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钥 全览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六
  数学钥        天文算法类二算书之属提要
  等谨案数学钥六巻
  国朝杜知耕撰其书列古方田粟布裒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九章取今线面体三部之法隶之载其图解并摘其要语以为之注与方中通所撰数度衍用今法以合九章者体例相同而每章设例必标其凡于章首每问答有所旁通者必附其术于条下所引证之文必著其所出搜辑尤详梅文鼎勿庵历算书记曰近代作者如李长茂算海详说亦有发明然不能具九章惟方位伯数度衍于九章之外搜罗甚富杜端伯数学钥图注九章颇中肯綮可为算家程式其说固不诬矣世有二本其一为妄人窜乱殊失本真此本犹当日初刋今据以校正以复知耕之旧焉乾隆四十六年四月恭校上
  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
  总 校 官陆费墀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卷一凡例
  柘城杜知耕撰
  凡例计十四则
  一则
  数非图不明图非手指不明图用甲乙等字作志者代指也作志必用甲乙等字者取其笔画省而不乱正文也甲乙等字尽则用子丑等字又尽则用乾坤等字如云甲乙丙丁方形则指第一图戊巳庚辛方形
  则指第二图或错举二字谓
  第一图为甲丁或乙丙形谓
  第二图为戊辛或巳庚形又
  指第一图左下角曰甲角右
  下角曰乙角又或有两角相
  连如第三图两形相同一角
  如第四图举一字不能别为某形某角则连用三字曰寅癸丑角或壬癸子角以中一字为所指之角二则
  四边皆等四角中矩者曰方形如第一图四角中矩四边两两相等者曰直形如第二图或四边等或两边等而四角俱不中矩者曰象目形如第三图四边俱
  不等两角中矩两
  角不中矩者曰斜
  方形如第四图角
  不中矩两边相等
  者曰梯形如第五
  图边及角俱不等
  者曰无法形如第六图三边形有一方角者甲为方角曰勾股形如第七图无方角者曰三角形如第八图三则
  形边之界曰线线之纵者曰长或曰高衡者曰阔或曰广在下者或曰底斜对两角者曰弦
  四则
  形之积步积尺曰积曰容方形之容或曰羃
  五则
  线之作志处曰㸃
  六则
  两线相并曰和
  七则
  以此线比彼线彼线之大于此线者以此形比彼形彼形之大于此形者或曰较或曰差如甲丙线之大于甲乙线为丙乙则丙乙为两线之较线或曰两线之
  差丁己形之大于丁戊形为庚己形
  则庚己为两形之较形或曰两形之
  
  八则
  甲乙线上作甲丙方形各边俱等于甲乙曰甲乙线上
  方形其形之容即甲乙自乘
  之数丁戊衡线戊己纵线内
  作丁己直形己庚与丁戊等
  庚丁与戊己等曰丁戊偕戊己两线矩内形其形之容即丁戊戊己相乘之数
  九则
  甲乙衡线上作丙丁纵线而丙丁乙与丙丁甲两角俱
  方角则丙丁为甲乙线上之垂线


  十则
  两直线引至无穷不相离亦不相遇曰平行线平行线内任作几形皆等高如甲乙丙丁两线平行两线内
  作戊己庚三角形与辛壬直形两形
  之高必相等凡两形等高者则曰同
  在平行线内
  十一则
  甲乙丙三形并为一形形曲如磬曰甲乙丙磬折形



  十二则
  方形并举四边曰方周
  十三则
  方形或圆形外实中虚曰环其中虚处曰虚形或曰缺形
  十四则
  甲乙形以丙丁线分之成甲丁丙乙两形或再以戊己
  线分之成甲庚丙己戊丁庚乙四形
  谓甲丁等二形或甲庚等四形曰分
  形谓甲乙元形曰全形











  数学钥巻一凡例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巻一目录
  柘城杜知耕撰
  方田上直线类
  一则实积求亩
  二则直形求积
  三则方形求积
  四则勾股求积二法
  五则三角形求积
  六则斜方形求积
  七则梯形求积
  西法八则象目形求积二法
  九则诸直线形求积
  十则积求方边即开平方 二法
  十一则方边求斜弦
  十二则斜弦求方边
  十三则直积求长与阔即带纵开平方
  十四则直形以长求阔
  十五则直形以阔求长
  十六则直形长阔求弦
  十七则直形阔弦求长
  十八则直形长弦求阔
  十九则直形长及弦阔差求阔
  二十则直形阔及弦长差求长
  二十一则直形弦及长阔和求长阔差
  二十二则直形长及弦阔和求阔
  二十三则直形阔及弦长和求长
  二十四则直形弦及长阔差求长与阔
  二十五则直形长弦和及阔弦和求长与阔二十六则直形长弦差及阔弦差求长与阔二十七则直形积及长阔和求长阔差
  二十八则直形积及长阔和求弦
  二十九则两边等之三角形求对角之垂线三十则有一方角之三角形求对角之垂线三十一则不等边而无方角之三角形求对角之垂线
  三十二则方周求积
  三十三则方环以周求积
  三十四则方环以积及阔求边
  三十五则直形依长截阔
  三十六则直形依阔截长
  三十七则直形截勾股
  三十八则直形截三角
  三十九则直形截斜方
  四十则直形截梯形
  四十一则三角形以截积截阔求截长勾股截积同
  四十二则三角形以截积截长求截阔
  四十三则三角形以截长求截阔
  四十四则三角形以截阔求截长
  四十五则三角形以截积求截长
  四十六则三角形以截积求截阔
  四十七则斜方形以截积截长求截阔梯形截积同
  四十八则斜方形以截积截阔求截长
  四十九则斜方形以截阔求截长
  五十则斜方形以截长求截阔
  五十一则斜方形依小边截积求截阔
  五十二则斜方形依大边截积求截阔
  五十三则梯形截勾股
  五十四则梯形截斜方
  五十五则梯形截无法五边形
  五十六则方环截外周
  五十七则方环截内周







  数学钥巻一目录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巻一
  柘城杜知耕撰
  方田上直线类
  一则
  实积求亩
  设田积二万九千五百二十步求亩法曰置积为实以亩法二四除之得一百二十三亩即所求
  解曰五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如自甲至乙阔一
  即五尺馀三边各与甲乙等则甲丙
  方形为积一步二百四十倍之则为
  一亩故亩法用二四也本巻及二巻
  皆言求积之法得积以此法求之即
  得亩数
  二则
  直形求积
  设直田长十步阔八步求积法曰置长为实以阔乘之得八十步即所求
  解曰直田长阔不等求积之法任取
  一边为此一边之倍数或以阔乘长或以长乘阔如甲戊形之戊乙己甲各二步则二
  倍甲乙边八步之数而甲戊形得积
  一十六步今丙乙丁甲各十步是十倍甲乙边八步之数故得积八十步也
  三则
  方形求积
  设方田方八步求积法曰置八步自乘得六十四步
  即所求
  解曰方田四边皆等以此边为此边
  之倍数与以他边为此边之倍数同
  故法用自乘也
  四则
  勾股求积
  设勾股田股长十二步勾阔八步求积法曰置股为实以勾乘之得九十六步折半得四十八步即所求解曰勾股形当等高等阔直形之半如甲乙丙勾股
  形另作丁己直形
  与之等高谓丁庚与甲丙
  等阔
谓丁戊与甲乙等以庚戊线分之则
  成丁戊庚庚己戊两勾股形皆与甲乙丙勾股形等夫丁己一直形当甲乙丙勾股形二而甲乙丙勾股形不当丁己直形之半乎法以勾乘股所得者丁己直形积也故半之得勾股积又法置股为实以半勾四步乘之所得同前半股为实以勾乘之亦得
  解曰丁己直形再以壬辛线中分之成丁壬辛己两分形法以半勾乘股所得即分形积也勾股既为丁己直形之半而分形亦为丁己直形之半故分形积即勾股积也
  五则
  三角形求积
  设三角田中长一十二步底阔八步求积法同勾股田
  解曰甲乙丙三角形依底线作甲丁直形从角以丙
  己线分之则三角
  形内成甲己丙乙
  己丙两勾股形直
  形内成甲丙己丁
  两分形从前解推
  之甲己丙勾股形
  当甲丙分形之半
  乙己丙勾股形当
  己丁直形之半两勾股形既当两分形之半而三角全形不为甲丁全形之半乎故求积之法与勾股同也 或两边等如第一图或三边等如第二图或三边俱不等如第三图法皆同
  六则
  斜方形求积
  设斜方田长一十
  五步上阔六步下
  阔十步求积法曰
  置长为实以两阔
  相并共一十六步折半得八步为法乘之得一百二十步即所求
  解曰甲乙丁庚斜方形减去辛丁直形所馀必甲庚辛勾股形勾股形既为等高等阔直形之半本巻四则则己庚直形必与甲庚辛勾股形等又己庚直形与辛丁直形并亦必与甲庚辛勾股形与辛丁直形并等法并两阔折半者乙己之度也以乙己乘丁乙所得乃己丁直形也而己丁直形即己庚辛丁两形并也安得不与甲乙丁庚斜方形等乎
  七则
  梯形求积
  设梯田长一十五步上阔六步下阔十步求积法同斜方田
  解曰甲乙丙丁梯形减去戊丁直形馀甲丙戊乙丁
  己两勾股形必与
  辛丙己庚两分形
  等今戊丁直形与
  两分形并则与全
  梯形等矣故并两阔折半乘长得积也
  八则
  象目形求积
  设象目田阔八步正长一十二步求积法曰置正长
  为实以阔乘之得
  九十六步即所求
  解曰几何原本云
  甲乙丙丁象目形
  甲戊为正长自乙
  作乙己线与甲戊平行次于丁丙线引长之至戊成甲乙己戊甲乙丁丙两形在平行线内等高即在平行线内而同底等阔即同底则两形必相等何也甲戊乙己两线既平行则戊己必与甲乙等而丙丁元等于甲乙则丙丁与戊己必亦等丙丁既与甲乙等则甲丙乙丁两线必平行而亦相等因显甲丙戊乙丁己两三角形亦等于两形内每减一己丙庚三角形所馀甲庚己戊庚乙丙丁两无法四边形亦等次于两无法形每加一甲庚乙三角形则成甲乙丙丁甲乙戊己两形安得不等法以阔乘正长得甲己直形之积即甲乙丙丁象目形之积
  又法甲乙丙丁象目田自甲量至丁得一十六步自丙量至戊得六步两数相乘亦得九十六步与前同
  解曰象目田以甲丁线分之则成相
  等之两三角形甲丁即底丙戊即中
  长也故以底乘长得全积也三角法以底乘
  长折半得积今不折故得两形之共积


  九则
  诸直线形求积
  第一图
  可作三
  三角形
  第二图
  可作一
  斜方形
  一三角
  形第三图可作一三角形而减一小三角形第四图可作一方形而减一勾股形第五图可作一直形一勾股形第六图可作两三角形其馀千形万状凡属直线边者皆依方直三角勾股裁之
  十则
  积求方边即开平方
  设方田积三万六千一百步求方边法曰置积于中为实初商一百步于实左亦置一百步于实右为方法左右对呼除实一万步馀二万六千一百步倍方法得二百步
  廉法次商九十步于左初商
  之次共一百九十步亦置九十步于
  右廉法之次为隅法共二百九十步以左次商与廉法对呼除实
  一万八千步馀八千一百步又以左
  次商与隅法对呼除实八千
  一百步恰尽于左得一百九十步即所求方边之数解曰初商与方法对呼所除者己辛方形也即大方积次商与廉法对呼所除者甲壬壬丁两直形也即两廉必倍方法为廉法者以廉有二也次商与隅法对呼所除者庚戊方形也即隅方四形恰尽实积则初次两商
  之数为方田边无疑矣
  又设方田积七万一千八百
  二十四步求方边法曰置积
  于中为实初商二百步于左
  亦置二百步于右为方法左
  右对呼除实四万步馀三万一千八
  百二十四步倍方法
得四百步为廉法
  次商六十步于左初商之次亦置六十步于廉法之次为隅法先以次商与廉法对呼除实二万四千步再以次商与隅法对呼除实三千六百步馀实四千二百二十四步又倍次商得一百二十步并右廉法共五百二十步复为廉法三商八步于左初商次商之次共二百六十八步亦置八步于右廉法之次复为隅法先以三商与廉法对呼除实四千一百六十步再以三商与隅法对呼除实六十四步恰尽于左初次三三商共得二百六十八步即所求方边之数
  解曰此与前条无异但前二位此三位耳初商次商不能尽故三商之如三商又不尽则四商五商仿此十一则
  方边求斜弦
  设方田方五十步求弦法曰置方数自乘得二千五百步
  得五千步平方开之本巻十则得七十步零
  七分有奇即所求
  解曰甲乙丙丁方形作甲丁丙乙弦
  线次作己庚辛壬方形令方边与甲
  丁方形之弦线等则庚壬方形必倍大于甲丁方形何也甲丁形内丁戊丙丙戊甲甲戊乙乙戊丁三角形四是四三角形当一甲丁方形也形外丁丙己乙丁壬甲乙辛丙甲庚三角形亦四各与甲丁形内四三角形等是形外四三角形又当一甲丁方形矣因知斜弦自乘之方形即庚壬方形倍大于方边自乘之方形即甲丁方形法置方边自乘即甲丁方积也倍之即庚壬方积也平方开之得庚壬方形之边即得甲丁方形之弦
  十二则
  斜弦求方边
  设方田弦长七十步零七分有奇求方边法曰置弦自乘得五千步折半得二千五百步平方开之得五十步即所求解曰置弦自乘求庚壬方积也图同上则折半即甲丁方积也故平方开之得甲乙
  十三则
  直积求长与阔即带纵开平方
  设直田积九百七十二步长阔差九步求长与阔法
  曰置积四因之得三千八百八十八步又长阔
  差自乘得八十一步两数并共三千九百六十九步平方开之得六十三步加长阔差共七
  十二步
折半得三十六步即长以长阔
  差减长馀二十七步即阔
  解曰一线任两分之两分线矩内形四及两分线之较线上方形一并与元线上方形等如图甲乙线两分于丙丙子庚癸己壬辛丑四线各与乙丙等庚子己癸辛壬丙丑四线各与甲丙等则丙庚庚己己辛辛丙四形必两分线矩内形也辛丑既等于丙乙壬辛又等于甲丙则丑壬必两分线之较线壬癸癸子子丑又各等于丑壬则癸丑形必较线上方形矣甲乙元线上方形不与五形并等乎直田积即两分线矩内形也四因之者矩内形四也长阔差自乘即较线上方形也五形并等于元线上方形故平方开之得甲乙元线即长阔相和之度也开方所得之六十三步长阔和增一长阔差即两长两长折半非一长而何以长阔差减长非阔而何
  十四则
  直形以长求阔
  设直田积九百七十二步长三十六
  步求阔法曰置积为实以长除之得
  二十七步即所求
  解曰阔为长之倍数故以长除积得
  本巻二则
  十五则
  直形以阔求长
  设直田积九百七十二步阔二十七步求长法曰置积为实以阔除之得三十六步即所求
  解曰长亦为阔之倍数故以阔除实得长本巻二则十六则
  直形长阔求弦
  设直田阔二十七步长三十六步求
  弦法曰长阔各自乘长得一千二百九十六步阔得
  七百二十九步两数并
共二千零二十五步平方开之
  得四十五步即所求
  解曰此即勾股求弦六巻一则
  十七则
  直形阔弦求长
  设直田阔二十七步弦四十五步求长法曰弦阔各自乘弦得二千零二十五步阔得七百二十九步两数相减馀一千二百九十六平方开之得三十六步即所求
  解曰此即勾弦求股六巻二则
  十八则
  直形长弦求阔
  设直田长三十六步弦四十五步求阔法曰弦长各自乘弦得二千零二十五步长得一千二百九十六步两数相减馀七百二十九步平方开之得二十七步即所求
  解曰此即股弦求勾六巻三则
  十九则
  直形长及弦阔差求阔
  设直田长三十六步弦阔差一十八步求阔法曰长与弦阔差各自乘长得一千二百九十六步弦阔差得三百二十四步两数相减馀九百七十二步折半得四百八十六步弦阔差为法除之得二十七步即所求
  解曰此即股与勾弦较求勾六巻十四则
  二十则
  直形阔及弦长差求长
  设直田阔二十七步弦长差九步求长法曰置阔自乘得七百二十九步弦长差为法除之得八十一步弦长差馀七十二步折半得三十六步即所求
  解曰此即勾与股弦较求股六巻十五则
  二十一则
  直形弦及长阔和求长阔差
  设直田长阔和六十三步弦四十五步求长阔差法曰置弦自乘得二千零二十五步倍之得四千零五十步另置长阔和自乘得三千九百六十九步两数相减馀八十一步平方开之得九步即长阔差以减长阔和馀五十四步折半得二十七步即阔加长阔差得三十六步即长
  解曰此即弦与勾股和求勾股较六巻七则
  二十二则
  直形长及弦阔和求阔
  设直田弦阔和七十二步长三十六步求阔法曰置长自乘得一千二百九十六步弦阔和为法除之得一十八步即弦阔差以减弦阔和馀五十四步折半得二十七步即所求
  解曰此即股与勾弦和求勾弦六巻十八则
  二十三则
  直形阔及弦长和求长
  设直田弦长和八十一步阔二十七步求长法曰置阔自乘得七百二十九步弦长和为法除之得九步即弦长差以减弦长和馀七十二步折半得三十六步即所求解曰此即勾与股弦和求股弦六巻十九则
  二十四则
  直形弦及长阔差求长与阔
  设直田长阔差九步弦四十五步求长与阔法曰置弦自乘得二千零二十五步倍之得四千零五十步另置长阔差自乘得八十一步两数相减馀三千九百六十九步平方开之得六十三步即长阔和加长阔差共七十二步折半得三十六步即长减长阔差馀二十七步即阔
  解曰此即弦与勾股较求勾股和六巻十则
  二十五则
  直形长弦和及阔弦和求长与阔
  设直田长弦和八十一步阔弦和七十二步求长与阔法曰置长弦和以阔弦和乘之得五千八百三十二步倍之得一万一千六百六十四步平方开之得一百零八步与长弦和相减馀二十七步即阔与阔弦和相减馀三十六步即长
  解曰此即勾弦和股弦和求勾与股六巻十三则
  二十六则
  直形长弦差及阔弦差求长与阔
  设直田长弦差九步阔弦差一十八步求长与阔法曰置长弦差以阔弦差乘之得一百六十二步倍之得三百二十四步平方开之得一十八步加阔弦差得三十六步即长加长弦差得二十七步即阔
  解曰此勾弦较股弦较求勾与股六巻二十则
  二十七则
  直形积及长阔和求长阔差
  设直田长阔和六十三步积九百七十二步求长阔差法曰置长阔和自乘得三千九百六十九步另置积四因之得三千八百八十八步两数相减馀八十一步平方开之得九步即所求
  解曰长阔和自乘之方积当直田积四长阔差自乘之方积一故以长阔和自乘减去四直田积馀以平方开之得长阔差也本巻十三则
  二十八则
  直形积及长阔和求弦
  设直田积九百七十二步长阔和六十三步求弦法曰置长阔和自乘得三千九百六十九步另置积倍之得一千九百四十四步两数相减馀二千零二十五步平方开之得四十五步即所求
  解曰甲戊形长阔和自乘之方也庚
  辛形弦自乘之方也甲戊形内勾股
  八及长阔差自乘之方一庚辛形内
  勾股四及长阔差自乘之方一每二
  勾股当一直形如一丙乙丑辛直形内有乙丙辛丑辛丙
  两勾股形是长阔和上方形大于弦上方形之较为二直田积也故法以长阔和自乘减去二直田积平方开之即得弦度也
  二十九则
  两边等之三角形求对角之垂线
  设三角田底阔六步两馀边各五步
  求中长法曰置底折半得三自步得九
  馀边亦自乘
得二十五步两数相减馀一
  十六步
平方开之得四步即所求
  解曰丙乙作弦乙丁作勾以所求之丙丁作股此即勾弦求股法也六巻二则甲乙边折半即得勾者以乙丙丙甲两边等也设两边不等此法不行矣则有下法在
  三十则
  有一方角之三角形求对角之垂线
  设不等边三角田有一方角丙为方角即勾股田底阔十步乙丙边六步甲丙边八步求中长法曰置乙丙边自乘得三十六步以底除之得三步六分○此即丁乙之度以下仍勾弦求股法又自乘
  得一十二步九分六釐与丙乙边自乘之数相
  馀二十三步零四釐平方开之得四步八分
  即所求
  解曰此勾股求对角垂线法也六巻二十
  五则
因有方角故用之若无方角此法
  又穷矣更有一法不问等边方角与否皆可求如下则
  三十一则
  不等边而无方角之三角形求对角之垂线
  设三角田底阔一十五步乙丙边八
  步甲丙边十步求中长法曰置乙丙
  甲丙两边各自乘乙丙得六十四步甲丙得一百步两数相减馀三十六步为实以底除之得二
  步四分以减底
馀一十二步六分折半得六步三分
  即乙丁之度以下勾弦求股法又自乘得三十九步六分九釐另置乙丙自乘得六十四步两数相减馀二十四步三分一厘平方开之得四步九分三釐有奇即所求
  解曰甲乙丙三角形丁为对角㸃另作庚辛为乙丙
  边上方壬癸为甲
  丙边上方壬癸大
  于庚辛之较为卯
  子丑磬折形若移
  丑于寅则成卯子
  寅直形又作辰巳
  为丁乙上方午未
  为甲丁上方午未
  大于辰巳之较为申酉戌磬折形若移戌于亥则成申酉亥直形申酉亥与卯子寅两直形必相等何也甲乙丙三角形以丙丁线分之则成丁乙丙丁甲丙两勾股形既皆勾股形则丙乙弦上方形必与丙丁股乙丁勾上两方形并等甲丙弦上方形必与丙丁股甲丁勾上两方形并等六巻一则从此推之则甲丙上方形大于丙乙上方形之容必与丙丁甲丁上两方形大于丙丁乙丁上两方形之容等试减去同用之丙丁上方形则甲丙上方形大于乙丙上方形之卯子寅直形与甲丁上方形大于乙丁上方形之申酉亥直形必相等矣法以乙丙甲丙上两方形相减馀即卯子寅直形之容亦即申酉亥直形之容也夫申酉亥直形以甲乙底为长以甲丁乙丁两线并为长即以甲乙全线为长以甲丁乙丁之较线甲己为阔者也故以甲乙底除之得甲己甲己既为甲丁乙丁之较线于甲乙线减去甲己则己丁乙丁两线等矣故折半得乙丁馀仍勾弦求股法六巻二则同前则
  三十二则
  方周求积
  设方田周二百步求积法曰置周自乘得四万步以方法十六除之得二千五百步即所求
  解曰假如一步以
  四面计之则周四
  步四步自乘得一
  十六步是周自乘
  之十六步止得实积一步故以十六为方法也然此法止可施于方田至于直田则不可用如下图直田长六十步阔四十步周亦得二百步实积止得二千四百步如以前法求之则多积百步矣
  三十三则
  方环以周求积
  设方环田外周二百八十步内周一百二十步求积法曰二周各自乘外周得七万八千四百步内周得一万四千四百步两数相
  馀六万四千步以方法十六除之得四千
  步即所求
  解曰此方内减方法也○如知环阔
  则用梯田法置两周相并折半以阔
  乘之即得环积
  三十四则
  方环以积及阔求边
  设方环田积四千步阔二十步求内外边法曰置阔自乘得四百步以四因之得一千六百步以减环积馀二千四百步馀积
  以四归之得六百步以阔除之得三十步
  即内边倍阔得四十步加之得七十步即
  外边
  解曰法以环阔自乘者求环之隅方
  即甲等以四因之者环之隅有四也即甲乙丙丁四方形以减环积所馀必四直形也即戊己庚辛四直形四归之者取四直形之一也以阔除之即得内边者其直形以环之阔为阔以内边之度为长也加两阔即得外边者外边大于内边之较为两阔也○或四因环阔除积得五十步即直方两形并之共长加阔得外边减阔得内边
  三十五则
  直形依长截阔
  设直田长八十五步依元长截积二千七百二十步
  求截阔法曰置积为实以元长除之
  得三十二步即所求
  解曰即以长求阔法本巻十四则

