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东原集 卷第一
清 戴震 撰 清 段玉裁 撰年谱覆校札记景上海涵芬楼藏经韵楼刊本
卷第二

戴东原集卷弟一

 四库馆纂修官翰林院庶吉士戴震撰

   河闲献王传经考

   周易补注目录后语

   尚书今文古文考

   书顾命后

   书郑风后

   书小雅十月之交篇后

   书小雅后

   诗摽有梅解

   诗生民解

   周礼大史正岁年解一

   周礼大史正岁年解二

   大戴礼记目录后语一

   大戴礼记目录后语二

   春秋改元即位考上

   春秋改元即位考中

   春秋改元即位考下

   周之先世不窋巳上阙代系考

河闲献王传经考刻石河闲府献王祠左壁

汉初六SKchar2𢿱而复集文帝时诗始萌芽独有鲁诗景帝

时有齐诗韩诗而毛公为诗故训传三十卷郑康成六

SKchar2论云献王号之曰毛诗汉书儒林传赞武帝立五经

博士书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仅胪四经者鲁齐韩

三家之诗巳立文景闲矣赵岐孟子题辞曰文帝欲广

文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此事史家阙

略不载又曰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葢言罢于武帝

也宣帝㪅立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施孟梁丘易谷

梁春秋元帝立京氏易平帝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

文尚书而周官经刘歆末年知周公致太平之迹段玉裁案

此迹字礼记正义作道迹具于斯始有传者凡群经传记之先后

表见于汉大致可考如此今三家诗亡而毛诗独存㫺

儒论治春秋可无公芉 -- or 𦍋 ?穀梁不可无左氏当景帝武帝

之闲六SKchar2初岀群言未定献王乃立毛氏诗左氏春秋

博士识固卓卓景十三王传称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

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

七十子之徒所论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景帝时河

闲献王好古得古礼献之或曰河闲献王开献书之路

时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购千金不得取

考工记以补之陆引或曰者无明据也然本传𠛱献王

所得书首周官汉经师未闻以教授马融周官传谓入

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是也其得自献王无疑郑康

成六SKchar2论云河闲献王古文礼五十六篇其十七篇与

高堂生所传同而字多异记百三十一篇斯即本传所

𠛱礼礼记谓古文礼与记矣周礼六篇郑亦系之献王

又为陆氏得一证大小戴传仪礼又各传礼记往往别

有采获出百三十一篇者殆居多司马贞以今文孝经

为献王所得颜芝本是书本传不𠛱虽颜芝河闲人不

必至献王始得也献王自著书SKchar2文志有对上下三雍

宫三篇又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作乐

记成帝时王禹献二十四卷记者是汉志题曰王禹记

以别乐记二十三篇也史称献王学举六SKchar2王入朝献

雅乐及对诏䇿所问三十馀事悉不传凡献王所得书

或亡或存其可知者如此

周易补注目录后语

郑康成始合彖象于经如今王弻本之乾卦后加彖曰

象曰者是也弻又分文言于乾坤后各加文言曰而自

