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通鉴/卷097 中华文库
附记三柔兆掩茂,尽一年。
大清顺治三年
春,正月,己酉朔,明唐王驻建宁,不受朝贺,以三大罪自责。
庚申,故明瑞昌王谊泐结众谋犯江宁,丙寅夜,帅众二万余,分三路来犯。大兵击败之,谊泐被执,与其部下经略常尔韬、总兵杨三贯、夏含章等俱死。
时又有崇阳王者,率兵寇歙县,兵败,与其总兵闵士英、郑鹏远俱见执死。又高安王常淇与监军道江于东等据婺源之小坑,遂平王绍鲲、职方主事杨谟等拥众太湖,遥应鲁王,亦先后见执而死。【考异】见《辑览》目中,注云“顺治三年”。证之《东华录》,入寇江宁,乃正月十二十八等日。而是时金声事败,歙县之犯,盖谋应金声,而太湖之役,疑即尹民兴等起事时。今类书于正月下。
是月,大清命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统兵征四川。明鲁王遣使臣柯夏卿、曹维才聘于唐。唐王手敕,加夏卿兵部尚书,维才光禄寺少卿,报鲁王曰:“予无子,王为皇太侄,同心戮力,共拜孝陵。予有天下,终致于王。浙东所用职官,悉列朝籍,无分彼此。”寻遣佥都御史陆清源赍饷十万犒浙东军。
明督师尚书何腾蛟师次湘阴,与监军御史李膺品谋大会诸将于岳州,副将张先璧逗留不赴,诸将亦观望,惟李赤心自湖北至,遇大清兵,战败而还。诸镇兵遂罢,腾蛟威望由此损。
明唐王大学士杨廷麟赴赣州,招集龙武军张安等四营,闻王将由汀州赴赣,欲往迎王,乃以万元吉代守吉安。
明宣城诸生吴汉超兵败于宁国。
初,明故职方郎中尹民兴,流寓泾县,与诸生赵初浣等,谋应金声,据城拒守。及大兵被城,初浣死之,民兴走免。汉超亦以南都覆,弃家走泾县,从民兴起兵,兵败,匿华阳山中。会邱祖德、麻三衡诸兵溃,保华阳,有徐淮者部署之,汉超与之合,连取句容、溧水、高淳、溧阳、泾、太平诸县。至是袭宁国,夜,缘南城登,兵溃。城中捕按首事者,汉超已出城,念母在,且恐累族人,入见曰:“首事者我也。”剖其腹,胆长三寸,妻妾自掷楼下死。
同时先后举兵者。又有故青阳知县庞昌允,南京覆,走匿九华山谋起兵,事泄被执,夜死旅店中。溧阳诸生谢球。一作“琢”。故佥事鼎新子也;毁家募兵,兵溃,被执死。盐城诸生司石磐,与都司鄷某同举兵,兵败,袚执,鄷言“此儒生,吾劫之为书记耳!”石磐曰:“吾首事,奈何讳之!”系狱六十余日,与鄷偕死。【考异】以上皆据《明史》邱祖德等传。而《殉节录》所载,又有太平训导王明德,兵入城,偕妻赴水死。惟月日不可考,附识之。
二月,丁亥,闽中大雨雹,昼晦。
明郑鸿逵等之出师也,各拥众数千,号数万。即出关,托候饷,驻不行,唐王屡趣之,不应。王乃决意出汀州入赣,与湖南为声援。郑芝龙不欲王行,令军民数万人遮道呼号,拥驾不得前,王不得已驻延平,以府署为行宫。
吏部司务王士和疏陈时政阙失,凡数千言。王刊赐文武诸臣,召士和入对,嘉奖备至,擢兵部主事,未一月,擢延平知府。
王以事杀建阳知县施?、邵武知府吴炆炜、推官朱健,大学士曾樱论救,不省,人情惴恐。
故兵部郎中王期昇,御史彭遇岂,自浙中遁至,王加期昇总督,遇岂佥都御史。中旨内降,大学士路振飞等封还,谓:“遇岂依附马士英,期昇在太湖奉朱盛征称通城王,派饷苛虐,不可用。”王乃止。
是月,马胫岭兵变,明唐王遣大学士路振飞至浦城安抚之。
大清命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率师征福建、浙江。
三月,戊申,明鲁王总兵王之仁,率水师驻钱唐江上。
会大清兵驱船开堰入江,之仁自江心袭击郑遵谦,获铁甲八百余副,谋乘胜进攻杭州,不克而还。
明唐王封郑成功为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印。
郑芝龙有异心,独成功不附,尝对王曰:“臣受厚恩,义不反顾,愿以死捍陛下。”寻复陈控守进取事宜。王嘉其忠,故有是命。
明督师大学士黄道周殉节于江宁。报至,唐王痛哭辍朝。
先是道周被执至江宁,幽别室中,囚服著书。闻当刑,书《绝命词》衣带间,过东华门,坐不起,曰:“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监刑者从之。幕下士中书赖雍、蔡绍谨。《辑览》二人姓名红本作“蔡雍、赖绍谨”。红本,即进呈《实录》也。“蔡雍”,野史又作“蔡春溶”。兵部主事赵士超、一作蔡士超。广信通判毛玉洁、《辑览》红本“玉”作“至”。游击朱家第等皆死之。
道周学冠古今,所至学者云集。铜山在孤岛中,有石室,道周自幼坐卧其中,学者称“石斋先生”。精天文、历数、皇极》诸书,所著《易象正》、《三易洞玑》及《太函经》,学者穷年不能通其说,而道周用以推验治乱。没后,家人得其小册,自谓“终于丙戌,年六十二”,始信其能知来也。【考异】道周之死,《绎史》书于三月戊申朔,《台湾外纪》书于壬子。而温氏《道周本传》及野史皆作“二月初七日”,朱氏诗话亦云“二月”。盖温氏所纪据关中闻报月日,传则据就刑月日,非矛盾也。惟《明儒学案》言“道周以三月七日兵解”。疑传中误“二”字为“三”字也。据《寒支集》,李世熊《请恤道周疏》,为通政司所格,则道周二月死,时尚未报也。今仍据温氏报闽之月书之。