  三十六则
  直形依阔截长
  设直田阔六十四步依元阔截积二千七百二十步求截长法曰置积为实以元阔除之得四十二步五分即所求
  解曰即以阔求长法本巻十五则



  三十七则
  直形截勾股
  设直田长八十五步依元长截积一千三百六十步成勾股形法曰置积倍之得二千七百二十步以元长除之得三十二步即所求
  解曰勾股形当等高等阔直形之半
  法倍勾股积即乙丙直形积也乙丙
  直形既倍勾股积则必与勾股等高
  等阔矣故求乙丙直形之阔即勾股
  之阔也
  三十八则
  直形截三角
  设直田阔六十四步依元阔截积一千三百六十步成三角形求长法曰置积倍之得二千七百二十步以元阔除
  之得四十二步五分即所求
  解曰三角形亦当等高等阔直形之
  半法倍三角积即甲乙直形积也甲
  乙直形既倍三角积则必与三角形
  等高等阔矣故求甲乙直形之长即三角形之长也三十九则
  直形截斜方
  设直田长八十五步依元长截积二千七百二十步成斜方形两阔相差五步求两阔法曰置积为实以
  元长除之得三十二步另置相差五步折
  得二步五分并三十二步得三十四步
  五分即大边减三十二步得二十九
  步五分即小边
  解曰以元长除积者求甲乙直形之阔也甲乙直形之阔为斜方两阔之中度谓小于大边二步五分大于小边亦二步五分故置差折半增减之即得两阔
  四十则
  直形截梯形
  设直田阔六十步依元阔截积三千七百八十步成梯形两阔相差一十二步求长法曰置积为实倍元阔得一百二十步减相差一十二步馀一百零八步折半得五十四步
  法除之得七十步即所求
  解曰倍阔减差折半者求甲乙直形
  之阔也甲乙直形阔为梯形两边之
  中度谓小于大边六步大于小边亦六步则直形之容
  必与梯形等故求直形之长即得梯形之长
  四十一则
  三角形以截积截阔求截长勾股截积同
  设三角田依角截积一千三百六十
  步截阔六十四步求截长法曰置积
  倍之得二千七百二十步以阔除之得四十二
  步五分即所求
  解曰此与直田截三角同本巻三十八则
  四十二则
  三角形以截积截长求截阔
  设三角田依角截积一千三百六十步截长四十二步五分求截阔法曰置积倍之得二千七百二十步以长除之得六十四步即所求
  解曰此与直田截勾股同本巻三十七则
  四十三则
  三角形以截长求截阔
  设三角田元长二百步阔一百五十步自角截长一百五十步求截阔法曰置截长为实以元阔乘之得二万二千五百步以元长除之得一百一十二步五分即所求解曰凡三角形任以一线分之分线若与底线平行则分形之比例必各与全形等谓丙丁与丁戊若丙甲与甲乙丁戊与丙庚若甲乙与丙己又丁戊与甲乙若丙丁与甲丙丙庚与丙己也泰西几何原本甲乙丙即元形丁戊丙即截形也则截长与截阔之比例必若元长与元阔矣截阔与元阔之比例亦必若截长与
  元长矣谓截长大于截阔几
  分之几则元长亦大于元阔几分之
  几截阔小于元阔几分之几则截长
  亦小于元长几分之几
法以
  元阔乘截长以元长除之者借元长及元阔之比例因截长以求截阔也求比例用异乘同除法详三巻五则
  四十四则
  三角形以截阔求截长
  设三角田元长二百步阔一百五十步截阔一百一十二步五分求截长法曰置截阔为实以元长乘之得二万二千五百步以元阔除之得一百五十步即所求解曰此借元阔元长之比例因截阔以求截长也四十五则
  三角形以截积求截长
  设三角田元长二百步阔一百五十步自角截积八千四百三十七步五分求截长法曰置积倍之得一万六千八百七十五步为实以元长乘之得三百三十七万五千步以元阔除之得二万二千五百步平方开之得一百五十步即所求
  解曰甲乙丙即元
  形丁戊丙即截形
  丁壬为截形等高
  等阔之直形辛壬
  为截长丙庚线上方形丁壬辛壬两形之高必相等两形既等高则其比例必若丁戊与辛戊几何原本云凡两形等高形与形之比例若线与线辛戊与截长丙庚等而丁戊即截阔是丁壬与辛壬之比例若截阔与截长也分形之比例元与全形等本巻四十三则则丁壬与辛壬之比例又若元阔与元长矣法倍截积者求丁壬直形也以元长乘元阔除之者借元长元阔之比例因丁壬直形以求辛壬方形也辛壬为截长丙庚上方形故平方开之得截长也
  四十六则
  三角形以截积求截阔
  设三角田元长二百步阔一百五十步自角截积八千四百三十七步五分求截阔法曰置截积倍之得一万六千八百七十五步为实以元阔乘之得二百五十三万一千二百五十步
  元长除之得一万二千六
  百五十六步二分五釐
平方
  开之得一百一十
  二步五分即所求
  解曰甲乙丙即元形丁戊丙即截形丁壬为截形等高等阔之直形丁辛为截阔丁戊上方形丁壬丁辛两形之阔必相等两形既等阔则其比例必若戊壬与戊辛戊辛与截阔等戊壬与截长等是丁壬与丁辛之比例若截长与截阔亦若元长与元阔矣法倍截积者求丁壬直形也以元阔乘元长除之者借元长元阔之比例因丁壬直形以求丁辛方形也丁辛为截阔丁戊上方形故平方开之得截阔也○以上皆自角截积法若自底截积则以截积减元积馀积亦以上法求之得阔即截阔得长减元长馀为截长四十七则
  斜方形以截积截长求截阔梯形截积同
  设斜方田元长九十步大边
  阔三十八步小边阔二十步
  依小边截积八百二十二步
  五分截长三十五步求截阔
  法曰置积为实以截长除之
  得二十三步五分倍之得四十七步减小
  边元阔馀二十七步即所求
  解曰以截长除积者求甲丙直形之阔甲乙也甲乙为小边及截阔之中度倍之则与小边及截阔并等矣故减小边即得截阔也
  四十八则
  斜方形以截积截阔求截长
  设斜方田元长九十步大边阔三十八步小边阔二十步依小边截积八百二十二步五分截阔二十七步求截长法曰置积为实以截阔与小边元阔并得四十七步折半得二十三步五分为法除之得三十五步即所求解曰以截阔与小边相并折半者求两阔之中度甲乙也同前图故以除积得截长
  四十九则
  斜方形以截阔求截长
  设斜方田元长九十步大边
  阔三十八步小边阔二十步
  截阔二十七步求截长法曰
  置小边元阔与截阔相减馀七
  为实以元长乘之得六百三十步另以两元阔相减馀一十八步除之得三十五步即所求
  解曰小边与截阔相减所馀必庚己两元阔相减所馀必甲戊庚己与截长之比例若甲戊与元长也与三角形同本巻四十三则
  五十则
  斜方形以截长求截阔
  设斜方田元长九十步大边阔三十八步小边阔二十步自小边截长三十五步求截阔法曰置截长为实以两元阔相减馀一十八步乘之得六百三十步以元长除之得七步并小边元阔得二十七步即所求
  解曰七步即己庚之度也图同前故加小边元阔得截阔馀同前解
  五十一则
  斜方形依小边截积求截阔
  设斜方田元长九十步大边阔三十八步小边阔二十步自小边截积八百二十二步五分求截阔法曰置积为实以两元阔相减馀一十八步乘之得一万四千八百零五步以元长除之得一百六十四步五分倍之得三百二十九步另以小边元阔自乘得四百步两数并共七百二十九步平方开之得二十七步即所求
  解曰甲乙丙丁全形己辛丙丁截形丙丁与甲乙为两元阔辛己为截阔丙戊为元长丙庚为截长庚己
  为小边与截阔之较线甲戊
  为两元阔之较线癸辛为截
  阔上方形子辛为小边上方
  形庚辛与丙丁等癸辛之大于子辛
  者为丑寅两廉与卯一隅卯隅即较线庚己上方形也截形以丙庚线分之必成庚丁一直形己丙庚一勾股形若以截长丙庚除直形必得辛庚线再以较线己庚乘之必成一廉两廉俱以小边为长以较线为阔若以截长丙庚除勾股必得庚壬线庚壬者庚己之半也再以庚己乘之必成半隅然直形与勾股两形实一截形之分也若以己庚乘截积以丙庚除之亦必得一廉半隅也又全形之比例与截形等本巻四十九则丙戊之与甲戊必若丙庚之与己庚故置截积以元长丙戊除之以两边较线甲戊乘之亦得一廉半隅与前同倍之则成两廉一隅夫小边上方形之小于截阔上方形者此两廉一隅也并之则成截阔上方形矣故平方开之得截阔
  五十二则
  斜方形依大边截积求截阔
  设斜方田元长九十步大边阔三十八步小边阔二十步自大边截积一千七百八十七步五分求截阔法曰置积为实以两元阔相减馀一十八步乘之得三万二千一百七十五步以元长除之得三百五十七步五分倍之得七百一十五步另以大边元阔自乘得一千四百四十四步两数相减馀七百二十九步平方开之得二十七步即所求
  解曰既自大边截积则
  元形之大边亦即截形
  之大边而截阔为小边
  小边上方形之小于大
  边上方形者两廉一隅也故于大边上方形内减去两廉一隅平方开之即得截阔○若并求长得阔用本巻四十八则法求之
  五十三则
  梯形截勾股
  设梯田元长一百二十步大边阔八十步小边阔二十步自一角截勾股积三百四十八步四分八釐求
  截阔法曰置积倍之得六百九十六
  步九分六釐
以两元阔相减馀六十步折半得三十步乘之得二万零九百零八步八
  以元长除之
得一百七十四步二分四
  平方开之得一十三步二分即所求
  解曰甲乙丙丁梯形减去甲戊丙丁斜方所馀必戊丁乙勾股形截积亦勾股形则是勾股截勾股也故法同勾股本巻四十六则○若求长则倍截积以截阔除之即得本巻三十八则
  五十四则
  梯形截斜方
  设梯田元长一百二十步大边阔八十步小边阔二十步截斜方积三千六百步求截阔法曰置积为实
  以元长除之得三十步另以两元
  阔相减馀六十步四归之得一十五步两数并得四十五步即所求
  解曰元长除截积得己戊甲
  庚为大边大于小边之半甲己又为甲庚之半则甲己为大边大于小边四分之一矣故四归两阔之较并己戊得截阔
  五十五则
  梯形截无法五边形
  设梯田元长一百二十步大边阔八十步小边阔二十步截五边形即甲戊己丁丙积五千六百五十一步五分二釐求截阔法曰先求梯田全积本巻七则减去截积馀三
  百四十八步四分八釐
以梯田截勾股
  法求之本巻五十三则得阔一十三步二分以减大边元阔馀六十六步
  八分即所求
  解曰一十三步二分者乙己戊馀形之阔乙戊也大边元阔甲乙减去乙戊馀甲戊即截阔
  五十六则
  方环截外周
  设方环田外方七十步自外截积二千四百步求截
  环内方法曰置元方自乘得四千九百步
  去截积馀二千五百步平方开之得五十步
  即所求
  解曰馀环外方即截环内方
  五十七则
  方环截内周
  设方环田内方三十步自内截积一千六百步求截环外方法曰置内方自乘得九百步与截积并得二千五百步平方开之得五十步即所求
  解曰内方自乘者补环内虚形以便开方也











  数学钥巻一
<子部,天文算法类,算书之属,数学钥>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巻二凡例
  柘城杜知耕撰
  凡例
  一则
  圆必中规不中规者不得为圆形形界曲线曰周如甲乙丙
  丁线过心直线曰径
如丁丙线


  二则
  一率自乘之数等于两率相乘之数则此率为两率之中率如甲与乙之比例犹乙与丙则乙为甲丙之中率
  三则
  设内外两形内形或以角或以边抵外形之界而不交
  曰相切如丙为甲乙之内切形甲乙
  为丙之外切形

  四则
  曲线直线相杂曰杂线形
  五则
  割甲乙丙丁圆之一分为甲乙丙弧矢形甲乙丙曲线
  曰背甲乙衡线曰弦丙丁纵线曰矢
  丙己曰全径丁己曰馀径丁戊曰离
  径丙戊曰半径
  六则
  设甲乙直线以线为径作甲乙丙丁圆形曰甲乙线上
  圆形






  数学钥巻二凡例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卷二目录
  柘城杜知耕撰
  方田下曲线类
  一则圆径求周
  二则圆周求径
  三则圆周径求积
  四则圆径求积
  五则圆周求积
  六则圆积求径
  七则圆积求周
  八则圆环求积
  九则圆环以积及内周求外周
  十则圆环以积及外周求内周
  十一则圆环以积及内外周求环阔
  十二则圆环以两周求环阔
  十三则圆环以积及阔求两周
  十四则圆环以积及阔求径
  十五则圆环以全径及虚径求积
  西法十六则撱圆求积
  西法十七则弧矢求积
  十八则弧矢形以积矢弦及离径求背
  西法十九则弧矢形以矢弦求馀径求全径离径半径附
  西法二十则弧矢形以矢径求弦
  二十一则弧矢形以离径半径求弦
  西法二十二则弧矢形以弦及馀径求矢
  二十三则弧矢形以弦及全径求矢
  二十四则弧矢形以半弦半径求矢
  二十五则弧矢形以半弦及离径求矢
  二十六则弧矢形以半径半弦较及半弦离径较求矢与弦
  二十七则旧弧矢法以矢弦求积
  二十八则旧弧矢法以积矢求弦
  二十九则旧弧矢法以积弦求矢
  三十则增弧矢法以矢弦求积
  三十一则圆截圆
  三十二则圆截弧矢
  西法三十三则弧矢形截杂线三角形
  三十四则方内减圆以馀积求圆积
  三十五则方内减圆以馀积求方积求方边圆径附
  三十六则圆内减方以馀积求方积求方边圆径附
  三十七则圆内减方以馀积求圆积
  三十八则方内减不相切之圆以馀积求方边及圆径
  三十九则圆内减不相切之方以馀积求圆径及方弦
  四十则诸杂线形求积



  数学钥巻二目录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巻二
  柘城杜知耕撰
  方田下曲线类
  一则
  圆径求周
  设圆田径二十八步求周法曰置径为实以周法二十二乘之得六百一十六步以径法七除之得八十八步即所求
  解曰径法七周法二十二者径与周
  之比例若七与二十二也何也西洋
  亚奇黙德云圆径与圆周三倍又七
  十之十则朒谓周不及此数也三倍又七十
  一之十则盈谓周过于此数也先论三倍又七十之十曰丁甲乙半圜戊为心从甲作午子切线从乙从丁作乙己壬丁线各与乙戊半径等设乙戊己角六十度己戊甲角必三十度为六边形之半角也末从心过己过壬作戊午戊子线成戊午子等角形己戊壬既六十度则午子为等角形之边设甲午股一百五十三
  步则戊午弦必三百零六步戊午元与午子
  等午子既倍大于甲午则戊午亦必倍大于甲午
各自乘甲
  午股得二万三千四百零九步戊午
  弦得九万三千六百三十六步两数
  相减馀七万零二百二十七步平方
  开之得二百六十五步有奇为戊甲
  即半径则戊甲与甲午之比例为二
  百六十五步有奇与一百五十三步
  次平分午戊甲角作戊庚线任分甲午于庚庚戊线割圜界于酉己酉甲酉两弧等两弧既等则酉戊己酉戊甲两角必等故曰平分甲庚庚午两线不等故曰任分则午戊与戊甲若午庚与甲庚合之戊午偕戊甲而与戊甲若午庚偕甲庚而与甲庚更之戊午并戊甲而与甲午甲午即午庚偕甲庚若戊甲与甲庚先定戊午戊甲并为五百七十一步有奇午甲为一百五十三步则戊午并戊甲与甲午之比例若五百七十一步有奇与一百五十三步则戊甲与甲庚之比例亦若五百七十一步有奇与一百五十三步矣即以两数各自乘并而开方得五百九十一步又八之一不尽为庚戊线戊甲为勾甲庚为股庚戊为弦则庚戊与甲庚之比例若五百九十一步又八之一不尽与一百五十三步次平分庚戊甲角作戊辛线则戊庚并戊甲一千一百六十二步又八之一与庚甲一百五十三步若戊甲与甲辛若设甲辛为一百五十三步则戊甲为一千一百六十二步又八之一有奇两数各自乘并而开方得一千一百七十二步又八之一为辛戊线甲戊为勾甲辛为股辛戊为弦则辛戊与辛甲之比例若一千一百七十二步又八之一与一百五十三步次平分辛戊甲角作戊寅线则辛戊并戊甲二千三百三十四步又四之一与辛甲一百五十三步若戊甲与甲寅设甲寅为一百五十三步则戊甲为二千三百三十四步又四之一两数各自乘并而开方得二千三百三十九步又四之一有奇为寅戊线戊甲为勾甲寅为股寅戊为弦则寅戊与寅甲之比例若二千三百三十九步又四之一有奇与一百五十三步次平分寅戊甲角作未戊线则寅戊并戊甲四千六百七十三步五分有奇与寅甲一百五十三步若戊甲与甲未若设甲未为一百五十三步则戊甲为四千六百七十三步五分有奇子戊午为半圜三分之一即为全圜六分之一甲戊午为十二分之一甲戊庚为二十四分之一甲戊辛为四十八分之一甲戊寅为九十六分之一甲戊未为一百九十二分之一复作甲戊申角与甲戊未角等成未戊申三角形未甲申其切线也为九十六边形之一边此边与全径之比例若一百五十三步与四千六百七十三步五分未申倍大于未甲乙丁全径亦倍大于甲戊半径以一百五十三步乘九十六边得一万四千六百八十八步则全边与全径之比例为一万四千六百八十八步与四千六百七十三步五分约之为三又七之一不足夫形外切线尚不及三又七之一况圜周乎 次论三倍又七十一之十曰乙甲丙半圜乙丙径戊心从丙作丙甲与半径戊丙等甲丙即六边形之一边从乙作乙甲线成乙甲丙勾股形而甲为方角设甲丙勾为七百八十步乙丙弦为一千五百六十步两数各自乘相减开方得一千三百五十一步不足为乙甲股则乙甲与甲丙之比例为一千三百五十一步与七百
  八十步次平分甲乙丙角作乙丁线
  以丁丙聨之成丁乙丙丙丁己两勾
  股形自相似葢同用丁方角在半圜
  内甲丁丁丙两线所乘之弧等则丁
  丙己丁乙丙两弧之角必等凡两形
  有两角等者各腰俱相似则乙丁大股与丙丁大勾若丁丙小股与丁己小勾又乙
  弦与丁丙大勾若己丙弦与丁己小勾
  更之乙丙与己丙弦若丁丙与丁己两勾是乙丁与丁丙两股丁丙与丁己两勾乙丙与己丙弦三比例皆等又乙丙与己丙弦若乙丙并甲乙两腰与甲丙底之两分则乙丁与丁丙亦若乙丙并乙甲与甲丙先定乙甲一千三百五十一步弱乙丙一千五百六十步是乙甲乙丙并为二千九百一十一步弱甲丙先设七百八十步则乙丁与丁丙亦为二千九百一十一步弱与七百八十步各自乘并而开方得三千零一十三步又四之一弱为乙丙线乙丁丙形之弦则乙丙与丁丙之比例为三千零一十三步又四之一弱与七百八十步次平分丁乙丙角作辛乙线依前论丁乙并乙丙与丙丁若乙辛与辛丙先定乙丙三千零一十三步又四之一弱乙丁二千九百一十一步弱并为五千九百二十四步又四之一弱今丙丁为七百八十步则乙辛与辛丙为五千九百二十四步又四之一弱与七百八十步欲省数改设辛丙二百四十步改设乙辛一千八百二十三步弱两数各自乘并而开方得一千八百三十八步又十一之九弱为乙丙线乙辛丙形之弦则二百四十步与一千八百三十八步又十一之九弱为丙辛乙辛之比例次平分辛乙丙角作乙壬线以壬丙线聨之辛乙乙丙两数并三千六百六十一步又十一之九弱与辛丙二百四十步为乙壬与壬丙之比例又改设壬丙六十六步改设乙壬一千零七步弱两数各自乘并而开方得一千零九步弱则六十六步与一千零九步弱为壬丙与乙丙之比例末平分壬乙丙角作乙庚线以庚丙线聨之乙庚与庚丙若壬乙并乙丙二千零一十六步又六之一与丙壬六十六步两数各自乘并而开方得二千零一十七步又四之一弱为乙丙线乙庚丙形之弦则庚丙与乙丙之比例为六十六步与二千零一十七步又四之一弱丙甲弧为全圜六分之一丙丁十二分之一丙辛二十四分之一丙壬四十八分之一丙庚九十六分之一是丙庚为九十六边内切圜形之一边也以六十六步乘九十六边得六千三百三十六步为九十六边内切形之周乙丙径为二千零一十七步又四之一弱约之径一周三又七十一之十强夫圜内切线为三又七十一之十尚强况圜周乎○按三又七十一之十设径一则周三一四零八四五零七零四二二有奇设周一则径三一八三八五六五零二二再约之径七十一步周二百二十三步三又七十之十设径一则周三一四二八五七一四二八五七有奇设周一则径三一八一八一八一八一八有奇再约之径七步周二十二步两数皆不能与周径吻合但径七周二十二其数少整姑从之
  二则
  圆周求径
  设圆田周八十八步求径法曰置周为实以径法七因之得六百一十六步以周法二十二除之得二十八步即所求
  解曰即前法反用之
  三则
  圆周径求积
  设圆田周八十八步径二十八步求积法曰置周折半得四十四步为实以径折半得一十四步为法乘之得六百
  一十六步即所求
  解曰圆形与半径为高全周为底之
  三角形等何也测量全义云甲乙丙
  丁圜自戊心百分之必皆成三角形
  而己戊甲其百分之一也次依甲戊半径作庚戊辛三角形令庚辛底与圜之全周等自戊角百分之亦必皆成三角形而甲戊壬其百分之一也己戊甲甲戊壬两分形己甲甲壬两底既等又戊甲同高因推其容必等夫百倍己戊甲为甲乙丙丁全圜百倍甲
  戊壬为庚戊辛三角形两分形既等
  两全形有不等乎故法以半径乘半
  周得庚戊辛三角形之积即得甲乙
  丙丁圜之积也○或云己戊甲虽全
  圜百分之一其底终属曲线不可与
  直线三角形为比不知甲戊壬角大
  于己戊甲角而己戊甲中垂线大于
  甲戊壬中垂线两相折准即谓之无
  差亦可
  四则
  圆径求积
  设圆田径二十八步求积法曰置径自乘得七百八十四步再以十一乘之得八千六百二十四步以十四除之得六百一十六步即所求
  解曰测量全义云甲乙丙丁圜庚戊辛三角形以半径为高以圜周为底己壬为圜径上方形己丁直形以全径为阔以半径为高而为己壬方形之半己戊癸三角形亦以全径为阔半径为高而为己丁直形
  之半己戊癸形既为己丁直形之半
  必为倍大于己丁之己壬方形四之
  一又己戊癸与庚戊辛两形同以半
  径为高凡两形等高者形与形之比
  例若线与线两线即两底○一巻四十五则今庚辛
  底与圜周等己癸底与圜径等是己
  戊癸庚戊辛两形之比例若圜径七
  与圜周二十二若以四倍大于己戊
  癸之己壬方形与庚戊辛三角形较
  其比例必若二十八与二十二矣各以二约之为十四与十一夫庚戊辛三角形与圆形等本巻三则故方圆之比例亦若十四与十一法以圆径自乘求己壬方形之积也以十一乘十四除取方积十四分之十一以为圆积也
  五则
  圆周求积
  设圆田周八十八步求积法曰置周自乘得七千七百四十四步以七因之得五万四千二百零八步以八十八除之得六百一
  十六步即所求
  解曰戊己庚辛圜
  戊己径与甲乙丙
  丁圜周等则两圜
  之比例为其径与
  径再加之比例再
  加云者以两径各
  自乘之数以为比
  例也设甲乙径七
  戊己径二十二甲乙自乘得四十九戊己自乘得四百八十四是两圜之比例若四十九与四百八十四又壬癸方形与戊己庚辛圜元若十四与十一本巻四则今戊己庚辛圜既为四百八十四壬癸方形必六百一十六是壬癸方形与甲乙丙丁圜必若六百一十六与四十九矣各以七约之为八十八与七法以圜周自乘即壬癸方形之积也以七乘八十八除取方积八十八分之七以为甲乙丙丁圜积也
  六则
  圆积求径
  设圆田积六百一十六步求径法曰置积为实以十四乘之得八千六百二十四步以十一除之得七百八十四步平方开
  之得二十八步即所求
  解曰以十四乘十一除者因圜积以
  求戊己方积也平方开之得方边即
  得圜径者方边与圜径等也
  七则
  圆积求周
  设圆田积六百一十六步求周法曰置积为实以八十八乘之得五万四千二百零八步以七除之得七千七百四十四步平方开之得八十八步即所求
  解曰以八十八乘七除者因圜积以求圜周上方积也本巻五则故平方开之得圜周
  八则
  圆环求积
  设环田外周六十六步内周一十一步求积法曰置内外两周各自乘外周得四千三百五十六步内周得一百二十一步两数相减馀四千二百三十五步以七乘之得二万九千六百四十五步以八十八
  除之得三百三十六步八分七釐五
  毫即所求
  解曰与方环求积同一巻三十三则及本巻五则