坤卦巳后彖及象之论两体者分属卦词后解爻词者

逐爻分属其后于是汉时所谓十二篇莫能言其旧孔

冲远曰易经本分为上下二篇彖象释卦亦当随经而

分故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

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郑学之徒并同此说汉书

SKchar2文志曰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是十二篇三家

所同也儒林传曰费直治易长于卦筮无章句徒以彖

象系辞十篇之言解说上下经葢费氏易不自立故训

章句其解说经即用十篇之言明其当时之口讲指画

如此是十二篇费氏未尝改也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

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惟费氏经与古文同初

不闻刘向班固言其篇题与诸家异后人误读儒林传

乃赝作费氏易省去彖象系辞之目总以一传字加于

彖象之首纷纷咎费氏改经不察之论也武帝时博士

之业易虽巳十二篇然㫺儒相传说卦三篇与今文大

誓同后出说卦分之为序卦杂卦故三篇词指不类孔

子之言或经师所记孔门馀论或别有所传述博士集

而读之遂一归孔子谓之十翼矣

尚书今文古文考

尚书二十八篇济南伏生所传后附益大誓一篇用当

时隶书写之故称今文尚书而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

宅所得者多十六篇许叔重说文解字叙记六体书一

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葢如商周鼎彝之书故称古文

尚书以入于秘府未𠛱学官故谓之中古文伏生书无

大誓而史记乃云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

篇殆因是时巳于伏生所传内益以大誓共为博士之

业不复别识言耳刘向别录曰民有得大誓书于壁内

者献之与博士使读说之数月皆起传以教人刘歆移

书大常博士曰孝文皇帝始使掌故鼂䥘从伏生受尚

书尚书初岀屋壁朽折𢿱绝大誓后得博士集而读之

郑康成书论曰民闲得大誓刘郑所记可援以补史家

之略卫宏定古文尚书叙云段玉裁案当作诏定古文官书伏生老不

能正言言不可晓使其女传言教䥘齐人语多与颍川

异䥘所不知者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属读而巳此不察

之说也济南张生及欧阳生和伯实躬事伏生受书由

是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之学史记及汉书皆曰秦时燔

书伏生壁藏之汉兴即以教于齐鲁之闲其非得之口

诵无女子传言事甚显白大誓外有百篇之序史记并

见采录前此大常蓼侯孔臧与安国书曰臧闻尚书二

十八篇取象二十八宿何图乃有百篇邪案孔丛子伪书不足据

是大誓并序为伏生书所无明甚百篇旧次汤誓在臣

扈后咸有一德在汤诰后周官在立政前蔡仲之命费

誓在吕𠛬前孔冲远曰郑依贾氏所奏别录为次是也

古文尚书之出于汉代者儒林传称逸书得十馀篇刘歆

言逸书十六篇藏于秘府伏而未发蓺文志言以考二十

九篇得多十六篇荀悦汉纪言得古文尚书多十六篇武

帝时孔安国家献之马融书序言逸十六篇绝无师说其

篇名则郑注书序逸篇之目舜典汨作九共大禹谟弃稷

案正义曰马郑王所据书序名为弃稷五子之歌𦙍征典宝汤诰咸有一德

伊训伊陟案旧作肆命今从宋板书正义原命武成旅獒冏命以此十六

卷合今文所有之二十九卷百篇之序一卷是为SKchar2文志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九共析为九则逸书凡二十四而

