也。夏至四十六日居天宫,天宫离宫也。立秋四十六日居元委,元委坤宫也。秋分四十六日居仓果,仓果兑宫也。立冬四十五日居新洛,新洛干宫也。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此太乙一岁所居之宫也。又太乙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反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太乙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移日者,始移宫之第一日也。如太乙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其日大禁者也。徙入中宫日者,乃九日中之第五日也。其日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又“身形之应九野,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头首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左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大禁,太乙所在日,及诸戊己,是谓天忌,宜避针刺。”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 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 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 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 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 “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所谓虚邪者,乃八方虚乡所来之邪气,其入于身也深。所谓“正邪”者,八方之正气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其中人也浅,是以逢人之汗出,腠理开,而后入于肌腠络脉之间。然其中人也亦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虚邪入深,则搏于筋骨,伤人五脏。故《上工》救其萌芽始发,见其洒淅动形而即治之,不使有伤三部九候之气,是为上工也。“已成”者,入伤荣卫,而病已成;“已败”者,三部九候之气,已为邪所伤败。《下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者,因邪病而败之也。上工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故能知其所在,即于病脉处而守其真气之门户,则邪自去矣。

    《风论》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 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 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风乃阳动之邪,而人之表里阴阳、血气脏腑,又有虚有实。故“其为气也,善行而数变。”因其善行数变,是以或为寒热,或为偏枯,或外在于形身,或内至干脏腑。其病各异,其名不同。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 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 能食,名曰寒热。”

    此论风邪客于肤腠而为寒热也。皮肤肌腠之间,乃三焦通会元真之处。“风邪客之,则气不内通,邪不外泄。风动之邪,善行而数变,动而腠理开,则元气弛而洒然寒变,而腠理闭,则邪热留而胸膈

    闷。其为寒也。则三焦虚而食饮衰。其为热也。则邪热甚而肌肉铄。邪之所凑。其正必虚。正气为邪所伤。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也。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 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 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者虚乡不正之邪风,故曰“风”、曰邪、曰伤、曰中。葢言不正之风,或伤之轻,或中之重也。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

    五脏之气,外合于四时,故各以时受病者,病五脏之气也。如风中于经俞,则内连脏腑,故亦为脏腑之风,病五脏之经也。

    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门户”者,血气之门户也。如风各入其门户,而中其血气者,则为“偏枯”,谓偏入于形身之半也。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于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 然,致有风气也。

    风乃东方之生气,能生长万物,亦能害万物,故为百病之长。至其变化无常,故为病不一,如春时之非东风,夏时之非南风,或从虚乡来之刚风、谋风之类,皆其变化而为他病也。风邪之客于人,无有常处。如风气客于皮肤之间则为寒热,客于脉中则为寒中、热中,客于脏腑则为脏腑之风,循于风府则为脑风,入于头系则为“目风。”无有常处,而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欬短气,昼 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风为阳邪,开发腠理,故多汗。风气伤阳,邪正不合,故恶风。肺金色白而主气,其变动为欬,风邪迫之,故时欬短气也。昼则阳气盛而能胜邪,故差。暮则气衰,故病甚。眉上乃阙庭之间,肺之候也。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 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心为火脏,风淫则火盛,故唇舌焦而津液绝。风化木,木火交炽,故善为怒吓。心主舌,病甚则舌本强而言不可快,心和则舌能知五味,故诊验在口。口者,兼唇舌而言也。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 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肝开窍于目而主泣,故善悲。风木合邪,则火热盛而嗌干,肝气病,故善怒也。怒胜思,故时憎女子。目者肝之官也,故诊在目下。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 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脾主肌肉四肢,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脾气病也。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是主脾。所生病者,食不下,土位中央,故所诊在鼻。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 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风邪干肾,则水汽上升,故面痝然浮肿,风行则水涣也。肾主骨,故脊痛不能正立。炲,烟煤黑色也。肾主藏精,少阴与阳明会于宗筋。风伤肾气,故隐曲不利。水汽上升,故黑在肌上。水乘土也。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 失衣则䐜胀,食寒则泄胗,形瘦而腹大。

    颈有风池、风府,乃经脉之要会,故颈多汗。胃腑受邪,故饮食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也。胃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腹胀满,是以形寒则䐜胀。饮冷则泄者,胃气虚伤也。胃者肉,其应腹者,胃之郛,故主形瘦而腹大。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故曰: “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 于经。”

    邪气者,风雨寒暑,天之邪也,故中人也高,湿乃水土之气,故中于身半以下,然无有恒常,或中于阴,或中于阳,或溜于经,或溜于腑,或入于脏,

    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 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 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 中其经。