  九则
  圆环以积及内周求外周
  设圆环田积三百三十六步八分七釐五毫内周一十一步求外周法曰置积为实以八十八乘之得二万九千六百四十五步以七除之得四千二百三十五步另置内周自乘得一百二十一步两数并共四千三百五十六步平方开之得六十六步即所求
  解曰两数并共成周上方积故平方开之得外周十则
  圆环以积及外周求内周
  设圆环田积三百三十六步八分七釐五毫外周六十六步求内周法曰置外周自乘得四千三百五十六步另置环积以八十八乘之得二万九千六百四十五步以七除之得四千二百三十五步两数相减馀百二十一步平方开之得一十一步即所求
  解曰外周上方积减去八十八乘七除之环积所馀即内周上方积也故平方开之得内周
  十一则
  圆环以积及内外周求环阔
  设圆环田积三百三十六步八分七釐五毫外周六十六步内周一十一步求环阔法曰置积为实以两周相并共七十七步折半得三十八步五分为法除之得八步七分五釐即所求
  解曰全圆既同三角形则圆环必同梯形圆环之两周犹梯形之两阔也圆环之阔犹梯形之中长也故用梯形求长法一巻四十八则即得环阔
  十二则
  圆环以两周求环阔
  设圆环田外周六十六步内周一十一步求环阔法曰置两周各以七乘之外周得四百六十二步内周得七十七步各以二十二除之外周得二十一步内周得三步五分两数相减馀一十七步五分折半得八步七分五釐即所求
  解曰外周所得者圆之全径也内周所得者环内虚径也全径减虚径所馀即环之两阔故折半得一阔也
  十三则
  圆环以积及阔求两周
  设圆环田积三百三十六步八分七釐五毫阔八步七分五釐求两周法曰置积为实以阔除之得三十八步五分另置阔以二十二乘之得一百九十二步五分以七除之得二十七步五分与三十八步五分相并得六十六步即外周与三十八步五分相减得一十一步即内周解曰此亦梯形求阔法也法以环阔除积所得之三十八步五分即两环周之中度也环阔为全径与虚径相差之半以二十二乘七除则为内外两周相差之半矣故以之增减两周之中度得两周也
  十四则
  圆环以积及阔求径
  设圆环田积三百三十六步八分七釐五毫阔八步七分五釐求全径及虚径法曰置积以十四乘之得四千七百一十六步二分五釐十一除之得四百二十八步七分五釐另置阔自乘得七十六步五分六釐二毫五丝以四因之得三百零六步二分五釐两数相减馀一百二十二步五分为实以四因阔得三十五步为法除之得三步五分即虚径倍阔得一十七步五分加之得二十一步即全径
  解曰置积以十四乘十一除者令圆环积化为方环积也馀即方环求内方法一巻五十六则
  十五则
  圆环以全径及虚径求积
  设圆环田全径二十一步虚径三步五分求积法曰置两径各自乘全径得四百四十一步虚径得一十二步二分五釐两数相减馀四百二十八步七分五釐以十一乘之得四千七百一十六步二分五釐十四除之得三百三十六步八分七釐五毫即所求解曰两径各自乘相减者求方环积也十一乘十四除者因方环积以求圆环积也
  十六则
  撱圆求积
  设撱圆田大径九十步小径四十步求积法曰置两径相乘得三千六百步以十一乘之得三万九千六百步以十四除之得二千八百二十八步五分七釐有奇即所求
  解曰西洋亚奇黙德云取撱
  圆两径之中率为径作圆其
  容与撱圆等四九之中率为六谓四之与六
  犹六之与九也
夫求中率之法以两
  径相乘平方开之即得然中率自乘之数实即两径相乘之数故法以两径相乘十一乘十四除为撱圆积也撱圆形状不同恐不能无小差
  十七则
  弧矢求积
  设弧矢田矢阔五步弦长一十七步三分二釐有奇背二十步零九分五釐二毫有奇离径五步求积法
  曰置背以离径并矢共十步
  得二百零九步五分二釐三毫有奇另置弦
  以离径乘之得八十六步六分有奇
  数相减馀一百二十二步九分二釐三毫有奇
  折半得六十一步四分六釐一毫有奇即所求解曰甲乙丙弧矢形戊为圜心自甲自乙作甲戊乙戊两线成甲戊乙丙杂线形其丙丁矢与丁戊离径并即全圆之半径甲丙乙背又为圆周之分线求积之法当与圆同夫圆以半径乘周折半得积本巻三则则杂线形亦必以半径乘背折半得积矣又杂线形内以甲乙线分之必成一甲乙丙弧矢形一甲戊乙三角形其三角形以甲乙弦为阔以丁戊离径为高若以高乘阔折半必得三角形之积一巻五则于杂线形内减去三角积所馀非弧矢积而何故法以半径乘背离径乘弦相减折半得积也相减而后折半与各折半而后相减得数同十八则
  弧矢形以积矢弦及离径求背
  设弧矢田积六十一步四分六釐一毫有奇矢五步
  弦一十七步三分二釐有奇离径五
  步求背法曰置积倍之得一百二十二步九分二
  釐三毫有奇另置
弦以离径乘之得八十六步六
  分有奇两数并
得二百零九步五分二釐三毫有奇以矢
  并离径共十步除之得二十步零九分五釐二毫有奇即所求
  解曰即前则求积法反用之
  十九则
  弧矢形以矢弦求馀径求全径离径半径附
  设弧矢田矢五步弦一十七步三分二釐有奇求馀径法曰置弦折半得八步六分六釐有奇自乘得七十五步以矢除之得一十五步即所求
  解曰甲乙丙弧矢形丙丁为矢丁戊为离径丁己为
  馀径自圆心戊作
  戊乙线成丁戊乙
  勾股形丁乙半弦
  为股丁戊离径为
  勾戊乙半径为弦
  另作辛卯形为丁
  戊勾上方形庚壬形为戊乙弦上方形夫庚壬之大于辛卯者为癸丑子磬折形癸丑子磬折形必等于乙丁股上方形何也弦上方形与勾股上两方形并等故也六巻一则若移子于寅则成癸丑寅直形必以勾弦较为阔勾弦和为长今戊乙弦等于戊丙戊丙之大于丁戊勾者为丙丁是丙丁矢即勾弦较也故以矢除丁乙半弦弧矢形之弦自乘之积即得勾弦和又乙戊弦勾股形之弦既半径必与戊己等戊己合丁戊非丁己馀径而何○求得馀径加矢即全径减矢折半即离径加矢折半即半径
  二十则
  弧矢形以矢径求弦
  设弧矢田矢五步径二十步求弦法曰以矢减径馀一十五步以矢乘之得七十五步平方开之得八步六分六釐有奇倍之得一十七步三分二釐有奇即所求
  解曰依前解矢与馀径相乘之数即半弦自乘之数故平方开之得半弦倍之得全弦
  二十一则
  弧矢形以离径半径求弦
  设弧矢田半径十步离径五步求弦法曰置半径离径各自乘半径得一百步离径得二十五步两数相减馀七十五步平方
  开之得八步六分六釐有奇倍之得一十七步
  三分二釐有奇即所求
  解曰半径乙戊为弦勾股形之弦离径丁
  戊为勾求得乙丁股即半弦弧矢形之
  弦故倍之得全弦
  二十二则
  弧矢形以弦及馀径求矢
  设弧矢田弦一十七步三分二釐有奇馀径一十五步求矢法曰置弦折半得八步六分六釐有奇自乘得七十五步以馀径除之得五步即所求
  解曰依十九则解半弦自乘之数即矢偕馀径相乘之数故以馀径除之得矢
  二十三则
  弧矢形以弦及全径求矢
  设弧矢田弦一十七步三分二釐有奇全径二十步求矢法曰置弦径各自乘弦得三百步径得四百步两数相减馀一百步平方开之得十步以减全径馀十步折半得五步即所求
  解曰全径上方形当矢偕馀径矩内形四及矢与馀径之较线上方形一一巻十三则弦上方形当半弦上方形四又半弦上方形与矢偕馀径矩内形等本巻十九则于全径上方积内减去全弦上方积即减去矢偕馀径矩内积四也则所馀必矢与馀径之较线上方积平方开之即得矢与馀径之较线故以之减径折半得矢也
  二十四则
  弧矢形以半弦半径求矢
  设弧矢田半弦八步六分六釐有奇半径十步求矢法曰置半弦半径各自乘弦得七十五步半径得一百步两数相
  馀二十五步平方开之得五步以减半径
  得五步即所求
  解曰半弦丁乙为股戊乙半径为弦
  求得丁戊勾即离径也故以之减半
  径得矢
  二十五则
  弧矢形以半弦及离径求矢
  设弧矢田半弦八步六分六釐有奇离径五步求矢法曰置半弦离径各自乘弦得七十五步离径得二十五步两数并得一百步平方开之得十步减去离径得五步即所求解曰半弦丁乙图同前则为股离径丁戊为勾求得乙戊弦即径也故减去离径得矢
  二十六则
  弧矢形以半径半弦较及半弦离径较求矢与弦设弧矢田半径多半弦一步三分四釐弱半弦多离径三步六分六釐强求矢及弦法曰并两数共五步以半径多半弦之数乘之得六步七分倍之得一十三步四分平方开之得三步六分六釐以加半径多半弦之数得五步即离径再加半弦多离径之数得八步六分六釐即半弦再加半径多半弦之数得十步即半径半径减去离径馀五步即矢
  解曰戊乙半径图同二十四则多于丁乙半弦之数即股弦较丁乙半弦多于丁戊离径之数即勾股较勾股较并股弦较即勾弦较此即勾弦较股弦较求勾股弦法也六巻二十则
  二十七则
  旧弧矢法以矢弦求积
  设弧矢田矢十步弦二十步求积法曰置矢弦相并共三十步折半得一十五步以矢乘之得一百五十步即所求解曰旧说圆径一周三甲乙丙丁圆径二十步周六
  十步甲乙丙弧矢形为全圆之半其
  背为全周之半必三十步法以矢弦
  相并即与弧背等折半以矢乘之犹
  圆法以半径乘周折半得积之义也
  本巻三则以旧法论全圆得积三百步而半圆之弧得积一百五十步与围三径一之数吻合无差过此以往其矢渐短弧形渐细其差渐多甚至百步之积有差至二十馀步者即如十七则弧矢田弦一十七步三分二釐有奇矢五步依旧法求之止得积五十五步八分较前法所求之积则少五步六分六釐有奇前法虽密于旧法然必背矢弦皆具方可起算旧法有矢有弦即可得积故并存之
  二十八则
  旧弧矢法以积矢求弦
  设弧矢田积五十五步八分矢五步求弦法曰置积倍之得一百 十一步六分以矢除之得二十二步三分二釐减去矢馀
  一十七步三分二釐即所求
  解曰旧法以矢乘半弦半矢得弧矢
  积若以矢除弧矢积必仍得半弦
  矢以矢除弧矢积既得半弦半矢以
  矢除弧矢之倍积不得一弦一矢乎一弦一矢内减去一矢所馀非弦而何
  二十九则
  旧弧矢法以积弦求矢
  设弧矢田积五十五步八分弦一十七步三分二釐求矢法曰置积八因之得四百四十六步四分另置弦自乘得二
  百九十九步九分八釐二毫四丝
两数并共七百四十六步三
  分八釐二毫四丝
平方开之得二十七步三分二釐
  去弦馀十步折半得五步即所求
  解曰甲丁方形边与一弦二矢等甲
  戊乙己丁庚丙辛各与矢等其戊己
  等四直形即矢偕一弦一矢矩内形壬子即弦上方形也又弧矢形以矢乘半弦半矢得积本巻二十七则而当一直形之半则四直形必当八弧矢积矣是一弦二矢上方形与弦上方积一及弧矢积八并等反之则弦上方积一及弧矢积八并为一方其边必一弦二矢也法并两数以平方开之所得即一弦二矢之度故减弦折半得矢也○旧弧矢法弦背积及径辗转相求共三百二十六法实亦不出十七则以下十法之外其不能该者止以上三法耳故存之
  三十则
  增弧矢法以矢弦求积
  设甲乙丙弧矢田丙丁矢五步甲乙弦一十七步三分二釐有奇求积法曰有矢与弦可得丁壬馀径馀径加矢可得丙壬全径本卷十九则甲己与丙壬等即以
  甲己为弦甲乙为股求乙巳勾得十
  六卷三则为乙巳庚馀弧之弦又将乙
  己折半得巳辛复为勾戊巳半径为
  弦求戊辛股以减半径戊庚与戊巳等馀庚
  辛一步三分四釐为乙己庚馀弧之矢另求甲己径上半圆积得一百五十七步一分四釐二毫八丝○本巻三则次求甲乙己勾股积得八十六步六分○一巻四则与半圆积相减馀七十步零五分四釐二毫八丝为甲乙丙与乙己庚两弧之共积置为实两弧各以三弦一矢相并以矢乘之甲乙丙弧得二百八十四步八分乙己庚弧得四十一步九分九釐五毫六丝以甲乙丙弧数乘实得二万零九十步零五分八釐九毫四丝四忽并两弧数共三百二十六步七分九釐五毫六丝除之得六十一步四分七釐七毫五丝有奇即所求
  解曰此借两弧三弦一矢以矢乘之之数为比例以分共积也此法较旧法为密然大弧既盈则小弧必朒较十七则未免有千一之差如必欲得弧积真数密量弧背从十七则可也
  三十一则
  圆截圆
  设圆田径二十一步依外周截积三
  百三十六步八分七釐五毫求馀圆
  径法曰置径自乘得四百四十一步另置截
  积以十四乘之得四千七百一十六步二分五釐
  一除之得四百二十八步七分五釐两数相减馀一十二步二分五釐平方开之得三步五分即所求
  解曰此与方环截积同一巻五十六则
  三十二则
  圆截弧矢旧法
  设圆田径一十三步截弧矢积三十
  二步求矢法曰置截积自乘得一千零二十
  四步
为实用商法商矢四步即以所商
  之矢乘截积得一百二十八步为上廉另以
  矢每步加负隅二分五釐得五步与径相减馀八步为馀径又以所商之矢自乘得一十六步以乘馀径得一百二十八步为下廉并两廉共二百五十六步为法除实得四步即所求
  解曰弧矢之积元以矢乘半弦半矢而得本巻二十七则若以半弦半矢相并除积必得矢法置截积自乘是倍截积为三十二若以三十二半弦与三十二半矢并除倍积必亦得矢法以矢乘截积得三十二全矢是多三十二半矢少三十二半弦若以半弦大于半矢
  之数三十二倍之与三十二全矢并
  即与三十二半弦三十二半矢相并
  之数同今无半弦数须以矢乘馀径
  以为半弦自乘之方本巻十九则如甲乙
  方形甲己为半弦甲丁为半矢丁己为半矢弦即半弦大于半矢之度则丁己乙戊直形必半矢弦较以半弦为倍数者也庚辛等于丁己庚丙等于甲丁则庚丙戊辛直形必半矢弦较以半矢为倍数者也两直形并再以矢乘之必半矢弦较以截积三十二为倍数者也何也弧矢之积元以矢乘半弦半矢而得故也甲乙大方形减去丁己乙戊与庚丙戊辛两直形馀甲丙小方形为甲丁半矢之幂法所谓负隅也负隅既为半矢之幂必为全矢幂四分之一故法以二分五釐为负隅也法用矢自乘以乘馀径与用矢乘馀径再以矢乘之得数同也○按元注云所得之矢过于所商之矢为约矢太短不及所商之矢为约矢太长宜更商之商约之法既无一定惟以意斟酌之若整齐之矢或一二商可得苟遇畸零之矢必至千百商不能得者古人于此条实无善法姑以此考验所商之合否耳若止欲考验所商之合否又何如以所商之矢求半弦本巻二十则再加半矢以矢乘之本巻二十七则合积为准过积为约矢太长不及积为约矢太短不较捷乎
  三十三则
  弧矢截杂线三角形
  设半圆弧矢田弦二十步自心截杂线三角形背长一十步零四分七釐六毫一丝六忽求截积法曰置
  截背以弦折半得十步乘之得一百零四步七分
  六釐一毫六丝
折半得五十二步三分八釐
  零八丝即所求
  解曰杂线三角形为圆之分形故求
  积之法同圆本巻三则
  三十四则
  方内减圆以馀积求圆积
  设方田减去内切圆田四隅馀积一百六十八步求圆积法曰置积为实以圆法十一乘之得一千八百四十八步
  以圆法十一与方法十四相减馀三
  为法除之得六百一十六步即所求
  解曰圆既为方十四分之十一则方
  内减圆之馀积必为方十四分之三
  圆十一分之三矣故十一乘三归得圆积也
  三十五则
  方内减圆以馀积求方积求方边圆径附
  设方田减去内切圆田四隅馀积一百六十八步求方积法曰置积为实以十四乘之得二千三百五十二步以圆法十一与方法十四相减馀三为法归之得七百八十四步即所求
  解同前○置方积平方开之即方边亦即圆径三十六则
  圆内减方以馀积求方积求方边圆径附
  设圆田减去内切方田馀积二百二
  十四步求方积法曰置积为实以七
  乘之得一千五百六十八步以七与圆法十一
  相减馀四为法归之得三百九十二
  步即所求
  解曰内切方形之弦与外切方形之边等则内切方形必倍小于外切方形而若七之与十四夫圆既为外方十四分之十一而内方不为圆十一分之七乎圆内减方之馀积为圆十一分之四即为内方七分之四故七乘四除得内切方积也○置方积平方开之即得方边倍方积平方开之即得圆径
  三十七则
  圆内减方以馀积求圆积
  设圆田减去内切方田馀积二百二十四步求圆积法曰置积为实以圆法十一乘之得二千四百六十四步以圆法十一与七相减馀四为法归之得六百一十六步即所求
  解同前
  三十八则
  方内减不相切之圆以馀积求方边及圆径
  设方田内减圆田方边至圆周五步馀积一千七百二十五步求方边及圆径法曰置五步自乘得二十五步以三因之得七十五步与馀积并共一千八百步另置五步以六因之得三十步为纵方以平方带纵开之得九十步 一巻十三则
  去纵方馀六十步即方边再
  减两边各五步共十步馀五十
  步即圆径
  解曰依图分之成甲乙等方
  形四子丑等直形八干坎等
  杂线三角形四其甲乙等四形即方边至圆周五步自乘之方形也子丑等八形亦各以五步为阔其长
  则圆之半径也干坎等四形
  为方减内切圆形之馀积以
  方四圆三推之旧法谓方内容圆圆居方
  四分之三
四形并必当方四分之
  一干坎艮三形并必足以补
  癸形之阙而与一小方二直
  形一杂形并共凑成一坤震
  方形矣次移甲于丁移乙于
  戊移丙于己移子于午移丑于未移寅于申移卯于酉移辰于戌移巳于亥尚阙庚辛壬三形故法取方边至圆周之五步自乘以三因之加入积内也自壬至丁凡六形每形阔五步共计三十步故法取方边至圆周之五步以六因之为纵方也带纵开方法置积四因之纵方自乘两数并平方开之得长阔相和之度即兑巽与巽震并减去纵方即兑坤馀两阔即坤巽与巽震并即方边方边之大于圆径者为两边之各五步故减之得圆径本则及下则皆用周三径一法
  三十九则
  圆内减不相切之方以馀积求圆径及方弦
  设圆田内减方田圆周至方角一步馀积四十三步
  求圆径及方弦法曰置一步
  自乘仍得一步以二因之得二步
  馀积并并四十五步另置一步以
  四因之得四步为纵方以平方
  带纵开之得一十四步减去纵方
  即圆径再减圆周至方角各一步共二步馀八步即方弦
  解曰依内方角作一圆线此圆线偕外圆周必成一圆环形次依环阔改作方环圆环当方环四分之三
  故止作方环之三隅即与圆
  环等依图分之成甲乙丙三
  方形丁戊己庚辛壬六直形
  尚馀癸子丑寅四弧矢形为
  圆减内切方形之馀积以圆
  三方二推之旧法谓圆内容方方居圆三分
  之二
四弧矢形并当圆三分之
  一必当内方二分之一而卯癸辰方形亦当内方二分之一则四弧矢形必能补卯癸辰方形之阙而与辛壬丙三形并共辏成一震坎方形矣次移甲于巳移乙于午移丁于酉移戊于戌移己于亥移庚于干尚阙未申二形故法取圆周至方角一步自乘二因之补入积内也自巳至申凡四形每形阔一步共四步故取圆周至方角之一步四因之为纵方也以平方带纵开之得巽艮艮坎长阔相和之度减去纵方巽震馀震艮艮坎两阔即圆径圆径之大于方弦者为两边之各一步故减之得方弦
  四十则
  诸杂线形求积
  第一图可作一弧矢形而减一弧矢形第二图可作半弧矢形而减半弧矢形第三图可作两弧矢形第四图移甲丙实形补乙丁虚形成戊三角形又移己实形补庚虚形成辛三角形壬癸子各成三角形丑自成弧矢形此一大形内成三角形五弧矢形一第五图甲乙各自成弧矢形丙丁辛各自成三角形移
  戊实形补
  己虚形庚
  亦成三角
  形癸借壬
  虚形亦成
  三角形得积
  减去壬圆形

  一大形内
  成弧矢形二三角形五而减一圆形凡属杂线形者裁之数学钥巻二
















  皆依五形例
<子部,天文算法类,算书之属,数学钥>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卷三凡例
  柘城杜知耕撰
  凡例
  一则
  设一数与甲乙两率为同名与丙丁两率为异名置所设之数为实以甲乘丙除曰同乘异除以丙乘甲除曰异乘同除以丙乘甲得数乘实曰异乘同乘与以丙乘复以甲乘同以丙乘甲得数除实曰异除同除与以丙除复以甲除同以丙乘丁除曰异乘异除以甲乘乙除曰同乘同除
  二则
  设一数以一率除二率乘又以三率除四率乘又以五率除六率乘方得所求变为以四率乘二率复以六率乘之得数乘实以三率乘一率复以五率乘之得数除实即得所求亦曰同乘同除
  三则
  凡用一率除二率乘者则变为先以二率乘后以一率除凡用一率除复用二率除者则变为以一率乘二率得数除实恐归除多有畸零不尽之数也
  四则
  设甲乙丙三率以甲乘乙以乙乘丙曰逓乘以甲乘乙以乙乘丙以丙复乘甲曰维乘以甲乘乙复以乙乘甲曰互乘以甲乘乙复乘丙曰遍
  五则
  命分数曰母得分数曰子母数者子之本数子数者母之分数
  六则
  设两数一为法一为实以法除实得若干将法实任各若干倍之以倍法除倍实必仍得若干与原得数同若以倍法除元实则得数小于元得数之倍数即同元法小于倍法之倍数若以元法除倍实则得数大于元得数之倍数即倍实大于元实之倍数如元实为六十元法为五十以五十除六十得十二任三倍元实为一百八十亦三倍元法为一百五十以一百五十除一百八十亦得十二与元得数同以倍法一百五十除元实六十得四则四与元得数十二之比例若元法五十与倍法一百五十也以元法五十除倍实一百八十得三十六则三十六与元得数十二之比例若倍实一百八十与元实六十也











  数学钥巻三凡例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巻三上目录
  柘城杜知耕撰
  粟布
  一则籴粜一法
  二则籴粜二法
  三则籴粜三法
  四则籴粜四法
  五则籴粜五法
  六则籴粜六法
  七则籴粜七法
  八则籴粜八法
  九则撞换一法
  十则撞换二法
  十一则撞换三法
  十二则盘量仓窖
  十三则布帛
  十四则银色一法
  十五则银色二法
  十六则银色三法
  十七则银色四法
  十八则银色五法
  十九则银色六法
  二十则斤两一法
  二十一则斤两二法
  二十二则斤两三法
  二十三则斤两四法
  二十四则斤两五法
  二十五则斤两六法
  二十六则权重一法
  二十七则权重二法
  二十八则权重三法
  巻三下目录
  衰分
  一则合率差分
  二则折半差分
  三则四六差分
  四则三七差分
  五则二八差分
  六则逓减差分一法
  七则逓减差分二法
  八则逓减差分三法
  九则带分子母差分一法
  十则带分子母差分二法
  十一则互和逓减差分一法
  十二则互和逓减差分二法
  十三则匿价差分一法
  十四则匿价差分二法
  十五则二色差分
  十六则三色差分四色五色六色附
  十七则贵贱和率差分
  十八则首尾和率差分
  附分法
  一则命分
  二则约分
  三则乘分
  四则课分
  五则通分