今文所有者析为三十四盘庚大誓各分而三顾命分王

若曰巳下为康王之诰也不数百篇之序故刘向别录云

五十八篇桓谭新论云古文尚书旧有四十五卷为五十

八篇SKchar2文志虽数百篇之序增多一卷而四十六卷者一

卷篇亡郑康成所谓武成逸篇建武之际亡适当其亡篇

故志厪称五十七篇古文非博士所治是以谓之逸书

刘向刘歆班固贾逵校理秘书咸得见之民闲则有胶

东庸生之遗学建初延灮灮和中尝诏𨕖高才生能通

者以扶微学广异义而后汉之儒如尹敏周防孔僖杜

林卫贾马郑传是学不一人然贾马郑虽雅好古文其

作训注亦但解其今文所立于学官者岂逸篇残脱失

次不可读欤逸书既亡东晋元帝时梅赜乃奏上古文

尚书孔安国传于二十八篇析为三十一之外㪅析尧

典皋陶谟为舜典益稷増多十九篇析为二十五以傅

合五十八篇之数𢿱百篇之序引冠篇首而分同序者

同卷异序者异卷亡篇之序𠛱次其闲为四十六卷以

傅合SKchar2文志所录卷数葢莫由知聚敛群书而为之者

实始何人赜自言受之臧曹曹受之梁柳柳受之苏愉

愉受之郑冲而其说往往与王肃不异是又今之古文

尚书而非汉时秘府所藏经师所渉之十六篇矣

书顾命后

马郑王本分王若曰巳下为康王之诰东晋晚出之古

文分王出在应门之内巳下为康王之诰皆非也案马郑王

所传真古文不得并非之考此篇自狄设黼扆缀衣至末逾年即位

事也必日前陈设故不书日逾年即位礼之大常不必

书日而知也大𠈃降收则受𠕋命毕而诸侯出庙门俟

王出在应门之内乃记即位之仪顾命之篇其大端有

三群臣受顾命一也逾年即位康王先受𠕋命二也⿺辶商

治朝践天子之位三也说者不察受𠕋命及出至路门

外应门内之治朝属逾年遂疑西方东方诸侯为来问

王疾者则新丧内天崩地坼之痛而从容兴答必无是

情又不必论其他事之礼与非礼矣

书郑风后

郑𠛱于王之后者顾炎武曰自邶至曹皆周初之次序

先邶鄘卫殷之故都也次之以王周东都也何以知其

周初之次序邶鄘也晋而谓之唐也皆西周之旧也惟

郑乃宣王所封中兴之后始立其名于大师而𠛱于诸

国之先者郑亦王畿之内也故次于王也桓公之时其

诗不存故首缁衣如顾氏说郑之名𠛱在大师者西郑

也国语郑桓公有灭虢鄫等十邑之谋武公卒取之遂

居济洛河颍之闲以始受封之郑名之是谓新郑又曰

东郑今所系诗东郑之诗也郑之名不改故大师所𠛱

亦不改也乐记魏文侯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

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子夏谓其所好者溺音许叔重

五经异义以郑诗解论语郑声淫而康成驳之曰左传

说烦手淫声谓之郑声言烦手踯躅之声使淫过矣其

注乐记桑闲濮上之音引纣作靡靡之乐为证不引桑

中之篇明桑闲濮上其音之由来巳久凡所谓声所谓

音非言其诗也如靡靡之乐涤滥之音其始作也实自

郑卫桑闲濮上耳然则郑卫之音非郑诗卫诗桑闲濮

上之音非桑中诗其义甚明后儒谓变风有里巷狭邪

之作存之可以识其国乱无政左氏春秋郑六卿饯韩

宣子于郊所赋诗固后儒所目为淫奔之词者岂亦播

其国乱无政乎若曰赋诗𣃔章则亦有当辨五常之际

本自相通或朋友兄弟夫妇之诗用之于君臣或男女

之诗用之于好贤然不可以邪僻之言加之君子鄙亵

之事诵之朝廷接之宾客据是𣃔之毛诗言变风止乎

礼义信矣

书小雅十月之交篇后

郑康成氏笺毛诗云周之十月夏之八月也梁虞𠚳唐

傅仁均及一行并推周幽王六年乙丑岁建酉之月辛

卯朔辰时日食宋刘原甫始疑为夏正月近阎百诗尚

书古文疏证初亦用刘原甫说谓虞𠚳诸人傅会后既

通推步上推之正合复著论自驳旧时之失然其言曰

康成考之方作笺又曰经解不可尽拘以理者此类是

也则又不然毛诗篇义云刺幽王笺乃谓当为刺厉王

岂与所推合乎康成葢决以理而已赵子常云诗本歌

谣又多民事故或用夏正以便文通俗子常此论明诗

中用夏正者原无所拘滞然则十月之交篇举斯时日

食以陈谏泥何例必取夏正而废周一代正朔之大为

不可用乎病在析理未精猥以为经解不可尽拘以理

是开解经者之毙也国语幽王三年西州三川皆震三

川竭岐山崩此诗所谓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正指其事诗系之幽王国语亦其一证古无

推日食法魏黄初巳后始课日食疏密及张子信而益

详然唐宋推步家犹未能立法无舛有当食不食不当