    “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者,精阳之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也。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此手足三阳之络,皆循项颈而上于头面,循头项而下于胸胁肩背也。

    黄帝曰:邪之中人脏奈何?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 黄帝曰: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 往。

    阴阳俱感,外内皆伤也

    考证
    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虚邪之中身

    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 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风寒暑湿燥火六者,天之正气。而偏寒、偏热、偏湿、偏燥,故曰“正邪。”

    肺脉微缓,为痿瘘偏风。

    病在皮肤为肺寒热。病在血脉为寒热鼠瘘。在分腠则为偏风。肺主周身之气而朝百脉也。

    《五变篇》

    黄帝曰:“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 俞曰:“善乎哉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 斲。材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 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 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质之多少,而 各异耶?夫木之蚤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 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 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溃而漉。卒风暴起,则刚 脆之木,枝折杌伤;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 落。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黄帝曰:“以人应木, 奈何?”少俞曰:“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而坚, 未成伤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 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

    形之皮肤肌腠筋骨,有厚薄坚脆之不同,故邪舍有浅深,而其病各异。即五脏之病消瘅,肠胃之有积聚,亦因形之皮肤肌肉而病及于内也。故以木之皮汁坚脆多少方之。阴阳者,木之枝干皮肉也;交节而缺斧斤者,比人之皮弛肉脆,而骨节之坚刚也。是以一木之中,尚有坚脆之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耶?木之皮厚枝脆者,比人之皮不致密肤腠疏也。木之多汁少汁者,比皮肤之津液多少也。木之蚤花先叶者,木气外敷而不禁风霜也。皮薄多汁者,遇久阴淫雨则溃而漉,刚脆之木,遇卒风暴起,则枝折杌伤。葢“汁多者,不宜阴雨;刚脆者又忌暴风。以比人之腠理疏者漉汗,刚直多怒者消瘅也。木之伤,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者易伤,而坚者未成伤也。人亦因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而常为病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 “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黄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坚 也?”少俞答曰:“腘肉不坚而无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 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浑然者。

    津液充于皮腠。如皮溃理疏。则津泄而为汗矣。太阳之气主皮肤。如腘肉不坚而无分理。无分理者粗理也。则皮不致密。腠理疏而浑然汗出矣。

    《五色篇》

    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 也,别之奈何?”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 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地者,面之下部,名地阁”也。风乃天气,故常候于阙庭,寒湿者地气,故候在地部。风乃阳邪,故其色薄泽,寒湿者阴邪,故其色冲浊。言风寒湿邪,可并于脉中,可入于脏腑,而为卒死之不救。

    《论勇篇》

    黄帝曰:“四时之风,病人如何?”少俞曰:“黄色薄皮弱肉 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 青色薄皮弱肉,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不胜 冬之虚风也。”黄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 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 一者,长夏至而有虚风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 长夏至而有虚风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必重 感于寒。外内皆然乃病。

    薄皮弱肉,则脏真之气虚,而不能胜四时之虚风矣。不伤于四时之风者,谓土旺于四季也。不病长夏之风者,谓土主于长夏也。设有皮厚肉坚,而伤于四时之风者,必重感于寒也。色黑而皮厚肉坚之为病者,必重感于寒,外内皆然。乃病,谓外受天之寒邪,内伤肾脏之水汽也。

    《百病始生篇》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 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 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 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 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虚邪伤形,而正邪伤气也。正邪者,天之正气,寒暑湿燥火也。盖天有此六气,而人亦有此六气,是以正邪中气,同气相感也。故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伤人者,伤人之形也。

    《论疾诊尺篇》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

    津液淖泽于皮肤。故尺肤滑。其淖泽者。知风在于皮肤而鼓动其津液也。脂者肌肉文理间之脂膜。“尺肤泽脂”者。风在于肌肉间也。此以尺肤之淖泽滑涩。而知风邪之浅深也。

    《刺节真邪篇》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 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正 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 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 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 去。”

    所受于天者,先天之精气。谷气者,后天水谷之精气,合并而充身者也。正气者,大块噫气,其名为“风”,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此天地之正气也。虚风者,从虚乡来之贼风,伤人正气,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与真气合而自去。盖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 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 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 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 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往来,行则 为痒,留而不去为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洒淅”动形,故搏于皮脉肉筋骨,而为痹挛痈痒。阴胜则为寒,寒则真气去,有伤卫气,则为不仁,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 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邪气偏客于形,伤其荣卫。则真气去而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盖偏枯者。邪直伤于筋骨也。

    《岁露论》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 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 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 少师答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 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闭 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

    八风之中人也。有寒风而有暑风。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葢因人气之虚实开阖。而入有浅深。不因寒暑之开闭也。

