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一百三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三十五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一百三十六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一百三十五卷目录

     医部汇考一百十五

      运气门五

      黄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下 至真要大论上

    艺术典第一百三十五卷

    医部汇考一百十五

    运气门五

    《黄帝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帝曰:“五运之气,亦复岁乎?”

    此论五运之化,受司天在泉之胜制,郁极乃发,以报复其岁气,故曰:“折其郁气,资其化源。”盖谓岁气胜制其化运,当以所胜之味折之,而勿使其郁复也。

    岐伯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也。

    待时而作者。土郁发于四之气。金郁发于五之气。水郁发于二火前后。火郁发于四之气。惟木发而无时也。

    帝曰:“请问其所谓也?”岐伯曰:“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 发异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 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

    太过之运受郁,其发暴;不及之运受郁,其发徐。持者能主持而不甚,即持于春,持于秋之意。

    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岐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 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

    初生之气微,故主不及;已成之数盛,故主太过。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行之气,皆感天生地成,地生天成,此《河图》数也。“土常以生”者,土位中央,感天干而始化,天地之气皆本于五,而终于九,此《洛书》数也。故曰:“天地之间,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帝曰:“其发也何如?”岐伯曰:“土郁之发,岩谷震惊,雷殷 气交,埃昏黄黑,化为白气,飘骤高深,击石飞空,洪水 乃从,川流漫衍,田牧土驹,化气乃敷,善为时雨,始生 始长,始化始成。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 心痛胁䐜,呕吐霍乱,饮发注下,胕肿身重,云奔雨府, 霞拥朝阳,山泽埃昏。其乃发也,以其四气,云横天山, 蜉。”《生灭》,怫之先兆。

    言五郁之发,有天地山川之变象,有草木虫兽之兆征,有民病之灾眚,有寒热之变更,观其发而知其复也。雷者,火之气,三之气主火,四之气主土,故殷殷然之雷,在土之下,火土相合而发于三气四气之交白,乃金之气,土舒而金化也。高深,高山深谷之间。“田牧土驹”者,盖因洪水泛衍,如驹之土块,散牧于田野之间。“始”者,谓土受天干之始化,土气复而生长化收成之气,咸从土化也。民病腹胀肠鸣诸证,皆感土气而发。其四气者,发于夏秋之交,四之气也。太阴所至,为云雨蜉蝣,朝生暮死,感湿气而化生湿土之气,上蒸而为云,横天山,下化而蜉。生灭,此怫郁欲发之先兆也。

    金郁之发,天洁地明,风清气切,大凉乃举,草树浮烟, 燥气乃行,霿雾数起,杀气来至,草木苍干,金乃有声。 故民病欬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 面尘色恶,山泽焦枯,土凝霜卤,怫乃发也,其气五,“夜 零白露,林莽声凄”,怫之兆也。

    明洁清切,金之令也。凉燥杀气,金之气也。此所郁之金气复发,而政令复行也。欬逆嗌干,肺之病也。《灵枢经》曰:“足少阳是动,病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微尘,体无膏泽。”又曰:“肝是动,则病腰痛嗌干,面尘脱色。”盖金气复而肝木病也。土凝霜卤者,言土凝如霜之盐,即芒硝、火硝是也。其气五者,发于五之气也。夜零“白露”,言露浓之如霜。林莽声凄,声在树间,此秋声也。金之郁气,欲发之先兆也。

    水郁之发,阳气乃辟,阴气暴举,大寒乃至,川泽严凝, 寒雰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乃为霜杀, 水乃见祥。故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关节不利,屈 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白埃 昏暝,而乃发也。其气二火前后,太虚深,元气犹麻散, 微见而隐,色黑微黄,怫之先兆也。

    气交,乃夏秋之交,相火之后也。霜杀,寒结为霜而杀物也。祥,怪异也。腰脽,肾之腑也。关节屈伸,乃筋骨之病,肾主骨而筋属于节也。厥逆痞坚腹满者,阳气下藏,中气塞也。君火主二之气,相火主三之气,其气发于二火之前后也。“气犹麻散”者,寒凝之气,感火气而欲散也

    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

    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 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太虚 苍埃,天山一色,或气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 乃发也。其气无常,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 啸岩岫,怫之先兆也。”

    太虚。埃昏,木气发,而埃土飞扬,云物以扰,风之动也。“屋发折”,木郁怒之大发也。民病胃脘咽鬲,食饮不下,木胜而土伤也。上支两胁,耳鸣眩转,仆不识人,风气之为病也。天山一色,皆苍色也。浊色埃,土昏翳也。按:土郁曰黄黑埃郁,水郁曰黄黑昏翳,木郁曰黄黑郁若,盖言天元地黄,天地之气色交相怫郁也。横云不“起雨”者,风行天上,密云不雨也。风乃天地四方之气,故所发无常。“松吟高山”,风之声也。虎啸岩岫,虎啸则风生,风从虎也。此木郁将发之先兆也。

