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草木典 第九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九十九卷
博物汇编 草木典 第一百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九十九卷目录

     菱部汇考

      菱角图

      菱科图

      礼记内则

      周礼天官笾人

      尔雅释草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芰法

      陆佃埤雅

      罗愿尔雅翼

      谢翱楚辞芳草谱

      王世懋瓜蔬疏

      徐光启农政全书菱考

      本草纲目芰实

      高濂遵生八笺菱科 菱角粉

      直省志书宛平县 宁国县 高邮州 吴县 长洲县 昆山县 上海县 秀

      水县 乌程县 山阴县

     菱部艺文一

      屈建论           晋孙楚

      谢赉菱启         梁庾肩吾

      非国语          唐柳宗元

      屈到嗜芰论         宋苏轼

      菱芰辨           明杨慎

     菱部艺文二诗词

      采菱歌七首       宋鲍照

      采菱曲           齐王融

      江上曲            谢朓

      采菱曲           梁武帝

      采菱曲           简文帝

      采菱曲            江淹

      咏小儿采菱         刘孝绰

      采菱曲            徐勉

      采菱曲            陆罩

      采菱曲二首        江洪

      采菱曲            费昶

      采菱词          唐储光羲

      菱              李峤

      江行无题           钱起

      采菱行           刘禹锡

      看采菱           白居易

      采菱曲            戎昱

      和资政侍郎采菱      宋梅尧臣

      食菱             苏辙

      采菱舟          金张秦娥

      采菱女          元贡师泰

      采莲曲           杨维桢

      吴下竹枝词          前人

      天池芰荷           黄棠

      西湖竹枝词         杨庆源

      采菱曲            郭翼

      和西湖竹枝词        释文信

      采菱曲二首      明蒋山卿

      采菱词           张元凯

      题采菱图           王璲

      采菱图            杜琼

      题菱科图          王鸿渐

      采菱歌            朱积

      采菱曲二首        钱宰

      采菱曲            金銮

      采菱曲           王世贞

      采菱曲           郭子直

      采菱歌以上诗      齐莱名

      鹊桥仙以上词      宋张镃

     菱部选句

     菱部纪事

     菱部杂录

     菱部外编

     芡部汇考

      芡图

      周礼天官笾人 地官大司徒

      扬雄方言杂释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芡法

      陆佃埤雅

      罗愿尔雅翼

      王世懋瓜蔬疏

      徐光启农政全书芡考

      王象晋群芳谱

      本草纲目芡实

      高濂遵生八笺芡实粥 鸡头粉 河上公服芡实散方

      直省志书吴江县 无锡县 芡部艺文诗词

      鸡头            唐阙名

      初食鸡头有感       宋欧阳修

      采芡             文同

      食鸡头            苏辙

      食鸡头            前人

      鸡头             陶弼

      食鸡头           杨万里

      鸡头             前人

      芡实            姜特立

      建州绝无芡颇思之戏作以上诗陆游

      浣溪沙         宋昭顺老人

      霓裳中序第一咏鸡头以上词明杨慎

     芡部选句

     芡部纪事

     芡部杂录

    草木典第九十九卷

    菱部汇考

    《释名》

    《菱》。礼记       蕨,攗。尔雅

    《芰》。国语       菱角。尔雅注

    水栗。风俗通     沙角。纲目

    乌菱。纲目      芰实:别录

    浮根菱。洞冥记    《青水菱》:洞冥记

    《鸡翔菱》。酉阳杂俎   《折腰菱》:酉阳杂俎

    郢城菱。酉阳杂俎   《浮菱》:图经

    菱科图

    菱科图

    {{{2}}}

    {{{2}}}

    《礼记》

    《内则》

    芝栭菱椇枣栗榛柿瓜桃李梅杏楂梨姜桂。

    菱,芰也。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

    《周礼》

    《天官》

    《笾人》“掌四笾之实。加笾之实,菱芡、栗脯,菱芡、栗脯。”

    订义郑康成曰:“菱,芰也;芡,鸡头也。重言之者,以四物为八笾也。” 郑锷曰:“菱芡之类,皆生于水,以类推之,则取物之深远者,所以致其物之难得也。”

    《尔雅》

    《释草》

    菱,蕨攗。菱音凌攗音眉

    菱:今“水中芰。”菱一名蕨攗。郭云:“菱,今水中芰者。”《字林》云:“楚人名菱曰芰,可食。”《国语》曰:“屈到嗜芰。”俗云“菱角是也。”

    《贾思勰齐民要术》

    《种芰法》

    一名菱。秋上子黑,熟时收取,散著池中,自生矣。《本草》 云:“菱,芰中米,上品药。”食之安中补藏,养神强志,除百 病,益精气,耳目聪明,轻身耐老。蒸粮蜜和饵之,长生 神仙。多种俭岁,有此,足度荒年。

    《陆佃埤雅》

    《菱》

    《尔雅》曰:“菱,蕨攗。其叶似荇,白华,实有紫角刺,人可食。 一名芰。屈到嗜芰”,即此是也。亦名薢茩。《说文》云:“楚谓 之芰,秦谓之薢茩。”今俗但言菱芰诸盗。朱书亦不分别,惟《武陵记》云:“四角三角曰芰,两角曰菱,其花紫色, 昼合宵炕,随月转移,犹葵之随日也。”群说镜谓之菱 花,以其面平,光影所成如此。庾信《镜赋》云:“照壁而菱 花自生”是也。诸盗朱书句疑有误

    《罗愿尔雅翼》

    《䔖》

    䔖生水中,实两角或四角,一名芰。古者加笾之实,䔖 芡栗脯。䔖芡栗脯再言之者,两设之盛礼乃用焉。楚 令尹屈到嗜芰,且死,以为属,及祥将荐,而屈建去之。 其说引《祭典》:君大夫士庶人有牛羊豚犬鱼炙之羞, 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于是乎 有羊馈而无芰荐。君子曰“违而道。”盖笾豆脯醢虽上 下所共,然以多少为差,则珍异庶侈者,非大夫所宜。 昔者季武子聘晋,晋侯享之,有加笾,辞曰:“寡君犹不 敢请。”彻加而后卒事,则非屈到所宜荐明矣。芰以为 加笾则为贵者所珍,用以接粮,则为贱者所食。朱厉 附事莒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洲 泽,食菱藕,以愧穆公。菱叶覆被水上,“其花黄白色,其 实饵之可以断谷。古者洲泽之利,与民共之。吴楚风 俗,当菱熟时,士女相与采之,故有《采菱之歌》以相和, 为繁华流荡之极。”《招魂》云:“‘涉江采菱发《阳阿》’。《阳阿》者, 采菱之曲也。”《淮南》曰:“欲学讴者,必先徵羽。乐风欲美 和者,必先始于阳阿采菱。”许叔重曰:“《阳阿采菱》,乐曲 之和。一曰《阳阿》,古之”名俳善和者。盖采菱者众所共, 故取节奏宜和为曲,以与众乐之。《风俗通》曰:“殿堂象 东井形,刻为荷菱,荷菱皆水物,所以厌火也。”又昔人 取菱花六觚之象以为镜。《离骚》曰:“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盖芰叶杂遝,荷叶博大,有为衣之象, 而芙蓉若可缉者也。古者士服元衣𫄸裳,屈原恐进 而遇祸,故退修初服,初服则士服耳。芰荷,绿色,有元 之象;芙蓉朱色,似𫄸故反。《离骚》曰:“矜芰荷之绿衣,被 芙蓉之朱裳也。”原之始而结茝贯薜也已,曰“愿依彭 咸之遗。”则然此佩之小者,又皆陆草。衣者,身之章也, 用以自表而皆取小物焉,则其从彭咸也审矣。彭咸, 商之介士,不得其志,投江而死者也。至王褒《九怀》云: “红采兮骍衣。翠缥兮为裳。”则与此取象不类。《子虚赋》 外发“夫容陵华。”《说文》。“楚谓之芰。秦谓之薢茩。”