  数学钥巻三目录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巻三上
  柘城杜知耕撰
  粟布
  一则
  籴粜一法
  设粟三十五石每石价银二钱五分求共银法曰置粟为实以价乘之得八两七钱五分即所求
  二则
  籴粜二法
  设粟三十五石卖银八两七钱五分求每石价法曰置银为实以粟除之得二钱五分即所求
  三则
  籴粜三法
  设粟每石价银二钱五分今有银八两七钱五分求值粟法曰置银为实以价除之得三十五石即所求四则
  籴粜四法
  设银八两七钱五分共买粟三十五石求每银一两值粟若干法曰置粟为实以银除之得四石即所求解曰凡以物交易或论个论斛论斤论尺之类莫不有数有价以价乘共物则得共银以价除共银则得共物以共物除共银则得每一物所值之价以共银除共物则得每银一两或一钱或一分所值之物交易常用之法尽于此矣
  五则
  籴粜五法
  设原有粟二石六斗卖银六钱五分今有粟三十五石求值银法曰置今粟为实以原价乘之得二十二两七钱五分以原粟除之得八两七钱五分即所求
  解曰此异乘同除也银与粟异名以原银乘今粟故谓异乘粟与粟同名以原粟除今粟故谓同除若以原粟除原价得每石价以乘今粟或先以原粟除今粟再以原价乘之俱未尝不合但先用归除恐遇奇零不尽之数难用乘法故变为先乘后除也
  六则
  籴粜六法
  设原有银三十两零七钱五分买粟一百二十三石今有银八两七钱五分求值粟法曰置今银为实以原粟乘之得一千零七十六两二钱五分以原银除之得三十五石即所求
  解同前
  七则
  籴粜七法
  设原银五钱买米一石每米八斗五升换粟一石七斗今有银八两七钱五分求值粟法曰以今银八两七钱五分乘粟一石七斗得一十四两八钱七分五釐为实以米价五钱乘米八斗五升得四钱二分五釐为法除之得三十五石即所求
  解曰米八斗五升粟一石七斗其价等法以米价乘米所得之四钱二分五釐既为八斗五升之米价亦一石七斗之粟价也以粟乘银以价除之亦异乘同除法也
  八则
  籴粜八法
  设粟一石七斗换米八斗五升每米一石价银五钱今有粟三十五石求值银法曰置米八斗五升以米价五钱乘之得四钱二分五釐再以今粟三十五石乘之得一十四两八钱七分五釐为实以粟一石七斗除之得银八两七钱五分即所求
  解同前
  九则
  撞换一法
  设稻每石价六钱二分五釐粟每石价二钱五分今有稻一十四石换粟求粟数法曰置稻一十四石为实以稻价乘之得八两七钱五分以粟价除之得三十五石即所求
  十则
  撞换二法
  设每菽三斗换黍二斗每黍四斗换稷三斗每稷五斗换稻四斗每稻六斗换麦五斗今有麦七斗换菽求菽数法曰以今麦七斗乘每稻六斗得四石二斗再以每稷五斗乘之得二十一石再以每黍四斗黍之得八十四石再以每菽三斗乘之得二百五十二石为实以换黍二斗乘换稷三斗得六斗再以换稻四斗乘之得二石四斗再以换麦五斗乘之得一十二石为法除之得二石一斗即所求解曰若置麦七斗为实以换麦五斗除之以每稻六斗乘之得八斗四升为麦七斗应换之稻再以八斗四升为实以换稻四斗除之以每稷五斗乘之得一石零五升为麦七斗应换之稷再以一石零五升为实以换稷三斗除之以每黍四斗乘之得一石四斗为麦七斗应换之黍再以一石四斗为实以换黍二斗除之以每菽三斗乘之得二石一斗为麦七斗应换之菽凡四除四乘方得菽数今逓乘为实逓乘为法一次归除即得所求非徒省力亦免遇畸零之数难于布算耳
  十一则
  撞换三法
  设黍一石换菽三石每黍三石换麦一石今黍三十三石共换菽麦一十九石求菽麦各若干法曰列黍
  三石黍一石共黍
  三十三石于左列
  麦一石菽三石共
  菽麦一十九石于
  右先以右上互乘
  左中仍得一石以左上互乘右中得九石两数相减馀八石为长法次以左中互乘右下仍得一十九石以右中互乘左下得九十九石两数相减馀八十石以长法除之得一十石为短法以麦一石乘短法仍得十石为麦数以黍三石乘短法得三十石为换麦黍数以麦数减共菽数馀九石为菽数以换麦黍数减共黍馀三石为换菽黍数解见三巻下十七则
  十二则
  盘量仓窖
  设直仓底长七尺阔五尺髙八尺求容粟数法曰以底阔乘长得三十五尺再以髙乘之得二百八十尺为实取木板四块如图错综合之令纵广及髙各一尺纳粟于内令平以升量之假如一斗二升即以之为法乘实得
  三十三石六
  斗即所求
  解曰仓窖形
  状不一求积
  法俱详四巻
  十三则
  布帛
  设原买布长四十尺阔二尺二寸价银七钱五分今有布长三十六尺阔一尺八寸求价法曰置今布长三十六尺以阔一尺八寸乘之得六十四尺八寸再以原价七钱五分乘之得四十八两六钱为实另置原布长四十尺以阔二尺二寸乘之得八十八尺为法除实得五钱五分二釐二毫有奇即所求
  十四则
  银色一法
  设九三色银一两二钱倾销足色求银数法曰置银一两二钱为实以银色九三乘之得一两一钱一分六釐即所求
  十五则
  银色一法
  设足色银一两一钱一分六厘改倾九三色求银数法曰置银一两一钱一分六釐为实以九三除之得一两二钱即所求
  十六则
  银色三法
  设八五色银五两六钱改倾九五色银求银数法曰置银五两六钱为实以八五乘之得四两七钱六分再以九五除之得五两零一分零五毫即所求
  十七则
  银色四法
  设足色银七两六钱五分倾成九两求银色法曰置银七两六钱五分为实以九两除之得八五即所求十八则
  银色五法
  设足色银三十五两二钱改倾八八色银求加铜数法曰置银三十五两二钱为实以八八除之得四十两与原银相减馀四两八钱即所求
  十九则
  银色六法
  设倾八八色银用铜四两八钱求用银数法曰置铜四两八钱为实以八八与一两相减馀一钱二分为法除之得四十两与铜数相减馀三十五两二钱即所求二十则
  斤两一法
  设物重一千四十两求斤法曰置物重为实以斤法十六除之得六十五斤即所求
  二十一则
  斤两二法
  设物重六十五斤求两法曰置物重为实以斤法十六乘之得一千四十两即所求
  二十二则
  斤两三法
  设物重六十五斤四两每斤价二钱五分求共价法曰先取四两以斤法十六除之得二五并六十五斤之下成六五二五为实以价乘之得一十六两三钱一分二釐五毫即所求
  二十三则
  斤两四法
  设物每斤价二钱五分今银一十六两三钱一分二釐五毫求值物重法曰置今银为实以价为法除之得六十五斤二五取斤下二五以斤法十六乘之得四两共六十五斤四两即所求
  二十四则
  斤两五法
  设物每斤价四两求每两价法曰置每斤价为实以斤法十六除之得二钱五分即所求
  二十五则
  斤两六法
  设物每两价二钱五分求斤价法曰置每两价为实以斤法十六乘之得四两即所求
  二十六则
  权重一法
  设秤原锤重二十六两遇重物不能胜另取一物重四十六两八钱作锤秤之得一千零七十二两求物重真数法曰置物重一千零七十二两为实以借用作锤之四十六两八钱乘之得五万零一百六十九两六钱再以原锤二十六两除之得一千九百二十九两六钱即所求
  解曰借用之锤重于原锤若干倍则借用之锤所秤之物重亦重于原锤所秤之物重若干倍以原锤除借用之锤得一八是借用之锤重于原锤十分之八也则于借用锤所秤之一千零七十二两以十分之八加之必得一千九百二十九两六钱为原锤所秤之重法先乘后除者亦异乘同除也本巻五则
  二十七则
  权重二法
  设秤失其锤止有原秤过轻重二物重者重一千九百二十九两六钱轻者重四十六两八钱以轻者作锤秤重者得一千零七十二两求原锤重法曰置四十六两八钱为实以一千零七十二两乘之得五万零一百六十九两六钱以一千九百二十九两六钱除之得二十六两即所求
  解曰一千九百二十九两六钱之与一千零七十二两若四十六两八钱之与原锤也故以之乘除得原锤之重
  二十八则
  权重三法
  设秤失其锤有轻重两物不知斤两以轻者作锤秤重者得五十二两以重者作锤秤轻者得一十三两求原锤重法曰置两数相乘得六百七十六两平方开之得二十六两即所求
  解曰两数之中率即原锤之重两数相乘平方开之求中率之法也二巻十六则○又法以等重二物一作锤一作物秤之所得之数即原锤之重○按以上三法用之于平星提索同居一位之秤虽有微差尚可得近似之数至于平星提索不同一位相去愈逺其差愈多甚至与真数悬绝留心此道者不可不知也数学钥巻三上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巻三下
  柘城杜知耕撰
  衰分诸分附
  一则
  合率差分
  设有银一百二十一两一钱七分五釐买稻麦菽三等粮买稻一分每斗价九分二釐麦二分毎斗价八分五釐菽三分每斗价三分六釐求三色粮各若干法曰置共银为实另二因麦价得一钱七分三因菽价得一钱零八釐与稻价并共三钱七分为法除实得三十二石七斗五升为稻数二因稻数得六十五石五斗为麦数三因稻数得九十八石二斗五升为菽数
  解曰稻一麦二菽三共六衰而稻为六分之一麦为六分之二菽为六分之三二因麦价者令麦二倍于稻也三因菽价者令菽三倍于稻也合二与三得五是麦菽得五而稻得一则稻为六分之一矣故并价除实即得稻数也麦原二倍于稻故二因稻数得麦数菽原三倍于稻故三因稻数得菽数○如求各银数则以各价乘各数即得
  二则
  折半差分
  设银六百七十二两令甲乙丙三等人折半纳之求各应纳银数法曰置共银为实定丙为一衰乙倍丙为二衰甲倍乙为四衰并之共七衰为法除实得九十六两为丙数二因丙数得一百九十二两为乙数二因乙数得三百八十四两为甲数
  解曰所谓折半者令乙半于甲丙半于乙以一为丙衰倍一得二为乙衰乙倍于丙即丙半于乙也倍二得四为甲衰甲倍于乙即乙半于甲也并之共得七衰而丙为七分之一故以七除实得丙数馀同前解三则
  四六差分
  设银八百一十二两五钱令甲乙丙丁四等人四六纳之求各应纳银数法曰置共银为实先定丁为四衰以一五乘四得六为丙衰再以一五乘六得九为乙衰再以一五乘九得十三衰五分为甲衰并之共三十二衰五分为法除实得二十五两为一衰之数四因二十五两得一百两为丁数六因二十五两得一百五十两为丙数九因二十五两得二百二十五两为乙数以十三衰五分乘二十五两得三百三十七两五钱为甲数
  解曰定衰之法当六乘四除今用一五乘何也葢四之于六若一与一五也以一五乘四得六乘六得九乘九得十三五而十三五之与九九之与六皆若六之与四也并四数共三十二衰半除实所得银数即原银三十二分五釐之一而丁应纳者则三十二分五釐之四故四因一衰之数得丁数也馀同前解四则
  三七差分
  设有银一千九百七十五两令甲乙丙三等人三七纳之求各应纳银数法曰置共银为实先定丙为九衰七因三归得二十一为乙衰再七因三归得四十九为甲衰并之共七十九衰为法除实得二十五两为一衰之数九因之得二百二十五两为丙数以二十一乘之得五百二十五两为乙数以四十九乘之得一千二百二十五两为甲数
  解曰不以三为丙衰而以九为丙衰者以三为丙衰则不能得甲衰也何也试定三为丙衰七为乙衰七因三归则得一六三三不尽定九为丙衰正为甲衰地也若甲乙丙丁四位则九又不可为丁衰必三倍之得二十七为丁衰若五位又三倍二十七得八十一为戊衰位多者仿此
  五则
  二八差分
  设有银一千零五十两令甲乙丙三等人二八纳之求各应纳银数法曰置共银为实先定二为丙衰四因二得八为乙衰四因八得三十二为甲衰并之共四十二衰为法除实得二十五两为一衰之数二因之得五十两为丙数八因之得二百两为乙数三十二乘之得八百两为甲数
  解曰逓以四因定衰者以八四倍于二也
  六则
  逓减差分一法
  设米一千一百三十四石令五等人户逓减纳之一等二十四戸二等三十三戸三等四十二戸四等五十一戸五等六十户求毎等及毎戸应纳银数法曰置共米为实先定五等六十戸为六十衰二因四等戸数得一百零二衰三因三等戸数得一百二十六衰四因二等戸数得一百三十二衰五因一等戸数得一百二十衰五数并共五百四十衰为法除实得二石一斗为第五等每戸纳数以五等六十戸乘之得一百二十六石为第五等共纳数以二因二石一斗得四石二斗为第四等毎戸纳数以四等五十一戸乘之得二百一十四石二斗为第四等共纳数以三因二石一斗得六石三斗为第三等毎戸纳数以三等四十二戸乘之得二百六十四石六斗为第三等共纳数以四因二石一斗得八石四斗为第二等每户纳数以二等三十三戸乘之得二百七十七石二斗为第二等共纳数以五因二石一斗得十石零五斗为第一等每戸纳数以一等二十四戸乘之得二百五十二石为第一等共纳数
  解同本巻一则
  七则
  逓减差分二法
  设有米二百四十石令甲乙丙丁戊五人纳之定甲乙二人纳数与丙丁戊三人纳数等求各应纳米数法曰置共米为实先以一为戊衰二为丁衰三为丙衰四为乙衰五为甲衰次并戊一丁二丙三得六并乙四甲五得九以六减九馀三于每人衰数各増三戊得四衰丁得五衰丙得六衰乙得七衰甲得八衰并之共三十衰为法除实得八石为一衰之数四因之得三十二石为戊数五因之得四十石为丁数六因之得四十八石为丙数七因之得五十六石为乙数八因之得六十四石为甲数
  解曰若六位令丙丁戊己四人与甲乙二人纳数等则并己一戊二丁三丙四共十并乙五甲六共十一两数相减馀一为实另以甲乙二人与丙丁戊己四人相减馀二人为法归之得五各加入每人衰数己得一五戊得二五丁得三五丙得四五乙得五五甲得六五若七位令丙丁戊己庚五人与甲乙二人纳数等并庚一己二戊三丁四丙五共十五并乙六甲七共十三是四人衰数反多于二人衰数前法不行矣则置各衰自乘庚得一己得四戊得九丁得十六丙得二十五并之共五十五乙得三十六甲得四十九并之共八十五两数相减馀三十为实另以甲乙二人与丙丁戊己庚五人相减馀三人为法归之得十各加入每人衰数庚得十一己得十四戊得十九丁得二十六丙得三十五乙得四十六甲得五十九馀仿此
  八则
  逓减差分三法
  设米二百六十五石令三等人戸纳之上等二十戸每戸多中等七斗中等五十戸每戸多下等五斗下等一百一十戸求各应纳米数法曰置共米为实并七斗五斗共一石二斗乘上等尸数得二十四石以五斗因中等尸数得二十五石两数并共四十九石减实馀二百一十六石并三等尸数共一百八十戸为法除之得一石二斗为下等纳数加五斗共一石七斗为中等纳数再加七斗共二石四斗为上等纳数以每等纳数乘每等戸数得每等共纳数
  解曰共米内减去上中两等多于下等米数所馀即一百八十戸均平公纳之米除实得一石二斗即每戸均纳之数均纳之数即下等每戸应纳之数也故加五斗得中等每戸纳数再加七斗得上等每戸纳数
  九则
  带分子母差分一法
  设甲乙丙三人纳银令乙纳甲数六分之五丙纳甲数四分之三乙多丙纳银八两求共银及各应纳银数法曰列母四子三于左母六子五于右右上互乘左下得十八左上互乘右下得二十左上右上相乘得二十四以十八减二十馀二为法另以乙多丙八两乘二十四得一百九十二两以法除之得九十六两即甲
  数以八两乘二十得一百六十两以法除之得八十两即乙
  数以八两乘十八得一百四十四
  以法除之得七十二两

  即丙数并之得二百四十
  八两即共银数
  解曰此借比例以求真数也二十四与二十六分之五也二十四与十八四分之三也六分之五之二十较四分之三之十八多二六分之五之乙数较四分之三之丙数却多八两则二十四之与甲数二十之与乙数十八之与丙数其比例必皆若二与八也故八乘二除各得真数也
  十则
  带分子母差分二法
  设布一十二万四千四百八十五疋给散军士每三名给袄布七疋每四名给裤布五疋求军数法曰列三名七疋于右四名五疋于左右上互乘左下得十五左上互乘右下得二十八并之共四十三为法另以左上右上
  相乘得一十二以乘共布得一百四
  十九万三千八百二十疋
以法除之得
  三万四千七百四十名即
  所求
  解曰十二为三名者四当
  给袄布二十八疋为四名者三当给裤布一十五疋是毎军士十二名给布四十三疋也反之每给布四十三疋得军士一十二名也故十二乘四十三除得军数也
  十一则
  互和逓减差分一法
  设米一百八十石令甲乙丙三人逓减纳之定甲多丙米三十六石求各应纳米数法曰置共米以人数归之得六十石为乙数另置甲多丙数折半得一十八石加乙数得七十八石为甲数减乙数得四十二石为丙数
  解曰甲多于乙数必为甲多于丙数之半丙少于乙数亦必为丙少于甲数之半两相折凖是甲丙共得三分之二而乙自得三分之一故三归之得乙数加减之得甲与丙数也
  十二则
  互和逓减差分二法
  设令甲乙丙丁四人逓减纳银定甲纳六十九两丁纳五十一两求乙丙应纳数及共银数法曰以丁数减甲数馀一十八两三归之得六两加丁数得五十七两为丙数加丙数得六十三两为乙数并之共二百四十两为共银数
  解曰甲多于乙乙多于丙丙多于丁三数并与甲多于丁数等故三归得每率逓差之数凡四位以上皆取首尾两数相减五位则四归之六位则五归之七位则六归之即得每率逓差之数馀同前
  十三则
  匿价差分一法
  设银一百八十两零二钱五分买麦六十五石菽二十五石麦每石多菽价一两零七分求各价法曰置麦以麦多菽价乘之得六十九两五钱五分以减元银馀一百一十两零七钱并麦菽两数除之得一两二钱三分即菽价加麦多菽价得二两三钱即麦价
  解曰减去麦多菽价馀银即菽九十石之共价故以九十石归之得菽价
  十四则
  匿价差分二法
  设稻一十八石稷二十二石其值适等交换五石则两率差银一两六钱二分五釐求各价法曰置一两六钱二分五釐以交换五石归之得三钱二分五釐以乘稻一十八石得五两八钱五分另以稻一十八石减稷二十二石馀四石为法除之得一两四钱六分二釐五毫即稷价另以三钱二分五釐乘稷二十二石得七两一钱五分以前法除之得一两七钱八分七釐五毫即稻价
  解曰交换五石两率相差一两六钱二分五釐则一两六钱二分五釐必稻五石多稷五石之价也以五归之得三钱二分五釐即稻稷每石相差之价稻稷既每石相差三钱二分五釐则一十八石必差五两八钱五分矣今稷多稻四石而价适等是稷四石之价必五两八钱五分也故四归之得稷价又稻与稷价之比例原若十八与二十二既以三钱二分五釐乘稻一十八石得稷每四石之价则以三钱二分五釐乘稷二十二石必得稻每四石之价无疑矣故四归之得稻价
  十五则
  二色差分
  设银六十七两五钱共买稻菽一百石稻毎石价八钱菽毎石价三钱求稻菽各若干法曰以菽价乘共一百石得三十两以减原银馀三十七两五钱为实以两价相减馀五钱为法除之得七十五石即稻数以减共一百石馀二十五石即菽数
  解曰原银为稻菽共百石之价以菽价乘百石为菽百石之价两率不等者以稻贵于菽也今稻毎石多菽价五钱是两率毎相差五钱百石内必有稻一石两率相减馀银三十七两五钱凡为五钱者七十五故得稻七十五石也
  十六则
  三色差分四色五色六色附
  设银十两零五钱共买稻麦菽一十八石稻每石价八钱麦每石价六钱菽毎石价三钱求三色各若干法曰置共粮以三归之得六石为麦数以麦价因之得三两六钱为麦共价另以麦数减共粮馀一十二石以菽价因之得三两六钱另以麦共价减原银馀六两九钱两数相减馀三两三钱为实稻菽两价相减馀五钱为法除之得六石六斗为稻数以稻麦两数减共粮馀五石四斗为菽数
  解曰若四色则四归共物得若干即第二色数亦即第三色数以第二色价乘之得第二色共价以第三色价乘之得第三色共价以两数减共物两共价减原银馀依二色差分法求之五色则五归六色则六归之仿此○按三色以上亦可与共物共价相合无差然实非一定不易之数即前三色论之设稻九石共价七两二钱麦二石共价一两二钱菽七石共价二两一钱亦与原银共粮共价皆合而与上法所求三色之数不同
  十七则
  贵贱和率差分
  设银一百二十七两五钱共买稻麦一百零八石毎稻三石价四两毎麦四石价三两五钱求二色数及价各若干法曰列稻三石麦四石共稻麦一百零八石于右次列稻价四两麦价三两五钱原银一百二十七两五钱于左以右上互乘左中得十两零五钱以左上互乘右中得一十六两两数相减馀五两五钱为长法次
  以右中互乘左下
  得五百一十两以左中互
  乘右下得三百七十八两两数相减馀一百三十二
  以长法除之得

  二十四为短法以稻三石乘短法得七十二石即稻数以稻价乘短法得九十六两即稻共价以稻数减共稻麦一百零八石馀三十六石即麦数以稻共价减原银一百二十七两五钱馀三十一两五钱即麦共价
  解曰此与前二色差分同但彼数齐此数不齐耳凡数之不齐者必假一数以齐之今稻三石麦四石则以十二齐之何为必齐之十二也十二为四倍稻三石三倍麦四石之数也以稻三乘麦价即得麦十二石之价以麦四乘稻价即稻十二石之价两数相减为长法者即稻十二石多于麦十二石之银数亦即稻四石多于麦四石之价又三倍之之数也以麦价乘共稻麦一百零八石即麦四百三十二石之价亦即一百零八石尽皆为麦而又四倍其价之数也以麦四乘原银即稻麦四百三十二石之共价亦即稻麦一百零八石之原价而又四倍之之数也两数相减之馀即麦四百三十二石少于稻麦共四百三十二石之价实即稻七十二石多于麦七十二石之价又四倍之之数也以之为实若以稻四石多于麦四石之价除之必得稻七十二石今稻四石多于麦四石之价不可得止得稻十二石多于麦十二石之价为长法除实得二十四二十四者即为稻三石者二十四也十二石三倍多于四石二十四三倍少于七十二石葢法増若干倍得数即减若干倍也故为短法以稻三石乘之得稻数以稻价乘之得共稻价○若欲先得麦数则以稻三石乘元银以稻价乘共稻麦数两数相减以长法除之得数为短法以麦四石乘之得麦数以麦价乘之得共麦价解同前○按此条当列稻三石价四两共稻麦一百零八石于右列麦四石价三两五钱共银一百二十七两五钱于左以左上互乘右中得一十六两以右上互乘右中得十两零五钱两数相减馀五两五钱为法次以左上右上相乘得一
  十二石以乘左下
得一
  千五百三十两以左中十

  两零五钱乘右下
  得一千一百三十四两两数
  相减馀三百九十六两
  实以法除之得七十二石即稻数似较旧法更捷○旧法以十二倍之法除四倍之实故止得二十四以稻三石乘之方得稻数后法以十二倍之法除十二倍之实故一除即得稻数无须再乘也
  十八则
  首尾两和差分
  设十人挨次逓减纳银甲乙丙三人共纳一十三两八钱庚辛壬癸四人共纳一十三两求各应纳银数
  法曰列三人于右
  上定甲九衰乙八
  衰丙七衰共二十
  四衰列于右中三
  人纳数列于右下
  次列四人于左上定庚三衰辛二衰壬一衰共六衰列于左中四人纳数列于左下先以右上遍乘左行中得一十八衰下得三十九两六钱次以左上遍乘右行中得九十六衰下得五十五两二钱以两下对减馀一十五两六钱为实两中对减馀七十八衰为法除之得二钱为十人挨次逓减之数另以右上归右下得四两六钱为乙数加乙二钱得四两八钱为甲数减乙二钱得四两四钱为丙数减丙二钱得四两二钱为丁数以下各逓减二钱得应纳银数
  解曰首三人尾四人两数不齐不可相减以求首尾相差之数故互乘以齐之夫左下尾四人共纳之银数也以右上三人乘之得三十九两六钱即三倍尾四人为一十二人之纳数右下首三人共纳之银数也以左上四人乘之得五十五两二钱即四倍首三人亦为一十二人之纳数对减之馀即首十二人多于尾十二人之纳数故以为实左中尾四人之衰数以右上三人乘之得十八即三倍尾四人为一十二人之衰数右中首三人之衰数以左上四人乘之得九十六即四倍首三人亦为一十二人之衰数对减之馀即首十二人多于尾十二人之衰数故以为法以法除实所得非一衰之银数而何一衰之银数即十人挨次逓减之数也以右上三人归右下纳数即得乙数何也葢乙多于丙者即甲多于乙者也减甲之多补丙之少则成三平数乙居甲丙之中故三归之得平数即得乙数也