    火郁之发,太虚曛翳,大明不彰,炎火行,大暑至,山泽 燔燎,材木流津,广厦腾烟,土浮霜卤,止水乃减,蔓草 焦黄,风行惑言,湿化乃后。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 腹胸背面目四肢䐜愤,胪胀疡痱,呕逆,瘛疭骨痛,节 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 赤心热,甚则瞀闷懊憹,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元府, 其乃发也。其气四,动复则静,阳极反阴,湿令乃化,乃 成华发水凝,山川冰雪,焰阳午泽,怫之先兆也。

    大明,日月之光明也。火郁发而曛翳于上,则日月之明不彰。“土浮霜卤”者,水湿之气,受郁热上蒸,而成如霜之卤也。“惑言”者,嘻嘻嗃嗃,形容其风自火出也。风火相合,故阴湿之气在后乃化。民病痈肿诸证,皆火热盛而精血伤也。“少气”者,火为气之贼也。瞀闷,肺气病也。火甚精伤,故善暴死。“刻终”者,谓一气分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如三气之终,而大温将发于四之气也。元府汗空也。动复则静。“阳极反阴”者,少阴所至为热生,终为寒,少阴之从本从标也。“湿令乃化乃成”者,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也。水凝冰雪,寒之胜也。光华之气,发于水凝;焰阳之热,生于午泽,山泽通气也。此二火之气,受寒气之郁极,而将复发也。

    有《怫》之应,而后报也,皆观其极而乃发也。“木发无时”, 水随火也。

    报,复也,如华发水凝焰,阳午泽怫之应也。阳极反阴,山川冰雪,郁之极也。风气行于四时,是以木发无时,水发于二火前后,故水随火也。

    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岁,五气不行,生化收藏, 政无恒也。

    “谨候其时,则病可期而知,亦可以先期而调之。失时,失五音六气所主之时,反岁逆司天在泉之岁气,不能使之上下合德,无相夺伦,五气不行者,不能使五运宣行,致乖其生化收藏之常政矣。”

    帝曰:“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 清明,火发而曛昧,何气使然?”岐伯曰:“气有多少,发有 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征其下气而见可知 也。

    此明五运之郁,受六气之胜制也。按《六微旨论》曰:“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汽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汽治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此言六气之有定位,各有承制之在下,故曰:“征其下气而见可知”;言征其六气在下之承制,则所见水发之雹雪,土发之飘骤可知矣。气有多少者,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也;发有微甚者,有徐有暴也。当其气者,当其本气而自发也;兼其下者。水发而兼土之雹雪,土发而兼木之飘骤,木发而兼金之毁折,金发而兼火之清明,火发而兼水之曛昧。盖分别此章之复。乃受六气之郁。非五运之自相胜复也。

    帝曰:“善。五气之发,不当位者何也?”岐伯曰:“命其差。”帝 曰:“差有数乎?”岐伯曰:“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位,谓五运所主之时。命,令也。差,参差也。言五运之发,不当其本位而发者,乃所行之政令有差。如水位于冬,而所发在于二火前之正月二月;土位于长夏,而所发在于四气之七月八月;金位于秋,而所发在于五气之九月十月;火位于夏,而所发在于四气之七月八月,皆后发三十日而有奇。盖郁极而后乃发,是”以去本位之少迟。

    帝曰:“气至而先后者何?”岐伯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 不及则其至后,此候之常也。”帝曰:当时而至者何也? 岐伯曰:“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眚也。”

    此论五运主时之有太过不及也。气,谓四时之

    考证

    气运,谓五运之化。五运各主七十二日有奇。运太过则其气至先,运不及则其气至后,此时候之常也。非太过非不及,则气至当时,非是者,则生长化收藏之气不应,而为四时之灾眚矣。

    帝曰:“善。气有非时而化者,何也?”岐伯曰:“太过者当其 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

    此论六气主时之有太过不及也。“六气各主六十日有奇,如清肃之气行于春,炎热之气行于秋,凝寒之气行于夏,溽蒸之气行于冬,是谓非时而化。”盖太过者,当其时而各司寒热温凉之气;不及者,归其己胜,己胜者,谓归于胜己之气,即非时之化也。

    帝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岐伯 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 后天。”帝曰:“愿闻其行何谓也?”岐伯曰:“春气西行,夏气 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 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 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正化之常。故至 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必谨察之。”帝 曰:“善。”

