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一百三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三十八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一百三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一百三十八卷目录

     医部汇考一百十八

      运气门八

      朱震亨心法亢则害承迺制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虞抟医学正传亢则害承迺制 六淫之邪

      楼英医学纲目发明天元纪大论运气经旨 发明五运行大论运气经旨

      发明六微旨大论运气经旨 发明六元正纪大论运气经旨 发明至真要大论运气经旨

    艺术典第一百三十八卷

    医部汇考一百十八

    运气门八

    《元朱震亨心法》

    《亢则害承迺制》

    “气之来也,既以极而成灾,则气之乘也必以复而得 平,物极则反,理之自然也。大抵寒暑、燥、湿、风、火之气, 木、火、土、金、水之形,亢极则所以害其物,承乘则所以 制其极,然则极而成灾,复而得平,气运之妙,灼然而 明矣。此亢则害,承迺制”之意。原夫天地阴阳之机,寒 极生热,热极生寒,鬼神不测,有以斡旋宰制于其间 也。故“木极而似金,火极而似水,土极而似木,金极而 似火,水极而似土。”盖气之亢极,所以承之者,反胜于 己也。夫惟承其亢而制其害者,造化之功,可得而成 也。今夫相火之下,水汽承而火气无其变;水位之下, 土气承而水汽无其土位之下,木承而土顺;风位 之下,金乘而风平。火热承其燥金,自然金家之疾;阴 精承其君火,自然火家之候。所谓亢而为害,承而迺 制者,如斯而已。尝考之《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阳所至 为火生,终为蒸溽,是水化以承相火之意;太阳所至 为寒雪冰雹白埃,是土化以承寒水之意也;以至太 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 阳明所至为散落温,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岂非 亢为害则承迺制者欤?昔者黄帝与岐伯,上穷天纪, 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以作《内经》。 至于六微旨大论,有极于六气相承之言,以为制则 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诸以所胜之气 来于下“者,皆折其标盛也。不然,曷以水发而雹雪,土 发而骤飘,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此 皆郁极迺发,以承所亢之意也。”呜呼!通天地人曰:儒 医家者流,岂止治疾而已?当思其不明天地之理,不 足以为医工之语。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邪气各有所属也,当穷其要于前;治法各有所归也, 当防其差于后。盖治病之要,以穷其所属为先,先苟 不知法之所归,未免于无差耳。”故疾病之生,不胜其 众,要其所属,不出乎五运六气而已。诚能于此审察 而得其机要,然后为之治,又必使之各应于运气之 宜,而不至有一毫差误之失。若然,则治病求属之道, 庶乎其无愧矣。《至真要大论》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意蕴诸此。尝谓医道有一言而可以尽其要者,运气 是也。天为阳,地为阴,阴阳二气,各分三品,谓之三阴 三阳。然天非纯阳,而亦有三阴,地非纯阴,而亦有三 阳。故天地上下,各有风热火湿燥寒之六气。其斡旋 运动乎两间者,而又有木火土金水“之五运,人生其 中,脏腑气血,亦与天地相为流通。”是知众疾之作,而 所属之机,无出乎是也。然而医之为治,当如何哉?惟 当察乎此,使无失其宜而后可。若夫诸风掉眩,皆属 肝木;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诸 气膹郁,皆属肺金;诸寒收引,皆属肾水。此病属于五 运者也。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诸 躁扰狂越,皆属于火。诸痉强直,皆属于湿。诸涩枯涸, 皆属于燥。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此病机属 于六气”者也。夫惟病机之察,虽曰既审,而治病之施, 亦不可不详。故必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本于隐 微之际。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虚实之异 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为汗吐下,投其所当投;寒热 温凉,用其所当用。或逆之以制其微,或从之以导其 甚。上焉以远司气之犯;中焉以辨岁运之化;下焉以 审南北之宜。使小大适中,先后合度,以是为治,又岂 有差殊乖乱之失耶?又考之《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 《本草》曰:“欲疗病者,先察病机。”此审病机之意也。六元 正纪大论曰:“无失天信,无逆气宜。”五常政大论曰:“必 先岁气,无伐天和。”此皆无失气宜之意也。故《素问》《灵 枢》之经,未尝不以气运为言。既曰“先立其年,以明其 气”,复有以戒之曰:“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 既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 为工矣。谆谆然若有不能自已者。是岂圣人私忧过 计哉。以医道之要。悉在乎此也。观乎《原病式》一书。比 类物象。深明乎气运造化之妙。其于病机气宜之理。 不可以有加矣。

    ==
    《明虞抟医学正传》
    ==

    《亢则害承迺制》

    或问“亢则害,承迺制”之义何如?曰:王安道论之详矣, 其间犹有未悉之旨,请陈其略如左:黄帝曰:“愿闻地 理之应六节,气位如何?”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 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 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汽治之;复行一 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汽承 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 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 之。”亢则害,承迺制也。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 生化大病。夫五行之木、土金水各一,惟火有二,曰君 火,曰相火。在地理分布六方,在岁时分为六气。初气 自丑至卯,始于大寒,而终于春分,厥阴风木主之;二 气自卯至巳,始于春分,而终于小满,少阴君火主之; 三气自巳至未,始于小满,而终于大暑,少阳相火主 之;四气自未至酉,始于大暑,而终于秋分,太阴湿土 主之;五气自酉至亥,始于秋分,而终于小雪,阳明燥 金主之;终气自亥至丑,始于小雪,而终于大寒,太阳 寒水主之。夫所谓“显明”者,指方位而言,日出于卯之 地也。少阴君火始于此而右迁,故曰“显明之右。”盖天 地左旋,六气右旋,故曰“退行。”六位之下,各有己所不 胜者承之于下。王氏曰:“承犹随也。而又有妨之之义, 以下奉上,故曰‘承其五行之道’。”不亢则随之而已,一 有所亢,则起而克胜之也。或曰:“制者制何事,害者害 何物也?”曰:“制者,制其气之太过也。害者,害承者之元 气也。夫所谓元气者,总而言之,谓之一元,分而言之, 谓之六元。一元者,天一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复生水,循环无端,生生不息。六元者,水为 木之化元,木为火之化元,火为土之化元,土为金之 化元,金为水之化元,亦运化而无穷也。假”如火不亢, 则所乘之水随之而已,一有亢极,则其水起以平之, 盖恐害吾金元之气,子来救母之意也。六气皆然,此 五行胜复之理,不期然而然者矣。“制则生化”者,言有 制之常,如亢则制,而生化不息,何害之有。“外列盛衰” 者,言所承者力衰,而所亢者极盛,制之不尽耳。在天 地则为六淫,在人身则为六疾。“害则败乱”者,言无制 之变也。所承者,衰甚而无气,故所亢者,其势纵横而 不可遏也。在天地,则大块绝灭;在人身,则病真而死 矣。大略如斯,未尽详也。学者宜参考,安道之论斯备 矣。

