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四十七卷
博物汇编 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七卷目录

     豆蔻部汇考

      草豆蔻图

      白豆蔻图

      肉豆蔻图

      嵇含南方草木状豆蔻花

      贾思勰齐民要术豆蔻

      段成式酉阳杂俎白豆蔻

      东坡杂记治痢腹痛法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红豆蔻 红盐草果 鹦哥舌

      本草纲目豆蔻 白豆蔻 肉豆蔻

     豆蔻部艺文诗词

      谢邢少连送葡萄豆蔻栽以上诗宋张栻

      春景眼儿媚以上词    王雱

     豆蔻部选句

     豆蔻部纪事

     豆蔻部杂录

     豆蔻部外编

     蒴藋部汇考

      蒴藋图

      本草纲目蒴藋

     陆英部汇考

      陆英图

      本草纲目陆英

     卷柏部汇考

      卷柏图

      本草纲目卷柏 附地柏

     卷柏部纪事

    草木典第一百四十七卷

    豆蔻部汇考

    释名

    草豆蔻。开宝     漏蔻。草木状

    草果:郑樵通志    苏乞迷罗细。金光明经 白豆蔻。开宝     多骨。拾遗

    《宜州样子》。药谱    肉豆蔻。开宝

    《肉果》纲目      迦拘勒。纲目

    《脾家瑞气》。药谱

    【《草豆蔻图】》:

    【参考:页面《图像】》

    【白豆蔻图】

    【参考:页面《图像】》

    【肉豆蔻图】

    【参考:页面《图像】》

    《嵇含南方草木状》

    《豆蔻花》

    豆蔻花其苗如芦,其叶似姜,其花作穗,嫩叶卷之而 生,花微红,穗头深色,叶渐舒,花渐出。旧说此花食之 破气消痰,进酒增倍。泰康二年,交州贡一篚,上试之 有验,以赐近臣。

    《贾思勰齐民要术》

    《豆蔻》

    《南方草木状》曰:“豆蔻,树,大如李。二月花色,仍连着实子相连累。其核根芬芳成壳。七月、八月熟,曝干,剥食 核,味辛香,五味。出兴古。”

    刘欣期《交州记》曰:“豆蔻似机树。”

    《环氏吴记》曰:“黄初二年,魏求豆蔻。”

    《段成式酉阳杂俎》

    《白豆蔻》

    白豆蔻,出伽古罗国,呼为“多骨。”形如芭蕉。叶似杜若, 长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其子 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

    《东坡杂记》

    《冶痢腹痛法》

    治痢腹痛,用生姜切如粟米大,杂茶相对,烹滓食之, 实有奇效。又“用豆蔻刳作瓮子,入通明乳香少许,复 以塞之,不尽,即和麹少许,裹豆蔻,煨熟,焦黄为度。”三 物皆为末,仍以茶末对烹之,比前方益奇。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红豆蔻》

    红豆蔻花丛生,叶瘦如碧芦,春末发。初开花,先抽一 干,有大箨包之。箨解花见,一穗数十蕊,淡红鲜妍,如 桃杏花色。蕊重则下垂如葡萄,又如火齐缨络,及剪 彩鸾枝之状。此花无实,不与草豆蔻同种,每蕊心有 两瓣相并,词人托兴曰“比目连理”云。

    《红盐草果》

    红盐草果“取生草、豆蔻入梅汁,盐渍令色红,暴干以 荐酒。”

    《鹦哥舌》

    鹦哥舌,即红盐草果之珍者。实始结即频取红盐干 之,才如小舌。

    《本草纲目》

    豆蔻释名

    寇宗奭曰:“豆蔻,草豆蔻也。此是对肉豆蔻而名。若作 果,则味不和,前人编入果部,不知有何义意。花性热, 淹至京师,味微苦,不甚美,干则色淡紫,为能消酒毒, 故为果耳。”

    李时珍曰:按:扬雄《方言》云:“凡物盛多曰蔻。”豆蔻之名, 或取此义。豆象形也。《南方异物志》作“漏蔻”,盖南人字 无正音也。今虽不专为果,犹入茶食料用,尚有草果 之称焉。《金光明经》三十二品香药,谓之“苏乞迷罗细。”