    此论四时之气,而有太过不及也。“早晏”者,先天而至,后天而至也。“顺者,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逆者,反顺为逆也。春气生于东,故从东而西行;夏气发于南,故从南而北行;秋气始于西,故从西而东行;冬气始于北,故从北而南行,此四时之应四方也。故春气自下而升,秋气从上而降,夏火之气由中而布于四旁,冬藏之气,从表而归于内府,左东右西,前离后坎,此四时之有高下左右,乃正化之常也。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谓收藏之气,从高而下,自外而内也;至下之地,春气常在,谓生长之气,自下而升,从内而外也。”

    黄帝问曰:“五运六气之应,见六化之正,六变之纪,何 如?”岐伯对曰:“夫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 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乎?”帝曰:“愿尽闻之。”

    此论五运六气之主时,而各有德化政令,胜复变病之常。前之所谓“初之气、二之气”者,论加临之客气,乃六期环转,各有不同。此论四时之主气,有春之木,夏之火,秋之金,冬之水,各主七十二日有奇。又有初气之厥阴,二气之少阴,三气之少阳,四气之太阴,五气之阳明,六气之太阳,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此四时不易之气。有寒热温凉。生长收藏之政令。故曰“常。”

    岐伯曰:“请遂言之。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 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炎暑, 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雰,时化之常也。”

    “气之所至”,谓四时有五运六气之所至也。春气舒迟,故为和平。少阴虽主君火而本寒,故主于寒热之交,以司温和之气。此节盖以厥阴风木主春,少阳炎暑主夏,阳明清凉主秋,太阳寒水主冬,此四时气化之常也。以太阴转列于少阳之前者,谓土气分旺于四季,先从春夏始也。

    “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 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 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 藏。”司化之常也。

    府者,各有所司也。璺,启,开坼也。舒荣,舒展而荣华也。《员,盈周》。也,夏气始于中行出者,从中而出于外也。庚,更也,草木至秋而更变也。“归藏”者,万物至冬而归藏也。此三阴三阳,各有风寒湿热之所司,而为璺启舒荣之化,故为司化之常。

    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太阴 所至为化为云雨,少阳所至为长为蕃鲜,阳明所至 为收为雾露,太阳所至为藏为周密,气化之常也。

    生长化收藏,五时之气也。风摇形见,气之化也,故为“气化之常。”

    “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 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 蒸溽;阳明所至为燥生,终为凉。太阳所至为寒生,中 为温。”德化之常也。

    “夫四时皆有风气,能生长万物,而亦能收杀也。少阴太阳,为水火阴阳之主。太阳标阳而本寒,少阴标阴而本热。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阴阳标本互换于中,故中寒而中温也。太阴湿土之气,上蒸而为云为雨,故终为注雨;少阳相火,生于地泽,故终为溽蒸;阳明燥金,终为清”凉。生者谓六气所生之德。而为凉为肃德之化也。

    厥阴所至为毛化,少阴所至为羽化,太阴所至为裸 化,少阳所至为羽化,阳明所至为介化,太阳所至为 鳞化,德化之常也。

    五类之虫,感五运六气而生育,故为德化之常

    厥阴所至为生化,少阴所至为荣化,太阴所至为濡

    化,少阳所至为茂化,阳明所至为坚化,太阳所至为 藏化,布政之常也。

    生,荣,濡,茂,坚藏,乃“六气之政,而宣布于四时。

    厥阴所至为飘怒大凉,少阴所至为大暄寒,太阴所 至为雷霆骤注烈风,少阳所至为飘风燔燎霜凝,阳 明所至为散落温,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气变 之常也。”

    飘怒风之变凉,乃金气承之;“大暄”火之甚寒,乃阴精承之;雷霆骤注,湿土之变极,则风气承之。飘风者,风自火出也。燔燎炎之甚极,则水汽承之;散落肃杀之甚温,乃火气承之;寒雪冰雹,寒之甚极,则土气承之。盖气极则变,变则害承乃制。

    厥阴所至为挠动,为迎随,少阴所至为高明焰,为曛。 太阴所至为沉阴,为白埃,为晦暝,少阳所至为光显, 为彤云,为曛。阳明所至为堙埃,为霜,为劲切,为凄鸣。 太阳所至为刚固,为坚芒,为立令,行之常也。

    迎,随,往来也。“彤云”者,泽气上蒸而为云也。“凄鸣”,金有声也。“刚固坚芒”,乃寒凝冰坚之象。此六气之令,行于四时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里急,少阴所至为疡胗身热,太阴所至 为积饮否隔,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阳明所至为 浮虚,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

    此春病之常也。里急,逆气上升也。厥阴主春,春气始于下而上,故为里急。阳明主秋,秋气始于上,故为浮虚。火生于木,风火相煽,故为身热疮疡。土位中央,而分旺于四季,故四时为痞稸中满之病。太阳主筋,为风气所伤,故緛短而屈伸不利。