    《谢翱楚辞芳草谱》

    《䔖》

    䔖生水中,实两角或四角,一名芰。《离骚》曰:“制芰荷以 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盖芰叶杂遝,荷叶博大,有为 衣之象,而芙蓉若可缉者也。

    《王世懋瓜蔬疏》

    《菱》

    菱即芰也,而多种,有红、有绿,有深水,有浅水,有角、有 腰。而产于郡城者曰“哥窑荡”,产于昆山者曰“娄县”,皆 佳甚须其种种之。

    《徐光启农政全书》

    《菱》

    种法:重阳后收老菱角,用篮盛浸河水内,待二三月 发芽,随水浅深,长约三四尺许,用竹一根,削作火通 口样,箝住老菱,插入水底。若浇粪,用大竹打通节注 之。

    王祯曰:“生食性冷,煮熟为佳。蒸作粉,蜜和食之尤美。 江淮及山东曝其实以为米,可以当粮,犹以橡为资 也。”

    元扈先生曰:“茎之嫩者,亦可为菜茹。”

    救饥

    采菱角鲜大者,去壳生食。壳老及杂小者,煮熟食之。 或晒其实,火燔以为米,充粮作粉,极白润,宜人。服食 家蒸曝蜜和饵之,断谷长生。又云:“多食脏冷,损阳气 痿,茎腹胀满,可暖姜酒饮之,或含吴茱萸,咽津液,即 消。”

    《本草纲目》

    芰实释名

    李时珍曰:“其叶支散,故字从支。其角棱峭,故谓之菱, 而俗呼为菱角也。”昔人多不分别,惟王安贫《武陵记》 以三角、四角者为芰,两角者为菱。《左传》:“屈到嗜芰”,即 此物也。《尔雅》谓之蕨攗。又许慎《说文》云:“菱,楚谓之芰, 秦谓之薢茩。”杨氏《丹铅录》以芰为鸡头,《离骚》“缉芰荷 以为衣”,言菱叶不可缉衣,皆误矣。按《尔雅》薢茩乃决 明之名,非蕨攗也。又《埤雅》:“芰荷”,乃藕上出水生花之 茎,非鸡头也。与菱同名异物。许、杨二氏失于详考,故 正之。

    集解

    陶弘景曰:“芰实,庐江间最多,皆取火燔以为米充粮, 今多蒸暴食之。”

    《苏颂》曰:“菱处处有之。叶浮水上,花黄白色,花落而实 生,渐向水中乃熟。实有二种,一种四角,一种两角。两 角中又有嫩皮而紫色者,谓之浮菱,食之尤美。江淮 及山东人暴其实,以为米代粮李时珍曰:“芰菱有湖泺处则有之。菱落泥中,最易生 发。有野菱、家菱,皆三月生,蔓延引,叶浮水上,扁而有 尖,光面如镜。叶下之茎有股如虾股,一茎一叶,两两 相差,如蝶翅状。”五六月开小白花,背日而生,昼合宵 炕,随月转移。其实有数种,或三角、四角,或两角、无角。 野菱自生湖中,叶实俱小,其角硬直刺人,其色嫩青 老黑,嫩时剥食甘美,老则蒸煮食之。野人暴干,剁米 为饭,为粥、为糕、为果,皆可代粮。其茎亦可暴收,和米 作饭,以度荒歉。盖泽农有利之物也。家菱种于陂塘, 叶实俱大,角软而脆,亦有两角弯卷如弓形者,其色 有青、有红、有紫。嫩时剥食,皮脆肉美,盖佳果也。老则 壳黑而硬,坠入泥中,谓之乌菱。冬月取之,风干为果, 生熟皆佳。夏月以粪水浇其叶,则实更肥美。按:段成 式《酉阳杂俎》云:“苏州折腰菱,多两角。荆州”郢城菱,三 角无刺,可以挼挲。汉武帝昆明池有浮根菱,亦曰“青 水菱”,叶没水下,菱出水上。或云:“元都有鸡翔菱,碧色, 状如鸡飞,仙人凫伯子常食之。”

    气味

    甘平无毒。

    孟诜曰:“生食性冷利,多食伤人脏腑,损阳气,痿茎生 蛲虫。水族中,此物最不治病。若过食腹胀者,可暖姜 酒服之即消。亦可含吴茱萸咽津。”

    李时珍曰:“《仇池笔记》言:菱花开背日,芡花开向日,故 菱寒而芡暖。”《别录》言芰实性平,岂生者性冷,而干者 则性平与?

    主治

    《别录》曰:“安中,补五脏,不饥轻身。”

    陶弘景曰:“蒸暴和蜜饵之,断谷长生。”

    《苏颂》曰:“解丹石毒。”

    李时珍曰:“鲜者解伤寒积热,止消渴,解酒毒,射菵毒。” 《臞仙》曰:“捣烂澄粉食,补中延年。”

    芰花气味

    涩。

    芰花主治

    李时珍曰。入染须发方。

    乌菱壳主治

    李时珍曰:“入染须发方。亦止泄痢。”

    《高濂遵生八笺》

    《菱科》

    夏秋采之,去叶去根,惟留梗上圆科,如法熟食亦佳, 糟食更美,野菜中第一品也。

    《菱角粉》

    去皮。如《治藕》法取粉。

    《直省志书》

    《宛平县》

    《物产》:菱,御河者甚香。

    《宁国县》

    土产多小菱,青菱间有之。

    《高邮州》

    《物产》:菱有三种:红家菱、青家菱、野菱。出南湖者佳,俗 称为“湖西菱。”

    《吴县》

    《物产》:菱有红绿色,鲜而大者最迟,俗呼“雁来红馄饨。” 处处有之,唯腰菱产于太湖滨。

    《长洲县》

    《物产》:菱有红白二种,白者名馄饨菱,红者名老红菱; 又一种特大,色红,味鲜美,名“顾姚荡荡。”系两姓合有 也。

    《昆山县》

    土产,菱出娄县,村者,大而味美。

    《上海县》

    《物产》:菱西南之郊,洼田及人家池沼多种之。有青红 二种,红者最早,七月初即生,名“水红菱。”稍迟而大者 曰“雁来青”,曰“鹦哥青”,青而大者曰“馄饨菱。”

    《秀水县》

    《物产》:菱红有三种:沙角环菱。锅荡青有二种:馄饨菱、 尖角菱俗名“鬼矗菱。”

    《乌程县》

    《物产》:菱有青、有红,有两角,有四角。晚秋竹箔曝干,名 “风菱”,野菱最小,角多刺。

    《山阴县》

    《物产》:“菱小者为刺菱,巨者为大菱,四角者为沙角。”菱 产莫盛于山阴,每岁八月,菱舟环集鉴湖中

    菱部艺文一

    《屈建论》
    晋·孙楚

    加笾之品,菱芰存焉。楚多陂塘,菱所生。久自嗜之,而 抑按宰祝,既毁“就养无方”之礼,又失“奉死如生”之义。 夺平素欲,建何忍焉。

    《谢赉菱启》
    梁·庾肩吾

    上林紫水,杂蕰藻而俱浮;云梦清池,间芙蓉而外发。 珍逾百味,来荐画盘;恩重千金,遂沾菲席。凌霜朱橘, 愧此开颜;含露蒲桃,惭其不䬼。

    《非国语》
    唐·柳宗元

    屈到嗜芰,将死,戒其宗老曰:“苟祭我,必以芰。” 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其以私欲干国之典。” 遂不用。