    集解

    《别录》曰:“豆蔻,生南海。”

    苏恭曰:“苗似山姜,花黄白色,苗根及子亦似杜若。” 苏颂曰:“草豆蔻,今岭南皆有之。苗似芦,其叶似山姜、 杜若辈,根似高良姜。”二月开花,作穗房,生于茎下,嫩 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花微红,穗头深色。其叶渐广, 花渐出而色渐淡,亦有黄白色者。南人多采花以当 果,尤贵。其嫩者,并穗入盐同淹治,叠叠作朵不散。又 以木槿花同浸,欲其色红耳。其结实若龙眼子而锐, 皮无鳞甲,皮中子如石榴瓣。夏月熟时采之,暴干。根 苗微作樟木香,根茎子并辛香。

    《李珣》曰:“豆蔻生交趾。其根似益智,皮壳小厚,核如石 榴而辛香,叶如芄兰而小。三月采其叶,细破,阴干用。 味近苦而有甘。”

    李时珍曰:“草豆蔻、草果,虽是一物,然微有不同。今建 宁所产豆蔻,大如龙眼,而形微长,其皮黄白,薄而棱 峭。其仁大如缩砂仁而辛香气和。滇、广所产草果,长 大如诃子,其皮黑厚而棱密,其子粗而辛臭,正如斑 蝥之气。”彼人皆用芼茶及作食料恒用之物。广人取 生草蔻入梅汁盐渍令红,暴干荐酒,名“红盐草果。”其 初结小者,名“鹦哥舌。”元朝饮膳,皆以草果为上供。南 人复用一种火杨梅,伪充“草豆蔻。”其形圆而粗,气味 辛猛而不和,人亦多用之。或云即山姜实也。不可不 辨。

    修治

    《雷敩》曰:“凡使,须用蒂,取向里子及皮,用茱茰同于鏊 上缓炒,待茱茰微黄黑,即去茱茰,取草豆蔻皮及子, 杵用之。”

    李时珍曰:“今人惟以面裹煻,火煨热,去皮用之。”

    仁气味

    辛温涩无毒。

    王好古曰:“大辛,热,阳也,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

    仁主治

    《别录》曰:“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开宝》曰:“下气,主霍乱,一切冷气,消酒毒。”

    李杲曰:“调中补胃,健脾消食,去客寒心与胃痛。” 李时珍曰:“治瘴疠寒疟,伤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 满吐酸,痰饮积聚,妇人恶阻带下,除寒燥湿,开郁破 气,杀鱼肉毒,制丹砂。”

    发明

    陶弘景曰:“豆蔻,辛烈甚香,可常食之。其五和糁中物, 皆宜久。豆蔻,廉姜、枸橼、甘蕉、麂目是也。”

    寇宗奭曰:“草豆蔻,气味极辛、微香,性温,而调散冷气甚速,虚弱不能饮食者宜此,与木瓜、乌梅、缩砂、益智、 麹糵、甘草、生姜同用也。” 《李杲》曰:“风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当心作痛者,宜煨熟 用之。”

    朱震亨曰:“草豆蔻性温,能散滞气,引膈上痰。若明知 身受寒邪,口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温散,用之如鼓 应桴,或湿痰郁结成病者亦效。若热郁者不可用,恐 积温成热也,必用卮子之剂。”

    李时珍曰:“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 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瘴, 饮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与 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或云:与知母 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 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

    花气味

    辛热无毒。

    花主治

    《大明》曰:“下气,止呕逆,除霍乱,调中,补胃气,消酒毒。”

    附方

    心腹胀满短气:用草豆蔻一两,去皮为末,以木瓜生 姜汤调服半钱。千金方

    胃弱呕逆不食:用草豆蔻仁二枚,高良姜半两,水一 盏,煮取汁,入生姜汁半合,和白面作拨刀,以羊肉臛 汁煮熟,空心食之。普济方

    霍乱烦渴,草豆蔻、黄连各一钱半,乌豆五十粒,生姜 三片,水煎服之。圣济总录

    虚疟自汗不止,用草果一枚,面裹煨熟,连面研,入平 胃糁二钱,水煎服。经效济世方

    气虚瘴疟,热少寒多,或单寒不热,或虚热不寒,用草 果仁、熟附子等分,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半盏服, 名“果附汤。”济生方