    厥阴所至为支痛,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栗、谵妄; 太阴所至为稸满;少“阳所至为惊躁瞀昧,暴病。阳明 所至为鼽,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病。太阳所至为腰痛”, 病之常也。

    此夏病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緛戾,少阴所至为悲妄衄蔑,太阴所至 为中满,霍乱吐下,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阳明 所至为胁痛皴揭,太阳所至为寝汗痉”,病之常也。

    此秋病之常也。戾即转出小便之关。戾。厥阴主利前阴。而脉络阴器。为燥金所伤。故戾緛不利。以燥而遇燥。故皮为皴揭。

    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少阴所至为语笑,太阴所至 为重胕肿。少阳所至为暴注。瘛暴死。“阳明所至为 鼽嚏。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

    此冬病之常也。心主言。而喜为心志君火。为冬令之寒水所迫。则心气实而语笑不休。

    凡此十二变者,“报德以德,报化以化,报政以政,报令 以令。”“气高则高,气下则下,气后则后,气前则前,气中 则中,气外则外”,位之常也。

    “报德以德,报化以化”者,所谓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盖无胜则无复也。“气高则高,气下则下”者,谓春气始于下,则运气皆主厥阴之风木;秋气始于上,则运气皆属阳明之燥金;夏气始于前,则运气皆主少阳之炎暑;冬气始于后,则运气皆属太阳之凝寒。此四时六气皆有定位之常,非若客气之环转也。

    故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 濡泄,甚则水闭胕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

    风热燥寒,四时之气也。以湿土而列于四时之后者,谓土旺四季,先春夏而后秋冬也。“随气所在”者,随四时之气而言五运之胜耳。“在”者,言风气在春,热气在夏,燥气在秋,寒气在冬,湿气在于四季,各主七十二日有奇。

    帝曰:“愿闻其用也。”岐伯曰:“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 为化。故太阴雨化,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于少阴;少 阴热化,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 于太阴。各命其所在以征之也。”

    此论五行胜化之为用也。“命其所在而征之者,太阴之气在于长夏,太阳之气在于冬,少阴之气在于夏,阳明之气在于秋,厥阴之气在于春。如冬有雨化,以征太阴之胜;夏有寒化,以征太阳之胜,此与春胜长夏,长夏胜冬”之义相同。

    帝曰:“自得其位何如?”岐伯曰:“自得其位,常化也。”帝曰: “愿闻所在也。”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自得其位者,四时之六气,各自司其本位,此时化之常也。厥阴位于正月二月,少阴位于三月四月,各命其位而方之月,则可知六气之所在矣。”

    帝曰:六位之气,盈虚何如?岐伯曰:太少异也。太者之 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

    此言主时之六气,亦有盛有虚,乃随岁运之太少也。“岁运太过,则六位之气盈;岁运不及,则六位之气虚。盖太过之气,来徐而长;不及之气,来疾而短,故曰少者暴而亡

    考证
    帝曰:“天地之气盈虚何如?”岐伯曰:天气不足,地气随

    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恶所不 胜,归所同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故上胜则天气 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 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 《大要》曰:“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此之谓也。

    此论主时之六气,亦有天地盈虚之分,而上下相胜也。岁半以上,天气主之,岁半以下,地气主之。运居天地之中,常先天地之气而为之胜,故曰:“随运归从,而生其病”,谓天地之气归从运气,而彼此相胜也。气交,谓三气四气之交。如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则四之土气,先交于三气之火;如地气不足,天气随之,则三之火气,先交于四气之土,此火土子母相合,谓之归,所同和,乃胜之微者也。微者小差,小差者,在天之纪,仍居七分,而三分交于地;在地之纪,仍居七分,而三分交于天。此上下气交,不为民病者也。恶所不胜者,恶己所不胜之气也。太阳寒化,施于少阴;阳明燥化,施于厥阴,此下胜则地气迁而上;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少阴火化,施于阳明,此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乃胜之甚者也。甚者大差,大差者,在天之纪居五分,而五分直降于下;在地之纪居五分,而五分反迁于上,故曰“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位易者,谓越三气四气之位,而初气二气行于五位六位,五气六气行于初位二位,此所不胜之气胜之。故曰“恶所不胜’。”越其位而加之。故曰“大变。”如归所同和。则不越位矣。

    帝曰:“善。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 热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 寒。”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岐伯曰:“寒热内 贼,其病益甚。”帝曰:“愿闻无病者何如?”岐伯曰:无者生 之,有者甚之。帝曰:“生者何如?”岐伯曰:不远热则热至, 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 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𥆧瘛 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閟之病 生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 也。”

