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城考 中华文库
晋阳城考 作者:郭象升 |
华夏古代大都会,晋阳其一也。
其旧址,在今汾河之西。最初,筑于春秋时赵鞅之臣董安于。历世增廓,至唐代立为北都,以李氏由此起义也。其城,方圆大四十里。东门望汾河,西门依晋水,即今晋祠难老泉也。李白诗:“闲来走马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盖晋祠为当时游观之地,近在西郊,出城即是也。城中包一小城,谓之宫城,由隋炀帝行宫得名。其环套之形式不可考,大抵与北京之紫禁城类耳。高宗显庆年间又于汾河之东,筑一小城,谓之东城。武后时,又跨汾河筑一城,使东城与晋阳联接,谓之连城。昔之汾河在晋阳城门外,至此乃贯城而流。合四城以为一城,其形势之雄伟,可知也。
唐代山西称河东,河东节度使治所,即晋阳。唐末,李克用以沙陀兵破平黄巢,为河东节度使,封晋王。自此河东兵力,雄于各方。其子李存勖,遂本此基业,灭朱梁而有天下。五代之世,由河东节度使革命承统者,前后数人。刘知远之称帝也,以河东节度使属其弟崇。郭威篡汉,遂不能复有河东之地。而河东戴崇为帝,仍称大汉。各方则以北汉呼之。北汉之北境,与契丹划石岭关为界。南境又失上党之半。以故刘崇所据之地,止有十州。然周世宗用兵如神,南定两淮,北夺三关。宋太祖黄袍加身,九州率有,而皆不能削平北汉,则以晋阳一城之故也。世宗亲征不克,太祖再驾又不克,攻城之兵即退。晋阳门开,十州仍为汉有。盖十州不难取,而晋阳不易攻也。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乃兴兵四十万,御驾三征。长围既合,决水灌之。城破,城中百姓久居屋顶,恨极,多撤屋瓦以投入城之军。太宗怒,屠掠颇惨。诸大臣议,以为五代以来,天下纷争,晋阳实为祸本。不毁此城,难未已也。阴阳家言,太祖由归德节度使人承大统。归德者,春秋时宋地,故国号曰宋。宋之封野为商星,而河东之发野为参星。参商不和,若不痛摧河东,即于国家本命不利。于是下令:全城人五日迁徙,纵火焚之。命潘美为留守,别筑新城,今之太原城是也。又用阴阳家言,新城风水,皆取平庸不甚吉利者。官街不得有十字式,皆作丁字式。丁者,钉也,取破之意也。元好问诗:“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谓此也。
新城移筑于汾河之东,圈入两小村,东曰三交,西曰唐明。以唐明村之晋文公庙,为帅守衙署,即今之省政府也。太原市街,有所谓三桥者,有所谓桥头者。本非溪涧,何由称桥?盖三交、唐明之旧迹,其所谓桥,尚在城之先矣。潘美驻榆次二年,新治立,始迁焉。于城中建太宗功德庙,奉画像而祀之。久之,失火,庙毁。帅守发人夫重建,则又火。如是者数十年。仁宗时,范镇为守,始奏请罢祀。据镇所言,乃晋民挟恨,有意焚之耳。当太宗之退师也,尽俘富户大族以东。旧城片瓦不存,开为稻田。诸俘民散居中原,无以为生,乃学为商贾。每年清明节,必老幼相携,回里拜先人之墓。亦借此有所贩鬻,东西往来,劳苦不息,此则山西行商之风所由起也。
北宋末年,金兵分二道入犯。斡离不由大名渡河,粘没曷由雁门南下。东兵先至,取和而还。西兵梗于太原。其后太原失守,粘没曷乃与斡离不会师,再围汴梁。虏徽、钦二帝而灭宋。论者以为太原不下,则汴梁不可合围。使晋阳故城尚在,以张孝纯之善守,粘没曷必未易破之。今仗一潘美所筑褊小之城,草创不过百年。城中人户,不能望昔日晋阳百分之一,安得不破。太原破,而汴梁亦破,故元好问诗日“钉破并州渠亦亡”也。然晋阳一城,关系当时天下安危,尚在是是非非之间。其关系山西文化高下,则最为明白矣。
晋阳未毁以前,山西不惟武功高于天下,则文教亦高。既毁以后,文教、武功皆堕,遂变为商贾之区域。以史传证之,前后人才,顿然不侔,确以太平兴国四年为界限。风水之说,果有关欤?抑人事自然之理也。变通恢张,盖有望于后来矣。
《晋民快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