    脾寒疟疾,寒多热少,或单寒不热,或大便泄而小便 多,不能食用草果仁、熟附子各二钱半,生姜七片,枣 肉二枚,水三盏,煎一盏,温服。医方大成

    脾肾不足“草果仁一两,以舶茴香一两炒香,去茴不 用,吴茱萸汤泡七次,以破故纸一两炒香,去故纸不 用胡卢巴一两,以山茱茰一两炒香,去茱茰不用,右 三味为糁,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盐汤下。百一选方 赤白带下:连皮草果一枚,乳香一小块,面裹煨焦黄, 同面研细,每米饮服二钱,日二服。卫生易简方 香口辟臭:“豆蔻、细辛为末,含之。”肘后方

    脾痛胀满:“草果仁二个,酒煎服之。”直指方

    白豆蔻集解

    陈藏器曰:白豆蔻出伽古罗国,呼为多骨。其草形如 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凋。花浅黄 色。子作朵如葡萄,初生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之。 苏颂曰:“今广州、宜州亦有之,不及番船来者佳。” 李时珍曰:“白豆蔻子圆大如白牵牛子,其壳白厚,其 仁如缩砂仁,入药去皮炒用。”

    仁气味

    辛大温无毒。

    王好古曰:“大辛,热,味薄气厚,轻清而升,阳也,浮也。入 手太阴经。”

    仁主治

    《开宝》曰:“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李杲》曰:“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去白睛翳膜。”

    王好古曰:“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收脱气。”

    李时珍曰:“治噎膈,除疟疾寒热,解酒毒。”

    发明

    苏颂曰:“古方治胃冷,吃食即欲吐,及呕吐,六物汤皆 用白豆蔻,大抵胃主冷,即相宜也。”

    苏恭曰:“白豆蔻气味俱薄,其用有五:专入肺经本药, 一也;散胸中滞气,二也。去感寒腹痛,三也;温暖脾胃, 四也。治赤眼暴发,去太阳经目内大眦红筋用少许, 五也。”

    李时珍曰:“按:杨士瀛云:‘白豆蔻治脾虚疟疾、呕吐、寒 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营卫一转,诸证自平’。”

    附方

    胃冷恶心,凡食即欲吐:用白豆蔻子三枚,捣细,好酒 一盏,温服,并饮数服佳。张文仲备急方

    人忽恶心,多嚼白豆蔻子最佳。肘后方

    小儿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个,缩砂仁十四个, 生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为末,常掺入儿口中。危氏得效 方

    脾虚反胃:白豆蔻、缩砂仁各二两,丁香一两,陈廪米 一升,黄土炒焦,去土研细,姜汁和丸梧子大,每服百 丸,姜汤下,名《太仓丸》。济生方

    产后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两,研细,桃仁汤服一钱, 少顷再服。乾坤生意

    肉豆蔻释名

    寇宗奭曰:“肉豆蔻对草豆蔻为名,去壳只用肉。肉油色者佳,枯白瘦虚者劣。”

    李时珍曰:“花、实皆似豆蔻而无核,故名。”

    集解

    陈藏器曰:“肉豆蔻生胡国,胡名迦拘勒。大舶来即有, 中国无之。其形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

    李珣曰:“生昆仑及大秦国。”

    《苏颂》曰:“今岭南人家亦种之。春生苗,夏抽茎,开花,结 实似豆蔻。六月、七月采。”

    李时珍曰:“肉豆蔻花及实状虽似草豆蔻,而皮肉之 颗则不同。颗外有皱纹,而内有斑缬纹,如槟榔纹,最 易生蛀。惟烘干密封,则稍可留。”

    实修治

    《雷敩》曰:“凡使,须以糯米粉熟汤搜裹豆蔻于煻灰火 中煨熟,去粉用,勿令犯铁。”

    气味

    辛温无毒。

    甄权曰:“苦、辛。”

    王好古曰:“入手足阳明经。”