    非曰:门内之理,恩掩义。父子,恩之至也,而芰之荐,不 为愆义。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吾未敢 贤乎尔也。苟荐其羊馈,而进芰于笾,是固不为非。《礼》 之言斋也,曰“思其所嗜。”屈建曾无思乎?且曰“违而道”, 吾以为逆也。

    《屈到嗜芰论》
    宋·苏轼

    “甚矣,子厚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 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 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 也。夫死生之际,圣人严之,薨于路寝,不死于妇人之 手。至于结冠缨,启手足之末,不敢不勉,其于死生之 变亦重矣。父子平日之言,可以恩掩义,至于死生至 严之际,岂容以私害公乎?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 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 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 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 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 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 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 惟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 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 人子追思之道也。曾晰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 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 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邪?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 则可,自其父母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 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 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 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 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中行偃死,视不可含。范宣子 盟而抚之曰:“事吴敢不如事主?”犹视栾怀子曰:“主苟 终,所不嗣事于齐者,有如河。”乃瞑。呜呼!范宣子知事 吴为忠于主,而不知报齐以成夫子忧国之美,其为 忠则大矣。古人以爱恶比之美疢?《药石》曰:“石犹生我。” 疢之美者,其毒滋多。由是观之,柳子之爱屈到,是疢 之美;子木之违父命,药石也哉!

    《菱芰辩》
    明·杨慎

    《武陵记》:四角、三角曰芰,两角曰菱,其字不一。《说文》作 “菱。”注曰:“楚谓之芰,秦谓之薢。”茩芰,菱也,果也;薢茩,决 明也,菜也。殊已混洧。《相如赋》:“外发芙蓉”,䔖华则芡实 也。又相如《凡物篇》云:“菱从遴字作。”《尔雅》:“䔖,蕨。”攗即 决明也,《尔雅》注作“决光”,马大年《懒真子录》误作“英光”, 史绳祖已辩之。黄公绍云:“许慎所注,合是菜也。又《国 语》‘屈到嗜芰’,盖决明之菜,非水中芰也”,审矣。《尔雅》既 以水中之芰释菜,《说文》又以菜释水中之芰,由菱名 不一,所以致惑。今按:菱,今之菱角;芰,今之鸡头,《楚辞》 缉芰荷以为衣,若是菱叶,不可为衣也。缘楚人名菱 为芰,所以致后世解二物不分,又以“决明”参之,愈益 淆乱。楚人名菱为芰,见《尔雅疏》。得此一解,可破前数 说之纷纷矣。

    菱部艺文二诗词

    《采菱歌》
    宋·鲍照

    鹜舲驰桂浦,息棹偃椒潭。箫弄澄湘北,菱歌清汉南。

    弭榜搴蕙荑,停唱纫薰若。含伤舍泉花,营念采云萼。

    睽阔逢暄新,凄怨值妍华。秋心不可荡,春思乱如麻。

    要艳双屿里,望美两洲间。袅袅风出浦,容容日向山

    烟曀越嶂深,箭迅楚江急。空抱琴中悲,徒望近关泣。

    缄叹凌珠渊,收慨上金堤。春芳行歇落,是人方未齐。

    思今怀近忆,望古怀远识。怀古复怀今,长怀无终极。

    《采菱曲》
    齐·王融

    炎光销玉殿,凉风吹凤楼。雕辎傃平隰,朱棹泊安流。 金华妆翠羽,鹢首画飞舟。荆姬采菱曲,越女《江南》讴。 腾声翻叶静,散响谷云浮。良时时一遇,佳人难再求。

    《江上曲》
    谢朓

    《易》阳春草出,踟蹰日已暮。莲叶何田田,淇水不可渡。 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 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

    《采菱曲》
    梁·武帝

    和云:“《菱歌女》,解佩《戏江阳》。”

    江南稚女珠腕绳。金翠摇首红颜兴。桂棹容与歌《采 菱》。歌采菱,心未怡。翳罗袖,望所思。

    《采菱曲》
    简文帝

    “菱花落复合,桑女罢新蚕。”桂棹浮星艇,徘徊莲叶南。

    《采菱曲》
    江淹

    秋日心容与,涉水望碧莲。紫菱亦可采,试以缓愁年。 参差万叶下,泛漾百流前。高彩隘通壑,香气丽广川。 歌出《棹女曲》,舞入《江南弦》。乘鼋非逐俗,驾鲤乃怀仙。 众美信如此,无恨在清泉。

    《咏小儿采菱》
    刘孝绰

    采菱非采绿,日暮且盈舠。踟蹰未敢进,畏欲比残桃。

    《采菱曲》
    徐勉

    相携及嘉月,采菱渡北渚。微风吹棹歌,日暮相容与。 采采不能归,望望方延伫。傥逢遗佩人,预以心相许。

    《采菱曲》
    陆罩

    参差杂荇枝,田田竞荷密。转叶任香风,舒花影流日。 戏鸟波中荡,游鱼菱下出。不与文王嗜,羞持比萍实。

    《采菱曲》
    江洪

    风生绿叶聚,波动紫茎开。含花复含实,正待美人来。

    白日和清风,轻云杂高树。忽然当此时,采菱复相遇。

    《采菱曲》
    费昶

    妾家五湖口,采菱五湖侧。玉面不关妆,双眉本翠色。 日斜天欲暮,风生浪未息。宛在水中央,空作“两相忆。”

    《采菱词》
    唐·储光羲

    “浊水菱叶肥,清水菱叶鲜。义不游浊水,志士多苦言。” 潮没具区薮,潦深云梦田。朝随北风去,暮逐南风旋。 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饭稻以终日,羹莼将永年。 方冬水物穷,又欲休山樊。尽室相随从,所贵无忧患。

    《菱》
    李峤

    “巨野韶光暮,东平春溜通。”影摇江浦月,香引棹歌风。 日色翻池上,潭花发镜中。五湖多赏乐,千里望难穷。

    《江行无题》
    钱起

    细竹渔家路,晴阳看结罾。喜来邀客坐,分与折腰菱。

    《采菱行》
    刘禹锡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荡舟游女满中 央,采菱不顾马上郎。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 轻浪。长鬟弱袂动参差,钗影钏文浮荡漾。笑语哇哇 顾晚晖,蓼花缘岸扣舷归。归来共到市桥步,野蔓系 船萍满衣。家家竹楼连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携觞 荐芰夜经过,醉蹋《大堤》《相应》歌。屈平祠下沅江水,月 照寒波白烟起。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

    《看采菱》
    白居易

    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时唱一声《新水 调》,谩人道是《采菱歌》。

    《采菱曲》
    戎昱

    涔阳女儿花满头,毵毵同泛《木兰舟》。秋风日暮南湖 里,争唱菱歌不肯休。

    《和资政侍郎采菱》
    宋·梅尧臣

    紫角菱实肥,青铜菱叶老。孤根未能定,不及寒塘草。

    《食菱》
    苏辙

    野沼涨清泉,乌菱不值钱。蟹肥螯正满,石破髓方坚。 节物秋风早,樽罍夜月偏。令人思淮上,小舫藕如椽。

    《采菱舟》
    金·张秦娥

    “散策下松亭,水清鱼可数。”却上采菱舟,乘风过南浦。

    《采菱女》
    元·贡师泰

    落日照淮甸,中流荡回光。窈窕谁家女,采菱在横塘。 风吹荷叶底,忽见红粉妆。红妆背人去,惊起双鸳鸯。 鸳鸯去复来,烟水空茫茫。

    《采菱曲》
    杨维桢

    若下清塘好,清塘胜若耶。鸳鸯飞镜浦,㶉𪆟睡银沙。 两桨夹螳臂,双榔交犬牙。照波还自惜,艳色似荷花。 袖惹红萍湿,裙牵翠蔓斜。大堤东过客,背面在蒹葭。 日落江风起,清歌杂笑哇。