    黄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 也?”少师答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 急,其故常有时也。”黄帝曰:“可得闻乎?”少师曰:“人与天 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 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 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 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 发残,焦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 病人也卒暴”

    卫气盛,则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而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理者,肌肉之文理,乃三焦通会之处,故曰“焦理。”烟垢者,火土之馀也。三焦主火,肌肉主土,故焦理薄则烟垢落,谓肌肉减,腠理开则肌腠之气亦消散也。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师答曰:三虚 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黄帝曰:“愿 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 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 “愿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 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命曰三实。”

    “逢年之虚者,六气司天,在泉之不及也;逢月之空”者,月郭空之时也;“失时之和者,四时不正之气也。”夫卫气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是年之虚,月之空,时之违和,皆主卫气失常。葢卫气者,卫外而为固也。卫气虚,则腠理疏,而邪气直入于内,故为暴病卒死。

    《汉张机金匮要略》

    《中风病脉证治》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 微而数。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 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 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 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 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沫。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 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肺死脏,浮 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肝中风者,头目𥆧,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 花汤主之。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心死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𥆧𥆧 而短气。

    “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华佗中藏经》

    风中有五生五死

    风,中有五者,谓心、肝、脾、肺、肾。五脏之中,其言生死各 不同。心风之状,汗自出而好偃仰卧,不可转侧,语言 狂妄者生,宜于心俞炙之。若唇面青、白、黄、黑、赤,其色 不定,眼𥆧动不休,心绝者不可救,过五日即死矣。肝 风之状,青色围目额,坐不得,倨偻者可治。若喘目直, 唇面俱青者死,肝风宜于肝俞灸之。脾风之证,一身 通黄,腹大而满,不嗜食,四肢不收,或可治者,手足不 青而面黄,不然则脾风,宜于脾俞灸之。肾风者,腰脚 痛,重视,胁下未生黄点者可治,不然则死矣。肾风宜 灸肾俞也。肺风者,胸中气满,冒昧汗出,鼻不闻香臭, 喘而不得卧者可治。若失血及妄言者,不可治,七八 日死。肺风宜于肺俞灸之。凡诊其风,“脉滑而散者风 也。缓而大,浮而紧,软而弱,皆属风也。”又风之病,鼻下 赤黑相兼,吐沫身直者,七日死。又中风人口噤筋急, 脉迟者生,脉急而数者死。又心脾俱中风,即舌强不 能言者也。肝肾中风,则手足不遂。风之厥,皆由中于 四时不从之气,故为病焉。有瘾疹者,有偏枯者,有失 音者,有历节者,有癫厥者,有疼痛者,有《聋瞽》者,有《疮 癞》者,有胀满者,有喘乏者,有赤白者,有青黑者,有瘙 痒者,有狂妄者,皆起于风也。其脉浮虚者,自虚而得 之。实大者,自实而得之。弦紧者,汗出而得之。喘乏者, 饮酒而得之。癫厥者,自劳而得之。手足不遂者,言语 蹇失者,房中而得之。瘾疹者,自痹湿而得之。历节疼 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聋盲疮癞者。自五味饮食冒 犯禁忌而得之。千端万状。莫离于五脏六腑而生矣。 所使之候。配以此耳。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

    人病中风偏枯,其脉数而面干黑黧,手足不遂,言语 蹇涩,治之奈何?在上则吐之,在中则泻之,在下则补 之,在外则发之、温之、按之、熨之。吐谓出其涎也,泻谓 通其塞也,补谓益其不足也,发谓发其汗也,温谓驱 其湿也,按谓散其气也,熨谓助其阳也。治各合其宜, 安可一揆,在求其本。脉浮则发之,滑则吐之,脉伏而 “涩则泻之。脉紧则温之。脉迟则熨之。脉闭则按之。”要 察其可否。故不能一揆治者也。

    “风寒暑湿之邪中人,或痛痒,或淋,或急,或缓而不能 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张,或行立艰难,或言语蹇涩,或 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缩,或口眼偏邪,或手足欹侧,或 行步而不能言语,或不能行步而左偏枯,或右壅滞, 或上不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脏腑闭塞,或左右 手疼痛,或病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满而不寐”, 或昏昧而不醒。其于脉候证治之法。亦各不同焉。

    死候

    病中风。痿厥不仁。脉紧急者死。

    病风人脉紧数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声者死,不 然则生。

    《唐孙思邈千金方》

    《论杂风状》

    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 懿,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 悟,宜速与续命汤,依腧穴灸之。夫风者,百病之长,岐 伯所言四者,说其最重也。

    《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 病在分腠之间,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馀,乃可 复也。

    “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则可 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