    主治

    《开宝》曰:“温中消食,止泄。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 鬼气,冷疰,呕沫,冷气,小儿乳霍。”

    大明曰:“调中下气,开胃,解酒毒,消皮外络,下气。 甄权曰:‘治宿食痰饮,止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 李珣曰:“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 痢。研末,粥饮服之。”

    李时珍曰:“暖脾胃,固大肠。”

    发明

    《大明》曰:“肉豆蔻,调中下气,消皮外络,下气味珍,力更 殊。”

    寇宗奭曰:“亦善下气。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平其气。 朱震亨曰:属金与土。为丸温中补脾。”《日华子》称其下 气,以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也。非若陈皮、香附之 驶泄。寇氏不详其实,遂以为不可服也。

    汪机曰:“痢疾用此涩肠,为伤乳泄泻之要药。”

    李时珍曰:“土爱暖而喜芳香,故肉豆蔻之辛温,理脾 胃而治吐利。”

    附方

    暖胃除痰,进食消食:肉豆蔻二个,半夏姜汁炒五钱, 木香二钱半,为末,蒸饼九芥子大,每食后津液下五 十丸。普济方

    霍乱吐利:“肉豆蔻为末”,姜汤服一钱。普济方

    久泻不止:“肉豆蔻煨一两,木香二钱半,为末,枣肉和 丸,米饮服四五十丸。” 又方:“肉豆蔻煨一两,熟附子 七钱,为末,糊丸,米饮服四五十丸。” 又方:“肉豆蔻煨、 粟壳炙等分为末,醋糊丸,米饮服四五十丸。”并百一选方 老人虚泻:“肉豆蔻三钱,面裹煨熟,去面研,乳香一两 为末,陈米粉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饮下。”此 乃常州侯教授所传方。瑞竹堂方

    小儿泄泻:“肉豆蔻五钱,乳香二钱半,生姜五片,同炒 黑色,去姜,研为膏收,旋丸绿豆大。每量大小,米饮下。” 全幼心鉴

    脾泄气痢:“豆蔻一颗,米醋调,面裹煨令焦黄,和面研 末,更以𣗋子炒研末一两相和,又以陈廪米炒焦为 末,和匀”,每以二钱煎作饮,调前二味三钱,旦暮各一 服,便瘥。续传信方

    冷痢腹痛,不能食者:肉豆蔻一两去皮,醋和面裹煨, 捣末,每服一钱,粥饮调下。圣惠方

    豆蔻部艺文诗词

    《谢邢少连送葡萄豆蔻栽》
    宋·张栻

    君家小圃占春光,眼看龙须百尺长。移向楼边并寒 井,明年垂实更阴凉。

    《眼儿媚》春景
    宋·王雱

    丝丝杨柳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 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 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本草》“丁香一名百结花。其子出枝,蕊上有雌雄,雌者击破有顺理而解为两向,一穗数十蕊,每蕊心有两瓣相并。”

    豆蔻部选句

    晋左思《蜀都赋》:“草则藿蒳豆蔻。” 梁简文帝诗:“江南豆蔻生连枝。”

    唐韩翃诗:“春生豆蔻枝。”

    《李涉诗》:“瘴山江上重相见,醉里同看豆蔻花。”

    宋张良臣诗:“蛮江豆蔻重重绿。”

    豆蔻部纪事

    《五代史·四夷附录》:“牂暔Z天成二年,贡草豆蔻二万 个,朱砂五百两,蜡二百斤。”

    《宋史·地理志》:“庆远府贡生豆蔻、草豆蔻。”

    豆蔻部杂录

    《西溪丛语》:杜牧之诗云:“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稍头 二月初。”不解豆蔻之义,阅《本草》,豆蔻花生叶间,南人 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言尚小如妊身也。 《花经》四品,六命豆蔻。

    《瓶花谱》:“五品五命、豆蔻。”

    豆蔻部外编

    《杜阳杂编》:大中中,罗浮先生《轩辕集》,年过数百而颜 色不老,上召入内庭,待之甚厚。因语“京师无豆蔻荔 枝花。”俄顷,二花皆连枝叶各数百,鲜明芳洁,如才折 下。