    ===
    《吴下竹枝词》
    前人
    ===三箬春深草色齐,花间荡漾胜耶溪。采菱三五唱歌

    去,五马行春驻大堤。

    《天池芰荷》
    黄棠

    荷芰纷纷绿涨浮,天池风景胜瀛洲。于今万仞青山 顶,分得银河一派流。

    《西湖竹枝词》
    杨庆源

    《采菱》女儿新样妆,瓜皮船小水中央。郎心只如菱刺 短,妾情还比藕丝长。

    《采菱曲》
    郭翼

    《湖湾小妇歌采菱》,“荡舟曲曲花相迎,花开镜里摇明 星。摇明星,妒华月。郎不归,怨花发。”

    《和西湖竹枝词》
    释文信

    湖上采菱菱湿衣,泥中取藕藕得归。怪杀鸳鸯不独 宿,却嫌㶉𪆟傍人飞。

    《采菱曲》
    明·蒋山卿

    鹜舲乘滉漾,弭棹弄涟漪。拾叶萦荷盖,牵丝乱荇枝。 比镜那能照,为盘讵易持。望美徒延伫,日暮重相思。

    新妆丽且鲜,越女斗婵娟。飘风落红粉,溅水湿花钿。 紫茎牵更直,碧叶聚能圆。采摘将谁寄,私心祇自怜。

    《采菱词》
    张元凯

    菱角何纤纤,菱叶何田田。鸳鸯与㶉𪆟,对对浮晴川。 采菱白晰郎,荡桨后复前。偶逢西家姝,隔浦来采莲。 娇容入花乱,素腕随荇牵。要住语绸缪,风动裙带偏。 采采忘采角,但采叶在船。赠我双莲子,庶几不空还。

    《题采菱图》
    王璲

    湖南风信起,湖北浪花多。欲唱《采莲曲》,翻成《采菱歌》。 采菱歌断汀洲暮,何处却寻归去路。谁摇兰艇笑相 迎,灯火遥生白𬞟渡。

    苕溪余旧所经游,秋高气凄,风清水落,远近渔歌,更唱互答。舟行沿洄,恍若世外,别来不知几寒暑矣。吴中徐希孟携谢孔昭所临松雪翁《采菱图》索诗,为作《吴歌》题其上,不能不动江南之思也。吴人王汝玉书于玉堂京署,时永乐己丑上巳日也。

    《采菱图》
    杜琼

    苕溪秋高水初落,菱花已老菱生角。红裙绿髻谁家 人?小挺如梭不停泊。三三两两共采菱,纤纤十指寒 如冰。不怕指寒并刺损,只恐归家无斗升。湖州人家 风俗美,男解耕田女丝枲。采菱即是采桑人,又与家 中助生理。落日青山敛暮烟,湖波十里镜中天。清歌 一曲循归路,不似耶溪唱《采莲》。

    《题菱科图》
    王鸿渐

    《采菱科》“采菱科,小舟日日临清波。采得菱来馀几何, 竟无人唱采菱歌。风流无复越溪女,但采菱科救饥 馁。”

    《采菱歌》
    朱积

    芳洲摇曳青𬞟晚。兰桡十里衣香乱。齐搴皓腕松金 钏。松金钏。溅罗衣。荡轻桨,月中归。

    《采菱曲》
    钱宰

    绿柳横塘曲,沧湾是妾家。《菱歌》不解唱,秋水照荷花。

    落日浣纱渚,菱歌唱晚风。解衣濯秋水,乘月采芙蓉。

    《采菱曲》
    金·銮

    采菱秋水旁,惊起双鸳鸯。独自唱歌去,风吹荇带长。

    《采菱曲》
    王世贞

    蜻蜓刺水去,不复畏欹斜。渠自爱菱角,侬自爱菱花。

    《采菱曲》
    郭子直

    采菱复采菱,采采日已暮。贪看马上郎,迷却花间渡。

    《采菱歌》
    齐·莱名

    驾舲向深潭,渡口风正急。日暮采菱回,烟沈秋浦碧。

    《鹊桥仙》
    宋·张镃

    连汀接溆,萦蒲带藻,万镜香浮光满。湿烟吹霁木兰 轻,照波底、红娇翠婉。 玉纤采处,银笼携去,一曲山 长水远。彩鸳双惯贴人飞,恨南浦、离多梦短。

    菱部选句

    楚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宋玉《招魂》:“芙蓉始发,杂芰荷些。”

    汉刘向《九叹》:“芙蓉盖而菱华车兮,紫贝阙而玉堂。” 司马相如《上林赋》,“咀嚼菱藕。”

    魏曹植《九咏》:“遇游女于水裔,探菱花而结词。”

    晋左思《蜀都赋》:“绿菱红莲。”

    郭璞《江赋》:“鳞被芰荷,攒布水蓏。翘茎瀵蕊,濯款散裹。 流光潜映,景炎露火。”忽忘夕而宵归,咏采菱以扣舷。

    潘岳《西征赋》:“凫跃鸿渐,唼喋菱芡。”

    唐《上官仪诗》:“密树风烟积,回塘荷芰新。”

    储光羲诗。“深潭菱叶疏。”

    李白诗:“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杜甫诗:“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回。”城晚通云雾,亭 深到芰荷。隔沼连《香芰》。《水果剥菱芡》。《采菱》寒 刺土。

    钱起诗:“渚禽菱芡足,不向稻粱争。”

    刘禹锡诗:“艳歌呈几曲,江畔采新菱。”

    柳宗元诗:“朵颐进芰实。”

    韩愈诗:“菱叶故穿萍。”

    孟郊诗:“菱翻紫角利。”

    《张籍诗》:“翻芰紫角稠。”

    李贺诗:“菱科映青罩。”泻酒木兰椒叶盖,病容扶起 种菱丝。

    白居易诗:“菱风香散漫。”

    李益诗:“菱花覆碧渚。”

    万齐融诗:“垂菱布藻如妆镜。”

    陆龟蒙诗:“水国烟乡足芰荷。”

    薛逢诗:“日中渐见菱花舒。”

    《韦庄诗》:“十亩菱花晚镜清。”

    《曹唐》诗:“碧花菱角满潭秋。”

    宋陈尧佐诗:“堆盘菱熟胭脂角,藉藻鲈鲜淡墨鳞。” 林逋诗:“含机绿锦翻新叶,满箧青铜莹古花。”

    司马光诗:“光翻芰叶齐。”

    王安石诗:“菱角蜻蜓翠蔓深。”

    杨万里诗:“新菱剥酽红。”

    陆游诗。“深红菱角密覆水。”何时却泛耶溪路,临听 菱歌四面声。

    陶弼诗:“转叶香随风,舒花影凌日。”

    《虞可斋》诗:“芰荷风起动清秋。”

    元《萨都刺》诗:“酒渴冰盘破紫菱。”

    明李蔉诗:“采菱莫近秋,驾船莫近洲。秋菱刺伤指,洲 浅风难使。”

    菱部纪事

    《国语》: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 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 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藏在王 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维微楚国,诸 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 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 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 典’’。”遂不用。

    《淮南子》:“楚灵王作章华之台,弃疾承民之怨而立公 子比,百姓避而去之,乃食菱饮水,枕槐而死。”

    《说苑》: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 于山林,食杼栗,夏处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 附将往死之。其友曰:“子事君而不见识焉,今君难吾 子死之,意者其不可乎?”朱厉附曰:“始我以为君不我 知也,今君死而我不死,是果不知我也。吾将死之,以 激天下不知其臣者。”遂往死之。