    六淫之邪

    或问六淫之邪,当从《内经》六气之太过为是也。昔医 和对晋平公之文,不曰风寒暑湿燥火,而曰阴阳风 雨晦明,何也?曰:辞虽异而理实同焉。彼谓阴淫寒疾 者,即太阳寒水之令太过而为寒疾也;阳淫热疾者, 即少阳相火之令太过而为热疾也;风淫末疾者,即 厥阴风木之令太过而为末疾也;雨淫腹疾者,即太 阴湿土之令太过而为腹疾也。“晦淫惑疾”者,即阳明 燥金之令,太过而为疫疾也。明淫心疾者,即少阴君 火之令太过而为心疾也。或曰:阴阳风雨,即为寒热 风湿之疾。彼此固合矣。所谓晦淫惑疾,与明淫心 疾,二者似不相符,请明以告我。曰:“岁金太过,燥令大 行,久晴不雨,黄埃蔽空,日月冒明,当为疫疠之疾,山 岚瘴气是也。惑当作疫,传写之误耳。君火太过,热令 早行,火为离明之象,故曰明淫,如《内经》所谓天明则 日月不明”是也。少阴君火司令,故曰心疾,春分至小 满时大热也。有释明为昼明,晦为夜晦,惑为蛊惑心 志,皆非也。夫昼明夜晦,天道自然之理,何淫之有?其 所谓蛊惑心志者,亦非天地之淫邪也。学者宜再思 之。

    上古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以十干配而为五运, 以十二支合而为六气,天以六方寓之,岁以六气纪 之,以天之六气加临于岁之六节,五行,胜复盈亏之 理,无有不验。《传》曰:“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 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楼英医学纲目》

    《发明天元纪大论运气经旨》

    按《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节,乃论五运六气之端,变 化盛虚之始也。五运者,地之木火土金水,治政合于 内者也。三阴三阳者,天之风热湿燥寒,治政合于外 者也。帝问:“五运相袭而治者,其与三阴三阳外治之 候,如何合之?”鬼臾区答以“五运阴阳之治,乃天地之 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 也。故其治也,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莫测之 谓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其变化神圣谓之用。在天则 为风、热、湿、燥、寒三阴三阳之气;在地则风之气为木, 热之气为火,湿之气为土,燥之气为金,寒之气为水, 而成五运之形。故在天之形,与地相感而万物育,以 为物生之化也。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 之道路”,此在天三阴三阳之气,右旋于外,以加于地 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金木者,生成之终始,此在地五运之形,左转于内,以临于天也。天上之气有多少, 地下之形有盛衰,故天上多少之气,与地下盛衰之 形,相召而损益彰,以为物极之变也。其气之多与形 之盛相召者益,益为“变之盛也。气之少与形之衰相 召者损,损为变之虚也。”盖物生之化者,天地之常气, 在五运曰平气,在六气曰常化也。物极之变者,天地 之变气,在五运曰太过不及,在六气曰淫胜反胜相 胜也。其变之盛者,则五运之太过,六气之淫胜也。其 变之虚者,则五运之不及,六气之反胜相胜也。凡此 五运六气,所谓变化盛虚,《经》之后篇,千言万语,皆所 以反复发明此四者,学者当潜心以究之也。五运气 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者,言木火土金水治政各终 一岁之期日,不独治岁内六步之时令也。盖《经》于前 篇,但论五运,不及六气,但论主时,不及治岁。今始于 此篇,论五运六气,相感相召而治,不独五运也。次论 五运各治一岁。不独主时也。

    按“气有多少,形有盛衰”节,乃覆论前节气有多少,形 有盛衰,上下相召之义也。阴阳之气,各有多少者,夫 三阴三阳之气,各分多少,阴多者,太阴,次少者,少阴, 又次者,厥阴也。阳多者,太阳,次少者,阳明,又次少者, 少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者。地 五运之行,各有盛衰,土有太少宫,金有太少商,水有 太少羽,木有太少角,火有太少征,而太者太过,少者 不及也。“上下相召”者,天右旋之阴阳加于地下,地左 转之阴阳临于天上,上下加临而相召,治岁步也。天 之阴阳,风热燥湿寒,又增火为六数者,在天之热分 为暑火二气,故三阴三阳,各上奉之也。地之阴阳,木 火土金水,亦增火为六数者,在地之火,分为君相二 形,故生长化收藏,各下应之也。其天之阴阳,下加地 气,共治岁也,则应天之气,动而不息。盖地之治岁,君 火不主运,惟五运相循环,故天之六气加之,常五岁 方馀一气,与地迁移一位,而动不息也。地之阴阳,上 临天气,共治步也,则应地之气,静而守位。盖地之治 步,其木君相土金水无殊,皆各主一步以终期。故其 上临,天之六气共治也。常六期齐周,复于始治之步, 环会而静守位也。故治岁动者与治步静者相召,外 旋上者与内运下者相临,则阴阳相错,而损益盛虚 之变所由生也。“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者,上下相 召之数也。盖天之六气,各治一岁,故六期一备。地之 六位,“其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故五岁一周,五六相合, 凡三十岁为一纪,六十岁为一周。其间相错之阴阳, 或气类同多,而益为太过之盛者;或气类异少,而损 为不及之虚者,斯皆可见其变也。甲己之岁,土运统 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 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地五运“一周之数 也。子午之岁,上见少阴热气;丑未之岁,上见太阴湿 气;寅申之岁,上见少阳相火;卯酉之岁,上见阳明燥 气;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寒气;巳亥之岁,上见厥阴风 气”者,天六期一备之数也。天地之数五,而火热居三, 是天地间热多于寒,火倍于水,而人病化可推也。