    《稽神录》:江南司农少卿崔万安分务广陵,常病苦脾 泄,困甚,其家人祷于后土祠,是夕万安梦一妇人,珠 珥珠履,衣五重,皆编贝珠为之,谓万安曰:“此疾可治, 今以一方相与,可取青木香、肉豆蔻等分,枣肉为丸, 米饮下二十丸。”又云:“此药太热,疾平即止。”如其言服 之,遂愈。

    蒴藋部汇考

    释名

    《芨》。别录       菫草:别录

    《蒴,藋》。纲目      续骨木。千金方

    接骨草。卫生易简方

    【《蒴藋图】》。

    【参考:页面《图像】》

    《本草纲目》

    蒴藋集解

    《别录》曰:“蒴藋,生田野。春夏采叶,秋冬采茎根。”

    陶弘景曰:“田野墟村甚多。”

    苏恭曰。此陆英也。剩出此条。《尔雅》云:“芨,堇草。”郭璞注 云:“乌头苗也。”检三菫别名亦无此者。《别录》言此一名 菫草,不知所出处。

    寇宗奭曰:“蒴藋花白。子初青如绿豆颗。每朵如盏面 大。又平生,有一二百子,十月方熟红。”

    李时珍曰。每枝五叶。说见陆英下。

    气味

    酸温有毒。

    《大明》曰:“苦,凉,无毒。”

    主治

    《别录》曰:风瘙瘾𤺋,身痒湿痹,可作浴汤。 《大明》曰:“浴瘑,癞风痹。”

    附方

    手足偏风:蒴藋叶火燎,厚铺床上,趁热眠于上,冷复易之。冬月取根舂碎熬热用。外台秘要

    风湿冷痹:方同上。

    寒湿腰痛:方同上。

    脚气胫肿骨疼:“蒴藋根研碎,和酒醋共三分,根下合 蒸熟,封裹肿上,一二日即消。”亦治不仁。千金方 浑身水肿,坐卧不得,取蒴藋根去皮,捣汁一合,和酒 一合,暖服,当微吐利。梅师方

    头风作痛:“蒴藋根二升,酒三升,煮服,汗出止。”千金方 头风旋运,起倒无定,蒴藋、独活、白石膏各一两枳实 炒,七钱半每服三钱,酒一盏,煎六分服。圣惠方 产后血运,心闷烦热:用接骨草,即蒴藋破如算子一 握,水一升,煎半升,分二服。或小便出血者,服之亦瘥。 卫生易简方

    产后恶露不除:“续骨木二十两,锉,水一斗,煮三升,分 三服即下。”千金方

    疟疾不止:蒴藋一大握,炙令赤色,以水浓煎一盏,欲 发前服。斗门方

    卒暴症块,坚如石,作痛欲死:取蒴藋根一小束,洗净 细擘,以酒二升渍三宿,温服五合至一升,日三服。若 欲速用,于热灰中温出药味服之。此方无毒,已愈十 六人矣,神验。药尽再作之。古今录验

    鳖瘕坚硬,肿起如盆,眠卧不得。蒴藋根白皮一握,捣 汁和水服。千金方

    下部闭塞:蒴藋根一把,捣汁,水和,绞去滓,强人每服 一升。外台秘要

    一切风𤺋:蒴藋煮汤,和少酒涂之,无不瘥。梅师方 小儿赤游上下,游行至心即死,蒴藋煎汁洗之。子母秘录 五色丹毒:“蒴藋叶捣傅之。”千金方

    痈肿恶肉不消者,“蒴藋灰、石灰各淋取汁,合煎如膏 傅之,能蚀恶肉,亦去痣疵。此药过十日,即不中用也。” 千金方

    手足疣目蒴藋,揉烂涂目上。圣惠方

    熊罴伤人:蒴藋一大把,以水一升渍,须臾取汁饮,以 滓封之。张文仲备急方

    陆英部汇考

    释名

    陆英:本经      《蒴,藋》。唐本草

    【《陆英图】》:

    【参考:页面《图像】》

    《本草纲目》

    陆英集解

    《别录》曰:“陆英,生熊耳川谷及冤句,立秋采。”