    《列仙传》:“老莱子葅芰为食。”

    《洞冥记》:“旦露池西有灵池,方四百步,有连钱荇、浮根 菱、倒枝藻。连钱荇,荇如钱文。浮根菱,根出水上,叶沈 波下,实细薄,皮甘香,叶半青半黄,霜降弥美,因名青 水菱也。倒枝藻者,枝横倒水中,长九尺馀,如结网,有 野鸭秋凫及鸥鹥来翔水上,入此草中,皆不得出,如 缯网也,亦名水网藻。”

    有元都翠水,水中有菱,碧色,状如鸡飞,亦名“翔鸡菱。” 仙人凫伯子常游翠水之涯,采菱而食之,令骨轻举, 身生毛羽也。

    《拾遗记》:“昭帝元始元年,穿淋池有倒生菱,茎如乱丝, 一花千叶,根浮水上,实沈泥中,名紫泥菱,食之不老。” 《汉书。龚遂传》:“遂为渤海太守,秋冬课收敛,益畜果实 菱芡。”

    谢承《后汉书》:袁闳父贺为彭城相,亡。闳到郡迎丧,饥 食菱芡,渴饮行潦。

    《广志》:“巨野大菱,大于常菱。”

    淮汉之南,凶年以芰为蔬。

    《太康地记》:“武昌南湖通江,夏有水,冬则涸,于时靡所 产植,陶太尉立塘以遏水,常自不竭,因取琅琊郡隔 湖鱼菱以著湖内,菱甚甘美,异于他所。”

    《续豫章记》:王邻隐西山,顶菱角巾。又尝就人买菱,脱 顶巾贮之,叹曰:“此巾名实相副矣。”

    《南齐书魏灵敏传》,“会稽人陈氏有三女,无男。祖父母 年八九十,老耄无所知。父笃癃病,母不安其室。值岁 饥,三女相率于西湖采菱莼,更日至市货卖,未尝亏 怠,乡里称为义门,多欲取为妇。长女自伤茕独,誓不 肯行。祖父母寻相继卒,三女自营殡葬,为庵舍墓侧《南史徐勉传》,“勉尝为书戒其子嵩曰:‘中年聊于东田’” 开营小园,渎中并饶荷䓈,湖里殊富芰莲,虽云“人外, 城阙密迩”,亦雅有情趣。

    《鱼弘传》:“弘为湘东王镇西司马,述职西上,道中乏食, 缘路采菱,作菱米饭给所部。弘度之所后人觅一菱 不得。”

    《三国典略》:“齐师伐梁,梁以粮运不继,调市人馈军。建 康孔奂以菱屑为饭,用荷叶裹之,一宿之间,得数万 裹。”

    《陈书孙玚传》:“玚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其自居处, 颇失于奢豪,庭院穿筑,极林泉之致,歌童舞女,当世 罕俦,宾客填门,轩盖不绝。及出镇郢州,乃合十馀船 为大舫,于中立亭池,植荷芰,每良辰美景,宾僚并集, 泛长江而置酒,亦一时之胜赏焉。”

    《洛阳伽蓝记》:“光宝寺在西阳门外,园中有一海,号咸 池,葭芙被岸,菱荷覆水,青松翠竹,罗生其旁。”

    《酉阳杂俎》:今人但言菱芰,诸解草木书亦不分别。惟 王安贫《武陵记》言:“四角、三角曰芰,两角曰菱。”今苏州 折腰菱多两角。成式曾于荆州有僧遗一斗郢城菱, 三角而无刺,可以节莎。

    《南唐近事》:金陵城北有湖,周回十数里,幕府、鸡笼二 山环其西,锺阜、蒋山诸峰耸其左,名园胜境,掩映如 画。六朝旧迹多出其间,每岁菱藕罟网之利,不下数 十千,《建康实录》所谓“元武湖”是也。

    《宋史·礼志》:荐新:太宗景祐三年,礼官、宗正请每岁夏 季月,荐果以芡以菱。

    《郭进传》:“进为洺州团练使,于城四面植柳,壕中种荷 芰蒲薍,后益繁茂,郡民见之,有垂涕者,曰:‘此郭公所 种也’。”

    《苏轼传》:“轼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 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湖水多葑, 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 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 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 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 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馀力复完六 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 者。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 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

    《致虚阁杂俎》:七夕,徐婕妤雕镂菱藕,作奇花异鸟,攒 于水晶盘中以进上,极其精巧,上大称赏,赐以珍宝 无数。上对之竟日,喜不可言。至定昏时,上自散置宫 中几上,令宫人暗中摸取,以多寡精粗为胜负,谓之 “斗巧”,以为欢笑。

    《庐陵诗注》:“京师卖五岳宫菱。”

    《后山诗话》:某守与客行林下,曰:“柏花十字裂。”顾客对 其倅晚食菱,方得对云:“菱角两头尖。”皆俗谚全语也。 石湖诗注:蜀中无菱,至蜀州西湖始见之。

    《白岳行记》:“九月九日,由谢村取馀杭,道,曲溪浅渚,被 水皆菱角,有深浅红及惨碧三色,舟行掬手可取,而 不设塍堑。”僻地淳俗,此亦可见。余酒渴思解,奴子康 素工掠食,偶一命之,甚资咀嚼,平生耻为不义,此其 愧心者也。

    《遵生八笺》。旧闻莼生越之湘湖,初夏思莼,每每往彼 采食。今西湖三塔基旁,莼生既多且美,菱之小者,俗 谓野菱,亦生基畔,夏日剖食,鲜甘异常,人少知其味 者。余每采莼剥菱,作野人芹荐。此诚金波玉液,精津 碧荻之味,岂与世之羔烹兔炙较椒馨哉?供以水蔌, 啜以松醪,咏思莼之诗,歌采菱之曲,更得呜呜牧笛 数声,渔舟款乃相答,使我狂态陡作,两腋风生。若彼 饱膏腴者,应笑我辈寒淡。

    《江宁府志》:“大板红菱,入口如冰雪,不待咀唼而化。” 《归安县志》:“菱湖在县东南四十二里,其地产菱,故名。 居人采菱作菱米以备凶,又为百货所集,作水市。”

    菱部杂录

    《风俗通》:殿堂象东井形,刻为荷菱。荷菱皆水物,所以 厌火也。

    《杜恕笃论》:“夫萍之浮与菱之浮相似也。菱植根,萍随 波。是以尧舜叹巧言之乱德,仲尼恶紫之夺朱。” 物类相感,志:“菱煮过,以矾汤焯之,红绿如生。”

    煮菱要青,用石灰水拌过,先洗去灰,煮则青。

    《学斋呫哔》,前辈笔记,小说固有字误或刊本之误,因

    而后生末学,不稽考本出处,承袭谬误甚多,今略举
    考证
    其一端。如马大年永卿著《懒真子录》,辩王逸注《楚词》,

    以芰为菱,秦人曰薢茩之误当矣,惜其字有差误,义 遂不著。永卿谓:《尔雅》“‘薢茩英光’,注云:‘英,明也,或云菱 也,关西谓之薢茩’。又《尔雅》云:‘菱厥攟’。注:‘今水中芰’。”此 皆马所记也。今余考《尔雅》正本,则云“薢茩,芵光。”注“芵, 明也”,即今决明也。或曰䔖也,字从。非从。及至“菱 厥攟”,然后从凌注水中芰也。则是䔖与菱,其为二物 不同。王逸误引陆生之“䔖”曰薢茩,而为水中之菱,其 失明甚。而马又并以从水两“菱”字交证,且误以“芵光 芵明”为“英光英明”,此马大年之误,尤可哂也。