食而食之谬说载在史志大致日月交食一事可以验

推歩得失其有不应失在立法不失在天行也使有变

动失行则必不可以得其准无从立推之之常法矣或

日日食既预推而得圣人畏天变之意何如曰此变其

县象著明之常不必为变其行度之常也岂有天变见

于上而圣人不恐惧修省者乎人君日食修德月食修

𠛬依乎阴阳立义无非敬天畏天之诚耳或曰诗言亦

孔之丑又言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何也曰此以王不知事天而但陈天变以谏戒也县象

著明莫大乎日月犹有时蔽亏人君而可自谓无蔽无

足亏君德乎日君象月臣象日失其明俾昼作夜君德

如斯岂不甚丑冀王反己自责知其蔽而丑之则修德

而复乎常明之体矣

书小雅后

鹿鸣巳下二十二篇汉经师以为正雅亡其词者六故

郑康成诗谱云小雅十六篇为正经采薇出车杕杜汉

世有谓为懿王时诗者据诗中曰天子曰王命毛郑解

为殷王徒泥正雅作于周初耳苟其诗得乎义之正而

为治世之正事何必非正雅乎文王未尝自称王成康

以后昭穆共懿考夷厉宣八王而宣王命吉甫北征曰

𤞤狁孔炽则前此二百馀年闲固不必无𤞤狁崛强之

事矣宣王之臣皇父谓南仲为太祖岂必远求南仲于

文王时与文王之臣亦未闻有南仲者南陔巳下则又

周初雅乐未可泥今之篇什弟次定作诗时世也

诗摽有梅解丙戌

毛郑皆以此诗专为女子年二十当嫁者而言为说本

周礼又皆以梅之落喩年衰郑则兼取梅落见巳过春

而至夏似迂曲难通集传以为女子贞信自守惧其嫁

不及时而有强㬥之辱岂化行之世女宐有此惧邪亦

非也古者嫁娶之期说𡵨而未定其以少长论者或主

于男三十女二十或目此为期尽之法据诗礼证之男

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筓而字男子二十曰弱冠三

十日壮有室女子十有五年而筓二十而嫁有故二十

三年而嫁葢冠而后有室筓而可以嫁春秋传晋侯问公年季武子对

日会于沙随之岁寡君以生晋侯曰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礼也

自二十至三十女自十五至二十皆婚姻以时者也

云男自二十以及三十女自十五以及二十皆得以嫁娶先是则速后是则晚凡人嫁娶或以贤淑或以方类

岂但年数而巳若必𢀩十年乃为夫妇是废贤淑方类苟比年数而巳礼何为然哉则三十而娶二十而嫁说

嫁娶之限葢不得复过此耳大戴礼记曰男八岁而龀毁齿十六然

后精通然后其施行女七岁而龀十四然后其化成

注云古者皆以二十三十为婚姻之年十四十六为嫁娶之期此举其端言之也墨子

书曰㫺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

十五毋敢不事人王肃云前贤有言丈夫二十不敢不有室女子十五不敢不有其家

举其中言之也周官经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

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

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此举其终之大

限冒之也不使民之后期而听其先期恐至于废伦也

亦所以顺民之性而民自远于犯礼之行也周礼凡言

会者皆谓岁计日会中春令会男女者使其属稽之核

之三十之男二十之女贫不能婚嫁者许其杀礼杀礼

则媒妁通言而行谓之不聘不聘谓之奔故曰于是时

也奔者不禁奔之为妻者也记曰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奔之为妾者也买妾者纳财而不用礼因其不聘故谓

之奔左传声伯之母不聘穆姜日吾不以妾为姒凡三十之男二十之女非

有故而后期者为不用令非仲春不禁之时而不行六

礼者为不用令国语句践欲报吴誓其民曰女子十七

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此志在

蕃育人民故限之使速婚若民之先期男十六而娶女

十四而嫁亦不闻古人有禁也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如周礼中春许行之者皆男女以正者也其以日月