辛未,大清兵克吉安,明总督万元吉败,退屯皂口。
初,崇祯末,命中书舍人张同敝调云南兵,及抵江西,两京已相继失,因退还吉安;杨廷麟留与共守,以客礼待之。其将赵印选、胡一青,颇立功,而元吉至,约束甚严,诸将渐不悦。时广东兵亦以赴援至,而廷麟所招龙武新军张安者,为汀、赣间峒贼四营之一,骁勇善战,既降,有复抚州功,且招他营尽降。元吉以新军足恃也,蔑视云南、广东军,二军皆解体。然安卒故为贼,居赣淫掠,遣援湖西,所过残破。及是大兵逼吉安,诸军皆内携,而新军又在湖西城中,军不战而溃,城遂破。
元吉至皂口,檄谕赣州,极言云南兵弃城罪,其众遂西去。逾月,元吉退守赣州。【考异】吉安之破,野史所载,有明职方主事郭锟死之。
是月,大兵克宁州,明监军许文龙死之。初,降将金声桓遣人招降,文龙不从,逐我所置官吏,屯兵奉乡。声桓乘间破宁州,遂攻奉乡。围守三月,文龙粮绝,走保界首砦,被执,杀之。
明唐王驻延平,屡趣出关,郑彩不得已出屯广信,而鸿逵在关,仍托以候饷,驻不行。
先是吏部尚书张肯堂累疏请出兵,乃加少保兼户、工二部尚书,总制北征,郑芝龙沮之,不成行。肯堂之孙茂滋,家居华亭,方以吴淞起义师败,与肯堂故将都督汝应元亡命入闽,因言“吴淞事虽不克,而败卒犹保聚相观望,倘有招之者,可一呼而集。”肯堂乃请王由浙东亲征,而己以舟师由海道抵吴淞,招诸军为犄角。尚书曹学佺力赞之,谓“侥天之幸在此一举”,乃捐饷一万以速其行。肯堂乃请以故福州推官徐孚远、故吏部郎中朱永祐从行,参军事,二人皆肯堂同里,领袖吴淞义师者也。
肯堂方奉诏行,芝龙复尼之,遣其将郭必昌将步卒先发,而令肯堂待命岛上。必昌受命,不出三关一步,肯堂以数舟入海,徘徊岛上。未几而芝龙遂降于我大清。
明唐王使者陆清源至浙东,鲁总兵方国安纵兵夺其饷,留清源于军中,且出檄数唐王罪。大学士张国维叹曰:“曲在我矣。”
时鲁王兵力孱弱,而武将横甚,竞营高爵,请乞无厌。故庶子余煌,初起礼部侍郎,再起户部尚书,皆不就,至是拜兵部尚书,上言:“今国势愈危,朝政愈纷,尺土未复,战守无资。诸臣请祭则当思先帝烝尝未备,请葬则当思先帝山陵未营,请荫则当思先帝子孙未保,请谥则当思先帝光烈未昭。”时以为名言。
清源留军中,卒不遣,及国安败,自沉于江。【考异】野史俱言清源被杀于浙东,或云为国安所杀,或云马士英遣人杀之。证之《辑览》,言“国安败,清源沉江死。”《殉节录》言“清源以犒军为国安所留,江防溃,投江死。”据此则清源乃殉国难,非被杀也,今据之。
夏,四月,大清兵克广信,明唐王兵部侍郎詹兆恒等死之。
兆恒,广信广丰人,南都时,争逆案,与马、阮有隙,遂以奉命祭告行,事竣旋里。及黄道周出师,请加兆恒官,协守广信,而是时巡抚周定礽,“礽”,《明史》传作“仍”。。与兵部员外郎万文英、湖东副使胡奇伟、广信同知胡甲桂共举兵保广信。
及是大兵克铅山,乡官胡梦泰方授兵科给事中,奉使旋里,大兵逼城下,梦泰倾家募士,与文英分守铅山,被围数月,城破,夫妇俱缢死。文英举家赴水死。未几,广信亦破,定礽、奇伟兵败,死之。
甲桂《辑览》作“嘉桂”。从道周议城守,道周败没,势益孤,效死不去。至是被执,谕降不从,幽别室,自经死。兆恒兵败,走怀玉山,聚众数千人自保。已,进犯开化,兵溃,没于阵。
同时殉难者,都司刘芳伯、黄国治、参将谢良才、王之枢、监纪官李奇、余干知县杨时秀、兵部员外郎戴伍?、守备陈寿、陈杰、总兵江天衢、推官王象乾、胡珮、游击胡接辉等,俱先后死。
又有毕贞士者,贵溪人,举于乡,同守广信,城陷赴水,家人救之,行全开里桥,望拜祖茔,触桥柱死。【考异】广信之下,事见《明史·詹兆恒传》。而同殉之刘芳伯以下,据《辑览注》,皆系之《黄道周兵败》目中。证之《明史》,广信之破在三年四月,今分书之。殉难官绅,《辑览》所载最详。然自刘芳伯以下十三人,《绎史》、《南略》皆无之,《殉节录》亦不具也。若《绎史》所载,铅山之败,有诸生唐倜陷阵死。又有进士徐敬时者,与杨文、李克升举兵厂信之九仙山,至甲午之正月,寨破,皆被杀。此又《辑览》所遣,附识之。
明郑彩闻广信之急,弃不守,将由建昌之新城遁入杉关。
初,建昌既破,事见去年七月。新城知县谭梦开迎降,民潜导守关兵杀之,兵民相残,弥月不靖。唐王乃以邵武贡生李翔诸书“翔”作“翱”。为新城知县,翔至,禽杀余党,众遂定。然民习于乱,佃人以田主征租斛,大聚数千人噪县廷,翔潜遣义兵三百,诡称彩军,杀乱民,明日复斩百余级,乱乃靖。
已,彩兵数万由新城遁入关,会大兵克吉安,再攻抚州,明永宁王慈炎求救于彩,彩遣监军张家玉以三营往援。围暂陷,已而复合,抚州遂破,慈炎死之,所招峒蛮兵亦散,彩奔入关。
家玉走新城,故御史徐伯昌邀与共佐翔守城。及是我兵未攻,家玉出战,中矢,堕马折臂,亦走入关。翔与伯昌率民兵千余拒守,我军从间道入城,民兵皆溃,翔与伯昌俱死之。【考异】新城之役,诸书及《江西通志》皆书于乙酉七月下,证之《明史·王养正、张家玉传》,皆是年破广信后事,故传中特书之三年。《绎史》言“是年四月,抚州亦破”。钱澄之《所知录》亦云,“三月吉安陷,四月抚州陷”,是翔等殉难,乃在抚州再陷时也。今据二书年月。
抚州败问至,举朝震惊,唐王命削彩职,戴罪图功。
大兵自吉安乘胜直薄赣州城下,明万元吉拒守,给事中杨义荐奉命湖南过赣,入城留共守御,城中赖之。