    《老学庵笔记》:“芰,菱也。今人谓卷荷为伎荷。伎,立也。卷 荷出水面,亭亭植立,故谓之伎荷。或作芰,非是。”白乐 天《池上早秋》诗云:“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乃是言 荷及菱二物耳。

    《三柳轩杂识》:“菱花为水客。”

    《瓶花谱》:“二品,八命白菱。”

    《花历》七月,菱花乃实,九月芰荷化为衣。

    菱部外编

    《太平广记》:“贞元中,湘潭尉郑德璘家居长沙,有亲表 居江夏,每岁一往省焉。中间涉洞庭,历湘潭,多遇老 叟掉舟而鬻菱芡,虽白发而有少容。德璘与语,多及 元解。诘曰:‘舟无糗粮,何以为食’?叟曰:‘菱芡耳’。德璘好 酒,长挈松醪,春过江夏,遇叟无不饮之,叟饮亦不甚 愧荷。德璘抵江夏,将返长沙,驻舟于黄鹤楼下,旁有” 鹾贾韦生者,乘巨舟亦抵于湘潭,其夜与邻舟告别 饮酒。韦生有女,居于舟之舵楼,邻女亦来访别,二女 同处笑语。夜将半,闻江中有秀才吟诗曰:“物触轻舟 心自知,风恬浪静月光微。夜深江上解愁思,拾得红 蕖香惹衣。”邻舟女善笔札,因睹韦氏妆奁中有红笺 一幅,取而题所闻之句,亦吟哦良久,然莫晓谁人所 制也。及旦,东西而去。德璘舟与韦氏舟同离鄂渚信 宿。及暮,又同宿至洞庭之畔,与韦生舟楫颇以相近。 韦氏美而艳,琼英腻云莲蕊莹波,露濯蕣姿,月鲜珠 彩,于水窗中垂钓。德璘因窥见之,甚悦。遂以红绡一 尺,上题诗曰:“纤手垂钩对水窗,红蕖秋色艳长江。既 能解佩投交甫,更有明珠乞一双”,强以红绡惹其钩。 女因收得,吟玩久之。然虽讽读,终不能晓其义。女不 工刀札,又耻无以报,遂以钩丝而投。夜来邻舟,女所 题红笺者,德璘谓女所制,疑思颇悦,喜畅可知,然莫 晓诗之意义,亦无计遂其款曲。由是女以所得红绡 系臂,自爱惜之。明月清风,韦舟遽扬帆而去。风势将 紧,波涛恐人,德璘小舟,不敢同越,然意殊恨恨。将暮, 有渔人语德璘曰:“向者贾客巨舟,已全家没于洞庭 耳。”德璘大骇,神思恍惚,悲惋久之,不能排抑。将夜,为 《吊江姝》诗二首,曰:“湖面狂风且莫吹,浪花初绽月光 微。沈潜暗想横波泪,得共鲛人相对垂。”又曰:“洞庭风 软荻花秋,新没青蛾。细浪愁泪滴白𬞟。君不见,月明 江上有轻鸥。”诗成,酹而投之。精贯神祇,至诚感应,遂 感水神,持诣水府。府君览之,召溺者数辈曰:“谁是郑 生所爱?”而韦氏亦不能晓其来由。有主者搜臂见红 绡,而语府君曰:“德璘异日是吾邑之明宰,况曩有义 相及,不可不曲活尔命。”因召主者,携韦氏送郑生。韦 氏视府君,乃一老叟也。逐主者疾趋而无所碍。道将 尽,睹一大池,碧水汪然,遂为主者推堕其中,或沈或 浮,亦甚困苦。时已三更,德璘未寝,但吟红笺之诗,悲 而益苦。忽觉有物触舟,然舟人已寝,德璘遂秉炬照 之,见衣服彩绣,似是人物。惊而拯之,乃韦氏也,系臂 红绡尚在。德璘喜骇良久,女苏息。及晓,方能言,乃说: “府君感君”而活我命。德璘曰:“府君何人也。”终不省悟, 遂纳为室。感其异也,将归长沙。后三年,德璘当调选, 欲谋醴陵令韦氏,曰:“不过作巴陵耳。”德璘曰:“子何以 知?”韦氏曰:“向者水府君言,是吾邑之明宰,洞庭乃属 巴陵,此可验矣。”德璘志之,选果得巴陵令。及至巴陵 县,使人迎韦氏,舟楫至洞庭侧,值逆风不进,德璘使 佣篙工者五人而迎之,内一老叟挽舟,若不为意。韦 氏怒而唾之。叟回顾曰:“我昔水府活汝性命,不以为 德,今反生怒。”韦氏乃悟,恐悸,召叟登舟,拜而进酒果, 叩头曰:“吾之父母当在水府,可省觐否?”曰:“可。”须臾,舟 楫似没于波,然无所苦。俄到往时之水府,大小倚舟 号恸,访其父母,居止俨然,第舍与人世无异。韦氏询 其所须,父母曰:“所溺之物,皆能至此,但无火化,所食 唯菱芡耳。”持白金器数事而遗女曰:“吾此无用处,可 以赠尔,不得久停。”促其相别。韦氏遂哀恸,别其父母。 叟以笔大书韦氏巾曰:“昔日江头菱芡,人蒙君数饮 松醪,春活君家室以为报,珍重长沙郑德璘。”书讫,叟 遂为仆侍。数百辈自舟迎归府舍。俄顷,舟却,出于湖 畔,一舟之人,咸有所睹。德璘详诗意,方悟水府老叟, 乃昔日鬻菱芡者。岁馀,有秀才崔希周投诗卷于德 璘,内有《江上夜拾得芙蓉》诗,即韦氏所投德璘红笺 诗也。德璘疑诗,乃诘希周,对曰:“数年前泊轻舟于鄂渚,江上,月明时尚未寝,有微物触舟,芳馨袭鼻。取而” 视之,乃一束芙蓉也。因而制诗。既成,讽咏良久,敢以 实对。德璘叹曰:“命也。”然后更不敢越洞庭。德璘官至 刺史。

    芡部汇考

    《释名》

    芡:周礼       《鸡壅》。庄子

    卵菱。管子      芡实:本经

    鸡头。本经      雁喙。本经

    《雁头》。古今注     《𫇭子》。别录

    《鸿头》:纲目      《水流黄》,谈圃

    䓈菜。图经

    芡图

    芡图

    《周礼》

    《天官》

    《笾人》“掌四笾之实。加笾之实,菱芡、栗脯,菱芡、栗脯。”

    订义郑康成曰:“菱,芰也;芡,鸡头也。重言之者,以四物为八笾也。” 郑锷曰:“菱芡之类,皆生于水,以类推之,则取物之深远者,所以致其物之难得也。”

    《地官》

    大司徒之职,“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二曰川泽, 其植物宜膏物。”

    订义郑氏曰:“‘膏’,当为“櫜’,字之误也。莲、芡之属,有《櫜韬》。”

    《扬雄方言》

    《杂释》

    䓈,芡,鸡头也。北燕谓之䓈,青徐淮泗之间谓之芡。南 楚江湘之间谓之“鸡头”,或谓之“雁头”,或谓之“乌头。”