    “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舌强不能言。”病 在脏腑,先入阴,后入阳。治之先补于阴,后泻于阳。发 其汗,身转软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凡风多从 背,五脏腧入,诸脏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气息,又冒诸 脏故也。肺中风者,其人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 者,肺风之证也。视目下、鼻上、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 尚可治,急灸肺腧百壮,服续命汤,小儿减之。若色黄 者,此为肺已伤,化为血矣,不可复治。其人当妄言,掇 空指地,或自拈衣寻缝,如此数日死。若为急风邪所 中,便迷漫恍惚,狂言妄语,或少气惙惙不能复言,若不求师,即治宿昔而死,即觉,便灸肺腧及膈腧、肝腧 数十壮,急服续命汤可救也。若涎唾出不收者。既灸 当并与汤也。诸阳受风。亦恍惚妄语。与肺病相似。然 著缓。可经久而死。

    肝中风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 微有青者,肝风之证也。若唇色青,面黄,尚可治,急灸 肝腧百壮,服续命汤。若大青黑,面一黄一白者,此为 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

    心中风者,其人但得偃卧,不得倾侧,闷乱冒绝汗出 者,心风之证也。若唇正赤,尚可治,急灸心腧百壮,服 续命汤。若唇或青或白,或黄或黑者,此为心已坏为 水,面目亭亭,时悚动者,不可复治,五六日死。一云旬日死 脾中风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汁出者, 尚可治,急灸脾腧百壮,服续命汤。若目下青,手足青 者,不可复治。

    肾中风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 粢饼大者,尚可治,急灸肾腧百壮,服续命汤。若齿黄 赤,鬓发直,面土色者,不可复治。

    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灸大肠腧百壮,可服续 命汤。贼风邪气所中则伤于阳,阳外先受之,客于皮 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入传于络脉,络脉满则输 于大经中成病,归于六腑则为热,不时卧止为啼哭, 其脉坚大为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按之则痛也。 经络诸脉旁支去者,皆为孙脉也。

    风邪客于肌肤,虚痒成风疹瘙疮。风邪入深,寒热相 搏,则肉枯。邪客半身,入深真气去则偏枯。邪客机关 中即挛,筋中亦然。邪淫于脏,梦脏大形小;淫于腑,梦 脏小形大。邪随目系入脑,则目转眩,邪中精则散,视 见两物。风邪入脏,寒气客于中,不能发,则喑痖喉痹 舌缓,不时服药针灸,风逐脉流入脏,使人卒喑缓纵, 噤痉致死。风入阳经则狂。入阴经则癫。阳邪入阴病 则静。阴邪入阳病则怒。

    若因热食,汗浴通,腠理得开,其风自出,则觉肉中如 针刺,步行运力欲汗,亦如此也。

    凡觉肌肉中如刺,皆由腠理闭,邪气闭在肌中,因欲 出也,宜解肌汤则善。

    夫目𥆧动,口唇动,偏㖞,皆风入脉故须急服小续命 汤,将八风散磨神明白膏、丹参膏,依经针灸之。

    风痱

    夫风痱者,卒不能语,口噤手足不遂而强直者是也。 治之以伏龙肝五升为末,冷水八升,和搅取汁饮之, 能尽为善。

    凡欲医此病,当知先后次第,不得谩投汤药,以失机 宜,非但杀人,因兹遂为痼疾。已既得之,当进三味竹 沥饮,少似有胜,更宜常进汤也。竹沥饮子,患热风者, 必先用此制其热毒。

    古人皆准病根冷热以制方,今人临急,造次搜寻,即 丸散多不验。所以欲用方者,先定其冷热,乃可检方, 用无不效。汤药既尔,丸散亦然。凡风之发也,必由热 盛,故有竹沥、葛汁等诸冷药焉。后之学者,不能仔细 识其方意,故有此论,具而述之。其人无密室者,不可 与疗。以强人居室不密,尚中风邪,况服药之人乎。

    风懿

    脾脉络胃。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今 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

    《宋严用和济生方》

    中风

    经云:“风者,百病之长也。”由是观之,中风在伤寒之上, 为病急卒。岐伯所谓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 三曰风懿,四曰风痹,言最重也。外有五脏诸风,皆载 之于《千金》,兹不复叙。大抵人之有生,以元气为根,荣 卫为本。根本强壮,荣卫和平,腠理致密,外邪客气,焉 能为害。或因喜怒忧思惊恐,或饮食不节,或劳役过 “伤,遂致真气先虚,荣卫失度,腠理空疏,邪气乘虚而 入。及其感也,为半身不遂,肌肉疼痛,为痰涎壅塞,口 眼㖞邪,偏废不仁,神智昏乱,为舌强不语,顽痹不知, 精神恍惚,惊惕恐怖,或自汗恶风,筋脉挛急,变证多 端。治疗之法,当推其所自。若内因七情”而得之者,法 当调气,不当治风;外因六淫而得之者,亦先当调气, 然后依所感六气,随证治之,此良法也。但发直吐沫, 摇头上撺,面赤如妆,或头面青黑,汗缀如珠,眼闭口 开,声如鼾睡,遗尿不知人者,皆不可治。