文荐,元吉门生也。元吉素有才,莅事精敏。及失吉安,士不用命,昏然坐城上,对将吏不交一言。隔河大营遍山麓,指为空营,兵民从大营中至,言敌势盛,辄叱为间谍,斩之。
江西巡抚刘远生,令张琮者将兵趋湖东,及赣围急,远生自出城召琮于雩都,赣人曰:“抚军遁矣。”怒,焚其舟,拘远生妻子。俄远生率琮兵至,赣人乃大海。
琮军渡河抵海林,中伏,大败。还至河,争舟,多死于水,远生愤甚。五月,丙午朔,远生渡河再战,身先士卒,遇我军被获,复逃归。
而龙武新军在湖西溃散者,闻吉安复失,仍回雩都。时杨廷麟方召赴行在,以吉安警留驻赣州城外。至是赣围急,廷麟遣使调广西狼兵,而身往雩都趣新军张安来救。庚申,与大兵再战于梅林,安败,退保雩都,廷麟乃散其兵入城,与元吉凭城而守。【考异】梅林再战,一在五月之朔,一在五月之望,皆据《明史·元吉本传》。惟“刘远生”,绎史作“刘广允”,《所知录》、《江西通志》皆同。疑即远生也。今据正史。平观察云:“广允字远生,号同庵,即刘湘客之兄也。广允后以字行,湘客字客生,可证。”逾月,广东副将吴之蕃以五千兵赴援,围渐解,未几复合,城中守如初。
唐王闻赣围久,奖劳之,赐名忠诚府,加元吉兵部尚书,文荐佥都卸史。
乙丑,大清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等至杭州。
时明鲁王诸军列营钱唐江东岸,绵亘二百余里,舣舟江上以待。大兵未具舟揖,不能渡,忽江沙暴涨,水浅可涉,壬申,大兵策马径渡,鲁总兵方国安拔营走绍兴,江上诸军悉溃。
大兵克严州,明鲁王总兵顾勋死之。【考异】诸书皆记大兵渡江于六月之朔,盖连取绍兴汇记也。《辑览》言“五月二十日,贝勒抵杭城,二十七日,渡钱唐江,六月初一日,克绍兴”,皆据本朝《实录》报捷原奏也。乙丑即二十日,壬申即二十七日,克严州,据《航海见闻》增。
时明鲁王方加孙嘉绩、熊汝霖皆以大学士督师,而饷终不给,乃以众付职方主事黄宗羲、御史王正中领之,合军得三千人。正中为之仁之从子,故不乏食,太仆卿陈潜夫、尚宝卿朱大定、兵部主事吴乃武、查继佐等各募数百人来附。
会水师议起,诸军议由海宁取海盐,入太湖,百里之内,牛酒日至。整军抵乍浦,约崇德义士孙奭为内应。
俄而江上师溃,正中败归,余皆散去。宗羲结寨四明山,从者尚四五百人。而山民畏祸,焚其寨,部将茅涵、汪翰死之,宗羲乃走剡中。
明唐王杀鲁使者都督陈谦。
先是谦奉使入闽,久驻衢州,唐王御史钱邦芑劾其“久住三衙,徘徊闽、浙之界,以举足左右为重轻。”比至,遂下之狱。
谦故与郑芝龙有旧,南都封芝龙南安伯,谦赍诏往,至是芝龙力为申救,而王以谦进见仍执二王敌体礼,称皇叔父,衔之。芝龙入见,请以官赎谦死,王与语,久留不出,过期则谦已斩矣。芝龙伏尸哭之哀,厚敛之。自此,芝龙益怀异志。
六月,丙子朔,大兵克绍兴。
先是方国安走绍兴,即挟鲁王南行,而是时,马、阮方在国安军,与国安计,献鲁王来降,遣人守之。会守者病,王得脱,走台州,航海去。
丁丑,兵部尚书余煌赴水,舟人拯起之,居二日,复投深处,乃死。时先后殉难者,大理寺少卿陈潜夫,走至山阴化龙桥,偕妻妾二孟氏同赴水死。职方主事高岱绝粒祈死,子朗知父意不可回,先跃入海中死,数日岱亦死。兵部主事叶汝蘅,偕妻王氏居桐坞墓所,并赴水死。
鲁王之去也,命大学士张国维防遏四邑,图后举,国维还守东阳,知势不可支,作《绝命词》三章,赴水死。礼部侍郎陈函煇从王航海,已而相失,哭,入云峰山投水死。诸生诸暨傅日炯、鄞县赵景麟、山阴朱玮、浦江张君正等皆殉义死。而鲁总兵王之仁者,自沉其妻妾,械至江宁,不屈死。【考异】以上殉江上之难者,皆据《明史·朱大典(传)》及《辑览》分书之,盖会稽之潘集,山阴之周卜年,皆系去年与王毓耆等同殉者。故《辑览》不入绍兴殉难中,惟漏去山阴朱玮,今据《明史》补。又《殉节录》所载有布衣倪文徽,山阴人,为蒙师,绍兴破,掘坎坐缸中自瘗死,并见《绎史补》,《南略》所载,有通政司吴从鲁,不薙发死。故山西佥事郑之尹,沉水死,即遵谦父也。又有会稽诸生方炯赴水死。萧山诸生杨云门,自缢死。温氏《绎史》所载,有故御史何宏仁,追扈监国不及,过关山岭,书《绝命词》衣带间投崖死。故太常博士李山,在吴中绝粒死。主事谢震龙,被执,不屈死。野史所载,又有萧山沈八十九、张锯匠、会稽锺皂隶之属,皆被执不屈死。而《鲒埼亭集》有《明锦衣徐启睿墓柱铭》,言“启睿,鄞县人。少负才任气,喜为侠烈之行,尤嗜击剑,卧起常佩之。以谩骂,不为时所容,弃为憎。甲申之变,哭七日夜不绝声。逾年,南都再陷,杖剑趋督师钱肃乐营,肃乐请于监国,授以锦衣卫指挥,不拜。自称‘白衣参军’。见江上诸军不出,数谩骂。一日晨起,佩剑集其麾下,径自东岸滚江,直薄西岸,大兵以为游骑,遣裨将御之。启睿则奋剑直前,掩杀过半。乃亟出锐师,令生致之。未几,长围四合,启睿力竭,陷泥淖中,遂被执,谕之降,则谩骂,乃杀之,刳其腹,实以草,悬之江门。监国闻之震悼。令以原官加赠都督,其子世袭指挥,书魂葬之。”又《娄秀才窆石志》言“江干之破,象山娄文焕,正衣冠,哭谢先圣庙及祖祠,欲投缳,家人环哭止之。兀立海滨沙上,有顷,潮大至,浮海死。”据此,则亦江干之败前后事也。又诸书言礼部侍郎王思任不食死。《明季遗闻》则云“入云门山数月卒”。今并识之。