    苏恭曰:“此即蒴藋也。古方无蒴藋,惟言陆英,后人不 识,浪出蒴藋条。此叶似芹及接骨花”,三物亦同一类。 故芹名水英,此名陆英,接骨名木英树,此三英也,花 叶并相似。

    《马志》曰:苏恭以陆英、蒴藋为一物。今详陆英味苦,寒, 无毒;蒴藋味酸,温有毒。既此不同,难谓一种,盖其类 尔。

    寇宗奭曰:“蒴藋与陆英,性味及出产皆不同,治疗又 别,自是二物,断无疑矣。”

    苏颂曰:“《本草》陆英生熊耳川谷及冤句蒴藋,不载所 出州土,但云生田野,所在有之。春抽苗,茎有节,节间 生枝,叶大似水芹。春夏采叶,秋冬采根茎。”陶、苏皆以 为一物。《马志》以性味不同,疑非一种,亦不能细别。但 《尔雅》:“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谓之秀,荣而不 实谓之英。”此物既有英名,当是其花。故《本经》云:“立秋 采正,是其花时也。”

    李时珍曰:陶苏《本草》、甄权《药性论》皆言“陆英即蒴藋”, 必有所据。马志、寇宗奭虽破其说,而无的据,仍当是 一物,分根、茎、花、叶用,如苏颂所云也。

    气味

    苦寒无毒。

    甄权曰:“陆英,一名蒴藋。味苦、辛,有小毒。”

    主治

    《本经》曰:“骨间诸痹,四肢拘挛疼酸,膝寒痛,阴痿短气不足,脚肿。”

    甄权曰:“能将风毒,脚气上冲,心烦闷绝,水汽虚肿,风 瘙,皮肌恶痒,煎汤入少酒浴之,妙。”

    卷柏部汇考

    释名

    《卷柏》。本经      《万岁》。别录

    求股:别录      交时:别录

    豹足。纲目      长生不死草。纲目

    蕨:臣。药谱

    【《卷柏图】》。

    【参考:页面《图像】》

    【《海州》《卷柏】》。

    【参考:页面《图像】》

    【《兖州卷柏】》。

    【参考:页面《图像】》

    《本草纲目》

    卷柏释名

    李时珍曰:卷柏,豹足,象形也。“万岁长生”,言其耐久也。

    集解

    《别录》曰:“卷柏,生常山山谷石间。五月、七月采,阴干。” 陶弘景曰:“今出近道,丛生石土上,细叶似柏,屈藏如 鸡足,青黄色。用之去下近砂石处。”

    掌禹锡曰:“出建康。”《范子计然》曰:“出三辅。”

    《苏颂》曰:“今关陕及沂、兖诸州亦有之。宿根紫色多须。 春生苗,似柏叶而细,拳挛如鸡足,高三、五寸。无花子, 多生石上。”

    修治

    李时珍曰:“凡用,以盐水煮半日,再以井水煮半日,晒 干焙用。”

    气味

    辛平无毒。

    《别录》曰:“甘,温。”

    《吴普》曰:“神农:辛,平;桐君、雷公:甘,微寒。”

    主治

    《本经》曰:“五脏邪气,女子阴中寒热痛,症瘕血闭,绝子。 久服轻身和颜色。”

    附方

    大肠下血:卷柏、侧柏、棕榈等分,烧存性为末。每服三 钱,酒下,亦可饭丸服。仁存方

    远年下血:卷柏、地榆焙等分,每用一两,水一碗,煎数 十沸,通口服。百一选方

    附录地柏

    苏颂曰:“主脏毒下血,与黄芪等分为末,常饮每服二 钱。”蜀人甚神。此方其草生蜀中山谷,河中府亦有之。 根黄,状如丝,茎细,上有黄点子。无花。叶三月生,长四、 五寸许。四月采,暴干用。蜀中九月采,市多货之。 李时珍曰:“此亦卷柏之生于地上者耳。”

    卷柏部纪事

    《范子计然》“卷柏出《三辅》。”

    《建康记》:“建康出卷柏。”

    《郑氏婚礼谒文》:“卷柏药草,附生山颠。屈卷成性,终无 自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