    “此言主时之六气,亦当远寒而远热者也。辛甘发散为阳,故有病而应发散者,即当远热而不远热矣。酸苦涌泄为阴,如有病而应攻里者,即当远寒而不远寒矣。如虽病而不宜发表攻里,若妄犯之,则寒热内贼,其病益甚;若无病而不远热,不远寒者,则坚痞、腹满、身热、吐下之病生矣。时,谓四时。治以胜者,如犯热”则以所胜之寒治之,如犯寒,则以所胜之热治之。

    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 无殒也。”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大聚,其 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此言胎孕积聚,亦有阴阳寒热之分,所当远寒而远热者也。“重身”,谓娠妊而身重毒者,大寒大热之药也。娠妇始结胎之一月、二月,乃木气司养,三月、四月主火,五月、六月主土,七月、八月主金,九月、十月主水,至太阳而五行已周,阴阳水火分,而成后天之形身矣。然未生之前,五行之气,各有盛有虚,有胜有郁,宜以寒热温凉,顺逆而调之。设或有病而欲不远寒,不远热,亦无伤于胎气,所谓有故无殒,然亦无过之而致殒也。即如大积大聚,乃属脏腑之五行,尚其可犯寒而犯热者也。若过犯之则死。寒热温凉,是谓四畏,可不慎诸。

    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 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 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 假其气,则无禁也,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

    此言四时之郁,而有调治之法也。郁之甚者,太阴施于太阳,则水郁矣;太阳施于少阴,则火郁矣;少阴施于阳明,则金郁矣;阳明施于厥阴,则木郁矣;厥阴施于太阴,则土郁矣。调治之法,木郁则舒达之,火郁则发散之,土郁则疏夺之,金郁则泄利之,水郁则折流之。然调其所胜之气,太过者折之,以其畏而无复也。所谓“泻之”,谓泻其胜气也。假者,非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春胜长夏,乃主气不足,客气胜也。如厥阴风木主春,而值阳明金气加临,君相二火主夏,而值太阳寒水加临,长夏湿土主气,而值厥阴风木加临,阳明金气主秋,而值二火之气加临,太阳寒水主冬,而值太阴土气加临有假,其气竟以寒热治客气之胜,而主气之寒热则无禁也。按此篇所谓《六元正纪论》者,六气谓之六元五运亦感天元而化也。

    帝曰:“至哉圣人之道,天地大化,运行之节,临御之纪, 阴阳之政,寒暑之令,非夫子孰能通之。请藏之灵兰 之室,署曰《六元正纪》,非斋戒不敢示,慎传也

    《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 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此承《六元正纪篇》而言,五运六气,互相交合。各有太过不及,彼此胜制,已详论矣。今欲分论六气之司天在泉,其气至之何如也。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 应也。”

    王冰曰:“天地变化,人神运为,中外虽殊,其通应则一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 所生,工之所疑也。

    “昭昭合天道之明显,冥冥合在泉之幽深。道之所生惟一,不知其要,则流散无穷,故多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 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 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 临脏位,命其病者也。”

    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故六气为司天之化临。“脏位”者,天气上临,而下合人之脏位,随六气之所伤而命其病也。

    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帝曰:间 气何谓?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帝曰:何以异 之?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

    此言“六气司天,而环绕于地下,故与司天同候,从左右而环转,是以间气皆然。但司天在泉之气纪,岁间气纪”步之不同也。

    帝曰:“善。岁主奈何?”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 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少阴司天为热化,在 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太阴司天为湿化, 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黅化,间气为柔化。少阳司天为 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阳明司 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太 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元化,间气为藏 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 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主岁者,谓六气之各主一岁。风寒暑湿燥火,乃在天之六气,故为司天之化。《天元纪论》曰:“在地为化,化生五味,故在地为味化。”司气者,司五运之气化,五运者,五行之气也,感天之苍黅丹素元之五色,而化生地之五行,是以司气为苍为丹为黅为素,君火以明而在天,故不司在地之火化。所谓居气者,言少阴不司气化,在六气之中自有所居之上下,即下篇之南政居南,北政居北也。间气之为动、为灼、为柔、为明、为清、为藏者,六气之用也。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 如?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馀气同法。本乎天者, 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 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此言司天在泉,俱以六气为本。“六气绕地环转,而上下周行,又非气司天化,而味主地化也。六气之本于上者,即为天之气;本乎下者,即为地之气。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故谨候六气之所宜,无失五行之病机,斯得至真之要道。”

    帝曰:其主病何如?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帝 曰:“先岁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帝曰:司岁者 何如?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馀不足也。”帝曰:“非 司岁物,何谓也?”岐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 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 谓也。”