明鲁王之航海也,督师大学士孙嘉绩方治水师,闻江上之败,急还会稽。则王已登舟,嘉绩遂泛海入翁洲。时疽发于背,至翁洲,尚书钱肃乐已先至,视嘉绩疾,相向哭。嘉绩寻赋《绝命词》,语其子廷龄曰:“倘闻王所在,宜亟从之。”语毕而卒。【考异】据《全氏外集·孙公传》言“行至翁洲,卒于道隆观,时六月二十四日也。”据此,则嘉绩之卒正在是月,并入之。
王之元妃张氏者,在会稽,其父张国俊颇豫政,妃脱簪待罪。至是江上失守,王自江入海,保定伯毛有伦扈宫眷自蛟关出,期会于舟山。道逢叛将张国柱,劫张妃北去,中途自刎死。【考异】张妃之死据吴兴杨氏跋《绎史》,言“《鲁纪年》、《海上见闻纪》并言‘张妃被劫’。而《鲁春秋》、《江东闰位纪》、《舟山纪略》诸书皆言‘鲁王之出,妃再拜辞曰“勿以妾故,为主上累。”遂手碎磁盆自刎死。’”又野史言劫之北去者乃宫妃周氏,非张氏也,亦中途自刎死。今按全天《舟山宫井碑》亦言“张妃被劫,次妃陈氏在副舟中,伏荒岛数日,张肯堂遣人护之,得达长垣。辛卯舟山之役,安洋将军刘世勋议分兵先迭宫眷,时陈氏已册元妃。传谕辞曰:‘将军意良厚。然蛎滩鲸背之间,惧为奸人所卖。则张妃之续也。’”据此,则张妃被劫之语,疑得其实,今据之。陈妃之死,别见后。
大兵渡江,遣人招抚浙东诸大郡。
时明督师大学士朱大典杀我招抚使,不降,故御史傅岩家在义乌,为强宗,请尽以子弟赴援。大典部将吴邦濬、何武,挠勇善战。而方国安方降于大清,衔争颁诏之怨,导大兵以大炮攻城,城中亦以火药御之。攻围三月,大师至日众,守者渐疲,纷投坑堑,城遂崩。
大典子万化尚巷战,力尽被执。大典麾其爱妾幼子及万化妻章氏投井。邦璿曰:“城中火药尚多,不可资敌,盍焚之,为吾辈死所。”大典已袖火绳待之,环坐库中,宾从侍者二十余人。大典闻万化死,即命从者举火,顷刻药发,声如地震。大兵入城,则大典阖门烬焉。
岩还至义乌,被执,与子龄熙、龄发并不屈死。邦璿妻傅亦死。都督蒋若来,先焚其妻子,巷战经日,力竭自刎死。故吉安同知叶向荣,家居金华,城陷,投向村崖死。【考异】岩至义乌死,据全氏《朱大典事状》,而《殉节录》并载其子二人同死之,蒋告来、叶向荣,据《殉节录》及《绎史》增。录中又有金华训导潘大成,新昌人,城破父子死之。《南略》有武进人郑邠,馆大典家,亦死。并附识之。又按金华之役,在渡江下绍兴后,故《辑览》及诸书同系之六月中。然全氏《事状》中言“攻围三月”,似下金华当在秋间也。今据《辑览》围城之始书之。又《殉节录》有故编修徐复仪,浙东破,奔蹲山,投空谷死,一云作抗死,其地方月日不可考,疑亦浙东破前后事也,附识之。
时方国安之父方逢年俱降于我大清,而阮大铖在国安军,亦偕故太仆卿谢三宾等赴江干降,遂从我军攻衢州,出仙霞关,闽中震动。郑芝龙假言海寇入犯,请往备御,拜疏即行,尽撤兵回安平守关,将士随之。仙霞岭二百里间,遂空无一人。
是月,大兵复讨太湖,平之。
初,吴易之败也,太湖中之举事者,潜谋应援于明之唐、鲁间。是春,易乡人周瑞复聚兵于长白荡,迎易入其营。至是大师入闽,分兵靖湖寇。会易以轻舠潜出武塘,为游骑所荻,遂与端并执至杭州草桥门戮之。易总兵程槐、沈茂及职方主事倪曼倩、监军道朱世昌、通判冯时敏、冯一鹭俱死焉。【考异】《明史·杨文骢传》言易兵败被执在是年八月,诸书所载,皆云六月。证之《东华录》浙闽总督张存仁奏,“太湖逆党吴日生,主事倪曼倩俱被获”,日生即易也。原奏六月,与获马士英同在一奏中。据此,则《明史》“八月”字疑“六月”之误也。《辑览》亦系之六月目中,今从之。
秋,七月,乙巳朔,明鲁王次海门石浦,富平将军张名振遣使迎王,谋入翁洲。时总兵黄斌卿守舟山,名振遗书劝迎王,不听。故职方郎中荆本澈,时总督苏松,自松江航海从王,为斌卿所袭,与其子元相全家死之。
是月,大清兵克衢州。
先是明兵部侍郎杨文骢奉唐王命提督军务以图南京。比衢州告急,王命与诚意伯刘孔昭赴援。大兵至,文骢不能御,城遂破。巡按金、衢二府兼视学政王景亮、衢州知府伍经正、推官邓岩忠皆不屈,景亮、岩忠自经死,经正赴井死。镇将永丰伯张鹏翼及伯吴凯、总兵项鸣斯等没于阵。【考异】吴凯、项鸣斯二人,诸书皆不见,此据《辑览》增入。
江山知县方召集父老告之曰:“兵且至,吾义不可去。然不可以一人故致合城被诛,若辈可迎附。”遂封其印,冠带自缢死。
文骢败走,为追骑所获,与监纪职方主事孙临俱不降被戮,明宗室朱盛浓、朱谊石皆死之。而鹏翼弟鹏飞、季熊皆战没于浙东,时称“张氏三忠”云。【考异】克衢州,诸书系之六月,今据《辑览》。明宗室二人,据《东华录》贝勒奏报之文,虽野史所载,亦多歧异。而盛浓后从桂王,岂又一人耶,抑奏报偶误耶?姑据书之。
大兵由绍兴间道夺盘山,克温州,明副将周茂战没。故太仆寺卿王瑞楠方督饷温州,避入山,寻有荐之仕者,乃辞家庙,入室自经死。瑞安诸生邹钦尧、永嘉诸生邹之琦皆死之。
故明尚书顾锡畴罢归,唐王起故官,不赴,寓居温州江心寺。总兵贺君尧挞辱诸生,锡畴将论劾,君尧使人杀之,投其尸江中,三日,温人得而敛之。
时又有唐王职方主事监军道王之栻,奉王命宣谕江上,至永康,遇大兵,被执,不降死。
寻克台州,明守将李唐禧、张廷绶兵败死。【考异】廷绶、唐禧之死,见全氏《都督张公行状》,诸书不载。而野史谓唐禧投降,误也。全氏屡述唐禧殉难事,当不误,今据增。