  数学钥巻三下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巻三附
  柘城杜知耕撰
  分法
  一则
  命分
  设银四十两三人分之求毎人应分银数法曰置银为实以人数除之得一十三两馀一不尽则以法为分母以不尽之一为分子命为一十三两又三分两之一
  解曰三分两之一即三钱三分三三不尽
  二则
  约分
  设以九十八为法除实不尽者四十二求约若干法曰以子四十二减母九十八馀五十六再减之馀一十四复以母十四减子四十二馀二十八再减之亦馀一十四谓之子母相同即以十四为法除母九十八得七除子四十二得三即命为七分之三
  解曰母数九十八是七个十四子数四十二是三个十四九十八之与四十二若七之与三也故命为七分之三遇不可约之数直以本数命之如母九十七子四十二此数之不可约者也直命为九十七之四十二
  三则
  乘分
  设一十八人分银毎人分得三百七十六两又九分两之六求共银法曰置三百七十六两为实以母九因之得三千三百八十四两加入子六共三千三百九十两以人数乘之得六万一千零二十两再以母九归之得六千七百八十两即所求
  解曰不以母因实则不能加入子数故因实以就子也
  四则
  课分
  设有布二疋又九分疋之五用过一疋又六分疋之一求馀布法曰置用过布一疋以母六因之仍得六加入子一共七又以原布母九因之得六十三另置原布二疋以母九因之得一十八加入子五共二十三又以用过布母六因之得一百三十八两数相减馀七十五为实以两母谓九与六相乘得五十四为法除之得一疋零二十一以约分法约之得十八之七即命为馀布一疋又十八分疋之七解曰两数各带子母不得不两因之两因之不得不两归之法以两母相乘除实者与两归得数同也五则
  通分
  设粟四十五石毎七分石之五值银八分两之六求共银法曰置粟为实以粟母七乘银子六得四十二为法乘实得一千八百九十另以银母八乘粟子五得四十为法除之得四十七两二钱五分即所求
  解曰原当置粟为实以粟母七乘之粟子五除之求得共粟七分之五再以银子六乘之银母八除之即得银数然既以粟母七乘之又以银子六乘之不如以粟母七乘银子六以乘之也既以粟子五除之又以银母八除之不如以银母八乘粟子五以除之也

















  数学钥巻三附
<子部,天文算法类,算书之属,数学钥>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巻四凡例
  柘城杜知耕撰
  凡例
  一则
  形为体之界在上之界曰面在下之界曰底底与面有长广而无厚薄故底面之积曰平积
  二则
  体之纵者曰长衡者曰广立者曰髙
  三则
  底面长广及髙皆等者曰立方如第一图底面皆方而
  髙不与长
  广等者曰
  方体如第
  二图长广
  及髙皆不
  等而角方
  者曰直体
  亦曰直方体如第三图底或方或直而傍为勾股形曰堑堵如第四图底或方或直而傍为三角形曰刍荛如第五图底或方或圆或多边而上锐至尽者曰锥体如第六图凡底面相等者即取底之形为体之名设底六边即为六边体如第七图浑然无界无棱者曰浑体浑圆如第八图浑撱圆如第九图面长杀于底长而无广者曰锐脊如第十图面之长广各杀于底者曰锐面如第十一图上下皆有长无广者曰鳖臑如第十二图
  四则
  锥及锐面等体自傍科量之度非正髙五边七边等底中长折半之㸃非正心
  五则
  线之度尺容十寸寸容十分形之度尺容百寸寸容百分体之度尺容千寸寸容千分
  六则
  相似两形之比例为线与线再加之比例再加者谓两线各自乘以为比例也相似两体之比例为线与线三加之比例三加者谓两线各自乘再乘以为比例也两形有一度等者同两线之比例两体有一度等者同两形之比例两体有两度等者亦同两线之比例
  七则
  堆止一层曰平堆二层以上曰髙堆











  数学钥巻四凡例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卷四目录
  柘城杜知耕撰
  少广
  一则立方求积
  二则直体求积
  三则堑堵求积
  四则刍荛求积
  五则三角体求积
  六则六边体求积八边十二边附
  七则五边体求积九边附
  八则圆体求积
  九则撱圆体求积
  十则弧矢体求积
  十一则锥体求积
  十二则诸杂线体求积
  西法十三则浑圆求积二法
  十四则浑撱圆求积
  十五则锐脊体求积
  十六则鳖臑求积
  十七则等广锐面体求积
  十八则锐面方体求积
  十九则锐面直体求积二法 后法増
  二十则锐面圆体求积
  二十一则锐面撱图体求积
  西法二十二则诸锐面体求积
  二十三则求锥体之正髙
  二十四则立方以积求边一法即开立方法二十五则立方以积求边二法
  二十六则方体以积求边一法即带纵开立方法増二十七则方体以积求边二法
  二十八则直体以积求边一法
  二十九则直体以积求边二法
  三十则浑圆以积求径
  三十一则浑撱圆以积求径
  三十二则三乘还原即开三乘方法 五乘七乘附三十三则委粟求积
  三十四则倚壁委粟求积
  三十五则倚外角委粟求积
  三十六则倚内角委粟求积
  三十七则方平堆以周求积
  三十八则方平堆以积求周
  三十九则三角平堆以阔求积
  四十则三角平堆以积求阔
  四十一则梯形平堆以阔求积
  四十二则六边平堆以边求积
  四十三则六边平堆以积求边求周附
  四十四则堑堵髙堆求积
  四十五则方底髙堆求积
  四十六则三角髙堆求积
  四十七则直底髙堆求积
  四十八则直底锐面堆求积
  四十九则三角锐面堆求积
  数学钥巻四目录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巻四
  柘城杜知耕撰
  少广
  一则
  立方求积
  设立方方三尺求积法曰置三尺自乘得九尺再以三尺乘之得二十七尺即所求
  解曰算体之法先求底积即方圆等形求积详一二巻以髙为底
  积倍数如图长广各三尺相乘得九尺
  为底积若髙二尺则二倍底积之数得
  一十八尺髙三尺则三倍底积之数得
  二十七尺
  二则
  直体求积
  设直体长七尺广五尺髙一十二尺
  求积法曰以广乘长得三十五尺以髙乘
  之得四百二十尺即所求
  解同前
  三则
  堑堵求积
  设堑堵长一十二尺广五尺髙七尺求积法曰以广
  乘长得六十尺以髙
  乘之得四百二十尺
  半得二百一十
  尺即所求
  解曰甲乙丙丁直体与堑堵髙广长各等依甲乙线丙乙棱分之必成二堑堵夫一直体既能当二堑堵则一堑堵必当半直体也故折半得积
  四则
  刍荛求积
  设刍荛长一十二尺广五尺髙七尺求积法同堑堵
  解曰甲乙丙戊
  刍荛依丙丁线
  丙戊脊分之必
  成二堑堵各为
  相当直方之半两直方并必成一直方夫直方之两分既倍于刍荛之两分直方之全体不倍于刍荛之全体乎故亦折半得积同堑堵也
  五则
  三角体求积
  设三角体广六尺
  中长五尺高一十
  二尺求积法曰置
  长广相乘得三十尺
  髙乘之得三百六十尺折半得一百八十尺即所求
  解曰即刍荛但彼横此纵耳○勾股体同
  六则
  六边体求积八边及十二边附
  设六边体每边广二十尺中长三十四尺六寸四分
  有奇髙四十尺
  求积法曰置广
  三因之得六十尺
  长折半得一十七尺三
  寸二分零二毫乘之得一千零三十九尺二寸一分二釐为底积再以高乘之得四万一千五百六十八尺四寸八分即所求解曰六边底依各角分之成三角形六三角求积法以广乘长折半一巻五则不折则得两三角积故三因边广以底长之半乘之底之半长即三角之中长即得六三角积即全底积犹平圆半径乘半周之义也二巻三则若无底长之度则取边广为弦全底分为六三角形每形之三边俱等以甲乙为弦即以丙乙为弦半广为勾丁乙各自乘相减平方开之得股丙丁即底长之半六巻二则○设八边底每边广二十尺求底长即以二十尺折半为勾丁乙另置二十尺以七六五三六除之得二六一三一四强为弦丙乙各自乘相减平方开之得股丙丁即底长之半设十二边底每边广二十尺求底长即以二十尺折半为勾丁乙另置二十尺以五一七六四除之得三八六三六八强为弦丙乙各自乘
  相减平方开之
  得股丙丁即底长
  之半按七六五
  三六乃四十五
  度弧之通弦四十五度为三百六十度八之一故以之除八边底之一边即得外切圆形之半径五一七六四乃三十度弧之通弦三十度为三百六十度十二之一故以之除十二边底之一边即得外切圆形之半径外切圆形之半径即三角形之腰线丙乙见大测及八线表
  七则
  五边体求积
  设五边体毎边广二十尺中长三十尺零七寸七分
  六釐六毫强高
  四十尺求积法
  曰置边广以边
  数五因之得一百尺
  折半得五十尺为实另置边广折半得十尺自乘得一百尺以中长除之得三尺二寸四分九釐一毫强与中长相减馀二十七尺五寸二分七釐四毫强折半得一十三尺七寸六分三釐七毫强为法乘实得六百八十八尺一寸八分八釐为底积再以高乘之得二万七千五百二十七尺五寸二分即所求
  解曰五边底依各角分之成三
  角形五欲求底积必先得三角
  积欲求三角积必先得三角之
  中长丙丁然上则六边边为偶数
  角与角相对边与边相对其全底之长即相对两三角之中长令五边边为奇数边与角相对其底长己丁小半为此三角之中线丙丁大半为彼三角之腰线己丙折半则得庚丁不能得丙丁也若欲得丙丁必先求己丙于己丁底长减去己丙馀即丁丙欲得己丙必先求外切圆形之己戊径己戊折半即己丙欲得己戊必先求外切圆径大于底长之丁戊底长加丁戊即己戊欲求丁戊则用弧矢以弦及馀径求矢法二巻二十二则今边广甲戊乙弧矢形之甲乙弦也边广折半自乘丁乙半弦上方形也底长己丁馀径也以除半弦上方形所得者丁戊矢也以矢减底长所馀者倍三角中长之辛丁也故半之为三角之中长又五因边广折半者取五三角底之半也若无底长之度则取边广折半为勾丁乙另置边广以一一七五五八除之得一七零一二八八为弦丙乙各自乘相减平方开之得股丙丁即三角形之中长六巻二则
  一 一七五五八乃七十二度弧
  之通弦七十二度为三百六十
  度五之一故以之除五边之一
  即得外切圆形之半径丙乙为三
  角形之腰线也○设九边底每边广二十尺求三角分形之中长则以二十尺折半为勾丁乙另置二十尺以六八四零四除之得二九二三八为弦丙乙自乘相减平方开之得股丙丁即三角形之中长六八四零四乃四十度弧之通弦四十度为三百六十度九之一故以之除九边之一即得三角形之腰线也
  八则
  圆体求积
  设圆体径三十尺高四十尺求积法曰置径自乘得九
  百尺再以高乘之

  得三万六千尺用圆法
  十一乘十四除
  二巻四则得二万八
  千二百八十五尺七寸有奇即所求
  解曰以径自乘再以髙乘之方体积也方体与圆体等髙则两体即若两底之比例故用平圆法求圆体之积也
  九则
  撱圆体求积
  设撱圆体大径三十六尺小径一十六尺髙四十尺求积法曰置两径相乘得五百七十六尺再以高乘之得二万三千零四十尺用圆法十一乘十四除得一万八千一百零
  二尺八寸有奇
  即所求
  解同前则及二
  巻十六则
  十则
  弧矢体求积
  设弧矢体矢阔八尺六寸六分零二毫弦长三十尺背三十六尺二寸九分零三毫六丝高四十尺求积法曰置半弦自乘得二百二十五步以矢除之得二十五尺九寸八分零
  九壹强为馀径馀

  径加矢折半得一
  十七尺三寸二分零五毫五丝
为法乘背得六百二
  十八尺五寸六分九釐另以馀径减矢折半得八尺六寸六分零四毫弱为法乘弦得二百五十九尺八寸一分二釐两数相减馀三百六十八尺七寸五分七釐折半得一百八十四尺三寸七分八釐为底积再以高乘之得七千三百七十五尺一寸四分即所求二卷十七则
  十一则
  锥体求积
  设方锥方二十尺高四十尺求积法曰置二十尺自
  得四百尺为底积
  再以高乘之得一
  万六千尺以锥法三

  归之得五千三
  百三十三尺三寸三分有奇即所求
  解曰方边自乘再以高乘之方体也方锥居方体三之一故三归得积也何以知方锥居体三之一也试
  作立方如甲乙
  自心至各棱分
  之必成锥体六
  俱以方面为底
  方边之半为高
  更作一方体与
  锥体同底等高
  如丙丁丙丁方
  体既与锥体同
  底必亦与甲乙立方同底既与锥体等高必以甲乙方边之半为高两方体既同底则两体之比例若高与高丙丁体必为甲乙立方二之一矣锥体既为甲乙立方六之一不为等高同底丙丁方体三之一乎再作直体广二尺长四尺高八尺如癸辛亦自心至各棱分之亦成锥体六底等戊庚辛己高等辛子之半如丑者二底等癸壬庚戊高等庚辛之半如寅者二底等庚壬子辛高等辛己之半如卯者二六锥体形势虽殊而俱等何也丑与寅同长丑之高倍于寅而寅之广倍于丑折寅之广凖丑之高则丑寅二体等矣又丑与卯同广丑之长倍于卯而卯之高倍于丑折丑之长凖卯之高则丑卯二体亦等矣夫寅等于丑丑等于卯是六锥俱等矣今癸辛一直体能分为相等之六锥体则一锥体不为癸辛直体六之一乎锥体既为同底倍高直体六之一必为同底等高三之一无疑矣○从此推之不论方圆多边弧矢凡属锥体者皆为同底等高体三之一
  十二则
  诸杂线体求积
  凡体先求底积底属直线依一巻九则例属曲线及杂线依二巻四十则例裁之得底积再以高乘之即得体积
  十三则
  浑圆求积
  设浑圆径十尺求积法曰置径自乘得一百尺四因之得四百尺十一乘十四除得三百一十四尺二寸八分六釐弱为面积再以半径乘之得一千五百七十一尺四寸三分弱以三归之得五百二十三
  尺八寸一分即所求
  解曰置径自乘再以十一乘十
  十四除者浑圆中丙子乙丑平
  圆积也以四因之者浑圆面积
  当平圆积四也何也浑圆面任割一分如甲丁己戊欲求面分之容则取自甲顶至戊界之度甲戊线为半径作平圆如辛癸平圆辛壬与甲戊等其容即等若自乙丙平割浑圆之半取自甲顶至乙界之度为半径作平圆其容必与浑圆半面等今丙子乙丑平圆半径为乙庚乙庚
  与甲庚等乙庚甲庚
  两线偕甲乙线则成
  一勾股形甲乙为弦
  乙庚甲庚一为勾一
  为股也以弦为半径之平圆必倍大于或勾或股为半径之平圆浑圆半面既等于以甲乙弦为半径之平圆不倍大于以乙庚勾为半径之丙子乙丑平圆乎半面既倍大于丙子乙丑平圆全面不四倍大于丙子乙丑平圆乎法以半径乘之以三归之又何也平圆求积同于以圆周为底以半径为高之三角形二巻四则故浑圆求积同于以全面为底以半径为高之
  锥体以高乘底以三归之者
  锥体求积之法也本巻十一则
  又尝借西洋割圆八线表考
  之如前径十尺之浑圆自顶
  中剖之再以乙丙线平分之依八线表例分乙丁甲曲线为九十度设任割球分为甲丁己戊其甲丁曲线三十度自丁戊向甲截作三十段梯形于八线表中求三十度通弦得五尺二十九度通弦得四尺八寸四分八釐一毫用梯形求积法一巻七则并两数折半得四尺九寸二分四釐零五丝再求二十八度通弦得四尺六寸九分四釐七毫与二十九度通弦并而折半得四尺七寸七分一厘四毫依次折尽三十度共得通弦数七十六尺七寸五分九釐七毫五丝用圆径求周法二巻一则求得二百四十一尺二寸四分五釐弱为球分面上三十段梯形两阔折半之数为实复求甲丁曲线三十分之一得八分七釐三毫有奇取浑圆全周以三十六归之即得
  梯长乘实得割           球面积二十一尺零五分有奇叧求甲戊直线得二尺五寸八分八釐二即表中十五度通弦毫倍之得五尺一寸七分六釐四毫为径求圆积亦得二十一尺零五分有奇与前数
  合又法置径自乘再以径乘得一千尺之以十一乘二十一除得数
  同解曰圆体与方体等高则两体之比例若两底之比例是方体与圆体若十四与十一也又圆体与浑圆等高令圆体之底同浑圆中心之平圆则圆体之
  容必等于以平圆为底以浑圆
  半径为浑圆半径即固体高度之半也高之锥
  本巻十一则六浑圆之面既四倍
  于中心平圆而浑圆求积之法
  又同锥体则浑圆之容必等于以平圆为底半径为高之锥体四夫以相等之锥体圆体得六而浑圆得四是圆体与浑圆若六之与四六之与四即三之与二也又以三因十四得四十二以二因十一得二十二各以二约之为二十一与十一则二十一与十一等高立方浑圆之比例也法置径自乘再乘立方也十一乘二十一除取立方二十一之十一为浑圆也十四则
  浑撱圆求积
  设浑撱圆大径四十尺小径二十尺求积法曰置小
  径自乘得四百尺
  以大径乘之得一
  万六千尺以十一乘

  二十一除得八
  千三百八十尺零九寸五分即所求
  解曰小径自乘再以大径乘之甲乙方体也方体浑撱圆比例亦犹立方与浑圆故十一乘二十一除得浑撱圆之积
  十五则
  锐脊体求积
  设锐脊体脊长十尺底长十四尺广五尺高十二尺求积法曰倍底长加脊长得三十八尺以广乘之得一百九十尺再以高乘之得二千二百八十尺以六归之得三百八十尺即
  所求
  解曰依甲丙乙丁两线
  分之成刍荛一斜锥二
  斜锥与正锥同论刍荛以高乘
  底积之半得积本巻四则锥以高乘底积三之一得积本巻十一则夫刍荛之底长即锐脊之脊长也若三倍脊长以六归之即得刍荛底长之半又两斜锥之底长即锐脊之脊长与底长之较也即戊庚己辛两线并之度若二倍较线以六归之即得斜锥底长三之一今倍底长加脊长非即三倍脊长二倍较线乎以六归之以广乘之再以高乘之得三分体之积即全体之积法先乘后归亦异乘同除之意也
  十六则
  鳖臑求积
  设鳖臑上长二
  尺下长四尺高
  九尺求积法曰
  置两长相乘得八
  再以高乘之得七十二尺以六归之得一十二尺即所求
  解曰叧作一刍荛如下图刍荛原为等高同底方体二之一本巻四则依甲丙乙丙两线各从底棱分之成一锥体二鳖臑锥体原为等高同底方体三之一本巻十一则必为刍荛三之二于刍荛内减去锥体所馀三之一则两鳖臑也两鳖臑并既为刍荛三之一必为与刍荛等高同底方体六之一矣与刍荛等高同底即为鳖臑等高倍底者也两鳖臑既为等高倍底方体六之一则一鳖臑亦必为等高同底方体六之一故用六归也
  十七则
  等广锐面体求积
  设等广锐面体面长四尺底长一十二尺底面俱广
  五尺高一十二
  尺求积法曰并
  两长折半得八尺以广乘之得四十尺
  再以高乘之得四百八十尺即所求
  解曰依甲丙乙丁两线分之成一直体二堑堵全面即一直体底全底即一直体二堑堵底底面并而折半则成一直体一堑堵底矣夫直体以高乘本底得积本巻二则堑堵以高乘半底得积本巻三则今一堑堵之全底即两堑堵之半底也故以高乘㡳面相并折半之数得全积十八则
  锐面方体求积
  设锐面方体面方六尺底方八尺高一十二尺求积
  法曰置上方自
  乘得三十六尺下方
  自乘得六十四尺
  下两方相乘得四
  十八尺三数并共一百四十八尺以高乘之得一千七百七十六尺以三归之得五百九十二尺即所求
  解曰各依面棱分之成方体一堑堵方锥各四凡九体而有三等三等求积之法则各殊方体以高乘底得积本巻二则堑堵以高乘底二之一得积本巻三则方锥以高乘底三之一得积本巻十一则若从方体则与堑堵不合从堑堵又与方锥不合不得不用三归以就方锥然用三归必三倍方体之底半倍堑堵之底而后可今下方自乘即甲乙方形得方体之底一堑堵方锥之底各四上方自乘即丙丁方形得方体之底一上下相乘即戊己直形得方体之底一堑堵之底二合三形共方体底三堑堵底六方锥底四夫方体底三三归之仍得一堑堵底六三归之得二二堑堵底即四堑堵底二之一也方锥底四三归之各得三之一今以高乘一方体底四堑堵底二之一四方锥底三之一故得全积馀同本巻十五则
  十九则
  锐面直体求积
  设锐面直体面长六尺广五尺底长十尺广八尺高
  一十二尺求积
  法曰倍上长加
  下长共二十二尺
  上广乘之得一百一
  十尺另倍下长加上长共二十六尺以下广乘之得二百零八尺两数并得三百一十八尺以高乘之得三千八百一十六尺以六归之得六百三十六尺即所求
  解曰依各面棱分之亦成九体与前则同但四堑堵两两相等辛戊与庚己等丙戊与丁己等四堑堵既不等则三归之法不可用矣于是有六归之法倍上长加下长以上广乘之即戊己直形二丙丁直形一得戊己直体底三丙戊己丁堑堵底各一倍下长加上长以下广乘之即甲乙直形二辛庚直形一得戊己直体底三辛戊庚己堑堵底各三丙戊丁己堑堵底各二甲戊等四锥底各二合之共直体底六堑堵底十二与辛戊等者六与丙戊等者六锥底八以六归之得一直体底四堑堵底二之一四锥底三之一故以高乘之得全积○按锐面直体亦有可用三归
  者如后图面长五尺广三尺底
  长七尺广四尺二寸高一十二
  尺用前法得积二百六十一尺
  六寸今以面广乘面长得一十
  五尺以底广乘底长得二十九尺四寸以面广乘底长得二十一尺或以底广乘面长亦同三数并共六十五尺四寸以高乘之以三归之得积同用此法求前体则不合其故何也葢前体乃锐脊之截体后体乃直锥之截体后体底面长广可互为比例若依四角斜线引而高之必成直锥是以谓之直锥之截体依前例分为九体其四堑堵虽体势不同而容积皆等故用三归而合也若前体底面长广不可为比例亦依四角斜线引而高之止成锐脊终不成锥体是以谓之锐脊之截体如前分为九体其四堑堵体势既异而大小复殊故用三归必不合也锐面直体有此二等不可不知也
  二十则
  锐面圆体求积
  设锐面圆体面径六尺底径八
  尺高一十二尺求积法曰置面
  径自乘得三十六尺底径自乘得六十四
  两径相乘
得四十八尺三数并共一
  百四十八尺以高乘之得一千七百七十六尺再十一乘四十二除得四百六十五尺一寸四分有奇即所求
  解曰此与锐面方体法同元当用三归得锐面方体积再十一乘十四除为本积今用十一乘四十二除者以三因十四得四十二以四十二除犹三归又十四除也
  二十一则
  锐面撱圆体求积
  设锐面撱圆体面大径四尺小径二尺底大径八尺
  小径六尺高一十二尺求积法
  曰倍面大径加底大径以面小
  径乘之得三十二尺另倍底大径加
  面大径以底小径乘之得一百二十尺
  两数并共一百五十二尺以高乘之得一千八百二十四尺再以十一乘八十四除得二百三十八尺八寸五分有奇即所求
  解曰此与锐面直体法同元当用六归得锐面直体积再十一乘十四除为本积今以八十四除者以六因十四得八十四以八十四除犹六归又十四除也二十二则
  诸锐面体求积
  设锐面六边体面每边广一尺中长一尺七寸三分二釐所谓中长者乃边与边相对之度非角与角相对之度也底同底每边广二尺
  中长三尺四寸
  六分四釐高四
  尺求积法曰置
  高以底长折半
  乘之得六尺九寸二分八釐以两长相减折半得八寸六分六釐除之得八尺为锥高另三因底边二尺得六尺以底长之半乘之得十尺零三寸九分二釐以锥高八尺乘之三归之得二十七尺七寸一分强为锥积另三因面边一尺得三尺以面长之半乘之得二尺五寸九分八釐以原高减锥高馀四尺乘之三归之得三尺四寸六分四釐为虚积以虚积减锥积馀二十四尺二寸四分八釐即所求
  解曰凡锐面体底面长广能为比例者皆诸锥之截体既得锥积复得体外虚积相减之馀即为所求之实积然欲求锥积必先求锥高锥高甲丙与元高甲丁之比例若底长之半甲乙与底面两半长之较线己乙也法以底长之半乘高以两半长之较线除之者乃借乙己与己戊之比例己戊即甲丁因甲乙以求甲丙也凡锐面体俱同此法
  二十三则
  求锥体之正高
  设方锥底方十尺斜高一十三尺求正高法曰置斜高自乘得一百六十九尺另以底方折半自乘得二十五尺两数相
  馀一百四十四尺平方开之得一十
  二尺即所求
  解曰此勾弦求股法也六巻二则
  求诸锥体之积须得诸锥正高
  自傍面量者乃斜高非正高也自顶至底中心方为正高方锥系偶边故折底长为勾如遇奇边则求底中心至边之度为勾本巻七则
  二十四则
  立方以积求边一法即开立方
  设立方积三千三百七十五尺求方边法曰置积于中为实先商十尺于左下法亦置十尺于右自乘再乘得一千尺除实馀二千三百七十五尺三因下法十尺得三十尺为方法次商五尺置于左初商十尺之次下法亦置五尺于初商十尺之次共一十五尺以次商五尺遍乘之得七十五尺为廉法再以方法乘廉法得二千二百五十尺除实馀一百二十五尺又置次商五尺自乘再乘得一百二十五尺为隅法除实恰尽合左初商次商得一十五尺即所求
  解曰初商自乘再乘大方积也次商五尺乘下法十
  尺得五十尺即
  方廉甲乙丙丁
  一侧面之平积
  也丁乙五尺丁丙十尺相乘
  得五十尺以初商乘

