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参奉集

1805年
卷一

国朝右文教三百馀年。参奉李先生。生六十四年卒。又二十三年。遗集行于世。诗三百二十六篇。文三十一篇。凡四卷。先生未尝自号。亦未尝以文自居。无巾箱之蓄。而集中所载。皆一时从游士大夫口诵耳习。固不待集而传也。然世之知先生者。知其诗不知其文。知其文不知其人。噫。匪斯人。曷能有斯诗与文哉。晩秀末学。窃尝识先生之大者。家著笃行。士服微言。迹潜衡泌而眷忧雅繋于宗国。神超埃壒而矩范不离于经礼。冲远高朗。标望千古。语所云贞不绝俗。隐不违亲。颓乎处顺。渊乎似道。先生之谓也。今去先生未一世。邈然清风。望之如汉,晋间人。所可求者。惟纸上之咳唾。求之四始而不得。求之六体而不得。求之声色香味。益远矣。然则于何乎求之。先生自八九龄。耆书忘寝食。手一卷咿唔散帙中。家人或不知所在。一日忽大悟。下笔。苍郁顿挫。已作老杜语。先生之慧识也。有人闻先生之名而不识其面。路见先生裒衣伟带。拱立众中。趍而揖曰子非李参奉欤。其见赏于人。类孟万年故事。先生之德仪也。晩秀尝谒先生于郭西古宅。先生方遘疾且革。诸士友环坐户外。及拜床下。先生气不能续。而眉宇盎然无嚬呻困苦之色。谭文道世好。意象恬怡。若无事然。先生之学力也。夫识者性之灵。德者心之得。学者业之基。有德此有识。有识此有学。有学而后拟议以变化。富有而日新。此先生所以深造自得。默契于道。诗文特符表之发耳。晩年文字。出之愈简。敛菁华而归素朴。谢崱屴而就坦夷。温恭卑牧。专用力于内。即子夏之后礼。遽伯玉之寡过。非知道者。孰能与于斯。昔我正庙览先生为人作元陵挽词。嗟赏久之曰谁所为也。近世无此作。命修无冤录。语编辑臣曰闻李某释此书。得古人意。可采而载之。嗟乎。先生以一命士。受知圣主若是其深。而怀宝丘园。皓首无施。世之知先生者。今盖无有乎尔。今且无有乎尔。则逾久而逾恐失其真。后千百年。有读其书而知先生之为何如人则斯集之力也。上之五年乙丑暮春。延安李晩秀谨序。

夫足于性者天。损不能入。故能常游万物之祖。若李先生者。岂其人虖。先生讳匡吕字圣载。少而率礼蹈谦。闺庭之行以睦。长而惇说诗书。多识前代载言。漱六萟之芳津。步先哲之绝轨。拪迟衡筚。表植人伦。道存林宗。韵谐渊明。故其文发挥性灵。理致清远。诗亦风情所寄。泱乎有正始之音。虽不事藻丽靡曼。而其语皆高妙出尘。璧随和在璞。吐彩流润。片章只言。邮传万口。见古文异书。心甚乐之。然讽味数回。宣畅志意而已。有人来求书。欣然濡豪。数纸晕尽。谕掖后进。惠训不倦。都下绅珮。聆风景随。观高挹清。声名藉甚。于是倾倒屣履。闻至皆惊。蒲葵洛咏。亦入摹效。然世之学先生者。多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愈远。尝除寝郞。一肃即去。得从所好。纵志散朗。春秋六十四。没于国西门外平洞里第。岩薮知名。莫不失声。今太史氏李公亦慕用无穷者也。以为使芳流歇绝。光灵不属。吾辈之耻。第次遗文。县诸不刊。俾余为之序。余以寡陋。获私于先生久矣。追先人敦姻之谊。感笔札知己之深。爰标大略。系之遗后。其如扇播芳烈。揄扬世德。墓志家牒详焉。

上之五年四月朔朝。平州申大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