    《发明五运行大论运气经旨》

    按《五运行大论》黄帝坐明堂至“愿闻其始”节,乃覆论 前篇五运六气所化阴阳之义也。其论五天之象,所 经星宿,为运气之化,皆干与支同属者,及连位者,齐 化也。土主甲已及丑未之上,太阴主之者,黅天之气, 经于心尾,己分之象。而心尾者,甲地;己分者,中宫。故 甲与丑连位,己与未同属,齐化,湿土也。金主乙庚及 “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者,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之 象;而氐亢者乙地,昴毕者庚地,故乙与卯同属,庚与 酉同属,齐化燥金也。“水主丙辛及辰戌之上,太阳主 之”者,“元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之象;而张翼”者丙地, 娄胃者辛地,故丙与辰连位,辛与戌连位,齐化寒水 也。“木主丁壬及巳亥之上,厥阴主之”者,“苍天之气经 于危室,柳鬼”之象。而危室者壬地,柳鬼者丁地,故壬 与亥同属,丁与巳同属,齐化风木也。“火主戊癸,及子 午之上,少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者,“丹天之气 经于牛女,戊分之象。”而牛女者癸地,戊分者中宫,故 癸与子同属,戊与午连位,齐化火热也。干之甲乙属 木,位于东;丙丁属火,位于南;庚辛属金,位于西;壬癸 属水,位于北,戊己属土,位于中。宫支之寅卯配甲乙 巳午配丙丁申酉配庚辛亥子配壬癸,辰位东南,未 位西南,戌位西北,丑位东北,为四维配戊己,故甲乙 寅卯同属木,丙丁巳午同属火,戊己辰戌丑未同属 土,庚辛申酉同属金,壬癸亥子同属水也。甲寅位东 方首,癸丑位北方尾,而甲丑连位,癸寅连位也。丙位 南之首,辰位东之尾,而丙辰连位也。戊己位木火金 水中间,在天地为门户,在四时为长夏。南连午,西连 申,而戊己午申连位,故戊己无方位,而《经》独言戊分 己分者,表章之也。辛戌皆位西之尾,而辛戌连位也。 独午火连申夹未土于中,癸水连寅夹丑土于中者, 盖湿土在中,水火游行其间,在天居土前,在地居土后,而土火常相混也,故土旺长夏火热之内。丹溪深 悟此理,发明湿热相火为病,十居八九,及有湿郁生 热,热久生湿之论,良以此也。其五天之象,所经星宿 分野,独当五运之干位,不及六气之支位者,盖干之 与支,即木根本之与枝叶。《经》言干则支在其中矣,故 其化皆干与支之同属者。连位齐化者,是根本枝叶 同化者也。或曰:近世独以五运之化,为出五天之象, 六气之化,不言五天之象,但将正化对化立说,以土 正化于未,对化于丑;金正化于酉,对化于卯;水正化 于戌,对化于辰;木正化于亥,对化于巳;君火正化于 午,对化于“子。相火正化于寅,对化于申。又以未酉戌 亥寅午之正化为实,无胜复。丑卯辰巳子申之对化 为虚,有胜复。今子所释经文,一以运气之化,皆出五 天之气”,与彼说异者何也?曰:经旨皎如日星,好事者 凿此正化对化之说也。谨按《经》文,帝悉陈五运之干, 六气之支,一并设问,非独问五运,不及六气也。岐伯 之答,亦以五天之象,所经星宿,一并答五运之干,六 气之支,非独答五运,而分出六支不答也。今何为不 究经旨,擅将运气分作二义,妄撰正化对化异说,上 乱圣经,下惑后学,而作轩岐之罪人也。至于胜复之 说,《经》但以子午寅申辰戌六岁之纪,气化大,而先天 无胜复,未闻未酉亥气化少者,“为实,无胜复,以丑未 卯酉巳亥六气之纪,气化少,而后天有胜复,未闻子 辰申气化大者为虚,有胜复也。”