  之必得一方廉
  之积每一方廉积五百尺若以方法三十
  尺乘之则得三
  方廉之积三方廉皆等又以次商五尺乘下法五尺得二十五尺即戊己庚辛长廉一方面之平积也戊己五尺戊庚亦五尺相乘得二十五尺以初商乘之必得一长廉之积每一长廉积二百五十尺若以方法三十尺乘之则得三长廉之积三长廉皆等今以次商五尺遍乘下法十五尺得七十五尺即方廉之侧面长廉之方面两平积也总以方法三十尺乘之即得三方廉三长廉之共积矣又次商五尺自乘再乘得一百二十五尺即隅方积以三方廉附于大方之三面以三长廉补方廉之缺又以一隅方补长廉之缺八体凑合则成一纵广皆一十五尺之立方矣
  二十五则
  立方以积求边二法
  设立方积三百六十五万二千二百六十四尺求方边法曰置积于中为实先商一百尺于左下法亦置一百尺于右自乘再乘得一百万尺除实馀二百六十五万二千二百六十四尺三因下法一百尺得三百尺为方法次商五十尺置于左初商一百尺之次下法亦置五十尺于初商一百尺之次共一百五十尺次商五十尺遍乘之得七千五百尺为廉法以方法乘廉法得二百二十五万尺除实馀四十万零二千二百六十四尺又以次商自乘再乘得一十二万五千尺为隅法除实馀二十七万七千二百六十四尺复三因下法一百五十尺得四百五十尺为方法三商四尺于左初商次商一百五十尺之次下法亦置四尺于初商次商一百五十尺之次共一百五十四尺以三商四尺遍乘之得六百一十六尺又为廉法以方法乘廉法得二十七万七千二百尺除实馀六十四尺又以三商四尺自乘再乘得六十四尺为隅法除实恰尽合左初次三商共得一百五十四尺即所求
  解曰此与前则同但彼二位此三位耳设三商又不尽复三因初次三商为方法四商之仿此
  二十六则
  方体以积求边一法即带纵开立方
  设方体积二千九百二十五尺长广相等高朒二尺求各度法曰置积于中为实初商十尺自乘又以朒二尺减十尺馀八尺乘之得 百尺除实馀二千一百二十五尺倍八尺加初商十尺共二十六尺为方廉法又倍初商十尺加八尺共二十八尺为长廉法次商五尺置于初商之次以初商十尺乘方廉法得二百六十尺以次商五尺乘长廉法得一百四十尺两数并共四百尺以次商五尺乘之得二千尺除实馀一百二十五尺又置次商五尺自乘再乘得一百二十五尺为隅法除实恰尽合初商次商共得一十五尺即底方之度减高朒二尺馀一十三尺即高度
  解曰初商自乘大方之底积又减二尺乘之高朒于纵及广也倍八尺加十尺为方廉法者以方廉广十尺者一广八尺者二也又以十尺乘之者三方廉之
  长皆十尺也倍
  十尺加八尺为
  长廉法者以长
  廉长八尺者一
  长十尺者二也
  又以次商五尺
  乘之者三长廉
  之广皆五尺也
  又并六廉以五
  尺乘之者六廉之厚皆五尺也馀同前则○改设前积为三千二百四十三尺三寸七分五釐初商十尺次商五尺仍馀积三百一十八尺三寸七分五釐又以朒二尺减初次两商十五尺馀十三尺倍之加十五尺共四十一尺为方廉法倍十五尺加十三尺共四十三尺为长廉法三商五寸于初次两商一十五尺之次以初次两商十五尺乘方廉法得六百一十五尺以三商五寸乘长廉法得二十一尺五寸并两数共六百三十六尺五寸又以三商五寸乘之得三百一十八尺二寸五分除实馀一寸二分五釐陞二位作一百二十五寸又置三商五寸自乘再乘得一百二十五寸除实恰尽合初次三商得一十五尺五寸为底方之度减高朒二尺馀一十三尺五寸为高度○馀积一寸二分五釐陞二位何也葢体以纵广及高各一尺为积一尺一尺实积千寸取十分尺之一为寸是一寸而实积百寸也故寸以下皆陞二位二十七则
  方体以积求边二法
  设方体积四千二百七十五尺长广相等高多四尺求各度法曰置积于中为实初商十尺自乘又以多四尺并十尺共十四尺乘之得一千四百尺除实馀二千八百七十五尺倍十四尺加初商十尺共三十八尺为方廉法倍初商十尺加十四尺共三十四尺为长廉法次商五尺置于初商之次以初商十尺乘方廉法得三百八十尺以次商五尺乘长廉法得一百七十尺两数并共五百五十尺又以次商五尺乘之得二千七百五十尺除实馀一百二十五尺又置次商五尺自乘再乘得一百二十五尺为隅法除实恰尽合初次两商共得一十五尺即底方之度加高多四尺共一十九尺即高度解同前
  二十八则
  直体以积求边一法
  设直体积七千二百尺高一十二尺广朒于长十尺求长广法曰置积以高除之得六百尺四因之得二千四百尺叧置广朒于长十尺自乘得一百尺两数并平方开之得五十尺减广朒于长十尺馀四十尺折半得二十尺即广加十尺得三十尺即长
  解曰以高除积所得者直体底积也故平方带纵开之即得所求也
  二十九则
  直体以积求边二法
  设直体积三千一百三十五尺高多长四尺长多广四尺求各度法曰置积于中为实初商十尺以十尺减长多广四尺馀六尺乘之又以十尺加高多长四尺共十四尺乘之得八百四十尺除实馀二千二百九十五尺列十尺六尺十四尺为方廉法并十尺六尺十四尺共三十尺为长廉法次商五尺置于初商之次方廉法维乘以六尺乘十尺得六十尺十尺乘十四尺得一百四十尺十四尺乘六尺得八十四尺并之共二百八十四尺又以次商五尺乘长廉法得一百五十尺两数并共四百二十四尺再以次商五尺乘之得二千一百七十尺除实馀一百二十五尺又置次商五尺自乘再乘得一百十五尺 为隅法除实恰尽合初次两商共一十五尺即长増四尺共一十九尺即高减长四尺馀一十一尺即广
  解曰初商十尺为大方之长减四尺馀六尺为广増
  四尺共一十四尺为高故两乘
  得大方积大方三面之平积即
  三方廉之底积也而大方之三
  面各不等以广六尺乘长十尺
  得甲乙丙丁面平积以长十尺乘高一十四尺得戊己甲乙面平积以高一十四尺乘广六尺得已庚乙丁面平积故列三位为方廉法维乘也又大方三棱之度即三长廉之高也而大方三棱亦不等甲乙棱十尺乙丁棱六尺乙己棱一十四尺故并三数为长
  廉法也馀同前解



  三十则
  浑圆以积求径
  设浑圆积一千七百六十七尺八分五釐七毫有奇求圆径法曰置积二十一乘十一除得三千三百七十五尺立方开之得一十五尺即所求
  解曰十一与二十一浑圆立方之比例也本巻十三则二十一乘十一除令浑圆化为相当之立方故立方开之得方边即得圆径也
  三十一则
  浑撱圆以积求径
  设浑撱圆积二千二百三十九尺二寸八分五釐有奇大径多小径四尺求两径法曰置积二十一乘十一除得四千二百七十五尺以带纵立方开之得一十五尺即小径加多四尺得一十九尺即大径
  解曰浑㨊圆与方体之比例亦若浑圆与立方故二十一乘十一除带纵立方开之得方体之广及高即浑撱圆之两径也
  三十二则
  三乘还原即开三乘方
  设三乘积六百二十五尺求还原法曰置积为实平方开之得二十五尺再以平方开之得五尺即所求解曰以五自乘再乘三乘得六百二十五即所谓三乘方也反求元数即所谓开三乘方也三乘原无形体可言但法类于开平方立方故亦谓之方耳○从此推之一次平方一次立方可开五乘方三次平方可开七乘方
  三十三则
  委粟求积
  设委粟底周八十八尺高八尺八寸求积法曰置周自乘得七千七百四十四尺以高乘之得六万八千一百四十七尺二寸再七乘二百六十四除得一千八百零六尺九寸三分有奇即所求
  解曰此即圆锥也圆形与周上方形之比例若七与
  八十八二巻五则凡两体等高者体与
  体之比例若底与底圆体与周上
  等高方体之比例必亦若七与八
  十八今圆锥居圆体三之一以三
  乘八十八得二百六十四则是圆锥与周上等高方体之比例必若七与二百六十四矣
  二十四则
  倚壁委粟求积
  设倚壁委粟周四十
  四尺高八尺八寸求
  积法曰置周自乘得一
  千九百三十六尺
以高乘之
  得一万七千零三十六尺八寸再七乘一百三十二除得九百零三尺四寸六分有奇即所求
  解曰此圆锥之半也半锥居全锥二之一半周上方体与圆锥等高下同居全周上方体四之一故其比例为七与一百三十二也
  三十五则
  倚外角委粟求积
  设倚外角委粟周六十六尺高八尺八寸求积法曰
  置周自乘得四千三百五十六
  以高乘之
得三万八千三
  百三十二尺八寸
再七乘一
  百九十八除得一千
  三百五十五尺二寸即所求
  解曰此圆锥四之三也与全周上方体与圆锥等高下同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巻五凡例
  柘城杜知耕撰
  凡例
  一则
  以此㡬分之㡬为彼几分之几之倍数即以彼㡬分之㡬为此㡬分之㡬之倍数两数必相等设甲数十二乙为甲四分之三数九丙为甲三分之二数八以丙乘乙得七十二以乙乘丙亦得七十二更设丁数四十八戊为丁四分之三数三十六己为丁三分之二数三十二以己乘乙得二百八十八以戊乘丙亦得二百八十八故曰两数必相等
  二则
  设乙四倍之多于甲数为三七倍之多于甲数为十五以倍数四互乘十五得六十为二十八倍乙多于四倍甲之数以倍数七互乘三得二十一为二十八倍乙多于七倍甲之数两数对减所馀必七倍甲多于四倍甲之数七倍甲多于四倍甲之数则三甲之数也
  三则
  同名相减犹异名相加故异名相加者必同名相减同名相加犹异名相减故异名相减者必同名相加四则
  正与正负与负为同名正与负为异名
  五则
  有一数为法中之闗键而乘除加减反不用者曰暗用数








  数学钥巻五凡例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巻五上之上目录
  柘城杜知耕撰
  商功
  一则修筑计积
  二则以积计工
  三则以工计日一法
  四则以工计日二法
  五则坚土壤土之较
  六则迟疾求齐一法
  七则迟疾求齐二法
  八则迟疾求齐三法
  巻五上之下
  均输
  一则田地之多寡
  二则方物之贵贱
  三则道里之逺近一法
  四则道里之逺近二法
  五则任载之重轻一法
  六则任载之重轻二法
  七则合均田地多寡方物贵贱道里逺近
  卷五下之上
  盈朒
  一则盈适足
  二则朒适足
  三则两盈
  四则两朒
  五则一盈一朒
  六则带分子母盈适足朒适足同
  七则带分子母两盈两朒同
  八则带分子母一盈一朒二法
  卷五下之下
  方程
  一则二色方程
  二则三色方程一法
  三则三色方程二法
  四则正负同异加减一法
  五则正负同异加减二法
  六则正负同异加减三法
  七则正负同异加减四法
  八则正负同异加减五法
  九则四色方程











  数学钥巻五目录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卷五上之上
  柘城杜知耕撰
  商功
  一则
  修筑计积
  设修堤七千二百尺上阔八尺下阔三十尺髙四十尺求积法曰并两阔折半得一十九尺为实以髙乘之得七百六十尺再以长七千二百尺乘之得五百四十七万二千尺即所求
  解曰此等广锐面体求积法也详四巻十七则
  二则
  以积计工
  设筑堤一座积五百四十七万二千尺每夫日筑八尺求用夫数法曰置积为实以八尺除之得六十八万四千名即所求
  解曰此求一日筑完
  三则
  以工计日一法
  设修堤同前欲一年筑完求用夫数法曰置积为实以每夫日筑八尺乘三百六十日得二千八百八十尺为法除之得一千九百名即所求
  解曰二千八百八十尺乃一夫一年所筑者故以之除实得夫数
  四则
  以工计日二法
  设原议用夫一千九百名一年筑完今欲速成增夫九百五十名求用日数法曰以一千九百名乘三百六十日得六十八万四千日为实并原夫增夫共二千八百五十名为法除之得二百四十日即所求
  解曰六十八万四千日乃一夫筑完所用之日数故并原夫增夫除之得二千八百五十名所用之日数五则
  坚土壤土之较
  设凿池土筑堤堤积五百四十七万二千尺池长七千五百尺阔三十五尺求池深法曰置堤积四因三归得七百二十九万六千尺为实以池阔乘长得二十六万二千五百尺为法除之得二十七尺七寸九分四釐有奇即所求解曰凡阙地四尺为壤五尺筑坚三尺故于堤积四因三归为池积以阔乘长池面平积也以平积除池积所得非池深而何
  六则
  迟疾求齐一法
  设甲日筑九尺乙日筑六尺乙先筑十日方令甲筑求㡬日工齐法曰以乙日筑六尺乘先筑十日得六十尺为实以甲日筑九尺乙日筑六尺相减馀三尺为法除之得二十日即所求
  解曰乙先筑十日必多甲六十尺甲日筑多乙三尺二十日必亦多六十尺故同筑二十日而齐
  七则
  迟疾求齐二法
  设一台甲约五日筑完乙约七日筑完丙约九日筑完令甲乙丙同筑求㡬日完法曰以七乘五得三十五日再以九乘之得三百一十五日为实另以七乘五得三十五以五
  乘九得四十五以九乘七得六十三
  数并共一百四十三为法除之得二
  日又一百四十三分日之二
  十九即所求
  解曰以乙乘甲又以丙乘之
  者求三率之齐数也三百一十五日是六十三个五日四十五个七日三十五个九日也甲五日筑一台则三百一十五日必能筑六十三台乙七日筑一台则三百一十五日必能筑四十五台丙九日筑一台则三百一十五日必能筑三十五台是三人三百一十五日共筑一百四十三台也故以一百四十三台除三百一十五日得三人共筑一台之日数
  八则
  迟疾求齐三法
  设一夫一日阙土可成五十尺一日运土可成三十尺一日筑土可成二十尺令一夫自阙自运自筑求日成㡬何法曰以二十尺乘三十尺得六百尺再以五十尺乘之得三万只为实另以二十尺乘三十尺得六百日五十
  尺乘二十尺得一千日三十尺乘
  五十尺得一千五百日三数并共三千一
  百日
为法除之得九尺又三十
  一分尺之二十一即所求
  解曰以二十尺乘三十尺再
  以五十尺乘之亦取三率之齐数也三万尺是一千五百个二十尺一千个三十尺六百个五十尺也一日阙土成五十尺必六百日成三万尺一日运土成三十尺必一千日成三万尺一日筑土成二十尺必一千五百日成三万尺是一夫六百日阙土一千日运土一千五百日筑土共计三千一百日乃成三万尺也故以三千一百日除三万尺得一日所成之数





  数学钥巻五上之上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巻五上之下
  柘城杜知耕撰
  均输
  一则
  田地之多寡
  设甲乙丙三人以田地多寡应一年差役甲田八十亩乙田六十亩丙田四十亩求各值日数法曰分置三人田数各以三百六十日乘之甲得二万八千八百乙得二万一千六百丙得一万四千四百并三人田数共一百八十亩为法除甲得一百六十日除乙得一百二十日除丙得八十日即所求二则
  方物之贵贱
  设米九百石令甲乙二处以米价之贵贱均纳之甲处米价每石五钱乙处米价毎石七钱求各应纳米数法曰置米为实并两价共一两二钱除之得七十五以七钱乘七十五得五百二十五石价二百六十二两五钱为甲数以五钱乘七十五得三百七十五石价亦二百六十二两五钱为乙数
  解曰甲乙米价既为五与七则甲乙纳数必若七与五矣甲纳数与共米必若乙价七钱与两价并之一两二钱也此借五钱与一两二钱之比例因元米以求甲数也乙同此论
  三则
  道里之逺近一法
  设牛车已行七日马车方行六日行齐其程五百八十五里求各日行里数法曰置五百八十五里为实以六日除之得九十七里半为马车日行里数以七日六日相并共一十三日除实得四十五里为牛车日行里数
  四则
  道里之逺近二法
  设自甲至乙八百五十五里牛车自甲反乙日行四十五里马车自乙往甲日行九十七里半同日行求㡬日相遇法曰置八百五十五里为实并牛马车日行里数共一百四十二里半除之得六日即所求
  解曰此是彼来此往两行相就与以疾追迟者不同故并两日行数为法也
  五则
  任载之重轻一法
  设原车载重八百斤行一千二百里与僦值八两今载重一千二百斤行一千八百里求僦值法曰置僦值八两为实以今重一千二百斤乘今行一千八百里得二百一十六万为法乘实得一千七百二十八万另以原重八百斤乘原行一千二百里得九十六万为法除之得一十八两即所求
  解曰此同乘同除法也任载半倍于原数僦值已当半倍八两为十二两道里复半倍于原数僦值故又半倍十二两为十八两
  六则
  任载之重轻二法
  设重车日行五十里轻车日行七十里今载米至仓五日三返求至仓里数法曰置轻重车日行里数相乘得三百五十里又以五日乘之得一千七百五十里为实另并轻重车日行里数以三返乘之得三百六十为法除之得四十八里又三十六分里之二十二即所求
  解曰两车日行里数相乘得三百五十里是两车行之齐数也三百五十里是七个五十里亦五个七十里乃轻车五日重车七日所行之里数并两车日行里数除之即得一日重往轻来之里数再以五日乘之三返除之即得至仓之里数法变用五日乘实三返乘法者亦同乘同除法也
  七则
  合均田地多寡方物贵贱道里逺近
  设甲乙丙丁戊五处定粟二千石以田地之多寡道里之逺近粟价之贵贱均输之甲地二万零五百二十亩粟价每石二两自输本处乙地一万二千三百一十二亩粟价每石一两至输所二百里丙地七千一百八十二亩粟价每石一两二钱至输所一百五十里丁地一万三千三百三十八亩粟价每石一两七钱至输所二百五十里戊地五千一百三十亩粟价每石一两三钱至输所一百五十里每石每里僦车银四釐求各应输数法曰先置甲地为实以粟价二两为法除之得一千零二十六衰次置乙地为实以僦银四釐因至输所二百里得八钱并入粟价一两共一两八钱为法除实得六百八十四衰次置丙地为实以僦银四釐因至输所一百五十里得六钱并入粟价一两二钱共一两八钱为法除实得三百九十九衰又次置丁地为实以僦银四釐因至输所二百五十里得一两并入粟价一两七钱共二两七钱为法除实得四百九十四衰末置戊地为实以僦银四釐因至输所一百五十里得六钱并入粟价一两三钱共一两九钱为法除实得二百七十衰合五数共二千八百七十三衰为总衰置定粟二千石以甲衰乘之得二百零五万二千石以总衰除之得七百一十四石二斗三升五合九勺九抄为甲数置二千石以乙衰乘之得一百三十六万八千石以总衰除之得四百七十六石一斗五升七合三勺三抄为乙数置二千石以丙衰乘之得七十九万八千石以总衰除之得二百七十七石七斗五升八合四勺四抄为丙数置二千石以丁衰乘之得九十八万八千石以总衰除之得三百四十三石八斗九升一合四勺为丁数置二千石以戊衰乘之得五十四万石以总衰除之得一百八十七石九斗五升六合八勺四抄为戊数
  解曰因地亩以定粟数则输粟均矣而价值有贵贱犹未均也故取粟价除地亩以均贵贱贵贱均矣而道里有逺近犹未均也故又取僦值并入粟价以均逺近此衰分法也










  数学钥巻五上之下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巻五下之上
  柘城杜知耕撰
  盈朒
  一则
  盈适足
  设和买一物每人出银七两盈六两每人出银五两适足求物价人数法曰列七两盈六两于右列五两于左以左上乘右下得三十两为物实右下六两为人实
  另以左上右上对减馀二两
  法以法除物实得一十五两
  为物价以法除人实得三为
  人数
  解曰甲为七两乙为五两
  丙为五两七两对减之二两各三倍之为丁戊己己即出七两所盈之六两己与戊或与丁之比例必若丙与乙或与甲也丁与甲戊与乙之比例必皆若己与丙也法以五两乘盈六两以对减所
  馀之二两除之者借
  丙与己之比例因乙
  以求戊也戊即物价
  倍数则人数也

  二则
  朒适足
  设贵贱二物贵价七两贱价五两以银买贵物朒六两买贱物适足求物数银数法曰列贵价
  七两朒六两于右列贱价
  五两于左以左上乘右下
  得三十两为银实右下六两
  为物实另以左上右上
  对减馀二两为法以法除
  银实得一十五两为银数以法除物实得三为物数
  解曰甲为贱价乙为贵价丙为两价之较丁为贱物之共价即银数也戊为贵物之共价己则
  两共价之较也丁与
  甲戊与乙之比例皆
  若己与丙此借丙与
  己之比例因甲以求
  丁也既得丁而戊不
  待言矣
  三则
  两盈
  设有银七人分之盈二两五人分之盈八两求共银及分银数法曰列七人盈二两于右列五人盈八两于左先以右上乘左下得五十六两次以左上乘右下得十两两数对减馀四十六两为共银实又以左下右下对减馀六两为分银实另以左上右上对减馀二为法以法除
  共银实得二十三两为共
  银数以法除分银实得三
  两为每人分银数
  解曰七人分之盈二两是
  七倍三两朒于共银之数
  以五人乘之则是三十五倍三两朒于五倍共银之数也又五人分之盈八两是五倍三两朒于共银之数以七人乘之则是三十五倍三两朒于七倍共银之数也今以三十五倍三两朒于五倍共银之数即一十两减三十五倍三两朒于七倍共银之数即五十六两所馀必二倍共银之数矣故以五七对减之二为法除之即得共银也以法除分银实得分银数与前二则除人实物实得人数物数同
  四则
  两朒
  设有银每人分七两朒八两每人分五两朒二两求人及银数法曰列分七两朒八两于右列分五两朒二两于左先以右上乘左下得十四两次以左上乘右下
  得四十两两数相减馀二十六两
  银实又以左下右下对减
  馀六两为人实另以左上右
  上对减馀二两为法以法除
  银实得一十三两为银数
  以法除人实得三为人数
  解曰以五两乘朒八两得四十两为三十五倍三两盈于五倍共银之数以七两乘朒二两得一十四两为三十五倍三两盈于七倍共银之数相减之馀必为二倍共银之数故以法除之得银数馀同前解五则
  一盈一朒
  设木不知髙以索五折比之木朒二尺七折比之木盈三尺求木髙及索长法曰以五折因朒二尺得十
  尺以七折因盈三尺得二
  十一尺列五折朒十尺于
  右列七折盈二十一尺于
  左先以右上乘左下得一百零
  五尺次以左上乘右下
得七十尺
  两数并共一百七十五尺为索实又并左下右下共三十尺为木实另以左上右上对减馀二折为法以法除索实得八十七尺五寸为索长以法除木实得一十五尺五寸为木髙
  解曰同此一索或为七折或为五折必五折长而七折短也虽不知每折之度而每五长折之盈于五短折者必二短折每七短折之朒于七长折者必二长折今长折盈于木髙二尺木朒于索是索盈于木也五长折盈于五倍木髙必十尺以七乘十尺则为三十五长折盈于三十五倍木髙之度短折朒于木髙三尺木盈于索是索朒于木也七短折朒于七倍木髙必二十一尺以五乘二十一尺则为三十五短折朒于三十五倍木髙之度两数并即一百七十五尺为索实者则三十五长折盈于三十五短折之度矣然三十五长折盈于三十五短折者即七倍五长折盈于七倍五短折之度亦即五倍七短折朒于五倍七长折之度也五倍七短折之朒于五倍七长折者十长折之度也七倍五长折之盈于七倍五短折者十四短折之度也十四短折为索之倍长十长折亦索之倍长也故以五七对减之二除之得索长馀同前解
  六则
  带分子母盈适足朒适足同
  设物以银三分之二买之盈五两以银二分之一买之适足求物价银数法曰列母三子二盈五两于右列母二子一于左先以右上乘左中得三两即以三两乘右下得一十五两为物实又以两母相乘得六两即
  以六两乘右下得三
  十两为银实又以左