    《贾思勰齐民要术》

    《种芡法》

    一名鸡头,一名“雁啄”,即今芰子是也。由子形上花似 鸡冠,故名曰“鸡头。”八月中收取,擘破,取子,散著池中, 自然生也。

    《陆佃埤雅》

    《芡》

    芡叶似荷而大,其上有数十,蹙衄如沸梂,生而有芒 刺,其中有米,可以济饥。传云:“莲芡之属有櫜韬,一名 鸡头。”盖其蓬𨱔似鸡首,故曰鸡头,一名鸡壅。《庄子》曰: “药也,其实堇也,桔梗也,鸡壅也,豕零也,是时为帝者 也。”此言贵贱更事也。当其所须则贵,虽用而缓则贱, 岂有常也哉?俗云:“荷华日舒夜敛,芡华昼合宵炕”,此 阴阳之异也。《方言》曰:“北燕谓之䓈,青徐淮泗之间谓 之芡,南楚江淮之间谓之鸡头,或谓之雁头”,状盖似 禽鸟之首,故取以名之。《周官》:“笾人加笾之实,菱芡栗 脯。”菱芡取之水,栗脯取之陆。所谓笾豆之实,水陆之 品也。

    《罗愿尔雅翼》

    《芡》

    芡,鸡头也。幽州人谓之雁头。叶如荷而大,叶上蹙衄 如沸,有芒刺,兼有觜,若鸡雁之头,又名雁啄。实内有 米,圆白如珠,久食宜人。说者曰:“小儿食不能长大,故 驻年。”或曰:“芡实盖温平耳,然食之必枚,食而细嚼,足 以致上池之津,故能益人,犹如马啮短草则肥悦。”今 芡与菱皆水物而性异。芡华向日,菱华背日,其阴阳 向背不同,故损益亦不同也。《周礼》亦以为加笾之实。 龚遂为渤海太守,劝民冬益畜果实菱芡。《淮南子》曰: “鸡头已瘘。”许叔重以鸡头为水中芡,愈头。“之疾。”按 上下文,狸头愈鼠,鸡头已瘘,䖟散积血,啄木愈龋,此 类之可推者。详书本意,皆谓此禽虫平日所啄食,故 能致此病。类可推寻鸡头似不谓此,然或当亦能已 瘘尔。此物水草陂泽多有,陶隐居乃云:此即今𫇭子 形,上花似鸡冠,故名鸡头。鸡冠乃陆草,长五、六尺,干 叶皆红,其花正红,状如鸡冠,何预芡耶?《庄子·鸡壅疏》 云:“鸡头草也。服之延年。”韩文公诗云:“鸿头排刺芡。”陈 士良云:“有软根名䓈菜。”

    《王世懋瓜蔬疏》

    《芡》

    芡一名“鸡头”,果中之美味,而最补益人,然独杭州多而佳。京师产者,形如刺猬,而有粳、糯。糯而大者味胜。 杭产,吾地俱不宜,然勤种之,鲜摘亦胜。

    《徐光启农政全书》

    《芡考》

    《王桢》曰:“芡苗生水中,叶大如荷,皱而有刺。花开向日, 花下结实,故菱寒而芡暖。”

    又曰:“鸡头作粉,食之甚妙。河北沿溏泺,居人采之,舂 去皮,捣为粉,蒸炸作饼,可以代粮。”龚遂守渤海,劝民 秋冬益蓄菱芡,盖谓其能充饥也。

    救饥

    采嫩根茎,炸熟食。采实,人剥食之,蒸过烈日晒之,其 皮即开。舂去皮,捣碎为粉,蒸炸作饼,皆可食。

    《王象晋群芳谱》

    《芡》

    秋间熟时,取实之老者,以蒲包包之,浸水中。三月间 撒浅水内,待叶浮水面,移栽浅水,每科离二尺许,先 以麻饼或豆饼拌匀河泥种时以芦记其根。十馀日 后,每科用河泥三四碗壅之。

    《本草纲目》

    芡实释名

    陶弘景曰:“此即今𫇭子也。茎上花似鸡冠,故名鸡头。” 《苏颂》曰:“其苞形类鸡雁头,故有诸名。”

    李时珍曰: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鸡壅,见《庄子无鬼》 篇。卵菱,见《管子五行篇》。扬雄《方言》云:“南楚谓之鸡头, 幽燕谓之雁头。徐青、淮泗谓之芡子,其茎谓之𫇭,亦 曰䓈。”郑樵《通志》以钩芺为芡,误矣。钩芺,陆生草也,其 茎可食。水流黄,见下。

    集解

    《别录》曰:“鸡头实,生雷池池泽。八月采之。”

    韩保升曰:“苗生水中,叶大如荷,皱而有刺。花子若拳 大,形似鸡头。实若石榴。其皮青黑,肉白如菱米也。” 《苏颂》曰:“处处有之。生水泽中。其叶俗名鸡头盘。花下 结实,其茎嫩者名𫇭。”亦名䓈菜。人采为蔬茹。 寇宗奭曰:“天下皆有之。临水居人,采子去皮、捣仁为 粉,蒸炸作饼,可以代粮。”

    李时珍曰:“芡茎三月生叶贴水,大于荷叶,皱文如縠, 蹙衄如沸,面青背紫。茎、叶皆有刺。其茎长至丈馀,中 亦有孔,有丝。嫩者剥皮可食。五、六月生紫花,花开向 日结苞,外有青刺如猬刺及栗球之形。花在苞顶,亦 如鸡喙及猬喙。剥开内有斑驳软肉裹子,累累如珠 玑。壳内白米,状如鱼目。深秋老时,泽农广收,烂取芡” 子,藏至囷石,以备荒歉。其根状如三棱,煮食如芋。

    修治

    孟诜曰:“凡用蒸熟,烈日晒裂取仁,亦可舂取粉用。” 李时珍曰:“新者煮食良。入涩精药,连壳用亦可。”按:陈 彦和《暇日记》云:“芡实一斗,以防风四两,煎汤浸过用, 且经久不坏。”

    气味

    甘平涩无毒。

    陶弘景曰:“小儿多食,令不长。”

    《孟诜》曰:“生食,多动风冷气。”

    寇宗奭曰:“食多不益脾胃,兼难消化。”

    主治

    《本经》曰:“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 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

    陈日华曰:“开胃助气。”

    李时珍曰:“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

    发明

    陶弘景曰:“《仙方》取此合莲实饵之,甚益人。”

    《苏恭》曰:“作粉食,益人,胜于凌也。”

    苏颂曰:“取其实及中子捣烂,暴干,再捣筛末,熬金樱 子煎和丸服之。云补下益人,谓之水陆丹。”

    李时珍曰:按:孙升《谈圃》云:“芡本不益人,而俗谓之水 流黄”,何也?盖人之食芡,必咀嚼之,终日嗫嗫,而芡味 甘平,腴而不食之者能使华液流通,转相灌溉,其 功胜于乳石也。《淮南子》云:“狸头愈癙,鸡头已瘘。”注者 云:“即芡实也。”

    鸡头菜气味

    咸甘平无毒。

    鸡头菜主治

    李时珍曰:“止烦渴,除虚热,生熟皆宜。”

    根气味

    同茎。

    根主治

    陈士良曰:“小腹结气痛,煮食之。”

    附方

    鸡头粥“益精气,强志意,利耳目。鸡头实三合,煮熟去 壳粳米一合,煮粥,日日空心食。”经验方

    玉锁丹:治精气虚滑。用芡实连茎方见藕节下 四精丸:治思虑色欲过度,损伤心气,小便数,遗精。用 秋石、白茯苓、芡实、莲肉各二两,为末,蒸枣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送下。永类方

    分清丸治浊病。用芡实粉、白茯苓粉、黄蜡化蜜和丸, 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盐汤下。摘元方

    偏坠气块:“鸡头根切片煮熟,盐醋食之。”法天生意

    《高濂遵生八笺》

    《芡实粥》

    用芡实去壳三合,新者研成膏,陈者作粉,和粳米三 合煮粥食之。益精气,强智力,聪耳目。

    《鸡头粉》

    取新者,晒干去壳,捣之成粉。

    《河上公服芡实散方》

    干鸡头实去壳忍冬茎叶,拣无虫污,新肥者,即金银 花也。干藕各一斤为片段,于甑内炊熟曝干,捣罗为 末,每日食后,忍冬汤浸水服一钱匕,久服益寿延年, 身轻不老,悦颜色,壮肌肤,健脾胃,去留滞,功妙难尽, 久则自知。