    《主病》,谓主治病之药物司岁。“物,谓从六气五运以备之。如少阴少阳二火司岁,则当收附子、姜、桂之热物;如阳明燥金司岁,则当收桑皮、苍术之燥物;如厥阴风气主岁,则当收防风、羌活之风物;如太阳寒水司岁,则当收芩、连、大黄之寒物;如太阴土气司岁,则当收山药、黄精之类甘平甘温之品,及苍、丹、黅素元之谷,所谓药食宜”也。此皆得天地之专精,故先取岁物,谓先备司岁之物,即上篇之所谓食岁谷以全其真,盖食天地之精,以养吾身之真也。司气,谓五运之气,五运虽与主岁相同,然有太过不及之分,太过之岁则物力厚,不及之岁则物力浅薄矣。若非气运司岁之物,则气散而力薄,故形质虽同,而气味有浅深厚薄之异。“治保”有多少者,谓治病保真之药食,或宜多用,或宜少用也。按:中古之世,不能司岁备物,用炮制,以代天地之助,如制附子曰炮,制苍术、桑皮曰炒,盖以火助火,而以燥助燥也。近有制附子以水煮曰阴制;制桑皮以蜜拌曰润燥,是犹用鹰犬而去其爪牙,则驱之搏蹇兔而不能,又安望韩卢之技哉?

    帝曰:“岁主脏害何谓?”岐伯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

    考证

    此论五运之气,受司天在泉之胜制。岁主,谓六气之主岁。五脏内属五行,而外合五运,五运之气,受胜制之所伤,则病人五脏而为害矣。如少商金运而值二火司天,少宫土运而值厥阴在泉,此皆运气之所不胜,而受胜气之所胜制,故以所不胜命之,则岁主脏害之要可知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 内,所胜治之。”

    “上淫于下”,谓司天之气淫胜,其在下之运气,当以所胜平之,如少商金运而火热上临,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外淫于内”者,在泉之气淫胜,其在内之五运,当以所胜治之,如少宫土运而风木下淫,宜治以辛凉,佐以苦甘。

    帝曰:“善。”平气何如?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 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平气”,谓无上下之胜,制运气之和平也。甲丙戊庚,壬为阳运,乙丁己辛、癸为阴运。阴阳二运,有太过不及之分,故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谓太过之岁,当抑其胜气,扶其不胜。反者反治,谓不及之运,为所不胜之气反胜,当反佐以取之。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 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 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帝曰:“愿卒闻之。”

    此承上文以明少阴之所在也。五运之中,少阴不司气化,随六气之阴阳而上下左右,故曰“阴之所在,何如?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盖太冲坎位也,广明离位也。少阴主天一之坎水,而上为太阳之离火,是以北政之岁,随三阴而在坎,南政之岁,从三阳而在离,故有应不应之分焉。所谓南北者,阴阳也。五运之中,戊癸化火,以戊癸年为南政,甲乙、丙丁、己庚、辛壬为北政,五运之政,有南有北,少阴之气,有阴有阳,是以随之而上下也。寸尺,血脉也。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下而为精,奉心神化赤而为血,故脉始于足少阴肾,而主于手少阴心,是以诊寸尺之阴”阳,以征少阴之上下。

    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 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 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 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风寒暑湿燥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司主岁之六气。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司五行之化运。化运五岁而右迁,而五行之中有二火,故君火不司气化,然虽不主运,而有所居之位焉。少阴之上,君火主之,是少阴本于阴而主于阳,是以南政之岁居于阳,北政之岁居于阴也。司天在南,在泉在北,此天地之定位,人面南而诊之,寸为阳而在南,尺为阴而在北。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随阴而居北,是以寸口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对阴而居阳,是以寸口不应。不应者,脉微而不应于诊,此论寸尺之阴阳南北也。北政之岁,厥阴在泉,则少阴在左,故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少阴在右,故左不应。南政之岁,厥阴司天,则少阴在左,故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少阴在右,故左不应。”此论人迎寸口之左右也。诸不应者,谓左右之不应也。反其诊者,以人面南面北而诊之也。盖以图象平置于几上,以司天在南,在泉在北。北政之岁,人面北以诊之;南政之岁,人面南以诊之,则左右之不应可见矣。夫天上地下,天南地北,此天地之定位也。“人面南而面北”者,人居天地气交之中,随天地之气而环转也。

    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 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 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 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此总结上文之义,故问尺而兼论寸焉。所谓“三阴”者,以少阴居二阴之中。“上下”者,以天在上而泉在下也。“左右同”者,谓尺之左右不应,与寸之左右不应同也。“故知其要”者,知少阴之不司气化,随阴阳而居上居下也。“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者,如《疏注》之议论纷纭,而茫无归著也。

    帝曰:“善。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岐伯曰:“岁厥阴在 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 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 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 体皆重。”

    此论六气在泉而为民病,当以所胜之气味治之。厥阴在泉,寅申岁也。风淫于下,则尘土飞扬,故地气不明,平野昏昧,草得生气,故早秀也。按《经脉篇》云:脾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脾气病则