  上乘右中得四两
  左中得数相减馀一
  为法以法除物

  实仍得一十五两为物价以法除银实仍得三十两为银数
  解曰以两母相乘得六两取两母之齐数也六两为二倍三两亦三倍二两也右母乘左子得三两即六两二分之一也左母乘右子得四两即六两三分之二也以六两三分之二之四两与六两二分之一之三两较相差止一两今三分之二盈五两二分之一适足是元银三分之二与元银二分之一较则相差五两矣以相差之五两与相差之一两较为五倍之比例因知元银之与六两物价之与三两必皆为五倍之比例法以六两乘五两以一两除之者是借一两与五两之比例因六两以求元银也以三两乘五两以一两除之者亦借一两与五两之比例因三两以求物价也七则
  带分子母两盈两朒同
  设物以银四分之三买之盈七两五钱以银六分之四买之盈五两求物价银数法曰列母四子三盈七两五钱于右列母六子四盈五两于左先以右上乘
  左中得一十六两
  即以一十六两乘
  右下得一百二十两次以
  左上乘右中得一
  十八两即以一十
  八两乘左下得九十两两数相减馀三十两为物实又以两母相乘得二十四两以二十四两乘右下得一百八十两以二十四两乘左下得一百二十两两数相减馀六十两为银实另以左中右中两得数相减馀二两为法以法除物实得一十五两为物价以法除银实得三十两为银数解曰二十四两为两母之齐数左中得十六两为二十四两六分之四右中得十八两为二十四两四分之三两数相差二两今盈五两与盈七两五钱较则差二两五钱是二十四两与元银之比例必若二两与二两五钱矣以二十四两乘两下对减为银实以法除之亦借比例法也先乘后相减与先减后乘得数同又求物实本当以元银六分之四乘右下四分之三乘左下然尚未得两率之数不得不借与两率比例等者用之与两率之比例等者乃二十四两六分之四之十六与四分之三之十八也故以之互乘两下左得九十两为一十八倍元银六分之四盈于一十八倍物价之数右得一百二十两为一十六倍元银四分之三盈于一十六倍物价之数而一十六倍四分之三与一十八倍六分之四两数实等是以对减之馀即为二倍物价也故以十六十八对减之二除之得物价八则
  带分子母一盈一朒
  设物以银十二分之七买之盈二两五钱以银六分之二买之朒五两求物价银数法曰列母十二子七盈二两五钱于右列母六子二朒五两于左先以右上乘左中得二十四两即以二十四两乘右下得六十两
  次以左上乘右中
  得四十二两即以
  四十二两乘左下
  得二百一十两两数并共二
  百七十两为物实又以

  两母相乘得七十二两以七十二两乘左下得三百六十两以七十二两乘右下得一百八十两两数并共五百四十两为银实另以左中右中两得数相减馀一十八两为法以法除物实得一十五两为物价以法除银实得三十两为银数
  解曰七十二两为两母之齐数二十四两为七十二两六分之二四十二两为七十二两十二分之七两数相差十八两并盈朒两数共七两五钱一盈一朒相并犹两盈两朒相减也为元银十二分之七与六分之二相差之数是七十二两与元银之比例必若十八两之与七两五钱矣以七十二两乘两下相并为银实以十八除之亦借比例法也解同前又求物实以四十二两乘左下得二百一十两为四十二倍六分之二朒于四十二倍物价之数以二十四两乘右下得六十两为二十四倍十二分之七盈于二十四倍物价之数然四十二倍六分之二实与二十四倍十二分之七等今并六十两与二百一十两共二百七十两必四十二倍物价盈于二十四倍物价之数也四十二倍物价之盈于二十四倍物价者即十八倍物价故以十八为法除之得物价○又法以左中得数二十四两乘左下得数二百一十两得五千零四十两以右中得数四十二两乘右下得数六十两得二千五百二十两并两数共七千五百六十两另以两子二七相乘得一十四两除之得五百四十两为银实以前法十八除之得数同○左下先以四十二乘之又以二十四乘之右下先以二十四乘之又以四十二乘之犹以二十四与四十二相乘得一千零八以乘之也以一千零八乘之又以两中相乘得一十四除之犹以一十四除一千零八得七十二以乘之也前法元以两母相乘得七十二以乘两下得数相并为银实与后法无异故得数同也













  数学钥巻五下之上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卷五下之下
  柘城杜知耕撰
  方程
  一则
  二色方程
  设稻三石菽二石共价银八两二钱四分又稻四石菽五石共价银一十二两二钱求二色价法曰列稻三石菽二石价八两二钱四分于右列稻四石菽五
  石价一十二两二
  钱于左先以右稻
  遍乘左行菽得一十五石
  价得三十六两六钱
次以左
  稻遍乘右行菽得八石
  价得三十二两九钱六分以两价得数对减馀三两六钱四分为实以两菽得数相减馀七石为法除之得五钱二分为菽每石价以右行菽二石因之或用左行菽五石亦可得一两零四分为菽二石价以减右共价馀七两二钱为稻三石价以稻三石归之得二两四钱为稻每石价
  解曰欲得稻菽二色价须先求菽一色价欲求菽一色价须先减去稻数及稻价欲减去稻数及稻价必先齐两行稻数稻价而使之等今左价一十二两二钱为稻四石菽五石之共价以右稻三石遍乘之价得三十六两六钱是三倍元价矣既三倍元价则必为三倍稻数十二石三倍菽数十五石之共价右价八两二钱四分为稻三石菽二石之共价以左稻四石遍乘之价得三十二两九钱六分是四倍元价矣既四倍元价则必为四倍稻数十二石四倍菽数八石之共价两行稻数既各十二石是稻数齐矣稻数齐而稻价因之亦齐矣于稻十二石菽十五石价内减去稻十二石菽八石之价所馀非菽七石之价而何故以两菽对减之七石除之得菽价菽价既得求稻价不须解矣○如欲先得稻价则列两菽数于两稻数之上以右菽二石遍乘左行以左菽五石遍乘右行两价得数相减馀十六两八钱为实两稻得数对减馀七石为法除之得稻价此与前法同
  前齐稻数故先得
  菽价此齐菽数故
  先得稻价也○前
  稻数齐以十二石
  后菽数齐以十石
  法中不曽明言十二石十石乃暗用数也后仿此二则
  三色方程一法
  设稻五石麦七石菽四石共价银二十六两六钱八分又稻四石麦二石菽三石共价银一十四两七钱六分又稻七石麦五石菽七石共价银二十九两四
  钱四分求
  三色价前
  法曰列稻
  五石麦七
  石菽四石
  价二十六
  两六钱八
  分于左列稻四石麦二石菽三石价一十四两七钱六分于中列稻七石麦五石菽七石价二十九两四钱四分于左先以中稻四石遍乘右行麦得二十八石菽得一十六石价得一百零六两七钱二分以右稻五石遍乘中行麦得一十石菽得一十五石价得七十三两八钱两行对减麦馀一十八石菽馀一石价馀三十二两九钱二分次以中稻四石遍乘左行麦得二十石菽得二十八石价得一百一十七两七钱六分以左稻七石遍乘中行麦得一十四石菽得二十一石价得一百零三两三钱二分两行对减麦馀六石菽馀七石价馀一十四两四钱四分
  解曰二色方程减去一色即得馀一色之价三色方程必减去二色方得一色之价然无一算并减二色之法故前法互乘对减先减去一色也
  后法曰列馀麦一十八石馀菽一石馀价三十二两九钱二分于右列馀麦六石馀菽七石馀价一十四两四钱四分于左先以右麦一十八石遍乘左行菽得一百二十六石价得二百五十九两九钱二分次以左麦六石遍乘右行菽得六石价得一百九十七两五钱二分以两价得数对减馀六十二两四钱为实以两菽得数对减馀一百二十石为法除之得五钱二分为
  菽价以左菽七石
  因之得三两六钱四分
  减左价馀十两零八钱
  左麦六石除之得
  一两八钱为麦价
  取前图中行麦二石因麦价得三两六钱菽三石因菽价得一两五钱六分并两数共五两一钱六分减中价馀九两六钱以中稻四石除之得二两四钱为稻价
  解曰减去稻数稻价馀麦菽二色故用二色方程法得菽价
  三则
  三色方程二法
  设稻五石麦七石菽四石共价银二十六两六钱八
  分又稻四
  石麦二石
  菽三石共
  价银一十
  四两七钱
  六分又麦五石菽七石共价银一十二两六钱四分求三色价前法曰列稻五石麦七石菽四石价二十六两六钱八分于右列稻四石麦二石菽三石价一十四两七钱六分于左先以右稻五石遍乘左行麦得十石菽得一十五石价得七十三两八钱次以左稻四石遍乘右行麦得二十八石菽得一十六石价得一百零六两七钱二分两行对减麦馀一十八石菽馀一石价馀三十二两九钱二分
  解曰麦五石菽七石价十二两六钱四分不与两行并列何也葢前法元为减去稻价稻数取麦菽二色今此率本无稻数稻价故直与馀麦馀菽馀价并列为后法也
  后法曰列麦五石菽七石价一十二两六钱四分于右列馀麦一十八石馀菽一石馀价三十二两九钱
  二分于左先以右
  麦五石遍乘左行
  菽得五石价得一百六十四两六钱次以左麦一十八
  石遍乘右行菽得一百
  二十六石价得二百二十七两五钱二分以两价得数相减馀六十二两九钱二分为实以两菽得数对减馀一百二十一石为法除之得五钱二分为菽价求麦价稻价同前
  四则
  正负同异加减一法
  设麦七石稷五石共价银一十六两二钱五分今以麦二石増银二两二钱四分换稷八石求二色价法曰列正麦七石正稷五石正价一十六两二钱五分于右列负麦二石正稷八石正价二两二钱四分于
  左先以右正麦七
  石遍乘左行稷得五十
  六石价得一十五两六钱八分

  以左负麦二石遍
  乘右行稷得十石价得三十
  二两五钱两价得数同名相加共四十八两一钱八分为实两稷得数同名相加共六十六石为法除之得七钱三分为稷价求麦价同一则
  解曰左行价二两二钱四分増二石麦价方与稷八石之价等麦二石乃倒欠之数故谓之负馀皆谓之正者所以别于负也左右两麦相乘各得一十四石为正负之齐数以负麦遍乘右行价得三十二两五钱为麦一十四石稷十石之共价以正麦遍乘左行价得一十五两六钱八分尚欠一十四石麦价不足稷五十六石之价若将右行麦一十四石之价移于左行则右银必为稷十石之价左银必为稷五十六石之价故并之为稷六十六石之价○以正加正以负加负谓之同名相加以正减正以负减负谓之同名相减以正加负以负加正谓之异名相加以正减负以负减正谓之异名相减
  五则
  正负同异加减二法
  设稻四石黍七石共价银一十五两五钱五分今以黍三石増银九两四钱五分换稻五石求二色价法曰列正稻四石正黍七石正价一十五两五钱五分于右列正稻五石负黍三石正价九两四钱五分于左先以右正稻四石遍乘左行黍得一十二石价得三十七两八钱
  以左正稻五石遍
  乘右行黍得三十五石价得
  七十七两七钱五分
两价得
  数同名相减馀三十九
  两九钱五分为实两黍

  得数异名相加共四十七石为法除之得八钱五分为黍价求稻价同一则
  解曰以右稻遍乘左行价得三十七两八钱尚欠一十二石黍价不足稻二十石之价以左稻遍乘右行价得七十七两七钱五分为稻二十石黍三十五石之共价若以稻二十石全价减之必馀黍三十五石之价今以左行尚欠一十二石黍价不足稻二十石之价减之故馀四十七石黍价也
  六则
  正负同异加减三法
  设麦五石稷八石共价银一十四两八钱四分又麦四石黍二石共价银八两九钱又黍五石稷三石共价银六两四钱四分求三色价前法曰列麦五石黍
  空稷八石
  价一十四
  两八钱四
  分于右列
  麦四石黍
  二石稷空价八两九钱于左先以右麦五石遍乘左行黍得十石价得四十四两五钱次以左麦四石遍乘右行稷得三十二石价得五十九两三钱六分两行对减右行黍空取左黍十石为本位负数左行稷空右稷无减仍得三十二石价馀一十四两八钱六分
  解曰以右麦遍乘左行价得四十四两五钱为麦二十石黍十石之共价以左麦遍乘右行价得五十九两三钱六分为麦二十石稷三十二石之共价两价对减必馀右稷三十二石与左黍十石两价相差之数于右立负黍十石者谓馀价一十四两八钱六分再増黍十石之价方足稷三十二石之价犹以黍十石増银一十四两八钱六分换稷三十二石也或问右行黍空左行稷空不立负于左而必立负于右者何也葢前法原于多内减少以取二色之价今右稷三十二石价多于左黍十石价若于左立负稷亦须立负价矣是以立负于右而不立于左也
  后法曰列正黍五石正稷三石正价六两四钱四分
  于右列馀负黍十
  石馀正稷三十二
  石馀正价一十四
  两八钱六分于左
  先以右正黍五石
  遍乘左行稷得一百六十石价得七十四两三钱次以左负黍十石遍乘右行稷得三十石价得六十四两四钱两价得数同名相加共一百三十八两七钱为实两稷得数同名相加共一百九十石为法除之得七两三钱为稷价求麦价黍价同二则
  解曰后法同四则
  七则
  正负同异加减四法
  设麦四石黍五石价银一十一两四钱五分又麦五石稷二石价银一十两零四钱六分又黍四石稷七
  石价银八
  两五钱一
  分求三色
  价前法曰
  列麦四石
  黍五石稷空价一十一两四钱五分于右列麦五石黍空稷二石价一十两零四钱六分于左先以右麦四石遍乘左行稷得八石价得四十一两八钱四分次以左麦五石遍乘右行黍得二十五石价得五十七两二钱五分两行对减左行黍空右黍无减仍得二十五石右行稷空取左稷八石为本位负数价馀一十五两四钱一分
  解曰右价得五十七两二钱五分为麦二十石黍二十五石之共价左价得四十一两八钱四分为麦二十石稷八石之共价两价对减馀一十五两四钱一分即二十五石黍价多于八石稷价之数是以馀银并八石稷价方足黍二十五石之价故立负稷八石也馀同前则
  后法曰列正黍四石正稷七石正价八两五钱一分
  于右列馀正黍二
  十五石馀负稷八
  石馀正价一十五
  两四钱一分于左
  先以右正黍四石
  遍乘左行稷得三十二石价得六十一两六钱四分次以左正黍二十五石遍乘右行稷得一百七十五石价得二百一十二两七钱五分两价得数同名相减馀一百五十一两一钱一分为实两稷得数异名相加共二百零七石为法除之得七钱三分为稷价求黍价麦价同二则解曰后法同五则
  八则
  正负同异加减五法
  设以稷七石増银四两零七分换麦二石粟九石又以麦三石换稷四石粟四石适平又以麦一石稷一石増银四两九钱一分换粟一十二石求三色价前法曰列正麦二石负稷七石正粟九石正价四两零七分于右列负麦三石正稷四石正粟四石价空于中列负麦一石负稷一石正粟一十二石正价四两
  九钱一分
  于左先以
  右正麦二
  石遍乘中
  稷得八石粟得
  八石价空以中

  负麦三石
  遍乘右行稷得二十一石粟得二十七石价得一十二两二钱一分两稷得数异名相减馀一十三石两粟得数同名相加共三十五石中价空无加仍得一十二两二钱一分
  解曰右价得一十二两二钱一分是尚欠稷二十一石价不足麦六石粟二十七石之价中价空是稷八石粟八石适等于麦六石之价若减右麦六石即以稷粟各八石补之其价不须増减必相均平矣然右稷乃倒欠之数不可相加故减之减倒欠犹之加正数也
  次以左负麦一石遍乘中行稷仍得四石粟仍得四石价空以中负麦三石遍乘左行稷得三石粟得三十六石价得一十四两七钱三分两稷得数异名相加共七石两粟得数同名相减馀三十二石中价空无减仍得一十四两七钱三分
  解曰左价得一十四两七钱三分是尚欠麦稷各三石价不足粟三十六石之价中价空是麦三石适等于稷粟各四石之价若减左负麦三石复减正稷正粟各四石其价不须増减必相均平然左非正稷乃倒欠之数不可相减故加之加倒欠犹之减正数也后法曰列馀负稷一十三石馀正粟三十五石馀正价一十二两二钱一分于右列馀负稷七石馀正粟
  三十二石馀正价
  一十四两七钱三
  分于左先以右负
  稷一十三石遍乘
  左行粟得四百一十六石价得
  一百九十一两四钱九分次以左负稷七石遍乘右行粟得二百四十五石价得八十五两四钱七分两价得数同名相减馀一百零六而零二分为实两粟得数同名相减馀一百七十一石为法除之得六钱二分为粟价求麦价稷价同二则
  解曰两稷皆负两粟两价皆正左右相等故法同二色方程
  九则
  四色方程
  设稻一石麦五石黍三石稷七石共价银一十九两零六分又稻八石麦四石黍七石稷六石共价银三十六两七钱三分又稻三石麦二石黍五石稷七石共价银二十两零一钱六分又稻四石麦二石黍六石稷四石共价银二十一两二钱二分求四色价前









  法曰列稻一石麦五石黍三石稷七石价一十九两零六分于右列稻八石麦四石黍七石稷六石价三十六两七钱三分于次右列稻三石麦二石黍五石稷七石价二十两零一钱六分于次左列稻四石麦二石黍六石稷四石价二十一两二钱二分于左先以右稻一石遍乘次右行仍得元数以次右稻八石遍乘右行麦得四十石黍得二十四石稷得五十六石价得一百五十二两四钱八分两行对减麦馀三十六石黍馀一十七石稷馀五十石价馀一百一十五两七钱五分次以次右稻八石遍乘次左行麦得十六石黍得四十石稷得五十六石价得一百六十一两二钱八分以次左稻三石遍乘次右行麦得十二石黍得二十一石稷得十八石价得一百一十两零一钱九分两行对减麦馀四石黍馀一十九石稷馀三十八石价馀五十一两零九分末以次左稻三石遍乘左行麦得六石黍得一十八石稷得一十二石价得六十三两六钱六分以左稻四石遍乘次左行麦得八石黍得二十石稷得二十八石价得八十两零六钱四分两行对减麦馀二石黍馀二石稷馀一十六石价馀一十六两九钱八分
  解曰前法减稻一色馀麦黍稷三色
  次法曰列馀麦三十六石馀黍一十七石馀稷五十石馀价一百一十五两七钱五分于右列馀麦四石馀黍一十九石馀稷三十八石馀价五十一两零九分于中列馀麦二石馀黍二石馀稷一十六石馀价一十六两九钱八分于左先以右麦三十六石遍乘中行黍得六百八十四石稷得一千三百六十八石价得一千八百三十九两二钱四分以中麦四石遍乘右行黍得六十八石稷得二百石价得四百六十三两两行对减黍馀六百一十六石稷馀一千一百六十八石价馀一千三百七十六两二钱四分次以中麦四石遍
  乘左行黍得
  八石稷得六十四石
  价得六十七两九钱
  二分以左麦

  二石遍乘
  中行黍得三十
  八石稷得七十六石

  价得一百零二两一钱八分两行对减黍馀三十石稷馀一十二石价馀三十四两二钱六分
  解曰次法减麦一色馀黍稷二色
  后法曰列馀黍六百一十六石馀稷一千一百六十八石馀价一千三百七十六两二钱四分于右列馀黍三十石馀稷一十二石馀价三十四两二
  钱六分于左以右
  黍六百一十六石
  遍乘左行稷得七千三百
  九十二石价得二万一千一百零四
  两一钱六分以左黍三

  十石遍乘右行稷得三万五千零四十石价得四万一千二百八十七两二钱两价得数对减馀二万零一百八十三两零四分为实两稷得数对减馀二万七千六百四十八石为法除之得七钱三分为稷价求黍麦稻价同二则
  解曰后法同二色方程五色六色以上仿此○按方程之要在加减加减之闗键在首位谓第一横行首位同名则异名相加同名相减首位异名则同名相加异名相减然大略如是亦有不尽然者有应减者无可减而反加之有应加者无可加而反减之变化无穷数学钥卷五下之下
















  亦存乎人之自悟耳
<子部,天文算法类,算书之属,数学钥>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卷六凡例
  柘城杜知耕撰
  凡例
  一则
  纵曰股衡曰勾斜曰弦



  二则
  股大于勾者曰勾股较弦大于勾者曰勾弦弦大于股者曰股弦较勾股并大于弦者曰弦和较
  三则
  勾股并曰勾股和勾弦并曰勾弦和股弦并曰股弦和勾股弦并曰勾股弦和亦曰弦和和
  四则
  勾股较加股弦较即勾弦较勾弦较减股弦较即勾股较弦和较加勾弦较即股弦和较加股弦较即勾弦和较加勾弦较股弦较即弦勾股较减股弦和即勾弦和勾股和加股弦较即勾弦和股弦和减勾弦和即勾股较股弦和减勾股和即勾弦较勾股较加勾股和半之为股勾股和减勾股较半之为勾股弦较加股弦和半之为弦弦和减股弦较半之为股勾弦较加勾弦和半之为弦弦和减勾弦较半之为勾用乘除开方相求者不在此例
  五则
  或方形或直形有对角斜线者曰角线形







  数学钥卷六凡例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卷六目录
  柘城杜知耕撰
  勾股
  一则勾股求弦
  二则勾弦求股
  三则股弦求勾
  四则勾股积及勾股较求弦
  五则弦及勾股较求勾股积
  六则弦及勾股积求勾股较
  七则弦及勾股和求勾股较
  八则勾股和及勾股积求弦
  九则勾股和及勾股积求勾股较
  十则弦及勾股较求勾股和
  十一则勾股积及勾股较求勾股和
  十二则弦及勾股积求勾股和
  十三则勾弦和股弦和求勾股弦
  十四则股及勾弦较求勾与弦
  十五则勾及股弦较求股与弦
  十六则股羃及勾弦较求勾弦
  十七则勾羃及股弦较求股弦
  十八则股羃及勾弦和求勾弦
  十九则勾羃及股弦和求股弦
  二十则勾弦较股弦较求勾股弦
  二十一则相连之勾股求弦
  二十二则相连之股弦求勾
  二十三则相连之勾弦求股
  二十四则勾股形求对角之垂线
  二十五则勾股形于弦上求自两角至垂线之度二十六则勾股形求容方一法
  西法二十七则勾股形求容方二法
  二十八则勾股形求容圆
  西法二十九则勾股形求外切圆
  三十则容方之勾股形以馀勾馀股求方边及全勾全股
  三十一则容方之勾股形以馀股及方边求馀勾三十二则容方之勾股形以馀勾及方边求馀股三十三则日晷测髙
  三十四则一表测髙
  三十五则一表测逺
  三十六则一表测广
  三十七则一表测深
  三十八则重表测髙逺
  三十九则重表测广深
  四十则测逺之逺