论者或主于起自仲春至仲夏犹承春末未远过此则

止矣或主于起自季秋至仲春则礼杀而止夏小正二

月绥多士女说曰绥安也冠子娶妇之时也豳诗曰春

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采蘩夏小

正系之二月而卫诗曰士如归妻迨冰未泮言自纳采

至亲迎节次非可骤施从容用礼然也荀卿书曰霜降

逆女冰泮杀止韩诗传同杀止云者葢季秋之月农事僃收

婚嫁之礼渐举至冰泮巳盛行仲春耕者少舍犹得合

男女之事是时从容用礼者固多其贫不能婚嫁者会

计其年因以是时许其杀礼自是而后民急农事婚嫁

亦渐止矣周礼中春之令专为不僃六礼之民纠察其

杀礼之由且三十之男二十之女至是尽许其杀礼婚

嫁过此岂有后期者哉凡婚嫁僃六礼者常也常则不

限其时月其杀礼不聘者权也权则限以时月夫婚姻

不使之六礼僃则礼教不行夫妇之道阙而淫僻之罪

繁不计少长以为之期则过其盛壮之年而失人伦之

正不许其杀礼则所立之期不行既杀礼而不限以时

月则男女之讼必生以是言之周礼三十二十之期及

中春之令昭然矣𮎰政之十曰多昏则又不计其年不

限仲春而皆许杀礼者古人立中以定制女子即过二

十亦未遽为年衰则知梅落非喻年衰也梅之落葢喻

女子有离父母之道及时当嫁耳首章言十犹馀七次

章言十而馀三卒章言皆在顷筐喻待嫁者之先后毕

嫁也周礼所言者实古人相承之治法此诗所言即其

见之民事者也录之召南所以见治法之修明咸知从

令欤

诗生民解

此诗异说纷然秦汉闲儒巳莫能征考治经所当阙疑

者也然其事关礼典之大又不可徒守阙疑之义合诗

礼综核之周礼享先妣在享先祖之前郑注云周立庙

自后稷为始祖姜嫄无所妃是以特立庙而祭之然则

周人特立姜嫄庙之意非后稷㪅无所祖而不得不妣

姜嫄一人乎至于鲁葢亦立姜嫄庙谓之閟宫鲁何以

作閟宫周立太庙事后稷别为姜嫄立庙鲁侯承祀见

于诗曰皇皇后帝皇祖后稷见于礼曰鲁人将有事于

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宫郑注云告后稷也告之者将以

配天然则以周享先妣推事后稷之义事之鲁亦推事

后稷之义而事之乎帝系曰帝喾上妃姜嫄本失实之

词徒以傅会周人禘喾为其祖之所自出国语禘郊宗

祖报五者禘郊与宗祖之名异有虞氏郊尧商人禘舜

礼记祭法易之以有虞氏郊喾宗尧殷人禘喾喾在郊

禘未可知也虞舍其先世而宗尧是乱宗属矣非也使

喾为周家祖之所自出何雅颂中言姜嫄言后稷竟无

一语上溯及喾且姜嫄有庙而喾无庙若曰履迹感生

不得属之喾则喾明明非其祖之所自出曾谓王者事

祖祢之大义而可蒙昧其闲乎由是以言周祖后稷于

上㪅无可推后稷非无母之子故姜嫄不可无庙始祖

庙之外别立姜嫄庙不在庙制之数周礼享先妣与天

神地示四望山川皆分用前代之乐享先祖用周大武

此礼意之至微也无于礼者之礼也明乎礼可以通诗

诗美姜嫄曰克禋克祀以弗无子何也禋祀并事天之

名德可以当神明然后能事天姜嫄无夫而生子故推

明其德之能禋祀上帝即鲁颂閟宫所称赫赫姜嫄其

德不回上帝是依是也凡言德行至于能事天皆纯粹

无疵之极词克也者不负是事也以弗无子者许益之

云弗无之为言有也如莫匪尔极者皆是尔极也求福

不回者求福之正也方社不莫者祭之早也其则不远

者则之近也如许氏说无庸破弗为祓然不直曰是以

有子而曰以弗无子反言以见其非理之常次章曰上

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何也古字丕皆作不前曰

以弗无子后曰居然生子莫知其由也气化生人巳后

既人类相生久矣忽有界乎气化之际者而所生又非

常之哲人岂可谓之偶然乎莫明于言禋祀获福之常

理以见哲人降生与降福无二理也圣人之所难言也

三章言生而弃之感其异然后收养之后稷之名弃以

此此必非设言也使未尝弃而言之是诬也旧说祠高

禖祓除无子求有子及生子月辰又居侧室肃戒不御

笺云夙之言肃也若是则姜嫄有夫而求子反以生子归之𡳐

迹决为非父之子至于弃之是惑也非父之子矣又安

得以喾为父乎商人祖契于上亦㪅无可推故商颂言

有娀与周之但言姜嫄同不然何异知母而不知父舍

德行人事而词渉禨𥙶怪迂商周之礼与诗咸悖矣稷

契之生既皆非常或弃或否何也上古人心醇质以为

不祥则弃不以为不祥则不弃无他故也

周礼大史正岁年解一乙亥

周之历法掌于冯相氏占变掌于𠈃章氏而大史所掌

者历日天时之书凡推步望氛不属焉然又曰正岁年

以序事据推歩言之乎非也尔雅夏曰岁商曰祀周曰

年夏数得天故殷周虽改正朔仍兼用夏正周用夏不