    饮食不下,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盖水淫而土病也。又厥阴肝脉,上贯膈,布胁肋,故为心痛支满等证。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 齿痛,䪼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

    少阴在泉,卯酉岁也。少阴君火,生于水中,故焰浮川泽。少阴标阴而本火,故阴处反明。腹中常鸣者,火气奔动也。气上冲胸者,火气炎上也。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者,火淫肺金也。目瞑者,热甚阴虚,畏阳光也。齿痛䪼肿,热乘阳明也。发热如疟者,少阴标本之气病也。热在下焦,则少腹中痛,热在中焦,则腹大也。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 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嗌肿 喉痹,阴病见血,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 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别。

    太阴在泉,辰戌岁也。土为草木所资,故草乃早荣。黄乃土色,黑乃水色。土胜湿淫,故黄反见黑。《五常政论》曰:“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皆土胜水应之义。至阴之交,乃三气四气之交,土司令也。饮积心痛,寒湿上乘也。按《经脉》篇自耳聋至喉痹,乃三焦经病。自阴病至不得小便,以邪湿下流,为肾脏受“病,自冲头痛,至腨如别,乃膀胱经病。”盖三焦为决渎之官,膀胱乃水津之腑,土气淫胜,而水脏水腑皆为病也。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 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阴同候。

    少阳在泉,巳亥岁也。少阳之火,地二所生,故焰明郊野,寒热更至。热伤血分则注赤,热伤气分则注白。热在下焦,故少腹痛而溺赤。血便者,甚则血出于小便也。少阴之火出自水,少阳之火生于地,皆有阴阳寒热之分,故与少阴同候。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霿雾清暝。民病喜呕,呕有 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 泽,足外反热。

    阳明在泉,子午岁也。金气淫于下,则霿雾清暝于上矣。按《经脉篇》:“呕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乃足少阳病;嗌干面尘,乃足厥阴病”,盖金胜而肝胆病也。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睾, 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

    太阳在泉,丑未岁也。寒水淫胜,故凝肃惨栗。寒淫于下,则膀胱与肾受之。膀胱居于少腹,故小腹痛。肾主阴器,故控引睾丸。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故引腰脊。肾脉络心,故上冲心痛。心主血而寒气逼之,故血见。按《经脉》篇嗌痛颔肿,乃小肠经病。小肠者,心之腑也,亦水邪上侮火脏火腑而然。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 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风乃木气,金能胜之,故治以辛凉,过辛恐反伤其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而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风邪胜,故以辛散之。《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热乃火气,水能胜之,故宜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甘胜咸,所以防咸之过,苦能泄,所以去热之实也。酸乃木味,火生于木,以酸收之者,收火归原也;热郁于内而不解者,以苦发之。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乃阴土之气,故宜治以苦热,苦能胜湿热以和阴也。酸从木化,故佐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从火化也。《卦传》曰:“燥万物者莫”乎火,以淡泄之者,淡味渗泄为阳也。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火淫于内,故宜治以咸冷,苦能泄,辛能散,故当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与上文同义。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乃清凉之金气。故当治以苦温。燥则气结于内。故当佐以辛甘发散。以苦下之。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 以苦坚之。

    寒乃水汽,土能胜水,热能胜寒,故宜治以甘热。《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

    帝曰:“善。”天气之变何如?岐伯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 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 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 食则呕,冷泄,腹胀溏,瘕泄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 冲阳绝,死不治。

    厥阴司天,巳亥岁也。风淫于上,故“太虚埃昏”云

    考证

    物扰乱,寒生于春气,是以流水不冰。按《经脉篇》:“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饮食不下,溏瘕泄,水闭” ,皆脾经之病。盖风木淫胜,故病本于脾。蛰虫藏于土中,因风气外淫,故不去也。冲阳足阳明胃脉,在足跗上,动脉应手,胃气已绝,故死不治。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 热,嗌干,右胠满,皮肤痛,寒热欬喘,大雨且至,唾血血 泄,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胕肿,肩背臂臑及缺 盆中痛,心痛肺䐜,腹大满,膨膨而喘欬,病本于肺,尺 泽绝,死不治。

    少阴司天,子午岁也。少阴之火,发于阴中,故为怫热。少阴太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从,标本互换。是以火热甚而大雨至,水寒极而运火炎。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胠满,皮肤痛,肺受火热而津液不生也。唾血血泄,热淫而迫血妄行也。按《经脉篇》,溺色变,肩背臂腨痛,烦心胸满,肺胀膨膨而喘欬,皆肺经之病。盖火淫则金气受伤,故病本于肺。尺泽在肘内廉大文中动脉应手,肺之合穴脉也。肺气已绝,故死不治。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胕肿骨 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 阴气不用,饥不欲食,欬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 太谿绝,死不治。