    《直省志书》

    《吴江县》

    《物产》:鸡头实大而甘,植荡田中,北过苏州,南逾嘉兴, 皆给于此。浙之西湖有之,不及此也。

    《无锡县》

    土产:鸡头,出鹅湖华氏祖墓之旁。其产“处不及百亩, 每秋风乍起,香苞玉绽,万颗匀圆,使人忘饱。居民多 取吴中所出杂以入市,或临视采之,辄先置其根下, 亦鲜有甚真者。数年来,万安乡龙塘岸所生,差堪伯 仲。”

    芡部艺文诗词

    《鸡头》
    唐·阙名

    湖浪参差叠寒玉,水仙晓转钵盘绿。淡黄根老栗皱 圆,染青刺短金罂熟。紫罗小囊光紧蹙,一掬珍珠藏 猬腹。丛丛引嘴傍莲洲,满川恐作天鸡哭。

    《初食鸡头有感》
    宋·欧阳修

    “六月京师暑雨多,夜夜南风吹芡嘴。凝祥池锁会灵 园,仆射荒陂安可拟。争先园客采新苞,剖蚌得珠从 海底。都城百物贵新鲜,厥价难酬与珠比。金盘磊落 何所荐,滑台泼醅如玉醴。自惭窃食万钱厨,万口飘 浮嗟病齿。”却思年少在江湖,野艇高歌菱荇里。香新 味全手自摘,玉洁沙磨软还美。一瓢固不羡五鼎,万 事适情为可喜。何时遂买颍东田,归去结茅临野水。

    《采芡》
    文同

    芡盘圆圆开碧轮,东城壕中如叠鳞。汉南父老旧不 识,日日岸上多少人。骈头鬅松露秋熟,绿刺红针割 寒玉。提笼当筵破紫苞,老蚌一开珠一掬。吹台北下 凝祥池,圃田东边仆射陂。如今两处尽湮没,异日此 地名应驰。物贵新成味尤美,可惜飘零还入水。料得 明年转更多,一匝清波流珠子。

    《食鸡头》
    苏辙

    芡叶初生绉如縠,南风吹开轮脱毂。紫苞青刺攒猬 毛,水面放花波底熟。森然赤手初莫近,谁料明珠藏 满腹。剖开膏液尚模糊,大盎磨声风雨速。清泉活火 曾未久,满堂坐客分升掬。纷然咀噍唯恐迟,势若群 雏方脱粟。东都每忆会灵沼,南国陂塘种尤足。东游 尘土未应嫌,此物秋来日常食。

    《食鸡头》
    前人

    风开芡嘴铁为须,斧斫沙磨旋付厨。细嚼兼收上池 水,徐咽还成沧海珠。佳客满堂须一斗,闲居赖我近 平湖。多年不到会灵沼,气味宛然初不殊。

    《鸡头》
    陶弼

    三伏池塘沸,鸡头美可烹。香囊联锦破,玉指剥珠明。 叶皱非莲盖,根甘似竹萌。不应徒适口,炎帝亦曾名。

    《食鸡头》
    杨万里

    江妃有诀煮珍珠,菰饭牛酥软不如。手劈鸡腮金五 色,盘倾骊颔琲千馀。夜光明月供朝嚼,水府灵宫恐 夕虚。好与蓝田餐玉法,编归辟谷《赤松书》。

    三危瑞露冻成珠,九转丹砂链不如。鼻观温芳吹桂 歇,齿根软熟剥胎馀。半瓯鹰爪中秋近,一炷龙涎丈 室虚。却忆吾庐野塘畔,满山柿叶正堪书。

    《鸡头》
    前人

    龙宫失晓恼江妃,也养鸣鸡报早晖。要啄稻粱无半 粒,只教满颔饱珠玑。

    《芡实》
    姜特立

    芡实遍芳塘,明珠截锦囊。风流薰麝气,包裹借荷香。

    《建州绝无芡颇思之戏作》
    陆游

    乡国鸡头买早秋,绿荷红缕最风流。建州城里西风 冷,白枣堆盘看却愁

    《浣溪沙》
    宋·昭顺老人

    的皪堪为席上珍。银铛百沸麝脐熏。萧娘欲饵意中 人。 拈处玉纤笼蚌颗,剥时琼齿嚼香津,仙郎入口 即轻身。

    《霓裳中序第一》咏鸡头
    明·杨慎

    青霞裁雾縠。正锦㶑、瑶潘碧澳。水底鲛人织女,当翠 房深处,新妆乍沐,尘消罗袜。冶步盈盈出鳞屋。向何 许、满身璎珞,云辙转,风毂。 皎镜全澄独漉。相掩映、 荷裳芰服。昨夜龙宫失晓。也养天鸡,启明传旭。啄粮 无半菽。算只有、明珠满腹。江妃把,金针穿玩,递与素 娥掬。

    芡部选句

    唐·杜甫诗:“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迥。”水果剥菱芡。 钱起诗:“渚禽菱芡足,不向稻粱争。”

    《韩愈诗》:“平池散芡盘。”《风》能拆芡嘴。

    《孟郊诗》:“鸿头排刺芡。”

    温庭筠诗:“绣颔金须荡倒光,团圆皱绿鸡头叶。” 宋宋祁诗:“磨沙漉水莩壳滑,斫桂煮釜风波声。” 梅尧臣诗:“吴鸡斗罢绛帻碎,海蚌捧出珍珠明。” 黄庭坚诗:“剥芡珠走盘。”《千头剖蚌》明珠熟,《明珠 论》斗煮鸡头。

    王岩叟诗。“水晶冷浸碧玉丛。琉璃涌出青毛猬。” 陆游诗。“芡嘴拆秋风。”鸡头“累累如大珠。”港种《鸡 头》采满船。

    郑清之诗。“玉质欲藏如许脆。铁芒何苦太尖生。” 元马祖常诗。“沼绿芡盘铺。”

    明王象明诗:“鸡头新劈骊颔颗。”

    芡部纪事

    《汉书龚遂传》:“遂为渤海太守,秋冬课收敛,益畜果实 菱芡。”

    谢承《后汉书》:袁闳父贺为彭城相,亡。闳到郡迎丧,饥 食菱芡,渴饮行潦。

    《南史徐勉传》:“勉尝为书戒其子嵩曰:中年聊于东田 开营小园,渎中并饶荷䓈,湖里殊富芰莲,虽云人外, 城阙密迩,亦雅有情趣。”

    《宋史·礼志》:荐新:太宗景祐三年,礼官、宗正请每岁夏 季月,荐果以芡以菱。

    芡部杂录

    《庄子》药也,其实堇也,桔梗也,鸡廱也,豕零也,是时为 帝者也,何可胜言。廱或作壅。《司马》云。鸡壅。即鸡头 也。

    《淮南子》:“鸡头已瘘。”瘘、颈肿疾。鸡头水中芡, 《东坡杂记》:吴子野云:“芡实盖温平尔,本不能大益人, 然俗谓之水硫黄,何也?人之食芡也,必枚啮而细嚼 之,未有多嘬而亟咽者也。舌颊唇齿,终日嗫嚅,而芡 无五味,腴而不腻,足以致上池之水,故食芡者能使 人华液流通,转相挹注,积其力,虽过乳石可也。” 暇日记鸡头一斗,用防风四两,换水浸之,久久益佳。 他果煮以防风水浸之,经月不坏。陈彦和每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