    《金刘完素六书》

    中风

    经云:“风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数变者也。”风本生于热, 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叔和云:热则生 风,冷生气,是以热则风动,宜以静胜其燥,是养血也。 治须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荣, 汗下各得其宜,然后可治。其在经虽有汗下之戒,而 有中脏中腑之说。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此 虽合汗下,亦不可过也。仲景曰:“汗多则亡阳,下多则亡阴,亡阳则损其气,亡阴则损其形。”《经》曰:“血气者,人 之神不可不谨养也。”初谓表里不和,须汗下之,表里 已和,是宜治之在经也。其中腑者,面加五色,有表证, 脉浮而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或 中身之侧,皆曰中腑也,其治多易。中脏者,唇吻不收, 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秘 结,或眼合直视,摇头口开手撒,遗溺痰如拽锯,鼻鼾, 皆曰中脏也,其治多难。《经》曰:“六腑不和,流经为痈;五 脏不和,九窍不通。”若外无留结,内无不通,必知在经 也。初证既定,宜以大药养之,当顺时令而调阴阳,安 脏腑而和荣卫,察病“机,审气宜,而亦有愈者。若风中 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中脏者,则大便 多秘涩,宜以三化汤通其滞。表里证已定,别无他变, 故以大药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著四肢,中脏者多 滞九窍。虽中腑者,多兼中脏之证,至于舌强失音,久 服大药,能自愈也。”中风湿者,夏月多有之,其证身重 如山,不能转侧,宜服除湿去热之药,可灸不可针。今 具六经续命汤,通治八风五痹、痿厥等疾,以一岁为 总,以六经为别。春夏加石膏、知母、黄芩,秋冬加桂附, 又于六经随证细分加减。自古名医,不能越此。 凡中风必先审六经之候,慎勿用大热药乌附之类。 故阳剂刚胜,积火燎原,为消狂疮肿毒之属,则天癸 竭而荣卫涸,是以中风有此诫。故《经》所谓:“邪风之至, 疾如风雨。”《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若感之浅者,留 于肌肤;感之深者,达于骨髓。盖祸患之机,藏于细微, 非常人之豫见。及其至也,虽智者不能善其后。是以 圣人之教下,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故中风者, 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痳木不仁, 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 《经》曰:“肌肉蠕动,名曰微风。”宜先服八风散、愈风汤、天 麻丸各一料为效。故手大指、次指、手太阴、阳明经风, 多著此经也。先服祛风涤热之剂,辛凉之药,治内外 之邪。是以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又曰:“善治者治皮 毛。”是止于萌芽也。故初成获愈。固久者伐形。是治病 之先也。

    “中风之人,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药利之,既得自汗,则 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荣卫枯竭,无以制火, 烦热愈甚,当候热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证乃阳 明,大忌利小便,须当识此。凡中风之人多能食者,盖 甲己化土,脾盛故能食,由是多食则脾气愈盛,土克 制肾水,水亏则病增剧也。急宜广服药,不欲多食,病” 能自愈。中风多食,风木盛也。盛则克脾,脾受敌,求助 于食。《经》曰:“实则梦与,虚则梦取”是也。当泻肝木,治风 安脾,脾安则食少,是其效也。

    中风之人,不宜用龙、麝、犀珠,譬之提铃巡于街,使盗 者伏而不出,益使风邪入于骨髓,如油入面,莫能出 也。若痰潮不省,昏愦不知事,宜用此药下其痰涎。 凡中风不审六经之加减,虽治之不能去其邪也。《内 经》去云:“开则淅然寒,闭则热而闷。”如暴中风邪,宜先以 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如中风无汗恶寒,麻黄续命 主之。中风有汗恶风。桂枝续命主之。已上二证,皆太 阳经中风也。

    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白虎、续命主之。中风有汗,身 热不恶风,葛根、续命主之。已上二证,阳明经中风也。 中风无汗身凉,附子续命主之。中风有汗无热,桂枝 续命主之。此证少阴经中风也。中风六证混淆,系之 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痳木不仁,宜羌活连𧄍、 续命主之。

    古之续命混淆,无六证之别。今各分经疗治,又分经 针刺之。

    “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知血弱不 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 筋自荣,大秦艽汤主之。