    按:“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至“主 岁何如”节,乃论天右旋于外,而寒暑六入以举其地, 地受天六入以为五行,左转化生人物于天之中也。 天地万物之上下左右阴阳之道路者,天右旋六节 之位也。“上下”,谓在上者司天之位,在下者在泉之位。 “左右”,谓在上之左右者,司天左间、右间之位。在下之 左右者,在泉左间右间之位也。故天之三阴三阳,于 其六位右旋,如巳亥岁上见厥阴,而左间少阴,右间 太阳,至如子午岁厥阴,右旋下降,则上见少阴,而左 间太阴,右间厥阴,常如此,逐岁自上旋降于右也。“面 北命其位,言其见”者,谓司天之位在南,而面北命其 左右,则西南为左间之位,东南为右间之位,而言其 所见之阴阳也。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而左间阳明, 右间太阴。至如厥阴右旋下降,而少阴在上,则阳明 在下,而左间太阳,右间少阳,常如此随司天而旋转 也。“面南命其位”,言其见者,谓地之位在北,而面南命 其左右,则东北为左间之位,西北为右间之位,而言 其所见之阴阳也。自天地万物之上下至此,独论天 右旋之气也。“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 得则病”者,言天之右旋,绕地方位,而其气与地方位 之气相遘相临,其遘同类相生之气则和,不同类相 制之气则病也。或气虽同类,相得亦病者,惟相火临 于君火,为不当位故也。《经》下篇云:“君位臣则顺,臣位 君则逆,逆则病近害速”者是也。动静何如者,帝谓天 动能临于地,地静不能临天,而难上下相遘,寒暑相 临之语也。岐伯答以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则知天常 于上,自右降东南,而旋回以临地。地常于下,自左升 东北,而循显明。木君相土,金水之位,循环临于天,而 皆动下也。故左右临动,各皆周天,过则复相会也。然 天之右行,即历家退度之右行,其实皆如地之左行, 而东升西降也。应地者静,此《帝复难》下者左行之言 也。岐伯答:以“天地之体,动静虽殊,而其用之变化,在 地则五行丽地而载,生成之形类运于内,在天则七 曜纬虚而列,应天之精气运于外,其形类与精气之 相随运动,犹根本之与枝”叶,同乎一气而不殊,故但 仰观七曜之象,周旋虽远,其动可知也。自上下相遘 至此,通论天右旋,地左转之气也。地之为下否乎者, 帝谓天象周旋,皆转于地下,而地居其上,今曰下者 左行,则地之左行为下,得非否乎?岐伯答以地为人 之下,太虚之中者,则上下之义始明矣。盖以其所属 言之,则司天在泉之气,属天者为上,五行之属地者 为下;以其所在言之,则司天者为上,在泉者为下,而 地之五行居中。岐伯以所属言之,故曰下者左行。帝 以所在言之,故难。地之左行,非下也,冯者附也,地居 太虚之中,何所冯附而不坠也,以大气举之也。谓风 寒暑湿燥火六节,大气旋转于外,任持其地,而“干蒸 动,润坚湿以入其体。故其入也,风寒在下,而风居东, 寒居北;燥热在上,而燥居西,热居南;湿气在中,而居 中央。火于未入之前在湿上,已入之后在湿下,而游 行上下之间也。”自地之为下至此,原地气一,皆本乎 天也。候者,诊候也。言天地之气,及胜复之作,统贯六 位,难以诊候。唯间气偏治一位,“故可随其所在,期之 于尺寸左右也。凡期之之法,阳之所在其脉应,阴之 所在其脉不应,故北政之岁,人气面北,而寸北尺南 地,左间之气在右寸,右间之气在左寸。天左间之气 在左尺,右间之气在右尺。所以少阴在泉,则左间太 阴,右间厥阴,而两寸俱不应;厥阴在泉,则左间少阴而右寸不应;太阴在泉,则右间少阴,而左寸不应。少 阴司天,则左间太阴,右间厥阴,而两尺俱不应。厥阴 司天,则左间少阴,而左尺不应;太阴司天,则右间少 阴,而右尺不应也。南政之岁,人气面南而寸南尺。”北 天左间之气在右寸,右间之气在左寸地左间之气 在左尺,右间之气在右尺。所以少阴司天,则左间太 “阴,右间厥阴,而两寸俱不应;厥阴司天,则左间少阴, 而右寸不应;太阴司天,则右间少阴,而左寸不应;少 阴在泉,则左间太阴,右间厥阴,而两尺俱不应;厥阴 在泉,则左间少阴,而左尺不应;太阴在泉,则右间少 阴,而右尺不应也。从其气则和”者,阴阳各当尺寸之 本位也。违其气则病者阴阳或不当“其位,或迭移其 位,或失守其位,或尺寸反,或阴阳交也。不当其位”者, 谓阴阳之见,不当尺寸本位也。迭移其位者,谓阴阳 迭皆移转一位也。假如“南政少阴司天,阴皆在寸,阳 皆在尺也。迭皆左转者,则阴皆移左而左不应,阳皆 移右而右应;迭皆右转者,则阴皆移右而右不应,阳 皆移左而左应”之类是也。“失守其位”者,谓本位他位 皆失守不见也。如阴失守,则尺寸皆无阴,阳失守,则 尺寸皆无阳,非如迭移而相反相交见于他位也。“尺 寸反”者,假如北政少阴司天,阳在寸,阴在尺,而阳反 见尺,阴反见寸之类是也。阴阳交者,假如北政太阴 司天,阳在左,阴在右,而阳反见右,阴反见左之类是 也。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 化”者,言天外旋转大气,六入地中,生化人物,其在人 之脏腑形体,则如何合之,在万物则如何生化之也。 “东方生风”者,天六入之风,居东方地体中,为生生之 始也。自风而生木,酸肝、筋、心矣。凡东方性用德化政 令之类,皆本乎风,而内合人之肝气者也。故肝居左, 象风之生于东,筋为屈伸,象风之动也。“南方生热”者, 天六入之热,居南方地体中,为生长之始也。自热而 生火,苦心血脾矣。凡南方性用德化政令之类,皆本 乎热,而内合人之心气者也。故心居前,象热之生于 南,血为人之神,象火之明耀也。“中央生土”者,天六入 之湿,居中央地体中,为生化之始也。自湿而生土,甘 脾、肉、肺矣。