马士英之至浙东也,以方国安同乡,依之。而阮大铖先投朱大典军中,为金华士民所逐,亦送之国安严州营。大铖日掀髯指掌谈兵事,国安喜甚。而士英以南都之壤半由大铖,而己居恶名,颇以为恨。已,士英助国安渡江窥杭州,大兵击败之,溺死者无算。士英不得志,又欲拥残兵入闽,唐王以罪大,不许。至是江干师熸,大兵靖湖,遂与吴易同被禽,并士英总兵赵体元俱斩之。会大铖导大兵攻仙霞关,闻之惧,僵仆石上死。或曰:“士英遁至台州山寺为僧,为我兵搜获,遂降。寻唐王走顺昌,大兵搜龙扛,得士英、大铖及国安父子通闽疏,遂骈斩士英、国安于延平城下。大铖方游山,自触石死,仍戮尸”云。【考异】此二说俱见《明史·奸臣传》。其前说云据国史。若或说则据《东华录》所载张存仁原奏,似为僧之说近实,盖以六月获,七月伏诛也。今仍据《明史》书之。
八月,甲申,大清兵克建宁。
时唐王总兵郑鸿逵驻关外,闻兵至,徒跣疾走,三日而抵浦城,王闻之,削鸿逵爵,大兵至仙霞岭,关门无一守兵,遂从容过岭,长驱直入。《揖览》:“大兵入关者,或由建,或由汀,或由福宁,俱走山谷间,不必定由仙霞岭也。”
先是浙、闽以争颁诏之嫌,欲遣使而难其人,鲁职方主事倪懋熹请往,果称旨,唐王留之,命以佥事分守建宁。时郑芝龙尽取闽中兵饷归于己,道标故有兵千人,至是一空,懋熹捐俸为饷以募兵,我军猝至,一战不支,全军尽没,懋熹死之,从者十八人,仅脱其一。【考异】倪懋熹殉难于建宁,诸书皆不见,此据全氏《倪佥事坟版文》,且言“建宁之破,在丙戌八月十一日”,正大兵出关时也,今据之。
甲午,明唐王自延平出奔。
先是郑芝龙去,群情益离沮,王视朝,命内侍出一箧示群臣曰:“赖诸卿拥戴,越在海隅,布衣蔬食,晓夜焦劳。祗是上为祖宗,下为百姓,无负卿等立君之意。昨关上主事搜得闽中出关迎降书二百余封,今具在此。吾不欲知其姓名,令锦衣卫对众焚之,卿等宜无负初终也。”
已,仙霞关败问至,王决计赴赣。会何腾蛟遣郝永忠来迎,至是欲之韶州,道阻,遂仓猝出奔,留兵部侍郎曹履泰偕延平知府王士和居守,犹载书十余簏自随,遂走汀州。
乙未,大兵克浦城。
先是唐王命御史郑为虹巡视仙霞关,驻浦城,寻命巡抚上游四府,兼领关务。及大兵入关,为虹亟还浦城,纵士民出走,自守空城,兵至,被执,与给事中黄大鹏并死之。
大鹏,建阳人,唐王以仙霞关要地,欲令闽人守之,乃以大鹏佐为虹守关,至是亦被执不屈死。时闽中故巡抚杨廷清、李暄俱破获见诛。【考异】为虹、大鹏之死,并见《明史》本传。而《南略》所载,有故浦城千户张万明,与其子翔鸾及都督洪祖烈,为虹之仆陈龙俱殉焉。祖烈并见《殉节录》云“从王出,死于浦城”,其杨廷清、李暄二人,野史不载,惟《辑览》系之《克浦城》目中。证之《东华录》贝勒奏,“大兵破浦城,斩伪巡抚杨廷清、李暄”。则二人亦殉难于浦城者也。今参《辑览》书之。
丁酉,大清兵克延平,明知府王士和死之。
唐王既奔,士和居守。俄警报叠至,士和召父老曰:“吾虽一月郡守,当与城存亡。若辈可速去,毋使数万生灵尽膏斧锧。”众泣,士和亦泣。退入内署,谓友人曰:“吾一介书生,数月而添二千石,安敢偷生!”其友人劝止之,正色曰:“君子爱人以德,姑息何为!”从容正衣冠,闭户投缳死。
时唐王抵顺昌,闻追兵将至,骑而奔。庚子,王至汀州。
辛丑,大兵克汀州,闽中从官奔散,唐王与妃曾氏俱就执。
曾妃行至九泷,投于水,唐王卒于福州。明曲阳王盛渡、西河王盛洤、松滋王演汉、西城王通简俱死之。【考异】《绎史》、《纪略》,唐王以是月丁酉自延平出奔,乃大兵克延平之月日也。正以八月二十一日自延平出奔,二十四日至顺昌,二十七日抵汀州。而大兵已随其后,故二十四日克延平,二十八日克汀州,执王至福州,野史所记皆同。而《辑览》目中,言“八月二十一日自延平仓卒出走”,则据红本奏报之月日,尤得其实。今日分皆参正史、野史书之,总兵忠诚伯周之藩追护王于汀州,巷战,矢集其身而死。
大兵之至延平也,侦知明唐王将由汀州趋江右,乃遣降将李成栋领兵邀截。贝勒自统兵径取福州,破明总兵师福于分水关,陷崇安,明巡抚杨文忠被执死。
遂袭福州,克之。明唐王礼部尚书曹学佺衣冠自缢死。通政使马思理自缢不死,寻入鲁。【考异】马思理后为鲁王大学士,野史言其诈死遁去;《三编》、《辑览》则书其与曹学佺同死。平观察云:“马思理实不预于福州之难。而据傅氏《明书》及李世熊《寒支集》皆言其后事鲁王,报命无期,望阙殉节,则其终于一死,不可诬也。”附识于此。
兵科给事中郭符甲战败,身被数创死。给事中熊纬,扈唐王至汀州,闻难奔赴,遇大军,死之。都督佥事胡上琛亦从至汀州,王被执,上琛奔还福州,语家人曰:“吾世臣,不可苟活,为我采毒草来。”妾刘,年二十,请同死,上琛喜,遂整冠带,与刘共饮药酒卒。【考异】福、汀之下,据《殉节录》所载,百户闵时扈王,追及之,守丽奉门,矢洞胸死。游击张兆风,守备李国英皆战没于汀州。里居则莆田举人林说、林曾宾,福清举人林化熙、卓震,福安举人缪士珦,侯官贡生元纶,又《南略》所载,有邓文昌者,宁河王之后裔,与曾樱留守福州,死之。《绎史》所载有部郎赖垓,又御史王国翰父子,随驾死。故尚书姜一洪追扈王行,至赣州之木榔庵,闻难,投江死。
是月,明督师杨延麟,万元吉败于赣州。