    太阴司天,丑未岁也。湿淫于上,故沉阴且布,草木枯槁,得化气之雨,而变生胕肿阴痹,皆感寒湿之气。病在阴者,名曰痹,故按之不得也。肾主骨而膀胱为之腑,故腰脊头项骨痛。肾开窍于二阴,故大便难也。阴气不用者,不能上交于心也。上下不交,则上焦之火热留于胃,胃热则消谷,故善饥。胃气上逆,故不欲食也。欬唾有血者,心火在上,而不得上下之相济也。《经脉篇》曰:“肾是动,病,目䀮䀮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盖心肾不交,故虚悬于上而若饥也。此上湿胜水,故病本于肾。太谿,肾之动脉,在足内踝外踝骨上,太谿脉不至,则肾气已绝,故死不治。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 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 身面胕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欬,唾血烦心,胸 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天府绝,死不治。

    少阳司天,寅申岁也。火淫所胜,故金政不平。少阳之火,在天为暑,故民病头痛,寒热而疟,热上皮肤,色变黄赤,火上淫于肺也。传为水者,逼其金水外溢,故为肿满之水病也。仰息,肺气逆而不得偃息也。泄注赤白,疮疡唾血烦心,火热盛也。鼽衄,甚而及于肺也。此火淫胜金,故病本于肺。天府肺脉,在腋下三寸,动脉应手,肺气已绝,故死不治。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 变,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欬腹 中鸣,注泄鹜溏,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心胁暴 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㿗疝,妇人少腹痛, 目昧眦,疡疮痤痈,蛰虫来见,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 治。

    阳明司天,卯酉岁也。燥金淫胜于上,则木受其制,故草木生荣俱晚。肝血伤而不能荣养筋骨,故生内变。左胠胁痛,肝经病也。感寒清而成疟者,秋成痎疟也。大凉革候者,夏秋之交,变炎暑而为清凉也。腹中鸣,注泄鹜溏,寒清于中也。名木敛于上,而生菀于下,草焦上首,肃杀之气淫于上也。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㿗疝眦疡,皆肝经之病。盖金淫于上,故病本于肝。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动脉应手,肝经之俞穴脉也。肝气已绝,故死不治。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 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 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澹澹 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炱, 渴而欲饮,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所谓动气知其 脏也。

    曰:“寒气反至者,谓太阳为诸阳之首,即君火之阳也。然本于在下之寒水,今寒气反从上而至,是上下皆寒,而太阳运居于中,故曰运火炎烈。”夫寒临于上,如阳能胜之,即所谓凡伤于寒则为病热,乃病反其木,得标之病矣。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此太阳从本从标,寒热更胜之气也。是以痈疡呕血,鼽衄腹满,乃阳热中盛之证。如心痛眩仆,面赤目黄,色炱善噫,乃寒凌心火,逼其火热上炎,水火寒热交争,而神门脉绝,心气灭矣。神门,心之俞穴,在手掌后锐骨端,动脉应手,故所谓候脉之动气,则知其五脏之存亡矣。

    帝曰:“善。治之奈何?”

    此论司天之六气淫胜,而以所胜之气味平之

    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

    甘缓之,以酸泻之。”

    按在泉之气,曰淫于内而曰治;司天之气,曰所胜而曰平。盖天气在外而地气在内也。故曰“治者,治其内而使之外也;曰平者,平其上而使之下也。是以在在泉曰以辛散之,在司天曰以酸泻之。”

    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此与《在泉》之治法相同,但少以苦发之。盖自下而上,淫于内者,宜从之而发散于外也。

    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湿乃土之气,故上甚而热,亦宜用辛温发散,以汗为故而止。《金匮要略》曰:“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此皆治水湿之要法。

    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以酸复之,《热淫》同。

    少阳之火,乃地火也,平之而未平者,淫于内也,故当以苦发之。此即三焦之元气,宜复以酸收之,勿使其过于发散也。夫少阴之热,君主之火也,淫甚则外内相合,亦当以苦发之。

    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苦温能胜清金,辛能润燥,燥必内结,故以酸苦泄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

    夫淫于内。则干涉于脏气。故上文曰:“以辛润之。以苦坚之。”此胜于外。故宜平之泻之而已。

    帝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 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热司于地,寒反 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湿司于地,热反 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火司于地,寒反 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燥司于地,热反 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辛平之,以和为利。”寒司 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邪气反胜”者,不正之气,反胜在泉,主岁之气,又当用胜邪之气味以平治之。

    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岐伯曰:“风化于天,清反胜之, 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 佐以苦酸辛;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 酸;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燥化于 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于天,热反胜 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此论“六气司天,邪气反胜,宜以所胜之气味平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