凡中央性用德化政令之类,皆本乎湿,而 内合人之脾气者也。故脾居腹,象湿之生于中央;肉 充一身,象土之充实大地也。“西方生燥”者,天六入之 燥,居西方地体中,为生收之始也。自燥而生金,辛肺, 皮、毛、肾矣。凡西方性用德化政令之类,皆本乎燥,而 内合人之肺气者也。故肺居右,象燥之生于西,皮毛 干于身表,象气之燥也。北方生寒者,天六入之寒,居 北方地体中,为生藏之始也。自寒而生水咸肾骨肝 矣。凡北方性用,德化政令之类,皆本乎寒,而内合人 之肾气者也。故肾居后,象寒之生于北,骨为百体,象 寒之坚也。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 则正”者,谓前五方之气,各治一部之令者也。五气更 立,治令皆各有所先,而其所先者,风之立非春令,热 之立非夏令,湿之立非长夏令,燥之立非秋令,寒之 立非冬令,是皆非其位之立,为胜复之邪者也。风当 春令立,热当夏令立,湿当长夏令立,燥当秋令立,寒 当冬令立,是皆当其位之立,为本气之正者也。“气相 得则微,不相得则甚”者,言非位所立之邪,生变之病, 其邪与治令之气相得则病微,不相得则病甚也。主 气者,亦谓前五方之气,各治一岁之政者也。岁气有 馀,则制所胜而侮所不胜,如岁木治政之气有馀,则 制土气而湿化减少,侮金气而风化大行也。其不及, 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如“岁木治 政之气不及,则金气胜,侮而乘之,燥化乃行,土气轻 而侮之,湿气反布”也。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者, 金侮木不及,从而乘之,则木之子火,报复其胜,而侮 金反受邪也。侮金受邪,则其不及之木,寡于畏而气 复伸,自天地之气,何以候至?此原人气本乎天也。

    《发明六微旨大论运气经旨》

    按《六微旨》大论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 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至请言其应节,乃论天 之阴阳,右周天道之常,所谓上者,右行者也。天道六 六之节,盛衰者,天之三阴三阳,右旋天外,更治岁政, 每岁各一盛衰,至六岁周遍,通得盛衰之节六六也。 “上下有位,左右有纪”者,谓每岁阴阳盛衰之位。上下, 谓司天在泉二位也。左右,谓司天之左间、右间及在 泉之左间、右间,为四纪也。凡天右旋之阴阳,临司天 之位者,其天之政盛,至三之气始布。临在泉之位者, 其地之气盛,至终之气始布,而上下二位有二节,阴 阳盛衰也。临司天之左间者,其气至四之气盛;右间 者,其气至二之气盛。临在泉之左间“者,其气至初之 气盛;右间者,其气至二之气盛。而左右四纪有四节, 阴阳盛衰也。故此六节阴阳,每岁各一,盛衰而数得 六。庚申岁,少阳旋来司天治之,为初六少阳之右;卯 酉岁,阳明旋来司天治之,为六二阳明之右;辰戌岁, 太阳旋来司天治之,为六三太阳之右;巳亥岁,厥阴旋来司天治之,为六”四;厥阴之右;子午岁,少阴旋来 司天,治之为六五;少阴之右;丑未岁,太阴旋来司天, 治之为六六。太阴之右,周而复始,于少阳治之,故曰: “六六之节盛衰”也。凡此三阴三阳为治之气,皆所谓 六气之标也。“南面待之”者,明前少阳之右云云,皆南 面立而待之,乃右居西,而从西旋过东也。少阳之上, 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 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 湿气治之,中见阳明者,其火燥风寒热湿为治之气, 皆所谓六气之本也。其中见之气,乃六气之中气也。” 通前六气之标言之,则本居上,标居下,中气居本标 之中。故曰:“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中气 者,三阴三阳,各犹夫妇之配合相守,而人之脏腑经 脉皆应之也。故少阳本标之中见厥阴,厥阴本标之 中见少阳,而互为中气相守。则人之胆三焦,少阳经 亦络肝心包,肝心包厥阴经亦络胆三焦,而互交也。 阳明本标之中见太阴,太阴本标之中见阳明,而互 为中气相守,则人之胃大肠,阳明经亦络脾肺,脾肺 太阴经亦络胃大肠,而互交也。太阳本标之中见少 阴,少阴本标之中见太阳,而互为中气相守,则人之 膀胱小肠,太阳经亦络肾心,肾心少阴经亦络膀胱 小肠,而互交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者,谓太阳少阴 二气也。太阳之上,寒气治之,是标阳本寒不同,其气 应,则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而寒温异象也。少阴 之上,热气治之,是标阴本热不同,其气应,则少阴所 至,为热生中为寒,而热寒异象也。至于脉从病反,如 瓜甜蒂苦、葱白叶青,参补芦泻,麻黄发汗,根节止汗 之类,皆太阳少阴本标不同之气应异象也。其“有至 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者,言阴阳旋来,治岁 之候至,而其气化亦应。候至者为至,而至者和也。候 至而其气化不至者为至,而不至,旋来之气不及也。 候未至而气化先至者,为未至而至,旋来之气有馀 也。故气化应候至者为顺,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者为 逆。逆则胜复之变生,变生则病作矣。物生其应,气脉 其应者,覆说“应则顺”之义也。《经》所谓“厥阴所至为风 生”之类,是物生之应。“厥阴之至,其脉弦”之类,是气脉 之应也。