赣围既久,唐王遣尚书郭维经、御史姚奇允赴援,沿途募兵得八千人。元吉部将江起龙,率师数千,云南援将赵印选、胡一青,帅师三千,大学士苏观生遣兵如之,两广总督丁魁楚亦遣兵四千,延麟又收集散亡得数千,于是各路援兵先后集。诸将欲战,而元吉欲待水师至。时中书舍人袁从谔募砂兵三千,吏部主事龚芬、兵部主事黎遂球募水师四千,皆屯南安不敢下。主事王其宖谓元吉曰:“水师帅罗明受,海盗也,桀弩难制,棻等若慈母之奉骄子。且今水涸,巨舟难进,岂能如约!”不听。
至是大兵闻水师将至,即夜截诸江,焚巨舟八十,死者无算,明受遁还舟中,火药戎器尽失。
于是云南、两广军不战而溃,他营亦稍稍散去。城中仅部卒四千余人,城外仅水师后营二千余人,参将谢志良拥众万余雩都,不进,廷麟所调广西狼兵八千亦逾岭不即赴。
会闻汀州破,人情益震惧。给事中揭重熙谋攻抚州,不克,中军洪深死之,湖东援亦绝。
九月,辛亥,大兵入泉州。
明总兵郑芝豹方入城索饷,闻大兵至,遂走安平。故大学士蒋德璟方家居,病,闻变,忧愤卒。【考异】诸书皆言“德璟见郑师逗留,自请行关侦察。及至,见事无可为,告病去。至是闻变绝粒卒。”证之《明史》本传言“德璟以足疾辞归。九月闽事败,而德璟适病笃,遂以是月卒。”按大兵下泉州在九月,则德璟之卒盖亦忧愤而死。温氏所记闽中殉难,亦无德璟名。而朱氏《诗话》或传其吞金而死。今仍据《明史》本传书之。
先是上杭流寇蜂起,里之举人李鲁受唐王职方主事,抚定之,闻王将至汀,趣汀帅周之藩往迎驾。及汀州败问至,鲁避入福员山,至是贝勒招降,鲁不从,上杭民执之以献,椎心泣血,绝吭而卒。时诸生邹家善闻之,亦辍食自缢死。【考异】《南略》,大兵下泉州在九月八日,即辛亥也。鲁之死见《殉节录》,言“隐于幅员山,邑令强之仕,椎心泣血,绝吭卒。”与李世熊《寒支集职方本传》大略相同。而邹家善闻其死,辍食自缢,并见传中。“家善”,录中作“宗善”。据传言“鲁死于九月初五日”,则正大兵破汀州之后,下泉州之前事也,今据之。
是月,明叛臣郑芝龙自安平奉表降于我大清。
冬,十月,丙子,大清兵克赣州。
时赣城围久,守者疲甚。大兵用向导夜登城,乡勇犹巷战,黎明,兵大至,城遂破。明督师大学士杨廷麟走西城投水死。《辑览》红本作“城上见杀”。
兵部尚书万元吉之守赣也,禁妇女出城,其家人潜载其妾缒城出,元吉遣飞骑追还,捶其家人,故城中无敢出者。及城破,部将将拥元吉出城,元吉叹曰:“为我谢赣人,使阖城涂炭者我也,我何可独存!”遂赴赣江死。
吏部尚书郭维经入嵯峨寺自焚死。巡按御史姚奇胤自经于文庙。御史杨文荐病困不能起,执送南昌,绝粒卒。湖西兵备佥事彭期生,先驻吉安,吉安不守,走赣州,偕廷麟招降张安等,加太常卿,仍视兵备事,城破,冠带自缢死。
一时同殉者,职方主事周瑚被磔死。编修兼兵科给事中万发祥,吏部主事龚棻,户部主事林琦,兵部主事王其宖、黎遂球、柳昂霄、鲁嗣宗、一作“曾嗣宗”,一作“鲁嗣曾”。钱谦亨,中书舍人袁从鹗、刘孟鍧、刘应试,推官署府事吴国球,监纪通判郭宁登,通判王明汲,临江椎官胡缜。【考异】据《明史·杨廷麟传》,则胡缜乃殉赣州之难者,故《王养正传》不入六君子之数,以为失其姓名。《殉节录》两存其说。此仍据《明史》书之。
赣县知县林逢春皆被戮。乡官卢观象尽驱男妇大小入水,乃自沉死。举人刘日佺偕母、妻、弟妇、子侄同日死。参将陈烈数力战,众以其弟已降,疑之,烈益奋勇疾斗,及见执,不屈,顾谓赣人曰:“今乃知我无二心也。”遂就戮。又通判涂君鼎,副将马观鹏,参将朱永盛,兵部主事于斯昌,训导程必进,中书龙嘉震,湖东道姚生文,推官吴世安等俱不降死。
时东乡、安仁、贵溪、瑞州、馀干、万年,俱聚兵遥应闽中。大兵分道进剿。故明文武官之死者,东乡有副将傅潜龙、参将黄腾、都司文而武、守备刘威振等,安仁则有参将傅鼎干、都司徐德、守备洪士邦等,贵溪则有总兵陈辉、汪硕画、副将汪无洋、监纪廖汝健等,瑞州鸡公岭、棠山一带,则有副将黄英、都司敖高、参将晏性等,馀干则有都司赵祖、参谋舒奇谋等,皆先后殉焉。【考异】自陈烈以上,并见《明史》杨万诸人传,而佚去通判王明汲,今据《辑览》增,并增入涂君鼎以下八人。而《殉节录》所载,涂君鼎次子宏裕、三子宏祐俱见杀,孙关生、秀贞及妻熊氏、子妇熊氏、李氏、婢吕氏、瑞香俱赴井死。马观鹏方乞假归娶,事急,请坚守,力战死,妻谭氏,未婚矢节。黎遂球之弟遂珙同死之。王其宖之兄其窿亦死之。姚奇胤之子端,后亦死节于柳州。又入祠士民有零陵生员唐周慈,从万元吉守赣城死。布衣杨文奇,从杨廷麟守赣城死,赣州绅士月世光、谢瓒、杨万言、孙经世、徐余庆、郭其昌、聂邦晟、董赞、谢明登、冯复京、杨丽天、徐孝义、金之杰,又刘日佺之子良竑、良翊,皆从日佺死,李氏《绎史·摭遗》所载,又有都督佥牢刘天驷、雩都训导胡董明,而聂邦晟之子士爌、士焕,合门殉焉。里居则荐授万州判官周世光,疑《殉节录》“月”字误也,携幼孙赴水死。谢瓒之死,其子允绣,从子允斗殉焉。诸生余学义,疑即徐学义,欧阳丽天,疑即杨丽天,与诸生董缵卿、冯复京、咸率母、妻、子、女死之。诸生郭必昌疑即郭其昌也。哭三日夜,偕妻死之。又金之杰巷战力屈,挈妻赴水死。王统、王纯,入文庙自经死。周葵、陈君猷积薪自焚死。乡约谢明登携妻子投井死。书工赵廷瑞亦自尽。又孙经世之死,其弟纬世、纮世俱殉焉。又流寓被难者,广东提学副使符溯中,与其兄述中,庐陵诸生段之浑、新喻诸生萧瑛、宁都杨燧,《殉节录》言殉于宁都,并识之。
内戌,故明桂王由榔始监国于肇庆。