  数学钥巻六目录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卷六
  柘城杜知耕撰
  勾股
  一则
  勾股求弦
  设勾六尺股八尺求弦法曰置勾股各自乘勾得三十六尺股得六十四尺两数并共一百尺平方开之得十尺即所求解曰不论勾股相等与否勾上方形及股上方形并
  必与弦上方形等如甲乙丙
  勾股形甲乙勾与丙乙股等
  试作乙丁等髙同底方形其
  边与甲乙等必为勾上方又
  与丙乙等亦必为股上方再
  作戊巳外切方形其边与甲丙等即为弦上方若于形内减去乙丁方形馀甲乙戊等四三角形并之复等一乙丁方形一卷十一则以乙丁为勾方以等乙丁之四三角形为股方并之不等于戊巳弦方乎又如庚
  辛壬勾股形庚辛短辛壬长
  勾与股不相等者于庚辛勾
  辛壬股庚壬弦上各作方形
  为庚癸辛子辛丑次作辛寅
  辛癸辛辰壬丑庚子五线几
  何原本云庚辛壬与庚辛午既皆方角即午辛辛壬是一直线依显庚辛辛巳亦一直线又壬庚辰与辛庚丑既皆方角而每加一辛庚壬角即辛庚辰与壬庚丑两角亦等依显辛壬癸庚壬子两角亦等又庚
  辛辰三角形之辛庚庚
  辰两边与庚壬丑三角
  形之丑庚庚壬两边等
  辛庚辰与壬庚丑两角
  复等则对等角之辛辰
  与壬丑两边亦等而此
  两三角形亦等矣夫辛
  丑方形倍大于同庚丑底同在平行线内之庚壬丑三角形一卷八则既谓直形等于平行线内同底之象目形则必能倍大于平行线内同底之三角形而辰卯直形亦倍大于同庚辰底同在平行线内之庚辛辰三角形则辛丑方形不与辰卯直形等乎依显辛子方形与癸卯直形等则癸庚一形与辛子辛丑两形并等矣法以勾股各自乘求勾股上两方形也两形并则为弦上之方积故平方开之得弦也二则
  勾弦求股
  设勾六尺弦十尺求股法曰置勾弦各自乘勾得三十六尺弦得一百尺两数相减馀六十四尺平方开之得八尺即所求解曰弦上方积当一勾一股上方积于弦积内减去勾积所馀非股积而何故平方开之得股
  三则
  股弦求勾
  设股八尺弦十尺求勾法曰置股弦各自乘股得六十四尺弦得一百尺两数相减馀三十六尺平方开之得六尺即所求解曰弦积内减去股积所馀必勾积故平方开之得勾
  四则
  勾股积及勾股较求弦
  设勾股积二十四尺勾股较二尺求弦法曰置勾股积四因之得九十六尺另置勾股较自乘得四尺两数并共一百尺平方开之得十尺即所求
  解曰甲乙丙
  勾股形与戊
  巳甲丁庚戊
  乙辛丁三勾
  股形等甲丙
  为甲乙丙形之股甲巳为戊巳甲形之勾于甲丙截甲巳馀己丙则勾股较也丙辛辛庚庚巳各与己丙等是己辛为勾股较上方形又甲乙为甲乙丙形之弦而丁乙戊丁甲戊各与甲乙等是甲丁为弦上方形今并五形成一甲丁方形则是一弦上方形与四
  勾股积一勾股较上方积并等矣
  故四因勾股积并入勾股较自乘
  之积平方开之得弦也又如壬子
  癸勾股形壬子勾与子癸股等四
  形并即成一壬丑弦上方形而无馀凡遇勾股相等之勾股形四因积平方开之即得弦
  五则
  弦及勾股较求勾股积
  设弦十尺勾股较二尺求勾股积法曰置弦与勾股较各自乘弦得一百尺勾股较得四尺两数相减馀九十六尺以四归之得二十四尺即所求
  解曰弦上方积减去勾股较上方积必馀四勾股积故四归之得一勾股积
  六则
  弦及勾股积求勾股较
  设弦十尺勾股积二十四尺求勾股较法曰置弦自乘得一百尺另置勾股积四因之得九十六尺两数相减馀四尺平方开之得二尺即所求
  解曰弦上方积减去四勾股积所馀必勾股较上方积故平方开之得勾股较
  七则
  弦及勾股和求勾股较
  设弦十尺勾股和一十四尺求勾股较法曰置弦自乘
  得一百尺倍之得二百尺另置勾股和
  自乘得一百九十六尺两数相减馀四尺平方开之得二尺即所求
  解曰甲巳方形内凡八勾股
  形而皆等乙戊为戊丁乙形
  之股甲乙为乙丙甲形之勾甲乙乙戊并得甲戊乃勾股和也馀三边皆等于甲戊是甲己为勾股和上方形又丙丁为弦上方形辛壬为勾股较上方形本卷
  四则
弦上方形内得勾股形
  四及勾股较上方形一勾股
  和上方形内得勾股形八及
  勾股较上方形一是一勾股
  和上方形当弦上方形二而
  少一勾股较上方形也故倍
  弦羃减勾股和自乘之积平方开之得勾股较八则
  勾股和及勾股积求弦
  设勾股和一十四尺勾股积二十四尺求弦法曰置勾股和自乘得一百九十六尺另置勾股积四因之得九十六尺两数相减馀一百尺平方开之得十尺即所求
  解曰勾股和上方大于弦上方者四勾股积也故相减开方得弦
  九则
  勾股和及勾股积求勾股较
  设勾股和一十四尺勾股积二十四尺求勾股较法曰置勾股和自乘得一百九十六尺另置勾股积八因之得一百九十二尺两数相减馀四尺平方开之得二尺即所求解曰勾股和上方大于勾股较上方者八勾股积也故相减开方得勾股较
  十则
  弦及勾股较求勾股和
  设弦十尺勾股较二尺求勾股和法曰置弦自乘得一百尺倍之得二百尺另置勾股较自乘得四尺两数相减馀一百九十六尺平方开之得一十四尺即所求
  解曰倍弦上方积大于勾股和上方积者勾股较上方积也故相减开方得勾股和
  十一则
  勾股积及勾股较求勾股和
  设勾股积二十四尺勾股较二尺求勾股和法曰置勾股积八因之得一百九十二尺另置勾股较自乘得四尺两数并共一百九十六尺平方开之得一十四尺即所求解曰即九则法反用之
  十二则
  弦及勾股积求勾股和
  设弦十尺勾股积二十四尺求勾股和法曰置弦自乘得一百尺另置勾股积四因之得九十六尺两数并共一百九十六尺平方开之得一十四尺即所求
  解曰即八则法反用之
  十三则
  勾弦和股弦和求勾股弦
  设勾弦和一十六尺股弦和一十八尺求勾股弦法曰置勾弦和股弦和相乘得二百八十八尺倍之得五百七十六尺平方开之得二十四尺为勾股弦和与勾弦和相减
  馀八尺即股与股弦和相减
  馀六尺即勾与二勾一股相
  减馀十尺即弦
  解曰甲乙直形为勾弦和股
  弦和矩内形乙丁乙丙皆与
  弦等丁戊与勾等丙庚与股等则己乙必为弦方巳戊必弦勾矩内形己庚必弦股矩内形甲巳必勾股矩内形辛壬方形为勾股弦和上方形壬癸壬子皆与弦等癸丑子寅皆与股等丑卯寅辰皆与勾等则
  巳壬必为弦
  方午巳必为
  股方辛午必
  为勾方未癸
  申子必皆股
  弦矩内形酉
  丑戌寅必皆勾弦矩内形午酉午戌必皆勾股矩内形今以辛壬方形与甲乙直形较则未癸申子并倍于己庚酉丑戌寅并倍于巳戊午酉午戌并倍于甲巳又午巳股方与辛午勾方并与己壬弦方等是己壬午巳辛午三形并复倍于己乙分形既倍大于分形全形亦必倍大于全形是勾股弦和上方形一与勾弦和股弦和矩内形二并等矣故以勾弦和乘股弦和倍而开方得勾股弦和也于勾股弦和内减去一弦一股所馀必勾减去一弦一勾所馀必股减去一勾一股所馀必弦
  十四则
  股及勾弦较求勾与弦
  设股八尺勾弦较四尺求勾弦法曰置股自乘得六十四
  另置勾
弦
  较自乘得一十六
  两数相减

  馀四十八尺折半
  得二十四尺以勾
  弦较除之得
  六尺即勾加勾弦较得十尺即弦
  解曰甲乙为弦上方形丙丁为勾上方形戊巳为勾弦较上方形于甲乙弦方内减去丙丁勾方所馀必股上方积成一辛壬癸磬折形再减去勾弦较上方形所馀必甲庚庚乙二直形而以甲丙乙丁为阔丙庚庚丁为长甲丙乙丁即勾弦较也丙庚庚丁为勾上方形之边即勾也法以两数相减所馀者即二直形也折半者取二直形之一也以勾弦较除之得勾者即以阔除积得长也○或以两数相减之四十八尺为实倍勾弦较除之亦得勾○或以股自乘为实以勾弦较除之得数减勾弦较折半亦得勾
  十五则
  勾及股弦较求股与弦
  设勾六尺股弦较二尺求股弦法曰置勾自乘得三十六
  另置股
弦较自乘得四尺
  数相减馀三十二尺折半得一十六尺以股弦较除之得八尺即股
  加股弦较共十尺即弦
  解曰甲乙弦方内减去丙丁
  股方戊巳股弦较方所馀必甲
  庚庚乙两直形折半则得一直形故以股弦较除之得股十六则
  股羃及勾弦较求勾弦
  设股羃六十四尺勾弦较四尺求勾弦和法曰置股
  羃为实以勾弦较除之
  得一十六尺即所求
  解曰十四则辛壬癸磬
  折形其甲乙元与弦
  丙丁元与勾等若移癸
  于戊则成辛壬戊直形以勾弦较为阔勾弦和为长矣故以勾弦较除股羃得勾弦
  十七则
  勾羃及股弦较求股弦
  设勾羃三十六尺股弦
  较二尺求股弦和法曰
  置勾羃为实以股弦
  除之得一十八尺即所
  求
  解曰十五则辛壬癸磬折形其甲乙元与弦等丁丙元与股等若移癸于戊亦成辛壬戊直形以股弦较为阔股弦和为长矣故以股弦较除勾羃得股弦和十八则
  股羃及勾弦和求勾弦
  设股羃六十四尺勾弦和一十六尺求勾弦较法曰置股羃为实以勾弦和除之得四尺即所求
  解曰即十六则法反用之
  十九则
  勾羃及股弦和求股弦
  设勾羃三十六尺股弦和一十八尺求股弦较法曰置勾羃为实以股弦和除之得二尺即所求
  解曰即十七则法反用之
  二十则
  勾弦较股弦较求勾股弦
  设勾弦较四尺股弦较二尺求勾股弦法曰置勾弦较股弦较相乘得八尺倍之得一十六尺平方开之得四尺加股弦较得六尺即勾加勾弦较得八尺即股加勾弦
  较股弦较得十尺即弦
  解曰甲乙为弦方丁乙为勾
  方甲丙为股方以丁乙勾方
  甲丙股方错综加于甲乙弦
  方之上必缺戊巳庚辛二直
  形而重一丁丙方形然丁丙
  方形必能补二直形之缺而与之等何也丁乙勾方甲丙股方并等于甲乙弦方若丁丙方形或大或小于二直形则是勾方股方并不与弦方等矣夫勾方股方并既与弦方等则二直形并亦必与丁丙方形等法以两较相乘而倍之者求二直形也二直形以戊壬癸辛勾弦较为长以壬巳癸庚股弦较为阔平方开之者求丁丙方形之一边也以一边加股弦较之癸庚得癸丁即勾加勾弦较之戊壬得丙壬即股加一勾弦较之戊壬一股弦较之癸庚得癸丁及戊壬即弦
  二十一则
  相连之勾股求弦
  设圆柱髙二十尺周三尺以索绕柱七周与柱适齐
  求索长法曰置柱周
  三尺以索绕七周因
  得二十一尺自乘得四百四
  十一尺另置柱髙自乘

  得四百尺两数并共八百四十一
  平方开之得二十

  九尺即所求
  解曰索绕柱七周即
  七假勾股也柱髙二十尺为七股七周二十一尺为七勾索长为七弦也此条元当七归柱髙取七股之一用勾股求弦法得数七因之为弦长然七归二十尺乃畸零不尽之数不得不七因勾以就股也以柱髙为股即并丁戊等七小股成一丙乙大股以七周为勾即并甲戊等七小勾成一甲乙大勾夫七小勾小股并既同于大勾大股而总求一甲丙大弦有不同于甲丁等七小弦并乎故求甲丙大弦为索长也二十二则
  相连之股弦求勾
  设圆柱髙二十尺索长二十九尺绕柱七周索与柱齐求柱周法曰置柱索各自乘柱得四百尺索得八百四十一尺两数相减馀四百四十一尺平方开之得二十一尺以索绕七周归之得三尺即所求
  解同前
  二十三则
  相连之勾弦求股
  设圆柱周三尺索长二十九尺绕柱七周索与柱齐求柱髙法曰置柱周七因之得二十一尺自乘得四百四十一尺另置索自乘得八百四十一尺两数相减馀四百尺平方开之得二十尺即所求
  解同二十一则
  二十四则
  勾股形求对角之垂线
  设勾六尺股八尺弦十尺求对角垂线法曰置勾股相乘得四十八尺弦除之得四尺八寸即所求解曰勾股相乘必得丁丙直形与甲戊直形等何也丁丙直形倍大于甲乙丙勾股形甲戊直形
  亦倍大于甲
  乙丙勾股形
  故等也以弦
  除积得垂线
  即以长除积
  得阔也
  二十五则
  勾股形于弦上求自角至垂线之度
  设勾三尺股四尺弦五尺求自角至垂线之度法曰
  置勾自
  乘得九尺弦
  之得一
  尺八寸
  即乙角
  至垂线之度与弦相减得三尺二寸即甲角至垂线之度
  解曰甲乙弦上方形以对角戊丁线分之必成二直形而丁乙其一也丁乙直形与勾上方形等本卷一则以乙巳除之必得戊乙之度法以弦除者葢甲乙弦与乙巳等也○若欲先得甲戊则以弦除股羃
  又法曰置弦为实以勾羃九尺乘之得四十五尺并勾股羃二十五尺除之亦得一尺八寸
  解曰凡两形等髙形与形之比例若线与线一卷四十五则甲丁戊巳两形既等髙图同前则其比例必若甲戊与戊乙又甲丁与股羃等戊巳与勾羃等则股羃与勾羃之比例亦若甲戊与戊乙矣此借两羃之比例因全弦以求戊乙也○若欲先得甲戊则以股羃乘弦并两羃除之
  又法曰并勾股共七尺以勾股较乘之仍得七尺弦除之得一尺四寸弦相减馀三尺六寸折半亦得一尺八寸解曰此三角形求对角垂线法也一卷三十一则○若欲先得甲戊以一尺四寸与弦相并折半即得
  二十六则
  勾股求容方一法
  设勾六尺股一十二尺求容以角切弦之方形法曰置勾股相乘得七十二尺以勾股相并共一十八尺除之得四
  尺即容方之边
  解曰甲乙丙勾股形
  分甲丙弦于丁令丁
  甲与丁丙之比例若
  勾与股自丁作丁乙
  线必分勾股形为甲丁乙乙丁丙两三角形一以勾为底一以股为底又两分形之比例亦若勾与股㡬何原本云凡两形等髙者形与形之比例若底与底反之凡形与形之比例若底与底者两形之高必相等令两分形各倍积求对角之垂线本卷二十四则一得丁戊一得丁巳两线必相等何也两垂线即两形之正髙两形之髙既等故两垂线必等也两线既等而又为为勾及股之垂线复切弦于丁则己戊形必为勾股所容之方而丁戊丁巳即容方之边也然分求之如是合求之亦必如是若并两形之倍积为实并两底除之亦得容方之边与丁戊或丁已等夫两形之倍积即勾与股相乘之积也两分形之底即勾与股也故置勾股相乘并勾股除之即得容方之度也
  二十七则
  勾股求容方二法
  设弦一十五尺对角垂线五尺求容以角切勾与股之方形法曰置垂线为实以弦乘之得七十五尺以垂线
  并弦除之得三尺七
  寸五分即容方之边
  解曰甲乙丙勾股形
  丙丁为对角垂线分
  垂线于戊令丙戊与
  戊丁之比例若丙丁与甲乙则戊丁即所求之方边㡬何原本云作庚戊己线与甲乙平行次作庚壬己辛两线各与丙丁平行己庚既与甲乙平行即甲丁与丁乙若己戊与戊庚也合之即甲乙与丁乙若己庚与戊庚也又丁乙与丙丁若戊庚与丙戊平之即甲乙与丙丁若己庚与丙戊也又丙丁与甲乙若丙戊与戊丁平之即甲乙与甲乙若己庚与戊丁也甲乙与甲乙同线必等即己庚与戊丁必等而己庚与辛壬又等戊丁与己辛庚壬亦等则辛庚形必勾股所容之方形而戊丁即方边之度法以弦乘垂线而并弦与垂线除之者借甲乙与丙丁之比例因丙丁以求戊丁也
  二十八则
  勾股求容圆
  设勾二十七尺股三十六尺弦四十五尺求容圆法曰置勾股相乘得九百七十二尺为实并勾股弦共一百零八尺除之得九尺即容圆之半径倍之得一十八尺即全径解曰甲乙丙勾股形自三角各出一线平分各角相
  遇于丁即分勾股形为甲丁
  乙乙丁丙丙丁甲三三角形
  一以全形之勾为底一以股
  为底一以弦为底各角既平
  分而复有一边同线则三形
  必等髙令三形各倍积求对角之垂线本卷二十四则一得丁戊一得丁已一得丁庚三垂线必等何也三垂线即三形之正髙三形既等髙故垂线必等也三线既等其相遇处必容圆之心几何原本云凡圆内出三线至界而皆等者其㸃必是圆心而三线皆半径也然分求之如是合求之亦必如是若并三形之倍积为实并三底除之亦得容圆之半径与丁戊或丁已或丁庚等夫三分形之倍积即勾与股相乘之积也三分形之底即勾股弦也故置勾股相乘并勾股弦除之得容圆之半径也
  二十九则
  勾股求外切圆
  设勾股弦长二十八尺求外切圆周法曰置弦二十二乘七除得八十八尺即所求
  解曰此圆径求周法也二卷一则今以之求勾股外切圆
  形何也凡圆内以径为底任
  作三角形皆成勾股如甲乙
  丙形丙为方角甲乙丁形丁
  为方角甲乙戊形戊为方角
  反之以弦为径作圆必外切
  勾股形之方角
  三十则
  容方之勾股以馀勾馀股求方边及全勾全股
  设容方之馀勾二尺馀股八尺求方边及全勾股法曰置馀勾馀股相乘得一十六尺平方开之得四尺即方
  边以四尺加馀勾得六
  尺即全勾以四尺加馀
  股得一十二尺即全股
  解曰甲乙丙勾股形容
  壬巳方形自甲作甲丁
  线以丙丁线联之成乙
  丁直形复于己庚壬庚
  两线引之至戊至辛必分乙丁直形为四形其甲庚庚丙同依甲丙对角线为两角线形其乙庚庚丁为两馀形两馀形之容必相等㡬何原本云甲丙对角线必分乙丁全形为丁甲丙乙丙甲相等两勾股形亦分庚丙角线形为辛庚丙巳丙庚相等两勾股形亦分甲庚角线形为戊甲庚壬庚甲相等两勾股形试于乙丙甲形内减去己丙庚形于丁甲丙形内减去辛庚丙形乙丙甲丁甲丙两形既等减去之己丙庚辛庚丙两形复等则所馀之甲乙庚巳甲丁庚辛两斜方形必相等再于甲乙庚己形内减去甲庚壬形于甲丁庚辛形内减去戊甲庚形两斜方既等减去之甲庚壬戊甲庚两形复等所馀戊辛直形与壬巳方形安得不等夫甲乙丙勾股形之甲乙勾减去壬巳方形之壬乙边馀甲壬即馀勾丙乙股减去己乙边馀丙巳即馀股辛庚与馀股等戊庚与馀勾等则戊辛直形之容必即馀勾馀股相乘之积而戊辛直形又与壬巳方形等则壬巳方形之容亦必馀勾馀股相乘之积也故置馀勾股相乘平方开之得容方边也
  三十一则
  容方之勾股以馀股及方边求馀勾
  设容方之馀股八尺方边四尺求馀勾法曰置方边自乘得 十六尺以馀股除之得二尺即所求
  解曰壬己方形既等于戊辛直形图同前而直形以馀股为长以馀勾为阔故以馀股除积得馀勾
  三十二则
  容方之勾股以馀勾及方边求馀股
  设容方之馀勾二尺方边四尺求馀股法曰置方边自乘得一十六尺以馀勾除之得八尺即所求
  解同前
  三十三则
  日晷测高
  设物不知髙止得物景一十二尺立表八尺表景二尺四寸求物髙法曰置物景为实以表髙乘之得九十六尺以表景除之得四十尺即所求
  解曰物髙与物景表高与表景各以日光联之必皆
  成勾股形而
  体势等凡两
  形体势等者
  其比例必等
  物髙与物景
  之比例必若表髙之与表影也又表影与物景之比例必若表髙之与物髙也今物景既五倍于表景因知物高亦必五倍于表髙矣法以表髙乘物景而以表景除之者借表景与物景之比例因表髙以求物髙也
  三十四则
  一表测髙
  设物不知髙距物二十五尺立表十尺又退行五尺立窥表四尺自窥表望之物末与表末相齐成一直线求物髙法曰置表距髙物二十五尺为实以窥表减表馀六尺乘之得一百五十尺以退行五尺除之得三十尺为表外之髙加表髙共四十尺即物髙
  解曰癸丁为物髙壬子为表髙乙丑为窥表乙丁对
  角线为视线戊壬为表距髙
  物之二十五尺壬辛为窥表
  减表所馀之六尺乙辛为退
  行之五尺也甲丙一形分为
  四形其辛巳戊庚为两角线
  形其甲壬壬丙为两馀形两
  馀形之容必相等本卷三十则
  以窥表减表以乘距髙物之
  度必得甲壬馀形之积甲壬
  既等于壬丙则甲壬馀形之积亦即壬丙馀形之积矣故以退行五尺除之得庚壬庚壬与丁戊等丁戊则物髙于表之度也是以加表得物之全髙
  三十五则
  一表测逺
  设物不知逺立表四尺退二尺五寸立窥表四尺五寸自窥表望之物脚与表末相齐成一直线求物逺法曰置表髙为实以退二尺五寸乘之得十尺以表减
  窥表馀五寸除之得二十尺
  即表距逺物之度
  解曰以退二尺五寸乘表
  髙必得辛巳馀形之积然
  辛己与戊庚等则辛己馀
  形之积亦即戊庚馀形之
  积矣故以表减窥表所馀
  之五寸除之得壬戊壬戊与辛甲等辛甲则表距逺物之度也
  三十六则
  一表测广
  设邑不知广立窥表于甲甲距邑丁角五百尺立表于壬自甲视邑之丙角与表相齐成一直线次移前表于戊令戊壬与邑平行自甲视邑之丁角亦与表相齐成一直线自甲至戊二尺戊至壬六尺求邑广法曰置窥表距丁角五百尺为实以戊至壬六尺乘之得三千尺以甲至戊二尺除之得一千五百尺即邑广解曰戊庚辛己两馀形既等每加一辛戊角线形成
  甲庚甲己两直形两
  形之容必亦等何也
  两馀形既等所加者
  复等故也法以戊壬
  乘甲丁必得甲庚直
  形之积甲庚直形之
  积即甲己直形之积
  也故以甲戊除之得
  戊巳戊巳与丁丙等丁丙则邑广也
  三十七则
  一表测深
  设井不知深
  井面阔八尺
  自井边退二
  尺立表六尺
  自表末视水
  面甲角与壬
  边相齐成一
  直线求井边至水面之深法曰置面阔八尺为实以表髙乘之得四十八尺以表至井边二尺除之得二十四尺即所求
  解曰以表髙乘井阔即以丙己乘戊壬所得必戊庚馀形之积戊庚馀形之积即辛己馀形之积故以表距井边之壬己除之得壬辛壬辛即井深也
  三十八则
  重表测髙远
  设物不知髙及逺立表十尺退行五尺立窥表四尺自窥表望之物末与表末相齐成一直线自表退行一十五尺复立表十尺又退行八尺复立窥表四尺自窥表望之物末亦与表末相齐成一直线求髙及逺法曰置窥表减表馀六尺为实以两表相距一十五尺乘之得九十尺以前窥表距前表五尺减后窥表距后表八尺馀三尺除之得三十尺即表外之髙加表高共四十尺即物髙又置前窥表距前表五尺为实以两表相距一十五尺乘之得七十五尺亦以两窥表距两表之度相减馀三尺除之得二十五尺即物逺解曰自窥表末及表末作丙丁甲乙两平行线以戊
  乙戊己两视线联之必
  成六勾股形其丙庚戊
  形为甲己戊之截形两
  形之比例必等辛己庚
  形亦甲己戊之截形两
  形之比例必亦等丙庚
  戊与辛巳庚两形之比
  例既皆等于甲巳戊是
  辛己庚丙庚戊两形之
  比例亦等矣壬乙丁形
  与丙丁戊形亦同此论
  夫辛己庚形之比例既
  同于丙庚戊壬乙丁形
  之比例既同于丙丁戊
  则丙庚与辛己必若丙
  丁与壬乙又丙丁与丙
  庚必若壬乙与辛己也今丙丁与丙庚之较为庚丁壬乙与辛己之较为癸乙癸乙与庚丁两较之比例必俱等于相当各线之比例若是则丙庚与辛己戊丙与辛庚皆若庚丁与癸乙矣法置馀表六尺为实以十五尺乘之三尺除之是借癸乙与庚丁之比例因辛庚以求丙戊也置窥表距表之五尺为实以十五尺乘之三尺除之是借癸乙与庚丁之比例因辛己以求丙庚也丙戊为表外之髙丙庚则物逺也三十九则
  重表测广深
  设谷不知深及广自谷
  边退行六尺立窥表五
  尺从窥表望之底角与
  边角相齐成一直线复
  于谷边立表一十五尺
  将前窥表接髙一十八
  尺共二十三尺从窥表
  望之底角与表末相齐
  成一直线求深及广法
  曰置前窥表五尺为实以表髙一十五尺乘之得七十五尺以表一十五尺并前窥表五尺○共二十尺减后窥表二十三尺馀三尺除之得二十五尺即谷深又置退行六尺为实以表髙一十五尺乘之得九十尺亦以三尺除之得三十尺即谷广
  解曰与测髙逺同但有纵衡之殊耳
  四十则
  测逺之逺
  设甲至乙八百步甲至丙七百步今自甲向乙行七
  十二步立表于丁从
  甲望之乙与表齐自
  甲向丙行六十三步
  立表于戊从甲望之
  丙与表齐俱成直线
  丁至戊五十四步求
  乙至丙之逺法曰置
  甲至丙七百步为实以丁至戊五十四步乘之得三万七千八百步以甲至戊六十三步除之得六百步即所求解曰六十三步之与七百步七十二步之与八百步其比例等因知丁戊与乙丙两线必平行凡三角形以与底平行线分之其分形之比例必等于全形甲丁戊既为甲乙丙之分形而丁戊乙丙又平行则甲戊与戊丁必若甲丙与丙乙也又乙丙与戊丁必若甲丙与甲戊也法置七百步为实以五十四步乘之六十三步除之者借甲戊与丁戊之比例因甲丙以求丙乙也○又截法如甲丙七百步则取七步为庚甲乙八百步则取八步为己巳庚六步乙丙必六百步与乙步之比例也数学钥卷六
















  步何也皆百
<子部,天文算法类,算书之属,数度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