    按帝问地理之应,六节气味何如至位之易也?节乃 论地之阴阳,左运地理之常,所谓下者,左行者也。地 理应六节气位者,地之四方,分为六步,更治时令,以 应天外六节气位之治也。“显明之右,君火之位”者,日 出显明,卯地之右,在方属东南,在时属春分,卯中之 后,为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者, “地气至南方相火位,行令治夏至前后三之气,以应 司天之政,布其运主戊癸岁,以应司天之政治岁也。 复行一步,土气治之者,地气至西南土位,行令治秋 分前四之气,以应司天左间之气,盛其运主甲己岁, 以应司天之政治岁也。复行一步,金气治之者,地气 至西北金位,行令治秋分后五之气,以应在泉右间 之气,其运主乙庚岁,以应司天之政治岁也。复行一 步,水汽治之者,地气至北方水位,行令治冬至前后 终之气,以应在泉之气布,其运主丙辛岁,以应司天 之政治岁也。复行一步,木气治之者,地气至东北木 位,行令治春分前初之气,以应在泉左间之气盛,其 运主丁壬岁,以应司天之政治岁也。复行一步,君火 治之”者,地气至东南君火位,行令治春分后二之气, 以应司天右间之气盛,其运周岁,相火代之,不主岁 也。凡此六步治令之时,各行本方之气,入于中国,故 木于东方。治令时,春气西行,而中国皆东方温气,与 在泉左间所居之气也。君相于南方,治令时,夏气北 行,而“中国皆南方热气,与司天右间所居之气也。金 于西方,治令时,秋气东行,而中国皆西方凉气,与司 天左间所居之气也。水于北方,治令时,冬气南行,而 中国皆北方寒气,与在泉右间所居之气也。六气之 下,各有所制之气承之”者,盖五行之气,一极则一生, 而循环相承,无一息间断也。相火之下,水汽承之者, 夏,相火极,水生承之,从微渐化,至冬著也。水位之下, 土气承之者,冬,水极土生承之,从微渐化,至长夏著 也。土位之下,木气承之者,长夏土极,木生承之,从微 渐化,至春著也。木位之下,金气承之者,春,木极金生 承之,从微渐化,至秋著也。金位之下,火气承之者,秋, 金极火生承之,从微渐化,至夏著也。君火之下,阴精 承之者,夏君火极,阴精承之,从微渐化,至冬著也。其 意与阴阳家“水胎于午,金胎于卯”等说,大同小异,而 皆循环相承以为胎也。亢,过极也。亢则害,承迺制,制 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者,言六五之 气过极则必害作承气,乃生于下,制之使不过也。故 制则从微化著。“承”者,自外列盛,极者自外列衰,而生 化循环害作则败坏扰乱,而生化大病也。“盛衰非其 位则邪,当其位则正”者,覆明上文制则生化外列盛衰之盛衰也。盖制亢下承生化之盛衰,惟岁气和平, 则其所化循序渐进,从微至著,而皆当六位之正。其 岁气有太过不及,则其所化无序,或躐等陵节,或乘 危往胜,故变或兼,化而为半,非其位之邪;变或复胜 而为全,非其位之邪也。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 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者。言此 八岁,皆岁与五运相会而气和平,其盛衰皆能循序, 当六位之正。如馀岁不与运会,则气有太过不及,其 盛衰皆无序而非其位也。或曰:《王氏注》文释“水承火 下”者,热甚则润溢,象水也。“土承水下”者,寒甚则冰坚, 象土也。风承土下者,雨为疾风吹零也。“金承风下”者, 风动气清,万物皆燥也。火承金下者,火煆金流也。林 氏校正,又引“木发而毁折”,及以厥阴所至为飘怒大 凉等语证之,河间又以“亢则害,承迺制”六字之义,著 书立论二家之说,其说皆指六位下承之气,为旦夕 之暴作。今吾子独谓为四时之循环,必将有说通之, 而证其得失是非乎?曰:《经》下文“制则生化,外列盛衰, 盛衰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数句,论下承之义,亲 切详备,足可证其得失是非矣。今《经》云:“君火之右,退 行一步,相火治之,水汽承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木” 气承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火气承之;复行一步,水 气治之,土气承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金气承之;“复 行一步,君火治之,阴精承之。”一节,乃下承生化之盛 衰,“当其位则正”之旨也。盖其盛衰循序不乱,盛者当 治之正位,衰者当承之正位,而各当本位之正。故温 当春,热当夏,凉当秋,寒当冬,而气候和平,以为生长 收藏焉。此则《经》之本旨,论四时循环,当位正化也。王 氏注文所释下承之义,又引林氏所引“木发毁折,厥 阴所至,为飘怒大凉”之证,乃下承生化之盛衰,非其 位则邪者也。盖其盛衰无序而乱,故木发毁折者,暴 亢极之木,飘怒半兼,暴承下之金杀同化,而盛衰半 非其位,为兼化之邪也。厥阴所至为飘怒,大凉者,暴 亢极之木。飘怒为暴,承下之金凉报复而盛衰全非 其位,为胜复之邪也。故温非春,热非夏,凉非秋,寒非 冬,而或和或乖,以为人之百病焉。此则王氏、林氏误 用旦夕暴作非位之邪,释《经》当位之正也。然其非位 之兼化胜复,又有太过不及之殊。今河间所伸王氏、 林氏之说,以“亢则害,承迺制”六字,释变气之义,有曰 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 皆以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者。有曰制甚则兼化, 乃虚象者;有曰治兼化,但当泻其亢甚之气为病,本 不可反误治其兼化者。诸儒此言,皆谓五气变盛之 兼化,若夫不及者,则未之及也。按:《五常政大论》云:‘木 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纪,其动緛戾拘缓,其味酸辛,其 色白苍,其声角商。火不及曰伏明,伏明之纪,其动彰 伏变易,其味苦咸,其色元丹,其声徵羽。土不及曰卑 监,卑监之纪,其动疡涌,分溃痈肿,其味酸甘,其色苍 黄,其声宫角。金不及曰从革,从革之纪,其动铿禁瞀 厥,其味苦辛,其色白丹,其声商征。水不及曰涸流,涸 流之纪,其动坚止,其味甘咸,其色黅元,其声羽宫委 和’。所谓“緛戾拘缓”者緛?王注谓缩短也。盖木之条达 不及而极,则金兼化,缩短,承于非位以胜之也。戾,肢 体曲戾也。拘,筋脉拘强也。木为金之缩短,牵引而曲 戾拘强也。缓,筋脉缓纵也。金胜木,则土寡于畏,故土 兼化,缓纵于其空隙,而拘者自拘,缓者自缓也。酸、辛、 白、苍、角、商,皆木不及而夭极,金于非位,承之兼化也。 “伏明所谓彰伏、变易”者,彰,火化,彰明也。伏,水化,隐伏 也。变易火不及,水兼之而或彰或伏,变易不常也。苦、 咸、元、丹、征、羽者,皆火不及而夭极,水于非位,承之兼 化也。卑监所谓疡、涌、分、溃痈肿者,疡、痈肿,土化壅塞 也。涌、分溃,木化启坼也。土化壅塞而为疡痈肿,木兼 化启者而为腾,涌分溃其壅塞也。酸甘苍黄、宫角者, 土不及而夭极,木于非位,承之兼化也。《从革》所谓铿 禁瞀厥者,铿谓金化,铿声而为欬也。禁谓闭气抑喉 而禁忍其欬也。盖金肺太过,则欲气伸而喘喝胸凭 仰息;金肺不及,则欲气蓄而禁忍。铿,咳也;瞀,昏也;厥, 逆也。金化铿,禁而不及,则火兼化。昏瞀,厥逆之气,升 于禁忍之处也。苦、辛、白丹、商征者,皆金不及而夭极, 火于非位承之,兼化也。涸流所谓坚止者,坚坚干止, 定止也。水少坚干而土坚之定止也。甘、咸黅元羽宫 者,皆水不及而夭极,土于非位承之,兼化也。凡此皆 气虚所变之兼“化,其治法当补本气之虚,非如气盛 兼化之法当泻。今河间例言治兼化,但当泻其亢甚 之本气者可乎?其所兼之化,皆本气不足,所承者得 以胜之而然,不治则本气愈衰,承气愈胜,今列言兼 化为相似之虚象,不可反治之者可乎?此则河间误 释太过不及,所变之兼化,皆为太过也。”曰:“王氏、林氏、 河间氏失经旨意,已闻命矣。然六位下承之气,所以 为正,化之常者为兼化,胜复之变者为和者为乖者 之详,犹有可得闻之,而一证之以《经》旨乎?”曰:“至诚无 息者,道体也。阴阳五行,在天地间流行,一极一生,而更互相承,循环无端者,与道为体也。故其相承,以阴 阳言,则冬至阴极,阳生承之;夏至阳”极阴生承之也。 以五行言之,则五行即阴阳之相承,特有盛稚之分 耳。故火盛阳,水盛阴,木稚阳,金稚阴,土负阴抱阳为 冲气。其在阴阳相承,则冬至阴极阳生承之,始于长 夏土之冲气极木稚阳生承之,次于秋金之稚,阴极 火盛阳生承之,终于冬水之盛阴极土冲气生承之 也。夏至阳极阴生承之,始于春木之稚,阳极金稚阴 生承之,次于夏。君火之盛,阳极阴精生承之,终于夏 相火之盛,阳极阴生承之,而一岁一周也。其在五行 自相承,则君火相火之下,阴精水汽承之,“水位之下 土气承之”者,初岁也;“土位之下木气承之”者,二岁也; 木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者,凡三岁 周而复始也。故混而阴阳,分而五行常。如是更互相 承,循环无端者,实由相承之体,至诚无息而然。圣人 在川上所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正谓此至诚无 息之体也。然以其相承之体言之,则至诚无息,随极 而承,无常变和乖之殊;以其流行之用言之,则极于 平气之纪而当其位。承之者,为正,化之常而为和;极 于太过不及之纪而非其位。承之者,为兼化胜复之 变而为乖也。其常者,则循序渐进,以为四时之周流; 其变者,则或肆威太过而暴极于非位,或势力不及 而夭极于非位。故所承者,皆随其极制于下,而躐等 陵节,变其本气,以为旦夕之暴化。是故半变者,本气 半衰,下承半盛,而为半非位之兼化;全变者,本气全 衰,下承全盛而为全,非位之胜复;和而变者,为德化 政令,乖而变者,为灾害眚伤也。《经》所谓“发生之纪,其 变振拉摧拔之类,乃太过之兼化;木不胜德,则收气 复之类,乃太过之胜复;委和之纪,其动緛戾拘缓之 类,乃不及之兼化;肃杀炎赫沸腾之类,乃德化政令 之胜复;水”发而雹雪,木发而毁折之类,乃灾害眚伤 之兼化;“厥阴所生为飘怒大凉,少阴所至为大暄寒” 之类,乃灾害眚伤之胜复也。故均是至诚无息之体。 但其所极所承者,有常变和乖之不齐,则其应见者, 有正化兼化胜复,及微甚灾祥之各异。王氏、林氏不 分变化,释变化为变气;河间不分虚实,释“兼化为盛”, 皆不思之过也。