初,王居梧州,桂王常瀛及子由楦相继薨。事见崇祯十七年十一月。王当袭爵,议遣使至闽,请册封桂王。及汀州变闻,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巡按御史王化澄,与旧臣吕大器议奉王监国。母妃王氏曰:“吾儿不胜此,愿更择可者。”魁楚等议已决,遂合谋迎王于梧州,监国肇庆。是日,即位,以魁楚为东阁大学士,大器、式耜俱大学士兼兵部、吏部尚书。自化澄以下,皆进官有差。【考异】《明史·桂端王传》言“南都亡,在籍尚书陈子壮等将奉桂王常瀛监国。会唐王自守于闽中,遂寝。是年,王薨于苍梧。”据此,则端王以顺治二年卒,而《三编》特书于甲申十一月。据《本朝实录》改正也。钱氏《所知录》言“乙酉闰六月,唐王即位,封安仁王为桂王。”安仁即由楦也。据此,则南都之亡,子壮等所欲拥立者乃安仁王。证之《明史·瞿式耜传》,亦云“议立桂端王子安仁王监国”,则端王卒之在前一年明矣,《所知录》又言“永明王闻赣警,自肇庆返梧州。未一月,安仁薨”。赖围在是年五月,安仁之卒疑五月后事,永明以弟后兄,遂即桂王位,故闻唐王之卒,赣亦旋破,因谋监国也。今据书之。
辛卯,大兵克漳州,明福建粮道参议傅云龙、漳州同知金丽泽、龙溪知县涂世名等死之,世名子常吉及仆黄薛、黄扬、王亨、蒋三皆殉焉。
同时下兴化。知府刘永祚死之。水祚,故殉难御史熙祚弟也。【考异】《南略》言“云龙、丽洋已降,为乡兵所杀。”证之《殉节录》,皆云“大兵入漳,死之”,本朝俱赐谥“节愍。”且事见《福建通志》,今与涂世名并入死事中。
大兵之下福建也,官吏之殉明者,闽清知县陈其礼,被执不屈死,子龙玉、子妇吴氏、婿徐应宜皆殉焉,男女死者十五人。浦城训导王兆熊、城破,入山寺不食死。建阳知县崔攀龙,拒守死。都督同知傅启耀,城破全家死。把总张天威,赴援漳浦,力战死。
里居则故中书舍人郑羽仪,闽县人,故怀远知县江振鹏不食死。及子白龙,怀龙,泰宁人,户部主事刘之谦,上杭人,故处州知府汪宗明初名景宋,投水死。及其中子载,泉州人,故赣州教授黄廷柱,归化人,北向再拜死。举人陈鼎,泉州人,进士吴煌,永定人,廪生张璇光,同安人,投井死。布衣赵宗人,侯官人,江豫,江复,泰宁人,兄弟同死节。李上林、陈扬言,长乐人,皆殉城死。
又有徐英者,侯官人,以负贩为生,后折节读书,城破,不食卒。又永丰人刘景瑗,寓居浦城,城破,自缢于泮宫。【考异】以上皆据《殉节录》。又野史所载,有永嘉赵子章、汀州陈若水、闽县民赵卯等,录中不见,附识之。
丁酉,明鲁王自舟山入闽。
王之至舟山也,黄斌卿不纳。会故将郑彩至,与张名振谋,乃以其兵扈王入闽。
十一月,甲辰,明故唐王大学士苏观生拥立唐王弟聿鐭于广州。
初,观生奉唐王命赴赣州,以兵饷不继,不能出师。赣州被围,观生走南康,发三千人助守赣,已而赣破,三千人皆引去。时观生移驻南安,闽中急,不能救。
及汀、赣连破,观生退入广州。监纪主事陈邦彦劝观生疾趋惠、潮,扼漳、泉,两粤可自保,观生不从。会丁魁楚等议立永明王,观生欲与共事,魁楚拒不与,吕大器亦叱辱之。
适聿鐭与大学士何吾驺至,南海关捷先,番禺梁朝锺,首倡兄终弟及议,观生遂与吾驺及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曾道唯等拥立聿鐭。称号“绍武”,就都司署为行宫。即日,封观生建明伯掌兵部事,进吾驺等秩,擢捷先吏部尚书,旋与元镜、应华、道唯并拜东阁大学士,分掌诸部。时仓卒举事,治宫室、服卸、卤簿,通国奔走,夜中如昼。不旬日,除官数千,冠服皆假之优伶云。【考异】诸书皆作“是月初五日立唐王弟聿鐭”,初五日乃丁未也。《明史·苏观生传》作“初二日”,盖甲辰也。今据《明史》。
庚申,明桂王称号于肇庆。
先是王既监国,会大清兵破赣州,司礼太监王坤《辑览》,“王坤即王肇基,崇祯时监饷宣府。甲申之难,奔南京,福王败,复入闽。唐王不用,又入粤事永明王,命掌司礼监,逐擅政事。”告走王,遂奉王仓卒奔梧州,瞿式耜等力争不得。
时苏观生已遣陈邦彦奉表劝进,甫至梧谒桂王,而观生在广州,别议立唐王聿鐭。邦彦不知也,夜二鼓,桂王召入舟中,丁魁楚侍,语以广州事。邦彦亦以天潢之序宜属桂王,乃请“亟还肇庆,正大位以系人心,调南雄劲卒取韶,制粤东十郡之七,而以其三委之聿鐭,使代受敌,然后从而承其敝。”桂王大悦,魁楚、式耜等乃定议奉王还肇庆,至是遂称尊号。改元永历,以明年丁亥为永历元年,颁诏中外。
遣给事中彭燿、主事陈嘉谟赍敕往谕唐王聿鐭。燿至广州,以诸王礼见,备陈宗支伦序及监国先后,语甚切至,因历诋观生诸人,观生怒,执燿,杀之,嘉谟亦不屈死。即日发兵攻肇庆,以番禺人陈际泰督师。
癸亥,明故大学士傅冠避居泰宁,为大兵所获,执至汀州,不屈,死之。
初,唐王以江西之警,命冠督师办湖东兵事。及泸溪告急,冠不能救,为给事中揭重熙所劾,或又言其嗜酒,乃许致仕。冠,进贤人,闻大兵连下吉、赣,走匿泰宁门人汪亨龙家,亨龙竟执以献,冠衣冠南向拜曰:“臣负国无状,死不足赎。”复西向拜曰:“祖父暴骨,惟冠之辜。”引颈受刃,血渍地,久而犹鲜,行人过者无不掩涕。逾年,其子始乞骸骨归,合身首敛葬之。【考异】事见《明史》本传,而其受刑于是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见李氏《寒支集》,即癸亥也,今据书之。