    “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 内有便溺之阻隔,复以三化汤主之。

    法曰:“四肢不举,俗曰瘫缓。”故《经》所谓:“土太过,则令人 四肢不举。”又曰:“土太过则敦阜。”阜,高也;敦,厚也。既厚 而又高,则令除去。此真所谓膏粱之疾,非肝肾经虚。 何以明之?《经》所谓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 不举。王注云:“三阴不足,发病为偏枯;三阳有馀则为 痿易。”易,为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其治则泻,令气 弱阳衰土平而愈。或三化汤、调胃承气汤,选而用之。 若脾虚则不用也。《经》所谓“土不及则卑陷”,故脾病四 肢不用。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能至经,必因于脾,乃 得禀受也。今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能禀水 谷,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 用焉。其治可补,宜十全散加减四物,去邪留正。 中风证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服愈风汤,以行导诸 经。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此药加减治之。然 治病之法,不可失其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 通利,如此为常治之法也。久则清浊自分,荣卫自和如初觉风动,服此不致倒仆。

    卫气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分肉之间,卫气行 处,风与卫气相薄,俱行肉分,故气道涩而不利。气道 不利,风热内郁,卫气相持,内膹䐜而疮出。卫气被风, 郁不得伸,凝而不行,则肉不仁也。谓皮肉𤸷而不知 寒热,痛痒如木石也。