    按愿闻其步,愿闻其用。节乃论天之阴阳,与地之阴 阳,相错而变生,所谓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 者也。步者,《帝覆问上篇》地之六步也。“六十度有奇”者, 地之六步,绕天一周,凡三百六十五度,以为一岁之 日数,而每步各得六十度有奇也。故一日为一度,六 十日八十七刻半为一步,而不盈日,积二十四步,凡 四岁,则其馀奇积盈百刻而成日,于岁终以为一纪 也。“六气应五行之变”者,帝覆取上文天道六六之节, 及地理应六节,气位二节之义,合而问之也。言天六 气,风热、湿、火、燥寒,盛衰相应,地五行,木君火相火土 金水之治令者,同一岁步,而其气错之变,何如求之 也?位,即步也。位有终始者,即天六气之盛者,应地五 行之治令者,同在一步,而其候有终始也。“气有初中” 者,即每步始终之盛,而治令之气分为前后,前半步 为初气,主地气升;后半步为终气,主天气降也。天上 地下之气相错,于位之终始,气之初中不同,而求之 之法亦异也。“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者,求位有终 始之法也。言天地之气,皆自甲子岁始,求之者,谨按 其始终之时,则其气候之至,可与之期也。“岁六气始 终早晏”者,盖天地二气之始终,有步候之分,其在步 候,则一岁六步,每步天地之气始终,各治六十日八 十七刻半;其在岁候,则每岁天地之始终,各治三百 六十五日二十五刻。今帝先问一岁六步之气始终 之候早晏也。“甲子之岁,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 刻半者,甲子岁六步。其天之气,少阴司天,而左间太 阴,右间厥阴,阳明在泉,而左间太阳,右间少阳,皆各 于所在之步,更盛而相应,地气同治其令。”今初之气 则在泉,左间太阳,寒气盛,相应地东北木气治令而 同主。春分前六十日八十七刻半,始终之“候早晏也。 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者,司天 右间厥阴风气盛相应地东南君火治令,而同主春 分后六十日八十七刻半,始终之候早晏也。三之气 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者,司天少阴热政 布相应地南方相火治令,而同主夏至前后六十日 八十七刻半,始终之候早晏也。四之气始于六十二 刻六分,终于五十刻者,司天左间湿气盛相应地西 南土气治令,而同主秋分前六十日八十七刻半,始 终之候早晏也。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 刻半者,在泉右间火气盛相应地西北金气治令,而 同主秋分后六十日八十七刻半,始终之候早晏也。 终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者,在泉。 阳明燥气盛,相应地,北方水汽治令,而同主冬至前 后六十日八十七刻半,始终之候早晏也。天地之气, 在甲子岁六步,始终之候早晏,馀岁同例推之也。”岁候者,帝因步候而问及岁候也。盖天地于一岁之政, 天气之司天,在上者共主一岁,地气之主运者,“居中 配之。凡二气之候,同其始终于一岁也。日行一岁,日 行一周天也。气始于一刻者甲子岁,司天少阴热气, 在泉阳明燥气,中运太宫土气之候始,同治其岁也。 日行二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者乙丑岁,司天太阴 湿气,在泉阳明燥气,中运少商金气之候始,同治其 岁也。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者,丙寅岁,司天 少阳火气,在泉厥阴风气,中运太羽水汽之候始,同 治其岁也。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者,丁卯岁, 司天阳明燥气,在泉少阴热气,中运少角木气之候 始,同治其岁也。此天地之气,在初纪四岁始终之候, 馀纪同例推之也。”用者,用前岁步始终之候,求天地 之气也。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用,言人者,求之 岁交”者,言用前岁步始终之候也。言求天气者,则求 风寒暑湿燥火之本气,其标与中气,不必求之也。言 求地气者,则求木火土金水之位气,其下承之气,不 必求之也。言求人气者,则求气交中所应见之气,若 其不应见者,不必求之也。就甲子岁初之气言之,则 “言求天气者,求司天之热,在泉之燥,泉左间之寒也; 言求地气者,求中运之土,本部之木也;言求人气者, 则求气交所应见者,或热或燥,或寒,或土,或木,五者 之气为常,非是五者皆胜复之邪变也。”“气交”者,天地 二气之交接,以人之身半天枢为界。天枢之上,至司 天之位,属天气主之;天枢之下,至在泉之位,属地气 主之。天地二气,于天枢交接之界,分属人气之所从, 万物之所由,故曰气交也。凡此天地始终之候,亘古 不易之体也。“初凡三十度有奇,中气同法”者,求气有 初中之法也。言每步六十日八十七刻半,其前三十 日有奇则为初气,而月属阳,主天枢已下之气皆升。 后三十日有奇则为“中气,而月属阴,主天枢已上之 气皆降。就甲子岁初之气言之。天枢已下”者,谓在泉 燥气,泉左间寒气,中运土气,本部木气,皆上升也。“天 枢已上”者,谓司天热气下降也。升已而降,降者流地; 降已而升,升者腾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随,而氤氲 错杂,胜侮相乘,由是变常,化于气交,而作胜复也。盖 天地之气,各皆均平,则于升降之间,各守界分,而应 岁步本位始终之常化。其有盈虚多少,则盈而同类 多者胜,胜则越出岁步之本位,虚而同类少者侮,侮 则为非岁步本位之气,气乘来胜,故常化变而胜复 作矣。凡此天地升降之气,随时变化之用也。或曰:“天 之阴阳六节,惟司天在泉二节统盛一岁,馀四节独 盛一步者,何也?”曰:“司天在泉二节,正当天地之中,其 升降常在中国相持,故统盛一岁,馀四节各居四方, 其升降不在中国,惟治令一方,所居之气,随春令西 行,夏令北行,秋令东行,冬令南行,入归中国,盛之,故 此四节各随四时之令,独盛一步也。若夫胜复作而 出位变常者,虽不居治令之力,亦入中国往复也。”曰: “天气以风暑湿火燥寒为序,而湿居火前;地气以木 火土金水为序,而土居火后。夫湿土一气,其位不同 何也?”曰:“在天为气,故天以三阴三阳之气多少为序; 在地成形,故地以五行之形相生为序。其以气之多 少为序者,从少渐多,则阴之序始厥阴,厥阴者,一阴 也;次少阴”,少阴者二阴也。终太阴,太阴者三阴也。阳 之序始少阳,少阳者一阳也。次阳明,阳明者二阳也。 终太阳,太阳者三阳也。此则天气以阴阳之多少为 序,而湿居火前也。其以形之相生为序者,生生不已, 则其气始于木。初之气,“木生火,故君火为二之气,相 火为三之气;火生土,故土为四之气;土生金,故”金为 五之气;金生水,故水为终之气,而复生木。此则地气 以五行之相生为序,而土居火后也。王太仆以少阳 次太阳,陈无择以湿土生相火,可谓不究经旨矣。 按:寒暑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间乎?至不生 不化节,乃论天地阴阳之变,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 火相值,其有间乎?帝承上篇天地初中升降之义,而 问寒湿燥热风火等气,其于升降相遘、相临、相值之 交接处,有空隙之间否乎?岐伯答以气有胜复者,言 天地相遘、相临、相值者,凡五气有盈虚多少,常于升 降之交接处,强弱侵凌,乘势胜复,无空隙之间也。故 其胜复之作,于升降交接处,有为敷和彰显、溽蒸、清 洁、凄沧之德者,有为生荣蕃茂丰备紧敛清谧之化 者,有为曲直燔铄高下散落沃衍之用者,有为摧拔 炎烈淫溃肃杀凝冽之变者。唯变则邪气居之,于人 为病死也。帝问:何谓邪乎?言何故谓变为邪也。岐伯 答:“以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者,言变化二气, 犹阴阳昼夜之相反,而物之生从化极由变,故变之 于化,更相薄物,则化者成之所由而为正气,变者败 之所由而为邪气,故谓变为邪也。“气有往复,用有迟 速”者,言变化之气,皆有往复,其往复之用,皆有迟速 也。如《经》所谓“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 之政”者,是其化气往复之类是也。冬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铄之复者,是变气往复之类,又皆 其往复之用迟者也。所谓“少阴所至为大暄寒,阳明 所至为散落温”者,是其往复之用速者也。凡变化必 有此往复迟速,四者播扇,然后化之,正风变之,邪风 始来薄人也。成败倚伏,游于中者,即冬伤于寒,春必 病温,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及仲景所谓伏气伏寒之 类是也。帝问迟速,往复播扇,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 因运气盛衰之变,而常然生风者耳。人感其风以为 成败者,则倚伏游行于中,不于当时,随所感发作者 何也?岐伯答:成败倚伏生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者, 倚伏之义始明。丹溪所谓伤寒属内伤,十居八九之 论,深得斯旨也。言成败倚伏,游于中者,皆生于人之 所动,人“动有节而自养,则其气和,而所感者亦化气 之和,《来居》以为成身之生气,倚伏游于中焉。人动无 节而烦劳,则其气乖,而所感者亦化气之乖,来居以 为败身之病根,倚伏游于中焉。”至于动而不已,烦劳 无休,而重感变气以启之,然后旧之倚伏者始发而 变作矣。期者,变作之期也。言变动而不以之动作也。 不生不化,静之为期而死矣。故曰:“不生不化,静之期 也。”故动物静则以口鼻出入之息废,而神机化灭为 期;植物静则以根柯升降之化已,而气之孤危为期 也。故动物非息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植物非化 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动植之器,乃化生之宅宇,气散则出入升降,各相 离分,而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 自“蠢动之微。”至“天地之广。”期有近远。自《蜉蝣》之“朝生 暮灭。”至“《彭》之寿年千百。”凡此大小、远近,四者之有, 皆贵乎守常。反常则灾害至而静期促矣。