用殷故举岁年不及祀岁也者夏时也以建寅为孟春

年也者周以建子为正月也夏之岁周之年不同而兼

用不可弗正之以序别其行事如祭祀田猎逆暑迎寒

之属夏时系仲春者周为四月系仲秋者周为十月是

也郑康成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中数云者日𨇠发敛

一周凡三百六十有五日小馀不及四分日之一十二

分之自前中气入后中气三十日而有盈分朔数云者

月与日会以成一月凡十二月三百五十四五日有闰

月则三百八十四日日月同行谓之合朔自前朔距后

朔三十日而有虚分中朔之法冯相氏职之矣康成据

以别岁年之名稽诸古籍未有明证矧夏时首建寅中

数起冬至建子是又二说之不可相通也然则偏据尔

雅得非孤证欤曰周礼有之其为夏时之正月元日谓

之正岁正岁者犹曰岁之正始也凌人岁十有二月令

斩冰明夏时之十有二月也以周礼解周礼一书之中

无事于㪅端立异矣

周礼大史正岁年解二

周礼之书曰岁终曰正岁曰春秋冬夏皆夏时也夏数

得天以夏时经纪庶事斯顺而易明然周之颁朔必以

周正故用夏谓之岁用周谓之年大史按其从夏时所

行之事合以周之历日此之谓正岁年以序事也后儒

或谓正月之吉亦夏时其说曰凌人掌冰政杜子春改政为正属

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十二月为夏之十二月

则正月亦为夏之正月舍此无证也余以谓周礼重别

岁年之名直曰正月之吉则知为周正月也不直曰十

有二月而曰岁十有二月加岁以明夏以别周则知为

夏时也此周礼之义例也他书不必然如正月之吉亦夏时

是无别于正岁而大司徒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国

都鄙又曰正岁令于教官郷大夫正月之吉受教法于

司徒𨓆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正岁令群

吏考法于司徒以𨓆各宪之于其所治之国州长正月

之吉各属其州之民而读法正岁则读教法如初异正

月正岁之名而事不异其为二时审矣凡言正月之吉

必在岁终正岁之前未尝一䥘举于后其时之相承正

月为建子之月岁终为建丑之月正岁为建寅之月也

周之以建子为正月一王正朔之大不可𣳚焉者也使

有夏无周周焉用改正朔哉周礼所志于官事无不僃

曾谓一王正朔之大可以空其事𣳚其文而使后人之

读是书疑若周未尝改正朔也者则周正为大不美而

不可存也岂周之书哉今其书先之以正月之吉布政

之始也故曰始和谓始协调之继之以正岁于是而后

得遍奉以行也六官之长有止言正月之吉不言正岁

者上之所愼在宣布之始也六官之属有止言正岁不

言正月之吉者待上之宣布乃齐同奉行也上之布之

必不能一日而遍王畿千里之广下之奉行又同用是

日恶能相及乎哉是故因时制其宐以建子之月宣布

自上一王正朔之大既非阙然无事以建寅之月百职

咸举夏数得天复顺其序而不违孔子论为邦用夏时

而作春秋必奉周周礼用正岁以合天而必先正月之

吉以著正朔其义一而巳矣

大戴礼记目录后语一

郑康成六SKchar2论曰戴德传记八十五篇隋书经籍志曰

大戴礼记十三卷汉信都王太傅戴德𢰅今是书传本

卷数与隋志合而亡者四十六篇隋志言戴圣删大戴

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殆因所亡篇数傅合为

是言欤其存者哀公问及投壶小戴记亦𠛱此二篇则

不在删之数矣他如曾子大孝篇见于祭义诸侯衅庙

篇见于杂记朝事篇自聘礼至诸侯务焉见于聘义本

命篇自有恩有义至圣人因SKchar以制节见于丧服四制

凡大小戴两见者文字多异隋志巳前未有谓小戴删

大戴之书者则隋志不足据也所亡篇目不存或两见

实多耳然因隋志而知隋唐闲所存巳厪三十九篇史

绳祖谓大戴记杂取家语之书其说不然家语王肃所

私定窃取其书为之史氏误连读公冠篇孝昭冠辞为

成王冠辞而云祝辞内有先帝及陛下字周初岂有此

家语止称王当以为正此史氏不审章句谬加讥评也

王肃袭取为冠颂巳章句不辨家语袭大戴非大戴取

家语就此一条亦其明证

大戴礼记目录后语二

右太傅礼见存三十有九篇不题作注人姓名朱子引

明堂之说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郑注曰法龟文以注

为康成作也惟王伯厚指为卢景宣辩之注是书自汉

迄今注独此一家而脱误特多余尝访求各本得旧本

五参互校正今春正月卢编修召弓以其校本示余又