    卒中暴死

    暴病暴死,火性疾速故也。斯由平日衣服饮食,安处 动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恶,不循其宜,而失其常,久则 气变兴衰而为病也。或心火暴甚,而肾水衰弱,不能 制之,热气怫郁,心神昏冒,则筋骨不用,卒倒而无所 知,是为僵仆。甚则水化制火,热甚生涎,至极则死,微 则发过如故,至微者,但眩瞑而已。俗云:“暗风由火甚” 制金,不能平木,故风木自甚也。或风热甚而筋惕,或 瘛疭僵仆,口出涎沫,俗云风痫病。欲知病有兼风者, 阴阳变化之道也。故阴阳相搏,刚柔相摩,五行相错, 六气相荡,变而为病,则无穷矣。大法:子能制鬼贼,则 已当自实,而与子同为病者,不必皆然。由乎六气阴 阳,同异不等,故《经》曰:“风热火同阳,寒”燥湿同阴,又燥 湿小异也。然燥金虽属秋阴,而异于寒湿,故反同其 风热也。故火热胜,金衰而风生,则风能胜湿,热能耗 液而反寒。阳实阴虚,则风热胜于水湿而为燥也。凡 人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其主 也。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风瘫痪者,非 谓肝术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由乎 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 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 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 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若微则但僵仆,气血流 通,筋脉不挛缓者,发过如故。或热气太盛,郁结壅滞, 气血不能宣通,阴气暴绝,则阳气后竭而死。或即不 死而偏枯者,由经络左右双行,而热甚郁结,气血不 得宣通,郁极乃发。若一侧得通,则否者,痹而瘫痪也。 其人已有怫热郁滞,而气血偏行,微甚不等,故《经》言: “汗出偏沮,令人偏枯。”然汗偏而出者,由怫热郁结,气 血壅滞故也。人卒中,则气血不通而偏枯也。所谓“肥 人多中风”者。盖人之肥瘦。由血气虚实使之然也。气 为阳而主轻微;血为阴而主形体。故西方金北方水, 为阴而刚也。东方木南方火,为阳而柔也。故血实气 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所以肥者能耐,下同。寒不能热, 瘦者能热不能寒,由寒则伤血,热则伤气,损其不足, 则阴阳愈偏,故不能也。损其有馀者,以使平调,故能 之矣。故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泄,血液衰少而为燥 热,故多为劳嗽之疾也。俗以为卒暴病甚而为热劳, 徐久病微而为冷劳者,是以迟缓为言,而病非冷也。 识其证候,为热明矣。但热有微甚,或言肥人多中风 由气虚,非也。所谓腠理致密,而多郁滞,气血难以通 利。若阳热又甚而郁结,故卒中。故肥人反劳者,由暴 然亡液,损血过极。瘦人反中风者,由暴然阳热太甚, 而郁结不通。所谓中风口噤,筋脉紧急者,由阳热暴 甚于内,亢则害承乃制,津液涌溢,聚于胸膈,热燥以 为痰涎。初虞世言:“涎者,乃遍身之脂脉津液也。”然阳 实阴虚,而风热太甚,以胜水湿,因而成燥。肝主于筋, 而风气自甚,又燥热加之,液还聚于胸膈,则筋太燥。 燥筋主于收敛,劲切紧涩,故为病筋脉劲强紧急而 口噤。或《破伤中风》亦同,但以从微至甚,而不偏枯也。 夫破伤中风之由,因疮热甚郁结,而荣卫不得宣通, 怫热因之遍体,故多发白痂。是时疮口闭塞,气难通 泄,故阳热易为郁结。而热甚则生风,不已则表传于 里。亦由触冒寒邪,而怫热郁甚周身,似为伤寒之疾, 不解则表传于里也,但有风热微甚,兼化之殊耳。大 法破伤中风,风热燥甚,怫郁在表,而里气尚平者,善 伸数欠,筋脉拘急,或时恶寒,或筋惕而搐,脉浮数而 弦,宜以辛热治风之药,开冲结滞,荣卫宣通而愈,犹 伤寒表热怫郁,而以麻黄汤辛热发散也。凡用辛热 开冲风热结滞,或以寒药佐之尤良,免致药不中病, 而风热转甚,犹《伤寒论》热药发表不中效,则热转甚 也。故夏热用麻黄桂枝汤类热药发表,须加寒药,不 然则热甚发黄或斑出矣。故发表诸方,佐以黄芩、石 膏、知母、柴胡、地黄、芍药、栀子、茵陈、葱白、豆豉之类寒 药,消息用之。如世以甘草、滑石、葱、豉寒药发散甚妙, 是以甘草甘能缓急,温能润燥;滑石淡能利窍,滑能 通利;葱辛甘微寒,豉咸寒润湿,皆散结缓急,润燥除 热之物,因热服之,而元府郁结宣通,则怫热无由再 作,病势虽甚,而不得顿愈者,亦获小效而无加害。此 方散结,无问上下中外,但有益而无损。散结之方,何 必辛热耶?若破伤中风,表不已而渐入于里,则病势 渐甚。若里未太甚,而在脉在肌肉者,宜以退风热开 郁滞之寒药调之,或微加治风辛热药,以意消息之。 若里势已甚,而舌强口噤,项背反张,惊惕搐“搦,涎唾 稠粘,胸腹满塞,而或便溺閟结,或时汗出,脉洪数而弦也。”然汗出者,由风热郁甚于里,而表热稍罢,则腠 理疏泄,而心之火热从汗出也。《大法》,风热怫郁,因汗 而解者,乃里热出之于表,因汗而结散,热去则气和 而愈。若不解者,乃风热郁甚于里,而未出表,故虽汗 泄而热不退,则不能解,犹阳“明证热甚于里,则日晡 潮热,大汗虽出,热不退而不能解也,故当大承气汤 下其里热也。今火热极甚,筋劲急而口噤,风热加之, 故惊而搐,风热燥并,郁甚于里,故烦满而或閟结。”法 宜除风散结,以寒药下之,使郁滞流通,而后以退风 热开结滞之寒药调之,而热退结散,则风自愈矣。呜 呼!俗医所治,破伤中风,不明浅深,但以半热燥药,任 其天命而已。若始觉风热郁结于表,而里尚平,未传 也。或以寒物佐之亦隹。如《至宝丹》治风痹,虽用硫黄、 锺乳、桂心、木香辛热之类,是亦能令开结也。佐以牛 黄、脑子、苦参、芒硝之类,以使结散而无复郁也。况《至 宝丹》乃散风热郁痹之寒药,凡治风热结滞,宜戒“热 药过甚,早令导引按摩,自不能者,令人以屈伸按摩, 使筋脉稍舒缓而气通行,及频斡牙关,勿令口噤,若 紧噤则常以橛当之,勿损牙齿,免致口噤,粥药不能 下也。”及风痫之发作者,由热甚而风燥为其兼化,涎 溢胸膈,燥烁,而瘛疭昏冒僵仆也。或惊风者,亦由心 火暴甚而制金,不能平木,故风火相搏,而昏冒惊悸 潮搐也。凡此诸证,皆由热甚而生风燥,各有异者,由 风、热燥各微甚不等故也。所谓中风,或筋缓者,因其 风热胜湿而为燥,乃燥之甚也。然筋缓不收而痿痹, 故诸膹郁病痿,皆属肺金,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 则草木痿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手得血而能握, 足得血而能步。夫燥病血液衰少也,而又气血不能 通畅,故病然也。或云:“筋挛有力,则为实热;筋缓不收, 则为虚寒。”或谓寒主收引,而热主舒缓,则筋挛为寒, 筋缓为热者,皆误也。凡治诸风方,通言主疗筋脉挛 缓,岂分寒热虚实之异?然筋挛虽势恶而易愈,诸筋 缓难以平复也。或云:中风为肝木实甚,大忌脏腑脱 泄。若脾胃土气虚损,受肝木鬼贼之邪而当死,当温 脾补胃,土实则肝木不能克,乃治未病之法,所谓似 是而非也。或云肝为中州,而当温者,亦误也。所以寒、 暑、燥湿风火六气,应于十二经络脏腑也。以其本化 则能补之,相反则能泄之。然脾胃土本湿也,湿气自 甚,则为积饮痞隔,或为肿满。以药燥去其湿,是谓泻 其脾胃土之本也。或病燥热太甚,而脾胃干涸成消 渴者,土湿之气衰也,宜以寒温之药,补阴泻阳,除湿 润燥,而土气得平,是谓补其脾土之本也。故仲景言 “伤寒里热太甚,而胃中干涸烦躁者,以调胃承气汤 急下之,救其胃气”,所以阴阳异用,而寒湿同性。然土 为阴,故异于风热燥也。土为万物之母,水为万物之 元,故水土同在于下,而为万物之根本也。如地干而 无水湿之性,则万物根本不润,而枝叶皆衰矣。《经》言: “动物神机为根在于中。”故食入于胃,而脾为变磨,布 化五味,以养五脏之气,而敷荣百骸,根本乃固。然胃 中水谷润泽而已,亦不可太过与不及,犹地之旱涝 也。故五脏六腑,四支百骸,受气皆在于脾胃之湿润。 《经》言“积湿成热”,岂可以温药补于湿土也?温属春木, 正以胜其土湿。或以脏腑不分六气,而为假令之湿, 一概言阳气盛而热为实,阳气衰而寒为虚者,乃寒 热阴阳之虚实,而非五行兴衰克伐之道也。然脏腑 经络,不必本气兴衰而能为病,六气互相干“而病也。” 假令胃寒为虚冷者,是胃中阴水实而阳火虚也,当 大温补胃中阳火之虚,而退其阴水之实,岂可以胃 土本虚,而补其湿也?夫补泻脾胃之本者,燥其湿则 为泻,润其燥则为补。今夫土本湿也,若阳实阴虚,风 热胜其水湿而成燥者,则为水湿衰,可以退风散热, 养液润燥,而救其已衰之阴湿,若反以温补,欲令脏 腑无壅塞,不亦妄谬之甚耶?或言中风由肾水虚冷 者,误也。盖阴水既衰,则阳火自盛,而热岂能反为寒 耶?以证验之,则为热明矣。或云:中风既为热甚,治法 或用乌附之类热药,何也?答曰:欲令药气开通经络, 使气血宣行,而无壅滞也。然亦以消风热、开结滞之 类寒药佐之,可以制其药之热。若服峻热药而热证 转加者,不可服也。郁结不通,而强以攻之,则阴气暴 绝而死矣。故诸方之中,至宝、灵宝丹最为妙药。今详 《本草》言至宝丹之药味合而为一,乃寒药也。灵宝丹 虽用温热之味,而复用寒物制之,参而为一,亦平药 也。况皆能散风壅,开结滞,而使气血宣通,怫热除而 自愈。世方虽有治风之热药。当临时消息。适其所宜。 扶其不足。损其有馀。慎不可但以峻热攻痹。而反绝 其已衰之阴气也。