丙寅,明鲁王至厦门。
时王之旧臣从者,兵部尚书熊汝霖,翰林院编修张煌言。石浦镇将张名振,以扈从功晋封定西伯,与永胜伯郑彩左右王。
而是时郑芝龙已谋降附,密令彩执王归命,彩不可。乃匿王,以南夷貌类者,服王冠服居舟中,语守者曰:“苟事急,则缢以示之。”芝龙之叛唐也,其子招讨使成功独不可,时方屯师厦门,以前颁诏之隙,致寓公之敬于王而不为用。于是彩复奉王走南澳。
十二月,癸酉朔,故明唐王招讨使郑成功起兵于南澳,仍称明年丁亥为隆武三年。于是鲁王复移次长垣。
甲戌,明桂王兵部侍郎林佳鼎败绩于三水。
广州之攻肇庆也,王遣佳鼎御之于三水。佳鼎故粤中监司,与林察同姓相善,察使群盗诈降,佳鼎信之,乘胜追至三山口。乱作,全师皆覆,佳鼎同佥事夏四敷赴水死。【考异】王夫之《永历实录》,又有水师游击将军管灿,并识之。
时肇庆大震,瞿式耜视师峡口,以王化澄为兵部侍郎代佳鼎。寻晋尚书,起前巡抚李永茂为大学士,未几罢。【考异】三水之败,据《明史·苏观生传》,书“十二月二日”,即甲戌也。《南略》引《粤事记》,则云“绍武立,学臣林佳鼎位总宪,行大司马事,提兵西上三水,欲侵肇庆。瞿式耜出东峡,设炮御之,遂歼佳鼎。侦者讹传式耜败,肇庆震惊,永历复奔梧州。据此,则佳鼎乃绍武臣,且胜负各异,并志之以俟考”云云。按计氏所引《粤事记》,即《风倒梧桐记》也。盖传闻之异词耳。然据《台湾外纪》,佳鼎后归郑成功。《东明闻见录》亦有“佳鼎不知所在,或曰与四敷同死”云云,是佳鼎之死亦似未确,今仍据史书之,俟考。
丁亥,大清兵克广州,明唐王聿鐭死之。
先是苏观生败肇庆之师,意自得,务粉饰为太平事,而委任关捷先及梁朝锺。捷无小有才,便笔札,朝锺善谈论,浃旬三迁至祭酒。有潮州人杨明竞者,好为大言,诡称精兵满惠、潮间可十万,即特授惠潮巡抚。又有梁鍙者,妄人也,观生才之,用为吏科都给事中,与明镜大纳贿赂,前后荐用数十人。观生本乏猷略,兼总内外任,益昏瞀,招海盗资捍御。其众白日杀人,悬肺肠于贵官之门以示威,城内外大扰。
时大兵自福建趋潮州、惠州,皆下之,长吏皆降附,即用其印移牒广州报无警,观生信之。是日,唐王聿鐭方视学,百僚咸集。或报大兵已逼,观生叱之曰:“潮州昨尚有报,安得遽至此!妄言惑众,斩之!”如是者三。我军已自东门入,观生始召兵搏战,兵精者皆西出,仓卒不能集。
观生走梁鍙间计,鍙曰:“死尔!复何言!”观生入东房。鍙入西房,各拒户自经。观生虑其诈,稍留听之,鍙故扼其吭,气涌有声,且推几仆地,久之寂然。观生信为死,遂自缢。明日,鍙献其尸出降。朝锺闻变赴池,遇救出,复自经死。
唐王方事阅射,亟易服逾垣,匿王应华家。俄缒城走,为追骑所获,馈之食,不受,曰:“我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人地下!”投缳而绝。明益王、周王等皆遇害。【考异】《辑览》,“周、益、辽等凡二十四王,皆遇害。”何吾驺、王应华等悉降,惟故袁州知府霍子衡一门死之。
子衡,南海人,唐王立,召为太仆卿。至是闻广州不守,乃召妾莫氏及三子应兰、应荃、应芷,语之曰:“礼,临难毋苟免。若辈知之乎?”三子皆应曰:“惟大人命。”子衡援笔大书“忠孝节烈之家”六字悬中堂,易朝服北向拜,又易绯袍谒家庙,先赴井死,妾从之,应兰偕妻梁氏及一女继之,应荃、应芷偕其妻徐氏、区氏又继之,惟三孙得存。有小婢见之,亦投井死。
未几,龙门破,里居故新城知县廖翰标,以二幼子托从父,从容自经死。番禺破,行人梁万爵曰:“此志士尽节之秋也。”赴水死。
丁酉,明桂王复奔梧州。【考异】丁酉,是月二十五日也。《南略》及诸书皆同。惟《辑览》目中作“二十二日”。
时司礼王坤用事,铨政军务,任意颠倒,数以内批授官,诸臣争之不听。给事中刘鼒疏劾坤,几得罪;大学士瞿式耜力救,乃免。
及是闻广州破,肇庆大震,式耜请驻峡口御之,坤不从。以肇庆知府朱治憪为两广总督,守肇庆。王遂驾轻舟西上,驻梧州。
是月,大清兵至顺庆,张献忠伏诛。
初,献忠谋走川北,是春,明参将杨展等尽取上川南地,屯嘉定,与洪雅、松、茂诸军相为声援。而督师王应熊在遵义,巡抚马干在重庆,部将王祥、曾英皆宿重兵,贼势日蹙。惟保宁、顺庆为贼将刘进忠所守,进忠又数败,献忠怒,遣孙可望、刘文秀、王尚礼、狄三品、王复臣等攻川南郡县。应熊与巡抚樊一蘅急令展及副将侯天锡、游击马应试等连营键为、叙州以御之,贼连战不利。英及祥乘间趋成都,献忠立召可望等还。
会大清兵入蜀境,献忠将北走,欲尽杀川中兵,于是进忠惧,遂奔我军于汉中请降,乞为乡导。是秋,献忠弃成都,走顺庆,入西充之凤皇山。进忠侦得之,导入山。至盐亭界,天大雾,献忠晓行,猝遇大兵于山坡中。进忠与善射者俱,指示之,以一矢中其额。坠马,蒲伏积薪下,于是我兵禽献忠出,斩之,降及败死者二三十万。其党伪平东将军孙可望、伪安西将军李定国、伪抚南将军刘文秀、伪定北将军艾能奇、伪都督白文选、冯双礼等俱溃走川南。
时故明川中诸将,自王应熊以下,竞拥兵自固,重庆曾英兵最强,可望等率残兵骤至,英出不意,战败,沉江死。贼遂陷綦江,应熊遇走永宁山中,寻卒于毕节卫。明桂王乃以大学士吕大器尽督西南诸军代应熊,赐剑,便宜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