得改正数事卢编修本所失者则余五本中或得之若

疑文阙句无从考得姑俟异日郑康成注学记引武王

践阼孔冲远以师尚父亦端冕及西折而南皆为郑所

加又丹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强怠胜敬者亡瑞书则曰

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今

各本不与冲远所见同殆俗儒未省照徒据郑孔称引

窜改也公冠篇太子儗焉各本讹作天子吴幼淸仪礼

逸经亦然幸卢注可考其公冠之讹为公符王伯厚困

学纪闻巳莫是正许叔重五经异义论明堂称戴记礼

说盛德记语在今明堂篇中魏书李谧传隋书牛闳传

俱称盛德篇或称泰山盛德记葢隋唐巳前故书无所

谓明堂篇者今目录两七十四晁公武亦云然陈振孙

云两七十二熊朋来吴幼淸皆云两七十三此盛德第

六十六后篇题窜改之证朱子称引明堂不称盛德自

唐宋闲巳分合窜易非复前人之旧举若斯矣书十有

三卷凡五卷无注卷之四卷之五立事至天圆十篇篇

题并冠以曾子即汉SKchar2文志之曾子书尚存于是卷之

九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卷之十一小辨用兵少闲王

伯厚以为即汉志孔子三朝记七篇中隔以卷之十篇

祑淆乱也注中徴引汉魏晋之儒有康成谯周孙炎宋

均王肃范甯郭象及杨孚异物志然则为景宣注甚明

乾隆丁丑孟夏月戴震记

春秋改元即位考上

即位之礼先朝庙明继祖也岀适治朝正君臣也事毕

反丧服丧未终也逾年而后改元即位春秋于内称公

于外书爵未逾年于内称子于外书某子世变相寻未

逾年既葬卒哭而即位焉逾年乃改元诸侯之失礼也

因其既嗣爵则书爵彼未嗣爵者而我以爵书可乎彼

既嗣爵者而我不以爵书可乎立子以正君薨为丧主

春秋即正其为君义素定也世子虽在丧未改元即位

不可谓君臣之分未定也以篡返国者绝之不以国氏

以有正也公子争国分非君臣不绝之无正也则以国

氏立子不以正未即位不正其为君义不素定也虽有

先君之命私也即君位于朝然后成之为君继正即君

位春秋书春王正月公即位不于正月阙无事则不书

正月非朔则书日继正之变文书春王正月以存其

事不书即位以表微继故即君位经国之体不可以

巳也践其位者宐有深痛之情春秋书春王正月以存

其事不书即位以见其情庄公闵公僖公继故之变文则书即

位继故而书即位以不书即位者比事类情是为忍于

先君也

春秋改元即位考中

先君虽未葬既逾年则书爵桓十三年书卫矦成三年

书宋公卫侯是也书爵与国内称公同文公成公皆先

君未葬春秋书曰公即位逾年也既葬逾季不必论矣虽既葬犹

日子文十八年书子卒僖二十五年书卫子未逾年也

未葬未逾年不必论矣是故诸侯即位以逾年为𣃔不断于葬未

葬有既葬未逾年而书爵者乎宣十年书齐矦秋季孙行父如

齐聘新君初即位成四年书郑伯既即位嗣爵矣春秋不得而

书子也其变礼也不知所始始变礼者不恤人言必有

所托如传言晋于是始墨之𩔖春秋独齐郑各一见之为左氏学者

不察此之失礼而议夫未葬逾年书爵者是文公成公

书公即位胥可议也文十四年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

先君未葬未即位而书君义素定者也书君不与书爵

同不可以爵书者可以正其君臣之分也僖九年晋里

克杀其君之子奚齐义不素定而未即君位也十年晋

里克弑其君卓哀六年齐陈乞弑其君茶逾年即君位

而后得为君此义明而嗣立之际严桓十五年郑世子

忽复归于郑昭二十二年王子猛卒忽在外五年未即

位而出奔归不得书爵天下闻郑世子忽不闻郑伯忽

也书世子亦以正其复国也王子猛未即位称王而于

前曰王猛何也不可曰周故曰王言周是天下外周也

言王是天下一于王也犹东都之诗谓之王风不可谓

之周诸侯目王畿之词非天王之号天王及诸侯国内称公皆下谓上之

尊称谓之号公侯伯子男五等谓之爵君则上下之定分先儒国内僭称公之说非春秋凡书王

词从同犹列国之书其国先儒王不称天之说非以号乃曰天王犹列国之书爵

人与𠛱国书人同为微者王猛与郑忽同为以国氏茍

既正其号曰王后不得又曰王子矣桓十年突归于郑

不以国氏篡词也既不以国氏故不曰入曰归何也明

其郑之公子也庄九年齐小白入于齐以国氏者其争

国为夺哀六年齐阳生入于齐君废正立不正返而争

国亦使之同于夺子纠小白皆齐侯之弟不以立子之

法论者也是以突不书郑而小白则系之齐

春秋改元即位考下

隠何以不书即位终隐之身自以为摄不㤀先君之命