    《发明六元正纪大论运气经旨》

    按《六元正纪大论》六化之正,六变之纪至“天地之气 盈虚”章,乃论五运六气应见候也。六化之正者,常气 也。六变之纪者,变气也。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 病之六候者,化之一候,六化之正应见也。变胜复用, 病五候,六变之纪应见也。厥阴所至为和平,流泄禁 止十二节,论化变病三候也。曰时化、司化、气化、德化 “之常,及布政令行之常”者,论化之候也。曰气变之常 者,论变之候也。“其曰病之常”者,论病之候也。凡此十 二变,至“言其变”一节,论胜复之二候也。六气之用,至 “方月”一节,论用之一候也。时化之常者,六部生气之 常化也。司化之常者,司天在泉六位之常化也。气化 之常者,五运之常化也。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少 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 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阳明所至为燥生,终为 凉;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者,其风生、热生、湿生、火 生、燥生、寒生,六者本气也。终为肃,终为注雨,终为蒸 溽,终为凉”,四者标气也。“中为寒,中为温”,二者中气也。 夫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故其生物之 德,皆始于本气,终于标气,而终气常居标本之中,故 言标本则中气在其中矣。惟少阴太阳,言中而不言 终者,盖少阴太阳中气与标气同,故言中则标气亦 在其中矣。德化之常者,德生植物之常化也。“其次德 化之常”者,德生动物之常化也。凡此十二变者,言前 德化政令、病变十二节之候,若不当岁步主客正位 而至者,则属变气而为胜复也。凡胜复之候至,其胜 气变德则报复以德,变化则报复以化,变政令则报 复以政令,而其气之往复,不能相移也。所变之气,居 高则报复亦高,居下则报复亦下,居后则报复亦后, 居前则报复亦前,居中则报复亦中,居外“则报复亦 外,而其位之高下,亦不能相移也。”由是言之,则天下 风、寒、暑、湿、燥火之变,常不能同也。南方清燥而旱,北 方雨湿而潦者有之,中原冰雪而寒,左右郁蒸而热 者有之。况地理有高下,形势有大小,高者气寒多清 燥,下者气热多雨湿,小者小异,大者大异,而错杂于 天道不一之变矣。王氏释高下、前后、中外,俱作人身 生病之所,而不及地理之分野,宜程子以“天下旱潦 常不同”之义,非运气主岁之说也。风胜则动,热胜则 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者,胜复为病之位也。假若风于 高处胜,则人身亦于高处病头重而掉眩;风于下处 胜,则人身亦于下处病足动而战栗;又如热于高处 胜,则人身亦于腰上分野病肿热;热于下处胜,则人 亦于腰下分野病肿热。皆随六气胜复之所在,高下 前后中外,以言其变病之所也。“六气之用,各归不胜 而为化”者,谓各归不胜之方月施化也。方月者,假如 厥阴司天之岁,则阳明之位,在泉左间,其方月“东北, 初之气也。太阳之位右间,其方月东南,二之气也。厥 阴之位司天,其方月正南,三之气也。少阴之位在天 左间,其方月西南,四之气也。太阴之位在泉右间,其 方月西北,五之气也。少阳之位在泉,其方月正北,终 之气也。故其岁施用太阴,雨化施于东南,二之气;太 阳之位太阳,寒化施于西南,四之气,少阴之位,少阴热化,施于东北。初之气,阳明之位,阳明燥化,施于正 南。三之气,厥阴之位,厥阴风化,施于西北。五之气,太 阴之位”,皆各命其所在之化,以征验其所施之化,于 岁同法推之也。自得其位,在本位之方,月施化也。如 厥阴之岁,则太阴自得于西北;五之气,本位施雨化, 太阳自得于东“南,二之气本位施寒化,少阴自得于 西南,四之气本位施热化,少阳自得于正北,终之气 本位施火化,阳明自得于东北,初之气本位施燥化, 厥阴自得于正南,三之气本位施风化,于岁同法推 之也。大者之至徐而常者,六气之盈者为病,则其势 反徐而微,治法当逆之也。少者之至暴而亡,六气之” 虚者为病,则其势反暴而甚,治法当从之也。人见其 气暴烈,骤用峻剂攻之,则热病未已,寒病复始,殊不 知大者之气反微,少者之气反甚也。

    《发明至真要大论运气经旨》

    按:《至真要》大论五味阴阳之用至“逆从反治”节,乃论 内气不调得病者之治法也。盖内气不调而得病,故 所病寒热之邪,但可于其气之微者逆治之。如气甚 而逆治之,则正邪格拒,不能胜邪,命将难全,故但当 从其寒热之邪于外,伏其所主之剂于中,然后正邪 相入,而邪就擒矣。东垣所谓姜附寒饮,承气热服,及 仲景于白通汤加尿胆。治少阴。丹溪于芩蘗汤皆熟 炒。治色目。妇人恶寒之类是也。

    按“气调而得节”,乃论内气本调,因外邪得病者之治 法也。盖内气调而得病,故不分寒热之微甚,或逆治 之,或从治之皆可,更不须惧其正邪格拒,正固则邪 自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