    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人居一气,道在其中矣。外有 八风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真气内弱,风邪袭之。 风之伤人,或为寒热,或为疼痛,或为偏枯,或为拘挛, 其候不一。风者善行而数变,此乃风者百病之始,万 病之长。若内不能通,外不得泄,此谓病生于变乱,或失音而昏冒,或口目而㖞斜,可用三圣散吐之。或不 知人事,或牙关紧急,药不能下者,煎三圣散鼻内灌 之,吐出涎沫,口自开也。次服无忧散、通解丸、通圣凉 膈、人参半夏丸、桂苓甘露散,消风散热,除湿润燥养 液之寒药,排而用之。切忌鸡、猪、鱼、兔、油腻、酒酢、荞面 动风之物,及引痰之食。

    风痱

    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废不为用。肾脉虚弱,其 气厥不至,舌不仁。《经》云:喑痱足不履用,音声不出者。 地黄饮子主之。

    暴喑卒痖也。金肺主声,故五行惟金响。金应于干,干 为天,为阳,为健,为动。金本燥,为涸,为收,为敛,为劲切, 为刚洁,故诸能鸣者,无越此也。凡诸发语声者,由其 形气之鼓击也,鼓击者,乃健动之用也。所以谓物寒 则能鸣者,水实制火,火不克金也。其或火旺水衰,热 乘金肺,而神浊气郁,则暴喑无声也。故《经》言:“内夺而 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痱者,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