故春秋表微而不书庄闵僖何以不书即位穀梁氏曰

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杜氏曰虽不即

君位而亦改元朝庙与民㪅始余以谓非也君臣之位

不可不正正君臣之位不可不有始即位者正君位之

始云尔夫位命之天子承之始封之君非先君一人之

位虽先君不有其终新君不可不有其始不即君位于

改元之初及其视朝将不正朝位乎苟视朝然后即君

位岂得无深痛不忍之情然则改元之初而即君位于

深痛不忍之情何伤彼所谓不即君位者迨至视朝终

不得避君位也则初视朝乃其即君位之始何进退失

据乎不废改元朝庙与民㪅始而废正百官非义也用

是言之春秋十二公皆行即位之礼鲁史记皆书即位

也葢继弑君大变也典礼所无继弑君不书即位史法

所无君子修之以为深痛之情异于继正是以不书不

书而仍不𣳚其即君位之事于春王正月之文见之桓

宣书即位何也穀梁氏曰继故而言即位则是与闻乎

弑也余以桓之事考之左氏言讨寪氏有𣦸者是欲掩

隠之见弑而不可方诈为自掩之计治斯狱矣使继故

不忍即君位处大变者无敢或异一行其礼则为忍于

先君何所快于行即位之礼而显示国人以与闻乎弑

哉桓将不行即位之礼必矣春秋始乎隐其事之値于

变者三焉诸侯无再娶之文惠公失礼再娶于是桓为

大子然又非隠所得而追议于先君也上卿为摄主礼

见曾子问居上卿之位摄行君之政生不称公𣦸不称薨

隠嗣爵改元非摄主比也继世之君尽臣诸父兄弟隠

既立而犹奉桓为太子异于君臣之体者也鲁之祸惠

公启之也明乎嗣立即位之义君臣父子夫妇昆弟之

闲其尽矣乎

周之先世不窋巳上阙代系考

周自公刘始居豳书传阙逸莫能详其时世考国语史

记所录祭公谋父諌穆王曰㫺我先王俗本国语脱去王字宋本及史

记并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

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闲葢不窋巳上世

为后稷之官不知凡几传至不窋然后失其官也夏之

衰疑値孔甲时史记称孔甲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

之殆后稷之官及有邰之封此时乃相因而失诸侯㑴

夺天子不正之是以远窜禹至孔甲三百馀年史记十

一世十四君则有邰始封至不窋亦且十馀世周本纪

曰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姫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

夏之际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

政衰厺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闲不窋卒

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史记不曰弃卒而曰后稷卒且

上承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徳此书法也

世次中阙莫知其名继弃而为后稷谨修其官守以至

不窋是不一人故曰皆有令德及冣后为后稷者卒其

子不窋立末年而失其世世守官微窜之际殆不绝如

缕典文牒记一切荡然虽公刘复立国于豳后巳无旧

人能追先世之代系故国语称十五王不数其皆有令

德而世后稷者汉刘敬对高帝曰周之先自后稷尧封

之邰积德累善十有馀世公刘避桀居豳所谓积德累

善十有馀世与本纪皆有令德之文是汉初相传咸知

不窋巳上代系中隔矣其曰避桀者传闻异词毛诗云遭夏人

乱迫逐公刘而系之桀时则近之汤代桀至纣十七世据国

语史记公刘至文王十二世世本十六世孔甲之后帝皋帝

发帝桀不窋之后鞠公刘此代系不相远者㫺人致疑

于自契至汤十四世自后稷至文王十五世汤文相厺

隔商之六百祀使知周之先自不窋上阙代系不得而

数斯可无惑也国语曰孔甲乱夏四世而殒则周人言

夏之衰指孔甲不指太康甚明以地考之豳在邰北百

馀里邰今西安府武功县豳今邠州不窋所窜又在豳

北二百馀里今庆阳府安化县有不窋城不窋遭迫逐

自邰而远窜公刘力能自兴于是恖旧土聚粮治兵而

来用复后稷之封故诗曰匆辑用光又曰渉渭为乱是

有邰故封至公刘而复邰在渭北非得邰无由绝渭而

南也岐山亦在其邦域之中不处于邰者地邑民居以

人与时之宐而巳

戴东原集卷弟一